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反思

2024-07-09

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短小却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了只有勤劳的人才能拥有幸福。童话故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相联系,配合上直观的图片从而更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上这节课时,我觉得学生兴趣很高,在读读、写写、演演、说说中,学的比较扎实,比较轻松。最大的收获是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以下是我这节课的几点收获和体会:

一、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这一课时,第一步就是激趣:通过现代教育的多媒体手段展示全课文的动态画片,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之始就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产生主动阅读的要求;第二步:将夏天蚂蚁劳动、蝈蝈休息;冬天各自得到不同结局的画面,配合课文出示,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

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自主探究。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学生进行表演体,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学生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探求拓展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课程标准总目标之一就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蝈蝈会怎样嘲笑蚂蚁?这里提供了丰富的创造性想象的余地。这个故事的结局:冬天到了,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学生的想象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蝈蝈的内在心理。两次想象对比,相异而丰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使学生受到自主教育求得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这类发展创造想象训练,促使学生的思维纵深发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加深内心体会

教学到最后的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自编了一篇三字经,内容如下:烈日下,小蚂蚁,搬粮食;绿蝈蝈,忙乘凉。

北风吹,勤蚂蚁,多幸福;懒蝈蝈,被饿死。

小朋友,学蚂蚁,爱劳动;展未来,生活美。

学生在学习三字经的同时再次从整体把握了课文。在最后的环节,我还注重成语的积累,借助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我结合《练习七》教学了几条成语,“有备无患,防患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利用故事情节,学生轻松地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也加深了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随着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尽其所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善学,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交往,构建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敢于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篇2: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反思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在教学设计时,我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悟,去理解人物的形象,去评价人物的优和劣。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教学中,努力体现以下几点。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时,首先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小蚂蚁怎样搬粮食?再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边读边指出画面上蚂蚁的背、拉动作。再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想象小蚂蚁们还会怎样搬粮食?推、拉、抱、扛等词都学生都说了出来,我顺势出示“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让学生练说。在说话练习之后,让孩子们亲自表演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深受作品的感染,对勤劳的蚂蚁们发出由衷的赞扬。

在后面理解蝈蝈们在炎热的夏天休息时也是一样。在说话训练中让孩子们充分明白蝈蝈自由自在、懒惰的本性。

接着,我还结合孩子日常的活动,让他们练习“下课了,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和“大扫除时,同学们有的……有的……个个……”的说话。就这样,在观察、练说、表演、朗读中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为语言积累创造环境

在本单元的读读背背中,让孩子积累的是“有备无患防范未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恰好是对本课中蚂蚁勤劳身影的真实写照。在学生的读、思、议、说之后,我适时地出示以上及“未雨绸缪得过且过”等词语,让孩子在语言环境中积累、丰富语言,这样的积累,他们很容易在具体生活中调动积累。其实,不止这一课,在《三个小伙伴》中积累“人心齐、泰山移”、“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等谚语。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训练,我抓住课文最后一处: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而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补充文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到了第二年夏天,蝈蝈又见到蚂蚁在搬粮食……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有不思悔改,终于没能熬过第二年冬天的蝈蝈;有知错就改,也开始储存粮食的蝈蝈;还有没有储存粮食,但和蚂蚁成了好朋友,与朋友一起温暖过冬的蝈蝈……

篇3: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反思

关键词:有效性,朗读指导,观察报告

一、“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的观察背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朗读的总n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新课标明确指出:“从一年级幵始就应指导学生十: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屮的作川。它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枳累、想象的丰富及现解力和id忆力的增强。“能川锌通I舌il•:确、流利、有感怙地朗读课文”对于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耍, 它是学习语文的主耍方法。因此, 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屮, 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II-确、流利、心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我校对“语文叉键素养”的具体要求。如何在阅读教学屮, 恰当地运川朗读于•段,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增强语言能力、发啟思维和陶冶情感, 是我们組木学期的重点研究目标之一。基于以丨•.原因, 我们这次“朗读指导的心效性”课堂观察, 也就应运而生广》观察前期, 木纟J1成员共同学了有关朗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前沿信息, 仔细研究并制定n见察量表, 从“朗读指导描述”、“朗读指导策略”、“朗读形式”和“简要分析”四个方面进打•观察和记录。接着, 我们乂将所观察班级的学生分为11组, 并依次编号, 分别由11位老师观察并记录课堂情况。在此尜础上, 我们语文教研组令体成员在2014年5月20 FI围绕“朗读指导的有效性”这一主题, 在四楼会议室JI•展了课堂观察, 观察内稗为钱群老师执教的阅读课《蚂蚁和蝈蝈》。观察结朿后, 观察纟11的全体成员将自d所观察到的内容一一呈现, 并围绕此次课党观察土题进行交流讨论。二、“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的观察结果统计低年级朗读指异有效忡观察量表-m班《蚣蚁和_蝈》执教老师_观察老师2014年5片20円低年级朗读措导有效性汇总表 (表一) :—m班《蚂蚁和蝈蝈》执教老师钱I!观察老师费敏、骆忆玢2014年5月20日序号朗读指导描述策略 (范读、创设情境、评价点拨、理解感悟、引读或其他) 朗读形式 (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自由读或其他) 简要分析 (有效、低效、无效及其原因) 分析建议个人朗读有效低效无效指导细节第一組4人3 11号小) JQ友非常&信, 举手积极, 指导读“西北风呼……起來《”老师评价她“我要穿羽绒服了!”她的朗读兴趣浓厚。第二组4人3 16号楮神饱满, 有洪亮的读书声’随着朗读还作摇头晃脑状。第三組3人21指导读“满头大汗”时, 老师补充“汗流浃背、汗如雨下”等洲.在教W引导下.卞生能立即理解词语, 所以读得到位。第四m4人3 120'•;发言欲很强, 有了他-次说的.杉L会, 在练习的基础h得到满足.第五组4人//4人-次也没被指名过第六组4人2/其屮2人•次也没被指名过第七组4人2225号, “呼呼地"读成“di”, 师指出了错误的地方, 使其及时改正„第八纽4人2 2读“背、拉”这两个字, 学生用辛苫的感觉读, 真能读好“背”和“拉"。第九组4人3 1通过学屯的1-:体体验, U:学斗:感受在炎热的夏天蚂蚁搬巫重的粮食确实很f:-苦, 加深对课文ft mnm, ii:学屮感受到这是群勤芳的蚂蚁-第十组5人3 236号基本读山满%大汗, 但匆忙、不明显。让他听后面同学的朗读, 感悟后丙次练习, 给予成功的机会。第I-组5人1/芄中4人一次也没被指名过共45人24 11有10人没有被点到名朗读, 不计入所^W分比75.6%24.4%

篇4:《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演来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品析重点词句,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品读夏天,行为对比中感受“勤”与“懒”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课件出示:夏日图)太阳公公火辣辣地照着大地,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小动物们能躲起来的都躲起来了,知了躲在树叶丛中一个劲儿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这时你就在火辣辣的太阳下,你觉得怎么样。天气这么热,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读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去课文中找一找。

【设计意图】都说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读书声,通过指导,让学生感受火辣辣的太阳,读出天气的“热”。

蚂蚁:(课件出示:蚂蚁搬粮食图)蚂蚁在干什么?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出示句子: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指读;演读。谁来做搬粮食的蚂蚁?搬过粮食你感觉如何?看图,想一想,除了背和拉,小蚂蚁还用了什么办法搬粮食?蚂蚁们用了各种方法来搬粮食,注意这两个词“满头大汗”“个个”,你会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小蚂蚁。指说。虽然天那么热,个个满头大汗,但是蚂蚁搬起粮食来还是那么起劲,真让我佩服哇,让我来夸夸他们。师读第一小节,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教师设计的具体情境、词语、句式来感悟,学生有了切身的体会,读起来才能更投入,更到位。

蝈蝈:多么聪明勤劳的小蚂蚁呀!正当蚂蚁干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他们是谁?(课件出示:夏日蝈蝈图)瞧,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一个个多会享受呀!课件出示:他们躲到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师读。他们为什么要躲在大树下呢?指说。理解“自由自在”。谁来做自由自在的蝈蝈,读读蝈蝈的表现。蝈蝈自由自在地乘凉,看到蚂蚁在劳动是怎么做的?出示句子: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指名读。 蝈蝈为什么要取笑他们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蝈蝈。指说。夏天时,蝈蝈和蚂蚁的表现是多么的不同啊!男、女生分组读。用“有的……有的……”说话。

【设计意图】教学中,抓住重点的词语“满头大汗”和“自由自在”,通过两种动物的不同表现,使学生在感情朗读时找到了依据,读得很有兴趣,读得融会贯通,并能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另外,通过对比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表现,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教学打下基础。

二、品读冬天,结果对比中感受“乐”与“苦”

蚂蚁和蝈蝈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转眼间冬天来了,(播放风声)你听到什么?你觉得怎么样?

蚂蚁: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先到蚂蚁的家里去看看吧。(课件出示:蚂蚁过冬图)。说说蚂蚁的活动。你就是小蚂蚁,你现在觉得怎么样?你的心情怎么样?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安心过冬,饿了就吃,无忧无虑,真开心哪,谁来高兴地读一读?指名读。

蝈蝈:此时此刻蝈蝈在干什么呢?看图说一说。你就是这只快要饿晕的蝈蝈,你现在还会笑蚂蚁是傻瓜吗?你会说什么呢?这时候蝈蝈和蚂蚁的生活是多么的不一样啊!指读第三小节。

【设计意图】再次对比,是对之前蚂蚁和蝈蝈不同表现的后果进行对比,两种动物的不同结局,让学生体会到勤劳的人不是“傻瓜”,懒惰的人一定会尝到生活的“苦”。

三、总结

夏天,蝈蝈只顾乘凉,唱歌,睡觉,根本不去想冬天怎么过,结果冬天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而蚂蚁在夏天很热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冬天的事情,准备过冬的粮食,事先有了准备,所以到了冬天就不会挨饿,这就是“有备无患,防患未然”。学到这里你想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指生说。对了,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要像蚂蚁一样勤劳,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让我们一起送一首歌给蚂蚁吧。放《劳动最光荣》。

【设计意图】读了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勤劳的蚂蚁尝到了甜头,而懒惰的蝈蝈却尝到了苦处。此时,学生感情得到了升华,体会到“只有辛勤劳动,才有幸福生活”。

篇5: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在设计中我抓住了中要语句要学生感悟,体验,但在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不够理想,例如在刚开始的时候“夏天真热。”这个句子的教学,我是先出示课文插图,并讲述:“瞧,夏天到了,(语文 课 堂 网)太阳公公火辣辣的照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树上的知了一个劲的叫着,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说是说出热了,可总感觉我所创设的这个情境学生根本没有体会到,图上的太阳光很柔和,也许应该加上知了的叫声点缀一下,和同学在课前去晒一晒火辣辣的太阳感受一下,或许学生在这时就会有更好的体验。

二、动作有些乱

例如在教学第二小节的时候,我最后让学生拿起书本齐读本节,并要求读出蝈蝈的懒和神气,舒服的不得了,要读出三种语气要求过多了,其实可以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读出来就可以了,也能够体会到蝈蝈的品质了。

四、评价不够

篇6: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这是低年级小朋友最喜欢的课型,所以这节课我主要从趣味性入手,在课堂中通过唱歌、表演等手段来给孩子们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课文中既有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也有蝈蝈本身前后情况的对比。寓褒贬于对比之中,含讽刺于描写之内。两种昆虫,两种结局,说明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文篇幅虽短,但却富有教育意义。针对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我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参与、感知中,发展他们的能力。

一、在自学中主动探索

课文的第一段一群蚂蚁搬粮食的忙碌场面和第二自然段蝈蝈的悠闲自得形成鲜明对比。这两段结构完全相同,用的是“有的„„有的„„个个„„”句式。为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自学能力,我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边读边画出书中描写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的语句,然后用投影出示蚂蚁搬粮食、蝈蝈乘凉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它们在干什么?最后出示填空题:()在(),有的(),有的(),个个()。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这一填空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地先说蚂蚁或者蝈蝈,而不受课文的束缚。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的主动探索。自主读、自主想、自主说,最大限度地在时间、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积极性高、探索性强。

二、想象中主动创新 课文中描写蚂蚁搬粮食的动作的词只有“背”、“拉”,写蝈蝈自由自在样子的也只有“唱歌”、“睡觉”这两个,事实上,图中所画或者它们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动脑筋去想一想,蚂蚁还会用什么动作搬粮食?蝈蝈还会干什么?看到蚂蚁在大热天那么辛苦地搬粮食,蝈蝈都笑蚂蚁是傻瓜,它们会说些什么笑话蚂蚁?学生的想象自然贴切,既有蝈蝈的直接感受,又有内在心理,两相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课文的主题,使学生深受教育。

教学最后,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然火辣辣地烤着大地,这时候,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在干什么呢?”用延续情节引导想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章主题的认识,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课堂中不禁锢学生的思维,不要求统—的答案,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个体自身的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增强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在朗读中主动感悟

首先,我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对于蚂蚁,我注意引导学生读好“背”、“拉”、“满头大汗”等词语,想象当时蚂蚁那种热烈的劳动场面,体会蚂蚁搬粮食的辛苦,读出蚂蚁当时那种很累的感觉,读出对蚂蚁的赞美之情;对于蝈蝈,引导学生读好“唱歌”、“睡觉”、“自由自在”等词语,体会蝈蝈的懒惰,读出蝈蝈那种很舒服、很自由自在的感觉。同时,引导学生把蚂蚁和蝈蝈的表现在朗读中比较,使学生有所感悟,加深认识,激发情感。其次,读的方式多样化。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读法,如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表演读等。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配上动作的表演读,学生以饱含情感的角色语言和逼真的动作,读得入情入境,效果很好。

四、寓言故事应该尊重浪漫主义还是科学?

本文以蚂蚁和蝈蝈两个不同习性的昆虫作为对比的对象。蚂蚁体形很小,生活在温暖阴暗潮湿的洞穴里,到了冬天很温暖。蚂蚁吃的事物也很杂,所以它们可以在夏天就为冬天准备食物。而蝈蝈体形比蚂蚁大几百倍,它们喜欢栖息在田野或庄稼地,以植物嫩叶为食。

课文运用寓言来告诉我们蝈蝈不为冬天的生活做打算是不对的,可是我却认为蝈蝈没有错。科学告诉我们:假如蝈蝈它们也像蚂蚁一样在夏天努力贮备粮食,可是到了冬天这些粮食都枯掉了还是不能吃,不是吗?

在上课前我就把我的疑虑拿出来讨论过,可是有人说我太刻板。因为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应该抓住浪漫主义这个主线。我想想也是,既然专家们都写在书上的,肯定就是要我们教者抓主线,也许是我太钻牛角尖了!于是,我在教学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到了冬天,蝈蝈又冷又饿经过蚂蚁的家,蚂蚁会对蝈蝈说些什么?小朋友大多数的回答是责怪和教育,如:“谁叫你夏天不劳动,冬天就又冷又饿,活该!”“你应该在夏天就为冬天储备一些粮食,冬天就不会又冷又饿了。”可是,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不知道如何招架:“蝈蝈,别哭了,你就住我们的家里吧,我给你吃好吃的,明年夏天你可要像我们一样也准备好食物。”听到这个回答,本来就有疑虑的我第一反应就是:“蝈蝈进不了蚂蚁的家,我该如何引导他们呢?尊重科学还是浪漫主义?”在我思考的一瞬间,我不自觉地反抛了一个问题出去:“这只小蚂蚁真热心,可是其它小蚂蚁同意吗?”问题一下去同样会有很多小手举起来:“同意,我也像邀请它们。”“不同意,它们太懒了,我不要和它们做朋友。”可是课堂生成真是永远出乎意料的,有一个小男孩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蝈蝈不可能去蚂蚁家,因为蚂蚁比蝈蝈大很多很多!”听完回答我恍然大悟,科学就是科学,作为教师的我们怎么能在孩子启蒙阶段就给他们灌输一些不符合科学的知识呢?有的人曾经严厉的批判那些戏说历史的电视,说他们混淆历史,误导孩子!而那些编剧、导演们也理直气壮地说:“我已经注明这是戏说,怎么能说我们混淆历史呢?”可是我还是坚决反对孩子甚至大人多看这些电视,因为我们要尊重历史!所以,我同样呼吁尊重科学!

五、“勤劳”、“懒惰”考验孩子的理解能力!

《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我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就是先通过学生的朗读整体感知蚂蚁很勤劳,蝈蝈很懒惰,再一起具体分析课文,并进行语言训练。可是,局里的教研员提出应该从具体分析到得出结论。这让我很困惑,本来想问问原因,可是因为她很忙,所以没有找到机会。可我还是不理解,我觉得两个设计都没有错呀,而且我在上课之前随意问了一个小男孩:“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他很快的回答我:“我喜欢蚂蚁。”我又追问:“为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说:“蚂蚁很爱劳动,蝈蝈就知道睡觉、唱歌,不劳动。”同时,在我和孩子们一起制作蚂蚁和蝈蝈的头饰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抢着制作蚂蚁,不喜欢制作蝈蝈,这也说明了孩子们喜欢蚂蚁不喜欢蝈蝈。其实这个故事很浅显,一年级的孩子读了几遍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那为什么要等分析完了以后再总结呢?是不是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还是我是个新教师,还不懂得教学的思路或者窍门?

真希望有谁能给我指点一下!

六、教学少花样,多实在!

在《蚂蚁和蝈蝈》的初期备课中我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或者说是为了课堂的热闹曾经这样设计:所有的学生都戴上蚂蚁或者蝈蝈的头饰,成为草丛中的居民,在大树下的草丛里上课。为了这个设计我花了很多时间,并发动学生一起做头饰。可是在一个班试上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做了很多的无用功,虽然全班四十几个孩子都戴上了头饰,看上去很热闹,可是上课的时候有的孩子觉得戴得不舒服摇摇头,或者摸摸头饰;有的孩子很开心,看看别人的头饰和自己的一不一样,好不好看等。这不是提高了他们的兴趣,而是给他们提供了分心机会。所以在正式上汇报课的时候,我撤掉了辛苦做好的头饰。虽然没有了装饰,可是我们还是草丛中快乐的居民,上课的兴趣完全没有减少,而是少了很多分心的时候。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教学中不一定热闹了才能算是一堂课好的课,兴趣的提高不一定只有外界物质可以做到!外表的花俏容易浮于表面,还是少一些花样,多一些实在!

虽然课已经顺利的结束了,但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是需要我去摸索,探求!这两年一路走来收获了不少,但经验还是太少,不懂的还是太多,需要学习的路还很漫长,我会努力让自己不断进步!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本文篇幅虽短却很有特色。尤其突出的是文中“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描写,使全文十分生动。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了学生爱读的好教材。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针对本文特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自学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文感受蚂蚁的勤劳,蝈蝈的懒惰。懂得只有像蚂蚁一样勤劳,才会有幸福的生活。第二课时的自学目标:背诵课文,并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今天这节课是第一课时。课上下来,专家评委给予了点评,我感触颇深,具体总结如下:

一、要踏踏实实抓好学生预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我根据平时的预习要求,特地设计了《预习记录本》,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相对完成。虽然形式较好,设计也较新颖,可无形中加重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难以真正落实,其效果也不甚佳。在“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个人自学”环节上,我自信地认为学生已在家预习过了,无需再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预习时间。结果,有不少学生没有完成预习作业,对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囫囵吞枣,文章读得也不熟。课后,经过专家的指点,我进行了深刻地反思:一年级学生不应留书面的家庭作业,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当堂完成预习作业,一方面给学生减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另一方面,老师也便于监控,实实在在地抓好预习,逐步培养其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要把课文备透,让学生一课一得,不能流于形式

“引导自学”型的课堂,虽是让学生自学,可实质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抓住自读自学的“精髓”,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让学生有效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把教材吃透,从一个很高的层面去把握课文,设计教学思路,针对每一课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提出自学重点,一课一得。

自学重点的出示方式可以多样,如小黑板、幻灯片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另外,课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在自学重点中出示,而应该是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自学方法,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和集体交流之后,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所感悟到的,其感受则因人而异。

此外,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我想通过表演,让学生在评价中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语,进一步理解课文。结果,学生草草读完课文后,就开始演了,有的小组为了角色还争了半天,导致表演时间过长,也难以组织,流于了形式。整个过程看起来热热闹闹,可学生并不是真正深入课文去揣摩。

三、要切切实实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准备“痛苦”地转型

说来惭愧,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并没有扎扎实实地按照“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进行授课。教学《蚂蚁和蝈蝈》时,一堂课下来,深有感触:自学能力的培养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真正沉下心来进行有效自学,往往是停在表现,浅尝辄止。学生的“引导自学”型课堂结构学习模式还没有形成规模,小组合作分工未很好明确,但基本做到轻声细语。学生小组交流自学情况的有效性也未得到较好的体现。由于学生未能真正融入课本,真正进行思考,课堂缺少了学生思维的跳跃和智慧的火花。针对这些问题,以后我会进一步加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引导自学”型课堂模式真正落实到每一堂课。

四、开展比赛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胜,如何使枯燥的检查预习生字、词变得生动有趣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将比赛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入课堂,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如在上课开始检查预习生字词时,我让学生小组之间开小火车读。在这样的比赛中,学生不但不感到乏味,而且能主动地参与,极大地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五、采用直观教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直观教学生动、形象,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我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件强大的交互式功能以及生动有趣的内容,深深吸引了学生。

六、创设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情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活泼、色彩斑谰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蝈蝈,在第二年的夏天会怎么做?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七、营造读的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课档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二年级。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采用电脑朗读,老师范读、指名读、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并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

八、启发想象,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的想象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如课文中“蝈蝈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就结束了这篇课文,我启发学生通过想象,让他们想像一下“明年的夏天蝈蝈们又会怎样做呢?”明白了道理,也揭示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这样做,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又大大调动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篇7:《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以前偶尔有机会出去听别人上课,这次自己来上一堂公开课,让我收获良多。这次我上的是一年级的《蚂蚁和蝈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抓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围绕朗读、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对比以及它们的夏冬对比组织展开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平时较注重提高自己的语文基本功,如练字、练普通话、练有感情朗读,通过这次的活动让我认识到语文教学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这次活动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程文君老师的课,她和我同上一年级,但她的低龄化的语言和许多的鼓励使孩子们整堂课都兴致盎然,轻松完成教学目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在备课上课时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语言,同时广泛积累评价语,用精炼、适当的语言让孩子们感受语文,用准确丰富的评价语引导孩子、激发孩子课堂兴趣。

在最后的评课交流时,最值得我深思的是王校长说的“文本的解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仅仅广查资料或许总是会有缺憾,设计亮点需要教师深入文本、深入思考,扩展自己的思维,设计出教学特色,如王校长提到的《蚂蚁和蝈蝈》一课中“个个”可引导学生感受蚂蚁的团结、协作和蝈蝈的一盘散沙。今后的备课中我要先深入课文、深入思考,在广阅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出见解,这样既能加深孩子对文本的理解,又能让孩子大胆想象、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

篇8: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 (踏进教室) :同学们, 现在给你们出两道谜语, 看哪个同学能猜得出来是什么动物。

1.小小诸葛亮, 稳坐军中张;布下八卦阵, 捉拿飞来将。

(蜘蛛。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

2.耳朵像蒲扇, 身子像小山, 鼻子长又长, 帮人把活干。

(大象!学生的回答更响亮了。)

【设置情境,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嗯, 看来这些小谜语难不倒我们同学, 那今天我们要上的内容也和动物有关系, 那就是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写的《绿色蝈蝈》。

(师板书标题《绿色蝈蝈》)

二、学生活动, 感知内容

师:大家来读一下这个标题, 弄清文章介绍的对象? (蝈蝈)

师:大家见过蝈蝈吗? (见过)

师:那我们方言叫做什么?同学们能告诉我它长什么样吗?

(学生有的以为是蝗虫、有的认为是螳螂。有的说“绿色”、有的说“黑色”、有的说“褐色”……)

师:好, 那大家一起来看这几幅彩色图, 看看蝗虫、螳螂和蝈蝈的区别。 (师播放相关昆虫的幻灯片)

【通过对比, 学生发觉蝈蝈和蝗虫、螳螂有些相似之处, 但他们之间是有区别的。】

师:如果让你给同学们介绍蝈蝈, 你会介绍什么内容?

生1:我会介绍颜色、介绍它住的地方。

生2:我会介绍它的形状、它的声音。

师:那你能给我们模仿一下蝈蝈的声音吗?

(学生模仿, 全班鼓掌)

生3:我会介绍它喜欢吃的东西。

师:那你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东西吗?

生3:蝉, 我在树下见过它吃蝉, 也见过它吃青草。

师:哦, 看来这个同学平时很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那哪个同学能用100字左右来介绍一下蝈蝈的习性?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生讨论、动笔)

学生代表发言:蝈蝈有黑蝈蝈、绿蝈蝈、褐色蝈蝈等等, 而我们平时见到的蝈蝈是庄稼地里的绿蝈蝈, 它有一对眼, 三对足和一对灵活的触角, 一双黄色的翅膀, 身穿绿衣衬衫, 爱吃蝉肉, 也吃点青草, 叫声像蝉, 但比蝉的悦耳动听。 (学生鼓掌)

师:嗯, 看来我们同学对蝈蝈并不陌生。说实在, 老师觉得好惭愧, 我没见过蝈蝈 (其实见过) , 更不用说听到它的声音了, 但见过蝗虫, 刚开始我以为蝗虫就是蝈蝈呢, 现在知道了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在这里你们让我知道了蝈蝈的多种颜色、蝈蝈的声音、蝈蝈喜欢的东西, 现在你们就是我的老师。 (生开心地笑了)

【创设这样的一个环节, 目的是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引入新知, 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学习这样的科普文章费劲了。创设情境问题, 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舞, 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 我们的教学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师:刚才关于蝈蝈的知识都是同学们讲的, 那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呢?

好,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翻到《绿色蝈蝈》这篇文章, 自己快速地默读课文, 找出在各文段里所出现的生字、生词并根据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划出你认为重要或者写得好的句子或段落, 并在旁边标注理由。

(学生打开课本, 开始带着问题默读)

【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工具书, 还有同桌间的讨论, 解决了生字、生词。往下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文中获取信息——文中介绍了蝈蝈的哪些习性?】

生1:老师, 我觉得这篇课文介绍的内容和我们刚才讲的差不多一样, 有叫声、有形状, 也有它爱吃的东西——蝉肉。

生2:但是我觉得作者还向我们介绍了蝈蝈还喜欢吃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 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他比我们知道的多。

生3:其实文中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蝈蝈的叫声——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外形——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食性——从课文第四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 它们的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在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从学生认识出发回到新知, 学生就会很容易地从文本中获取自己所想要的信息来解决问题, 这样, 学生就不会觉得科普类文章乏味和难以理解了。】

三、发现问题, 探究缘由, 学习作者的精神

师:刚才的发言中我注意到有个同学说作者比我们知道的多, 那你们觉得原因是什么?大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进行分析吗?

生1: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思考总结的原因。如“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蝈蝈无法讲话, 作者喂蝈蝈很甜的水果, 蝈蝈都很爱吃, 而蝈蝈在吃蝉的时候, 先吃肚子, 那里堆积着糖浆甜汁的嗉囊。这些都是作者细致观察、思考总结的结果。

生2:那是因为他对科学负责、热爱和执著的态度。别人在欢度国庆的日子里, 作者却没忘记去观察昆虫, 如“我独自一人……”

师:同学们能把问题看得如此的透彻, 我觉得你们也很认真地阅读了这篇文章, 你们真不简单。所以, 只要我们也能做到对自己喜欢的昆虫善于观察, 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 那么同学们也就成了“小法布尔”了。

四、品味语言, 体会情感

师:好, 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 先进行自我思考, 然后以邻座的四个同学为一组, 进行交流, 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标注理由。最后每个组拿出一个句子或段落作代表性发言。

(学生研究讨论、派代表发言)

组1:我们喜欢这一句:“这种昆虫非常漂亮, 浑身嫩绿, 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 身材优美, 苗条匀称, 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细腻地描写了蝈蝈的外形, 生动形象, 充满感情,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漂亮的蝈蝈。

组2:我们喜欢这一句:“绿色的蝈蝈啊, 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 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蝈蝈, 把蝈蝈比成歌手, 流露出了作者对蝈蝈浓厚、炽热的喜爱之情。

组3:我们喜欢这一句:“蝈蝈是彼此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 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句话让我们感触很深, 这些小小的昆虫都懂得和睦相处, 更何况我们人类呢!而我们有时还不如它们, 不是吗?在学校, 有些同学为了点小事而打架;在家里, 有些人为了点钱而六亲不认……这不值得我们去深思吗?

……

师:同学们的体会多么深刻啊。是的, 我们人类其实有时候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所以, 我们班的同学也应该向这小小的昆虫学习, 努力营造一个友爱和睦的班集体环境。

师:在这篇文章里, 作者不惜笔墨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其实,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还体现在作者对蝈蝈称呼的变换上, 大家都可以从书中找出有关称呼变换的词语。 (学生找)

众学生:狂热的狩猎者、艺术家、歌手、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

【通过小组合作, 让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个问题的设计, 可以帮助学生从科普小品中获得一种宝贵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法布尔老人对昆虫世界的深厚感情, 同时,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五、通过比较, 了解文本的语言特点

师:通过刚才对语言的学习, 大家可以拿前面我们同学介绍蝈蝈的语言和本文对比一下, 看看有什么异同? (学生读自己的作品, 其他学生思考)

生1:我觉得本文语言较生动。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使得文章自然、亲切, 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生2:本文对蝈蝈声音的描摹上, 生动形象, 惟妙惟肖。

生3: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介绍用语也很生动, 他用了“灵活”、“穿绿衣裳”、“悦耳动听”等。

生4:我觉得刚才那位同学的语言也有平实的, 如他在介绍蝈蝈的种类时语言就比较平实。

师:看来同学们在学这篇课文时, 不仅做到了眼到、耳到、手到, 更重要的是做到了心到。通过这样的比较学习, 大家也了解了语言的生动性。那么, 我们写作文时, 向别人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时, 我们就可以模仿文中的写法, 把文章变得生动有趣。

【学习语文本质上就是学习语言, 要把语文教出“语文味”, 就必须引领学生品读语言。所以, 在这个环节我让学生拿自己的作品和文本进行比较, 交给学生自己去品读、去思考、去表述, 通过比较和在对语言品读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绿色蝈蝈》教学反思】

以前上这篇课文时都是按着上说明文抓特征、讲方法、理顺序、抓语言的规律来上。学生就这样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觉得枯燥没意思, 收效也甚微, 而自己也觉得上这样的文章索然无味。可在新课程理念 (对于科普文章的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如何从文中获取信息) 的指导下, 我设计并实施了这一课的教学, 感触很深。

在这一节课中, 从感知文本内容, 到品读文本语言, 再到合作探究, 再到反思, 学生们的发言很积极, 主动地学习, 热情度高涨, 与以前的教学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在于, 一是我在课堂上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再也不像以前那样, 以自己为主体, 教师讲, 学生听, 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学习;在这节课中, 我创造了一个和谐平等的平台给学生, 所以才有了他们在课堂上的畅所欲言, 展示自己。二是因为转换了角色:自己放下了“教师是绝对权威”、“教师高高在上”的架势, 把自己融入了学生当中, 也成了一个学习者,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自探索, 无不体现了一种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因此学生成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篇9:《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该如何教好这一课呢?当时我的想法是:除了要让学生读通、读懂课文之外,要适当加强说话的训练——在文章的一、二两小节,都用到了“有的……有的……个个……”这个句式。于是,在学生解决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并指导他们细读了一、二两个自然段之后,我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点,很快就有学生发现了这个句式。就这个句式,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子说一说“一群蚂蚁在搬粮食,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一群蝈蝈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接着用前面《识字2》中学习到的体育项目说一说“运动会上,运动员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最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说一说“下课了,同学们在院子里活动,有的……有的……还有的……”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说话训练,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了回顾,还结合实际学会了灵活运用这一句式。

第二课时教学文章第三自然段,我仍然紧紧抓住这个句式,先让学生用口头填空的方式回忆了一、二两个自然段的内容,再让学生对第三自然段进行扩充:“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堆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蝈蝈(有的……有的……还有的……个个)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当这四组句子一起放在学生面前时,给学生的震憾是强烈的,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也不言自明。

篇10:蚂蚁和蝈蝈的教学反思

《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学生很喜欢阅读,这也是我选择这篇课文的原因。

在教学中,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我利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网上下载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动画课件,生动有趣,深深吸引了学生。有助于学生直接感受和理解语言,通过视、听、说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情景,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变成生动活泼、色彩斑谰的真实生活,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假设自己就是蝈蝈,在第二年的夏天会怎么做?创设真实生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语文课档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一二年级。为此,让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这是实施教学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进行读的训练,并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对学生的朗读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和渴望。当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给予指导。

篇11:蚂蚁和蝈蝈课堂教学反思

刘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剩下的3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背诵课文。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快和它们打声招呼吧!出示:蚂蚁、蝈蝈图

2、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蚂蚁和蝈蝈,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书空姿势)齐读课题。

3、复习词语。出示词语。

乘凉 冬天

躺在装满 粮食 洞里

刮起来

呼呼地 满头大汗

自由自在 又冷又饿 指名读词语。

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发生在哪两个季节。(夏天和冬天)让我们先去夏天看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火辣辣的太阳照在你的身上什么感觉? 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2、天气这么热,你会干什么?那小蚂蚁们又会干什么?指名说。出示:一群蚂蚁在搬粮食。

3、看图说说它们是怎么搬的?学生说背、拉,引导学生做动作。它们还会怎么搬?它们干得多起劲呀!它们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有的……。他们中有没有偷懒的?从哪里看出来的?(个个)个个就是每个,而且他们干得是满头大汗。(出示:满头大汗)指名读。

3、学习“汗”的写法。说说你是怎么记住的?看,这个字,左边是三点水,这么多的水哪儿来的?是的,是干活流下来的。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

看,满头大汗,说明汗水特别的多,你能用动作表示一下吗?

4、指导朗读。“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加上动作读。齐读。

5、小蚂蚁们干得多卖力!夸夸他们吧!

6、小蚂蚁们的劳动场面,你一定想记住吧!试着背一背。指名背,齐背。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蚂蚁们在烈日下,热火朝天地搬粮食,此时,蝈蝈又在干什么呢?

1、请小朋友们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先读课文,再说说这是一群什么样的蝈蝈?

2、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学习结果。

出示:这是一群()的蝈蝈。(1)自由自在

出示:自由自在。这个词语的意思你明白吗?看,蝈蝈有的唱歌,有的睡觉,有的跳舞,他们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叫“自由自在”。你什么时候也感到自由自在?

你能读出这种自由自在的感觉吗?(2)懒惰

从哪里看出来的?“躲”蝈蝈躲什么?(3)你还发现了什么?出示: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哪个词?“笑”笑什么?除了笑,还能听到蝈蝈在说什么? 你们这群傻瓜。这么热的天,还在外面搬粮食。蚂蚁们,你们同意蝈蝈的话吗?说出你的理由。蚂蚁勤劳会打算,蝈蝈懒惰只想现在。

请女生读蚂蚁的话,男生读蝈蝈的话。老师读旁白。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冬天快到了,听,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感觉怎么样? 读第一句话。

2、蚂蚁和蝈蝈是怎样过冬的?

看,这是蚂蚁的洞,你看到了什么?

对,出示:装满粮食,这满满的粮食是哪儿来的?

3、你还看到了什么?蚂蚁们在干什么?看他们的样子多开心啊!引读: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他们有的(),有的(),个个()。指名学生说。

4、蝈蝈又是怎样的?指名说。出示:又冷又饿

看,寒风中的蝈蝈在发抖呢!齐读。

5、课外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 蝈蝈为什么会又冷又饿?

蚂蚁们,你们能告诉他们答案吗? 板书:勤劳

6、此时,你最想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 先跟同桌说一说。

五、分角色表演

学生小组里先演一演。

表演结束,追问蝈蝈,你有什么想说的?

六、学习生字

看蝈蝈搬来了两个生字。

1、指名读。

2、给生字找朋友。

3、说说你是怎么记住他们的?

4、展评。

《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一下的《蚂蚁和蝈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根据新课程对小学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剩下的3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

3、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词语,复习一下本课词语,检查孩子们对本课词语的掌握。由图进入课文。以图画的展现,将学生带入情境,说说这火辣辣的太阳给你什么感觉,进而让学生读出 “夏天真热。”的感觉。接着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出自己在这么热的天气里会干什么?进而体验蚂蚁此时搬粮食的辛苦。在教学蚂蚁搬粮食时,让学生做动作表演,强化体验蚂蚁搬粮食的辛苦,在让学生读这段话,从而产生对蚂蚁的敬佩之情。在教学这段是,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在脑海中展现课文情景中去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让学生背诵这一自然段。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采用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读课文说说自己看到一群什么样的蝈蝈,再通过交流讨论结果的方式,从而让学生看到一群自由自在的、懒惰的、会嘲笑别人的蝈蝈。当学生说出蝈蝈说蚂蚁是傻瓜,进一步追问蝈蝈此时会说什么?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并通过采访蚂蚁们是否认同他们的看法,为第三自然段作铺垫。

教学第三自然段时,先通过看图,比较蝈蝈和蚂蚁的情况。让蝈蝈以提问的方式,为什么自己会这样,让蚂蚁说出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道理。最后先通过小组表演,后在让学生自己表演。学生兴趣很浓,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最后在追问蝈蝈以后会怎样做?进一步强化本课的情感目标。

教学生字,采用了随课文学习了“汗”,通过让学生说记忆方法,教师引导理解“汗”的意思,再让学生书空写生字。教学“粮、冷”,让学生说说记忆方法,并用“三看”的方法让学生写好生字。学生写字时,提醒孩子们注意写字姿势。在展评时,教学生通过比照的方式,让学生把字写得更好。

篇12:《蚂蚁和蝈蝈》教学设计

1、谈话:今天老师从童话王国里请来了两个小动物瞧,蚂蚁小小的我们叫它小蚂蚁,蝈蝈呢!绿绿的我们叫它绿蝈蝈!这两个小家伙之间会发生什么好听的故事呢?

2、播放课文动画。

3、好听吗?想不想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蚂蚁和蝈蝈》(齐读)下面请打开书让我们快点进入这两个小家伙的童话世界吧!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生字下面做记号,并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不添字,不漏字。

2、来当小老师,和学习伙伴你读一段,我读一段,互相帮助,互相指正。

一起学习真好,和学习伙伴共同读读课文吧!

3、看大家读得这么起劲,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也想凑凑热闹了,瞧,他们急急忙忙赶来做客都忘了戴拼音帽子了,没有拼音要想准确叫出他们可不容易,你愿意试一试吗?(指名领读生字)

三、精读

l 学习一自然段

过渡:生字读好了,我们可以来读这个有趣的故事了。

1、刚才大家读得那么起劲,老师听着都心痒痒了我先来,,范读:(闭眼边听边想象)提问: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画面?

2、蚂蚁是怎样来搬粮食的呢?

3、这几只蚂蚁只是开路先锋,走在最前面,蚂蚁大部队还在后面呢!请大家开动脑筋想想除了背和拉以外,后边的蚂蚁还会怎么搬粮食呢?你能用“有的……有的……个个……”来说吗?。

4、表演:这些小蚂蚁 可真能干,你们愿意当一回勤劳的小蚂蚁吗?现在我们来玩一个蚂蚁搬粮食的游戏,好吗?请起立,现在你们是谁呀?

那小蚂蚁们我们出发了一定要用力搬,可不能偷懒哟。

小蚂蚁们,感觉怎样? 有感觉的小蚂蚁请举手,采访:你搬着粮食感觉怎样?你现在对蚂蚁搬粮食有了体会,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5、你喜欢这些蚂蚁吗?喜欢他们什么?

l 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些蚂蚁在烈日下搬粮食,看了真让人心疼,这一切蝈蝈也看在眼里,他们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1、(出示句子)自由自在 什么意思?蝈蝈在自由自在地干什么?这些蝈蝈的日子过得怎样 ?

2、和蚂蚁比起来,这些蝈蝈很会享受,请大家再看看这幅图,看看这几只蝈蝈的表情,展开想象:蝈蝈会怎么笑话这群辛辛苦苦运粮食的蚂蚁呢?

3、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l 学习三自然段

1、过渡:这些蝈蝈自由自在地,又是睡觉,又是弹琴多开心呀!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冬天来了,听!(课件播放风声)读句子(……)

2、这么冷的天,我真有点担心它们,他们住在哪儿?吃什么呀?我们先去看看蝈蝈(出示插图句子),课文是怎么说的?

3、指导观察,想象

瞧这只蝈蝈――在哭呢,它为什么哭呀?听,他一边哭一边还在说话呢!你听到了吗?

再看这两只蝈蝈有气无力地趴在地上,他怎么啦?

4、蝈蝈又冷又饿,过着可怜的日子,蚂蚁呢?是不是也一样,我们到蚂蚁家去看一看,请你读读描写蚂蚁的句子,你觉得小蚂蚁冬天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5、这群蚂蚁在做什么?课文补白:蚂蚁有的……有的……

6、同样是昆虫,同样是在冬天,蚂蚁和蝈蝈的心情一样吗?请你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蚂蚁和蝈蝈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命运。

四、总结

1、蚂蚁围着火炉有吃有喝,过着幸福生活,那些蝈蝈怎么就饿死了呢?老师真是想不明白。蚂蚁幸福的生活是靠什么得来的?

2、蚂蚁不怕吃苦顶着炎炎夏日为冬天做准备,才有了冬天幸福的生活,那我们呢要想将来过幸福的生活,现在就要怎样?

3、写字(机动)

上一篇:英国拟现金奖励器官捐献下一篇:如何打造一个标新立异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