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2024-07-10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精选9篇)

篇1: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问卷

1、您购买食品最多的场所是?

A、村里超市B、镇上超市C、流动商贩D、其他

2、在您日常生活遇到最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是?

A、注水肉和病害肉B、食品中毒问题C、散装食品问题 D、过期食品

3、您对外观过于鲜艳的食品的态度?

A、不会购买B、谨慎购买C、好吃就行

4、您在购买食品是会注意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吗?

A、一定会看B、经常看C、偶尔看一下D、很少看

5、您采购食品时最关注什么?

A、价格B、质量C、实用D、品牌E、其他

6、您个人每月在食品上的花费是?

A、100以下B、100-200C、200-500D、500以上

7、您平时会关注食品安全的报道吗?

A、经常关注B、偶尔关注C、很少关注

8、您一般从那种途径获得食品安全消费知识?

A、有购买经验的人B、电视报道C、杂志书籍D、网络

9、您平常和家人在饭后讨论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吗?

A、经常B、偶尔C、几乎不D、从不

10、如果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你可能会怎么做?

A、自认倒霉,下次注意B、与销售商协调、要求赔偿

C、向消费者投诉D、向法院起诉

11、您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看法?

A、问题太多,令人失望B、问题存在,但有信心解决

C、问题不大,无所谓D、没有问题

12、您对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事故的了解程度?

A、十分了解B、一般了解C、没听说过

篇2: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广大农村地区的道路交通条件日益改善, 乡村道路发展迅速, 有些地区已实现村村通公路, 但由于种种因素,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上升, 并呈现高发态势,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与损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却是令人担忧。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原因何在, 如何进行有效治理, 以下作一些简要调查。

在农村众多的交通事故当中,大部分都是因为车速过快导致躲闪不及发生的。我们村已经有好几个年青人因为骑摩托车车速过快而失去鲜活的生命,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虽然农村的汽车比较少,但正是由于车少才导致很多开车的人在乡道上一路狂奔,由于路窄岔路多,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很难刹车,很多人不按交通规则强行超车,转弯时不打转向灯,加上车辆破旧等诸多原因,农村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

一、造成目前我国农村交通安全问题的原因

1、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理念滞后、制度缺乏

目前,农村道路交通事故重化趋势,弱管、漏管、失管现象突出,其原因之一是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理念滞后,管理制度资源不足。(1)重建轻管。近几年来,农村道路越修越多。但是,重建轻管、只建不管的现象非常突出,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各项措施落实不到位,县乡两级组织基本没有专门人员也没有专门经费投在农村交通安全管理上。(2)体制不顺、缺乏有效机制。县乡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相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协调配合不到位,未能形成合力,村委会、学校和企业等未能发挥其应有的预防和教育功能。出现交通问题就找交警这种单一性管理思维与模式还十分普遍。(3)缺乏科学、合理的警力配置机制。长期以来,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上的警力资源分配严重失衡。目前交通管理的警力资源主要都投放在国道、省道等主干道和城市道路上,虽然乡镇道路线长面广,交通管理任务艰巨繁重,但是交警部门是鞭长莫及,力不从心。2.许多村民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和文明、规范的交通习惯

在农村,由于文化素质等众多原因,许多交通参与者对现代交通的特点认识不足,交通安全意识十分淡漠,对用血的教训制定出来的交通法规不知道、知道也不遵守,在交通行为上我行我素,陋习依旧。农村地区的交通事故大多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村民自己违法行车走路,随意横穿公路造成的。部分农村机动车驾驶人因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异,驾驶素质难以适应复杂的交通环境,且缺乏职业道德,驾驶技术不良,交通违法现象环生。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为“马路杀手”的低驾龄驾驶员,他们无视自己驾驶经验缺乏的事实,“半路出家”做“黑驾驶员”,刚放下锄头就握着方向盘,因此对道路上各种情况的估计、判断能力不强,极易引发交通事故。更为可怕的是,由于交通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是一种连续缓慢的变化过程,许多村民对此习以为常,甚至近乎麻木。这是解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巨大障碍。

3、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投入不足

就政府而言,以政策调整为主线,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的支持与反哺力度,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农村社会治理良性运转的基本保障,也是还历史对农村和农民的欠账,其中理应包括农村道路交通所需的必要经费。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尽力筹集资金扩建、改建农村道路。但是,农村道路建成后的养护、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交通事故急救等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稳定的财力保障机制,使农村交通事故及致死率不断上升。

二、目前我国农村交通安全问题特点

1、农村道路交通流量时间、地点上的规律性 农村道路沿线村镇大多有集市, 每逢赶集或有庙会等其他民俗活动时,交通流量大, 人员比较集中, 交通违法现象突出, 在平时和农忙时交通流量则相对较少;沿途有学校的路段在上下学期间交通流量集中, 其它时间少。地点上的固定性往往在集市所在地及周围路段交通流量大, 沿途有村镇的路段交通流量大, 拖拉机、农用车、报废车多, 交通违法行为突出。

2、农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

由于农村道路上交通参与者主体的法制意识淡薄, 自我保护意识差, 职能部门参与管理的力量相对薄弱, 客运车辆相对较少, 使得拖拉机、农用车等低速载货汽车违法载客、报废车上路行驶、无牌无证摩托车上路, 行人不遵守交通法规、随意横穿公路, 集市占道、乱摆摊设点、夏收期间在公路上打场晒粮等交通违法行为成为县乡道路上交通违法的主要形式。

3、农村道路交通交通事故的特点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机动车辆大幅增加, 人员流动性加大, 随之而来的是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农村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一)农用车、报废车、摩托车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主体。

(二)驾驶人驾驶技术不过关, 交通安全常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

(三)交通弱势群体忽视交通安全,不遵守交通法规, 是交通事故的最大受害者。

(四)由于我市特有的地形地貌, 县乡道路多集中在山区, 道路里程长, 路况差, 沿线乡镇多, 人口集中, 交通状况复杂, 是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又一成因。

(五)农用车、报废车发生事故后赔偿能力差, 经营车辆大多未参加保险, 又缺少经济来源使得受害方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和相应的赔偿, 事故处理难度加大。(六)受害方法制观念淡薄, 不相信法律, 不相信办案人员, 无理取闹, 将怨气转嫁到办案人员身上, 加大了事故处理的难度。

三、对我国农村交通安全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1、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管理新机制

要在已建立的道路交通事故预防新机制的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道路社会化管理新机制, 并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包括公安、交通、农业、安监、教育、卫生、工商质监、民政、新闻媒体以及各村两委和企事业单位等在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2、对相关法律的宣传

加大对《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宣传力度,注重用典型案例教育群众。并把宣传教育活动的重点放在机动车驾驶员、客运车业主、企业法人等重点人群上,抓好源头教育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3、对乡道、村道的建设投入

增加对乡道、村道的建设投入,特别是尽快加大对现有乡村道路上危险路面的加固维修、养护工作,对危险路面增设警示标志标线,加快对边远地区道路的建设投入,以解决人民群众行路难的问题,对已有的乡村道路按照地域管辖的原则落实好道路养护责任制,保证乡村道路畅通。

4、对农村交通的管理

农机管理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加强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和督促整改。要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责任制度,发现交通安全隐患,及时向责任单位发放整改通知书,及时向政府安监部门汇报情况,不整改绝不放过。

篇3: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关键词:德州,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分析,对策

本课题采取问卷调查方法, 分环境知识、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三部分, 各设计10道选择题。选择德州市德城区二屯镇的5个村庄为调查点, 选900个村民集中填写问卷。回收问卷841份, 收回率93.4%, 有效问卷830份, 收回有效率98.7%。

一、问卷内容及结果

1.环境知识调查内容

(1) 绿色食品是指:A.绿色果蔬 B.绿色营养食品 C.安全、无公害营养食品 D.其他

(2) 您听说过“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概念吗?A.没有 B.有

(3) 你觉得个人的生态保护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重要吗?A.重要, 因为环保要从个人做起 B.不重要, 因为自己太渺小了, 不构成影响 C.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4)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A.没有危害 B.不知道 C.有危害 D.知道一点

(5) 低碳消费中的“生态旅游”更接近下列的哪种旅游:A.和谐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 投入适度, 少消耗的绿色旅游 B.资金投入较多, 商业开发和建设较好的经济旅游 C.无过多人工修造开发景区, 完全欣赏纯正自然风景的原生态旅游

(6) 知道什么叫低碳经济吗?A.不知道 B.知道一点 C.知道很多

(7) 农用薄膜、塑料袋包装等都是白色污染物?A.对 B.不对

(8) 焚烧农作物秸秆对环境的影响:A.污染环境 B.不污染环境

(9) 废电池对环境和人的健康:A.有影响 B.无影响

(10) 常用有磷洗衣粉既有损皮肤也污染环境:A.对 B.不对

2.环境态度调查内容

(1) 对国家实施限塑令, 您怎样看待?A.很好, 可减少塑料废弃物, 有利于环境建设 B.无所谓, 我没受到影响 C.反对, 因为给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2) 您在消费时是否将环保列入考虑?A.以环保为首要考量 B.尽量兼顾自己所需和环保 C.不曾考虑过这个问题

(3) 您对生态的态度是:A.生态的好坏与我们密切相关 B.好不好都无所谓 C.生态的好坏与我无关

(4) 您怎样看某些景区的餐饮机构大量使用发售一次性手套和碗筷的做法?A.认为一定要禁止这种行为 B.认为不用强禁, 但不提倡 C.认为这样方便游人, 没什么不对

(5) 您对一些景区为商业开发而大规模破坏原有野生植被的行为有何看法?A.这是破坏生态, 我强烈反对 B.这是破坏生态, 但毕竟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不强烈反对 C.这种开发方式有利于经济发展, 我赞成 D.我不关心这个问题

(6) 您对一些游客在景区的大树上刻画“×××到此一游”等字样的行为有何看法?A.强烈反对这种破坏植物的行为 B.认为这是为旅游留下纪念, 况且刻两刀又不会把大树刻死, 没什么不对 C.保持中立, 不同意也不反对

(7)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请问您最赞成那种?A.人应顺应自然来谋求幸福 B.人应利用自然来谋求幸福 C.人应征服自然来谋求幸福 D.说不清

(8) “限塑令”的实施, 是否减少了您的使用频率?A.没减少 B.减少了, 但效果不明显 C.效果十分明显, 现在几乎不用塑料袋。

(9) 你是否愿意分类投放垃圾?A.愿意 B.不愿意

(10) 购买商品时是否会关心商品是不是环保产品?A.是 B.不会

3.环境行为调查内容

(1) 对手中刚吃过的冷饮包装您会?A.一定扔进垃圾桶 B.扔哪儿都行 C.方便的话就扔进垃圾桶 D.尽可能扔进垃圾桶

(2) 请问在平时的生活中, 您常用新的塑料袋吗?A.经常, 几乎每次购物都用 B.较常, 有时记得带环保袋就不用 C.偶尔, 有时会忘了带环保袋 D.很少, 去购物时都会记得带环保袋, 就算忘了带也尽量不使用

(3) 你对废电池是如何处理的?A.和其他垃圾一样, 扔进垃圾桶里 B.随手扔在抽屉里或桌子上 C.收集起来交于有关部门 D.随便

(4) 在室内开空调, 您一般把温度调节为:A.26度或以上 B.23至26度 C.21至23度 D.21度或以下

(5) 你在购物时偏好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吗?A.只购买带有绿色环保标志的产品 B.价格合适会优先考虑 C.不知道什么是绿色环保标志 D.有无绿色环保标志不是重要因素

(6) 您经常使用一次性餐具吗?A.经常 B.从不用 C.偶尔

(7) 您的寝室无人时, 是否会熄灯?A.会 B.一直亮着 C.有时会忘记

(8) 你是否注意节水节能?A.注意 B.不太注意 C.不注意 D.与我无关

(9) 当您发现身边有不爱护或破坏生态的行为时您会:A.上前制止 B.向有关部门举报 C.不赞同, 但也不出面制止 D.与您无关应由政府处理

(10) 您经常吃野生动物吗?A.经常吃 B.偶尔吃 C.从不吃 D.自己不吃, 也不让家人吃

二、德州市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状况分析

调查显示, 农民环境知识较缺乏, 影响了环境意识的提高, 进而影响其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农民环境态度比较模糊。环境行为与认知不同步。农村居民环境意识状况表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动力;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环境投入不足;环境保护宣传和环境教育力度不够。

三、加强农村居民环境意识对策

首先, 加强农村环境宣传教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教育, 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环境价值观, 唤起农民的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 加强农民的环境法制意识教育。目前, 农民的环境法律意识还处于较低级阶段, 许多农民甚至不知道破坏环境程度严重者是违法的。为此, 在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的同时, 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加大相关法律宣传力度, 使他们真正能在法律约束下, 规范日常自身行为。

再次, 积极推进乡镇循环经济发展。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以生态链的作用循环利用。将农产品废弃物、副产品及生活垃圾循环利用, 既大大减少生产生活活动污染, 又有利于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把单纯的种植和养殖业不断向第二三产业升格;推进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认证;推进乡镇工业园区建设, 对电、水等公用工程集中, 合理配置资源, 降低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

最后, 引导农民形成科学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引导农民生活方式转变是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培养他们的绿色消费意识, 提倡绿色消费, 提倡无公害无污染的“菜篮子”工程。

参考文献

[1]赵爽, 杨波.兰州市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与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5) :14-18.

[2]刘志峰, 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结果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7 (4) :11-13.

篇4:居民乙肝防护意识调查分析

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中随机4个居委会的200户展开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中共获得有效问卷325份,在这325例问卷中存对乙肝防护知识知晓者147例,占45.23%。

结论:居民对乙肝相关防护知识的知晓情况一般,需要相关部门展开积极有效的健康宣传教育,提高乙肝预防意识,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关键词:乙肝家庭感染防护意识家族史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72-01

在临床上乙型病毒性肝炎又被称作为乙肝,其具有高度的传染性以及家庭聚集性,且在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之后会导致诸多严重的慢性化状态,会有一部分患者发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1]。现阶段对乙肝的治疗没有特效药,且治疗费用相对高昂,不但会对整个民族的健康体质产生影响,且会增加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无可估量的不良影响,所以预防控制乙肝流行已经成为疾病防治工作的首要任务[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居民乙肝防范意识进行分析探讨,从而为今后的乙肝防治工作提供可靠参考的目的,对某社区居民展开问卷调查,并对相关的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广州市越秀区珠光街社区中随机4个居委会的200户居民,研究中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5份,其中包括有男208例,女117例,年龄3-84岁,平均(46.3±14.2)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研究中居民对乙肝知识的认知度,包括有对病前预防,病中非感染人群的的保护以及病后的治疗恢复等。并对调查结果展开统计分析。

1.2.2调查方法。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有:①一般资料,包括有调查对象的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婚姻状况等;②乙肝防护知识,包括病前预防,病中非感染人群的的保护以及病后的治疗恢复等。

2结果

2.1乙肝患者家庭内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经统计得知在325例调查者中对乙肝防护知识知晓者147例,知晓率为45.23%。

2.2对乙肝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经统计得知,147例研究对象知晓乙肝传播途径者101例,知晓乙肝五项意义者53例,知晓乙肝预后者44例。详见表2。

3讨论

据调查,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为HBV感染的高危人群。我国在1992年开始实施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接种,绝大多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是肝病患者的子女经对乙肝疫苗予以接种而对乙肝病毒的感染进行了有效的避免。在本次研究中,有些人对乙肝预防知识还相对比较欠缺,從而导致其后代出生时没有得到有效的乙肝免疫阻断,最终导致其成为乙肝病毒携带的免疫耐受状态或者是成为肝炎患者[3]。不少乙肝患者在发现自己感染之后,因没有对家人采取合理有效的隔离措施,从而又引起配偶以及子女发生感染。还存在一些患者家中的父母为乙肝或者是肝硬化患者,一直没有得到家庭成员的重视,直到自己发病后才得知自己的兄弟姐妹中存在乙肝病毒携带者。曾有相关研究显示,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绝大多数均被乙肝病毒感染,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者乙肝患者约占63.36%,这一结果表明乙肝发病具存在十分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所以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应被视为HBV感染的一个高危人群,并应对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4]。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患者对乙肝传播途径以及相关的预防知识了解并不透彻,甚至存在一些人根本不知晓怎样去预防感染。因乙肝病毒感染后病情一般比较隐匿,会存在一些人为终生携带病毒,然而却不会发病,还存在一些人一旦发病便已经证实为肝硬化或者是肝癌患者。所以不接受相关的检查对乙肝患者家庭成员的感染状态进行了解,一些病毒携带者便成为一个“天然的病毒库”,会对患者的家庭造成时时威胁[5]。

参考文献

[1]周小玲,杨继红,赵线娥.乙肝患者家庭感染与防护意识分析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1,13(27):415-416

[2]金珍淑.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家庭感染状况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2009,12(20):126-127

[3]金珍淑.延边地区248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调查及家庭护理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09,13(19):314-315

[4]杨玉兰,闫素英.227例乙肝患者家庭感染状况与防护意识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0,13(11):532-533

篇5:关于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以安义县石鼻镇居民为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足部建立和完善,市场调节作用日益彰显。劳动力市场调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化转移速度不断提高。与此相反,传统市场体制仍未得到根本改革,城乡隔离模式下的许多制度扔阻碍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农民是合法权利得不到充分有效地保护。由于历史级制度为得到根本改进,有些地区农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显著。农民是我国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农民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农民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过民主法治建设的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笔者与小组成员深入调查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法律意识,并和农民进行了接触,对一些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进行普及,自己印制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发给农民,使得一些农民能在遇到问题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据了解,新农村建设后农民越来越知道法律的重要性,为了了解安义石鼻镇居民的法律意识特进行此次关于农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本次调查以调查问卷形式为主,非结构式访问的方式为辅,在发出的100分问卷中,回收率为76%,其中有效率为 65%,其中年龄分布比较平衡。于此可见,此次调查的结果真实可信,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

随着各界坚持不懈地开展普法工作以及媒体对以案说法的报道越来越多,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维权意识开始加强,农民也越来越注意到了法律的重要性。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这种对法律的陌生感决定了农民在遇到问题时一般是拒法律于门外的,更倾向于用非法律方式去解决问题,情在处理问题是在某种程度上占了极大的比重。

第二,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足。小组在安义石鼻镇调查的时候发现,很多人对一些根本的法律有所了解,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第三,权利意识淡薄。“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权利意识淡薄,主体意识模糊,缺乏维护民主权利,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和实践活动。

不少农民在其权利受到侵害时,或不知道已受到侵害,或虽已知道,却信守,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敢抗争,一味忍让。

第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相反,几千年来的封建人治传统已使权力至上的观念在我国农村社会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我国农村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在权大还是法大的价值取向上,广大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法律几乎是没有权威的。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第五,法律基础知识薄弱成为制约市民法律素质提高的瓶颈。当地居民掌握法律法规数量明显不足。大部分居民民对内容有大致了解的法律法规仅在10种以下,对不同类别的法律法规认知水平不均衡且带有明显的选择性。法律认知不足很大程度地影响到法律遵守,居民不遵守法律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懂法。大多数居民认为不遵守法律的原因是不懂法,尤其是在居民维权意识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法律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一些不理智行为。

二、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第一,受教育程度不高,影响其法律素质的提高。由于传统和现实原因相互交织,我国农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而城市为12.2年。而在笔者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在安义县石鼻镇在接受调查的人群中学历在高中以上的 仅为23.85%,而大学毕业的很少。另据有关报载,目前,我国文盲绝对数高达8507万左右,而其中90%的文盲分布在农村。农民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必然直接影响到其学法、知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进而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阻碍农村法制建设的进程。

第二,法律在农村的实施情况较差。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农村良好的执法、守法、崇法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封建法制传统中“行政兼司法”体制的影响,农民在碰到纠纷时首先想到的是找政府,而不是找法院,这不仅使司法独立的实现困难重重,也使司法的终极权威性大打折扣。农民不相信法院,无意诉诸法律,却对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充满憧憬。而农村的行政执法情况又如何呢?部分基层执法人员素质低下,农村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农村中以权代法、以势乱法、执法违法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乡村执法者的这些形象和执法行为必然削弱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使人们不再相信、尊重和遵守法律。

第三,农村普法工作较为薄弱。农民法律意识淡薄与政府的法制宣传教育有着直接关系。虽然已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计划,但总的来讲,我国普法宣传工作收效甚微。特别是农村,政府的普法投入不足,未能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普法宣传,只是简单地发放普法法律法规选编,普法流于形式,方式方法较为单一。法制宣传中较注重法律义务、法律责任的灌输,忽视人们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注重实体法,而不重视体现法律正义的程序法等等,这势必使农民对法律产生厌倦的心理,影响其法律意识的提高。

第四,当地居民能用到的法律途径很少,当地居民的遇到问题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能够找那些途径以获得帮助,他们(他别是年龄较大的人)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话只能想到向政府求助。

三、解决方案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思想观念或多或少发生了一些改变,但这远远不足。要想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法治国家必须转变农民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让他们做一个现代农民。小组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积极探索农村普法教育新模式是关键我国目前的普法教育,是指政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全社会的法律宣传教育,“目的在于让全体社会成员获得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情感,确立法律信仰,”这种自上而下的普法教育模式在农村地区所取得成效低于预期值。因此,首先要从发展的视角搞清楚现阶段农民对法律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形式主义普法,提高农民学习法律的热情和自主性,同时要加大投入,突破陈旧的普法方式,搞好法律援助,将普法的重点放到现代法治理念和民主思想的教育宣传上来,提高农民对法律的深层认识。一方面要结合农民群众文化素质较低、认知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在法制教育中改变单一的说教方式,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如采取以案说法、在农贸集市设立法律咨询点以及法制文艺演出等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农民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增强法制观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意识。这样才不至于使“送法下乡”变成简单的“送书下乡”。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充分利用宣传栏、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覆盖面广、渗透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农村普法工作。

第二,加强法制建设进程。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要使农民都进行有效的社会参与提高他们的法律思维必须有完善规范的法律体系。政府应对村委会工作制度进行法制改革,保证村委会有效快速的进行基层工作,使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管理自己的事务。

此外,对于农村留守的老人孩子应采取一些针对的方式。

对提高老人法律意识来说,一是开展全面性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宣传通过法制宣传橱窗,黑板报、法律咨询等为老年人开展法律服务,帮助老人排疑解难;二是为特殊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工作人员对有残疾或行下不便的老人进行了一次走访,能及时满足老年人法律方面的需求;三是为老年人发放《法律服务手册》及工作人员联系卡,通过此项工作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法律需求,将有援助需求进便于及时联系;四是开展老年人法律援助专题咨询活动。开展法律援助现场咨询活动,回答了老年人关心的老年婚姻、遗产继承、赡养纠纷、分家析产、拆迁安置及遗嘱效力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消除了老年人心中心疑惑。

而对于提高儿童来法律意识来说,一是逐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大纲,纳入教学计划,真正做到计划、教材、课时、师资“四落实”,同时,坚持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组织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法制实践活动;二是确保课时到位。中小学要充分发挥品德课、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在相关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宣传及相关的主题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课时,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安排,有条件的地方要开设法制教育专门课程;三是提高法制课教师的授课水平。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法制课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可采取脱产进修、短期培训、专家辅导、以会代训等方式进行。“四五”普法期间,力争将所有中小学法制课老师轮训一遍。有条件的中学要引进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同时,也要重视整个教师队伍的普法教育,使广大教师在学法、守法、用法等各个方面都能为人师表。

篇6: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在中国不断与世界扩大交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今天,法律开始走进并更近的影响农民的生活,那么,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呢?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状况又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急切想了解的问题,于是趁着实习的机会,在我县的几个乡镇展开了此次的社会调研。

一、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图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法制社会的时代,农村的日常生活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用法律来调整。通过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尽管每个地区各有差异,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识也希望通过了解,能加强和增进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的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地。

调查对象分别是黎川县日峰镇、湖坊乡、潭溪乡在村生活的居民,所被调查的人员大概在18-65岁之间,文化程度在小学至本科之间,无文盲。所以,可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以及回答我访问时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调查的程序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不过仍是以调查问卷为主,访问为辅的调查方法。

四、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因为考虑到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在爸爸的帮助下,这次的调查共发问卷60份,每个村各20份,采用当场回收的方式,60份全部回收,但有4份没按要求填写,所以,最后的有效问卷为56份。

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 1你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 A该了解的都了解了——12.8% B.不太了解——65.3% C不了解——21.9% 2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10% B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 ——18.3% c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31.7% D.说不好——40% 3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您会 A利用法律的手段解决——40% B带上一群人,拳头解决——17.5% C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忍气吞声——10% D拿钱私了——32.5% 4您党得您的法律意识强吗? A很强——20% 一般——72% C.不强——18% S您觉得法律和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A关系密切——55.8% B关系不大——35.82% C没关系——8.33% 6您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吗? A严格遵守——47.5% B大部分遵守——28.3% C有时会——14.12% 对法律规定不了解——10% 7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吗? A知道,并且十分清楚——9% B大体知道——48.8% C我只是知道什么不犯法——26.7% 不知道,做人靠的是良心,别的无所谓——16.4% 8您觉得影响我国法律有效执行主要原因是

A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11% B执法机关执法不严——18% C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65% D)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6% 9公交车上您刚好看到有两个小偷合伙正在从一老人 家挎包里偷东西,您会: A马上制止——4.82% B如果别人出面制止里,我也会帮忙——16.9% C做暗示提醒,引起别人或者被偷者的注意——56.7% D多一事不如少一事——22.32% 10对于一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向您借700块钱,答应两个月后还,您会要求他写借条给您吗? A关系那么好,不用写——58.6% B应当写——16.48% C写不写都无所谓——21.8% D说不清——5.2%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就一些调查问卷的内容和村民交流,回来通过一系列数据分析,大概总结出了以下几点:总的来说,法律,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权利意识非常淡薄。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以及联系近年来媒体披露的大量案件,都可了解到不少人的脑子里的法律意识仍是空白的,即使自己或家人受到了严重侵害,也不知道用法律来保护自己,不去报案;也有一些像有经济往来的行为,如借款不写借条,总以为大家是熟人,是朋友,不会出问题,而一旦出了问题,又无凭无据,无法求得法律的保护;更有甚者,一些村委会的干部的法律意识也十分淡薄,公然出面去解决本村发生的刑事案件,以私了的方式解决,使得触犯刑法的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因为法律的普及逐渐深入农村,大部分村民一般都还是能肯定法律的价值的。可是,还有许多村民对相当部分的法律规范和司法机关持不信任态度,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现行法律调整的对象的被动地位,不懂法也不愿主动地去了解法律,从而用合法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法律赋予的检举权、控告权还不甚了解。

(3)妇女的法律意识更为淡薄,且一些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广大农村,应该特别是在偏远的山村里,多数的妇女经济上还不能够独立,走不出家庭的圈子,也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家庭暴力也时有发生,妇女受歧视、受虐待、受摧残的事时有发生,但她们却忍气吞声,不会拿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以上现象的分析:在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知识面窄,谈不上什么系统有条理的学习法律法规,广大农民获得的法律方面的信息量非常少。所以,法律在广大农民的头脑中所占的位置自然是十分淡薄,甚至是触犯刑事的行凶、抢劫、盗窃等严重侵害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生命财产的犯罪,行为人也并非无知到杀人是否偿命,犯罪是否坐牢的愚昧地步,但是他们仍然铤而走险,这纯粹就是,法律意识的问题了。虽然,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但犯法的自然是法律意识不高,但很多懂法的也依旧如此。在农村里,一些普法教育单单靠形式化、表面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散发些传单,而这些根本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我觉得针对以上的现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

现在的传媒的力量是巨大的。各类传媒应该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其。通过电视、电影或是其他的文艺作品以直观的方式入手,来吸引村民的注意力。在这个方面,宣传机构、普法机构应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2、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广大的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偏低,像枯燥的法学理论肯定不适应他们,所以要编写出适合广大农民的法律学习资料。在我们的农村里,各类案件时有发生,法律宣传的素材应该并不缺乏,只是说没有下大力气、下功夫去收集整理他们。编写宣传材料,最好是法律条文结合实际案例、真人真事的案例。多拍摄农村生产生活与法律相关的短片电视剧,贴近他们的日常生活,这样的教育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首先,这支队伍应该要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熟悉基本的法学理论。同时,他们也应该要熟悉农村、农民的日常生活,知道农村在法律上的空白是什么,农民经常发生的纠纷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因人施教。在每逢普法的宣传日,搞好法律咨询活动,散发宣传资料。普法队伍得长期做好这项工作,才能促进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4、有关部门在普法教育,上还应适当投入

因为像编写教材、发行书籍,建立专业的普法队伍、定期下乡,所有的这些都是需要资金支持的。而且,我国的农村地域广阔、条件也是千差万别的。首先,在村委会里,就应该设立专项资金,订一些相关书籍、报刊杂志,一来可以供村干部学习,起模范带头作用;二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法氛围。其次,还可以用村里的传统办法,比如办壁报,做一些宣传的栏,把最新的法律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民。

5、一些领导机关、司法机关应做好表率工作

因为目前,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触目惊心的违法现象在报刊、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一种误解,对法律权威性的误解。所以,领导机关、执法机关应该要以自己的实际行为为广大的农村居民做出表率!通过这次实地的社会调研,让我从中学习了很多。也要特别的感谢我的父亲,是他,教会我怎样去分析调查问卷的数据。也是通过这次的社会调研,我从中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在读本科生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决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的知识,更要把从书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篇7:赣州市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调查

姓名:雷鹏

学号:09号

关于赣州市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调查人:

法学082班

雷鹏

调查对象: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 调查范围: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

指导老师:文法学院武立敬老师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新理念也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农业,农民这一“三农问题”,出台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众所周知,农村环境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环节,而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是农村环境保护的先决条件。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应当深入了解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由此,为响应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在学校老师们的指导带领下,暑期我对家乡附近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作了抽样调查,下面我将这调查结果作一系统的报告。

(一)农村居民文化程度现状

在一定程度上讲,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其环境保护意识的高低,想必这一点应是家喻户晓。、据这次对二十五岁以上农村居民所作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男性居民90%只受过小学初中教育,读过高中的只有8%左右,读过高中的更是少之有少;农村女性居民中,90%以上的女性居民只受过小学初中教育,其中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的女性居民比重近一半左右,接受高中教育的女性居民只有5%左右,接受高中以上教育者更是寥落晨星。由此观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总体上还停留在义务教育阶段,其受教育水平总体偏低,这直接制约着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

(二)农村居民的环保责任心

环保责任心与居民的环保意识密切相关,只有其有了较好的环保责任心才会用心关注环保工作,其环保意识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在这次调查当中,绝大多数农村居民都认为环保工作市政府及环保人员的事,极少数人认为环保工作是每一个人的事,更有甚者居然会说不知道。此外,农村对于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普遍采取观望或束手无策无所谓的态度,极少有积极制止、举报的举动。当居住

地周围的环境受到破坏恶化后,有些人会把改善环境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政府的身上,有的人居然会选择换个地方居住,离开其原来居住的风水宝地,更有甚者居然无动于衷,不采取任何措施,只有极少一部分人会议靠自己的力量做些路是你讲的事情帮助减少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绝大多数居民对环保缺乏责任心,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任凭周围环境如何恶化,就是无动于衷。

(三)农村居民对当地水源的认识

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一旦没有了水,那么一切生物将不能生存,地球也就成为了了无人烟、无丝毫生气的星球。因此,保护水源、珍惜用水、改善水质是农村环保的重大工程。就调查结果来说,绝大多数农村居民认为农村水质一般,少数人为水质很好;极少数反映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其实不然,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农村水质再不是百里挑一,而是严重污染了,而只有极少数居民认识到了这一点,可见其对水源缺乏认识,而农村居民用水多是附近的水或者是天然井水,少数饮用自来水,用饮水机买纯净水的就更为稀少。这样,农村居民饮用不干净的水对其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而他们自身却不知道其危害。由此观之,提高居民科普知识已经刻不容缓了。

(四)农村居民对废电池、垃圾、白色污染的认识

废电池、垃圾、白色污染不仅污染农村土质肥力,而且对农村的容貌、形象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5%的农村居民认为废电池对人体健康不构成威胁并且持无所谓的态度,极少数居民认识到废电池对人体健康不仅是有害的,而且这危害是难以估计的;而且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环保设施是缺乏,废电池回收箱基本上处于零状态,废电池随处可见。此外,农村缺乏垃圾箱,大多数村民将垃圾扔在河边,村边,及房屋前后,只有少数人愿意而且不厌其烦的将垃圾丢在指定的垃圾投放点。调查结果还显示:有95%以上的农村居民认识到白色污染是聚乙烯的白色塑料垃圾,有近80%的农村居民担心白色污染对身体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但没有解决的办法,只有少数人在购买商品时自备购物袋,而大多数人是商店给几个塑料袋就用几个,更有甚者在购买商品时根本就没有考虑到食品的包装袋是白色污染。此外,90%以上的农民为保收成而不惜大量使用农膜,却不顾由此造成的白色污染。由此观之,目前农村缺乏必要的

环保设施,加上农村居民的环保自律能力又低,导致农村废电池,垃圾随处可见,白色污染极为严重。

(五)农村居民对大气污染的认识

呼吸是人类及其他动物维系生命所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一时不呼吸便感觉难受,时间一长便会死亡,而大气是呼吸的第一道原料。因此,保证吸入清洁空气对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故而,大气污染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有近75%的农村居民不担心大气污染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对大气污染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0%左右的农村居民认为使用天然气有利于保护大气,有近40%的农村居民认为天然气和蜂窝煤一样对大气有污染,有甚者竟然不知道天然气,对天然气是否污染大气持无所谓的态度;有40%之多的农村居民认为使用农药不污染大气,但危害人体健康,有近40%的农村居民认为使用农药不污染大气,也不危害人体健康,并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只有少数农村居民既认识到使用农药污染大气,有认识到使用农药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大约90%的农村居民不清楚或是不太清楚燃烧秸秆污染大气并持无所谓的态度,约有95%的农村村民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持肯定支持的态度。由此可知,农村居民对大气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态度表现大多不屑一顾,农村大气污染蔓延步伐加快。

(六)农村居民对农药、食品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认识

食物是人体活动能量的来源,人类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每天摄取足够多的食物来补充人体所消耗的能量。因此,所摄取食物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健康的好坏。据调查结果显示:有近80%的农村居民知道自己长期使用的杀虫剂,但很清楚的不多,有90%以上的农村居民选择农药的标准是看价格是否便宜或是效果好,而不管其是否污染环境,有近60%的农民认为使用农药不污染土壤及水源或是不知道后果,并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因而,农药使用完后,不少农民把废弃的农药瓶扔在地里头活在池塘里。较少的人会把这些东西带回家里或放在垃圾堆里。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超过80%的农村居民担心蔬菜水果有农药残留物质,会危害身体健康,而约40%的农村居民认为目前吃的蔬菜水果与10年前的相比吃得放心或是差不多,70%以上的农村居民在吃蔬菜水果之前用清水洗干净再吃,有90%以上的农村居民对后代人生活环境表示非常担忧,并愿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维系后代人的健康成长。由此观之,农村饮食卫生比较差,农村

居民的身体健康濒危。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迅猛,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各方面的素质相差甚远,这在环保意识领域里表现尤为突出,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总体低下,农村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为提高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我们应该:

1、果敢正视农村居民环保意识底下的的现状,而不应该掩藏农村环保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这是提高农村居民环保意识的基础;

2、教学培训。通过对广大农民的环保培训,大力普及科学环保知识,宣传党和国家的环保政策,让广大农村居民切实认识到环保的紧迫性,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环保与其自是利益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做好环保工作是每一个人的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取得环保工作新进展,共建美好家园的构想才更有希望;

3、开展农村环保专项立法,加大农民在环保项目的参与机会和权利,减低农民参与环保的成本。在农村,不是环保意识都薄弱或是没有人关心环保,而是由于农民的公民环保知情权和参与权得不到保障。我国最新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管理办法》中提到,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有关项目,非经公众听证和监督不予立项,对民间组织参与环保应该在法律上给予明确地位并积极鼓励。显然这些条例对农民同样适用。各级领导干部在向农村引入项目前,应认真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真正为农民履行环保知情权利,接受公众参与的环保监督。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环保监督,少看最好的,多看较差的,树立坏的典型,严厉打击。促进某些地方领导将原本应付环保检查变成将环保工作像抓GDP一样重要的日常工作,让农村领导、老百姓都能认识到:环保是我自己的事情,我生活的地方的事情,而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

4、真正落实惠农、优农的环保政策,调动农村居民的环保积极性,依靠群众力

量改善农村环境;

5、结合新农村建设运动,尽快开展“从我做起”的联合环保大行动。对于农村人口,该行动要有实际性的保护对象,首先从与参加者关心的环境保护对象

(如当地的一个湖或一条河)开始,告诉村民由于多年来大家不注重环保,村边的河道、池塘等水质已发生急剧变化;教育村民环保不仅是大家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不仅自己不要随意倾倒生活废水和废弃物,也要及时批评和教育环保意识薄弱的村民,改正不注意环保的错误习惯和行为,使村民得知不注意环保的行为比不讲究卫生危害更大的道理,逐步引导农村群众建立公共环保意识;

6、大力宣传农村环保知识、播放农村公益性广告,树立环保榜样。在配合推行新农村运动的同时,在农村宣传环保知识,寓教于乐,将知识性和趣味性融合一体,激发和加强农民环保的潜意识。督促当地主要媒体不断制作和播放贴切农村生活的公益性广告。通过制作和播放贴近农村生活的公益性广告,以及经常播放与农村环保有关的新闻,让农民多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事情。另外,要及时树立环保模范典型,经常表扬农民身边的环保模范和环保卫士,表彰他们的环保事迹,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

7、适时开展和组织针对农民群众特别关注的地区性环境问题为主题的特大型环保造势活动。对于目前环保仍是农村较时髦话题的状况,村民的环保意识仍处于初步形成期,在这一阶段需要的不只是社会的普及、个体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国家力量下的集体推动。可进行全民齐唱环保歌、全民齐做环保事、全民齐看环保电影(电视、专题片)等活动,这其中大型的造势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无论对于我省水体环境的保护还是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都将是非常有意义和影响深远的;

8、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从孩子起就培养其环境保护的意识,为此应在小学、中学的德育课中重点设立环境保护课;

9、建立农村环境保护严格责任制度,并作为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干部、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应结合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将农村环境状况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以干部充分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农村环境保护顺利开展;

是的,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环境之于人类,就像唇之于齿,环境优美,人才能健康成长,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宜人,人者旺”。想必人人皆欲生活于宜人之境,那么保护坏境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其实,环保无所不在,只

篇8: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达州市城区(通川区、达川区、西外新区)作为调查地点。随机选取城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调查问卷是经查阅大量文献后自行设计的,问卷项目及部分答案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确定。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饮水习惯、分辨能力、卫生知识、质量期望等,由调查员根据问卷逐项询问或自填的方式进行。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用Excel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收回问卷349份,有效问卷348份,有效率99.7%。其中男性165人(47.4%),女性183人(52.6%);66.7%为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232/348);77.7%为20~60岁(269/346);80.1%为中等收入(2 000~10 000元/月)的家庭成员(261/326)。

2.2 饮水习惯

调查对象中有319人喝桶装水,桶装水接受率为91.7%(319/348),男性对于桶装水的接受程度高于女性。67.0%的人饮用桶装水是因为饮用方便;喝桶装水主要是在办公地点等公众场所,占72.9%(312/428);回家后,仅有14.7%的人饮用桶装水,79.6%的人饮用烧开的自来水。见表1。

2.3 卫生意识

被调查居民中,有73.3%的人不关心桶装水是否卫生,有58.3%的人不关心是否有异味,有45.7%的人未关注水桶质量,有35.1%的人相信负面新闻报道。

2.4 桶装水饮用安全知识

有71.6%的居民不了解国家卫生标准,仅2.0%的人知道桶装水中病原微生物种类,有62.9%的人不知道饮水机清洁周期,甚至有些人(21.3%)不知道饮水机需要定期清洁。桶装水开封后的保质期国家尚无标准定论,本文暂以7~15 d为正确理解。此次调查,居民填写的保质期范围为3~50 d,仅有少数人回答正确。大多数居民(60.6%)不清楚水桶材料。见表2。

2.5 质量期望

调查对象对提高桶装水质量的有效措施期望最高的是加大监管力度,占69.3%;期望普及鉴别知识的次之,占48.8%。见表3。

3 讨论

本次调查虽然有91.7%的城区居民能够接受饮用桶装水,但主要是出门在外饮水不方便时的选择,这种上班养成的饮水习惯并没有带回家里面,回家大多数还是选择喝烧开的自来水,这与其他地区超过76%的城市家庭已经选用桶装水不同[2]。男性对于桶装水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比较感性、女性比较理性的性格差异有关。

被调查居民普遍不关心桶装水卫生状况,这是因为居民对桶装水国家卫生标准不了解也不关注,不知道影响桶装水卫生质量的相关因素,饮水安全知识欠缺。在目前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产品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消费者别无选择,基本上只能关心一些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比如说价格、包装外观等。

被调查居民把提高桶装水卫生质量寄希望于政府卫生监管部门。鉴于全国各地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对于桶装水饮用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3]和桶装饮用水不容乐观的卫生质量现状[4,5,6,7,8],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在民众中开展饮水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鉴别知识,改进措施,积极营造信息对等氛围,让普通民众相对容易获取自己消费食品的安全信息,切实保障饮水安全。

作者声明 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了解达州市城区居民桶装水饮用安全意识的现状,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查阅文献设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达州市城区居民饮水安全意识。结果 调查348人中桶装水接受率为91.7%,67.0%的人是因为饮用方便,且男性接受程度比女性高;桶装水饮用场所72.9%是在办公地点和公共场所,回家后79.6%的人饮用烧开自来水;居民饮水安全意识淡薄,有73.3%的人不关心饮水卫生,有58.3%的人不关心是否有异味,有69.3%的民众期望加大监管力度。结论 达州市城区居民桶装水接受率高,但缺乏饮水安全知识,在制定监测方案时要把重点放在办公场所,充分考虑目标人群。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共享。

关键词:食品安全,桶装饮用水,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徐述坚.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状况[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1):124-126.

[2]杨明升.桶装饮用水安全风险高生产消费环节提防微生物污染[EB/OL].(2014-10-16).http://www.cnfood.cn/n/2014/1016/35091.html.

[3]杨文娟.河北发布桶装水消费预警:送水工空桶装井水冒充[EB/OL].(2014-07-14).http://h e.people.com.cn/n/2014/0714/c2002 02-21663380.html.

[4]陈松,李红,李德华,等.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6):1129-1135.

[5]陈磊,肖保林,黄淑华,等.2013年开封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4,30(22):3229-3231.

[6]高瑞云.淄博市淄川区2008—2010年各类桶装饮用水的卫生状况[J].职业与健康,2011,27(8):905-907.

[7]陈璐,朱振华,赵建翔.昆山市64所学校桶装纯净水卫生质量调查[J].职业与健康,2013,29(13):1644,1646.

篇9: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摘要:为了响应国家法治建设,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我们特针对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进行调查,剖析城市居民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对城市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充分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中存在的漏洞与缺陷,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法律意识;调查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46-01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城市居民树立法律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方式。

法律意识调查主要针对退休人员、高收入阶层、农民工、学生四大群体,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城市常住居民法律意识”问卷调查:一是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发放问卷,二是以“问卷星”网页链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累计发放462份问卷,其中有效回收纸质版问卷200份,网页版问卷262份。

(二)调查目的。

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分析其法律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城市居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实践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不同的社会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同。在调查中,76.6%的城市居民都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说明了绝大部分居民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具体统计如下:1.高收入群体。该群体对法律的认知程度高达88.7%,但仍有10%的公民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想法带来潜在行为危机,有可能在某些条件下导致违法行为的发生。2.未成年人群体和农民工群体。未成年人群体认为自己掌握了相当水平的法律知识的占73.6%,农民工群体为71.5%。这两大群体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知法水平呈上升趋势,反映了社会的整体法律素质水平在提升。3.退休群体。该群体法律意识最低,仅为50.1%。这和历史遗留问题有一定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中国公民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真正地形成和发展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作为市场参与的主体,才逐渐形成的系统的法律意识来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以及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法律还未成为解决纠纷的主要途径。调查显示95.7%的居民对交通法规有着较清晰的认识;然而当问及购物时是否会索要发票时,仅有45.6%的公民会主动索要发票,23.1%的公民表示不要发票,超过3成的被调查者表示给就要不给就不要,许多人甚至不明白发票的重要意义。在维护自身消费者合法权益方面仅 30.4%的公民选择“寻求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的帮助”,有超过20%的公民选择“只能自怨倒霉”或“心理感觉不舒服,但不知道怎么办”。这一结果反映了城市居民对法律认知水平有限,个体差异较大,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动性较差。

不仅是社会的不同群体法律意识强弱不一,相同群体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也表现出来不同的守法观念。城市居民遵法守法意识强弱不一,归根结底还是居民法律观念不够强烈。

(三)城市居民接受法律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电视和网络。调查结果显示:75.6%的居民通过电视的方式了解法律;选择网络的方式占65.4%,成为广大居民获取法律的第二途径。

在未成年群体中,通过学校教育途径获取法律知识的也占很大比例,达到67.1%,在中小学生的时间分配中,他们在学校里的时间最长。但许多学校为了升学,为了考试,往往忽略了法律教育的具体落实,造成学校教育这一关键环节跟不上社会的要求,是值得教育部门深思的问题。

三、城市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途径和建议

(一)加强学校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法律人才的主要途径,法律人才是宣传法律的骨干力量。强化学校的法律教育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科学的法律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应着手加强从小学至大学的法律教育,并将法律课程纳入教学大纲。教材编写上,采取简明易懂的编排方式,使教材成为宣传法律最重要的载体。教学上,应根据课程特点,营造良好的学法环境,使得学生从小学会知法,守法,用法。2.开展法律实践活动。多开展法律的第二课堂活动,如邀请法学专家进行法律知识讲座,组织旁听法院审判,开展模拟法庭等,让学习和宣传法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二)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普法教育。普法的最佳载体当属新闻媒体,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去传播法律信息,不断提高法律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例如,政府部门可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设宣传法律的栏目。各大律所可推出有关法律咨询服务的APP,解决公民遇到的法律难题。

另外,法律类电视节目如《今日说法》等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关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如节目中专业术语的不规范、重大的真实案例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影响等。有关栏目制作人应谨慎对待问题,找出改进节目制作的方法,推出更加精良的电视节目。

(三)法律宣传走进社区,法律文化深入群众。各大高校法律专业的学生和法律工作者可在社区内设置法律援助服务站点,对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加强普法力度:1.退休群体。志愿者可在公园、敬老院向退休老人派发法律宣传海报,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侵犯老年人财产权利、人身权利等不良现象向宣传相关法律知识,让老年人知道自己应享有哪些权利,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2.农民工群体。志愿者可走访建筑工地、工厂、汽车站等农民工聚集的场所,向他们派发印有专门的农民工维权法律知识的小册子,提供正确、有效的维权途径,使发生在农民工身上的欠薪、工伤、欺诈等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本着依法治国的方略,我国的法律建设近十年来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与法治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充满挑战的21世纪,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地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民主法制国家。

作者简介:

陈珠洙(1995-),女,广东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郑秋韵(1995-),女,海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高海桐(1994-),男,河南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李嘉顺(1995-),男,福建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3级本科生。

上一篇:银行开基本户流程下一篇:家长委员会学校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