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

2024-08-26

“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精选6篇)

篇1:“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

“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

“十二五”期间,临潼将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样对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城市管理工作将从重建设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再到管理重于建设的重大转变。特制定《临潼区“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明确今后工作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更好地推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

一、我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现状

2007年9月经市政府批准,在我区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组建了临潼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市容环卫、绿化、违章建筑、户外广告、环保噪音、人行道机动车停放等八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优势和效应初步显现,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队伍建设、依法行政、机制创新、执法业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城管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不断改善。与原有的城建监察队伍相比,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队伍具有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截至2010年4月,执法局在编106人,公务员12人,干部43人,执法人员全部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大专以上占90%,其中研究生2名,通过加强队伍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整支队伍逐渐形成了务实、文明、热情的行业风貌和肯吃苦、敢碰硬、有作为、能奉献的优良作风。

——综合行政执法逐步规范。牢固树立亲民、为民执法理念,坚持规范执法、文明执法。西安市制定出台的地方性法规《西安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条例》已于2009年2月正式施行;建立健全城管执法责任追究、执法人员行为规范、标志服装管理等制度;出台了《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执行标准》,全面推行标准化执法和规范化中队建设工作,确保执法人员正确行使职权,使执法工作更加公正、公开和透明。

——重点整治和长效管理工作逐步推进。以“四城联创”为契机,全面加大执法力度,突出乱搭建、乱占道、乱设摊、乱涂画、乱张贴整治和行政强制拆迁等重点,自2007年10月至2010年5月,区执法局共教育纠正各类违法行为近20000余次,办理行政处罚案件396件,拆除违法建筑10余万平方米,有力地发挥了行政执法对城市管理的保障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在总体上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离人民群众需求和现代化城市管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体制、法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在理念认识上,重建设、轻管理,重利益主导、轻环境主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的倾向比较普遍,对城市执法管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城市管理和执法投入缺乏计划且严重不足。执法管理队伍力量配比、装备保障、人员素质等跟不上城市化、现代化急剧发展形势。

——在体制机制上,缺乏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日常运行机制,执法与决策、管理、作业等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界面不清、配合随意等问题。层级管理、业务领导和条块结合、属地负责的有机结合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方法手段上,解决难点热点问题过于依赖行政处罚,统筹规划、系统引导、宣传教育等综合方式运用不够。社会中间组织发展缓慢,社会公众对城市执法管理的认知、认同度还偏低,参与执法管理的广度、深度有待拓展。管理技术上还依赖于传统手段,信息技术等运用大大滞后于管理需要。

——在法制保障上,现有法律资源与管理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执法工作经常出现“无法可依”或“有法难行”的现象。对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和常见违法现象,缺乏具有操作性的手段加以制约,只能被动应付,容易导致“出现问题—整治—回潮—再整治”的非

良性循环。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管执法工作,深化城管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依法行政、科学履责的执法能力;积极转变理念,引入各种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促进执法管理方式转变,提高城管执法水平,逐步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城市居民营造更好的创业、居住环境,满足城市品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依法行政,和谐发展。以提高城市管理品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为根本目标,坚持亲民执法、为民执法,适应多元化社会要求,做到处罚和激励相结合,严格执法和柔性管理相结合,建立新型和谐的城市执法管理机制。善于导顺制逆,化解矛盾,努力在依法的前提下统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差异需求,妥善解决现阶段难以根治的问题,为不同群体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系统治理,扩大参与。树立大城管和执法服务支撑意识,加大与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建立层级清晰、职责明确、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城市管理执法体系。加强宣传教育,增进市民群众对城管执法与城市发展及自身利益相关性的理解,营造良好执法氛围,实现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管”。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科学合理确定阶段性执法目标,不断加大执法管理力度,重点突出市民关心、领导关注、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市容环境、交通秩序、规划建设等问题,确保日常执法管理水平不断推进。

——创新手段,科学执法。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管理经验,积极运用经济、法制、教育和科技等多种手段,综合提高执法管理效率和水平。坚持科技创新为先导,广泛应用信息、网络、自动化等技术,促进形成现代化、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三)总体目标

围绕临潼富民强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坚持“依法、亲民、理性、科学”的基本原则,努力推进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初步构筑起具备法制化、系统化、人性化、信息化特征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体系,努力使执法理念从被动反应、突击运动式向主动防范、长效管控式转变;执法机制从单打独斗、依赖处罚向整合联动、综合治理转变;执法模式从传统粗放、人力型向现代集约、科技型转变,实现科学高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1、健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和专业管理、公安司法等部门之间的运行机制,构建系统、综合、高效的一体化执法管理模式,对突出问题的协调力明显提升,整合管理资源的系统性明显增强。

2、完善指挥决策体系和日常执法管控模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日常管控水平,主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全时段管控,占道经营、乱贴乱画、渣土污染、违法建筑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3、建立健全社会公众、社会组织参与执法管理的无障碍通道,实现多元主体、良性互动的共同治理。

4、基本建成城管数字化执法系统,实现与相关部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现决策执行、管理评价、街面监控、现场执法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5、完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力资源体系,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和执法技能,适应多层次的执法管理工作需求。

三、实施重点

(一)管理网络和运行体系

——完善执法网络运行体系。根据“二级政府,三级管理”和“重心下移”总体要求,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合理分配决策、协调、执行、监督,强化区局在城市执法管理日常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在统一目标、标准的前提下,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负责辖区内的日常执法工作。强化街办中队在城市管理中的执法支撑作用,进一步完善派驻机制,进一步充实执法力量,形成既集中又分权、既高效又制约的模式,实现全面覆盖、有效管控、责任落实、管理长效。

——强化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街办、规划建设、环保、工商、公安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主管作用,建立和完善工作例会、情况通报、联系走访、公务协助及支撑保障等制度和机制,及时沟通决策与执行、审批与监督、管理和执法之间的信息,以制度化形式来明确和规范工作衔接和配合保障的相关内容和要求,逐步形成“联系、联动、联岗、联勤”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职能互补、力量互动的城市管理运行体系,实现前置审批、批后监管、执法处罚、市场作业等环节以及条与条之间的无缝衔接,管理网络和机制更加系统化、效能化。

——充分发挥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作用。要不断完善“122”城市管理体制的责任、考核、奖惩制度,进一步密切与社区的沟通联系,切实帮助解决相关困难,真正做到“上社区门、知社区情、解社区难”,形成依托社区(单位)、互信互利、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的互动机制。进一步拓展“城管法律知识进万家”活动外延,推进执法进企业、进校园、进市场,构建灵活快速的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信息收集反馈系统和投诉处理机制,通过与城市管理服务对象之间的信息、情感交流与沟通,逐步使被管理者从被动管理向主动参与转变,不断提高其参与城市执法管理和自我管理、自主管理的能力和意识。

(二)日常管控与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城管执法日常管控模式。到2015年,日常管控基本覆盖城市化区域。同时实行区域管理,做到严控区严格规范,相关违法行为在10分钟内发现并严格查处、及时整改,基本无占道经营、擅自设置户外广告和经营性横幅、乱倒废弃物、毁绿、违法建设、无照摊群等行为;控制区有效规范,相关违法行为在20分钟内发现并严格查处、及时整改,擅自设置户外广告、违法建设等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无重复投诉;一般控制区基本规范,堵疏结合,序化管理,“白天15分钟,晚上30分钟”的执法承诺制严格落实,严重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查处,其他违法行为的蔓延现象得到遏制。进一步明晰管控时间、内容、要求和标准,把节假日纳入日常管理范畴,消除节假日、早中晚等薄弱环节。建立和落实区域交界处责任制度,杜绝大队之间交界处等执法盲区,使全区街面城管秩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建立有效的重大任务执法保障模式。对“两会”“黄金周”等区级以上大型会议和活动、涉及城市管理行政执法职责的市级以上检查验收及市局布置的重大任务的执法保障,应遵循“突出重点,督岗、巡查、整治和电子监控相结合,‘点’、‘线’、‘面’三者兼顾”的原则,做到执法保障时间、人员、任务和要求等得到严格落实,保障区域范围内的各类违法行为5分钟内发现并严格查处、及时整改,无误时误岗、无严重违法行为、无形象不佳、无被市级以上相关单位通报批评等问题,圆满完成重大任务执法保障工作。

——完善指挥决策体系和快速反应机制。推进城管执法指挥中心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强化其接处各种举报投诉、信息收集和综合分析、指挥调度、检查督办、实施应急预案等职能,使之具备较强的信息交换和整合等辅助功能和指挥调度功能,形成一个综合信息和指挥调度平台,增强整支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特别是对执法中的群体事件、突发事件以及其他公共事件做到反应灵敏、信息畅通、指挥统一、行动迅速、处置得当。——强化考核奖惩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增强其导向和激励作用。按照职责管理要求,明确各区域街面执法管控总体水平的考核要求和标准;按照标准化执法的要求,科学

设定办案量化指标;按照规范执法的要求,严格制定对执法过程各环节检查考核的有效办法;按照严格执法的要求,不断完善从严处罚和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等方面的激励措施。

(三)执法重点和任务

——市容环卫方面。围绕城市长效管理总体目标,大力整治店外出摊、占道经营等现象,加强对沿街店家单位的教育,促进“门前三包”管理责任制的落实。强化对违法户外广告、招牌指示牌、招贴涂写、临街建(构)筑物等行为的查处,确保临街景观等公共空间和谐精致。依法加强对乱吐乱扔乱倒、野广告、渣土污染等违法行为的查处,维护公共环境整洁优美。全面做好取缔出店占道经营的大型综合整治活动。针对每一阶段的突出问题,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各种举报或发现的违法行为查处率在95%以上。

——规划、建设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与规划、国土等部门的联系协作,建立健全国有土地违法建设防、控、查一体化机制,强化日常监管和执法查处,确保及时、有效制止各种违法建设行为。坚决遏制违法建筑反弹势头,加强重大节假日期间的巡查,防范新违法建筑的产生,各种新建违法建筑物、构筑物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和防控,及时查处率达95%以上。

——绿化方面。进一步实施绿化执法管理责任制度,按长效管理考核要求加大巡查力度。建立完善巡查台帐,督促养护单位加强管养。坚持依法治绿,坚决查处破坏绿化的行为,做到发现一起,纠正一起,查处一起。

——工商无照商贩方面。推行并完善网格式徒步、机动等有效执法巡查机制,加大日常管控力度,城区主要道路、重点路段、景点等范围内基本消除摊点群集、游售兜售,小巷及城郊结合部基本无无证夜排档集中点和摊群,零星无照流动摊点、夜排档占道经营得到及时查处和取缔。积极会同市容、工商、建设等部门就流动摊贩等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调研,出台疏堵结合的政策并开展试点。从2011年起,逐年压缩摊位总量,力争到2015年除在小街小巷和居民区允许保留放心早餐摊、少量修理摊点外,全面取消其他各类占道设摊。

——公安交通占道方面。建立并完善与公安交警部门侵占道路执法工作方面的协查机制,规范人行道机动车辆停放管理,积极推行停车警示、停车场提示、设立停车点等各种人性化措施,确保人行道违法停车案件数量逐步下降,主要道路上人行道违法停车、占压盲道等现象得到及时查处,遵章率达到85%以上。

——环保噪声污染方面。加强对夜间施工和经营中的文化娱乐场所噪声的监管,加大日常执法查处力度,定期开展“两考”期间的专项整治活动,并始终保持严管重罚态势。——其他方面。积极配合区四成联创办、综治办、假日办等部门做好旅游市场秩序、环境综合整治、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强化服务保障作用。

(四)宣传教育和社会参与

——加大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宣教力度。建立健全科室-大队-中队的宣教网络体系,将宣教工作延伸到基层中队。加大新闻媒体、政府信息刊物、网络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有重点、有计划地宣传城管执法工作的最新动态和重大举措,增加社会各层面了解城管执法工作的渠道,虚心听取社会各界对城管执法工作的意见、建议。适时开展城管执法法律法规宣传咨询、城管执法部门与市民零距离接触等活动,进一步拉近与市民群众的距离。

——拓展公众参与的方式和通道。推进执法政务公开和透明度,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公开执法信息,扩大公众的知情权。提倡并促进社会公众对执法工作的全过程监督,不断拓宽投诉、信访、举报渠道,建立方便快捷、统一有序的廉政投诉网络和信息交流传递系统。积极引导和组织社会公众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献计献策,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建立临潼区城管执法志愿者队,根据重规模,更重质量的原则,稳步扩大城管执法志愿者队伍。争取到2013年年底,志愿者总队人数达到1000人,并力争以每年200人的速度稳步递增。到2015年,每个社区建立城管执法志愿者服务点,实现城管执法志愿者网络化管理。精心设计和组

织好志愿者活动,扩大志愿者活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建立健全招募、培训、考勤、协调、奖惩、考核、监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促进志愿者活动长效化和有序化发展。

(五)法制和规范化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和执法办事程序。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公示制度、听证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和罚没物品暂扣制度,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提高执法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执法程序,进一步统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防止对各种违法行为处罚的随意性,确保执法人员正确行使职权。

——发挥“四位一体”监督体系效应。加强行政监察和效能监察,对城管执法中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重大项目的运作、大额资金的使用和城管执法中的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检查,促进勤政廉洁高效行政。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健全信访举报制度,认真办理信访举报事项,保障举报人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完善层级督查办法,建立健全自查自纠、局查队改等日常巡(督)查机制。认真办好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加强效能建设,深化创建满意单位活动。——推进队伍正规化建设。开展创建规范化中队活动,以创建规范化中队为载体不断提高基层队伍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水平。争取每年创建2个规范化中队,至2013年全面完成规范化中队建设工作。积极推行标准化执法、标准化面上管控等规范和标准,不断提高规范化中队创建质量。2013年起,在原有规范化中队的基础上,以面上管控质量和水平为重点,开展星级执法大队评选活动,2015年底创建星级大队4个以上。

——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制订局系统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建立责任实施领导小组,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城管执法系统法律咨询小组,积极开展“案例评选”活动和“办案能手”等评比活动,加强执法内部检查评议,实现对立案、调查、结案流程的全程监督,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将执法案件撤销和败诉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确保依法行政工作走在全区前列。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局内部成立必要的组织机构,负责《临潼区“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实施、评估和调整工作。各科室,各大队根据职责分工,提出今后的具体实施进程及细化意见,并结合工作安排,提出每年的具体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每年年终对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抓好落实。

——强化综合协调。从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出发,加强同职能部门对有关工作的协调、落实。从具体问题着手,充分抓住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的机遇,加强对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重大问题、突出问题的研究和统筹协调,推进综合决策和系统管理。

(二)人员保障

——充实执法力量。针对临潼城区面积调整、扩大,执法管控要求越来越高的状况,以及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做好与区编办、区人事局的沟通工作,以城市建成区人口万分之六至八的比例配备执法人员编制,争取每年按照工作需要招聘一定数量的执法队员,力争到2015年底达到400名左右,使执法力量的配备满足城市管理的需求。

——提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全面落实培训工作责任制,分层次做好全体执法人员的业务教育培训工作,对队员培训率达到100%。着重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创新能力、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相关知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不断提高队员履行各项职能的技能和素质。通过培训做到人人会执法,人人会办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培育力度,深化“爱岗敬业”主题教育,增强执法队员“爱岗敬业、执法为民”意识,塑造队伍良好形象。强化继续教育,鼓励执法人员参加社会对口专业的教育或培训。到2015年在岗的执法人员大专学历必须达到100%。党员数达到85%以上。

——完善人事管理和激励制度。结合城管执法系统的工作性质和不同岗位的要求完善招聘录用办法。继续实行和完善“凡进必考” 录用制度,把好“进人关”,优化人员结构。结合行政执法单位和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城管行政执法人员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与城管执法工作相适应的身份待遇和保障机制。落实执法人员考核责任制和竞争上岗制,公开择优选任人才,并建立和实施干部队员交流轮岗制度,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法制保障

——加强法制研究和促进立法。加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结合城管执法工作中的“门前三包”管理、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城郊结合部管理、建筑垃圾处置、出店占道经营等热点难点问题,从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为区委、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

——完善执法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加强司法保障机制,完善申请强制执行程序。完善公务协助制度,与各相关部门建立健全执法案件移送的程序,确保相关案件及时受理和查处。参与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对自然人和单位违法查处的效率。

(四)经费装备保障

——加强装备等后勤保障。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执法装备,配置满足需要的车辆、通讯设备、取证设备、信息处理设备等各类执法装备。根据城管数字化执法要求,实现网上办案和移动办案。一线执法人员配备相应的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等装备,机动车辆达到每人一座,并统一各种设施装备的标识。

——改善办公条件。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使办公条件在1—2年内有较大的改善,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执法办公场所,办公设施配套,满足城管执法日常需要。各大队的办公条件也要相应改善,进一步改善大队的办公用房条件,制定基层大队用房标准和统一标识。到2015年基层大队用房及后勤达标。

篇2:“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

(草案)

关键词: 市容十二五规划

姜堰市城市管理“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

一、前言

近年来,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以全面推进“五城同创”活动为契机,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居质量、促进经济发展、扮靓三水风采”为目标,积极探索和优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不断加强宣传教育,加快制度建设,加大管理力度,城市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在运行机制上,建立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推行市领导挂钩联系社区管理办法,明确部门联合执法和综合管理模式实施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社区属地管理的措施,采取多层次城管工作督查方式,构建市级机关部门城市管理包保体系,启动数字化城管建设,使城市管理整体运行效率得到明显进步。在管理规范上,制定出台了《姜堰市环卫专业规划》、《姜堰市城市管理实施意见》、《姜堰市市容环卫责任区暂行办法》、《姜堰市集镇管理创优考核办法》、《城区户外广告管理办法》以及《城区摊点四定管理方案》、《路段等级管理标准》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确保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促进了管理的规范性。在实际成效上,坚持人性化管理理念,采取疏导管理措施,积极开辟经营场地和停车场,拓展城市空间,积极开展以“洁净家园、美化城市”为主题的市容环境整治活动,大力开展公厕革命工程,市容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广泛开展城市管理法规宣传,积极引导市民“告别陋习、走向文明”,有力保障我市顺利通过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省级调研。然而,对照城市化发展的要求,我市城市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城市管理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配置还未能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城市管理体制尚未根本理顺;城市基础设施还较薄弱,功能不够健全;执法保障机制亟待解决;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还不普遍;城管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困难和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尽快加以克服和解决。

“十二五”是我市经济社会和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将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市和构建“和谐姜堰”为目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推动经济更加繁荣、科教更加发达、生活更加富裕、环境更加优美、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文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吨,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力量。现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制定《姜堰市城市管理“十二五”规划》,以明确今后一段时间城市管理工作目标,理清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更好地指导全市城市管理工作。

二、指导思想及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利于兴业、宜于人居、便于旅游”城市为目标,以深化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突出“亲民、文明、规范、和谐”四大主题,秉承“以人为本、堵疏结合、文明执法”的工作理念,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新机制、新办法,构建严格管理、科学管理、高效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不断美化城市环境、改善人居质量、提升城市形象,为姜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舒心环境。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把解决群众关注的实际问题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出发点,高效能管理城市为群众创造更加方便、舒适、优美、安全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2、坚持依法管理原则。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及各项法律法规,坚持依法管理城市,依法履行职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

3、坚持科学发展原则。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管理城市,妥善处理局部和整体、眼前和长远的关系,推广科技应用,保持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原则。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以体制创新推进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手段的创新,降低城市管理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5、坚持公众参与原则。拓宽市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城市管理渠道,建立多层面公众参与机制,强化市民、企业、社会组织能在城市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政府与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

三、目标任务

(一)改革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优化运行质态。

1、建立以职能相对集中为基础的综合执法机制。按照精简、高效原则,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改革,加快构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计划分两步走,2010年首先完成对建设、规划、城管三个部门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的相对集中,组建“建字口”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归并执法职能、统一人事关系、集中经费渠道,全面实施规划建设、园林绿化、市容环境方面的执法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围绕“7+1”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模式,对应泰州市城市管理体制,有效整合工商、公安、交通、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组建姜堰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进一步集中对无证经营、静态车辆以及城市管理中能够直观查处的相关行政处罚权,切实缓解和扭转城市管理长期以来存在多头管理、交叉扯皮的状况。

2、深化以管理重心下移为特征的属地管理机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要求,坚持“责权配套、费随事转”的原则,进一步强化社区城市管理责任,明确社区城市管理工作职责,保障日常经费,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促进社区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社区管理、环境整治和社区服务上来,充分凸显社区城市管理主战场地位,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教育引导作用;进一步梳理城市管理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的有关城市管理职责,健全完善社区综合执法机制,加强条快衔接,强化职能部门对社区管理的支撑作用,形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下放事权、落实责任;行政执法,条块结合、以条为主、双重领导、依法行政”的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格局,切实根治和消除城市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看得见的管不到,管得到的看不见”的弊端。

3、实施以数字监控管理为纽带的联动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化城管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启动运行城市管理指挥调度中心与城市管理监督考核中心,健全信息采集网络,拓展数字管理空间,改进监控设施档次,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事件、城市部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信息化内在的系统性、网络性、程序性和透明性来进行城市管理资源的整合,优化部门协同机制,运用城管通进行多功能信息采集,对地下管线、城市道路、环境卫生、市容监察、园林绿化、城市路灯、公交客运进行全面有效及时的监督和管理,促进相关职能部门各负其职,齐抓共管,形成迅速快捷发现问题、及时有效解决问题和监督考核评价的良好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向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精细化方向发展。

4、推进以市场运作竞争为要素的经营城市机制。按照“管干分离”的原则,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管理职能与具体作业职能分开,将城市管理经营权属从管理职能中剥离,按照市场化的要求,稳步开放市政公用事业投融资市场、经营市场,建立市场准入制,鼓励外资、民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BOT(建设-运营-移交)等形式投资经营市政公用事业,公开拍卖市政公用设施冠名权、广告权,采取招投标、岗位承包、委托管理、竞争择业等多种措施,进一步探索和建立以项目化、市场化经营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城管存量资产,增值城市空间,将城管经营权属资源化,切实增强城市管理自身造血功能。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城市建设是城市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为城市管理提供物质条件。加强城市管理必须加快建设速度,形成城市建设与管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优势整合、共同促进”的协调发展新局面,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1、城区道路建设。打造“七纵七横”的道路交通网络,七纵:人民路、东海路、南北大街、三水大道、溱湖大道、振兴路、上海路;七横:姜堰大道、淮海路、长江路、罗塘路、步行街、鸡鸣路、古田路;打通阳光路、亚方路、前进路、大庆路等道路;建成规划中的溱湖大道南延工程、马厂东路、二布厂路、东海北路、淮海北路等道路,完成东方不夜城、东方巴黎等商贸中心广场建设,着手对超期服役道路进行大修或翻建,对一般道路车行道人行道进行专项整治。结合城区道路建设,有序推进重点区域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步伐,切实提高城市环境品位。

2、公用设施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城区污水管网,确保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加强停车场的建设管理,全面挖掘城市停车资源,加快老住宅小区停车场配套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停车场建设,制定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收费办法,加强住宅小区停车秩序管理。规划建设7处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800个;对有条件的人行道全部改造成停车场,人行道停车达到2000个泊位,确保公交(gebowei_quebaogongjiao)泊位满足率达到85%,社会停车泊位满足率达到70%。按照公交优先的原则,努力提高公交覆盖面和准点率;完善城区农贸市场布局,结合城市建设改造,加快市场建设,完成中天新村、祥生福田花园、名人国际等新建小区的农贸市场配套建设,对城区原有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快小商品市场建设,完成服装专业市场规划建设,完善五金市场格局,积极开辟临时疏导市场,大力拓展城市管理容量,满足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繁荣。

3、绿化设施建设。加快白米、沈高森林公园建设,启动天目山公园建设,完善人民公园和街景小游园的升级改造,提升绿化档次,配置娱乐健身设施,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对城区中干河、通扬河等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分期分批进行截污、砌坝,建设沿河绿化带;结合城区道路建设和拆迁改造,加强道路两侧和节点绿化,科学合理地改造老化公共绿地,建设精品、特色绿地,提高绿化水平,逐渐改造主次干道的行道树,更换优良树种,完善景观功能,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市容环卫管理标准,提升城市形象。

1、城市市容管理。

--加强市容秩序管理。加强摊点管理,逐渐取消现有主次干道摊点,选择合适地点建设一批摊点疏导区,实行定点定位管理,确保摊点(市场)布局合理、设置规范、经营有序。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摊主入室经营;加强“门前三包”管理,全面落实市容环卫责任区制度,杜绝城区主次干道出室经营、骑门跨店现象,确保沿街两侧店面门前整洁卫生、车辆停放整齐,“门前三包”责任书签订率100%,达标率90%以上;定期组织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管理顽症的治理力度,基本解决城区乱摆乱设、乱拉乱挂、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违法违章行为,基本拆除城区各类违法建设,基本解决道路、河道、绿化养护中涉及影响市容观瞻的问题。积极开展市容示范路创建达标活动,保持步行街省级市容示范街管理水平,力争将南大街、姜堰大道、振兴路创建成省级市容示范街。

--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加大打击各类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的力度,取缔“五小”车辆和电瓶三轮车经营行为,规范各类营运车辆行驶路线;按照“控减总量、提高档次”的要求,加强对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对从事营运的客货车辆实行定点停放、规范管理,加大对车辆乱停乱靠的查处力度,对无牌无照、偷漏税费的营运车辆坚决予以取缔;加强人力客三轮车运营秩序管理,实行总量控制,保持车容整洁,确保城市交通畅通、营运市场规范、车辆停靠有序。加快交通管理科技设施建设,提高道路交通管理科技水平。加强市区主要道路人行道板上的摩托车、非机动车停放秩序管理,做到划线、分类、有序停放。

--开展“两点三亭”整治。进一步推进废旧品收集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sheshi),健全运行制度,为废旧(_jian4quan2yun4xing2zhi4du4_wei4fei4jiu4)品经营业主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全面取缔城区废旧品收购点;完成市区内洗车站点的规划、整治和清理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控制污染、确保畅通”的原则,引导洗车站点进店进场经营。同时,在市区东西南北出口各建一座自动化车辆清洗中心,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全面更新和改造市区内的公交站亭、邮亭、制票亭,做到设置合理、数量得当,样式和色调与周边街容街貌和谐统一。

--提高户外广告设置水平。按照“美化城市、保证安全”的原则,建立健全户外广告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安全监恻体系,依法推进户外广告综合整治工作,分步推进城区道路两侧建筑立面改造,规范户外广告设置,提高户外广告设置质量,努力实现户外广告设置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积极推进城市亮化工程,完善城市夜间灯光环境建设格局,强化城市夜间灯光环境管理,提升城市夜间灯光环境品位,体现姜堰“三水”城市特色。因地制宜设置小广告张贴栏,规范张贴便民小广告,发动社会力量清理城市“牛皮癣”,努力打造“无癣”城市。

--加大噪声和扬尘污染整治力度。加强餐饮业油烟污染治理,实现达标排放;加大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严格夜间建筑施工审批,控制建筑噪声污染;加强对餐饮、娱乐业和集贸市场噪声管理;加强社会生活噪声管理,规范住宅装修作业时间,控制生活噪声;开展以道路扬尘、建筑扬尘、露天堆放为重点的尘污染整治;加强对建筑、拆迁和市政施工、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有效降低大气中的可悬浮颗粒物浓度,全面控制尘污染。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的安全维护工作。严格城市占道、挖掘施工等各项许可,杜绝城市道路反复开挖的现象。依法加大对各种违规占道、挖掘、施工和破坏各种市政公用设施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设施功能完好和运行安全。

2、环境卫生管理

--提高城区保洁水平。扎实推进“道路洁净工程”,推行“夜间作业,白天保洁”道路保洁模式,配齐配足人员和机械,再造全覆盖的保洁网络,真正实现作业人员与保洁区域、保洁时段的无缝对接,实现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0%以上,中小道路巡回保洁率基本达到100%,垃圾日产日清,垃圾容器完好无损、外观整洁,基本消除暴露垃圾和卫生死角。积极推进生活垃圾袋装化管理制度,城区主干道和新建小区生活垃圾实行定时定点袋装化收集,并逐渐向城区其他区域及集镇推广,扎实提高垃圾收集率。加强城区公厕日常管护,落实管护人员、制定管护标准、强化服务措施,确保城区公厕全部达到“灯亮、粪清、水通、地洁”的要求。突出抓好背街里巷和社区的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开展“清洁家园”评比活动,协调衔接市镇环卫作业网络,加强社区清扫保洁力量,发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确保社区环卫整洁卫生、舒心和谐。

--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为契机,本着“统筹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投资多元化、发展产业化、运作市场化、服务规范化为目标,加快城市市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1)加强城市公共厕所建设。按照“布局合理,提高档次”的原则,在市区新建和改造二类以上公共厕所37座,通过新建和改造,彻底消除旱厕,使公共厕所的数量、使用功能、设施、卫生水平以及建筑风格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协调。(2)加强城市垃圾中转站建设。城区新建5-10座垃圾中转站。对市区现有生活垃圾收集点进行重新布局和调整,彻底消除街区露天垃圾。(3)积极争取资金,加大环卫专用车辆购置和更新力度。建立健全生活垃圾运输体系,计划购置道路清扫车5台,压缩式垃圾运输车12辆,洒水车3辆,吸粪车8辆,高空作业车1辆,垃圾筒(箱)3000个。(4)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采取三格化粪池作为初级粪便处理设施,上清液排入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城北粪便预处理厂,处理规模300吨/天,及时无害化卫生处理化粪池浮渣、沉渣。(5)规划建设餐厨垃圾处理项目。通过对餐厨垃圾(泔水)实行集中处理,杜绝餐厨垃圾喂养牲畜、非法提炼(地沟油)等问题。逐渐建成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废旧塑料回收处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废旧电池处理等一系列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设施,使城市生活垃圾变废为宝,逐渐实现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

--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要在目前城区道路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城市保洁市场主体,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保洁市场。采取“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统一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选择清扫保洁队伍,扎实提高环卫基础作业市场化养护水平。加强环卫作业服务市场管理,制定环卫作业服务企业准入管理规定,严格资质审查,规范环卫作业服务行为。“十二五”期间,城区道路清扫保洁、公厕日常管护、垃圾收集运输等环卫项目逐渐推向市场,实现市场经营、运作竞争。

3、城乡统筹管理。

--集镇管理实现市镇一体化。进一步加强集镇管理组织领导,将集镇管理列为各镇重要工作内容,采取城市管理的标准推进集镇管理。完善集镇管理体制,探索和建立市城市管理职能部门委托授权或直接派驻管理模式,统一执法服装、执法标志、执法文书,统一学习培训、考核奖惩,统一管理执法的内容和范围,统一执法流程。切实提高集镇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程度。

--生活垃圾实现城乡统筹处理。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原则,全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和政府监管机制,因地制宜编制完成各镇村环境卫生专业规划。各镇自主建立健全环卫作业和生活垃圾处理运作队伍,配足清扫保洁、生活垃圾分拣运输人员。加快建设购置环卫设施和专用设备,做到户配垃圾桶、组建垃圾房、村建收集站、镇建中转站,并按居住人口密集度建设三类以上公厕。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建立农村垃圾运输处理体系,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清运率达8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环境卫生达标镇70%,达标村80%,其中示范镇30%,示范村40%。

(四)建立健全城市管理规范制度,促进长效管理。

1、健全城市管理标准化体系。破解制约城市管理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的瓶颈,紧密结合我市城市化进程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针对城管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按照制发权限和程序,全力构建地方性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力争出台《姜堰市城市环境卫生作业质量标准》、《姜堰市机动车清洗保洁管理暂行规定》、《姜堰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置标准》、《姜堰市城市夜景灯饰设置规范》、《姜堰市城市沿街楼宇清洗、出新暂行规定》等行政措施和规范性文件,为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工作不断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

2、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梳理执法依据,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明确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度、构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进一步完善行政许可的规范化运作,积极推进项目网上审批,力争凡可以实行网上审批项目一律实现网上审批。进一步调整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征收区域、范围、对象和标准,努力改进征收方法、手段,全面提高征收效率及规范化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经费投入。

加强城市管理投入,健全城市管理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保持城市管理经费与经济同步增长,保证城市管理事业发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十二五”期间,政府财政资金在城市管理方面的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保证城市管理重点建设项目所需资金足额到位,确保建设项目按期完工,尽早创造效益,体现价值;其二,保证日常的维护、管养、整治经费及时到位,保障城市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三,落实解决城市管理部门人员、用房、设备等具体问题,稳步提高城管执法队员、环卫工人福利待遇,使其以饱满的精力投入城市管理事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在加强政府投入的同时,鼓励城市管理相关部门积极上争资金,争取国家、省、泰州市相关扶持项目,获取补助资金;拓宽筹融资渠道,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并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城市管理。弥补城市管理紧缺的状况。

(二)强化队伍建设。

1、加强编制管理。按照依法行政和城管队伍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结合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明确将城管执法大队列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确保执法主体合法。建立定期招录城管人员和城管人员外输培养交流制度,把好进人关口、畅通推荐渠道,加强人才流动,切实增强队伍活力。

2、加大硬件投入。着力解决城管执法大队办公场地问题,改善办公条件,确保人均办公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更新添置执法装备,足额配置执法车辆、办案设备、作业机械等装备,健全外部建制,创设文体活动环境,力争人员经费达到人均10万元/年。

3、深化作风建设。严格落实城管执法队伍“六条禁令”,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信念,具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思想境界,具有依法行政、文明管理的业务技能,具有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纪律作风的执法队伍,力争进入“全省建设系统十佳执法队伍”行列。

(三)强化绩效考核

1、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目标责任制。分解城市管理具体任务,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责任到边,考核到底,与党政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奖惩挂钩。积极开展城市管理创优达标竞赛,鼓励职能部门、社区各个层面有重点地创建样板管理项目,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

2、实施城市管理效能监察。加强“两办”牵头的城市管理督查工作,建立全市性城市管理综合考评机制,按照考评依据法制化、考评制度文件化、考评过程程序化、考评痕迹表格化、考评手段现代化、考评机构正规化、考评结果透明化的工作思路,采取专业部门考核和社会监督相结合、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网格式检查和专项检查、样本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精确、貌圯、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绩效考核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四)强化执法保障

建立“城管行政执法、公安执法保障、法院司法强制”三者有机结合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保障机制。强化城管治安办职能,增加3-4名警力,配备相关警用装备,实行“跟随式”、“紧密型”保障执法,确保及时阻止暴力抗法苗头,妥善处置暴力抗法事件,有效保护城管执法人员的人身安全。开通城管执法案件执行“绿色通道”,对拒不执行城市管理处罚决定的,由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将案件帣宗移送法院,由市法院组织对违法当事人实施司法强制执行,有力维护城管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五)强化宣传引导。

1、实施城管与媒体互动宣传。以与报纸、电台和电视等媒体合作的专版、专栏、专题为部门宣传的主阵地,全面宣传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工作的政策法规,及时反映城市管理工作动态和工作成效。围绕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中心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系列宣传,做到主题宣传重点突出,日常宣传保持力度。

利用网络媒体超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传达速度,加强“姜堰城管网”门户网站的建设与完善,通过网络即时发布城管信息,增强城市管理工作政务公开度和透明度,以实现与市民互动、为社会服务的宗旨。

2、创新宣传方式,活化宣传效果。以中小学生、新姜堰人为宣教侧重点,持续开展“城管进社区、进校园”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城市管理法规知识社区巡展、城管与辖区学校共创共建、帮困助学及校内专题讲座、校外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以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片社区影响整个社会。结合“美丽家园、和谐城管”主题组织社会宣传,在市民中开展公益广告、城管征文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走近城管、支持城管、参与城管的良好氛围。

篇3:“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

智慧城市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融合, 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等进行数字网络化管理, 为城市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公共管理的创新服务模式。

中国智慧城市 (镇) 发展指数评估体系, 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指标体系的三大方面:智慧城市幸福指数、智慧城市管理指数、智慧城市社会责任指数。该套指数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 就业和收入、医疗卫生、社会安全等23项二级指标以及信息和网络化水平等86项三级指标和362项四级细分指标。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隆晨介绍, 该套指数是目前我国第一套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

篇4:“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

一、“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要求

经济社会发展跨入新的历史阶段对北京城市管理提出的新要求。2009年,北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越过世界银行确定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发达状态的标准线,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6%,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72%,城市化水平达到85%,北京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北京步入后工业化时期意味着城市管理内容将发生新变化,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后工业化时期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决定了就业人群结构的多元化,进而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加多样和个性化的需求。英国学者哈维认为,处于消费时代的城市,真正的竞争力主要体现为吸引消费的能力。城市为了吸引消费,应该将投资集中于生活质量提高、空间改善、文化创新和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将城市塑造成为一个创新的、令人兴奋的、创造性的、安全的生活、参观、娱乐和消费的场所。《规划建议》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打造国际一流旅游城市,显然与服务经济、消费拉动密切相关。顺应经济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北京城市管理的内容不仅面临更新换代,同时也要求北京的城市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必须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此外,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要求意味着城市管理的空间范围也将大幅度扩展,尤其是承担疏解中心城功能的现代化国际新城的管理任务和要求越来越高,城乡结合部地区改造后尽快纳入城市管理也已提上议事日程。

《规划建议》对北京城市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动“三个北京”战略、进一步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建设“五个之都”是北京市制订“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导思想。“五个之都”是指努力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推动北京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出坚实的步伐。“五个之都”是对“三个北京”、“四个服务”的进一步升华和细化,是贯彻一个主题、一条主线的具体体现。围绕上述指导思想,《规划建议》确定的城市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城乡环境更加宜居。为实现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目标,《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健全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能源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城市运行管理机制,加强首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城市抗灾应急能力和重特大安全事故应急能力,完善政府重要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城市安全协调运行。明确垃圾处理的属地责任,提高垃圾处理能力,建立源头减量、全封闭运输、全过程分类管理体系,提高垃圾处理资源化水平,努力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完善政策,整合资源,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由此不难看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既要“顶天”,为建设“五个之都”、迈向世界城市打基础,又要脚踏实地,在提高城市应急保障、垃圾处理等细节问题上取得突破。

切实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对北京城市管理提出的新要求。《规划建议》明确指出,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水平,不仅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和当务之急,也是保障城市有序运行的基础性工作,是迈向世界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把管理提高到与发展同等的高度,全力提高科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管理意识,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推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科学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质量、效益和水平。要加强城市管理的基础工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管理流程,加强关键环节的督促检查,提高管理的效能。要落实城市管理的责任,将各方面的管理任务落实到区县、乡镇、街道、社区,层层健全管理责任制,明确管理责任,明确管理任务,明确管理要求,推动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要积极借鉴和应用现代化的城市管理手段,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充分借鉴和运用信息化等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显然,从城市管理到提高科学管理城市的能力和水平,是一个质的飞跃。“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有人管、管长远”,还必须向“科学管、管精细、重绩效”这个更高的水平迈进。

二、“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的“六化”展望

深刻把握“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要求,综合考虑城市管理的未来趋势和条件,“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有望在“六化”上取得新进展。

城市管理高位协调体制有望得以固化和常态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管理高位协调体制是顺应城市管理日益复杂化、系统化的必然选择,是打破城市管理部门分割体制弊端的有效途径。2010年5月正式成立的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是全面统筹协调首都环境建设资源,推进环境建设常态化,完善首都环境建设体制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城市管理体制高位协调的重要支撑。实际上,不仅首都环境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协调体制作为保障,“十二五”期间,诸如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城市管理中的现实难题的有效缓解,也必须依赖高位协调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北京要有效疏解人口,离不开中央推动在京教育、科研、文化、卫生等资源的有机疏散,离不开中央支持北京市和周边省市加强合作平衡人口分布的探索,离不开中央支持北京市继续实施关于适度限制外来人口购房等一系列政策的配合。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北京城市管理中的高位协调体制将进一步得到强化、固化,并最终实现常态化。

城市管理的部门协同化和扁平化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十一五”时期,在城市管理实践中涌现出了捆绑执法、联合执法等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十二五”期间,顺应科学管理城市的新要求,城市管理还必须彻底跳出末端管理的束缚,真正实现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的全过程、闭合式、协同化管理。也就是说,城市管理不能仅仅局限于消极地应对和解决城市管理中业已存在的现实问题,还必须有效预防和避免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生,这就需要推进城市管理运行机制的部门协同化和扁平化。特别是各部门制定的城市管理政策措施,要避免在其他领域引起不良反应,引发新的城市管理问题,这种协同化内在要求城市管理各部门必须强化政策整合意识,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问题的源头预防机制。城市管理各部门既要合理分工,又要确保无缝衔接,强化城市管理的目标、措施、队伍建设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协同。城市管理的扁平化运行机制,强调的是有效缩短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处置、反馈的信息传递链条和处理环节,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敏捷化程度。特别是要加快建立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在基层、快速处置在基层的灵活处置应对机制,避免城市管理问题陷入“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怪圈。

nlc202309020833

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保障加快推进。依法治理,发挥法制在城市管理中的导向、促进和保障作用,通过严格、细密、刚性的法律法规,实现对城市的管理与控制,是许多国家城市管理的共性特点。美国城市政府通常根据城市运行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运行环境管理中的各种事项在法律中作出严格规定,几乎不存在法律盲区。如,纽约市的《纽约市城市宪章》(City Charter)作为纽约市城市管理的指导性法律,详细规定了每个政府机构的职责范围、流程程序等,并设立了专门的“城市宪章修订委员会”,及时吸收来自公众及辖区机构的意见,根据新出现的情况修订城市宪章,使之始终符合城市管理的要求。香港城市美观、整洁,交通舒畅,工作效率高,人流、物流井然有序,很大程度上是长期坚持依法、从严管理城市的结果。香港在城市管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健全配套的法律、法规,如《建筑物条例》、《城市规划条例》、《空气污染管制条例》、《废物处置条例》等数百项,确保城市各项管理中都能做到有法可依,并且严格依法按章办事。

相对于其他领域,北京城市管理的法治化保障较为薄弱。突出体现为城市管理立法相对滞后、部门立法的综合性协调性不足、立法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城市管理的执法方式、市民的守法意识等也有待加强。值得肯定的是,“十一五”时期,围绕重大活动保障形成的一系列城市管理的创新实践,为加强城市管理的法治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有望逐步上升到地方立法的高度。《规划建议》也明确提出必须加快法治城市建设步伐。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进一步加强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以及城市管理、新农村建设、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立法,依法推动科学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城市管理的投入保障机制有望逐步强化。长期以来,城市管理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投入不足,特别是常态化的投入需求与一次性的投入保障之间存在巨大缺口,导致城市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十二五”期间是城市管理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城市管理水平在更高起点上持续提升的关键时期。随着北京市将管理上升到与发展同等重要的高度,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投入保障问题必须加以妥善解决。从政府财政收入看,政府完全有能力在“十二五”期间大幅度增加对城市管理的投入。数据显示,2005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7.4亿元,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78.8亿元,2010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地方财政收入有望进入4000亿及以上区间,这无疑为加大城市管理投入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城市管理的实际需要看,“十二五”期间,除开局之年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保障任务之外,北京城市管理将全面步入常态化的运行区间,持续稳定、适度灵活的城市管理运行投入保障机制对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至关重要。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有望逐步提升。随着城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的逐步完善,加上物联网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推广运用,北京城市管理正在由传统的物件、事件管理向人、地、事、社会组织单位等综合管理领域拓展,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也由信息采集、传输、反馈向信息分析、研判、预测、预警等更深层次转化。《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科技在城乡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支撑作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加强信息通信高速网络和枢纽建设,强化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电子政务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物联网应用实践,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运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城市网格化和村庄社区化管理,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

纽约、巴尔的摩等城市运行管理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榜样。它们的城市管理系统均建立了面向决策的分析系统,让市长能够看到各部门的实际运行情况,在出现新问题时,能够提升问题识别、问题回应和采取行动的能力。过去,各部门分别独立运作,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各部门负责人提交厚厚的工作报告,市长难以从中把握各部门的绩效状况。城市运行绩效管理要求根据统一的标准收集信息和数据,由专门人员进行独立分析,并通过图表、曲线图和地图等简洁方式显示出来,便于决策者迅速捕获有效信息和识别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决策行动。

“十二五”期间,提升北京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首先需要强化基础信息的整合,大力培养信息专业分析人员,加强持续的信息分析统计,提高城市管理信息与科学决策的关联度。尤其是市级层面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城市管理信息的统筹,挖掘现有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潜力,提高信息化管理平台防范、发现、处置、评价、预警等综合管理能力,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预防、早处置,逐步推动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上升到新的台阶。

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参与深入推进。近年来,控制政府规模,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发挥市场机制和培养第三部门参与公共治理已经成为国际大都市推进和巩固城市管理成果的重要方向。如,伦敦公务员数量从1991年占全部就业人数的7.9%下降到2001年的5.1%;香港公务员人数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从1994年到2005年,每年降低约2%—6%左右,编制人数由2000年的19.8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16.4万人。在韩国,首尔市以建立“绿色首尔市民委员会”为载体,构筑一个能够联系市民、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力量的社会网络体系,动员社会力量完成城市环境建设目标。“绿色首尔市民委员会”成立之初,就设定“鼓励公众参与拯救环境”目标,由环境专家、宗教界、市民、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93位代表联合组成第一届委员会,分成“首尔议题21实施协议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环境宣传教育”等三个专业小组。仅2006年就召开100余次会议,讨论20余件的政策方案以及环境宣传方案。“首尔议题21实施协议会”的职责是确定编制行动议题和行动纲领,这些议题涵盖大气整治、水质、交通、废弃物、生态、都市规划、文化、福利等八个议题的30条行动纲领;“可持续发展政策”和“环境宣传教育”专业小组的任务是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做好环境监督和进行改善环境行动。此外,专门成立保护汉江环境的“爱江会”,由环境、治水、造景和历史文化等4个小组组成,共计85位成员。各专业组的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讲,城市管理是对城市公民的行为加以规范,促使其养成严格遵守城市管理规定的习惯。随着市民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吸引外籍人口的增多,加上源源不断涌入的外来人口,北京城市管理的社会化参与水平必须有一个大的提高。尤其要重视城市管理中的组织化参与程度的提升,积极探索城市管理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群众团体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以有效减轻政府在城市管理上的负担。

(责任编辑:文雪峰)

篇5:十二五上海城市规划

市中心区旧改动迁安置分配方向

黄浦区 安置到铁路浦东客站(惠南)、航头(下盐路)、孙桥环东

静安区 安置到华新、鲁汇、南桥、青浦新城大盈港及朱家角东三里河

普陀区 安置到云翔(马陆南翔之间)、白银路(嘉定城西)、徐行、安亭汽车城地铁站

闸北区 安置到罗店西、月浦马泾桥(月罗公路)、罗泾大川沙河

徐汇区 安置到米市渡、泗泾南

长宁区 安置到亭林、南桥、徐泾东、华新、白鹤旧青浦

杨浦区 安置到合庆、祝桥、惠南(盐仓西南)、黄路、万祥、宣桥

卢湾区 安置到三林懿德、曹行君莲、北桥瓶山、谈家港、航头南、曹路南 虹口区 安置到横沔、罗店、宣桥、祝桥、惠南

浦东陆家嘴 安置到孙桥、周康航、三林懿德、航津路、唐镇、合庆、孙桥环东、祝桥

三个重点发展的核心商务集聚区域: 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我们单位”金融航运商务区; “会”——龙华滨江——三林耀华地区综合商务活动板块; 虹桥枢纽——徐泾——赵巷区域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服务中枢区

九个市中心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集群:环人民广场——五东地区; 豫园老西门等老城厢地区;淮海中路——太平桥地区;四川北路地区;大连路——杨树浦路地区;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地区;静安寺——南京西路——长寿路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上海南站——小闸镇——徐家汇——衡山东湖地区。四个城市副中心:五角场、张江科学城中区、莘庄、真如

六个中型商务服务区:长风、梅陇新都会、大宁北中环、七宝、金桥、漕河泾 六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长征、桃浦、江桥、杨行、曹路、九亭

四个金融后台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配套饲服数据园区:唐镇、紫竹、周浦、浦江镇。三个组团式重点新城:临港、松江、嘉定

四个分为两个地理片推进建设的次要新城:青浦淀山湖——白鹤;奉贤南桥——奉城海湾;金山卫柘林——枫泾朱泾亭林;崇明城桥明珠湖——东滩长横生态城。1,川沙以南、下盐公路以北,瓦屑坦直以东地区,建设浦东客站、奥体中心,国门商务区,行政文化第二办公中心等,与迪斯尼乐园融为一体。原规划在惠南的浦东铁路客站,不再设立在沪通铁路线上,而是深入该区域内部,服务于整个除了西部沿江地区以外的浦东。沪通铁路提升为高速铁路。

2,南汇新城将扩展,与奉城大团和奉贤海湾联合发展。文化设施和基础设施先行,大型居住区导入。

3,市规划局已经做了1800公里地铁网络的远期规划,今后新城之间、大虹桥到大浦东之间,也将有快速地铁(四根轨道的地铁)。

4,请大家注意张江科学城中区,那真是未来派的精品。沪通铁路和郊环线将合并过黄浦江。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陆家嘴——花木——北外滩——外滩的第一“我们单位”商务区。

外滩地块,要完成外滩源二期、四川南路地块、十六铺二期、新开河地块、董家渡区片的整体建设,以及薛家浜地块的调整。

陆家嘴花木“我们单位”商务区,要完成上海中心大厦和中心区地下综合体、中心绿地地下综合体以及连廊建设,对港务大厦等9栋早期写字楼进行重建改造;加快上海船厂地块开发;调整充实世纪大都会、新上海商业城的功能;2013年起逐步进行崂山、乳山、梅园西块、陈家门、竹园南块、东昌东园、天后宫地块等的拆迁。

完成竹南地块三合一项目建设以及塘东地块建设;加速软件园、民生路换乘枢纽、海事大学——铜山街、源深路南块、联洋山川置业地块、龙阳路综合交通枢纽地块、南洋泾路地块等的开发;尽快落实行政文化中心10号地块上海国际美术中心项目。有序推进浦明路、东方路至居家桥路滨江和洋泾、塘桥地区中心建设。

北外滩地块,要与大连路——渔人码头总部研发休闲综合区、苏河湾文化传媒综合区一体发展,形成“我们单位”商务区的重要负重功能混合街区;做好长治路以北第三界面区域的开发规划和提篮桥历史风貌街区、扬子江码头、上海船厂浦西厂区地块的整体设计,形成通透的四维街区界面。

第二“我们单位”商务区,为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为站前141公顷一期以及诸光路附近130公顷二期,在嘉金高速、青虹大道交汇处布置区域服务中心、大型会展中心、综合管理中心和三期150公顷。

白马塘、凤溪、赵巷地区的购物、休闲、政务、文化中心作为整个上海西片区域的公共活动中心,要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相当规模,联系整个青松嘉地区;青浦工业园区功能整体转换,结合青浦枢纽地下城铁站、重固香花桥组合西核“我们单位”商务区,力争十三五期间形成方案,远期发展为西部地区地标林立的“我们单位”商务区。

白鹤、湖区规划抓紧编制;苏州河上游两岸优化规划要在2012年底出成果。华漕、九富、华新市场、七宝外环、长宁临空等组合城市服务功能集群要在十二五期间优化发展,与核心区一同提升,形成鲜活成功的城市功能拓展极。黄浦江两岸开发,包括浦东卢浦大桥以东的“会”园区主体,为文化会展和高尚居住、休闲商业中心;卢浦大桥至川杨河之间的190公顷土地,发展为耀华国际商务区;川杨河至中环线之间的280公顷,在济阳路枢纽和东方体育中心基础上,发展部分行政设施和外事设施,适当配置商业和居住功能。

三林滨江绿地,即卢恒路至中环线之间的区域,作低密度开发,发展为民俗文化旅游、“会”部分场馆保留体验的大型4平方公里城市绿肺。

浦西一侧,为黄浦、徐汇、卢湾三区牵头,开发中小型会展和酒店、科技研发总部、商业和高尚居住、游艇文化等一体的综合滨江区域。该区段浦东浦西的城市设计、详控规划,应当在2011年底落实,2012年正式开始建设。

在三个主核心区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张江科学城、莘庄、真如、五角场四个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应当有突破性进展,到2015年五角场副中心基本建成,张江、莘庄、真如副中心进入功能开发阶段。

中环线沿线的金桥、御桥、漕河泾开发区、长风长征、桃浦、大宁六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南站、浦江高科技园、江桥三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要实现项目覆盖。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中外环地区现代服务业组合发展的总体形态。

市中心区的苏河湾、上海站不夜城(汉中路——北广场)、四川北路——海宁路沿线、大田路——海防路、南京西路——威海路、建国东路——文庙、太平桥南块——老西门、天山虹古功能拓展(联建新村地块)、小闸镇——徐汇中

心地块,仍将作为市中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黄浦区必须切实消除传统市中心区的二元结构,对天津路——宁波路、黄河路——新闸路、大沽路北块、金陵东路——广东路沿线和丹凤楼、东街地区改造拿出切实的整体城市设计方案来,同时深化人民广场地区综合交通设计。郊区新城建设,要重点推进嘉定、南桥的当前建设,和松江南区、临港北区的城市设计以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调整,衔接区域战略目标的提升需求。

十二五和2017年阶段目标分解以前,川沙迪斯尼乐园地块只做其本身内循环配套和外围工程,附近建设项目一律实行紫线限定。

十二五末期分阶段目标达成以后,应优先启动以产业结构调整、4503和2028工程的具体落实操作方案,复兴岛——庆宁寺——定海桥——杨浦大桥地区要实行优先的用地考虑;大场、高桥、吴淞、吴泾地区要结合高起点定位目标实施具体城市设计。同时优化浦东铁路客站地区规划,适时进行召稼楼地区副中心研究。

上海市域2030年远期的整体布局。一个主城区:北侧以富锦路(绕城高速北段)、翔浏公路、蕰藻浜为界,西侧以嘉金高速、吴淞江、绕城高速西段、规划沪湖客运专线、嘉金高速为界,南侧以黄浦江、大治河为界,东侧以申江南路、迎宾大道、三甲港至狮子林段长江口岸线为界,面积约1620平方公里左右; 主城区在外环线以内的660平方公里,可以分为浦西苏州河北、浦西苏州河南、浦东三片;

浦东外环线以外,主要是川沙老城区和曹路、合庆、唐镇新城区及外高桥港区,以及康桥园区及航新、浦江、周浦新城区;

浦西外环线以外,分为虹桥商务区、宝山-江翔地区,闵行及九新车地区。主城区范围的划定,主要是覆盖了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发展轴线的主体部分,加上江湾五角场、大场、张江科学城、召稼楼、莘庄七宝、真如桃浦地区等六个城市副中心所涵盖的直接影响区。同时,根据不与省市边界过度接触和与北京对齐的惯例,不把白鹤地区与川沙以南地区、浦东机场周边划入主城区。三个辅助城区(即内部不能实现自体循环,主要是与主城区采取生态屏障隔离开的、采取组团化城市向乡村形态过渡区域):青浦辅城区,北起吴淞江,东至绕城高速西段,南起沪湖客运专线及练塘、金泽地区上海湖区规划线南侧,西至省市边界,面积约250平方公里;

空港辅城区,西起申江南路、东至大海、北至迎宾大道、南至大治河,面积大于300平方公里(涨滩因素);

宝山北部辅城区,即翔浏公路以东、长江口以西、省市边界以南、绕城高速北段以北的三个镇和宝钢地区,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三个支撑性的重点新城:南汇、松江、嘉定。

南汇新城除了东海湖工程区域向东不断拓展以外,向西拓展到海港综合开发区西侧的洪庙附近,向北包括大团地区,拓展到大治河一线,远期约450平方公里以上;

嘉定新城向西、向北与昆山太仓两地连为一体,面积在280平方公里;松江新城向南拓展到黄浦江,西南的新浜和石湖荡地区与上海湖区联动发展,面积在300平方公里左右。

五个次要新城:南桥新城北起黄浦江(西渡),南起平庄公路,西至浦卫公路,东至浦星公路,按照150平方公里规划;

金枫新城以南绕城高速为轴线,自亭林、朱泾至枫泾,另外包括一个吕巷

篇6:“十二五”城市管理发展规划(2011—2015)

《平阴县“十二五”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全县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的规划。本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城市建设历史上投资最大、成效最显著的五年。五年来,城市建设坚持“新区开发、主城提升、园区拓展、整体推进”的思路,挑规划龙头,抓建设重点,立管理规范,完成投资近30亿元,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对外形象明显提高,城市居住环境和质量显著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规划编制成果显著。围绕“山水园林城、省城后花园”的定位和“小县大城”的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先行,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使县城规划区面积拓展到了87平方公里,城市性质定为:济南市域副中心,著名的“中国玫瑰城”,以发展加工制造业和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兼有旅游业的山水园林城市。去年,为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编制了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和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形成了县城—中心镇— 一般镇—中心村—基层村五级结构体系,构成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将全县346个村(居)重新规划,科学布局,其中26个村(居)纳入县城区,48个村庄纳入乡镇驻地,272个村整合为36个中心村、70个基层村。完成了锦东新区城市设计,使论证多年、社会各界关注的县公共服务中心位置确定了下来;完成了云翠新区规划策划、玫瑰湖湿地公园规划、中央商务区规划,以及青龙路两侧城市设计、振兴新区、会仙片区、安城组团等控规,实现了县城控规无缝隙、全覆盖目标。编制了县城绿地系统、防洪排污、抗震防灾等专项规划,建立起了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分区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五位一体”的规划体系,为城乡建设奠定了基础。

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出台了《平阴县城市规划审批审查工作制度》《平阴县城市规划公示制度》,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建立了科学、民主、公开的城市规划决策机制。积极开展规划效能监察工作,认真执行“一书两证”制度,严格按照县城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道路管网规划等进行项目审批,从严把好规划选址、用地和工程审批关,加强规划跟踪管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章建设活动,保证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切实维护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锦东新区建设道路、绿化、亮化、供热、供水等基础设施已配套完善,职教中心、实验小学锦东校区、劳动力市场、路政征缴大厅、农林服务中心、长途客运中心投入使用,质量检测中心、国税征收大厅、电力调度中心即将竣工,检察院综合用房、锦水丽景小区、迎宾广场等项目正在紧张施工,规划展馆、工业产品展馆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一个现代化新区已经形成。

以翠屏街、振兴街等县城主干道两侧为重点,实施了锦水城、豪门庄园、福源小区、锦波园、乐盛小区等24处片区改造工程,开工面积110万平方米,竣工7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启动12个村(居),开工面积20万平方米,竣工9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实现新突破。

启动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新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总投资2640万元,占地130亩,总库容79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160吨,通过了省一级标准验收,并全面投入使用。

启动了玫瑰湖湿地公园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开工建设,申报了国家级湿地公园(4A级景区)。通过玫瑰湖湿地公园建设,逐步做足做大县城水的文章,突显山水园林城特色,形成集生态湿地、黄河文化、湖光山色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区,逐步把县城建成为“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最适宜人居城市。

山东平阴工业园区升级为省级开发区,按照“一园多区”布局,依托山水集团,拉长水泥产业链,规划建设了以培植水泥制品、包装、机械制造产业为主的平阴工业园区安城片区;以济荷高速公路孝直出入口为依托,规划建设了以数控机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铝制品深加工、炭素等产业为主的平阴工业园区孝直片区;以拟建设的泰聊铁路平阴出口为依托,规划建设了平阴工业园区玫瑰片区,实现县城向西拓展的目标。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是道路建设成效显著。五年来,完成投资2亿余元,实施了翠

屏街西延,文化街和东关街东延,黄河路南延,对青龙路、玫瑰路、黄河路、五岭路、南门路、锦水河街、府前东街等县城内的主次干道实施了改造提档。建设了平安路、工业园区与玫瑰镇连接线,拉近了安城、玫瑰与县城的距离,拓展了县城规模。2008年,启动了220国道平阴段拓宽改线工程,使平阴纳入了融入了省会济南半小时经济圈。二是县城绿化效果明显。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坚持“景点绿化上品位,街道绿化上档次,庭院绿化上水平,公共绿地上规模”的方针,建设了点、线、面、片、环、屏互为映衬,乔、灌、花、草合理布局的园林绿化格局。对环秀公园、玫城公园、外贸绿地实施了改造提档,新建了土产广场,为群众休闲游玩提供了良好场所。积极开展道路绿化改造,大力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透墙见绿工程,拓展绿化规模,县城公共绿地面积已达9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美化了城市环境。三是环卫工作不断加强。严格落实保洁员路段承包责任制,定岗、定员、定位,对保洁街道一日两清扫,中间守岗拣扫,全日保洁,实现了道路保洁全天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目标。目前县城“十纵十横”街道,绝大部分已纳入保洁范围,保洁面积达158万平方米。严格落实清挖工和公厕管理员岗位目标责任制,及时清运垃圾和粪便。加大环卫设施的投入。完成了平阴县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加强地下垃圾箱建设,已建成密闭式地下垃圾集装箱140个,有效预防了垃圾的二次污染现象。四是城市亮化水平不断提高。督促沿街近百家单位实施了楼体亮化,丰富了县城夜景;结合道路建设和改造,新安装路灯3000余盏,改造了县城主次干道的路灯,使路灯总数已达到5100余盏,提升了县城夜间照明水平,同时为居民晚间出行提供了方便。对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比较集中的五岭路、榆山路、文笔山路、黄河路、府前街、振兴街、东关街、翠屏街等“四路七街”全部实行了通宵亮灯,方便了群众夜间出行。

----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2005年-2007年,开展了的为期三年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我县被评为“山东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以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的召开为契机,大力开展了“迎全运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治理县城环境存在的乱搭乱建、乱摆乱占、乱停乱放、乱贴乱画、垃圾死角等现象,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管理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极大改善了县城形象。城市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出台了《平阴县城市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平阴县城市地下管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环卫事业发展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水平的意见》等,规范城市管理。落实“门前五包”责任制,启动了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促进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

----建筑业房地产业加快发展。加强建筑市场监管,严格工程招投标制度,抓好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工作,建筑业加快发展,目前我县有建筑企业23家,12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年创利税1亿元以上,建筑业已发展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严格工程质量监督,大力推行国家强制性标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一中东校综合实验楼获得了济南市“双十佳”,县医院综合门诊楼、国土资源大厦双获济南市首届“泉城杯”,县医院综合门诊楼还荣获了“泰山杯”,实现了我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上的新跨越。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建设了龙居华庭、环秀山庄等住宅小区,使人均住宅面积达33平方米,极大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同时方兴未艾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也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村镇建设成效显著。以全市“城镇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小城镇发展,加大统筹城乡力度,切实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孔村镇、孝直镇、玫瑰镇、东阿镇、洪范池镇借助全市“城镇建设行动”,使镇驻地基础设施得到完善,环境得到极大提升。玫瑰镇的玫香园、孝直镇的文化中心广场、东阿镇的少岱山广场、孔村镇的中心广场等都成为了小城镇建设的亮点,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小城镇主导产业得到了加强和充实,对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按照“县级指导、镇级组织、村级实施、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以城中村改造、镇驻地中心社区、村庄整合的中心社区建设为重点,坚持规划引动,组织推动,政策驱动,典型带动,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强力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启动建设了20处新型农村社区,完成整村迁建12829户,孔村镇驻地中心社区一、二期27栋楼、820户、10万平方米建设全面完成,26栋楼、820户正在建设;孝直镇驻地中心社区开工建设26栋楼、640户、8.4万平方米;玫瑰镇驻地中心社区开工建设460户、7.4万平方米;东阿镇驻地中心社区开工建设530户、7.2万平方米;展洼中心社区一期28栋楼、672户、10.7万平方米建设全面完成,新

2开工216户、3.5万平方米,丁屯中心社区一期489户、15栋楼、6.6万平方米全面入住,新开工280户、4.6万平方米等。走在了全市各县(市)、区前列,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实现“快发展、大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建设调整指导方针、全面提档升级、优化布局、实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县的城市建设,应从平阴的自然、历史、文化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出发,学习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扬长避短,塑造平阴特色,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县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拓展城市规模、增强城市功能、扮靓城市容貌、提升城市形象”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发展、突出重点、服务全局的原则,牢固树立为经济、产业、文化发展服务的理念,继续保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规模,加快锦东新区、振兴新区、云翠街周边、玫瑰湖湿地开发建设步伐,引导城市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环境,拉动城市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和强有力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是强化整体、突出重点的原则。构建“两轴两带三团”的开放式空间结构,形成多组团网络状的新型城市空间格局。

“两轴”:榆山路、翠屏街两条城市公共中心轴。

“两带”:两条绿色空间渗透带。

“三团”:环绕山体亦为山体环绕的三个功能组团:中心组团、安城组团、济西组团。

强化整体就是要站在全县一盘棋的高度,统筹兼顾各乡镇的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

突出重点就是要以锦东新区、振兴新区、云翠街周边、玫瑰湖湿地的开发建和主城功能完善为重点,引领我县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传承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的原则。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将更多地体现为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特色不仅来自自然环境,更重要的在于历史文化传统、地域民俗风情、城市功能定位和地域人文精神。因此,城市发展必须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与时俱进。

三是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原则。一方面要统筹城市和区域发展,要优化各乡镇的小城镇功能、开展广泛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强化乡镇之间的联系、合理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增强整体的竞争力,从而促进全县的整体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之间的网络联系,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模糊城乡地理和经济界限,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是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城市是人的城市,经济社会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因此,城市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人性化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以人的适应性、满意度、发展可能性为依据,全面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要加大环境建设的力度,真正实现“青山、碧水、绿地、蓝天”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为目标,强化主城区城市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优化调整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城市建设重心向新区转移,使城市布局调整与经济发展需要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

继续落实基础设施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快推进城市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水、排水、供气、供热等城市保障体系,并力争适度超前。

以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生态示范县为目标,以大绿化和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实施“青山、碧水、蓝天、绿地”计划,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人居环境。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稳步推进各种类型的住宅建设,适度保持商品房的开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建设一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住房困难户的住房要求。

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和现代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为重点,继续把环境整治的重点向贴近群众生活的区域延伸,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建设,加速优化城市环境和形象,使整个城市更加整洁、通畅、文明、有序,把县城打造成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现代化新都市,为平阴城市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指标预测: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55%;县城建成区面积20平方米,建成区人口16万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90%,城市天然气普及率8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平方米。

(四)主要建设任务

1、大力拓展城市规模

城市的规模决定着经济的规模,城市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具备有效的空间和完善的服务功能,才能聚集高层次人才、先进科技和规模资本,才能把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保稳定落到实处。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东拓、西进、南延、北伸、中优”的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东部现代工业新区、西部宜业生态新城、南部宜居高档复合体、北部新兴产业带、主城综合功能区,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打造助推跨越发展的新载体,实现“小县大城“目标。

“东拓”:一是加快锦东新区开发建设步伐。基本完成锦东新区建设工作,切实把新区建设成为青山环绕、绿水长流、交通便捷、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新城区。二是改造振兴街(东与新220国道连接,西至堡子岭),打造县城东西主干道。三是加快建设安城组团。编制完成东西土、平洛组团规划;把安城镇全部纳入县城区,加快招商选资步伐,积极引进工业企业,推进安城组团建设。完成御墅小区建设,平洛社区、安城社区建设,依托大唐风电项目,在安城建设风车主题公园。

“西进”:一是把工业园区建成为西部新城区。重点是强化现有道路玫瑰路、玫苑路、文化街等市政基础设施的硬化、绿化、亮化的完善,实施玫苑路北延,实现振兴街与翠屏街的连接,快速推进玫香园片区、瑰丽园片区的开发建设,以及南土、中土、北土的城中村改造,建设县城西部新城区。二是加快工业园玫瑰片区建设步伐。主要是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积极引进工业项目,推进济南玫德铸造公司研发技术精加工中心建设,为聊泰铁路平阴火车站点留足空间,使玫瑰镇尽快融入县城区,实现县城西进目标。三是玫瑰湖湿地公园建设。基本完成玫瑰湖湿地建设,彰显“玫瑰之乡、浪漫之都、黄河之滨”的魅力。四是建设翠屏街与新220国道连接线,畅通县城西部交通。

“南延”:按照已经编制完成的云翠街及周边区域的建设规划,实施云翠街建设,全面打通锦东新区函山路与工业园区玫苑路,实现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的无缝隙对接,搞好云翠街周边的开发建设,特别是要突出振兴小区的开发建设,为城市发展开拓空间。结合振兴小区的开发建设,以青龙山为依托,建设体育主题公园,为县城南部居民休闲、游玩提供场所。

“北伸”:加快编制新国道220线沿线控制性规划,实施青龙路北延、黄河路北伸,充分依托新220国道的交通优势,结合玫瑰湖湿地的建设,建设黄河主题公园,优化县城北部环境,带动北部开发。

“中优”:大力实施片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工程,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完善城市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治理乱停乱放、乱摆乱占、占道经营等现象,改善县城环境,提升城市品位,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

一是深入推进片区和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锦水城、福源小区、彩虹新天地、文翠嘉园等片区改造任务;全面启动东山口片区、运输公司片区、国棉厂片区等片区改造,力争完成建设任务。城中村改造,全面铺开,消灭空白点,力争完成改造任务的60%以上。

二是继续完善主城区基础设施。在“十一五”完成对青龙路、东关街等道路大修改造的基础上,继续实施道路改造工程。重点是改造振兴街、榆山路、黄河路、五岭路南段等主干道,以及东沟街等次干道,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的创建工作,搞好县城环境绿化、美化。重点是结合道路改造,改造部分道路的绿化,提升绿化水平;通过实施拆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透墙见绿工程,拓展县城绿化空间,营造县城处处见绿景观;扩建环秀公园、玫城公园,新建设五凤山公园等街头绿地,使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进一步强化亮化工作,结合道路改造,对安装时间较久、照明效果较差的路灯实施改造,加强路灯的维护管理,确保亮灯率;继续实施主要街道两侧楼体亮化工程,切实提高县城照明水平和城市品位,丰富群众夜生活。

对环境卫生保洁,继续落实保洁员路段承包责任制,定岗、定员、定位,对保洁街道一日两清扫,中间守岗拣扫,全日保洁;坚持人员轮流值班、车辆机械连续运转制度,确保垃圾、粪便及时

4清运;以城乡接合部、城中村、住宅小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垃圾死角清理活动;加快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步伐,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面投入使用,实现垃圾处理资源化、无害化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以上。

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彻底治理县城环境存在的乱停乱放、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摆乱占等“八乱”现象,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合理规划建设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等,从根本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创造更加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的优美城市环境。认真贯彻执行县政府市容环境责任制规定,逐步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建设公共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金融中心、商务文化艺术中心(包括星级酒店、商务办公、商务公寓、综合商业、文化艺术中心等)、平阴新天地、家居市场中心、汽车市场中心、农业观光中心,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四)“十二五”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

“十二五”期间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关键五年,城市建设任务十分艰巨、繁重。为确保“十二五”各项建设任务和发展目标的落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步伐。

一是科学规划、确定发展方向。城市规划是政府指导、调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特别要强调规划的调控作用,坚持规划指导建设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龙头”作用,大力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切实搞好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和各专项规划,为城市发展奠定基础。坚持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及时纠正和查处违反规划的行为,有效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

二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提高依法行政。城市建设内容多、范围广、系统性强,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密切,且大多具有政府行为的特征,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城市政府职能作用,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搞好宏观调控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不断完善宏观决策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建立相应的监督、评价机制,把人民满意作为施政的目标,加强建设事业法制建设,从严治政、依法行政。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问题的研究,理顺各部门的关系,提高协同作战能力,避免重复建设、互相扯皮、资金浪费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为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提供保障。

三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全面深化市政公用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推进我县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政事、政企分开,建管分开,管养分离,实现投资多元化、运作市场化、经营企业化、服务规范化的目标,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破除城市建设单纯依靠政府投入的旧观念,确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思维。转换观念,走出“裁判员与运动员位置倒挂”的怪圈,立足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创新经营城市的思维,改革投融资体制,实行政策聚焦,主动适应城市化发展趋势,调整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吸引各方投资主体,广辟投资渠道,形成多主体投资、多元化建设的新格局。

上一篇:2分钟诗歌朗诵稿下一篇:艺术品市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