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研活动总结

2024-05-04

课堂教研活动总结(共9篇)

篇1:课堂教研活动总结

第二课堂活动总结-第二课堂活动总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活动总结 | 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 心理活动总结 | 教研活动总结 | 课外活动总结

第二课堂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爱好,提高动手能力。下面是由为您提供的第二课堂活动总结,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

本学期我除了认真完成三年级和五年级的科学课教学外,还承担了学校的科技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任务.我们把它起名叫做科技泡泡堂活动.活动目的:

科技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科学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本领,增长知识和才干。

本着这一原则,我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研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方法,开展科技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内容: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红领巾气象观测站,学校还为实验室配置了三十套工具箱,工具箱中的工具也是十分齐全,在全管局也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流的.开学初,我对学生进行气象观测知识讲座,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简单的气象观测,比如风力风向的目测法,背诵风级歌,最高最低寒暑表的观测方法,如何测量降雨量,地温及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法.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学习与培训,基本上可以独自观测记录天气状况,而且每人都写出了至少一篇观测日记.许多学生对气象观测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节假日也会到

学校的气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活动总结 | 第二课堂活动总结 | 心理活动总结 | 教研活动总结 | 课外活动总结

第二课堂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课外兴趣爱好,提高动手能力。下面是由为您提供的第二课堂活动总结,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

本学期我除了认真完成三年级和五年级的科学课教学外,还承担了学校的科技第二课堂活动的教学任务.我们把它起名叫做科技泡泡堂活动.活动目的:

科技活动课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科学认知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本领,增长知识和才干。

本着这一原则,我带领学生一起观察,实验,研究,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多种方法,开展科技第二课堂活动.活动内容: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红领巾气象观测站,学校还为实验室配置了三十套工具箱,工具箱中的工具也是十分齐全,在全管局也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流的.开学初,我对学生进行气象观测知识讲座,让每一位学生都学会简单的气象观测,比如风力风向的目测法,背诵风级歌,最高最低寒暑表的观测方法,如何测量降雨量,地温及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法.学生通过一个周期的学习与培训,基本上可以独自观测记录天气状况,而且每人都写出了至少一篇观测日记.许多学生对气象观测产生了深厚的兴趣,节假日也会到学校的气象观测场地来观测记录天气情况,充分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还采集了植物标本,并且学习了制作植物标本的两种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在家里建立家庭实验室,在家里开辟生物角,饲养小动物,栽培各种植物,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饲养与种植能力,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了学科间的整合.在活动中,我们力求做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我们利用废旧电池和用过的易拉罐制作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回滚器;利用用过的小食品包装袋和旧雨伞制作了太阳灶的模型;利用口服液的小药瓶制作利用大气压原理来控制升降的升降小人;我们还请学校的技工帮助我们把废弃的玻璃切割成相同大小的长条形,制作成了万花筒和潜望镜;在晴好的天气带领学生利用课间做光的汇聚实验,到校园里的角落观察小动物,观察植物;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的饮料瓶子制作各种小饰品和小挂件……

活动总结:这次活动举报的相对成功,预期效果也基本达到。

小编精心推荐

读书活动总结 | 捐书活动总结 | 心理活动总结

读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

趣,提高班级读书氛围。下面是由为您提供的班级读书活动总结,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访问

篇2:课堂教研活动总结

1、积极参加组织集体备课

教研组的每位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各抒已见,充分讨论,统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统一进度。活动时,教研组备课组长以及参加备课的老师都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2、集体备课后的研讨与展示课

每人就备课内容做一节研讨与展示课,同年级的同学科教师互相听课与评课,共同研课,共同磨课,共同发展与进步。课后及时评课自评与集体评议相结合,肯定优点,改进不足。同时互相学习,扬长避短。集体备、讲、评课,构筑理想的、有效地、扎实的课堂教学。

3、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本教研组成员教师不仅研究教材的内容和自己的教法,而且关注学生的学法,研究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结构进一步的优化,教学各环节更加的完整。

4、上好课题实验课构筑理想课堂

本年级组教师参与了新教育实验,建立和健全“构筑理想课堂”课题的研究与讨论,引导教师记录教育案例、撰写读书笔记、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等,并提出在“教育在线”中的发帖要求,每班建立自己的主题贴。

篇3:课堂教研活动总结

关键词:活动式,语文课堂

去年, 我对“活动式”语文课堂进行了一些尝试, 效果显著, 学生的负担明显减轻了, 学习动力明显增强了。现分条简述一下。

一、在课堂上不断地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练习当堂完成, 老师检查、答疑

课堂模式可以简化为:上课就直接布置本节任务, 接下来就是学生自学, 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 然后学生在前后左右的同学中讨论各自的疑难。5分钟后, 老师或检查提问, 或答疑解惑, 集中解决学生经过讨论仍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时, 老师讲得深入, 学生听得仔细。有时, 我以向学生请教的形式, 引导学生思考一些语文现象。例如在古诗鉴赏中理解“羁思”一词的含义时, 我让学生列举常见的相关词句, 然后推断“羁”字在古代的重要含义, 从而“羁愁”“羁旅”“羁鸟”一系列关键词就弄明白了。

二、精心营造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中练就真能力

(一) 两节作文课, 写、听、评、估几个环节都有。

前60分钟, 让学生认真去写, 然后, 让学生读自己的文章, 或自愿或提问。由于学生刚刚经过艰苦的思索才写成, 他们很愿意交流一下, 借鉴一下其他同学的写法, 再加上有老师有侧重点的评点, 这就营造了一个让学生很想学作文的情境, 这里有写, 有评, 有读, 有估分, 有反馈, 学生活动充分, 每次都有具体而实在的感触与反思。这种及时反馈、多环节促进的方法, 大家不妨试一试。

(二) 及时抓住训练点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 进行高效的听说读写训练。

这比单独做题显得亲切、灵活、有用。这里多举几个例子。

1.在进行概括训练时, 我给大家读了“澳大利亚总理花10亿澳元在他们的大学建中国研究所”的新闻, 学生对国外领导人一系列的创新做法很感兴趣。这时, 我让他们给这个新闻拟个标题, 并发表三句话评论, 让学生形成文字写下来, 这是近几年高考出现的一个题型。最后我一念原标题, 大家震惊, 通过再次听读, 学生比较出了标题的优劣, 学到了一些“关键词”概括法的技巧。这里重要的是主语的确定以及“斥资”一词对节省字数的作用, 同时评论又训练了他们看问题的深刻性。

2.在训练“仿写”专题时, 正赶上县政府宣传“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的活动。我让学生给拟两句对偶的句子来宣传这个活动。同学们写好后, 我又把街上的条幅念给大家听。通过比较看出了技巧:仿写要追求主题的鲜明性、语言的形象性。再联系往年的高考题, 学生真实感受到了高考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3.在训练“简明, 连贯, 得体”的专题时, 12班同学在班级前面贴了《元旦节目倡议书》, 我把它给大家念了两遍, 请大家修改、润色, 以产生更好的效果。大家争先恐后地改了十几处, 那认真劲让我再次感到了语文活动的魅力, 这也让大家体会到了语言修改的重要作用。我又找了一份《房屋买卖协议》, 让学生找出三到五处自己认为措词准确的地方, 并说明理由。

4.在训练“压缩、扩写”专项时, 我分别就所教班的班徽, 让大家解读, 并用文字表述出来。这个活动虽只用了5分钟, 但进行了想像力、表达力的训练, 学生表达层次乱的缺点表现了出来。我又把09年全国卷解读“沈阳读书节”会徽的题放在一起比较, 学生进一步明白了答题的思路。我又找到一份参加主持人面试的自我介绍, 让他们对其中的关键句子进行扩写以强调自己的优势,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样在语言的学习中也涉及了一些社会上需要的技能, 这正是高考语文考查的方向。

三、每周写几段思想感悟, 砥砺思想, 养成练笔的习惯

作文, 是大多数学生的薄弱处。不能深入分析问题, 不去整理自己的感悟, 造成了超过半数的学生只会写古人不会写今人, 更不会写独特的自己的声音。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下降, 明显影响了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而每周的几段思想感悟, 可以让学生利用写作来整理思想, 利用写作来宣泄压抑, 利用写作来自我激励……效果是多方面的。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写作来评论时事, 这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能让其文章言之有物, 充满思想的锋芒。老师可以先介绍“丰田召回门事件”“杨媛媛事件”“耶鲁捐款事件”“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材料, 然后让学生发表见解, 接着听专家学者的评论, 最后让学生再写出一篇评论。这种有感而发的写思想感悟的写作形式, 是一种绿色的能练就真本领的好形式。高考作文也越来越多的采用写思想评论的形式了。

篇4:优化教研活动 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创新形式;建立梯队;构建共同体;提升实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的主要阵地,所谓“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高效的教学创造条件。

一、创新研修形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习研修是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加强研训结合,努力推进学习化学校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认知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促进教师学而有得,学而会用,把学到的理论和专业技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学校不断地创新研修形式,优化研修载体,开展研读教材活动,以切实有效提升教师的研修水平。聘请专家对“我读教材”特色校本教研工作作全程、具体、高度指导,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优化现有研究方式和途径,提高研究水平,深化研究成果。引领教师由研读教材到研读教育专著发展,拓展“我读教材”特色校本教研宽度。积极实施教师的读书计划,开展“研读教育专著,播种教育思想”教师读书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研读,定期开展研读交流活动,丰富理论积累,拓展研究视野,提高研读水平,形成了研训一体的“读—写、读—论、读—引、读—制、读—展”校本教研模式。

二、建立发展梯队,提升课例研讨水平

学校立足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平台,实施“三大工程”:“希望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不断优化教研效果。学校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师成长发展梯队,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的发展目标,每一个层次有每一个层次的评比标准。新进校的年轻教师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结对,要研读新课标,锤炼教学基本功,要参与教学基本功的考核,成为教学新秀,即“希望工程”;进校五年之内的教师与学校已取得“教学能手”“教坛新星”的名师结对,要过教学技能关,积极参与各级教学技能大比武,成为教学能手,即“青蓝工程”;学校为在各级教学评比中获奖的教师聘请区、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等担任师傅,引领他们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

三、构建多元化共同体,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当前学校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抓好教师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复杂的教学问题的解决处理和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1.新青蓝共同体:在传统的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精心安排的官方“师徒”以及同伴间的学习大多流于形式,而感情相投的教师自发组成的共同体却产生了很大的效应:合作研读教材、合作备课、合作探讨教学中随机生成的新问题等,为了促使这种学习共同体持续、稳定地发展,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将原有的“青蓝工程”加以革新:一是工作未满3年的新教师可自主选择“师傅”;二是工作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可自主选择合作搭档;三是共同体成员学校的骨干教师可自主牵手结对教师。这一改革,创新了原有的师徒结对,一来强调教师的内需,二来突出教师的自主,三来由校内拓展到校际,改变了由以往的重点打造到人人发展,由行政安排到自主搭配,由一节课的环节结对到全程合作,由校内合作到校际联动,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新青蓝共同体”。

2.科研共同体:利用课题研究促进科研共同体成长。每一项课题的研究都由一批智能型教师所承担,他们目标一致,共同研究和实践教育教学的新思想、共同探讨灵活先进的教学策略;每一项课题的研究推进都凝聚着一个研究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努力。在这些团队中,各学科共同体不分家,课题一起研,成果共同享,继而形成了“小课题大研究”的氛围。

3.互助合作共同体:教师基于专业发展的需求、着眼于课堂教学实际而构建的解决常态教学问题的共同体。在各互助合作共同体中,其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有效备课”;有的侧重于“有效课堂”;有的侧重于“有效作业设计与评改”;有的侧重于“有效复习”;有的侧重于评价策略研究;有的侧重于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还有的侧重于班主任工作研究。此外,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共同体两校教师自主构建的跨校互助合作(备课)共同体,通过网络平台,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开展交流、研讨,实现了“共研、共享、共创”,有效地促进了共同体成员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4.自主发展共同体:在逐步形成的互帮互助、团队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下,一些兴趣相同的教师自发组建了“经典小诗社”“丹青社”“教育专著鉴赏社”等自主发展共同体,他们自主开展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发展特长的活动,随着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队伍日渐壮大。

所有的这些共同体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年级教研组、备课组的基本架构,将教师重新洗牌,以团队为单位构建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共同体”。

通过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与结对教师“共读教材”“同上一课”“反思交流”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了团队互助作用及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了教师群体的教科研水平。

四、实施课题研究,提升课堂效率

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质,搞教育科研绝对是一条“终南捷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当前,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教师不仅要学会分析、钻研和思考,而且必须要会实验、会写教育研究论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完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依托多项课题,将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促进教科研工作有效开展,探索出一条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自主开展校本研修的模式,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通过研究实验,探讨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有效做法,优化了课堂效益。

五、开展网络教研,提升教研实效性

网络空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研讨平台,利用网络平台交流教育信息和共享教育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研形式。学校创设平台,为教师的网络研讨构建了丰富的渠道。如,数学组在教育局网上论坛专区建立了“苹果树下的思考”交流专区,语文组建立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等论坛专区等,并做到每次集中研讨有教研专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教研,促进教师成长,也进一步提升了教研的实效性。

总之,学校“优化”教研活动,能够让教师牢固生成“以教促研,以研促教”的思想,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构建有效平台,扎实开展活动,使校本教研有助于教师风格的形成,有助于有效教学的提升,最终使校本教研服务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 合肥市永红路小学)

篇5:科学课堂活动总结

一、活动前期

生命科学学院学习部特邀本院滑冰教授担任本次活动的讲师,滑冰老师幽默风趣,在人体解剖生物学方面有着博学的知识领域,主要讲心理、性健康、生理以及健康小知识,这些都是对我们大学生学习、生活有重要指导意义。活动开始之后先播放一个精彩的视频介绍了学习部这一学年来的各项活动、学习、生活的视频展现了我们为建设一个更完美的学习部而努力的情景。在活动之前由宣传部绘制了宣传板,吸引了不少同学驻足观看,还有学习部通过各班班长这个平台,让他们发飞信通知本班的同学们,让每位同学都能更加的深入了解此活动。16日下午我们在活动开始前的两个小时到达活动现场文工团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打扫现场卫生为老师同学们提供一个干净清爽的现场,学生会成员前来书写活动标题,帮忙调话筒音响,细心学习部成员为现场洒水,减少柳絮对现场的污染。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生科院周末特色大课堂在7:00正式拉开帷幕。

二、活动中期主持人介绍本次活动主题活动正式开始,首先,放一段关于学习部成长经历的视频,轻柔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更勾起了我们的回忆,视频记录了学习部的点点滴滴,那么的温馨.

视频放映结束后,邀请滑冰教授上台进行课堂讲解,滑冰教授的课堂风趣幽默,通俗易懂,课堂进行时同学们的笑声不断,完全被滑冰教授带进了精彩的课堂中。滑冰教授详细地讲述了大学生可能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大家平时回避的性健康知识,与众不同的授课方式使课堂掌声不断。为同学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却又不知请教谁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对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个多小时的课堂时间很快度过,大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为学生提问环节,大家积极踊跃的向滑冰教授对自己困惑的问题作出提问,滑教授一一作出了详细解答。

活动进行中,由于一些失误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小插曲,在要播放幻灯片进行讲课的时候,灯光调制失败,全场一片黑暗,出现了活动的空白,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在问题出现之后我们及时做了调整,活动继续顺利进行,好事多磨,计划赶不上变化,这让我们对活动中出现的意料之外的问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总体来说我们还算成功的举办了一场周末特色大课堂。

三、活动后期

大课堂结束后,同学们有序的离场,成员将相关设备整理好,并清理了现场。

活动圆满结束。

四、注意事项

活动有成功的地方,也有瑕疵的地方,我相信我们能从这些缺点中获得收货获得成长,让下一次的活动更加的完美。

1、活动时间方面的安排,尽量不和其他活动冲突,保证参加活动

同学的数量,以便调动活动现场气氛。

2、对于活动中出现的失误,要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以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

篇6:课堂活动总结

如下:

一、高效课堂活动促进了教师的参与意识,提高了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我校的高效课堂活动要求人人参与,个个过关,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教研活动只是个别教师表演的局面,全面调动了教师的参与意识与教学积极性。每位教师在上课前认真查阅资料,制作卡片,分利用教学挂图、小黑板,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精美的课件,多方吸取经验,从各方面认真做好准备。备课时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从课题导入到学习新知及课外拓展延伸等环节,程序井然。例如:胡剑英老师在教学《乡愁》这篇课文之前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市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然后自制精美课件,截取有效的画面和动听的朗读,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中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师、生、文本已达成共鸣。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完全融入了文本。其他很多老师也一样,充分准备、认真上课,为高效课堂教学不懈努力,同时也取得了课堂的高效效果。

二、高效课堂活动增强了教师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教学观念。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们吸取了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营养,时刻沉浸在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情景之中。我在教学《咏雪》、彭晓华老师在教《陈太丘与友期》这两节课时,都学习了前几位教师的优点,尽量避开了前几位教师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也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说课、评课环节,大家畅所欲言,言无不尽,所有教师上课的优缺点全面“暴露”,为自己的教学采得良方无数,高效课堂活动真是个学习的好机会。

三、高效课堂活动提高了老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了语文教师的责任意识。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积极参加语文高效课堂活动,认真准备教案,互相指导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不仅青年教师的课不错,中年教师的课更具特色,而且每位教师的课都不一样,真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次讲课中,每位教师都能运用自己制作的教具和课件进行授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参与热情高,很好地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

总之,本次教研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这一次锻炼,提升了我校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利于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教育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本次活动中虽然发掘了老师们的很

多优点,但也存在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时间预设与生成有时不一致,有几位教师的时间不够。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度不够,尤其在展示课中,展示内容与准备程度不一致,有时会耽误时间,使课堂任务不能正常完成。

2、检查指导不到位。课堂上布置任务时比较精心,而在执行过程中检查不够严格,指导还不到位。做到了“善始”却忽视了“善终”,使有的任务完成时没有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3、教学评价不到位。教师评价及学生评价不够经典,评价有时做得不及时且形式单一。

4、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够,有些时候会出现冷场,学生水平相差悬殊,没有很好地体现分层次教学。

篇7:高效课堂活动总结

一、完善集体备课内容,“备”为“教”服务

我们围绕“高效课堂教学”一主题,将抓集体备课作为突破口,通过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来达到提高学生学的质量和教师教的质量这两个目的。我们强化集体备课实效性,对集体备课建章立制,严格规范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求、时间等环节,我们制定“两带、三定、四新、五清”的制度。

两带:集体备课时老教师要带头帮助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要带头解疑答难。

三定: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四新:教学设计要树立新观念、突破重难点要有新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有新形式、扩展知识面要善于查找新素材。

五清:清楚教材编排意图、清楚教材知识体系、清楚学生学习情况、清楚学生知识能力的生长点、清楚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切入点。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老师们不但能备课,还能备好课、备精课,我们对集体备课提出了“三个结合”的要求,即: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反思与问题解决相结合、个人引领与平等交流相结合。

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这里的共性是指我们对集体备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相同的,要实现“五统一”,即统一内容,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进度,统一练习。但这并不是最终的要求,还要在形成“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个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内容上将做适当的调整,增加教学预设和学情分析两项内容,要求在教学预设中,除了确定性的内容外,还要增加多元性和非确定性的内容;要求通过学情分析,不断增加选择路径,形成多种方案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要。反思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我们将“问题解决”纳入反思的范畴,将教学中的案例,归纳整理提炼成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集体攻关,依托集体智慧释疑解惑,调动每个教师形成观点交锋,在争论中深化认识,在参与中提升水平。

比如针对学困生辅导的问题,不局限在教师间的交流和研讨上,及时将“学困生形成的原因与转化”作为一个课题,组织全体教师参与研究,将问题分类,分析解决,年级间、学科间协调起来,共同制定转化计划,及时交流学生在各科课堂上的表现,各科教师联合起来,使学困生转化工作增加了一条新的途径。

个人引领与平等交流相结合。集体备课应该是教师互助合作的有效形式,它必需能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发挥群体的作用与优势,因此,“一枝独秀”的现象根本无宜于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我们要求在集体备课中,每一个教师必须提前“预习”,备课时必须发言,不但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这样就充分发挥了每一个教师的作用,各抒己见,真正实现同伴互助,资源共享。

二、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研”为“教”服务

开展“课堂如何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益”校本教研活动,达到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在组织校本教研时,注重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轻交流的弊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活动,吸引老师们乐于参与,善于参与,高质量地参与。

1.构建学习型教研组织,激励教师主动发展

我们倡导教师读书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要制定读书计划,每学期每人自选2本教育专著阅读,并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定期做搞好读书交流活动。

学校定期举办专题研讨会、教师论坛、课题交流等活动,使学习小组成员逐步完成从粗浅、零碎的实践经验到系统的理性认识的提升,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过去各学科教师常常以“隔行如隔山”的理由自我谅解对其他学科的陌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上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教研活动处于“学科孤立”的状态。因此,学校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视野,实现专业的增值。

2.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教学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更不能脱离实践的检验。我校将实行学科、年级组教学展示活动。活动分为两个层面:即1—3年级的组内常规课和4—6年级的校内课件课。活动中,授课教师在学科组说课,每个教研组的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准备教学材料、学具、制作课件,再由授课教师进行试讲,最后上课。上课后由全组成员集体反思点评。在活动中,同学科教师均参加听课,不同学科教师可选择性听课,并就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参加展示的教研组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在彼此反思交流的过程中检验集体备课的效果,切实解决许多实际教学问题。

三、细化常规管理环节,“管”为“教”服务

在常规管理中我们提出的口号就是:课堂是教学领导工作的第一现场。我们要求行政领导一定要坐得住板凳,尤其是课堂里的板凳、年级组的板凳。教学管理人员担任“高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的评委和组织者。

在管理中,我校将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1.对教学流程中“硬件”的调控。包括:教案的撰写、及时进行教后反思、互相听课评课情况、作业的批改、学习笔记等材料的检查坚持每月一次,并认真进行记录,作为业务考评的第一手资料,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调整、解决。

2.对教学流程中“软件”的调控。主要指对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控。我们将进一步修订《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校教师工作制度》、《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每位行政、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严格落实。采取“四个不打招呼”的方式,即:不打招呼地听课、不打招呼地深入班级测评、不打招呼地检查备课、批改情况,不打招呼地倾听教学反思。针对这一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真上好三种课:常规课、研究课、公开课,尤其要扎扎实实上好常规课,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常规课不认真、不过关,坚决不推荐做公开教学。教学领导坚持深入课堂听课,并采取随堂听课、重点听课、跟踪听课等形式,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围绕教师困惑的问题,及时与老师交换、研究和解决。

3.对教学效果进行质量调控。我们将认真做好平时的质量检测工作。抓课堂教学的反馈环节——作业质量;抓阶段学习效果——每学期的质量监测;抓学习能力的质量检测——学能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篇8:课堂教研活动总结

在课堂观察进行之前, 笔者和黄老师商讨好了让组内小于老师和小俞老师上同一课题的课, 我们把课题定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丰子恺的《竹影》, 试图通过同一课例的呈现来进行比较观察, 通过另外三个人的观察来剖析两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 从而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对于上课的两位老师, 我们一再疏通她们的思想, 观察的目的不是挑刺, 更不是区分好坏, 我们是秉着学习研究的态度来搞这样一次教研活动的。

2008年4月3日, 语文组的课堂观察教研活动如期开展, 我们满怀欣喜地走进了于老师的课堂, 老师们拿着事先发给他们的课堂观察表正等待着开课, 不久学校悦耳的上课铃响起, 一次全新的听课就这样一开始了。

【课例呈现之一】

1. 课堂导入。

于老师播放了多媒体上的一幅漫画, 由这幅漫画的介绍引出画家丰子恺, 由此导入课文“竹影”。 (本部分用时2分钟。)

2. 初读课文。

于老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学生开始朗读课文, 大致用时8分钟, 接着于老师提出问题。

师:文中写出了几个情景?

生1:月光下看竹影。

生2:地上画竹影。

生3:爸爸讲中国画中的竹影。

3. 再读课文。

于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明确故事情景后, 提出以下问题。

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 并在文中找出有关体现我和小伙伴们童真童趣的句子。

过了三分钟后学生们开始回答。学生回答中的有些句子, 于老师还让学生示范朗读, 并有一定的朗读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句子好在哪里?

于老师问题一抛出, 学生纷纷举手, 积极地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本部分找句子和分析作用, 师生共用去时间25分钟左右。

4.拓展延伸。

落实了本堂课的重难点之后, 于老师接着提问。

师:同桌间讲自己最有趣最难忘的事。

学生的回答简要概括如下:

生1:堆雪人。

生2:打瞌睡。

生3:让小鸡游泳。

三分钟之后, 于老师让学生一起读有关作者丰子恺的资料, 学生读毕, 师问道:文中的父亲让丰子恺明白了什么?学生思考1分钟之后, 回答如下:生1:中国画不注重“像不像”, 不像西洋画画得同真物一样。生2:西洋画像照相, 中国画像符号。接着, 于老师让学生再辨别中国画和西洋画。本部分教学用时7分钟左右。

5.布置作业。

师:写一写你心中最美的画面。

我们在紧张而又忙碌中听完了于老师的课, 对于这堂课感想颇多, 于是对下午俞老师的课更加充满了期待。新课程的实施可以说是对广大教师的一次考验, 教师在繁忙的教学中进行教学研究, 是需要有勇气和毅力的,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次不小的挑战。怀着这样的信念, 工作的疲劳已一扫而光, 俞老师的课就这样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课例呈现之二】

1.课堂导入:

俞老师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

师:同学们, 我说谜面, 你们猜谜底, 好吗?

学生齐声说好。

师:谜面是“笔和影子”。

俞老师刚说完, 有学生就答道:竹影。

俞老师就顺着谜底导入了课文《竹影》的学习。

2.整体把握:

俞老师在疏通字词之后,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五分钟之后, 师生交流开始。

师:文中写了哪几个情景?

生1:看竹影, 画竹影, 爸爸讲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师:串联文章的是什么?

生2:竹影。

师:文中哪些内容与竹有关?

俞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板书如下:看竹、画竹、品竹。本部分用时17分钟左右。

3. 品读文本:

师:“看竹、画竹、品竹”这三部分分别用一句话来表述。

生1:月光下看到斑斑驳驳的竹影。

生2:用木炭描摹竹影。

生3:爸爸讲中国画的知识, 品味竹的艺术美。

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童趣的?并说出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学生从文中寻找相关的句子, 并相应说出了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在文本的语言品味中, 俞老师结合有关句子让学生示范朗读, 并对一些句子作了分析。本部分用时20分钟左右。

4. 学以致用:

师:画竹, 中国画中应选用什么颜色?

教师在黑板上开始试着画竹子, 学生边找边画。

生1:黑色。

生2:画出竹美的姿势, 活的神气。

教师在学生讨论探究中完成了竹子的创作。

师:同学们, 中国画与西洋画有何区别呢?

教师提出了本环节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结合文本的阅读都一一把相关内容找了出来。接着俞老师让学生辨别哪些是中国画, 哪些是西洋画。

辨别画还没结束, 下课铃声响起……

听完两位年轻老师的课以后, 提出了希望他们根据听课前的观察任务写好观察报告和观后反思的要求。

【观后讨论】

下午第八节课, 我们五位老师相约聚在语文组办公室开展观后评课讨论。本次讨论由语文组组长黄老师主持, 她先让笔者讲讲课堂观察的范围。

戚老师:本次课堂观察着重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观察:一是观察教师教学行为, 有以下九个观察点:教师提问次数;问题类型:机械类问题, 启发性问题, 探讨性问题, 创造性问题;课堂中教师占用时间;新课程理念落实情况;语文味浓厚程度;大胆处理教材能力;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语言;教态。二是观察学生学习行为, 有以下八个观察点:学生回答次数;回答问题类型:简单性回答, 表述性回答, 创造性回答;课堂中学生占用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落实情况:被动接受, 主动参与;学生回答问题的参与面;学生是否有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对课堂教学接受情况;学生在学习语文中的课堂学习习惯。三是观察师生双边活动行为, 有以下七个观察点:师生互动是否开展;双边活动所花时间;学生间有否开展合作交流;对学生回答, 教师有否点评;课堂问题设计是否有价值, 有没有交流的必要;师生、生生交流是否热烈;学生有否提出不同意见。

主持人黄老师:刚才戚老师介绍了观察的范围。下面我们先请两位上课老师谈谈自己的课后反思。

于老师:本堂课我能紧扣“童趣”这个教学重点展开, 进行了文本细读的尝试, 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去品读, 我觉得还做得不够, 有待改进。

俞老师:本堂课我以语言品味为突破口, 课堂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学习兴趣也较浓, 并让学生学以致用, 课堂中让学生找出中国画画竹的方法, 我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当场画竹, 这一点我觉得做得很好。本堂课中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有待提高。

主持人:刚才两位老师讲了自己的课后反思, 希望把这两堂课的内容用课例的形式呈现出来, 并附上具体的反思, 形成书面资料。以下我们以观察者的身份谈谈各自的想法。

余老师:这两堂课我观察的点是师生的互动行为。我先对于老师的课师生互动情况进行小结:整堂课互动时间大致有30分钟左右, 教师比较注重师生互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也比较强, 与师生互动比, 生生互动更胜一筹。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上, 有机渗透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在合作和探究上做得不够, 有待进一步探索。从语文课的层面来看, 于老师在品味语言环节中, 朗读形式多样, 对学生的朗读不仅有方法的指导也有朗读的点评,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品味给予了一定程度上的启发和引导。俞老师的课也同样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能积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促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 并能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教师在品读教学中应重视朗读与品味语句相结合的做法,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及时引导, 这样不仅能让课堂书声琅琅, 也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文化品味, 同时朗读形式还应该多种多样。

主持人:下面我从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行为的角度, 对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反馈。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于老师在本堂课中提问24次, 问题分4类, 朗读次数6次, 教师教学占用时间20分钟。从这些方面来看, 很好地贯彻了新课程理念,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施加比较充裕。从语文课的层面来看, 教师比较重视语言的品味, 但方法指导不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应有点评和总结, 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也缺乏创新意识。教师能注重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

俞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本堂课教师占用课堂时间20分钟左右, 学生能在自主学习之中开展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师激情不足, 教态不够自然, 缺乏亲和力。语文课应让读与品有机结合, 这堂课中过分注重了语言的品味, 而忽视了朗读教学, 尤其需要结合语境, 入情入境地去品读, 朗读需要带着问题去读, 朗读方式可以多样。另外, 对教材的处理也缺乏创新性。

主持人:刚才我从教师教的层面进行了课堂观察情况的反馈, 下面请戚老师从学生学的行为角度出发反馈一下两位老师课堂的教学情况。

戚老师:从学生的层面来看, 两位老师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两位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动了一定的脑筋, 都能用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大声自由地朗读,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文本进行语言的品味。但在语言品味环节中总觉得教学思路有点乱, 品味语言的形式单调, 挖掘不够深, 其实教师可以抓住“看竹、画竹、品竹”三部分内容逐一让学生进行语言品味, 这样就能避免教学思路的混乱。两位老师自主学习做得较好, 但合作、探究学习做得不够, 尤其是探究学习更是少之又少, 同时也希望语文课的的文化品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主持人:今天我们对两位年轻教师的课畅所欲言, 不仅对两位上课老师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对我们自己也是一种促进和提升, 希望这样的研讨活动能坚持开展下去。

【活动后反思】

这次组内的教研活动是务实的, 也极其有意义, 对本次教研活动, 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1.语文课堂观察需要教师研究的意识。语文课堂观察需要语文教师对课堂教学具有研究的意识。教师的研究更多是对教材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 教师对教材的独特处理能力是需要具有研究意识的。本次活动中针对同一教学内容, 两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设计,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研究意识。教师的研究意识需要教师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 要有一定的教学理论水平, 可以多听讲座, 多看教学书籍, 把理论知识及时记载, 并加以积累。 (2) 多听同行的课, 学会取长补短, 把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加以总结。 (3) 勤记教学笔记, 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功和失败都加以记载, 梳理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 (4) 加强课后反思, 对所上的课进行反思, 这也是对自己课堂的一次促进。

篇9:基于课堂观察的地理教研活动

[关键词]课堂观察 地理教研 有效性

课堂观察是一种科学的观察,是在一般观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技术,它有明确的观察目的,除了用个体的眼睛、心智之外,往往还要借助一些特制的观察工具,使观察者获得一般观察无法达到的对课堂中实物洞察的深度和广度。将课堂观察引入地理教研活动中,有利于地理教研活动聚焦课堂,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功能,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下面以《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教研活动为例加以说明:

一、主题确定

问题是地理教研活动的生命,只有在众多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在困惑中寻找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引起教师的共鸣和思考,吸引教师自发参与到教研活动中,从中感受到教研活动带给自己的智慧。这样的教研活动主题有利于明确课堂观察的目的,突出课堂观察解决的教学问题,体现教研各成员共同的合作目标。

案例:《问题解决式教学》教研活动主题的确定

问题解决式教学,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把《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大家认为,传统的听评课有诸多弊端,比如听课时缺少主题,针对性不强,评课时由于缺少了课堂观察记录,泛泛而谈,不能深入,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听评课方式,加强研究,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问题解决式教学进行科学的诊断。由此便开展了以“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的地理课堂观察活动。

二、工具研制

在复杂的课堂情境中进行课堂观察,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才能进行有效的观察记录。集体研究课堂观察工具,有利于发挥地理教研成员的集体智慧,夯实理论基础,激发教师教学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设计能力和合作研究的水平。

案例:《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工具的研制

研制课堂观察工具必须要有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因此,教研成员广泛收集与问题解决式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与整理,使大家对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定义、理论基础等方面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广泛寻找与问题解决式教学有关的案例材料,从实践层面了解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在此基础上,学科组成员集体讨论问题解决式教学有效性的观察点,明确问题解决式教学的实施情况可从所用时间、问题表述、问题类型、提问方式、回答情况等方面进行课堂观察。

三、集体备课

日常的教学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能转化为课例研究。基于课堂观察的地理教研活动。与传统备课不同,要针对研究的主题,先由执教者进行“研究型备课”,结合课例,做好研究主题的教学设计。然后,地理教研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和说课,执教教师同其他地理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完善教学设计,在这一过程中明确课堂观察应注意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案例:《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集体备课

本节课课题是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水资源》,以下是《问题解决式教学》集体备课过程。

首先,执教教师进行说课,结合课例中应用问题解决教学的实例,说明设计的意图。如,采用什么方法解决北方的缺水问题?这个问题采用了描述性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意在帮助学生弄清解决我国水资源空间不均匀的途径。

接着,地理教研成员对执教者的设计提出优化意见。如,有的教师说,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的说,本节课设置的问题较多,有些问题可直接由老师讲解等等。

最后,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各成员研究课堂观察应注意的问题,明确观察分工,有老师提出,问题类型可由观后进行整理,以减少工作量,更好地进行课堂观察,大家采纳了他的意见。

四、现场观课

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观课时每位教研成员要选择好观察位置,不影响教师的上课及学生的听课,要如实地记录所看到的与听到的种种现象,一般不宜当场花时间对现象进行分析或做出判断,以免遗漏一些重要的信息,为了便于课后整理与研究,可带进录像机,对全课进行录像。

案例:《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现场观课记录

本次观察研究中,我们采集了整节课上教师几乎所有提问及学生的回答、教师的理答情况,以备课后作出更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以下是几位老师观课后整理好的部分地理课堂观察记录:

问题解决1:

问题表述:水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的哪一种?

问题类型:判断性问题

提问方式:自由回答

回答情况:生: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

所用时间:1分钟

问题解决2-10略

问题解决11:

问题表述:要求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南水北调工程有几套方案?

2.南水北调西线方案通过哪几条河流调水到黄河,解决什么地区的缺水问题?3.南水北调中线方案起点的水库是哪一座?4.哪一条线路实施起来最难,哪一条最轻松?为什么?

问题类型:描述性问题、论证性问题

提问方式:举手者回答、未举手者回答、补充回答

回答情况:生12:西线、中线、东线方案。生13:南水北調西线,通过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入到黄河,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生14:丹江口水库。生15:中线最难。师:为什么?生15:不,是东线。师:为什么?生15:要经过很多的河流。师:别的同学考虑怎样?生16:最难的是东线方案。师:为什么?生16:要进行抽水。师:别人考虑得怎样?生17:经过河流要开挖隧道。师:西线呢?生1:西线比较难。师:西线虽然路程短,但要穿过地形区,如横断山脉等,工程量巨大。师:工程量最小的是东线,为什么?生18:利用京杭大运河。

使用时间:10分钟

五、观后研讨

课堂观察后观课者与执教教师应对课堂观察记录进行反思与分析,对所有问题进行逐一的分析与归类,选择了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具体剖析并进行相应的讨论。议课时,要求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推论,杜绝即席式发挥。

案例:《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观察观后研讨

师1:从量上来看,本节课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共有14个,与教学设计创设的问题情境一致。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交流的过程中采用了追问的形式,达10次以上。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全班46个学生,共有18个学生发言。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教师过多以问题展开教学。

执教者:我也觉得问题较多,有些问题不是课前预设的,是课堂上临时提出来的,变成“满堂问”。

师2:从质上来看,所提14个问题中,属于判断性问题的有两个,论证性问题有四个,其他属于描述性问题。个别题目出现指向性不明确,致使学生无所适从。

执教者:描述性问题较多,缺少思维含量。

师3:从提问的方式来看,主要采用举手者答的形式,其次是补充回答。从整体上看,教师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执教者:教学中我急于赶进度,怕教不完,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师4: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对于判断性问题、描述性问题,学生能比较准确地答出,但对于论证性问题,学生回答的准确率不高。

六、活动总结

地理教研在专题研讨活动中,要注意资料的收集,如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察记录、教师发言等,教师个人或集体合作撰写课例分析,教学案例,教学经验总结、论文等,落实教研活动的成果,最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策略为每位教师所共享。

案例:《问题解决式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1.问题设置要贴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

地理问题解决式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必须贴近学生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对问题的广度、深度、难度,教师一定要有适当的宏观调控,注意问题的思维含量,提高问题的质量,不能过于简单化和复杂化,

2.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问题解决式教学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教学形式,但不能独霸课堂,挤占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问题解决式教学应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相配合,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两者进行整合,力求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3.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自己,更要备学生,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把握提问机会,学会提问,力求做到三点:(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2)提问面要广,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3)教师提问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

4.关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在问题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回答时,要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及时捕捉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特别对学生错的答案,要及時进行引导,启发点拨,促进学生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县商务局依法行政工作汇报优秀下一篇:互联网4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