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国学经典的培训总结

2024-07-17

专家国学经典的培训总结(通用7篇)

篇1:专家国学经典的培训总结

传承国学经典培训总结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丰富的语言积累?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一、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如果学生能从已有的语言积累,来领悟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而整个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从而感悟、理解就会事半功倍。当然,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所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课内积累。教材的语言形质兼美,表达规范,意韵隽永,正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佳材料。课内积累要重视背诵。背诵,既是外显学习,如可按一定的方法熟记;同时也是内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熟记的言语材料的语言规律。此外,还要有意识积累每篇文章的优美词句,经典篇章。可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大体理解它的意思;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把学到语言内化自己的语言。养成积累的习惯,为课外积累打下基础。

2、诵读经典诗文。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引导孩子诵读经典,积累民族语言的精华,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刻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成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而这种积累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语言感悟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品位语言,感悟语言,

不过,诵读的材料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水平和学习需要,象唐诗、宋词等意韵优美、琅琅上口的材料,就非常适合学生朗诵,而象“四书”“五经”等比较枯涩艰深的东西,虽然学生也能苦背下来,但记忆的时间却不长,就不应该主张学生背了。

二、举一反三——大量阅读

语感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阅读,会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语感能力。但,鼓励大量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而是要有所甄别、充分结合学生具体实际进行。

1、给学生选择读物的自由。儿童的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出发,给学生以选择读物的自由,会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也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喜欢阅读什么内容的文章。一个浅显的例子,低年级学生喜欢语言浅显、富有节奏感的课文,因为这类课文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而对内容抽象、描写事物又比较陌生的课文,则难以引起朗读兴趣,所以,培养语感,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十分必要,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语感的系统训练刚刚起步,一定要为日后语感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喜欢神话,就让他们读一读《西游记》、《封神榜》;喜欢童话,就建议他们看一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喜欢科幻故事,就鼓励他们阅一阅《哈里波特》、《魔戒》。当然,教师的引导也是需要的,我们要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兴趣、需要、生活实际等情况,对他们阅读方向给予指导,如低年级学生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推荐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科幻小说等,高年级学生推荐看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篇2:专家国学经典的培训总结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倾听,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日生活中做语言积累的有心人,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

当今传播媒介丰富多彩,电视、广播、录音机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通过这些传播媒介学习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学生耳熟能详,就会从中积累语言文字,有时会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受。这些都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要努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在收听、收看完后做适当讲解赏析、摘抄记录,让学生获得活生生的语言文字积累。

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多管齐下,又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加之教师适当指点,何愁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

传承国学经典培训总结:厚积薄发——重视积累

如果学生能从已有的语言积累,来领悟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而整个课堂教学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词语积累,从而感悟、理解就会事半功倍。当然,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所以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课内积累。教材的语言形质兼美,表达规范,意韵隽永,正是学生积累语言的极佳材料。课内积累要重视背诵。背诵,既是外显学习,如可按一定的方法熟记;同时也是内隐学习,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所熟记的言语材料的语言规律。此外,还要有意识积累每篇文章的优美词句,经典篇章。可让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摘抄自己喜欢的语言,并大体理解它的意思;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把学到语言内化自己的语言。养成积累的习惯,为课外积累打下基础。

2、诵读经典诗文。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引导孩子诵读经典,积累民族语言的精华,已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刻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化成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而这种积累会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语言感悟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品位语言,感悟语言。

不过,诵读的材料应该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水平和学习需要,象唐诗、宋词等意韵优美、琅琅上口的材料,就非常适合学生朗诵,而象“四书”“五经”等比较枯涩艰深的东西,虽然学生也能苦背下来,但记忆的时间却不长,就不应该主张学生背了。

传承国学经典培训总结:举一反三——大量阅读

语感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通过阅读,会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在阅读过程中,通过与文本对话,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不断提高语感能力。但,鼓励大量阅读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读,而是要有所甄别、充分结合学生具体实际进行。

1、给学生选择读物的自由。儿童的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出发,给学生以选择读物的自由,会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也只有学生自己才最了解自己喜欢阅读什么内容的文章。一个浅显的例子,低年级学生喜欢语言浅显、富有节奏感的课文,因为这类课文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朗读欲望,而对内容抽象、描写事物又比较陌生的课文,则难以引起朗读兴趣,所以,培养语感,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阅读材料十分必要,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语感的系统训练刚刚起步,一定要为日后语感的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喜欢神话,就让他们读一读《西游记》、《封神榜》;喜欢童话,就建议他们看一看《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喜欢科幻故事,就鼓励他们阅一阅《哈里波特》、《魔戒》。当然,教师的引导也是需要的,我们要根据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兴趣、需要、生活实际等情况,对他们阅读方向给予指导,如低年级学生推荐他们看童话、寓言等有趣的读物,中年级学生推荐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科幻小说等,高年级学生推荐看名篇佳作,历史名著等。

2、给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主体个性化行为。语感的主体同化性表明,主体在面对言语信息时,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从认知学角度来分析,学生根据自身的阅读需要和阅读期望,在阅读过程中接受文本信息的同时,必然会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甄别,以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感悟文本信息,学生关注文本的内容必然因其需要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给学生的阅读定标定量,给学生的阅读打上各种框框,必然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妨碍语感能力的提高。由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自主阅读的自由,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阅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学生速读博览的习惯。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要结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也这样,强调自主阅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引导。从阅读的方法来看,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速读博览。叶圣陶说“此等书籍,但需泛览,不必精读,然则足以补充,可作参考。”指的就是快速阅读的作用。回到语言文字的特点来分析,主体所感知的语言文字并不是孤立零碎的单个文字符号,而是由字、词、段所构成的篇章整体及其意义整体,在阅读时,“不必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与直觉思维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主体的直觉思维”,而这种直觉思维就是语感的心理表现。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其“不求甚解”指的就是简化了的阅览过程,“有会意”则是对篇章整体意义整体的准确把握。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有意识培养学生速读的习惯。有了速读的基础,博览也好办了。广泛浏览、转益多师,能拓展阅读范围,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词汇、句式的储备,促进语言经验、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提高语感。

篇3:大师眼中的国学经典

【作者名片】

朱自清(1898—1948),号秋实,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著有《雪朝》、《欧游杂记》、《你我》、《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等。

【作品扫描】

此书成书于1942年,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当时的宣传是“不读《经典常谈》,就过不了考试关”,“不读《经典常谈》就当不好国文教师”。经典训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必要项目,作者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而中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一些人望“典”兴叹,不敢问津

为启发人们对经典的兴趣,先生给想“漫游”经典的读者当向导,以亲切自然的随笔风格描述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等十三部经典的典故源流、“胜景佳境”,深入浅出、富于生趣,并尽量采用近人新见。

《经典常谈》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一本国学入门书。

【精彩撷取】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大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种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了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栗,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中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斯的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个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备工未,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苟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次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的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名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提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

【关键解读】

书名缘由

《经典常谈》中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朱自清在序文里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明确说明了本书的读者对象。其实,本书可以同时适应三个层次读者的需要:第一是初学者,所讲皆为最基本、最精要的传统文化知识;第二是对已有一定文史知识基础的读者,指引由此循序而进的学习途径与方法。第三是对学已有成的读者,这是学者朱自清对传统文化典籍研究的一个总结。尽管他在书中谦称:““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又把书名定为“常谈”,表示“老生常谈”的意思,但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

本书未用“国学”二字。朱自清说:“‘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也不赞成用“国学概论”一类做书名,因为“‘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但本书内容,除了仍“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另外关于历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以及诗人等,也在介绍论述的范围之内。又是书,又是人,都得评述一番,放在一本小册子里,当然也只能“都只有一点儿”。但如何掌握这“一点儿”,使之恰到好处,就要看写作者的学术功力与水平。本书是掌握这“一点儿”成功的典范,因此本身也成了经典——通俗化学术读物中的经典之作。

写作风格

朱自清在《古诗十九首》这一章中如此写道:“几乎是人人心中所要说的,却不是人人口中、笔下所能说的,而又能够那样平平说出,曲曲说出,所以是好。只像对朋友说家常话,并不在字面上用工夫,而自然达意,委婉尽情。”这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朱自清撰写《经典常谈》,用的也是他的散文手法,讲究文字的艺术性,体现了简练平实、自然流畅的散文优美风格。例如“儿化词”(词尾加“儿”音的词语,北京方言),本来只有像老舍这样熟悉北京土话的少数几位作家的小说里才常有看到,他大量使用这类“儿化词”,增加了文字的口语色彩,文字也因此显得活泼生动起来。

朱自清围绕“经典”,从大量有关的史事史话中,选择融合最重要的部分,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因为史料太多,所以必须加以选择;又因为经过筛选的史料,不能原样照搬,还得融会化解,使之成为全书的有机组合。这手段便是一改写,二翻译。改写主要用于史事叙述方面,翻译主要用于人物对话方面。

大约朱自清在昆明写作本书的同时,范文澜在延安集合了几位青年史学家,开始写作多卷本《中国通史简编》,对史料的熔铸提炼,基本上也采用改写翻译的办法。不仅所有人物谈话用白话翻译,连诏令、制策、奏章也改成白话,作为历史书通俗化的尝试,予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样参考

朱自清在序言中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他在写书过程中,参考了雷海宗《中国通史》、陈梦家《中国文字学》、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胡适《白话文学史》等,却始终保持独有的学术观点,不作左右摇摆。如《诗》一章,论杜甫的诗,引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话。也不用流行术语,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说到《西游记》只说“以设想为主”,说到《水浒》、《红楼梦》只说“是写实的”或“写实的作风”。对古典文学作品务求实事求是评论,不乱贴标签,体现其务实的学风。

或许给予如此启示:读一本书,一方面固然希望这本书有独立的见解,予读者以新知;但是另一方面,读者自己也必须保持或学会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不妄信,不盲从,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

出版版本

《经典常谈》一书过去有三种本子:四十年代重庆文光书店的单行本、八十年代三联书店的单行本(此后又印行过多次)以及收入《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下册者。现在最容易入手的大约是《全集》本。叶圣陶先生曾经为三联单行本《经典常谈》写过一篇序,分析朱自清这本书的长处,很是到位;该序《全集》本亦已收入,列为附录。

叶圣陶对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真可谓呵护备至,朱自清刚开手撰写,他就读了前几章手稿。1943年6月26日叶圣陶日记上载曰:“作百三号书致伯祥,附佩弦之《经典常谈》三十面,以后次第分寄之。”为了让朋友及早读到,叶圣陶把一本书拆散,当作信“次第分寄”。

篇4:国学经典培训心得

谈修身养性

“学无止境”,对于从前的我来说,只把它当作一句警句来勉励自己。如今,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深切地领悟它的广博内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有专业知识,管理理论及能力,还应当多探讨人生的哲学,修身养性,明确幸福的真谛,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它提倡注意个人修养,推崇“修身齐家天下平。“我们今天所说的”“闲时莫论人非,静时反思己过”,“独处静思”,都说明了一个人只有在独处中,在反思中,才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个性中的弱点,在反思中逐渐走向个性的完善。于是,尊重、赏识、宽容、谦逊,成为自己人格修养中的亮点,坚持不轻言放弃,成为自己事业的信念。“品格铸造人生,性格决定命运。”成为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条。而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认真、踏实、敢干、创新的做事风格,宽厚谦让的品格,将是我们的育人目标。

至于养生之道,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样论说:养生的旨在于清静无为,与世无争,要善于钻空子,就象庖丁解牛一样,集中精神,依乎天理,游刃于空隙,不碰硬骨头。这样就能象护刃一样,使自己不受伤害。这是一种“养性金身”圆滑处世哲学。不过,它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世界一切事物都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只要通过长期的反复实践,就能认识和运用它,再加上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就可以把事情做好。我不欣赏这种“养性全身”的圆滑处世哲学,但我还是喜欢它给人的深刻启迪。不过说到处世哲学,我还是喜欢《方和圆》中的“铜钱人生”,外圆内方,既保持做人的正值善良的根本,又不乏圆滑,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我想,在今天我们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家庭了。可见,能认识和运用事物的内在规律,掌握“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我们的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篇5:国学经典培训心得体会

沁源县太岳中学 刘文德

透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状况谈一下体会: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这一名称,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提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才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实施因材施教原则的关键在于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孔子十分留意观察、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长、优缺点了如指掌。然后,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对于学生所问的同一题目,常因发问者的个性、需要而给予不同的问答。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孔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答应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顺”的个性。

二、启发诱导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就应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因此他在教学实践中个性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进用心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用心性,务必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潜力。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潜力之高强。

三、学思结合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贴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四、学以致用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五、学而时习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快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贴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能够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篇6:专家国学经典的培训总结

国学经典培训中华民族文化的正能量

国学,经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人民的智慧凝聚出来的结晶,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学经典培训也作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在当代社会传递着永恒不变的正能量。

国学在汉代就有了此名称。但其含义却是国家的大学机构。直到民国,国学才被大力提倡,以与“西学”相区别相对立。

国学这个词语体现的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自信与自豪,不必凡事都必须以西方之学为准绳!就像荣格所说的:“中国有自己的科学,与西方科学相比,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科学。”荣格的这一表达,是基于他对《易经》的认识与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国学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国学是一阴一阳谓之道,国学是天地根是天长地久是天尊地卑,国学是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国学是生生谓易生生不息是绵绵若存,国学是自然是客观,是伟大的规律,是永恒的真理。国学经典培训在很多人为归儒归释归道以及国学与马克思主义等等问题纠结纷争的今天,回归到最初最基础的面貌去认识国学,有着更加清醒而紧迫的现实意义。

国学让我们能够深刻领会到一个民族提倡文化兴国,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性,文化教养标识着民富的层次。国学为我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

国学经典培训的是一种境界,国学经典蕴含着不同时代的人的价值观,世界观,跨越时间空间展现在现代人的面前。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我们的国学经典培训任重而道远,是非常必要的。让国学经典走出课堂、走进百姓、走向世界,是大有可为的。

篇7:专家国学经典的培训总结

乐东县保县学校 陈泽照

各位老师下午好:

放假期间,我到海口参加了省教育厅举办的,为期一天半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培训班。今天,按照学校教学计划的安排,我利用下午一节课的时间对老师们进行国学培训。

说老实话,我在海口什么也没学到。第一天上午,省教育厅的各位领导轮流致辞,省教育研究室的研究员解读《国学方案》,下午听山东孔子学院的一位博士高谈阔论《孔子的前世和今生》,第二天早上观摩湖南省长沙市金沙试验小学的一位特级教师上的国学课,然后是专家点评。所有参加培训的老师都说:“不培训还好,培训下来,领导、教授、专家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一句话,不能把国学上成语文课,也不能把国学上成背诵课。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国学老师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己看着办。”一天半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台上的领导、专家、博士、特级教师讲得兴高采烈,眉飞色舞,真的好过瘾,而我在台下则是听得无精打采,腰酸背痛,真的烦透了。

国学,乃一国之学,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最独特的,最根本 的民族性学术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土壤,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不要说一天半的时间,就是一辈子我都学不完国学。至今为止,国学在我心里仍然是:像雾像雨又像风。所以,今天我在各位老师面前谈国学,感觉就如“鲁班门前玩斧头,关公面前耍大刀”,讲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给予批评指正。

我认为,作为中国人,对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负有义不容辞的传承责任,而老师则是传承国学的排头兵。虽然现在在座的各位老师还没有教国学,但并不意味着你们今后不教国学。今年是四年级和初一开设国学课,明年是五年级和初二开设国学课,后年是六年级和初三开设国学课,2013年将会前面开设国学课。俗话说有备无患,我们老师早点接触国学,静下心来学习和积累一些国学知识,即能修心养性增长见识,又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熏陶自己的子女,今后上起国学课来也将会是如鱼得水,随心所欲,何乐不为呢。因此,希望各位老师能耐心地听我讲完,同时,我尽量讲得干脆利落些,要不我在台上高高兴兴地过了一把瘾,而大家在台下却实实在在地受了一场罪。

国学现状

21世纪伊始,“国学热”开始在中国社会萌芽,直至2007年央 视的《百家讲坛》节目将其推上了巅峰。这场“国学热”一直持续到今天,被称为一场社会性的儒家复兴运动。2008年,随着暑期的到来,“电视国学热”辐射到了更多栏目。《开心辞典》推出了以传播国学基础文化为内容的大型电视特别节目“开心学国学”。该节目以选秀的方式遴选国学爱好者,获胜者可获得进入北京大学国学班深造的机会。近两年,国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由《百家讲坛》于丹、冯其庸、易中天、欧阳中石、阎崇年等知名学者带动的“电视国学热”,更是因其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而备受关注。有网友评价《百家讲坛》是为观众酿制了一坛国学老酒,浓厚而醇香。尽管已有一些学者指出《百家讲坛》实际存在不少硬伤,但观众似乎觉得无所谓:“知识就是用来给人学习的,包括历史文化知识,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走近国学,不仅没有不妥,反而更有利于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 由于观众的热情,这一股“国学热”迅速从电视荧屏蔓延到了生活中。出版商看准了“国学热”引来的商机,白话经典、简化原著的国学读物在图书市场遍地开花。只要在各大书店转了一圈,你会发现,一些简化后的国学读物,比如《白话史记》、《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等书都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在这里很多读者驻足浏览。国内的很多企业家也加入了研读国学的行列。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随着这股“国学热”悄然开班,在一年里,20名学员花2.8万元在这里接受为时24天的博导国学培训,七成学员都是企业老总。正所谓,国学无价,国学班天价。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说,经济管理是“术”,而国学是“道”,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峰时,很多人内心却常感到空荡荡的,所以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归属感。这也成为近年来“国学热”中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学开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国学班在许多著名大学里应运而生。除了几年前清华大学在沪上开设的学费直追MBA,主要针对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精英国学班”,今年,复旦大学还将在本科学生中首开国学班,培养未来的“国学大师”,让国学更为平民化和广泛化。相比让学生们在大学才开始接受国学教育,如今,更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于是,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一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下发了《关于在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今年,海南省计划六个市县为试点单位,乐东是其中之一。

国学对学生的作用及影响

现在开设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课程,主要是指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大学》、《中庸》、《孟子》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一、国学经典诵读,有利于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证明,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试点学校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国学教育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大部分家长反映:如今孩子们懂事了,懂得为父母端茶倒水;主动帮忙搞家务了;对师长的礼貌也多了。有些学生原来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及道德品质都很差,经常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随意拿别人的钱物,书籍,同学们都躲着他,不跟他玩。父母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见效。自从诵读了国学经典以后,他思想态度及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慢慢的喜欢上了学习,再也没有听到同学们说又丢失东西了。

二、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比如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学会《千字文》,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三、国学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但是,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而一旦开发出来,不但现在记忆超人,而且可以伴其一生。从这个层面讲,国学经典诵读开发的是学生一生的潜能。同时,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其一生。《三字经》《弟子规》《大学》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随着记忆力的提高,还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孩子会对背诵产生越来越浓的兴趣。经典语言系统一旦进入孩子的大脑,沉睡的记忆潜能就会被唤醒,背诵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于是,在学生中读上三四遍甚至一两遍即可背诵者已非个别现象。而其他学生也对背诵不再视为畏途,而是当作追求快乐的精神享受。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因为孩子记忆的潜能被开发出来了,孩子读书有望了。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为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说简单点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通过国学经典的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特别是习作方面,以前一到作文课,同学们就害怕,现在,学生没有怕写作文的,每周都是盼着写作文,有的还不时提醒老师这周还没写作文呢?当然,这里面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有些特别优秀的学生,《三字经》、《千字文》、《老子》等不但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活用于各种习作之中,用得恰当处,真是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 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现代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 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经典诵读给孩子们带来的学习上的成功,使得国学教育从学校唱独角戏,逐步演化成了一个“小手拉大手”的全民文化工程,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

六、国学经典诵读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重要武器。

马来西亚著名经典学教授钟积成先生在他的讲座“做智慧父母,育优秀儿女”的报告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那一个民族?回答是犹太民族。他接着又说,本来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但现在却又为什么不是中华民族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丢失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经典。而我们丢失的这些经典却被韩国、日本,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当做传世珍宝。他认为对孩子进行经典教育是培育优秀子女的法宝,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法宝。钟教授进一步指出,经典教育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文字经典:即教育孩子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另一方面是美育读经:即经常让孩子观看古今中外名画、名雕塑、建筑、艺术品,经常聆听世界古典音乐,歌剧等经典音乐。让孩子在经典文化 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的确,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数次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国,靠的是什么?现在仔细想想,我们不难得出,靠的就是我们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经典文化。是她们教会我们中华民族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由此看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国学经典的确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大力开展推广国学经典诵读不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是社会和谐,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重要法宝。

何为国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 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经部——:儒学经典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点是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数术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如何教学生学国学

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师都意识到儿童国学启蒙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让学生从小体验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他的成长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可是,面对这股国学热,也有不少老师持不同的态度。

观点一:“那些古文艰深难懂,别说学生,就连我们老师有时候都不明白,学生能理解吗?而且很多观念都已经过时了,这对他能有多大用处呢?”

观点二:“现在,学生负担那么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学这些东西呢?” 观点三:“老师平时教学生《百家姓》、《千字文》等国学,可是学生没多大兴趣,老师还应该继续教吗?”

面对这些质疑,我认为这并非是国学本身的问题,而是老师本身对国 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是教育学生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首先,要以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但要有选择地吸收。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学生“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学生反感,还不如让学生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学生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有师生共读的班级,因为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作语言基础,师生沟通也不容易出现问题。

再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而且书中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道德等等,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百科全书。

国学启蒙的发起者认为,儿童犹如一张白纸,处于生命中吸纳力与记忆力最强的阶段,而这一阶段的人文教育,将形成其一生为人处事的底色。值得注意的是,以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有选择地吸收。毕竟,数千年积淀形成的伦理道德体系中,也有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内容,“有鉴别”地吸收,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美德教育。

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国学,并让他在特定的场景中理解国学。在给学生讲解国学时,我们根据他的理解能力,解释的深度和广度也 应不一样。比如“凡是人,皆须爱”,三岁孩子能明白“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别人”就够了;五六岁的孩子可以跟他讲懂得爱就是替他人着想;而十岁左右的孩子应明白尊重和理解一个人也是爱他的表现,爱不需要回报。

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应为了教国学而教,重要的是能在生活中切切实实地用国学规范学生的言行,或者说用国学里的格言指导我们做事。因此,让学生跟读、听老师讲解、背诵国学不是终极目的,关键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场景,让学生感同身受,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当学生说话不算数时,就可以讲“言必信,行必果”。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学生原本答应老师的事,结果又反悔、耍赖。这时候老师可以用“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来教育学生,意思是说话要讲信用,做事要果断。还有《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意即凡是说出去的话,都要以诚信为先,欺骗蒙混或花言巧语是绝对不可以的。

这些格言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在记诵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接纳它们、逐渐养成美德。这时,再系统地教他们诵读《论语》、《千字文》等典籍。让学生明白: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道德的根本,正如荀子所说:“养心莫大于诚”。

最后,没有学生天生就喜欢国学,兴趣是需要培养的。有人说国学 很枯燥,很难学,学英语、学弹琴也很枯燥,为什么学生也得学呢?为什么学生也能学会呢?兴趣是靠培养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喜欢认字、弹琴。现在,大多数老师小时候也没有读过这些国学经典,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没有老师的以身作则,没有学习的榜样,学生自然兴趣也不大。如果老师能够静下心来,每天情感丰富、抑扬顿挫地和学生一起来读,时间一长学生一定会开始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5分钟、10分钟,老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表扬、肯定,让他有成就感。平时,可以让学生随身携带《笠翁对韵》、《唐诗三百首》等口袋书,在路上、在家里就可以读,充分利用这些时间,让路上的时光也能进行国学教育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的设计理念及实践操作

一、为学生的未来打下“精神的底子”

过度的网上阅读已经占据了年轻人太长的生命过程,劣质的社会信息已经剥夺了广大民众享受宁静和崇高的权利,繁重的课程负担已经折 损了万千纯净的灵魂与大师对话的权利。

不管信息如何爆炸,阅读如何便捷,决定人之为人的基本界线,并没有改变;决定一个人生命等级的基本界线,也没有改变。这些基本界线,也就是人类维系尊严生存的精神经纬,几千年来已由一批文人学者用文字清晰讲述。这些文字并不太多,应该让每一代年轻人仔细阅读。

一个民族的经典是这个民族的印记,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灿烂的篇章和飞扬的文采,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即使是在我们义无反顾地以加速度的姿态,不计成败地奔向现代、后现代的今天,提及它,依然能够打动我们内心深处最为柔软的部分。

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列举了十四条经典有别于非经典的特质,其中第三条是这样概述的: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他说,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

走在汉语的小径上,一处山水,一段笛声,便能牵动心底的感叹;一朵花,一片雨丝,就会勾起无穷的思绪。如果你的记忆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有“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那么,本已远去的那些伤感岁月,本已消逝的那些灿烂面容,就可以随时复活,随时在语言里和你重逢。

汉语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因袭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母语体系就已经相当完善了,语言的词汇、词性结构、句法结构以及音乐质感等各方面都已相当成熟。每一个读过诸子百家典籍的人,无不被那精辟洗练、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所震撼。我们至今仍沿用的格言、成语等经典词句大多数源自诸子百家典籍,汉语言活力的源头就在我们的经史子集的典籍里。单是这些典籍的语言风格,就足为后世的模范。可见,无论从汉语的习得之道还是对培养民族特质而言,都决定了我们不可忽视对本民族的经典的学习。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瑞典】汉内斯·阿尔文

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

——【英国】汤因比

中国的人生观也许错了,但是中国的经验不会是失败。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小史》

在读书之余,我们要把最高的敬意归给历代作者,是他们,把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记录了下来。是他们,用精粹简练的语言替众生说出了种种感受。是他们,给了整个民族共同的记忆。

——台湾作家张晓风

“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国学以经、史、子、集作为研究主体的学科构架应该是可以形成共识的。正如明代学者胡应麟所说:“经、史、子、集,区分为四,九流百氏,咸类附焉,一定之体也。”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系列丛书遴选中华五千多年悠久历史所积淀下来的经、史、子、集中的精美华章,这里既有最美的古典诗词以及《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幼学琼林》《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蒙学经典,又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孝经》等诸子典籍。诵读这些篇章,犹如穿越时空的隧道,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话,了解历史与文化走向,感受人性的关怀与生命的尊严,传承文明,接续未来,以便于我们走向更加丰盈优雅的人生。

“庭院深深深几许”,我们无法通过《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有限的篇章尽览伟大传统的幽深风景,但我们希望充当一个尽职合格的导游,由此导引读者走进传统文化的家园,进而自己去寻幽探胜,而不仅仅停留在欣赏传统文化的风景说明书上。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对中华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典籍以及历代文学名篇能够有比较充分、系统的了解,为自己的未来打下“精神的底子”。

二、构建课程体系的核心理念

(一)总体原则

在不违背作者意愿的前提下,坚持从现代人文思想出发对其内容加以阐释。在阐释过程中,凡是合理的内容我们都力求讲细讲透,讲清适用范围;凡是陈旧的内容我们都加以辨析,以便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今天应该怎么做。我们并非想让华夏子孙陷入复古的泥潭,而是要引导他们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二)形态设计:音、画、文三位一体

本书采用生动的文字与精美的图画相结合的方式,读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文字,而且能欣赏到栩栩如生的手绘图(大多数图画都是著名画家或艺术大师根据特定的经典创作的,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以图解文,图文并茂,辅之以朗诵艺术家的配乐诵读,音、画、文三位一体,生动形象,带给读者丰富的人生感受和审美体验。配乐朗读给学生以示范与引领。使用学校的老师或学生均可以登录www.jcjyjt.net下载相关的音频教材,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实际上,科技的发展,已实现了可以下载这些音频文件到任何移动音频播放器,包括现在很多有此功能的手机。

(三)内容设计:“古典诗词专题诵读”+“国学经典诵读”(感性与理性的有效融合)

本丛书每一分册设计6-8个单元(小学、初中、高中分别是6、7、8个单元),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单元导读”板块,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古典诗词专题诵读”板块,每个单元设计一个“国学经典诵读”板块(遴选蒙学经典或诸子经典中的精华内容供读者诵读)。每个单元的体例结构:

【经典诵读】经典原文由朗诵艺术家进行配乐诵读。[注释]重点生词注音、解词、释义。[译文]翻译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

[析论]对经典体现出的深刻思想进行言简意赅的点拨。

【相关链接】链接一些对理解原文有所帮助的历史典故、相关故事及现代案例等,用以增强本书的生动性与可读性。

◎古典诗词专题诵读:

“古典诗词专题诵读”——围绕古代诗词中富有典型意义的一个专题来遴选3-4首诗词供读者诵读,以传诵程度作为作品入选的首要标 准,同时兼顾思想性和艺术性。1-4年级侧重于五言绝句; 5-6年级侧重于七言绝句;

7-9年级侧重于七言绝句、五言律诗、词中小令以及古代民歌; 高一年级——高三年级侧重于词、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以及古体诗。小学(1-6年级)

1年级上册专题:秋思、悯农、归思、马诗、上人、咏雪。1年级下册专题:远古歌谣、历史人物的歌咏、七岁孩童的诗作、女儿的吟诵、画的意蕴、静谧的山林。

2年级上册专题:山中、重阳、隐者、相思、清夜、相送。2年级下册专题:春日、乡情、送别、牧童、独钓、采莲。3年级上册专题:采莲、清溪、劳者、边塞、气概、沧桑。3年级下册专题:登高的慨叹、春的气息、傲雪寒梅、黄昏的惆怅、月影婆娑、能饮一杯无。

4年级上册专题:秋词、戎马、小溪、山行、夜月、村居。4年级下册专题:春日、忆江南、南北朝民歌、劝君惜取少年时、从军行、佳人。

5年级上册专题:夏意、望山、送友、竹枝词、哲理、湖光。5年级下册专题:蝶纷飞、如梦令、黄鹂声里、雨韵、四时田园、读书之感。

6年级上册专题:赠诗、鸟、江景、鱼儿、宫怨、闻笛。

6年级下册专题:柳之韵、桃之夭夭、昆虫之谜、寄人、咏史、题壁 诗。

初中(7-9年级)

7年级上册专题:永不背弃、少女情态、蝉之吟唱、胜日寻芳、惜花之心、哲理意蕴、己亥杂诗。

7年级下册专题:投桃报李、高山流水、杨柳依依、东望故园、心怀天下、抚今追昔、冰清玉洁。

8年级上册专题:国风之诗、人物评说、池塘风景、花间诉说、悠悠琴音、咏叹古迹、春日思绪。

8年级下册专题:爱花情怀、光阴之伤、田居之乐、愁绪之苦、赠别之词、奉献之歌、民惟邦本。

9年级上册专题:园中风情、题壁之诗、淮海居士、读山海经、赠友之诗、父爱情怀、春思何处。

9年级下册专题:春在枝头、芳草萋萋、醉里遣兴、清明时节、桥之韵致、桑麻之欢、卜算子。高中(高一-高三年级)

高一年级上册专题:文客四友、贬谪之怨、山之向往、志在千里、隐逸之诗、明月朗照、春归何处、淮左名都。

高一年级下册专题:人生况味、望月怀远、山居幽趣、塞上风云、锦瑟年华、壮怀激烈、两情依依、天涯羁旅。

高二年级上册专题:惜花之诗、怀古之词、咏怀之诗、写愁之词、咏别之词、村野之趣、元曲风致、金戈铁马。高二年级下册专题:惜春之词、梦照江南、归园田居、建安风骨、际遇感怀、历史咏叹、对酒当歌。

高三年级上册专题:登楼之咏、幽居之幽、谁会凭阑意、拟行路难、渔父风致、述志之诗、关山明月、送别之诗。

高三年级下册专题:登临览胜、逝者如斯、唱和酬答、梦之迷离、相思无尽、暗香疏影、恨无知音、禅房花木。

◎国学经典诵读: 小学(1-6年级)

1年级上册、下册《弟子规》;

2年级上册、下册《三字经》; 3年级上册、下册《千字文》; 4年级上册、下册《笠翁对韵》; 5年级上册、下册《增广贤文》; 6年级上册、下册《幼学琼林》。弟子规

《弟子规》是专门给孩子讲解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的启蒙读物。它原名叫《训蒙文》,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后来贾存仁对它又做了修订和改编,并将书名改为《弟子规》。这里的“弟子”一词沿用了它在《论语》中的含义,泛指兄弟姐妹中的年龄较小者和晚辈子女;“规”是行为规范的意思。

《弟子规》自问世以来,一直广为流传,影响巨大。这是因为它曾被 官府指定为私塾和义学的必读教材。本书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讲究养正防邪和培养忠厚家风。为此,作者给刚刚开蒙的少年儿童设定一系列礼仪与行为规范,涉及在家、外出、求学、交友等所有日常生活场合,每一条、每一项都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其内容虽然也有与时代精神不合拍的地方,可它所讲解的这些待人接物之道绝大多数都没有过时。应该说,它们是人类应该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放之四海而皆准。它们所包含的深刻理念如“孝”“悌”“谨”“信”“仁”等,更是现代中国人所日渐缺失的东西。三字经

一般认为《三字经》成书年代最早是在南宋末年,作者为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他晚年隐居乡里,编写了一本《三字歌诀》,目的是教导本族子弟读书做人。后来此书风行天下,影响巨大。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字经》编进《儿童道德丛书》,向全世界推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全文虽然只有一千多字,却向我们讲述了极为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精神文化领域,关系到诸子百家的传世典籍、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和帝王世系的承传变迁。书中还有二十多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教子有方、勤学苦读、立志成才的故事,还有读书学习的方法途径、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可以说,一部《三字经》就是一部最简明的中国历史提纲,一部最精到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一门最通俗的传统文化入门指南。

《三字经》也可以说是一本古代教育专著。作者不仅刻意强调教育对 于人的意义,同时还对教育儿童的原则、内容、态度和方式方法做了精彩的阐发。

在结构上,《三字经》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都有独立的中心意思,同时六个部分又是有机整体,过渡自然,顺理成章,层层演进,极有章法。在语言节奏上,它三字一句,四句一组,隔句押韵,读起来简短轻松,朗朗上口,就像儿歌一样。千字文

《千字文》编成于公元6世纪中叶,距现在已经一千五百年了,是我国出现最早的一篇启蒙读物。编者是周兴嗣,生活在南朝萧梁时期。据说梁武帝从王羲之所写的字中挑出这样一千个不同的字,然后让周兴嗣用这些字编一篇韵文,用来教育皇家子孙。周兴嗣绞尽脑汁,只用了一夜的时间就编好了,但第二天早上,他的头发都变白了。而这篇煞费苦心的韵文却成了中国教育史与文化史上的经典之作。它通篇首尾连贯,音韵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既是一篇四言长诗,也是一部袖珍的百科知识全书。因此,它成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部启蒙教材。第一,它可以教孩子认字;第二,积累词汇;第三,学习典故,熟悉历史人物与事件;第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第五,学习做人的道理。它不仅仅是普通的启蒙读物,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史的入门教材。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的编者李渔(1610-1680),他是清代著名诗人、戏剧家,书名中的“笠翁”二字是他的别号。由于本书主要是通过精彩的例句来介绍诗歌的对仗技巧和声韵知识,所以又叫“对韵”。

本书诗句所使用的词汇十分丰富,同时还含有许多典故,可以充实孩子的词汇积累。

本书可以让孩子学到一些汉语的声律知识,如果把它们应用到作文中,文章就会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起来有一种音乐美。本书诗句运用了许多绝妙的对仗,里面含有明喻、暗喻、拟人、夸张等多种新鲜有趣的语言表达法,这在一般少儿读物里是很难见到的。假如孩子们能掌握这些语言表达技巧,写出来的文章也会妙语迭出,面貌一新。

由于“对对子”实际上已经近乎一种语言游戏,本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它教给孩子的,不是死的知识,不是可以生搬硬套的条条框框,而是一种灵活的语言修辞技巧,一种随机应变的语言应对能力。倘若孩子们通过本书对“对对子”发生了兴趣,他们的思维将被锻炼得异常敏捷,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会加倍提高。

本书的章目次序是按“韵部”来安排的。每一韵部的编写体例:都是用这个韵部的字组成诗一样的对句,众多对句形成一个段落,每个段落都包括“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十一字对”6种对仗形式,排列顺序也都一样。而一般对对子的常识与技巧,就包含在这些优美的诗句中。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增广昔时贤文》,成书于明代,一经问世,就风靡全国,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对后世影响极大。

《增广贤文》以韵文的形式,将历代典籍中的名言佳句选编在一起,内容涵盖了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等方方面面,几乎无所不包。书中那些有关人情世态的格言警句,有着极强的社会环境针对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对中国人处世经验、智慧、原则的总结。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原名《幼学须知》,同时还有过《故事寻源》等异名。关于它的最初编写者,历来存在着争议。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是明代的程登吉,但也有人说是明代景泰年间的进士邱濬。而现在通行的本子,则是清代邹圣脉在原本基础上增补注释的《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它虽然是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但对于我们今天的年轻读者来说,它依然很值得一读。

首先,《幼学琼林》是一部中国文化常识的小百科,其内容涉及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婚姻、人事、饮食、宫室、器用、文事、科第、制作、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等32个类目,所介绍的知识十分丰富,几乎应有尽有。其文字言简意赅,均对偶成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读,也易记。

其次,《幼学琼林》既是字典又是词典,还可以看作是成语词典和典故词典。作者对字、词、成语的释文简练而恰当,用语不多却解释得 十分清楚。

《幼学琼林》还是一本礼仪实用大全。书中不仅对一般传统生活常识多有介绍,还讲解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特别是关于家庭成员关系、婚丧嫁娶、寿诞祝语以及社交中的敬语尊称等非常有用的知识。今天的年轻人传统文化素养往往不够,在比较严肃的社交场合常会感到说话、做事不太得体,可又不知如何改进。相信读了该书,我们在举止言谈方面的修养都会有较大的提高。

初中(7-9年级)

7年级上册《菜根谭》(求学励志篇、齐家从政篇、为人处世篇、修身养性篇)

《小窗幽记》(醒卷、豪卷、法卷)7年级下册《朱子家训》

《韩非子》(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蛇装神徙、郑人买履、买椟还珠、智子疑邻、白马乃马、吴起重诺、子罕不受玉、老马识途、杨布击狗、富贵有涯、唇亡齿寒、远水不救近火、曾子杀彘、爱鱼不受鱼)

8年级上册《围炉夜话》(道德、读书、勤俭、孝行)《荀子》(人性篇、劝学篇、礼法篇)

8年级下册《庄子》(鲲鹏变化、朝三暮

四、彭祖为殇、庄周梦蝶、知也无涯、安时处顺、螳螂挡车、爱马者、接舆歌凤、相濡以沫、东施效颦、海纳百川、楚有神龟、惠子相梁、鱼之乐、庄子妻死、返璞归真、呆若木鸡、林回弃璧负婴、螳螂捕蝉、阳子之宋、道无所不在、运斤成风、庄子贷粟、大钩巨缁、神龟托梦)《墨子》(兼爱、非攻)9年级上册《孝经》 《颜氏家训》(慕贤、文章)

9年级下册《诫子书》(西汉·东方朔)《女训》(东汉·蔡邕)

《诫兄子马严马敦书》(东汉·马援)《诫子书》(三国蜀国·诸葛亮)《与子俨等疏》(东晋·陶渊明)《颜氏家训》(教子、治家、风操)

菜根谭

《菜根谭》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作者洪应明。四百多年来,广为流传,历久不衰,人们对其评价颇高。古人云:“性定菜根香。”毛泽东也说,咬得菜根者百事可做。

《菜根谭》融儒、佛、道三家思想于一炉,以儒家的入世思想为经,以佛家的出世思想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为纬,从提高人的素质和品位入手,提出一套完整的做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方法体系。其语言精警,文辞隽永,含义深邃,易懂好记。

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明陈继儒编,是其在读史论经之余,摘句节段编成的一本关于修身、处世、养生的格言小品集。书中文字多出于古代的经史杂著以及民间的俗谚。按“醒、情、峭、灵、素、景、韵、奇、绮、豪、法、倩”十二字结卷原则,将所收集的各家妙言巧句分编为十二卷,藉以突出他的人生十二字处世原则。

《小窗幽记》是中国人上下数千年与人、与世相处的点滴箴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提炼。欲知中国文化的民间表现,欲知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此书不可不读。对于我们今人理解现代生活,感悟现代人生,《小窗幽记》当是弥足珍贵。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从修身、处世、谋略等方面,阐述了立德、立言、立功的要义,立意深远,文辞浅近,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

家训:父辈的殷切叮咛

重视家庭教育,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社会教育很不发达的古代,家庭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家庭除了采用一般教育形式如开设私塾之外,往往还精心为自己的家庭或家族拟制一套家训,作为其后辈儿孙为人处世和齐家守业的准则与规范,也是家庭教育中的基本读物。这种家训原本属于一个家庭或家族,但一经流传开来,就成为当时或后代社会进行家庭教育的范本。

古代家训,尤其是名人家训,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折射出不同家 庭的亲情,连绵数千年,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从而构成了融世态、亲情、个性于一体,魅力四射,从内容到形式均颇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家训文化。西汉东方朔《诫子书》,东汉马援《诫兄子马严马敦书》,东汉蔡邕《女训》,三国蜀国诸葛亮《诫子书》,东晋陶渊明《与子俨等疏》,隋朝颜之推《颜氏家训》,清代朱柏庐《朱子家训》等,在我国广为流传,影响巨大。今天读来,我们仍然可以从先贤们对家人后代的谆谆训诫、苦苦劝勉和殷切叮咛之中强烈地感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体验,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古今一贯的人生智慧和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而系统、体制宏大而完备的家训,是中国家训文化的杰出代表。作者是南北朝至隋初的门阀士族颜之推。

孝经

《孝经》篇幅简短,计1799字,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中国古人没有不读《孝经》的。《孝经》里面所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

古人云“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门”,孔子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唐玄宗亲自注解《孝经》。曾国藩把《孝经》分发到每一位士兵的手里。李嘉诚用《孝经》的思想做企业管理。《孝经》虽篇幅简短,然字字珠玑,旨趣深远,义理宏深,而圣德无出其右,明王以其治则天下和平。以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人乐、家和、国安、宇清。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为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的人获益无穷,是至孝。

高中(高一年级-高三年级)

高一年级上册《论语》(论道德、论仁爱、论孝、论友、论法语之时言、论法语之善言、论法语之言行、论人之论古人时人、论人之记孔子)

高一年级下册《论语》(论修养之自省、论修养之远怨、论修养之论君子、论修养之论君子与小人、论修养之论好恶、论修养之论刚毅、论修养之论士、论为学)

高二年级上册《孟子》(论性善之人性本善、论性善之存养善性、论性善之存理克欲、论行为之行止务本、论行为之涵养操持、论教育之确立标准、论教育之环境移人、论政治之民贵君轻、论政治之因先尊贤、论政治之仁者无敌)

高二年级下册《道德经》(道之德、道之训、道之体、力量之源、生活的准则、政治论、箴言)高三年级上册《大学》《中庸》

高三年级下册《孙子兵法》(计篇、作战篇、谋攻篇、行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变篇)

三、实践操作

(一)设定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2)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

在指认式诵读中使低年级学生扩大了识字量,在吟诵表演中让中高年级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3)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

儿童时期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背“小鸭乖乖”和背“有朋自远方来”,难度是一样的。利用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5)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书面语建设的过程

传统经典,字字珠玑,金声玉振。我们应当让广大青少年在吟咏诵读中含英咀华、衔华佩实,使他们不再有灿烂的心声无以言表

的尴尬,少一点粗俗的表白,多一点儒雅的谈吐;少一点词穷木讷,多一点含蓄幽默。在学习与生活中左右逢源、信手拈来、出口成章、下笔有神。

(二)经典诵读的基本原则

(1)模糊性原则:要求正确朗读,熟读成诵,不要求理解内容,对于其中的生字生词能够识记即可。

(2)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记忆、思维、兴趣等方面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

(3)自主性原则: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诵读指定的篇目,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读自悟,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诵读更多的篇目,并给予相应的积极评价。

(4)激励性原则:以鼓励、激励为主,对诵读经典确有困难的学生不做过高要求,注意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经典诵读的教学方法

中国过去私塾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充分发掘了孩子的记忆潜能。过去十二岁,就要求背诵完四书五经。而且孩子记住的,是让中国人两千年得以安身立命的哲学思想,或者说一种信仰。我想这对他们未来的人生,对他们人格与道德的培养,一定大有益处。

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日本的不少学者都对我们的私塾课程有深入的研究。

“素读”就是要大量的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

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日本筑波大学加藤荣一教授

“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基础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而诵读经典是他们每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启蒙课业。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 我们现在公认犹太教育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许多致力研究其成功秘笈的学者都指出,犹太人的成功教育法则,其中一条就是离不开少年时期的“素读”经典训练。“素读”法直到今天依然是犹太人早期教育的主要手段。他们的孩子从三岁开始就要接受每天6~10小时的教育活动,其中诵读经典是这个时期的重要课程。有关犹太教育的研究文献很多,都给我们揭示了一个成功教育的事实:一是经典训练的重要,一是“素读”的必要。也就是我们今天正在思考的“教什么”、“怎样教”或“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

私塾的教学方式,有其弊端,这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实践本来就是一种探索行为,需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不断修正和补充。私塾的不足,我们看到了,批判了;私塾的优势,我们是不是应该借鉴呢?别的不说,私塾里走出来的人群中,至少有过那么多我们当今课堂培养

不出来的人才。单是20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哪一个不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钱穆9岁就熟背“三国”,除把“四书”全部“吃”到肚子里外,还背熟了《朱子章句集》;更令人不敢想象的是,他后来还能背《史记》,史学大师就是这样锻造出来的呀!现在又有谁能像茅盾一样把《红楼梦》倒背如流,像鲁迅一样在幼小时期就背下了《纲鉴》?倘若不是有确凿的文字记载,谁能相信辜鸿铭竟然把37部《莎士比亚》戏剧全部背诵下来?而杨振宁在初入中学时背诵过整本《孟子》……事实证明,“素读”中国的经典(经史子集)真的会使脑子变聪明。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不贫血的脑子方有活力。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对古代的经典训练课堂进行改良,效果显著。实际上,传统的经典训练方式如果被现代技术——也就是一点小技巧的改良,是完全可以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比如,诗词教学可以运用“唱诗”法,像《论语》《孟子》等文言,可以运用“剧本”结构法,像《笠翁对韵》《千字文》等韵文,依其节奏,设置为“快板”法、“小组接力”法等等。班级开展活泼多样的诵读活动,可以令“素读”做到“素”而不闷,“素”而有趣。“素读”经典的训练,贵在坚持,难以速成。但只要巧妙地利用好零碎的时间,组织好有趣的形式,每个孩子每天坚持背诵100字左右的文段,早读十分钟,下午十分钟,有时是语文课挪出五到十分钟,坚持五六年,奇迹就发生了。一学年除去节假日,每个孩子按在校日为180天计算,六年就可背诵十万多字的文章。

“素读”经典几乎没有什么较高的微格技术要求,只要你肯带着

孩子读书,就算非教师专业的父母都可以操作。但,要想获得好的功效,却不是随便读读就可以的。首先,语文教师必须对母语教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倡导“书香校园”“书香社会”“书香家庭”,更应该倡导每一个教师都是“书香教师”。教师可以边读边成长,边教边积累经验。事实上,我看到许多一线的教师确实开始这样努力了。

(四)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1)每日一读。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或学习新的篇章,或温习旧的内容,由学生自主,教师指导。

(2)每周一课。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课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各班都可以下载经典诵读的音频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正音断句,务求读音正确、流利,直达到熟读成诵的水平。(3)师生、亲子同读。要求老师、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4)不求甚解。经典诵读重在“读”,读的正确、流利,直至成诵,可视为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不宜作过多地讲解,对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进行必要的引导,对内容中涉及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可以进行简介,或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学生以自学自悟为主,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不作明确、具体的要求。越是经典的篇目,越难以理解,甚至发生歧义,当前的任务是让学生记忆牢固原文,等待将来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丰富了,自己会寻找到最佳的答案。(5)与其他活动相结合。

经典诵读要与抄录、绘画、歌咏、手抄报、辩论、演讲、竞赛等

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切忌一成不变,枯燥乏味,把“诵读”变成了“苦读”。

(五)经典诵读的保证措施

1.班级方面

(1)通过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用一天中的十分钟时间的诵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国学经典诵读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归类对诗,可以是经典名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

(2)开展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国学经典的负担,教师要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各班要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3)开展举办诗社,学以致用的活动。吸收对古诗文兴趣特别浓的学生为诗社学员,并由艺术教师组织他们开展作诗绘画、改写古诗、活用古诗、欣赏古诗、创作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

(4)开设“国学经典园地”,为学生提供舞台。为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全校每个班级开设“国学经典园地”。内容可以是古诗的书画作品,可以是活用古诗的习作,做到点面结合,有经常性的活动,评出诵诗大王、小诗仙等。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5)组织手抄报编写活动,为学生提供编写、选材、绘画、书法方面的锻炼机会。并让学生根据诗文进行编写手抄报。

2.学校方面

(1)学校分年级段召开学生家长会,向家长发放《告家长书》,并作《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专题报告,让家长感受到诵读国学经典对学生成长的意义,引导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2)可将《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相关音频利用校园广播进行定期播放,培养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

(3)组织开展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精选诗文、版面设计、绘画、书法抄写方面得到锻炼。

(4)在每期的校园宣传栏里,都刊出一首或两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

(5)每学期进行一次古诗方面的竞赛,出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方面的题目,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改变学生“读好语文书就行”的学习观念,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熏陶。

(6)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通过活动,来检测学生诵读方面的效果,激发学生经典诵读的热情。

(7)在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情况下,学校每学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先进班”评比活动,使经典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学生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8)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办一期诗文手抄报,版面为8K,各班向学校上交10份优秀小报。让学生多读书,多搜集资料,自己设计,将自己了解的国学经典诵读方面的知识、故事、名篇佳句等办成漂亮的手抄报,学校评选出最佳手抄报。

四、评价建议

对于学生个体经典诵读的成果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但应注意不能因此而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防止挫伤学生经典诵读的积极性。1.每周评价

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

2.学期评价

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各班的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为确保诵读质量,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抽查,不合格率超过10%的班级,将重新组织达标验收。

学生的达标证书共分为六级,采用由低到高的升级机制。达到六级的学生,由学校颁发经典诵读“小博士”荣誉证书。

3.跳级评价

学生根据自己的诵读水平,可以打破年级界限,在每学期末向所在班级的语文老师自主申报评价篇目和等级,由语文老师初评通过

后,报教导处统一组织评价。通过该等级评价的学生将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应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跳级评价,但必须以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前提,不得作为硬性规定。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培训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9月10日 星期天 晴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