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2024-07-12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共9篇)

篇1: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传统的地理教学大纲中,习惯于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的语言形式,表明地理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内容标准中,尽管“学生”一词省略没有出现,但隐含的行为主体已明显指向学生。即学生成了主体。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我们认识到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传道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以往我们多半是以“教”带“学”,教师都是按照实现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的进行,现在我们则要更多的考虑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学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的共同探讨、平等对话,让自己真正从舞台上“独奏者”的角色逐渐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我们必须避免走入以下几个误区:

(1)、给学生一杯水,担心自己没有一桶水

新课程自由发挥的余地非常广阔,很多教师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缺少走进新课程的应有的自信,甚至忧虑不安。其实过于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教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有他的局限性。第一,信息时代,教师在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超过学生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在某方面的知识获取甚至会远远超过老师,因为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非常多,如书刊、电视、网络等;第二,学生大脑不是空荡荡的容器,而是蕴藏着丰富水源的深井,所以仍然这样想,只能说明我们在潜意识里仍然把学生当作是一个盛水的杯子。当前,我们要相信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跟学生一起走进新课程。

(2)、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中心”,而自己则退到一边当“观众”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体的参与,教学中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主体,怎样实现主体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取决于把舞台让给学生,还在于教师如何成功的引导、组织和教学。教学设计是否合理,还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教给了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同时,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发现引向深处。

(3)、教师一味的“拿来”,却忽视自己的优势

听了别人一堂课,感觉非常好,便把别人的做法完全搬到自己的课堂上,不一定会成功。因为教师唯有个性才有活力,才有成功,才有发展,才有特色。教师要清楚自身的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比如有的教师擅长煽情,语言很富感染力,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热情;有的教师善引导,什么事讲究“水到渠成”;有的教师善于示范;有的教师善于组织。教学中要放大自身的优势,善于煽情的教师则可以想想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激情涌动;善于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自己的个性渗透进去,逐渐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色的教学之路。

篇2: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论文关健词:英语口语 教师角色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针对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的问题,认为通过教师各种有意识的教学组织而非单纯的教,使学生在语言理解、与中文的细徽差异等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进免、至少是减少某些中介语错误,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一、引言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贯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重要部分,由于英语口语课程的特殊性,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受到更多的重视;毕竟,教习英语口语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因此必须设计适于学生彼此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员。应该说,这样的教学理念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获得自主权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有的英语讨论成了汉语交流;即使那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他们的中介语中也有很多的母语负迁移和其他错误。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符合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本化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干预,以保证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而不是浮于形式、浪费时间。

二、大学生英语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很多学者(Corder1973,杨文秀,范烨2000等)对学生的中介语错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我们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外,教师也难逃其咎。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主要定位于实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尽可能在英语的环境中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殊不知,很多问题却出现了:

(l)由于对“以学生为中心”定位的错误理解,教师忽略了为学生提供一个地道的语音环境;

(2)学生没有足够的L2(第二语言)知识,尤其缺乏L1(第一语言)和L2的对比知识,经常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3)对L2的文化了解不够,经常发生语用错误。这就告诉我们,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师生,特别是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这种教学理念的真谛,不能浮于表面,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让学生自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显得更大,其任务也变得更重。同时,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讲授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没有矛盾。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能够加强学生对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记忆。下面我们将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

l、英语口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音环境

由于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错误理解,一些老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彼此互相交流,就算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任务。尽量让学生开口讲英语,自己尽量不说或少说。至于学生的语音错误,他们也很少关注。这样,学生的中介语错误一次一次重复,长此以往这些中介语错误形成石化(fossilization),最终难以改变。笔者认为,良好的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使用英语顺利进行沟通的保障。因此,教师有必要花时间和气力来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但在目前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太多时间来帮助学生正音。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适当增加教师的讲话时间,同时在课余时间增加学生英语浸润的时间(英语电影欣赏等)。

教师增加自己的.讲解时间,并不意味着取消学生的练习时间。英语口语课终归是学生练习提高自己口语的课堂。因此,教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对于学生的语音错误,教师不能姑息迁就;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集中归纳,并给予纠正。关于是否纠正学生口语中的错误这个课题,很多研究者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很多研究者从口语的交际目的出发,认为不应纠正;因为纠正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削减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但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在定期集中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之前,教师应把这种做法的利害关系讲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相反,他们会努力模仿教师的标准发音,并享受进步带来的欢乐。

2、英语口语教师应增加Ll和砚两种语言的对比,使学生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

正如杨文秀(2000)所发现的,一些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表达自己时所使用的句子只是一些单词词组的拼凑而已,不符合英语语法和表达习惯。这种石化现象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杨文秀,2000。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英语学习者按照中文的语法习惯和中文的逻辑方式来组织英语的句子。他们讲出的句子,中国老师很容易理解,而外国人能不能理解很难讲。这是一种典型的母语负迁移。这里英语教师的作用应再次受到关注。除了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语音输人以外,教师还必

须经常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语用等各方面的差别。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获得肤浅的了解,而且这些知识很难内化为自己语言中的一部分,而语感是内化的语言能力中的一部分。就如同我们在刚开始打羽毛球时,尽管对各项规则了然于心,但真正打起比赛来,总是不能得心应手。而在我们经过训练之后,球感会慢慢增强,这样打起来也不那么不协调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表现也会非常惊讶:因为连自己也无法想象自己居然能够将一个很高难度的球打回去―这就是球感在发挥作用。随着学生对于两种语言差异了解的深人以及语感的增强,其口语中介语中的错误也会越来越少。 3、英语口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culturalawareness),避免中介语中的语用错误。

学习语言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只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一些片面的了解;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是扭曲变形了的西方文化形式。而即使是对于这些知识,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口语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culturalsensitivity),对于英语语言中的文化有深人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发生语用错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问题已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具体实施文化导人的探讨还不多见。针对口语中出现的与文化差异有关的中介语问题,除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实现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在这里,最佳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视听媒体来实现:教师可以准备彼此有差异的中外两种语言的节目或短片,让学生自己观看后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以点拨。这是一个非常缓慢、但却很有效的过程。但是,教师必须起到过滤的作用,对于那些片面的描述西方文化的影片必须指出来,使学生不致于形成文化偏见(stereotype)。此外,王守仁和刘振前提出的通过隐喻的文化教学方式也可以借鉴。同时,在词汇教学中,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外,还要对词语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譬如,中国人认为走狗是不好的意思,但如果翻译成runningdog则会让外国人产生完全相反的感觉;因为runningdog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一只非常可爱的狗,没有任何的贬义。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关于dragon的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却会给外国人一种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感觉,因此如果直接翻译过去,势必造成一些误解。因此,词汇的文化语义教学至关重要。

4、英语口语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口语错误,英语口语教师应经常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局限于口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学习者口语中介语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单词或词组的使用不当。除了口误的原因以外,主要是英语教与学过程中的某些作法所导致的。学习者习惯于参考英汉单解(即使是双解字典,查阅时也仅看中文注释);同时,在阅读各种英语课本及读物中也习惯于以汉语注释的方式给出词义。这种作法一方面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却为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带来很多问题。

外语学习者接触的可能是片面的、抑或不准确的词义注释。同时,关于语法的讲解(尤其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也是以条条框框来给出。这些人为的、硬性的规定使语言丧失了活力,同时也是学习者某些中介语错误产生的原因。以词汇为例,学习者在开始阶段习惯于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识记单词的意思,如master和machine分别记为掌握和机器的意思。当遇到掌握机器这一中文词组时,他们往往翻译称materthemachine(而不是。Operatethemachine)。当然,这里有母语负迁移(中英习惯表达和搭配的不同)的原因,但是机械的、缺乏语境的词汇教学方法也难逃其咎。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学习英语知识(leamaknowledgeofEnglish),请医生(please/inviteadoctor),价钱太贵(Thepriceistooexpensive)(王寅,:249一250)。针对这种现象,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在英语教学中应该使用英语教学,尽量在情景中学习词语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法的学习,也应该摒弃传统的框框方法,让学生通过句型的强化和长期的浸润来摸索;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出详细的解释。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要突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尽量在学生没有作出母语迁移之前,就已经了解这种差异;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三、结语

本文在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偏差。“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CorderP。ErrorAnalainandInterlanguage〔M〕。Oxford:OxforUnivernityprean;1984

[2]范烨。关于中介语对话的研究报告[J]。外语界,。(2)。

[3]王宜。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守仁,刘振前。位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l)。

篇3: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重新定位

网络课程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 课程信息量大。网络上不仅有教师精心制作的课程课件, 而且还有课程相关网络资源, 同时还有较多的相关链接, 可随时得到学习辅助的图书资料。 (2) 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学生可随时打开网络, 定位学习内容, 进行网络课程学习。 (3) 便于直观展示和理解。许多复杂的理论及作用过程可以用动画、视频和图片进行直观展示, 便于学生理解。 (4) 可以为师生互动提供一种自由的虚拟交流平台。通过人机交互式的在线答疑, 在线讨论和留言板等工具, 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自由、轻松和平等的发言机会, 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者发言的主动性。网络课程的应用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真正使教学活动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学习”变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和创新性实践能力。

网络课程实施以后, 有一些人极端地提出:教师可以陆续走出教室, 甚至退出教学活动。以此弱化教师在网络课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认为网络课程实施后, 教师应弱化课堂讲授, 从填鸭式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以便于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网络课程教学活动。教师的地位不仅不应该弱化, 而且还应该强化, 以充分发挥教师在网络课程中的主导地位。基于此,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清自身在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定位。

一、教师是网络课程创建的主导设计者

网络课程的整体设计, 资源和信息整合, 内容更新和师生互动是网络课程的重要内容。高水平网络课程的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充分展示, 融入了大量的艺术性设计, 使网页浏览成为一种视觉享受。这些均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技能和更开阔的视野, 以创建更高水平的网络课程。网络课程中大量的资源和信息的有机整合同样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水平, 以清晰的系统结构和层次性, 把课程内容及收集到的大量素材整合在一起, 以便学生定位学习内容。网络课程是基于W eb设计的网络资源, 它的活力在于它更新较快, 这种更新就要求教师要时常阅读最新的课程相关资料和成果, 并不断收集和积累。每一次更新都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果。网络课程中的师生互动, 在线答疑和在线讨论, 更是教师学识渊博的展示, 这更是要求教师具有更多的知识积累, 分析问题的更多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更多策略。因此, 网络课程运用中对教师的知识结构, 实践能力和社会视角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一来, 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能力, 改善知识结构, 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网络课程的创制。

二、教师是网络课程应用的直接规划者

网络课程在在当前高校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网络课程和课堂教学并用。教师有选择地重点讲一些章节, 其他章节由学生依靠网络课程学习。 (2) 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教师仍然按教学计划, 内容无删减地一一在课堂上讲解。网络课程仅作为课下辅助工具, 以备学生查看。 (3) 主要依赖于网络课程。课堂教学学时很少, 辅导也很少。依据近几年网络课程使用和反馈的情况, 这几种教学模式均不同程度地显示其存在的不足, 主要体现为: (1) 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课程, 仅看下载的课程课件, 不再细看教材和参考书。 (2) 学生对网络课程较少利用, 仍是依赖于课堂讲授。 (3) 网络课程更新不及时, 需要补充的教学素材和最新研究文献没有得以及时补充。

网络课程应用及其效果, 主要与教师对网络课程的采用情况有关。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 把网络课程和课堂讲授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提高网络课程应用效果的重点。网络课程整合图片、动画、视频及课程课件等课程资源及课程相关资料的链接, 网络课程展示了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和知识的系统性。学生基本上依据网络课程各项目, 即可学习和理解相关的内容, 这就是说, 教师没有必要再利用课程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一一讲解。那么, 这时教师应开展专题讲座,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向学生提供辅助和答疑。

三、教师是课程考试的最佳策划者

网络课程的考核与评价是网络课程实施后对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评价。网络课程实施后, 教师应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研究考试题目, 增加灵活性和综合性命题, 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最真实的评价。网络课程中教师应强化考试环节, 规范考试程序, 完善考试制度,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的创新性。为此, 网络课程中考试应做到以下两点: (1) 与学分制有机结合。目前大多高校实行的是学分制, 实际上执行的是学年制。即使提前完成应修的学分, 也不能提前毕业, 这样无形中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提前修完学分, 即可提前毕业, 那么网络课程的应用就会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 更好地促进学分制的实行和优点展现, 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增加考试频次。传统课堂教学中, 课程考试一般是每学年的特定学期期末安排一次, 当前大多高校也是采用这种模式。当网络课程实行以后, 教学课时压缩, 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课程考试。每学期可安排2次考试 (学期中和学期末) , 只要任何一次考试合格, 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 即可获得相应学分。组织考试灵活, 参加考试的学生可以是大学各年级的学生, 只要申请并获准后, 即可参加考试。如果有更多学生申请, 也可再增加考试次数。

四、教师是网络课程的最好补充者

网络课程的核心是自主学习, 强化了学的主动性, 教的辅助性。不仅淡化了教书的过程, 同时更淡化了育人的过程。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教师在教书的同时, 主要依赖自身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人生历程、处世原则和名人典故来影响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并不断充实和增添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动力。这一点在网络课程中难以做到。另外, 网络课程中师生间互动不足。讲课是一门艺术, 通过教师的言谈举止, 神色表情可以向学生传送更多的细腻和复杂的信息;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情捕捉和眼神反应, 显示对教学情况的反馈。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网络课程无法做到和完成的。那么, 这时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教师可以根据本人在该课程相关领域研究的专长和积累, 开展2-3次专题讲座, 把当前相关研究前沿和动态介绍给学生。同时也把个人研究成果、人生历程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了当前该课程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 而且还使网络课程淡化的“育人”成分得以加强和补充。同时有机会与学生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如此看来, 只有教师才能对网络课程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最大效能的补充。

五、小结

网络课程是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的新的教学模式, 其核心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新性。展现了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但网络课程的设计、资源整合、内容更新和师生互动等均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网络课程实施后, 教学学时压缩, 使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课程的研究, 使网络课程教学效果得以更大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一切均显示, 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中起到的作用不仅不应该弱化, 而且还应该加强, 以最大效能地展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摘要: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环境, 通过对大量课程资源的整合, 发展起来的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定位?教师的地位与传统课堂教育相比, 孰轻孰重?作者在本文中, 从网络课程创建, 网络课程应用, 网络课程考试和网络课程有益补充等方面系统论述了高校教师在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在网络课程实施后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课程的研究和完善, 以自身优势来补充网络课程教学的不足。以使网络课程教学在现代化教学体系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

关键词:网络课程,教师定位,课程考试

参考文献

[1]孔祥会, 李莉, 江红霞.农业学科水产动物疾病学网络课程的设计和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2]陈晓明.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9, (2) :19-23.

[3]林三洲, 费名瑜, 王文剑, 等.地方高校网络教学环境营造的研究[J].2009, (2) :143-144.

篇4:重新定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关键词]定位教学 作文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16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定位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定位。

一、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不是置身于作文之外者,也不是写几篇范文的指导者,而是和学生一道体验,一道写作文的人。在引导学生写作文时,教师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识:一是做学生作文的忠实听众,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看法,跟学生商量要怎么才能写得更好。比如,学生写《我喜欢的人》这篇习作,可先让他们思考:喜欢谁?为什么?然后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相机评价:“那人什么地方吸引了你?”“你最想说他的哪一些地方?”……二是要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所谓一起写,可以是师生共写一篇作文,也可以是教师选班上一个学生做代表来写。写作文一定要写真人真事,这样学生才能有话可说。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身边的人,写真实的事,这种合作,就是最有效的指导。

二、学生的促进者

平时写作文,学生在选择内容、回忆提取素材、兴趣等方面,都存在着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有针对性的帮助,往往会使他们走出困境。做学生的促进者,着眼点是帮助学生轻松作文,让他们心中有感而发,有话可说,体验到作文的快乐。

1.激发丰富的阅读

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散文、儿童影视文学、儿童科学文艺等,都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乐园,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许多脍炙人口的杰作。家长和教师应共同配合,引导学生去关注相关的课外书。其实,不管是学校内的教室、阅览室,家庭内的书房、阳台,社会上的书店、报亭,都可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乐园。

2.引导真实的作文

有位学者说过:“如果一个人看过蚂蚱,抓过蛐蛐,挖过蚯蚓,玩过鱼,那他对人类和自然的感觉会完全不一样。”为了丰富学生创作的题材,可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出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把亲身经历的事说出来,并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创作,经常组织学生相互交换作文来看看、说说、改改、评评。

三、学生的欣赏者

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写作,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改变以往评判者的形象,转变为学生习作的欣赏者。

1.学会欣赏

我们倡导有个性的表达,可是评价学生作文时,教师却大而泛之地说“内容比较具体”“想象比较丰富”等,这就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期待,难以真正触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深处。我们要让学生欣赏属于他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地方。—个词、—个句子、想象的角度,甚至娟秀的小字、活泼的语言、灵动的段落、别致的开头,等等,教师都要注意到,评价注重个性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对作文的修改意见他们也会欣然接受。

在教学中,不仅教师欣赏学生,也要教会学生欣赏别人。例如,在作文评价中,我对学生说:“这篇习作最让你欣赏的地方是什么?”这种评价就满足了学生的成功需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这种课堂上弥漫的快乐情绪,能使学生自觉地爱上写作文。

2.大胆尝试

对于这一点,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朗读。

每次习作,设一节佳作欣赏课。学生写出了有个性、有进步的习作,教师不仅做口头点评,还一篇一篇绘声绘色地朗读给大家听。读习作,使平铺的文字变得立体,使沉默的符号变得有声,加上适当的情感和面部语言,会使习作锦上添花,也会使其他学生受到鼓舞。于是,“每一个人都想在创作上尝试一下自己的力量”。

(2)展示。

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是学生重要的人生需求。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当然,如果作文不发表出来,就很难拥有读者群。根据教学实际,我鼓励学生在班上编辑《作文集》,让学生们拥有“听众群”。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他们的尊严感。在这个互相展示的过程,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绪体验,为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

篇5: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范文

1.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所遇的挑战

(1)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与垄断。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对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虽然先前有一定设想,但并不是要这样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希望探究的许多问题都超出了教师的事前设定、甚至超出了教师的专业领域,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探究性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是十分宽广的,有很多知识是老师本身并不知晓和熟悉的,这就向教师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一同探讨知识的奥妙。

(2)教学内容的拓展直接导致了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由幕前引退到了幕后,改变了以前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教师只能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学生问题的讨论,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首先有发言权。探究性课程的形式使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探究的同伴。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由过去的“听我说”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学生才是主角,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遵从学生的意愿和思路的 教师与学生非常亲密,教师在学生眼中是可依靠的,学生在老师眼中是聪明灵活的。

2.探究式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2.1 探究学习的促发者:海德格尔在其《学会生存》中提出这样的看法:“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激励、鼓舞。”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首先就

是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与文本探究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文本的探究中来。

2.2 探究学习的组织者:语文课堂随意化,感性化,娱乐化的情况早已有之,在现今,这种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之一就在于好多老师错误地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应该体现这种形式。可见,教师对课堂的组织构建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课堂活动中,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高效性,尤其要注重以下方面:

(1)明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步骤:笔者在讲授《春意挂上了树梢》

这篇课文时,以“是这个让我们感动”作为立意支点,采用品读与点评相结合的课型,教学类别介乎教学型与研究型之间。

(3)实施小组讨论,精心组织小组讨论步骤:小组讨论是探究式教学中体现教学是合作交往本质的重要一环,可见其确有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但并不是说,学生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说着一些话,然后是个别优秀学生的风采展示,这样的形式就是小组讨论,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徒有其貌。

(3)讨论问题的生成与解决上:在学习小组讨论中,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不明确的问题提出来,进行粗步筛选后上交老师。教师根据课堂节奏和问题的性质(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为主要参照标准)进行筛选与分类。形成若干问题。同时,教师也要组织管理好学生的交流活动,不要流于形式。

2.3 探究学习的调控者;苏联着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探究式教学的探究进程中,更是有许多教师无法预殴的“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做好适度的调控。

(1)对课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处理上:在探究式教学的课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全盘解答。对于这些问题,就需要教师加以调控与指导,提供解决问题的途径、资料等,如去图书馆,上网,提供参考书等等。

(2)对旁逸斜出的环节处理上:学生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就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与文本关系不大的,甚至是无关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适度调控。

(3)对理解谬误的环节处理上:在探究式教学的文本探究过程中,学生囿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会产生对文本理解谬误的看法。此时教师应予以明确纠正。

2.4 探究学习的评价者: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教授认为:“在制约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反馈矫正 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最大的。”这里的“反馈矫正”即指“教师的评价”。因而,在探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要有针对性,要在肯定学生进步的同时,必须指出其不足与需改进之处。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评价要能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评价在肯定学生积极思考的同时,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不同角度,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另外,小组之间,学生之间的互评也应该得到教师的评价。

篇6: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张家港沙洲中学 周婷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CAI正在逐步普及,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想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好,就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面临着高考重大压力的高中教学中,一名英语老师应准确把握和多媒体教学的关系,树立新型教师角色整合的新理念,实现教师角色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多媒体 智能落差 定位

英国语言学家埃克斯利(C.E.Ecksley)说过:“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现阶段教育积极提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育理念。而多媒体在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因此,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多媒体教学中首先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的心理智能对接。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和学生往往因为各自成长的时代和环境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的认识层次、理解方式和心理感受自然会产生差异。在课堂教学与交流过程中,两者之间的差异容易形成教学落差,同时也可能形成彼此之间的心理落差。这种教学和心理落差的存在使得课堂教学和人格教育得以维持和发展。当然,这两种落差需要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进行适当的调节和控制,而对心理落差的调节更是师生加强交流和沟通的关键,以实现教师和学生心理智能的和谐对接。

我认为,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智能落差是应该始终存在的,而且这种落差的广度、深度越大,对于课堂教学越有利,越容易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更新就会越有成效。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创新水平,以便满足学生日渐增强的求知欲望和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心理落差越小越好,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老师的爱护和关怀,消除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愿意并敢于把学习中、生活中、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积极主动地跟老师进行沟通,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良性发展。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多媒体教学中还体现在课堂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取决于两者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与和谐统一。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和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基本知识结构状况、思想动态发展,结合自己的优势,运用心理学、方法论来设计课堂教学。

1、媒体教学的设计者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作为总设计师,要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的实际以及不同媒体的功能特点来选择多媒体,并安排多媒体的应用方式,使其在功能上配套,并且与课堂教学环节相协调。

在多媒体教学的设计中,教师采用一定的途径和策略来优化多媒体的运用,使其在课堂的连续过程中流畅、高效地发挥作用,并且在教学设计中,插入一定的测验方法,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修正自己的教学设计。总之,作为设计者,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中,都要以教与学的最优化为目的,设计好媒体的应用,这是多媒体教学中英语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角色。

2、教学过程的优化者

教学过程也就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并且形成反馈性评价的过程。作为教学过程的优化者,教师的任务即用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媒体的利用率,提高信息传递的效果,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拓宽教育的动力范围;利用多媒体丰富多样的资料,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多媒体的虚拟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使其成为协调统一、和谐自然的整体,使教学过程在一定教学原则的指导下,起伏自然、结构合理,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势。

3、教学资源的管理者

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应该对众多的信息进行组织和选择,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的信息空间,变“信息复制型教师”为“信息组织型教师”。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选择适当的资料来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资源环境,开阔其视野。并且在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及时地补充,深化各种教学资源,通过加入自己的思维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使资源产生增值。

4、媒体负面影响的控制者

多媒体教学虽然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起着有目共睹的作用,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长时间的计算机演示,弱化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电脑的干扰,使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减弱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加以有效控制。教师要对多媒体作出科学评价,事先预见其负面效应,趋利避害。教师在设计、选择和组合多媒体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抑制其负面作用,从而提高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多媒体教学中还体现在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者和指导者。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学习也不例外。使用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不仅可以改进英语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还可以减轻学习负担。“英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那就必然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完成任务的决心,而且要有完成任务的方法和策略,而这一任务无疑又落在教师的身上。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和指导,也就必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四、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多媒体教学中还体现在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研究者。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对教育、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成为研究者,成为“专家型”的媒体使用者,才能更好地发挥媒体作用,扩充新的教学经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终身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细心观察、潜心研究多媒体的应用,探求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每位教师在一生中都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拓展丰富知识,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由于多媒体的参与,英语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而且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担负着艰巨的使命。英语教师也必将走出传统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英语教师应树立科学的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多媒体的理论和技巧,提高自己操作和驾驭多媒体的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21世纪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7: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时间:2006-5-18 来源: 文:申杰 浏览:702次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本页:打 印

摘要: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心,语文教师应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从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6)02—0021—02

教师面对新课改,要转变自身角色、提高自身素质。国际教育大会第35次会议致函各国教育部,建议“帮助教师和未来的教师认识教师的角色转换,并为新的角色及其功能做准备。”“他们是试图发展学生能力与兴趣的教育者和顾问,而不仅仅是信息来源与知识传播者。”“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成为了更活跃的合作者”。①鉴于此,本文拟论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如何重新定位自身角色。

一、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问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自己的工作。新课程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发展与探究中学习知识,建构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转变自己“讲课”为主的教学行为做起。

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主要弊病之一就在于教师灌输得太多,将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分析,术语、概念灌输得多,感悟、体验被忽视。事实上,老师灌过不等于学生学过,学生学过不等于学生学会,学生学会不等于学生会学,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达到“学生会学”的境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改变“灌输者”的角色,尽量做到:支离破碎的“分析”不讲,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讲的不讲,教师自己讲不清楚的不讲,学生听不明白的不讲。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讲授些什么呢?不是照搬教参,而是有自己研究的课文的心得体会、感悟和发现;必须有高于学生之处,能为学生开启心窗,要能讲得学生佩服你;必须是传授程序性的知识,而不是陈述性的知识。所谓“程序性的知识”,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运用,换言之,就是教他以规律、方法,授之以“渔”;必须传授主题性的知识,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必须传授逻辑上有必然联系的知识。加涅说:“有组织的知识必须按一定的程序才能系统掌握。”教师在讲授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记忆,以不断建构新的知识网络。

二、从单向的传授者转变为互动的合作者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师生之间的“传授”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拥有者,他的主要作用是讲授和传递书本知识,而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体,主要任务是收下教师传过来的知识。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合作。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只是知识传递的关系,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对话中师生进行着知识与智慧的交流,精神与意义的沟通,师生双方作为完整的人,以整体的人格相互影响,双方在对话中共享着知识与经验,共同体验着美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感悟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不再以僵硬的教条去限制学生,以教师的权威去压制课堂,而是把课堂看成师生有限生命的交融。当教师以民主的精神,以开放的态度,以合作的方式,以宽松的环境进行课堂管理,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促进学生心灵成长的土壤时,“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就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②“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③于是,学生便从与教师的合作中焕发了热情,激起了勇气,寻得了力量,他的漫长人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三、从呆板的经验者转变为教学的创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新课程的形势下,每一位教师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在从事研究的道路上接受新理念,继而研究新教学,逐步成长为教学的创造者。

首先,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自身的创新潜能。语文教师的创新潜能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对具有挑战性的大型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有独创性。他对学生要成为理性和启蒙的真实的火炬,使学生得以揭穿自己的错误意见,而被引导到真理的道路上去。”④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法。对此,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与研究的过程。在新课程实施中,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要成为教学的创新者”。

其次,语文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不断积累、总结、提高。教学的创造性首先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案。这就是一个教学创新的过程,重要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的创造性还体现在运用和优化教法上。各种教法各有利弊,如何激活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法上的编排、设计和加工,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利用教材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学创造性还体现在教师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上。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风格就是一种教学艺术的创造性表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而且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突破和创新。

四、从分数的评判者转变为自主性学习的促进者

传统语文课程的价值观,内涵窄小,标准单一,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重表面课程分数而轻内在主体性人格,教师其实只是扮演着最终的课程分数的评判者,致使学生总是处于被测试、被区分、被选拔的评价客体地位。

课程改革要注重“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这一价值目标,推动教师评价角色转向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必然要求语文教师将评价重点由终结性转向形成性和过程性,并且引导学生不但要求“知”,更要求“法”,不但要求“学好”,更要“好学”和“会学”。无疑,对学生个体独立的自主性学习而言,掌握学习方法显然较之于获得课程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至于学习的兴趣、热情和坚定的意志品格,更会赋予学习活动以生命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意义。

因此,语文教师应当掌握好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多样性和情感性原则。教师应着眼于学习个性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并呵护每位学生的细微变化和潜在发展,既不忽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智慧与品德上的不足,更要以面向未来的超越性眼力去开发其成长的潜力。教师应以自身的眼力和胸怀来容纳学习个体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把课程的学习视作动态的坐标系,善于使用弹性化的评价尺度,尊重不同个体在这个坐标系中独特位置和相对落差,并激励学生在各自的位置上逐渐发展。教师应以心灵呵护心灵,尤其珍视学生建设性和创造性的价值意蕴,以激发学生在自主性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篇8:美术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封闭和狭隘, 比较习惯于以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组织教学, 其陈旧的课程模式, 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缺乏人文关怀。美术老师要努力适应新课标要求, 转变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

一、由美术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传统中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往往重视讲授法、谈话法, 师生交流是单向的, 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凡教学认真的教师, 都设计周密的教学步骤, 围绕教材安排问题, 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 滔滔不绝, 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洗耳恭听。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 充当配角, 教学效果预设, 对于此种状况, 教师往往感觉良好, 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状况, 教师就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要成为美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要和学生一道打破课堂的宁静, 就要经常走下讲台, 走出教室, 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上,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要及时交流, 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 变“传话”为“对话”, 确立“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教师要能“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会更积极、更主动。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营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 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 教师还应积极采用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接近学生生活, 使学生感觉学习美术很容易、有趣味,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组织者”很容易成为学生的朋友, 这个角色要求美术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 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 与新课程同行, 展现自己独特的美术教学艺术魅力。

二、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传统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 过于强调学科中心, 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输与训练, 学习内容难、繁、偏、旧, 过于专业。美术教师虽然大都具有美术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学经验, 但若用专业、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 学生就只是被动接受, 难以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 更谈不上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平时喜爱画画, 却不喜欢上美术课, 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说一不二, 进行灌输式教学, 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学生沦为学习的机器, 学生感觉学习机械、乏味。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局限性, 学生的作品又很难适合老师的口味, 久而久之, 学生就对美术望而却步, 丧失自信。所以, 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应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变成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 还学生喜爱美术的天性, 自主学习, 在教师的引导下, 创造更具个性的美术作品。

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 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 主张开展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 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 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 才能适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使美术课程更具吸引力。在组织教学时, 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 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 因材施教, 不能再把学生当“机器”, 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自居, 而是要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在积极情感体验中提高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增强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虽然美术新课程有了新的标准、新的教材, 但至关重要的是新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会深深地影响教学内容, 往往比内容更起作用。教师应用教材教学, 而不是教教材, 要把教材是学生的世界变为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这中间美术教师参与、引导的作用就成为关键。

三、由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课程实施的“探索者”

以往美术教材的编写, 具有既定性、凝固性和封闭性, 教师作为美术课程的实践者, 缺乏自主性、灵活性, 有些内容没有考虑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差异, 以单一标准执行起来必然有其局限性, 教师只能按美术大纲的要求消极、被动、忠实地授课, 部分课程很难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按照《美术课程标准》, 教师则可以重组、优化教学内容, 自主选择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 可以对课程的发展进行创造性研究。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由被动授课的“执行者”变成课程实施的“探索者”。

《美术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 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的人文性。它没有沿袭罗列具体知识点的方法, 而是制定导向性的内容标准, 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 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课程标准要求的方向发展。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 选择和采纳这些教学活动建议, 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新的教学活动方式, 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加灵活, 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也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具体情况, 适当对教材进行“裁剪”, 增补具有本地特色的教学内容,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策略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各种教学媒体, 并使之有机整合。

四、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传统美术课程评价片面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 对少数美术特长生以技能评价为唯一标准, 轻视大量普通学生, 只重视结果评价, 不重视过程评价, 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 学生没有发言权, 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要改变这种片面的评价观, 教师必须由学科成绩的“裁判者”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美术学习, 提高审美能力。

素质教育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全面发展, 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或学生在每个方面平均发展, 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差异, 以便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 从而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基本思想:“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 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这就决定了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 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想方设法促进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在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美术教育的艺术性, 不在于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 而在于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 主动参与美术实践活动。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根据学生的潜力、个性, 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即使学生作业水平不高, 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 特别注意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品, 更不能用“画得像不像”来衡量学生, 否则学生就会逐渐失去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失去自由的想象力。在评价学生作品时, 教师要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作用, 认识自我, 沟通情感, 使学生更能读懂美术作品的内涵。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谁画得好坏, 而应重视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 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教师要通过发展性评价, 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美术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心理, 千万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肯定与表扬, 因为学生受到激励, 就会增强自信, 对其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篇9:重新定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关键词:英语口语 教师角色 对策

一、引言

由于英语口语课程的特殊性,在课程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受到更多的重视;毕竟,练习英语口语的目的是为了沟通,因此必须设置一个利于学生彼此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应该说,这样的教学理念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事实上很多学生在获得自主权时,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它,有的英语讨论成了汉语交流;即使那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同学,他们的中介语中也有很多的母语负迁移和其他错误。

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符合新时期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以及人本化的教学理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给予适当的干预,以保证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而不是浮于形式,浪费时间。

二、学生英语口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很多学者(Corder 1973,杨文秀2000,范烨2000等)对学生的中介语错误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我们认为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外,教师也难逃其咎。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主要定位于实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英语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殊不知,却出现了很多问题:(l)由于对“以学生为中心”定位的错误理解,教师忽略了为学生提供一个地道的语言环境;(2)学生没有足够的L2(第二语言)知识,尤其缺乏L1(第一语言)和L2的对比知识,经常会产生母语的负迁移。(3)对L2的文化了解不够,经常发生语用错误。这就告诉我们,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时,教师必须真正理解这种教学理念的真谛,不能浮于表面,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让学生自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显得更重要,任务也变得更重。同时,教学过程中的知识讲授也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矛盾。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以合适的方式进行知识讲解,能够加强学生对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和记忆。针对以上几个问题,下面我们将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

1. 英语口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地道的语音环境

由于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错误理解,一些老师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彼此互相交流,就算是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任务。尽量让学生开口讲英语,自己尽量不说或少说。至于学生的语音错误,他们也很少关注。这样,学生的中介语错误一次次地重复,长此以往这些中介语错误形成“石化(fossilization)”,最终难以改变。笔者认为,良好的语音是学好英语的基础,也是使用英语顺利进行沟通的保障。因此,教师有必要花时间和精力来提高学生的语音水平。但在目前的英语口语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花太多时间来帮助学生纠正语音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适当增加教师的讲话时间,同时在课余时间增加学生英语浸润的时间(英语电影欣赏等)。

教师增加自己的讲解时间,并不意味着减少学生的练习时间。英语口语课终归是学生练习提高口语的课堂。因此,教师只能是课堂的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对于学生的语音错误,教师不能姑息迁就;应该每隔一段时间集中归纳,并给予纠正。关于是否纠正学生口语中的错误这个课题,很多研究者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很多研究者从口语的交际目的出发,认为不应该纠正。因为纠正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练习口语的兴趣。但笔者认为,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在定期集中纠正学生的语音错误之前,教师应把这种做法的利害关系告知学生。这样,学生不但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相反,他们会努力模仿教师的标准发音,并享受进步带来的快乐。

2. 英语口语教师应增加Ll和L2两种语言的对比,使学生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

正如某位专家所发现的,一些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进行表达时所使用的句子只是一些单词词组的拼凑而已,不符合英语的语法和表达习惯。这种“石化现象”的产生有着多种原因。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英语学习者按照中文的语法习惯和中文的逻辑方式来组织英语的句子。他们讲出的句子,中国老师很容易理解,而外国人能不能理解就很难讲。这是一种典型的母语负迁移。这里英语教师的作用应再次受到关注。除了为学生提供标准的语音输人以外,教师还必须经常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在语法、语用等各方面的差别。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为,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获得肤浅的了解,而且这些知识很难内化为自己语言中的一部分,而语感是内化的语言能力中的一部分。就如同我们在刚开始打羽毛球时,尽管对各项规则了然于心,但真正打起比赛来,总是不能得心应手。而在我们经过训练之后,球感会慢慢增强,这样打起来也不那么不协调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于自己的表现也会非常惊讶:因为连自己也无法想象自己居然能够将一个很高难度的球打回去——这就是球感在发挥作用。随着学生对于两种语言差异了解的深人以及语感的增强,他们口语中介语中的错误也会越来越少。

3. 英语口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cultural awareness),避免中介语中的语用错误

学习语言也是学习另一种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对于西方文化,我们只是从各种媒体中获得一些片面的了解;而且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是扭曲变形了的西方文化形式。而即使是对于这些知识,也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因此,口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cultural sensitivity),让他们对英语语言中的文化有深人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与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不至于因为文化的无知而发生语用错误。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人问题已不是一个新的问题,但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具体实施文化导入的探讨还不多见。针对口语中出现的与文化差异有关的中介语问题,除了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解决以外,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在这里,最佳的途径应该是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视听媒体来解决:教师可以准备彼此有差异的中外两种语言的节目或短片,让学生自己观看后进行总结分析;教师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点拨。这是一个非常缓慢、但却很有效的过程。但是,教师必须起到过滤的作用,对于那些片面地描述西方文化的影片必须指出来,使学生不致于形成文化偏见(stereotype)。同时,在词汇教学中,除了学习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以外,还要对词语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譬如,中国人认为走狗是不好的意思,但如果翻译成running dog则会让外国人产生完全相反的感觉;因为running dog给外国人的印象是一只非常可爱的狗,没有任何的贬义意味。还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关于dragon的理解。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但却会给外国人一种张牙舞爪、面目狰狞的感觉,因此如果直接翻译,势必造成一些误解。因此,词汇的文化语义教学也至关重要。

4. 英语口语教师应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口语错误,英语口语教师应经常进行自我反省。通过自我反省,为英语教学(不局限于口语教学)提供更多的借鉴。学习者口语中介语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很多单词或词组的使用不当。除了口误的原因以外,主要是英语教与学过程中的某些做法所导致的。学习者习惯于参考英汉单解(即使是双解字典,查阅时也仅看中文注释);同时,在阅读各种英语课本及读物中也习惯于以汉语注释的方式给出词义。这种做法一方面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很多方便,但另一方面却为学习者的后续学习带来很多问题。

外语学习者接触的可能是片面的、抑或不准确的词义注释。同时,关于语法的讲解(尤其在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也是以条条框框给出来的。这些人为的、硬性的规定使语言丧失了活力,同时也是学习者某些中介语错误产生的原因。以词汇为例,学习者在开始阶段习惯于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识记单词的意思,如master和machine分别记为“掌握”和“机器”的意思。当遇到“掌握机器”这一中文词组时,他们往往翻译成mater the machine(而不是operate the machine)。当然,这里有母语负迁移(中英习惯表达和搭配的不同)的原因,但是机械的、缺乏语境的词汇教学方法也难逃其咎。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学习英语知识(learn a knowledge of English),请医生(please / invite a doctor),价钱太贵(The price is too expensive)。针对这种现象,有识之士早就呼吁在教学中应该使用英语教学,尽量在情景中学习词语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法的学习,也应该摒弃传统的条条框框,让学生通过句型的强化和长期的浸润来摸索;只有在必要的情况下,才给出详细的解释。同时,在词汇和语法教学中,要突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尽量在学生没有作出母语迁移之前,就已经了解这种差异;这样就可以减少或避免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三、结语

本文在认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同时,指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理解上和操作上的偏差。“以学生为中心”在强调学生参与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作用。相反,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应该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Corder P.Error Analain and Interlanguage [M]. Oxford:Oxfor Univernity prean;1984.

2. 范烨.关于中介语对话的研究报告 [J]. 外语界,2002.(2).

3. 王宜.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 王守仁,刘振前. 位喻与文化教学 [J]. 外语教学,2003,(l).

上一篇:昌邑智慧环卫全面保障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效果-点服软件下一篇:六五普法考试材料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