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环境居住调查

2024-08-21

人口环境居住调查(精选9篇)

篇1:人口环境居住调查

人口环境居住调查

今天,我对我所居住的附近一些地方进行了一次调查。首先是对农村人口的调查。现在的农村老龄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一、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及特点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较快发展,生活有了明显提高和改善,绝大多数老年人同广大青年一样,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绝大多数老年人老有所养有保障。有子女的老人,其生活水平与子女的生活水平基本相当。有些生活富足的子女争着养老,使老年人过着幸福生活。因各种原因导致特殊困难的老人,也得到了政府的救助。

收入调查。总体上收入呈现上升。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经济的繁荣。家庭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这是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取得收入的最主要方式,也是最稳定的方式。家庭从事非农经营收入:这是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收入多样化的一个新亮点,主要包括在家庭经营之外进行的诸如工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收入。这是在人们的一个重要增收点,也是发展市场经济,繁荣经济的重要内容。外出务工收入,而大量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也成了我国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医疗调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也有所提高,但是医疗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看到,有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房屋破旧、设施简陋、医疗器械破损得不到补充和改善,难以达到正常医疗保健的目标。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由于这里物质条件落后,因此,我县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大多集中在中心,导致医务人员所占的比例比较低,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卫生医疗机构和乡医负担重。

交通调查。在调查中,大部分主干道已经是柏油马路,泥泞的土路基本上消失。近些年,随着大型机械的行进,公路也在被破坏这。

总之,这里的居住环境逐年改善。

篇2:人口环境居住调查

1、您的年龄是

A、20以下 B、20-30 C、30-40 D、40-50E、50以上

2、您家有()口人

3、您的家庭年总收入月多少

A、2万以下B、2万到3万C、3到5万D、5万以上

4、收入主要来源()(多项选择)

A、小麦 玉米等庄稼收入B、家禽 动物产值C、外出打工

D、家庭环境特产收入(如苹果、梨、枣等收入)E、其他()

5、您的受教育情况是

A、小学及小学以下 B、初中 C、高中 D、高中以上

6、农村与城市的主要区别是

A、交通状况B、生活物资购买C、子女教育D、自然环境E、娱乐方式

7、更喜欢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

A 城市B农村

8、你觉得农村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

A、子女教育环境B、生活物资购买C、日常生活娱乐D、其他

9、居住在城市的决定因素()

篇3:人口环境居住调查

关键词:农村居住人口,调查,农业发展,建议,重庆市,郊区

2013年9月,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将重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按功能定位城市发展新区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城乡统筹先行,充分利用山脉、河流、农田形成的自然分割和生态屏障条件,建设组团式、网络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山水田园城市集群。到2020年城镇化率提高到63%。重庆市主城近郊在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农村及农业的生产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在该区域内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经济合用社为调查对象,对实际居住人口现状及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并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发展提出浅见。

1 调查情况

1.1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一:重庆市江津区珞璜镇矿山村原中厂沟经济合用社。距重庆主城40 km左右,东临重庆江津珞璜工业园,公路西望中梁山,南含燕尾山,北依长江。幅员0.65 km2,森林面积近46.67 hm2,森林覆盖率达78%,土地肥沃,土壤富含锌、硒微量元素,中、酸性土质居多,地形呈东西斜谷走向,南北坡度12°~25°,海拔高度220~280 m,属典型丘陵地区。

调查对象二:位于素有“橘乡”之美誉的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黄桷村原胜利三社。距重庆主城70 km左右。幅员0.73 km2,海拔280~360 m,地势南高北低,地貌为深丘至平坝,以深丘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无霜期长(340 d),年均总降雨量1033 mm,年均气温14~16℃。

1.2 调查范围内居住人员现状

调查对象一:在籍39户116人,其中男性59人、女性57人;从年龄结构看0~14岁19人,15~64岁82人,65岁以上15人。实际全年在农村居住26户54人,男性29人、女性25人;从年龄结构看0~16岁9人,17~60岁18人,60岁以上27人。

调查对象二:在籍31户113人。男性57人,女性56人;从年龄结构看0~14岁16人,15~64岁74人,65岁以上23人。实际全年在农村居住19户42人,其中男性19人、女性23人;从年龄结构看0~16岁8人,17~60岁11人,60岁以上23人。

1.3 调查范围内人员住房现状

调查对象一范围内有房屋39幢5900 m2,人均150 m2,其中砖混结构31幢、4700 m2,砖瓦结构2幢、300 m2,土瓦结构6幢、900 m2。

调查对象二范围内有房屋31幢4200 m2,人均135.48 m2,其中砖混结构8幢、1200 m2,砖瓦结构18幢、2160 m2,土瓦结构5幢、840 m2。

1.4 调查对象家庭收入情况

采取以家庭为单位,调查家庭年均收入。

调查对象一:年均家庭收入48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000元、养殖业收入3000元、务工收入36000元、其他收入4000元。

调查对象二:年均家庭农业收入33000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000元、养殖业收入1000元、务工收入26000元、其他收入3000元。

1.5 调查范围内人员社会保障情况

调查对象一: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3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78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3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113人。

调查对象二: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86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108人。

2 调查结论

从本次调查看,在重庆近郊农村地区实际居住在农村人员只占户籍总人口的38%左右,居住在农村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只有9%左右,年龄结构偏大且劳动技能单一,多为60岁以上老人为主。而占总人口72%左右的中青年人员除10%左右外出求学,其余90%都是常年外出务工,只是逢年过节是才回农村看望留守在家的儿童和老人。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是家庭成员在外务工收入占总收入的80%左右,种、养殖业收入占10%左右,其余为政策性收入占10%左右(包括各类补贴等)。

农村人员社保、医保参保率虽然达到应保人数的98%以上,但95%参加的都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也是说农村大部分人员以后就是达到退休年龄阶段后收入也只能维持较低的基本生活水平,当家庭遇到大灾大病时,极易造成因灾因病致贫。

农村现有基础设施条件薄弱,公路、自来水、天燃气、闭路等不完善,居住环境和教育条件等城乡差别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造成有技能、有条件的中青年人不愿回到农村居住并在附近城镇购买商品房定居。大量中青年人进城了,但土地还手上,除了留守在家的人愿意种些口粮外,不少人要么将土地撂荒,要么送给别人耕种,却不愿意“人地分离”,这种“惜地不种地”现象在偏远山区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1)种地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导致一些农民对种地缺乏积极性。(2)种粮成本越来越高,农资价格快速增长,而粮食价格并不高,种粮效益差,甚至不赚钱,还不如外出打工做小生意或种“懒庄稼”。导致部分农民抱有“惜地”思想的原因有:(1)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每年都按土地面积发给种粮补贴,这就意味着,只要土地在手中,不管种不种,种好种差,每年都能拿到国家的补贴。(2)土地毕竟是农民的生存保障底线,虽然进城了,但有土地在手,就有底气,干得不好,回到农村后还有承包地。(3)在农民眼中,如果哪天政府征用了土地,拥有者就可以获得征地土地补偿费和人员安置费,能解决养老问题。

3农业发展建议

3.1 加强基调设施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条件的村社基本达到社社通四级以上公路,户户通自来水,电、气、闭路等。改善农村居民的劳动、出行、居住条件,合理引导城市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人才等向农村流动。

3.2 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农业生产要实行规划发展。按本地区人口发展规划确定好本地区农业生产区域,并以立法形式至少保持20~30 a不改变,同时按市场需求和生态环境适宜区来制定好本地区农业发展的产业规划,经营业主按制定好的产业规划来进行生产经营。这样可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农业生产要实行规模发展。在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要求达到一定的规模,个人农业生产者至少3.33 hm2以上,农业企业至少20 hm2以上,同时生产产品要符合农业发展规划要求。这样才能对农业生产产品进行规模生产,产品成本才有可能降低。

(3)农业生产者实行准入制。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或个人要实行准入制度。对进行农业生产的个人由区县农业主管部门核准其农业生产者的资格;对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由区县农业生产主管和工商、税务等部门进行资格审查并按生产规模由企业准备农业生产发展储备基金,对农业生产发展储备基金管理由区县成立专业机构实行专款专户管理,以便在农业生产环节为企业提供资金担保。这样为农业生产提供人员的物资保障。

3.3 探索农村宅基和承包地有偿退出与农村人员社会保障挂钩的机制,解决退地人员的后顾之忧

篇4:人口环境居住调查

关键词:城中村;居民;居住状况;建议

一、乌鲁木齐市城中村外来人口的居住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1、住房面积较小,乌鲁木齐市城中村的外来人口住房面积普遍不大

从此次的乌鲁木齐市平顶山社区实地调查结果来看,乌鲁木齐市城市村的人均租住房屋面积大约在4~11m之间。租住的大多是较混杂的多层楼房,并且所租住的房屋内几乎没有较好的相应生活配套设施[1,2,3-4]。

2、居住形式差异较大,一家人共同居住的比例有增大趋势

外来人口的居住形式现如今虽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种类,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人还是选择与家人同住或与他人集体居住,自己独住也存在,但较为少见。

3、住房状况以租住房屋为主。

从此次调查得出的结果来看,城中村外来人口获得住房的形式主要以租房为主,占住房来源的40%一85%之间。

4、租金较为低廉,相关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地方成为城市外来人口的集中居住区

此次调查研究发现,在城市较偏远的郊区由于大量低廉的房屋出租、居住成本相对较低、交通比较发达、流动人口较多等特点,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首选聚居地[1,3,5-6]。

二、调查范围和研究区域概况

本次乌鲁木齐市城中村调查选择沙依巴克区红庙子街道平顶山社区。红庙子街道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辖15个社区,平顶山社区是其中外来人口最多的社区。平顶山社区位于沙依巴克区红庙子街道平顶山新南街一巷2号,成立于2001年5月15日,管辖面积1.1平方公里,社区办公用房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社区共有居民3685户11460人,其中流动总户数2580户8173人,占总人数的71.3%;少数民族居民1220户5043人,占总人口44%。平顶山社区具有自建房多,外来人口多,出租房屋多,人员构成复杂,外来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不高的特点。

三、乌鲁木齐市城中村外来人口居住问题分析

1、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缺乏,家庭收入低:文化程度低是问卷发现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平顶山外来人口贫困的主要根本原因之一,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外来打工者劳动技能的提高。大部分外来人口靠出卖体力为生,从事的行业以零售业、餐饮服务业、建筑业为主,占总数的59.9%,被调查者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为主,现有的技能难以满足市场化需求。而技能缺乏又影响就业和收入:收入少且很不稳定,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28%。

2、住房面积小,条件差,生活环境恶劣:外来人口居住条件简陋,居住面积小,基本生活设施缺乏。有些出租屋内是有上水没下水,而有的是有下水没有上水。

3、子女教育没有达到全部入学:调查样本显示,外来人口子女在乌鲁木齐市上学的有109人,占87.2%,且普遍认为城市学校比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好、教育资源丰富。还有10%适龄儿童未接受义务教育。

4、社会保障状况堪忧:社会保障包括养老、医疗、住房、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调查样本显示,参加过医疗保险占30%,却还不能跨区使用医保卡,参加过社会养老保险的人占21.3%,而从未交过和不知道养老保险怎么回事的人分别占70.2%和8.5%。

四、相关对策建议

1、加大外来人口的住房保障力度,加快推进外来人员集中居住区建设:(1)完善针对城市外来人员的住房公积金体系。(2)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为外来打工人员提供与其收入水平相配套的住房。(3)加快乌鲁木齐市所有城中村外来打工者的居住环境及硬件设施改造是改变外来人员居住环境的有效措施。

2、加强城中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1)全面展开对城中村内排水体系及污水处理情况的排查。(2)加快对城中村内电力、通信网络、互联网宽带的建立或改造。(3)逐步改善燃气供应体系。(4)改善城中村内的卫生服务系统。

3、加强外来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财政出资的职业培训是政府帮助外来人口就业最根本的措施。针对外来人口的培训还比较少,所以有关部门仍要逐步加强对城中村外来人口的培训,针对那些外来人口的自身特點,制定具有针对性培训项目,最终达到使其自身各项能力都有所提高的目的。

4、完善外来人口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要逐步将外来人口尤其是城中村外来人口纳入社会保障范畴,重点解决外来人口住房、医疗、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

5、加强社区服务,使外来人口更好的融入社区:不但要把外来人口聚居区纳入到社区的管理模式中,更要把其纳入到社区的服务当中。

6、积极引导外来人口参与社区事务和活动:要让外来人口感觉到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打工不是孤独的,让其感觉到家的环境氛围,让其觉得生活在自己的社区是一件十分温馨的事,要让他们多多参与社区举办的各项活动,丰富外来人员的闲暇时光,让其逐渐产生主人翁意识。

五、结语

通过对平顶山、雅山及大湾地区城中村居民生活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得出城中村居民生活环境的提高需要政府根据长远的整体城市规划和城市功能定位,结合当地的文化风貌、城市景观、经济结构现状以及各类居住人群的生活能力和需求等各种复杂原因,循序渐进地对“城中村”进行科学合理地改造,从根本上解决“城中村”生活环境的恶劣现状。

参考文献:

[1]刘玲,“城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农村外来人口的状况和自我感受”,载柯兰君、李汉林主编,《城市里的村民——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111页.

[2]黄卓宁.农民工住房来源及住房水平的实证研究[J].珠江经济,2007,(9):59-67.

[3]钱瑛瑛.当前大都市住房租赁群体的特征及租赁保障思路[J].住房保障,2007,(5):57—59.

[4]钱瑛瑛,浮延强.城镇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探讨[J],中国房地产,2006,(5):66—69.

[5]王强,范涛.广东外来人群生活方式适应性[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7(2):48.

[6]汤夺先.西北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El现状的调查分析[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80(2):37—43.

作者简介:杜芳林(1992.2~)女,新疆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011级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韩芳(1974~)女,新疆人,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政策。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创新项目计划 项目编号:jqztp72013092

篇5:居住环境调查报告

二、指 导 人:XXX

三、调查时间:20XX年2月9日

四、调查地点:东风村盛苑小区

五、调查对象:老年人、大学生、初中生、小朋友及小区工作人员共8名;

六、调查内容:关于人们环保意识的调查

七、调查方法:口头询问

八、调查目的: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环境息息相关。只有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人们才能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做这项环保意识调查,就是为了了解人们对于环保的态度,及时发现在环保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强自己以及周围人们的环保意识。

九、调查情况:

1、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大学生虽然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是在行动上仍然无动于衷。比如说有的大学生在班会上提出一些关于环保的问题,并强调自己环保意识很强,但行动意识却很弱,平时仍常有乱扔果皮、包装纸等垃圾的现象,给学校环保人员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和不便。

2、在调查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小学生、小朋友们的环保意识较强,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对于一些包装纸、果皮等垃圾能够自觉扔到垃圾桶里,使学校、小区内的环境卫生不好。同时给环卫阿姨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3、大部分老年人环保意识较强,而且还能实施到行动上。例如在调查过程中看到的一件事:几名学生边走边将果皮乱扔,一位老太太见了,连忙捡起来送到垃圾桶里,那些学生见了之后不仅面红耳赤、羞愧不已,赶紧将剩下垃圾扔到垃圾桶,而老太太也满意地笑了。

十、分析问题的原因

1、调查的结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保,提倡环保,而社会环保意识教育也在不断增强。

2、从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环保需要从行动做起,从细处做起,从人人做起。如果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环保习惯,长大后即使迫于周围环境的要求,口头上改得挺快,但行动上仍不易改过来,所以才出现问题一的现象。

3、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学校环保教育的大力开展,使得现在的小学生们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熏陶,环保自律意识较好,这是一个让人非常高兴的现象。

4、由于大部分老年人的传统观念较深,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园的感情很深,因此能够自觉爱护环境、教育子女。

十一、调查报告的建议:

篇6:居住环境的调查报告

你们家光线真不好,我家才住2楼,光线都比你家这4楼强。屈飞扬第一次来我家便如此说。唉,刚搬进来时特亮堂,可是两年后,前面这幢楼就拔地而起,光线就这样了。真不知道那幢楼怎么还有人买!

调查

今天正好老师让调查居住环境情况,我就趁放学后的时间,询问了爸爸妈妈和住在一楼的叔叔阿姨。一楼的叔叔阿姨都说前面的楼与我们的楼距离太近了,采光不好,使他们家既阴暗又潮湿。妈妈也说,两楼距离的确太近了,幸亏我们家楼层高是4楼,采光还能凑合,不过通风效果差了点。而且四周绿化面积太小,几乎没有什么花草树木。本来盖那幢楼的地方是要建一个小花坛的,不知怎么就成了高楼了。

分析

现在的开发商只重视个人利益,不重视他人利益;有关部门也有责任,他们监管不严,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利为开发商提供便利条件;国家也没有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有效政策和规定,搞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买房人自身也有错误,急于求成,生怕房价飞涨,便委曲求全,随便抢购房子,使开发商有机可趁。

建议

篇7:实验三 居住区环境调查

一、概述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居住区的建设,居住区是市民日常生活、使用时间最长、也是城市建设占地面积最多的场所。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已逐步从基本的物质、能量和空间需要到更丰富的精神、信息、文化需求,从追求多样性的人工环境到追求与大自然的贴近和交流。因此,建设一个安全、舒适、高质量的生活居住区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突出问题。

以家庭居住地为中心的居住区环境,是每个人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环境。从居住区的整体自然、人工环境到小区内的光照、水源、空气、生物群落、噪声等方面,可以综合反映出环境质量,并可由此对居住区环境做出初步评价。

二、实验原理

居住区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环境的优良程度可以反映部分城市环境质量的优良程度。从居住区的整体自然、人工环境到居住区内的光照、水源、空气、生物群落、噪声等方面,可以综合反映出居住区环境质量,最终理解城市环境质量的状况和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程度。

三、仪器和用具

调查问卷表、采访记录本、实地采集调查记录本等。

四、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内容

1.居住区生态因子舒适性调查,包括居住社区绿色植被丰富度、居住社区鸟类丰富度和自然风景优美程度等。

2.居住区人工景观环境舒适性调查,包括寺庙和古迹等历史人文景观、公园、广场等人工景观、儿童嬉戏场所、街景优美整洁等。

3.居住区环境因子舒适性调查,包括水环境、声环境、空气环境和生活垃圾处理水平等。4.居住区人文环境调查,包括居住区环境的便捷度和居住区环境的和谐度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在学生进行调查之前,学生设计调查方案。例如,调查项目、调查方法、调查对象等,使调查能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2.居住社区调查的渠道和途径。例如,通过某社区所属的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区的派出所、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通过问卷、采访等调查等获取数据。

3.组织学生分头对所调查社区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进行调查和实地考察,要求学生在调查考察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4.指导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由学生根据居住环境调查表的要求调查有关项目,并作好记录。5.开展如下的问卷调查。

分2-3人一小组,对城市居民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居住地点包括集中居住区和分散居民区;调查人群包括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各年龄段;居住社区包括老社区和新社区;社区性质包括单位集资建房小区、商品住宅小区和搬迁安置区。共安排10组,各小组分别采访人员20人进行调查并进行数据汇总(划正字统计,计算统计率)。

(1)居住区整体环境舒适性

表1-3-1居住区自然环境舒适性调查表

周围的自然环境 居住社区绿色植被丰富 附近的绿色植被丰富

临近水环境 自然风景优美 居住社区鸟类丰富 周围的自然环境综合评价

满意度评价

重视度评价

不满意

稍不满

普通

较满意

满意

不重视

稍重视

普通

较重视

重视

表1-3-2居住区人工景观环境舒适性调查表

周围的人工景观

满意度评价

重视度评价

不满意

稍不满

普通

较满意

满意

不重视

稍重视

普通

较重视

重视

寺庙和古迹等历史人文景观 公园、广场等人工景观

儿童嬉戏场所 街景优美整洁 周围的人工景观综合评价

(2)居住区环境因子舒适性

表1-3-3居住区生态因子环境舒适性调查表

生态因子环境

水环境

废水、污水的处理 饮用水的卫生情况

声环境

没有附近生活噪音干扰 没有机动车噪音干扰

没有施工、生产活动或其他振动干扰

空气环境

通风良好

周围空气良好、无臭气或有害气体来源

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转动站位置合理程度

生活垃圾运输与处理

生态因子环境综合评价

(3)居住区整体环境的便捷性

表1-3-4居住区整体环境便捷性调查表

居住区整体环境便捷性

满意度评价

重视度评价

满意度评价

重视度评价

不满意

稍不满

普通

较满意

满意

不重视

稍重视

普通

较重视

重视

不满意

稍不满

普通

较满意

满意

不重视

稍重视

普通

较重视

重视

出行乘车的方便程度 工作地点离家距离 社区生活配套程度 社区文化设施的配置情况 车辆停放的方便程度

(4)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和谐性

表1-3-5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和谐性调查表

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和谐性

满意度评价

重视度评价

不满意

稍不满

普通

较满意

满意

不重视稍重视

普通

较重视

重视

邻里之间的愿望度 邻里之间交往的有益度 邻里之间的熟识度 社区群众性自发组织的存在度

社区居民的热忱度

五、结果统计与分析

1.居住区整体环境舒适性分析2.居住区环境因子舒适性分析 3.居住区整体环境的便捷性分析4.居住区整体环境的和谐性

六、结论与建议

1.根据调查表分析、评价居住区整体环境状况。

篇8:人口环境居住调查

工业革命以来, 世界城市化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发展。郊区化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郊区化养老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所提出的“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 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在我国郊区化发展只有十几年时间, 主要相关老龄化居住理论研究更多是从既有经典传统理论和国外养老模式的援引, 缺少对相关学科研究理论的引介, 也缺少从当下实际老龄居住问题出发的考察分析。

二、杭州郊区化背景下老龄群体居住规划现状

(一) 郊区化养老现状的制约因素

杭州的居住郊区化发展趋势非常迅猛, 地价、房价高企和土地资源紧张等多种社会和经济因素推动了城市住区的远城发展, 很多为了改善居住环境的老年群体、随子女迁居的老龄群体以及很多外来老龄人口在郊区居住, 郊区化养老趋势已经出现。但是这一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现实阻力, 根据对城西近远郊150户老龄群体的反馈调查, 看病就医 (44%) 、生活便利 (30%) 、生活圈子网络 (14%) 、生活习惯 (5%) 、家庭关系 (8%) 占到影响郊区化问题的多种因素的前5名, 郊区化养老模式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并直接影响到城市郊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成效, 成为城市住区统筹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调研反馈来看, 交通不便、医疗配套设施相对薄弱是当前杭州老龄居住郊区化发展的瓶颈。需要从老龄服务系统的平衡、医疗保障布点、公共交通服务的完善等方面研究考察住区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设施配置。其次, 整个地区分级配置的老年服务设施也尚不成熟, 急需建立完善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相对于市中心健全的全市性的老年大学、社团组织、康复中心、老人公寓等, 在住区郊区化层面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年俱乐部、老人之家、托老所、养老院, 老年人咨询中心、医疗站等亦十分薄弱。

从现状考察来看, 老龄群体的养老和安居矛盾不少, 远远比城市成熟地段的养老问题突出。从本文访谈结果来看, 不仅存在很多诸如基础设施、生活配套、老年服务设施等问题, 也存在着很多诸如老龄心理需求缺位、传统邻里关系疏离、社区社会组织的匮乏等多种急需研究的社会问题。这里的突出矛盾还没有纳入到应有的研究体系中。如果老龄人口郊区化的养老模式得以优化, 将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中心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同时能更好地为城市主城区纾解人口规划压力, 实现良好的人口分布, 带动郊区人口的协调发展, 实现土地高效利用, 将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

(二) 改善策略探讨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及其指标必须从居家养老的新问题和新角度进行重新修订, 配套项目与服务内容需要全面加强和完善, 不要盲目参考某些流行的国外养老模式。要根据现实老龄群体的居住情况、文化特点, 紧密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观念和当代社会生活方式来进行。研究适合于城市中不同的经济条件、文化水平、行动能力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设施和服务系统的配置可行模式和现实现状之间的缺位和对策。

对于以上问题的反馈, 不仅需要在政府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投入进行前期分析, 避免盲目投资, 同时从规划政策面上, 在当前大配套不太容易达成的现状下, 可以建议对于社会化投资和多元化建设相关老龄化社区产品市场提供发展机会。杭州城郊的老龄人口发展受配套因素制约, 建议在人口比较成熟的社区鼓励配置, 并建设成开放的公共设施, 尽量形成比较集中的老龄服务设施, 有利于经营, 形成对客户群体的吸引力。

居家养老环境的优化需要社会学、心理学广泛的研究支持, 而这方面的研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且很难进入规划制约层面和实践推广层面形成实际的建设效益。例如如何对楼盘开发、环境设计、政府政策管理与规划引导等方面进行系统调研, 形成富有建设性的框架指导建议。通过住宅开发、设计等环节来改善, 并在后期物业管理、使用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协调, 这些将成为今后老龄化住区研究的重点。

三、住区环境景观空间的改善

(一) 辨识住区建设的误区

人们越来越注重老龄居住的环境问题, 许多设计概念把“环境优美”作为老龄人群选房的首要条件。这对于郊区住宅的选址、环境设计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趋向, 但往往也忽略了适合老年人社会心理的多样化空间。实际上, 很多老年人对户外环境的要求更需要能直接得到许多社会信息、便于到达和自然聚集的场所。他们户外的活动绝大部分是一种社会性的、集体性的活动, 我们常常看到在住宅区的主入口处、主干道两侧热闹地段等场所, 众多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展开各种活动, 即使条件十分简陋。而那些环境幽静的小花园, 却鲜有老年人光顾, 不符合老龄群体的心理需求。通过相关住区环境的考察和调研, 以下问题比较普遍:功能分区过死, 老龄人群活动空间功能的划定不够灵活;老年人热衷的近宅空间和建筑灰空间的利用不够充分, 某些环境设施过于单调枯燥等。这些问题通常是由于设计者对于老龄人群环境需求的认知不足和观念误区所造成。

(二) 环境设计规范的完善

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养老问题的基本构成, 这些方面都与他们的居住场所和居住方式密不可分。在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的状况下, 相关规划依据和设计规范就非常需求针对老年人生活居住问题的对策。例如, 目前仅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住宅设计规范》中有部分针对老年人的相关规定, 并大多只是停留在某些行动障碍方面, 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有违于老年人心理生活需要的问题很难得以关注解决。

四、老龄化社区文化及其空间的营造

(一) 促进混合居住

从社会学角度来讲, 单一化的居住群体容易引发心理社会问题。养老问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群体的整合问题, 综合运用和谐住区的构建策略, 不仅要打造人性化居住环境、体现住区的人文关怀, 还要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住区配套等硬性支持, 例如创新“两代居”的居住生活模式。同时更要营造面向老龄群体需求的兼容性公共空间, 激发住区的持久活力, 整合社会群体, 消除文化冲突和代际矛盾, 使得老龄居家养老问题纳入到城市和谐环境营造中来。例如在老年居住模式中, 合居式、独居式、毗邻式都以家庭居住为核心, 但鉴于三种形式的优缺点, 毗邻式模式无疑是目前最优形式。“分得开、住得近”、“分而不远”的代际互助型老年住宅, 有其它类型不可替代的优点。它既符合家庭养老的中国传统模式, 又同社会养老相结合, 保证了子女家庭的独立性, 真正体现了代际间的“互助”。

当前城市新区楼盘为吸引“目标群体”, 人口特征常趋向单一化, 环境建设陷入模式化批量生产的困境, 常常投资巨大却无法获得预期的社会效果, 也无法提供多样化的微观居住环境。需要纠正这种不良倾向, 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老龄住宅需要注重“适度规模”、“合理配置”以及“综合平衡”的科学指标体系, 促进环境的硬件和软件评价体系建设。

(二) 社区文化氛围和环境空间的营造

居住离不开住宅, 住宅脱离不开社区。以社区为单位的专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和机构, 既可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也可提供深层的入宅服务。社区服务是对家庭功能的补充和完善, 是家庭居住形式的扩大和延伸。对于空巢老年家庭, 社区服务的作用尤其重要。提倡以家庭居住为核心的同时必须兼顾社区服务, 以便为老年人创造一个优越、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与居住环境。

郊区化居住环境在文化环境和社区组织方面较为缺乏。在本次调查中, 老人对社区服务设施的要求中增加老年人活动场所占第一位, 为45%。在社区应管的事情中, 除增加医疗健康服务外就是增加文化娱乐场所问题。此外, 73%的人表示渴望参加社区组织的文体活动, 可见老年人对与人交往、实现自身价值等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对于闲暇时间的调查表明, 28.1%的老人闲暇时间是呆在家里, 20.8%参加早晚的文体活动, 基本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 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人组织和缺乏活动场地。在调查和访谈中, 依年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反馈强度, 年龄越轻的老人社会交往的愿望越强烈。

考虑到杭州城西住区在初始入住率较低的情况下, 社区建设也相对滞后, 不同新住区组织零散, 互动性极差。当前迫切需要提升街道、社区、居委会等社会组织职能之间的服务功能体系, 针对老龄群体的文化生活供求现状, 进一步发挥社区养老功能的实效作用。

五、结语

篇9:人口环境居住调查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室内设计安全性自立性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06-02

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人居住环境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为适应日益加快的老龄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善居家环境的条件以加强老年人群的适应能力,提高其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由于老年人生理变化的原因,室内则成为老人长时间停留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如何让老年人生活得更为健康舒适,减少因环境条件而对老年人带来的不便,成为课题研究的重点所在。

1郑州市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代表性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郑州市是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四季分明,气候温和,交通发达,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中原地区的代表性,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按照国际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河南省已于1998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省份。以郑州市作为研究样本,其研究结果不仅对本省,乃至对整个中原地区城市商品房开发及宏观管理决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调研区域及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笔者以郑州市几个不同类别的居住小区作为样本,对小区内对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室内居住状况、使用室内空间的主观感受和心理倾向及对术来居住的期望进行了调研,调研社区包括现代商业住宅小区和大学家属区以及企业单位家属区,大学家属区虽然也属单位福利房,但是家属区老年人大部为退休的教师、教授等,学历较高、素质较好,相对更注重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问卷对象是小区内60岁以上的老年人,鉴于部分老人文化程度和视力状况,我们的问卷采用由调研人员访问,老人选择回答的方式,因此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较高。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4份,回收率为98%,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3%;其中60-70岁的占56%,70-80岁的占30%,另有14%的老人80岁以上。

2.1调研对象目前居住户型

在调研中发现,老人住三室两厅、三室一厅的比例分别为30%和18%,住宅建筑面积为120M2左右,这类老人主要与儿女居住在一起,经济条件较好。两室一厅的比例为34%,这部分老人多为“空巢”老人或者独居老人;另一方面,郑州市外来人口较多,部分老人随儿女工作到郑州居住,多为过来给儿女照顾孩子,这类老人大部分来自农村,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房子部分是赁租房,住宅建筑面积为60-80M2左右。另外占11%的为复式楼和别墅区的老人,住宅建筑面积为150M2以上,这部分老人经济基础较强,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但通常情况下较为孤独。还有7%的老人,基本属于独居老人,所占比例较小,有的生活较为困难,需要增强社区服务加以照顾。

2.2调研对象卧室朝向

在卧室的朝向调查中,69%的老人卧室朝南,阳光充足,生活状况良好,对卧室的满意度较高,与之前相比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23%老人的卧室在阴面,这部分老人通常是和儿女一起居住的,主卧室阳光充足,但基本是青年夫妇使用。另有8%通常也是和儿女一起居住的老人使用,这部分卧室比起阴面还可以有一定的光照量,因此,老人的满意度还可以。另有一些老人卧室即使朝南,也很难得见到太阳,这是由于部分小区楼间距太近,在4层以下的住户难以见到阳光。

2.3调研对象室内活动内容分布

在老年人室内活动分布上可以看出,看电视和做家务仍然占老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分别为55%和43%,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阅读也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的阅览室有很大的需求;与老友聊天是老人们活动内容的首选,参与比例高达32%。棋牌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乐趣。因此,老年活动中心的棋牌室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冬季,但是由于部分社区管理不当、收费较高等原因造成多数老人即使在室外打牌也不愿意去活动中心。另外。照看孩子也是老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不过,由于现在孩子很早就被送往幼儿园,因此老人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可以自由调配的;有些老人受教育程度较高,不甘落伍,例如学校家属院的退休教师,空隙时间经常上网或玩游戏等等,所占比例为4.6%;还有兴趣爱好较为广泛的老人书画、收集等等也是其娱乐方式之一。

3老年人居住意愿的调研结果分析

在调研中也发现,虽然如上所述,在普通住宅中老人养老有各种不便,但是选择住在自己长期熟悉的环境里,眷恋大家庭氛围,渴望共享的生活环境仍然是现代老年人的普遍心态。同时,老年人群更希望这些住宅所处的社区组织能够在如经济援助和老年人服务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帮助他们处理各种具体困难,而不是仅仅依靠子女。

3.1老年人理想的居住形式

我们发现虽然老年人群的“养儿防老”观念正发生着变化,转而更注重生活质量。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老年人理想的居住形式是自己家,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这部分老人所占比例为72%。但分别有14%和13%的老人表示愿意去专为老年人设计的小区和老年公寓,这部分老人文化程度较高,有固定的经济基础,独立生活能力较强,对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渴望自由,不愿与儿女一起生活。同时,儿女也希望与父母分开生活,这表明在空巢家庭逐年增多的情况下,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社区和老年公寓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3.2老年人的交往意愿

在老年人愿意生活的环境调研中发现,各种年龄阶段,各种职业都有的环境最受老人欢迎,这部分占总体的40%。相反,只有老人的环境所占比例最低,只有10%,这说明在居住环境设计中,不能将老年人完全与其他群体分开设置,这样会增加老年人的孤独感和铍抛弃的感觉。因此在现代居住小区设计中,一方面是适合各个年龄阶层的通用设计,另一方面应有专为适合老年人特征的设施(包括小区中各种细节的设计及设施的选用和配备),不能将其从太的社会环境中分裂出去。

3.3老年人室内各空间面积安排意愿

在这项调查中,要求客厅和卧室大些的老人分别占42.5%和40%,这个结果也是比较符合老年人心理的,有些老人时常感到孤独,在空闲时间非常渴望能与同龄人进行交流,因此,需要客厅面积稍大些。卧室是老人待时间最长的空间,其舒适性也是最受注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体力会逐渐下降,卧室大些会给老人预留出足够的护理空间,因此有面积大些的需求。

与厨房和餐厅的面积比起来卫生间的空间更受注重,因为卫生间是老年人的事故多发地,其面积太小将会影响到一

些扶手的安装,尤其是坐便器的安装,由于老年人的生理原因,上厕所的次数会逐渐增加,再加上腿力的不足,坐便器是必备的,但是由于卫生间面积小,座便器占面积较大,部分家庭采用蹲式马桶,给老人带来很大的不便和潜在的危险,卫生间的面积不宜太小,应保证足够的轮椅的回转空间及护理空间。卫生间的地面不应有过高的地坎或门轨等突出物,地面应采用防水、防滑材料。

3.4给老年人晚年生活带来不便的因素

为老年人晚年生活带来不便的因素包括:居佳面积小、居住楼层高、采光日照不足、厨房、卫生间设施不合理等等,调研数据显示占据首位的仍然是居住楼层高的问题,占总体比例的52%那么这就要求在未来设计中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7层以下设电梯,方便老人上下楼。另外厨、卫空间设置不合理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需要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和需求来瑟置,老年人卫生间应根据需要安装尺度适合、安装牢靠的安全扶手,使老年人可以独立完成洗浴过程,扶手要有一定的抗冲击力,以便老年人发生意外滑倒时可以抓住,扶手的安装位置因老年人衰老和病变的部位不同而变化。在设置时应有预先设计,以便随着老人身体条件的变化设施也能进行灵活的调整。

厨房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生活的自理能力。一些走动困难但上肢完好的老人,坐下来也可以在厨房操作,因此要根据不同老人的操作姿势而留出足够空间如站姿、坐姿或乘轮椅。出于让老年人入厨容易并减少失误的目的,要求洗池、操作台和灶具上表面要保持同一高度,并按操作顺序连续布置有关设备,这样可以简化程序。

阳光对人类来说极为重要。白天不靠窗户采光是不行的,窗户的大小决定着白天室内的亮度,因此应适当加大窗的比例来增加进光量。另一方面采光方面由于现代建筑越来越高,很多低层住户的采光都会受影响较为严重,缺乏阳光对人们的身体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应适当增加楼间距,以保证低层住户的需求。

4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室内空间设计要点

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出老年人居室设计的要点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提高老年人室内活动的安全性,二是运用环境的支持增强老年人生活的自立性。

由于老年人平衡感、反应灵敏度等生理机能方面的明硅衰退,室内设计应更为注重安全性设计,例如在功能分区和空间划分上要力求简洁、流畅{老年人通行的通道、楼梯面料不宜采用如磨光石材之类的硬质光滑材料。为老年人室内设汁的地面,特别是楼梯踏步、平台,不宜选用黑色或深色材料。地面材料要平整、防滑、耐磨、无高差,并需充分考虑他们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以保持此范围内活动安全畅通。老年人室内设计也应避免用大面积的金属和玻璃等材料,以免发生意外对老年人身体造成伤害,居室设计应简约,不宜设计复杂的吊顶,不宜大面积使用纤维质软装修和大量板材装修,严禁使用散发有毒有害气味的装修材料。

细节设计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生活的独立性。例如在家具设计上,依据老年人机工程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臂力会逐渐高于腿力,因此设计时要强调臂力的作用,不宜有吊柜和带有低于双膝的抽屉家具。家具要坚固稳定、便于扶靠和使用,在形态设计上宜采用圆角设计。使用的方便性主要是易于老年人操作,减少无谓的过程和动作。另外扶手的安装,门窗的选择、杠式把手及各种设施的配备等,其使用的舒适性和便捷性主要体现在给老年人带来的独立性。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从环境设计的角度出发,按照老年人的特殊需求,改善当前居住环境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提高老年人室内活动的安全性{运用环境的支持作用充分弥补老年人逐渐衰退和丧失的各种机能,增强老年人生活的自立性,尽可能长久的保持老年人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老年人生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宝真,黄南翼,老龄社会住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2006

[2]亓育岱,老年人建筑设计图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于富昌,老年住宅户型设计分析[J],山西建筑,2005,7

上一篇:化工泵分类及现状分析下一篇:电子商务物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