教师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2024-07-08

教师如何开展叙事研究(共6篇)

篇1:教师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教师如何提高叙事研究能力

(赵明仁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教师从新手发展到专家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从自我关注到任务关注,再到学生关注的阶段 教师自主性是教师专业性的基本内涵,其本质是寻找行为背后的理论并根据理论行动 教师要提高叙事研究能力,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增强自信和对教学的拥有感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浪潮的推动下,叙事研究作为教师反思与改进专业生活,丰富实践知识的途径,近几年来广受关注。许多中小学要求教师每周或每学期通过叙事的方式撰写反思笔记、案例,或发表于校园网,或结集出版。这对于教师积累经验,共享智慧,改进教学,增进研究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据研究者观察,教师在叙事研究中存在“重叙事、轻研究”现象,问题有三:一是问题意识不强,叙述意图不清晰。二是叙事不连贯、不深入,没有形成完整的故事。三是叙事的发现不明确、不准确。以上问题使得教师不能通过叙事研究有效地促进专业发展。

对“叙事研究”的界定是回答教师需要何种研究能力的关键。我们可以把叙事研究理解为,教师以复杂教学情境中的困惑为起因,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系统呈现事情的产生、经过和结果,从而赋予教学活动以意义的过程。这个定义强调,叙事研究中的“叙事”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生活,叙事中要有观察意识。在讲述完整故事的同时,要有问题意识、分析意识。

一.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

何为研究?用最简单的话说,研究就是回答问题。问题通常处在已知与未知、旧知与新知的交接点上,是反映教师实践中的不足,引领专业成长的探测器。有研究发现,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区别是,专家教师能把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已呈现出来的问题。问题是教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焦点比较明确的、困惑自己的情境。问题的特点是具体,情境中有较为激烈的矛盾突出。杜威说得好,问题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

好的问题,一是要有意义。就是通过描述一个故事,并且在分析思考之后,对于改进教学有重要启发。二是要具体。问题越具体,越有利于研究透过现象深入到事实背后的理论层面,找到改进教学的深层动因。

二..观察是积累资料的主要途径

当教师形成了有意义而且具体的研究问题后,积累丰富的论据就很重要了。观察是积累资料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在叙事研究中如何增强观察意识呢?一是聚焦于学生。在许多关于教学生活的叙事研究中,教师经常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描述得很多,但是对学生所思、所为叙述得不多。

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师生间持续的、反思性的对话活动。大量研究及经验也表明,专家教师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在备课、上课还是课后反思中,学生及其学习是焦点。一个教师从新手发展到专家的过程,其反思的重点一般要经历从自我关注到任务关注,再到学生关注的阶段。

二是在观察后的叙事中多事实性描述,少概括性描述。教师在叙事研究中经常通过两类方式对所观察的情境进行描述。一种是事实性描述,就是用直白而细致的语言对情境进行描述,再现教学活动发生时的场景和过程。在对情境进行较为完整而深入的描述中,生动而细腻地表达出教学活动和师生互动中丰富的认知过程和内心世界。描述不仅仅是再现情境的过程,它是思考过程的痕迹,描述到何处,即是思考到何处。丰富而完整的事实性描述帮助教师对教学活动实现较为完整而深入的认识。另外一种是概括性描述。就是把问题情境用教师的主观性语言在较为抽象的层面表述出来。这样的描述大大简化了被观察的情境,因为情境的模糊性,使得后续的分析缺乏针对性。教师通常是在描述一个情境的过程中认识教学的。事实性描述能够使教师更加深入与细致地看到教学活动的面目,从而尽力避免他们的判断受到先入为主的假设的影响。

三.提高叙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

自主性是教师专业性的基本内涵,其本质是寻找行为背后的理论,并根据理论行动。教师行为中蕴含的教与学的理念和看法,对教师专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学理念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叙述故事,更重要的是诠释故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教师通过叙事研究,把实践经验与智慧进行系统化整理,有利于教师实践知识的保存、分享、创新和扩散。教师用分析的眼光看教学,使他们认识到教学是处在社会和政治环境中的,帮助教师分析和判断他们工作的环境,分析隐含在教学中的道德和理论议题,批判性地检验他们的教学信念。

教师在叙事研究的分析与总结中,经常出现两类问题:一是就故事说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故事中的理论。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这就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提高叙事研究中的分析能力:

一是要有理论总结的意识。教师工作是繁忙的、具体的、琐碎的。教师要善于把感性的经验变成理性的思考。不仅使教师明白自己做了什么,同时让自己明

白为什么这样做,在教学中找到自己,增强自信和对教学的拥有感。通过理论总结,教师能够把隐藏在教学活动中的理论分离出来,对教学活动所处的环境脉络,支配教学活动的主导价值,活动的策略和过程进行慎思,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有待利用的宝贵经验。如果不通过反思,理论将会隐藏于人的活动中。通过理论总结,教师发现、检验并不断改变引导自己活动的理论,以促进自身深层的和有意义的改变。

二是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在教师叙事研究中经常出现“小证据大结论”的现象,这是思考中缺乏逻辑性的表现。结论与故事的关系,犹如骨肉关系,结论来自于故事,是对故事的概括总结,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能量交换关系,而不是像油漂浮在水上面,只起点缀作用。逻辑性的思考,能够提高思考的方向性和有效性,帮助教师抓到故事中的本质,从故事中归纳出可靠的实践知识。

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8日第3版

篇2:教师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校本培训材料

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一线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说起课题研究,老师们可能感觉它离自己的距离很遥远。课题研究,一向给人的感觉是学究、古董型的,它讳莫如深,抑或“威严无比”。总之,“对于课题研究,如高山仰止,我,一介普通教师,没有高深的理论素养,担任着形形色色、忙碌的教学、管理任务,我能做课题研究吗?”这是我们未进入研究前常有的想法。

一、正确认识课题研究

1、什么是课题研究

我的理解是把日常工作科研化,用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来审视、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这种比较科学、规范的形式来解决我们工作中的问题和困惑。课题研究同时也是把我们自己的日常工作总结、归纳成有一定理论依据的经验,然后再指导具体的工作,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教学更有效的过程。说白了,课题研究就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反思,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的过程。

科研培训参考书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阐述:“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从强化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2、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巨大变化,给教师的创新性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怎样开发校本课程,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怎样教好综合课程,在新课改中教师角色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大家去探索、去研究。

另外,相对于专家、专门的科研人员,一线的教师更有研究的优势。研究并不是学者们的“专利”,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无疑是我们这些天天泡在课堂上、天天与孩子们打交道的教师,我们工作在第一线,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着第一手翔实的材料(这些正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我们的针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研究更具有实际价值。

3、一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近年来我在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了搞教育科研的最大受益者。

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在1985年一次学术报告中提出:“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的观点。对此,我深有同感。做课题要理论支撑,因此我们必须查阅、收集、学习大量的资料、书籍,有益于我们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做课题要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做中反思”,随着课题研究的进程,很容易形成反思教学的习惯,这就是科研意识。

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的问题、学生行为习惯问题、道德表现问题、班级管理问题等。一线教师要搞课题研究,不外乎通过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实实在在的课题研究,解决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改变一些教育现状,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使自己有收获,促进自己由“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二、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做课题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一般来说,做一个课题主要分三大步:第一步选题、立项;第二步就是实践操作;第三步是分析、总结。

(一)如何选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选题作好了,应当说研究就成为可能。

1、课题从哪里来?

应从自己身边选题,从教育教学实践的困惑中选题,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从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兴趣、研究能力出发,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并注意做到题目小一点、格调新一点、讨论透一点,切忌假、大、空。如何寻找课题的灵感呢?

首先我们要有问题意识。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平时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在工作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如我们平时总是赞叹某位教师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一段深刻精辟的阐述,让学生终身难忘;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让学生信心倍增。那么这样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否值得我们去研究,在不同的学科中它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能否总结出来让大家学习?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问题确立一个课题:《教师魅力教学语言研究》。关注教学,变困惑为课题。我们在学科教学、班级管理、师生交往中都有很多“困惑”。如“我反复讲了好几遍他为什么还不会?”、“为什么学习不好的学生学习习惯都差?”、“如何既提高优秀学生的成绩又照顾学生的差异?”等等。面对这些“困惑”,我们不能只是说说议议,而应该去深入探究这些困惑背后的真实原因,可以确立《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意识》的课题。

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教育叙事研究,各位教师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记录下来,通过讲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案例来阐述自己新的思想理念。这实时的反思就是经验总结,往上升华就是课题研究。观察中小学相关研究,真正引起共鸣的是那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高度的专家型教师的案例,而且课题研究越深入越是这样!因为这是教师真正能够模仿,真正能够受益的。

(二)做好方案

一个详尽的课题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保障。设计方案的基本框架:

(1)课题名称(2)问题的提出(3)研究的依据和研究假设(4)研究的内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对象(7)研究步骤(8)研究保障(9)成果预测(10)课题组的组成及分工(11)经费预算(12)资料附录

(三)开展实验 准备阶段:

1、理论准备。收集、查阅、分析有关课题的资料,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报刊和杂志,熟悉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等。

2、方案设计。确定研究的内容、目标、步骤、研究保障等,修正、完善课题的研究方案。

3、课题论证。请有关专家对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论证。如何进行论证?第一,阐明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第二,你所研究的课题,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解决主要问题的难点是什么,怎样解决,如何突破;第四,前期成果有哪些?所以在论证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周到,能让大家很清晰地知道你这个课题所要解决的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表明你可以解决。

实践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策略进行扎实的实践,不走过场、不玩花哨。

2、记录、收集实验的原始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

3、发挥团队作用,民主合作、群策群力,不惟书、不惟上,只为实。总结阶段:

1、整理资料,总结研究实验情况,对相关数据做理性分析,做好结题准备。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成果有以下类型:(1)教育科研报告。用约定俗成的格式规范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和研究结论,包括调查报告(含观察报告、测量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结题报告等几种类型。(2)教育研究论文。对某些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比较系统、专门的研究探讨,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作出解释和论证的一种理论性文章。包括经验性论文、研讨性论文、评述性论文、学术性论文。

(四)对研究者的要求

1、要让自己做个有心人。让自己做个有心人,做个易感、善感、会感的人。研究无处不在,很多东西可以研究,我们应该做个有心人,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抓住生活中的细小问题,鼓励自己勇敢地进行尝试,进行摸索,让自己做一个敢于研究的人。

2、要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目标。确立课题之后,要把它作为自己教学生涯的又一起点,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鼓励自己坚持不懈地围绕这一目标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要相信自己在逐渐的摸索过程中,一定能看到七彩的阳光。

3、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为做课题寻找理论支撑,确定好我们课题研究的基点,以顺利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4、要坚定自己的信念。静下心来,给自己一份信念,用爱去做,用心去做,相信在这份信念的支撑下,自己的努力定会有所收获,自己的生命一定会展示得更有价值。

篇3:教师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关键词:教师,叙事研究,专业成长

“教师成为研究者”, 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个比较响亮的口号, 被视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叙事研究为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建构故事, 借助反思和理性的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性和教育敏感性, 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这种研究使教育科研回归教育生活本身, 作为研究者、反思者、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者的教师, 必然是这种研究活动的最终受益者。叙事研究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叙事研究可以升华教师的专业经验,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成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学实践经验是他们的宝贵财富。这些专业经验不加以总结与研究就无法得到升华, 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叙事研究则有助于推动教师深刻地认识其专业经验的重要性。每个教师都有众多但零散的教育经验, 这些经验与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教育理论。叙事研究就是要串联这些经验, 发掘其背后的价值与规律。

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说事故”或“经验描述”的方法, 进行思考与分析, 从而形成个人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叙事研究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其自身经验在其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与体悟, 不断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许多教师无力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无暇顾及身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很多教师不愿或不敢承认自己是研究者。叙事研究, 则着眼于教学实践, 从身边亲历小事开始研究, 反思与每日生活同在的教学实践。这种研究方式把教师从教育研究的误区中解放出来, 树立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在这种研究活动中, 教师的教育经验不断升华为教育理论,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其专业素养在实践、研究、反思中不断提升。

二、叙事研究引发教师深层次的反思, 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

叙事研究不是简单地记录教育生活, 而是观察与思考教育实践活动。所谓反思教育实践, 就是教师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 对过去教育经验的一种会诊、思考、评价, 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 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叙事研究以自己的教育过程为对象, 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审视、分析, 从而提升了教育经验, 改进了教育活动, 必然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写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 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此, 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行为将经由这种反思发生转化。通过反思, 总结经验与教训, 可以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因此, 教师写教育故事, 实际上是在寻求转化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突破口, 是在寻求变革课堂教学、发展自我的突破口。

教学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 从而切实地改善了自己的教学生活。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才是最深入、最有效、最能深度唤醒教师情感意识的研究。

同时, 借助网络, 使这种个体反思走向群体反思。在交流中, 反思会更深刻、更彻底, 更见智慧。这种群体的反思, 势必形成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不仅要自己开展叙事研究, 同时还应有更多的机会, 进行同事间专业经验的分享与互动。这种分享与互动能让教师感知自己的专业声音与观点, 激励教师提高的专业意识, 提升自信心, 以及从中学到有价值的替代性经验, 甚至批判、反省自己的经验。运用教师团队进行叙事研究分享专业经验的方法, 可以协助教师达成个人的、社会的以及专业的三个层面的提升。

三、叙事研究使教学研究走向深入, 使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富实效性

由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往往会使某些预先设定的理论框架陷入困境, 使得理论与实际难以结合。叙事研究从关注教学实践活动出发, 不断进行理性的反思, 为理论走向实践, 指导实践, 开辟了新的途径。

叙事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 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叙事研究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 使教育研究从专家手中回到教师手中, 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通过对教育生活的研究与反思, 往往能比外来研究者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教师是教学活动最理想的观察者, 他们可以通过反思教学生活找到解决实际问题最合适的方式方法, 做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进行自我检验、修正和完善, 在参与叙事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使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更富实效性。叙事研究的实践性、反思性, 无论对叙事研究者、同伴还是对学生、学校,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叙事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否则这种研究就会停留在“叙事”上而不能得结出理论硕果。因此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结合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这是一种研究中的学习, 学习中的研究, 克服了以往单纯专业理论学习的盲目性, 解决了以往脱离实践的所谓“教育研究”的虚无性, 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叙事研究即拓展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必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投身叙事研究, 表达和反思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核心是专业知识的获得并形成合理的结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 (或) 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 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叙事研究中, 教师 (研究者) 以叙事的方式对教育生活、教学事件、实践经验等进行细致的描述与深刻的分析, 从中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叙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于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是提升行动理论的必然途径, 也是发掘实践性知识的必然环节。反思, 将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理论化、系统化, 外化成显性知识,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可见, 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有助于挖掘、显现和反思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 促进教师在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更新观念,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写教育叙事的过程, 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和调整的过程, 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

五、积极参与叙事研究, 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 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叙事研究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进行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教育生活的有心人, 要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叙事研究中, 教师要叙述一个真实的自我, 同时要求故事要具有感染力, 更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过程, 将更好地陶冶教师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叙事研究, 教师能够从叙述的事件中发掘出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益因素, 或是发现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教学中值得发扬光大或引以为鉴的素材, 也可以供他人运用或借鉴, 使教师处于一种永远修正和丰富自我的状态中;叙事研究中, 教师实际上是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教学、管理、德育、生活等角度的反思, 将使教师更加关注个人行为的后果, 将自己放在一个因果链条中去看待, 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师叙事研究中, 教师的教学思想、育人观念、思想工作艺术、心理素质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篇4:教师如何开展叙事研究

第一,要善于积累素材。在叙事研究中,所谓“素材”,也就是承载了一定的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经验。素材的积累,需要教师多体验、多感悟,需要教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增加自己的经验和体验。为了更好地积累素材,中小学教师也需要积极对教育实践进行变革,用新的行动去尝试完成教育的过程,在不断变革中教师会经历常规教学中所不曾经历的故事,而这些在变革中发生的故事,往往更具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发现问题是教育研究的前提,叙事研究也必须围绕一定的问题进行阐述和诠释。因此,素材的积累只是一个基础,要真正开展研究,需要对经验和故事进行“发酵”,体会其中蕴涵的教育问题,并结合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提炼,深入理解该故事中蕴涵的问题体现了怎样的研究价值。

第三,要善于表达。表达是使故事中的教育意义外显的基本途径。为了剖析故事的教育意义,需要对故事进行“深度描写”,这样才能揭示矛盾发展的过程。这需要研究者要紧紧抓住研究的问题,微言大义,阐发教育意义和观点;同时,在写作风格上要用词鲜活、行文活泼、叙述有吸引力。

第四,要善于揭示故事中深藏的教育意义。意义性是叙事研究的本质属性,叙事研究依赖于故事,但故事本身并不是最终的追求,那些真实可感的、鲜活的故事只不过是教育意义皮在身上的一件漂亮的外衣,叙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为讲故事而进行叙事,而是在于故事背后的意义。这意味着故事必须体现研究者的思考和理解,反映其教育价值观和教学哲学。

——摘自:宋时春《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0期

篇5: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概述

1、什么是课题研究?

(1)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中小学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密切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继承、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说过“将教学研究工作的重心下移到学校,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这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2)校本教研的概念: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为: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群体----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

(3)自修反思式教研——自主发展 找到自己。别人的指导是必要的,但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别人培养出来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虽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导,但主要以自修和经常反思为主的一种学习研究方式。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艘航船。那么这个载体该怎样打造,这个平台怎样搭建,这艘航船又该驶向何方呢?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4)建议教师读的书: l 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l ·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l ·读中学生的书——走进学生心灵。l ·读人文书籍——开阔视野。l ·读无“字”书——采撷课程资源。

2、课题研究的特点: l 系统性,有计划,多因素。l 规范性,区别于纯粹的经验行为。l 规律性,尽可能合乎教育规律。l 创新性,有理论和实践的新意。

3、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的关系:

l 中小学教师应该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形式。

l 常规教研活动应该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不必追求人人参与。l 课题研究必须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不要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4、课题研究的积极作用:

l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化)。教学相长

l 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积累、沉淀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打造教育品牌凝结教师思想,锻炼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发展实力的提高;

5、课题研究的类型和方法(1)课题的类型

按研究目的分:理论性课题、应用性课题

按研究深度分:描述性课题、因果性课题、预测性课题

(2)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属于应用研究

中小学教科研类型是一个多维结构体系,按研究的领域划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 开发研究。

应用研究是运用关于教育基础理论知识,解决教育工作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一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应用的是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践效益。中小学教科研操作方法:可以分为群体研究和个体研究两种。群体研究包括:专题研究、教学片段。个体研究包括撰写案例、撰写论文。学习理论——实践探索——积累经验——总结提高。

6、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l 缺乏研究意识; l 教师普遍有畏难情绪; l 不知道如何下手;

l 形式主义严重;研究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l 功利主义严重。

7、中小学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基本策略: l 不可不做,不可多做; l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l 化繁为简,化虚为实; l 立足实际,超越实际。8.课题研究的目的

(1)从课题研究的目的看——求真和求善 求真

追求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

追求教师的不断提高

追求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不断提升 求善

出经验

出理论

揭示规律:从未知到已知(教育工作是从已知到落实)

(2)从课题研究的工作方式看——是解决问题 为什么做这个课题(发现、提出问题)这个课题做些什么(确定研究的内容)怎样做这个课题(研究措施:)打算取得什么效果(研究目标:)怎样证明效果(评价标准、工具、方法)(3)从课题研究亮点的角度看——是创新 新的发现(没有的)

补充出新(不详的)

完善出新(不全的)

纠偏出新(不对的)

不做无用功,不搞简单重复,避免低效、无效劳动。

(4)从强调课题研究成果物化角度看——是资料的收集、分析与运用 全面收集资料的意识 提炼分析资料的意识 成果的物化意识——出精品: 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新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l 定义: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法。

l 基本步骤: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2、文献研究:

l 定义: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l 文献包括:图书杂志、电子资源、档案文件、会议资料等。

l 步骤:确立课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做好摘记→分析文献→得出结论、提炼观点

3、经验总结:

l 定义:教育工作者通过总结、归纳教育经验和教训,结实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l 步骤:确立总结对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 撰写总结报告

4、案例研究

l 定义:以具体的事例、题例、课例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更为积极的教育方法的过程。

l 步骤:确立案例→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分析和诊断案例 →归纳结论、得出启示。

5、实验研究

l 定义: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假设→求证”活动。

l 步骤:提出研究假设→选择实验对象→进行前测 →开始实验 →进行后测 →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撰写实验报告。

6、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narrative action research),就是教师“叙说”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个人化的教育“问题解决”和“经验事实”,并在反思的基础上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叙事研究的特点:

(1).以“质的研究”为方法论。所谓质的研究,就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就是一种“情境中”的研究。质的研究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育领域的研究。(2).以教师的生活故事为研究对象。

(3).由解说者描述和分析。

叙事研究的内容

(1).研究教师的教育思想。

(2).研究教师的教育活动。(3).研究教师的教育对象。

叙事的主要类型

(1)“教学叙事”:是关于某一节课或某一教学片段的具体反思,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教学案例。

(2)“生活叙事”:是关于教师与某个或几个学生交往的生活故事,使之成为一份具体的师生关系或学生生活的案例。

(3)“研究叙事”:教育研究、论文研究、资源开发实践等过程中的思考体会。

案例的基本要素(1)标题(2)引言(3)背景(4)问题(5)问题的解决(6)反思与讨论 案例评价的标准

讲述一个故事;集中在一个中心论题上;描述现实生活情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应包括从案例反映的对象那里引述的材料;需要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办法;需要对已作出的解决问题决策进行评价;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叙述要具体、特殊;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好案例的关键

1、重在思考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4)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2、注意观察

(1)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2)观察当事人的态度。(3)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

(4)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5)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3、能够提出问题

(1)明确研究的问题。(2)清晰地表达问题。

(3)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4)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5)追问问题。

4、注意学习

(1)从文献资料学习。

(2)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3)向身边的同行学习。(4)向自己的学生学习。(5)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5、研究过程

(1)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2)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3)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4)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5)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6、交流与讨论

(1)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2)网上交流,吸取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3)对现象和发现的清晰充分的解释。

(4)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5)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三、课题的立项申报 l

1、确立选题: l 问题意识;

l 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

l 联系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l 集体思考,讨论,确立研究的主题。确立研究课题的基本途径

• 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中提出课题; • 从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

• 移植先进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本校实际提出课题; • 从国内外教育发展前沿寻找切入点,提出课题; • 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创新设想,提出课题。选题应遵循的原则 ①选题应具有创新性

②选题应具有科学性

③选题应具有优势性

④选题应具有实用性

⑤选题应具有可行性 注意事项

①选择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或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 ②研究的范围不宜过大,从小处着手 强调——选择小课题

课题价值大小,不在课题大小

基层与一线:应当侧重选择范围较窄且比较具体的教育教学“真”课题。

课题选题小—— 才能胜任,挖掘才深,能见实效,解决真问题,解放教师、解放学生,形成良性循环 消除科研神秘感

③要考虑实施条件,立足于本职工作(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④立足于平时积累 ⑤立足于个人特点(模式)⑥注意对日常教育现象进行反思 ⑦选题不要一味求新

课题名称必须简单、具体、明确。比如:《变革学习方式提高中学生学习能力研究》

2、搜集研究资料:

A、寻找支持本课题的有关理论依据;

B、获得与本课题相关的已有成果;

C、思考仍然存在的未解决的相关问题。

D、从学校实际寻找资料:优秀教师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从具体案例中分析。强调: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课题研究终结都离不开教育科研资料 资料搜集

必须按照自己的研究任务和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

实验相关间接资料。图书目录、学术专著、报纸、期刊、文件、调查报告、科技报告和各种学术论文、报告、总结、计划、决议等文件中搜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实验直接资料(计划、总结、经验、论文……)

3、填写申报表、撰写研究方案。

l 研究方案的基本要素:问题的提出(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等)、课题的界定、理论依据、理论假设或者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含时间安排和主要研究措施等)、课题管理(专家组、课题组、研究任务的分工、经费的管理、预期研究成果形式等)、参考文献。l 要反复讨论和修改。

四、课题的开题论证

1、基本要求:

l 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必须且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课题研究的组成部分,不能省略。l 市级课题的开题工作委托县级(直属单位的)教研部门具体组织,在开题论证结束后将修正后的研究方案和开题意见交市规划办备案。

l 开题论证主要就是论证课题的研究方案的可行性、操作性、科学性及研究价值等。

2、召开课题组预备会议。

l 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必须分解任务。(研究的侧重点、承担什么工作、组织什么活动、准备什么资料、完成什么成果等),研究人员要有主人翁精神。l 讨论确定研究方案。都必须发表意见。

3、召开开题论证会议

l 延请开题专家。按照课题的需要聘请相关专家(专家的层次可以自由确定)l 提前将研究方案交专家审阅。

l 会议程序: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课题组长陈述研究方案、课题成员补充方案或者个人相关观点、专家评点方案、专家与成员讨论方案、撰写开题意见。l 结合会议讨论情况修正研究方案。

五、课题研究过程

l 落实好研究过程是课题能否成功的关键。

l 课题研究中的形式主义,根本原因在于过程没有得到落实。只注重立项和结题,却没有过程。

l 课题组的自我管理是研究过程落实的关键。l 市规划办每年将对省市级课题进行审查。

l 县市区教研室以及个学校教科室要加强过程督促,将各个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工作之中。

1、制定好研究计划。

l 每年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将开展几次研讨活动、将形成什么样的研究成果、下一步该怎样做。等等。

l 计划可以简单,不必向研究方案那样复杂。l 年底对照计划,看看研究工作进展得怎样?

l 每个成员应该有一个个人的研究计划,也可以简单些。

2、寻找课题研究的重点

l 课题的重点和关键问题是什么?

l 将重点和关键问题分解,从而降低研究的难度。l 课题组能够完成的工作有哪些? l 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完成研究重点?

3、结合日常工作开展研讨活动。

l 课堂教学的观摩与研讨活动:如教研组的听课与评课,参与市级学科教学竞赛等。l 教育理论与政策的学习活动:如专题学习本课题的某一理论依据、课程标准的学习、优秀教学方法的学习、电子课例的观摩与学习等。

l 开展课题组内的专题研讨。可由每个成员设计一次专题研讨活动,定好主题、形式,并负责全程组织。

l 组织论文写作。要是论文写作真正成为一种研究活动,而不能只是完成任务式的抄袭、拼凑。

l 组织成果交流。如:相互修改论文和教案;组织校本成果汇报课;组织校内课题之间的成果展示(教科室的工作)。

l 与校外专家同行一起开展交流和研讨。发挥专家印领和同伴互助的作用。4、做好小结,邀请专家进行阶段论证。

5、注意积累研究资料。会议资料、教案资料、课例(案例)资料、论文资料、学习与培训资料、研究数据等。课题组要建立课题档案。

6、外出学习与交流。要联系自己研究的课题去交流,向同行请教。

7、经常发表成果。杂志发表、学术活动评选、网络发表等

六、课题总结阶段

1、整理课题资料。

l 对有关部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l 对有关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整理,建议使用活页的形式,不要装订。

2、课题组讨论结题工作。l 汇总研究情况,落实结题任务。

3、撰写研究报告。

l 研究报告的基本要素(大同小异,不必固定格式):

前言(课题概况、课题组成员、摘要等)

①课题的提出(含研究现状分析)。②课题的界定。③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④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主要研究方法、实施步骤、主要措施等)。⑤主要研究成果或者结果。⑥讨论与反思。⑦主要参考文献。

4、准备结题材料。

主件材料:研究报告、课题立项申报表、立项通知书、研究方案、专家论证意见等。

附件材料:研究计划、相关系列论文、课例、证书、活动记录、子课题研究材料、佐证材料(如会议安排、报道等)等。

课题材料要精选,不要堆砌。

5、申请结题。写出结题申请,提交研究报告。

6、召开结题会议。

陈述研究报告,课题组成员补充研究情况,专家查阅有关资料,专家发表个人鉴定意见,专家组长写鉴定意见。

7、成果形式

主件: 研究方案、计划、报告 附件:

教师成果:论文、专著、软件、课 件、教案、教具、证书等

学生成果:检测卷、调查表、作品、证书等。

七、课题推广阶段 l

1、修改研究报告; l

2、开展后续研究; l

3、申报成果评奖; l

篇6:中小学教师如何 开展小课题研究

引子: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感受 神秘:可望而不可及的,只有专家才能做 繁忙:整天忙于教学、批改,根本没时间搞科研 无奈:有很高的科研热情,但苦于找不到课题 头痛:不知从何下手,缺乏一套实用的科研方法

思考一:教育科研对我们究竟有何用? 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研究:不是专家的研究,不要把自己当成专业研究者。教师的身份决定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研究的内容是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所做的是对自己工作的研究:研究的问题不是他人的,而是自己工作中真实具体的问题,不是完成规定性任务,而是教师自己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需要,不是假研究,不是在研究报告评比之后就成了封存的历史,更不是在轰轰烈烈科研结束之后又可悲地回到“习俗化”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来。

研究教师自己的问题:不是去研究宏大的教育问题,对教师而言,不断的思考、琢磨就是研究,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对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反复琢磨,试图去改变貌似合理的历来如此的大多数的想法与做法,哪怕是一点点。(传统的教学常规适合新课程吗?)

思考二:对中小学教育科研如何诠释?

中小学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态度,来面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朱永新:“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感受开始”,把一串串‘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根非常美丽的项链。”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

“每日三省自身,写教育日记千字。一天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皆可入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计360万字)来本公司。”

理赔办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即现投万元者可成百万富翁或富婆。”

这幽默的文字道出了教育科研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师成长的秘密——写教育随笔。思考三:关于校本教研

1、校本教研的概念: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学校管理和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所开展的教学行动研究活动。涉及三个重要概念,即:“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和“基于学校”。

校本教研的基本要素和行为:教师个人----自我反思、教师群体----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

2、自修反思式教研——自主发展 找到自己。别人的指导是必要的,但真正的名师不是靠别人培养出来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虽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导,但主要以自修和经常反思为主的一种学习研究方式。

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载体,一个平台,一艘航船。那么这个载体该怎样打造,这个平台怎样搭建,这艘航船又该驶向何方呢?

3、建议教师读的书——边学习边反思 l 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l ·读教育经典——以史为鉴。l ·读中学生的书——走进学生心灵。l ·读人文书籍——开阔视野。l ·读无“字”书——采撷课程资源。

一、课题研究概述

1、什么是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索教育的客观规律的过程,也是通过认识教育规律来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

中小学课题研究必须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密切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际。

2、课题研究的特点: 系统性,有计划,多因素。规范性,区别于纯粹的经验行为。整体性,研究的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规律性,尽可能合乎教育规律。创新性,有理论和实践的新意。

3、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的关系:

中小学教师应该以常规教研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形式。

常规教研活动应该做到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不必追求人人参与。

课题研究必须与常规教研活动紧密结合,不要出现“两张皮”的脱节现象。

4、课题研究的积极作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办学特色的形成。

5、中小学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缺乏研究意识; 教师普遍有畏难情绪; 不知道如何下手;

形式主义严重;研究的内容与实际工作脱离。功利主义严重。

6、课题的类型

教育科研课题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从研究的性质看,科研课题可分为理论性课题和应用性课题。教育规律的探索、方法论的研究、有关现象的特点的揭示、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分析等都属于理论性课题,这类课题一般不针对某一具体教育现象,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广泛的指导意义。象“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研究,“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等课题;针对教育的具体实践,为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展开的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象“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验”、“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等。应用性研究的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实际。

二、课题的来源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具体地说,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选择研究课题。

源于工作实际 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外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化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

源于工作困难 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工作中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有的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有较大的意义。例如,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如何鉴定学生的学习能力等问题,就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至今没有科学答案的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师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

源于教育改革 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形成许多研究课题。例如,关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研究、关于构建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关于校长负责制改革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微观教育问题的解决。

源于经验总结 很多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但往往又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也未经科学检验。因此,这些经验往往个人用于自己的工作中,没有推广应用。若运用经验总结法或实验法予以科学检验与总结,并给以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就成了科研成果。例如“单元教学法”、“边讲边实验教学法”等等,都是通过这些途径得来的。

源于教育现象 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若能对某些教育现象悉心思考,深入调查,也会从中发现和形成颇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例如,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十分突出,如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班主任、教师十分困惑的问题。“留守儿童”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平时的德育工作、教学工作加强他们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完全可以作为课题加以研究。

上一篇:一1班家长会记录表下一篇:新部门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