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2024-09-07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通用11篇)

篇1: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67-6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4、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五角星;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剪刀、彩纸、活动角。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生活中的角。

1、出示五角星。

师:这是什么?它的名字为什么叫五角星?你能找出五角星中的角吗? 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欣赏:课件显示南浦大桥的图片。

师:这是跨越黄浦江的一座斜拉桥,塔栓和缆索构成许多优美的角,排成美观的竖琴形。桥上车轮滚滚,桥下可通过5万吨的巨轮。

3、我们生活中处处有角,老师昨天到街上走了一趟,发现了不少有关角的数学知识,我把我发现数学知识的图带来了,你们看看能从中发现哪些角。

4、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角? 【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上海的南浦大桥及一幅街景图入手,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体验角的特征。

1、折一折,比一比。(1)、拿出一张不规则的彩纸,折出一个角,再摸一摸。(2)、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3)、教师画出一个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想一想: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4)、师:这个角可以用“⌒”标出,记作:∠1,读作:角1。(5)、学生手中的角与画的角比一比,并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画一画,用“⌒”标出角。(6)、完成课本第67页指一指的内容:请你用铅笔画出图形中的角。(7)、下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此处先让学生拿一张不规则的纸折一个角,再摸一摸,使学生对角有整体的把握,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角的直观形象。然后教师通过画角、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学生将折的角与画的角进行比较,找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以及用“⌒”标出图形中的角,使他们从直观抽象出图形,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

2、用两根硬纸条做成一个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小组活动:

(1)任意拉一个角,同桌比一比两个角的大小,并说一说比较的方法。(2)在四人小组内比一比谁的角大。

(3)如果想使你的角变大一些,应怎么办?

4)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解:角的两边叉口越大,角越大。比一比:(1)、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大的画“√”。(课本68页第1小题)(2)、比较两个三角尺的三个角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尽管大小不同,但是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尺的三个对应角分别相等。从而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做活动角、用活动角拉出一个角,比一比角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边的长短无关。】 活动三:智慧宫。

1、蓝猫和淘气来到智慧宫的山洞口,看见了这样的三个字母“NMT”,原来这是一个密码,只要数出这三个字母里有几个角,洞口就会打开,你知道?(有7个角)

2、智力宝库:把一张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兴趣出发,设计了他们喜欢的趣味练习“进山洞”,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解决智力宝库的问题: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使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活动四:我所知道的角

请你再仔细的观察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篇2: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新课标中提出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从“立体”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许多物体中存在“角”,学生对它也是相当熟悉,我在课前也了解过,学生的认识大多停留在“一个物体的边沿,或是转角的地方,就是角。”这些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是本课的学习起点。同时低年级学生特定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认识事物具有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

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增进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教 法:“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找一找”、“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角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法学法:

学 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 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正方形纸、两根硬纸条、图钉

学 具:三角板、正方形纸、两根硬纸条、图钉

教学过程:

基于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争体现以下几方面:

1、做数学。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就会忘记;看见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2、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3、“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给教师留有很大的空间,在教学中力求不拘泥于教材,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依据以上几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老师的讲桌上有一个——(引导学生说出三角板)

师:谁能猜猜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板呢?

生:因为它是三角形的,有三个角。

师:有3个角?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它的3个角在哪儿?

请一名学生上前指出3个角,此时学生指的一定是三角板的3个顶点。

师:噢!尖尖的这个是角?想想你指的完整吗?老师将你指的这个地方画在黑板上,它好像就是一个点,你能将这个角完整的指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指角方法,“∠”这样的图形是一个角。

师:现在同学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和老师一起来摸一摸这3个角。(教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指角方法进行摸角)

师:手摸到其中的一个角上,(教师指角的顶点处)摸到这里时,你有什么感觉?

生:尖尖的,有点戳手。

师:角的两边又是怎样的?(教师指角的2条边)

生:平平的,直直的。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角有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感受,今天,就让我们起进角的世界,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对角角已有了一定的感知,因此课始,我出示学生熟悉的三角板,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看一看”的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角”。这个活动学生喜欢,既能唤起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搭起了现实生活与抽象数学的桥梁。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是一个颇皮的家伙,就藏在我们生活中许多物体的面上及平面图形之中,让我们找一找图中的角。

课件出示:红领巾、钟表、剪刀,请个别学生上前指出图中的角,在学生指角的过程中教师纠正语言,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

教师语言:红领巾的两边组成了一个角,钟表上两根指针相交于一点上形成了一个角,剪刀上的2个刀刃形成了一个角。

师:咱们将图中的角都请下来。(课件显示从立体到平面)

【设计意图】:从实物中抽象角,丰富学生的感知。本环节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这一层次我先出示三个生活中的物品,引导学生从中找角,学生找到一个角我就点击课件让角闪烁。三个物品中的角全部找出后我移下其中的三个角,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中的角,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数学中角的样子。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2、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师:这些图形都被我们称作角,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尖尖的一个点。(教师随机板书:·)

生:有两条直直的边/两边直直的。(教师随机板书:∠)

师:我们将尖尖的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2条直直的边叫做角的2条边,(教师随机板书)角的2条边相交于这一点上,所形成的夹角就是本节课我们来研究的角,注意看!像这样的一个图形我们叫做角。(教师用手势表示角:∠)

师: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1个顶点,2条边(教师引导学生说出2条直直的边)

师:说的真棒!一个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

3、游戏辨认角

师:知道了角的特点,我们来认一认下面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4、角的标记

师:真聪明!当角的个数过多时,我们一般会在角符号的后面标上数字或字母来区别。例如:这个角,我们用小弧线连接这2条边,在后面写上1,想一想,它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是第一个角。

师:表示这个第一个角,我们怎么读它呢?

教师引导学生读角,读作:角1(板书)

师:我们在写它的时候可以记作:∠1 (板书),同学们看这个符号就像一个小小的角。

师:如果还有第2个角,我们读作角?记作∠?

生:读作:角2,记作:∠2

4、标出图中的角

师:真不错!那让我们找出下面图形中的角,并给它们标上数字来区别。

篇3:“认识元、角、分”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

生:喜欢。

师:那么, 我们一起去羊村看看它们是怎样欢度春节的。

师:多么欢快的场面呀!最让它们开心的是, 慢羊羊村长还给它们每人发了压岁钱呢。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吗? (生:人民币) ……

师:对了, 我们国家的钱叫做“人民币”。

今天这节课, 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部分人民币。 (板书: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儿童对所学内容有内在的兴趣。”因此教师播放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 比较亲切, 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二、亲历过程, 提高自主学力

1. 同桌认一认。

师:桌面上有一部分人民币, 下面把你认识的人民币向同桌介绍一下。

2. 重点认识1元纸币。

师: (出示课件) 谁来介绍这一张人民币? (生介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呀!

师:一元上的一是大写的汉字壹, 圆是人民币的单位, 我们一般写成元。 (板书:元)

师:同学们的盒子里就有一元, 把它举起来, 有的同学举的是这样的一元, 它是用纸做的, 我们把它叫做纸币;有的同学举的是这种, 这是硬币。

师:这是什么?谁认识? (生答)

师:国徽代表我们伟大的祖国, 所以我们要爱护人民币。那么, 怎么做才是爱护人民币呢?

3. 认识1角。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 (出示课件) , 谁来介绍这一张人民币? (生介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呀?

生:1后面有一个角, 所以这是1角。

师:1元和1角尽管都有一个1, 你是怎么知道哪个是1元, 哪个是1角的呀?

生1:1后面有一个元, 就是1元;1后面有一个角, 就是1角。

生2:图案不同。

生3:我是从颜色看出哪个是1元, 哪个是1角的。

4. 出示5角、1分、2分、5分等人民币让学生辨认。

师: (出示课件) 老师这还有一些人民币你们认识吗? (生介绍)

师:同学们看, 最后三枚硬币它们都是几分的, 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 不过现在很少用了。 (板书:分)

5. 师生互动, 根据提示正确找出对应的人民币。

师:同学们真不错, 能根据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的不同正确认识人民币了。现在如果老师说出一个人民币, 你能很快地找出相应的人民币吗?

师生开始互动:老师说人民币, 同桌两人左边一人拿, 右边一人检查, 几个回合后交换。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根据学生知识的起点, 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不同面值, 不同版本的人民币, 并在小组内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介绍。这一环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讨论交流, 增强合作意识

1. 羊羊们有了压岁钱, 它们是怎么做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它们很有爱心, 把压岁钱捐给了灾区的小朋友。灰太狼也来参加了捐款活动, 它得意地说:“我捐了10张。”懒羊羊却哭了:“我只捐了1张, 比灰太狼少, 呜呜。”

师:懒羊羊哭了, 我们一起去帮帮它。 (点课件) 这是一张多少的呀? (1元)

那灰太狼呢?瞧它那得意的样子, 我们一起来看看, (出示灰太狼捐的钱) 这是一张多少的人民币? (1角)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一共捐了多少? (1角、2角、3角……10角) (板书:10角)

师:懒羊羊现在笑了, 你知道它为什么笑了呢?引导学生说出10角就是1元, 1元就是10角, (板书:1元=10角) 指导学生一起读一读:1元=10角, 10角=1元。

2. 美羊羊也给山区小朋友捐了1元, 它捐的全是5角的, 动脑筋想一想, 它捐了几张?谁来说说你的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1张5角, 2张5角, 合起来是几角?10角就是…… (1元)

3. 师:同学们, 1元=10角, 那么依此类推, 1角等于多少分呢? (10分) 对了, 1角=10分。

师:分已经很少用了, 但是咱们的爷爷奶奶他们过去却是1分钱1分钱地攒, 要攒多少分才是1角呢? (10分)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灰太狼和懒羊羊捐款活动的情境, 灰太狼捐了10张, 懒羊羊却只捐了一张, 它觉得自己捐得少, 没有爱心, 就哭了。教师让学生们去帮助它,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需求。此时教师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 给学生提供多向交流的机会, 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意识, 使学生掌握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和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注重实践, 促进学生发展

1. 喜羊羊有了钱, 那它是怎么做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它写了一封信准备寄给灾区的小朋友, 寄一封信要花1元2角钱, 怎么付钱呢?请你帮帮它。你准备怎样拿?

师:同桌一起在桌上摆1元2角钱, 看谁摆的方法多, (生摆) 同学们摆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把你们的摆法展示一下? (生展示)

师:同学们, 你们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了付1元2角钱这一问题, 真棒!

2. 暖羊羊想去买些学习用品送给灾区的小朋友, 咱们到文具柜台看一看好吗?

师:文具柜台的商品可真丰富呀, 你能说一说每件文具多少钱吗?

出示“1元可以买哪几件物品?”师:你知道这句话什么意思吗?

师帮助学生理解:可以买1件吗?可以买2件吗?可以全部买吗?为什么?可以买几件同样的物品吗?最后明确:不能超过1元, 可以买1件, 也可以买2件, 但不能买几件同样的物品。

小组交流:你想买什么?

全班交流。一名学生扮演营业员, 其余学生当顾客。

刚才有的同学1元正好, 有的同学1元还剩下钱来, 那如果1元还剩钱的话应该让营业员怎样?出示“1元钱买一支铅笔, 应找回多少钱?”同桌交流, 指名汇报, 师课件演示:1元=10角, 10-4=6 (角) 。

1元钱买一把美工刀, 应找回多少钱呢?指名回答。

和同桌说一说买一支自动铅笔或一把尺分别可以找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让学生帮助喜羊羊付邮费, 帮助暖羊羊购物这些实践活动,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 提高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

五、总结质疑, 培养创新思维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人民币?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质疑:为什么人民币的面额没有3、4、6、7、8、9, 只有1、2、5?

【设计意图】为什么只需要数值为1、2、5的?因为1、2、5可以组成其他任意数值, 使学生熟知的人民币变得十分新奇, 原来这里还有许多学问, 使生活化的素材有了数学味。

【资料链接】我国现行货币面值为: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算一算一套人民币一共多少钱?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课前教师在班上做了调查, 了解到班级里所有的学生都有用人民币购物的体验, 学生对人民币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师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去组织课堂教学, 学生会感觉到厌倦。因此, 教学这一内容时, 应让学生自主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 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丰富了学生对人民币的了解, 进而总结出认识人民币的不同方法, 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自信,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通过让学生取币,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 帮助喜羊羊寄一封信要花1元2角, 可以怎样付钱?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再同桌合作, 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想到了四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索知识, 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篇4:“认识角”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摸一摸等活动,直观认识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角并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教具准备:

课件、多媒体、活动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伸出2个手指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进而引出生活中很多事物值得我们去观察、思考,让学生感受到在数学学习中观察与思考更为重要。

2.出示一些图形:

让学生想一想,它们能分成几类?说出理由。

(有学生可能会把这些图形分成有角和没角的两类。由此揭示课题,认识角。)

二、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活动一:感知角,认识角

找一找

1.出示课件:大家好,我是角。我最喜欢捉迷藏,现在我就藏在你的身边,你能找到我吗?快来呀!

2.学生合作找角,互相启发。

3.学生汇报。

(学生可能找到教室内课桌、书、黑板、窗户上的角,也可能联想到生活中见过的角,如十字路口、广告牌、尖的房顶等。)

摸一摸

1.让学生动手摸角,体会有什么感觉。

2.让学生交流角的特点。

(会有学生发现角有尖尖的顶点和两条直直的线。)

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3.让学生自学64页内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适时介绍角的表示方法和读写方法。

做一做

1.让学生用身边的物品做一个角。

(学生可能会用课前准备的圆折角,可能用剪刀在纸上剪角,也可能用铅笔摆一个角。)

2.利用创造的角,同桌间互说角的各部分名称。

3.辨别角。

出示课件:角的王国里来了一些小伙伴,它们都说自己是角。请你们看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说说为什么。

学生辨认角,并说出原因。

活动二:探究角,知大小

玩一玩

出示课件:小朋友们,太谢谢你们了,帮我们赶走了假冒角,为了感谢你们,我还给大家带了一个小玩具。

1.出示活动角,演示它可以变成大小不同、变化多样的角。

2.学生制作活动角,当魔术师玩角,使角变大变小。

3.让学生说说,在当魔术师玩活动角时,发现了什么?

(结合学生感知,演示点拨,引导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有关,角两边的张口越大,角越大。)

活动三:角大小,边无关

比一比

1.出示课件:角的王国里又发生了一件事,看!∠1说:我的边长,我的角大。∠2说:我的边虽然不长,但并不比你小!同学们,到底我们谁大,你们来评评理吧!

2.小组讨论:探索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

(学生可能会用一个折好的角来比一比,可能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也可能用活动角来比。)

3.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明确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拓展延伸,深化认识

出示课件:想不到这小小的角中竟有这么多秘密。其实角的王国里还藏着不少学问,想去看看吗?

1.数一数。

让学生数出图中各有几个角,从中发现了什么?

2.摆一摆:用两根小棒摆角。

(学生摆出各种形状的角,可能有的角开口向上,有的角开口向下,有的开口大,有的开口小,也可能学生摆出不同个数的角。)

3.破译密码。

(1)出示课件:角的王国有一个宝库,不过进入宝库之前要先破译门上的密码MA上有多少个角?

(2)课件出示宝库内容:黄浦江上的斜拉桥——南浦大桥。

(3)让学生欣赏桥上许多优美的角,感受到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外实践

1.放大镜会放大角吗?

2.写一篇数学日记:我所知道的角。

从上面的两个实践活动中,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完成。

篇5:二年级下册《认识角》教学设计

王荣山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一、巧设情境,直观感知“角”

师用电脑出示5个平面图形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现在老师这儿有个布袋子,里面就放有这5个图形。如果不用眼睛看,你能很快地将圆片从布袋子里摸出来吗?

教师拿布袋,找几个学生去摸。

师:你们这么快就摸出圆片啦?是不是有什么小窍门啊? 生:(很得意)圆片上没有角,其他图形上都有角,一摸就摸出来了。师:(故作疑惑)是这样的吗?我们来看一看。(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屏幕上的5个图形)师:没有角的图形和有角的图形在摸的时候,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生:没有角的图形摸上去,感觉边是弯弯的;有角的图形边摸上去是平平的,角上还尖尖的、有点戳人。

师: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想不想去研究?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五角星、纸工袋)师(出示实物剪刀):打开剪刀,剪刀的开口就形成了一个角。(师指出,并用课件闪烁角)这就是剪刀上的角。

师(拿出一张纸工袋,指着其中的直角):纸工袋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师:剪刀、纸工袋上都能找到角,那么五角星上哪儿能找到角呢?(课件闪角)。(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有的开口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下。

生2:有的大有的小。

生3: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学生在书上完成,教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其中第三个图形,一男生填写零个,学生做完后,教师展示个别学生的作业,对第三个图形的正确答案,教师没有作任何的评价)

师:这位同学说第三个图形有两个,有没有不同意见?

(那位男生马上举手)

师:你有不同意见?你认为这个图形有几个角?

生1:我认为这个图形没有角,因为,他们说的这个角虽然下面是直的,可是到了上面就变弯了,所以这个图形根本没有角。(多么认真观察的孩子!)

师(惊喜的):你真是个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其余同学自发地鼓起掌来)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2(举手):我不同意,如果我们把图形上面的半圆遮掉,下面的边就是直的,所以它是一个角。

师:你们听明白这位同学说的意思吗?

生3:老师,我听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可以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半圆和一个长方形来看,那么下面的边就是直的了。

师:你们不但善于听别人的发言而且还善于思考,谢谢你们的精彩发言让同学们懂得了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其他同学露出了佩服的神情)(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观察。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看看角还有什么特点?

(师演示钟面上的指针,将时针和分针拨成一个小角)

师:现在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怎样?(很小)

(师慢慢转动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角发生了什么变化?(越来越大)

师:角有什么特点?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2.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3.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篇6: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认识角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篇7: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处理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设计了折一折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最后顶点不变多折几个比大小,操作起来困难最大。学生不理解更不会折。这还需要我再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图。

数学活动可以说在每个课堂都有,但活动后到底有没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篇8: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巧设疑点, 引入新课

师: (出示☆和▲) 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有角。 (板书:角)

师:它们的角在哪里呢?

生1:这里, 这里。 (指角的顶点)

生2:这里, 尖尖的, 戳到手上很疼。

……

师:哦! 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在黑板上, 画出三角形纸板上尖尖的点)

师:这是角吗?

生: (多数) 是的!

(老师慢慢地把三角形纸板往下垂直移动, 这时, 黑板上留下的是一个“●”)

师:这是角吗?

生: (不情愿地) 不是。

师: 同学们不要泄气, ( 指着“●”) 这一点, 也就是尖尖的地方, 虽然不是角, 但它和角是有关系的, 后面我们会学到。

师:那么, 什么是角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思考:直接从比较五角星和三角形活动中引出“角”, 让学生说出自己原来认为的角, 真实地还原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再通过 “●”的画出与观察, 让学生对原有经验产生怀疑、无措, 产生了“角是什么呢”的求知愿望。 这里, 教师对学生的原有经验做了客观评价, 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更为后面的经验改造、完成认识做了准备。

二、动手操作, 探究新知

1.指角

师: (拿着▲) 谁再上来指指角在哪里?

生: (比划着三个角) 这都是角。

师:老师帮你把其中的一个角描下来, 现在把三角形拿走 (留下“<”) , 留在黑板上的还是角吗?

生: (异口同声地) 是的!

师:看来光指一个点并不是角, 角还应该有 (拉长声音) ……

生:两条直直的线。

……

师:是啊, 角不仅仅有尖尖的点, 还有两条线。

思考:其实, 学生原来说“尖尖的是角”是受到角的主要特征的强力刺激和生活感受, 而忽视、屏蔽了“角还有两条边”的感受和记忆。这里, 让学生继续指角, 学生说出“角还有两条线”, 这就真实地还原了学生原有的全部经验, 为下面的教学找到了正确的起点和行进方向。

2.摸角

师:请同学拿出三角尺, 选一个角用手掌去摸一摸, 你有什么感觉?

生1:直直的、痒痒的。

生2:平平的。

……

3.找角

师:老师这里有几样物品, 你能在上面找到角吗? (剪刀、三角板、作业本、闹钟)

学生上台规范地指角, 教师课件演示学生找出的角。

4.记角

师:现在让我们闭上双眼, 把角的样子记在脑海里。

教师慢慢地说: 角有尖尖的地方, 两条线是直直的。

师:把角的形状用手比划一下 (请一位学生上台比划) 。 老师把你比划的角在黑板上画下来。

思考: 心理学认为感性认识有三种基本形式:感觉、 知觉、 表象。“摸角” 活动给予学生感觉;“ 找角”活动即是知觉的层面;“记角” 的活动中, 学生用一个角代表所有的角, 然后把那个图形保持在头脑里, 形成了关于角的初步表象。 接下来, 教师设计紧密相连的三个小环节:在头脑里想图形—用手比划图形—将图形画出来, 让学生充分经历图形抽取的过程。

5.认角

师: 刚才你们说的尖尖的地方, 我们称它为角的“顶点”;这两条线, 我们称它为角的“边” (板书) 。我们用这样的弧线符号表示这个角。 现在, 你知道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吗?你能说说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吗? (指名说、反复说)

师:之前我们所说的尖尖的地方不是角, 而是角的顶点, 再添上两条边, 才是一个角。

思考:虽然学生们对于“角”的前概念有点不准确, 但我们不能忽视它和后续学习的概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即尖尖的点不是角, 而是和角有关, 其实是顶点。 本环节的设计就是对学生片面的观念进行关照, 回头一望, 让学生加深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完善认知。

师:以后我们指角的时候就这样指:“一个顶点两条边, 这是一个角。”伸出小手和老师边指边说。 (学生指角)

思考:整个认角过程, 教师先利用画出来的图形讲解角的组成———顶点和两条边;再引导学生“回头一望”;最后指导指角, 一气呵成, 让学生了解角的组成, 获得对角的全面认识。 学生从感知, 经过表象再到形成概念, 保留了数学的本质, 排除了非本质成分, 完成了对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原有的不完备的生活和知识经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 逐步从零落的生活经验走向系统的数学概念, 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过程。

三、辨析明理、应用拓展

1.找一找

师: 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你能在桌面上找一个角吗?能在教室里找到角吗? 能在教室外找到角吗?自己先找一找, 再指一指。

学生叙说。 (电脑配合演示图片)

师 (补充) :像牛角、墙角、羊角、豆角、亭子等之类的角, 也是角, 但不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数学上的角。

思考:再回到生活中找角, 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角与生活的联系, 并从中加深对角的认识。 这里, 教师有意在图片中出示牛角、豆角、亭子的斗角等, 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对角的认知的泛化, 也淡淡地抹上了数学文化的色彩。

2.画一画

判断角。 出示“想想做做1”。

3.数一数

数角。 出示“想想做做2”。

4.做一做

师:同学们都认识角、会数角了, 你们能不能自己做一个角呢?

出示要求:

(1) 每人从信封里抽一个任务要求。 (画一画、拼一拼、演一演、折一折)

(2) 选出材料想办法做一个角。

(3) 说说自己的做法。

学生四人一组, 用手中的材料:纸笔、毛线、吸管、小棒等根据要求做角, 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小朋友们真能干, 虽然我们用的材料不同, 但只要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而且边是直的, 做成的都是角。

思考:做角,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活动, 一方面是的加固对角的认识和理解, 另一方面是为下面的“比一比”教学环节提供现场学习材料和经验。

5.比一比

(1) 知道角有大小。

出示用硬纸条做的角 (如下图) :

师:刚才有几位小朋友用硬纸条做成了这些角, 观察一下, 有什么发现?

生1:有的大, 有的小。

师:为什么用同样的纸条, 做出来的角有的大有的小呢?

师:也就是说,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生:角张口大, 角就大。

师:也就是说, 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板书)

(2) 会比较角。

师:现在我们做个游戏, 老师这里有两个角, 比一比哪个角大?

(两角重叠) 现在怎么样了?

生:一样大。

师: (撕掉其中一个角的一条边的一部分) 现在哪个角大?

生1:角的大小没变。

生2:撕掉边的角小。

生3:不!一样大。

… …

师: (两个角再次重叠) 怎么样?

生:一样大!

师:想说什么?

生: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板书)

回顾:通过刚才的游戏, 我们知道角的大小和它的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和它的边的长短无关, 现在会比较角的大小了吧。

思考: 通过经历观察、 判断、比较、验证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 并初步感受角的大小比较, 既丰富了角概念的外延, 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了知识和方法上的准备。

四、课堂总结, 反思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五、思考

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数学活动的源头活水和思维根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 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 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 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有机体的一部分。数学学习是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发展成数学认识的过程, 其中学习者需要经历经验的还原、分析、改造和提升四个环节, 最终自我建构、自我生成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同时获得更加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中,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经历“经验 — 认识”的过程。

一是暴露不足, 还原经验。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长的过程, 这种生长是他人不可取代的, 它是由内而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而内的灌输, 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应该全面关注所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从学生真实的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想法出发展开教学, 不能覆盖或替代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不准确观念和不完善想法。笔者在课堂中将学生原有对“角”的经验还原出来, 即“尖尖的”地方就是“角”。 虽然这只是学生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 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 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二是思考校正, 分析经验。 对于新知的学习, 学生已有经验和认识, 可能是客观的认识也可能是主观的判断;可能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可能只是片面粗浅的了解;可能有正确的因素也可能有错误的成分。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了解学生已知的, 分析学生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控思维冲突, 突破认知瓶颈,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发展数学思考。

三是概念建构, 改造经验。 认知心理学提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 教师应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的生长点, 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 通过活动促进经验的生长, 促成知识经验的重组、 转换、改造。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只有经历探索过程, 才能够深刻体会、理解知识本质, 改造片面经验。 初步认识 “角”的形状之后, 让学生经历“ 摸一摸” “ 看一看” “ 指一指” “ 记一记”“画一画”“找一找”等一系列数学活动, 在操作中观察、思考、探索、验证等, 真正地建构“角”的概念。

四是练习巩固, 提升经验。 练习活动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 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能力得到提高。数学课堂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发展数学经验的重要平台, 它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和技巧, 而且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发展, 所以要精心设计练习内容, 优化教学效果。

篇9:《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直观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认识角的符号,比较角的大小。

重点难点:认识角和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具准备:课件、圆形纸片、硬纸条、图钉、绳子、小棒、信封。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展示了一把剪刀、一个钟面、一条红领巾,主要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并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角、了解角,教材又设计了“摆一摆”“认一认”“指一指”等几个小活动。

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

该教学活动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计精巧的课件创设故事情景,将全课各环节自然衔接起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探索、独立尝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的朋友们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们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道有趣的题目。(多媒体课件出示: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这四个图形小精灵依次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走出来。课件配音:同学们,我们都藏在你们小组中的信封里,小组合作,先找到我们,再把我们分成两组。)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点击相应的图形,把课件中的图形小精灵分成两组。(课件配音:同学们,角也是我们数学王国中的一名重要成员,你们愿意来认识它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探究,认识角

1.联系生活实际,抽象出角

课件显示:剪刀、钟面、红领巾。

(1)谈话:它们都是角的好朋友,你能找出它们身上的角吗?

(2)在课件上把这些物体的其他部分隐去,留下角的轮廓,你们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跟小组同学说一说。

(3)请你们再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藏着角呢?

2.折角,并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角。现在看桌子上的圆形纸片,它上面有角吗?你能想办法利用这张纸片来创造一些角吗?

(1)学生动手创造角。

(2)请拿起你自己创造的角,先用手比划一下角的样子,然后再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把这个角尖尖的地方往手心一摁,再拿开,看一看,留下了什么?

师: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课件出示顶点)

师: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课件出示边)

请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3.在游戏中判断角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擦亮自己的慧眼,来辨一辨“真假孙悟空”。(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加相应的配音)

(师点击其中的一个孙悟空图形,出现上面的一个图形,如果是角,师点击该图形,就出现孙悟空,如果不是角,就会出现猪八戒、二郎神、白骨精。)

4.认识角的标记,并标出图形中的角

(1)同学们,为了更清楚地表示各个角,我们还可以给角标上标记,怎样做呢?听智慧老人来告诉大家。(课件出示:画面加配音)闪动角的相关部分,出示角的标记,智慧老人讲解,小朋友,仔细看!这是表示角的符号。同时,为了区分不同的角,我们通常在这个符号的后面注明一个数字或字母。例如,我们在这个角符号的后面再加注数字1,我们就可以把它记作∠1,就读作角1。

(2)课件出示书P67的五个图形,学生用智慧老人告诉的方法,把图形中的角标出来。

(3)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1.做活动角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可真出色呀!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下面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每人从学具袋里拿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用它们来做一个角。做好的玩一玩,看看这个角有什么神奇的地方。

2.变大变小游戏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个角:把你的角变大,变大,再变大;把你的角变小,变小,再变小。

师:哪个同学来说说,你是怎样把你的角变大变小的?

(在学生描述的时候,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角的两边张开得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得小,角就小。)

3.比一比

(1)课件出示下面两组角,哪个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说,师用课件直观演示:用重叠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也对齐,比一比哪个角大。

(3)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1.欣赏-发现美

师:同学们,角不仅在数学中被应用,在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设计师们利用美丽的角,设计出了令人震撼的奥运会体育场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们的奇妙和美丽吧!(课件演示)

2.小小魔术师(创造角)

(1)这是一根绳子。看,上面一个角也没有,谁能用它变出角?把你变出的角举起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同桌可以互相合作,比一比,看谁变的角多?

(2)下面还有更难的一关,你们敢挑战吗?请你用三根小棒变出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更多的角……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对角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篇10:二年级《认识角》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在抽象出三个角时,同时蕴伏着“锐角、直角、钝角”的概念,拓展了角的外延,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我们抽象出来的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

二、参与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其中是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

三、再次寻找情境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

四、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

“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

篇11: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行四边形,以及一些常见多边形的基础上,对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直观地比较角的大小,能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也为学生以后进一步认识角、三角形等面图形积累感性经验。

1、数学应是现实的,是生活化的,是儿童乐于做的。

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鉴于二年级学生仍然喜欢听故事,我设计了故事《小明的一个星期天》,通过小明把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渗透到故事情节中,创设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把数学知识趣味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用学具做角,再通过学生做出来的角进行比一比从而认识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学生也能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重视合作学习,提供学生的交流空间,增强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做一做、折一折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动手活动。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课堂上,一些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受到别人的启发,打开了自己的思路,同样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

不足之处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语言艺术不够精炼,表达技巧有待加强。

2、教学过程中遇到突然停电(课前没有预想),虽能转换讲解方式,但却没能很好地捕捉学生提供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所以此环节的教学有些不足,学生的理解也受到局限。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钟面,剪刀引入,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上,从生活中引入,逐步确立“角”的表象,从而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合理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让多种感官合作来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认识“角”之后,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活动角”进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通过亲自操作,学生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的教学充满形象、声音、色彩,就能为儿童多种感官所接受,我们就能使讲授的知识为儿童所接受。我运用多媒体,演示去除实物中角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取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学生动态的演示“形物”的分离,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大小不明显的角,通过使两个角直观地移动与重合,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两个角的关系,从而掌握比较方法,充分显示了多媒体的优势,达到了最佳的效果。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角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但通过前测学生对于角这个图形只有3个学生知道,有3个学生认为是直角,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首先我通过摆学过的图形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下角,再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角,在学生叙述找到的角时,由于自己没有规范的引导学生怎么来表述找到的角,学生在指角的时候有点云里雾里,指的都是一个点。

然后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小组合作找角的特征,通过练习判断角让学生巩固对角特征的认识。

在画角环节中,我先提醒学生画角用到的工具,还有是要画清哪些东西,其实没必要,只不过自己不放心,可以放开让学生同桌交流画角的方法后自主画角,在电脑演示画角的正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去画和第一个方向不同的角。玩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指两边张开的大小而不是学生印象中的哪个角面大,角就大。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知识点,自己在教材处理上超过了教材本身的难点,所以在设计中自己只要点到数学上角的大小指什么就可以,没必要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个空出来的时间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去感知角的大小。

如从正方形上剪下一个角,让学生去选择会是哪个角,在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角的大小。还可以安排学生创造角,让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去感知角。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这一难点突破不好,为进行补救,我又自制了教具进行了突破。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通过我们坊内老师对任教班级的前测,发现学生基本上对于角都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他们的认识偏向生活化,比如他们知道我们身边的物体存在角,如书桌、课本、门、、红领巾等有角,然让其指出角在哪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指向角的顶点处,由此可见对角的定义的理解与掌握是本课的一大难点,尤其是角的辨识。

通过两个多月的学习,我们也充满了激情与冲劲,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本课的内容,然实际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运用了课件与实物投影,但效果仍是不错的,尤其是课件中角的动画演示,形象而生动,也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激情,让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充满兴趣。

在课程的设计上,我们更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让学生通过观察、辨认、交流、合作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去丰富知识,掌握角的定义与特点,并指导角的特性。

我认为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因为课的内容较多,也更侧重于实际操作,导致动笔练习内容比较少。再则,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稍显贫乏,使得课程的呈现稍有不足。但坊内老师的反响倒是不错,认为在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上抓住了关键,也让学生建立了对角的认识,形成了表象。

希望能在之后的教学中运用更多的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目标一是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二是会用尺子画角。

本节课,我利用猜图形的游戏导入新课,让学生猜出被遮住的图形分别是三角形和五角星,从而导出这两个图形的共同点都有角,进而导出课题,并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主题图和例1的教学通过学生观察角的图形,从而引导学生明白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在引导的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观察,从而得出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角的顶点是尖尖的,不尖不直不是角,然后通过判断题的练习和折角进一步使学生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从而达成了教学目标一。

之后,教学角的画法,在教学角的画法时,我先在黑板上演示,画角时要先定顶点,然后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这样就画成一个角,然后再在课件上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了,角的画法,之后学生自己在本子上画角。从而达成的教学目标二。

本节成功之处是能引导学生认识角的组成,通过折角,体验角的顶点尖尖的,两边直直的,通过演示活动角体验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不足之处是在学生画出角后,没有让学生很好的展示,另外就是学生画的时间过长,没有来得及全课小结下课铃就响了。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时间,为使学生们更好的交流,还要充分利用展台进行教学。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和领导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个独立段的教学内容。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学生生活情景和校园具体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领悟角的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角的画法。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取决定因素的是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作为本课的难点来进行突破。

1、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看,动手折出不同的角,指角再到揭示课题,其次是放手让学生在猜、折、做、画等各种数学活动中认识角,再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交流。各环节过渡比较自然。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主动活泼、主动有效的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2、注重语言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于动手。让学生通过思考,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的画角和相应的练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练习之后通过巧妙剪角游戏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很可惜,没有达成。

(2)对学生备的不够。比如:一开始我在板书完“角”字问学生,你对“角”的理解是什么?结果学生回答:“角,是人民币的单位,象1角钱、2角钱。”这一情况就出乎我的预料,我只预设到孩子们会说:角在我的眼里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我想,如果这样问:在你的眼里,角是什么样子的?这样问应该会更好些。

在活动过程中,我问学生“你发现了什么?”我的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是不能明确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说不到点上。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它们和什么有关?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这也难怪,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很多时候我太着急。而且,对教学语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再多让学生动手。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上完课后,我自己整体的感觉是头重脚轻。虽然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进行了课前测,对统计的数据进行了分析。也在6班和三班进行了两次试课。尤其是三班试课效果非常好,本以为能上的非常顺利,但是在我们班上课却出现了很多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在第2个找角的环节,学生不能从实物中准确找出,并说清楚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原因在于在认角的环节没有让学生对角的特征进行巩固,对角的特征认识的不够透彻,这部分没有打扎实,所以在找角的时候,就不能准确找到角。另外,学生的表达能力还需要培养,明显的看出学生不能按照老师的话进行复述,说明平常此方面训练不够。此环节处理不好,结果严重影响了整节课的时间,导致后面的几个环节都很仓促的处理。

找角找的不顺利,还有一点就是头没有带好。第1个同学马愉宸没有示范好,本来以为挑个最好的学生能给大家示范好,或者是说经过我的引导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怎么说。谁知她再也说不明白了,结果后面就都不是很完整。

另外,在三班上课的时候,其实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当时我并没有注意到,就是在钟表上去指角的时候,有个孩子也是指的一根针的尖,我当时就简单的认为是他指错了。现在想想,他也是和我们班的冯羿默那样,把一根针当成一个小小角。这个原因有三:第一说明学生观察的很仔细,能看到小小的角,但是同样也看得出不能看到我们一眼看到的两根针所形成的图形是角,说明学生把实物抽象成角还是很难的。第二就是我选择的这个教具不是很好,最好拿那种指针是一根线的那种,指针上没有角,也许就会避免这个情况。第三:在试课的时候没有把这个问题仔细分析,没有想好解决的策略。这就造成了下面的问题,当我肯定了冯羿默指的钟表上的一根表针上的小角。在后面剪刀中去找角,就出现了把剪刀的一个刀刃或者更小的地方看成角的情况。这里肯定不太合适,因为有些剪刀的刀刃是圆弧的,不是尖尖的,所以说这个地方不是很严谨!

由于前面的这个环节,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后面的环节都没有按照计划完成。对于难点角的大小,原来准备用橡皮筋去绑铅笔形成活动角,让学生亲手操作之后,感受角的大小和角两边的张开的程度有关,也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体会,只是让他们简单的把角变大,变小。然后就让学生只根据老师手里的这个活动角去感知,没有经过一个时间的等待,没有让学生充分发现,缺乏小组探究合作。

另外呢,在3班上课的时候,其实贾老师也告诉我说,他们班回答问题的基本上不是平常学习非常好的孩子。这一点也没有引起我的重视,因为在我们班上课的时候,我也是把注意力关注到了非常好的表达能力强的孩子身上,结果他们的表达却不是那么完整。所以说有时候我们认为的,会回答问题好的、能起引领作用的,反而还不如那些平时不太说话但是也有自己想法的孩子。所以说这也给我了一个警示,就是我们不能带着任何的有色眼镜去看每一个孩子。要公平的对待任何一个孩子。

关于细节问题我注意的也不是太好。比如在进行完口算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把口算本收拾好,就开始上课了。学生桌面上了铺了一堆东西,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听课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还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虽然结束,但是思考一直在路上。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角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大概的印象,他们会觉得尖尖的是角,但是对于角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因此我采用尝试、探究、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按照从形象直观到抽象运用这一发展的规律来设计教法。

新授部分具体分五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从实物入手,让学生感知角的形状。第二层,找生活中的角。第三层,折角,找寻角的特点。第四层,画角。第五层,制作活动角,利用活动角的大小变化,引出与角的大小有关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所有环节由教师制成的生动、新颖的多媒体课件巧妙连接,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过程中获取新知,形成能力。在学法指导上,自己十分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尝试过程,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重视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互相启迪,多向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数学交流能力。

本节课还存在不足,因为角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要让学生生动的记忆角的特点,必须要让学生动手摸角、指角、折角、画角和做角,因此操作性比较强,在此过程,课堂秩序比较混乱,而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自学能力培养不够,加上教师急于完成教学设计,角的大小比较这个难点没有得到突破。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做到抓重点破难点,有缓有急。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角的认识是低年级的学生对几何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因此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来抽象出角。同时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多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用实物来演示,让学生来观察,触摸,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了认识角,感受角,给角取名字,折出角,制作角,画出角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如下反思:

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认识角》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成功之处: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角是一个较为抽象的图形,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见到的角不尽相同。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从而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标号角以及画角。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三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学会给角进行标号以及画角。

在认识角时,先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然后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两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边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三角板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从而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接着再回到生活中,找一找教室中的角,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刚才见到的角都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不足之处:

例如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在动手实践之前要求提的也不够明确,使得某些同学不知道该干什么,标号角的时候,里面不应该加角的符号,应该多加强调。

还有在带学生指读、强调顶点和边的感觉这些地方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后来拖堂,其实直接可以通过做题让孩子们自己说出来,只是语言会不太规范,但是这时候我再进行总结就不会显得这么啰嗦。

另外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处理剪尖是不是角的时候有些仓促,应该在练习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就比较容易了。还有学完之后去指教室中的角的时候,应该提前加一句:能不能指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角?这样就不会显得特别乱。标号角的时候,让学生说一说谁知道怎么标号?没有人说,这时候应该让大家打开书自己先看看再说,落实每一步环节,不要着急。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创造角,看谁创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学用纸折角、有的同学用铅笔摆角,有的同学用展开了尺子的活动角,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做动作创造角……我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

本节课之所以上的高效,我觉得还得益于声情并茂的课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如果学生从实物中看到角并简单地说出来,之后就要抽象出角的图形,肯定会让学生对角产生片面的认识。而利用教学媒体形象直观地把每个物体面上的角显示出来,本身留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再通过移使学生脱离实物来观察一些开口方向、开口大小、边的长短各不相同的角,学生在观察对比中形成对角的全面认识。

2.自主探索,理解新知

把角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是传统教学常用的手段。学生只需机械地记忆,教学重点并没有被突出。

教学媒体所具有的动画演示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变色显示,学生把角各部分的名称牢牢记住;根据动画的运动轨迹,学生在潜意识里保存了画角的步骤,为以后正式学习画角铺路搭桥。

对于边不等、角度相同的两个角,学生会认为边较长的角大,传统教学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费时又费力。利用动画先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边不变的情况下,开口越大角越大。接着,利用移一个角,使学生又体会到边长不等的情况下,仍旧通过开口大小判断角的大小。这样,利用视觉特效,学生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且还学会了用重叠法比较角的大小,教学难点因此被突破。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在教过《角的初步认识》后,几乎大多老师都有同感:教学角的大小是这节课最不容易突破的难点。其原因,可能与之抽象化有关吧。因而,每位老师在教学角的大小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演绎的更加形象、直观,以便于低年级学生更好的理解。不同的时期,人的思想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突破这一难点上我几经思考,终于找到了一种既省时又简便,实效高的好教法(到目前为止)。下面我用对比的方式,谈一下自己的切身体会:

记得最初教学这一难点,当时极为推广采用小蜜蜂课件来帮助学生形象演示抽象化知识:电脑会同时出现两个一样大的角,但有所不同的是其中一个角的两条边非常的短,当学生一口认定两角一大一小时,电脑便会形象演示两角通过移动重合,让学生感受两角是一样大的。这看似非常形象的电化教学方式,在今天看来,未免有些强加于学生了,因为这还是两个抽象的角,始终会有一部分学生疑惑为什么两边长的角会和两边短的角一样大呢,所以很难向学生说服: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而后,教学这一难点,由于当时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所以我深钻教材,又有了新主意:同桌俩分别用一个图钉和两个硬纸条做个角,由于我事先在纸条上做了手脚,所以他们做出来的角,一个的角的两边很短,一个角的两边很长,当我要求他们想办法使两角一样大,大多同桌俩都能将之重合,但仍会有部分学生坚持说这重合的俩角不等,原因两边长的角大,这时我会剪掉长出的那段边,学生则说这回俩角相等了。然后,我用手拨动这对既重合两边又相等的角其中的一个,使之两边张开的角度变大,趁机问学生俩角一样大吗,学生马上说不一样大了,因为张口变大了,我便反问说可这俩角的边一样长啊,学生说可张开的口变大了啊,我说这回你们可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了吧。因该说这种直观的操作方法非常有说服力,但对于小部分后进生而言,仍显的比较复杂,很难理解。

今天提倡生活数学,我惊喜的有了新的发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这一点学生比较容易消化,而“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学生很容易发生争执,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上的一段实例:师:其实,在大家的身上也藏着角呢!谁发现了?生:两条腿叉开来是一个角。师:下面咱们就做个游戏,看谁的反映灵敏?师:把你的角变大。(学生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大)师:你的两腿变长了吗?生:没有。师:把你的角变小,再变小。(学生把两腿叉开的角度变小,再变小。)师:你的腿变短了吗?学生哈笑:没有啊,老师!师:游戏好玩吗?刚才,你的角一会变大,一会变小,那你的腿没有变长或变短?全体学生哄笑:没有。师:那你们说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还有关系吗?生异口同声:没有!师:对了, “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张开的角度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这样,通过从生活中捕捉最直接的、最有说服力的角,轻轻松松的很容易解决了这个教学多年的老大难。从而也启发了我,生活中的数学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的眼睛缺少发现。今后,我会利用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尽可能的挖掘、开发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更好的为数学服务,让数学更好的应用于生活!

对于“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

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

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

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

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

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认识角》是我们低数组大组汇报课,对刘老师的这节课,我们有以下几点学习的地方。

第一、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的常见物品中引入新课,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进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数学概念,在通过对教的认识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将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的沃土。

第二、从直观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视让学生亲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根本无从解释、概括,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刘老师多处让学生亲自感受、体会。例如新授前先让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图形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通过这样不同层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

第三、注重学习过程的动手操作,刘老师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这些活动不仅仅围绕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再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上一篇: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复习下一篇:初三开学计划作文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