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写圣诞节英语作文

2024-06-21

教你写圣诞节英语作文(共9篇)

篇1:教你写圣诞节英语作文

教你写好

大学英语

六级作文

2004-04-16

10:33:54作

者:来源: 新东

方教育科技集团

1、概述

教育部1999年最新六级考试大纲对写作的具体要求是:能在阅读难度与课文相仿的书面材料时做笔记、回答问题和写提纲,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120-150词的短文,能写通知或便条,表达意思清楚,无重大语言错误。纵观近10年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作文内容偏重工作、学习、交通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考试形式中,给出英文题目和中文提纲式作文占68.4%,图表作文21%,给出英文题目及中文提示作文5.3%。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作文评分原则来取总体评分,就文章的总体印象给分及奖励分,而不是按语言点的错误数目扣分。如14分作文的标准是: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通顺,连贯性较好,基本上无语言错误。此外,大学英语考试委员会从1997年6月起,正式实施了“作文最低分”的规定:作文分大于0分,小于6分,在计算成绩时要在总分中减

去6分;如果作文得10分,则最后成绩一律计为59分。

2、如何进行准备

首先要了解六级写作考试大纲的内容,评分标准、原则,历年真题范围,从而掌握出题原则及规律。同时,弄清自身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词汇贫乏还是不知如何下手。只有这样课下才能有针对性地学习,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打好基本功。了解六级写作考试选词要熟悉、简洁、具体及多样化;句子要语法规范,具有一致性,连贯性及多样性;段落要中心突出,思想上保持一致,内容上有连贯性等特点。熟悉各种文体的结构特点,写作技巧及常用句型、套话等。如论说文的常用开头法有谚语法、定义法、引用法、提问法、直接法、间接法、故事法、概括法及综合法;中间段的扩展法有时间、空间、定义、分类、过程、例证、比较与对比及因果法;结尾段常用方法有重述法、总结法、提问法、预测法、建

议法及名言法等。了解各种书信及简历的结构特点和写法;熟悉英文摘要及图表作文的具体要求:如何归纳信息、描述中心内容,如何用词简洁等。背诵一些常用于论说文中的起、承、转、合结构的词(组),句型以及各种书信(如求职信、申请信、邀请信、感谢信等)中常用于开头或结尾的套话等。勤学多练,熟能生巧。在阅读范文前可根据所给作文题目及要求按自己的思路试写一下,然后与范文对照找出差距,并有意识地背诵一些涉及科技、社会、文化等各个侧面的代表性文章,储存多种信息,以防写作时无话可说。平时在阅读英语文章、报纸以及做模拟题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词汇、表达法及句型,分析文章的构思、组织方法,以便在写作考试时能做到有条不紊,顺理成章。熟悉各种应试技巧:如何识别提纲中的关键词;如何将提纲转化为各段的主题句;如何描述图表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加以分析、说明;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

3、临场注意事项

放松情绪,消除恐惧感,必要时可借助深呼吸来缓解紧张的心情。如试卷一、二(作文在试卷2上)同时发下来,应在做完听力部分后,迅速地看一下作文题,让其在大脑中留有一席之地,这样便于在做词汇、阅读时随时发现写作可借用的词汇、例子、句型等相关内容,而不致于在本来较短的写作时间内,大脑一片空白,无从下手。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文章及各段主题,实现由提纲到主题句的转换。打草稿:摆事实,理清思路,从易于表达,且论证丰富的观点入手,不局限于一种看法,一种表达法或一种句式。具体写作时最好分段来写,各段之间空二至三行,以利于随时增减或删改。而且字迹要工整,卷面要保持清洁,给判卷人一个好印象。写完后仔细检查作文中用词、句法方面有无不准确的地方;句式有无变化;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有无合适的连接及过渡等。总之,为了顺利通过六级写作考试,突破最低分类线,不但需要了解相应的考试要求,评分原则,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领,而且更需要平时多读多练习,加强实践。

篇2:教你写圣诞节英语作文

While warnings are often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 the dangers of drug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 and many are required by state or federal regulations, it isn’t clear that 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companies lose when injured customers take them to court.

1.Manufacturers a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tend to ________.

[A] satisfy customers by writing long warnings on products

[B] become honest in describing the inadequacies of their products

[C] make the best use of labels to avoid legal liability

[D] feel obliged to view customers’ safety as their first concern

今天题目的分析:

1. While warnings are often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 the dangers of drug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 and many are required by state or federal regulations, it isn’t clear that 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确定主干:it isn’t clear that…

切分成分:

状语从句:While warnings are often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 the dangers of drug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 and many are required by state or federal regulations,

主语从句: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独立成句:

1. While warnings are often appropriate and necessary -- the dangers of drug interactions, for example -- and many are required by state or federal regulations,

虽然警告通常是适合的并且是必要的,比如药物混用的危险,而且很多警告是由州和联邦规定提出的要求。

2. 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这些警告实际在保护那些制造商以及销售商,使他们在顾客受伤的时候可以免于责任。

参考译文:虽然警告通常是适合的并且是必要的,比如药物混用的危险,而且很多警告是由州和联邦规定提出的要求,但是这些警告实际在保护那些制造商以及销售商,使他们在顾客受伤的时候可以免于责任,这一点大家并不清楚。

2. About 50 percent of the companies lose when injured customers take them to court.

当受伤的顾将这些人告上法庭的时候,有大约50%的公司会输。

1.Manufacturers a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tend to ________.

题干分析:

Manufacturers tend to…

定语:a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修饰Manufacturers

文中提到的制造商通常会______

[A] satisfy customers by writing long warnings on products

通过在产品上写长长的广告来满足消费者。

[B] become honest in describing the inadequacies of their products

在描述自己产品的不足上变得诚实。

[C] make the best use of labels to avoid legal liability

充分利用商标来避免法律责任。

[D] feel obliged to view customers’ safety as their first concern

感觉有责任把消费者的安全作为他们的首要考虑。

线索句:they actually protect the manufacturers and sellers from liability if a customer is injured.

这些警告(商标上的)实际在保护那些制造商以及销售商,使他们在顾客受伤的时候可以免于责任。

对应的答案就是:make the best use of labels to avoid legal liability

充分利用商标来避免法律责任。

今天的句子:(你没看错,就是中文!)

(昨天在机场,就是想给你提个醒,真的需要切分,中文和英文都一样。)

美国经过的自己努力在来自全球芯片科学家的帮助之下研发成功了能够承载拍摄功能的手机处理芯片并且他们在无人机的研发上也有自己的建树,这项成就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拍摄到的内容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看到了之前不能及时记录的内容。

先来切分:

1.美国经过13年的自己努力

2.在来自全球芯片科学家的帮助之下

3.研发成功了能够承载拍摄功能的手机处理芯片

4.并且他们在无人机的研发上也有自己的建树,

我就问你“他们”指代谁?如果是美国是不是该用单数啊???

B:美国除了手机芯片在无人机的研发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所以B不对!

5.这项成就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因为拍摄到的内容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看到了之前不能及时记录的内容。

D:手机拍摄影像记录内容反应了能提高国际形象的成就。

能提高国际形象的成就=这项成就也使美国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

篇3:教你写好状物作文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状物作文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善于观察

要想描绘出事物的特点,就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发现笔下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观察时,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内容。

观察动物时,我们不仅要观察其个头的大小、皮毛的颜色,还要观察它头部、四肢、尾巴的特点,不仅要观察动物吃什么,怎么睡觉这些生活习性,还要观察其活动时的表现。

观察植物时,我们不仅要观察它的大小、形状、颜色,还应看看枝叶的疏密;不仅要从干、枝、叶、花、果等方面来分步观察,还要了解它们在各个季节的变化特点。

观察静物时,不仅要观察其外部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点,还要观察其内部的结构及其用途。

总的说来,仔细观察是写好状物作文的第一步,只有经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写出来的状物作文才能生动形象。

二、要有序表达

状物作文最怕杂乱无章,由于大家对一个“物”观察全面,搜集素材较多,如果什么内容都想写下来,就容易出现多而杂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选择三四个重点突出该“物”特征的方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仔细描绘即可。

如写动物时,一般可以按照其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与人的关系的顺序来写。在写动物的外形特点时,可以按照头部、身躯、尾巴,四肢的顺序来写;而写植物时,则可以按照枝干(茎)、叶、花、果的顺序进行描述,也可按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顺序来写;而写静物时,则可以由整体到部分,由外部到内部,由结构到用途的顺序写。

因为写作方法有很多,有时为了突出物品某一方面的特点,也会调整写作的顺序,这就要求同学们掌握基本的写作顺序,并在熟练后进行灵活运用。

三、要写出特点

一篇好的状物作文,读起来会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如见真物之感。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那就要求我们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特点”就是该事物与众不同的地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世界上每个“物”都有自身的特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物”的最本真的东西写出来。写燕子,就要写出燕子的俊俏;写小狗,就要写出小狗的活泼;写小花,就要写出小花的艳丽;写杨柳,就要写出柳枝的柔美……这就是“物”的特点。

上面讲得是“物”的整体特点,我们在描写某一“物”的时候,也要抓住其突出的特点来写。如动物耳朵的大小,尾巴的长短;植物花果的颜色,枝叶的疏密;静物的大小及用途等。

四、要合理想象

在观察“物”时,我们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或联想。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可以使笔下描绘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如写大树的外形时,可以写它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小草就像大地上铺着的绿绒地毯;燕子尾巴像一把张开的剪刀……

描写时加入合理的想象,我们描绘的事物自然就会生动起来。

五、要融入感情

我们经常听到“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类词语,但自己的作文却做不到,或者已做到了却不深刻。

那么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其实很简单,作者往往不是为写物而写物,而是通过写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或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让读者在阅读中也受到启发。如写小鸟机灵可爱,是为了唤起人们爱鸟护鸟的行动;写小草在风雨中坚韧不拔,激励大家面对困难不要屈服;从粉笔牺牲了自己给大家带来知识,鼓励同学们将来做乐于奉献的人……

篇4:八种方法教你写好英语句子

一、代入法

这是进行英语写作时最常用的方法。同学们在掌握一定的词汇和短语之后,结合一定的语法知识,按照句子的结构特点,直接用英语代人相应的句式即可。如:

◎ 他从不承认自己的失败。

He never admits his failure.◎ 那项比赛吸引了大批观众。

The match attracted a large crowd.◎ 他把蛋糕分成4块。

He divided the cake into four pieces.二、还原法

即把疑问句、强调句、倒装句等还原成基本结构。这是避免写错句子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如:

◎ 这是开往格拉斯哥的火车吗?

Is this the train for Glasgow?

还原为陈述句:This is the train for Glasgow.◎ 他是因为爱我的钱才同我结了婚。

It was because he loved my money that he married me.还原为非强调句:Because he loved my money, he married me.◎ 光速很快,我们几乎没法想像它的速度。

So fast does light travel that we can hardly imagine its speed.还原为正常语序:Light travels so fast that we can hardly imagine its speed.三、分解法

就是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这样既能把意思表达得更明了,又能减少写错句子的几率。如:

◎ 我们要干就要干好。

If we do a thing, we should do it well.◎ 从各地来的学生中有许多是北方人。

There are students here from all over thecountry.Many of them are from the North.四、合并法

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用一个复合句或较复杂的简单句表达出来。这种方法最能体现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最能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如:

◎ 我们迷路了,这使我们的野营旅行变成了一次冒险。

Our camping trip turned into an adventure when we got lost.◎ 天气转晴了,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The weather turned out to be very good, which was more than we couldexpect.◎ 狼是高度群体化的动物,它们的成功依赖于合作。

Wolves are highly social animals whose success depends upon their coopera-tion.五、删减法

就是在写英语句子时,把相应汉语句子里的某些词、短语或重复的成分删掉或省略。如:

◎ 这部打字机真是价廉物美。

This typewriter is very cheap and fine indeed.注:汉语表达中的“价”和“物”在英语中均无需译出。

◎ 个子不高不是人生中的严重缺陷。

Not being tall is not a serious disadvantage in life,注:汉语说“个子不高”,其实就是“不高”。也就是说,其中的“个子”在英语中无需译出。

六、移位法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根据表达的需要,某些成分需要前置或后移。如:

◎ 他发现赚点外快很容易。

He found it easy to earn extra money.注:it在此为形式宾语,真正的宾语是句末的不定式to earn extra money。

◎ 告诉我这事的人不肯告诉我他的名字。

The man who told me this refused to tell me his name.注:who told me this为修饰the man的定语从句,应置于其后。

◎ 直到我遇到你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幸福。

It was not until I met you that I knew real happiness.注:not„until„为英语中的固定句式,其意为“直到„„才„„”。

七、分析法

指根据要表示的汉语意思,通过进行语法分析和句式判断,然后写出准确地道的英语句子。如:

◎ 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并不像人们一般料想的那样严重。Seen in this light, the matter is not as serious as people generally suppose.注:分词短语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应与句子主语一致,由于the matter与sec之间为被动关系,故see要用过去分词scen。

◎ 我没有见过他,所以说不出他的模样。

Not having met him, I cannot tell you what he is like.注:如果分词的动作发生在谓语动作之前,且与逻辑主语是主动关系,则用现在分词的完成式。

八、意译法

有的同学在写句子时,一遇见生词或不熟悉的表达,就以为是“山穷水尽”了。其实,此时我们可以设法绕开难点,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写出来。如:

◎ 汤姆一直在扰乱别的孩子,我就把他撵了出去。

Tom was upsetting the otherchildren, so I showed him the door.◎ 有志者事竟成。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way.◎ 你可以同我们一起去或是呆在家中,悉听尊便。

篇5:教你写作文

如何写作文?我就教你几招!

抓准线索,理清思路

文章的主题确定了,材料选定了,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想办法找出一条能贯通全文的线索。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一种思路,是连缀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是构成文章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古人论写作,强调指出文章“血脉要贯通”,“气不可以不贯”。这里所说的“血脉”和“气”,主要是线索的意思。这就好比有一堆晶莹的珍珠,想制作一条项链,就要拿一根线,把珍珠一颗一颗地穿起来。我们要把众多的材料围绕主题有机地组织起来,编成一篇文章,而且使文章的各个层次、段落井然有序,就必须找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用一样东西把它们串连起来。这个穿结文章全部材料,推进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筋结就是线索。写文章,只有抓住了线索,理清了思路,才能考虑如何安排层次、划分段落,怎样开头、结尾,何处过渡、照应等等。可见,线索是文章结构的关键。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总结线索的作用,他说:“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抓住了线索,理清了思路,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如果没有清晰的线索,文章就会显得凌乱、松散,不可能成为统一、和谐的整体。

记叙文的线索有明暗之分。明线是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则是作品未加直接描绘出来而间接呈现的线索。鲁迅《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了这条暗线,文章就有了灵魂,有了统帅。许多材料,如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因受日本学生歧视感到不平,因看电影受刺激而弃医从文等,都被这条暗线串了起来。同时也使文章的叙事、议论、抒情井然有序,真正做到形散神不散。有位来自农村的小作者写了篇题为《线儿悠悠》的文章,大意是:作者小时候,屋檐下挂着两条线,红的是电线,花的是广播线。过了些时候,扁平的电视线代替了广播线,又粗又白的输电线代替了原来的红细电线。随着时间的推移,屋檐下又多了两股乳白色的电话线,接着又多了一道有线电视的电线。这五根线就像是“五线谱”,记录了农村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正大步向“小康”迈进的前进步伐。很清楚,这篇文章的明线是“电线”,而统摄全文的暗线便是文章的主题: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农村不断发展变化,正大步向小康迈进。可见,学会抓住线索,是写作不可忽略的一环。通常我们说的文章线索多指“明线”,即穿结全文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的脉络。这些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有如下几种:

(一)以人为线索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里的“我”——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就是这样一个“线索人物”。在这篇小说里,所有的故事情节:孔乙己遭人取笑;孔乙己好喝懒做,偶而做些偷窃的事;孔乙己教“我”写字;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孔乙己一直欠店里十九个钱;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等等,都是从“小伙计”的见闻中反映出来的,也就是说一切都经过“小伙计”眼光的折射,通过他的叙述,完成对孔乙己性格的塑造。而这个“小伙计”并不过多地介入作品描述的事件,仅

仅是个穿针引线的次要角色,是一个把文章内容穿连起来的“线索人物”。

(二)以物为线索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就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小职员的妻子玛蒂尔德因为要参加舞会向她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挂钻石项链;玛蒂尔德从狂热、欢乐的舞会回到家里,发现脖子上的钻石项链没有了,千方百计四处寻找,终于没有找到;玛蒂尔德拿出所有的积蓄,又借了高利贷,买了一挂钻石项链还给佛来思节夫人,才知道借给她的那挂钻石项链是假的,并不值多少钱。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说项链这一线索,精心构思,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引人入胜,描绘了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尖锐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三)以象征性的事物为线索

袁鹰的《井冈翠竹》开门见山,用井冈山人的话点出“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接着具体写井冈山竹子对革命的贡献:在保卫第一红色政权时期,竹子当生活用具和武器,发挥了战斗作用;红军北上抗日时期,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竹子飞向四面八方,为革命和建设服务,最后,再次盛赞“井冈山的竹子,你是革命的竹子”。全文线索分明,脉络清楚,思路流畅,看起来是写竹,其实是写人,竹子象

征着井冈山人和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井冈翠竹是象征性事物,把文章的内容有机地穿连起来。

(四)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就是以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唐僧师徒历时14年,行程十万八千里,经历了八九个国家才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在取经途中,他们碰上了重重困难险阻,遇以种种妖魔鬼怪,于是,演出了诸如“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大战盘丝洞”等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故事。每克服一个困难,每战胜一个妖魔,都是一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是“去西天取经”这条线索却把他们贯通联结起来。

(五)以“题眼”为线索

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记录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历史镜头,用题眼“深情”作为线索,把各个镜头剪辑组合起来,热情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文章记叙的许多依依惜别的事例,都渗透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的生死与共的深情。

(六)以感情变化为线索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以对蜜蜂感情的变化为线索,通过联想,热

情讴歌了为人类酿造幸福的劳动人民的奉献精神。作者写他小时候不大喜欢蜜蜂,后来吃到荔枝蜜而对蜜蜂产生了兴趣;又由参观养蜂大厦,加深了对蜜蜂的了解,进而对蜜蜂产生了敬佩之情,以至到最后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正是这种感情的变化,像一条线,把全文的内容穿连了起来。

(七)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这是同学们较为熟悉的,如《老山界》,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就是以登山的时间变化为线索。

(八)以空间的转换为线索

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由全城写到山,写到水,构成明显的一条空间转换线索。总之,人、物、中心事件、题眼、情感、时间、空间,都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写文章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线索。叙事的文章,要记叙事情的发展过程,从开端到发展,到高潮,到结局。这个过程总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展,我们可以用时间的推进做线索来组织材料,安排结构。如记叙的事情比较复杂,其中包含了一些小事情,我们就要选择中心事件做行文的线索。记人的文章要刻画人物形象,而人物不可能只有一个,我们不妨选择其中某个人作为线索,通过这个人的所见所闻,写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如果在叙事记人的过程中有什么事物与情节或人物性格的刻画有重大关系,也可以以该事

篇6:林夕教你写作文

2013-02-07 21:42:07

文/公元187

4(友情提示:本文是给林夕贴吧的吧刊特稿,写得比较无厘头,大家看的时候不要太严肃)

有些人对流行乐嗤之以鼻,认为这些靡靡之音毫无用处,只是一些供人消遣的情情爱爱口水歌罢了。那么我要说一点,首先是问候这样的人全家;然后,其实遇到一些好的词人写的好歌词,至少能够给人一些写作上的帮助。所以,这篇名为《林夕教你写作文》的文字,面对着那些想提高作文水准的未成年、或者成年人们一些小小的提示,且看词神林夕是如何在几百字的遣词用句里给我们展示出高深莫测的功力。

第一讲:细节决定成败

首先要搬出的例子是《心跳回忆》,这首歌可能比较冷门,因为不是陈奕迅也不是王菲唱的。这首歌诞生于2003年古巨基重回粤语乐坛(什么?古巨基还进过粤语乐坛?不是一直演何书桓琼瑶戏的咩?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发售的专辑《游戏•基》里的一首非主打歌曲。这首用同名电子游戏为题的歌曲和游戏本身毫无关系,它讲述的是一个卑微的故事。

歌曲里的男主角在某夜凌晨三点,接到心仪姑娘的电话,电话里轻软的声线问他会不会做冷面,而这时候姑娘就在他家楼下。姑娘之所以打这个电话,是因为他家里的灯正好没关,所以姑娘以为他没睡。或许是正好饿了吧,于是就拨通了他的号码。

因为这碗也许对女孩来说没什么所谓,吃完就过,但对他而言却是万分重要的冷面,从此男主角睡觉再也不再关灯,甚至满屋的灯都开着,通宵达旦,闪烁的光线只为等待着女孩再次以为他失眠而打电话来。但是……没有但是了。因为,最后和你如我那所料,先挑引我的人,爱得比我少,然后见面更少。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简单卑微的故事,林夕也写过不少类似的题材。这首歌之所以被我拿来做开篇,是因为一首写男孩如何对女孩心跳,并且被吸引得不停回忆的歌曲里,女主角……竟然从未出场。

你能接受《泰坦尼克号》里只有杰克,没有ROSE的镜头咩?

你能接受《乱世佳人》里只有乱世,没有佳人的镜头咩?

你能接受《黄伟文音乐会》里只有音乐,没有黄伟文出来吐槽串场咩?(等等,这是什么问题?)

甚至,女主角不但没有出场,而且直接描述这么令人心动的女孩子的语句,林夕竟然连一句整话都没有,只有两个字——

曾经,念念未忘于三点,响起轻软的声线,问我可会弄冷面。

看,女主角只在第一段出现了一次,而且只有一句对白“可会弄冷面”;甚至,男孩对女孩的主观印象,也只有两个字的描述——“轻软”。

如果真的去写这个女主角如何漂亮,头发如何如何长,眼睛如何如何大,如何如何美丽得令人爱上,如何令人念念不忘,那是一般词人的做法;而夕爷用词精而细,不描述女孩的容貌,仅仅两个字去形容女孩在电话里的声音,轻软,就将女孩在听众面前的形象塑造得呼之欲出。

为了这轻软的声线,男主角无论事隔多年,想起女孩来,都会心跳。而我们,也没有被其他那些过分具体化的形象描述所干扰,尽可能可以将我们对女孩子的印象都代入到这首歌。所以这也是林夕厉害的地方,一首私人情绪化的情歌,竟然可以让所有人都觉得,这首歌是写给自己的。

同类写作手法延伸阅读:

陈奕迅《明年今日》——或在同伴新婚的盛宴,“惶惑”地等待你出现;

梁汉文《一小时冲印》——那个爱穿“蔚蓝”男孩是否你情人,为何你永远站于他“左”近? 王菲《迷魂记》——别错碰我的手臂,毛管不够“争气”;

第二讲:四两拨千斤

曾经有人问林夕,如果把自己的词作选进教材,应该选哪一首?林夕认为是《再见二丁目》。作为粉丝的我其实不太同意,我认为在此事上他夹带太多私货了(例如当年一人选一首代表作参加评选,他居然选《春光乍泄》一样)。

我觉得如果要告诉人“林夕的代表范本”,应该选《约定》。

试举一个考试题目:设定一个爱情文艺电影的场景,里面要包含主角,包含各种谈情说爱的优美场景,包含特写镜头,包含王家卫式的主角内心喃喃自语,包含主角的表情近镜……而且,字数只能控制在250字以内,问你怎么办?

看林夕是怎么办的——

首先是一个回忆式的画面。“还记得当天旅馆的门牌,还留住笑着离开的神态;”

然后是两人谈情说爱的画面:“当天整个城市那样轻快,沿路一起走半里长街。还记得街灯照出一脸黄,还燃亮那份微温的便当”……

接着特写男主角:“剪影的你轮廓太好看”;再特写女主角:“凝住眼泪才敢细看”

注意这里是怎么描述女主角的——女主角看着高帅富男主角,内心感叹,介尼玛,太好看啦!然后都快被男主角给帅哭了。但是女主角又要故作矜持,怎么能哭呢!所以,“凝”住眼泪,才“敢”细看。

一个“凝”和一个“敢”,女主角的表情跃然纸上,堪称一绝。

《约定》写人、写景,写物,写情,写内心的暗涌,写漫天的黄叶,写对未来的浮想联翩,还有着对前尘往事的回忆追溯……由己及物,焦距从近景的特写到远景的畅想,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这样一篇几乎要花上万字去写就的亦舒式小说,但是在夕爷笔下,哼哼,才用了222字而已。

在这里,我要引用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冯小刚先生在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周星驰先生执导的国产黑帮动作励志大片《功夫》里的一句对白作为结束:

“还!有!谁!!”

(此处给大家10分钟时间跪拜夕爷,中场休息)

同类写作手法延伸阅读:

杨千嬅《再见二丁目》——这一刹我只需要“一罐热茶”吧;那味道,似是什么都不紧要; 林忆莲《至少还有你》——你掌心的“痣”,我总记得在那里;

李克勤《天水围城》——赤地太“湿”,这地球沒芳草,文明繁盛有什么好?

第三讲:对白营造故事

广告回来,我们继续。

林夕写了大量的叙事型歌词,当中有很多故事,也有很多画面感,几乎一首歌就是一场电影。在这样的手法之下,如果我们能够领悟林夕写歌词的一些小窍门,对于我们写作也是有帮助的,尤其是在写作文这种命题任务的时候。

例如,《富士山下》。

很多人大概都没发现,《富士山下》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在日本,其实,这是一个发生在香港或者任何一个城市里的故事,但是为什么叫富士山下呢?这是因为这面临分手的两人,曾经将恋爱里最温馨愉快的回忆留在了富士山。当然,有人说林夕不爱国,旅游干嘛不来国内?好,那我们改名叫《黄河岸边》《太行山上》《秦岭山脉》……问你怕未?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太行山上红旗飘,谁能凭爱意要北京的金山上私有……这事,还真不敢私有……

回过头来看这首贱男一夜情之后抛弃痴情女的歌曲是怎么写的。

“拦路雨偏似雪花”——先写大场面。雨大到跟雪花一样,淅沥沥的下到车窗上全是雨滴,车都开不动了。为什么是车?因为接下来说了嘛,“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男主角开车送女主角回家;

“饮泣的你冻吗?”——夕爷只用七个字写了场面,然后就开始对白了。《富士山下》整首歌几乎都是对白,而且都是男主角的对白,其中包括了口头对女主角的对白,还有自己内心的独白。七个字画面之后,第一句对白,是男主角对女主角的关心。这关心不是“你吃了没?”而是文绉绉的“饮泣的你冻吗?”这句话包含了两个关键点:一,女主角在哭;说哭不是哭,林夕要说是饮泣,文人就是麻烦;二,男主角明显想劝喻女主角别哭,但这厮话到嘴边,变成了问你“冻不冻”,从

温度切入话题,然后就有了下一句——

“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人家在哭你问人家冻不冻,人姑娘能鸟你吗?所以男主角为了圆场,赶紧在那自顾自的说了一句,你冻不冻?你看你,我这送你的风褛都磨到里面的棉花都露出来了。

然后这贱男就开始整那些没用了,你看你连换工作都不关心了,怎么始终就想着和我这点破事呢?你知道我苦心选今天送你回家的意思吗?因为今天是我们的XX纪念日啊……

然后,大道理被这贱男娓娓道来。你知道吗,爱一个人就好比你去富士山,你喜欢富士山,但你却不能一个人拥有他;言下之意,我这么优秀的高富帅,大把女人喜欢,不止你一个,你怎么能凭爱意要一个人占有我呢?你看你还为了割手腕自杀,这是何苦啊亲!其实还是你接触人太少了,你去街里转个几圈,认识多点其他的男人,你心里就不会再有我了!

你看,这么贱这么狗血的一件事,被林夕用优雅得体的文字一些,嘿,就变成脍炙人口,无数次击中你和我心窝的《富士山下》了。

这首歌显露出对白的重要性。写一篇文章,少不了要写人物的对白,你又要在限定的字数里,通过这些对白去阐述出你想讲的道理。所以一旦写不好对白,拿捏不到对白是如何推进故事的技巧,就容易写不好,或者写得太直白。

例如《富士山下》其实是有国语版的。不好意思我不是说那个我当夕爷面喷的《爱情转移》,我说的是同样故事情节的国语版,就是张宇的《雨一直下》。你看张宇和他老婆是用国语怎么去写一个同样的故事:

“雨一直下,气氛不算融洽,在同个屋檐下,你渐渐感到心在变化;你爱着他,也许也带着恨吧;青春耗了一大半,原来只是陪他玩耍……”

你看,同样写雨很大很多,国语直截了当的四个字“雨一直下”,粤语是“拦路雨偏似雪花”;都在写感情有问题的一男一女在一起,讲到分手这件事,粤语版循序渐进的从“饮泣的你冻吗?”开始去写尴尬的气氛,而国语版又是直截了当的告诉你“气氛不算融洽”……

所以,这里也可以看出在国语歌词写作技巧和粤语歌词的区别。

当然也得感谢有个林夕,肯这么用心的去写歌词,将一段说起来其实也没啥特别的感情故事写得这么千回百转。

同时,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怕故事俗,就怕用笔烂。

同类写作手法延伸阅读:

孙耀威《我教你分手》——你说没法睡眠,眼睛张开到清早,感到气馁,都想呕吐;说每日也在捱,抑郁再加焦躁,你也懒医好;

刘德华《模范生》——修改错的英文,每夜冒冷汗,其实是我焦虑症征状;没有负担,躺在那张冷落睡床,仍痛得生命无比沮丧;

张敬轩《不吐不快》——也爱用整晚畅论人家感情最后为何完结的道理,讲破天地,讲到自己,不觉残酷太阳已经升起;

所以,大家知道应该怎么写作文了吗?不知道也没关系,下回公元老师给你们继续上课!

篇7:范老师教你写作文

《作文原来这么简单2》是创新作文书《作文原来这么简单1》的姊妹篇,是知名作家、一线优秀教师范泽木奉献给广大小读者的又一力作。

本书以独创的师生互动形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师生形象,营造了生动快乐的作文课堂氛围,给小读者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通过对比好作文和差作文,以最直观的方式教会小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通过29堂精心设计的作文课,使小读者学习到最易于理解与掌握,同时也最具有启发性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轻松打开作文思路,零压力写作文,写出好作文。

此外,每堂作文课还配有一张精致的漫画,并设有“课前一笑”的单元,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们在乐中求知。

[作者简介]

范泽木,作家,作文培训讲师,“慧笔作文”创办人。《新青年》《语文报》《特别关注》签约作家。著有《我愿流浪在小镇》《总有一天,你会对时光微笑》《似水年华与泥土芬芳》、范老师慧笔作文课堂丛书《作文原来这么简单1》《作文原来这么简单2》。其中,《我愿流浪在小镇》入选2014年南都好书榜(文学类)。

[名人推荐]

这本书挑战了作文教学的传统,寓教于乐,让小读者在乐中求知。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总监 安武林

真正的作文,它是有生命的,这样的生命本性,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用心去书写人生,用心去描摹世间万种感动。当你的心变得柔软了,作文就不是什么难题了。

——畅销书作家、特级作文研究与教学专家 陈晓辉

把兴趣还给内心,你就能找到自我;把生活还给本真,你就能找到颜色。因此,所有好的作文,都应该来自生活,来自内心。

——青年作家 一路花开

生活是作文的土壤,兴趣是作文的营养,两者兼具才能培养出作文的芬芳。

——小学语文研究员、浙江省基础教育先进个人、浙江省小语会会员 朱文彪

[精华分享]

写作就像拍电影

习作情境:比赛类作文如何使用“镜头转换”?

范老师:我们都看过电影、电视,电影、电视都是由一组一组的镜头组成的。那么,什么是镜头呢?

毛毛:我知道,镜头就是一个片段。

范老师:为什么会讲到镜头呢?

科科:为了让同学们写好作文。

范老师:那是当然。我们在写比赛类作文时,就要用到“镜头转换”。我来举个例子。

小明鼓着腮帮,铆足了劲儿往前冲,手臂摆得飞快。小刚也不甘落后,只见他咬着牙关飞快地冲向终点,脚步飞快,看得人眼花缭乱。

范老师:上面这段话写了一场跑步比赛,前一个“镜头”写小明,后一个“镜头”写小刚。这是不是“镜头转换”?

豆丁:是的。如果接下去写的话,又得写小明跑步的样子了,再接着写小刚,是吗?

范老师:对,看来你已经初步掌握“镜头转换”的技巧了。

范老师:只有如此进行“镜头转换”,才能把那种激动人心的感觉写出来,如果不转换镜头,就传达不出主人公跑步时激情澎湃的感觉。

范老师:拿这篇《记一次辩论会》来说,要先写正方的辩手怎么发言,神态怎样,同学们反应怎样,再写反方辩手的发言、神态,同学们的反应,如此循环,再把辩论的气氛写出来,作文就成功了。

范老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文字的作者是如何进行“镜头转换”的。

我们几个人在玩儿捉迷藏游戏。这回小明当“鬼”来找我们,我们纷纷向隐蔽处奔去。

我一边跑去躲,一边回头看小明有没有睁开眼睛偷看。我的心怦怦直跳,感觉像做贼似的。我终于找到一个绝好的藏身之处了,就是眼前这棵高大的梧桐树。

这时,小明正捂着眼睛,背对着我们,“91、92、93……”,他越数越快。

不好,时间快到了。我急得像松鼠一般,爬上了树梢。

数到100后,小明转过身来找我们。他东张西望,蹑手蹑脚,看上去贼头贼脑的。

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帝呀,他可千万别往树上看。

范老师:同学们请看,这段文字是怎样进行“镜头转换”的?

豆丁:先写“我”跑出去躲,接着写小明数数,然后写“我”急得爬上了树,再写小明数完数来找人,最后写“我”紧张地祈祷。

范老师:能体会到作者的“镜头转换”吗?

豆丁:能,感觉跟看电影似的。

范老师:这样频繁地“镜头转换”有什么好处?

土豆:能让作文的脉络更清晰,能使作文更有画面感。

豆丁:还能把“我”当时紧张的心情写得入木三分。

篇8:《名师教你写作文》读书笔记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的名字是《名师教你写作文》3年级版,里面有许许多多的作文,其中我最喜欢一个故事是《秋天的图画》和《和老师“共进晚餐”》。

我先来说说看了《秋天的图画》这个故事,作者的名字丢失《佚名》,里面写了秋天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所有的果实都差不多成熟了,银杏树和枫树向我们招手呢!让我这个故事读起来感觉很美丽,也想去一去这美丽的秋天。

我以后还要认真读这本书,知识会更好!

篇9: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

(一)真实有品位,高考作文不吝高分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0.12.10 版次:10(作者为华东师大语文教研中心副主任,长期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兼作文组大组长)

一方面,教师在辛辛苦苦地教“应试作文”;另一方面,高考作文已经确立了“开放、灵活、包容、多元”的评价原则,在把“思想、真实、创新、规范”作为高考优秀作文标准的今天,靠应试已经不可能赢得考场作文的高分。要走出这一怪圈,教师首先必须改变理念,这比起教给学生“高分技巧”、“制胜秘诀”的纯技术操作,重要且有用得多。本刊今天起推出“高考阅卷组长教你写作文”专栏,长期担任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宏为本报独家撰文,厘清对高考阅卷标准的误区,教你如何真正写出一篇好作文。

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这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人品。

为求高分而不惜造假的行为,在中小学生作文中至今还有一定市场。为了深刻、升华,可以在毫无铺垫、论据单薄甚至似是而非的情况下,突然在作文结尾拔高;为了表现自己的坚强,可以在高考作文中把自己伪造成双目失明,双腿残疾,父母双亡……怎么可怜怎么写,为的是能够得个高分。而根据调查结果,写这些题材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父母双全。

有学生写《我的偶像》,说“我的偶像是环卫工人,因为他们每天早起晚归弄脏了自己干净了城市。”“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接下来便是一段一段的抒情议论,没有任何有说服力的叙述描写。我曾经多次问不同学校的高三学生:“把环卫工人当成偶像的请举手”,数百位听讲同学每次都无一人举手。而恰恰是和他们同龄的一些人,为了体现“感情健康、积极向上”,在作文中“表露”虚情假意。

其实,把环卫工人当偶像未必虚假,未必写不出好作文。有一位学生写的偶像就是环卫工人,这位环卫工人是他的父亲,所以他的作文写得情节具体生动,感情真挚含蓄,没有多少抒情议论,却用丰富的事实和细致的描写打动了读者,得分当然是很高的。

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培养学生向善乃至追求崇高,从来是也将一直是高考作文评价的导向。而且,作为担负着教书育人任务的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环卫工人这样的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之处,进而去敬仰他们,学习他们,把他们当成偶像,这不仅没有错,还是我们应该承担的重要义务。然而,对一篇毫无依据的空洞作文,因为他的立意就判为高分,我们所做的就不是引导学生向善,而是引诱学生趋恶。所以,在肯定真崇高的同时,对高考作文中故意拔高的伪崇高,如果不制止,那伤害的不仅是学生的作文能力,更是学生的人品。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我曾经问过一些学生如此造假的原因,他们的答案十分相似。都说从小学开始,说真话或有创意的作文就未必得到老师的青睐。从小到大听到太多“这个不能写”、“那个不能写”的叮嘱,理由几乎都是此类作文在高考中风险太大。甚至有同学问我,作为高考语文阅卷的负责人,写真话的作文你都会给高分吗?我的回答毫不迟疑:“不会”。触犯底线,危害到民族国家根本利益的无原则的真,很难及格(但不会是零分);片面绝对、低级庸俗的真,不会给高分。因为真还有高下之分。作为受过多年教育的高中生,求真、写真要有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在此前提下,抒真情写实感的作文一定能够获得好评。

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品位?那就是: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不忘精神追求。他既具有理性,又从不丢失梦想,他现实却不庸俗,独立却不偏激。他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时,不会忘记问一下:“我的抒情合情合理吗?有事实依据吗?”在阐发自我观点时,总是要想想“我的观点有理有据吗?别人会怎么反驳我?”也就是说,在抒发真情时会带着理性的判断,在展现自得之见时会有着辩证的思考。当然,这就要求学生努力挣脱比较平庸的“本我”,表现既真实又有品位的“超我”。

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

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为高校选拔的不仅是智商高、有知识的专才,还应该是情商高、有素养的“人才”(既是人,又是才)。高考作文作为了解学生语文水平乃至人格修养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能够对品位没有要求呢?守住底线,不让那些“宁可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面笑”的恶俗或缺乏道德底线之人靠所谓的真情实感、标新立异而赢得高分,是每一位阅卷教师评价说真话作文高下优劣的底线。所谓的“超我”,要超越的至少应该是这种庸俗观、市侩气。

当中学生具备了这种有品位的真我,就不会仅凭感觉说话,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他会在先了解研究后再得出结论形成文字,也不会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而会多角度分析,找出自己的漏洞,尽力使自己的独特思考经得起读者的推敲。所以,他可以大胆地在高考作文中写早恋的情愫,也可以对官场的腐败现象生动地叙述描写,对中国教育的弊端进行批判,对同性恋作冷静的思考,他的“冒险”,也得到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

高考作文的导向,当然是让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当然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真善美。但是不等于说不能揭露生活的假恶丑。相反,能够大胆揭露批评,恰恰是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另一种体现,因为在这背后,体现了一个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一种成熟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上海高考作文评价对这样的真实作文从来采取鼓励和保护的态度,对其中善于说真话的作文,更是从不吝啬地给予高分。但是,即便如此,更多的作文仍然是对作文材料或题目的阐释,正确的废话依然不绝于目。社会各界对高考作文评价仍然有着深深的误会。以至于当一些缺乏底线没有良知的出版商为赢取利润而请枪手捉刀,编辑出版所谓“高考零分作文”时,会有主流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据此组织嘉宾大批高考作文的保守和扼杀个性。殊不知,倘若这当中的一些作文真的由考生写在高考试卷上,是会赢得阅卷教师的一致好评,会得到一类卷的高分的。

不过,社会的误解还不至于让我们费解。让我们费解的是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也把这种误解当成正确的认识。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中对小学语文老师说,如果高考作文中出现如此空洞虚假的作文,得分不会超过三类卷。我也曾对高三教师说,靠纯技术的应试,在高考中不会得到高分。但是,不止一个市级重点中学的老师的回答是:我们不要一类卷的高分,你只要告诉我,它能不能得到二类卷的平均分。试想,当有着优质生源的重点中学都如此不敢“冒险”,我们还能指望什么?这种不愿冒险的后果,便是把个性各异的学生教成一个模子刻出的产品,是对教育改革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反对。有些教师把学生的真实独特过滤在考试前,于是,呈现在阅卷教师面前的除了“纯净水”,还有什么?

如何做到“有品位的真”

首先,要提升思维品质。提升的方法是多做思维训练。虽然思维的结果未必能够通过训练获得,但思维方式却能够通过训练获得改变和提升。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纵深思维和辩证思维都有其思维路径,当你具备了这些发现性、证明性结合的思维品质,思考问题就不会呈现线性状态,思考的结果也就更有说服力了。

其次,当你对一个问题有了独特而真实的感受,首先要做的不是下结论,而是学习、探究、搜集资料。作了这些工作的结果是:或巩固了你的思考和发现,或否定了你偏激的想法,也或者使你的结论留有必要的余地。更为重要的是,你会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理性的、有说服力地说真话的习惯,习惯演变成自然,自然内化为素质,从而你的思维品质将获得提升。有品位的真话也就汩汩而出了。

再推荐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时,时间、空间、能力等条件限制使你无法作进一步的学习探究,那么,不妨对自己的结论做些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范围里”、“往往”、“有时”、“一般而言”等都是避免偏激的有效手段。高中教材里有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说到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又是“将来”、又是“也许”、还将可能性限制在“不是完全不可能”,如此“罗嗦”的表达恰恰显现了作者思维的严谨。比起现在一些专家动辄“一定”或“不可能”的豪言壮语,更为专业,也彰显了对自然、对科学的敬畏。所以,有时候罗嗦的表述比起简单的结论,精确严密得多。

当然,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你甚至会在一段时间内比以前更加无话可写。不必紧张,因为这是“成长的代价”——你已经抛弃了过去的思维模式,而新的模式的建立还“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你尚处于知其然而不能为的阶段,但你已经走上了“正途”,只要你坚持学习,望洋兴叹的就不是你,而是仍然固守一隅,不能走出崖涘,“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井底之蛙了。

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二)材料作文,勿因审题而满盘皆输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0.12.24 版次:10

曾经有人提出,高考作文的评分应该将审题、构思、语言三者分开打分。这样一来,即使审题错误的作文,也能因语言优美、构思新巧而获两项高分,从而及格甚至获得更高的分数。据说这样能够避免一些平时作文水平高的同学因一时之错而抱憾终生。笔者为其惜才之心而感动不已,但考生万不可以为真有此等好事,因为此种做法会大大助长抄袭的恶习。试想,有人背熟他人佳作,文不对题却文采翩翩,该及格吗?

从往年高考作文评分看,文不对题的作文均在四类以下,今后恐怕也不会改变。作文审题,永远是考场佳作产生的基础,舍此,犹如无本之木,决不可能长出奇葩异草。所以,要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不过好审题关,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因审题错误而满盘皆输呢? 首先有必要对时下材料作文的概念作重新界定。简要地说,命题形式就两种,一种是材料作文,一种是命题作文。给了材料,就是材料作文;不给材料,就是命题作文。在话题作文出现之前,材料作文审题要求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立意要求遵从材料的倾向性,学生作文几乎只能阐释材料的含义,不能对材料隐含的观点作出补充,更谈不上提出不同意见了。而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话题作文,在降低审题难度尤其是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得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高考作文由材料作文走向话题作文,是对材料作文在审题和立意方面限制过多的反思,是对“让学生乐写、敢写、善写”这一作文教学改革理念的践行。然而,话题作文也存在不足,那就是审题要求过宽。对话题作文而言,材料只是话题的引子,学生作文只要围绕话题,引不引用材料,是否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几乎不影响其得分,其最为严重的结果是便于学生套题。于是,2009年开始,上海的高考作文题又回归到材料作文。但这种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扭转话题作文弊端,摒弃材料作文死板的“新材料作文”。和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其相同之处是立意要围绕材料的内容,要明确交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行文要有对材料的引用或分析(但不要大段甚至全部照抄材料),不同之处则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命题者往往会在写作要求中明确“自选角度”以便给考生更多的自由。写作者引用分析材料,主要作用也是为了告诉读者:我读懂了这则材料,我是围绕材料立意的。显然,它吸取了话题作文的长处,避免了话题作文的缺陷。

倘若广大师生都能确立上述概念,教师便不能在评价中先入为主地设立条条框框,更不会仅以学生作文是否符合阅卷老师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为评价标尺,学生也就敢于大胆地抒发自得之见了。

学生的自得之见要得到首肯,必须在正确理解材料的基础上。确保你的理解不致走偏,不妨参考下述步骤。第一步:阅读材料,分清层次,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并且根据主要内容总结出关键词;第二步,总结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但这几年倾向性往往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倾向);第三步,我的观点;第四步,验证我的观点是否针对材料的主要内容。

以2009年高考作文为例。材料分三层,第一层次论其书法对前人的继承借鉴,第二层次论其书法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三层次论其书法的独特性。因此主要内容可初步概括为“郑板桥书法的特点”,但这显然流于宽泛,指向不够具体落实。于是从材料的总结层次(往往是最后一层)找关键词--创新。不难发现,第一层讲继承借鉴可理解为创新的前提,第二层讲整体与局部是其书法创新的特点,第三层则是其创新的结果。于是,材料的主要内容可具体概括为“郑板桥书法与创新的关系”。此时,第二步已经可以自然生成:创新是艺术乃至各种事物发展进步的前提。根据写作要求,自选角度,你既可以写创新与继承借鉴的关系,也可以写创新中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还可以对“不可无一,不可有二”进行理性思辨。第三步自然水到渠成,不必赘言了。只要你的观点与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关,就不会有审题错误之虞。

不过,这还不够,因为在这个层面上的审题所得出的“我的观点”,会有两个不足。第一,它基本是材料的倾向,第二,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想到。如此缺乏独特性的观点,想要获得高分自然难度不低。审题只是行文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能确保的只是审题正确,而把你引向观点独特深刻的是对立意的深入思考。这一步才是佳作产生的必由之路。思考路径如下。

首先对审题第二步骤的结论作诘问,“材料隐含的观点或倾向性对不对?”“如果正确,有什么可以补充吗?”再回看审题第三步骤的结论,对“我的观点”也同样诘问“正确吗?有什么可补充吗?还有其他角度吗?其他人会想到吗?” 或者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做不到?”这样思考的结果往往会否定审题时初步得出的观点,你会觉得那个观点太平常甚至太肤浅。比如写创新,你就不会空谈创新的意义和价值,通篇充斥正确的废话,而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创新,甚至从思考“为什么做不到”入手,针砭时弊,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

这就是三思而后写。一思而写,你的观点会淹没在数万考生之中,落入俗套难以避免;再思而写,你至少与过半的考生立意不同;三思而写,你的立意自然会在所有考生中脱颖而出!

或许有人会担心如此求新会导致偏题。也有防止之法。简言之,行文无论怎样由此及彼纵横捭阖,都不要脱离你所总结的关键词。出问题走岔路的往往是每一层次一个关键词,而这不同的关键词又不能够从不同角度指向材料的关键词。

以一则材料为例总结审题原则和步骤。

材料: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黎锦熙早年在湖南办报时,曾经叫他三位学生誊抄文稿。第一位学生重视照抄不误,第二位发现稿件中有问题会与老师商量并代为润色,第三位只要文稿观点与自己不同就拒绝誊抄。后来,第一位默默无闻,第二位成了著名的戏剧家,第三位成了影响历史进程的伟人。

主要内容:三位学生对待誊抄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态度。

倾向性:要学习第二、第三位。

我的观点:做第二人或第三人。

是否针对材料主要内容?是。

三思结果:

1、第三人的不足及其命运的风险;

2、第一种人的意义和价值;

3、教师对这三种人成长的意义——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

上述题目,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高三班级作过讨论,除所列的三思结果外,审题正确而角度各异与众不同的答案,不下于十位数。

最后谈谈阅卷者对材料作文的评判标准

首先是对材料该写什么,阅卷老师不作预设。其意义在于教师不会先入为主,更不会轻易否决学生的独特见解,而是看学生是否能有说服力地论证观点。当然这对阅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阅卷难度,但这种难度的解决靠的绝不是设定写什么就是对的,写什么是不对的来完成,关键在于阅卷教师要有眼光和胸怀。

其次,判断审题的对错不仅看考生“写什么”,更重要的还是看他“怎么写”。“写什么”写得对的文章,可能因为“怎么写”没写好而变得很一般。“写什么”比较大众化的作文,也会因考生“怎么写”做得与众不同而成为好作文。从这个角度说,规定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今年高考作文有人问:写“宽”可不可以?他认为这个材料告诉我们,要有一种“宽”的态度,他说网、尺度均表现了一种宽,文中对宽的标准是什么、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可以宽的、什么是不可以宽的作了分析。文章里具体写宽的目的、宽的标准时和材料结合了起来,比如说分析“放小鱼抓大鱼”,提出“宽”的标准是可持续发展。这样一听,我就觉得文章写得不错。但是光听到写“宽”,我们就认为是跑题了。

以一个去年模拟考的例子做结。有一个区考的是:上海的大街小巷和许多公共场所,除了中文标识外,还有各种外语标识,这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而在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公共场所除了本国的文字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字标识,欧洲人认为这是为了保持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纯洁性与独立性的需要,以此材料写篇文章。很多文章肯定这则材料,观点集中在要保护母语的独立性。但有学生认为,我们固然要保持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独立,然而为了方便外国人,达到开放、多元,在中文下面标注外文,并没有错,由此批评这则材料小题大做,可不可以?往往,一些对材料隐含观点有补充的、或是有反对意见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思想有水平的。

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三)考场作文,四平八稳还是标新立异?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0.12.31 版次:10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频频出现标新立异的文章,有的文体特别,有的观点独特,比如以文言文写作的《赤兔之死》获得满分后,马上引来一批效仿之作;当然更多的是过度标新立异的“东施效颦”之作。考生不禁要问:几十分钟写就的考场作文,是应该保持四平八稳还是追求出奇制胜?在此,上海高考语文阅卷组负责人对考场作文的创新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

迄今为止,仍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把创新看作高考的敌人,或者认为高考作文的创新只限于形式,思想见解的独特新颖不属于高考。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只需查阅部分高考一类卷作文便可找到答案。仅以今年高考作文为例,有思考与众不同的《我们自私的智慧》、《丹麦人,你的鱼还好吗?》,有采用记叙文体的《当下?长远?》、《稚嫩和成年》,有全文以文言文写作的《言时事》等等,它们无一例外地获得一类卷。

问题是,也确有考生因为观点的创新导致得分低于自己的预期,所以,有必要探究一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笔者曾阅读了相当一批此类高考作文,结论是:得低分而与众不同的作文(姑且称之为“创新作文”)有共同特点,那就是读者难以理解其新鲜说法从何而来,和题目有何联系。

具体而言,此类作文可分成三种,一种观点与题目有联系,审题没错,但论述或单薄或片面或武断;另一种审题也不错,但思维跳跃,逻辑混乱,全文找不出论证和论点的关系,仿佛在写另一篇作文;还有一种则是审题错误。这样的作文让人如何肯定和鼓励你的“创新”?套用两句歌词:“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要我“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不太可能。

考场作文有别于平时作文的,就是阅卷者不可能和你见面,因此你也无从解释说明别人不懂之处。何况,当平时作文到了需要你说明解释才能让人恍然大悟,也已经游离了优秀行列。所以,明明不是创新惹的祸,而是论证不足、认识片面、逻辑混乱或审题错误造的孽,却怪罪于阅卷教师、迁怒于创新本身,显然有失偏颇。

高考对创新的鼓励,并非始于近年。而且,根据考生的年龄、阅历和认知水平以及当场限时作文的特点,阅卷教师对如何判定考场作文的创新有切合考生实际的共识。对于高考这种既命题又限时的作文,倘若能够于同样长短的时间内想同场应试考生之未想,写他人之未写,即为创新之举。能够使其他同学读后赞叹“有道理!我当时怎么没想到。”就有独到之处。换言之,假如你总是能在同等的时空条件下比他人多想一点,多行一步,授你以创新之冠,就当之无愧。正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所言:“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对中学生而言,若能写成这样的体现“大要”的“明理之文”,足可谓创新之佳作了。至于“你之所想”阅卷教师是否先你想到,不会作为评判创新的必要标准。当然,如果你能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想阅卷教师之未想,定能将高分收于囊中!考场作文可以从几方面创新呢?一是立意,二是选材,三是构思,四是文体。

首先,选材求新。每年高考阅卷,仅上海的六七万考生作文,就让每一位阅卷教师和几位历史名人相遇数万次。所以,如果可能,尽量不要再让李白、苏轼、李清照、陶渊明、居里夫人、海伦·凯勒忙得不亦乐乎了。即使还不想让他们从你的作文中下岗,也要让他们忙出点新意来。其次,构思求巧,尤其是记叙文,新巧的构思是创新的主要手段。

至于文体,理论上讲,无论何种材料作文,甚至大部分命题作文,均可选用散文、随笔、小说等形式,阅卷教师对不同文体的评价有不同标准,文体的出新确实可以给读者以新鲜感,写得好甚至可以成为获得好评的“奇兵”,但是近几年文言文、白话章回小说、寓言、对话体、访谈、分镜头剧本、说明书等“新形式”已经轮番登场,假如你为求新而刻意为之,而所求之新又非你所长,结果也会适得其反。而且,形式总有穷尽之时,当所有新形式都被用尽之后,你还能剩下什么?

所以,不妨在立意上多下功夫。它不仅能够帮你求新,还能够将你的思考引向深入。需要强调的是:对命题所提供的材料必须作深入全面的分析、思考,是为“入乎其内”,还应结合自身经验、体会、知识、观念,对材料进行概括、归纳、选择、提升的工作,是为“出乎其外”。即便不是给材料的作文,而是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也少不了这几入几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这出入之间,锻炼的是思维能力,提升的是思维品质。你定能由无话可说变为有话可说,由有话可说变为抒自得之见,由抒自得之见进而于文品、见解高人一筹。

所以说,对命题材料的三思过程离不开对材料的反复咀嚼,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基础恰恰是身处其中探幽发微的体悟,然后才有出乎其外鸟瞰群峰的“高致”。你必须考虑,自己所选择的观点和论据是否与众不同?如果个个胸中俱有,你凭什么别具一格?如此,你才能达到南宋词人姜夔所言“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寡言,我易言之,自不俗。”的写作境界。

然而,这还不能确保你的创新得到首肯。只有在你的新观点新形式让读者心悦诚服后,才算修成正果。变无话可说为有话可写固然不易,从纷呈的思想中取舍增删布局谋篇来增强说服力却更见难度。一个完整的创新过程,应该是发现和证明的完美组合。证明的能力,往往决定了创新作文的优劣。

所以,你还必须考虑,自己的独特思考怎样说服读者?在思考“写什么”时,“怎样写”的构思应该已经相应而生。“怎样写”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在行文开头分析材料,交代清楚你如何从中得出“创新观点”的,也就是交代清楚来龙去脉,引领读者随你的思维而去。其次,列一个包括总论点、分论点和主要论据的提纲,使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论点和论据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走好第一步,成功的彼岸已近在咫尺,但第二步走得不好,这咫尺之距也会成为天涯之遥。所以,诗外功夫不可不为。具体而言,学习逻辑,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克服这一中学生普遍的软肋,是使创新思维富有说服力的必由之路。倘使短时间内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只有老老实实去写平稳充实的作文。

最后要说的是,对于有创新表现的作文,上海的高考阅卷向来会在原有得分的基础上适当加分,目的就是鼓励和保护创新,使中学生作文走出应试的桎梏,以写作素养来应考试之万变。

高考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四)“不限文体”不是写“四不象”作文 ——兼谈高考作文的文体、文风、文采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1.01.06 版次:10

◆有人以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究文体,于是既不像议论文,又不像说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记叙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断出现,还美其名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确实有同学用记叙性文体写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是高考不接受这种文体吗?

◆所谓文风不正,内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则是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现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华而不实。◆作文修改,是改变“空洞、虚假、做作”之风的有效手段。找十个题目各写一遍,不如找三四个有代表性的题目,去逐一进行反复修改来得有用。

除了诗歌,高考作文可以选用各种文体写作,其目的是让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长于描述,用记叙文;长于说理,用议论文;长于介绍,写说明文;长于抒情,散文随笔;另辟蹊径,则寓言、剧本、访谈、新闻任你挥洒。高考、中考时,经常在作文要求中写明“文体不限”,不料,有人以为不限文体就是不讲究文体,于是既不像议论文,又不像说明文,既不是散文,又不是记叙文的“四不象”作文不断出现,还美其名曰“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为何高考中记叙性文体得高分的少?

对高中生而言,学好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充分了解和熟练运用“规矩”是走向自由挥洒的必由之路。当然,笔者并不认为文体变异都是不谙文体知识,不会运用各种文体写作。许多优秀作文都飞翔着善变的精灵。只是,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味求变,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变”的前提是对传统文体的谙熟,灵活中藏着规律,感性中透着理性。

这里有必要特别提一下记叙文。实际上,文体分类中并无记叙文一说。它只是中学语文的教学文体,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记叙性文体的基本写法,能够恰当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手法写人记事抒情言志。每年高考作文中也确实有同学用记叙性文体写作,但得到高分的少之又少。

是高考不接受这种文体吗?2004年开始,阅卷组根据命题组提供的“作文评分标准”,制定了“评分细则”,不仅对议论性文体各类卷细分了上中下等,还对记叙文等主要文体作出了不同于议论文的评价标准。如议论文要求“中心突出”,主题比较显豁,而符合一类卷标准的记叙文则要求“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还规定了写人记事的作文要“情节生动,描写生动形象”。但大多数考场记叙文或主题过于显豁,点题之句往往画蛇添足;或情节单一,不合情理;或缺乏描写(尤其是细节、动作描写),似清汤寡水,淡而无味;另有一些则云遮雾罩,中心组十几个老师看十几遍都不明就里,含蓄过头成了晦涩难懂。

所以,选用文体必扬己所长,才能使你的倚天剑屠龙刀所向披靡,不然,你就是有无数根银针,也成不了东方不败。

如何练就?有一法可资借鉴:文体沟通,一题多用。亦即以同一题目写不同文体的作文。如以“枯叶蝴蝶”为题,写记叙文和写议论文表现方式大相径庭;写说明文则目的各异。因为是一题多写,对命题所指事物及其内含了解得比较深刻全面,从而又丰富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材料。不仅如此,因为了解得深刻全面,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随之增强了。华丽文采没有错,错在内容空洞矫揉造作

文风问题,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所谓文风不正,内容上主要指“假大空”,形式上则是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炫耀,其表现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前几年高考作文中最为常见的是华而不实。

这种以文害意的文风和人们对文采的理解有关。其实,文采不只是语言华丽,朴素也是一种耐人咀嚼的文采,甚至更胜于华丽。多年来,高考作文一直强调要有文采,但是一提到文采,有人就把它等同于语言华丽。于是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华丽的文风盛行,全国各地的高考一类卷多为铺陈排比名句迭出的“美文”。而后学者以为单凭语言华美即可获得高分。殊不知决定这华丽文采得到高分的,是背后流淌的真情实感。有之,则为华而实,缺之,则为华而不实,两者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正确的文风,应该是“实在、优美、新颖”,错误的文风则是“空洞、虚假、造作”。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高考评价一定会坚持鼓励各种文风并存,包括华丽的文采。

文采华丽并没有错,错在内容空洞虚假所致的矫揉造作。所谓“文章”,有“文”才成章,正如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说的那样,如果去掉有文采的兽毛,那末虎豹的皮革就和犬羊的皮革一样了。意思是语言表达毕竟有高下之分。但前提很明确,你必须是虎豹。所以,追求语言之美,先在准确、贴切、规范上下功夫,更不应丢了内容的匹配。在此基础上的典雅优美,才相得益彰。别颠倒了先后顺序,也别以为只有华美才会有“文”,否则,你只是头披着虎豹之皮的绵羊。

作文的“常青树”更在于内容的丰富独特。如果丢弃了文章内容而专力锤炼语言等技巧,无异于舍本逐末。除了文章学家外,人们读一篇作品,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的往往不是技巧,长埋心底的回忆主要也不在于此。他们更关注的是内容,只有当内容打动了他,再度阅读时或许才会留意形式技巧的精妙。语言技巧和内容的关系,犹如服饰打扮和长相气质的关系。最佳状态是精美的服饰烘托出主人的相貌气质。当服饰的精美导致观者的眼光离开穿衣人,那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假如在高妙的技巧和精彩的内容之间必须放弃一样的话,该放弃的应该是技巧。奉劝同学们莫轻看朴素平淡。须知平中常能见奇,淡中常有亮色。它可能是“绚烂之极”,它可能有“至味”寄其中。所以,不仅不能轻看,而且应该追求。因为,这是通往“大巧若拙”至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去修改文章

可见,高考作文评价要求的不是风格统一,而是文质彬彬,内容形式水乳交融。要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对文与质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最先要做的是咬文嚼字。具体而言,要在修改上多下功夫。

笔者曾以高三学生为对象做了一项实验。布置学生当场作文,打分后不作评讲、不写评语即予发还。两周后以同样题目考试,结果该班学生并未因事先做过此题而有明显进步,和其他事先未做过该题的班级相比,成绩依然是各归其类。这说明:就限时作文而言,如果没有写作后的评讲修改,重写旧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得到提升。这就像语文阅读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下课后不加理解消化,练习后不作总结订正,今后遇到同类问题,仍可能重复犯错。

作文修改,正是由“写过”迈向“会写”的必由之路,是改变“空洞、虚假、做作”之风的有效手段。修改,是总结,是发现,是提高,更是走向成熟、避免重蹈覆辙的良药。从这个意义上讲,找十个题目各写一遍,不如找三四个有代表性的题目,去逐一进行反复修改的工作来得有用。前者虽每篇费时不多,结果却事倍功半;后者虽每篇费力较多,结果定能事半功倍。不同题目的作文各写一遍,增加的是量的积累,同样的题目修改三四遍却很可能产生质的变化。因为,修改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语言、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多次经历反复修改的过程,你的眼界就会拓宽,品位就会提升,思想就会成熟。作文水平,在这一“实践、修改”的循环中,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从而不再跌落到过去的水平。反之,则可能小起大落,如离群孤雁,迷失方向。

修改到什么程度为止?尽己所能地趋向立意独特、表意畅达、结构圆合、词句精确。也就是,要以咬文嚼字的态度去修改文章。有人甚至认为相近的词语并无差别,拘泥于词语是玩弄文字游戏。但我知道,一个人对表达内容的重视程度从词句运用、先说后说上一看便知。态度越郑重,表达越字斟句酌,态度越随便,表达越漫不经心。

但是,迄今为止,中学作文教学依然较为普遍地存在临时出题、简单评改的无序状况。有人竟提出“把教师从批改作文中解放出来”的口号,不知这种做法的长远效果如何,以最基本的学习规律判断,它无疑背道而驰。减轻语文教师的负担十分必要,可为此减去了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失宠于广大学生便是咎由自取了。

上海高考阅卷负责人谈高考作文

(五)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读

来源:文汇报 作者:周宏 日期:2011.01.23 版次:10

◆议论文里,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

◆记叙性文体要达到一类卷,则要求“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能够在文中形象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倘若命题形式是材料作文,应该以叙述描写或水到渠成的抒情来暗示主题,专门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反而会不伦不类,影响得分。

◆针对前几年高考阅卷和平时学校作文评判过于严苛,教师基本不给一类卷,严格控制二类卷的现象,阅卷组反复强调,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较合格的过关作文。高考作文评价原则:“开放包容灵活多元”八字方针

所谓“开放”指: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阅卷组对立意事先不作规定,完全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只要不踩思想的“红线”,都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这里的“红线”指的是与社会道德、法律相违背的观念。比如,在以“假”为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辩称仿造名牌和盗版的行为“给大众带来了实惠,因而也有存在的价值,不应一棍子打死”。这种观点显然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所谓“包容”指:阅卷教师不能以考生作文的观点、喜好是否与自己相悖来决定分数的高低,只要他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与相应的分数;比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考生对流行文化加以肯定,例举了周杰伦等流行歌手,分析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能因为阅卷教师与之观点相悖、好恶相异而给予低分。其次,阅卷教师也不能因为考生作文中流露出一些不够积极的思想(如内心的种种苦闷迷茫等)而一概予以否定。往往,这些思想更为真实,有时甚至更为成熟。

所谓“灵活多元”指的是: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鼓励考生根据自身所长灵活运用不同文体和不同风格的语言。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对学生作文的包容还有两条重要指标。第一,除经查证全文抄袭外,不给零分。除非审题错误或尚未成文的,不轻易判为不及格。第二,不要以成熟的创作作品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考场作文。考场作文,考生一般的写作时间只有45分钟左右,对这种“急就章”的评价不能太严苛;作文只是中学生学习写作的习作,一类卷乃至满分作文都应该允许有不足甚至缺陷。我们认为,这样的标准有利于鼓励学生放手写作,放飞思想,保持并提升写作兴趣。

在实际操作中,阅卷组一般会根据当年作文题目,确定评价思路,制定相应的评分细则,包括对不同文体的不同评价要求。这样做,是为了使评价标准更便于操作,使阅卷老师评阅时能将尺度把握得更加准确,同时也更好地执行“开放、灵活、多元、包容”的评价原则,尽可能让考生在限制中取得最大的自由。

高考作文评价关键词:议论性文体讲求“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

上海高考作文这几年的评价思路可以归结为几个鼓励。一是鼓励学生抒真情、写实感,二是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通过独立思考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三是鼓励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四是鼓励百花齐放,各种文体、各类文风兼容,并在此前提下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

一般而言,考生使用最多的文体是议论性文体,其次为记叙性文体。这两类文体的评价标准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评分细则”分别制定了切实的标准。议论性文体评价的关键内容是“思想性、独特性和说服力”,记叙性文体则是“形象性、独特性和感染力”。

先谈议论文。总的来说,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一是思想深刻、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作文。二是在上述三点标准中某一点有所欠缺但观点或思考角度独特,或语言成熟老练特点鲜明的。思想深度,并非高不可攀。阅卷评价时并不一定要求你的思想深刻到别人难以企及,主要看你论述是否有层次,层次是否能推进,推进是否有逻辑。或者你的思想是否在当年高考作文中与众不同耐人寻味,因为独特的思考往往本身就是深刻的体现。换言之,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一类卷:中规中矩思想深刻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作文。当然,后一类作文在语言和结构方面也要比较优秀。

二类卷作文标准的确定具有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作用。所以,上海高考作文阅卷在中心组选样卷时一改以往惯常的先选三类卷的做法,首先选定二类卷。这样做,便于一类卷脱颖而出,也使三类卷与之有了明显的区分。针对前几年高考阅卷和平时学校作文评判过于严苛,教师基本不给一类卷,严格控制二类卷的现象,阅卷组反复强调,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是在各方面比较合格的过关作文,所以,上海卷对二类卷制定的评分细则为:“二类上(59-62):有灵气、有新意,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不足的。二类中(55-58):基本符合总体标准并具备以下一项者:

1、有独特的思考,但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语言表达等某一方面有缺陷的。

2、新意不够,但平稳充实的。”这一细则告诉我们,两类作文能够获得二类,一是有灵气有新意但立意、结构或语言等某一方面有明显缺陷的作文,二是思想平淡而内容充实,在语言、结构等方面有不足但无明显缺陷的作文。这样做的目的,绝非降低评价标准,相反,它更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客观现实,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于学生,不再会有“怎么努力都只能得个三类上的”苦恼,学习有了上升的目标,努力有了上升的回报。可喜的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二类卷不是好作文”的理念已经比较深入人心,“作文不是创作,教师在教学上大有可为”已经落实在教师的行动中,在保护有才华的学生写作个性的同时,让不会写作文的学生作文从“无格”到“入格”,从思路不清逻辑混乱到平淡充实,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结果是,这几年二类卷作文的比例在高考中明显上升,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有了一定提高。

三类卷则是既无新意,又在思想内容、行文结构、或语言表达方面有明显缺陷的作文了。至于四类卷,或审题错误,或内容十分单薄,或中心不明,结构不完整,语言不通顺,简言之,就是不及格的作文。五类卷基本属于离题且文理不通的作文,在以往考场作文中十分鲜见。

再谈记叙性文体。这类作文的一类卷和议论性文体评价最为明显的不同有三点。第一,议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记叙文则要求“紧扣题意,感情真挚,寓意深刻、有回味,结构严谨,情节丰富生动,描写生动形象,语言畅达,有文采。”显然,主题鲜明的记叙文未必能够得到高分。第二,议论文要求既提出问题,还要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而记叙文则不同,能够在文中形象地提出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也能成为上乘之作。第三,倘若命题形式是材料作文,则写议论文需要交代观点与材料的联系,而记叙文则不明确必交代,而是应该以叙述描写或水到渠成的抒情来暗示主题即可,专门用一段文字交代文章和材料的关系反而会不伦不类,影响得分。

上一篇:消防维修通知书下一篇:论企业文化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