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4-06-21

小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精选8篇)

篇1:小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篇2:小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在我们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低效”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导致学生厌学、教师也厌教,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堂变得毫无乐趣和生气,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此,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是提升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水平的必由之路。那么,如何构建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

一、师生关系融洽化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地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益。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面对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师生的融洽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从而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目标设置合理化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切合实际,符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状况,使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置三维教学目标时,首先要研究课标,准确理解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再把握教材,分析挖掘教材,找准“课标”与“教材”对教学目标的要求;其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目标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不要追求面面俱到,显得冗长繁多,难以实现。最后还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分层目标,关注弱势学生,从最后一名学生做起,只有人人都获得进步和发展的课才是高效的课。

三、课堂教学情景化

高效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是“在情景中展开,在活动中推进”。历史知识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又不能再现,更不能重演,这就需要教师创设多种教学情景,让历史课堂教学情景化。教师要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想出

多种办法拉进逝去的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来保持学生的兴趣。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

古人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高效课堂的教学内容必须问题化,即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要在知识的关键点、能力的增长点和德育的渗透点设计一些有价值的、综合拓展等方面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过度设问、泛泛而问或无疑而问,因为过犹不及、无效提问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开放性、贴近学生的实际,真正使教学内容问题化、问题答案要点化、要点内容条理化。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效课堂应实施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及教学条件选择最佳教学方法。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提供多种辅助性教学材料,以利于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特别要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例如:开展课堂分组讨论;举行辩论会;举办历史讲座、讲演会;对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和遗迹等。

六、课堂小结条理化

高效历史课堂中的课堂小结是对整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归纳总结,在课堂小结中一定要使知识结构条理化,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结尾归纳,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当然,这里的归纳可以是传统的教师总结,如通过幻灯片或电脑设计条目清晰的表格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是在“以生为本”的理念引领下,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作“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包含的知识细目,并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总之,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功夫下在课前,组织落实放在课中。备课必须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研究教材、理解教材,仔细推敲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要做到高效严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在目标的检测上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历史课堂真正高效起来。

篇3:小议历史课的情趣教学

课程改革已经让历史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享受课堂、快乐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历史教师现在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在一堂历史教学课中得到愉快的体验,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兴趣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很多教师都在用心钻研初中历史课的情趣教学,历史课已经成为学生最有期待的课程之一。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起到一定效果,希望能给广大同仁一些提示。

一、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直观教具包括各种图片,各种实物模型,短小的视频、音频等。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他们的理性思维还在逐步发展中,所以现在的学生还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思维的敏感性,用直观的教具将他们导入历史,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进而调动他们探究的欲望。例如,在近代史教学中,学生对近代中国的落后有初步的认识,但是认识不深。这时,教师就可在课堂上利用图片对比展示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尤其是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普通民众,学生往往会被这些可怜的人物形象所触动,掌握近代中国的国情。又如,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时,可以放视频短片《开国大典》;讲中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可以简单插播央视节目《寻宝》;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可以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这些例子不胜枚举,每次使用都会深深吸引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开始历史的学习。教师还可以拿出自家收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眼睛直接触摸历史的魅力,如毛泽东著作、毛泽东像章、景德镇的瓷器、地动仪的模型……学生会被这些实物所征服,增加对历史的认知。

二、教学手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采用多媒体教学更适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因为他们正处于逐渐成人化的过程中,还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于理论知识不仅畏惧还会出现焦虑心理,对于图形的认识能力要远远胜于对文字的认识能力。由于学生这些特殊的认知特点,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教师应该尽力搜集资料,找到最佳图片,仔细琢磨,精益求精。如教学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资源库中的资料非常丰富,教师可从中精选出最具教学效果的图片,这样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还激发了学生爱国主义热情。视频教学也很适合初中历史课堂,一些经典的短片可以很好地弥补书本知识的枯燥,将纯文字的东西转化为生动的画面,增强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会让这些知识性的记忆更加持久。有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速度过快,超过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但我认为如果减少直白的文字,用生动的话语讲解直观的图片,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接受,反而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学习的认真态度。

三、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学习规律倡导成就欲望激励法,这个方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很有针对性。有的教师常常不顾学生情况,直接导入深刻的内容,让学生头脑中一堆浆糊,反而丧失了教学的本质。如果教师能在教授内容时由浅入深、由简入繁,让学生慢慢认可历史学习就会使学习成为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是因为当学生的成就欲望一再被刺激,学生就会自己要求学习,自己主动探究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应该从开始就让学生意识到历史的深邃,历史的深邃确实是需要学生去体味的,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具有不小的难度,在教学之初就让学生体味深邃,只会让他们畏惧,从而导致学生放弃学习,还不如从很浅显的知识逐步深入,循序渐进,慢慢让学生去了解历史的实质和历史的深邃。

四、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

初中学生虽然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但是他们内心渴求成熟,渴求自主,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他们主体意识。而小组合作式探究学习则会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同时也让历史充满了乐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例如,我曾就改革开放课程给学生布置作业———听家长讲述30年变化,并要求每个学生都得收集资料,然后小组谈论合作写一篇小论文。我本来以为对学生来说会稍有难度,但是他们完成的很好,有很多与众不同的见解,所有小组都在课堂上呈现了他们的合作结果,我也及时给予了他们评价和鼓励。

五、课堂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适合比较枯燥的课程,当没有更多资料来吸引学生兴趣的时候,不妨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例如,我曾就两汉时期文化课堂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即以小组为单位,我先布置好作业,一般是比较细小的知识点、年代人物等等。当每个小组完成之后,由我公布正确答案,一般出差错的可能性不大。之后则是课堂的高潮,仿照电视上知识竞赛的规则,我公布题目,有必答题和抢答题,各小组争先恐后,互相配合,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加油。几轮下来,每位学生对课堂内容都有所了解和掌握,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更提升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断得到提高。

六、教师自身要有深厚的功底,渊博的知识,灵活的头脑,机警的思维

篇4:小议初中历史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观念     方法      素质教育

进入历史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成效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在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第一线的教学中,历史教学还存在很多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首先,社会对历史教育就有误解,认为历史就是讲讲过去发生的故事,从电视、小说里就能获取;部分学校领导不重视历史教学,历史课课时安排少,语数外的教学时间不够,就削减历史科目的课时,规定学生课后不能学习历史,不能布置这些科目的作业,只看期末成绩就好;班主任给学生灌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的观点。其次,从社会、学校到学生,包括部分历史老师,都认为历史学习只需要学生背书,戏称“背多分”,不用培养思维能力等其他能力。三是地方大政方针的方向也是忽视历史教学的。就我们地区来说,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考评,从闭卷到开卷考试,从100分到25分到50分的成绩比例,历史学科就是鸡肋,可有可无,如果不是国家的教育政策有规定,恐怕很多学校根本就不会开设这类科目。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也不重视这些科目的学习,历史成了被遗忘的一角。

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来说,历史教学的模式是很单一的,一本书、一支粉笔,就是一节课,在教学中想拓展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阐释历史观点、提升学习历史能力都没有条件,没有查阅资料的条件,也没有时间,一周两节课,只能匆忙地完成教学内容。所以学生也就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无兴趣就无动力。面对这样的现状,处在教学前线的历史教师,怎样利用有限的条件,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误解,这是我们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二、认识学习历史的意义

古语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学习历史,可以洞悉系列事件的发展规律,从中我们可以大约知晓今天的一些事物的发展趋势;学习历史可以明志;学习历史知识,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学习历史,可以借鉴其经验,避免走弯路;学习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推敲,真实的东西都是得起时间推敲和考验的,虚假的东西是经不住时间推敲和考验的。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现在的关键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现状,走出尴尬。

三、转变观念,改变方法,努力推进素质教育

历史学科区别于初中阶段其他所谓的“主课”,在于它具有人文性,历史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学生的智慧、情感和人格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学生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彻底转换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真正的素质教育,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读史明理,论从史出,鉴往知来,以德育人,以史育人。只有重视并加强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才能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这种长期低迷状态。所以我在历史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书。我把备课时精心准备的问题展示给学生,第二遍带着问题再看书,找出问题,然后把学生分为四至五人的小组。教学的第二步就是小组讨论问题,第三步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第四步全班集体交流展示的问题,最后老师总结,学生小结。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秦末农民起义》,我就只提出两个问题,秦朝灭亡的原因和经过,交给学生思考、分析、讨论、交流,由秦灭的原因去思考秦末为什么会爆发农民起义,再交由学生任选一个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既理清了本课的教学主线,完成了要求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在实际的教学行动中提升了分析歷史现象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苏联教育家休金娜说,教学方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美国教育学家拉斯卡说,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发出和学生接受学习刺激的程序。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完成教学任务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目标、任务、内容确定以后,教师能否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就成为其能否完成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师那里效果差异很大的原因,除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态度外,关键就是教学方法问题。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所以我在教学中,尝试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问题探究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故事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仍以《秦末农民起义》这课为例,分析起义原因可以用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故事法等;在掌握大泽乡起义的内容中,使用情景教学法;秦亡的内容选用故事法或者情景教学法。多样的教学法,使学生全心融入教学中,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得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全面地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健全了学生的人格。

篇5:小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众所周知,“文史不分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味的采取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但会使教学形式单调乏味,而且也会令学生感到厌烦,教学效率低下。如果教师把一些语文元素融入其中,无疑会使历史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工作多年,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关键词:历史教学 语文元素

知识是相通的,在这一点上历史与语文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自古以来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即说明了历史与语文学科的紧密性。因为任何的文学作品都基于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来反映社会现实,而对于历史的表述往往要借鉴文学的手法。因此,探寻文史相通之处,并将语文元素巧妙融于历史课堂之中,不仅会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而且也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

那么,什么是语文元素呢?这里有必要进行一下探讨。元素可以说是构成事物最本质的要素。语文元素自然也是能够反映语文学科特点的要素。就初中语文而言,语文元素不仅表现在语言文字的一种形式美,更体现在情境交融的一种意境美,具有丰富的情感诉求与人文特

征。

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评价秦始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然后通过阅读课文插图,简述秦统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述能力。最后,再综合全文的内容,对秦始皇所创立的一系列的制度给出客观的评价。

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笔者选择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与结合,特别是在课前精心搜集和整理有关教学资料,以李白《古风》诗进行导课,在充满诗歌的气息中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探究。

教师首先呈现李白画像而后渐隐渐现的出现李白诗句: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邪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李白《古风》

教师进行引导:在灭亡六国、统一全国、君临天下之时,面对众多的尊号,秦王赢政选择了“皇帝”。秦始皇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古一帝”。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这样的导课方式既清新自然,又不觉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历史课程教学中,笔者也经常尝试运用语文知识来阐释历史。例如,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时,笔者通过互联网就搜集并整理了著名作家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和作家程贤章的《大迁徙》两部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这两部作品大多是对红军长征艰苦行程的描述,凸显了红军战士百折不挠,顽强英勇的英雄品格。《地球的红飘带》是对英雄营长金雨来、铁匠出身的红军战士杜铁锤的刻画,不仅在战斗中展示他们的英勇无畏,更在危难境况下描绘他们的从容献身,一个因冻饿而死于雪山脚下,一个为救援战友而沉陷泥沼,用动人心魄之笔完成了两个英雄的塑像。《大迁徙》是在描述征战途中红 1 军勇士斩关夺隘的英雄气概的同时,还穿插绘写了一批红军女战士与徐特立、董必武等革命家的熠熠风采,这群女战士和革命老人吞咽苦难,备尝艰辛,同大队红军一起经受着战争炉火的熔炼,坚毅刚强地走过了长征之路,在这些人物身上尤为典型地体现着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本色。可以说,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学生理解那段历史和感人事迹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红军长征的意义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在历史复习课上,笔者也借鉴了语文学科的一些做法。力求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探寻规律,把握重点,增强学生记忆效果。在讲解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0课《鸦片战争》时,笔者就借助歌谣来帮助学生记忆。“(一)十九世纪上半期,英国鸦片谋暴利,鸦片输入中国后,中国贫弱更加剧。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长志气,销烟200多万斤,民族英雄后人记。(二)1840鸦片战,琦善与英搞谈判,民族英雄遭查办,1842签条款,《南京条约》割香港,赔款2100万(西班牙银元)开放五处商口岸,近代历史此开端。……”歌谣是中国民间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语文元素的集中体现。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背诵歌谣,不仅琅琅上口,合辙押韵,而且记忆效果明显,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融入语文元素不仅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历史教学应努力探寻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既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又提高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为新时期历史课程教学改革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参考文献

1.张长东 浅论初中历史教学和语文教学的整合《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1年 第3期 2.张风云 浅谈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基础教育论坛》2012年 第6期

篇6:小议初中生物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种种的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每个生物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课前,要让学生产生向往上课的情感,并且在学习课文知识前就体验到生物课的新鲜、独特,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情绪准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一)讲授法,但是要巧设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那么老师就可以问同学们:“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就可能会出现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老师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绘图法,正确处理听课与笔记的关系

教师的文字板书、图示表解等,都是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的,凭借它们来反映知识的要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记录的。但上课时又不可为记笔记而放松对问题的思考,课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老师的讲解、点拨和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领会问题上。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应以听懂课为目的,可以暂时不记,留下空白处,或作一记号,课后再去回忆、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补充、整理。最好将笔记本的每页对折一下,左边记课堂笔记,右边专留给课后整理笔记时补充。

但是其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大篇纯文本式的板书,他们厌倦这种板书方式。其实,有些板书可以加以图式,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八年级《真菌》这一节时,其中的大型真菌――蘑菇的结构是个重点内容,我们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蘑菇的结构,然后分别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或者是叫学生上讲台来标注,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调节学生的视觉疲劳。

(三)多媒体展示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实验法,注重实验创新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来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发展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验证而忽视探究的教学方式,因为过多的验证性实验只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再现知识,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3]。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对老师而言,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精神。

(五)影视法,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4]

生物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看《人与自然》节目,其讲解以及拍摄真实,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就能不断地去了解生物,而不仅仅是在考试之前。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把好的影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三、改进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否则课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认真及时地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进行检验并及时记录,便于课后修改。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而且不失科学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教师也要思考。教学活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备课时要准备一定的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并应对学生的提问,备课资料准备的量和有效性同样要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也是教师所要进行的必要的反思。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才会创造新的辉煌!(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晓红.浅谈初中生物教学[J].党史博采(理论),,(08)

[2]单凌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书育人,(S2):38-39

[3]郑向辉.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南方论刊,2007(S1):80-81

[4]周新乐.初中生物教学进改设想[J].甘肃教育,(08):59

篇7:小议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

摘要:同一个班级,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与能力也是不同的,有的好一些,有的差一些,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分层教学是把学生按照数学学习情况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层次,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都有所收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合理分组,教学中合理调动小组成员,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分类指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分层教学能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相应地发展,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实施

同一班级学习的学生,却是个性差异明显的复杂的群体。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是教师的重要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模式不能照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数学发展,是每个教师都要研究的课题,也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的不同,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差异化教学,让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分层教学介于班级统一教学和个体因材施教之间,是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中间形式。它能吸收两种教学形式的优点,兼顾学生的集体与个体,让每个学生都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一、按学生层次分学习小组

综合考虑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合理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与学习的差异将学生分成若干层次和小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不同的方法指导,促使所有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教师要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将学生分层分组,以便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我将学生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并选出各层次的组长,由各组的组长收作业。我经常鼓励他们,只要努力,都能学好数学,树立他们的信心。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把学生调换到适合的层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二、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有梯度。在同一班级内采用相同的大纲与教材实行分层教学。在教学中设计梯度教学方案的评价层次,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减少学习困难,增强自信心和荣誉感,体验成功感和喜悦感。而且对能力较强的学生也能够充分施展他们的才华,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根据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为每一层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目标。它包括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把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分为A组、B组、C组。教学目标分层符合学生的实际,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制定这样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可以使A 组学生理解教材最基本内容,从培养实际能力入手,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使 B、C 组学生进一步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培养。

三、面向全体分层教学

教学时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课堂教学分层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能力又要顾及到各层次学生掌握的程度,开展适应有差异的各层次学生的教学活动。其基本要求是:分合有致,动静结合,学生全员参与,各得其所。并通过不断学习逐步提高,再上一个新台阶。

讲课分层次。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对内容兴趣上的差异,将会造成学生在不同层面对知识的理解。鉴于此差别的存在,教学中可采取:

1、基础知识整体讲,以保证全体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教学方式采用集体讲解;

2、特征知识个别讲,对 A组学生详细讲,并降低难度,C 组学生听教师讲解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补充扩展新的内容,在给每个组讲解的时候,其他的组做相应的练习。

分类指导。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反应到教学中应体现教学方法、手段的不同。比如说在低层次的水平上,有的学生之所以处于此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学习动机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指导时只需要通过交流、讲解、鼓励等方法使其明确学习目标,一旦此方法奏效学生将很快提到高一层次;有的学生处在低层次可能是由于兴趣方面的原因,教师在指导时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兴趣,使之乐学、爱学;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是由于概念不明确、学习方法问题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观察分析,不断总结尝试,从而达到教学艺术化的境界。

问题设计分层。课堂提问要结合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较简单的问题让A组学生来回答,使他们也有机会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如果是稍难一点的问题,就让B组的同学回答;C组同学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总之,有真对性地设计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让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思考,力所能及地回答问题,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必将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甚至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涨”地投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

课堂练习分层。课堂练习分层就是在新授后的巩固练习时,把练习分成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有选择地去做,以达到各自的目标。在教学实施中,我把练习题分成三个层次,学生每做对一层加一百分,多做多得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

四、布置分层次作业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让各层次的学生大都能通过回忆课堂学习、独立思考后,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作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的教学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失。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明确规定哪个学生必须完成哪一层习题,鼓励学有余力的低层次学生向高一层的习题挑战。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更关注A、B 组学生的作业,认真仔细的批改,及时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励低层次学生不断进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走向成功。

篇8:小议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语言

同样是在新课堂教学中, 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有声有色, 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的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则由于语言表达欠缺, 缺乏艺术, 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 使得课堂变成毫无头绪的讨论会或者直接就变成了死气沉沉的幻灯片展示。那么历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语言的魅力来引领学生快乐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我觉得以下的几点可供参考:

一、要把握好历史课堂语言的语调和语速

一节历史课有45分钟, 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 学生本来就提不起兴趣, 如果我们的课堂语言从头到尾都是一种语调, 没有任何变化, 学生就会感觉枯燥异常, 教师的讲课就真的变成催眠曲了。因此我们讲课的语调要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当我们讲风起云涌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 不妨激昂慷慨, 字字有力;讲奸佞当道, 百姓遭殃, 可以低沉凝重, 如闻唏嘘之声。

而教师讲课的语速则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对课堂过程的掌控能力。每个人讲话的语速有快有慢, 似乎很难规定一个课堂语言的速度标准。但是年轻教师的语速往往较快, 而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语速往往较慢。我们在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学生是主体, 教师在讲台上把教学内容像交待差事一样飞快讲完, 学生则不知所措。所以合理的语速应该是宜慢不宜快。较慢的课堂语速可以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知识前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让学生的思维能够跟得上教师的思维, 在讲到课堂重难点时教师还需要把一些句子重复几遍, 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的进行消化和吸收。

二、历史课堂语言要严谨准确

历史是一门严肃的学科, 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准确无误, 用词一定要严谨。学生最后面对的历史试卷所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对文字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师平时讲课如果不注意这方面, 久而久之, 学生也养成这种不注意严谨使用词语的坏习惯, 那么对学生将来考试就会埋下隐患。比如我们在讲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 应该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 或者“封建君主制度”。有的教师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我们知道, 辛亥革命只是赶跑了一个皇帝, 结束了君主制度, 而当时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 都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本质。在这里, “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 文字上的差别无几, 而概念却完全不同。教师在这里的不严谨将会造成学生在试卷上的严重失分。再比如我们在古代史的部分中讲到皇帝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创立皇帝制度, 中国历史上才有皇帝这一称呼, 在此之前的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都是以“天子”或“王”来称呼国君。我们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或者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在这里的错误, 那么学生就会在答题时错误不断, 而且对君主专制的理解也无法透彻。

历史教师不但要以严谨准确的语言讲清楚各个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 就是形容历史事实的词语也要恰如其分, 任何言过其实, 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可以使用夸张、比喻等诸多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夸张雄奇的想象在文学的殿堂里可以说是绝妙佳句, 但是在历史课堂上是不允许采用的。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 失去准确。

三、历史课堂语言要尽量精炼

历史的课堂语言要力求精炼, 言简意赅。上课时语言简练、清楚、明白有利于学生思路的清晰, 给学生一个正确明了的方向, 从而使学生上课时神清气爽受益良多。反之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 听的人越糊涂。教师还应注意讲课时不能有口头禅, 一句话一个“啊——, ”两句话一个“懂吗?”, 不断的“这个、这个”, 无数的“嗯、嗯”……这些口头禅会使听者产生疲劳感, 让你的讲话内容蒙上一层灰尘, 原本丰富多彩的课堂变得无所适从。

四、历史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

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 多姿多彩的, 而我们的历史教材却不是具体形象的, 它多是用精炼的语言写成。作为历史教师就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再现历史, 让学生有可供想象的依据, 从而在他们的头脑中再现历史过程, 进而认识到历史的本质和发展的规律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示。教师讲授历史知识要运用生动、形象、逼真的语言, 使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这样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才能同教师的讲授交织在一起, 学生的想象力才会被激发出来, 老师所讲的内容就会留下深深的印象。孔子认为"言之不文, 行而不远", 所以, 教师要擅长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 把艰深的原理形象化, 把抽象的观点具体化,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使语言象磁铁一样始终吸引着学生。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除了通俗易懂的讲述外, 还要注意那些与教学重点相关的细节, 因为细节经常是非常具体的。比如我们在讲《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列强入侵对近代中国造成的危害时, 可以加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例子。英法联军所劫掠的珍奇珠宝、古玩字画用大车整整运了三个月之久。这样就很形象生动的把列强入侵所带来的深重灾难具体表现出来。

教学实践证明, 教师生动形象的描述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道理形象化、枯燥无味的知识趣味化, 教材的内容从而形象的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语言, 活泼有趣, 丝丝入扣, 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学生乐于接受。

五、结语

上一篇:沪教版美术一年级教案下一篇:有关博士申请书的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