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

2024-06-03

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共8篇)

篇1: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

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

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那么读了教师历史书籍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下面由 给大家整理的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一)——《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读后感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着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 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二)——《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如何定位。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自己该怎样来 完善自己的责任,因为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们,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不过想要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小到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孩子们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师人文读本》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 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就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三)——《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

篇2: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严格的界限,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人的心理功能受到阻碍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所以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有可能出现某些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也不例外。尤其是现代快速发展充满竞争的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每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通过学习,我也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如果不良情绪积蓄过多,得不到适当的宣泄,容易造成心身的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持续时间长或强度过高,还可能造成心身疾病。因此,教师也应该选择合适的时候、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宣泄可以从“身”、“心”俩个方面着手。“心”方面如在适当的环境下放生大哭或大笑,对亲近和信任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衷肠,可以写信或者打电话。“身”方面如锻炼身体,纵情高歌,逛街购物,还可以出门旅游,从大自然中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

前面曾讨论过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身体健康能促进心理健康,因此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时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篇3:历史教师应该利用好乡土历史

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 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 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在历史教育教学中, 也有意识地渗透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 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 教材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 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 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 不敢深入下去, 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 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乡土历史是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 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 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 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 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就是一片瓦砾, 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 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 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 会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学生在考察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 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 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我们河北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历史上 (尤其是近现代) 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 开展乡土历史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历史教师在讲授中国历史部分时, 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 使内容更加丰富, 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 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 否则耽误的又是一代人。

此外, 社区中丰富的历史人力资源, 如历史学专家、历史教育学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等, 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家庭中的历史资源, 如家谱、不同时代的照片、实物及长辈们对往事的回忆录等均是有益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一些具有历史借鉴价值的文献纪录片和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经过辩证地选择后合理运用也会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中国悠久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在培养提升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素养方面, 起到了巨大的教育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应该继续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大量乡土历史教育资料素材, 进一步合理的研究、开发和运用, 使其成为珍贵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真正地为实现历史教学目标服务。

篇4:历史教师不能太“历史”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迅速成长

搞好课程改革需要新教育理论的支撑,历史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也包括对新教育理论的认真学习和积极吸收。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关注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以及直接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并真实反映中学历史教育实质的历史教育新理论,把其融进历史新课程中,不断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促进实施历史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行为的形成,提升理论,拓展视野,做到“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中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勇立潮头,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二、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助、合作沟通

在历史新课程实施中,对历史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教师集体的协调一致,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以及知识的互补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有位教师在讲《雅典的民主政治》一课时,要介绍雅典法庭审理案件时是用“水时计”来控制原告和被告的发言时间,他用矿泉水瓶作教具制成“水时计”(一个去底的矿泉水瓶盛水倒立,瓶盖上钻一小孔,水通过此小孔滴漏进入另一个矿泉水瓶中),以便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当时审案的情景。一起办公的两位化学教师看“水时计”的工作过程后,提出两点建议:(1)水是无色的,学生看不清楚,能否使用有颜色的液体?他们找来两小片红纸,浸泡在水中,鲜艳夺目的红色液体顷刻间便制成了。(2)倒进“水时计”的水怎么计量?历史教师使用水瓶来计量,而化学教师则建议使用化学试验时使用的量杯或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时间的长短,同时体现出雅典法庭的公平。

新课程方案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间彼此互助、合作与沟通。在办公室里,教师们可以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工作中与同事密切合作,大家相互提供支持,启迪灵感,共享智慧,减轻负担。互助、合作与沟通,可以促进教师迅速地共同成长。

三、要利用好多媒体网络资源

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普及,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都为教师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和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如:中学历史教学交流网(http://home.cfe21.com/xzwsp)、中学历史交流网(http://lsjxw.wo.to)等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历史教学所需要的信息,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努力掌握信息技术,有效地利用网上资源,关注历史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对其进行筛选、整理、提炼,为教学所用,实现资源共享,使自己的知识结构迅速更新。

四、要不断进行自我总结与反思

高中历史教师要依靠自己并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反思检查自己的教与学,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欠缺及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部分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历史教师才懂得如何在必要时寻找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不断地运用各种方式予以弥补和充实。

例如: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必修一中“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的内容标准,作为高中历史教师,至少应该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第一,什么是成文法和习惯法,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区别;第二,什么是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的区别;第三,罗马法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了解什么是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审级制度等法律专业知识以及—些概念或术语。

新课程改革之后,历史教师现有的专业知识结构与历史新课程的知识结构之间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差距,只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程教学,就难免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与时俱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静怡.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新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8).

[2]韩冰.与时俱进搞好高中历史教学[J].学周刊,2013(21).

[3]亢丽芳.浅议高中历史新课堂的教育教学模式[J].学周刊,2012(35).

[4]杨贵.如何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历史教师[J].学周刊,2013(3).

篇5:教师专业成长书籍读后感2

暑假培训中,我有幸拜读了肖川教授的《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感觉这里有很多意蕴深长的人生哲理,使我受益匪浅。我踏上教育这片沃土已十个年头了。看看自己这些年在教育战线所走过的路,有苦、有乐。

一、关于教师的幸福人生。幸福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幸福就是充实,物质和精神上的富有。所谓幸福,就是指内心的平安,自主地面对生活。这是我所理解的生活。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只有感到幸福的人,他的人生总是快乐和阳光的,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毕生所求所愿,无可非议。幸福人生需要什么?肖川教师指出幸福人生的四有:心中有盼头,鼓励更多的教师能成为优秀教师作为人生的目标。手中有事做,珍惜自己的岗位,有被人需要的需要。身边有亲友,有情感的归属,打造互相支持、互相欣赏的团队。家中有积蓄,幸福的家庭是相同的,优质教育一定源于美好的生活。这“四有”我想对我们内心幸福的感觉有了实实在在的感悟和体会。

我们更清晰的感悟到教师的幸福来自教育教学的工作。教育是教师的生命,课堂上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教育教学过程成了师生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此时,教师的教成了学生的需要、向往;而

学生的学,则成了教师的期待、目的。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的事业是一种基于生命、为了促进生命成长的事业,它影响着、推动着人的生命成长。教师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学生的成长,在学生的进步与社会的贡献中体会到一种他人无法达至的快乐。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教师真正意义的幸福最终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教育幸福上来。还可以是学生取得进步后的一张张稚气的笑脸的回报,可以是学生一句简单的问候,也可以是学生毕业后的一张薄薄的贺卡与一次简单的造访。

二、关于教师的专业成长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做“学习型教师”、“研究型教师”,一方面指学习不断更新变化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如果你不读书、不借鉴别人、不吸收新鲜的知识与观点,只是闭门造车,是很难有新的进步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借鉴、学会吸收、学会融合、再加上自己的经验和一些思考,以求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解决的方法与途径。因此我们要在不断的学习中不断的充实自己,体会成长带来的乐趣.

首先,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因为通过阅读,可以丰厚我们自己的精神底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他把读书看作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提倡教师每天要不间断地读书,与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水平,不阅读,不积累,何以提升自己?所以,我们青年教师要尽快成长起来,要把读书看作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方式,多阅读,勤阅读,不断丰厚自己的精神底蕴,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其次,我们还要充分地合作,交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的学习、大胆的交流。只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沟通,才能得到了更多良师益友的帮助与指导,才能受益匪浅。因此,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把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和同事共同进步,更有利于教师群体和个体的提高。主动向身边的名师请教,抓住一切与名师、专家交流的机会,得到名师的指点,可以让自己少走弯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没有交流,教学只能停留在一己之见上;而善于交流,教师就能够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多几分信心和希望、少许多迷惘与曲折。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另一个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学生需要成长,教师也需要发展,只有两者的共同发展,才能体现教育的终极价值。

篇6:教育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印象最深的就是书中提出了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的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不可救药的学生。这个问题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在现在也一点也没减少。在上学期我所教的班级中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就相差了40多分。

说起这方面的原因以前我总是归结为学生不用功脑子笨而没有积极从自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做出以下解答:这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因材施教”也就是学校一直提倡的“即备教材又备学生”。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须对“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境。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读完之后,我反省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呢,在不同的班级对不同的学生提着相同的问题,留着相同的作业考的是相同的试卷做错之后,也不能及时个别交流。所以差生的存在就成了现实。学生不会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程就会违反纪律,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教师每天被学生折腾的心浮气躁筋疲力尽。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很多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其中更有充满了“人”的魅力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但是学生的个性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学生的性格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别。也正因为性格的不同,折射在学习上也便有了差距,也就有了“学困生”这个词语,而最让老师伤脑筋的也往往是这些学困生。

一位老师向我推荐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所提到的“如何对待学困生”,让我感触颇深。

“教育学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要使一个在绝大多数儿童来说能够胜任而偏偏在他来说不能胜任的儿童,不要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够格的人,要使他体验到一种人类最崇高的乐趣——认识的乐趣、智力劳动的乐趣、创造的乐趣。”苏氏提倡人道教育,我们所进行的不是精英教育,就像书中所举的例子一样,一个孩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对于别人能胜任的,可对于一些孩子确实个难题。在工作中,我也发现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持续时间越久,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越低,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似乎的智力上无法胜任。我们给不同的孩子同等的任务与要求,“强迫”每个孩子都要一下提20桶水,一些孩子会在第一次时已经落队,勉强能完成任务的孩子也会因无法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而落队。苏霍姆林斯基所提出的给孩子进行分组的办法,我想作为数学教师的我,在给孩子布置作业时,也可以进行尝试。

班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一上课,就开始东张西望,无所事事,做小动作。看到这样的情景,如果情绪比较好的话会在课下苦口婆心地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情绪不够平静会当面提示,甚至训斥。可并没有一点儿效果。我细细地想,孩子一直在打击和无趣中度过每一节课,看着别人跃跃欲试地举着小手发言,自己却对这些不感兴趣。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是多么紧迫的事情。在布置作业时,我走到他的座位,重新写了几道题,这些题目不需要太动脑筋。在交作业时他和其他孩子一起完成了作业,他脸上终于有了轻松的表情。只有两周的时间,课堂上又多了一个高高举手发言的孩子,他却不知我给他的题目很多都是要动一番脑筋的。

是呀,孩子的学习就是智力劳动的过程,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但让孩子在“劳动”中增长知识,更要让他们体验到智力劳动的快乐。就像书中所指出的“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条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自尊感举足轻重。教师对学生尊重,学生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对于学困生所听到最多的也可能是冷言冷语,所看到最多的也可能是那冷淡的表情。

想起有一次,一个孩子高兴地问我:“老师,我也想每天写数学日记!”她是一个多么不爱学习的孩子呀,写日记,她能坚持写吗?“你可以不用写。”我对她说。带着一脸的失望她跑到了一边。我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呀。我自问,你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吗?

对于学困生来说,对学习产生兴趣已是很难得的事情,可公正、平等的天平总是偏向优等生。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可太多的激励时机,我们都放弃了。心理上对于几个毫无办法的学困生也总是有这样一种想放弃的心态。也正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让我改正了这种心态。他提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这里面就隐含着要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优秀的学生,其实他们所受到的关心和尊重已远远地超过了那些学困生,更需要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也就是那些被遗忘到一个角落的学困生。

《给教师的建议》在“如何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至好的方案:循序而进,持之以恒,耐心。也包括那些在学习上迟迟不肯开窍的孩子。

经常说的一句话,教师的爱是无私的。这无私的爱更应像阳光一样,多撒向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他们多一丝温暖与滋润。让我们一起来关爱他们,把更多的阳光给他们。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最近,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不只一次阅读,读后仍使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读着《给教师的建议》,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潜能生的转化,我一直认为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本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敢苟同。但苏霍姆林斯通过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和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他认为:当学习困难的儿童跟能力较强的儿童在一起上课学习的时候,需要对他们加以特别的关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话,不要有一个手势使得这种儿童感到教师已经对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时提醒我们:不要强迫儿童尽量长久地死抠书本,而要培养智慧,发展大脑,教他去观察世界,发展儿童的智力。

读了这本书,我认为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有爱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别要关心后进生的成长,但也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说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现任教班级中有一名叫吴权的学生,上课无精打采,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对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

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书中提到阅读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因此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注重阅读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唯有阅读才能不断丰富我们教师的知识底蕴,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如此之快,没有不断的学习就没有扎实的知识和开阔的思维,在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孩子们的视野越来越宽阔,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不学习只能是“坐吃山空”,仅仅靠课前准备几个小时已经不足以自如地驾驭课堂。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我们的阅读也不仅仅是为了上好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要把人类几千年积累的生活经验和思想精髓传播下去,读书不仅是教师的一种喜好我觉得更是一种责任。我们应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使自己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才能应付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不会将工作当成一种负担。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还有很多,书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感叹:“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篇7:历史教师专业书籍书目推荐

1、罗素《论历史》

2、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3、S.N.艾森斯塔特《日本文明——一个比较的视角》

4、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5、威廉·L·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1940年法国沦陷之研究》

6、亨利·古耶《卢梭与伏尔泰:两面镜子里的肖像》

7、杨天石《晚清史事》

8、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

9、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册)

10、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

11、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2、程念祺《国家力量与中国经济的历史变迁》

推荐书目:

一、多元史观下的通史:

1.[美]费正清[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3.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出版

4.齐世荣主编:《人类文明的演进》,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5.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6.许倬云著:《历史大脉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7.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中国古代史:

8.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9.樊树志著:《国史概要》(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10.[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中华书局出版; 11.钱穆著:《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出版; 12.柏杨著:《中国人史纲》,同心出版社出版 吕思勉《中国大历史》 吕思勉《中国通史》

三、中国近代现代史:

13.陈旭麓著:《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 14.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15.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16.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格致出版社出版 17.[美]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出版;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杨奎松《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修订版)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梁启超《李鸿章传》 陈钦《北洋大时代》

四、世界近代现代史:

18.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英]汤因比著:《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美]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美)阿纳斯塔普罗著,赵雪纲译

《美国1787年宪法讲疏》

五、专题史:

21.[美]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唐晋《大国崛起》

22.[日]吉田 茂著:《激荡的百年史》(日本史); 23.钱乘旦著:《英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大卫·休谟《英国史》 阎照祥《英国史》

24.[美]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出版

25.茅海建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26.华庆昭著:《从雅尔塔到板门店》(国际关系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7.吴晗著:《朱元璋传》

28.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三联书店出版;

29.[台湾]庄练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出版;

30.[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六、教育与历史教学:

31.[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2.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4.[苏]巴班斯基著:《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35.[美]B·S·布卢姆等编:《教育目标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6.苏寿桐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历史卷),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37.吴非著:《不跪着教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8.《历史教学》编辑部编:《新生代历史学者访谈录》,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39.齐健、赵亚夫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0.任世江著:《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41.徐锡祺主编:《中学历史微格教学教程》,科学出版社出版;

42.[美]Sam M.Intrator/主编:《我的教学勇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推荐的书目

1.历史:何以至此——从小事件看清末以来的大变局 2.钱穆先生著作系列:孔子传(单行本)

3.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著名东欧问题专家金雁深挖俄国知识分子的罪与罚)

4.叩响命运的门:人生必读的一百零二篇人文素养经典

5.东方历史评论(第1辑):(特别策划:共和为什么失败:重返1913)(关注此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6.美国人的性格(一本超级震撼心灵的杰作,著名学者费孝通深度挖掘美国人的性格,揭示美国从蛮荒...7.康德(精装):最伟大的思想家(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位名师联名推荐;把哲学还给大...8.用年表读懂中国史 〔国际最流行的年鉴派史学风格,陈寅恪、王国维、吕思勉、钱穆、黄仁宇的大...9.钱穆先生全集:国学概论(新校本)

10.钱穆先生全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华民族性及中国文化(新校本)11.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学术通义(新校本)12.钱穆先生全集: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

13.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思想史(新校本)14.历史的经验

15.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思想通俗讲话(新校本)16.钱穆作品系列:秦汉史 17.论中国

18.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史学名著(新校本)19.中国哲学简史

20.钱穆作品系列:中国历史研究法 21.中国政治制度史纲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22.钱穆作品系列·古史地理论丛(第三版)

值得推荐的书目:

1.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2.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3.杨奎松《中苏关系史纲》 4.刘金质《冷战史》 5.陈伟国《想象和叙述》 6.《2013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 7.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8.王加丰《史学理论与中学历史教学》

历史学名著推荐阅读书目

1.《中国通史纲要》,翦伯赞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介】

本书是建国后较早编定的通史教材,出于史学大家翦伯赞之手,体系结构严谨,内容详略得当,叙事条理清晰,观点鲜明,言简意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一直为国内高校作为教材使用,并且有《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资料选》和《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论文选》与其配套使用。

2.《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大出版社出版。

【简介】

这是北大新一代史学研究者的学术成果。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体例上回避了习用已久的用五种社会形态划分历史阶段的做法,基本上按照朝代顺序进行叙述,辅以帝系年表,并兼顾一些贯穿历史演进脉络的专题,因此历史线索清晰,能够给人以明确的印象。

3.《中国通史》,范文澜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介】

范老写了前四卷,其余的由其学生续完。范著的特点是叙述详尽,并且侧重于文化,续作亦以叙述通俗流畅见长,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文物典章制度,甚为可读。

4.《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简介】

此书与国内通史在理论体系和叙述体例上都有很大不同,有着与国内“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同的历史分期和学术视角,议论不多,基本以直接引证史料说话,在不大的篇幅内(上下册)以精选的史料勾画出了中国历史的梗概,可为治史的入门读物。

5.《剑桥中国史》,费正清等著,(先秦至明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简介】

这一套书由美国著名史学家费正清主编,集中了世界上许多著名汉学家参加编纂,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它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集中了国外(包括美国、欧洲和日本)学者的学术成果,尤其是观点上能够代表国际学术界的最新成果和动向,并能给人以很大启迪。

6.《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出版。

【简介】

黄仁宇是近年来对国内史学界影响很大的史学家。他的《万历十五年》在国内出版,对国内史学界已有范式和方法的转变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本书是以随笔散论的形式纵论历史,议论独到,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后可以阅读。

7.《中国近代史》,李时岳等著,中华书局出版。

【简介】

这是国内所出的一部较好的近代史。虽然在观点、体例上难以有大的创意,但是在具体史实上力求客观,可供初学者作为知识准备的入门读物

8. 《中华民国史》,李新等主编

【简介】

与前书一样,是在现有体系下力求客观叙述,反映历史真实的严肃的史学著作。作为多卷本的民国通史,它对于民国时期的一系列人物、事件有着较为详尽的阐述,是了解那一段历史的较好的入门读物。

9.蒋廷黻著 《中国近代史纲要》人民出版社出版。

【简介】

本书作者主持编纂过中国近代史料丛书,对中国近代史的史实极为熟悉。他运用这一优势,在一次公务交接的间歇闲暇中,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此书。书中以他所掌握的大量史料,对于近代史上的许多人物、事件提出了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体现出一种历史的理性态度,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10.《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三联书店出版。

【简介】

多卷本著作,引用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叙述鸦片战争后的中外关系史,内容详尽,可作为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参考读物。

11.《戊戌以来三十年中国政治史》,李剑农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简介】

这是著名史学家的名作,不但内容详尽,材料丰富,而且结合了史家的严肃、严谨与有正义感的当代知识分子的鲜明立场、态度和政治激情,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坛黑幕进行了揭露和抨击,读后令人掩卷沉思。

12.《西方民主与近代中国》,耿云志著,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简介】

本书是当代著名史学家的新力作,侧重考察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民主的认识和实践,以及这种认识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和思考中国当代历史和现实都有重要的启发。

13.《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熊月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4.《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

15.《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侯宜杰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简介】

这几本书都是当代学者对于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鸦片战争及其后的西方列强东侵和西学东渐,以及在它影响下中国社会所出现的巨大变化,直至二十世纪初的政治改革和政治革命,这些都是了解现代中国不可回避的主题。这几本书能在这些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些初步的知识和思考。

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学术批评网]

题记:这是一份企图供非历史学专业的大学生和其他历史爱好者参考的历史学名著推荐阅读书目。本书目涵盖古今中外,以名家名著为主要选择取向,特别是兼顾其学术权威性、阅读美感性和不可替代性等方面,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对历史学的基本了解与理解,推进读书与思想风尚,并努力把握历史的原脉、现况与可能的未来走向,关心祖国的未来与人类的命运。

一、概论

01《历史是什么》,爱德华?H.卡尔著,吴柱存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02《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著,何兆武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03《历史学家的技艺》,马克?布洛赫著,张和声等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二、中国史

03《史记》,司马迁撰,中华书局版。

04《资治通鉴》,司马光撰,中华书局版。? 05《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06《观堂集林》,王国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7《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

08《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09《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

10《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孔飞力著,陈兼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中国官僚政治之经济的历史的解释》,王亚南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2《多视角看江南经济史(1250-1850)》,李伯重著,三联书店2003年版。

13《剑桥中国晚清史》,费正清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译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4《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著,三联书店1995年版。

16《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三、世界史

17《伯罗奔尼萨战争史》,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18《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9《西方世界的兴起》,道格拉斯?诺斯著,厉以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0《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著,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1《论美国的民主》,托克维尔著,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2《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版),罗荣渠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3《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斯塔夫里亚诺斯著,迟越等译,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四、人物传记 25《孔子评传》,匡亚明著,齐鲁书社1985年版。

26《柳如是别传》,陈寅恪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

27《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注译,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8《富兰克林自传》,姚善友译,三联书店1985年版。

五、历史地图集

29《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 1982-1988年版。

篇8:教师历史书籍读后感

第一、当前,初中历史教师中,特别是乡镇初中历史教师中非历史专业毕业的较多,他们对历史教材的把握不系统、不深透,对教法改革,也只能是“花架子”,收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历史老师在适应历史教学的改革时,应首先过教材关, 在如何挖掘教材上多下功夫。首先,系统学习中外历史。通读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 系统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对每一位历史教师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教师深挖教材的前提和基础,应当引起每位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我们知道,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历史教师要想将教材挖掘得有深度,就必须有深厚的历史知识功底。

古人曰:“海不辞水, 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教师同样深挖教材,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还应从“精”和“深”两个方面来构造自己的知识大厦。所谓精,就是要求教师全面、系统、准确无误地掌握历史学科的专业知识,力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如果不能精通自己的专业,或浮光掠影,或一知半解,“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的,也是会误人子弟的。因此,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钻研专业知识, 精益求精。

所谓深,就是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比学生高出几等,深入几分,做到教一知十,教一知百,乃至教一知千。只有深挖教材,挖得愈深,讲课就愈得心应手。

第二,恰当应用板图,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应用板图主要有以下三种:

(1)板图与地图册、插图相结合。这样可以通过对比,使简明、直观的板图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由繁至简,由简到繁的认识能力。

(2)边讲边画,讲画同步。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上课时开动脑盘,做到目、耳、心并用,视、听、思同时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综合思考的基础上加深记忆。

(3)利用小黑板。有些板图比较复杂,在课堂上绘制太浪费时间,有时还不利于学生对板图形成整体印象。对于这类板图,课前就必须在小黑板上把它画好,然后带到教室使用。

第三、鼓励学生提问是适应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鼓励学生提问的措施多种多样,例如在课堂上利用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比比谁的问题多, 质量好;将学生的提问的纸条写上名贴到自己的备课本上,按其数量与质量与平时分挂钩等。但基本的是提供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向学生提出提问的要求以及肯定其思考价值。

第四、多媒体技术引入历史课堂,是适应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在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巧妙地利用图、文、动画等媒体信息,再现教学内容和原始材料,将教材的文字图表活跃化, 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如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日本的“三光政策”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日本在哈滨建造的细菌工厂、日本用中国活人做实验等这些历史资料展示出来,用这一幕幕的活教材直观生动地触动学生,学生便很快会心领神会,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掌握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 又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感和爱国心,激励学生发奋学习,报效祖国,以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十佳少年自荐书下一篇:第一起实习简报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