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介绍

2024-07-20

体育与健康课程介绍(精选6篇)

篇1:体育与健康课程介绍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介绍

主编:季浏汪晓赞

副主编:潘绍伟谭华

面对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体育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为了迎接这一挑战,广大体育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更快地适应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目前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有效地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

鉴于这样的现实问题,编写了《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旨在指导体育教师有效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希望本书能对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有所帮助。本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阐述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的同时,强调应用性和可操作性,较为全面地阐述了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关的许多教学实践问题。这对广大体育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方法,有效地开展体育与健康实践课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书由七章组成,包括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特征;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选项教学的实施;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设计;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指导;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和体育学习评价与课堂教学评价。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国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核心成员,也有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批实验区的教研员和一线体育教师。他们是:季浏,汪晓赞,潘绍伟,谭华,庄弻,江铃,宋超美,杨涛。全书由季浏和汪晓赞统稿。

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

篇2:体育与健康课程介绍

1.学院发展史

体育与健康学院创办于1973年9月,初期为肇庆地区师范学校体育班(校址在新兴县高村),1975年9月更名为肇庆地区“五七”师院体育科,1977年学校更名为肇庆师范专科学校后成立体育系(1979年学校迁至现校址),1985年更名为西江大学体育系,2000年根据广东省政府的指示,西江大学与肇庆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了肇庆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将原西江大学体育系、肇庆教育学院体育系、西江大学公共体育部三单位合并,重组为肇庆学院体育学系,2007年肇庆学院实施学院制,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划,原体育学系于2007年7月11日改制为体育与健康学院。200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我院于2001年9月招生了第一届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延续体育教育专业办学的基础上,我院申办了社会体育专业,于2003年招收了一届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停招。在学院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于2008年经过申请,又恢复了社会体育专业招生。目前,我院有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两个本科专业,社会体育专业分体育旅游和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两个方向。1994年开始,我院开办了成人教育,有体育教育专业的函授班和自学考试班。

体育与健康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是我校最早开办的专业之一,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我院培养了合格毕业生4000多人,遍布国内外各个地区及领域。他们中间有全国“十佳” 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有政府机关各级领导和各类学校校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知名企业家,有国际级、国家级裁判,有保龄球亚洲亚军教练,有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层体校教练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广东省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在近几年日趋激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中就业情况良好,2006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6.1%;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6%;2008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62%;2009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9.1%;在全校各专业中一直排序在前列。在近几届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质量综合反映满意和比较满意率为97.1%。2008年我院学生考研工作也获得突破性进展,继2007年考研取得“零的突破”之后,2008年有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2009年又有4 1 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考研工作的突破性进展,极大的改善了我院学生的学习氛围。

我院在走“内涵式”专业建设发展道路思想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两翼的办学特色。产生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教研成果,大幅度地提高了本院在国内外的知名度。2002年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综合实力排名榜上,我院领先于部分省市的体育专业院校和十个省的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系),在我省高校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2005年我院代表广东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团体总分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中列第7名,创造了近几届比赛广东省代表队的最好成绩。2003——2004我院以全校科研总分第一的成绩荣获“科研先进集体”称号;2004年体育教育专业获得全校首批只有两个名牌专业之一的名牌专业; 2005年体育专业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篮球》课程,进入校级“精品课程” 六强的行列;2006年《运动解剖学》进入校级“精品课程”行列; 2007年我院获广东省自然基金、国家体育总局科研立项各1项;2008年,我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被学校评为校重点学科。田径和实习指导两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大学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运动、足球运动等五门课程被评选为校级“优秀课程”。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在全国众多体育院校申报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评审中,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成为被评出的6个体育教育专业之一,并成为国家全额拨款资助建设的三所院校之一。

我校体育健儿在参加广东省第五、六、七届大学生运动会中,获得的金牌、奖牌、团体总分在参赛的37所本科院校中排位一直在前十名,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近10年,定向运动、田径、二人篮球、三人篮球、龙狮、龙舟、等项目在亚洲城市锦标赛、全国、全省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全国、全省单项比赛中获得多项冠、亚、季军。

目前,体育与健康学院下设体育教育系、大学体育部、社会体育系、院办公室、实验中心、重点运动项目中心6个部门。学院在体育教育训练、社会体育二级学科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我院现有正式教职工66人,其中教授7名,平均年龄49岁;副教授19名,平均年龄44岁;讲师28名,平均年龄37岁。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8名;教学名师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5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1人,优秀教学骨干1人;广东省校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 人。全院教师平均年龄40.25岁,是一支结构、年龄比较合理的朝气蓬勃的教师队伍。优良规范的管理,突出的竞赛成绩,较好的科研成果,为体育与健康学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2.学院特色专业建设与管理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继2004年获得全校首批只有两个名牌专业之一的名牌专业后,凭借良好的办学声誉和鲜明的专业特色,在2009年又入选教育部第四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这是我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首次获得国家级立项的项目。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经过30多年办学的积累和不懈努力,勇于摸索实践,在专业建设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主动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不断变化的需求规格,在人才培养上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终极目标,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以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确保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与体育教师的实际工作相匹配,紧紧抓住实践能力培养这一核心,坚持四年不断线。从学生入学开始,通过各个项目的裁判小组、训练小组和单项俱乐部,培养学生的裁判工作能力、教学与训练能力和社会工作组织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我院的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和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我院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远远优于其它院校,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校前列,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赢得了很好的信誉,为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良好的前景。多年以来,肇庆市各个系统及各县、区体育比赛的裁判工作90%以上由我院学生承担,在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在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富于创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

在我校开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改革中,我院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对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以满足应用型、复合型和学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加强了专业技能培训,体育教育专业1-6学期分别进行口令与队列队形调动、讲解与示范、体育绘图、运动损伤与急救、中小学体育课解说(说课)、中小学体育课教学文件制订的技能培训。社会体育专业1-6学期分别进行攻关与礼仪、户外拓展运动、体育社会调查、运动损伤与急救、社会体育职业技能微格训练、社会体育运动组织能力的培训。在学校 建设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今后一学期教育实习的需要,学院又相继与8所中小学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为了更好地完成实习工作,在准备实习阶段,加强了观摩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并延续实习前每位学生进行一次课试教的传统,使每位学生在实习前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有所感性认识。为了全面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在学校统一部署下,聘请了肇庆市优秀中学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为我院兼职教师。

为加强教学管理与监督,体育与健康学院年成立了教学督导组,督导组每个学期都要进行教学检查,在督促任课教师执行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贯彻课堂常规、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科学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其工作程序是学院按课程组(教研室)列出有指导资格教师名单,发给每个班,学生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和需要选择指导教师,汇总后,以课程组(教研室)为单位,根据学院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时间安排和程序,组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工作。

在开展专业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学院将以建设特色专业为契机,立足办学实际,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专业建设思路,细化了专业建设措施,凸显专业建设特色,不断探索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院专业建设总体实力,保证专业建设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实验室的建设及对学院发展的影响

体育与健康学院实验中心自2003年成立以来,本着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服务于师生的宗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学科优势,着力培养体育事业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3.1致力于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中心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始终都将加强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放在重要位臵。其次,在学生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中心还为学生创造多层次的学习条件,以培养科研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3.2不断改进和提高实验教学内容与质量。为教学服务是实验中心工作的中心环节,5年来,实验中心协助有关课程教师开设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实验,实验课程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测量学等七个学科门类,实验开出率为100%。随着实 验室环境与仪器设备的更新,极大的丰富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实验课程体系的建设也使实验教学更系统化、层次化。

3.3注重抓好开放性实验。实验中心教师在认真做好实验教学服务工作的同时,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开放性实验,不断完善开放性实验内容,注重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使开放性实验项目增加到40多种,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3.4对外科技服务工作。2004年5月,实验中心积极协助肇庆市皮划艇训练基地完成运动员机能水平的测定工作。2007年4月~6月,协助学校参加大学生运动会运动员完成身体机能监测工作。2007年5月,协助肇庆市体校运动员完成机能的测定工作。

3.5学术活动。中心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和学习活动,通过交流学习,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实验教学水平。中心还协助承办了一次全国性教材编写会议。

实验中心开设的实验项目达90项,涵盖了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侧量与评价、体育康复学、运动处方学、人体解剖和生理学等11门课,完成实验课程教学人时数约达78000人时/年。同时承担了全校各类专业学生的体质测试工作,每年参加测试的学生人数约为3300人。

4.学院特色文化建设

为了培育与学院办学定位、学科发展环境相适应的特色学院文化,不断完善有体育专业特色的学院文化,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紧扣时代脉搏,利用体育专业教育的特点,建立起了具有本院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有助于当代师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最近几年,体育与健康学院依托专业优势,除了重视体育教学、体育科研、运动竞赛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搭建各种平台,在广大师生中普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众体育文化正在逐渐形成。为了丰富我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我院凭借专业优势,大力发展体育社团、协会,先后配合学校团委成立了龙狮协会、足球协会、排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轮滑协会、定向越野协会等体育协会。我院集中师生中的精兵强将,对这些体育协会进行规划、指导、并参与日常的训练、比赛工作的指导,体育生不仅仅得到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以致用,提升自己,建立自信心、荣誉感,最重要的是学生们通过努力使这些体育协会得以健康、蓬勃的发展。目前,我校校园体育文化在我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以其时代性、时尚性、多样性、共享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在校师生参与。通过体育文化的陶冶,师生中的群体意识,群体向心力与凝聚力得到培植,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公平”的竞争意识和精神、集体主义和团体协作精神正在校园的土壤上滋生,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健康成长。5.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

2001年至2003年,发表教学论文30篇;2001年至2003年获校级教学课题立项13项;2004年至2008年,发表教学论文69篇;

2001年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及教学内容改革实践研究([粤高教2001]106号1-20)子课题——21世纪初、中期广东省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特征及培养目标的研究获立项,其研究成果获广东省一等奖;体育运动与人体结构CAI课件获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二等奖;2005年体育专业改革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篮球》课程,进入校级“精品课程” 六强的行列;2006年《运动解剖学》进入校级“精品课程”行列,大学体育、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田径运动、足球运动五门课程被评选为校级“优秀课程”。2006年定向运动专题学习网站获广东省高等教育网络课程优秀奖。

2007年7月;吴忠义教授主持的广东省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和“名牌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国内体育教育专业具有较大影响。2007年,王景贵教授任《运动解剖学实验》教材的副主编在该书中撰写7万字, 该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7月第1版;陈广森老师参编《传统体育运动》教材, 撰写5万字, 该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张殿亮教授参编《田径》教材, 撰写2字, 该书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8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获得学校第三批重点学科立项。有五名教授经专家评审成为校学术带头人,有两项教学项目获得“校质量工程”立项。

6.学院科学研究与成果

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2003年成立了体育科研所。长期以来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2001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4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1篇,参编教材3部;

2002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35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2篇,参编教材1部;

2003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65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7篇;

2004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48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篇;

2005年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1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篇;

2006年获得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团体总分第八名。该我院教师累计发表论文39篇,其中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核心刊物论文9篇,参编教材3部。张新安教授主编全国高校教材《定向运动》。主持完成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首批立项项目《定向运动专题学习网站》,该网站是全国首个定向运动专题学习网站,2006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网络课程优秀奖”。近年还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30篇,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

2007年在核心刊物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5篇,在其他省级期刊以独立作者及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25篇,合计30篇。并获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立项三项,分别是:杨海平教授的《低氧力竭运动对骨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获2007年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编号为7300481;马忠利博士的关于“《俄罗斯联邦2006—2015年体育运动发展》联邦计划纲要》”的研究获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课题编号1182SS07139;陈广副教授以项目第二申请人参与的《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战略》获200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编号为07BTY025。并主持该课题中《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现状与特征》、《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程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两项子课题;在其他方面,杨海平教授《低氧、力竭运动对大鼠骨骼肌细胞凋亡及bcl-

2、bax表达的影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上获二等奖;

2008年,在核心刊物及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38篇。同年,我院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被学校评为校重点学科。2009年,体育专业在全国众多体育院校中,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第四批国家级特色专业。

7.学院运动训练与竞赛

2003年7月,广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在定向越野、田径、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游泳等项目比赛获得金牌9块、银牌10块、铜牌8块、4至8名15人次。

2004年,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获得第1名2人,第4名2人;中国学生健康活力大赛健美操赛获得二、三等各1个;香港亚洲城市野外定向锦标赛获得第一名1个,第三名4个,第九、十名各1个;广东省大学生三人篮球赛获得第三、四、七名各1个。

2005年6月,参加广东省大学生三人篮球赛获得第一、四、五、六、名各一个;8月在湖南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炎帝杯”大学生龙狮锦标赛获男子南狮第一名,获得最佳狮头设计奖一项;8月在广州参加省全民健身传统武术比赛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25项;12月参加肇庆市篮球联赛男子获得第三名;“菲普莱杯”广东省大学生田径赛获第一名1个,第四名2个。

2005年我院代表广东省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获得二等奖。团体总分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代表队中列第7名,创造了近四届比赛广东省代表队的最好成绩。

2006年,参加广东省第七届大学生运动会,获得奖牌24枚,在参赛的37所本科院校中团体排位第九名;在同类院校中排名第一。

2007年6月,我院学生陈磊、吴计亮参加摩托罗拉MBA2对2篮球挑战赛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总决赛勇夺亚军。

2008年,我校龙舟队参加了2008年中国第二届大学生龙舟锦标赛,获得男子1000米直道竞速赛冠军。

2009年4月与肇庆市体育局合作,承接了全国U17女子篮球赛。在学校的 直接领导下,比赛获得圆满成功。肇庆学院赛区受到了各参赛队的赞扬,成功的扩大了我校的知名度。

8.学院优秀校友代表风彩

体育与健康学院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合格毕业生4000多人,遍布国内外各个地区及领域。他们中间有全国“十佳” 校长、全国优秀教师,省劳动模范,有政府机关各级领导和各类学校校长、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有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知名企业家,有国际级、国家级裁判,有保龄球亚洲亚军教练,有培养出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基层体校教练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广东省的体育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就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8.1 党、政部门任职副处级以上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温仕婵 肇庆师专.体教 1978.9 惠州市党群办 书 记 方文钊 肇庆师专.体教 1980.9 清远市劳动局服务总公司总经理 陈 宁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德庆县委 常 委 雷毅丹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肇庆市体育运动学校 校 长 梁敏雄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江门市体育局 副局长 谢子超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云浮市教育局 局 长 林伟祥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云浮市体育局 副局长 杨满华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云浮市供销社 副主任 朱伟光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东莞市体育局 副局长 罗浩翔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广宁县委

常 委

黄学武 肇庆教育学院 1987.9 肇庆市体育局 局 长 吴建华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云浮市住建局 副局长

8.2 任县、市(区)教育局长及重点中学校长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李伟远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三水区华侨中学 校 长 廖肇健 肇庆教育学院.1984.9 广宁县教育局 局 长 冯智灵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广宁县广宁中学 校 长

陈国强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惠阳市高级中学 校 长 林群生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陆丰市龙山中学 校 长

8.3 获省级以上的劳动模范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单位 获劳动模范时间 叶桂汉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云浮市云城区教育局 1994年广东省劳动模范 朱炳强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封开县体育局局长 2006年广东省劳动模范 林群生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陆丰市龙山中学 2009年获广东省劳动模

范、全国“十佳”校长

8.4 扎根基层工作的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廖泳光 肇庆师专.体教 1978.9 端州区教育局体卫科 科 长

扎根基层工作30年以来获全国、省、市多项表章及奖励 8.5 知名企业家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唐怡健 肇庆师专.体教 1981.9 佛山市南海区

杨 阳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佛山市三水区金利国际有限公司 陈正理 肇庆师专.体教 1985.9 广州市

吴 学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深圳市丰华洋伞有限公司

8.6 有突出贡献优秀校友代表

姓名 就读学校/专业 入学时间 现任职单位 职务 黄献国 肇庆师专.体教 1978.2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 书记 王锦秀 肇庆师专.体教 1978.2 广东工业大学工会 副主席 关润雄 肇庆师专.体教 1978.9 中国龙舟协会技术委员会 副主任

佛山市南海区武术龙狮协会 会 长 佛山市南海区体育总会 主 席

张宗珊 肇庆师专.体教 1984.9 肇庆市科技中等职业学校 校 长 李京多 肇庆师专.体教 1987.9 云浮市云浮中学 副校长 卢景值 肇庆学院.体教 2002.9 肇庆工商学院学生处 副处长

篇3:体育与健康课程介绍

潘绍伟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225009) 对于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施系列 (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内容问题,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绕不开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也是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 中回答和建构的重要问题。

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2001版《课标》) 中根据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 设置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具体选择创编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与标准。因此, 有些一线体育教师认为2001版《课标》只有目标, 没有内容, 部分体育教师甚至认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2011版《课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与一线体育教师的意见, 教育部统一要求将“内容标准”表述改为“课程内容”, 将原来的五个领域课程内容改为四个方面。那么, 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2011版《课标》有没有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定与要求?是不是体育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2011版《课标》是如何表述课程内容的?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表述与以往的差异在哪里?如何正确理解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

一、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对于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思考与回答是理解和建构的基础与前提。

1. 什么是课程内容

在我国对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对上述三个词语运用有些混乱, 本文暂且作为一个词语) 的解读, 由于不同的学者站的角度不同、看待课程的视角不同、依据的课程理论不同, 加上有一段时间我国没有课程概念 (认为课程仅仅是教学内容而已) , 所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千差万别。但就其本质而言,

一是课程内容即教学内容, 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各个领域所积累的并选择准备传授给学生的关于世界已有的认识、知识、理论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 对课程内容的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 (江山野主编译, 《简明国家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卷)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110页) ;施良方教授指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施良方著,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方法》,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06页) 。这些认识的核心是将课程内容定义为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存在的知识、认识、理论的总和, 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已有的、外在于学生的内容。

二是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学习方式、态度情感价值观, 以及获得经验的体系。如,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实施、观点、原理核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钟启泉、汪霞等编著, 《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68页) , 就是说课程不只是“内容”, 而是关于“内容的理论”, 即课程是关于特定内容是什么的观念、认识特定内容意味着什么、教师教授特定内容要达到何种目的 (转引自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89页) 。以上的界定表明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外在于学生、外在于课程价值追求和目标的客观知识的存在, 这些知识、认识、理论一定是与课程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改变相联系, 才能真正成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创编本质上是教育价值的选择, 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选择与创编课程内容的基本前提。

2.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解释与对课程内容的解释有一致的地方,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认识也是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采用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总合。如, 《学校体育大词典》中指出“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 (陶景阳等主编, 《学校体育大辞典》,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480页) ;而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提出“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李祥主编,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56页) ;还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 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 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 (毛振明、于素梅主编, 《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版, 第1~2页) , “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 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 经过组织加工后的, 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 (毛振明等编著,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第3页) 。

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外在于学生的知识、技术;还应包括内化于学生的技能能力, 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载体, 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 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所选择与组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 以及师生间的活动性经验的总称。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内涵包括三个侧面:教养、教育和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养侧面是指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身, 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侧面是指隐含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那些关于学生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思想作风、良好的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 这是隐蔽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还应有第三个侧面, 即发展侧面, 它是指内涵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关乎学生生理、心理、情感、态度、文化等发那个面的内容, 这也是隐蔽性的教学内容” (毛振明主编, 《体育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93页) 。

从哲学的角度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手段之一, 是一种有助于或人们认为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手段。有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就应该选择与之相吻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独立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课程内容是不存在的, 没有任何一个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术等本身就具有实现目标手段的属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只有它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被使用时才是一种手段。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所知道的和认为的可信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与假设。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意味着从一系列可能的目标中或期望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同理, 设置课程内容也是从数不胜数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素材中选择其中的有限的一部分。基于以上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理解,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

1. 基于目标选择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体育发展和对人类健康关切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社会逐渐积累了人们关于体育锻炼、体育休闲、运动健身等知识与认识, 并逐渐形成体育的理论、健康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与此同时, 还形成了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即各种身体练习、运动活动、体育游戏、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形式。只有掌握了有关体育锻炼、体育休闲、运动健身、健康的原理与方法的相关知识, 才能更好地、更为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与健康活动。

2. 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的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

为了正确、合理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 需要发展学生学习、掌握、运用体育与健康技能与方法。体育与健康知识不能对学生自然发挥作用, 只有学生学习掌握, 并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的条件下的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 这些知识才有可能是有用的。而这些技能与能力只用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展,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技能与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 (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转引自日本佐藤正夫著, 《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钟启泉译, 1996年版, 第50页) , 运动技能只有通过实际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活动才能得以发展。因此, 发展这些技能与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 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那些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练习活动, 并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3.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的经验

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发展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的同时, 形成有关自然、社会、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 形成一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过程中, 如通过“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的学习, 建立有关健康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在耐力性的体育项目锻炼过程中形成坚毅、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在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协同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概而言之,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过改造、加工的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掌握与运用的技能与能力;体育学习方式和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关于体育与健康对于个人、家庭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意义与价值, 正确体育与健康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

在这些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 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发展相关的体育能力, 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核心。因为, 无论是对待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以及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还是良好的身体锻炼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等, 都是在学习运用掌握身体练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改进、巩固、提高与运用运动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2011版《课标》对于课程内容是如何表述的

我国的辞海指出“课程标准是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版, 第1248页)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 (地区) 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明确的阐述”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72页) 。

依据课程标准的定义, 可以将2011版《课标》理解为, 是国家对于初中毕业时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等学习结果的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引申出来。为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仅要从体育运动、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的逻辑观点出发, 还要能够培养接受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人的理想, 即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来思考与建构。2011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 具体界定了课程的内容范围和程度, 为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编指明方向, 提供思路。

2011版《课标》中课程内容 (标准) 主要说明的是给予一定的价值追求, 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与经验。正如美国课程专家在《课程分析》中所阐述的任何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术都可以用多样化的形式来组织。“如果把体育学科理解为运动的体育课程可能会强调运动的规则与技能, 也会强调在竞争性团队运动中的参与。不过, 如果一门体育课程把体育理解为能促进身体健康和健美的那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它可能就会是强调某些科学, 如生理学、运动机能学、营养学和训练项目” (乔治·J·波斯纳著, 钟启泉等译《课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88页) , 选择什么、强调什么是与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课程目标设置紧密相关。

1.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

2011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包括了两个维度。一是选择体育、健康的知识点, 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的方向与范围;二是明确指明学生在学习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 。即动词表达了行为, 动词的目标则表达了内容。例如水平一课程内容的“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内容是“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行为是“完成上述动作”。

2.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建构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 (标准) 是以课程学习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维度) 组织与建构。如2011版《课标》水平一的部分课程内容这样表述, 运动参与的内容是“积极愉快的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的知识内容是“知道所学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名称活动或动作术语”和“知道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 注意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运动技能中的技能与能力是“做出身体活动动作”和“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身体健康内容知识是“知道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是“体验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变化”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 乐于帮助同学”。上述表述, 不仅仅包括外在于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等, 同时也包括内在于学生的技能、体验、经验、行为等。2011版《课标》这样表述力图实现“内容”与“目标”的统一, “内容”是指与知识与技能直接相对应的要求和规定, 适合相应水平的学生学习的特定的体育与健康的事实、概念、术语、原理、规律及其应用, 以及相关的运动技能、健康技能等;“目标”指学生的智力认知、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过程, 即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及运用知识和技能, 做出价值判断, 获得情感陶冶、创新精神与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目标是以内容为依托, 内容又是以目标为方向展开。

四、如何理解2011版《课标》与以往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差异

从2001版《课标》到2011版《课标》, 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对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存在明显的差异。

1.“教什么”与“得什么”的差异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提供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经验, 是在明确制定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分目标、水平目标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 即课程内容。2011版《课标》中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指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运动技能, 而且指明这些知识点、运动技能所包含、反映、支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为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提供选择与创编课程内容的标准与范围。2011版《课标》是规定与指明学生能够知道, 并能做到什么, 是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在认知、技能、能力、态度行为目标的细化和内容化, 即2011版《课标》是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可以作为学生已经达成目标证明的活动范例, 以及规格。以往的“大纲”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 是具体的知识点、运动技术等, 强调的是对具体教什么的精确表达, 罗列所有需要教的知识点, 忽视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变化, 以及行为改变。

2.“发展维度”与“运动本位”的差异

2011版《课标》是以课程学习目标的四个方面 (维度) 建构课程内容, 一以贯之以实现目标与内容有机融合与统一。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强调传授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的同时, 关注通过创设适当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生的经历、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如2011版《课标》水平二“通过多种练习形式 (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 发展跳跃能力”的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跳跃的方式 (原地和行进间的双脚跳、单脚跳、跳格、前后跳、左右跳、跳上跳下、跳转等;徒手跳、持物跳、障碍跳、合作跳等;“快乐的小袋鼠”、“挑战小勇士”等) 发展跳跃能力;还可以通过跳跃方式的变化 (方向的变化、参与部位的变化、参加人数的变化;“看谁变化快、看谁变化多”等)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思维能力;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跳跃活动或方法的设计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 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以往的“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身体素质、人体的解剖部位等来分类与建构教学内容体系, 容易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只见教材 (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练习等) , 出现目标与内容的游离。

3.“校本创设”与“照本宣科”的差异分析

2011版《课标》中对课程内容的表述, 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是一种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结合, 它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学内容, 而是为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具体选择教学内容与创设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向、限定确定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 各地、各校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自主创设, 并以此为载体, 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而以往“大纲”则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 明确制定了各年级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数分配、考核项目与标准;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师只能依照大纲的规定照葫芦画瓢、照本宣科制订体育教学计划, 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师只是“大纲”的执行者。

总之,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不是没有标准, 没有要求, 也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更不是学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而是以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制约、指导内容的选择与创编, 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的表述有利于从“运动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有利于体育教师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 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育体又育人的目的。

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修订核心组成员、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与健康学科组长、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与发表著述近300万字。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曾宪梓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和奖励。

学习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耿培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 100081)

2011年年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同时印发了包括体育与健康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认真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 依据《课程标准》实施好体育与健康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是今后较长时间内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篇4:体育与健康课程介绍

一、体育活动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的身体活动和身体状况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身体活动能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充分说明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当学生心理状态良好时,就会显得食欲旺盛、精力充沛,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因为人的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二、体育活动与自信心提高的关系

学生具有爱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体育教学内容多元而广泛,在活动中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作风、内在世界状态较易全部地体现出来,如活跃、稳健、沉着、急躁、自信、坚定、胆小懦弱、自尊心极强、勇敢顽强、知难而退、不求上进、个人主义、认真负责、敷衍了事、文明礼貌和蛮不讲理等,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体育运动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此外,教师不要过分营造相互竞争的体育课堂氛围,否则后进学生得不到鼓励,就可能一直是体育学习与活动的弱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比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和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经常从体育活动中获得成功,才能喜欢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从而增强抵抗能力,增强体能,提高自信心,也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并表现出珍惜生命、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

三、体育活动与情绪调控的关系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便会产生消极情绪。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表现,以便作出适当的调节。当学生学习压力大或碰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可以投身到体育活动中去,运动既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又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四、体育活动与意志品质培养的关系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

意志是人为了实现一定程度的目标而支配自己的行为,并在行动中自觉地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趋势;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以及果断、自控、坚韧等良好品质难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学生从小被喂娇了,惯坏了,成了“肥胖墩”“小豆芽”“药罐子”等,这与时代发展对人体健康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在其《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需要设置一些粗犷的、粗鲁的、剽悍的、严格的半军事化的运动课程,要自觉地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得以养成。体育活动是磨炼和考验人的意志品质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五、体育活动与团队精神打造

体育活动多数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体育活动非常有益于团队意识的形成。团队精神和角色意识不仅是一种心理品质,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合作精神渗透在角色之中,因此,能够在体育活动中扮演好所承担的角色的人,就被认为是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的人。体育活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角色类型,为学生学习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合作意识提供了机会。

很长一段时期,学校体育任务中只讲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讲团结协作而不讲竞争。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然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所谓竞争不是过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不要分出三六九等,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敢于拼搏的精神。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篇5: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首先,要辨清运动技术与运动技能的区别与联系。我国历来把“三基”作为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三基”即是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但是基础教育的各门学科提的均是“双基”,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见,运动技术是体育学科特有的,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体育学科的性质。我们有许多老师把运动技术说成运动技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资料显示运动技术被定义为“能充分发挥人的机体能力的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运动技术是固有的,本身客观存在的,是默会知识,它必须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才能最终掌握。运动技能是通过后天的学、练逐步提高的。现在中小学的体育课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两种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有人原封不动地采用了高水平技术于体育教学之中,造成与学生的实际脱节,与体育的教学目标相悖;另一方面则认为技术对中小学生来说没有意义,应当彻底地排除技术传习式教学,把体育课上成身体锻炼课。看来这两种误解均是不足取的。

运动技术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可将运动技术游戏化,通过游戏手段和表现形式,以学习运动技术为内核的这种教材化改造来增加运动技术学习的趣味性,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感到枯燥、单调的教材,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尤为喜好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较量中掌握应学的运动技能,同时体验并感悟到运动和技术学习的乐趣所在。例如,哈尔滨市49中李铠老师的《蹲踞式跳远》一课就是将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通过几个行之有效的游戏来达到练习、强化、提高技术动作的目的,起跳接球赛提高了学生的跳远能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完成了助跑、起跳、跑成腾空步;短程助跑起跳成腾空步单脚触高物;慢跑起跳空中收腹成蹲踞落地;中短距离助跑跳远;全程助跑蹲踞式跳远等动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循序渐进中学会了技术动作。

其次,是针对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体育课堂确立“弹性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在体能、技能上所达到的水平基础上,制定出弹性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与需要进行分组教学,力求使所有学生在体育课堂上都能得到符合自己的收获。对体能好的同学要提出技术要求;对技术好的学生提出经验类、战术类的要求;对基础差的学生应以兴趣、调动积极性进行参与为主,使他们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起对所学运动技能的概念,并辅之以鼓励性语言,而后通过简单动作的尝试,逐步过渡到主动积极练习、提高的阶段。

第三,重视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非运动技能的教学。事实上,非运动技能因其实用性和趣味性,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我们不能将以非运动技能作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说成是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看成是没有内容的活动课、游戏课和休闲课。相反,只要非竞技运动技能的教学有实用价值,正是体育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充分开发课程资源的好时机。

篇6: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案

第 8课时

授课记录: / 1

/ 2

/ 3 学习阶段:水平二

学习目标:在各种练习中提高跑的能力

学习内容:游戏

30米冠军赛 学习步骤:

一、集体游戏、提高兴趣 教师活动:1.提出队列练习的要求

2.组织队列练习

3.提出游戏的练习要求

4.讲解游戏《找朋友》的方法

5.组织游戏 学生活动:1.懂得队列的重要性

2.积极的进行队列练习

3.理解和掌握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4.投入到游戏的联系中去 组

织: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点:在练习中提高自己的奔跑能力 难

点:在练习中能和同伴合作完成练习教师活动:1.提出小组自主的进行跑的准备活动

2.组织小组自主的进行练习

3.提出以小组为单位自创一个小型的奔跑的游戏

4.组织学生进行自创的小型游戏

5.提出30米冠军赛的要求的要求

6.组织比赛

学生活动:1.自主的进行准备活动

2.自主的进行奔跑小游戏的创编和练习

3.积极的投入到30米冠军赛的比赛中去。为自己的小组的荣誉而努力

织:

三、相互方法、加速恢复 教师活动: 提出放松的要求

组织放松练习学生活动: 进行放松 组

织: 场地器材:

上一篇:《网上冲浪》优秀教学设计下一篇: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处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