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独立性

2024-08-02

中央银行独立性(精选6篇)

篇1:中央银行独立性

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内涵

中央银行独立性,实际上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而独立的中央银行一般来说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的控制之外,不受政府的约束,同时也不能凌驾于政府机构之上,而应接受政府的一定监督和指导,并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的指导下,独立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并且与其他政府机构相互协作和配合。

二、中央银行独立的重要性

最早提出要保持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相对独立性,是在1920年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国际金融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交战国因增发钞票而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经济背景下召开的。目前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并且这种观点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识。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来看,中央银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为实现货币稳定和政策调节目标、改进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高社会经济福利的制度安排,是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并对金融业和金融市场进行监督管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政府则被认为是有特定利益和目标的集团来看待,中央银行与政府考虑的侧重点不同,政府更加关注就业、社会稳定,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偏重于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而中央银行更加关注币值稳定、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维持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抑制过高的通货膨胀。

而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稳定货币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之间拥有内在矛盾,所以政府一般会选择一两个目标作为主要目标。并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常变化的,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政治需要在不同时期使某一目标占据政策的主导地位。当政府选择的主要目标与稳定货币不一致时,如果中央银行不具有独立性,必须服从政府的指令,那么稳定货币的目标便会落空,在政府目标与货币稳定目标相矛盾的情况下常常会引起对货币稳定的反向作用。因而,独立的中央银行是稳定货币的必要保障,使其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系统中的稳定器,这是极其重要的。2.中央银行独立是防止政府行为短期化条件下出现通货膨胀的需要。政府有主动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倾向。政府有时为了刺激经济发展和维持庞大的政府开支,会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当政府产生财政赤字时,可能有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弥补,或者中央银行可能通过购买大量财政债券来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这时如果中央银行在政府掌控下,政府在短期就会有采取通货膨胀政策的冲动,大量发行货币,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为避免政府采取通货膨胀政策,中央银行独立是极其必要的。曾任美国金融协会主席的里特(Ritter)和曾是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的西尔伯(Silber)明确指出,独立的货币当局惟一的目标就是防止政府求助于通货膨胀政策的必然倾向。

3.独立的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之间的平衡。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在宏观政策实施中不被政府所干扰,能保证统一性、及时性、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健全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制度安排是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前提。事实上,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稳定协调机制也是避免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扩大化,承担财政职能的前提条件。

三、中国与美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对比

1.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受《联邦储备银行法》的制约,由国会授权进行独立行动,直接向国会报告工作,对国会负责,而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联邦储备体系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享有很强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一个直属部级机构,在组织上享有与国务院其他直属政府部门平行的地位。虽然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我国中国人民银行任隶属于国务院,也就是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必须经国务院批准才能执行,显然在独立性在隶属关系上就比联邦储备体系稍弱。

2.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7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会在货币金融政策上有权独立做出决定,直接向国会负责,无须经总统批准。总统不经国会批准,也不得对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任何指令。如果联邦储备委员会与总统或财政部在制定政策上发生分歧,则可以通过由财政部国务秘书、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和预算局长参加的联席会议来进行磋商解决。由此可见,联邦储备体系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具体执行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权利。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的是行长负责制,最高决策人是行长,最高决策机构理应是行长办公会议,由行长和若干副行长组成,就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做出决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五条同时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主要事项做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就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有关货币政策事项做出决定后,即予执行,并报国务院备案。”所以由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在独立决策制定施行货币政策的方面独立性与美国相比任有欠缺。

3.中央银行领导的任命、任期

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和副主席由总统从7名委员会中挑选任命,任期4年,可以连任,并与总统的任期错开。联邦储备委员会的7名理事须经参议院同意,由总统任命,任期14年,每两年更换一人,这使得总统在其任期内不能更换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排除了总统完全控制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中央银行摆脱政府短期政治压力的影响,保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

《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由国务院总理任免。关于行长的任期和副行长的人数,《中国人民银行法》没有专门的规定,因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正部级单位,因而行长任期应该与政府任期一致。由于法律没有在此方面做出专门的规定,那么就为政府大面积和随意更换人民银行领导埋下了伏笔。所以,从人民银行行长、副行长的任职、任期以及与政府首脑任期错开,中国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规定还比较欠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显然与美联储还有相当的差距。

4.中央银行与财政部的关系

联邦储备体系对财政部只能提供有限的支持。联邦储备体系没有长期支持财政的义务,财政筹款只能通过公开市场发行公债,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财政部才能向联邦储备银行借款,并且借款有严格的限制,借款金额不得超过一定限度,还要以财政部发行的特别国库券作担保。另外,联邦储备体系有较大的盈余,无需财政拨款。可见,从联储与财政部的关系上来看,联储不受财政部的资金制约,也没有向财政部提供资金的义务,因而其享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一样,同属于国务院领导的正部级单位,他们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也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两个独立的部门是以平等独立的身份协调配合工作。在资金关系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已由明文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是,在实践中,我国财政向人民银行变相借款和透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另外,《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财政向人民银行的借款额度、借款期限缺乏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人民银行在这方面的独立性与美联储相比还有所欠缺。

四、总结

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有助于一国的经济发展,中央银行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独立的制定和施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保证,防止严重的通货膨胀,促进中央银行的独立有利于形成较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与 WTO 的协议和世界经济全球化游戏规则对我国的要求相比,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还没有得到充分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务院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其法律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即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务院的行政隶属性问题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较低、不够权威等问题。

所以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可以借鉴美国联邦储蓄体系在法律层面上对现有制度进行改进。一是重新确认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使中央银行从法律层面独立于国务院,可以考虑让中央银行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并受其监督。二是提高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地位,实现货币政策委员会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最高权力机构,并且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能,负责根据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独立、民主的制定货币政策,执行人大以及常委会的相关决议。

篇2:中央银行独立性

摘 要: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在使得主要国家金融体系遭受重创的同时,也揭示出发达国家金融体制的某些缺陷和未来改革趋向。在反思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因以及各国采取的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同时,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本文从央行独立性的相对性、我国央行的独立性着手,对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央银行现状进行思考。关键词:央行独立性;金融危机

无论是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对货币供应量的 把握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中央银行是流动性总源头,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必须加强。

一、央行独立性的概述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是指法律赋予央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指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调控的自主权,以及为确保自主权的有效行使而财务的相关法律措施。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货币当局,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能,中央银行构成了国家权力的一部分。

央行保持独立性是非常必要的。首先,由中央银行的性质所决定。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金融监管银行,体现的是国际机关的性质,因此,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管制。但他同时又是特殊的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进行调控和服务时又不能不考虑货币本身的运行规律,因而他不能完全听命于政府,需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其次,中央银行和政府的职能是有所侧重的,这样就是中央银行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上并不一定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期都保持一致。再次,基于政府的职责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往往是促进经济的增长,而这极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而央行的首要目标是遵循货币运行的基本规律,保持币值稳定。最后,央行独立行使职责可使央行和政府决策相互制约,互为补充,防止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为国家服务,代表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做好决策,必要时为政府提供支持。

二、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表现(一)目标独立性

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其中经济增长是最终目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保持增长这个目标又被放到更高的高度。然而稳定币值只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个政策目标是不协调的。

(二)经济独立性

现阶段我国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然而中央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最终决策权却在国务院手中,所以工具的运用打了折扣。虽然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政府当然也不能接受融资。但是中国人民银行每年的贷款有相当部分投向本应由财政支出负担的项目,如对国有企业亏损的补贴,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这样的赤字货币化使得货币政策服务于政策,中央银行缺乏对货币政策的实际控制权。

(三)政治独立性

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是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任免的。央行的最高领导的人事任免是由政府确定的。1997年正式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说是政府官员,其作出的政策决议多体现的是政府意愿,而且这个委员会仅是一个决策咨询议事机构,而实际决策权属于政府。这使中国人民银行在人事上产生两方面的弊端,即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和欠缺广泛的代表性。

三、金融危机后我国中央银行现状及思考

在我国,由于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与部委平级的机构,其重大货币政策的制定要经过国务院的批准,因此独立性受到一定影响。从与美国近三十年的通货膨胀率的比较来看,我国通货膨胀率平均水平较高,且波动较大。因为保持物价稳定虽然是主要任务,但是转型改革所需要的巨额成本只有依靠高速的经济增长来弥补。但是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来说,中国人民银行也在不断加强其独立性,而且实际上的独立性正在增强。

独立性对央行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一般认为央行的目标在于维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保持物价平稳,而现实经济中大多是指控制高通货膨胀的发生,因而在央行的三大法宝中,提高利率是央行比较喜欢采取的措施。然而这总与政府的增加就业政策是背道而驰的,不得人心。

那么央行到底应该怎样处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呢?金融危机的暴发央行真的是罪魁祸首吗?笔者认为未必。诚然危机的暴发有美联储的责任,但责任的关键不是在于美联储独立型太强,而是在于美联储内部权力分配模式的缺陷。与日本德国相反,美联储内部采取的是内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构一体化的模式,一体化模式的特点是中间决策层次少,权力集中,有利于政策之间的衔接和一致,提高效率。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内部制衡机制的缺乏。因此当所有制定到执行过程都归为自己监管时,问题的发生也就成了必然,因为这样的监管名存实亡。

因而,笔者认为,央行与政府的独立与否不应该再次被争议,不能因为暴发一次危机就否定一次正统理论,造成正统理论也跟随危机反复波动出现“理论周期”。央行必须保持独立,否则被政府左右听命于政府只会造成通胀,对长期经济发展而已是不利的。但是央行内部的改革还是有必要的,必须确立一种内部制衡机制来对央行的制定和实施目标进行监管,以确保央行不滥用职权为贪婪的谋取自身利益而忽略放大杠杆效应。

虽然金融和货币政策有其特殊性,但是金融仅仅是社会经济宏观体系中的一部分,金融必须为国家的根本利益服务,货币政策也仅仅是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一部分,必须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相一致。

为了防止中央银行陷入独善其身的误区,需要让其承担政策责任。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的政策必须透明,接受民众的审查,同时还要对政策后果承担责任,这样政策才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和配合,产生对政策的信心,从而取得预期效果。

同时,为了加强对中央银行组织效率的监督,需要实现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化和中央银行财务状况的公开化,优秀的中央银行行长可以连任,加强中央银行内部纪律,明确内部责权。

篇3: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定义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利率水平、控制货币供给和信贷数量直接或间接的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自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府的干预, 而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目前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强调的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独立, 是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

中央银行独立性具体包括组织的独立性、政策的独立性、人事的独立性和财务的独立性。组织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隶属于谁、受谁领导并向谁负责。政策的独立性是指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时的自主程度。央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常常与政府的经济刺激政策相悖, 如果央行不能脱离于政府的干预制定货币政策, 就有可能给央行保持货币币值的目的造成困难, 阻碍经济发展。人事的独立性指央行对行长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选拔是否独立于政府的意志。独立的央行行长应由经验丰富、长期从事金融工作的人担任, 如果行长直接由政府任命, 央行的独立性就很难保证。财务的独立性又称经济独立性, 就是中央银行是否会被要求提供贷款来弥补政府的财政赤字, 是否有权自行制定和实施自己的年度预算。如果央行的经费预算控制在政府手中, 政府就有有可能通过审批预算的权利左右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政策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

二、美欧中央银行独立性分析

(一) 美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美国国会在1913年通过了《联邦储备条例》, 第二年的成立了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即美联储。美联储就是美国的中央银行, 直接对美国国会负责, 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而不受到美国政府控制。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决策机构是由7个人组成的联邦储备委员会, 7名理事由美国总统征求参议院同意后任命, 为了避免他们服从于总统, 他们的任期一般为14年, 且不可以连任, 他们的任期相互错开, 每两年会有新的理事会成员加入, 这样就避免了总统在任期内更换多数理事会成员。美联储主席的任期为4年, 可以连任, 由总统在7名理事中提名选拔。美联储主席的任期一般比总统的任期长, 因而避免了为了短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忽略长期经济利益的情况, 美联储在人事独立方面最为人称道。

联邦储备委员会独立地做出政策决定, 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决策机构。美联储有三个咨询委员会即消费者咨询委员会、联邦咨询委员会和储贷协会咨询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成员来自12个联邦储备区的代表, 他们对美联储的银行业务、金融监管等方面提出建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可以根据经济现状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方向, 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 执行货币政策。美联储向国会负责, 美联储主席定期向国会作听证报告接受质询, 但是除了立法了提交报告以外, 美联储并不受到国会的控制。总统和财政部也不可以向美联储发号施令, 干预美联储的事务。

在财务方面, 美联储不由财政部提供资金, 也不会向财政部提供资金, 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 美联储才能向财政部提供短期借款, 而且还需要财政部发行国库券进行担保。美联储在财务上完全独立, 资金主要来源于对银行进行贴现业务的收入和持有政府债券的收入, 这从预算开支上保证了美联储不受财政的约束。

(二) 欧洲中央银行独立性

欧洲中央银行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最年轻的中央银行之一。欧洲中央银行在1998年成立, 主要职责是维护欧洲货币稳定调节欧元区主导利率、货币发行和制定实施欧元区货币政策。欧洲央行独立于欧盟机构, 不受欧盟各个成员国的监督, 与欧洲议会、部长理事会和欧洲法院比列。欧洲中央银行中的决策理事会是欧洲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

在政策独立性方面, 《欧洲中央银行章程》充分赋予了欧洲中央银行以自主决策的权利, 以免受到欧洲各成员国政府的压力。欧洲中央银行可以自主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欧洲央行的首要目标是物价稳定, 在物价稳定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发展。

欧洲中央银行决策理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执行董事会的所有成员应具有公认的名望及货币和银行事务的专业经验。执行董事会的行长、副行长和其他成员由欧盟理事会与欧洲议会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理事会协商后, 经成员国首脑或政府领导人一致同意后才能任命。一般来说, 只有当执行董事会成员不再具备履行职务所要求的条件或有严重的过错是, 欧洲法院才可以辞退执行董事会成员。

欧洲央行的财务独立于其他机构, 各个成员国的中央银行是欧洲央行股本唯一认购人和持有人。禁止了欧洲央行和成员国中央银行向欧盟机构、各国中央政府、地方、地区或任何其他公共机构和团地提供信贷。也同时禁止了欧洲央行和各个成员国央行向这些机构购买债券。这样通过规定保证了欧洲央行财务上的独立性。

三、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

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 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 履行职责, 开展业务, 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我国中央银行立法与我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对外交往等工作的需要密切相关,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在不断增强。2003年12月我国对《中国人民银行法》进行了修改,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的性质、地位、职责、组织机构, 凸显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但是,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在组织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 是一个国务院领导的省部级机构。这种隶属关系在实际上会对中国人民银行稳定币值并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人事方面, 中央银行行长的人选, 根据总理的提名, 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决定, 由国家主席任免。我国人民银行实行行长负责制。在任职和解除任职的条件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做出规定, 行政机关、金融机关人事渗透过多, 人事的独立性受到影响。

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也受到限制。中国人民银行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的决定权, 对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及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只有制定和执行权, 却无最终决策权。《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的领导下, 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对金融事业实施监督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责和对金融业的监管是在国务院的领导下的。这样当政府的目的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的产生冲突时, 中央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服从政府的意志, 货币政策的制定缺乏自主权。使用货币政策工具时会按照政府的要求购买国债债券, 缺乏控制流通货币的自主权利。

在经济独立性方面, 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制度, 依法提取总准备金后上缴净利润, 亏损由中央财政弥补。《中国人民银行法》还禁止中国人民银行向财政透支, 但这一点在中央银行并非完全独立于财政的情况下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个规定只割断了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直接融资关系, 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提高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建议

1、提高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律地位。强化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保持稳定的货币环境至关重要。应完善《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相关规定, 改善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的状况, 提高其法律地位, 使之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这种改革指循序渐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决策上中央银行应具有更大的决策自主权制定货币政策取向, 决定利率、汇率水平和货币供给数量。

2、加强中央银行人事上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副行长和货币政策委员会成员应具有公认的名望和银行事务经验。因为中国政府官员的任期一般为5年, 而且连任不可以超过两届, 可以借鉴美国中央银行行长任期与美国总统任期相互错开的方式, 可以将行长、副行长及高级管理人员的任期定位7到8年一届, 且可以连任。

3、强化中央银行经济上的独立性, 保证中央银行自身具有稳定的收入。在实施的过程中, 人民银行要逐渐脱离在财务上对政府的依赖, 拥有自身的财务决算系统。同时, 人民银行还要顶住压力依法办事、严格履行职责, 不对政府透支, 不直接认购其他政府债务。

参考文献

[1]尹继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国际金融, 2010 (4)

[2]范方志, 苏国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J].经济纵横, 2005 (10)

[3]刘福寿, 加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之悖论[J].财经科学2004 (6)

篇4:浅析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

摘要:以1656年瑞典银行作为开端,中央银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从中央银行诞生之初,关于其独立性问题的探讨就未停止,放眼国际,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制度多有差异。通过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美联储、日本银行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对比,探讨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于其在制定货币政策与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

一、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独立性讨论

世界范围内各国央行独立性有着较大差异,但央行独立性基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机构独立性,二是政策独立性,三是经济独立性。

1.机构独立性。机构独立性可以表述为一国央行由谁领导,对谁负责,受谁监督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央行的机构独立性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是央行直接对立法机构负责,而不是由政府的控制,可以被视为独立于政府的情况。第二是央行作为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存在,由政府领导,但不属于财政部门,可视为视作在财政部门之外的独立。第三是央行隶属财政部门,但自主权很大,可以独立进行一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纵观历史,从未出现过完全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通过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政府可以改变货币政策,甚至改变中央银行的一些基础性法令。

据美国《联邦储备条例》规定,美联储直接对国会负责,美联储主席需要定期向国会进行工作汇报,并接受国会质询。但就实际而言,除了立法和定期报告,美联储日常工作不受国会控制。同时,总统以及其他部门机构也无权对美联储的事务进行干涉。单从这一点看来,美联储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从历史上看,日本央行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日本政府。但根据1998年4月颁布的新《日本银行法》规定,日本银行官员被任命之后,除非参众两院不认同任命决定或出现其他特殊情况,任何机构都无权在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解除其职务。此后日本银行的独立性有了很大提升,但相比欧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银行分行及代理行的设置、日本银行章程都要经过日本财务省的批准。

2.政策独立性。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政策独立性就体现在央行可以自主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

美联储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决策权,美国法律规定,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需要自主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联邦基准利率,确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决定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方向,并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控制。

根据1998年4月实施的新的《日本银行法》的规定,日本央行必须发展自己的货币政策,但对政策的公开性做出了规定,日本银行有义务在货币政策制定实施前向公众提供政策信息,公布货币政策细节。如果有必要,政府还可能会派代表出席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的日常会议,参与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当中去,当因为政府官员在这其中并无表决权,可以认为新的《日本银行法》颁布后,日本银行实际上拥有很大的政策制定自主权。

3.经济独立性。经济独立性主要是指央行不受限制与干扰的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能力以及自身年度预算的控制能力,可以通过政府直接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财政赤字的难易程度和自身经营运作特点来衡量。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在经济上是完全独立的,所有资金由自己解决,盈亏自负。作为政府的银行,管理国库和代理美国国债发行业务是美联储的重要职责之一,但法律规定,政府无权要求美联储并对其进行长期支持财政融资,只有在战争、经济危机、重大自然灾害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严重的情况下,美联储才会对政府提供短期贷款,并且对数量具有严格的限制,政府同时需要提供特别债券作为抵押。这也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美联储不会作为政府助长通货膨胀的工具。

日本银行原则上不会对政府提供长期贷款和认购政府长期债券,但出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需要,常常认购政府的短期债券。从自身经营运作而言,日本银行接受财政拨款,盈余需要按相关规定进行上缴。

二、我国的中央银行的特点

我国自1984年开始实行中央银行体制改革,主要目标是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一个宏观调控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以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从1996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来看,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在不断增强的。但鉴于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依旧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并且很大程度受制于财政部门,而机构独立性又构成了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核心,因此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总体水平仍是低下的,具体表现在:(一)国务院仍享有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供应量,基准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中国人民银行只是享有对这些决定的执行权以及一些一般货币事项的决策权。(二)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规模依旧远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尤其要说明的的是这一现象在高度依赖金融机构来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也是不多见的。(三)我国的中国人民银行依然存在着法律地位低,组织机构设置缺乏应有的科学性和组织保障性,主要官员任职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人事上高度的行政依附性和欠缺广泛的代表性等问题。

三、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思考

1.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独立性仍需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年度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须报请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由此可见,中国人民银行并没有真正自主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力。这样会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变化的反应,导致货币政策时滞过长,错过最佳的调整时期。而作为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货币政策,如果不能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出及时应对,极易使短期政策长期化,很难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最优化。

2.对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必须作辩证的理解。在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履行中央银行职责,具有较低的独立性,其政策行为易受政府影响,这是由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决定的结果。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走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是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事实上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凯恩斯之后,政府干预经济是各国普遍采用的经济发展手段,所以中央银行是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美联储作为当今世界独立性最强的中央银行,其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政府。当然,总统对美联储的影响大多为协商式的劝告,而联储理事会通常也不会反对总统的观点,对于不违背自身的职责要求,一般都会采纳。总体而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是完全脱离政府的独立,而是在相关立法决策机构的监督之下、与政府密切配合与协作下的独立。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向我们阐明了,央行一方面要保持与政府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受政府控制,要拥有制约政府超经济举措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物价稳定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尹继志.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国际比较与思考[J].国际金融,2010,(4).

[2]艾洪德.蔡志刚.监管职能分离后的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J].金融研究,2003,(7).

[3]陈晓.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7.

[4]李心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理论考察[J].金融研究,1998,(4).

[5]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11).

[6]艾洪德.货币数量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

篇5: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现状及建议

姓名:夏文萍 班级:11商81 学号:11088046 摘要:通货膨胀压力日益增大背景下的我国,增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我国进一步走出危机,恢复国民经济良性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中集中体现独立性的银行与政府关系方面出发,对我国中央银行目前的独立性状况作出评价,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提出增强和完善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独立性;评价;建议

一、中央银行独立性定义

一般而言,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与政府及相关机构之间能否保持一定的距离和自由度。具体来说,所谓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作为货币当局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过程中所享有的依法独立履行职责且不受或者基本上不受政府千预的能力。中央银行独立性应当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一)相对于本国政府的独立性

1.职能独立性标准,即中央银行能否独立地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否具有货币政策决定权。

2.组织独立性标准,即中央银行是否隶属于政府或政府的有关部门,其内外组织机构与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关联程度,中央银行的主要领导人的任期、任命、组成及罢免是否由政府批准和决定,有无政府人员的兼职和渗透。当然,在人事任命上要将政府完全排除在外是不现实的。

3.经济独立性标准,即中央银行是否拥有可供独立支配的财源,政府是否具有直接或间接从中央银行获得信贷以融通政府支出的能力。

(二)相对于国内金融市场及其参与者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中央银行利用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调控金融。与此同时,中央银行也受到来自金融市场和参与者的影响。中央银行必须保持客观中立,按照经济金融发展本身的规律来制定政策和开展业务,而不能过多受到上述机构影响。

(三)相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独立性 这是因为,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的全球化,中央银行在新的国内、国外金融环境中保持独立性变得更不容易。所以,在新的形势下,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分析不仅要考虑它相对政府的独立性,还要考虑它相对国内金融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金融环境的独立性。一国中央银行必须在考虑本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制定货币政策,能够在日益开放复杂的国际金融市场中维护本国金融稳定。

因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所以本文主要探讨中央银行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

二、中央银行需要具备独立性的原因

首先,这是由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的。中央银行作为政府的银行、金融监管的银行,体现了其国家机关的性质,因此它必须接受政府一定程序的管制。但它同时又是特殊的,金融机构,是发行货币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其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机构进行服务和调控时又不能不考虑货币经济本身自有的运行规律,因而它不能完全听命于政府,必须保持一定程序的独立性。

其次,中央银行和政府的任务是有所侧重的,这就使中央银行和政府在宏观经济目标的选择上不可能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时期都保持一致。基于政府的职责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为的出发点往往是促进经济增长,这恰恰极有可能诱发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而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则是遵循货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保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尽管现代中央银行衍生了一系列其他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但稳定币值始终是其最基本的功能,并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倾向于把稳定币值作为中央银行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标。通过中央银行稳定币值的功能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制约政府过热的经济决策行为,起到经济稳定器、制动器的作用。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以中央银行具有较高的相对于政府的独立性作为前提。

简言之,中央银行的性质、稳定币值与制衡政府过热经济政策的职能,是中央银行需要具备独立性的基本原因。

三、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现状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表现在《人行法》确立了央行的地位、权限和职责,并明确规定央行独立于财政,独立于地方政府,并且不允许对财政透支,不允许直接认购和包销政府债券,不允许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得以专门履行货币政策职能,决定利率和货币供应量,央行的独立性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我国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导致了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还很不充分。

(一)组织独立性方面

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国务院,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的一个直属部级机构,在组织上享有与国务院其他直属政府部门平行的地位。虽然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也相应设立了货币政策委员会,但是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不是中央银行的最高决策机构,他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这种关系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保证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政府的财政政策相统一及衔接。但实际上对人民银行完成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的任务并不利,相对独立性大大受限。

(二)职能独立性方面

职能独立性标准,体现在中央银行能否独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能否抵御财政透支及其他不合理的融资要求,能否独立进行金融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我国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使职责的。中国人民银行必须接受国务院的领导,所以很难说我国中央银行是独立于政府的,至少从立法上看,在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方面它是从属于国务院的。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由于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决策上拥有很大的技术垄断性,上报国务院的决策方案往往是唯一可方案,使得其在技术上难以被否定,这种技术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决策独立性的不足,因此央行实际上拥有决策和执行上的自主权。

(三)经济独立性方面

现阶段我国有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业务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然而中央银行相对于国务院而言,只享有一般货币政策事项的决策权,对于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重大货币政策事项只有制定和执行权,最终决策权却在国务院手中,所以工具的运用打了折扣。虽然法律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政府当然也不能接受融资。但是中国人民银行每年的贷款有相当部分投向本应由财政支出负担的项,如对国有企业亏损的补贴,建设公共基础设施。这样的赤字货币化使得货币政策服务于政策,中央银行缺乏对货币政策的实际控制权。

四、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评价

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 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独立性不断增强。主要体现是:成立银监会,央行独立于财政部和其他政府部门,支行按经济区域设立等。但是,央行独立性仍然不强。

(一)职能独立性欠缺

第一,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没有货币政策决策权。这是中央银行职能独立性欠缺的最主要表现。《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第五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就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作出的决定,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这说明央行直接隶属于国务院,重大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属于国务院,央行只有执行权和一般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央行在货币政策上是明显缺权的。

第二,中央银行的目标具有双重性,影响稳定币值这一目标的实现。《人行法》规定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使央行的目标是两个,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二者从长期看是一致的,但短期有出现矛盾的可能。而且,似乎稳定币值只是手段,经济增长才是最终目标,在我国央行缺乏经济和政治独立性的情况下,政府一旦存在经济增长压力,仍有可能将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头号目标来进行调控。这会影响央行稳定币值。

(二)政治独立性欠缺

第一,组织独立性欠缺。首先,央行法律地位较低,隶属于国务院。其次,央行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货币政策委员会被规定为“制定货币政策咨询议事机构”。通常,货币政策委员会是央行的内设机构,但有较高独立性,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在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只是“制定货币政策的议事咨询机构”,重大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属于国务院,这对央行独立性大有影响。我国央行实行行长负责制。各国通行的做法是合议负责制。把制定货币政策,稳定币值的艰巨任务压在一个人肩上,怎堪重负?这会削弱央行的独立性,使其更加依附于政府。同时,这也不利于央行内部分工制衡。

第二,人事独立性欠缺。首先,国务院总理对行长有提名权,对副行长有任命权。而且《人行法》对央行主要官员的任职条件、任职期限和被解除职务的条件都没有明确规定。其次,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组成和工作程序由国务院规定。

(三)经济独立性欠缺

我国央行不能完全抵御不当融资要求。《人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但没有规定违反该条的法律责任。第三十条首先规定了央行不得向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提供贷款,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贷款。但书中又规定,国务院决定央行可以向特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贷款的除外。这为财政变相向央行融资提供了可能。

五、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建议 从组织和人事、制定和执行政策、业务、经济各方面确保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减少政府机构对中央银行的干预。赋予中央银行超然的地位,超脱于中央政府和各大金融机构之外,使其成为一个只负责经济调节与控制的机构,摆脱一切行政色彩和利益追逐色彩。

首先,要在法律上赋予央行更多的自由,提升央行的政治地位。让央行独立于国务院,使其对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负责。这样有助于更好的提升央行的独立性,把央行和政府分离开来。是央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并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

其次,要加强中央银行在经济上的独立性。在法律确立了央行经济独立的地位之后还要规定相应的责任追究条例。使得央行和政府的财政更进一步的分离。另外,国家要加大经济建设,使我国金融处于稳定健康地发展状态,给央行经济独立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再次,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我国对外公布金融统计数据不够完整和及时,缺少对未来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预测分析。由于政策披露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公众对央行政策缺乏信任,这不利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提高,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及时公布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最终效果的有关信息。通过外部力量来监督中国人民银行政府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的权限,最大程度地限制政府干预;

最后,要赋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权。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只有部分决策权,一般事项自行决定,重大事项需报国务院批准。货币政策委员会仅是咨询议事机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等涉及货币政策的重大事项,提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建议。目前,解决货币政策决策权一个比较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是,对已存在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进行调整,重新界定货币政策委员会职能,赋予其货币政策决策权。

中央银行在国家经济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中央银行在实际运作中不仅是独立性方面,在别的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必须对中央银行在运作中的问题给与足够重视,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中央银行能够切实发挥其职能,更好的促进和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参考文献:

[1]李广谦《中央银行学》 2011.8 [2]李霜.《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现状浅析及政策建议》2009.8 [3]《中国人民银行法》

[4]马琳.《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其完善》

2010年第11期 [5]彭朗琼.《对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法律研究》 中国水运

篇6:中国人民银行独立性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是指法律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调控中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监管与调控的自主权,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是中央银行法律地位的核心问题。人民银行独立性不断增强是我国中央银行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重要趋势特征,是由其性质决定的。

1、近年来,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已成为全球的一种共识和趋势。

首先,外国学者在对发达国家战后长期高通胀现象进行大量分析之后发现,一方面,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指数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而另一方面,中央银行独立性指数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则不存在相关关系。这也就是说,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越小,通货膨胀率就越高;反之,中央银行独立性越大,通货膨胀率就越低;但是,无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小与否,其对于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则无明确影响。因此,为了实现物价和宏观经济的稳定,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运营的独立性至关重要,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尤显突出。其次,从各国实践来看,在经历了大的金融冲击或金融危机以后,纷纷加快推进金融改革,而这些国家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又都把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放在了首位。当然,我国也不例外,中国人民银行以稳定币值为首要任务,独立于政府,保持超然地位,可以对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起制约作用,保证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稳定。

2、可以限制政府对央行不当的行政干预,如地方政府为拯救国有企业、中央政府为处理不良资产,对央行的干预。因为我国目前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完善,而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所以必须保持独立性,不受党派和政治的干扰。

3、国际谈判的需要。我国政府可以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为由抵制外国政府对我国 不适当的要求,如近期对抗国外施加的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上一篇:公务手机使用管理办法下一篇:高中生暑假农村调查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