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2024-05-26

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共8篇)

篇1: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选修课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所以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实施和评价都只能靠自己实践尝试。经过几年的摸索笔者对初中阶段开展信息技术选修课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现以我校信息技术选修课开展为例,对在初中阶段如何有效开展信息技术选修课,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作一初步探讨。

一、课程模块的选择

初中阶段没有专门的信息技术选修课教材,所以信息技术选修课上什么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信息技术选修课平行于国家课程,所以选修课的内容不能重复国家课程,更不能简单地将以后的教学内容提前讲授,而应该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延伸与拓展。同时选修课作为独立存在的课程,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又应该具备独立、完整的模块特性。

从关注学生兴趣出发,考虑到以上的条件限制,我校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的教学模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将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

(2)结合各级比赛活动开展作品制作教学。各级的教育部门以及科技协会每一年都会定期的开展一些活动,其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有电子作品比赛、电脑制作比赛等。参加这些比赛可以让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所以对于学生参加这些活动我们应持鼓励的态度。同时还要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引导,信息技术选修课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电子作品制作理所当然的成为了选修课的课程模块之一。

(3)针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模块的选择。网页制作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之一,而教材中一两课时的时间显然让很多学生意犹未尽。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在选修课中开展了班级主页制作的模块。此外,我校的信息技术选修课还包含机器人、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模块。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选修课的教学目标和必修课的教学目标类似除了有每一节课的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外,在每个模块中还应该有总体的模块教学目标,只不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中更注重学生的兴趣激发、能力提升。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像必修课上一样将各个知识点细致、充分的展开,所以在目标的制定时我们往往更注重总体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选修课教学活动的实施

信息技术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同,选修课中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合作能力以及个性特长的发展。所以在选修课的教学活动中不能照搬必修课的教学模式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例如:在电子作品制作教学模块中,由于电子作品涵盖的项目较多(有电子小报、电子杂志、科幻画、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动画设计等)在选修课中没有时间也不可能将这些项目一一进行讲授。所以,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去尝试,而这时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注重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参加选修课的学生总的来说都是对信息技术有着浓厚兴趣的,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其发展为对学习的热情。所以在选修课课程教学模块的选择时就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力求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选修课的教学模块。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进步要多鼓励,用发展和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在活动的设计时把握活动的难易度,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

四、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应重视发展性评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篇2: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学期,本人能够努力工作,认真学习,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有辛勤的耕耘,有收获的喜悦。我将享有的收获用于下个学年的工作中,将所碰到的问题认真思考,加以总结,千方百计,想出良好的解决办法。

一、教学工作

1.备课方面: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学习好《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和《中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和难点。2.上课方面: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备课,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做到演示到位,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在每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学困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总结一堂课的得失,并似出解决不足的方案。

二、学习生活

积极学习各种理论,严格要求自己,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上外,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制作课件、网站,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帮助其它学科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对其它学科老师的个人网页进行技术指导。认真做好电子备课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学校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工作。

三、课外活动

学期初,成立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把学有余力且对本学科感兴趣的学生召集到小组中来,利用课余时间,向他们介绍C++语言编程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业余学习生活。教会他们一些编程算法和技巧,迎接一年一度的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程序设计联赛和竞赛。在4月份,我校黄鲲、夏露蟾、黄万钧三名学生去合肥168中学参加了全省青少年信息学程序设计竞赛,并分别获得了省三等奖,成绩喜人,受到了学校和上级领导的表扬。

四、今后打算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段段清,成功地完成每堂课上各项任务。

2.对学困生多关心,多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提高水平,顺利地通过高中信息技术会考。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杜绝在微机室里制造垃圾。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而且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5.在网站设计和多媒体课件制作上下功夫,努力使学校的网站和学校的多媒体课件的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高台县国庆小学刘天多

篇3: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教育价值

许多高中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了不少的信息技术选修课, 但是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缺乏教育价值的沉淀。很多学校开设选修课时主要是从培养学生技能的角度出发。《音视频编辑技术》、《OFFICE高阶技术》等技能化课程成为选修课程的主流。当然, 我们不否认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中技能课程的价值, 但是不能够仅仅让技能培训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选修课的主流, 却淡化了其应有的对学生的长远价值的考虑。技能训练可以成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对技术的深度理解, 尽量培养他们对技术的热爱。

2.课程开设缺乏规划

高中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 一般只是几位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以及学生的需要就决定开设了。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并不足以让他们自信地开设选修课。从目前各所高中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来看, 有图形图像设计类、有算法程序设计类、有音频视频处理类、有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类等, 五花八门, 涉及课程标准中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但是从某一所学校来看, 往往只是根据本校教师能力开设了不多的几门课程, 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太少,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更多选择权”的需求。

3.教学评价缺乏规范

既然为校本选修课程, 那么自然是由各所学校自己考核评价, 甚至某些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完全是由教师自己决定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同时, 由于缺乏教研规范、督促以及引导, 导致了选修课程教学与评价的随意性, 缺乏必要的规范。

4.设备环境缺乏保障

信息技术课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向来就高, 选修课自然需要硬件作为基本保证, 但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 短期内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限制了课程的有效开展。同时, 课时也是制约选修课开设的因素。按照要求选修课程获得一个学分需要18课时, 但学校往往不能上足课, 受学习时间的限制, 学习内容更难于拓展和延伸, 学生也往往处于不尽兴和不满足的状态。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开设与实施的思考

虽然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与实施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是从我们学校的开设经验来看, 丰富的选修课能够拓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涵与价值。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开设与实施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

1.研读课程标准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 是指在遵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 根据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学情境及教师的业务能力, 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求出发, 优化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改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评价而做出的创造性实践。校本选修课程不是随意开设或者凑数开设, 甚至沦为技能培训班的, 它一定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理念之下的校本发展课程。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按照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目标来创造性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实践的尝试, 需要在分析多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 选择以一种教材为基础, 面对全体学生, 依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整合教材, 对教学顺序进行个性化调整,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补充和拓展。例如, 我校将《简单动画》纳入到常规课中来, 对那些学有所长的学生, 开设《高级算法与程序设计》、基于项目的《智能机器人》竞赛课程。后来, 我们又将《图形、图像的简单处理》、《DV短片的制作》引入到选修课程。

2.区域联动支撑选修课程

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开发与实施, 单独依靠某位教师或者某所学校其实都难以真正、更好地实现。基于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选修课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我们设想不妨走出校园, 从一个相对便利的区域出发组建选修校际联盟教研组, 开展校际联盟式的校本协同教研, 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辟新的空间。区域联动支撑选修课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落实组织方式。推举好组织者 (召集人) , 一般轮流在各校开展教研活动, 各校轮流承办。二要确定教研内容。定时、定点、定主题、定流程、定分工, 确保教研时间能明确, 教研地点能确定, 教研主题够具体, 教研流程落实, 教研活动能分工合作。三要物化研讨成果。每次开展校际间的教学研讨时, 都要事先对成果形式进行预设, 提前做好相应方案设计与具体安排。事实证明, 基于区域联动方式开展校本选修课的支撑协作, 能够很好地协调软硬件设备, 特别是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 更好地让教师之间互通交流, 提高教师改进校本选修课质量的信心。

3.规范过程强化教学

面对教学随意性和不规范化, 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基于校本或者区域, 对于校本选修课教学要有具体的规范和指导。特别是教学评价, 每门选修课程需要提前制定选修课评价方案, 并且需要获得学校的审核。同时, 校本选修课教学过程要加强差异化任务设计。对于小规模的作业, 基础好的学生大约在30~50分钟左右能够完成, 因为他要思考、设计, 再用技术手段实现, 剩余时间作为奖励时间, 在遵守一定的纪律要求下, 学生自主安排, 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在5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也会完成作业, 也有一定的自主安排时间。在学生做课堂作业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单独指导, 或是快速浏览学生作业, 不合格的作业, 要求学生修改。另外, 校本选修课应该更多地应用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例如, 建立常规课堂的教学服务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通过动态的教学网站, 把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主题、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相关教学资源、学生作品、作品评价等, 统一组织到网页中, 利用专题教学网站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更有利于积累和更新教学资料, 克服以往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向学生发资料包、学生浏览不方便、学生端又不能长期保留的弊端。学生作品在动态网页上提交并显示出来, 更有利于多元评价, 对学生完成的作品, 不仅教师可以评价,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

篇4:新课程信息技术选修课走班制初探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选修 走班制

2007年7月起,西安市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改革实验。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参与其中,并提出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目标。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走班制这一新兴方式上课更是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一、何为“走班制”

“走班制” 是指在保留原有行政班级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的学习个性,自己选择、设计的课程套餐,到各自不同类型的学习班级中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1]其本质是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学生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通过自主选课,在流动的班级中上课克服了传统班级授课制“一刀切”的弊端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学生在和自己有着同一兴趣、同一学习目标、同一层次的同学中学习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习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也能拓宽其眼界。“走班制”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在素质教育探索中产生的一种以发展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为核心的教学组织形式[2]。

二、信息技术走班制优势

西安市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已经近25年,全市的高中学校已经具备了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环境和条件,而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课程内容,贴近日常学习和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在国内,1991年上海和广东部分学校已经开始试行走班制教学。对于普通的学科来说,有着高考指挥棒的压力,有些学生和学生家长对于选修课走班制意见很大,他们认为选修模块不 同,所教该模块的教师、学生层次、上课质量、学习效果必然不同,但高考所考模块内容是相同的,这样就会大大影响到学生的高考成绩。家长对于信息技术非高考科目不会在意,特别是看到通过选修走班制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动了其他科目学习成绩的提高,家长也很支持这种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科目,年轻教师占大部分比例,充 满激情,敢于尝试,大胆改革也给信息技术选修走班制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选课指导

指导学生选课,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选课时可以实行选课指导制度。选课步骤如下:课程说明——选课指导——专职咨询指导教师——自主选课试听课——班级微调——确定班级。选课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摸底,根据学生在学习必修模块时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水平、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信息技术教师应在选课前,提供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学习方式说明,以及模块的特点,正确指导学生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合理选择模块。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网上选课。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如:教师数量、机房条件和数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接近于自身最近发展区的模块,而不是单凭模块名称认为“算法与程序设计”就是枯燥的代码,“人工智能初步”是新鲜好玩的机器人而选择它。

四、对于学生影响

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到走班制是上课方式的巨大改变。走班制的上课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地位。通过学生自主选课,提高了学习兴趣,激发潜能,增强了课堂学习的能动性,在课堂中通过主动学习、与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精髓。在走班制的班级中,学生脱离了原有的环境,重新树立了个人形象,特别是教学班里一直以后进生的形象存在的学生使其找回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有些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在走班制的班级里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新同学和新老师的观点和看法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把相同层次、兴趣的学生放在一起,他们之间就有了比较,有了竞争,压力转化为动力,使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一些原来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同学也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并主动融入到学习中。

但是走班制也带来一些弊端。走班不在原教学班内上课,学生脱离了原班级的管理,有些学生就有了“放羊”的心理。认为:全年级打乱了上课,班主任也“鞭长莫及”,一个信息技术老师带这么多学生教这么多课也不会关注到我的,从而放松了学习。也有的学生是因为同学之间“关系好”所以选择了同样的模块,容易在走班中形成“小团体”,影响课堂。对于以上的情况有如下解决措施:1、从每个教学班里选出一名该模块课代表,这样就使该模块走班课堂中有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通过课代表了解到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监管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状态。2、信息技术课大部分是在机房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电子抽号的方式来安排座位,定人定机,这样不仅打乱了“小团体”,而且也便于教学管理和计算机的维护。

五、选修课走班制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首先,新课程的开展也使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从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促进者。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式、启发探究式这些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习方式的优点和弥补其不足。其次,教师为了促进走班学生个性化的学,应形成富有自己个性的教学方式。其关键是形成教师教学个性。教师的教学个性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将自己的积极个性心理品质融入到教学中,形成稳定的、有别于他人的、体现教学规律的教学独特性,主要表现为教师独特的教学观念、教学风格、教学人格魅力、教学专长与教学艺术等。[3]“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4]所以应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最后,走班制不仅仅涉及本学科老师间的合作问题,还牵扯到班主任及其他教学相关部门。只有大家齐心合作,才能使选修走班制取得较好的效果。

六、探索新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应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选修走班制的成绩评价方案,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不仅能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和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而且还具有对教学的促进和学习的诊断作用。如: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出勤、课堂练习、上课表现、课后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电子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课后作业、单元任务完成情况。过程性对评价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尤为重要。据浙江省对教师进行评价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单纯用分数或等级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不到10%,超过3/4的教师采用考试、平时成绩及作品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学生进行评价。[5]在绍兴柯桥中学,教师尝试采用A、P、E制进行课堂评价,并制定了严格的给分体系。通过A、P、E制评价方式,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为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选修走班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在选择中认识自我实现自主、均衡发展。深入的开展选修走班制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共同的努力,让走班制使信息技术课程焕发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宋立坤.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走班制的实践与思考——记青岛九中化学走班教学实验[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2月.

[2] 刘志选.素质教育的新探索:“走班制”的理论与实践[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4):68-71.

[3] 刘茂祥. 走班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初探——兼论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思想[D].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4月.

[4] [苏]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93页.

篇5: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一、选择题(第一章,不分单选多选)

1、生活中()使用了计算机网络。

A浏览网页B收发电子邮件C网上聊天D在线游戏

2、计算机网络是由()构成的。

A两台或两台以上独立的计算机B传输介质 C通信设备D网络软件

3、一般地,人们以网络规模(作用范围)的大小作为网络的分类依据,将计算机网络分为()。A局域网B广域网C城域网D星型网

4、一般,局域网的覆盖范围最大不会超过()KM。

A10B60C100D1000

5、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为()。

A面向终端的网络、面向通信的网络、面向应用的计算机网络、网络广泛应用与进一步发展阶段 B面向通信的网络、面向终端的网络、面向应用的计算机网络、网络广泛应用与进一步发展阶段 C面向应用的计算机网络、面向通信的网络、面向终端的网络、网络广泛应用与进一步发展阶段 D网络广泛应用与进一步发展阶段、面向通信的网络、面向终端的网络、面向应用的计算机网络

6、常见的组网策略有()。

A对等网B局域网C总线网D服务器—客户机网络

7、对等网有哪些优点()。

A对等网中的计算机既是资源的提供者又是资源的使用者 B有集中共享文件的地方,资源集中

C不依靠中心服务器提供资源,不必额外购买服务器

D能提供多种服务,如文件服务、打印服务、邮件服务、数据库服务等

8、常见的有线传输介质有()。

A微波B光纤C同轴电缆D双绞线

9、在传输介质中,抗干扰能力最强的是()。

A微波B光纤C同轴电缆D双绞线

10、常用的网络连接设备有()。

A中继器B集线器C交换机D路由器

11、“因特网”定义为若干网络间的一种联接,使用的是()协议。

ATCP/IPBNETBEUICIPX/SPXDNETWARE

12、在网络上只要有一个结点故障就可能会使整个网络瘫痪的网络结构是()。A星型B总线型C环型D分布式网络

13、国际标准化组织制订(ISO)的开放式系统互连(OSI)模型共有七层,由低层到高

层依次为()

A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 传输层 会话层 表示层 应用层 B物理层 网络层 传输层 网络层 表示层 会话层 应用层 C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D应用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表示层 物理层 链路层

14、OSI层次模型的优点是()。A分层中的每一模块便于研发,更易于理解 B网络部件能够标准化

C允许不同类型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相互通信

D各层能相对独立,易于维护,各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接口,同时也为它的上层提供接口

15、在网络组建过程中,具体选择哪一种网络通信协议主要取决于()。A网络的规模B网络的兼容性C网络管理D计算机的性能

16、个人用户上网需要有计算机、电话线、用户帐号和口令,以及()A调制解调器B录像机C投影仪D交换机

17、从室外进来的电话线应当和()连接。

A计算机的串口B计算机的并口

C调制解调器上标有PHONE的口D调制解调器上标有LINE的口

18、计算机网络是()相结合的产物。

A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B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 C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D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

19、将网络传输介质中的数据信号接收、复制并再生,以便能在超出传输介质最大应用距离情况下继续传输的是()。

A中继器B集线器C交换机D路由器 20、()的主要用途是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连。

A中继器B集线器C交换机D路由器

21、通常,我们可以使用()来组建一个3~8台计算机规模的网络。A中继器B集线器C交换机D路由器

22、对C/S局域网来说,网络控制的核心是()。

A、工作站B、网卡C、网络服务器D、网络互联设备

23、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目标是()。

A分布处理B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 C将多台计算机连接起来D实现资源的共享

24、电缆可以按照其物理结构类型来分类, 目前计算机网络使用最普遍的电缆类型

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和()。

A电话线B输电线C光纤D天线

25、传输速率的单位是bps,其含义是()。

AByes Per SecondBBaud Per Second CBits Per SecondDBiuion Per Second26、计算机通信采用的交换技术主要有分组交换和电路交换,前者比后者()。A实时性好,线路利用率高B实时性好,线路利用率低 C实时性差,线路利用率高D实时性差,线路利用率低

27、传统的电话交换网的特点是()。

A开始通话之前,由一方发起呼叫,一直等到与另一方建立起一条转接式的道路,然后才开始通话B在整个通话期间,该通路一直为通话双方占用,直到通话结束线路才被释放C线路利用率低,专线专用,费用较高 D线路利用率高,专线专用,费用较低

28、计算机网络的分组交换技术的特点()

A传送的信息被分成很多包,每个包都被编址为目的地址 B每个包可以分别选择最佳路径,发送至目的地

C如果网络发生故障,包可以选择其他最佳的有效路径进行传送 D所有的包都到达目的地后,这些包被重新组装成原来的信息

29、下列不是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结构为()。

A星型结构B总线结构C单线结构D环形结构30、因特网上许多复杂网络和许多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之间能够互相通信的基础是()。AX.25BATMCNOVELLDTCP/IP

31、某Modem的速率为56kb,则采用该设备上网速度为()。

A14.4kbB33.6kbC56kbD不一定

32、Modem如何安装才能使用()。

A设备安装完毕并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B设备安装完毕即可使用 C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和电话机D没有Modem

33、IP电话是()。

A通过Internet打电话BInternet Phone软件 C163DISP的电话

34、组建网络的基本步骤为()。A确定网络组建方案,绘制网络拓扑图

B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硬件的准备和安装 C网络协议的选择与安装 D授权网络资源共享

35、一座办公大楼内各个办公室中的微机进行联网,这个网络属于()。AWANBLAN CMANDGAN

36、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什么?()

A把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互相转换B把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 C把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D防止外部病毒进入计算机中

二、单选题(第二、三章)

1.因特网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二进制数,IP地址的设计者们把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表示网络号(用于识别主机所在的网络),另一部分表示主机号(用于识别该网络中的主机)。已知一台主机的IP地址为202.113.224.68,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那么这台主机的主机号为 A)4B)6C)8D)68 2.HTML的正式名称是()。

A)主页制作语言B)超文本标识语言C)中表示了邮件服务器所在的位置和服务器名是:「中国.福建.泉州.pub1服务器」()19.向对方发送电子邮件时,要求对方一定开机。()

20.对于电子邮件,一定要联入Internet后,才能编辑()21.要Outlook注册的E-mail账号只能有一个。()

22.可用来进行转发的邮件,可以是除“发件箱”中邮件外的任一邮件()23.因特网将向:商用化、保密性、宽带传输三个方向发展。()

24.用户可通过远程(TELNET)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的终端,直接调用远程计算机的资源

和服务。()

25.FTP提供了因特网上任意两台计算机相互传输文件的机制,因此它是用户获得大量INTERNET资源的重要方法。()

26.用户可使用匿名(Anonymous)FTP免费获取因特网上丰富的资源。()

27.流行于Internet上的BBS最早的用途是为了公布股票的价格。()

28.用QQ或MSN等工具软件,可以实现一对一在线视频或语音交流。()29.最高域名org指盈利组织。()

30.在IE中,“搜索”按钮指的是搜索当前正在游览的网页上的内容。()31.201.1.23.108是我们所说的域名。()

32.电子商务是Internet上新兴的商业模式。()

33.Usenet即网络新闻组,是Internet上的自由讨论区。()34.新闻组的特点是许多人围绕一个共同问题展开讨论。()35.网络一定要依赖于协议才能可靠地传输数据。()36.无论是什么网络,其网络协议都是TCP/IP协议。()37.我们所说的TCP/IP协议就是指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

38.Internet的TCP/IP协议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

39.TCP/IP是Internet使用的一组协议(Protocol)。它有100多个协议,其中用得最广的是SMTP(电子邮件

协议)、FTP(文件传输协议)、TELNET(远程登录协议)。()

40.TCP/IP中最重要的两个协议是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网际互联协议

IP(Internet Protocol)。IP负责信息的实际传送,而TCP则保证所传送的信息是正确的。()41.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2.从事国际联网业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的安全监督、检查和指导,如实向公安机关提供了有关的安全保护的信息,资料及数据文件,协助公安机关查处通过国际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的违法犯罪行为。43.负责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的机构是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机构。()44.互联网上通常使用公用/私有密钥的加密技术,它使用相互关联的密钥,一个是私有密钥,只有用户知道,如电子邮件传输系统中的邮箱密码;另一个为公用密钥,可对外公开,如e_mail帐号。公用密钥在网络中传递,用于加密,而私有密钥用于解密数据。()

45.镜像技术指的是数据原样从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拷贝到另一台计算机(或服务器)上,在系统备份

中经常被用到。()

46.防火墙(firewall)是硬件和软件系统的组合,是在两个网络之间执行访问控制策略的系统,用来保护网络

和计算机系统的安全。()

47.针对各类网络不同的安全隐患与安全需求,人们开发了许多防护产品。目前,普遍使用的安全防护技术包

括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灾难恢复技术。()

48.html是一种”静态”的网页设计语言,主要提供文本和图象的显示,难以实现页面元素运动和对文字图象等

进行精确定位的功能。()

篇6: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一)因特网应用(因特网诞生于 1969 年初,前身是阿帕网,我国的四大骨干网: CERNET、CSTNET、Chinanet、ChinaGBN)、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远程登录、文件传输、信息浏览和检索、电子公告牌系统(BBS)、电子邮件等.因特网服务通过信息交流、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功能来实现.、FTP 的概念: FTP 是因特网文件传输协议 , 是FTP 服务使用的协议.FTP 的使用:在IE 浏览器中进行 FTP 服务的登录、文件的传输.(B/S)

使用窗口式的 FTP 客户端软件如: CuteFTP ,登录到一个 FTP 服务器上进行文件的传输.(C/S)

FTP 有两种登录的方式:匿名登录、以指定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远程登录(Telnet)的概念:一台计算机根据一定的协议,通过网络连接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上去,登录成功后,则可以与其进行交互性的信息资源共享.Telnet 的使用:在IE 浏览器中输入远程登录的服务器的地址

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远程登录工具软件如 Cterm.、因特网服务分类

通讯类 电子邮件、BBS 信息类 远程登录、文件传输 检索类 表示 “ 中国的 ” 地区域名.域名的顶级域名分为:通用顶级域名、国家和地区代码顶级域名,能根据通用顶级域名判断该网络属于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域名命名的一般规则:书P31.)域名的管理:

①国际性的因特网组织包括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 简称 ISOC ,网址 http:///),它们都是非盈利的因特网管理与服务机构.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主要任务包括注册服务(域名注册、IP 地址分配等)、目录数据库服务、信息服务、网站访问流量认证等.)域名注册:遵循“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域名可以变更或撤销,也可以买卖和转让.20、IP 地址及其管理)域名是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而采取的一种命名方式,但是在因特网中作为通信对象的计算机只有通过 IP 地址才能被识别, IP 地址才是网络中计算机的身份标识.)IP 地址的概念: IP 地址是惟一标识出主机所在的网络及其网络中位置的编号.)IP 地址的格式: TCP/IP 协议规定,传统的 IP 地址(IPV4)是32 位二进制数,分为 4 个字节,每个字节 8 位,中间用小数点隔开,然后将每八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个十进制数,十进制的取值范围是 0~255.)IP 地址的组成: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网络标识确定了该主机所在的物理网络,主机标识确定了在某一物理地址上的一台主机.)IP 地址的分类:

A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其余三个十进制数组成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126.分配给少数大规模网络.子网掩码为: 255.0.0.0

B 类IP 地址:前两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后两个十进制数组成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28~191.分配给中等规模网络.子网掩码为: 255.255.0.0

C 类IP 地址:前三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最后一个十进制数为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92~223.分配给小规模的网络,每个网络支持的主机数最多为 254 台.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D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224~239.E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240~255.要能根据给你的 IP 地址判断它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IP 地址.特殊的 IP 地址: 127.0.0.1 ,把该 IP 地址作为环回接口预留.)、IP 地址的管理

因特网地址分配机构(IANA),负责全球 IP 地址与域名管理,全球 IP 地址的分配是按照一种分级的方式管理的.我国所分得的大多是 C 类地址.、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主要提供因特网的接入服务.ICP(因特网内容提供商): 提供因特网信息检索、整理、加工等服务,如新浪、搜狐等.ASP(因特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及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基于因特网的应用服务.2)两种上网方式

家庭上网的三种方式: MODEM、ISDN(一线通)、ADSL(宽带接入方式)(主流)①拨号上网

A、拨号上网的必要条件: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帐号;用户计算机需配置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路.调制解调器的作用: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转换.B、通过电话线进行拨号上网的步骤:

连接硬件设备:计算机—— RS232 电缆线—— MODEM ——电话线——电话网—— ISP —— Internet.建立拨号连接(在IE 浏览器属性中新建一个拨号连接)——对该拨号连接的“属性”进行设置,设置 TCP/IP 属性——选择“自动获取 IP 地址”和“自动获得 DNS 服务器地址”②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A、必要条件:申请一个用户 IP 地址;用户计算机需配置一块网卡.B、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步骤:

安装网卡——连接网线——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安装必要的网络协议——实现网络共享 3)IP 地址的设置

(1)静态分配法:前提是要有足够的 IP 地址,给每台计算机分配一个固定的地址,优点是易于管理,缺点是浪费 IP 地址资源.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 IP 地址的分配一般是静态分配法.当IP 地址资源不够,在局域网中可以给重要的计算机静态分配 IP 地址,给普通上网的计算机动态分配 IP 地址.(2)动态分配法:把公用的 IP 地址暂时分配给用户使用,在用户使用完这一 IP 地址或到一定期限以后,服务器再收回这一地址.优点是实现了 IP 地址的动态分配,节约了 IP 地址资源;缺点是安全性较差.拨号上网的 IP 地址的分配是动态分配法.)、了解因特网协议 IPv6 的产生背景,能比较 IPv6 与IPv4 的优劣.当前在因特网上使用的 IP 地址是在 1978 年确立的协议,它由 4 段8位二进制数字构成.由于因特网协议的当时版本号为 4 ,因而称为 IPv4.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飞速增长的 IP 地址需求与现有地址不足的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因特网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比较成熟的是 IPv6.在IPv6 协议中,地址位数为 128 位,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地址短缺的问题,还增加了网络层的安全机制.5)局域网的设置

(1)局域网中客户机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及 DNS 服务器的设置:右击“网上邻居”——属性——右击“本地连接”——属性—— 选中“ Internet 协议(TCP/IP)” ——设置属性——设置“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 DNS 服务器地址”——确定.(网关的作用见书 P43)

(2)代理服务器的设置:右击桌面上的 IE 图标——属性——选中“连接”选项卡——局域网设置——选中“使用代理服务器”,并输入代理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选中“对于本地地址不使用代理服务器”——确定.代理服务器的作用.代理服务器是网上提供转接功能的服务器.其作用有以下 3 点:

篇7: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问题,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被重视。如何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知识体系,是所有教育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学环境、课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在提高教学效率、便于创设情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真正优势,尤其是在传统的教育理论背景下信息技术无法找到自己在教育中的真正位置。近来年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更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叫死记硬背或生吞活剥,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是一种辅助工具,而将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

值的我们注意的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建构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的意义--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尤其应该鼓励学习者建构出他自己独特的意义,形成他自己的独特“认知结构”,而不是机械复制教师提供的结论,作文更是如此,当前语文教学中内容理解的统一性和作文教学中的“集体失语症”现象,只能说是僵化的语文教育的恶果。我们可以看到,建构主义理论对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对于当前的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近年来批评甚多,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可把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带来的优点一概抹杀,但也得要承认当前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过程中确实存在着很多得问题。如:课件以大量的视听素材弱化或代替了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限制思维,不利能力拓展;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语文知识的关系,避免喧宾夺主;课件制作费时费力。

不过我们知道,无论多媒体还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通过有效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学习语文服务,可从这几个方面考虑:

一、教学环境的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产生的。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怎样的环境氛围能使学生意义的建构最有效,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客观环境的设置

在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必须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综合。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的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低,以及其他因素使得信息收集的有效性不高,造成信息分析,综合的效率也难以提高。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堂语文教学的融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充分为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所服务。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资源是相对的丰富,一些资料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如一些作家作品);网络资源共享,任何人都可发布信息和享有信息,也就带来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样,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是唯一的,可以上网,可以查阅书籍,可以浏览多媒体课件等等。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学场所,应该是如此:语文教室相当于一个现代化的图书阅览室,其中配备相关的课内外书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统一的学习目标到书橱中去自由选择相应的书籍进行阅读参考;同时,在教室内配备一定的与教学有关的音像、软件资料以及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VCD机等教学器材,由专门的教师就相关知识采用多渠道将信息传达给学生,以便使学生占有最大的有用材料。在这种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没有教师说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严格形式,学生在此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汲取知识,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可是这些教学设备在西部地区的大部分学校是无法满足的,这为教学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二)主观环境的设置

我认为主观环境的设置在我们学校是难以做到的。即使能勉强的开展,教学的效果肯定不好,因为我们的班级人数过于庞大,班级人数最多的达到90多人,所以很多教学环节都无法实现。但作为理论性的东西,主观环境的设置的主要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协作小组的设计

国家颁布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目标,那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它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学生达到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协作精神。在实际教学中,小组讨论和小组学习有一定的优势,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了接受批评意见,从而在处事上变得更加宽容,在观点上较少走极端。要达到这种水平,小组的组成就显得重要了。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我们在建立的学习小组应具备层次性和奇数性。

首先、学生的学习不会整齐划一地在一个水平线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教学恰恰凭借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素质。我们学习小组成员的选择,就要利用这种差异,选择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成组,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勉励,互相竞争,创设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小组模式,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对能力的培养。在新型教学环境中的具体操作,笔者做了这样的设想:一个小组的成员一般来说有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组成,讨论进行的.管理者,讨论结果的记录者,有在管理方面、记录方面优势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应该是在本学科的学习骨干和积极分子,知识和能力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不是教师在优等生中指定。最好有学生推选和教师参考指定结合而成。

其次、能否有效组织讨论,不仅在参与学生的学习水平,小组成员的人数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经过国内外无数实验证明,一个讨论小组人数一般在5-7个为宜,因为讨论范围决定了小组讨论的效果和结果,人数过多,信息量过多,难以形成一定的共识,人数过少,对问题的研究又过于简单化;同时小组人数呈奇数,在对一个问题结论的讨论和表决,奇数型小组的效果往往优于偶数型小组,在小组讨论一旦处于争执不下的时候,从人数上自然会表现出一种倾向性,便于作出暂时性的结论,又有利于组内同学的争论。

二、教学课件的制作

信息技术介入教学无疑带来了一种新的活力。特别是语文教学,大量的作品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讲解,有限的挂图演示,而是尽可能地调动了所有的感官,让学生在感受语文的工具性的同时受到人文性的熏陶,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尤其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搜索,课件的演示等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使学生使用的课件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必须对课件重新定位。

这些年来多媒体教学课件只有在所谓的“优质课”的舞台上还有一席之地,因为组织方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要使用多媒体。因此语文多媒体教学在实践中还有许多不近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如何去避免这些问题呢?让课件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好帮手。笔者认为我们在制作语文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课件的共享性、交互性、重组性,

1、共享性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我们设计的课件不能仅作为一种私有物品,需能及时快速地和别人共享,以便进一步的改善。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在课件设计的时候,课件不易过大,首要问题是注意精简。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去(影视、音乐、图片等),或分割成独立的链接,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因此,用FrontPage、Flash等网页制作软件制作基于internet的课件将是未来课件制作的趋势。

2、交互性

在CAI教学比较兴盛初期,教师设计的课件往往是教师实行电灌的工具,教师是演示者,学生是观赏者,他们几乎没有操作课件的机会。在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今天,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课件,必然不容忽视。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不仅强调课件的操作简单易学,使没有多少电脑知识的人也能学习,更强调人机交互,而且要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进行及时的协作学习,这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所以,BBS、聊天室将成为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

3、重组性

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未来课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同时,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要注意制作平台和操作平台的普遍性,兼容性。网络环境是未来课件良好的载体。由此,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课件,必须在新环境下重新定位,扩大课件的外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一切媒体资料都可以称为课件。

三、重视情感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着三个方面的沟通:情感沟通、管理沟通、知识导航与传授的沟通。语文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教师与作者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情感沟通。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往往忽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于是出现了“计算机面孔”:教师的注意力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而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忽视语言的交际性能。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就是导演,也是演员,教学中学生心理产生的正面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老是处在教师机位置,单纯地操纵机器,应当随身携带麦克风、电子教鞭等通讯设备适当走动,尽量用身体语言来提示,交流教学信息,调动课堂气息,教学网络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人的要素是第一位的,忽视师生的情感沟通,管理沟通,会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无法对其进行有力度的控制和引导,降低了学习效果。由此,笔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该是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科教师共同协作,注意分工的不同,信息技术教师注重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处理,学科教师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四、教师职能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直接掌握教学活动,是课堂的主宰,强调的是统一,齐步走,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动手机会少,探索性、创造性不易发挥,主要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学生之间的合作程度过少,也就造成了学生整体素质的不高。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精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然同时也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职能。

以上只是这次教学探索的一些初步思考,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讨论,如语文网络教学教材建设、语文教学网站的基本规范探讨、网络教学课基本模式的探讨、新的教育评价问题、课时安排、网络教学环境中师生关系问题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笔者认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给语文教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现在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去做。但这里不再有教参,正如当前流行的一句话--把创造还给教师,它需要你、我去创造。

参考文献: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揽要》 江西师范大学教学论研究中心 钟志贤《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杨再隋等编著

《创新学习:21世纪学习观------重庆市启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龚春燕 何云山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邵武第一中学

[作者简介]唐中祥,男,生于1963年10月,毕业于湖北省教育学院,现从事中学语文教育工作,初中语文骨干教师。近年来多次组织并参与各级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文艺作品二十余篇。

篇8:信息技术选修课心得体会

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借助以信息化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平台,开发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发?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又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对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讲述。

开设背景与条件

1.开设背景意义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属于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及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开发的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是在满足国家、地方课程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四川地域特点和学校传统特色构建的分级管理课程体系。

信息技术选修课也属于学校为明选修系列特色课程的兴趣特长培养课程,它侧重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向和需求,是开发领域宽阔的选修系列特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

2.开设环境与条件

笔者所在学校有4间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为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基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教师优秀的专业素养与较强的工作能力,不断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为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展提供了人文支持。

开设方法途径

1.计划阶段

(1)开设科目

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信息校本选修课科目主要有电脑绘画、网页制作、电子报刊制作、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平面设计、信息学奥赛、机器人竞赛等7门选修课,针对学生需求、科目特点,安排专业教师负责教学。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计划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同时结合学校课程设置了各年级各学期的选修课程门类及相关主题课程内容。1~8年级信息技术选修系列特色课程,原则上每周开设2课时,每次2课时连排,一学期安排15周课,总计30个课时。每个年级学生根据所选课程名称实行走班制上课,教师合理安排一学期的教学内容。按照不同专题、不同学段开班,每班25~35人。

课程内容则具体到每周每节课,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备课;在计划阶段准备丰富的教学材料,去粗取精,使知识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提供经典案例的练习,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2.实施阶段

(1)落实课程计划,规范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信息特长课选修系列一般属于技能型课程,它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学生在学完基本操作技能后,就要学会用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创意和艺术审美。因此,在此类课程开设中,教师在前期注重要求学生模仿练习,后期则需要培养学生思维创新的能力,使其学会用技术表达思想,学以致用。

(2)以赛促学,形成“学习—进步—学习”的良性循环

根据选修课内容,以学生的兴趣为契机,把兴趣发展为特长,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电脑制作比赛,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动漫大赛等。为学生的才华争取更多的展示平台,争取更多的荣誉和成绩,以激励学生不断学习、成长,形成“学习—进步—学习”的良性循环。

(3)规范成果,开发校本教材

每学期结束后,笔者认真梳理已有的特色课程成果,打造信息选修课的品牌课程。编写整理课程教材,明确课程教材建设的基本规范,尤其是如何撰写主课程及教学方案(教材)的编写等,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优秀校本教材(课程教学资料)的评选、校订、推广和整理。

3.评价阶段

(1)课程评定

教师根据学校要求,参与所在学部校本课程的检查评价,争取成为学期或学年的优秀课程甚至精品课程。其中,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由学生评估(占35%)、家长评估(占15%)、教学评估(占50%)三部分组成。学生评估采用问卷调查或座谈的方式;家长评估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教学评估则由教导处负责,组织学科组长、资深教师、名师等,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包括学生选修课评定、学生作品、竞赛成绩、汇报演出等)、资料成果(教案设计、学习资源、教材编写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

任课教师必须有进度计划,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并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资料包括学生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信息中心教研组制定信息技术校本课程教师教学评价标准,评价结果纳入教师学期/年度考核。学校将根据《为明特色课程奖励方案》或《教科研奖励方案》给予表彰奖励。

(3)学生评价

为明特色课程的学生学习评价方式,主要有过程观察、成果展示、考查评比等。小学阶段实行描述性评价,初中可实行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相结合的评价方式,高中可实行学分制评价。

指导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重点考查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参与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参与度等;三是学习效果。

(4)课程成果评鉴

学校每学期期末对所开设的校本课程进行评定,分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精品课程三个级别,对教师课程资源、精品课堂、课程团队以及校本教材质量进行评价,期末总结表彰并推广成果,对已成熟的校本课程整理出版教材。

(5)课堂内评价

关于课堂评价方式,笔者喜欢采用学生与教师、作品与课堂表现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评价。教师根据实际上课的学生人数,进行“群众意见”的反馈,这样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学会欣赏和发现,学会吸取众人之精华。同时,也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良好方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来做主。当然,还要有“集中”,教师就像航行中的船长,需要对学生的评价进行正确引导,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成效。

反思感悟

1.抓住学科特点,准确把握重难点,游刃有余

因为学科本身的特点,选修课几乎没有现成的教材,这就要靠“博观而约取”,从各种专业书籍到网络资源,不断总结,更新、完善适合学生的校本教材,只有平时的日积月累才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的“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2.活跃课堂,让学生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增加一倍”。信息技术选修课堂,常常能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方式呈现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内容,创设良好的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这样的课堂形声并茂、生动活泼、情境交融,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材料,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性和感性共生辉

有句话说,不仅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这正如理论和实践,只有两者兼顾、完美结合,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因此,信息技术选修课的优秀作品,应是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上一篇: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讲话稿下一篇:车间对班组安全生产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