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中考实验题2009--201

2024-05-02

河北中考实验题2009--201(精选7篇)

篇1:河北中考实验题2009--201

河北2009--2013年实验探究题

36.2009年河北请你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1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不选择第③组药品的原因是。

(2)选择装置。通过对制取氧气装置的分析,他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你认为他选择的依据是。

(3)制取气体。将药品装入所选装置制取气体,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是。

(4)气体检验。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他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37.(2009河北)某校同学以“比较锰、铁、铜3种金属的活动性”为课题进行探究。提供的药品:铁片、铜片、锰片、稀盐酸、硫酸亚铁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锰溶液。

【做出猜想】他们考虑到铁的活动性比铜强,对3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作出如下猜想。猜想一:锰>铁>铜;

猜想二:铁>铜>锰;

猜想三:。

【设计实验】为了验证猜想成立,同学们分成三组,分别针对一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1)第一组验证猜想一。实验方案是将锰片、铁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观察现象。

(2)第二组验证猜想二。实验方案是将锰片放入中,观察现象。

(3)第三组验证猜想三。实验方案是(只用两个实验):。

【实验及结论】各组通过实验和交流,确认猜想一是正确的。第一组同学的实验现象 是:。

【拓展研究】随后同学们对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方案涉及作了进一步研究。

为了验证甲、乙、丙、丁4种金属的活动性依次减弱,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①把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②把乙放入丙的盐溶液中;③把乙放入丁的盐溶液中;④把丁放入丙的盐溶液中。你认为哪个实验没有必要做?请说明理由。

。答案:【作出猜想】铁>锰>铜

【设计实验】

(2)硫酸铜溶液

(3)将两片锰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或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硫酸锰溶液中、锰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或将铁片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锰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或将锰片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铜片放入硫酸锰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现及结论】都有气泡产生,锰片的反应比铁片的反应剧烈

【拓展探究】实验③实验①②④已可验证4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没必要进行实验③

36.(1)CaCO32HClCaCl2H2OCO2

(2)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或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与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相同)

(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机器瓶口,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4)不正确。其他气体也可能使石蕊溶液变红(或应该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37.【作出猜想】铁>锰>铜

【设计实验】

(2)硫酸铜溶液

(3)将两片锰分别放入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或将铁片和铜片分别放入硫酸锰溶液中、锰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或将铁片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锰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或将锰片放入硫酸亚铁溶液中、铜片放入硫酸锰溶液中,观察现象)

【实现及结论】都有气泡产生,锰片的反应比铁片的反应剧烈

【拓展探究】实验③实验①②④已可验证4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没必要进行实验③

2010年河北

35.某班同学做验证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用到的药品有铁丝、铜丝、银丝、稀硫酸和硫酸铜溶液。实验结束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欲对该实验的废液进行探究,请

你一起参与。

【提出问题】废液中含有什么物质?

【交流表达】

(1)小明通过观察,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他观察到的现象是。

(2)小红通过分析,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她的依据是:

【作出猜想】小华认为废液中还可能含有硫酸。

【实验验证】(1)小华测得废液的pH小于7,证明废液中含有硫酸。用pH试纸测定溶

液pH的方法:。

(2)小明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小明的实验

现象是。

通过分析与实验,同学们得出废液中含有硫酸亚铁、硫酸铜和硫酸。

【拓展应用】

(1)若将废液中的溶质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应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写

出该反应过程中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2)反应完全后,过滤,滤渣中物质为,滤液中溶质为硫酸亚铁。

35.【交流表达】(1)溶液显蓝色

(2)铁丝与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

(或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实验验证】(1)将待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确定 pH

(2)滴加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后才有沉淀生成【拓展应用】(1)铁片(或 Fe、铁粉、铁丝等)

Fe + H2SO4=FeSO4 + H2↑(或 Fe + CuSO4=FeSO4 + Cu)

(2)铁和铜(或 Fe 和 Cu)

2011年河北

三、实验探究题(7分)

35、在一次实验课上,各小组同学在不同地点找来的小石块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此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发现,相邻小组气体产生的速率比自己小组的快。小明将这一情况报告老师,老师鼓励

他们对此问题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影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是什么?

【作出猜想】①不同地点石块中碳酸钙含量不同;

②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③还可能是。

【设计实验】(1)验证猜想①是否成立,要设计的实验:分别取大小相同、质量相同、(2)验证猜想②是否成立,对盐酸的要求是。

【交流讨论】实验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剧烈程度,粗略地比较反应速率。若要做到精

确比较,应该测量的实验数据是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中,小明采用了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用此方法探究“催化剂对用过

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反应速率的影响”,需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答出两点即可)

等。

三、实验探究题

35、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作出猜想】石块大小不同(或石块质量不同、盐酸质量不同)

【设计实验】(1)不同地点溶质质量分数相同(2)溶质质量分数不同

【交流讨论】相同时间内收集的二氧化碳体积(或收集相同体积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

【拓展延伸】温度、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质量、压强

2012年河北

三、实验探究题

35.小红为大家做了一个“燃纸成铁”的趣味实验。将一张滤纸(组成元素为C、H、O)

用Fe Cl3浓溶液润湿,在酒精灯上烘干后点燃,滤纸变黑、红热,最终生成黑褐色物质。

小红告诉大家: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

【提出问题】黑褐色物质中真的含有铁单质吗?

【探究过程】

(1)小红先从反应物分析,因为,所以反应后可能生

成铁单质。

(2)为获得实验证据,小红做了实验1。

实验1:将黑褐色物质放入稀盐酸中,发现有连续微小气泡产生。若黑褐色物质中

含有铁单质,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小明提出疑问:由反应物的组成分析,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的物质不一定是铁单

质,还可能是。

小红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高温条件下不可能生成此类物质。

(4)小明仍有疑问:实验1中产生的气泡也可能是滤纸碳化后吸附的空气。为此,小红又

做了实验1的对比实验:,观察到有微小气泡产生但很快停止,证明实验1中的连续气泡确实是由铁单质与

稀盐酸反应产生的。

(5)为进一步证明黑褐色物质中有铁单质,小红又做了实验2。

实验2:将黑褐色物质放入溶液中,观察到

【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探究,证明黑褐色物质中确实含有铁单质。

【拓展探究】请再用一种方法证明黑褐色物质中含有铁单质:

三、实验探究题

35.【探究过程】(1)反应物中含有铁元素(或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2)Fe+ 2HCl ====FeCl2 + H2↑(3)铁的碳酸盐(或碳酸盐)(4)将黑

褐色物质放入蒸馏水中(或将滤纸碳化后放入稀盐酸中)(5)硫酸铜有红色物

质析出

【拓展探究】用磁铁吸引(或测导电性,或在氧气中燃烧)

评分说明:【探究过程】(1)(3)(4)(5)和【拓展探究】答案不唯一,合理

即可给分。

2013年河北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第32小题4分,第33小题6分,第34、35小题各7分,共24分)

(2013河北)35.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

割或焊接金属。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化学式为CaC2)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

白色固体。

【提出问题】白色固体是什么物质?

【做出猜想】小明经过思考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猜想一:CaO;猜想二:;猜想三:Ca(OH)2。

他的依据是。

【交流反思】经过同学们交流讨论,认为猜想一不成立。否定猜想一的理由是:。

【进行实验】

(一)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观察到,证

明猜想二不成立。

(二)取少量白色固体加入到水中,取上层清液,有

白色沉淀出现,证明猜想三成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白色固体是Ca(OH)2。

【拓展应用】已知碳化钙与水反应非常剧烈,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

纯净的乙炔,要求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装置是(选填图15中装置序号)。

535.【做出猜想】CaCO3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

【交流反思】CaO能与水反应

【进行实验】

(一)气泡放出

(二)通入二氧化碳气体Ca(OH)2 + CO2 = CaCO3↓ + H2O

[或滴加碳酸钠溶液Ca(OH)2 + Na2CO3 = CaCO3↓ + 2NaOH]

【拓展应用】C、F

篇2:河北中考实验题2009--201

材料一:两极格局崩溃后,世界仍不太平,10多年间,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1998年8月,美国对苏丹和阿富汗实施代号为“无所不至”的导弹袭击;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了科索沃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又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材料二:至今世界除美国之外,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它们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如科索沃战争爆发后,由于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共同干涉,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被迫终止对“南联盟”的空袭。材料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到处插手别国事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4分)

(3)根据材料和问题,你认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重要意义是什么?(3分)2.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1929 年 , 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 , 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 1933 年开始 , 政府 一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加强了国家干预 , 使经济在 1933 年夏和 1934 年春开始小幅度 回升 , 1936 年和 1937 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 , 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 ,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 年工业总产 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 , 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 虽历经几次改革 , 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 20 世纪 80 年代 , 苏联经济陷入困境 , 出现了危机。

材料三: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 , 中国的经济体制基本采用苏联模式 , 经济建设取得过巨 大成就 , 但是后来社会经济却逐渐丧失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 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 制改革 , 20 世纪 90 年代后 , 逐步形成了新的经济体制 , 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国经济的复兴得益于什么改革 ?(2 分)

(2)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苏联、中国经济体制曾经共有的特征,(1 分)并说明这种体制特征在中国是怎样改变的。(3 分〉

(3)上述材料和问题能为调整经济体制提供哪些借鉴 ?(4 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为摆脱大萧条,在国际联盟的主导下,1933年6月,66个国家的代表聚在英国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通过协商来建立稳定的世界经济秩序。但由于英美等主要大国矛盾重重,会议没有取得任何结果,最后不欢而散。

材料二:1933年伦敦经济会议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促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法、美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l936年秋分别签订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请回答:(1)伦敦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表明一战后帝国主义建立的国际关系体系无法解决当时面临的经济问题。这一“国际关系体系”指的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在经济上重新组合的共同原因。(2分)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德日意三国、英法美三国最终演变为哪两大政治军事集团?(2分)这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给世界带来的重大影响分别是什么?(4分)4.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1分)

分析下面两则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五四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政治运动,还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一:当巴黎和会的消息终于传来的时候,我们都大为震惊。我们立刻醒觉到外国列强仍然是自私、崇尚军国主义,而且全都是大骗子……我们对政府无计可施……眼看着国民及可怜的无知群众,我们认为我们必须起来斗争!—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大学学生的文章

材料二:(五四运动后)伴随着人们对真理的追求,各式各样的“主义”(包括机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改良主义等)蜂拥而来,各种研究新思潮的团体、介绍新思潮的刊物纷纷出现,各种改造社会的新方案、新主张不断提出。—王文泉、刘天路主编的《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找出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学生对当时的局势有哪些认识。(4分)

(2)五四运动中,哪个阶级担当了主力角色?(1分)结合材料二并用史实说明,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对这个阶级的发展起到的作用。(2分)

(3)五四运动前后,推动思想解放的原因,除了上述材料和问题涉及的,你认为还有哪些?(4分).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以俄共为主的左翼政治派别仍然把列宁视为自己的领袖和精神象征。他们认为,列宁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使劳动人民当家作了主人,是列宁把俄国从战争中拯救出来。列宁倡导人民政权,反对人剥削人的制度,这些对于今天和未来的俄罗斯来说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俄罗斯右翼政治派别则对列宁、布尔什维克和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持极端仇视态度。

材料二俄罗斯绝大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列宁和“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俄国,也改变了世界,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人们应该以历史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少数右翼学者认为,苏联历史中一切阴暗的东西都源于列宁,苏联的制度从一开始就错了。

材料三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宁是穷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会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怀念社会主义时代的福利。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俄罗斯哪三个群体对列宁的评价?(3分)(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他们作出评价的相同背景。(2分)

(3)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仍然认为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请用所学的中外史实加以说明。(4分)6.学以致用,探究问题。(12分)

上海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

(1)1910年,一位叫陆士谔的上海青年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虚构了100年后在上海浦东举办万国博览会的情景。上海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有助于陆士谔的幻想?(6分)

(2)如今,幻想已成现实。上海世博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这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哪些趋势?(4分)

篇3:河北中考实验题2009--201

一、测试实验验证效果, 强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

化学基本知识包括基本物质、基本性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 其中涉及到许多需要关注的化学反应和变化规律, 这一切都离不开实验观察、实验验证。初中化学教育作为基础学科, 扮演着知识教育的角色。为此, 实验验证既是中学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也是中学化学考试中的重要部分。

对于实验验证方面的测试, 应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在包括2015 年在内的中考化学试题中都有所体现。将知识性内容作为基础题, 采用的方式是选择题, 这一点在实验题中同样得到反映。如选择题中的第1 题:“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通常使用的是:A.硫;B.木炭;C.红磷;D.蜡烛。”答案是红磷, 只有红磷才能更好地测定和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但在保持对基本知识进行实验测试时, 2015年的化学试题进行了探索创新。如第35 题中, 多次出现与“实验验证”有关的信息或重要测试项:“【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某种液体, 产生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证明上述判断正确。加入的液体是”;“【实验验证】向未洗净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黑色固体没有变化”;“【实验验证】经检验, 产生的气体是CO2。检验CO2气体的操作和现象是”。这种出题形式的创新, 丰富了通过实验验证来测试学生基本知识的形式, 在一定意义上也强化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测试基本实验操作, 强化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基本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的操控以及实验结果的把握等。主要体现在8 个基础学生实验, 如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燃烧的条件、溶液酸碱性的检验等, 还体现在某些单一的实验内容, 如浓硫酸的稀释。由于这些都是基本实验操作, 所以成为每年中考的热点内容。

传统上讲, 这类考题一般设计为选择题或简单的填空题, 这两种题型在2015 年中考化学试题中仍然采用。如第3 题中要求在收集氧气、测溶液p H、取用液体和稀释浓硫酸中选择正确的操作, 是典型的基本实验操作选择题。

尽管如此, 出题的形式和设问角度也发生了变化, 如第30 题是与实验操作有关的填空题。第⑴小题“甲实验验证了氢氧化钙具有的化学性质”, 侧重实验操作的原理考查;第⑵小题“乙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 待时, 将铁丝伸入集气瓶内”, 侧重对学生实验操作体验的考查;而第⑶小题“丙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实验时若向试管中加入的盐酸过多, 将产生的后果是”, 则突出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生成问题的考查。可以看出, 2015 年的中考化学中, 加强了对实验过程性分析的考查, 体现出考查学生参与实验的导向。如果没有直接的实验操作体验, 学生很难猜出正确答案。所以, 这样的考题将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把握基本技能, 尤其是对实验的操作、控制和观察能力。

三、测试预期实验现象, 强化对技能的正确运用

实验能否顺利进行, 能否取得预期效果, 是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得不重视的问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 衡量实验成败的主要判断依据是预期实验现象的出现和正确结论的得出。如果操作正确, 当观察到实验现象后,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推理得出实验结论。

2015 年中考化学题也加强了对这方面的测试, 如第5 题“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A.用Na2SO4除去Na Cl中的Ba Cl2;B.用点燃的方法鉴别涤纶和羊毛线;C.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2中的CO;D. 用水鉴别NH4NO3和Na OH固体。”这是一个标准的对预期实验现象进行测试的题目, 学生只有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分析, 才能得到合理的预期效果。

这类实验题往往是实验类题目中的综合题。因此, 有必要着眼于测试综合技能的正确运用。如第28 题, 一要对酒精的性质和反应有正确认识, 二要对烧瓶、烧杯和试管中的水有正确认识, 三要对肥皂水的作用有正确认识;只有对这三个方面都准确把握了, 才能给出正确答案。虽然这道题的整体难度并不大, 但要求学生的思维容量却不小。鉴于此, 在教学中, 尤其是复习阶段, 对于众多的化学实验, 不宜单纯地逐个机械重复, 而应当摆脱章节的束缚, 俯视整个教材内容, 采用“挑一挑”再“重组”的策略, 摒弃固有的理论框架, 用更多维的角度去分析有关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解放思维, 这将对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四、善抓偶得实验现象, 强化对探究兴趣与能力的提升

在科学实验中, 实验一方面是为了验证所得出的结论, 另一方面是为了发现更多的问题。所以,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 出现预期之外的“偶得”现象在所难免。而这恰恰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这类题很多属于提高题, 其形式主要是综合探究题。2015 年中考化学的第35 题最为典型, 以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清洗仪器时发现“试管内壁有用水洗涮不掉的黑色固体”的“偶得”现象为背景设计, 设置了三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问题一是“黑色固体是什么”, 问题二是“用什么洗掉Mn O2”, 问题三是“生成了什么气体”, 并以四个“交流讨论”来突出此题的探究性质。同时, 题中还出现了“推测”、“不一定”、“可能”等字眼。最后, 以“反思提高”来升华, 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对于实验中的“偶得”或“意外”现象, 有的教师视而不见, 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有的教师轻描淡写, 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还有的教师试图用很晦涩的语言或很深奥的理论向学生解释清楚出现“意外”现象的本质原因。以上这些做法, 要么不能解决学生对于实验现象的疑问, 要么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疑问, 均不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提高。对于实验中“偶得”现象的处理方法, 我们可以从2015 年中考化学试题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化学实验中, 任何意外中都蕴含着正常, 教师应该善待“偶得”状况, 以自己勤于思考的品质影响学生。若能如试题中所展现的那样, 做教学的有心人, 以实验中的“偶得”现象为背景材料, 进行高附加值的处理,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 从对2015 年河北省中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分析中, 我们看到了出题的主旨、思路、内容和形式, 看到了试题的积极变化。即不仅重知识, 而且重实践;不仅重验证, 而且重问题;不仅重基础, 而且重提高。这样的变化, 既是对新课改所要求的化学教学变化的反映, 同时又是对化学教学创新的引导。无论是老师, 还是学生, 甚至是教育管理和教学研究者, 都要积极参与其中, 将化学教育引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摘要:分析2015年河北省中考化学实验试题发现, 出题思路、内容、形式和方法较好地引导了化学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向, 体现为四个方面:测试实验验证效果, 强化对基本知识的理解;测试基本实验操作, 强化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测试预期实验现象, 强化对技能的正确运用;善抓“偶得”实验现象, 强化对探究兴趣与能力的提升。

篇4:中考化学计算题复习河北

关键字:中考复习;化学计算;命题角度;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09-0036-03

化学计算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它从量的角度加深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计算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处理和应用能力。通过学习、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河北省近几年的中考理综试题可知,化学计算题在试卷的第36题,分值为5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相关计算的能力,常与固体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联系。从考查的类型上根据获取的计算数据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直观文字叙述式、表格数据式、图像坐标分析式、标签信息式等。但归根结底,无论哪种类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仍是根据一种已知物质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另一种物质质量。预计2015年中考还会围绕以上内容进行命题,整体难度不会增加,但试题可能会更加灵活,更加注重联系实验操作过程或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能采用图表、图像的形式给出数据。

类型一 直观文字叙述式(2009、2010、2013年考查)

命题角度:以文字加数字的形式进行叙述,完整地描述一个实验内容或化学反应的过程,最后提出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解题策略:要有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要学会提炼文字信息,即抓住题中关键的物质及其量的变化。

【例1】(2010·河北) 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少量的氯化钠。为测定某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小明称取该样品11g,加入到盛有50g稀盐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的溶液质量为56.6g。请计算:

(1)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

(2)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解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1g+50g-56.6g=4.4g。

(2)解: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x 4.4g

x==10.6g

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96.4%

答:该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96.4%。

练习1(2013·河北).造纸厂会产生含氢氧化钠的废水,需经处理呈中性后排放。为测定此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小明取 40 g 废水样品加入到锥形瓶中,逐滴加入 10%的稀硫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硫酸 49g。计算废水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练习2(2014·孝感).向20g锌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中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试计算该锌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

类型二 表格数据式 (2007、2011、2014年考查)

命题角度:物质转化关系及数值用表格的方式呈现,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应用的能力。

解题策略:通过审题,获取有用信息,然后对表格中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挖出隐含的信息,筛选出对计算有价值的数据。

【例2 】(2011·河北)已知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AgCl)沉淀和硝酸钠。为测定某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将生理盐水样品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1)反应后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2)计算该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计算出生成氯化银的质量为:130g +40g-167.13g=2.87g

(2)设130 g生理盐水中含NaCl的质量为x。

NaCl+AgNO3═AgCl↓+NaNO3

58.5 143.5

x 2.87g

x==1.17 g

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100%=0.9%

答:该生理盐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0.9%。

练习3(2014·广安).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由碳酸钠和氯化钠组成的混合溶液,为了测定该混合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该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该混合溶液50 g,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当加入盐酸的质量为15 g、30 g、45 g、60 g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见下表(气体的溶解度忽略不计)。

(1)第Ⅱ组数据n为 g。

(2)混合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至0.1%)

类型三 图像坐标分析式(2008年考查)

命题角度:物质转化关系及数值用坐标图的方式呈现,以代表反应的进展情况,再提出问题。

解题策略:首先弄清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随横坐标所表示的量的变化,认真分析图像上各点的含义,尤其是起点、终点、转折点的含义。然后根据题干所给的知识与图像结合起来,再做判断。

【例3】(2014·南充)将一定质量的金属锌投入到100g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求:

(1)完全反应后生成H2的质量为 g;

(2)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1)由图中可知,完全反应后生成H2的质量为0.4g。

(2)设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98 2

x 0.4g

x=19.6 g

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19.6%,

答: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9.6%.

练习4(2014·江西).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小丽为了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烧杯中配制了8 g 10%的NaOH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8g10%的NaOH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 ;

(2)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当滴入4g盐酸时,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g。

类型四 标签信息式

命题角度:物质转化关系及数值用标签的方式呈现,进行物质质量的计算。

解题策略:从标签中找到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尤其注意单位,对于某元素的含量要看清楚是每片(每袋)含量还是每多少千克(或毫升)的含量,若是药品的说明书,一定看清楚服用说明。

【例4】(2014·十堰)某同学为了测定一种补钙保健食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其包装说明如右图所示)进行了如下实验:将100片该食品研碎后放入一烧杯中,向其中慢慢滴加稀盐酸,直到不再产生气泡时,共消耗稀盐酸200g,(该保健食品中其他成分不与盐酸反应)并测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232.4g。请你根据以上数据计算:

(1)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2)该保健食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00g+100片×50g/片-232.4g=17.6g。

设参与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参与反应的盐酸的质量为y。

答:(1)所用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14.6%;

(2)该保健食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80%。

练习5(2014·龙岩).尿素[CO(NH2)2]溶液可用作柴油汽车尾气处理液。

(1)若在实验室配制尿素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胶头滴管、烧杯、 和_____。

(2)右图为某公司生产的车用尿素溶液的标签,用尿素溶液处理柴油汽车尾气(含NO)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反应条件略去): 2CO(NH2)2+4NO+O2=2CO2+4N2+4H2O。

现有一瓶未开启的该车用尿素溶液:

①所含尿素的质量是_______________;

②若用该瓶溶液处理汽车尾气,可吸收NO的质量是多少?

类型五 实验图示题(2012、2014年考查)

命题角度:利用图示反映实验所用的药品、装置、步骤及实验的数据等,考查学生提炼有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解题策略:仔细分析反应前后数据的变化,通常会涉及利用差量法计算生成的某种气体的质量(总质量减小)或加入的某种物质的质量(总质量增多)。

【例5】(2012·河北)为测定实验室中某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明取25.0g过氧化氢溶液放入烧杯中,然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g;

(2)此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126.0g-122.8g=3.2g;

(2)解:设25.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7.2%。

练习6(2014·邵阳).某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碳酸钠,未经处理会造成环境污染,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废水处理设计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方案。试计算:

(1)反应生成CO2气体的质量是 g;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练习1. 10% 练习2. 65%

练习3. (1)3.6;(2)21.2%

练习4.(1)7.2 g; (2)7.3%; (3)0.46

练习 5.(1)玻璃棒,量筒; (2)①3.25 kg,②3.25 kg

篇5: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

关键词:中考物理,实验题分析

一、引言

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理科《命题指导》也明确指出“要注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 引导教学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地认识事物、分析现象和把握规律的能力。”[1]以上可以看出, 教育改革真正给物理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策略也需要有质的变化, 如何能摒弃死记硬背、生搬乱套, 更好的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了物理教学中新的关注热点。

“初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 (简称“中考”) 是中学教育成果的试金石, 也是验证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水平的一大途径, 它考察的内容直接反映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对教学的要求。只有抓住新课改下的中考试题的命题发展趋势, 才能更加深切地领会最新、最有效的教学思想, 提高教学水平。也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完全理解并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 成长成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近年中考物理试题分析

2.1题型分类

近些年来的中考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十分切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试题中体现和落实了物理知识的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时代性和人文性, 在考察知识的同时, 渗透着对物理的技能的考察, 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题目的设计上,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考查学生, 增强了对学生的结合分析能力、人文精神和对社会热点认知的考察。

从形式上将历年的试题分为四种:基础理论型、社会联系型、科学实验型、开放性试题。

社会联系型题型能让学生们从身边的东西着手, 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理解这个世界, 解决身边的一些问题。

2.1.1科学实验型

从近几年的对试卷分析来看, 实验类试题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础实验试题, 这种多是从书本上基础实验引申修改后得来, 主要考察考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验内容的识记和理解。

另一种是探索性的实验题, 这类题型更加直接体现了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思想, 以图表的数据归纳和实验总结的思维方式为蓝本设计而出, 重在检查考生的思考和知识总结能力。

2.1.2开放性实验试题

这类试题主要特点是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 因为甚至在现代这样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下, 也难以找到绝对正确的解答。出题考察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极其灵活, 如需要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者设计解决方案等等。

2.2 2006年-2010年厦门市物理中考试题分析

由表1可知, 在2006年-2010年这五个年份的中考试题中, 科学实验型试题和社会联系型的试题分值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到了2010年的试题内容, 这两种类型占了98%, 在实验型题型中, 探索性实验试题的量有所增加, 在2010年达到了27分。值得一提的是, 在2009年—2010年里, 出现了开放性试题。

2.3试题趋势分析

根据对福州市和厦门市近五年的中考题类型的统计和分类分析, 结合近年全国各地物理中考的经典试题可以看到, 中考试题在近几年里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基础理论型试题比重大幅下降, 社会联系型试题所占比重极大的增加, 科学实验型试题所占比重有小幅的增加, 开放性试题比重增加。

社会联系型题型中, 认知型和应用型题型各自所占比例较为稳定。

科学实验类型试题总体所占分值比例有所上升, 但是增幅不大。

开放性试题占分值比例有所增加, 在厦门中考试题中比例从有2006年的无到2010年的4分, 在福州中考试所占比例也增加了将近一倍。

两市五年考题中, 光、热、电、力四个部分分值所占比例在一定幅度范围变化, 属于正常结构调整, 没有明显的考察内容变化趋势。

三、结论

纵观历年来物理中考试题的变化可以看出, 单纯的理论式考题已经不适应新教改的思想精神, 更难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目标。因此, 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考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考试题所扮演的角色也日趋重要。未来中考试题中, 这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考题必将占据中考物理试题非实验类试题的所有分值, 这是毋庸置疑的趋势。其中认知型与应用型两种题型的配比会根据需要有所变化, 但是两者的内容肯定会与材料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简单的材料引用会被慢慢淘汰。

根据目前试题变化趋势, 甚至可以推测, 在未来的中考试题中很有可能会出现探索实验题与开放性实验的结合, 比如实验过程的设计等等。

参考文献

[1]陈跃聪.洪进步.物理中考科学探究专题透析[J].物理教学探讨.25.2007.38.

[2]李天印.李卫红.浅谈中考物理命题的发展趋势[J].中考研究, 2001.

[3]陈孝强.初中物理课程改革与物理课堂教学[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26~27.

[4]袁国道.新课标下物理中考命题的趋势及应对策略[J].中考研究, 2006:2~4.

[5]宋艳荣.中考物理命题的发展趋势[J].中学生数理化, 2008:70~71.

[6]杨柳.浅谈中考物理试题命题改革新趋势[J].物理教师, 22, 2001.

[7]马利平.中考物理命题趋势及典型试题解析[J].各科中考研究, 2007:14~17.

[8]詹新.从一道试题看物理中考命题趋势[J].物理化中学版, 2002:43~44.

篇6:例谈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

一、提出问题

1. 能从日常现象或化学学习中, 经过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2. 能比较清楚地表述所发现的问题。

例1利用家庭生活用品可以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食盐、食醋、纯碱均为家庭厨房中的物质, 利用这些物质不能完成的实验为 () 。

A.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

B.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

C.鉴别食盐和纯碱%

D.制出二氧化碳气体

解析:食盐的主要成分为Na Cl, 食醋的有效成分为CH3COOH, 纯碱的主要成分为Na2CO3;检验Cl-需要Ag NO3和稀硝酸;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 CO3和Mg (OH) 2, 用食醋可以除去;用食醋可鉴别食盐和纯碱;用食醋与纯碱可制CO2, 故答案为A。

二、猜想与假设

1. 能主动地或在他人的启发下对问题的可能的答案做出猜想或假设。

2. 具有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猜想或假设作初步论证的意识。

例2在实验室里, 小侯同学对一瓶盐溶液进行探究实验, 首先观察到该溶液澄清透明, 然后进行了如下实验:

第一步:取两支洁净的试管, 分别倒入少量该盐溶液。

第二步:向其中一支试管里投入某种金属, 发现有新的固体生成, 同时得到浅绿色溶液。

第三步:向另一支试管里滴加氯化钡溶液, 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加入稀硝酸, 沉淀不溶解。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 小侯同学做了两种猜想, 请你填写下列空格:

分析:加入Ba 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 则这种沉淀可能是Ba SO4。加入金属后, 溶液变为浅绿色, 说明加入的是Fe, 生成的是含Fe2+的盐溶液。

答案:Ba SO4、Cu SO4、Fe、Ag Cl、Ag NO3、Fe。

三、制订计划

1. 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 提出活动方案, 经历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过程。

2. 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 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 具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

例3已知在稀硫酸中存在H2O分子、SO42-离子和H+等粒子, 稀硫酸可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你认为是稀硫酸中的哪一种粒子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 (写出简要的实验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

思路:探究实验设计, 变量控制是关键。如何控制好变量呢?首先, 要研究清楚影响的因素 (变量) 有哪些?然后选定一个变量 (被测变量) 进行测量, 将其他因素或条件设置成相同的。一般有几个变量即要设计几组实验。

解析:本题是有关物质性质 (H2SO4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的探究实验。题中已给出可能的因素有三种, 严格意义上讲, 应设置三组实验, 每次控制两个变量, 对比一个变量。本题要求假设一种粒子 (一个变量) , 则只需二组或一组实验即可。

设计方案一:取稀HCl、稀H2SO4和稀HNO3于三支试管中, 分别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均变红, 则三支试管中均有H+和H2O;另取少量蒸馏水, 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红。

设计方案二:用两支试管各取少量蒸馏水和Na2SO4溶液, 分别滴加石蕊试液, 说明水和SO42-均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所以是稀H2SO4中的H+使石蕊试液变红的。

四、进行实验

1. 能积极地参与化学实验。

2. 能顺利地完成实验操作。

3. 能在实验操作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例4将等体积未知浓度的KCl溶液和Ag NO3溶液混合, 有白色沉淀生成, 充分搅拌静止后, 此时混合溶液中是KCl过量, 还是Ag NO3过量或恰好完全反应?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确定是上述哪一种情况?请你写出探究步骤, 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解析:

步骤一:加入Ag NO3有白色沉淀, 说明KCl过量, 若无沉淀生成可能Ag NO3过量或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已加Ag NO3, 且Ag NO3是过量的, 若要鉴别Ag NO3是否过量应另取原混合液。

答案:步骤一:取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 逐滴加入Ag NO3溶液。

步骤二:另取原混合液的上层清液于另一试管中, 逐滴加入KCl溶液。⑴有白色沉淀生成:Ag NO3过量。⑵无沉淀生成:恰好完全反应。

五、收集证据

1. 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

2. 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观察。

3. 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对观察和测量的结果进行记录, 并运用图表等形式加以表述。

4. 初步学会运用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收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证据。

例5铬 (Cr) 是一种重要的金属材料, 具有良好的光泽度和抗腐蚀性, 常用来镀在其他金属的表面上。铬同铁、镍组成的合金可以制成各种性能的不锈钢。某校化学研究小组对Cr、Al、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 过程如下:

[做出假设]对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提出三种可能的假设:

(1) Cr、Al、Cu金属的密度;

(2) Cr能否与酸反应;

(3) Cr、Al、Cu三种金属的导电性。

[设计实验]同温下, 取大小相同的这三种金属薄片, 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稀盐酸中, 观察现象。

A.除去氧化膜, 利于直接反应;

B.使用表面光亮, 易观察现象;

C.使金属温度相同, 易反应。

[记录现象]

六、解释与结论

1. 能对事实与证据进行简单的加工与整理初步判断事实证据与假设之间的关系。

2. 能依据一定的标准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简单的分类。

3.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 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 得出正确的结论。

4. 初步学会通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提出问题]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这种黑色不溶物可能含碳。

[解释与结论]因此小亮得出结论:

解析:将一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 观察到生铁表面出现气泡, 同时发现反应后的液体中有黑色不溶物。可提出 (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 依据所学知识 (生铁中含有碳元素) 和实验现象 (得到的是黑色不溶物) 进行假设和猜想 (这种黑色不溶物可能含碳) 。依据碳在空气中燃烧, 生成二氧化碳这一性质, 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并进行实验, 最后的解释和结论也应从实验中得出。

答案:气泡、二氧化碳 (CO2) 、澄清石灰水、含、不能。

七、反思与评价

1. 有对探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的意识。

2.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 对探究活

动进行反思, 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改进的具体建议。

3. 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例7在工业上, 精炼铜、镀铜以及制造各种铜的化合物时, 都要应用硫酸铜, 某工厂用硫化铜 (Cu S) 制硫酸铜, 拟选择两个方案。

方案 (1) :Cu S是在硫杆菌 (催化剂) 的作用下跟空气中的O2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u SO4。

方案 (2) :高温煅烧硫化铜, 生成氧化铜;氧化铜跟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从环保角度考虑, 发现方案 (2) 生成了会污染空气的SO2, 而方案 (1) 只生成了一种产物Cu SO4, 是一个绿色方案, 故应选择方案 (1) 。

实验方案评价的方向比较多, 一定要从题目要求的角度, 如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可操作性等展开评价。

八、表达与交流

1. 能用口头、书面等方式比较明确地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 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

2. 与他人交流讨论时, 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例8皮蛋味美营养好。小军购得一包标有如下说明的药剂:

为研究皮蛋的腌制机理, 小军认为首先要研究浸泡液的成分。实验时, 先取适量的上述药剂溶于足量的冷开水中, 过滤, 取滤液。

⑵滤液中除一定含有Na OH和Na Cl外, 还可能含有什么溶质?这是小军将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若你是小军, 请你对该滤液中可能存在的溶质做出一种猜想, 并开展探究。

解析:配料中的三种物质都溶于水, 且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我们可以运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能否发生反应, 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由于三种物质的量没有确定, 因而不能确定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应根据反应物的量推测滤液中的溶质。

答案:⑴Ca O+H2O=Ca (OH) 2;

篇7:中考化学实验探究题解题分析

〖例题一〗

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 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 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 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 经过一段时间后, 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 还可能有_____、_____。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

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_____现象 (填“放热”或“吸热”)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 (至少写出两种方案) :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 振荡、静置、过滤, 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 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甲同学认为, 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 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 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__________。

请设计实验, 证明你的猜想 (填写下表) :

答案依次如下:

猜想一:Ca (OH) 2、Ca CO3;Ca O+H2O=Ca (OH) 2、Ca (OH) 2+CO2=Ca CO3↓+H2O。

猜想二:放热。 (1) 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 加入少量水, 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2) 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 加入少量水, 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 (3)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 加入少量水, 立即塞上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 同时将导管的另一端放入盛水的水槽中, 观察导管口是否有气泡放出; (4) 在试管中加入适量块状固体B, 加入少量水, 立即在试管口套上一只瘪气球, 观察气球体积的变化。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Ca (OH) 2和Ca CO3的混合物。

(实验方案中, 只要答出操作要点即可;步骤1中只要答出滴加酚酞试液即可, 其他合理方案也可。)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了Ca O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Ca (OH) 2与H2O、CO2的反应方程式以及Ca (OH) 2、Ca CO3的检验方法的知识。我们不难发现在这道题目中就涉及了初中化学氧化物、酸、碱、盐的知识。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是否准确、书写方程式是否过关, 以及能否熟练运用物质性质进行实验检验的能力。

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 有以下几点情况:

第一, 猜想一中部分学生书写方程式, 写出了Ca O+CO2=Ca CO3。这主要是对已学的方程式记忆不牢, 随意揣测可能的反应, 而忽略了客观的反应条件。

第二, 猜想二中较多学生写实验方案直接就是加水, 忽略了取样这个步骤。这个问题凸显出平时学生对实验细节的忽略。由于初中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化学学科的特殊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整体思路的引导, 针对这种具体的答题方法, 还要给出明确的指示。

第三, 设计实验证明猜想中, 由于答案比较宽松, 绝大多数学生能全部或部分得分。很多学生处理这道题目时很小心谨慎。如有学生的方案是:步骤1将所得固体C加入到试管中, 加入少量水, 振荡, 取上层溶液, 向其中滴入两滴酚酞试液;步骤2过滤, 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 滴加足量稀盐酸。理由是如果只是滴加很少量的盐酸, 少量HCl和Ca (OH) 2反应, 没有明显现象, 而Ca CO3尚未参加反应, 故不能说此时没有气泡判定白色固体C中不含有Ca CO3。

与本题相似的变质型问题还有:Na OH、Na2CO3的变质问题。

知识运用型的实验探究题相对来说得分较容易, 所考的物质都是教学中学过的, 学生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就可得分。

〖例题二〗

现有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写出图中指定仪器的名称: (1) _______; (2) _______; (3) _______; (4) ______。

A装置可用于 (填一个具体实验名称, 下同) 的实验。B装置可用_____的实验。

现有稀H2SO4、Cu O、Fe粉三种物质, 请设计两种制取铜的实验方案, 填写下表:

答案依次如下:

(1) 试管; (2) 铁架台; (3) 烧杯; (4) 漏斗。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或:加热碱式碳酸铜) 锌与稀硫酸 (稀盐酸) 反应制取氢气或大理石 (石灰石) 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注:在具体实验方案中, 方案一、二可互换。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实验仪器的名称、不同实验类型装置的选择、金属的化学性质这些考点。这道题的得分还是很高, 大多数学生在多次的实验题以及实验探究题的练习中, 对重点的实验有着扎实的理解和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点是紧抓实验目的, 选择的实验装置和反应原理要合理科学, 在较复杂的题目中, 可能还要考虑除杂装置、检验装置、安全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近年来, 各地的中考题中此类题型大量出现, 但都有意降低了难度, 实验方案的设计在题目中有较多的提示, 甚至将总体的思路步骤都写出, 只需要学生完成其中的一些填空。

经过以上的题型分析, 复习应考中学生要注意解答探究题的基本方法: (1) 认真读题, 审清题意, 确立探究课题。 (2) 要分析课题给出的信息, 包括明确的和隐含的信息, 弄清实验目的。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假设 (或猜想) 的基础上, 合理应用知识与技能、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方法制定研究计划, 进行观察与记录、搜集证据, 对比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 (3) 根据试题要求, 将探究的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 迁移到要解决的问题中来。

总之, 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学会寻找科学的解题方法, 学会总结规律, 整理解题思路, 才能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标准下, 科学探究成为化学学习的重要方法, 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 各地中考逐渐开始重视实验探究题型的考查, 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备考复习都提出了新的较高的要求, 本文从中考实验探究的三类题型入手, 分析了各类题型的考查重点和解题思路。

关键词:实验探究,知识运用,方案设计,材料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耀亭、刘知新等.中学化学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2]李广洲、陆真.化学教学论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2015第一季度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走进六月高一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