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校车看美国文化

2024-08-27

从美国校车看美国文化(共8篇)

篇1:从美国校车看美国文化

从美国电影看美国文化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没有长期的发展历史,同时又没有所谓单一的民族传统,但是具有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当中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是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经济强国,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它的经济实力又使它具有相当巨大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她虽没有悠久的历史,但 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并且随着时代发展美国文化越 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影不仅成为人们娱乐的一种方式,也同时成为传播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或政治观点的工具,从而对社会的精神结构产生影响。随着好莱坞电影的传播,美国的文化及价值观念也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美国电影研究美国文化可以客观立体的探索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研究美国文化特性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

一、美国文化的个人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其实是源于我们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人文理念的忧虑和畏惧,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于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机的感应,所以期待那些拥有好的品质、过人能力的英雄的出现,以期能在最危险的关头给予最有利的支持与保护。个人英雄主义所反映的是美国自由主义价值观,体现的是追求个人幸福和自由、实现自我价值的理念。

美国人强烈的自我中心观使得个人英雄主义在美国电影中的表现显得尤为突出,这种个人追求与奋斗的精神,创造了大量诸如《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一类的冒险性质的电影。影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具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他们利用这些能力惩恶扬善、拯救社会,同时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各种生活、感情方面的问题,也承受着一个普通人不应承受的种种压力。虽然也有烦恼,也会失败,但他们从不放弃。主人公坚定的意志与责任感,体现了大多数平凡公民的内心世界,他们渴望正义,渴望被关注,渴望成为英雄。这些电影把人类个体的力量神化,呼吁每一个普通人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责任,并完成自己的使命,将每一个人的个体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

二、美国文化的幽默性

幽默、自由特色是美国文化的另一重要特征,这是 由美国人的活泼、天真、好动、非权威化的性格所决定的。美国人常常说 :如果都可以达到功能 目的,为什么要那么严肃?这种民族心态,是他们设计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而我国电影则相对严肃的多,无论早期 《骄傲的将军》《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还是后来的《宝莲灯》,无不体现强烈的“寓教于乐”的精神,处处透着中国文化的严肃感,说教色彩太浓,可看性不强,很少有令人过 目难忘的人物,最终人们脑海里记住的也只有原来的神话及故事,而非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而美国电影中的猫和老鼠、史努比及 《小鸡快跑》中的小鸡等等众多的幽默形象,经久不衰地赢得了世界各国观众,受到不同年龄层次读者的喜爱,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并成为美国通俗文化的一部分,创造动画史上少有的奇迹。

三、典型的美国梦

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相信在美国只要经过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生活的理想,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成功,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在电影《2012》中,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身上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美国梦:一个是小说家杰克森,一个是印度科学家阿德里安。从某种意义上说,杰克森是个失败的小人物:一个仅有四百多本销售量小说的作家;家庭危机严重,与带着两个孩子的妻子分居,并且妻子身边还有位展开强烈追求的男性朋友。这种遭遇使杰克森的生活陷入一团糟。尽管妻子不支持,但杰克森并未放弃自己的写作,对他来说这是他的理想。杰克森的书得到了科学家阿德里安的赏识,杰克森与阿德里安结识,为后来二人共同努力拯救美国人民打下基础。杰克森在带着孩子郊游的时候偶然得知地球将毁灭的消息,于是展开了营救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努力。电影给我们直接的视觉展示是毁灭性的、灾难性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在为杰克森拯救自己的家庭所做的困难背景铺垫。也正是通过一次次的生命考验,杰克森成功地拯救了妻子和孩子的生命,同时,也挽救了自己垂死的婚姻以及与孩子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英雄。这也反映出一个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完成了自我实现。

四、美国文化的包容性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包容性、多元化、开放性。从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来的大批移民,带着各自梦想来到美国这个梦幻般的国度,他们把本土的传统思想。宗教习俗、习惯等文化带到美国,成为美国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任何国家的文化在美国这里都能够找到影子,正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融合各国的文化,从而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新文化”。

同时美国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其文化的包容性 不断地被显示出来。一方面美国具有比较开明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有能够包容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习俗。如在影视娱乐业方面,美国动画电影已垄断了世界动画影视业的大半天下,他们的题材来 自世界各国。如动画电影 《埃及王子 》是来 自埃及文化,《小美人鱼》取材于丹麦童话,《花木兰》 《功夫熊猫 》取材于中国等。这些影片无不大获成功。究其原因,其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们对这些国家以及文化内涵的处理上。美国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创新精神的国家。这种包容、开放的精神实在是令人佩服。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美国式电影文化的发展已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发展的道路:我们期待贴有 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早 日走下文化圣坛,走入民众 日常生 活、走向世界每个角落。

篇2:从美国校车看美国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

专业:动画设计

学号:200808113051

姓名:方昊

2010.12

从美国动画看美国传媒文化

在我年幼的记忆中,就有可爱的米老鼠,唐老鸭,就有机灵的杰瑞和笨笨的汤姆猫。这些就是美国文化在年幼的我心中留下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发现接触的美国动画中的形象越来越多,比如:忍者神龟,超人,大力水手,白雪公主,兔八哥……各种动画形象在我的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且,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比的乐趣,丰富了我的童年生活。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玩的芭比娃娃,男孩子手中的变形金刚,这些玩具无一不是根据美国动画片中的角色衍生而来的,我们被这些玩具的功能所吸引,我们可以将变形金刚变成动画片中的姿态,我们能给娃娃换衣服穿鞋子,这些玩具不仅仅是美观,而且还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也成为很多家长给孩子的第一选择。

作为一个小孩子,我们也许不懂得什么文化渗透,但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我们就渐渐的熟悉,并且接受了美国的文化。细细想来,美国在文化传播方面,使用的最多的手段就是以青少年的喜好为切入口,看看麦当劳,可爱的麦当劳大叔,活生生的动画形象,博得了孩子的青睐,以至于让中国的孩子接受了他们的快餐文化。而当我们真正的走进美国的麦当劳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在这个国度里,是没有那么花哨的装修,没有那么可爱的动画代言人。可见,美国人在传播他们的文化的时候下了很大的心思来研究孩子的心里,从而选择他们的渗入手段。

美国的动画,不仅仅是娱乐当地孩子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打开别国文化大门的一把钥匙。正是因为美国动画的渗透,才让中国人渐渐的接受了美国的文化。也许当年的改革开放引进的很多美国电视剧,电影,动画片,当时的人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在三十年后,这些影片对那一代的人所形成的影响。三十年,那时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童年充斥的不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而更多的是美国的动画形象,更多的是米老鼠唐老鸭,汤姆和杰瑞,在他们的心中,中国的动画地位已经远远的落在了美国的后面。当我与现在三十多岁的人谈及起中国动画时,他们是嗤之以鼻的。当去年变形金刚上映的时候,多少三十多岁的人涌入电影院,购买高昂的电影票,就为了怀念他们的童年。我相信,最高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影迷们,更是美国的文化产业部门吧,他们三十年前的文化输入,带来了三十年后的高昂回报。

我觉得这是中国动画的悲哀。动画,受众是少年儿童,在我们国家的定位是这样的。

那么,一部动画片是否有教育意义,就要看这个动画片的质量,内容,看中国动画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并不比美国起步晚多少,我们达到过让全世界动画同僚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中国的动画在世界上曾达到的高度是不可被复制,甚至是无法超越的。比如六十年代的《小蝌蚪找妈妈》《牧笛》,七十年代的《大闹天宫》,八十年代的《哪吒闹海》。这些在国际上拿过大奖的影片,在现在的年轻人心中渐渐被迪士尼的影片所取代,有多少人还能记得起那些有中国特色的动画角色呢?太少,太少。

美国文化队中国文化的冲击,仅仅在动画这一方面来说,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了。试想,我们现在问十几岁的孩子,你们最喜欢的动画形象是什么?很多孩子的回答都是美国的或者日本的动画片中的形象,对于我们这些学习动画的人来说,这是何等的打击。我为我们本土文化的流逝而感到心酸。现在的孩子看的是美国的动画片,吃的是美国的快餐,喝的是美国的咖啡,那么,还有几个孩子会继承下去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呢?太少,太少。

那么美国动画片到底宣扬的是什么精神呢?为什么深受全世界儿童的喜爱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汤姆和杰瑞我相信没有哪个孩子不知道这两个动画形象,机灵的小老鼠杰瑞,每次都能躲过坏猫汤姆的抓捕,杰瑞,机智机灵的小老鼠,是很多小观众喜爱的形象。再看看迪士尼创造的动画形象,维尼熊和他的朋友们,可爱的维尼小熊,有很多朋友,维尼用它的真诚,善良与他的朋友们和平相处,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友情之间的小故事。这个可爱的形象不仅仅在荧幕上出现,还被印在了小孩子们的文具上,成为小朋友们能触碰到的动画形象。美国的动画片宣扬的是:正义,真诚,诚实,乐观。

美国的动画产业的繁荣,不仅仅出现在银幕、玩具之上,还在各个国家建立了庞大的主题公园,吸引着全世界的孩子去游玩,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卡通的世界中。世界上有五个迪士尼主题公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去那里感受一下卡通世界的美妙,去见一见现实世界里自己心爱的卡通形象。我去过香港的迪士尼乐园,走进那里,我就被它浓厚的卡通气氛所吸引,在园中快乐的游玩,寻找自己喜爱的卡通形象,与他们互动。当自己平静下来,才发现,那都不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但是,又有多少人愿意从这个美丽的神话般的梦境中醒来呢?

一种不属于我们中国的文化,在我们中国的青少年中传播,繁荣,我们是该为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惋惜,还是该绝对抵制外来的文化呢?后者似乎很难做到。看看日本,既

有美国的迪士尼,也有日本的本土的动画主题公园,但是中国,却没有,甚至要在上海建造迪士尼公园。真的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建造自己的动画主题公园,这不是靠我们一人之力就可以完成的,一定要靠我们的文化产业部门,靠国家来支持。

美国的大众文化已经深深的在我们青年这一代人心中树立了不倒的地位,让我们的下一代重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现在黄金时段禁止播放外来的动画片,只允许播放中国的动画影片,但是,我们面对的问题,是现在做动画片的这些中国青年,却是看着美国的动画,接受着美国的文化长大的这些人,他们要把中国的动画带上一个有着传统文化血脉的道路上,已经是力不从心了吧。

篇3:从美国文学作品看美国梦的变迁

殖民主义时期是指欧洲人尤其是英国清教徒的到来直至美国建立这一段时间。美国早期文学作品主要是指该时期殖民者的一些叙述性记录和日志。约翰·史密斯是美国第一位作家, 他一共出版了八本书。他的作品保存了殖民者在詹姆斯敦早期垦荒的历史, 他早期记录和所反映的思想慢慢演变成了美国历史上的基本思想, 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边疆的西移。布拉德福德的作品《普利茅斯开发历史》记录了当时许多重要事件, 例如一帮清教徒来到新大陆的历史。布拉德福德还留下了大量有关殖民地早期事件的书信和散文, 甚至还有叙述性的诗歌。安妮·布莱德斯特, 美国最早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英文诗歌的女诗人, 她的宗教诗组《沉思集》被20世纪文学评论界称为一部不朽之作。约翰·艾略特, 清教徒传教士, 他编写了《教义问答》, 又先后翻译了《新约》和《旧约》。这个时期的作品都含有清教徒内容或思想在里面。清教是基督教新教中的一派, 由于他们要求“清洗”国教内保留的天主教旧制和繁琐仪式, 提倡“勤俭清洁”的简朴生活而得名。他们主张共和政体, 坚持政教分离, 反对君主专制, 赞成信徒管理教会和地方教会有较大的独立性。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一致, 这些清教徒都是受宗教迫害或其它原因被迫从欧洲各地来到美国的, 因此, 建立一个相互平等、自由的社会是每个人的心声, 也是他们不远万里从欧洲来到美洲的原因或动力。

第二个时期是革命时代, 指的是美国建国前后的一段时期。托马斯·潘恩的战时系列政论《美国危机》, 是美国独立战争中最鼓舞人心的作品, 它见证了独立战争的历史, 记录了其中每个重大时刻。托马斯·杰弗逊、约翰·亚当斯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共同起草的《独立宣言》高度概括了当时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政治思想, 即自然权利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 并列举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种种暴行, 这就为殖民地人们拿起武器进行反抗提供了依据。这些著作所体现的思想可以说是表明了广义上的美国梦的形成。在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中, 它们同华盛顿、拉斐特的武装力量一样起到了同等重要的雄浑有力的作用。如果没有托马斯·潘恩的作品, 很有可能就没有华盛顿领导的军队;没有托马斯·杰弗逊的作品, 法国人就不可能帮助殖民地人民完成独立革命。富兰克林的两部文学作品《富兰克林自传》和《穷理查德历书》的出现确定了狭义上美国梦的内容与实现方式, 体现了美国梦的成型。富兰克林本人的成功经历为后人树立了美国梦个人实现的典范。他的《富兰克林自传》则被称为美国梦的宣言。《穷理查德历书》是他作品中被引用次数最多的一部作品。菲利普·弗瑞诺, 美国革命诗人, 他的许多诗歌对英国进行了无情地抨击、辛辣地讽刺。他预示了美国文学独立的到来。他的风格特点直接影响了他以后的半个世纪的美国文学, 被人们称为“美国诗歌之父”。当时的社会现实是:社会进步, 尤其是工业的增长, 同时美国的民族意识开始形成, 这些都直接加剧了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英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止殖民地独立, 加强同英国本土的联系。这无疑直接阻碍了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到了十八世纪七十年代, 北部的殖民地人民拿起武器, 独立战争开始。

第三个时期是浪漫主义文学时期, 从美国建国到南北战争这一时期。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把超验主义思想引入新英格兰的先驱, 他始终被看作是超验主义运动的领袖。他首先强调的是个人主义、思想独立和自强:每个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最后都有这样一段个人认识, 即嫉妒是无知、模仿是自杀, 他必定要按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 要么更好, 要么更糟……。真人不应该刻意模仿别人。他的《美国学者》是比较著名的一篇论说文。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称他的这个演讲是“我们知识分子的独立宣言”。爱默生主张个人的发展并坚信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 他的思想为美国梦注入了大量乐观主义因素, 成为美国梦兴盛的一个标志。

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的史诗, 大部分作品表达的主题是人类与大自然, 他的诗作歌颂大自然和底层劳动人民。他给诗人重新进行了定义, 他认为诗人是一个英雄, 是一个救世主, 还是先知, 诗人通过对真理的表达来引导大众。《草叶集》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诗人讴歌了美国这块土地, 那里既没有剥削者、也没有被压迫者, 如果出现剥削和压迫, 人民会自发地起来进行反抗和斗争。倡导人类平等是《草叶集》的另一条主线。这一点在他的作品《自己之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惠特曼通过对每个个体的赞美, 对民主和平等的歌颂, 把美国梦变成了所有人的梦想而非少数人的梦想。这也是十九世纪美国梦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时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 美国人开始呼唤文化上的本土化, 这种文化上的民族主义要求美国的艺术家创作一些爱国类歌曲, 去描绘美国本土的壮丽风光, 让人们永远记住美国当时生活的人们及这块神奇土地的辉煌。美国文学摒弃了原来的说教, 许多作家开始赞美美国的自然风光。与此同时, 在民族主义的影响下, 作家的目光开始转向了美国本土的语言和普通的老百姓。

第四个时期是现实主义文学时期, 指的是从美国内战到一战前后。这个时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作品不断涌现, 这也标志着美国梦开始走向破灭。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通过对道貌岸然的议员和政客、投机资本家的描写揭露了表面繁荣, 实质上腐败盛行、道德沦丧的美国社会。德莱塞《嘉莉妹妹》的主人公嘉莉原本是个农村姑娘, 去大城市芝加哥寻找梦想中的幸福, 几经周折虽然最后生活富裕, 但却独自一个人生活。这表明物质的满足与精神上空虚之间的对立并不能使人获得幸福。他的另一部作品《美国悲剧》通过主人公道德堕落、生命毁灭的悲剧性遭遇, 概括了当时美国年轻一代遭受的社会毒害, 提示美国这个金元帝国是孳生罪犯的国土, 是金钱和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诱惑, 促成年轻一代的堕落和犯罪, 从而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美国社会本身的悲剧。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腐朽性、资产阶级的虚伪和阶级等级区分的不平等的批判与控诉随处可见。马丁·伊登的毁灭表明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性的虚伪。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盖茨比虽然通过非法的手段在物质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精神层面却极度空虚, 这与富兰克林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丰收不同。盖茨比的悲剧表明了只建立在物质富裕而没有精神支撑的美国梦的破灭。这个时期的社会现实是北方的工业资本家战胜了南方的种植园主, 全国大规模机械化开始。离开农村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的人数急剧上升。美国新创造的巨大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 这时的美国社会是一个无节制和走极端的、也是倒退和进步, 贫困和富有并存的社会。忽视建立和培养自我完善的行为准则和自律精神的人很容易在这个时代迷失, 甚至误入歧途。

最后一个时期是二十世纪文学时期。阿瑟·米勒的《炼狱》以塞勒姆镇发生的驱巫冤案为素材, 表现黑暗宗教势力与普通人的良心的斗争。当时正值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 这个作品无疑是对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审讯共产党人事件的影射和抨击, 表明了美国当时公民基本人权的丧失。他的另一部作品《推销员之死》是对美国梦的有力批判, 主人公威利·洛曼年过六旬, 和其他众多的美国人一样坚信:一个人可以凭借自己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以及不懈的奋斗获得成功。然而事与愿违, 几十年的辛勤工作不但没有发财, 反而因身体虚弱无法从事推销工作而被解雇, 最后撞车自尽。威利·洛曼的悲剧在于他受美国梦的戕害又执迷不悟, 一直生活在自欺欺人的幻想中。以艾伦·金斯堡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对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传统价值观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对于他所处时代的美国进行猛烈的抨击, 无情地揭露了美国社会对美国最杰出的一些人的疯狂摧残, 揭示出美国工业文明所产生的精神痛苦和绝望情绪。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 躲在一家白人住宅地下室里, 叙述自己为了寻求自我反而失去自我的经过。作品揭示了存在于资本主义美国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种族之间的种种不正常关系。由于宗教、种族和地理的原因, 在美国种族矛盾显得特别突出, 黑人争取平等, 要求自由的斗争此起彼伏, 从未间断过。进入二十世纪以来, 这种斗争愈演愈烈。小说中对于种族歧视的描写不仅是对自由、民主、平等的国家理想的讽刺, 更是对美国梦的一种强有力的嘲讽。

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三百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不同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 于殖民地时期产生萌芽, 形成于美国独立战争、启蒙运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 发展于十九世纪上半叶, 并最终于美国内战之后开始破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打击和美国的社会动荡使美国梦被一种普遍的生存危机所代替。

摘要:美国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该文从各个历史时期及文学流派的角度来阐述美国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美国文学,美国梦

参考文献

[1]李宜燮, 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M].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

[2]惠特曼.草叶集[M].楚图南, 李野光, 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3]吴伟仁, 印冰.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 (第一册)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4]吴伟仁, 印冰.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 (第二册)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

篇4:从《美国自由的故事》看美国自由

一、总括

自由,是美国建国的重要基石,也是美国人最为珍视的价值观。在美国人看来,正是自由使他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因为只有美国才真正享受自由的恩惠。在《美国自由的故事》这本书中,作者埃里克·方纳并不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研究自由,将其看作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哲学范畴。相反,他认为,在美国,自由的含义总是不断地受到挑战,自由的历史始终是一个充满了分歧和斗争的故事。直到今天,这场辩论仍没有结束。他打破了以往着重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待自由发展和演变过程的做法,而是将同一阶段内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所持有的不同的自由观都通过历史事件生动地表述出来,将美国自由这种价值复合体看作是全民族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书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群体或个人的思想及其斗争实践都对自由作出了贡献。初读此书时会感到本书的叙述纷繁复杂,很难理出头绪,但是精读后就会发现其中是有着清晰的线索的。

在《美国自由的故事》这本著作中,埃里克·方纳通过历史视角研究自由,采用二元对立的结构(即以与自由相对的不自由来界定自由内涵)重点讨论美国国内社会和政治斗争、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如何不断地主导了自由含义的变化,并以自由的内容、致使自由成为可能的社会条件和自由的界限(谁应该享有自由的问题)这三个相互关联的主题为中心,集中讨论了有关自由的四个维度:一是政治自由,或者说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二是公民自由或者说个人用来反抗权威的权利;三是个人自由,或者说个人在不受到外来压力的情境下做出重要的个人决定的能力;四是经济自由,或者说什么样的经济关系构成了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的自由。选举权和政府权力是政治自由斗争的焦点;同工同酬是所有黑人、妇女、移民和劳工争取经济自由的基本条件;个人自由主要是黑人、妇女、移民争取的对象;公民自由则是最年轻的一种自由,应该是高于其他三个维度。但这四个维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少了任何一个维度都会让人觉得自由的不完整。

二、言论自由的诞生

公民自由作为埃里克·方纳阐述自由的四个维度之一,指的是个人用来反抗权威的权利,其中包含了言论自由、集会结社出版自由、隐私权等很多内容,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还在不断地扩展。相比于政治自由、经济自由,公民自由在美国诞生的时间比较晚。作为一种实践,一位学者曾写道,“真实有效的、法律上可实施的言论自由的权利”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美国是不存在的。20世纪20年代可以看作是一战结束这一节点,也就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公民自由,并将公民自由提高到自由的核心地位。同时,因为在公民自由诞生之时,言论自由是其核心部分,因此在誕生这部分,暂且模糊言论自由和公民自由的包含关系,将其视为同义词。接下来,笔者根据本书的叙述,简单梳理一下言论自由诞生的过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美国宪法在1789年正式生效,但是其中并没有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这是因为当时制宪者认为宪法中只需要规定联邦和各州的权力即可,人民保留其余的权利,联邦和各州只能行使宪法中明文规定的权力。但是这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作为妥协,在第一届国会期间联邦就着手起草权利法案,并于1791年正式生效。《权利法案》第一条就是对公民言论自由的保护,从其措辞“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把强大的国家看作是对公民自由的最大威胁,因此,有必要在最高行为准则——宪法中对其进行限制,对于权利法案的定位就是公民对抗强大的国家机器的武器。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权利法案并没有相关的具体条文,因此,权利法案对大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很小。另一方面,当时法院也很少审理有关言论自由的案件,即便审理,法官们通常也是赋予各级政府极大的空间来决定什么样的言论具有“坏的倾向”,从而必须予以压制。因此,在作者看来,一战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受法律保护的言论自由的权利。进入20世纪后,这种问题越来越突出。

1.劳工运动高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美国在自由主义指导思想下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也造成了劳资矛盾的迅速激化。在残酷的资本剥削制度下,劳工基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持续恶化,于是就在工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罢工斗争,以争取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但是州法院通常发出禁令禁止工人罢工以及公开演讲。1912年国会工业委员会的调查显示,在许多工业社区,公民自由处于一种极为糟糕的状态;在私人警察队伍使用武力的威胁下或地方官员的压制下,工厂工会组织者往往被禁止进行公开、自由的演讲。工人运动受到了严厉的压制。于是工人在世界产业工人协会的带领下转而为争取言论自由进行斗争,为了唤起公众的支持,他们甚至在一些法律明确禁止的地方发表演说从而被捕入狱。这充分暴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公民言论自由的局限性,并使得公共演讲的界限问题成为广泛的公共辩论。

2.女权主义发展。在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者倡导的妇女自由超出了传统政治、经济的范畴,追求更大范围的自由——性自由。这其中的核心是生育控制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妇女进入到了劳动市场,这些从家庭主妇角色中解放出来的劳动妇女思想得到了解放,强烈要求获取生育控制权。女权主义者为了广泛宣传其思想,经常采取公开演讲以及散发材料的做法。这一系列斗争也将言论自由的局限性问题凸现出来。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在1917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出于应对危机的需要,一方面,政府不断地扩大权力和行政能力,以提高其及时决策和行动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动社会舆论支持战争,扩大爱国主义的宣传教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威尔逊政府甚至从私人团体中收回了动员公众舆论支持战争的任务,建立专门的公共信息委员会来宣传爱国主义、压制反战人士。

美国官方在进行爱国主义宣传时,将专制主义的德国作为其对立面,以民主和自由作为其战时动员的意识形态武器。强调只有美国才是真正民主自由的国家,才能真正欣赏自由的价值。这种做法一方面对提高美国人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却激发了国内要求扩大自由与民主的呼声。当时社会上的斗争包括妇女运动、黑人运动以及劳工运动。战时官方的宣传提高了他们的期望,让他们以为一个真正自由民主的社会就在眼前,但面对他们的却是政府对其运动的更严厉的限制。这充分体现了官方言论中所包含的管理者矛盾的态度。民主和自由只是一个宣传工具,用来激发国内爱国主义热情,将其推至崇高的地位只是为了统一口径,排斥和镇压持异见者。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民主自由不仅没有稳固地位,反而导致对言论自由进行严格的限制。开启了美国历史上对公民自由最严厉的镇压活动,为美国历史上最保守的一个十年打下了基础。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0年

进步主义者在战前将联邦政府看作是国家目的的象征、公民权利的维护者,给予绝对的信任。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政府权威空前扩大,导致了建国以来对公民言论自由最严厉的限制。一部分进步主义者此刻懂得和珍惜公民自由——即一个公民可以有权不同意政府的意见——他们认为这是美国自由的核心内容。

联邦最高法院在国家安全和个人自由的平衡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必须确定一个表达异见违法与否的界限。联邦最高法院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在最初的决定中,最高法院采取的是保守主义立场,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对公民自由进行限制,不断压缩公民自由的界限。其中包括维持反间谍法案的合宪性等,支持国会立法禁止那种带有“清楚的和当前的”危险的言论,因为这样的言论可能引起非法的行动。在后来的半个世纪中,霍姆斯的原则成为第一修正案的测试准则。但是,随后,公民言论自由触底反弹。最高法院内部就出现了一个立志保护一个较为宽广的言论自由范围的少数派,并将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纳入各州遵守的范围。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联邦政府对公民的直接影响很有限,在大多数情况下,公民是与州政府打交道,州政府对其权利义务影响很大。所以,将公民基本权利纳入各州遵守和保护的范围,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这给公民权利添加了一件保护衣。

三、言论自由界限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总体上来说揭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公民言论自由建立的基础并不坚实,每每国家出现危机,政府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言论自由进行限制,表达不同意见要受到官方和民间各种势力的阻挠。在危机过去后,对言论自由的管制逐渐宽松,社会也对不同意见的表达更加宽容。因此,在美国历史上,言论自由的范围和界限始终在不断地伸缩。比如说,冷战时期,美国人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重的挑战。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历史虽然有倒退,但是总体上由于文明的进步,言论自由的范围和界限还是呈现扩大的趋势,言论自由的含义正在逐渐地泛化,扩展到了对象征表达的保护。这涉及到美国历史上几个有名的案子。这些案子都是言论自由和官方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相冲突的案例。

(一)有关国旗致敬和《效忠誓词》的案子

爱国主义是美国公共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麦诺斯维尔学校诉戈比蒂斯一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将重点放在宗教信仰自由与权威的平衡上,并没有涉及言论自由,并以8:1的悬殊票数判决:向国旗致敬这一政治责任高于宗教自由,认为当个人宗教信仰与政治社会的利益相抵触时,当事人便不能推卸其政治责任。不过,仅仅三年后,1943年,在类似的西弗吉尼亚州教育委员会诉巴尼特案中,联邦最高法院就否定了前案的裁决。这次判决与戈比蒂斯案围绕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展开不同,法院这次换了一个角度,从言论自由展开论述,将向国旗致敬视为一种象征表达。对其强制就是一种强制性的言论表达形式,违背了言论自由,不能予以认可。焦洪昌教授分析了这种转向的原因:一是社会舆论的转变;二是罗斯福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威尔逊总统不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仍主张维护基本人权,并未建议以限制性立法作为国家安全的措施;三是法官态度的改变和人事上的变迁。

(二)焚烧国旗案

关于言论自由另一个重要的案子是德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国旗是美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格里高利·约翰逊因为对共和党候选人里根的政策不满,通过焚烧国旗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被德克萨斯州以违反国旗保护法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法院最终经过激烈斗争,倾向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虽然国旗作为民族和睦和国家团结的象征,但是,严酷的事实是,为了维护公民基本权利,必须忍受自己不喜欢的言论,即使保护国家的理由也不能有所例外。焚烧国旗作为一种表达行为(象征行为)受到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在法院的反对意见中,几位大法官使用更多的是感情而不是逻辑来表达他们的反对意见,他们旁征博引,从美国独立写到越南战争,强调国旗在美国文化和传统中的重要性。这个判决在当时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也引起了很多美国民众的愤怒。但是不得不说,这个判决表明联邦最高法院对美国的宪政传统和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越来越充分,倾向于广泛意义上的言论自由。在理性和感情冲突的时候,联邦最高法院毅然选择理性作为其裁判的准则,虽然并不认同焚烧国旗的激进行为,但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表达自由权,还是要理性地接受国旗被践踏的现实,承受由此不得不付出的情感上的代价。

爱国主义和言论自由的关系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不仅是官方对于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言论深恶痛绝,而且民间对于这些非主流言论也是有一定容忍限度的,超过这一限度,必然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法院判决。联邦最高法院作为政府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者,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种平衡必须以理性的考量作为标准,不能为个人感情所左右,否则,高涨的爱国主义热情很有可能会难以控制。从这些判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根植于美国的法治传统,法律不仅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更要保护少数人的利益,包容同主流意識相悖的言论的存在,冷静和理性应高于激情和狂热。

四、结语

埃里克·方纳的《美国自由的故事》这本书从历史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美国自由内涵的变化历程。在这一介绍过程中,作者并没有按照主流话语对自由的界定来组织编排此书,而是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对自由的不同理解都涵盖进去,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在美国自由的内涵从来都不是固定的,而是变动不居的。同时,也感叹于美国社会在这样一种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篇5:从美国作文课看美国的素质教育

一位名叫德优的女教师,面对班上混乱局面,微笑地布置给同学们一道作文题:“我们要来找出自己希望从事的职业,针对未来的职业写一份报告,而且每个人都要访问一个真正从事那行业的人,作一份口头报告。”

这道作文题,使十三四岁的孩子感到惊讶,但他们还是遵照老师的要求去努力完成。此种作文可以培养和锻炼5种能力:

一、抉择能力。经过慎重考虑,选择、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理想;

二、思维能力。如确定何职业,如何从现在起为实现未来理想而努力学习,是需要作许多独立思考的;

三、写作能力。即写一份“针对未来的职业”的文字报告;

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访问一位与自己未来职业相关的人;

五、口头表达能力。即在班上向老师和同学作口头报告。这

样,做、写、说、思便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美国的作文课,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写作任务,可以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调查访问,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美国的作文课,关注人生,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与他们自己的利益和命运息息相关。美国的作文课,与社会、与生活是沟通的,注意处理好作文与生活源头的关系,并且追求真实和实用。这些都

是中国的作文、作业所欠缺的。

中国的作文总的来看,显得纸上谈兵,好像只是玩弄文字技巧而已,谈不上关注学生自己的发展或国家民族的命运,对真正表达学生思想、感情、品德、人生观和价值观相去甚远。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学习美国作文的人文性、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所以它有可能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学校常常把平时作业与考场考试等量齐观。“同样的作文题《我的父亲》,中国教育是课堂交稿,逼得有的孩子们临时胡编乱造;而美国是一周内交稿,让孩子们去采访父亲、母亲、祖父,乃至伯伯、叔叔、邻居和同事,使孩子们更深刻地了解了父亲,一篇生动而深刻的调查报告或纪实文学出来了。”可见,美国教师深谙作文法则和教学规律,这些法则和规律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作业设计和完成作业的要求诸方面。而让学生写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应用文,既避免了说假话、空话,又有相当的难度,日后工作也能派上用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作文教学,对于我们学校各科教学改革是有诸多启示的。目前正在实施的“减负”,将为学生接触社会与实践、为素质教育创

篇6:从美国大选看西方政治制度

杨光斌

一. 2016年美国大选与美国政治的变化

1.桑德斯-特朗普现象:极化政治光谱  桑德斯社会主义与年轻人的愤怒  特朗普右翼政治与底层白人的不满  新自由主义与社会分裂

 如何看待“民粹主义”之说?(民族与阶级)2.希拉利现象:金钱政治的典范  “纸牌屋”政治

 宪法修正:作为言论自由的政治献金不封顶  希拉利与华尔街(俘获型国家)

 克林顿基金会与摩洛哥论坛:1200万美元  腐败政治的合法化 3.美国政党政治的重新组合

 民主党的希拉利转变为共和党的富人政党  特朗普共和党(原来为民主党)代言穷人利益 4.“普世价值”失去道德高地,美国如何领导世界?  一场比差比烂的大选  黯然失色的“民主灯塔”  “软实力”还有“实力”吗?

二.自由主义民主(资本主义民主)的理论逻辑

 价值体系:从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重新定位民主】  制度体系: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党争民主【改造民主的概念】

 普世价值:选举授权才有合法性【制度合理化表述】  附条件性:国家认同-共享信念-社会结构(同质性文化)

三 自由民主的实践困境

1.西方国家:党争民主与否决性体制,60年代开始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主义民主即全民选举,冷战的外在压力使得这种党争被节制,但冷战之后。。。脱欧公投 2.发达国家的“逆发展”:阿根廷、希腊、台湾地区 3.民主转型的非西方国家:  少数成功者  国家失败者

 长期动荡者(巴基斯坦、泰国、非洲等) 无效治理者(印度-孟加拉等)

4.二战之后的大数据:新兴的后发国家150个左右,哪一个靠自由主义民主而跻身于发达序列? 5.9个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国家比较:

中国-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尼-菲律宾-尼日利亚-巴西-墨西哥

四.社会条件比民主形式更重要

1.历史条件:“时间性”(timing)

 民主在传统秩序中:法治3000年—自由500年—大众民主100年

 自由主义民主的传播:把结果当原因,以模式代替过程 2.文明基因:  基督教文明:基督教义促成的个人主义、古希腊哲学的古典资源、由基督教而来的天主教和新教、狭小区域内的多样化语言、二元化的宗教与政权关系、作为罗马遗产的法治、包括修道院—修士会—行会以及后来的协会与社团的社会多元主义势力、由多元势力而导致的代议机构等

 自由主义民主:个人主义、保护财产权的宪政、多元主义以及源自多元势力的党争民主

 自由民主其实政治基督教,二者之间的重叠性  “普世价值”:以一种文明代替其他文明,文明的傲慢(19世纪“白人优越论”)

3.社会条件,同质性社会,如美国白人对印第安人的种族清洗,才有白人的普遍选举权 4.启示:民主重要性研究转向民主条件研究(没有人反对民主,问题是如何实践民主?必须寻求适应性条件)

五.结论:破除迷信,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

1.反事实性假设:如果中国搞了以“党争民主”为核心的自由民主,结果将会是什么样的?  福山命题:五十年之后的中国-美国  “中华民国”的实验, 苏联的试验:30年三种制度及其结果 2.人民民主面临的挑战

 国际思潮:话语权问题  社会结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  党性与人民性的一致性  官僚主义与人民性  民主形式不足与人民民主

参考书目: 1.杨光斌,《让民主归位》(民主理论大众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杨光斌,《观念的民主与实践的民主:比较历史视野下的民主与国家治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3.杨光斌等著,《中国民主:轨迹与走向(1978-20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4.杨光斌、乔哲青,“作为中国模式的民主集中制政体”,《政治学研究》2015年第6期,第3-19页

5.杨光斌,“合法性概念的滥用与重述”,《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2期,第2-19页

6.杨光斌,“论世界政治体系”,《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2-15页

篇7:从水门事件看美国的政治制度

孙宇豪K12302043法律硕士(非法学)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行政问责制的概念,笔者认为行政问责就是指作为执政者的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应该对自己的行为后果和行为手段、方式负责,对于工作中的绩效和具体的情况要进行负责,应该在工作作出之前、之后都要及时的向公众汇报,获得公众的认同,并为此承担错误行为的不利后果。

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应该从对问责主体、客体、范围、过程、程序和结果的把握上来把握。行政问责主体,也就是哪些人或是让哪些机构来进行问责,也是让哪些人来问责的问题。问责客体主要被问责对象,包含不履行法律规定职责或是不正确履行职责,或是因为不能很好履行职责从而发生重大事故或是其它事件的政府机关的相关负责人员。对于问责客体必须要明确,只有明确了行政问责对象以后,才能真把问责制度落在实处。问责范围主要是指对被问责对象主要追究或是询问那些问题,也就是常说的“问什么”的问题。在发生相关事故以后,不仅要询问事故原因,同时还要问责是那些人做出的错误决策,从而导致事故发生;另外不仅要问责那些滥用职权的贪官,还要对故意推诿扯皮,行政不作为的人进行问责,当中还要包含被问责对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宪法责任等。问责过程指究竟应该如何问责,从什么地方开始,从那些问题开始,不能仅仅就事论事,而是要从问题发生源头开展问责,把问题落到实处,真正纠正问题。

1972 年 美国历史上的“水门事件”中就很好的体现了美国式的行政问责制。以下主要从国会问责、选民问责和行政机关的内部问责等几个方面,并结合“水门事件”来谈谈美国式的问责制度。

美国实行代议制度,统治者对被统治者负责,实际上表现为非民选的官员对民选的官员负责。国会是代议机构,国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监督与制约一直是美国宪政民主的内在制度安排。国会有调查权,对政府的一切活动可以进行调查。总统和政府高级官员,如果违法失职或者犯罪,国会众议院可以提出弹劾,参议院可以进行审讯、作出决定,解除被弹劾人的职务。“水门事件”中,参议院水门委员会对“水门事件”的调查,导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一片弹劾声中宣布辞职,就是美国“国会问责”运用的典型例子。

美国宪政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政府为它所有的行为向公众负责。美国宪法规定,选民们如果对政府官员的行为不满意,可以采取行动让他们下台,可以对官员进行问讯和罢免。“水门事件”中尼克松下令免去调查此事件的特别检察官考克斯的职务等一系列事件,导致社会各领域的选民都愤怒地指责尼克松,并组织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在民意的推动下,众议院决定对总统进行弹劾。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决尼克松必须交出有关的录音带。这些举动都体现了美国选民通过示威游行等合法途径行使的“选民问责”。

篇8:从美国校车看美国文化

1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研究

如今, 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在社会政治领域有深远影响的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有学者就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手法、句法特征或词汇特征进行了研究。例如, 向雅莉 (2003:112-113) 的《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辞修辞探析》一文就专门总结了肯尼迪就职演说辞所运用的修辞技巧;丁怡 (2009:210-211) 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的问题分析》通过研究奥巴马总统的就职演说, 概括总结了其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等的运用, 等等。也有学者通过研究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来看美国的政治, 比如资中筠 (2005:51-58) 学者就分析了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美国内政外交的演变, 他还写了一篇有关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变与不变的文章 (资中筠, 2005:7-21) , 两篇文章都与美国的政治有关。还有学者透过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的价值观。“美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浓厚的国家……为了唤起民众接受并支持自己的施政纲领, 就职总统大都在演说辞中浓墨宣扬基督教思想文化” (黄运林, 2011:152) ;柴海英 (2013:200-201) 透过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概括出宗教观、平等观、进取观、责任意识和个人主义观这五种美国价值观。此外, 还有许多学者研究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的人称、文体结构等等。应该说, 学界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 纵观所有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研究, 学者们大多以其中一篇就职演说为蓝本, 而且选择的就职演说有雷同现象, 研究的对象不平衡, 比如, 许多学者都对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做过研究, 这就导致对其他某些总统的就职演说的研究存在盲点现象;并且, 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对就职演说语言、句法、词汇和修辞的研究,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体现的具体价值观的研究比较有限。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 也为了引起学界对透过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研究的重视, 本文主要以从美国历史上第一任总统George Washington到总统George W.Bush共43篇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作为研究对象, 来看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在就职演说中的表现。通过认真研读这43篇文章, 本文将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概括为四个部分:宗教上自我拯救与使命意识, 政治上平等自由与个人权利不可侵犯和剥夺, 经济上自由竞争与适者生存, 文化上个性自由与进取创新。

2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体现的个人主义

本文从43篇总统就职演说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3篇来论述个人主义思想在这四个方面的体现, 希望读者在欣赏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同时, 能够感受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内涵, 体会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各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2.1 宗教——自我拯救、使命意识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最早源自清教思想。17世纪, 为了逃避教主迫害, 生活简朴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 来到美国的新英格兰地区, 开始美国历史的创立。在宗教信仰上, 这些清教徒反对权威、抵抗特权。通过自我拯救的榜样力量, 这些美国的祖先们向世人证明:世界上的人类是可以通过努力来进行自我拯救的。因此, 美国人在宗教思想上坚信“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而且, 这一价值观念影响了美国的世世代代。

纵观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为了鼓励民众支持自己的政见, 许多美国总统呼吁美国人民要自我拯救, 拥有支持国家发展的伟大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例如。2001年, 乔治·W布什总统在其第一次就职演说中提到,

(1) That everyone deservers a chance, that no insignificant person was ever born.Americans are called upon to enact this promise in our lives and in our laws;and though our nation has sometimes halted and sometimes delayed, we must follow no other course. (肖福寿, 2009:632)

1881年, 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在其就职演说中提到要鼓励黑人选择职业自由的权利, 帮助他们成功的进行自我拯救;1889年, 本杰明·哈里斯也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提及:

(2) The patriotism of the people was energetically directed to the duty of equipping the young Republic for the defense of its independence by making its people self-dependent. (肖福寿, 2009:389)

强调人民要自立, 积极地直接承担起国家独立的责任, 强调国家的独立在于人民的使命意识。还有许多总统在其就职演说中都提到民众的使命感和自救意识与美国的发展与繁荣息息相关,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总之, 细读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我们可以发现, 总统们都强调美国的繁荣富强离不开美国人民的团结与奋斗, 而美国人民的团结与奋斗又与每一位美国人民的自我拯救与拥有使命感紧密相连。这与个人主义思想在宗教思想上表现为自我拯救与使命意识。

2.2 政治——平等自由、个人权利不可侵犯和剥夺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在政治上表现为平等自由, 个人的权力不可侵犯和剥夺。就这一点, 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做了明确的阐述:

“人人生而平等, 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 而政府之正当权利, 是经过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性时, 人民便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 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百科全书, 1996:226) 。

在美国人心目中, 平等自由与个人权利不可侵犯与剥夺是最基本的人生权利, 社会和国家最基本的权利就只要保护这种平等自由的权利。

针对这一点,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就有很好的诠释。比如, 乔治·华盛顿在就职演讲中要求自己以及国会要执行的就是根据宪法坚定不移的加强“对自由人特有权利的尊重”和“社会和睦的关注”, 愿上帝能“保佑美国命中的自由与幸福, 以及保佑为此目的而组成的政府” (肖福寿, 2009:153) ;1801年托马斯·杰斐逊在他的第一篇就职演说中也强调,

(3) A wise and frugal government, which shall restrain men from injuring one another, shall leave them otherwise free to regulate their own pursuits of industry and improvements, and shall not take from the mouth of labor and bread it has earned. (肖福寿, 2009:171)

他还提出要实行出版自由和人身自由, 根据人生保护法和公正选出陪审团来保证人生自由。南北战争前夕, 美国逐步发展壮大, 领土扩张, 人口增多, 资本主义的雏形初步形成。在这段时期, 许多总统都强调各州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享受相应的自主权, 而各州人民的个人权利不受各州政府的干预, 神圣不可侵犯。在南北战争时期, 1861年, 亚伯拉罕·林肯将个人主义思想上升为各州提出合法保护要求时, 只要符合宪法和法律, 政府乐于对所有的州一视同仁, 维护各州的权力不受侵犯。1825年, 约翰·昆西·亚当斯也提出:

(4) the will of the people is the source and happiness of the people, the end of all legitimate government upon earth (肖福寿, 2009:201) ;

20世纪70年代, 推行均势外交的理査德·尼克松在1969年强调:

(5) this means black and white together, as one nation, not two (肖福寿, 2009:565) , 并提出每个人在他人面前有天生平等的尊严, 就像每个人在上帝面前有天生平等的权力一样, 等等。

政治上强调平等自由, 个人的权力不可剥夺既是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 也是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得以进一步形成发展的政治保障。从就职演说中可以看出, 美国总统都对此给予了不同程度的重视。

2.3 经济——自由竞争、适者生存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在经济上表现为自由竞争、适者生存。美国经济体制的核心是自由经济制度, 其实质是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 具体实行办法就是用法律保障个人私有财产, 鼓励个人自由发展私人经济, 政府对个人经济活动越少干预越好。

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 许多总统都强调鼓励个人私有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在美国南北战争和西部开发运动以后。例如, 1905年西奥多•罗斯福申明:

(6) under a free government a mighty people can thrive best, alike as regards the things of the body and the things of the soul (肖福寿, 2009:425) ;

赫伯特·胡佛在1929年就职演说中说明:

(7) regulation of private enterprise and not Government ownership or operation is the course rightly to be pursued in our relation to business (肖福寿, 2009:493) ;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也指出:

(8) put people to work、the joy and moral stimulation of work no longer must be forgotten in the mad chase of evanescent profits (肖福寿, 2009:507) 等等。

美国人相信只要经过个人努力不懈的奋斗, 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级和他人的援助便能获得美好的生活。通过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认真研读, 我们可以发现“自由竞争、适者生存”这条生存法则在美国社会的重要作用和重大意义。

2.4 文化——个性自由、进取创新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在文化上表现为个性自由与进取创新。美国人一般不会随大流, 个性张扬反而得到尊重;他们勇于创新, 积极进取, 所以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价值。正是由于个人主义思想在文化上表现为个性自由、进取创新, 所以在美国社会文化发展历史上派生出了许多反主流文化思潮, 如嬉皮士、摇滚乐等等, 这也就反映了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多重性与复杂性。

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说作为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演说, 对个性自由、进取创新也有许多阐述。例如, 1949年, 哈里·斯·杜鲁门在其就职演说中用排比句式说明个人自由这一观点,

(9) We are aided by all who desire self-government and a voice in deciding their own affairs.We are aided by all who desire freedom of speech, freedom of religion, and freedom to live their own lives for useful ends (肖福寿, 2009:519) ;

他还提出所有人有自由思考以及自由言论的权利, 民主会保护个人的权利和发挥个人能力的自由;1965年, 林顿·贝恩斯·约翰逊也在其就职演说中明确指出,

(10) “Liberty is the second article of our covenant.It was self-government.It was our Bill of Rights.But it was more.America would be a place where each man could be proud to be himself:stretching his talents, rejoicing in his work, important in the life of his neighbors and his nation” (肖福寿, 2009:556) 。

许多总统在就职演说中都鼓励美国人民发挥自己的才能, 展示自己的价值, 为美国社会和他人奉献自己的力量, 以此来强调个人主义思想中个性自由和进取创新的重要性。

美国各个总统在就职演说时对个性自由和进取创新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诠释, 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这一方面是美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响着美国人的方方面面。

3 结语

总之, 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的总统就职演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美国的总统通过在就职演说中阐述个人主义思想在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不同表现, 赢得了自由主义思想已根深蒂固的美国公民的大力支持。尽管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内容会随着美国历史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但作为美国重要价值观的个人主义核心的思想却有相对的稳定性。纵观这43篇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美国人民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积极向上以及追求自由、尊重自由的自由主义精神。

此外, 本文在研究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表现时, 并没有把当前美国奥巴马总统的两篇就职演说概括在内, 没有阐述当前美国个人主义思想的四个方面在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体现;同时, 由于篇幅有限, 不可能把所有总统的就职演说都来做例证:这些是本文的不足之处。当然, 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的历史推进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且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该思想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美国总统就职演说是美国重要的文献, 而且随着美国历史的变化, 其强调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未来对于两者联系的研究, 可以从更多的层面出发, 使人们对美国个人主义思想动态的变化有更好的理解, 同时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国总统的主张变化及美国的发展方向。

摘要:美国是一个特别重视个人主义思想的国家, 个人主义思想是美国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美国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不仅体现了美国社会的变迁, 而且还体现了美国价值观的变化。但是, 尽管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内容随着美国历史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中发现一些相对比较稳定的价值观, 比如个人主义思想。本文主要研究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表现,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理解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个人主义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八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2]柴海英.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的文化价值[J].百家论坛, 2013.

[3]资中筠.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内政外交的演变[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 2005.

[4]资中筠.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的变与不变[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 2005.

[5]丁怡.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的问题分析[J].文化研究, 2009.

[6]黄运林.从圣经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

[7]向雅莉.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辞修辞探析[J].云梦学刊, 2003.

上一篇:书法兴趣班招生简章下一篇:2009中国“俄语年”中俄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