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2024-07-09

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精选6篇)

篇1: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需要数量

更需要质量

——关于???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通过为其成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经济互助性组织。拥有一定组织架构,成员享有一定权利,同时负有一定责任。自2007年6月???县注册成立第一家专业合作社至2015年5月30日,全县的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到224家,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但在带动社员发展,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和农民增收上后劲不足。通过对全县已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构成、注册资金、发展规模、经营类别、组织模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探索???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新模式,突围???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瓶颈,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提质转型,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基本情况

???县地处麻山腹地,地势崎岖、水源缺乏、交通相对落后,农业发展向来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过8年的发展,已初显成效。

(一)数量增长较快,经营类别较多

自2007年6???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以来,截止2015年5月底,???县已经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24家,年均注册28家,注册数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受到惠农政策和???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农业提质转型,大力实施“5582工程”的影响,2015年的注册数量呈指数增长,1 前5个月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达48家。如(图一所示)

长顺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示意图6045301507年0208年0209年0200年1201年1202年1203年120)4年1月5201-(年5120图一: ???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增长示意图

虽然受???县地理位臵、自然条件、农业科技推广滞后等因素的影响,但已注册的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还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涵盖了农机、烟草、茶叶、蔬果等13种大小类型。如(图二所示)

图二:???县农业专业合作社经营范围分布示意图

(二)筹资渠道单一,带动辐射能力不足

注册资金的多少及筹资渠道直接关系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和辐射带动作用,是合作社实现成员利益最大化,实现对农产品的统一耕作、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基础,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管理的前提。根据调研的数据分析,全县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来源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出资人员结构单一,合作社的注册资金75%左右是由种养殖大户个人出资构成,25%左右由3-5个成员出资构成。二是融资渠道单一,注册金额较小。由于合作社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吸纳社员、带动农户、辐射产业发展上动力不足,在争取小额贷款、政府扶贫项目支撑、市场资本投入上竞争力不足,根据调研数据显示,50%以上的注册资金都在5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不足30%,注册资金的严重不足,制约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如(图三所示)

长顺县已注册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1-50万300万以上 4%251-300万 3%201-250万 8%151-200万 3%101-150万 11%1-50万 54%51-100万101-150万151-200万201-250万251-300万51-100万 17%300万以上图三:???县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情况示意图

(三)组织结构单一,缺乏代表性

从合作社功能性质来说,合作社是衔接企业、农技服务机构与农民之间的桥梁,从组织结构上分析,合作社的法人身份和成员构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合作社的发展水平。从调查的数据显示,???县的合作社发展是比较滞后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法人身份比较单一,缺乏代表性。在已注册的224家专业合作社的法定代表人中,98%的是农民中的种养殖大户,2%的是个体户,这些人可能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但是缺乏能够助推合作社发展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对于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只是一种口号。二是合作社成员结构单一。在全县的224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1348个成员中,农民占到了99.5%,专业农技人员仅仅占0.05%,对于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的种植,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二、制约农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因素

(一)农民思想固化,对合作社认识不深

一是自身素质不高。就???县来说,现在真正从事农地耕作的农民,主要以经历“文革”和“十年”困难时期的50、60人员为主体,文化素质较低,同时又经历了“大锅饭”时代到“土地包产到户”的过渡,自然满足于“土地包产到户”带来的好处,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二是二三产业的收入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对于拥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来说,90%左右的都不会把农业作为收入来源的首选考虑,首先这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所掌握的技术都是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无法在土地上施展所长,其次对比二三产业和农业生产,4 虽然国家实行各式各样的惠农补贴,但前者的收入仍要远远高于后者,再者从事二三产业不用承担因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三是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识不高。对于山区的农民来说,绝大多数农民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对于合作社的宗旨、经营范围、组织模式、利润分红等都处于未知状态。四是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资金,靠仅有的土地生产要素难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经营管理、品牌化加工销售。

(二)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民入社意愿不强

一是完善政策导向不完善,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本质是一种“互助性经济组织”,有盈利的目的,但不以合作社的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社员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是与企业的根本区别,因此政策的导向不应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数量和合作社本身,而是应该回归到“互助性经济组织”这一本质,回归到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为成员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实现社员利益最大化这一本质。二是土地流转模式单一。目前全县流转的土地在25000亩左右,流转的方式都是单一的以现金形式流转,这样的流转方式虽然能给农民带来固定的年租金收入,也有效避免了气候、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带来的风险,但是土地作为最原始的生产要素和农民最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这样的流转方式一般年限长,农民又不能享受土地增值的成果,因此很多农民宁愿让土地荒废,也不远接受这种土地流转方式。

三、创新要素投入机制,探索农业专业合作社新组织模式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是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我县“山地高效农业”向农业现代化突围的重要方式,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的重要载体,如何充分发挥我县的2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示范作用,打破???县土地流转模式和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实现土地流转方式多样化,组织办社多元化,使农民能够获得土地增值的最大收益权,实现农业现代化突围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是值得我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强化宣传培训,着力转变思想意识

农民作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最大受益者,农民耕作意识的转变与提高对农业产业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跟本上来说更应该由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给予法律宣传和政策引导,相关职能部门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意义、作用、有关政策和典型经验,在全社会形成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共识和氛围,调动起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同时鼓励更多的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农村干部放下思想包袱,创办领办专业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担子。二是转变思想,增强农民素质。对各社区的农业致富带头人,各村(组)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民定期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观摩会,实地参观农业产业发展取得成功的地区,实地感受农业产业发展给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带来的巨大改变。积极采取开展电视科技讲座、举办科技培训班、印发科普书刊、现场讲解、学习典型、实地观摩等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 传,转变农民思想,增强农民素质。

(二)统筹全局,完善机制

一是强化政策的顶层设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实现农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种植、促进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的重要载体,因此,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不应仅仅停留于某一个点,应该强化顶层设计,使政策能够贯穿整个合作社经营发展全过程,包括合作社的成立条件,经营制度建设,惠农资金的落实等不该仅仅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层面,更不应停留在合作社的注册数量上,而是要把整个合作社发展的触角延伸到最末端,延伸到社员身上,延伸到合作社吸纳社员的数量、质量,入股资金的分量,社员分红的数量,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质量上。二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对于扶持资金、扶贫项目的落实,不能搞大锅饭、平均主义,要把扶贫资金、扶贫项目、小额贷款的扶持方向与合作社的发展业绩挂钩,把合作社的社员发展数量、质量、对社员提供的产品统一生产、销售、加工及提供的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特别是年终社员分红的数量提升到政府政策扶持的前端,扶贫政策才能起到扶贫助推的作用,才能能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载体作用,促进农民增收。三是要实现社员结构多元化。农业专业合作社是集生产、病虫害防疫、销售、加工、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跨行业、多技术综合体,只有实现成员结构多样化,组织模式多元化,把有技术,懂销售的技术人员以技术 形式或资金形式入股专业合作社,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民增收。

(三)充分发挥农技部门的终端带动作用,形成“农技部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模式

以农技推广部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村供销社等出资发起社员,再联合种养殖大户,农户以扶贫项目折合资金+股金的形式组建合作社,在股本结构上表现为农民股和法人股,农民按扶贫项目折合资金持有股份。团体社员为合作社提供技术专家与骨干,并为合作社提供办公场所、固定资产或相关设施。如敦操乡登台关养殖绿壳蛋鸡专业合作社将以项目形式发放到农户手中的鸡苗、饲料、药品等扶贫物资折合资金加自筹资金入股专业合作社。成立初期由乡党委、政府选派干部兼任理事长(兼任理事长不享受任何股权利润分配),同时,成立合作社财务工作小组,由社员担任出纳、会计,并选派财政所干部担任财务顾问,建立财务管理及公开制度,定期公开财务情况,接受社员的监督,使合作社形成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收支模式,确保合作社运作规范化、科学化。

产生效益扣除饲养成本后,留足20%的发展资金、留足10%风险发展基金。剩余利润,按农户投入成本计算每股资金,核算出每户农户持有多少股,按持有股权多少进行利润分配。扣除的饲养成本循环投入下一轮发展。

(四)建立了“以农民为主体,兼顾各方”的利益分配格 局的组织模式

探索一条农村土地增值、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保证农民“不失地、不失权、不失利”的专业合作社组织模式,农民可拥有“租金”(土地转包和出租收入)、“股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分红)、“薪金”(就业收入)“三金”的稳定收入,???镇五星村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和经营,逐步形成以“土地基本租金 + 经营红利分成”的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300亩,惠及80余户农户。当产生利润后合作社每年让出10%的利润,村集体及群众以3:7的比例再进行二次分红,7年后如果群众已掌握相应的种植管理技能,愿意自行管理,合作社将无条件让出,最终实现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增效。

(五)以土地存包经营权入股专业合作社,确保农民利益最大化

前两种合作社的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的风险责任,但同时又受到了现金股本和扶贫项目匮乏的限制,在享受土地增值和市场竞争中不能发挥最大效应。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实现土地流转形式的多元化,让农民以土地存包经营权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入股合作社,形成政府推动、农民主导,市场引领、龙头企业参与的组织模式,正逐步被相关利益主体和农民充分接受。如???镇的朝摆村葫芦组已通过土地入股组织紫王葡萄专业合作社,组织种植紫王葡 萄300亩,吸纳社员35户,157人,深得群众的好评。究其原因,农民以土地入股农业专业合作社较其他组织模式而已,农民拥有更大技术服务支持、话语权和获利空间。

1、生产技术服务支持

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入股农户提供的生产技术服务主要包括: 一是实现“4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品种、优化品种结构,以确保成片种植、实现规模经营,增加产品附加值;统一技术培训,与农技部门建立技术协作关系,邀请农技人员为农民做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以确保农产品质量;统一采购生产资料,对农户所用的化肥、农膜、种籽等直接在厂家批量购进,做到质优、价廉,降低生产成本;统一防控管理,组织施肥、施药、防虫等生产管理,确保标准化安全生产,通过合作社组织测土配方施肥、机器统防统治的方式,增加施肥的有效性和虫害防治效率。二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以地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以后,可以通过自筹部分资金,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从农业、水利、扶贫、移民、科技等相关部门获取资金、用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2.提高市场谈判能力,拓宽销售市场

以地入股合作社成立以后,一方面扩大了生产规模,实现适度规模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的谈判议价能力。合作社通过实行统一的生产经营管理,通过集体谈判改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谈判中的弱势地位,既可以保证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又保证了较合理的价格,使农户的利益免受损害;另一方面农地入股 合作社可以通过建立直销批发门市和批发联系点,建立“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拓宽销售市场。

3、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民致富

农地入股合作社在带领本组织成员增收的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增加合作社的辐射带动效应,在品种更新、常用技术提升、标准化管理技术推广等环节上,充分利用可移动资源,采取亲帮亲邻帮邻的交流方式,提高周边农户的生产水平。

4、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农地入股成立合作社有效解决了广大农户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为普通农户的土地要素和社会资金之间搭建了一座可以合作的桥梁。同时,在土地要素和社会资金合作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农户的基本利益,保证农户的农地保障功能不尽丧失,农地入股合作社或采用入股农户出配套资金的形式,或生产营销大户出资入股的形式实现了土地和资金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兼顾了合作各方的利益,创新了要素投入机制。

5、形成地区品牌产品,带动当地产业发展

农地入股合作社为了在市场上更好的销售自己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就必须加强生产质量控制、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获得各种有效的认证,有利于扩大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可以有效传递商品的独特性、质量保证等信息,也有利于保护名优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对促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 程有着积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以前单家独户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也难以保证,注册商标成本高,难度大。而成立农地入股合作社后,统一注册商标、统一生产标准成为可能,同时也为合作社扩大产品销路、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等奠定了基础。

篇2: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新型市场主体,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民增收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跨越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的状况、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有效抓住当前各级财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利时机,进一步规范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机制,近期我们对全县范围内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就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一、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作为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农村增收的重点,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共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42家,其中种植业23家、养殖业14家、手工业4家、其它1家,登记社员2558人,带动农户11122户,出资总额560多万元,社员年人均纯收入4975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00元增收2075元。合作社理事长42名,其中:男性39名,女性3名,县人大代表5名,县政协委员9名,以农村能人居多,4人被列入永寿县农村实用人才录,各合作社基本上都建立起较为科学、规范、有效、完善的内部经营管理制度,设立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相互约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组织机构,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体现出民主管理,集中统一方针。

(二)呈现特点

1、发展速度加快。从调查数量上说,我县合作社从2006年5家发展到现在42家,均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及办公设施,部分合作社配备电脑和车辆,群众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热情空前高涨,合作社在我县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近三年-1-

来,我县围绕果、畜、特三大优势产业,合作社数量猛增,年均增加12个,成员

2558人,带动农户1.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6.2%。

2、增收效果明显。从收入上说,2008年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

销售农产品总值1.25亿元,销售农产品总量6万吨,其中:果业5.7万吨,畜禽

0.3万吨。入社社员人均纯收入4975元,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00元增收

2075元。

3、聚集效应凸显。从“一村一品’上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已成为推动我县

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典型。目前全县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7

个,每个示范村都建立相应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别是店头镇钟家村明月刺绣专业

合作社、好畤河、永兴果业专业合作社、马坊镇兴农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等都为该

村发展“一村一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发展形式多样。从组织形式上。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从单一

型向多元化演变,管理从分散型向紧密型过度。如绿宇农业专业合作社与河南客商

联合开发了红叶杨苗木基地; 明月刺绣与外地客商联合创办了刺绣学校;三八果

业合作社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集体;惠农果业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部级认证书;明珠

果业专业合作社、铁练养殖专业合作社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

二、优势与潜力

一是有较完善的扶持政策。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明确出认

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另外,国家

省部委正在研究制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政策,有望在下半年出台。二是拥有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全县苹果面积38万亩,建成省市级示范园27

个,是国家苹果生产示范县。以大黄、柴胡为主的中药种植面积6000亩,全县生

猪规模养殖场发展到33个,生态养鸡场16个,黄牛养殖场3个,獭兔养殖场4

个。

三是有较强的发展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络了一大批农户,培养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积累了一定得经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比较有了一定发展,取得了一定得成绩,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经营规模偏小,带动辐射能力弱,运行不够规范。全县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1家合作社社员上百人,其余41家社员都在50人以下,规模普遍较小,带动的1.1万户农户中,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农产品没有与合作社以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农民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济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个别专业合作社只重挂牌子、搭架子而没有实际运作,仍处于瘫痪状态。

(二)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从调查情况来看,每个专业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规章制度并都布置上墙,但实际照章办事的不多,特别是“两会制度、财务制度”都形同虚设,约三分之一的合作社机构不健全,没有配备财会人员,没有按会计制度要求设置账、表、簿、据,没有建立规范入社账务,无法从账上看到合作社的运作成果。

(三)科技推广慢,标准化程度低。42家合作社的发起人,全是一些农村能人和专业户,大部分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加之农业是弱势产业,专业性和技术性人才大都不愿意投身农业,造成合作社专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奇缺现象更为凸显。明月绣庄合作社法定代表人张引弟,刺绣技术名扬四海,但由于缺乏管理人才,合作社至今发展不起来,产生不了效益,各种新技术无法及时推广到位。大部分合作社没有能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经营,直接影响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

(四)发展缓慢,运作资金缺乏。由于合作社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又无经济实体,很难取得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合作社提供的资金不仅非常有限,同时对这些有限资金的使用又进行了限制,近年来仅为合作社资金50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能真正起到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进而影响了合作社发展壮大。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和培训的力度。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广播、县乡村政务公开栏等,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宣传;同时要组织有关部门人员、乡镇村干部等进行辅导培训,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提高他们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发展步伐。真正做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个,完善提升一个,着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影响力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

2、树立典型,示范发展。要大力发展苹果、中药材种植和生猪、牛、羊养殖等具有我县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着重为社员提供信息、技术良种、物质采购等方面的服务,使其发展壮大。围绕优势产业,要推行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并给与重点扶持,通过统一服务,统一商标,统一品牌,彰显特色等形式,形成“办一个合作社,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批农民”的局面。通过发展特色鲜明、带动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其他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篇3: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探讨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类型,作用,发展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从事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服务的群众组织, 主要对合作社的成员进行产前、产中服务。合作社上连农户、下接企业和市场, 是农户与企业、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1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是农民, 相互之间以利益为连接纽带, 主要职责是为入社农户服务, 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 主要依据是合作社章程。当前, 多地的合作社在发展进程中表现出了多元化及多形式的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以企业为龙头的龙头企业带动型

即龙头企业带动发起, 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此类型合作社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 带动农户发展生产。

1.2 农民大户和技术能手带动型

由农民大户参加, 农民中的技术能手牵头创建的“技术能手 (大户) +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此类型合作社依托技术能手现有的技术, 以及大户管理经验、资金实力、销售网络等优势, 发展速度快, 农民增收效果明显。

1.3 村委会组织带动型

即由村委会发起, 建立“村委会+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

1.4 普通农民自发组合型

由农民围绕某一种农产品, 自发组织建立的“农户+合作社+基地”的合作模式。这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通过农户技术联手, 互帮互助, 共同致富。

2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 使得各类型合作社逐步呈现出喜人的变化: (1) 由单纯的销售服务向农业生产全程服务转变; (2) 由技术能手单独闯市场向技术能手、农民经纪人等抱团闯市场转变; (3) 由人情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 (4) 由松散有限合作向紧密多形式联合转变; (5) 由家族联合型向跨区域、跨行业转变。这些转变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连接, 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把土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和整合, 从而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2.2 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自发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能有效解决一些集体经济不好组织, 政府部门不能包办, 个体农民不好协调的事。尤其在技术服务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挥本组织成员的整体技术优势, 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有力地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普及, 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

2.3 有利于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

合作社成立后, 对入社的社员从品种的引进、生产、管理、包装和销售实行五统一管理, 既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标准, 又扩大了农产品生产规模, 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单个农户所承担的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而对于一些符合地方产业发展规划, 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 农户个体生产既要承担市场风险, 又无法做大做强。组成合作社后, 通过合作社的示范引导, 有利于产业的做大做强, 有利于农产品品质提升和产业化步代的加快。

2.4 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

合作社通过为农民提供购销服务, 传递市场信息, 指导农民调整种养品种, 强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2.5 有利于创立农产品品牌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由于没有规模、没有品牌, 很难真正进入市场、打开销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将农户组织起来, 进行规模化生产, 品牌化经营, 这对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农产品销售价格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经营的农产品数量较大, 质量较高, 容易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加之诚信度够高, 容易构建比较稳定的客户群, 优先抢占市场。

2.6 有利于延伸农业产业链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生产、统一销售,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有组织的农业生产既有利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又有利于后续加工业的发展, 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存在问题

截止到2012年底, 全国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68.9万户, 入社成员约占全国总农户数的15%左右, 辐射带动的农户仅占总农户的20%。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带动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

3.1.1 合作社两极分化严重

由于农业生产周期性强、地域性强而回报率低等特点, 导致合作社融资渠道不畅, 不同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呈现出两极化, 即部分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合作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而得不到政府资金支持的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合作社大多在生产、营销、资金等各方面遇到困难。

3.1.2 合作社缺乏话语权

合作社对市场的把握, 大多依赖生产运销大户、农村村级委员会, 以及产业龙头, 合作社缺乏话语权, 不能单独闯市场。

3.1.3 合作社规模有限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不够大, 规模效益不明显, 导致与市场的抗衡能力相对较弱。

3.1.4 合作社品牌意识不强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重农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展, 轻产业链的延伸, 同时缺乏品牌意识, 对品牌战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3.2 发展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 通过“蜂群模式”, 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篇4: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一、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截至2014年6月,在工商部门登记的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2203家,产业合作社联合社7家,入社农户13.5万户,占总户数的58.7%,带动非成员农户20多万户,占总户数的98%。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156家,其他类型专业合作社270家。平均每个行政村建立合作社近14家,每个自然村达到3家,覆盖率达100%。

(一)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一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各主导产业特色突出,优质砀山酥梨面积达到30万亩,新品种梨面积20万亩,设施水果面积达到5万亩,优质瓜菜面积15万亩,培育了一大批“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示范村。二是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由最初单一的生产技术服务,向产加销一体化方向发展,增强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带动农民增收效益显著,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把从事相同产品的一家一户农民联结起来,形成了小生产大经营的格局,共同应对市场,减少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市场风险。几年来,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收入都有大幅度的增加。2013年,农民收入中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的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

(二)生产经营规模增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数量不断增加,队伍逐步壮大,生产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有超过2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了自己的经营实体,壮大了经济实力,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自己的示范基地。如利华水果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00亩,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玄庙镇双福水果专业合作社建500吨水果储藏冷库、购置运输车5辆,年实现利润90多万元;砀山县二分水果专业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建立了自己的水果批发市场和千吨冷藏保鲜库2座,方便了合作社社员和周边农户。

(三)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业务,在大中城市建立了自己的直销网点。如鑫泰水果专业合作社、二分水果专业合作社等从单纯的生产服务型向综合服务型发展,为社员提供信息、统一销售,与家乐福等国内11家大型超市对接,实现年销售总额8000多万元;利华水果合作社在台湾和新加坡建立了自己的直营店,拓宽了砀山水果的销售渠道;红卫果蔬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建立了高标准的水果示范园,分包给20家农户,建立了合作社加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实现了资金与劳动力的紧密结合;霞光鸭业合作社采取社员联保的方式开展了资金互助业务。

(四)规范化建设水平逐步提高。目前,砀山县拥有国家级合作社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13家,市级示范合作社49家,结合创建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工作,354家合作社通过了规范化建设认证。

(五)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不断增强。目前,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县获得有机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9家,获得省部级名牌产品3个,有8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自己的商标,1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设计印刷了自己独特的包装。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平衡,西部发展较慢,运转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数集中在东部镇区。二是发展水平不平衡,虽然砀山县拥有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但是运转规范的、建设相对标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占全县总数的25%左右。

(二)缺乏经营的主动性,自我发展能力还不足。成员整体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带头人和管理人员在组织管理、协调指导、市场开拓、对外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比较低,资金原始积累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三)生产经营过程中,合作层次低下。很大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简单合作,缺乏劳务合作、土地合作、资金合作的有机统一。此外,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资金缺乏,融资难,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尽管目前国家和各级政府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扶持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受益面还很小,很多优惠政策难以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县级部门多而散,没有建立起沟通机制,形成不了合力,无法科学有效地发挥政策的效能。金融机构扶持合作组织发展的贷款额度普遍较小,借贷门槛较高,合作组织通过融资实现借力发展的难度较大。

三、建议

(一)加强政府服务职能。一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型合作社的理念和依法办社的意识,增强广大干部依法支持和增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推进完善县镇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服务体系,明晰职责,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法律、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三是抓好典型示范,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规范化建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认证制度。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提高财政支持资金的投入总量,在坚持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的基础上,扩大财政支持范围、支持对象,提高支持力度。要在经营能力提升,市场开拓、农超农社对接、信息化建设、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给与重点支持。二是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支持联动机制,统筹安排扶持资金,避免重复建设,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果。三是改善资金分配使用方法,采取资金分配与项目效益及资金管理挂钩的办法,扶大扶强,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撬动社会资金推动合作社建设。四是加大对扶持资金的监管,确保扶持资金真正用到实处。

(三)提升运营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劳务合作、土地合作、资金合作,培养造就一批有思想、懂经营、会管理的管理人才。二是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做大做强。按照产业分类,区域布局,组建各类合作社联合社。三是多措并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意识,组织开展农超对接活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中城市建立直销店,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超市对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四)建立风险防控体系。鉴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经营能力不强,农业作为弱势产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大,生产经营风险很高,因此,要探索化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风险的操作模式,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稳步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砀山县财政局)

篇5: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珙县政府副县长 杨学东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途径。近年来,珙县按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催农奋进、促农学技、携农入市、为农谋利、助农增收”二十字方针,在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始终坚持“特色富民”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政策的配套作用、资金的杠杆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经营机制,拓展服务领域,加快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业态转变,从单纯购销业务向综合经营服务转变,从单一供销合作向多领域全面合作转变,为全面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上下齐心,充分发挥农民专合组织“特色富民”引擎作用

(一)明确一条路径,突出特色促进专合社蓬勃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特色富民”的指导思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立足珙县“烟、茧、茶、林、牧”等特色富民支柱产业优势,坚持将专合组织发展与珙县特色优势农业对接,全面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以工业理念抓特色农业发展,重点打造了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0个,开辟了一条专合组织发展与特色优势农业对接互动发展的新路子。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之初,珙县就坚持走政府统筹指导,供销社管理服务,涉农部门扶助配合的路子,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统筹协调,供销社管理和市场优势,涉农部门支持配合的作用,统分结合,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了专业合作社的健康蓬勃发展。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04年9月发展之初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75个,专合社产值从最初的年产值不足1万元发展到现在年产值9770万元,带动农户28580户,专合户均增收1201元。

(二)培育主导产业,专合组织特色农业互利共赢。实行一类专合组织带动一个主导产业,一个主导产业推动一类专合社发展的发展模式,在特色效益农业中培育农民专合社,由农民专合社推动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路子,推行主导产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突出特色产业富民。重点在“千村春风工程”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区域内,狠抓“烟、茧、茶、林、牧”五大优势特色主导产业成效明显,培育发展了底洞、孝儿、沐滩为主的蚕桑产业带,玉和、洛表、王家烤烟产业带,石碑、下罗茶业产业带,下罗、上罗、观斗畜牧产业带等主导产业带,带动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共赢发展。仅2010年,珙县蚕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蚕农茧款收入1.34亿元;烤烟产值4200万元;茶叶产值7840万元;牧业产值2.5亿元。各专合组织实现产值9770万元,专合户均增收1201元。形成了主导产业和专合组织互利共赢 “双增长”良好态势。

(三)整合行政资源,实现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提速。一是统一产业规划。县政府出台《珙县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主导产业优势,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突出蚕桑、烤烟、竹荪、黑花生、生态养殖等山区特色效益农业,建成优质桑园8.65万亩,烤烟特色走廊示范带4万亩,优质茶园3万亩,林木工业原料基地15万亩,实现了专合组织和特色产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二是整体协调统筹。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工作,县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农业农村工作联系会议,听取专合组织发展情况,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深入专合组织调查研究,帮助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专合组织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促进专合组织的发展壮大。三是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制定了《珙县特色效益农业建设考核办法》和《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将和农民专合组织建设纳入县级涉农部门和各乡镇综合目标管理,实行单项目标考核,由县农办进行特色效益农业考核,县供销社进行农民专合组织建设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部门及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专项资金分配和示范命名表彰评优评先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统分结合,共同促进专合组织和特色农业互相融合和共同发展。

二、聚力强本,突出抓特做强促进农民专合组织规范发展

(一)选培带头大户,保障专合组织健康发展。在农民专合组织组建发展过程中,采用多种形式选好、培养好带头人,注重在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种养、加工专业大户、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本地龙头企业中选好创办人,成功组建、创办了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珙县孝儿红土花生专业合作社、珙县恒源竹木专业合作社、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30余家较大的专业合作组织,确保实现组建一个成长一个,成长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二)整合涉农项目,扶持专合组织发展壮大。有效整合涉农项目,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申报项目给予支持。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托特色农业发展,参与农业科技项目等建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综合生产能力。仅2010年就争取46个涉农项目建设,项目资金5650万元。新栽茶园5000亩,新栽茶花1500亩,新建工业原料林4万亩,竹基地1.95万亩。建成电信移动电话村124个,宽带连接村106个,建成产业发展公路570公里,修建入户便民路17400公里,为专合社发展壮大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加大资金扶持,注入专合组织发展动力。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2万元用于农民专合社的组织工作经费,仅2010年,县财政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69万元,工作经费和扶持资金共计71万元。

二是加大融资工作力度。出台了《关于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和加强金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明确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专合社发展的力度,为专合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仅2010年,就协调宜宾市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珙县红盛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珙县红欢堂粮油专业合作社、珙县金鼎核桃专业合作社等四个专业合作社在珙县农村信用联社贷款340万元提供担保,基本解决了专合社发展的资金瓶颈。

(四)助培主导产业,实现专合组织裂变做强。积极引导和帮助专合社发展和培育主导产业,新增专合社农户,扩大种养面积规模和加工规模,开展立体综合开发,延伸特色经济产业链,实现专合组织做大做强。2010年,帮助培育产业化龙头专合组织17户,其中省级2户,市级9户,总资产累计57200万元。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珙县奥星兔业专业合作社、珙县红土黑花生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合社得到不断发展壮大。

三、联合外向,实现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互动多赢

(一)用好各种平台,争取份额抢拼市场。突出珙县特色,高规格、高标准规划、建设完成川南综合市场和珙县僰乡特色商品一条街,为专合社规范入市,发展本地市场奠定坚实基础。积极引导各专合社建立特色产品营销网络,相继由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牵头成立了珙县农产品经纪人综合洽谈办公室、珙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展示厅和珙县特色农产品信息厅,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畅通了产销渠道、构筑了流通网络。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出去参加各种博览会,引进来产品销售订单,以销促产。引导专合社参加了杭州“第三届中国农业投融资洽谈会”、上海“第三届四川省优质特色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和河北省唐山“201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分别签订了辣椒、甜苦笋、磕粉等产品签订了销售协议、5400万元招商引资初步意向协议、1000万

元特色商品试销协议和14230万元的黑花生、黄金梨、金鼎核桃意向性订单协议,“玉龙黄金梨干”、“红欢堂蔬菜磕粉”、“金鼎核桃”等特色产品被“2010年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组委会评为博览会“金奖”,大大提高了珙县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开拓境外营销市场,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创建培育品牌,提升价值促进发展。积极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立品牌、注册商标、包装产品,提升特色产品层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相继扶持培育了效益较好的“僰乡花生”、“红欢堂”磕粉、苦竹笋,“老寨土鸡”等品牌,注册创立了“僰皇”腊制品,“珙玉龙”黄金梨,“金鼎核桃”、“福乐山珍鸡”,“珍源食品”,“大自然”和“陆汇”面制品等品牌,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坚持联合外向,利益联结共谋发展。一是鼓励扶持龙头企业组建培育专合组织,实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农户共同发展、共享利益。典型扶持了如珙县富民蚕业专业合作社等专合组织,仅2010年就实现龙头企业智溢公司综合产值2.35亿元,富民蚕业专合组织产值1200余万元,蚕农实现茧款收入13461万元,户均增收1万余元。二是帮扶专合组织向龙头企业转型。力促珙县红欢堂粮油专合社成立红欢堂食品厂和成都红欢堂供销公司,既实现了专合组织产品销路,又提升了产品自身附加值。三是支持专合社与龙头企业订单合作。促成了玉龙黄金梨专合社与宜宾俊龙科技公司、珙县富民蚕业专合社与珙县智溢公司等多家专合组织与龙头企业订单合作,实现了企业、专合、农户互利共赢。

(四)做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实现双赢。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农民专合社发展过程中,坚持注重培育和扶持典型,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试点示范型专业合作社16个,起到了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良好效果。如珙县玉龙黄金梨专业合作社完善内部管理结

篇6:关于某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探索

2.1 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指政府为了发展地方经济,以行政力量推动,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自愿参加的自上而下建立的“官民合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由政府部门派遣涉农的技术、信息、经济部门的少量骨干,与农民共同组织“农业服务协会”,围绕着主导产品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该形式在呼和浩特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之初最为常见,政府主导模式具体包括政府直接领导形式、有政府背景的公司加农户形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形式及农业协会加农户形式等。

2.2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

龙头企业主导模式即“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呼和浩特地区一部分经济实体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就属于该模式。具体运作是:依托公司兴办协会,公司负责提供良种、种苗、农资、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公司是协会的经营决策者,有绝对的权威性。农民与公司形成利益联盟,协会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运作,农民的利益是有限最大化,受公司与会员双方博弈的影响,这种模式中的公司对协会有强烈的需求动机,农户的需求动机较差。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当地的龙头企业为建立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直接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并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聘请技术人员等项服务。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乡素有种植青尖椒的传统经验,而当地的脱水蔬菜企业又需要大量原料,但是由于缺乏种植者与加工企业之间有效的协作,企业常常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企业开工不足,农民种植青尖椒收益不稳定。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农业部门指导乌兰乡当地两家脱水菜生产企业牵头组织周边几个村的农户,采取“公司+协会+农户”的形式,发展脱水青椒、豆角等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既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也更加稳定了企业的原料基地。笔者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调研时了解到,一家番茄加工企业从农户处收购番茄的价格为每吨350元人民币,番茄酱出口价格为每吨700美元,按照番茄与番茄酱7∶1的产出比例,加工企业的利润占整个产业链条收益的50%。

2.3 农民自发组织模式

农民自发模式主要是指由农民围绕某一农业产业或农产品,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宗旨自发组建的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主要包括: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合作社一体化运作形式。

2.3.1 科技能人加散户形式

随着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农业用地数量减少,且农业用地效益不高,加之工农业巨大的剪刀差,使得农用地投入相对不足和开发程度偏低,由此可见,农民必须要想办法让土地增加产量[6]。一般情况下,当产业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为了解决籽种、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种植大户带头将农户组织起来,共同为这项产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出路。例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的韭菜协会,就是在当地韭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韭菜的品种、技术、病虫害防治及市场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开始出现,从而制约着新华镇韭菜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情况下,由当地种植也大户牵头组建的。在几家种植大户牵头建立合作社后,合作组织对选种、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都有了积极性和更有效措施,合作社吸引当地许多种植散户加入其中,目前已形成300余公顷的生产规模,年创产值4 000多万元。

上一篇:那一次尝试让我成长作文下一篇:文创活动征集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