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造型表现课

2024-07-18

美术造型表现课(共9篇)

篇1:美术造型表现课

农村中学美术

--------造型表现课的教学思考 铁山中学 陈君锋

关键词:造型 表现 愉悦 审美

内容摘要:在美术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环境下,在美术教学造型·表现领域中,我们让每一个学生在美术课堂里通过画画来获得快乐,通过画画来体验美好的情感,通过画画来表现独特的个性,这种快乐不是单单感官的满足,它是学生美好情感的体验和满足,是一种人的内心真正的愉悦。

美术课是中小学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美术科的新课程标准,按学生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把课程内容划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

一 下面本人就首先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1)以美术教学愉悦原则为依据

郭声健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中是这样阐述艺术教学愉悦性原则:“艺术愉悦只属于拥有良好心境的人,若不能确保学生具有好心情,好情绪是不可能获得好的艺术效果②”,同时,他指出艺术愉悦与一般娱乐的差异,他认为:“审美愉悦主要着眼于精神上的享受,是深层的身心感悟,而一般娱乐主要专注于感官的满足。童庆炳也认为:”自然情感要经过回忆与沉思或者说再度体验才能转换成可供享受的审美情感③“。在教学中,”我画画,我快乐“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绘画造型手段,去表现和他们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是唤起他们心中所喜爱的、渴望拥有的、印象深刻的事物的情感并通过绘画的形式再一次表现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内心情感需要的外化,所以它是愉悦的、快乐的。

(2)以心理学说中情绪情感的动机学说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的动机是在兴趣、喜爱、欣喜、愤怒等情绪的直接驱动下进行的,同时这种情绪又可分为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如快乐、热爱、喜欢等,由于它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会伴随着一种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④。”我画画,我快乐“教学前提让学生最大程度的画自己喜爱的事和物,是他们绘画时所愿意,想要表现的对象,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的这种喜欢、快乐、自由的情绪情感,在其心理下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动力,使他们兴趣性、专注性、积极性得到较大的改善。(3)以新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的要求为依据

新课程标准对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活动是这样界定的:”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①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②通过对多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③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根据第一点、第二点的要求,一个显性的问题---即学生对多种材料,多种绘画技巧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我快乐”这一过程和结果,但是如果一昧地强调绘画技能技巧的教学,无疑又将回到强调学科特色的老路上,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我快乐”,教学中适当的降低对技能要求的难度,突破“画得象、逼真”才是美这种单一的审美观念、贴近学生的普遍作画能力和实际水平,提倡大胆地画、放开的画,画的不像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否运用自己造型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绘材表达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自己个性化的画面效果。同时,教学中引入半抽象、抽象造型语言的学习,进一步淡化“画象画真”,利于学生通过绘画、抒发情感表现个性。解决了学生对技能技巧、艺术语言学习的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充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4)以学生的身心需要为依据

教学中,以学生的身心需要为依据,即以学生这个特定年龄生理心理上需要为内在的、隐性的教学目标,上在已讲过,学生为什么喜欢动漫的形象?这就是他们身心的需要、情感的需要。新教材在造型、表现各单元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人教版七年级中《多彩的学生生活》、《校园的春天》都为教学达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和前提。也只有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

造型能力的内容“智能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速度和质量上,往往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判断等表现出来。”福格尔等人则提出:智能是一种有目的的以某种好的方法使用某个有用的信息。造型能力的运作是智能活动。

在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身上,造型能力就是美术能力的代名词。造型能力常常会让我们想起美术技能,而实际上造型能力的内容远不只这些。造型能力应当是知识与智慧、情感与行为的表达方式。二 其次教师实施鼓励教学方法应该贯穿教学的全过程(1)教师应该鼓励审美个性, 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2)教师应该鼓励艺术表现, 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

因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3)教师应该鼓励自我体验, 激发参与意识。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例如在泥塑课程中我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结果学生作专业是那么鲜活,动人。

(4)教师应该让学生视野开阔。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我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我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室外写生。根据需要适时参观文体中心各种有利学生的展出。

在这个模式中,教学过程具有双向性,在上图列出的四个环节中,从教师教学过程来看(由外向内),通过特定的美术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选择印象深刻、喜欢的事物为主题,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和合适的方法对主题进行表现,表现自己对主题、对学习、生活、艺术的情感和理解。反过来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看(由内向外),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情感、个性,选择工具和方法对一定的主题进行表现,使自己对美术、对特定美术内容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高。另外,在这个模式中,教学过程的情意性又是一个显著的特点,教学过程中,造型·表现都是围绕着学生喜欢的对象,学生喜欢的绘画工具和方法和展开。

参考文献 1.《国家艺术课程标准》(文稿)

2.李小山 著《中国现代绘画史》

篇2:美术造型表现课

课题

可爱的小虫

课 型

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知对称是美的法则,能运用所学过的泥塑技能和造型语言来创造出可爱的`小虫。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中掌握对称的特点。欣赏过程中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昆虫世界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美、感受生命美、动态美。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1、 猜一猜、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

猜一猜:出示昆虫局部(注意突出昆虫重要部位),猜出昆虫名称。

看一看:观察昆虫的造型美、色彩美、花纹美、动态美(抓住昆虫特点,感受生命的美)。

比一比:昆虫的共同特点(对称,都有头、胸、腹)

说一说:你喜欢昆虫的什么特征?能表演一下小昆虫的生动的动作、神态吗?昆虫花纹有什么作用?昆虫身体有那几部分组成?(引导基本形体的形态塑造和组构方法。)

2、 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

看一看:观察学生作业运用了什么泥塑技能?由什么形体组成?用什么方法表现了对称“小虫”的形态?

想一想:我喜欢什么昆虫?由什么形体组成?有什么色彩?怎样表现“生命”?

做一做:可先塑造局部的基本形体,再进行对称组合;也可先塑造整体再进行对称分割。

3、 玩一玩、说一说、评一评

玩一玩:创设大聚会情景,让昆虫在天空飞、在植物上爬、在水里游,激发创作情趣。

说一说:你喜欢哪一件作品?为什么?(形态美、色彩美、花纹美。)

评一评:自评与他评。

课后反思

活动效果:

作业评析:

篇3:美术造型表现课

初中美术“造型·表现”领域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可是在教学过程中, 对新鲜事物的极大好奇却与无法动手画形成十分强烈的反差, 这就要求教者不得不去反思、探究。

记得那是教学《熟悉的物品》一课时, 大家一起欣赏了马蒂斯的线造型《静物 (素描) 》, 又欣赏了毕加索明暗造型的《瓶花 (素描) 》, 对比这两幅作品, 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 不假思索地喜欢上明暗造型的《瓶花》, 学生对明暗造型的极大兴趣倒也激发了我的信心, 于是我兴致勃勃地详细讲述明暗造型的方法, 随即便呈现一幅简单的静物照片, 让大家一试为快,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学生画面上的呈现令人失望, 有的甚至是空白一片, 问其原因, 他们给我的回答是:“我不会画。”

二、分析原因、改变策略

因为明暗造型的素描作品造型相对逼真, 使得造型基础薄弱的初中生不敢下手, 这也许是他们回答“我不会画”的真正原因, 于是我和他们一起回忆了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 学生们明白了造型是一门技巧, 且需要熟能生巧。

然而熟能生巧, 对于初中生来说, 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现在农村初中生的学习还是比较紧张, 因此只能由我分析教材, 优选内容, 改变教学策略了。

(一) 讲述, 实在有效的方法

从学生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来看, 他们还停留于小学阶段无畏型的创作画状态, 即在画面上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象, 7~9年级美术课程标准相对于1~6年级来说, 显然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知识性、技能型的内容光靠他们探究, 是得不出什么结果的, 这时, “讲述”这个貌似土气的方法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比如, 学生喜欢明暗造型的方法, 关于明暗构成的因素, 不认真讲述, 学生是不可能理解的, 只有把明、暗、灰、高光、明暗交界线、投影这些专业术语讲述清楚, 才有可能深化学生的认识, 对学生的绘画实践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毕竟这些知识已经是前人探索和总结出来的相对系统和完整的理论知识, 辅助利用媒体、模型就能很快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二) 示范, 会让学生画得更棒

造型、表现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都不可避免要涉及技法的学习与运用以及材料的认识和运用。教师能在学生面前示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动手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例如《熟悉的物品》一课, 一开始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三个苹果, 他们会把三个苹果排列得整整齐齐, 或者一样的大小, 或者……当我在黑板上简单示范后, 他们才知道还有构图, 还可以把苹果放到盘子里, 苹果的摆放其实不一定都竖着……孩子们是聪慧的, 一点就通, 接下来就可能发现意外的惊喜———有的把苹果切开了, 有的苹果被咬掉一口, 有的苹果上还有一片叶子, 有的画面上竟然画出了一只毛毛虫。让孩子们的丰富想象融入到理性的训练中, 他们才能体验到造型的乐趣。

(三) 评价, 让学生获得超乎想象的惊喜

评价的方法大致有两种, 有根据学习维度围绕三维目标来评价, 也有直接的等级评价, 过去我们大多是在学生作业上打上“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 虽然不是分数, 但这些等级概念对于学生来说, 还是太模糊了, 他们无法感知“优秀”与“良好”之间的差别。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更倾向于维度评价, 就是从“造型·表现”涉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的主体需要变化, 教师的评价往往会成为学生心中的“圣言”, 所以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若能很好地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结合起来, 一定能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论能力。

当然, 初中生的作品还显得比较稚嫩, 如果按照教学目标的知识与能力的维度去评价, 难免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所以我认为, 对初中美术作业的评价更应该注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评价, 而且多以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为主, 哪怕就是画得不怎么好的作品也要挖掘一两个亮点, 进行智慧的评价, 这样才能增加学生的信心, 促进学生发展。

(四) 走出去, 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造型·表现”领域里也涉及到自然风景, 这时候仅仅依靠书本、课件是不够的, 而且无论是哪位大师的作品也无法与校园里的阳光、草地、建筑群相比, 作品或许会让孩子觉得美好, 但是绝对换不来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的兴奋与乐趣。

走出去, 他们明亮了双眸, 与自然亲密接触, 对大自然的小植物、小动物进行微距观察, 于是他们的作品会超乎你的想象, 荠菜成为爱心树, 蒲公英披上了艳丽的华装, 文化石实现了育人价值, 小蚂蚱变成了快乐的小伙伴……

摘要:我心中理想的美术课堂:蓝蓝的天空下, 鸟语花香的校园里, 我和我的学生手拿画夹, 或坐于草地、或穿行于绿荫间……他们瞪着大大的眼睛, 嘴角上扬, 时而还要发出不禁的感叹。他们是一群七年级的孩子, 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提示我们, 他们对美好的事、事物有着强烈的憧憬和追求, 他们也迫切地要求表现。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学,造型,表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2011)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4:美术造型表现课

【关键词】初中美术 造型·表现 研究

所谓的造型,是指把自己心中的艺术形象用美术作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方法,它可以用绘画、雕塑、拓印等方式完成。初中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用造型的方法表现出心中的美术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美术素养。

一、“造型·表现”中的线条学习

线条是一种能展现造型艺术的表现方式,不同的线条有不同的表现力。如果学生注意到线条的变化能够表现出整体的效果,就会慢慢学会根据自己需要有选择地使用线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绘画作品、雕塑作品、艺术陶瓷等作品中的线条应用。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线的魅力》一课时,引导学生看到中国的水墨画中,近处的山水,人们常用深色的墨、较干的墨表现;远处的山水,人们常用浅色的墨,湿润的墨表现;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幅画中要用不同的线条表现风景。引导学生观察雕塑作品《大卫》和美国的经典雕塑《自由女神》,它们的线条表现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去博物馆观看艺术陶瓷作品,思考为什么众人都认为唐朝的作品粗犷大气、宋朝的作品精致细腻、元朝的作品朴实无华、明朝的作品简洁流畅、清朝的作品奢侈豪华?它们是用怎样的线条表现出这样的艺术效果?

二、“造型·表现”中的肌理学习

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结构,不同的肌理会表现出不同的效果,人们看到肌理的效果,有时就像能用手触摸到这种物体一般,产生强烈的即视感。过去,人们会在素描、水彩等绘画中强调肌理的运用,学生对肌理的概念也只有较模糊的概念,他们只能在美术创作中慢慢的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平面设计软件可以设计出更多的肌理效果。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奇妙的肌理》一课时,让学生观察平面设计中的肌理素材,学生发现肌理的效果与线与线的组合有关,不同规律的线条能表达出不同的肌理效果;与块与块的组合有关,不同的大小能组合出不同的肌理效果;与色彩的组合有关,不同的色彩能拼合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同一个物体使用皮革的效果、马赛克的效果、撕裂的效果、砂石的效果、水彩的效果等会表达出完全不同的艺术效果。比如学生要设计出一个真皮沙发,发现用不同的肌理能展现出稳重的、华丽的、天然的等不同感观的效果。认识到肌理的多变性,创作美术作品时,学生就会有意识的用肌理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心中要表达的艺术效果。

三、“造型·表现”中的色彩学习

色彩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人们看到不同的色彩内心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看到红色,会联想到火焰,认为它代表热情或血腥;看到绿色,会想到宁静和天然;看到紫色,会想到神秘和偏执;看到黑色,会想到威严和不祥;看到粉色,会想到天真和童趣……在创作美术作品时,人们会用各种颜色传达出内心的想法。绘画是非常强调色彩应用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多变的颜色》时,可以引导学生用色彩表现造型,观察同色调色彩应用的效果、对比异色调色彩应用的效果、冷暖色调应用的效果、单色调应用的效果等,让学生理解不同的色彩搭配能传达出不同的感觉与风格。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设计一套艺术服装,让学生构思用不同的色彩组合传达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学生理解到色彩搭配表达出来的多变效果。就会积极的运用颜色来为自己的美术作品增加艺术表现力。

四、“造型·表现”中的空间学习

空间是指在艺术创作时,用空间的效果传达出自己要表达出来的理念。在一个很拥挤的房子里,人们会感觉到很局促;在宽阔的空间里,人们能感觉到很空阔;在歪邪不规则的空间里,人们能感受到不安和紧张……都说明空间效果能够给人不同的感受,如果能够适当地应用空间,可以表达出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实际上从很早开始,我国就已经用空间艺术表达出美术效果。

在引导学生学习《寻古探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敦煌莫高窟中的空间创作,学生会发现莫高窟中的画像通常运用多视角。比如顶上的花纹使用仰视角,人们能看到花纹全貌;画面中心的佛使用正面视角,人们能即视到佛的正面全貌;佛周围的其它菩萨与罗汉常常使用侧视角,人们能看到菩萨的不同性格、罗汉的千姿百态;佛座下的芸芸众生则使用俯视角,表现出芸芸众生的渺小。这种多点视角的构图,能产生一种奇特的宏大空间感,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佛教画作品要使用这种空间构图的方式。在引导学生学习《苏州园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赏著名的林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苏州拙政园中远香堂的布局,它用假山和叠石将虚拟的空间分开,构成“开门见山”的效果,它的西侧小飞虹与小沧浪则用水将空间隔出新的空间,造成“挡”的虚实效果。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构图中利用山、石、树、影等构成不同的空间,加强构图的表现力,达到自己需要的造型效果。

总结

线条、肌理、色彩、空间是造型的重要部分,它们能传递非常强烈的视觉信息,表达作者要表达的艺术感受。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造型时,要让学生理解这些领域的表达效果,让学生能自由的应用这些因素创作出他们需要的造型表达效果。

篇5:造型表现课评价

1、欣赏激欲。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选择典型的作品让孩子们进行欣赏,激发孩子们的表现欲望。

2、理论指导。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作品,适当的讲解理论。

3、方法探究。针对描绘、雕塑、拓印等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究不同的技法,能否有技法创新。

4、再次欣赏。可以实物与作品相结合看如何表现、如何运用工具等

5、全面构思。根据上面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构思。

6、深入实践。动手创作。

7、适度指导。根据学生的创作给予适当的指导。

8、展示评价。造型表现领域的展示评价: 展示评价可以多元化,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可以把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评价以及学生自己的评价相结合,以鼓励为主,适当的提出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钻研教材,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上是我对这方面粗浅的认识,望大家见谅,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以下目标: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主要侧重“知识与技能”)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1条主要侧重于美术语言的知识。美术语言包括“造型元素”与“形式原理”两个部分。一方面,围绕基本的造型元素,提出“观察”“认识”“理解”这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知识目标。“观察”是指引导学生观察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中显现的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造型元素;“认识”指在观察的基础上,指认在自然物与人工物品上显现的造型元素的名称;“理解”指在指认的基础上,认识这些造型元素所起的具体作用。另一方面,形式原理主要包括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和统一,对学生提出“运用”这些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的目标。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美术语言一览表 造型元素

形式原理 线条 形状 色彩 空间 明暗 肌理 对称 均衡 重复 节奏 对比 变化 统一

第2条主要侧重“过程与方法”。所谓“美术媒材”,就是创作美术作品时所用的工具、材料以及数字媒介。在中小学常用的美术工具有铅笔、蜡笔、水彩笔、毛笔、砚台、剪刀、美工刀等;美术材料有铅画纸、卡纸、水彩画纸、宣纸、墨、黏土、铅丝、木、布、藤等;数字媒介,就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的内容以及存储、传输、接收数字媒体内容的设备,包括计算机、数码相机和数码录像机等。所谓“美术技巧”属于方法的范畴,主要指熟练和灵活地运用各种美术媒材进行创作的技巧。对中小学生而言,主要是指对描绘、立体制作等基本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及对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第3条主要侧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谓“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学生在进行“造型·表现”学习活动中,充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并灵活运用美术语言和美术技巧将自己的构思表达出来,产生热爱美术学习的情感,从而逐步形成对美术学习抱有持久兴趣的态度。

是“术”还是“道” ——我谈造型表现课教学

古人对于“术”与“道”有着明确的区别和划分,如果对应到我们美术课教学中,“术”是“技巧”、“技法”;而“道”有“原理”、“观念”之意,但更贴近于 “美术素养”。我们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发现,每个学习领域在设定分目标中都有着不同的设定。“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在这一学习领域,课标对于学生在感知造型元素、造型形式原理、造型表现力、培养造型乐趣等方面都做了系统、严谨的界定和要求,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应该是强调学生自由表达主观的精神、情感和观念。因此我认为,造型表现领域绝不是单纯的“术”课,他是强化了的“术”与“道”的结合体。基于这一点认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淡化“专业”色彩,重视备课与造型之“道”

我始终认为,专业水平体现着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越高,自然对教学越有利。但我们不能把专业素养与水平等同于授课水平,而轻备课!许多老师就片面的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造型表现领域更倾向于表现,以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小不点们”上好这样的课,绰绰有余了,甚至于放弃了认真备课的态度。我想这样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强调的恰恰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削弱造型领域的专业性特征,使其更加趋向于教育功能和普遍性!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获得的更多的是一种感受性内容,加上课时设置又少,如果我们不用心研究课堂教育教学的规律,简单地用专业化角度面对造型表现的课堂,无疑是步入了歧途。

二、课堂教学中学会取舍,注重学生“体验过程”

教无定法,无论运用怎样的教学模式驾驭课堂,我们都不能忽视教育的本体——学生。要让学生们喜欢我们的课堂,能够自由的表达主观的精神、情感和观念,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不知不觉中,学生的“造型表现”时间不够了或者没有了,究其原因,我们还是对“术”太不放心,讲不完是绝不会“放手”的。因此,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们更应该思考一下如何学会取舍,还学生于本体,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体验其创作和表现的全过程。

三、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他不是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便于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还让我们的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如何在具体教学中凸显造型表现领域的学科主体 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的不同,我们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领域。每册的教材都涵盖到这四大领域,而从具体的课程编排上看,造型·表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些。这一特征在小学阶段更为明显。以湘美版第一册美术教材为例,全册共22课,造型·表现12课,欣赏·评述1课,综合·探索5课,设计·应用4课。可见,造型·表现在美术课程内容中覆盖面最广,分量最重的学习领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

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对培养人的造型能力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看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习的主题,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合理引导,而不能把教学变成盲目的“游戏课”、“玩耍课”,失去教学目标和方向。

在造型·表现领域中,课程的内容最为广泛,既有传统意义的绘画,雕塑,又有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工制作,造型游戏等,从无意识的涂涂抹抹,到有意识的创作表达,无论写生的,临摹的,还是创作出新的图示、表现出形式和内容新颖的作品,或写意,或写实,或再现,或表象,这都是造型·表现。这虽然丰富了师生的活动形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老师对教材的把握,学生对于教材的应用、知识的融会贯通造成难度。具体表现就是老师过于在意课堂的丰富性、愉悦

性和综合性,导致喧宾夺主或顾此失彼,迷失了美术课的本性。要在教学中凸显学科本体,就要规避以下四种较为典型的现象。

一、综合课喧宾夺主

综合课,即在本学科教学中可以有机地植入其他学科的元素。美术也可以这么做。在本次培训的示范案例中,容艳艳老师执教的《下雨了》一课,以歌曲《小雨沙沙》为切入点,这就在美术课中植入音乐元素,而且用的很得当。这种大课堂的做法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但前提是以本科为主,其他为辅。一次在网上观摩《古诗配画》一课教学视频。本课重点在于指导学生选择熟悉的古诗,运用已有的绘画技巧来表现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而这位老师在不经意中代替了语文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诗歌赏析上面,目标出现了偏差,学生的美术技能学习被放在了次要位置,他们的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就得不到锻炼,那就失去了美术课的意义。其实,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每首古诗的不同内容或场景,通过分类、总结指导构图;如何描绘诗中的主要场景;如何用色彩渲染诗歌的意境等,打下良好的创作基础,努力表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二、创新学习方式华而不实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但自主的课堂绝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一位老师执教《陶泥的世界》,以黏土激起学生创作热情后,先简单的示范怎样使用泥塑工具,然后演示搓泥条、拍泥板,最后欣赏几张陶艺图片,就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随着学生操作活动的开展,整个教室热闹起来,人声鼎沸,毫无秩序,学

生完全忘记了要用泥条造型的任务。此时老师想控制大家的情绪为时已晚,到下课时学生的作业可想而知。

这位老师本意是好的,想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却没有考虑到必要的泥塑技能技巧的传授。这节课学生除了玩的尽兴也没有其他收获,更谈不上泥塑造型能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自主学习的内涵的理解有了偏差。自主的课堂不是放任自流的课堂,教师的示范,知识技能的传授不能忽视,不能为了表面的东西而丢失了美术最本位的东西。

三、寓教于乐顾此失彼

篇6:美术造型表现课

内蒙古呼伦贝尔莫旗卧罗河中心校 邹艳玲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它强调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过程中的乐趣,其教学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多样性意识以及自由表达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文章从阐述“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入手,对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篇7:美术造型表现课

内蒙古呼伦贝尔莫旗卧罗河中心校 邹艳玲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是最为重要的学习领域之一,它强调学生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大胆创造、自由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过程中的乐趣,其教学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多样性意识以及自由表达意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和审美鉴赏力。文章从阐述“造型·表现”的课程目标与要求入手,对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探讨。

篇8:美术造型表现课

由孙乃树、程明太教授主编的《新编美术教学论》中, 把“教师”定义为“美术课程的主持人”。提出:“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即通过教学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 (1) 既然教师是美术课程的“主持人”, 那么学生可视为课程的“嘉宾”;“主持人”不能过分左右“嘉宾”的思维模式但可激活“嘉宾”的灵感以促成课堂上的有效生成;“主持人”不能抢“嘉宾”的“风头”但是可以激发“嘉宾”“出风头” (即表达自己观点, 表现自己) 的欲望。其实, 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可以是多种模式, 下面我就魏瑞江老师的《挑战自己, 写生书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教师=主持人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 由于学生年纪较小, 又是第一次与魏老师接触, 更不用说台下那么多的听课教师和拍摄的工作人员, 这些都是影响课程顺利进行的不利条件。此时的魏老师充当了课堂上“主持人”的角色。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职责是“连接节目环节, 提问以挖掘新闻价值, 平复紧张气氛以保证节目顺利完成”。课程伊始, 魏老师便向学生抛出一系列关于“挑战自己”的问题。的确, 就三年级的学生来说, 造型表现能力达不到六年级的水平, 而要让他们接触六年级的线描写生, 还是“书包”这种比较复杂的事物, 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是一大挑战。而对于魏老师来说, 跟“借班上课”的学生之前没有过接触, 讲授内容又如此之难, 更是一大挑战。面对师生的双重挑战, 魏老师先抛出问题, 创设“挑战自己”的学习情境, 激发了学生挑战自己的信心和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而针对低年级学生造型表现能力尚处于培养阶段, 技法方面较为欠缺, 魏老师的问题打消了学生心中的顾虑和不自信。“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陌生感与隔阂消除了, 既是课程的有效导入, 更让魏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了一个“自信、幽默、亲切”的第一印象。可以说, 课程中教师的导入环节犹如京剧中演员的“亮相”, 教师要亮得漂亮, 亮得有效,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获得学生的信任, 为课程的深入进行打下基础。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 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 《挑战自己, 写生书包》一课的亮点在于教师的提问促进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

1. 教师努力创设问题情境。

魏老师在课堂的“引言导入—提出问题—认定目标—双基传授—造型表现”几个环节中, 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 用“问题”强调各个环节的重点所在, 用“问题”创设“挑战自己”的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中保持对“挑战自己”的高度紧张、跃跃欲试状态, 以及对“写生书包”这一挑战的激情和实践欲望。

2. 在摩擦冲突中解决问题。

在课程的“造型表现”环节中, 魏老师设置了五关让学生分别观察书包 (写生对象) 的几个面, 并由简到难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在进行到第三关时, 由于写生书包背面难度较大, 加上学生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观察绘画训练, 魏老师提出“有没有人累了, 想退出了?累了跟我说一声, 没关系。”的问题。此时, 有趣的课堂生成出现了, 已略显疲态的学生们立马又振奋了起来, 积极投入到“挑战”中。“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 是推动人追求知识的内在力量。 (3) 魏老师提出的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促使学生坚持下去。“主持人”与“嘉宾” (即教师与学生) 之间, 通过“主持人”的有效提问、兴趣激发而达到了默契的配合。

期间的第二个问题“这节课本来是给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上的, 但是老师相信你们能‘打败’六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 你们也能上好这节课。”效果似乎值得研究。这个问题明显达到了比第一个问题更热烈的回应, 学生们像吃了兴奋剂一样争先恐后地投入到了写生书包的实践中, 这种成功的课堂生成似乎连授课教师也感到超出预期。但是到了课程结尾, 让展示作品的同学发表“感言”时, 很多学生都说:“我们要打败六年级的!”此时老师们才恍然大悟, 原来学生们的兴趣不在写生书包, 而在“打败六年级”。确切地说, 是学生对“写生书包”的兴趣被老师的问题转移到了“打败六年级”上。对于课堂, 这其实是一种无效生成;而对于学生学习心态的建立和培养, 这种“打败”的念头更是要不得的。如果把问题换成“虽然同学们现在才上三年级, 但是老师对大家非常有信心, 我们先来‘预习’一下六年级的课程怎么样?大家能接受这个挑战吗?”是不是更合适一点?

二、让学生在课程中成长, 教师=园丁

这是一个普遍的比喻, “教师就是园丁”。而在课堂中, 教师应该像园丁一样善于让学生吸收“养分” (知识) , 修剪“枝丫” (对学生观念和学习方向的引导) 。魏老师在《挑战自己, 写生书包》一课中着重突出了以下两点:

1. 促使学生掌握美术知识。

对于这节课, 魏老师的解读是:“在学习上, 我要求同学做到以下三点:其一, 每位同学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绘画。当我说停的时候, 将你的作业传给旁边的同学, 在上一位同学画的基础上继续作画;其二, 接过同学的画后, 要按照同学的思路通过联想再进行绘画;其三, 一切行动听指挥。” (4) “一切行动听指挥”确定了教师对课堂的宏观掌控, 保证了课程的顺利进行, 让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了“传授、引导”的作用。这是师生之间的配合。而前两条促使了学生之间的配合学习。正如一个园丁最懂得怎样才能让植物健康地生长, 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了解对于不同的学生, 怎样的教授方式是最适合的。魏老师通过“绘画接龙”的方式, 成功地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了高效学习实践, 这种方法也需要学生之间的配合, 提高了学生的团队配合协作能力。当然, 这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通过他人作品的启发, 学生间的协作, 增加了课程的知识量, 让学生学到了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2. 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

“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 是通过美术的活动帮助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自己经历过的某一项事物的经验上, 这样, 孩子们对自己生活的有关经验的陈述性表达就会逐渐完整起来。” (5) 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 让“美术意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系, 促进学生美术意识的形成。“美术意识”最需要的是“落地”, 即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发生碰撞, 让这种意识融入到生活中去。就本课来看, “写生书包”所表现的对象, 与学生的关系很密切, 难就难在怎样让低年级的学生脑中形成“写生、线描”的概念。魏老师通过短暂课堂的集中训练, 如一张纸叠成六格, 每格画一个

WENJIAOZILIAO

书包促成绘画概念在学生脑海中的形成。课桌的排列, 写生对象—书包的摆放体现了魏老师对这节课的充分准备。

蔡元培先生提出美育主义的艺术教育思想, 主张通过提倡美育, 使人们能在音乐、雕刻、图画和文学中找到他们遗失了的情感。 (6) “美育”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更珍贵的是, 在课程的进行中对教师产生的情感共鸣。在《挑战自己, 写生书包》一课学生作品展示结束之后, 魏老师深情地对学生说:“有同学曾幻想, 什么时候能够摆脱沉重的书包?的确, 你们的书包太重了, 但你们可知道, 书包装载的不仅仅是书, 它还承载着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的期望, 让我们快乐地背起它, 勇敢地去迎接挑战吧!”这段话的珍贵在于, 老师对学生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重的理解和鼓励, 让学生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后面一席关于老师对学生期望的话语。

意识根植在一个人的心中、脑中, 靠的不仅是教授、传递, 更是兴趣和情感共鸣激发后的经久难忘。教育的真谛在于不仅能够传递知识和技能, 还在于能够焕发生命。因为教师能焕发学生的生命, 而学生也能焕发起教师的生命。一个有生命的课堂是真正的课堂。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教育本身就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7) 诚然, 无论教师在课堂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从本质上来讲, 教师只是一个平凡的, 希望自己的学生焕发生命色彩的人。

参考文献

[1]孙乃树, 程明太主编.新编美术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边玉芳.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3]什么是有生命的课堂?特级教师之“特”如何体现—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美术报.

[4]李力加主编.名师如何练就名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看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造型;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2-0079-03

[作者简介]李灵袁(1983—),男,江苏泰州人,本科,江苏省泰州市田河小学教师,小学二级。

在进行小学“造型·表现”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自由表达意识、多样性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对课堂活动有强烈的积极参与兴趣,将看、画、做、玩有效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及对美术学习与创作的兴趣与爱好。

一、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课程要求

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课程中“造型·表现”阶段的学习内容较为强调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及作品的体验与感受,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中,推行寓教于乐的美术教学方法,从而降低了学生对于美术教学的神秘感,增强了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造型·表现”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加注重对表象素材的积累,在此基础上运用造型、表现语言进行美术作品的再创作,实现美术教学创新的目标。

小学美术课程中“造型·表现”内容的设计,要求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美术作品创作工具,用剪刀、胶棒、画笔及彩纸等身边容易找到的工具,在看、画及做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创新,让学生将所见、所感、所想的东西用以上素材表现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美术创作的乐趣。因而,小学美术中“造型·表现”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观察、了解与创作的机会,才能够真正地发挥艺术对于人的启迪与审美品位提升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一)巧设情景,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美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乐趣,这样才能够对美术保持持久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走进大自然》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认识到红、黄、蓝三种基本颜色能够调配出许多种颜色,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美,培养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学生可以用水粉颜料作调色游戏,用油画棒、彩色铅笔将自己喜欢的颜色画出来,将自己所观察到的大自然颜色表现出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七彩花园”的情境,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花卉。教师可以将不同色彩及形状的花的图片展示出来,如百合花、梅花、向日葵、太阳花、荷花等,借助于不同的花的颜色,表现大自然色彩的丰富多彩性。教师在“七彩花园”中逐渐添加蘑菇、小昆虫、小草、太阳、蓝天、白云、蝴蝶、蜻蜓等事物,以多样的事物来丰富“七彩花园”,继而增加花园颜色的种类,并指导学生认识不同事物的色彩,获得更多的关于色彩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在“七彩花园”中添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如小纽扣、小蝴蝶结、小球拍等。这些学生能够随手就接触到的事物,更容易培养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颜色信息的捕捉能力,也增强了美术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造型·表现”的一大要求就是要培养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际的美术作品制作与欣赏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趣味性。因而,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发挥,以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在《中国民间玩具》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一些民间美术知识,培养起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

关于《中国民间玩具》的教学,教师要做到深入浅出、恰当的展开讲授。教师可以先从一个小小的剪纸游戏开始,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也可在剪纸演示的过程中加以说明,剪纸是我国传统而又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系,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作才能。之后,让学生欣赏中国传统的民间玩具,如陕西布制蛙形枕头、山东的泥老虎和泥人、陕西的泥小猪和黏土彩色鸟、广东的纸龙船、宁夏的线制青蛙和浙江的泥猴等。这些玩具实物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丰富多彩性,从而增强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了解和探究的欲望。由于中国传统民间玩具种类繁多,不胜枚举,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具有较高教育、欣赏及实用价值的玩具作品加以详细说明。如对陕西布制蛙形枕头的介绍,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母亲为自己的孩子亲手缝制的,造型独特,像活蹦乱跳的青蛙。在枕头的中心设计了一个洞,以便在孩子睡觉时将耳朵放进去而不受挤压,同时这个洞也是为了避免滴落的泪水流进孩子的耳朵内,影响身体健康。枕头所选用的颜色鲜艳,让孩子在明艳的色彩中心情愉悦、快乐成长。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枕头,也可以充当孩子的玩具,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慈母情深之寓意是孩子成年之后才能够体会到的。

在完成了对民间玩具介绍之后,教师就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制作当中,以便学生增加对民间玩具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选择应用橡皮泥、剪刀、胶水、彩笔、彩纸等材料,让学生进行剪纸、泥塑训练;可以让学生按照剪纸流程,完成十二生肖的裁剪;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剪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如小猫、小狗、小兔子、小鸭子等。在浓厚的兴趣引导下,学生很容易集中精力完成剪纸训练要求。同样,泥塑训练也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感受到的事物为主,塑造出房子、花园、铅笔盒、文具袋等东西;也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捏出外星人、新生物、怪兽等东西。以学生为主、不拘一格的泥塑训练,能够调动起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创作的兴趣,激发创作热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化的美术教学手段

小学“造型·表现”美术教学课程要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尤其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由于“造型·表现”艺术课程更多的是对学生想象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因而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网络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能够极大的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各种图片、文字信息的介绍下对于某些艺术作品有更为深入、理性地了解和认知,在进行美术作品创作中融入进行更多的、深层次的思想和内涵。例如,《自然现象》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部分自然现象,理解自然现象的概念,学习自然现象的表现手法,进一步学习风景的构图与绘画方法。让学生理解和热爱大自然,就必须借助于更多的信息资源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的认知需要。可以通过电脑的静态图变化来展示绘画《下雨》的过程。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的引入,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瞬时自然现象的探究心理,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兴趣。

总之,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教学课程的开展,要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新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及训练目标;巧设情景,增强学生对于美术创作的兴趣;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创新教学方法,引入现代化的美术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美术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审美情趣及对美好生活的创造意识,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郏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范画教学的策略探微[J].学苑教育,2010(23).

[2]邓以亮.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浅谈小学美术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

[3]徐国淦.引生活之水灌美术之花——让美术课堂变得更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

上一篇:龙山县政务服务中心机关效能年建设实施方案下一篇:写游什么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