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

2024-07-11

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通用8篇)

篇1: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

其实我对自己认识得很少,只停留在最表层的自己。在佛洛依德的世界中,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我想我现在还只是认识到了本我阶段。所以说出来的也只是本我的自己,希望老师不要介意。

1、我的兴趣:

在空闲时,我喜欢看书,喜欢找一个宁静的地方,静心看书品茶。我认为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就足以让我过上闲观静品的生活。在学习时,我讨厌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喜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理科思维,也喜欢动手操作。

2、我的性格:

我相对来说是比较内向的,在与人交往中我总会是比较谦虚和沉静,并时常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上,会尽可能地包容别人。但在另一方面,我对于传统和别人感受的尊重会驱使我去挑战那些我认为是伤害别人,或不为别人着想的行为。我对事实抱有一种现实和实际的尊重态度,果断决策,一旦做了决定,我就会很坚持自己的决定。我不善变,也不喜欢善变的事情。做事认真,果断决策。

3、我的能力:

由于身体比较弱,我在体能方面大大不如其他同龄人,很多的体能运动我都参加不了,这也是我比较惭愧的地方。由于内向的性格,我的交际能力自然也不太好。但我的动手能力不错,我喜欢做一些手工性的东西,平常也练习做其他操作性比较强的事情。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不错,做事果断,速战速决,有始有终。争取把每一次的事情都做到最好。

4、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或者说我的座右铭是尽人事,而后听天命。其实我并不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世上有太多的意外我们无可预料,有太多的无奈我们必须妥协,有太多的既定我们无法改变。

每一个命运给你开的小小玩笑都有可能成为你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让你所以的努力都付诸东流。当然我更不相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我信奉尽人事而后听天命,每件事都尽己所能去做,没有什么巨大的成功可言,只有每次在自己默默奋斗的路上捡起小小的收获,可能是泪水,可能是汗水,也可能是小小的领悟。无论如何,我知道自己的人生什么是没办法改变,什么是应该去争取,什么样的路是我想静静走完一生的路。

或许我像一只蜗牛,静静躲在自己的保护壳里,慢慢地爬向我的人生终点。我不能笃定路上的风霜雨雪不会把我压垮在路途中,我只能确信我一定不会在命运放弃我前放弃我自己。其实人在生,责在身,在你还没有偿还你欠下的人世债之前,你没有理由不努力地活。

当然你的努力,你的奋斗,不一定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人生,会失望,会气馁,但更要学着慢慢地用平常心去看待结果,有些事做不到,不代表你不够好,也不代表老天对你有多不公平。不一定是谁的过错,可能只是一个不经心的错过。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尽人事,至于结果如何,就让它听天命吧。

5、自我认知小结:

我是一个沉静稳重的人。能够做到诚实守信,帮助别人。但有时候太过沉静,和别人的沟通交际方面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较低。我坚持自己的原则,做事有自己的底线,超越底线的事绝不允许。做事认真,果断决策,冷静应对。非常有时间观念,准时准点,讨厌迟到。乐观向上,对人生还是充满希望的。有目标,有计划,会付诸行动的人。

篇2: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

本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热心助人,本人性格有点羞涩,胆小,但热爱生活,喜欢运动,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有不懂得会及时问老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在放假期间,我会去做暑假工,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还有更加的独立了,更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了,我喜欢计划自己的生活,可有些时候却会因某些事情而改变。

我从小就是个能吃苦、踏实的女孩,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要的未来。我很幼稚,不够成熟,我觉得我的语言交流方面很欠缺,总是会让人听了产生歧义。我的字写得很差,练了很多也感觉没用,不知是怎么的。方法不对吗?但是总搜寻不出答案,可我不会放弃,有时间就会练的。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点高估自己的能力,以为这件事可以做好,可结果却不容乐观。有些时候,很自卑,我不够相信自己,对自己没有信心。我就是一个矛盾体。有时候我觉得我很固执,明知可能不会有好的结果,却也一直坚持。有时候我又很没有主见,有点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感觉,即使自己心里有想法也会跟着别人改变。总觉得别人说的就是对的。

我计划着我的生活和未来,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会为了我自己的梦而努力,以后我也不知道能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如果能固然好,如果不能,那我只好选择以后当老师或考取公务员,我也在准备考取教师资格证,如果有能力当上了老师,那也不错,但如果失败,我为了自己多选择了一条路,我考取了本科毕业证,为了提升自己的软件设施,为了以后可以考公务员奠定基础,但据我的了解,很难很难,可我还是希望去试一下。即使失败,也努力过。我不知我的方向是不是对的,但是这也算是我的理想吧。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吧!

我一直认为只有努力,你才有资格拥有你想要的!

我看起来是个很柔弱的女生,也很爱哭,感觉我的泪水就是属于很泛滥的那种,我也不知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泪水,其实我的内心很坚强,我的承压能力很好。

我觉得我做事情有点粗心,我属于那种事后诸葛亮,很多事情都要到事后才能想出好方法,觉得那件事该这么做,但也无法挽回。

我的耐心很好,同样一件事可以不厌其烦的做很多次,但是总感觉同一件事情是越做越糟。我自尊心很强,有时候会因为面子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我不愿意欠别人的任何东西,就连一角钱我也不想欠别人的。

我想法很简单,总觉得世界上一切都那么美好,可因为经历了一些事情和听着朋友们的讲述后,我开始害怕,我怕自己不能很好应对社会。我害怕被人骗。对未来其实满恐慌的,即使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想要的都是未知的。而且并不是拥有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能好好的生活了。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要学习。

我一直认为成长就是摔倒后又爬起来,然后继续前行。即使疼了又怎样,生活还得继续,只能重新打起精神,继续前行。

在老师眼里我是一个勤奋好学,害羞、胆小、责任感强、礼貌的好孩子。

在舍友眼里我就是那种任人欺负的,不懂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很沉默,自卑,不够相信自己,要求完美。

在家长眼里我是一个非常听话和孝顺,勤劳,懂礼貌,很可爱的乖乖女。

在朋友眼里的我是一个开心果,是一颗糖,甜在心里,像一杯清水,单纯明净,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有时候像一个孩子,天真无邪,是生活中最好的协助者。

篇3: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

《国际贸易认知》课程是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可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 从而增强感性认识, 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 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课程注重对于国际贸易的专业认知介绍, 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实务流程, 国际贸易跟单, 国际贸易单证制作, 国际结算, 国际贸易货物运输, 报关与报检, 以及贸易术语八个方面的内容, 同时还邀请行业专家来校开设营销讲座, 力求全面而系统地向学生阐述本专业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内容上可以看出, 这门课程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同学在未来两年半时间里将要学习的主要课程, 那么如何在入学的两周时间里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是首要任务。自2009年开设该课程以来, 笔者一直承担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工作, 现就这四年的经验做总结反思。

(一) 上课前要整理课程的授课思路, 组织授课的主要内容。

我们将该课程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知识篇, 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 同时介绍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部分为能力篇, 主要介绍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与措施, 特别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让学生自主分析国际贸易中的案例, 并且学会总结经验;第三部分为拓展篇, 主要介绍当代的贸易条约与组织, 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知识, 同时围绕当前国际贸易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总体上看, 这些内容十分丰富, 在两周的教学时间里有非常充足的时间可以讲授完毕。但是, 通过每年与学生的座谈及邀请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会, 普遍反映有改革教学方法的必要, 因为就高职学生的特点来说, 纯理论的课程对他们而言比较枯燥, 也不容易学得进去。因此, 我们对这门课程进行提炼, 将其中经典的理论提出, 花较少的时间授课, 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并且共同讨论, 这是适应当前将以教师为主体改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思路,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授课方式安排如表一所示。

(二) 就课程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 原本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 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 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缺乏学习积极性, 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因此,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 灵活地尝试了以下方法。

1.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应以引导、启发为主, 系统阐述为辅, 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 我们进入大学, 学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 是否知道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岗位?做什么样的工作?如果从事和专业相关的工作, 需要哪些专业的知识?哪些课程的内容会对相关的岗位有很大的帮助?通过诸如此类的启发性问题, 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 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增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意识, 培养提出问题的习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直观性教学。引导学生在网上浏览一些贸易网站, 推荐学生观摩参与一些贸易论坛的讨论。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 加强对国际贸易这个行业的感性认识。

3.课堂讨论教学。讨论式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比如, 谈到“非关税壁垒”的贸易政策时, 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这一名词的理解, 说说平常在新闻中看到的哪些信息是说明这一贸易保护现象的, 各个国家是如何利用这一政策的, 是出于什么目的, 其背景是什么, 等等, 在课堂上广泛交流。课堂讨论能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集思广益, 开拓思路, 讨论后总结出来的知识系统而且易于理解记忆。

4.实物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的专业课程中涉及很多票据、单证等, 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展示销售合同、提单、汇票、保险单等单据的原件或复印件, 让学生有具体的认识, 更易于理解接受。

5.案例教学法。讲授具有代表性的国际贸易案例, 使学生通过案例能深刻记住知识点, 并能从案例中汲取经验, 为今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三)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1.多媒体授课。在讲授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相关概念, 以及介绍国际贸易实务核心课程时, 还是要辅以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从而帮助老师更好地阐明知识点, 也能够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2.视频学习。在学生对于国际贸易有了大致的认识后, 也可以给他们介绍一些优秀的经济类纪录片, 例如, 在介绍完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之后, 可以让他们观看《贸易战争》录片, 一方面可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他们的感性认知, 增强学习效果。

3.参观学习。在介绍了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核心课程等内容后, 我们还安排了一系列参观实践课程, 包括到外贸企业参观学习, 了解国际贸易的基本流程, 也安排到海关的认知学习,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岗位的感性认知, 可以帮助他们更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 在以后的学习中做好规划。

4.分组演示。每次的学习中, 老师都会在两周的学习时间里预留一天的时间用来让学生做分组演示。这一天, 学生就老师给出的与贸易相关的主题做本组的展示。这一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提高了他们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5.企业专家授课。除了本专业老师授课、视频学习、自主学习、参观学习外, 我们还邀请企业专家来校为学生做相关的专题讲座。每一年的主题都不相同, 包括华洋贸易的井总的《国际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大唐外贸的徐总的《外贸企业员工的素养要求》、欢乐小马影城的韩总的《企业的营销战略》等专题讲座, 十分受同学们的欢迎。企业在介绍自己的同时, 也在选择合适的人才, 并且给他们参与企业实习实践的机会, 做到校企良好合作。

6.辩论比赛。在课程的最后, 除了用笔试的方式考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也是历年同学们反应比较好的一个环节, 就是辩论赛。每年的辩论赛, 都由学生自行分组抽签选择辩题, 而辩题包括贸易行业经久不衰的话题, 例如“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哪一种更好”, 也包括当前的热点话题, 例如“外商投资, 是天使还是魔鬼”等, 都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其做好充分准备。在辩论过程中, 双方都十分投入, 往往超过规定好的时间, 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浑然不觉, 陶醉在激烈的辩论过程中。

以上是笔者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认知》这门课程的教学的总结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们在不断地学习, 积累经验, 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更好的素材, 同时也在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这几年陆续做了以下改变。

(一) 参与课程的老师不断增加。由原本一位老师参与全程, 到现在国贸实务教研室的全体老师都参与到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核心课程的介绍环节, 由于专业核心课程一般都是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才开始开设, 因此很多同学都是在课程开始时才认识专业老师, 而现在在专业认知时就由承担这门课程的老师给同学们介绍这门课程, 浅显易懂, 深入浅出, 也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在同学们展示及辩论的环节, 专业老师也参与其中, 一方面是学习, 另一方面为同学们提出中肯的意见, 在此过程中也加深了师生感情。

(二) 对参观学习的时间进行了调整。原本的参观环节是安排在两周的课程里面的, 但是后来通过对学生的座谈及老师之间的讨论, 认为安排得过早, 在没有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情况下, 学生只能了解一些表面的东西, 并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因此, 将参观这一环节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末, 这时学生已经对国际贸易的整个流程有了基本的了解, 开始学习国际贸易的相关核心课程, 此时, 再安排去外贸企业和海关、报关行、出口加工区进行参观学习, 效果会更好。

篇4:自我认知的胜利

某种程度上公司的基因来自创始人创始人应有很强的自我认知,能不能担任CEO,暂时不行的话可以有一个过渡期,或是搭配一位有能力的COO创始人团队背景应该多元,或者学习一些其他方面知识,并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

一般来说,创始人都会把公司当作自己孩子,只要没有离开公司,无论做不做CEO,他们对公司的影响都会很强势。而这种影响,正面例子居多。

我在苹果时就深有感触。那时,Steve Jobs被逐出,苹果在商业运营上就像失去了灵魂,完全找不到方向。因为某种程度上公司的基因来自创始人。一个公司的打造是围绕其创始人的,如果创始人离开了,没有酿成灾难的话,也很可能会带来很大挑战。

创始人应不应该担任CEO?我认为首先,创始人要有很强的自我认知:自己行不行,永远不行还是暂时不行。如果创始人自己有正确判断,就应该按他的认知来做。比较糟的情况是,创始人没有这种自觉。

比如谷歌,快速增长时期建立商业模式,不是两位年轻创始人所擅长的,于是找来了Eric Schmidt,等到创始人经过十多年学习,再将公司交其打理,这是一个平滑的交接。杨致远初期同样因为太年轻没有经验,于是外聘CEO。经过两轮学习后,他才自己担任。当然,更多的情况是创始人一直担任CEO。

我觉得最好是创始人自己有很强的自觉,并能够承担CEO的角色——无论是一直承担,还是中间需要一个过渡期。另一种方式是搭配一位有能力的COO,Facebook就是一个典型案例。Mark Zuckerberg没有办法掌控一切,于是将部分CEO工作分出来,由Sheryl Sandberg承担。成熟的COO能够与年轻创始人互补。

早期我们做投资的时候就发现,中国的创始人更不愿意让出CEO一职。所以我们会尽量挑选有潜力成为CEO的创始人。我们不会投资一个并不胜任但一定要做CEO的创业者。

这还牵扯到什么是伟大企业的问题。传统思维是要做“百年老店”,可以一代代传下去,企业文化永远不变。但这种思维在高科技领域受到严重挑战。在该领域,每一个伟大公司都有一段改变世界的阶段,但此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新公司。即使在搜索领域一直占据领先,但搜索有可能不再是互联网的核心,取而代之为社交、移动。所以,创业者能把握住公司改变世界的那一刻就好。

当初外聘CEO时,雅虎应选择与创始人背景相似的CEO,这样容易形成默契。外聘CEO的不当,也导致雅虎在不断改变中分裂出两种性格:既要做内容,又要做技术。杨致远担任CEO后,市场不会给他那么多调整时间,在公司转型期,他很难大刀阔斧改革,又不幸遇上微软事件。我个人认为,他可能是一个好CEO,但一直没有得到机会证明。

对于希望成为CEO的创始人,要抱着初学者心态,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这很重要,因为如此才能雇佣到和自己互补的人。最完美的创业团队,应有懂市场的,懂技术的,以及懂产品的。但目前许多创业者团队比较单一。对于技术背景很强的团队,应该再学习一些商业、法务、财务等方面知识。

篇5: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

1、自我认知(智商、情商、人格)

2、自我体验

3、自我调控

4、自我发展

5、自我规划(学业、职业、人生)

6、珍爱生命

7、感恩的心

8、积极心理学

评分标准:

1、自选其中一个领域。

2、理论联系实际,相关心理学理论表述准确。

3、格式规范,统一模板。(见附件1和2)

4、按照等级评分,网上拷贝为D(D表示不及格)。

5、字数不少于3000字。

附件1:封面参考模板:

《大学生自我认知与发展》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0-11-30

附件2:论文参考及格式:

罗杰斯自我概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你的姓名”

(你所在院系、专业、学号、联系方式)

摘要:文章在分析罗杰斯自我及自我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人本主义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出大学生通过建立恰当的自我概念来保持心理健康。

关键词:罗杰斯;自我概念;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B84【文献标识码 】A

大学阶段正处于青年期,是个体自我概念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自我概念的发展与成熟对个体在人格、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5]。

一、罗杰斯自我概念(Self-Concept)

早在两千多年前,苏格拉底(Socrates)就先知般的发出了“人啦,认识你自己”的感叹[6],从那是起人们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但是真正较为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自我的历史不过百余年。直到1890年,詹姆士首次提出将自我分为主我(the “I”)与客我(the“me”)两个方面,并进一步作出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的划分。他认为:主我是主动的自我、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是作为思维对象的自我,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知识与信念。罗杰斯继承了詹姆斯的观点,认为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虽然它在客我的框架范围内活动,但它具有面向未来的特征,使人可能超出现有的客我的框架,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意志性、创造性和新异性;宾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本体,它是通过接受别人和社会对自我的态度系统而形成的[7]。

根据临床实践,罗杰斯认为:习得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我们对我们是谁以及我们看来像什么的主观知觉 [8]。他区分了两种自我概念:现实自我(real-self)与理想自我(ideal-self)。前者是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后者是我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认为这两种自我概念都很重要,任何一种出现困难都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特别当两者出现严重偏差时,就易于激发心理障碍。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不准确的自我概念也会引起心理问题,而把我们的情感与信息进行符号化后,我们才会对它们有明确意识。这明确意识对我们是有益的,否则,就可能以激发焦虑的形式影响我们。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使我们看到了产生心理疾病的部分原因,他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措施,在自我与健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罗杰斯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是现实自我。自我概念不仅控制并综合着个人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行为的反应。理想自我的实现即自我实现,就是指理想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罗杰斯称这种情况下即“成为一个人”(Becoming a person)或“变成自己”,是一个健康的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罗杰斯在其早期强调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cy)或称为自我验证(self-verification),即个体试图在自我知觉之间以及自我知觉与即将获得的信息之间寻求一致性。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之一。后来他认为自我增强(self-enhancement)的需要比维持自我一致性的需要更强[9]。自我增强(即“正面关注自我”)指试图寻找维持或提高自尊的信息。

总的来说,罗杰斯认为自我的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以及意识和潜意识方面都很重要。他既强调自我一致性需要又强调正面关注自我的需要,后来更强调正面关注自我的需要[10]。

二、自我概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完善的自我概念是健全人格的保证,人格健全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同时,作为个体最本质的部分,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1.自我概念发展和成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任务之一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群体,主要表现为正常发展情况下的心理失衡,即“发展性心理失衡 ”问题。因为,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迅速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肯定-再否定,常常处于自我矛盾的状态中,因此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的自我矛盾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主我与客我,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两个“自我“不能统一,便不能确立恰当自我形象和形成自我概念,他们表现出明显的内心矛盾和冲突,甚至极度的痛苦和不安。独立意识与依赖心理的冲突,随着生理、心理成熟,大学生产生了一种成人感,渴望自主、自立,然而又无法摆脱心理上对成人的依赖。这种想独立又无法真正独立的矛盾心理一直困扰着他们。自信与自卑感的冲突,由于自我评价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大学生常常处于自信和自卑相互交织的状态之中,内心体验极为矛盾和痛苦。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归属和爱。但同时他们又存在着自我封闭的倾向,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正是这种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备受孤独的煎熬。追求上进与自我消沉的冲突,许多大学生有

较强的上进心,他们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在困难面前往往望而生畏,却又不甘放弃,内心极为矛盾,困惑、烦躁、不安、焦虑也由此而生。

2.恰当的自我概念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说是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生物因素、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学校状况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区域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气质、性格、情绪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既有压力和挫折事件等直接因素的影响,也有对直接因素的不同认知风格和体验的间接因素的影响。身处相同的环境,面对同样的压力和挫折,不同的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主要是因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是通过个体的自我概念起作用的。自我概念越成熟、越完善的大学生,其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越能够协调一致。他们对生活事件的认知比较客观,情绪体验较适度并能积极地进行调解和控制。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因此他们能够经常维持心理健康。而自我概念不成熟的大学生,由于对自身都无法正确地认识,也就无法客观地分析、评价生活事件。要么产生歪曲的认知,要么情绪反应过激,要么缺乏行动的动机。因而他们的心理素质较差,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

三、加强自我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努力促进其自我概念的健康发展。

1.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不断进行自我反省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要全面了解自,把握自己与群体的关系以及自己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对自我做出恰当的评价。正确地认识自我可以从以下途径着手:首先,应当让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社会,了解人生。自我概念是有社会意义的,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人生,就会失去评价自我的社会尺度,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应加强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引导大学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去考察社会、人生和自己。其次,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找到正确的参照系来认识自己。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现实自我 ”与“理想自我 ”的差距,并不断地修正“理想自我 ”,使其更可行、更有价值。在社交活动中与他人进行比较,既要同比自己优秀的、相似的人相比,也要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这样才能较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再次,要经常反省自我。自我反省是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他人评价不等于自我评价,二者往往有出入。大学生必须学会经常自我反省,勇于解剖自我并进行反思,以便有的放矢地重新进行

自我调整。

2.引导大学生正确地对待自我,培养大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正确地对待自我就是要“悦纳 ”自我。“悦纳 ”自我是发展与增进健康自我概念的关键和核心。要“悦纳 ”自我,就要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优点并发扬自己的优点。一个人只有热爱自我,才会产生自信,才有可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愿望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乐观地对待生活,才能充分发挥自身潜力,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自我调控是主动接收“现实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最终达到“理想自我”的过程。对大学生而言,要使自我调控这一过程有效,首先要引导大学生们树立适当的理想自我,既要与我国的教育目标相一致,还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把大的理想分成一个个经过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其次,要有意志力来保证,即下定决心为目标的实现反复努力,能够容忍失败和挫折,能够排除消极情绪的影响。同时还要有自尊、自爱之心,要让大学生感到自己是对社会、对他人、对集体有用的人,自己是有希望并能成功的人。这样,他们才会产生积极的动力,才能对自我进行有效的控制。

总之,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者们在论及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不约而同地将自我概念作为重要指标,一致认为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悦纳、健康的自我形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加强自我认知,建立恰当的自我概念,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76-77

篇6: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

人力资源部 2018年5月29日

人力资源部在企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在管理实践中,岗位本身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承上启下等方面的价值和效用。作为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更是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岗位本身的属性,清晰地定位与认知角色。

在参加培训学习的过程中,有几点感触颇深。

首先是共识成本,即团队最大的成本是共识成本。只有共识,才能心在一起,像攥紧的拳头一样有力。结合人力资源部的工作来看,体现在招聘、培训、访谈等方面。我们做招聘时最核心的就是寻找我们的“同志”,即志同道合者。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和工作理念的伙伴,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我们人力资源部在面试的时候,会让应聘者认真阅读《致面试者的一封信》,里面详细阐述了我们所坚持的企业文化和个人工作理念,以确保在选人环节就将共识的基础做初步的筛选与考察,在培训的过程中做进一步的强化与宣贯。在新员工入职培训时,我们增大企业文化和工作理念部分的培训比重,通过典型事件分享,给新入职的员工宣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员工怎样的行为模式能够较好地匹配与适应我们的岗位需求。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也会协助或者主动发起对员工的访谈,无论是业绩和心态,或者企业面临重大变革的时候,都需要进行沟通,而沟通的目的在于建立共识基础。事实上,员工大多数的认知层次和水平因信息资源的限制或个人岗位的限制以及个人经验、阅历等因素,都需要进行充分沟通的。统一思想的旗帜是根本。这点在之前看的《跟毛泽东学管理》这本书中,开篇就讲到这个问题。我在实际工作中,也遇到发生在我身上的关于共识的案例。比如三月份接到治疗室大规模扩编的情况,因为不甚了解这样去招聘的目的和意义,刚开始也有些许抗拒。后来再跟余鹏沟通的时候,了解到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复诊天数,顾客体验度等方面的原因,才进行这样的扩编。想来,如果没有共识,当自己面临这样的招聘任务时是迷茫,甚至怀疑的。同理,当我们给下属沟通、带教的时候,应该更加注意沟通,由外在的被动式接受,转为内在的主动式动机,按照认知决定行为的思路开展员工工作,效果应该显著。

其次,做好被管理者。我们作为中层领导,对下属要求的同时,自身也应该无论在思想上和业务上都要过硬。更多时候,我们履行的监督和管理职能。如果

我们所说的,没有监督和检查,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种形式。没有方案的建议是意见,我们对上的负责体现于不是将困难和问题抛出去,而是带着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案进行汇报请示。虽然刚开始会有不周全、不合理的地方,但是这也是锻炼自己的管理思维、方法等非常迅速的途径。如果有天我们的方案得到上级的认可,那么按照这样的思路和方法进行总结复盘,我们的管理能力一定会得到较快的提升。

再次,不做民意地表、传声筒和自然人。古人云在其位,谋其政。作为部门负责人,必须有自己的坚定立场。企业核心利益永远是

场而心生不满,因为我们前提是在选人、培训、带教过程中不断建立我们所坚持的企业文化和工作理念。相反,只有那些没有原则和立场的,没有角色感和岗位属性的管理者,才会引发员工关于“不公平、差异化”带来的不满。要么是老好人,谁也不得罪,最后自己悻悻离开。要么是坚持原则和立场,按照制度和人性规律办事,最后自己步步为赢。

篇7: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

1、课程中的影片过于长。话到人物鉴赏,影片的赏析是其人物形象信息的重要来源,但就是其影片过长,赏析一个人物时,观影时间偶尔竟占单个人物介绍课程的三分之二。个人觉得人物赏析时过多的这种占用不大好,会让部分学生觉得上课就是在看电影,应适当压缩这方面的时间。

2、人物个体选择时缺乏现实生活的气息。赏析的人物大多与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关云长,千寻等。人物的现实亲和力不强,若课抽取出生活周边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来进行讲解,赏析共鸣程度定会有所不同

篇8:社会标签与90后自我认知

一、社会标签理论的内涵与启示

社会标签理论 (Labeling Theory) 是犯罪心理学建立在“符号互动理论”基础上, 为论证犯罪行为形成过程而演变出的一种理论。主要是阐释社会对个人评价、下定义对犯罪过程的影响。该理论认为个人犯罪是一个与社会互动的结果。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时刻犯一个错误, 莱默特 (Edwin Lement) 曾经指出, “每个人实际上都会在某一时刻、某一地点以一种越轨的方式行事。这类行为中大部分是暂时的、出于好奇的、微不足道的或者是易于掩饰的, 这种大量存在而未被发现的越轨即所谓原初越轨。”[2]这种初级越轨行为是偶然为之, 并且越轨者可能并不认为自己是越轨了, 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心或者一个大胆的体验, 如果没有后天的他人的强化或者被发现, 人们会恢复正常行为。但是一旦这种偶然行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家长、教师、警察发现, 并且以如“小偷”“坏孩子”的标签公之于众, 那么个人会依据标签产生新的自我认识。自我心理强化这些负面标签同时做出相应的举止。也就是说一个坏孩子越来越坏, 这与我们常说的反面激励法正好相反。这种逆反或者也叫顺从他人标签的社会心理符合了社会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 “人类创造与运用符号;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 运用符号进行自我认识, 以及对情景进行理解并作出反应, 发生人际之间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稳定的模式与结构。”[3]也就是说, 人的自我认识和发展乃至一个群体的发展, 不仅仅是“自我独立成长”的过程更是受到社会或他人的符号反馈后相互作用影响的过程。个人通过对他人符号的解读 (识别他人符号) , 进行自我心理暗示和行为调整, 并且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与“标签”相一致。说明个人具有接受符号含义的潜质, 并且具有将符号含义内化为个人特质的能力。人的偶然错误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错误, 这就是贝克尔 (Howard Becker) 所谓的“初级越轨行为”向“次级越轨”转变, 也就是说一个错误行为演变为一个犯罪行为。“如此一来, 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社会越是以某种偏见的方式看待某个群体或个人, 他们就越是表现出社会所预期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社会对他们的偏见, 从而导致他们破罐子破摔, 严重影响其自身的心理和谐, 对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构成了新的危害。”[4]在这个环节中, 社会对个人或者重要他人对个人的评价和反馈非常重要。而否定的反馈和贴标签会改变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偶然行为如果被“标签”化, 这个行为可能就会变成个人或者某个集体的习惯性行为。90后的另类行为与初级越轨行为有相似之处即违背了社会既定规范, 而社会对90后的刻板印象又会影响90后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90后被标签化的负面效应

90后身上高频率的非主流、颓废、浮躁、功利等标签是大众对90后刻板化的认识, 还是90后这个群体的整体特征?而又有多少是90“被标签”了的呢?

(一) “标签”格式化了大众对90后的认识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并不知道90后到底是什么样子。人们更多是通过新闻报纸以及网络媒体来认识90后。而网络媒体以及新闻媒体, 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是现代新闻的娱乐价值取向, 导致了大部分报道偏向于“怪”新闻, 越不可思议越好, 越夺人眼球越报道, 以至于90后的某一个特点被无限放大。通过媒体的大肆宣传, 人们对90后的一个印象就是“另类”。大众认为那些不好好穿衣服、不好好说话、不好好写字、不好好用功的年轻人就是90后……完全是叛逆无知的一代人, 进而担忧其是否能够担负起自己乃至社会的责任。这种社会的刻板认识会产生进一步形成社会偏见, 就是将人划分为不同的群体, 比如80后、90后, 并且群体间内部成员又会出现群体的同质化, 即本群体内部的人以某些特征互相标示以区别与其他群体。这样又进一步地加深了外部对群体的负面刻板印象。社会对90后的这种刻板印象使得人们把社会其他一些人的行为也归结为“90后”。

但是90后真的是这样的么?深入接触90后不难发现, 真实的他们与标签相差甚远。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社会对他们的这些评价时, 大多数人不认同社会的评价。一份实证调查显示, 90后对待社会负面刻板印象有两种态度:一是持中立态度。认为这是社会的一种正常现象, 上一代批下一代的社会惯常。二是持不赞成态度。认为‘90后’并不是什么‘另类’, 对于网上的“主流”等刻板看法只是一些人士的炒作, 所谓“另类”“非主流”只是90后独特的行为、想法。它在电脑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运作下被夸大了, 特别是当今网络技术发展很快, 这就加速了传播的度, 扩大了传播的覆盖面, 使得上一代人批判下代人的声音被扩大化了。”[5]但是当被定义为“90后”, 他们会慢慢接受这些外界加在他们身上的定义, 所以走向与人们预期的方向, 越来越张扬, 越来越非主流。社会标签很有可能把这一代年轻人推向了我们的对立面或者说让90后与我们主流价值观的预期相隔更远。

(二) 被网络媒体妖魔化了的90后标签

社会标签的流行与网络的普及化、自由化密切相关, 二者相互“成就”。网络的虚拟性与真实交往中的模式完全相反。网络中的人可以是任何人, 所以网络中的90后的“杰作”比如诡异的行为或者夸张的照片, 并不一定是真实世界中个人的性格特征, 并且网络的辐射可以使任何一个个人行为无限放大。其中不排除个别90后想要成名想要吸引眼球而故意哗众取宠。这表明网络媒体通常只注重片面宣传及强化90后的缺点, 而却没有对其进行全面客观地报道。

(三) 90后在内化各种社会标签

90后是正在成长的一代, 可塑性非常强。从访谈中了解到, 很多90后认为自己没有那么非主流或者认为非主流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他们的言谈举止确实流露出一些特质, 而这些也许他们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比如90后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海量信息的影响已经对主流文化很淡漠, 大多数认可非主流。“90后大学生对主流文化认同感淡化, 推崇‘非主流’。非主流即张扬个性, 不盲从大众潮流, 讲究符合自己性格的服装、衣着、言行和生活方式。在生活中他们试图表现与众不同, 有强烈的被关注欲, 从而寻找心理平衡。”[6]90后大多数都是独身子女, 更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如果主流文化对他们加以排斥和指责, 他们就乐意选择属于自己的文化。90后内化社会标签也正是环境在他们身上打下烙印的体现。人是社会的产物, 90后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 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比如急功近利现象、功利主义、各种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三、应发挥社会标签的正面效应

社会标签理论认为, 社会的舆论效应或者大众价值评判效应就像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产生抑制作用也可以产生强化作用, 这就要求人们正确地利用社会舆论, 发挥其正向作用。

首先, 媒体要更多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 使得大众对90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奥运之后媒体开始给予90后更多客观的报告, 使得人们有机会更全面的认识90后。调查显示, “《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中, 客观无明显倾向性的报道占文本总量的相当大部分, 分别占67%和84%, 而《人民日报》则是赞扬或肯定的报道居多, 共58篇, 占其报道总量的75%。可以说, 《中国青年报》和《南方周末》更倾向于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观望这一群体, 并试图给出中性的呈现, 而《人民日报》在报道呈现中扮演的角色则更加积极, 并且更倾向于呈现给人们一个正面向上的‘80后’、‘90后’群体形象。”[7]该调查的样本选取时间是2008年1月1日到12月31日。对于90后而言, 这种变化无疑是一次社会形象的提升。随着报道重点的改变, 相信好的社会标签会出现, 90后仍然是值得期待的一代人。

其次, 引导90后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对青少年影响非常大, 如果他们没有基本的价值判断就很容易被各种报道所误导。90后虽然表现出一定的成熟和思想, 但他们对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仍然缺乏判断力。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及媒体要对90后进行更多的引导教育, 引导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最后, 针对90后的喜欢表现、自尊心强、争强好胜等特点, 对其正确选择进行激励。正面的社会标签正是赏识教育的延伸。90后朝气蓬勃, 又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成就欲望。社会对此给予更多的正面引导和肯定, 恰与90后的期待相一致, 可促进其更好更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贴标签[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483988.htm, 2011-01-05.

[2]王在山.“越轨”的社会标签理论及其对预防违法、犯罪现象的启示[J].青年研究, 1999, (6) :47.

[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7:272.

[4]贾林祥.社会偏见:制约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心理因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0, (3) :18.

[5]陈宁, 黄洪基.走近90后的内心世界——对上海市2283名青少年的情感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3) :47.

[6]陈丽.多元文化冲撞下的90后大学生德育教育刍议[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 2010, (2) :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自我认知课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自我职业认知05-19

自我认知素材09-03

自我认知感06-26

自我认知干预07-06

自我认知类型引导认知方式的实验研究05-10

自我认知感悟范文06-05

自我认知教学目标07-29

面试自我认知类04-10

自我认知的范文04-14

国税自我认知范文05-17

上一篇:关于给服务员的表扬信下一篇:学校冬季取暖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