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教学培训心得

2024-07-21

复式教学培训心得(精选6篇)

篇1:复式教学培训心得

内官营学区小规模学校 “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培训

心得体会

锦钊小学 杨荣安

很荣幸参加了内官营学区小规模学校“同动同静”复式教学模式培训。能面对面的听专家们的讲座,能和专家面对面的交流问题,确实是很荣幸的事。通过这六天的学习,我的观念有所变化,了解了有关复式教学的知识点,参加培训的大多数是山区小学的教师,山区小学人数少,因此复式班教学现在可以说是一种趋势。通过学习发现复式教学头绪多,教学任务重,原来的模式不同年级相互干扰,要想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几天里我们在孙教授和曾老师的带领下学到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很多有关“同动同静”复式教学的理论、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收获颇丰,下面谈几点这几天培训的心得体会。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相邻年级、相邻学段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为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内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

一、首先老师应精心备课

不同学校复式班教学设计编写有不同的特点。原来复式班是“动静搭配”模式,有它的局限性。现在是“同动同静”教学模式,它是对两个年级教学内容的整合,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课前精心有效的备课在复式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要全方位把握

在复式教学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讲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多,学生自学的时间很多,但这两种形式所要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次就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水平。教师不但要精讲,且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这几点。

三、掌握“同动同静”的方法

在复式班课堂教学“动”与“静”的搭配是一个老师全方位衡量的过程。“动”指老师的直接指导(直接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动”的时候教师启发得当,穿针引线,学生思考得法,领悟得体。“静”的时候是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如小组活动,年级间互动。一堂有水平的复式课,“动”“静”环节不能过多,要有灵活性,交替进行,“动”“静”要适宜,基本做到“二动”、“二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来把握。使得不同年级的学生达到二次学习的机会。

四、培养小老师,共同学习

学习过程中要着重培养1-2个学习方法好,管理能力强,善于乐于助人的学生,来帮助老师完成课堂内容。比如检查课堂练习、作业完成质量情况,辅导后进生等,这些让他们去做,让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授课上。

五、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核心,组织教教学

复式班教学,还要培养学生防干扰能力,养成能在相互干扰的环境中潜心学习的习惯。另外,教师课后辅导要及时。同时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做到简洁、实用,教学活动设计要有直观性、能用知识解释现象、有趣味性,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思想融入复式

教学当中,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点线式的整体推进教学组织形式为“围层式的合作推进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核心,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补正,在探究中创新与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与训练。

六、分组的科学性

完成“自主探究,全体交流,动手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是有效的组织形式,即在课堂学习中,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智力、爱好、性格等因素,科学分配学习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并分工轮流,在有序的组织下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这次在学习了复式教学中的“同动同静”模式的理论概念后,亲临了专家教授在不同学科中用“同动同静”模式教学的过程,并亲自参与了不同学科在教学设计,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操作性;学习了参与式的教学活动,给我以后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动同静”模式从课堂教学活动结构角度很好地克服了传统复式教学年级割裂、声浪干扰等弊端,注意发掘不同年级教材内容的联系性知识,使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动静同步,将隐性的互相促进作用转化为显性的积极互动作用,充分发挥不同年级之间大帮小、小促大、大爱小、小尊大的相互作用,在教师的课堂

组织、教学设计,学生互动学习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发挥纵向人际关系的优势及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可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只有把培训所学的知识和理念用到教学中去,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治学如此,工作如此,做人亦如此,只有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篇2:复式教学培训心得

很荣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3)”——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农村边远小规模学校教师培训班的学习。通过这13天的学习,我的观念有所变化,了解了有关复式教学的知识点,参加培训的都是山区小学教学第一线任教者,山区小学人数少,因此复式班教学现在可以说是国际最流行最前沿和最高教学技能的主要选择。通过学习发现复式教学头绪多,教学任务重,原来的模式不同年级相互干扰,要想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率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几天里我们在孙教授和曾老师的带领下学到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很多有关“同动同静”复式教学的理论、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收获颇丰,下面谈几点这几天培训的心得体会。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相邻年级、相邻学段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为一个班级,由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内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特殊教学组织形式。

一、首先老师应精心备课

不同学校复式班教学设计编写有不同的特点。在原来“动静搭配”模式的基础上,我们共同学习了“同动同静”教学模式。如一个年级直接教学需要10分钟,而在布置另一个年级自主学习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自主学习的量过大,在10分钟内很难完成,会使学生感觉马马虎虎;自主学习的量不够或简单,学生完成任务后又无事可做,必然会影响其他年级的学生。不管出现什么

情况,都会影响其教学任务及教学效果。因此课前精心有效的备课在复式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要全方位把握

在复式教学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讲授给学生的知识不多,学生自学的时间很多,但这两种形式所要的结果是相同的,这次就需要教师有很高的水平。教师不但要精讲,且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这几点。

三、掌握“同动同静”的方法

在复式班课堂教学“动”与“静”的搭配是一个老师全方位衡量的过程。“动”指老师的直接指导(直接教学),是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动”的时候教师启发得当,穿针引线,学生思考得法,领悟得体。“静”的时候是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如小组活动,年级间互动。一堂有水平的复式课,“动”“静”环节不能过多,要有灵活性,交替进行,“动”“静”要适宜,基本做到“二动”、“二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堂来把握。使得不同年级的学生达到二次学习的机会。

四、培养小老师,共同学习

学习过程中要着重培养1-2个学习方法好,管理能力强,善于乐于助人的学生,来帮助老师完成课堂内容。比如检查课堂练习、作业完成质量情况,辅导后进生等,这些让他们去做,让老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授课上。

五、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核心,组织教教学

复式班教学,还要培养学生防干扰能力,养成能在相互干扰的环境中潜心学习的习惯。另外,教师课后辅导要及时。同时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做到简洁、实用,教学活动设计要有直观性、能用知识解释现象、有趣味性,把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思想融入复式教学当中,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点线式的整体推进教学组织形式为“围层式的合作推进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为核心,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馈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在自主中求知,在合作中补正,在探究中创新与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培养与训练。

六、分组的科学性

完成“自主探究,全体交流,动手实践”活动,小组合作是有效的组织形式,即在课堂学习中,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智力、爱好、性格等因素,科学分配学习小组,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并分工轮流,在有序的组织下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目标。

这次在学习了复式教学中的“同动同静”模式的理论概念后,亲临了专家教授在不同学科中用“同动同静”模式教学的过程,并亲自参与了不同学科在教学设计,在今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操作性;学习了参与式的教学活动,给我以后的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改变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同动同静”模式从课堂教学活动结构角

篇3:复式教学培训心得

关键词:数学课堂,分区教学,复式教学

一、什么是分区教学

分区教学是指在同一年级的课堂上, 为了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而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区域进行动静相间的教学。根据不同区域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授内容的特点, 在教学目的的预设、教学环节的安排和作业、练习的布置上, 体现更强的灵活性,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发展, 品尝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这里的“分区”是相对的, 而非绝对的。各区之间可以适当的互动和交流。

构成:

A区:由数学基础较差的学困生组成, 该区学生不宜过多。

B区:由学习成绩一般、有一定基础知识和能力以及求知欲、上进心的学生组成, 这部分学生宜占大多数。

C区:由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良好学习习惯和较高自学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精神的学生组成。这部分学生不会太多。

教学目标:

A区:理解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运用过程, 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思维水平。

B区:理解并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规律, 经过交流、探究, 明白知识和规律的产生过程, 通过反复运用达到熟练掌握, 并形成一定的能力, 能用所学知识或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

C区:灵活、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原理, 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 清楚知识的生成过程, 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 在知识的运用上能够举一反三, 并将各学科知识融汇贯通,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能勤思考、善总结, 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地位:

A区是教学的难点, B区是教学的重点, C区是教学的突破点。

二、为什么要采取分区教学

1. 教学实际的需要。

进入初三后, 学生在数学科目上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 这不仅是知识与能力的两极分化, 更令人忧心的是有些学生对学习已经心灰意冷, 毫无学习信心可言, 作业或其他任务只有抄袭才能完成;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经过前面的努力学习, 有了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思维水平显著提高, 并且养成了自觉的学习习惯, 教材上的知识内容和题目经过自学已能够基本掌握。在这种情况下, 若还是采取“一刀切”的授课模式, 已显得与实际很不适应, 因此, 课堂教学常常顾此失彼。

2. 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 (1)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2)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鉴于此, 为了使每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收获, 得到发展, 根据教学实际有必要打破统一的课堂授课模式, 进行灵活的教学模式设计, 并积极高效的付诸实施。

3. 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到初三后, 学生的年龄稍大, 有了较强的自制能力和较高的思维水平;渐入成年的他们, 渴望有独立、自由的发展空间, 期盼得到别人的理解、信任和认可。原来所采用的授课方式与这些特点和需要有不适应的地方。

4. 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

数学课程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基础性既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系统内部, 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发展起着基础和工具的作用, 同时在日常和工作中, 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思想也是处处要用到的。

三、分区教学如何进行

1. 动员和筹备阶段。

首先,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向学生宣传分区教学法, 让学生明白这一举措是为了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展和进步, 为他们提供发展的机会和空间。通过改变授课模式进一步转变课堂现状。

其次, 解释三个区域的构成条件,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情况思考一段时间, 然后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老师了解推荐的方式进行人员划分。但老师向学生说明这不是一成不变的, 经过一段时间 (如两周)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也可以即时调整。

最后, 在人员确定、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 进行三个教区的规划布置, 原则是最大限度的减少相互之间的影响, 又能便于沟通与交流。

2. 实施阶段。

(1) 如何备课。

能否根据各分区的学生情况和所讲授内容的特点, 精心备课, 合理安排各分区的动静时间以及各自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上好这样的“复式课”的前提和关键。

对A区的学生, 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时, 要难易适当, 且问题情境要让他们感兴趣, 经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导, 能够理解和解决, 在布置练习和任务时要适量, 呈渐进性, 且要充分考虑所用时间的长短,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设置一定时间的选学内容 (可以是以前未学扎实的数学知识) 。

对B区的学生要严格按课程的常规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 让他们对该节内容有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教师要依这一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精讲多练地安排教学过程, 对例题的选择要根据实情灵活调整, 以适应这一群体。作业和练习的布置要难易相间, 富有弹性, 要适量。

对C区的学生, 教师要设计恰当的问题情境, 以便考查其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灵活性;对于其自主探讨未能解决的问题的指导和点拨, 教师要准备充分, 以利于准确、高效的解决问题。

(2) 如何上课。

对于分区教学来说, 怎样处理好各分区间的动静关系而又能适时地进行互动、交流是能否成功驾驭课堂的体现。

首先, 我在给B区、C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后, 开始A区的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用耐心和信心去面对每一个学生。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疑惑点和不足处, 进行及时地补讲。要多用激励性评价帮其树立自信心。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既要保证这部分学生学得懂、用得上, 又要外松内紧, 把握好教学时间, 合理分配。学习任务要适量, 难易适度, 并可以当堂完成。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 开展专题补讲和复习。

然后, 转入对B区的教学。在学生完成前面任务的前提下, 教师了解反馈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和方法, 突出教学的重点, 点拨学生的易错处和疑问点, 并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知识内容, 形成一定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表明自己的观点, 并培养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的习惯, 以鼓励为主, 也要指明其不足和前进方向。练习和作业的布置以教材上的题目为主。

再者, C区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对于存在的疑问和不解之处, 可通过探讨、交流解决。若还存在疑问, 则由老师给予适当引导, 点拨。教师通过设计的教学情境来反馈这些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性、熟练性和准确性, 根据获得的信息, 来决定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对学生发现的问题要因势利导, 以点拨为主, 不必和盘托出。

最后, 各分区动静环节的设置也可以是灵活的, 各分区的教学环节也可以相互穿插进行, 但不能相互干扰和影响。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 还可以设置各分区之间的互动环节, 目的是巩固所学, 提高交流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3) 做好课堂的延伸工作。

(1) 课前的预习和任务布置。

C区学生要课前预习该讲的内容, 并尝试完成教材上该节所有的问题、练习和习题, 明确自己的存疑处。

B区学生也要课前预习, 但只要求其尝试完成课后的练习和问题, 让他们去发现不懂的地方, 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A区学生虽不做课前预习的要求, 但提倡预习, 要做少量的铺垫性的练习。

这些任务的留置, 可以是常规性的要求, 也可以是些临时性的补充, 这都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决定。

(2) 课后反馈和辅导。

要通过作业 (三个区学生的作业是不尽相同的) 和练习, 辅导资料的批改, 及时收集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分析

初中数学课堂

有效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

薛莺1, 陈锋2

(1.无锡市水秀中学, 江苏无锡214071;2.无锡市格致中学, 江苏无锡214215)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构建能体现学生主体的活动教学, 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构筑数学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反思以往的数学课堂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从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出发, 以有效课堂活动的“三维度”理论为基础, 从课堂活动有效设计的策略、课堂活动有效实施的策略来探讨如何通过数学课堂活动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的动起来。

关键词:课堂活动;数学;有效设计;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 (2010) 02-0046-04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是一个能构建学生主体活动的过程, 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课堂活动可以让数学教学焕发生机和活力, 构筑数学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让我深感不安的是, 对照数学新课程目标要求和内容标准, 数学课堂中大多数学生的活动浅尝辄止, 甚至是低效或无效的, 是为活动而设计的, 为活动而活动的。缘于此, 本文对如何有效地设计与实施数学课堂活动作些探讨。

一、数学课堂有效活动的“三维度”理论

根据数学新课程的要求, 课堂活动不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 而应该是实现课程目标、落实课程内容的手

存在的问题, 为其提供改进的方法和措施。

3. 评估和整改阶段。

由于这一探索是全新的尝试, 在准备和实施的过程中, 难免出现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这就需要对分区教学的各方面进行评估, 整改其中的不完善的地方, 使这一教法越来越趋于成熟。

评估可以是本人评估、学生评估和同事评估等;整改可以是阶段性的, 也可以是即时的。

四、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 要让学生理解这一措施不是为了划分等次, 而是实事求是地为了搞好教学,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

段及方法。这些手段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反映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一堂数学课, 从学生课堂活动的角度来看, 它应该是层次分明的, 为了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 即学生通过眼看 (课件、动画、影片、图片等) 、手动 (剪、裁、贴、拼) 、口读、耳听等感知活动来达到对知识点最初的感性认知, 然后上升到通过讨论交流、探究争辩、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来提升自己的理性认知, 最后升华到情感的体验, 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达到认知、能力、情感的和谐统一。此为数学课堂学生活动的三个维度。

1.感知的活动———数学课堂活动的第一维度。

这一维度的活动特点是:体验、观察、操作、感受知识。

案例1:在教学《梯形》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等腰梯形

2. 教师既要做好某一区的教学, 又要能统领全局, 统筹兼顾。

3. 动的要有效果, 静的要有成果。动静要协调,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4. 学生积极性的高低是这一举措成败的关键。

5. 既要注重形式, 更要关注实效。必须用实效来推动此举措的扎实实施和完善。

篇4:如何进行复式教学

一、精心备好复式班的教学设计

复式教学中的教师必须对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等特别熟悉,不但要备好教学知识、教法、学法,还要备好每节课的自动作业、课堂结构、授课内容的轻重,备好每节课中两个班级的动与静、时间分配等。教案表述应简明扼要,讲究实用,做到言简易明,写清楚每一项教学的内容要求,详略得当,突出各项能力训练的特点,条理清楚,安排好每一项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等。

二、培养复式班学生的自动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机制,在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时间短,必须培养复式班中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必须要控制复杂的教学情境和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要非常重视班级的纪律,加强学生对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控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

三、复式教学中应做到分配合理

1.动静分配

在复式教学中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分配必须协调合理,才能使课堂结构合理紧凑,低年级自制能力差,根据情况随机应变。低年级儿童注意不能持久,自学能力较弱,每次直接教育时间不宜过长,动静轮换次数要多些,且连贯性要强,或教学后续较长时间的巩固,这样的轮换可以少一些。

2.合理分配时间

每一节课四十分钟,复式教学中两个年级都在上课,教师要给一个年级讲课,另一个年级就要自动作业,教师必须合理地分配时间,既不让学生自动作业完成没有事干,也不能出现直接教课后自动作业没有完成的情况。事实上这个不太容易做到,往往会体现出“时间差”。“时间差”长了,动态年级的学生就要“枯坐”,教师必须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设计一些弹性作业。

四、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

复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的一般教学法方法,基本上与单式班教学相通,但应注意以下两点:

1.必须精神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精讲对复式教学特别重要,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主干知识和其派生的辅导知识结构,前者是主体,必须让学生掌握,后者是说明主干的,学生了解就行了,教学中前者是精神,后者可以略讲或不讲。对于每次辅导知识,通过自动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是精讲、略讲、不讲相配合,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加强自动作业

自动作业的设计内容应有趣、有理、有法、有序、有度。在作业量上可以采用“基本题”和“机动题”相结合。基本题人人必做,机动题有后进生的补差题,有为优生而设计的拓展题,这也是解决“时间差”的好方法。

五、加强小助手的培养

在复式教学中,由于两个年级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学习的的知识不同,靠教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利用这个复式班的优势,培养一些小助手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采用“好帮差”、“高帮低”的方法。“好帮差”即同一个年级的好生帮助差生。“高帮底”即高一个年级的学生帮助低一个年级的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小助手作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复式班教学心得

黄家营镇安岭教学点 王 勇

开学伊始,因政策原因学校老师调整,学生转学人数减少,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显得暗淡无光,毫无生机。在学校的机动安排下,我有幸聆听了几位老师的复式班教学课,使我受益匪浅的同时,课后也萌动了无数的启发与反思。为了几个娃娃的课堂质量具有真真正正的实效性,老师们真正起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使得我们在复式班教学的认识与上课方面起到一个质的飞跃和改变,下面我谈谈我个人浅显得见解。

复式班的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在一个“复”字上。在一节课上要向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头绪多,时间紧、任务重,课堂活动的方式是以直接教学(动)和自动作业(静)交替进行的,因此,“动”、“静”关系仅仅理解为简单的讲和练的关系,而对为什么“动”、“静”关系的实质是啥等问题很少探讨。我们在检查复式教学工作中发现多数教师僵化理解“动”是乱动“静”是“痴静”,造成“动”、“静”失调,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为了改变 这种现状,我们所有教师要加强用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去分析复式教学的“潜在优势”,重新认识“动”“静”关系,使大家明确“动”和“静”都是学生积极认识两个方面,“静”服务于“动”,“动”又3为“静”打基础。“动”必须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讲清3重点、难点和关键,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一定的高度和深度;而“静”又分为“动”前“静”是为“动”做准备;“动”后“静”则是“动”的继续和深化,是学生知识转化的必要程序,也是学生认识活动发展的一个层次,学生通过自动作业,达到当堂巩固,当堂消化的目的。

在明确了“动”、“静”关系后,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安排结构,做到“少吃多餐多见面”。根据老师讲(教学)学生练(自学)的时间顺序作为“纵线”结构上说,应该是:预习——提问——精讲——演练——答疑这几个环节。从“动”、“静”搭配的“横线”结构上说:二级复式一般都应在四至六个循环,即“两动两静”以上,并且第一循环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应在8——6分钟之间。教师要采取“少吃多餐”的方法和学生多次见面才能陆续完成一课的教学任务。因而每次见面都要使学生“少吃、吃好”,不走过场。因此,每次见面都要做到任务单一,重点突出,分量恰当,方式多样。

2.突出特点,精讲重点,解决疑难,注意启发。要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突出特点,抓住关键,用最精炼的语言,精讲重点、疑难和难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低年级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约16分钟,中年级约20分钟,高年级约25分钟,根据这一特点,应把横向教学时间安排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直接教学的顺序安排,一般是“先低后高”、“先难后易”、“先新后旧”、“先重点后一般”。教学方法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如语文教学应根据年级和教材特点,采用直奔中心法、中间切入法、举一反三法、图表分析法等,引导学生掌握教学目标,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数学教学要注意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运用知识迁移、尝试、实践操作等手段促进横向教学重点的解决。

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应及时启发、引导、通过分析条件、启迪思路、提示知识联系,提供有关资料等,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连接点,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解决疑难、获得正确结果的目的。

3.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进行是复式教学主要特点。要有效地解决复式教学中的各种矛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复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动”是为了自学,“静”也是为了自学,教学通过提示要点、点拨疑难、引导自读,让学生自划、自问、自学、自解、动手、动脑、动嘴。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逐渐形成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4.设计自动作业要有多样性、层次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具体教学目标,设计出“预习——巩固——提高”三种类型的自动作业,其内容包括预习、模仿、巩固、解疑、综合、发现、发展等不同层次的作业。通过这些自动作业,使学生达到“学会”和“会学”。

篇6:复式教学培训心得

训活动的体会

2008年6月28日至30日,我在天水市迎宾馆参加了由省教科文组织协会主办、甘青两省7县参加的西部农村小学复式教学课堂创新模式教师培训会。

此次培训,别开生面,与众不同,全程注重了培训的参与性和实效性。这是我第三次参加省协会组织的培训,这次培训与以往培训活动相比更具有针对性,更注重培训者的参与,更注重了培训活动的实效性。在这次培训中,我们所有参训者通过解读教材,互动探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垂直互动参与式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领悟。张铁道博士精彩的讲座在我们还没听得过瘾的时候,就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他展示的关于对“好老师”描述的图片和文字,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同样,马钧教授让培训者自己解读培训教材,培训者通过自己归纳、剖析教材,提出不懂的问题,与专家和培训者互动交流,解答问题,消除困惑。董小梅教授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培训者不知不觉地、实质性地参与了“经历—体验—经验—资源——课程”的认知历程。

本次培训展示了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研究课。所展示的四节复式教学研究课,既有同科搭配的,又有异科搭配的。做课教师充分运用了参与研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了查阅与运用资料模式、活动激发模式、反馈与交流等模式,在课堂上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资料,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动手去探究问题;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更具有实效性,使课堂交流更广泛,更民主,更实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了学习乐趣,增长了探究能力,获取了科学知识,促进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这是一次心与心交流的互动培训会,她促使我们以新课改理念检验我们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为我们铺设了走进智慧教育殿堂的台阶。培训活动体现了“五型”特点,即“培训过程参与型、培训活动开放型、培训内容趣味型、示范课教学创造型、与会成员复合型”。通过本次培训,我学到了以往培训会上学不到的知识,对教研活动有了新认识,对培训模式有了新理解,对教育教学的内涵有了新的领悟,我将以这次培训互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业务自修,积极参加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化教育教学行为,并带动一大批山区教师领会新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山区复式教学中使用垂直互动参与式课堂创新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教育环境中快速成长。

上一篇:静物素描写生下一篇:电力安全整顿的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