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加速度

2024-07-11

高中物理教案加速度(共8篇)

篇1:高中物理教案加速度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沪粤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速度》,是在前四章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第五章长度和时间测量基础上,针对学生发展和学习内容的需要,安排设计的一节内容。他继承了前四章从生活到物理的教材编写特色,同时为后续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基调。

学情分析:小学数学及初中数学在速度学习及训练方面较多,而在单位换算及物理意义的构建上由于学科局限,较少涉及速度的物理意义。

本节课是常规的概念课,对教师来说可能驾轻就熟,但对学生来说,他们将遇到学习物理以来的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建立严谨的物理概念;第一次学习用严谨的方法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第一次学习复合单位及换算关系;第一次学习设计表格;第一次学习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第一次学习用规范的方法解决问题。基于以上认识以及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把本节课的重点作如下三个创新:一、把教材中用纸锥下落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改成观察图片。原因:1、静态的图片能突出观察重点,动态的实验很难具有复制性和重复性,不人为设置认知难度。2、图片用生活中常见的观众和裁判的方法,更贴近生活实际。二、针对测纸锥速度活动中重在方法应用和器材使用方法的巩固,把重点放在需测物理量、器材选择和表格设计的思考上面,对实验结果略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测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重视解题规范。从学生的知识准备来看,课本中的例题用数学方法即可解决,因此重点在解题规范和规范中的物理意义。

本节内容无论是从学生的知识准备,还是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都至关重要。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按以下程序展开。

首先,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中的快慢入手引入课题,降低认识难度,使学生具有亲切感。

然后,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路程和时间的比较引入速度概念。

接下来,按常规概念课的教学按定义、公式、单位、应用进行教学。其中应用部分分别设计了一个实验和一个例题分析。

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目标:1、知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会进行速度单位换算;3、会进行简单的表格设计:4、知道速度表、里程碑(牌)的含义。

难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重点:速度的定义及理解,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法指导:实验、观察、讨论

器材准备:刻度尺,纸锥、秒表(或手表)

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指导观察书P108图5—17指导观察学案中的图片问:甲乙两位同学在各自的小区内跑步,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引入速度概念简要介绍单位时间介绍速度单位板演单位换算分析例2指导观察书P109图5—20指导观察速度表指导完成P110活动板演书P110例题指导完成例4指导阅读P110生活物理社会思考:猎豹怎样才能追上鹿说一说谁游得快,并说明怎样比较的读一读,写一写根据定义尝试写出速度公式学生练一练学生分析了解一些物体的速度说说你获得的信息思考、讨论、交流形成方案并实验完成例4阅读书P110生活物理社会创设问题情景,引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并思考其中的物理道理为导入速度作铺垫建立概念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了解复合单位的换算方法通过思辨理解速度定义巩固复合单位的换算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尝试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用简洁合理的方法记录活动数据、巩固仪器使用了解解题规范中的物理意义即时训练反馈情感态度价值观

板书设计:速度

一、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2、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4、单位:国际单位米/秒(m/s)常用单位千米/时(km/h)厘米/秒(cm/s)

5、测量

作业:巩固练习

三、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采用静止图片观察及分析,较教材上设计的观察纸锥降低了难度,学生能够很快从观察图片中获得时间和路程及相关信息,很快切入主题。

二、重视单位换算的物理意义构建及训练,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习中单位换算掌握较好,达到教学目标。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学生在测纸锥下落的速度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由于该实验重在过程而结果不是重点,所以经过引导,学生能够针对活动过程中的困惑提出相关问题。

四、从解题规范来看,学生在课堂训练及课后练习中都能重视物理意义的构建及应用。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由于选用静态图片代替教材上5·4活动,跟平行班比较,学生在速度概念建立及理解上略有欠缺。具体表现在学案中例2的分析上。

二、重视例题规范的教学,造成部分学生忽略物理意义,变成单纯的习题训练。

基于以上成功及不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物理教学的脉络逐渐清晰:

一、重视教材,利用好教材,尽最大努力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重视概念构建及理解。

三、继续重视物理问题解决中的物理意义的构建和应用,在应试和素质之间寻找平衡点。

篇2:高中物理教案加速度

1.让数学课堂扎根于生活。课始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让学生通过比较思考“笑笑从家到学校用了6分钟,淘气从家到学校用了8分钟,他们谁走得快?”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我们常说的走得快指的是走路的速度快,而速度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它还跟路程有关,由此导入新课。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

2.注重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激发认知冲突,进而补充“笑笑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40米,淘气家到学校的距离是640米”条件,让学生继续思考、合作探究“现在,你能判断谁走得快谁走得慢了吗?”,可以让每个同学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并通过算一算,比一比,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比较两个人走路的快慢,实际就是比较两个人1分钟行驶的路程,而这1分钟行驶的路程,正是我们所说的速度。从而使学生明确在路程与时间都不相同的时候比快慢,就是比速度。最后再由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出了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注重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的意义,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在引导学生得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式这一重要内容之后,又提供三个情境,让学生口算出3种物体的速度:8千米/时、8千米/分、8千米/秒,让学生来谈谈对速度是怎样理解的,引导学生发现速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学生对“速度”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此环节我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刘翔跨栏速度、猎豹跑的速度、声音和光的传播速度之快、蜗牛爬行速度之慢等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教学,我还不失时机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机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速度。

4.引进评价机制。好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励学生的学习,在本节课中我很关注对学生的评价,对发言学生给予及时的肯定、一定的激励,这对其他学生也是非常好的鼓励和鞭策。

一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由于前面在探索“速度的定义及体会生活中速度的例子花去了过多的时间,使得后面的时间有点赶了;

2.拓展练习时间不足。

3.课上完了,学生知识到底掌握得怎样,我自己心里没有什么把握。一节好课,还需深钻教材,各环节精雕细琢,注重细节教学。

4.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充分相信学生,不应过多的牵引,再灵活去运用它。

5.可以设计画线段图分析题意环节,渗透几何直观教学思想,培养空间观念。

篇3:高中物理教案加速度

关键词:加速度,备课,上课,突破

加速度是运动学中最核心的一个概念, 也是学生最难理解的一个概念, 帮助学生建立加速度的概念, 是本节教学的核心.如何帮助学生实现这个难点的突破,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备课到课堂做了比较全面的探究和实践, 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设计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体现教学的三维目标

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走进“加速度”, 这就好比是我们看到一个陌生人, 不可能一下子就了解、接受.作为教师, 就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把加速度这个陌生的“朋友”介绍给学生, 并创设和谐温馨的情境氛围, 让学生和加速度进行友好的“交流”, 以致全面了解, 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导入具有情景性.导入加速度前, 先复习速度的物理意义, 再引导学生通过小汽车和火车加速过程的比较, 寻找描述物体速度增加快慢的方法,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加速度”.

2.概念的建立体现主体的参与性.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从现象的观察到规律的提炼, 从实验探究到概念的高度抽象, 从概念的外延拓展到实践应用,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定义加速度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全盘包办, 要让学生自己定义概念.具体操作可通过对现象的观察, 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自己用△v/△t的比值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 把加速度看成是一个比值的符号, “加速度”只是一个符号的名称而已, 实现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把生硬的概念形象化的目的.学生把加速度看作是一个新认识的朋友, 对陌生的概念产生了亲切感, 他们亲身经历了定义加速度概念的全过程, 对概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3.难点的分散突破, 体现教学时空的自由性与开放性.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加速度的方向和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 因此, 有六个词需要学生对应区分, 即:速度大、速度小、速度增大、速度减小、速度改变快、速度改变慢, 这六个词有的与加速度有关, 有的与加速度无关, 有的由加速度大小决定, 有的由加速度方向决定, 教学设计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 甚至可以放到课后, 让学生慢慢体会、消化, 逐一对应.

4.方法的归纳, 凸显学科教学的系统性.本节课有意识进行控制变量法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教育, 对于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如, 如何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的讨论) , 对于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不但向学生指明是用比值来定义加速度的, 且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及初中学习的压强、密度、电阻等物理量的定义.这样一方面:通过方法归纳, 凸显学科教学的系统性,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白, 很多物理量是为了研究或描述的方便而定义出来的, 使学生消除了对物理量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进而产生亲切感.

5.章节的剖析, 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逻辑性.加速度概念的产生从变速运动开始, 它也将回到变速运动中去, 因此, 学习加速度这一节的主要目的是为下一章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做好准备.教学中, 我适时地介绍加速度这一概念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既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较全面的理解概念, 又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二、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课堂上, 一定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帮助学生创立问题思考的情境, 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变化, 引导学生思维方向.具体建议如下.

1.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切记不能变成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学生的主体参与, 加速度这一节更是如此, 从概念的引入, 到概念的辨析与理解, 都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教师应当在引导的过程中, 充分关注学生的思考时间和知识储备水平, 甚至包括提问的角度和学生的思维方式,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去反馈.最重要的还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反馈,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2.适时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篇4:高中物理教案加速度

关键词:高中物理;加速度;学习方法

我们无论是在高中物理的练习题目中,还是在做理科综合题目中,加速度的概念都是我们老生常谈的问题。尽管老师反复强调加速度的重要性,但是我们有些同学还是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加速度相关的题目频繁出错。因为加速度不同于我们实际生活所说的速度,这个概念有些脱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更需要我们同学们加深加速度的理解。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是做好加速度相关题目的基础,仔细分析同学们题目出错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为加速度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一、重温加速度的概念理解

要想解决好加速度的相关题目,首先就必须对加速度的概念有一个准确、清晰的认识。如果同学们连概念都含糊不清,那么怎么能应对高考的物理试题呢?之所以说加速度重要是因为加速度是沟通力学和运动学的桥梁,加速度的出现能够考察同学们的综合物理技能。加速度通常用a来表示,它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即a= 。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还是不够的,同学们还要重视以下几点:1、加速度和速度是一样的具有矢量性;2、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无关;3、在与力学结合的题目时,要做好受力分析,判断出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一、加速度相关题目的出题类型

高考很少单独命治加速度的题目,但这并不说明加速度不重要。与加速度相关的题目是每年高考的必考题目,命题人往往借助加速度将力学和运动学有机的结合,因此加速度相关的题目分值在物理总分中占有的比例也不小,我们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和联系中熟练掌握。因为加速度涉及运动学和力学,所以加速度相关题目的命题十分灵活,涵盖了高考所有的命题类型。题目类型处理选择题、综合题目外,近几年来实验题也是考察的一大热门。一般而言,选择题题目难度不大,但是考的比较细致,主要检验同学们的基础知识,重视上文的注意事项选择题就应该没问题。综合题,考的就难一些了,它考的是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综合把握。它经常与能量、力学、运动相结合,如果我们基础知识不过关,细节不重视,不能掌握正确的答题技巧是很难做出来的。至于物理实验题目,同学们要联系实际生活,还要将加速度相关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弄得一清二楚。

二、加速度的学习方法

(一)善于联系生活场景

尽管加速的概念很抽象,但是它毕竟源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我们要善于将加速的概念引入到我们熟知的生活场景,这样概念的理解必将上升一个层次。以我们熟悉的跑车为例,我们可以从网上查询资料,以图片的形式将其加速度形象的展现出来。不仅如此为加深我们的

理解程度,我们还可以自己根据跑车速度的变化命治一些简单的题目,如“跑车的速度变化是多少?”、“跑车每秒的加速度是多少?”等。我们的学习主动性提升了,对加速度的掌握程度自然会有所加强。因此,我们要留心自己生活周围与加速度相关的生活现象,探究加速度在这些现象形成中的作用,这就做到了知识点和生活的有机结合。在结合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加深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我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与加速度相关的物理实验题目。

(二)主动创造合作共赢的学习氛围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当中,我们同学们时常会陷入所谓的学习困境,这时候我们学习效率低下,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如果缺乏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我们很难自己解决,甚至有可能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主动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是解决学习困境的有效方式。如果我们对于加速的的概念掌握不好,对于加速度和速度经常混淆,这时候我们可以主动和物理成绩优异的同学结成学习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方法、探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在和同学的交流过程中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我们的成绩提高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更深厚了。这种合作共赢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助于加速度概念的掌握,对于物理其他知识点和其他科目的学习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加速度绝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概念,它和物理的其他知识体系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熟练地掌握加速度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如此我们还应主动地分析加速度和运动学、力学等的联系,提高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当然,掌握加速度概念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细心总结,就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大昌.物理(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沛天, 黄文, 胡利云.加速运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01).

篇5: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

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想及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本节首先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中的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加上老师的即时演示实验,其现象更加深学生心中的疑惑,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更易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进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前述实验做出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最后把课本35页的“讨论与交流”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而突破这一点的办法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感性认识。由于本节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必要时做出指导。实验中提倡学生敢于动手,严谨、细致、耐心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小组之间讨论与交流,归纳结论。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课堂的始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和感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

2.先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再进行实验探究。

3.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学生实验探究:感受向心力和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五、教法学法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教师提问、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和课时安排

质量不同的小物体(钢球、木球)、小绳、圆珠笔杆、向心力演示器、圆环轨道、CAI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积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及说明

情景设疑

引入新课

1.同学们跑步转弯时,身体会自然的怎么样?(例如4100米接力赛)

2.在湿滑的水泥路上转弯时,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驾车,必须怎么办?

3.教师演示:把小球在不同的高度沿着斜面轨道滚下时,观察通过圆环运动的情况。(例如娱乐场所里玩“过山车”游戏)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了。

1.由于学生对前面的两个问题有很丰富的日常经验,会大胆发言。

2.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悬念。

从日常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特别是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实验与探究

教师指导学生做课本实验,提出问题:1.你牵绳的手有什么感觉?2.如果增大或减小小球的线速度,手的感觉有何变化?3.如果松手,将会发生什么现象?4.小球匀速圆周运动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这个力起什么作用?

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学生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

引出向心力概念

1.承上启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维持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叫向心力。

篇6:高中物理教案加速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方向

大小

篇7:高中物理教案加速度

[精讲精练] [知识精讲] 知识点1 速度变化量

(1)速度变化量是指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2)速度变化量是矢量.因为速度是矢量,有大小,有方向,故末速度与初速度之差也有大小和方向。例如,小球向正东方向做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1=5m/s,10s后末速度变为v2=10m/s,方向向西。取正东为正方向,则有: Δv=v2-v1=(-10m/s)-5m/s=-15m/s 即速度变化量的大小为15m/s,它的方向是向西.(3)用矢量图表示速度变化量

① 作法:从同一点作出物体在一段时间的始末两个速度矢量v1和v2,从初速度矢量v1的末端作一个矢量Δv至末速度矢量v2的末端,所作的矢量Δv就等于速度的变化量.② 直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如果速度是增加的,它的变化量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图甲);如果速度是减小的,其速度变化量就与初速度的方向相反(图乙).③ 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变化量: 物体沿曲线运动时,初末速度v1和v2不在同一直线上,速度的变化量Δv同样可以用上述方法求得.例如,物体沿曲线由A向B运动,在A,B两点的速度分别为v1,v2(如图1).在此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如图2所示.可以这样理解:物体由A运动到B时,速度获得一个增量Δv,因此v1与Δv的矢量和即为v2.我们知道,求力F1和F2的合力F时,可以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F1和F2 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F.与次类似,以v1和Δv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两者所夹的对角线就是v1和Δv的矢量和,即v2.如图3所示.因为AB与CD平行且相等,故可以把v1, Δv,v2放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就得到如图2所示的情形.这种方法叫矢量的三角形法.[例1]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为v,则该物体从A运动到B转过90°角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大小为 ,方向为.[思路分析]做A,B两点的速度矢量,并将B的速度矢量移到A点,如图所示,则Δv为速度变化,由RtΔ得: Δv=2v

Δv与A点速度方向夹角α=135°斜向上方.[答案] 2v 速度变化的方向与A点速度方向成135°角斜向上方.[方法总结]速度矢量变化量Δv=v末-v初,用作图法求Δv的方法:从同一点作出初,末速度矢量(不在同一点的,平移至同一点),从 v初矢量末端至v末矢量末端作有向线段Δv, Δv即速度的变化量.[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设支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做匀速云周运动,在某时刻t位于A点,速度为vA,经过很短时间Δt运动到B点,速度为vB,做图求出速度改变量Δv=vA-vB

[答案] [知识点]向心加速度

(1)探究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的大小(速率)不变,方向不断改变,所以加速度a没有与v同方向的分量,它只是反映了速度v方向的不断改变.如图甲所示,设质点沿半径为r的圆周做匀速圆周运动,在某时刻t位于A点,速度为vA,经过很短的时间Δt,运动到B点,速度为vB,把速度矢量vA和vB的始端移至一点,求出速度矢量的改变量Δv=vB-vA,如图乙所示.比值Δv/Δt是质点在Δt时间内的平均加速度,方向与Δv方向相同,当Δt足够短,或者说Δt趋近于零时, Δv/Δt就表示出质点在A点的瞬时加速度,在图乙所示矢量三角形中,vA和vB大小相等,当Δt趋近于零时, Δφ也趋近于零, Δv的方向趋近于跟vA垂直而指向圆心,这就是说,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在任一点的瞬时加速度方向都沿半径指向圆心.图乙中的矢量三角形与图甲的三角形ΔOAB是相似形,用v表示vA和vB的大小,用Δl表示弦AB的长度,则有:

Δv/v =Δl/r 或 Δv=Δlv/r 用Δt除上式得

Δv/Δt=(Δl/Δt)·(v/r)当Δt趋近于零时, Δv/Δt表示向心加速度a的大小, Δl/Δt表示线速度的大小v,2于是得到 a = v/r

2这就是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再由v=rω得 a=rω=vω(2)向心加速度

① 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22② 大小:an= v/r或 an=rω

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即方向始终于运动方向垂直.注意:①an方向时刻改变,不论大小是否变化,所以圆周运动是变加速运动.② ω相同,a∝1/r ③ 向心加速度描述的是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2④ 向心加速度a=v/r是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推导出来的,对非匀速圆周运动同样适用,只要将公式中的速度v改为瞬时速度即可.⑤ 利用v=rω,向心加速度公式可写成a=ωv.2⑥ 利用ω=2π/T,向心加速度公式可写成a=(2π/T)R.[例2]关于向心加速度,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B.向心加速度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C.向心加速度大小恒定,方向时刻改变

D.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也可用a=(vt-v0)/t来计算

思路分析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向心加速度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快慢的物理量,因此A错,B对.只有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大小恒定,C错.公式a=(vt-v0)/t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D错.答案 B [方法总结] 向心加速度是矢量,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变式训练] 物体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和周期分别为a,ω,v和T.下列关系正确的是()A.ω=aR B、vaR C、a=vω D、T2 Ra[答案]ABCD [难点精析1]圆周运动中的速度和加速度

[例3]关于匀速圆周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速圆周运动是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C.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 D.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必处于平衡状态

[思路分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在变,因此匀速圆周运动不是匀速运动,也不是匀变速运动,选项A,B错,做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合外力即向心力,提供向心加速度,当然物体不是处于平衡状态,选项D错 [答案] C [方法总结] 速度和加速度均是矢量,矢量的变化不仅考虑大小的变化,还要考虑方向的变化,匀速圆周运动应该理解为匀速率圆周运动.[变式训练3]如右图所示,圆轨道AB是在竖直平面内的1/4圆周,在B点轨道的切线是水平的,一质点自A点从静止开始下滑,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在质点刚要到达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滑过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答案] 2g g [难点精析2] [例4]关于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2A.由a= v/r知a与r成反比

2B.由a= rω知a与r成正比 C.由ω=v/r知ω与r成反比

D.由ω=2πn知 ω与转速n成正比

2[思路分析]由a= v/r,只有在v一定时,a才与r成反比,如v不一定,a与r不一定成反比.同理,只有当ω一定,a才与r成正比;v一定时,ω与r成正比.因2π是定值,故ω与n成正比.[答案] D 222[方法总结]①公式a= v/r = rω=(2π/T)R中有三个量时,在某一个量不变时,剩余的两个量的关系才能明确.即在v一定时a与r成反比,在ω一定时,a与r成正比.②公式ω=v/r在v一定时,ω与r成反比.ω=2πn知, ω与转速n成正比.[变式训练4]如图所示,A,B两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象,其中A为双曲线的一个分支,由图可知()A.A物体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A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B物体运动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D.B物体运动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答案] A C [难点精析3]传动装置中物理量的联系

[例5]如图为一皮带传动装置,右轮的半径为r,a是它边缘上的一点,左侧是一轮轴,大轮半径为4r,小轮半径为2r,b点在小轮上,到小轮中心距离为r,c点和d点分别位于小轮和大轮的边缘上,若在传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则()A.a点与b点线速度大小相等 B.a点与c点

C.a点与d点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E.a,b,c,d四点中,加速度最小的是b点

[思路分析]皮带轮传动的是线速度,所以ac两点线速度大小相等。所以A,B错;a,d两点加2222速度由a=v/r有:aa=vc/r,ad=(2vc)2/4r,所以aa=ad;在b,c,d中,由a=ωr,有b点加速度最小,所以C,D正确.[答案] CD [方法总结](1)在传动装置中要抓住两个基本关系:皮带(或齿轮)带动的接触面上线速度大小相等,同一转轴上的各部分角速度相等.2(2)在线速度相等的情况下,比较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用公式a=vc/r;在角速度相等的情况2下,用公式a=ωr则较为方便.[变式训练5]如下图,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与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上P点的向心加速度2是12cm/s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多大?

22[答案] as=4cm/s;aQ=24 cm/s

222[综合拓展]向心加速度大小a=v/r= rω=(2π/T)R;向心加速度方向时刻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圆周运动知识与其他力学知识相结合解决问题.[例6]如图所示,定滑轮的半径r=2cm,绕在滑轮上的细线悬挂着一个重物,由静止开始释放,2测得重物以加速度a=2m/s做匀加速运动在重物由静止下落距离为1m的瞬间,滑轮边缘上

2的点的角速度ω= rad/s,向心加速度a= m/s

[思路分析]重物下落1m时,瞬时速度为v2ax2m/s

显然,滑轮边缘上每一点的线速度也都是2m/s,故滑轮转动的角速度,即滑轮边缘上每一点的转动角速度为: ω=v/r=(2/0.02)rad/s=100rad/s 向心加速度为

2222a= rω=100×0.02m/s=200m/s

2[答案] ω=100rad/s a=200m/s

[方法总结]本题讨论的是变速运动问题,重物落下的过程中滑轮运动的角速度,轮上各点的线速度都在不断增加,但在任何时刻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向心加速度与角速度,22线速度的关系(a= rω=v/r)仍然成立.[活学活练] [基础达标] 1.关于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它描述的是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B.它描述的是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快慢 C.它描述的是向心力变化的快慢 D.它描述的是角速度变化的快慢

2.由于地球的自转,下列关于向心加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在地球表面各处的向心加速度都指向地心

B.在赤道和北极上的物体的角速度相同,但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 C.赤道和北极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一样大 D.赤道和地球内部物体的向心加速度一样大

3.做匀速圆周运动的两物体甲和乙,它们的向心加速度分别为a1和a2,且a1> a2,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的线速度大与乙的线速度 B.甲的角速度比乙的角速度小 C.甲的轨道半径比乙的轨道半径小

D.甲的速度方向比乙的速度方向变化得快

4.“月球勘探号”空间探测器绕月球飞行可以看作为匀速圆周运动。关于该探测器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匀速运动

B. 匀变速曲线运动 C. 变加速曲线运动

D. 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 5.如图所示,两轮用皮带传动,皮带不打滑,图中有A、B、C三点,这三点所在处半径rA>rB=rC则这三点的向心加速度aA aB aC的关系是()A.aA= aB =aC B.aC >aA >aB C.aC aA

6.小球m用长为L的悬线固定在O点,在O点正下放L/2处有一光滑钉C,如图所示,今把小球拉到悬线呈水平后无初速度地释放,当悬线呈竖直状态且与钉相碰时()A.小球的速度突然增大 B.小球的角速度突然增大 C.小球的向心加速度突然增大 D.小球的速度突然变小

7.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角速度为6rad/s,线速度为3m/s,则在0.1s内,该物体通过的圆弧长度为 m,物体连接圆心的半径转过的角度为 rad,运动的轨道半径为 m.8.质量相等的A,B两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之比为2:3,而转过角度之比为3:2,则A,B两质点周期之比为TA:TB= ,向心加速度之比aA:aB =.9.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率在半径是400m的弧形轨道上飞快的行驶,此时列车的向心加速度是 m/s.10.如图所示,长度L=0.5m的轻杆,一端上固定着质量为m=1.0kg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转动轴O上,小球绕轴在水平面上匀速转动,杆子每0.1s转过30º角,试求小球运动的向心加速度.11.一物体以4m/s的线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转动周期为2s,则物体在运动过程的任一时刻,速度变化率的大小为多少? 基础达标答案

1.A 2.B 3.D 4.CD 5.C 6.BC 7.0.3;0.6;0.5 8.2:3;1:1 9.1 2 2210.25πm/s/18 11.4πm/s [能力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B.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变速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

D.物体做圆周运动时其向心力垂直于速度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2.如图所示为质点P,Q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随半径变化的图象,表示质点P的图线是双曲线,表示质点Q的图线是过原点的一条直线,由图象可知()A.质点P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B.质点P的角速度大小不变 C.质点Q的角速度随半径变化 D.质点Q的线速度大小不变

3.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O1上两轮的半径分别是3r和r,从动轮O2的半径为2r,A,B,C分别为轮边缘上的三点,设皮带不打滑,则:(1)A,B,C三点的角速度之比ωA:ωB:ωC=;(2)A,B,C三点的线速度大小之比vA:vB:vC=;(3)A,B,C 三点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aA:aB:aC=;

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线速度为10m/s,物体从A到B速度增量为10m/s,已知A,B间弧长是3.14m,则AB弧长所对的圆心角为 ,圆半径为 ,向心加速度为.5.一汽车以30m/s的速率沿半径为60m的圆形跑道行驶,汽车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为多少? [能力提升答案]

篇8:高中物理“加速度”教学方法探讨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加速度教学

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速度这一重要概念。 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 因此, 教师不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加速度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讲解加速度概念。 另一方面, 设计相关的运动场景, 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 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加以思考。

例如,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磁悬浮列车的运行场景, 而后提出如下问题:磁悬浮列车的速度最高可达430km/h, 那么其肯定具有较高的加速度。 而后要求学生判断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并说明判断原因。 如学生回答上述说法正确, 那么应耐心地加以引导, 和学生一起回顾加速度概念, 即a=△v/△t, 题目中仅给出磁悬浮列车的最大速度, 但并未给出达到最大速度的时间, 因此认为磁悬浮列车的加速度也越大, 这一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 并根据教学实际, 对学生的理解加以引导, 使其充分认识到加速度是一个与速度变化、时间相关的量, 忽略其中任何一项都是不正确的, 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这一概念。 同时, 考虑到高中生对多媒体比较感兴趣, 在加速度教学实践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能短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促进教师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用物理实验进行加速度教学

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教学内容, 不仅有助于巩固学生所学, 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促进学生由“掌握知识”向“提高能力”的转化。 另外, 实验是提高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理解物理知识本质的重要途径。 为此,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结合教学内容及目标, 将其应用到加速度教学中, 帮助学生彻底掌握这一重要概念。

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 根据教学计划教师需上一节加速度实验课。 实验课教学中需要学生了解整个实验过程、实验操作及实验结果的处理, 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物理知识本质。 因此, 在加速度教学实验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认真处理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使学生以实验的方式真切感受加速度。 另外, 如时间允许, 教师可对实验教学环节进行优化, 如在处理实验数据时, 要求学生考虑使用数学方法、图像方法, 从不同角度分析实验结果, 在加深学生印象的同时, 进一步强化实验效果。

运用实验进行加速度教学时, 教师应注重引导,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提出相关问题。 如:测定的加速度结果是否正确, 结果偏大还是偏小, 实验受哪些因素影响等, 在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概念的同时, 鼓励其提出相关的优化对策, 如鼓励学生思考, 怎样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能进一步降低实验误差类似问题, 为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做好铺垫。

三、用具体事例进行加速度教学

实践表明, 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 教师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 要求学生进行思考, 鼓励其自己进行计算往往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 考虑到加速度这一概念比较抽象, 在进行加速度教学中, 教师应注重列举具体的事例, 合理安排列举事例的难度, 如, 在学生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概念时, 可列举相对简单的题目, 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这一重要概念, 而后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能力的提高。

例如, 甲乙两人进行田径比赛时均想成为冠军, 在最后的5s冲刺时, 甲的速度由之前的2m/s提升为最终的3m/s, 乙也从之前的2m/s的速度提高到2.5m/s, 那么甲以两人的加速度分别是多少?

该事例计算难度不大且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场景,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这一概念, 使其认识到加速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鼓励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彻底掌握这一知识点。 结果表明, 当教师列出这一题目时, 很多学生能够迅速解答出甲乙两人的加速度分别为0.2m/s2、0.1m/s2, 对加速度的理解也更进一个层次。 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 要求学生进行计算, 能够加深学生对加速度本质的理解。 实践表明, 加速度教学实践中, 教师列举一些典型事例时, 应注重: (1) 确保列举的事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降低学生理解事例场景难度。 (2) 列举的事例应具有典型性, 难度由易到难,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打牢知识基础, 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加速度和运动学关系密切, 只有彻底掌握加速度这一知识点, 理解加速度本质, 才能顺利地解答出综合性更强的题目, 实现物理学习成绩的提高。 因此, 任课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积极寻找优化教学活动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物理实验及具体的事例, 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应用加速度, 为学生运动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摘要:加速度是联系力学与运动学的重要纽带, 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 由于其是描述速度快慢的物理量, 相对来说较抽象, 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加速度这一概念是任课教师探讨的热点。本文对加速度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加速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小明.探讨高中物理教学中“加速度”教学法的应用[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5, 12:50-51.

[2]石永兴.浅议高中物理“加速度”教学方法[J].阴山学刊 (自然科学版) , 2015, 02:107-108.

[3]王静.浅议高中物理“加速度”的教学方法[J].新校园 (上旬) , 2015, 10:170.

上一篇:产权证明范本下一篇:实践课堂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