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教案免费

2024-06-29

朗诵教案免费(共5篇)

篇1:朗诵教案免费

《伟人细胞》教案5-免费教案

| 网站首页 | 免费课件 | 免费试题 | 整册教案 | 英语角 | 幼儿教育 | 海量教案 | 文书写作 | 免费论文 | 计划总结 | 用户留言 | ◆免费课件 47173 个 ◆免费试题 40841 套 ◆整册教案 3633 套 ◆海量教案 98632 篇

◆文书写作 83129 篇 ◆免费论文 110608篇 ◆计划总结 3592 篇 ◆幼儿教育 83268 篇

◆小说频道 [新推荐] ◆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推荐]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海量教案首页 | 语文 | 数学 | 英语 | 政治 | 物理 | 化学 | 历史 | 地理 | 生物 | 音乐 | 体育 | 美术 | 信息 | 班会 | ◆您现在的位置: 3edu教育网 >> 海量教案 >> 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 教案正文

《伟人细胞》教案5【禁止复制文章的复制方法】

《伟人细胞》教案5

《《伟人细胞》教案5》由3edu教育网www.3edu.net摘录,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温馨提示】3edu教育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损害了您的权益,请与站长联系修正。

上一篇教案: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5

下一篇教案: 《夏》教学设计3

返回该栏目,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 2002-2008 3edu教育网 版权所有(新ICP备05002133)

网络提供商:中国我要聊科技公司 友情提供(特别鸣谢)贵宾统计

篇2:朗诵教案免费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下面是琵琶行免费教案,请参考!

《琵琶行》教案

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

理清全文脉络,分析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怎么知道?

生:名居易,字乐天;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师:白居易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琵琶行》?

生:被贬浔阳。

三、文题背景:

这首叙事诗,主要记叙白居易贬谪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其苦难的身世联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顿时触发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之泪,尽情倾述悲愤之情,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诗一问世,即广为传送,远扬塞外,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

师: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四、翻译并疏理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琵琶女、白居易的共同命运。

师:在这首长诗(叙事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诗人

师: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师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为什么白居易会发出这样一声哀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提示:从乐妓与诗人的人生历程中来寻找答案。

师:乐妓:早年的境况是“艺压京城、艳盖群芳”(色艺双绝);

现在的境况是“年老色衰、漂泊憔悴”(委身商人)。

诗人:早年的境况是“身居高位、名动京师”(高官厚禄);

现在的境况是“谪居卧病、飘零天涯”(沦落凄凉)。

他们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由“盛”(风光无限、春风得意)而“衰”(沦落天涯、境况凄凉)。琵琶女用一支琵琶曲向人们倾述了她坎坷曲折的人生,白居易用文学艺术形象的再现了琵琶女精湛的演技,又尽情地倾述了自己的悲愤之情。是“音乐”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师:诗人被贬到此地后基本上做到了“恬然自安”, 是什么导致了他的情感波动。

师:提示:(从小序中找)铮铮然有京都声。

师:为什么听到京都声后,能激起白居易如此强烈的愤懑,忧郁之情?

明确:诗人有着伟大抱负和理想,长安城是他施展抱负的地方,他被贬之后,表面上安于现状,可是不能施展抱负一直是他心头的一件憾事,而琵琶女表演的乐曲“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都是非常激越雄壮的曲子,正好能释放自己隐藏在心头的深深的抑郁。也将白居易心头的不快之情一泄而出,表达了心头激烈的情感。

师:请大家想一下,假如琵琶女在江中演奏的是一曲江南小调,能否激起诗人如此强烈的情感?

明确:江南小调是欢快的、流畅的感情,不能表达白居易的心情。而这首琵琶曲所表达的是琵琶女晚年落泊的情感,这种心情正符合白居易当时的心情,二者产生了共鸣。才激起了诗人内心如此强烈的感伤情感?

二>、欣赏这千古绝唱的音乐描写。

师: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翁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实乃千古绝唱,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它。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这是诗人描写音乐的开始,音乐的魅力在其能抒发感情,琵琶女是一个演奏的高手,她通过自己的演奏诉说自己悲惨的遭遇和内心的哀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而白居易则是一个听曲的高手,他通过听琵琶女的演奏,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因而最后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所以这两句写出了漂泊流浪之恨,写得特别入神。

第二部分是“欢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风得意的青年时代。那时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形象生动。“大珠小珠落玉盘”更使人觉得在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语,和欢快时滚烫的泪水,让人过耳不忘。接着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弦音像黄莺(在)花下唱着轻快婉转的歌曲,优美动听。这更进一步写出了琵琶女内心的欢快。

第三部分“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渐渐地,弦声缓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着,发出冷涩的低泣,诉说着琵琶女心中难以言表的苦楚。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在间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压抑着,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此时此刻真是无声胜有声呀。

是呀,琵琶女好景不长,“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她“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怎不肝肠寸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这时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浆滚滚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为何?

明确: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这一段,白居易和琵琶女,一个笔下写忧怨,一个弦上弹忧怨,他们都有一样的愁怨,诗人用湿漉漉的诗行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得湿漉漉的心。

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何作用?

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视觉和听觉的美感:琵琶女的演奏停息了,东船西舫悄然无声,这是美妙绝伦的琵琶声引人入胜,引发了每一个人内心的郁闷和苦痛的结果;在茫茫的江水上,江面微波荡漾,落花慢慢漂流,只看到倒映在水中的明月,它盛满忧愁,弥漫着凉意,将人们引入一个凄清和悲凉的意境。它渲染了当时凄清的气氛又衬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高超技艺,给人造成余音绕梁的感觉。

师:读了这一段,你能想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

尘世太污浊、黑暗,诗人(包括如诗人一样的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请缨无路,他只能在诗歌世界成为士大夫。凭他的才华,他本来应该是这个尘世王国中的一个宠儿,结果却成了尘世的遗弃儿。他满怀的愁怨,就算是甘醇的杜康酒也化解不了,诗人的命运是苦楚的,即使醉了也不能一醉方休而沉醉千年,醒来后又只能继续走他飘泊的人生路。

师:此段关于音乐的描写,是不是直接描写?

生:是。

师: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生:如听仙乐耳暂明(这是对琵琶女的高度赞扬)。这么美妙的音乐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

三>总结本课描写无形的音乐所运用的方法:

明确:第一就是运用比喻(修辞方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第二就是用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嘈嘈切切”, “幽咽”,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第三就是运用的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的方法:在小学的作文中,曾经常写到“我们教室里非常的静,连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它的声音”,那么,以这种手法来写,就能突出教室的静,这种写法,在以后的作文中也应借鉴一下。

第四就是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如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第五就是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了画面感:比如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诗人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的表达了出来,并能区别音调音色的变化,真是妙不可言。

四>课堂小作文:本文在写作中不但注意了音乐美,而且也注意了画面美。比如像《琵琶行》里面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里面的意境就非常美,请大家把它改写成现代文。

参考:春江花月夜,一弯江水,一轮明月,寻声凝目月下船,空舱之前一红颜,追前忆昔信手弹,月浸江水人心寒。

五>联想积累:古今中外还有许多描写音乐的诗都给人们以不尽的美感,你能想出一些吗?

参考:如刘长卿写过一首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出了风入松的感觉。

……

篇3:朗诵教案免费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免费教案,教案大全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1、学会“工”“人”“毛”“中”“衣”5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2、知道工人在工厂做工,织出毛巾,做成衣服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工”“人”2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2、知道工人在工厂做工,织出毛巾,做成衣服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复习韵母en、in、onɡ,笔画“丿”“乀”“乚”“横折钩”、“竖提”,以及熟字“土”“八”“手”“中”“瓜”等。

二、看图说话。

工厂里,工人叔叔阿姨生产忙。工人开机器,织出毛巾,做出衣服。

三、自学生字。

1、拼读音节。重点读好ɡānɡ、rén、jīn。告诉学生fu没有声调,是轻声,读得又轻又短。

2、数数5个生字的笔画,想想该怎么写。它们跟学过的哪个字有点像,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3、检查自学情况。

工:读好后鼻音。跟“土”很相像,笔顺也相同,但竖不出头。用“工”组词,如“工厂”“工地”“做工”“建筑工”“清洁工”等。

人:读准声母和前鼻音。跟“八”不同,看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注意起笔的位置。用“人”组词,如“男人”“女人”“人人”“人民”“打人”等。“工人”是在工厂、工地上做工的人,有钢铁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纺织工人等,说说工人还生产些什么。(教师板画识记)

四、书写指导。

五、巩固。卡片认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毛”“中”“衣”3个生字,能读准字音,理解意思,正确书写。

教学过程:

中国搜课网 http://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中国搜课网 http://

课件 教案 试题 论文 图书 中考 高考 新课标

一、复习检查。

认读生字卡片。

二、学习生字。

毛:前3笔与“手”字相同,注意第4笔的方向。“毛”可组成“羊毛”“毛线”“毛衣”等。

巾:读准韵母in。跟“中”相像,但少一笔,让学生说说我们用毛巾干什么。

衣:字形是难点。带领学生书空,然后书写。我们有哪些衣服?上衣、大衣、衬衣、裤子、毛衣、运动衣,统称“衣服”。

三、巩固。

1、卡片认读。给拼音和生字“找朋友”。

2、比较形近字。

3、在田字格里抄写生字。

《工人毛巾衣服》教学设计

篇4: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免费教案

本课是“岩石与矿物”单元中的第4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一课实际上是对本单元进行总结的学习活动。纵观教材,我们把内容分成三大块: 一是让学生认识岩石的开采活动;二是让学生知道部分矿物资源濒临枯竭,了解产生这种后果的原因;三是了解人类对此应作出的努力,初步形成自己的道德标准。本课通过讨论、阅读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到地球矿物资源的缺乏,能正确判断人类的做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意识到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性,愿为矿物资源的保护作出努力。

根据学生特点和已有经验,我们整合、开发了教材资源,淡化知识目标,把所有的相关知识,作为开展一个个体验活动的载体。环境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理念是教学活动化,活动体验化。学生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不是靠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经过亲身感受、体验,从内心深处发出的自觉行动,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材料的设计主要体现在课前指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岩石和矿物的开采和应用方面的信息,并制作岩石和矿物用途的展台,带部分学生去参观考察当地的采矿基地,访问当地的矿产资源局。教师制作包含人类滥采矿物、资源枯竭资料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有了这些充足的资料做背景,学生在课堂上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感。

教学过程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掌握环境教育学习的特点,按照“搜集信息——体验分享——交流感悟——课后拓展”的程序展开教学活动。课前的搜集整理信息活动是开展后续活动的保证,课堂讨论活动是本课的重点;而学生课后的拓展活动能否自发开展,就是对本堂课实效性的考查。

过程与方法

● 观看人类开采矿石的录像资料;

● 采用手抄报等形式交流自己对岩石和矿物的认识; ● 用各种形式宣传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知识与技能

● 了解人类对岩石的开采情况; ●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 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一些措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以及滥采矿物的危害; ● 意识到自己可以为保护矿物资源作出一份努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岩石和矿物的用途

1 各组展示岩石、矿物广泛用途的资料。

2 小组相互参观各组“展台”,并认真听取各组“讲解员”的介绍。3 评选最佳“展台”。

4 为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颁奖。

【评析】学生制作展台,集体编写“解说词”,评选最佳“展台”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投入了大量的热情和精力,加深了对岩石、矿物的了解,为形成“保护矿产资源”意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岩石的开采

1 讨论: 你知道人们是怎样进行岩石开采的吗? 2 观看有关岩石开采的录像。

【说明】录像内容是学校组织环保中心成员去当地采矿基地参观考察的情景,包括采矿过程、开采后的迹地以及当地每年开采矿石的数据等。

3 交流: 看了有关录像,你有什么想法?

4 辩论: 你认为矿物资源可以这样不受限制地开采下去吗? 5 分正反两方开辩论会。6 教师小结。

【评析】组织学生搜集证据、开辩论会,让学生在辩论会上大胆想象人类无节制地开采矿物所造成的后果,并插入“部分矿物资源枯竭时间表”,这必将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他们将认识到大家所担心的后果已不是遥远的事,因此而产生紧迫感、危机感,意识到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1 讨论: 你认为人类应为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做哪些事? 2 学生发表意见。

3 讨论: 我们能为矿物资源的保护做些什么呢? 4 小组活动,制定小组行动计划。5 全班交流,完善各组计划。

四、课外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宣传活动。建议: 1 办一张《保护矿物资源》宣传小报。

2 写一封信给矿产资源局局长,提出你的建议。

【评析】本环节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精神,让他们扮演环保专家,进行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环保宣传。假如他们办了、写了,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到位了。学生会在做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这样的经历可能会使他们终生难忘。

教学片断赏析

“讨论保护矿物资源”教学片断

师: 对,现在国家也已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作出各种努力,以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那么,作为少先队员,我们应该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行动起来吧!现在我们就成立“行动小组”,请各小组讨论、制定你们小组的行动计划。哪组先来汇报?

生: 我们小组准备写一份倡议书投给新蕾广播站,告诉大家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一旦枯竭,后果不堪设想,全社会应重视这个问题,全力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生: 我们小组准备告诉每个同学的爸爸妈妈,应尽量使用太阳能,以减少矿物资源的消耗。

生: 我们准备画几幅宣传画贴在墙上,或放在行人的自行车篓里,(生笑)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个问题。

生: 我们还准备利用学校的校园网、电视、《新蕾》报进行宣传。生: 我们要对市长讲,让他不要再让那些人无限制地开采下去。

师: 我市还有个矿产资源局,你们还可以直接写信给局长,让他重视这个问题。师: 大家的想法很好。老师希望你们说到做到,能把你们说的落实到行动上。过一阶段我们再来交流一下,看一看哪个小组做得最好。

【片断评析】当今社会,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环境保护应从娃娃抓起。”对学生我们除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之外,最重要的是“导之以行”。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行动计划,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并以自己力所能及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

教学手记

环境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上好环境教育课不仅仅是单纯科学学科的事,而是要求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广泛地开发和利用各类教学资源(特别是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如在本课教学前我不但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而且分别与矿产资源局、矿产开发区取得联系,并争取到学校领导的支持,由学校行政统一调度时间、人员,然后带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现场考察、实地采访活动。而在课后我又与学校大队部、负责学校网站建设的老师、新蕾广播站的老师、新蕾报的老师分别取得联系,为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后续活动提供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在新课改中的科学教师不但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精湛的业务知识,先进的服务意识,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有时还必须有较强的交际能力和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发展。

(曹燕琴)

4 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B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与矿物”单元中的第4课。教材的设计意图是通过组织学生了解部分岩石和矿物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一天天减少,以及讨论保护岩石和矿物的措施,并与人类已有的措施相对照,达到让学生知道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的重要性,以实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的目的。本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岩石与矿物,并知道它们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本课,将会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为他们将来学习环保类的课文和从小建立环保意识打下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对教学准备和教学内容作如下调整: 1 在教学中,由于本课的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教材虽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但由于篇幅所限,信息量小,适应不了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本课将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能力为重点,让学生在网络的平台上展开开放式的研究学习。

2 学校从三年级就开设了电脑课,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了电脑操作的基本能力,并初步具备利用因特网搜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们特意将教学放到电脑室进行,以方便学生上网搜集自己需要的资料。

3 我们在课的起始阶段将增加关于资源争夺的战争CAI,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4 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在学校的橱窗里,在校园内创造一种保护矿产资源的氛围。这一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探究”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 能根据研究主题通过计算机上网搜集自己需要的科学资料;

● 能在自己搜集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 ● 能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在校园内进行宣传。知识与技能

● 了解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知道一些稀有矿产;

●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必须有节制地开采,以保护岩石和矿物资源; ● 知道一些保护矿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科技对人类发展的消极影响,并能想办法克服; ● 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1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内容,说说自己知道的矿物资源以及它们的用途。【评析】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了解了许多有关矿物的知识,本环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2 播放CAI,中东国家关于石油争夺的战争片段。

【说明】这一过程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自然资源的有限,使现实与他们心中的想法产生强烈的反差。

3 提问: 看了这些片段,大家有什么问题?

4 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发送到“教学论坛”上。

二、网上学习,自主探究

1 指导和帮助学生整理、选择“教学论坛”上的问题: 你们最想了解哪些问题?学生在论坛上浏览、选择问题。

【评析】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部分是在教室里没有条件探究的,所以教师必须帮助学生选择适合在课堂上探究的问题,以便他们能在课内解决问题的归类。

2 教师讲清活动要求: 大家根据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上网查找需要的资料,并把自己对问题的解释用“回复”的形式发到论坛上。

3 学生针对问题通过因特网搜索、寻找有关信息和需要的资料。

【说明】教师首先要在课前了解学生对于网络运用的熟练情况,可以让电脑老师在课前对学生提供指导,并进一步练习。

4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和提醒学生将自己查找的资料及时地反馈到论坛上。【评析】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必要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三、网上交流,拓展延伸

1 教师查看论坛,对各种问题也发表自己的看法。

【评析】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协作者参与到学习中,这是必要的,他们可以以自己的看法影响一些看法出现偏差的学生。

2 组织学生在网上进行资料整理,并分析和交流: 在论坛上将自己和别人对问题的解释进行补充,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体验过程,延伸课外

1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交流对今天学习的感受。【评析】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改进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2 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课外活动的兴趣。3 学生讨论课外用何种方式向别人宣传研究成果。4 学生课后开展宣传活动。

【说明】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场地,以便跟踪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学片断赏析

“交流收获和感受”教学片断

师: 同学们刚才在论坛上进行了讨论和交流,搜集到的许多信息和观点都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说明】学生可以在此环节整理自己在活动中的思维和收获,回顾自己的学习方式,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许多稀有的矿产。如: 铜、金、钴、铌、钽等。

生: 我还知道这些矿产资源越用越少。

生: 石油我们只能再用40年到50年,银、锌、汞、铅、硫等只能使用20年到30年,用完了就没有了。

生: 我还知道一种稀有矿产,它叫稀土金属。稀土金属又称稀土元素,在我国的蕴藏量非常丰富。

生: 要保护这些稀有矿产除了放慢开采进程以外,我还知道可以采用整体规划、制定技术法规等办法。

„„

师: 同学们通过上网了解到许多知识,老师真佩服你们。那么,你们能不能说说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哪些感受?

生: 我觉得网上的资料真多啊!

生: 上网可以知道好多我们原来不知道的知识。

生: 网上的知识真丰富!只要我们想知道的都可以找到。生: 我希望以后我们能多来电脑教室上几次课。

生: 我觉得保护矿产资源要赶快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生: 如果现在不保护的话,用完了这些矿产资源,以后人类就没有矿产可用了。

师: 是啊,保护矿产资源刻不容缓。你们能明白这一点,说明你们刚才的学习很认真,并且有了收获,老师非常高兴。但是明白这一点的,现在只有我们在座的同学,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呢?

(学生进行热烈讨论)

生: 把我们知道的告诉我们身边的人,让他们再去告诉其他的人。生: 我们把今天找到的资料编成故事讲给别的同学听。

生: 我们在一张大纸上写上“保护矿产资源,人人有责”,然后贴到校园中。师: 你们的想法很好,但是你们的做法有两个缺点。第一,知道的人还是很少;第二,如果别人不相信你们说的怎么办?

生: 我们可以在大纸上写上“保护矿产资源,人人有责”后,再把为什么要保护矿产资源的原因写上去。

生: 对,还可把一些矿产资源只剩下多少写上去。生: 我们可以到红领巾广播电视台去广播一下。

生: 写信给镇长,让他进行宣传,知道的人不就会更多了吗?

师: 同学们办法可真多!这样,我们就用手抄报的形式进行宣传,怎么样? 生: 好。

师: 课后大家按小组出好手抄报,每个组要分好工,我要把大家出的手抄报展示在学校的橱窗内。我们来比一比,哪个组出的手抄报更令人信服、更漂亮、更吸引人,好不好?

生: 好。

【片断评析】下课的铃声并不是学生科学活动的“终点”。这节课上的关于矿产资源的思考和探索,需要教师在课后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所以,提供一种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整理自己的思维,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将会成为学生另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

教学手记

学生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表现出了强烈的自我展示欲望。教师应尽量根据学生的兴趣鼓励和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培养其学习科学的兴趣。但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我们没能及时抓住课堂中生成性资源展开教学。例如,学生汇报的展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没有很好地进行鼓励和支持,而是完全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没有考虑学生在课堂上所闪现的思维火花,没有抓住这些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展开教学,使得学生在宣传方式上过于单一,科学学习的主体性体现得不够,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汲取的教训。

篇5: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教案,免费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对力的现象(如浮力、水力、风力等)已有了初步认识,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定了解和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力,并获得有关力的初步概念,知道力的作用将引起物体哪些变化,同时,也为高年级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力的内容(弹力、摩擦力、反冲现象、力和机械等)打下基础。通过对科学家牛顿和力的单位“牛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牛顿对地球引力的探索以及他在物理学尤其在力学研究中的地位,并由此实现《科学课程标准》中所制定的“通过科学教育使小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索,热爱科学,树立初步的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目标。

本课的教学内容由两大部分组成: 一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身边经常看到的现象中去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二是让学生在玩中研究重力的平衡,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教材在整个安排上没有过多的叙述,只是把它作为学生探究的一条路径,力求让学生自己通过交流、体验、讨论、动手做等一系列活动,去发现地球表面附近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地球与物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力。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验物品、器材等,让学生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同时,可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查阅资料等了解科学家牛顿的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认识和研究重力问题; ● 会描述和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 能够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 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重力; ●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可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学生按要求分小组进行投掷纸飞机、原地跳高、抛掷物体等活动。

1 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活动。

2 在描述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 3 学生展开讨论,提出各种假设。

4 提问: 你知道牛顿和苹果落地的故事吗?(学生回答)

5 日常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学生谈自己看到的现象)【评析】导入是探究活动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关键。本环节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到室外活动,亲历各种活动过程,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并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揭题,告诉学生:“大科学家牛顿就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顺势引出科学家牛顿及本课研究的课题——重力问题。

二、引导学生研究有关“重力问题” 1 谈话: 关于重力,你想知道些什么? 2 提问: 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 3 学生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4 交流实验、观察结果。

【评析】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本环节将“测一测各种物体的重力”调整为“我想知道的重力问题”的目的就是想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像科学家那样研究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例如:重力有方向吗?如何测重力的大小?如何找物体的重心?怎样的物体站得更稳?假如离开了地球的吸引会怎样„„ 让学生通过预测、假设、实验、记录、交流、辩论等方式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使学生从小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研究重力的平衡

1 观看杂技演员“走钢丝”的录像或图片。

2 讨论: 为什么走钢丝时杂技演员手里要拿根长竹竿? 3 提问: 你能用蛋壳做个不倒娃娃吗? 4 制作“不倒娃娃”活动。

5 交流、汇报在制作过程中的发现与问题。6 师生小结。

【评析】科学教育的内容离不开生活实际,科学教育活动必须从实际出发。本环节是以小制作的形式进行的,选择制作“不倒娃娃”,一方面是想给学生更多的乐趣。因为制作材料“蛋壳”是学生司空见惯的,只是平时没有留意它,所以我们选用这种为学生熟悉的材料;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学生明白,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几个为什么,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四、课后延伸

1 继续研究“自己想知道的”问题。2 查阅有关牛顿的故事。

【评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不能光靠课堂上的三四十分钟,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外延伸不但是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巩固,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好途径。

教学片断赏析

“导入新课”教学片断

(学生在室内用纸制作飞机、火箭后,按小组到室外进行掷纸飞机、掷纸火箭、原地跳高、抛掷球等活动)

师: 同学们在室外活动时看到了哪些现象?

生: 有的纸飞机会拐弯,有的会直飞„„但不管怎样,最终都是落在地上。生: 我发现如果是顺风的话,纸飞机会晚些落地;若是逆风,落地会早些。生: 我猜想纸飞机落地的快慢可能跟飞机的形状有关,阻力大的落地快,阻力小的落地慢。

„„

师: 除了掷纸飞机,你们在别的活动中有什么发现吗? 生: 不管你在哪里跳、从哪里跳,最终都要落地。

生: 我发现胖的人体重重,跳不高,落地快;瘦的人跳得稍高些,落地也稍慢些。

生: 我发现跳的高矮还跟人的力气、穿的鞋子是否有弹性有关。

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肌肉弹性好,所以跳得比较高,落地也慢。„„

师: 向空中抛掷物体呢?

生: 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生: 抛得高落地慢,抛得低落地快。生: 不管怎么抛,最终都落地。

师: 你们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发现有什么共同地方吗?

生: 所有物体不管你怎么抛、怎么扔,人怎么跳,都会落到地面上来。师: 你还见过类似的现象吗?

生: 墙上的石灰时间久了会剥落在地上。生: 白色垃圾——塑料袋被风吹起后也会落地。生: 秋天的叶子也会落在地上。生: 雨水是从空中落下来的。生: 熟了的苹果也会往地上落。„„

师: 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呢?

生: 因为地球上有引力。地球上的引力能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牢牢地吸引住,使得人或物体无法摆脱。

„„

【片断评析】这是本课的导入部分,教学内容是从学生进行的各种活动导入,选择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掷纸飞机、往高处跳、抛掷物体等活动,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兴趣参与,激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情。

实践证明,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过程,能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亲自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并能像科学家那样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丁国芳杨静娟)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B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课题本身就是一个吸引了几代人的科学故事。因此,无论是编者还是教者,肯定都希望把这节课上得精彩,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材首先从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探讨了“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水总是往低处流”,从而认识重力(地球引力)的存在;然后是测量重力的大小;最后研究重力的应用。其中用测力计测定力的大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使用测力计的技能,为下一节课定量研究“摩擦力的秘密”打好基础。

地球引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那么为什么要等到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才逐渐揭开其中的秘密呢?如此抽象的现象,真的就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的殿堂吗?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对我们能够有所启发的问题。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我对教材稍稍作了一点变动:第一课时研究重力和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第二课时学习使用测力计测定重力。前者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后者重在进行技能训练。这样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探究活动就比较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研究兴趣。

为了使探究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除了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以外,还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如下材料:

1 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动画课件。画面突出了苹果成熟后脱离枝条落地的过程,背景故事突出了牛顿通过研究苹果落地作出的贡献。

2 研究重力的材料:纸团、小皮球、制作重垂线的重物和线。

3 研究生活中平衡现象的材料:重力玩具、制作重力玩具的牙签和弯头吸管。我发现用牙签和弯头吸管可以很容易做成一个重力玩具,只需将两根吸管短的一头上下重叠,再用牙签从中间部位插进去,把它们连在一起,就可以使它们成为一个好玩的重力玩具了。(如图:)

4 测力计、和测力计匹配的轻小物体。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过程与方法

● 能利用纸团等简单材料研究重力现象;

● 会制作简单的重力玩具; ● 会使用测力计测定重力;

● 能主动交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规律。知识与技能

● 认识能证明地球引力存在的现象,知道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着地心的; ● 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可以用测力计测量; ● 初步了解一些平衡现象,知道一定的平衡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仔细观察研究就能有所发现; ● 意识到身边的科学现象之间是有联系的;

● 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 养成认真观察、记录的好习惯。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播放课件: 牛顿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故事。

2 提问: 苹果是因为牛顿坐在树下才掉下来的吗?人人都有可能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为什么只有牛顿才会去研究这个现象呢?

3 学生讨论、交流。

【评析】科学教育并不仅仅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我们甚至可以认为这些东西终究是要被学生所遗忘、所抛弃的,而良好的科学态度将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本环节提出的问题,并不期望激起学生多大的共鸣,只是为了不让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一句空话。

二、玩纸团、皮球,认识地球引力

1 谈话: 今天我们也要来研究苹果为什么落地的问题,苹果可以用纸团、小皮球来代替。请大家注意观察,积极思考,看谁的发现多。

2 小组实验: 抛掷纸团、小皮球。3 讨论交流。

4 提问: 如果在空中直接放手的话,纸团、小皮球这些物体落下来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5 小组实验: 做个重垂线观察地球引力的方向。

6 讲解: 刚才我们发现,无论怎么抛掷纸团、小皮球,最后它们总是要竖直落到地面上的。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拉到地面上的呢?三百多年前,大科学家牛顿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终于弄清了这个问题,原来这是地球引力的作用!(板书:地球引力)

7 课件: 地球引力(讲解概念、方向)。8 提问:

(1)人跳起来后为什么总是会落回地面?(2)水为什么总是往低处流? 9 全班讨论、交流。10 小结。

【评析】掌握科学概念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过程,它受到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我们不必去追求定义的完整性。比如,“相互吸引力”的意义我们就完全可以不作探讨,随着学生认识的提高,这是可以不断充实的。

探究也不是科学学习的惟一方式。“地球引力”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并不是学生经验里已有的认识,或者说即使知道地球引力的名称也并不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只有通过必要的讨论、讲解,才能帮助他们形成初步的科学概念。

三、玩重力玩具,研究平衡现象 1 玩铅笔: 怎样才能让它立在桌上?

2 提问: 为什么铅笔笔尖朝下放不稳,倒过来就可以立在桌上呢? 3 播放课件: 这些物体(电风扇、公共汽车站牌、遮阳伞等)为什么不容易倒? 4 讨论交流。

5 谈话: 原来这都是因为我们身边所有的物体都要受到地球引力吸引的缘故,所以头重脚轻的物体放不稳,而上轻下重的物体则不容易倒。如果我们把铅笔横过来,你可以把它平稳地放在瓶盖上吗?

6 学生实验、汇报。

7 谈话: 我们发现铅笔放在瓶盖上,要两边一样重才能放稳。(出示重力玩具)玩过这样的玩具吗?

8 活动: 玩重力玩具。

9 提问: 这些东西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它们身上有什么秘密呢? 10 讨论研究。

11 谈话: 你们想自己做一个这样的玩具吗?桌上有一些牙签和吸管,我们先来试试吧!

12 学生制作重力玩具。13 小结。

【评析】正如上面所说,掌握科学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牛顿的故事,以及对重垂线的观察,学生对地球引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只是一种间接的感知,终究是肤浅的。让他们玩重力玩具、制作重力玩具,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直接体会地球引力的存在,去利用、驾驭地球引力。在这个主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才会自觉地接受地球引力的概念,并进行意义建构把它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 谈话: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像牛顿一样研究了地球引力,还制作了一些小玩具,谁愿意把自己制作的玩具给大家演示一下?

2 学生演示。

3 提问: 这些玩具为什么不会倒下来呢? 4 学生讨论、汇报。5 小结。

二、学习使用测力计 1 谈话: 我们身边的物体都是有重量的,都要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因此,在科学上我们把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叫重力。一个力总是有方向和大小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也就是向着地心的。那么,它有多大呢?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呢?

2 讲解: 每个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测力计测量出它们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出示测力计)这就是测力计。请各组同学取出桌上的测力计观察一下,它由哪些部分组成?力的单位是什么?想一想,它为什么可以用来测量重力?

3 小组观察、讨论。4 小结。

5 讲解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注意最大测量范围、指针调节零位的问题)

三、练习使用测力计

1 谈话: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测一测我们平时常见的物体,请大家注意选用合适的测力计,同时做好测量记录。下面开始吧。

2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安排15分钟左右,注意要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实践一下)

3 汇报交流。4 小结。

四、总结(略)

【说明】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使用测力计。任何一种技能的形成都要经历初步感知——反复练习——形成技能的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讲解示范准确扼要,点拨指导及时有效,又不能越俎代庖,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有一个从弱到强的过程,或许他们在测量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但他们自己肯定可以解决。如果学生测量的结果有偏差,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不要盲目追求结果的统一,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断赏析

“玩重力玩具,研究平衡现象”教学片断 师: 我们都从文具盒里拿出一支铅笔来,试试看,怎样才能让它立在桌上?(学生实验)

师: 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 铅笔只能倒过来放。

生: 铅笔尖那一头是不能立在桌上的,没削的那头才行。生: 短的铅笔很容易就立在桌上了,长的要小心一点才能立住。„„

师: 大家观察很仔细,说的也不错。下面我们来看看电脑里的一些问题并进行思考。

(播放课件: 不容易倒的物体)

师: 这些物体都是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物体,它们都不容易倒。它们为什么不容易倒呢?

生: 电风扇下面有个大铁块。生: 它们下面都有个重东西。

生: 我们家的电风扇刚买回来时我搬过,下面的铁很重,管子什么的都很轻。

师: 大家都认为是上面轻下面重的缘故。那么,你们可以把铅笔横着平放在瓶盖上吗?

(学生实验,基本上都在试着调节左右位置)

师: 成功了?老师发现大家都在左右移动铅笔,你们为什么这样做啊? 生: 这样两边一样重了,就不会掉下来。

师: 大家发现铅笔放在瓶盖上,要两边一样重才能放稳。其实这都是因为地球引力的缘故。两边一样重实际上就是两边受到的地球引力一样大了,这时就能平衡,如果一边大一边小,就不能平衡,地球引力就会把物体拉倒。

师(出示“不倒翁”): 玩过这个玩具吗?它可是怎么弄都不会倒的?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来研究一下。

(分发各种重力玩具,小组研究,教师巡视指导)师: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玩具不倒的秘密了吗?

生: 我发现这个玩具鸟的嘴这边很重,尾巴那边是很轻的,拿在手里感觉怪怪的。

师: 放在桌子上看起来挺好玩的,对吧? 生: 这个“不倒翁”里面有重的东西。

生: “不倒翁”里的重的东西是放在下面的。我以前跟我哥哥一起做过,放的是橡皮泥。就是不知道这个“不倒翁”里面放的什么。

师: 很好,亲自做过了知道的就多了。看来我们以后也要像陈飞一样多动手啊。

生: 这个小人手里握住的东西也是很重的。

师: 我这里有两根吸管、一根牙签,我们就用它们来做一个小人。看看我们能不能做出一个不会倒的小人,好吗?

(学生制作,教师注意观察并及时给无从着手的组一定的指导)师: 你们的小人做成功了吗?它为什么不容易倒呢? 生: 因为吸管重,牙签轻。生: 我不同意,吸管也很轻的。生: 但是吸管有两根呢,而且那么长。

生: 过超说的是对的,牙签做的小人身体轻,两根吸管做的身体重,也是上面轻下面重,而且跟“不倒翁”一样,摇来摇去总是下面重。

师: 说的非常好!„„

【片断评析】教师有意识地从学生玩过无数次的竖铅笔开始和他们一起研究平衡现象,又收集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平衡玩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学生亲自制作平衡玩具,能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用材料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是这个教学片断的亮点所在。

(万云立)

3、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C案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3课。本课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类似苹果落地等现象的分析,认识一种常见的力——重力。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教材以常见的苹果落地、水往低处流、人跳高总要落地等现象,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从而发现地球都要吸引它周围的物体,认识什么是重力,并且举出更多的例子说明重力是普遍存在的。第二部分,研究重力,学会测量物体的重力。学生要学会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不同的物体重力大小是不同的。第三部分,研究有关重力平衡的现象。通过类似独脚小人站立瓶盖的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物体的平衡与重心的高低有关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与方法

● 能搜集相关证据说明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 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 能通过游戏对物体平衡现象进行研究。知识与技能

● 认识重力是地球对它周围物体的吸引力; ● 认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 了解物体的平衡与物体重心的高低有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到每一项科学发现都离不开生活; ● 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1 游戏: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做原地跳高动作,比一比谁跳得高。2 学生活动。

3 提问: 同学们跳得真高啊!有谁能跳起来而不落下去吗?为什么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呢?

4 学生讨论并回答。

5 提问: 你能举例说明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吗?这个吸引力的方向又是怎样的呢?

6 学生讨论、交流。7 学生汇报。

8 小结: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吸引力,它能把这些物体拉向地面,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我们把这种力叫做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评析】本课采用游戏方式导入,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科学学习;另一方面能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体现“做中学”的思想,并进一步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科学。

二、研究重力,学会测量物体的重力

1 提问: 各种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一样吗?怎样知道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多大呢?

2 学生回答。

3 讲解: 我们通常使用测力计来测量物体的重力。重力的单位用牛顿表示,符号为“N”。

4 学生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大小。

【评析】能用简单工具进行测量是《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科学能力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本环节通过指导学生使用测力计对身边的常见物体进行测量,一方面,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熟悉并正确掌握使用测力计的方法;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测量对生活中各种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逐步形成感性认识——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是不同的。

三、研究有关重力平衡的现象

1(教师出示修改过的“不倒翁”)谈话:同学们一定都玩过“不倒翁”吧!老师这个“不倒翁”怎么不灵了?你能帮我找出原因吗?

2 学生研究、讨论。3 学生回答。

4 提问: 如果把“不倒翁”里的重物放在其他位置,行吗?请同学们试一试。5 学生实验。

6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 小结: “不倒翁”不倒是因为它重心低的缘故。看来物体的平衡与它的重心高低有关,重心越低就越容易平衡稳定。

【评析】这里教师并没有采用教材给出的“独脚小人”的活动,而是选择了学生平时比较熟悉的“不倒翁”,因为它更贴近儿童生活,学生对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它还有利于学生对重心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出示“独脚小人”)提问:你们能使“独脚小人”平稳地站立在瓶盖上吗?

2 学生活动。教学片断赏析

“认识重力,重力是普遍存在的”教学片断

师: 同学们请全体起立,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大家站在原地,用力向上跳,比比谁跳得最高?

(学生活动)

师: 同学们跳得真高呀!有谁能跳起来而不落下去吗? 生(齐声): 没有!

师: 为什么人跳得再高,总要落回地面呢? 生: 因为我们人很重。生: 因为人是有重量的。生: 因为地球对人有引力。

生: 这个力叫地球引力,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生: 我还知道这个地球引力是由牛顿发现的。

师: 回答得真不错!你还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吗?

生: 跳高运动员跳得很高,但他还是要落在垫子上。

生: 体育课上我们把排球打得很高,最后它还是要落下来,说明排球也受到了地球引力的影响。生: 炮弹打得再高,最后还是落在地球上,说明炮弹也要受到地球的引力。生: 苹果成熟后,会自己从树上落下来,大科学家牛顿就是通过这个事情发现地球引力的。

师: 说得很对!你了解得真多,看来多读课外书是大有好处的。生: 我来说,水总是由高处往低处流,说明它也受到了地球的引力。生: 老鹰不管用多大的力也飞不出地球周围,说明它也受到了地球的引力。生: 对,还有飞机。

生: 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刚才他们说老鹰、飞机飞不出地球周围,是因为受到了地球的引力,我也同意。但是,火箭、航天飞机不是已经飞出地球,飞到月亮上去了吗?它不就没有受到地球的引力吗?

师: 对呀!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告诉他?

生: 不对,它们也受到地球引力,只是它们产生的升力超过了地球对它们的吸引力,所以可以飞到月亮上去。

师: 你回答得真棒!确实火箭、航天飞机也受到地球的引力。那你们说地球引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 地球引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因为各种物体都是往下落的。生(齐声): 对。

师: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热烈讨论,我们发现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都有引力,它能把这些物体拉向地面,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我们把这种力叫做重力。记住:重力是普遍存在的。

上一篇:大蒜观察日记 作文600字下一篇:小学生六年级作文:燕子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