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家教

2024-08-04

欧阳修家教(通用8篇)

篇1:欧阳修家教

欧阳修书法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

有宋一代,书家辈出。最著者蔡襄、苏轼、米芾、黄庭坚,号称宋代“四大家”。在“四大家”未得盛名之前,欧阳修的书法成就也很突出,观其《灼艾帖卷》,结体有颜体的宽绰,笔势具欧体的险峻,字体新丽,自成一家。只是他的文名太盛,书名为之所掩,故不在大家之流。

所谓“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乃可以议于断割。”(孙过庭《书谱》)欧阳修收藏了大量的金石、碑刻的拓片,魏晋以来的众多墨迹,一一加以考证,写了题跋,编成《集古录》一书。

他在《范文度模本兰亭序》中说:“余尝集录前世遗文数千篇,因得悉诸贤笔迹。比不识书,遂稍通其学,然则人之于学其可不勉哉!今老矣,目昏手颤,虽不能挥翰,而开卷临几,便别精粗。”可见,欧阳修博览前贤墨迹,精通书艺,达到开卷便别精粗的`精深境界。

他详细考辨了据传王羲之所书的《黄庭经》,称它“书虽可喜,而笔法非羲之所为”,并以为是魏晋道士养生之书,又说“其字颇类颜鲁公,甚可爱”。

评宋文帝《神道碑》说:“又南朝士人气尚卑弱,字书工者率以纤劲清媚为佳,未有伟然巨笔如此者,益疑后世所书。”虽然是怀疑,不可视为定论,但以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艺术趣味来考订艺术品的真伪,无疑是可取的,是符合鉴定这门科学的。

欧阳修酷爱书艺,自幼至老学字不辍。四岁时,母亲就教他划沙学字。平时一有馀暇、一见纸笔就练字,自称“余每见笔辄书”。他临习的前代书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李邕、怀素等。学过真书,也学过草书。《学真草书》说:“自此以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其名。”

自称平生爱好虽多,只有学书是最爱。《学书消夏》说:“自少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渐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有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终生爱书并“见笔辄书”,自然对书艺所悟甚多。

学书很难,欧阳修对此深有体会。他曾戏谓蔡襄说:“学书如泝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蔡襄以为欧阳修善喻。确实,学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须下大气力,持之以恒,方能有所进步。

篇2:欧阳修家教

居士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人,在散文和诗作方面的成就很高,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年轻的时候,他也进入仕途做过官,先后做过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兵部尚书、太子师傅等,他是政治文学方面的革新者,力求改革,摒弃守旧思想。然而步入仕途的人,常常有不如意,也难免会遭受贬谪。欧阳修激进的改革主张和推新思想受到那些固守传统思想的人的反对和排。在他39岁正直壮年的时候,他在政治上受到贬抑,内心充满着抑郁之情,这个时候,酒成了他的疗伤灵药,喝得得以让他忘却失意的烦恼,整日寄情于山水之间,以酒消愁,他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醉翁居士”,以此来表示他未建功业、年华已逝的怅惘之情。

到了他晚年体弱多病的时候,他辞了官去颐养天年,这个时候他给自己改了另外一个号,叫“六一居士”,他说他的家里藏了有一万卷书,还有一千卷是收集的金石文字,有一张古琴、一盘棋和一壶好酒,最后还有他自己,一个慢慢老去的老头,合起来就是“六个一”,所以就叫做“六一居士”。

所以欧阳修一生有两个号,一个是“醉翁”,另外一个就是“六一居士”,这两个号都显示出他寄情山水、以酒为乐、以文为友的高尚情操。

篇3:欧阳修:不计进退

北宋仁宗年间, 名臣范仲淹因得罪宰相吕夷简而被贬为睦州知州。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不顾个人安危, 挺身而出替范仲淹仗义执言, 不料不仅不被采纳, 而且也被加上“显露朋党之迹”的罪名, 贬为夷陵县令。几年后, 西夏屡次进犯, 并在三川口大败宋军, 朝野震惊。宋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 召回京师, 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 安抚西北, 对抗强敌。重获重用的范仲淹没有忘记当年欧阳修在自己被贬时上书分辩的情谊, 便奏请朝廷辟欧阳修掌书记之职。欧阳修听说后, 却坚辞不受, 认为自己当初支持范仲淹, 是一心为公, 不是为私, 故与范仲淹“同其退而不同其进”。

“同其退而不同其进”, 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出了他不慕高官、公私分明的高尚节操。欧阳修一生入仕途四十年, 历任中央、地方, 政绩卓著, 深得百姓敬爱, 并且推荐提携了苏武、苏辙、曾巩、张载等众多人才, “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人出自他的门下, 然而他始终都是出于公心, 从未想过以此拉帮结派谋取私利。由于其忠直敢言, 三次遭贬。但无论何时何地, 他都不计个人得失, 在进退之间, 唯有胸怀坦荡, 光明磊落, 这在争权夺势、追名逐利的官场中, 确实难能可贵, 其高风亮节, 令人叹服。

篇4:千古欧阳修

这位著名作家兼政治家,流传着太多的佳话,这里只说说他的谦虚和宽容。

欧阳修曾说:“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意思是说世上有些书我还没读过,但没有什么事是我不能对人说的。这话说得既虚心又坦荡。

欧阳修在做主考官的时候,读到一篇妙文,发现里面有一段关于尧与下属的对话,他从来没有看到过,于是找来这篇文章的作者,诚恳地向这位年轻人求教,哪知年轻人回答道:“我也没看到过,想当然尔!”

原来他是胡编的!

放在别的主考官身上,闻此言一定会有被戏耍的感觉,将年轻人轰出门还是轻的,然而欧阳修欣赏对方的才华与诚实,一笑置之。而这位年轻人,就是苏轼,只不过当时的苏轼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名气根本不能和文坛盟主欧阳修比。

欧阳修爱才,必有宽广的胸襟垫底,他不怕后生超过自己,先后举荐了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尤其对于苏轼,更是袒露出一片赤诚的爱护、容纳之心。

他在《与梅圣俞书》中写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苏轼的欣赏。他曾和儿子讨论诗文,谈到苏轼时,欧阳修感叹道:“你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上的人只知道苏轼,再也不会称道我的诗文了!”

现在看来,欧阳修是太谦虚了,事实证明,一千年之后,我们不但记得苏轼的诗文,也记得欧公的诗文,还有人品。

说一个人谦虚,还意味着他对他人的尊重。

欧阳修与尚书宋祁共同编修《唐书》时,朝廷让欧阳修定稿,还特别提醒欧阳修要详看宋祁所修的《列传》,能删则删,能改则改。而欧阳修认为宋祁作为前辈,见多识广,字里行间一定有独特的见地,所以一字未改。书完成之后,在署名的问题上,御史建议只署欧阳修一个人的名字,因为“旧例修书,只列局内官高者一人姓名”,欧阳修比宋祁官大,只写欧阳修一人的名字理所当然,但欧阳修还是在《列传》上署了宋祁的姓名,宋祁被弄得有点“受宠若惊”,说:“自古文人不相让,而好相陵,此事前所未闻也!”

欧阳修认为从政比写作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但写作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使人心胸开阔。

欧阳修在清州做官时,宋祁来拜访他,说有一位高官很是仰慕欧阳修的文章,想托他拿几篇看看。欧阳修就把新写的几篇文章交给了宋祁。后来,欧阳修担任知制诰(相当于皇帝秘书)的时候,听到那位高官极力称赞一个叫丘良孙的人的文章,欧阳修找来丘良孙的文章一看,不由大笑。原来,丘良孙的文章正是自己送给高官的文章。当时为了不使丘良孙难堪,欧阳修并未说破。只是后来此人凭这几篇文章当了官,欧阳修才向仁宗皇帝说起此事,皇帝大怒,要免掉丘良孙的官职,欧阳修还帮他说情,大概他认为丘良孙还不算是太坏的官吧。

欧阳修的雅量让人佩服,对于“文抄公”,都可以放他一马,而对他自己,却常较真。晚年的欧阳修对自己平生的作品苦苦修改、精益求精,连夫人也心疼他了,说:“何必自找苦吃,难道你还怕老师批评么?”欧阳修就笑着说:“不怕老师批评,就怕后生笑话啊!”如此对人宽、责己严,在欧公诞辰一千年之际,今天的后生,只有景仰,哪敢笑话?

篇5:欧阳修古琴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篇6:欧阳修诗词

呼儿置枕展方簟,赤日正午天无云。

黄琉璃光绿玉润,莹净冷滑无埃尘。

忆昨开封暂陈力,屡乞残骸避烦剧。

圣君哀怜大臣闵,察见衰病非虚饰。

犹蒙不使如罪去,特许迁官还旧职。

选材临事不堪用,见利无◇惟苟得。

一从僦舍居城南,官不坐曹门少客。

自然唯与睡相宜,以赖遭闲何惬适。

从来羸苶苦疲困,况此烦歊正炎赫。

少壮喘息人莫听,中年鼻轩尤恶声。

痴儿掩耳谓雷作,◇妇惊窥疑釜鸣。

苍蝇蠛蠓任缘扑,蠹书懒架抛纵横。

神昏气浊一如此,言语思虑何由清。

尝闻李白好饮酒,欲与铛杓同生死。

我今好睡又过之,身与二物为三尔。

江西得请在旦暮,收拾归装从此始。

篇7:苏轼欧阳修

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书有未曾经我读”,还比较谦虚,世界上的书有些大概我还没读过,这表示很谦虚,但又多傲慢!“事无不可对人言”,欧阳修的修养,生平没有做对不起人的事,任何事都敢讲。

苏东坡年轻时,曾听欧阳修写这两句诗。后来他去考试,刚好欧阳修当主考官。你看他怎样来整欧阳修?当时,欧阳修出了一个题目“刑赏忠厚之至论”。考试及第后,将来是做官,做官则要尽量宽厚,不可随便判刑。苏东坡在文章中就引用个典故:“尧的时候,一个人犯了罪,将要被杀,尧的司法官,臬陶曰:“杀之!”向上面报告了三次,都判他死罪。尧日:“宥之。”尧是皇帝,也将他驳下来三次。

据说,欧阳修看考卷时,非常迷信,因为考卷都密封,不晓得是谁写的文章,好与坏很难断定。古时候,是用蜡烛光,在夜里,湿气又重,阴阴森森,鬼影幢幢,始终看到一位穿红袍子的,站在他前面。有时,看到一篇好文章,正想要录取,但抬头见到那位红袍的影子就不敢了,因为此人一定做了坏事,如果看完一篇文章后,再看到那位穿红袍的点头示意,那他就录取了。所以,他有两句诗:

文章千古无凭据,但愿朱衣暗点头。

欧阳修一辈子不信这些,可是这回还是信了。文章那个好?那个坏?千古以来没有凭据,只希望前面那位穿红袍的神仙暗中点头,但愿不会录取错人。

因为以前考功名,不但考学问,在道德上更重要,这是欧阳修当时的观念。苏东坡的文章,大概朱衣是暗点头。但是这个典故出自何处?这个年轻人真了不起,我没读过的书,他竟然知道,非录取他不可!录取后学生当然要拜见老师。欧阳修吩咐门下说;“有个苏轼的.新榜生求见时,立刻通报”。先一套公式化的应酬、寒喧完后,欧阳修即问起考试时所引用的典故,出自何书?苏东坡站起来回答:“老师,我想当然尔!”我想大概是那个样子,书上根本就没这个记载!此时,欧阳修有如哑巴吃了记闷棍,不过心里真欣赏这个年轻人的气派!虽给撞上了,但只是一笑置之!

你看欧阳修的胸襟多大!(若是现代人,一定大为光火!你还敢骗我的大骂一顿!)因此,这件事倒变成历史典故。

篇8:重读欧阳修

重读欧阳修,敬佩他精益求精、朴实严谨的,治学精神。欧阳修的诗文平易流畅,委曲婉转,散文更具“六一风神”之美誉,无论是状物写景,还是叙事抒怀,都诗味醇浓而情意绵邈。如《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泷冈阡表》、《秋声赋》都是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杰作。他每写一篇文章,都要反复推敲、细细品味,直到满意为止。如传世之作《醉翁亭记》,他在写这篇散文的时候,原稿开头写道:“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鸟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这样写并不坏,可是,欧阳修还是觉得不尽如意。经过反复揣摩。只剩下“环滁皆山也”5字起头,接“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这一删削,可谓字斟句酌,言简意赅,而且突出了全文着重描写的醉翁所在的西南诸峰。再说他的《相州昼锦堂记》。宋至和年间,欧阳修受韩琦之托,写好《相州昼锦堂记》,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待到反复思考感到不妥时,文章已送走了,他便急忙派人追回,加了两个“而”字,成为“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样一政,文笔就如蛇走龙飞,生动多了。欧阳修到,了晚年,还在一字一句地改订平生著述,用思甚苦,有时连夫人也看得过意不去。问他:“你自苦如此,当畏先生嗔耶?”意即何必这样自讨苦吃,难道还怕先生斥责吗?欧阳修是怎样回话呢?他笑道:“不畏先生嗔,却畏后生笑。”

重读欧阳修,敬仰他选贤任能、唯才是举的大家风范。作为北宋文坛领袖和枢密副使、参政知事的欧阳修。不但他的诗文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而且他的为人也可“振颓风,励后人”。对苏氏父子的褒扬提携便是一个典范。当时。“三苏”是通过成都太守张安道向欧阳修推荐的,欧阳修与张太守关系并不和谐,但是欧阳修对张太守推荐的人才并不冷落。当他读完苏氏父子的著作后,慨然叹道:“后来文章当在此!”还将苏洵的文章送呈皇上阅读,苏洵顿时名声大噪,时人争读其文。受欧阳修荐拔的人也大都在宋朝的文坛、政坛上享有盛名,“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和他的弟子占了六家,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重读欧阳修,赞颂他刚直不阿、敢于直谏的可贵品德。度历三年(1043年),豪族地主阶层在政治上的代表人物吕夷简、夏竦等人,由于欧阳修、蔡襄等的弹劾而先后罢免。范仲淹、韩琦等革新派上台执政,提出许多改革主张——此为庆历新政,受到了吕夷简等因循守旧派的极力阻挠,身为谏官的高若讷竭力诋毁范仲淹,声言范仲淹应当被罢黜。一贯支持范仲淹改革主张的欧阳修不顾朝廷“戒百官越职言事”的诏令。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备笔疾书了一封《与高司谏书》的长信给高若讷,痛斥他身为司谏却不能明辨是非,主持正义。痛骂他“不知人间有羞耻事”。后来,“庆历新政”由于种种原因失败,范仲淹等人被罢官外调,为新政辩护的欧阳修亦被贬职滁州。

上一篇:构建文明和谐机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下一篇:生态农庄宣传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