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方向》困惑

2024-08-26

《认识方向》困惑(精选8篇)

篇1:《认识方向》困惑

《方向与位置》这一节课,主要就是让学生分清东西南北,能根据给出的一个方向确定其它三个方向。

在这节课中,可引导学生先识别一个方向然后引出生活中如何辨别方向,知道一个方向怎样确定其它三个方向,在学完生活中的方向后,可以让全体学生起立做了两个游戏:第一个是听老师口令,全体同学做游戏,面向老师指定的方向,第二个游戏是找了两个同学上台听老师口令,做“向南走五步,向西走三步”。预设采用这样的游戏,不但学生非常的喜欢,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的认知感觉效果好。

生活中的方向同学们掌握了,再引出地图上的方向如何辨别,由此来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让学生明白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绘制的。方向掌握了以后,再帮助2位小朋友到可靠村解决实际问题,到了可靠村后再看路线图进行巩固练习。最后布置一个实践作业:到操场中间,看看操场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然后做一张学校的平面图。同时提醒学生不要忘了你的平面图上必须有“北”这个标志。

困惑之处:

一是教师本身语言如何锻炼的既简洁又生动还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如何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利于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学习、锻炼、提升的过程。

二是在确定地图上的方向这一环节,预设学生容易混淆生活中的方向和地图上的方向。这里如果让学生指着地图来说方向,而不是指着实际的方向。把实际方向和地图方向清晰的划为两个模块,应该更明了一点。

篇2:《认识方向》困惑

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进行创新,这即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基层党建工作保持活力和永久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实践中看,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基层党组织就如何进行创新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总体讲,大多数的创新还是初步的。基层党建跟“风”走,工作局面打不开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这种状况与形势的要求及党员、群众的期望相距甚远。不能否认,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相当程度上与基层党组织的思想不解放,改革怕出乱子,创新怕担风险有关。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深层次探讨,不能不看到基层党建工作在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实结合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基层党建难以摆脱有限度地推进、有顾忌地创新的境地。

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到多种角色定位带来的困惑

在高度集中党政合一的体制下,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与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完全一致的。当时社会是以基层组织为轴心的结构,由于执政党的特殊地位,实际就是围绕着党的基层组织网络构筑社会。党通过基层党组织对社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直接领导,高效率地实现有效的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党对社会的这种动员整合能力,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有效领导和稳固执政的重要政治条件。很显然,传统单位制的社会架构造就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与党的地位别无两样,基层党建工作的选择和趋向可以说几乎完全纳入党的统一部署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牢不可破的传统单位制结构让位于社会组织结构的多元化。一方面作为体制内的基层单位还存在,但另一方面更多出现了没有任何挂靠关系新的性质的基层单位,即使是体制内的单位也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的基层。顺应这种变化,党及时调整思路,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不断完善对基层党组织定位的认识,分别阐述为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起保证监督作用等。十六大还增加对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的基层组织主要任务的规定。这些对基层党组织定位阐述的变化表明党对形势发展的把握和理论上的与时俱进。但问题是,当把这种定位付诸基层实际工作中时,传统的影响力和贯彻中的难以完全协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基层党建工作。

首先,原来党中央与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一致性组织链条在现实中的某种“断裂”,使基层党组织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如认识上的偏差,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领导者,这在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应当是一致的,现在的改革,中央和地方党的核心地位没有变化,而基层党组织的地位实际弱化甚至边缘化了。还有实践中的误区,即使定位是领导核心的一些基层单位,也是在以往单元权力格局转变为二元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由于二元权力的来源、运作不同,行政和自治组织产生更具有法理依据和广泛的群众认同感,随着公民民主意识的提升和政治参与积极性的增强,党组织往往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其次,基层党组织分别定位为领导核心、政治核心和起保证监督作用,对非公经济组织规定了党的任务而没有明确定位,这种划分源于对多样化单位的回应,也表明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变。但从基层党组织的角度思考问题,领导核心与政治核心的差异在哪儿?政治核心与保证监督作用又有什么不同?对非公经济单位党组织定位的空缺,是理论上不能理直气壮,还是现实中不可行性所致等问题,很容易使基层认为党组织在不同单位其地位是

有差异的。而在一些基层单位党组织确实又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不要说非公经济组织,甚至一些国有控股企业,党支部书记的地位也是由其工作人的身份决定去留的,党组织有时都显得力不从心。显然,从核心地位到多重角色定位的转变,对基层党组织造成的不仅仅只是一种心理落差,实际上众多的问题集中聚焦到基层党组织身上,自然影响到基层党建进行创新的决心和选择。

二、党政关系规范化改革呈现的错位走势与基层党建工作应对中的困惑

党政关系规范化的改革,其初衷是要解决党政不分,还权于政,还权于民,使党有足够的精力抓自身建设问题。应当说,实际的结果,后者由于减少了党对行政的直接干预和对社会的垂直控制。加上市场经济的催生,行政改革步伐加快,基层人民民主进程提升,各方面迈出的创新步伐大,成效也显著;作为前者,党推进党内民主的目标是明确的,但如何把作为党组织自上而下的纵向单一性和发展民主可能带来的多样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党仍处在探索中,反映到党的活动中还是基本沿用统一的步骤和大体一致性的要求来推进。中国共产党由于其地位使然,其党内民主应先行一步,对人民民主起示范和推动作用,但这只是理想的改革走向。现实中同样是党的定位所致党内任何改革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决定了党内的改革一直呈现稳步渐进的态势。但直观反映出政与党体系“宽松”与“强化”的落差对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党组织要在错位的交汇点中做创新选择,不能忽视的倾向性问题至少有三:

其一,党政关系的规范化,党政职能分开的格局对于基层党政的影响是双重的,但相对于政的方面,党组织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这是因为,在实行党政不分的权力运行机制时,基层党组织直接掌握了大量的行政权力,通过支配人、财、物等行使着领导权。而改革最现实的冲击首先使党的这些权力发生了转移。基层党组织从习惯于事无巨细调配一切的主导地位,迅速被纳入“一无权、二无钱”的边缘地位,所产生的巨大反差使基层党组织立刻失去了重心。重新确立党的重心的出发点明确而简单:在基层即要保证党的主导地位、体现党的作用,又要支持行政领导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落实,但明确而简单的课题操作中的难度系数是基层党组织从来没有遇到过的。

其二,中国革命是在异常残酷的环境中进行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严肃党的纪律,强调党的团结统一,甚为重要。建国后,面对新中国繁重的任务,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党建立起党政高度合一的体制,与这种体制相适应,党强化了用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要求规范全党,以保持全党的思想和步调一致,保证党的坚强有力。因此尽管适应不同时期党章在阐述上有一些变化,但贯穿始终的基本原则是“四个服从”。服从是其中的主线,也是检验基层党组织是否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硬性标准。但如果把服从推向极端,导致的结果,在实现高度一致的同时,毫无疑问会弱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

其三,导致曾有过的使服从绝对化,和历史上的影响也不无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整个革命时期,开展过局部或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本文不是要评价这些政治运动的是非,需要指出的是其中一些运动造成的消极影响至今都不能忽视。在党组织、党员的思想深处,“左”比右好,“左”是态度问题,右是立场问题的思想根深蒂固,尽管现实的政治氛围十分宽松,但这种意识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一旦涉及到党的问题,就意味着涉及政治问题,政治问题是要靠党组织来把关的,在关口前基层党组织不大容易摆脱做“宁稳妥勿冒进”的选择。没有人认为这样做是正确的,但是潜规则的作用在现实中又是显而易见的。

上述逻辑演变的结果:在基层党组织面临改革困惑时,如果把来自党的系统强化统一、纪律和历史事件消极的作用力错误地结合在一起时,选择完全照搬上级精神无疑成本最小,也最保险;反之创造性地执行,则意味着投入大,触礁的风险率也高。权衡利弊,基层党组织在新形势面前不敢做、不愿做、不会做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党员角色和党员作为社会人角色协调中的困惑

党员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基础,如果党员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力,基层组织就有生机和活力。但现在突出的问题是相当数量的党员表现出来的“政治冷模”,对党务和政务缺乏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这对基层党组织增强创造力和发展后劲,产生着极大的消极影响。党组织本来就是政治组织,党员要求入党,意味着有着不同一般公民的政治热情,拥护党的政治主张,愿意接受和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在实践中自觉地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奋斗。目前出现的这种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不能忽视一个现实问题是,党员作为党员和社会人从来是双重身份的人,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党员的社会人身份没有遇到挑战,并且作为党员更有荣誉感。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的双重身份从理论上是统一的,但从实际中却是分离的,党组织要求党员奉献时,党员也要以普通人顾及自己的生计,随着竞争激烈的加剧,这种社会定位压力大于党员定位的压力。在两种压力下,很容易出现一些党员只注重社会人的角色,而对党的政治生活和党的工作失去热情。再加上,由于党内民主发展的缺失,现实中党内事务包括党员自身的发展不是掌握在党员手中,而是由党的领导者左右着。很显然,当党员在决定党内事务中没有应有的地位时,激发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就是一句空话。

四、基层党建创新的方向性选择

能不能切实地创新基层党的工作,不仅仅影响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夯实和执政地位的巩固。笔者以为,找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在理论设计和实际操作、传统和现实上的结合点,需要明确基层党的工作创新的一些方向性问题

(一)以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推进创新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强调创新,目的是使基层党组织有效应对挑战,切实担负起自身的政治责任,不是要回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过去,也不是借此削弱党的领导,这应当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立足点。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应当还原作为政党组织定位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自然有着政党的共同属性,这就是政党都是特定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的属性决定了其最根本的功能是政治功能。即党制定自己的政治纲领,并通过发挥政党的政治职能,履行自己的使命,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这种功能无论政党执政前还是执政后都是一致的。由此我们不难导论出,人民群众对政党的认可与服从并不完全是建立在权力的基础上,政党对于人民群众的更多和更持久影响力是建立在党能够遵守和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眼前和根本的目标的基础之上的。

党的基层工作,是整个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党的领导的落脚点,也是党的建设的落脚点。毫无疑问,党的基层组织只能在所处的环境和群众中,作为政治主体担

当责任,为实现党的政治纲领而履行应有的政治职能。即使说,基层党组织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其着眼点在于但当政治责任。权力是责任,但不等于说责任就是权力。从政党组织的角度看,基层党组织作用恰恰作为一种超脱于行政权力与群众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政治力量,发挥自身在组织、引导群众方面具有的明显的优势,以服务的姿态实施领导活动,以服务的行为获得领导者资格。邓小平曾指出:“怎样改善党的领导。这个重大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不好好研究这个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坚持不了党的领导,提高不了党的威信。”他还说共产党实现领导通过什么手段?是用一种组织形式,还是用别的办法,“比如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包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成为各行各业的内行,并且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比一般人负担更多的工作。一个工厂的党委,总必须保证在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成本方面完成计划;保证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管理民主;保证所有管理人员有职有权,能够有效率、有纪律地工作,保证全体职工享受民主权利和合理的劳动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保证能够培养、选拔和选举优秀人才,不管是党员非党员,凡是能干的人就要使他们能充分发挥作用。如果能够保证这些,就是党的领导有效,党的领导得力。”很显然,邓小平在这里所强调的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并不在于权力的作用,恰恰在于用党员和党组织良好的人格魅力、创造完成本职工作的各种有利条件等来体现党的领导。

(二)以切实发展党内民主推进创新

党内民主和党建工作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无论是党内民主还是党内创新的主体都是广大党员。没有党内民主的实现,就没有党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而党员如果对党的事业失去了感情和热情,也就不会有党的生机勃勃的创造性事业。

发展党内民主问题不应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论述,关键在于解决实际中的操作。毋庸置疑,由于中国现实的情况,党内民主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的干部的重视程度、思想素质和修养水平。党的领导干部是推进党内民主的重点。提高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一方面要靠道德约束。使领导干部知晓:其一,发展民主尽管对于领导者无疑是一种自我革命,必将对传统的领导权威提出挑战。但民主的动力源最根本来自于利益诉求,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与之带来的人们民主意识的觉醒与提高,民主发展的趋向将势不可挡,乘势而上应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选择,因为发展民主说到底正是党代表人民利益的一种集中而实际的体现;其二,发展民主是需要成本的,即是民主操作中必不可少的程序;反之,如果只是把民主作为一种招牌或者实施民主中也搞偷工减料,将导致付出更大的成本,小则付出失去权力的代价,大则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另一方面道德约束要和制度并行不悖,制度的重点和可操作点是要确认并保障党的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党员的委托,切实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直选范围,使党的领导者由谁选举,对谁负责。一旦领导者违背党员的意志,党员能够有效行使罢免权。

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发展党内民主,从根本上说就是由广大党员当家作主。党员的主体性决定了党员具有许多不可剥夺的民主权利。从我们的现状出发,一是教育党员切实把握自身有哪些权利。现实中,有部分党员一方面抱怨党组织不能保障党员的权利,而另一方面又说不出党员到底有哪些权利,受到了侵犯自然难以捍卫权利。二是提供党员权利实现的途径,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起党员表达愿望、实施监督的“无障碍绿色通道”。三是鉴于党内民主建设是个庞大的工程,基层组织也是多样的特点,推进党内民主的目标是一致的,但允许其实现形式的多样。不要因为某些单位多了“自选性动作”而苛求,也不能因为某些单位带有过多的“规定性动作“痕迹而丧失信心。无数单位的实践证明,民主的发展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三)以重视党员先进性意识教育推进创新

如果说,从制度层面保障党员权利,对于激活党员积极性,推动党的工作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话。那么,从思想层面强化党员意识教育在现实也是刻不容缓的。因为制度也要靠人来落实,如果党员没有政治热情,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谈发挥党员的创造力同样是一句空话。党员从事的职业千差万别,但都是党员。须知,党员作为受人民委托执掌公共权力的政党组织的一员,只有履行积极意义的政治责任,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真诚的信服。应当承认,由于各种原因,对党员的教育基层党组织即存在底气不足,不敢教育的问题,也有教育内容、方式陈旧,单纯走过场的现象。这种状况不仅群众不满意,党员也不满意。首先基层党的组织不是松散的团体,因此要理直气壮地教育党员,把着力点放在坚定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增强广大党员的自觉性、主动性、责任感上,推动广大党员增强先进性意识,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提高自己。鉴于基层党的工作兼职、活动业余化的发展趋势,对党员的政治要求不应是低而是更高。如果党员因为双重身份在现实中发生冲突而要求对党员身份“松绑”的话,那就不要做党员,而去做一个普通公民。我们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我们巨大的组织优势。如果党员各行其是,这种巨大的组织优势必然丧失,党就无战斗力可言。当然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意识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要有创造性,对上级的指示,基层不仅应注意形式上的贯彻,更应在实际内容的贯彻上下功夫;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和总体部署开展工作,党组织强化党员意识教育就不能游离于本职工作之外。总之,对党员教育工作的改进与创新既要让传统的党建活动内容彰显时代的活力,又要让上级布置的党建活动内容彰显基层个性的风采。

篇3:《认识方向》困惑

在老师这个行业中听得最多的, 说的最多的就是课程改革。可是何为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就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授受”模式——老师教授, 学生接受。这种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了老师教学上的主导地位, 但是长时间的这种模式枯燥无味。“填鸭式”的课堂, 应试的讲解内容, 不变的分数衡量法则, 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并且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作用…传统的“授受”模式弊端日益显现, 与飞速发展的中国国情并不相符, 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课程改革是由国外引进的先进教学理念, 结合中国国情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书本知识的过于重视, 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由此, 课程改革确定了最基本的三个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指的就是书本上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过程与方法, 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主动学习或学会学习的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就是在课本中表达出来了什么人文精神, 教会学生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课程改革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取知识,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中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老师的教授。

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

小学的课程改革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 在这个期间一直不断地探索、改进。虽然期间的反对、批评的声音不少, 但是所取得的成果也是不小。

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来看, 首先, 语文的教材在课程改革中有了不小的改变。教材也就是教科书, 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在传统教学中, 教科书内容死板单一, 老师教起来束手束脚, 学生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提不起兴趣。课程改革后开始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是教科书的编排更有人性化, 更加贴近生活, 重视学生的性格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其次,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角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一味地去授予学生知识, 内容形式化、呆板, 过于追求书面知识的掌握。不仅老师教起来吃力, 学生也觉得倍感压力和无趣。课程改革后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老师从“满堂灌”的角色退换到“助手”。只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加以点拨和讲解, 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助手”。这种转换能更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能力, 也有助于小学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后, 从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来看, 传统教学中实行的是“分数至上”的原则, 通过考试出来的分数将学生划为优、良、差。这种评价方式太过单一, 并且十分容易伤害到小学阶段孩子的自尊心, 容易使其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厌学叛逆的行为。课程改革后, 强调学生的人格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评价方式开始多样化, 教师开始学会从多方面看待学生, 寻找学生的优点, 树立小学生的自信心, 鼓励其成长。

三、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困惑

虽然课程改革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但是到现实中具体实施难度却不小。

首先, 课程改革的理念是由国外引进, 重点有许多的观点不可避免的与传统教学模式发生冲突, 并且有些理念并不适用于中国的教育国情。其次, 在教师方面, 部分老师对于课程改革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 仍旧“我行我素”, 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认为课程改革可有可无, 并不予以重视。第三, 很多学校对于课程改革的理解还是趋于表面, 对老师的培养培训浮于表面, 相当形式化。甚至有些重点小学担心升学率等问题, 拒绝课程改革。最后,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发展个性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重视和引导。但是每个班级当中的学生性格各不相同, 班级学生数量众多, 老师精力有限等等一系列的客观因素下想要使班上每一个同学都发展出自己特有的个性并不太现实。加之课程改革频繁, 理念更新太快, 许多学校的教学配套设施跟不上, 还有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差距这些都导致了课程改革的效果不一的结果。

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

介于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困惑, 我们应该“对症下药”。课程改革中的教育理念是根据国外的发展情况探索得来的, 所以我们不能照本宣科, 要根据我国当前小学语文课程的实际情况有矢放的, 并取其精华加以改造自成体系。对于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其对课程改革的认知, 树立正确的理念。加大培养优秀骨干教师的队伍, 以专业的职业素养去教育、培养学生。严格实行小班教学, 只有小班教学才会让老师有精力去培养、塑造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总结

课程改革路程漫漫, 而小学语文教学又任重道远, 只有两者找到一个最适应、最恰当的对接点, 才能形成最适合我国现在小学语文的教学方式。也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具有个性、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国家“后备军”。

参考文献

[1]高贵忠, 任京民.20年来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反思与抉择[J].

[2]鲍改芳.小学语文教育理念的反思与重建[J].新课程 (小学版) , 2009, (7) .

[3]潘盈盈.学生创新思维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4) .

[4]潘桂敏.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实践与思考[J].考试周刊, 2011, (22) .

[5]阮喜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9) .

篇4:在迷茫与困惑中寻找方向

6月份以来,债券市场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债券市场的整肃、监管政策的频出、货币政策的主导、银行间流动性的稀缺、债券供需的阶段性与时点性失衡、宏观数据的冲击等,都使得债券市场走势难以如往昔般可研判。10月至今,收益率不断创出新高,研究员亦唏嘘传统分析架构与逻辑似乎受到了重大挑战而濒临失效,个中无奈诸多。

10月至今,债券收益率走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十一长假后至10月中旬。收益率较节前小幅上行,主要是节后首周资金面整体保持相对紧张,利率债一级市场供给接近千亿规模对需求造成了较大冲击,信用利差有所收窄。

第二阶段:10月中旬至22日。期间收益率有一定跳升,源于9月宏观数据的继续好转,一级市场供给继续大幅增加,市场对资金面的担忧等。

第三阶段:10月23日至11月5日。收益率处于高位区间震荡并有小幅下行,期间面临企业缴税、央行暂停逆回购操作、宏观数据回暖以及供给端冲击等。随着央行重启逆回购,虽然中标利率有所上行,但维稳意图明显,随后资金面有小幅好转,对市场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收益率维持相对稳定并有小幅下行。

第四阶段:11月6日之后。收益率继续大幅跳升,主要原因是一级市场债券发行仍保持高位,一级市场中标利率对二级市场产生带动作用,二级市场收益率反过来影响一级市场中标利率。此外,受市场对未来通胀担忧的影响,机构对未来资金面的改善不抱预期,恐慌性抛盘涌现,机构开始止损清盘,使得收益率急速跳升,而高位接盘机构却聊聊无几,预计近期收益率仍将在高位盘整。

下半年以来的市场走势,债市人虽身临其境,却又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疑惑与迷茫,市场走势变得难以判断,经验主义者损失惨重。不论市场走势分几个阶段,亦抛开具体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6月以来债券市场主要受监管政策主导,可以称之为“政策市”、“改革市”。

首先,资金面唱主角。“6·20”给债市人上了一节生动的教育课。长期以来,在“双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强、FDI稳定增长的共同作用下,外汇占款维持高位,国内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低。但2012年开始,上述因素波动性明显加大,外汇占款数月呈现负增长态势,传统的资金投放模式受到冲击。随着外汇局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的通知出台,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预期增强,游资流出新兴市场压力加大,银行间流动性受到严峻考验。

其次,资金需求旺盛强化了流动性紧张。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的扩张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建设。但长期以来,投资拉动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加之企业杠杆率已经达到高点,地方融资平台还本付息压力巨大,都增加了对资金的需求。但资金供给端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总体要求下难以大幅度宽松。银行间市场经历了债市整顿,也在逐步降低杠杆,交易量急剧减少,银行间货币流通速度降低,加之传统资金融出机构拨备率提高,融出意愿降低,使得资金需求更加难以得到满足。

再次,金融改革推进,监管不断强化。债市清理整顿“丙类户”,限制代持交易等杠杆行为,债券发行市场灰色地带阳光化,机构自营户与理财户的防火墙设置等措施都大大净化了市场。但同时市场交易及债券需求也出现了阶段性下降。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在客观上加大了市场对资金的争夺,整个社会资金利率中枢有趋势性上行态势。

第四,机构投资交易行为转变。债市监管制度趋严,市场交易类账户偃旗息鼓,一级半市场价差趋零,代持类交易骤减,去杠杆化加速,银行间交易量不断走低。作为需求主力的投资类机构一、二级交易亦受到影响,随着收益率的不断走高,投资意愿逐步下降。银行理财账户失去了与其自营账户的交易权,虽然取得了法定的二级市场交易权,但受制于一些机构部门设置的限制,多数理财账户并未取得在二级市场直接交易的权利,限制了其波段操作。加之监管部门规范非标资产后,其绝对收益的吸引力使得理财账户更倾向于做大非标资产,而对标准债券的需求并未有多大提升。泛基金类机构债券需求不断萎靡,主要倾向于高收益债券和通道业务,对普通债券的需求大大降低。需求端的行为变化直接导致供需矛盾加大。

最后,供给冲击明显。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增强,但信贷可得性降低,由此对银行间市场直接融资的需求增加,造成债券供给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上述因素造成的需求萎靡以及需求转向使得原本较为合理的债券供给量变得相对超需求,供需矛盾突出,一级市场带动二级市场收益率不断攀升。

笔者认为,现阶段债券市场的走势与基本面背离只是阶段性的,并不能得出传统的债市分析逻辑已经失效的结论。在利率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政策措施超出市场预期实属正常,对市场的影响也是必然的。债市人感觉迷茫是因为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市场的变革。随着市场的逐步稳定,机构从业人员思维的转变亦应有所突破,债券市场必将实现新的均衡。但是,债券收益率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高低,资金面和政策面的变化只是阶段性的,虽然对中短期交易影响很大,但对长周期的大类资产配置影响有限。随着本届政府对经济增长容忍度的提高,“调结构”、“促改革”的推进,债券收益率长期大幅背离经济基本面并不可期,在到达一定高位后必将遇到天花板效应。

篇5:《认识方向》困惑

新课改在甘肃实施已过去一年了,反思在这一年中我们新课改的实践,感触颇多。既有它一扫过去课程的死板,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活力和张力,但同时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此,我简单谈谈我对这次新课改的一些认识与困扰我的问题。

从教学目标看,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与以往有了明显的转变。一是改过去单纯关注知识传授的结果性目标的教学模式,突出彰显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要求通过高中阶段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客观认识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素养,以及从容应对各种挑战的生存能力。让每一位高中学生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发展。从教学内容看,新课程对教材内容做了大幅度的调整,抛弃了历史课本惯用的通史式纵向编年体例,代之以专题模块式的横向比较体例(由三个必修、六个选修共九大模块组成)。从教学过程看,通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如每堂课精心设计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些变化对广大教师而言,应该说是喜忧参半,真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的是,课改后的教材避免了与初中课程的简单重复,灵活性增强,信息量扩大。忧的是,教学的难度明显加大,面临的问题紧迫棘手,具体表现在:

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材体例和内容的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学生初中阶段打下的良好的学习基础之上的,换言之,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学习,形成的完整的通史知识体系之上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初中学生根本不可能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都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新课程更像是座空中花园,只想桃李芬芳,不知根扎何处!

2、教材内容跳跃性太大。以必修一政治史为例,九个专题从夏商周三代到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一本书,浓缩上下数千年,涵盖东西五大洲,如此大的起伏,如此广的跨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

3、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严重脱节。政治史与经济史、文化史相互割裂,脱离经济、文化讲政治,怎么讲?不提经济基础,怎么让学生理解某个阶段的上层建筑?不提当时的思想文化,怎么让学生理解某个阶段的政策制度?反之亦然。比如必修一专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不讲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的迅速发展,政治上礼崩乐坏,思想上百家争鸣,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从何说起?

4、同一内容被“残酷肢解”。以评价秦始皇为例,为答此题,学生需过五关:首先要在必修一中找出他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然后在必修二找出他的经济制度,再在必修三上找出他的思想文化政策,最后还要在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找出相关的内容,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要综合五本教材的内容,才能给秦始皇做出一个较完整的评价。

5、教材不熟。新教材补充许多旧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比如:必修一的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必修二的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和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及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内容对教师来讲都是非常陌生的。

除此还有一些问题,比如课时紧张,课程资源(图书资料、网络资源)贫乏,部分学生跟不上新课程,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等等。

篇6:认识方向作文

今天起床,妈妈说要我认识方向。我刷完牙,洗完脸,开始认识方向。妈妈说:“你知道认吗?”我神气的说:“当然,你看东边是我们家的全家福,爸爸妈妈抱着一百天的胖嘟嘟,那个就是我了。再看我的后面,那是我家的客厅,里面有沙发、鱼缸、电视机……。客厅里的.小鱼和小鸟是我最喜欢的,我经常喂东西给他们吃,看着他们吃东西的样子,我的肚子也饿了。北边是厕所,我家的厕所可不太臭哦。妈妈以把它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南面,是爸爸妈妈的卧室。里面有一张漂亮的大床,妈妈的电脑和一把神剑,还有爸爸妈妈的结婚照呢!欢迎老师和同学们来我们家做客哦!”认识方向作文250字

中国大学网 小学生作文网

篇7:《认识方向》教案

【教材简析】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45—46页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教材先是利用学生一幅平面图,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是什么地方”,然后分两个层次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第一层,由教材直接指出“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公园在学校的西南面”,让学生认识东北和西南;第二层,通过提问“你知道体育场和人民桥各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引导学生自己推断出东南和西北,并加以认识。例题的最后,提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选用不同的参照物,进一步认识方位。“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材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结合着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方位的认识。【目标预设】

知识目标:

使学在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依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的7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能力目标:

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描述物体所在位置。【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具体的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一张正方形纸。【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在上这节课时,学生已经学过了,那怎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掌握方向知识呢?基于以上理念,我抛开原教材呈现的素材,重在让学生“体验数学”,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运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这节课的时候分四个环节进行的: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通过创设“方向王国”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复习旧知,唤起新知。

2.拓展延伸,获取新知。在老师的指导下,同组同学讨论,全员参与,总结出东北、西南、西北、东南的方法,动脑又动口,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使他们动起来、活起来。由学生来说出另外的方向,再一次感知为什么东与南的中间就是东南,东与北的中间就是东北,西与南的中间就是西南,西与北的中间就是西北。这样不需要教师教导性的告诉,学生自己就能感悟出这样命名的道理,应用起来也能更加地得心应手。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通过分辨方向、尝试做方向板,不仅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现了自主学习这一理念。

3.加强运用,内化新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各个方向,进一步理解各个方向在生活中的应用,丰富了学生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学生的认识更加的全面化

4.总结质疑,课外延伸。生活是数学的源头,引导学生回到熟悉的生活中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乐趣。最后联系生活、拓展新知。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我们一起去参观方向王国的一所学校,看看它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课件演示:先出示例题中的学校,再分别出示学校的东、南、西、北面的建筑物)(出示茄子卡通及配音“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是什么地方”)。谁来回答?(学生回答时,随机在四个建筑物上点击出东、南、西、北4个字。)

随着课件的演示,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说。(要求学生说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在方向王国里,除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外,还有四个方向。(板书课题:认识方向)〖设计意图〗创设“方向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同时复习旧知,唤起新知。

二、新授

1.认识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1)认识东北

出示“超市”

师:刚才小朋友们说了学校的东、西、南、北各有什么,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出现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你真聪明。我们把东面(闪动少年宫上的东)和北面(闪动汽车站上的南)的中间叫东北(在超市上出现东北)。像这样超市的方向在学校的东面和北面之间,它的位置就是东北面,习惯上把“东”说在前面。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课件显示“东北”并板书)(2)认识西南

出示“公园”问:公园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呢?

讨论,指名说说。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像这样公园的方向在西与南之间,它的位置就是西南面,习惯上把西说在前面。(课件显示“西南”并板书)(3)认识西北、东南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个新方向——东北和西南,这里是体育场,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课件显示“体育场”与“人民桥”)

讨论、小组交流后,大组交流。(课件显示“西北”与“东南”,并板书。)

(4)刚才说了学校周围的一些建筑,谁来说说其他建筑周围有些什么吗?请你选择一个建筑,说给你同桌的小朋友听,看看哪2个小朋友最认真。

教师提问:人民桥在火车站的哪面?火车站的东北面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小朋友,你能像吴老师一样提2个问题考考你同桌的小朋友吗?如果他回答正确,别忘了表扬他一下。

(5)师生小结:

小朋友们讲得很好,通过看图,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

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之间叫做——(东北),把东面和南面之间叫做——(东南),西北在(西面)和(北面)的之间,西南又在(西面)和(南面)的之间。(在老师说的同时,学生答的同时,分别隐去图中的画面,只留文字,其中东、南、西、北是一种颜色,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是另一种颜色,出现米字形方位图。)

(6)记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又认识了四个方向,加上以前学习的方向一共有八个方向,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很快记住这些方向吗?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是怎样记的?

2.辨认方向(1)填指南针 下面我要请你们来试一试。

师:在方向王国里,如果不小心迷路了,那该怎么办啊? 学生自由说。

师:为了保证安全,去郊外、野外时,最好带上指南针。(课件显示试一试及指南针图)(出现卡通蘑菇及配音“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

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怎样填最方便?(学生同桌交流填写。)汇报:说说你是怎样写的?(学生说,教师分别点击,出现文字。)

(2)做方向板

师:带上指南针,在方向王国就不会迷路了。其实我们还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方向板,它也能为我们指引方向。

①课件显示制作方法。

②教师说明方向板的使用方法,利用方向板指指各个方向。③说说你的好朋友在你的什么方位。

〖设计意图〗教师由扶到放,让学生自己通过分辨方向、尝试做方向板,不仅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现了自主学习这一理念。

三、加强运用,内化新知 1.献爱心(“想想做做”第1题。)

师:小动物在方向王国游玩,不小心迷路了,你能帮它们找到家吗?(出现想想做做第1题图,点击后再出现茄子卡通及问话“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小动物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分别点击动物,出现4个动物的配音及文字。”在书上连一连,4个小动物的家各在哪里。

谁来说说,小猴住在什么房子里?小兔呢?小鹿呢?小狗呢?(同学回答的同时,老师将图点出。)

2.吃水果(“想想做做”第2题。)

师:你们帮助了小动物们,它们请我们去吃水果,你们高兴吗?(1)出示示意图。(出现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2)以水库为中心提问题

小猴说它最喜欢吃桃子了?小朋友帮它找一找,桃园在水库的哪面?在这些水果里面,你们最喜欢吃哪一种?它又在水库的哪面?

问:桃园在水库的()面,樱桃园在水库的()面。

(3)师:刚才我们都是以水库为参照的,你能不能以别的果园为参照来说一说呢?(指名学生说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同桌探讨交流。要求:一人提问一人答。交替进行。3.拍手游戏

全体小朋友起立,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教师示范)

伸出右手,指向西面,伸出左手,指向南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手指向…… 你们会用同样的方法找到教室的东南和东北面吗?

全体同学向后转,找东南,伸手,拍!找东北,伸手,拍!同学们对教室里的八个方向也搞清楚了。

四、总结

篇8:《认识方向》困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困惑,方向

随着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化,诸多小学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传统教学的弊端和漏洞,开始调整和优化小学语文课程,逐步完成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但由于学校传统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难以优化小学语文课程,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所以,综合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之困惑,探究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如此才能积极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一、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分析

1. 人性化教材的实施

以往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应用的语文教材内容过于死板,且理论性强,教师语文知识的教授容易受到束缚,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枯燥、乏味。而教材改革,更加注重人性化的体现,即语文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增加了实践性教学活动,主观性问题的讨论等,使得小学语文课程开展,不仅能够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还能促进学生人格、性格的完善与发展。

2. 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且知识信息是单一传递的,即在课堂上,按照教师的意志和行为,开展整个语文课程的演讲与教授,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使得语文教学效果不佳。课程改革之后,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仅仅围绕学生展开,使其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动性、能动性。而教师扮演引导者、指导者,适时点拨和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探索知识、学习知识。

二、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存在的困惑

1. 学生素质与能力能否值得信任

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应试教育理念,不仅根植于校领导、教师脑海中,还深刻的影响学生的意识,如此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主动的、独立的学习知识。在此种情况下,突然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性,学生或难以真正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主动的、独立的学习知识,如此必然会影响语文教学效果,阻碍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2. 教学资源能否支撑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活动中善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深入的、灵活的、多样的教学。我国现代教育起步本就较晚,现代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还未全面的、深入的体现在学校教学中。此种背景下,各地区经济不平衡,使得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学资源比较匮乏,在现代教学硬件设置投入上难以实现,那么教师也只能运用传统的粉笔、黑板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所以,受经济水平低等因素的影响,使教学资源匮乏情况的存在,必然会阻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

三、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基于以上对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了解,可以确定推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明确改革方向,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困惑,积极促进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逐渐完成。

1.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当代学生教育观

小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智力程度、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同。为了真正实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以学生为中心,从新课程要求出发,正确引导和影响学生,并公平公正的对待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自由的空间,使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如此可以使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向现代化教育方向发展。

2.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加强课程改革实践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情况下,小学学校应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及新课程要求,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对语文课程的教学进行合理评价,优化调整语文课程及教学,如此能够真正意义上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四、结束语

在我国教育部不予余力的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因教学资源等条件的影响,使得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存在困惑,阻碍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步伐。对此,应当明确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方向,合理调整和优化小学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等,可以为真正意义上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远贞.浅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J].品牌,2014,(11):171.

[2]郭素琴.浅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J].才智,2015,(23):195.

[3]王静宇.浅析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困惑及方向[J].考试周刊,2015,(36):19.

上一篇:信息系统管理论文下一篇:公务员制度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