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2024-07-30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通用8篇)

篇1: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高一导学案

学科:生物 编号:06

编制人:黄伟平

审核人:谢马莉

学生班级

姓名

小组号

评价

课题: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1)

【学习目标】

1、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重点难点】

重点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难点 :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使用说明:课前利用20min认真阅读课本P26-27,独立完成预习案。学法指导:认真阅读课文,将相关概念和关键内容做上记号。

预习案

一、问题导学

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用什么试剂?如何使用?它的原理是什么?

2.盐酸有什么作用?

3.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步骤有哪些?

二、预习自测

1.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的作用是()

A.仅使DNA呈现绿色 B.仅使RNA呈现红色

C.只能使一种物质呈现特定的颜色 D.既使DNA呈现绿色,也可以使RNA呈现红色

2.“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中没有用到的试剂是()

A.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 B.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 C.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 D.斐林试剂 3.7.“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顺序是()

①取细胞制片 ②用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染色 ③水解 ④盖上盖玻片 ⑤冲洗涂片 A.①③②④⑤ B.⑤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⑤ D.①③⑤②④ 4.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加入8%盐酸的目的包括()A.改变细胞膜 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 C.杀死细胞,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D.水解DNA

三、我的疑问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该实验用什么材料?能否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为什么?

2.细胞核和细胞质的染色情况是怎样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3.真核细胞的DNA分布在那里?

4.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

二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方法?请赶快写下来吧!

训练案

一、课堂训练

1.关于D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B.只存在于细胞质中 C.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 D.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2.用吡罗红和甲基绿染色剂2滴对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进行染色,镜检观察呈绿色的部位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3.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A.拟核 B.细胞膜 C.线粒体 D. 拟核和质粒 4.(11分)在验证DNA和RNA的分布实验中,取人口腔上皮细胞时必须漱口,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在将涂有人口腔上皮细胞的载玻片加热时,要时刻注意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冲洗涂片时要用蒸馏水的________________冲洗10秒,为了防止________________(2分)。我们用人口腔上皮细胞来做验证DNA和RNA的分布实验,我们也可用植物细胞来做,但如果用植物细胞则要选择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课后训练 优化训练

预习自测:

1.D 2.D 3.D 4.A 课堂检测

1.C 2.C 3.A 4.防止混杂食物碎屑 在酒精灯火焰上来回移动 防止载玻片受热不均而破裂 缓水流 细胞被水流冲走 浅颜色 防止深颜色对颜色反应遮蔽

篇2: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第3讲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下面是三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结构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以上这三种氨基酸的R基依次是—H、—CH3、—CH2OH B.这三种氨基酸性质不同取决于R基不同 C.甲是最简单的氨基酸

D.从上式可看出,只要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的化合物就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解析 根据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结构通式可判断:甲、乙、丙三种氨基酸的R基分别是—H、—CH3、—CH2—OH,不同氨基酸R基不同决定了其理化性质的不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角蛋白酶可“消化”毒蛋白,也可分解鸡毛中的角蛋白,由此可见,毒蛋白和鸡毛中的角蛋白的空间结构相似。答案 D 2.下图是有关蛋白质分子的简要概念图,下列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中可能含有S 候鸟学校-传课网

B.从根本上说生物的多样性取决于蛋白质的多样性 C.多肽中B的数目等于C的数目

D.①过程所需的模板和运输B的工具的基本组成单位都含有脱氧核糖 解析 由图分析可知,A为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构成蛋白质的元素包括C、H、O、N,有的还含有S、P,因此A中可能含有S;从根本上说,生物的多样性取决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B为氨基酸,对于直链多肽来说,肽键数=氨基酸数-肽链数,而对于环状多肽而言,氨基酸数等于肽键数;①过程为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所需的模板为mRNA,运输B的工具为tRNA,二者的基本组成单位均为核糖核苷酸,均含有核糖。答案 A 3.假如生长激素由两条多肽链组成,在生长激素的缩合过程中脱掉的水分子相对分子质 量为3 384,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分子质量为130,此蛋白质的分子量最接近于

()A.24 700

C.24 440

B.21 316 D.440 180

解析 3 384/18=188,即脱掉188个水分子,故该蛋白质中所含氨基酸的个数为188+2=190。相对分子质量为:130×190-3 384=21 316。答案 B 4.某多肽的分子式为

C42H65N11O9,它彻底水解后只得到以下3种氨基酸,则此多肽中含有的赖氨酸个数为

()

A.2个

B.3个

C.5个

D.8个 候鸟学校-传课网

解析 假设甘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的数目分别为a、b、c。由于这三种氨基酸都只含有一个羧基,该多肽的氧原子数=肽键中的氧原子数+游离的羧基中的氧原子数,即9=肽键中的氧原子数+2。因此,该多肽含有7个肽键,8个氨基酸,即a+b+c=8。根据该多肽含有的氮原子数分析,可得a+b+2c=11,可求出c=3。答案 B 5.蛋白质是与生命及有关生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各种蛋白质的基本连接键都是肽键 ②各种蛋白质的结构单位都是氨基酸 ③氨基酸的空间结构和种类决定了蛋白质功能 ④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参与生物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多肽盘曲、折叠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蛋白质。脱水缩合形成的键叫肽键。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无空间结构;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与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有关;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与细胞的免疫、识别以及信息交流有关,因而参与生物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因此①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答案 C 6.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因而被称为单体的多聚体,下列有关单体与多聚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单体连接成多聚体都需要消耗ATP B.单体进入细胞的方式都是被动运输 C.有的多聚体在细胞识别中起信息传递作用

D.有的多聚体在细胞增殖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

解析 单体脱水缩合形成多聚体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中的协助扩散方式进入红细胞,其他单体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B错误;糖蛋白可在细胞识别中起信息传递作用,C正确;细胞核内DNA候鸟学校-传课网

在细胞分裂时,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D正确。答案 B 7.如图所示,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切去C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可转变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分子具有50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50分子水 B.胰岛素分子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保留的肽链中含有51(30+21)个氨基酸,所以肽键的数目=51-2=49(个),A错。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氨基和两个游离的羧基,也可能含有更多的氨基和羧基(存在于R基),B错。沸水浴时破坏的是胰岛素的空间结构而不是肽键,C错。因为合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就要切去一段C肽,所以可以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答案 D 8.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核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下列关于二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具有多样性 B.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 C.蛋白质和DNA都主要在细胞质中合成

D.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但DNA的双螺旋结构相对容易恢复

解析 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的控制,而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候鸟学校-传课网

因此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具有多样性。蛋白质和核酸的组成元素中都有C、H、O、N。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十分复杂,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蛋白质主要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而DNA主要在细胞核中复制(合成)。答案 C 9.下列物质或结构中含胸腺嘧啶“T”的是

()A.DNA聚合酶 C.ATP

B.烟草花叶病毒

D.B淋巴细胞中的线粒体

解析 胸腺嘧啶“T”是DNA的组成成分。DNA聚合酶是一种蛋白质,烟草花叶病毒含有蛋白质和RNA,ATP是三磷酸腺苷,含有腺嘌呤,不含胸腺嘧啶。线粒体中含有DNA。答案 D 10.下图为核苷酸链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能构成一个完整核苷酸的是图中的a B.图中与每个五碳糖直接相连的磷酸有1个

C.在一条核苷酸链中各核苷酸之间是通过化学键③连接起来的 D.若该链为脱氧核苷酸链,从碱基组成上看,缺少的碱基是T 解析 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核苷酸由一分子的磷酸、一分子的五碳糖和一分子的含氮碱基组成,核苷酸分子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苷酸链。只有核苷酸链的末端五碳糖与1个磷酸相连,其余均与2个磷酸相连。答案 B 11.下列有关下图中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候鸟学校-传课网

A.含有两条肽链 B.共有126个肽键 C.R基中共含17个氨基

D.形成该蛋白质时共脱掉125个水分子

解析 蛋白质中羧基的总数=肽链条数+R基上羧基数,同理,氨基的总数=肽链条数+R基上氨基数。结合坐标图可知,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124个肽键,R基中共含15个氨基,形成该蛋白质的过程中共脱掉124个水分子。答案 A 12.经测定,某多肽链分子式是C21HXOYN4S2(-SH+-SH―→-S-S-+2H),其中含有一个二硫键(-S-S-)。已知该多肽是由下列氨基酸中的几种作为原料合成的:苯丙氨酸(C9H11O2N)、天冬氨酸(C4H7O4N)、丙氨酸(C3H7O2N)、亮氨酸(C6H13O2N)、半胱氨酸(C3H7O2NS)。下列有关该多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多肽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分别是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

B.该多肽中H原子数和O原子数分别是32和5 C.该多肽形成过程中至少需要4种tRNA D.该多肽在核糖体上形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56 解析 根据该多肽链中N的数目=氨基端(1个)+肽键中的N+R基中的N(五种氨基酸中都没有)可推出,肽键中的N为3个,该多肽链由4个氨基酸组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丙氨酸和亮氨酸的碳元素之和为3+4+3+6=16,与题目中该多肽链的分子式不符,A错误。根据该多肽链中碳元素和硫元素的数目,可确定组成该多肽链的氨基酸应该为一个苯丙氨酸(C9H11O2N)、一个亮氨酸(C6H13O2N)、两个半胱氨酸(C3H7O2NS);该多肽中H原子数为11+7+13+7-3×2-2=30,O原子数为2+2+2+2-3×1=5,B错误。该多候鸟学校-传课网

肽由3种氨基酸组成,其形成过程中至少需要3种tRNA,C错误。该多肽在核糖体上形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18×3(形成肽键时脱水)+2(形成一个二硫键脱下2个H)=56,D正确。答案 D 13.下图表示细胞内某些有机物的元素组成和功能关系,其中A、B代表元素,Ⅰ、Ⅱ、Ⅲ、Ⅳ、Ⅴ是生物大分子,图中X、Y、Z、P分别为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单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体的有机物可以通过颜色反应加以区别鉴定,Ⅱ、Ⅲ使用________________染色,依次呈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而呈现________;使用________鉴定Ⅳ时,应先加________1 mL,再加入________4滴,摇匀后呈现________。

(2)大分子物质Ⅰ~Ⅴ中,具有物种特异性的是________,该细胞基因的表达过程遵循“中心法则”,简写出表达过程:________________。(3)Ⅳ的结构具有多样性,其多样性根本上是由________决定的。

(4)由小分子物质X、Y、Z、P生成大分子物质Ⅰ、Ⅱ、Ⅲ、Ⅳ的过程中,有一共同的生成物是________。

(5)相同质量的Ⅴ氧化分解供能时释放的能量远远多于Ⅰ,原因是Ⅴ中________含量高。

答案(1)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 绿色 红色 Ⅴ 橘黄色 双缩脲试剂 转录翻译双缩脲试剂A液 双缩脲试剂B液 紫色(2)Ⅱ、Ⅲ、Ⅳ Ⅱ――→Ⅲ――→Ⅳ(性状)(3)Ⅱ(4)水(5)C、H 14.某致病细菌分泌的外毒素,无色,细针状结晶,对小鼠和人体有很强的毒性,可引起流涎、呕吐、便血、痉挛等,以致死亡。该外毒素为环状肽,结构式如下图所示。候鸟学校-传课网

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化合物中含有游离的________个氨基,________个羧基。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个氨基酸组成的,区别这些氨基酸的种类是依靠其结构中的________。

(3)组成该化合物的氨基酸有________种,其中有________________个氨基酸的R基团相同,这个R基团是________。

(4)该化合物称为________肽化合物,含有________个肽键。

(5)填写虚线框内结构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从氨基酸结构通式的角度 讲)。

(6)该化合物具有8个氮原子,其中________个位于肽键上,________个位于R基团上。

(7)该化合物具有10个氧原子,其中________个位于肽键上,________个位于R基团上。

(8)该外毒素在形成过程中失去了________个水分子,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

解析 解答第(1)~(5)小题可据图分析,该外毒素为环状七肽,具有7个肽键,由5种不同的氨基酸组成,其中有1种氨基酸出现3次,其R基为—CH3。区别氨基酸的种类依靠其结构中的R基。该化合物没有游离的氨基和羧基,虚线框内结构A、B的名称依次是肽键和R基。解答(6)、(7)小题可据图计数。每个肽键中各有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7个肽键所含氮原子和氧原子数均为7个,R基上的氮原子和氧原子分别为1个和3个。解答第(8)问,形成1条环状肽时,有多少个氨基酸参与缩合,即形成多少个肽键,脱掉多少个水分子。候鸟学校-传课网

答案(1)0 0(2)7 R基团(3)5 3 —CH3(4)环状七 7(5)肽键 R基团(6)7 1(7)7 3(8)7 126

15.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图示部分细胞结构和多种蛋白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A蛋白参与细胞间的相互粘连,所以在动物细胞工程中常用________处理组织碎块,使细胞分散开。

(2)B蛋白与物质跨膜运输有关,如果运输过程需ATP供能,则运输方式称为________,若运输过程不消耗ATP,则运输方式称为________。

(3)C蛋白只能与特定分子结合,结合后使蛋白质的________发生变化,像“分子开关”一样,引起细胞内一系列变化,是细胞膜完成________功能的分子基础。

(4)E蛋白具有催化功能,因其只能与________结合,所以E蛋白的功能具有专一性的特点。

(5)F蛋白的功能是与DNA分子的某一部位结合,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分子,F蛋白的名称是________。

解析(1)使细胞分散开可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水解细胞间的粘连蛋白(糖蛋白)。(2)需要载体蛋白、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3)C蛋白是离子通道蛋白,其空间结构的变化控制着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进出,有利于电信号的传导。(4)E蛋白是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反应。(5)以DNA为模板合成RNA,此类酶是RNA聚合酶。

篇3: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学生通过教师引领,自主构建“DNA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遗传物质”的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三个活动的参与,自主分析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设计思路,并能以此思路设计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在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实验中,主动选择运用物质分离和提纯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等各种实验技术。

(二)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及反思

【问题导入】

19世纪中期,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以假说演绎的方法证明了生物的性状是由谁控制的?

20世纪初期,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得出什么推论?

这个推论又是谁通过什么实验证实的?

20世纪中叶,科学家发现:染色体主要(成分)组成?

那么基因是什么?DNA或蛋白质?这是这节课开始我们要讨论的问题——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一节谁是遗传物质?谁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课堂引入不宜耗费过多时间。采用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顾科学发展史,通过设疑的方式简单明了地引入课题,同时训练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其本质的思维方法。

【合理过度】教师分析20世纪20年代,人们对蛋白质和核酸的认识,并介绍当时科学家的推测: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引出质疑:无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还是“DNA是遗传物质”需要事实来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关于真理的讨论不能仅放在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贯穿于思维中。要搞清谁是遗传物质则需要设计实验来验证,让学生自然产生探究心理活动。

【活动一】通过确凿的实验证据向“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的观点挑战的首先是美国科学家艾弗里。而他的实验又是在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的实验基础上。

学生自学课本。填写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使小鼠患败血症时的两种肺炎双球菌的比较表。

教师引导实验过程。投影P43图示的动态实验过程,边投影边分析。

注射

(A)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B)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 →小鼠死亡,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A、B两组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C组实验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注射

(D)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在死亡的小鼠体内分离出S型活细菌

D组实验的小鼠为什么会死亡?

活的S型肺炎双细菌哪里来的?

是谁导致了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细菌?

知识构建一:(格里菲斯的推论)

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一定含有一种促使无毒性R型细菌转化成有毒性S型细菌的活性物质。

学生通过自学,主动构建肺炎双球菌的知识体系,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体验格里菲斯的主动探究过程,并获得单因子实验思维渗透。教与学过程中,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渗透图文信息转换,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活动二】

台阶一:“转化因子”到底是什么呢?分析S型细菌的物质组成——多糖、脂类、蛋白质、RNA、DNA、水、无机盐等,其中谁是转化因子?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分析、讨论、表述。

学生学习单因子研究方法,亲身感悟为什么分离DNA与蛋白质后,就能推测出遗传物质是谁的逻辑思维。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思路:将DNA与蛋白质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他们在遗传中的作用。肯定学生所选择的实验观察指标:通过观察小鼠的生存状况来反映R型细菌有无转化为S型细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更为能尊重生命的方法来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再次讨论,最终选择:观察菌落的形态来判定R型细菌有无转化为S型细菌。

这段教学对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交融,是导学的完美展现。

台阶二:教师归纳探究的一般过程,幻灯出示: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材料选择、实验步骤)、预期结果、进行试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回顾总结刚才的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总结提升。这是点睛之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体系构建。但对于高一新课来说,时间必须控制,不宜展开过多论述,如果时间花得太多,就可能影响知识的整体性,从而成为败笔。

台阶三:幻灯演示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在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做了如下实验:把S型细菌的组成物质全部分离,并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得到如下结果:

知识构建二: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在突破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这个知识难点和重点时,设计了具有层次感和思维递进关系的两个活动和三个台阶,让学生在体验活动和自主行进中自然地顺利登上顶峰,并在过程中学会了攀岩的方式和方法。强化学生的探究思维的形成,并构建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活动三】艾弗里发现DNA的纯度越高,转化越有效。但由于当时分离技术所限,分离的DNA并不十分纯,所以,DNA是遗传物质结论并不是有了充分证据。那么有无比细菌更好的实验材料了?投影T2噬菌体模式图,并介绍其结构,并强调:T2噬菌体是由头部和尾部组成的,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在头部内含有一个DNA分子。它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而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幻灯动画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全过程。强调噬菌体将遗传物质注入细菌体内,在噬菌体内利用细菌所提供的原料复制合成组装出大量的子代噬菌体。

噬菌体的那种成分进入细菌体内,这种成分就是其遗传物质。那么是DNA?蛋白质?还是DNA和蛋白质?我们怎么知道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谁进入细菌体内,而谁没有进入?

如何跟踪?(分别标记什么元素?分析DNA的元素组成?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哪种元素是DNA所特有?哪种元素是蛋白质所特有?可否用14C18O标记他们?为什么?)

如何获得32P标记DNA的噬菌体?如何获得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

幻灯出示赫尔希和蔡斯的两组实验

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进行大肠杆菌的侵染实验。幻灯出示两组实验过程示意图。

A组,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保温。

(短时间?保温?搅拌器搅拌?离心?等的目的分析讨论)

检查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弱。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什么问题?

B组,32P标记DNA的噬菌体与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短时间保温。

检查放射性:上清液中放射性很弱,沉淀物中放射性很强。细菌裂解后,在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中检测到放射性。说明什么问题?

比较两组实验的现象,总结讨论。

知识构建三:DNA是遗传物质

通过活动三的铺垫式设计,让学生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物学上的应用;联系物质的元素组成,分析推理确定标记元素;联系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推理获得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的具体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先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模拟动画展示,让学生体验噬菌体的寄生生活,再提出遗传物质是谁的探究问题,这便于学生对沉淀物或上清液中放射性产生原因的理解,便于学生思考和研究试验设计的思路及实验观察的指标。

【活动四】

设疑:遗传物质是否只有DNA一种呢?学生阅读教材P46可知:除了DNA外还有RNA,如烟草花叶病毒,它不是DNA,只含有蛋白质和RNA,在这两种成分中,推测谁是遗传物质?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强调设计思路:将R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怎么分开?

如何观察它们在遗传中的作用?

出示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构建知识四: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活动五】

幻灯出示HRV病毒的蛋白质和TMV病毒的RNA重组类型,感染烟叶后,能分离得到什么病毒?

但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构建知识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活动四和五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的检验,其目的是给学生创造学习情境,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活动六】课堂小结:大多数生物以_____为遗传物质(分析生物类型),少数生物以_____为遗传物质(分析生物类型),所以_____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复习核酸的类型),_____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_____是,不是)遗传物质。

情境设计合理,学生获得体验。采用四个检测性问题简单勾勒遗传物质的探索史,直接引入课题,耗时少、目标性明确;活动一、二和活动三还原格里菲斯、艾弗里、蔡斯的经典实验情境,学生可亲临其境合理探索;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活动四、五的生活情境,以检验学生对两个经典的实验的掌握程度。这些情景设计合理,并环环相扣。

教师的主导性突出有余,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欠缺。学生的活动大多按老师预设而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跟着感觉走”,教师教得很有成就感,学生是否学得很有成就感,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很多问题教师的指导性意见给得太多。

教师的设问设计合理,回答对象选择欠妥。思维型设问共33个问题,检验性设问共10,侧重点在思维的训练,而且几乎人均1个问题,问题的密集程度适宜。但问题的回答形式多集中于集体或个人的抢答,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思维的速度的快慢性,教师总以最快的学生的回答为标准,进行解读分析,可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整体情况的合理判断。

篇4: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2.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能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DNA和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解,以及核苷酸长链的特点

2.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学习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主整理:阅读课本,完成以下题目

一、核酸的种类和功能

核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DNA)和__________________(RNA)功能:核酸是细胞内____________的物质,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甲基绿使_____________呈现___________ ,吡罗红使_________呈现 ___________________

盐酸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核酸的结构组成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___________、一分子________和一分子 _____________组成的。核苷酸根据 ____________的不同,分为 _________________和核糖核苷酸。

在大多数生物体的细胞中,DNA由___________条核苷酸链构成,RNA由_____条核苷酸链构成。碱基的种类:

DNA:A 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 T __________________

RNA:A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 U 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研讨

导入: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你会将资金投入到核酸保健品的开发中吗?要做出这个决策,你肯定要做一番可行性研究,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核酸呢?

(一)核酸的种类及功能

(二)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看实验)

思考:1判断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依据是什么?

2、盐酸在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3、DNA、RNA在真核细胞中是怎么分布的?原核细胞的DNA位于细胞的什么部位?

(三)核酸的结构

1.核酸、DNA、RNA的基本单位分别是什么?

2.核苷酸是由几分子构成?化学元素?

3.构成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有什么不同?

课堂小结:

能力提升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四种脱氧核苷酸如何组成种类繁多的DNA分子的呢?

课后习题 【随堂练习】

1、用于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的试剂是()A、斐林试剂

B、双缩脲试剂

C、苏丹Ⅲ染液

D、吡罗红、甲基绿混全染色剂

2、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磷酸所形成的化合物是()A、RNA

B、DNA

C、核酸

D、核苷酸

3、下列能够聚合形成DNA分子的物质是()A、脱氧核糖

B、脱氧核苷酸

C、氨基酸

D、含氮碱基

4、在洋葱根尖细胞中,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多少种 A、5、2、8

B、4、2、2

C、5、2、2、D、4、4、8

篇5: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985年Jefferys博士首先将DNA指纹技术应用于法医鉴定。1989年该技术获美国国会批准作为正式法庭物证手段。我国警方利用DNA•指纹技术已侦破了数千例疑难案件。DNA指纹技术具有许多传统法医检查方法不具备的优点,•如它从四年前的精斑、血迹样品中,仍能提取出DNA来作分析。提问:1、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 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2、你还能说出 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采用了DNA指 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 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真核细胞的 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补充: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 DNA)。RNA 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原核细胞的 DNA 位于拟核区域内。

篇6: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说课稿)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教材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遗传学知识学习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前面承接本教材的元素和化合物,后面是本教材的细胞结构这部分内容,所以学好这个内容为学好以后的生物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内容包含的一些核酸的结构和分布以及鉴定等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能力目标: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可生物和生活的密切相关。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难点的依据:核酸的结构和分布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考虑到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教师教加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然教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利用视频调动学生的情绪。

2、活动探究法

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获得更多直观的知识。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3—5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联系实际生活,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新课:(30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

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

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实验探究。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1、元素

2、基本单位

3、列表比较DNA和RNA的异同

4、实验

5、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册上本节的题。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课】

一、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有精有细的处理。

二、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运用了实验,强化学生的体验

教材这部分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从珍奥核酸引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二)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并形成新的知识

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体验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

结束:

本节课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7: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本课为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程结构上紧承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而继续介绍生物大分子,又在课程内容上呼应必修第二册的遗传分子基础部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生物学的一节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学生打好生物学框架的基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情分析】

1. 考虑学生的已知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生物大分子的相关概念与知识,对其中一种大分子——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有了较详细的了解,教师可结合蛋白质与氨基酸的相关知识介绍核酸与核苷酸。

2. 考虑学生的未知知识:学生从初中至高中,第一次接触分子结构模型图,对核苷酸分子组成与结构陌生,需重点讲解。

3. 考虑学生的生活常识:学生对DNA亲子鉴定,DNA指纹识别有相应的解并有一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加以讲解

【课时数】

1课时(40分钟)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展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录像,教师自制挂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功能。

运用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描述核苷酸的分子结构,简述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区别与练习

2. 能力目标

体验知识的迁移与相互联系,学会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DNA与RNA结构的科学探究历史,关注生物探究式的方式,认同生命科学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核酸的分类及其功能

两种核酸的细胞定位以及其实验探究方法

2. 教学难点

核苷酸的结构,碱基和五碳糖的相互组合方式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蛋白质的相关知识,并提出问题:蛋白质在生物体中的作用是充当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点明,蛋白质为一种生物大分子,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 而今天所要学习的,是另一种生物大分子——核酸,它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教学建议与思考:从已知的蛋白质的就知识进行导入,可以使学生回忆蛋白质的教学主线,利用蛋白质类推到核酸,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学生可以抓住教师本堂课的教学思路,并体会归纳、对比的思考方法。

二. 核酸的分类及功能

教师展示DNA与RNA的分子结构图,讲授核酸研究的两大历史突破,即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RNA干扰机制的发现,自然引出核酸的两种类型,即DNA与RNA。再加以详细阐述:DNA的中文名称是脱氧核糖核酸,RNA的中文名称是核糖核酸,DNA与RNA统称为核酸。

联系日常生活中的DNA亲子鉴定,DNA指纹识别的常识,教师提出问题: 为什么通过DNA就可以确定人的身份或者亲子关系?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得出结论:DNA上携带了生物个体上特异的遗传信息,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教学建议与思考:图片的展示,可以使学生产生感性认识,便于记忆和理解新知识,并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通过教师对DNA双螺旋结构和RNA干扰机制科学探究历史的讲解,可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兴趣。将学生对DNA指纹识别的常识联系生物学原理,并加以讨论,可以提升学生科学、技术、社会(STS)结合的观念,并培养其知识迁移的意识。

三.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师首先利用文字讲解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染色法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实验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

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教师播放课前准备的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录像,使学生结合实验原理,边看录像边体会实验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学生可从录像和书上图片中清晰的看到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细胞核部分被染成了绿色,而在细胞质部分被染成了红色。说明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教学建议与思考:由于行课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在课上直接演示实验。但如果仅靠教师口头描述和学生看书,不能对实验过程有直观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清晰的展示实验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实验的整体把握。

四. 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核苷酸

1. 引入核苷酸:

再次类比蛋白质,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过,作为生物大分子的蛋白质,有其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那么同样是生物大分子的核酸,是否也有其小分子的基本单位呢?引发学生思考。教师进一步讲解,核酸的基本组成为核苷酸。并且,不同种类的核酸(DNA与RNA),其核苷酸组成也略有不同。教师带领学生,站在核苷酸的角度,讲解DNA与RNA的异同。 2. 核苷酸的结构:

教师带领学生看书上图2-8,并结合多媒体展示核苷酸的结构模式图。分清其三个组成部分——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并以DNA与RNA在核苷酸上的不同点为主线,从小分子的核苷酸讲到大分子的两类核酸。详细介绍两种核苷酸的五碳糖,含氮碱基的不同。在讲解中顺势引出核糖,脱氧核糖,腺嘌呤(A),鸟嘌呤(G),胞嘧啶(C),尿嘧啶(U),胸腺嘧啶(T)等重点概念。最后归纳出核糖核苷酸与脱氧核糖核苷酸的异同。鉴于此处为教学难点,教师可以重述课堂知识并转化教学角度,从大分子的核酸再讲回到小分子的核苷酸,为建立学生牢固的.知识体系。最后,随堂检测,学生完成以下连线题。

胸腺嘧啶T 腺嘌呤A 鸟嘌呤G C 尿嘧啶U

教学建议与思考:教学中的适当重复,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强化教学的效果。而转换教学思路的重复。即讲解时用小分子→大分子,重复时用大分子→小分子,既可以强调重点,建牢知识体系,又可以启发学生多向思维,一举两得。

五: 由核苷酸到核酸链

由于本部分知识在必修第二册中需要重点涉及,因此请同学看书并识记:核苷酸相互连接成链,组成核酸。DNA由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构成,RNA由一条核糖核苷酸链构成。

【复习与小结】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

种类(DNA和RNA)→生物学功能(携带遗传信息)→细胞分布(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基本单位(核苷酸)→组成方式(核苷酸连接成链)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下列表格,并于同位交流。

【板书设计】

功能: 携带遗传信息

DNA :细胞核及线粒体、叶绿体

RNA :主要在细胞质

磷酸

核糖

五碳糖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A,T,C,G,,U

DNA (脱氧核糖核酸)

分类

RNA (核糖核酸)

核酸

篇8: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聚合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为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小编准备了高一年级生物必修1第二章教学计划,希望你喜欢。【教材分析】

《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模式,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教学的直观性非常的重要。但是学生对遗传物质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再结合图片来进行教学设计。按照生物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本节课2课时达成目标,第一课时: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关键的实验步骤,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得出结论。第二课时: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重点理解核酸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它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形式开展教学,构建模型,层层推进,逐渐深化知识。

第 1 页第 1 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核酸的种类。

②简述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③懂得以特定的染色剂染色,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②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核酸的分子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

1、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第二课时: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过程】

第 2 页第 2 页 第一课时:实验观察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略)第二课时: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彩纸,分别剪成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的结构。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以回顾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引入,出示学生实验结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DNA、RNA分布的状况以及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RNA分布的状况,温习旧知:核酸的分类以及分布情况。

通过回顾实验,温习旧知,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目标达成: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设计以下四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 【观察】

比较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

1、幻灯片出示:DNA与RNA结构模式图,引导学生比较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异同

2、介绍构成DNA和RNA的碱基种类,并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其中文名称进行有效记忆。

第 3 页第 3 页

3、幻灯片出示放大的DNA片段,类比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引导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4、幻灯片出示: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其异同。【构建模型一】

核苷酸分子是怎样构成的?请利用提供的材料(课前准备)拼做一个核苷酸的模型。

教师:小结出示8种核苷酸结构,要求学生能说出其名称。【构建模型二】

怎样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这句话?试着利用提供的材料拼一段脱氧核苷酸链或核糖核苷酸链,并用双面胶粘在学案背面。(可用表示化学键)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不同小组的作品,得出结论: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与遗传信息相关,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多样,核酸所贮存的遗传信息的容量也就非常大。【问题探讨】

DNA指纹法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为什么DNA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通过观察认识DNA和RNA的异同:

1、DNA为双链,RNA为单

第 4 页第 4 页 链。

2、都含有碱基、五碳糖和磷酸。

3、构成DNA和RNA的碱基种类有所不同。

通过观察理解: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学生搭建核苷酸模型,并说出所搭建核苷酸的名称。小组搭建模型,并将其作品粘贴在黑板上对全班同学进行说明、展示。

理解遗传信息多样性的原因。回顾知识,解答问题。遗传信息的贮存

绝大多数的生物,其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如: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部分病毒(DNA病毒)。部分病毒的遗传信息,直接贮存在RNA分子中。如:HIV、SARS、禽流感病毒等(它们都属于RNA病毒)。理解不同生物遗传信息贮存的不同。课堂巩固 与强化

右图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结构的一条脱氧核苷酸长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的1表示_________,2表示_________,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_________。

(2)3有_________种,中文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5 页第 5 页(3)DNA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 _________(用序号表示)。

(4)此图若为艾滋病病毒的核酸,3有_________种,中文名称分别是_________,与大肠杆菌的DNA相比在组成上有哪些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完成练习,在讲评中巩固知识点

高一年级生物必修1第二章教学计划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圆的面积下一篇:劳动的喜悦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