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人与海后有感2

2024-07-24

读老人与海后有感2(精选6篇)

篇1:读老人与海后有感2

今天,我读完了美国欧内斯特。海明威写的一篇名著《老人与海》。它讲述了老渔夫桑提亚哥出海捕鱼,在海上勇斗大马和大鲨鱼的故事,表现了老渔夫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体现了“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种崇高伟大的精神。

读这篇小说,我很感动。老人的坚强、宽厚、仁慈、富有爱心一次次触动了我。

当我读到“我要让它知道什么是一个人能够办到的,什么是一个人忍受得住的”的时候,我百感交集,面红耳赤。对比老人,我看到了渺小的自己:平时一遇到难题,自己不愿意多加思考就去请教老师。当我读到“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时候,我又想到平时老师布置作文作业后,我束手无策地坐在书桌前烦恼的样子,不禁羞红了脸。

老渔夫的故事感人肺腑,我决定像老渔夫一样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篇2:读老人与海后有感2

这位老人,为了一个马林鱼,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去奋战!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

一个老人,也就是老渔夫应对挑战从不屈服的勇气和毅力!

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胜利返航,尽管拖回的只是一副光秃秃的骨架……

老人虽只拖回一副光秃秃的骨架,但他却胜利了。因为胜与败只一个结果,它不能代表什么。而勇气的毅力却是一种精神。精神与物质哪个重要?精神重要。

勇气,让你叩响成功的大门;毅力,让你坚持不懈的做好每一件事;精神,通往成功的大门!

篇3:读老人与海后有感2

家庭关系由家庭模式决定。美中家庭的模式是不同的。美国家庭模式的主要是核心家庭。中国现代家庭主要模式是大家庭。中国老人与移民美国子女一般组成是大家庭。中美主流家庭模式的不同导致中国老人与移民美国子女之间的冲突。主要冲突原因如下:

一、美中老人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

美国老人第一有社会保险金, 第二有雇主提供的退休金。另外, 对于穷老人, 美国福利规定, 如果老人65岁以后没有退休金, 每月可以向联邦政府领取700到800美金不等的养老金, 医疗免费。如果你的银行存款不高于2000美金, 你可以申请老人公寓, 月房费大约在200多美金。在美国, 中国老人大多无社会保险金, 无雇主提供的退休金。经济基础决定家族地位。“老人们在美国要想过得好就必须独立, 经济上和生活上都要独立, 走出家门又是一片天。”60岁的侯君梅说。其实, 即使是不能或不愿打工的老人, 依靠美国政府为低收入老年人提供的福利也可以做到自立, 当然前提是拿到绿卡。按有关标准, 有绿卡的中国老人大部分都可以享受这些福利。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政府公寓, 每月只收几十美金的低房租。老人们还可以申请免费医疗和每月四五百美元的粮食补助。对中国老人讲, 这已经足够支撑起衣食无忧的独立生活。否则, 经济上不能独立会造成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恶化。

二、美中老人在家庭上的不同地位

许多美国人治家都讲自由。自由的观念存在于美国的家庭中。子女把父母当成同辈人。夫妻彼此分担家务。青年一般可以自由择业和选择结婚的对象。美国老人与子女是平等的, 美国家族是非家长制的。中国父系社会中老年人是一家之主, 具有绝对权力。由于父系家族制的解体, 老一代失落了在家庭中的权力:第一, 年轻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超过老一代。第二, 年轻人在经济上能很快地独立, 收入甚至于超过老一代, 因而在经济上老年人失去了传统的支柱地位。第三, 现代文明是属于“年轻人的文明”, 年轻一代能很快地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生活、娱乐能力, 现代生活中出现的“文化反哺”现象。家庭话语权已经从老一辈转移到年轻一代, 然而传统社会中长幼辈分有严格的伦理等级, 程朱理学甚至提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而现代社会生活中, 子女不听取父母、长辈的意见, 不尊重长辈甚至于指责长辈的事时有发生, 因此成为他们不孝的理由。例如从农村老年人对家庭主要事务决定权的调查来看, 子女婚嫁、子女择业决定权是最能体现家庭权力关系的两种主要事务, 从调查来看, 农村老年人当前拥有这二者决定权的仅占46.51%和25.15%, 相对于以前老人作为一家之主的家长地位, 农村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三、美中文化上的差异

美国的现代家庭已转型为更广义的文化实体, 是个多元化的文化实体。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寻找各种娱乐, 而不是一个宗教和教育机构。美国家庭成员的主要义务不是促使家庭成为一个社会或经济组织, 也不是给家庭带来荣耀。从家庭对社会和家庭成员所起的作用来看, 中国现代家庭的功效有4个方面:经济作用、生育作用、扶养和赡养作用、教育作用。现代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 家庭的部分作用发生外移, 如经济作用中的生产作用、教育作用、赡养作用已经部分地转移到社会, 由社会的专门组织如学校和养老院等机构来承担, 然而家庭的感情作用等却在日益减弱。中国儒家文化对“孝”的解释是“子承老也”, 通过“子承老”实现家族生命的延续。光宗耀祖是最高成就。而现代人对本体生命价值的认识是注重现在的自我价值实现, 现在的自我生活是否得到满足。何况, 西风东侵, 现代“年轻人认为, 现代意义上的尽孝是属于过时的要求。社会资源已经向老年人倾斜, 如果在家庭中还要赡养老人, 那么老龄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中青年利益为代价的。因为中青年要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就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他们作为纳税人, 向社会尽了义务, 是否还要在家庭中尽义务?他们为赡养和照顾老年人而付出的时间和精力, 势必影响其学业和事业, 甚至导致下岗, 并影响其子女的教育成长。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影响到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意愿。尽管现实生活中家庭代际关系仍然是传统的亲子两代的角色身份, 但是子代对亲代的赡养更多的是由于父母的角色身份而尽的义务, 而不同于传统社会的出于“尚齿”、“尊老”的尽孝观和以家族生命为本的伦理价值观。体现在的代际关系是向有所疏离的平等互惠的契约化方向发展。

经济、家庭、文化的不同是核心社会组织不同的根基造成的。中国社会构造的根基在家庭, 西方社会的根基在个人, 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而重家庭生活, 借伦理而组织社会, 消融了个人和团体的对立, 因而被称为“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人重集团生活而轻家庭生活, 靠法律来统摄个人, 凝聚社会, 从而确立了个人的独立地位和自由权利, 因而被称为“个人本位”的社会。

中美不同家庭观导致了美国八十岁的老太太在生日时渴望收到女儿的探视或者一件礼物, 然而是一张贺卡和一张一千美元的支票。而中国发生了“美丽谎言瞒爹妈田世国捐肾救母”。这说明美国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的确是幸福的, 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 如亲情、友情方面却是成问题的。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 主张个人自由, 强调个人人格, 要求不伤害、不侵犯他人尊严和利益, 不干预别人的生活和隐私, 也不影响别人的安宁, 对老人和小孩都同等看待。父母送给儿女东西, 儿子须说:“谢谢”, 反之一样。儿女18岁后便离开父母家庭而独立谋生 (上大学也尽力勤工俭学) , 不必承担奉养父母的责任。父母也不可管儿女的生活与前途, 兄弟姐妹间没有相互应尽之责。美国人不重视如我们中国人所看重的亲情、友情、乡情及邻里关系。邻里之间相距咫尺, 鸡犬之声相闻, 多是老死不相往来。这正是美国人个人主义的本质体现, 也是美国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体现。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然而, 亲情却退化了。但是, 美国老年人最大的失落与痛苦是衰老, 无助, 从而造成生活上与精神上的极大孤独和寂寞。这一点, 远不如中国老年人幸福。据美国《侨报》报道, 中国老人幸福感强, 还是美国华裔老人幸福感强?最新研究结果显示, 美国华裔老人虽然面临文化差异、孤单等问题, 但精神状态要比中国老人好。根据一项对中国老人和美国华裔老人的最新对比研究, 虽然美国华裔老人普遍面临文化差异、孤单, 但他们的幸福感要强于中国的老人。这项研究是由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系老年中心教授吴蓓和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齐铱等专家学者共同完成的。他们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对在波士顿居住的华裔老人和上海的老人进行了调查。受访的这177名波士顿华裔老人和428名上海老人在年龄和性别组成上都相当。教授齐铱说, 美国的华人子女也有“孝道”观念, 知道对父母负有责任, 知道关心父母, 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有没有做到, 或是做到什么程度, 并没有一个明确指标。但是, 由于有美国的保障, 中国的亲情, 华裔老人比起中国老人和美国老人有优势。

可是, 华裔老人有时不能适应文化差异、孤单。解决美国华裔老人普遍面临文化差异、孤单主要是强调孝的传统与现代措施。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 “百善孝为先”。孝是道德的首要内容和其他一切道德的基础和出发点。孔子说“无孝, 德之本也, 教之所由生也”。在今天, 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中孝的合理因素, 人利于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 有得协调现代人际关系、促进年轻一代的道德修养。“立身行道, 扬名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等等依然正确。认识之后是行动。对于移民美国的子女来讲, 行孝主要表现为 (1) 理解父母。 (2) 尊敬父母。 (3) 帮助父母。 (4) 回报父母。

参考文献

[1]论语[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P32

[2]许志刚.礼对周代贵族情感的制约作用 (A) .选自《儒佛道与传统文化》.中华书局.1 9 9 0年3月第1版P53

[3]张玲, 康风琴, 编.大学、中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P43

篇4:读《老人与海》有感

关键词:海明威 《老人与海》 感想

《老人与海》初读起来感到十分简单明了,甚至似乎有些单调,写的是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在第85天的时候发现了一条重量超过1500磅的大马林鱼,从此,他和它开始了长达三天三夜的搏斗, 终于大马林鱼筋疲力尽的浮出水面,向圣地亚哥举起白旗。圣地亞哥把大马林鱼绑在了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 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血腥味引来了一群又一群的鲨鱼,老人不愿就这样放弃,他用尽了一切手段来反击,最终突出重围, 虽然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鱼脊, 但是已经让曾经嘲笑他的那些人钦佩不已。但经过一番仔细体会,深入挖掘之后,确有咀嚼橄榄的滋味,深感它的容量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远远超过了一部中篇小说。笔者就《老人与海》的感想谈点自己粗浅的认识。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里说到: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而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在失败后一蹶不振, 从此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 活在消极悲观的氛围里,郁郁寡欢,被失败彻底打败,最终一事无成。但毕竟总有些人能够做到面对坎坷和磨难时,奋起挑战,直面一切风雨,用自己的信心和勇气,用智慧和坚持将局面扭转,最终将成功进行到底。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记得是谁说过的,每每想起这句话,我都在想,这是具有怎样的毅力和坚韧心的人才能够始终秉持着的信念和决心啊!但是,我们知道,人生中总会有太多的不如意和坎坷,就像当圣地亚哥钓到一条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后,光是和大马林鱼搏斗,继而又碰上成群的接踵而至的鲨鱼,他的英雄在于明知其难为而尽力的为之。他说:“这是我该干的行当。”他向人们证明了他的坚强、英勇、无坚不摧。用行动告诉我们这样一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这也是本书的主旨所在。

经过老人的努力,一条马林鱼在吃下老人的诱饵,老人灵活地握着钓丝,用他那经验与技巧同躲在海下六百英尺的大鱼做着较量。老人感觉到大鱼的重量,慢慢将手中的线放下去,经过了好一段时间,老人决定收网了,可鱼也是很精神的,在那平静无波的水上,老人与大鱼做着无声的较量。老人的汗干了,全身冷冰冰的,两方都拿对方没有办法,就这么耗着。

读到这的时候,我觉得在我们的人生当中,耐性其实是非常重要的,谁的耐性好,谁就能在最后一个笑,当然信心也是基础,我从老人的身上看到了,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气势,在那条大鱼的身上我也看到了绝不屈服的精神,而在乎两者之外的,不是别的东西,是人情,说的更准确一点,应该是同情。鱼并没有果断地将船撞翻或将老人拉下海而是与老人那慢慢地耗着,它仿佛通人性也许是残酷的现实让它不得不学会一种与人较量的好办法,也许是它根本没有办法。

老人在船上无数次地希望孩子在那里,老人将带有血的手放在海里,看它们与海水慢慢地融合,仿佛要将他自己与海化为一体一样。老人与手进行了自言自语的谈话。过了很久,鱼进行了反抗,我看到了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冲破水面,向老人的船攻击。死鱼被鲨鱼攻击,变得尸体难存。最后,大鱼被全吃了,老人也到达了彼岸……

老人在最后的时候梦见了狮子。回想整篇内容,老人是老了,可他却充满信心要一定捕到大鱼,结果给了他一个证明,一个在海中是强者的证明。

在我们的一生中,也有可能我们的目标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也可能落空,但我们在压力、痛苦、考验面前呈现的人的尊严和优美, 已经宣告了胜利! 因为对任何一个人生目标的追求都是一段艰难曲折的过程,目标的实现是建立在一步步前行的基础上。既然选定了并确立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去为之拼搏和奋斗的目标,就应坚持

不懈,所谓“成百里者半九十”,在很多时候,也许只需再往前走一步,就能达到你苦苦追寻的人生目的地。因此,一定记得并学会在最艰难的时候给自己鼓励,提高自己的承受能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多一份耐心,不要操之过急,不要鲁莽行事,顺应它,把握它,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最终抵这我们的目的地。

《老人与海》在短短的篇幅中融合了如此复杂的深刻意含义,把它们交织在一起, 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自身的生活于事业,试问当今社会有多少人可以像圣地亚哥一样,在整整84天甚至87天没有获得可以为生的鱼,还可以燃起斗志奋斗。老人的这种不被失败打倒的意志品质,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学习终生!祝大家的梦里都有自己的“狮子”。希望大家在遇到困境后, 第二天黎明继续“出海” !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浅论,文学评论,l962年,第二期.

[2]海明威.老人与海,吴劳泽,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篇5:读《老人与海》有感

第一次读《老人与海》,我觉得它很枯燥。那么简单的一件事,竟然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第二次读《老人与海》,是在语文课上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文中的老人捕捉大鱼时,无比孤独与坚强,他在失败面前毫不气馁,在困难面前毫不低头的硬汉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做事能否坚持到底,结果截然不同。多数人忍受不了孤独,当大家在一起时,所有人都在玩手机,你能忍受着这份孤独,坚持做你认为对的事吗?我佩服那些能坚持自己的信念,忍受孤独的人们。就说上作文课这件事吧,我在马老师这里学作文,有两年多时间了,我坚持周周来上课,这很不容易。一开始,我写作文憋老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现在能顺畅写出四五百字的作文了,这就是坚持的成果。

认准目标,只要坚持就能成功。勇于经历风雨,面对困难,你必将抵达梦想的地方。

篇6: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讲述的是一位老渔民打渔时的故事。他那种毅力、持之以恒的伟大的精神,深深地令我折服。

他在恶劣的境地下,竟战胜了自然、条件与自己,奇迹般地存活,并回到了家。岸边,停着老人的船与一大副鱼骨架。路过的人都发出声声惊叹、有的人还量了一下长度,足足有十七、八英尺长。连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见得有这么大的能耐、智能,而一个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的老人竟有如此壮举,能不让人惊叹不已吗?

这条箭鱼的骨架,不是仅此一副骨架而已,同时也是老人这次传奇经历的见证,也承载着老人一生积淀的智慧以及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而生活中的我,遇到一点困难就知难而退,和老人的境遇比起来实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我们应该在遇到困难时有信心、有耐心的去克服它,最后再大的困难、坎坷一定会向我们低头的!

《老人与海》中有一句话,始终萦绕在我的耳边:“人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却打不败他。”这就犹如两位剑客,他们总会狭路相逢。也许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他有十足的把握可以置你于死地,但你也要勇于亮出自己的宝剑。尽管你最终倒在他的剑下,但是,他虽可以杀害你的肉身,但却摧毁不了你敢于亮剑的意志!—这,就是李云龙所谓的亮剑精神!

上一篇:论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下一篇:在“六一”节活动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