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2024-07-24

自然环境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关于亚洲的气候,这是教材安排学生学习的唯一一个具体大洲的气候,所以本人在设计时特别注重对大洲气候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便于今后学生在接触其他地区需要分析其气候时可以通过现在的学习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有两个具体安排。

1.在归纳部分总结分析一个大洲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

2.在拓展部分分析非洲的气候特点,检测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成度。

这样的知识和能力在学生今后学习澳大利亚这个国家时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知识的前后呼应、融会贯通;这也是一个教师应该具有的`全局观念。由于设计意图明确,所以课堂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措施,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密切,整体感觉一气呵成,所以学生最终的三维目标实现较好。

但本课一开始,在第一个环节提前自学的第一个学习过程中,本人发现提供给学生的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表格中遗漏了一个寒带气候,本人没有直接要求学生听老师纠正补充,而是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老师在归纳这张表格时犯了一个错误,漏了一种气候,哪个同学帮老师修正这个错误呢?学生非常投入地寻找被我遗漏的气候类型,他们指出老师遗漏了两个气候类型,一个是寒带气候,一个是高原山地气候。我态度诚恳地感谢他们的帮助,并且请他们把寒带气候添加到表格的最后一栏,同时说明高原山地气候不要添加上去,并请同学们想想老师为什么不叫他们添加高原山地气候呢?学生最后发现了表格中的气候类型的分布都与纬度有关系,而高原山地气候主要与海拔有关系。一个课前准备的疏忽,说明了本人备课不够仔细,但也提供了本课时的课堂生成课程,在本人的教学机智中得到运用:使得学生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的积极性更高,阅读时注意力更集中,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本人对自己所犯错误不忌讳,在请学生帮助的同时增加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给本人一个启示:课前设计得再好,课堂教学过程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进行,课堂永远有鲜活的即时生成的课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利用这样的课程资源,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心灵交融的场所。

篇2: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教学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

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篇3:课堂环境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笔者在从事环境课程的教学中, 结合教学实际,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大胆地进行教学实践, 尝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环境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 开展课堂二分钟演讲

必修“《化学》2”“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关于环境和绿色化学问题的问题很多;例如:回收利用废旧合成材料有很多途径, 请查阅资料了解有哪些途径?并试着从环境保护和经济成本等方面作出评价。

笔者通常会提前把这类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布置给学生, 要求关注身边的环境, 收集一则与这方面有关的信息, 并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上台演讲或评说, 时间两分钟。这项活动不但给学生创造了参与教学、展示自我的舞台, 而且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提高环境道德修养, 使学生树立保护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 组织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须不断更新知识, 使环境教学的内容与环境领域迅速更新的现实相适应。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课程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环境知识和社会经验, 视野扩大、思想活跃、善于思考。他们对教材的一些内容持有自己的看法。若教师漠视这些现实, 即便把教材内容讲得很透彻, 学生也会认为这是在说教, 因而产生反感。例如:必修模块“《化学》2”中有这样一个习题“煤、石油和天然气等是应该作为能源使用, 还是应该作为原料加工成医药、化工产品?对这样有争议的问题, 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用有关数据和资料说明你的观点。笔者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让学生各抒己见, 互相交流甚至于争论, 学生提出的想法可圈可点。这个过程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路, 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过程, 教师往往受到启发, 获得共识。

(三) 利用班会课举办辩论赛

在教学中, 可以把一些班会课充分利用起来, 开一些环境教育的主题班会。例如:笔者就“我国是否应积极发展替代能源”开了一堂辩论课。辩论课一般是针对正反问题而进行, 正反两方都应有较充足的论点和论据。我模仿电视辩论赛的形式, 邀请了三位化学教师, 选出一位主持人和正反两方各三位同学, 其他同学分成两大组, 作为听众, 或赞成或反对, 随时可以改变立场并说明理由。最后老师评议, 同学们辩论结果如下:目前, 使用下列能源还存在一些问题:

煤和天然气———运输不够安全方便;

风能、水力能、生物质能等———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不便于连续利用;

核能———长久安全使用和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置等;

氢能———开发利用成本大于使用成本等。

比较好的方法是:因地制宜, 调整能源结构;开源节流, 保证可持续发展。

高中生喜欢在挑战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为了在辩论中发挥出水平, 他们会主动找资料、旁征博引、提炼观点, 把大量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课堂环境教学的反思

(一) 在课堂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环境教学过程中, 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根据教材设置好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紧扣教学大纲组织活动。教师不仅要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整体把握, 而且要提高课堂调控能力, 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教师要及时捕捉师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 及时调整、更新、演进, 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 使课堂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锋,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

(二) 在课堂环境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 要关注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 要全体互动。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使学生感到可以无拘无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 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 对疑难问题作必要的分析、讲解, 没有现成答案的以后继续探究, 鼓励质疑。第三,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实行开放式与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在传统教学中, 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常采取考试方式, 但是环境教育的效果不仅仅是通过考试能够测试出来的。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也必须改革, 要实行开放式与测试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环境教学的实践形式还有许多, 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不论是采用什么方法途径,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不能仅仅流于形式而不考虑内容。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化学教学看成是“关于环境的教育”, 我们更应注重“在环境中的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真正提高学生对于环境和资源问题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从教育入手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从教学实践出发, 尝试课堂环境教学的几种有效的方法以及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课堂,环境教学,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篇4:初中自然科学教学反思

【关键字】自然科学教学 自主学习 实验

长期以来,我国在中学教育中偏重于理科性质的学科,因此,自然科学学科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受到了足够的重视。传统教学模式在以往的中学教育中固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提高学生的中考成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新课改的实施,旧的教学模式弊端日益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熟知的填鴨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制,一切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此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可以很好的掌握教材上要求的内容,在考试总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在自主创新方面却有很大的缺陷,甚至没有任何创新能力可言,以至于在高中学习中出现很大的困难。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自主学习的提出无疑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学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保证,因此,自主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创新的精神,是一种与传统模式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和教学模式。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

首先,在中学自然科学教学中要改变教学理念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自主学习中要改变这种理念,要坚持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中心的思想和理念,改变以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现象。自主学习中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改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如何教”为“学生如何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以往侧重于结果的做法。在自主学习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知识还要能够使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即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自主学习中,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接受知识,教师要从根本上克服满堂灌,包办代替的现象,提倡精讲精练、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增强学生的创造欲、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探索的方向和问题,选择自主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最终达到 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探讨的新的课堂模式和教学手段

尽管我们在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学生最终还是要面临升学考试,所以在中学教学中还要有着教学的主线,考试大纲无疑就是在教学中所要坚持的标准,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灵活遵循课程大纲,忠于考试大纲但又不能死守考试大纲,在具体的教学中把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教学中的低起点、高标准真正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要为学生的升学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握教学主线的同时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自然科学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学方法单一。自主学习中,由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由传授变为引导,这就要求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而转变。自然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组成和发展规律率的科学,所以相对于文科而言极具抽象性,这就增加了学生再学习中的困难,针对这一特征,教师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感性认知材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抽象的自然科学概念。所以,在实施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力求课堂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认为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一个方面入手:

1.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前提,每个人都有发现些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认识和知识的局限,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具备发现自然科学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加以引导。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起到的是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即给学生提供寻找问题的角度、提出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质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自主的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即可以获得知识还可以体会其中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自己获得知识的途径。

2.在试验课中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试验在自然科学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甚至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所在。但是在传统的实验课中,考虑到安全因素,教师往往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要求实施,这固然是试验要遵守的原则,但是也扼杀了学生积极性和创新性,在试验中,只要学生遵守了最基本的试验原则,教师可以适当的放宽对学生的限制,允许学生在遵循科学的原则下,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试验;允许学生在试验过程中发现原有试验方法中的不足,教师要对学生发现的不足之处加以分析引导找出其改进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试验的真正含义,理解科学的内涵。

当然这只是改进自然科学课堂的几个方面,在自然科学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转变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相信学生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我们也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李艳.转换角色.挑战自我——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转换.中国教师[J],2008.1:63~64

篇5:《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1、备课时就感觉本文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层层推进的结构上。本文是一篇较严谨的议论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个观点的,观点是什么,结论如何得出来,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推论性的文章平时学的比较少,议论性的文章的严密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如同数学中的论证,一步步的推导出最后的结果,严密而无懈可击,文字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让学生通过本课《敬畏自然》的学习,体会议论性文字如何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的。

文章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谈起,首先作者明确他的态度,在课文用“殊不知”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以下课文从三个方面逐层推进的,首先指出人类智慧在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这个方面的议论是通过四点来完成的: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空间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对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为人类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说来,人类面对自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说到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谈到了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其次文章接下来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进行了比较,最后谈到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着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三个方面步步推进,课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非常严密。

在课文的学习中,就是将层层推进的议论过程作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明了议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非常投入。

2、议论性文章的学习一般说来比较枯燥,但是这节课的学习确是让学生尽心投入到学习中,原因我以为是导入时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平时学习数学,熟悉数学的论证过程,一步步引导出最后的结论,如果用文字证明一个观点,到底该如何进行呢?再有,在本文学习中,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注意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学习,第一段作者没有开门见山或者用直接点题的方式引入,而是把人类对待自然的错误认识摆了出来:人类要征服自然,把要证明的观点放在了最后:人类要敬畏自然,从征服自然到敬畏自然,作者是如何论述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认真思考。并且板书了以上的主要内容,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的思考,在思考过后,请同学来谈,几个同学在谈的过程中,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全班同学听的都很投入,通过谈和听,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明晰。老师的讲解非常必要,要纠正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一层的主要内容。

3、为了更好的学习本文,多读是非常必要的,在读中,学生感悟到文字的严密性,道理的深刻性,对敬畏自然也有了更多的认识。本文学习之初,就有预习,更是齐读了两遍,还有在自读中思考问题。多读仍是学习语文的法宝。

篇6:《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备课时就感觉本文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层层推进的结构上。本文是一篇较严谨的议论性的散文,是要提出一个观点的,观点是什么,结论如何得出来,是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推论性的文章平时学的比较少,议论性的文章的严密是需要认真学习的。如同数学中的论证,一步步的推导出最后的.结果,严密而无懈可击,文字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就让学生通过本课《敬畏自然》的学习,体会议论性文字如何层层推进,最后得出结论的。文章是从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征服自然谈起,首先作者明确他的态度,在课文用“殊不知”这个词语表明自己反对这种观点的态度,以下课文从三个方面逐层推进的,首先指出人类智慧在自然面前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这个方面的议论是通过四点来完成的:航天事业的发展的空间在整个宇宙中只是很少的一点点,人类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对地球的挖掘有可能成为人类自身的陷阱,宇宙空间中可能存在着智慧等。如此说来,人类面对自然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话说到这里,文章水到渠成的谈到了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其次文章接下来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将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智慧进行了比较,最后谈到大自然中到处都存在着生命,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三个方面步步推进,课文最后一段得出了要敬畏自然的结论,文章非常严密。

在课文的学习中,就是将层层推进的议论过程作为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明了议论的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非常投入。

篇7:自然拼读教学反思

四会市东城中心小学 罗佩霞

2016开始,我们学校英语教研组开展了自然拼读法的课题研究,下面是我对课题研究课程中的一些反思:

我想英语教学应该说有很多年了,可是现在仍旧困扰着一部分学生的是单词的拼读与语篇的背诵,从接触这个小课题以来,我们了解了关于自然语音拼读的好处与技巧,本着一定要为学生打好基础,教他们英语学习方法——自然拼读法的这种观念,我们也要将这种方法长期的应用下去,并不断的总结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让学生能够见词会读,听音能写这种程度。

三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凭一时的兴趣学习。他们对课堂上动手和游戏的部分十分感兴趣。对英语基本技能单词语音的模仿记忆等一开始还有板有眼,时间长了加上单词比较难读,他们就虽然无味,于是就不专心听讲。他们即便在课堂记住了一些语音内容,下了课就忘的一干二净。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加,这部分学生的问题更加突出。后来,即使他们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学习吃力就会自信心大减,最后成为学困生。所以对于三年级学生一开始上学的时候就参透一些规律的基本语音知识,对其中有规律可循的音和词加以归纳学习,这样在课后让学生在遗忘的时候可以有记忆的线索。每个单词我都让学生去拼读,每个字母都教他们怎么发音,避免枯燥,都用口诀。我还用比较法教单词,例如教bag时,让他们去比较dog。在教cat时,比较cap,hat,让学生观察,通过读每个字母的发音,然后再拼读,找到学习英语的规律。刚开始让学生跟着我读,时间长了,部分学生自己就会拼读单词了。英语自然拼读法教学是在长期的教学中渗透的,不是几节课就能学会,只要老师坚持,学生就会慢慢掌握读单词记单词的方法。基础从低年级抓起,做老师的要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负责。还有要上好自然语音拼读课还应遵循一些原则:

一、从理念上重新认识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很多老师都知道英语语音包含的内容很多。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追求单个单词发音的准确性。其实小学阶段语音内容非常丰富,它包括26个字母,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组合,辅音字母组合,辅音连缀,成音节等的基本读音,单词、句子重读,意群的读音,语调与节奏。所有的这些语音内容都是为了使学生形成自然规范的语音,为口语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活动强调phonics教学的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英语语音和汉语拼音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教学中我们注重音素教学,学生尝试发音,潜移默化中领悟发音规律,引导学生归纳、领悟、记忆元音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使学生能根据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直接拼读出单词,学生易学易记,凡是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学生就能达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知其形”,这样把拼写和拼读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教给孩子方法,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对英语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语音教学可以渗透于小学阶段的各种课型中小学阶段英语每周的课时数少,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新教材中每单元一节语音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每课时,各种课型中都要适时渗透语音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字母和字母组合的发音,并引导学生分音节记忆单词,提高学生听说能力。

三、重输入重模仿,脚踏实地落实语音训练重视纯正语音的输入,重视纯正语音的模仿。学生多接触原汁原味的音频视频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把资源用足,用好,用透。多为学生设计听音输入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原汁原味的纯正语音,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模仿语音。在听音和模仿的过程中切忌只停留于形式匆匆过场,在没有充分感知和模仿的情况下就要求学生有大量的语言输出。总之,语音训练贵在长久坚持。

四、phonics在小学英语语音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揭示phonics规律,强化语音训练。phonics的教学思路是:归纳常见的字母、音图(字母组合)及其发音,从易到难。首先是单元音字母的基本发音,其次是容易混淆的单辅音字母的发音,再次是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然后是位于词首和词尾的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在phonics语音教学中,既要练好音素、单词的发音,更要在完整的语句、话语交际的语流中教语音语调,再从语流中分析出单词和音素进行单项训练,掌握正确的音素和单词的发音,最后仍在完整的语流中运用,交流思想。例如,教学《新标准英语》第四册教材MODULE3的韵诗

Sam can ride a bike He can ride his bike Amy can fly a kite She can fly her kite 时这样做。教学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歌谣的图片和句子,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歌谣的意义,含有字母组合的单词用黑体标出,学生读歌谣时就比较容易的发现其中的发音规律。这首歌谣中涉及到了字母i的长元音ide,ike,ite.学生读会了歌谣后,再引导学生归纳这些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组织学生分组读、同桌读、任意点读、小老师领读、大声小声读(游戏),所有学生都参与拼读。在此基础上再拓展,引导学生写出含有这些字母组合的其它单词。这样,就把一些隐含的、间接性的语音知识明确、直接地教授给学生,他们也感悟到了英语音形对应规则。

五、小学英语语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注重单词的教读、模仿,而忽视了对单词的拼读指导。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习惯于领读新单词而不是先让学生独立试拼,学生鹦鹉学舌式地跟读单词,简单的模仿不仅使他们缺乏对语音的感知、体验和理解,而且发音存在错音或漏音现象。长期下去,学生不会运用发音方法和规律拼读单词,一旦离开老师,就无法自主学习英语。

2.教师对语音教学的认识有偏差,语音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毕业时英语要达到二级水平,其中语音的目标是:“知道错误的发音会影响交际;知道字母名称的读音;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了解单词有重音;语音清楚,语调自然。”有的教师教字母时没能将字母、单词及发音联系起来,尤其在词汇和句型的学习中没有做到音、形、义的结合,孤立地进行语音朗读训练,忽视了语音的交际功能,没有对知识进行适当的联系与扩展,各个环节相互脱节,缺乏整体联系。

3.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使语音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有些小学英语教材中针对语音的训练内容有限,指向性不够明确。如我们正在使用的外研版《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教材,只在第五、六、七册教材中有针对语音的训练内容,其他几册教材中对语音知识的呈现方式大都以听读押韵的诗歌为主。而这种方法是一种隐含的、间接性的语音训练,缺乏明确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语音意识的培养,导致只有少数语音能力较强、能够自己发现规律的学生受益,而能力一般的学生却难以获益。

篇8: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一、网络环境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 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但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一些经过筛选和整编的内容, 虽然教材内容都是精华, 但如果历史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 这样难免会桎梏学生的知识面。然而, 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 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 就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 最后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怎样才能既丰富教学内容, 又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呢?这时候, 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 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教学材料, 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编制, 制作成教学课件, 到了课堂上, 教师只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事先整理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对历史教材进行一定的补充, 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同时这种信息化的资料展示也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 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2) 网络技术的交互特征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一大重要特征, 而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 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进行交互而实现目的的活动, 而网络技术的这一交互性特征刚好与教学活动的本质相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很多学生往往不敢当面向教师提出问题, 不善于发现问题, 使得教与学常常发生脱离。而在网络环境下, 由于网络技术交互性的特征,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我们可以在校园网的BBS上设置一个历史专区, 就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如, 在“五四”青年节之际, 可以让学生就“五四”精神进行探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 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等等。如果把这些课题放在现实的课堂环境下, 学生可能就不会那么积极参与, 但放在网络环境下, 很多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 所以说, 相较于传统的环境, 网络交流平台更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和交流的主动性, 强化师生、生生的互动。

(3) 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历史时空限制。历史学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 它研究的对象都是在过去的时空所发生的事情, 生活在当今的学生要想了解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会在时空观念上发生一定的矛盾, 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或者不能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技术, 把一些过去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用声音、图像等方式还原出来, 让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曾经出现的历史人物、曾经存在的历史事物重新出现在学生眼前, 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 在讲到近代屈辱史的时候,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 《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影视作品。通过网媒体, 可以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个更有利于品味和把握历史的环境, 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 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在很多教师看来,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 于是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开始扮演起了隐形人的角色。例如, 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采用放电影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一个个教学课件, 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和几个问题, 剩下就不闻不问, 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这种完全忽视教师作用的教学方式, 当然出现很多弊端。要知道,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无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中, 都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如果教师过度放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或者流于形式, 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 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下, 即使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作为教师, 也要扮演好自己教学主导者的角色, 积极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 恰当利用网络材料。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 但由于资源量巨大, 教师在选用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收集和显现功能, 使得一堂课的容量可以大幅度提升, 这样就让很多新型的“电灌”教学开始出现。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这种“电灌”的方式往往会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因此,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一定要学会恰当地利用网络材料。

(3) 注意避免喧宾夺主的网络课堂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和趣味, 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会把课件做得美轮美奂。然而, 有些时候, 由于过分注重课件形式, 把形式做得过于花哨, 反而使得教学内容被湮没在了华丽的形式之下, 这样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 教师在设计网络课堂教学的时候, 一定要把握针对性的原则, 不能本末倒置, 避免网络课堂上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

篇9: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 网络环境;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给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而言,网络技术的影响力也是随处可见的,可以说网络环境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加高效地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势体现

1、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历史教材是我们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一些经过筛选和整编的内容,虽然教材内容都是精华,但如果历史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这样难免会限制学生的知识面。课堂教学毕竟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如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就会与教学时间发生矛盾,最后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怎样才能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呢?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来解决这个问题。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教学材料,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编制,制作成教学课件,到了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花上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这些事先整理的材料呈现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对历史教材进行一定的补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同时这种信息化的资料展示也不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2、网络技术的交互特征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互性是网络技术的一大重要特征,而这一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往往可以发挥非常积极的作用。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教与学进行交互而实现目的的活动,而网络技术的这一交互性特征刚好与教学活动的本质相符。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往往不敢当面向教师提出问题,不善于发现问题,使得教与学常常发生脱离。而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技术交互性的特征,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我们可以在校园网的BBS上设置一个历史专区,就一些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如:在“五四”青年节之际,可以让学生就“五四”精神进行探讨。在抗战胜利纪念日,可以让学生围绕着抗战的历史意义和精神以及它对今天的影响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等等。如果把这些课题放在现实的课堂环境下,学生可能就不会那么积极参与,但放在网络环境下,很多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所以说,相较于传统的环境,网络交流平台更能够激发学生讨论和交流的主动性,强化师生、生生的互动。

3、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历史时空限制。历史学科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研究的对象都是在过去的时空所发生的事情,生活在当今的学生要想了解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往往就会在时空观念上发生一定的矛盾,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或者不能理解。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地利用网络技术,把一些过去的历史场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用声音、图像等方式还原出来,让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曾经出现的历史人物、曾经存在的历史事物重新出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例如,在讲到近代屈辱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火烧圆明园》的纪录片,《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影视作品。通过网媒体,可以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为学生创造出了一个更有利于品味和把握历史的环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在很多教师看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起来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地位不再那么重要了,于是有些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开始扮演起了隐形人的角色。例如,有些教师会在课堂上采用放电影的方式给学生播放一个个教学课件,或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段材料和几个问题,剩下就不闻不问,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这种完全忽视教师作用的教学方式,当然出现很多弊端。要知道,初中阶段的学生在知识和经验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论在什么形式的教学活动中,都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如果教师过度放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偏离方向或者流于形式,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即使是在网络环境下,即使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作为教师,也要扮演好自己教学主导者的角色,积极地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2、恰当利用网络材料。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教学资源,但由于资源量巨大,教师在选用资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适度的原则。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快速收集和显现功能,使得一堂课的容量可以大幅度提升,这样就让很多新型的“电灌”教学开始出现。相较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种“电灌”的方式往往会产生更大的负面作用。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一定要学会恰当地利用网络材料。

3、注意避免喧宾夺主的网络课堂的出现。网络技术的应用给历史课堂带来了很多生机和趣味,很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会把课件做得美轮美奂。然而,有些时候,由于过分注重课件形式,把形式做得过于花哨,反而使得教学内容被湮没在了华丽的形式之下,这样就会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设计网络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握针对性的原则,不能本末倒置,避免网络课堂上出现喧宾夺主的问题。

篇10: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认识身边的环境,从而感受身边的环境对自己、对大家生活的影响。

2.形成初步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能调整自己的行为,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得: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设计了一些动作引发同学们的兴趣,环保拍手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一起来关注一下我们身边的环境。板书《我身边的环境》。带读题目。

接下来我就会引入另一个话题,让同学们关注我们身边生活的家园,发现家园的美。生活中还有不少的美景,老师带你们去欣赏欣赏,(幻灯片出示)注意:一边看,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问题设计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作答。然后我就很自然地进入这节课的核心话题——我身边的环境。

但是,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不美好的画面出现在我们的周围。请看——现实的环境污染图片(幻灯片出示),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

当学生认识破坏环境的危害之后,我又安排了讨论的环节:水脏了,街道脏了,小路脏了,空气脏了我们该怎么办?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想想办法吧。学生明白了这些脏了是不能再洗的,必须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正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诱导学生发现:思想品德课就在我们的身边,思想品德课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不仅学得会还学得轻松,感受到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篇11:保护环境教学反思

谈收获,不仅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小结,而且强化了环保意识。说表现,更实现了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始终围绕“绿色行动”这一主线展开,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知识点进行了科学的重组,让学生经历收集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师生互融平等的气氛中,自由快乐的学习数学,感受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愉悦,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算法的过程中,不仅体现算法多样化,而且注意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在教数学的同时,渗透环保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得到可持续发展。

★ 总结与反思

★ 家长会总结与反思

★ 考试后总结与反思

★ 运动会总结与反思

★ 期中考试总结与反思

★ 考后总结与反思

★ 家庭教育总结与反思

★ 月考总结与反思

★ 考试总结与反思

篇12:《敬畏自然》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重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采用了小组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在“互问互答,探究主旨”这一环节,各小组在提出本组的问题时,教师随时巡视并加以指导,结果全班五个小组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都围绕着课文重点在进行。提问小组代表对其他组同学的回答是否满意也给予了评价,激发了各小组竞相回答问题的热情。在“细细研读,品味语言”环节,我提出了一个富有张力的问题,即让学生们谈谈自己最欣赏的句子。各组学生各抒己见,争相回答,表达自己的见解。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做法,正践行了新课标的理念。此后的“联系实际,拓展延伸”环节,各组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调动了自己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整堂课,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充分调动了学生们探究课文的学习热情。真是有竞争就有动力。可见,恰当的学习方式能带来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篇13:新课改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数学教学,教学反思,案例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教师作为教学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一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对教学也会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数学反思的内涵和意义

1. 教学反思的内涵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与研究,在分析优点与不足的同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理念、方式、方法进行探讨和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过程。结合高中数学教学, 其教学反思主要包括针对教学大纲的要求,对课堂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点讲解、例题选取、课后习题等整个教学过程有意识地进行批判和分析与再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根据学生的互动反馈,不断优化此知识点讲解过程中的侧重点、难点、例题的代表性选取等,这样就将反思与教学结合起来, 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活动的合理性。

2. 教学反思的意义

(1)促进高中数学教师对教学的深入研究。教育作为一门育人的学科, 需要不断地创新,教学研究的核心在于不断合理地修订教学目标,而教育反思正好与实现这一目标相符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公开课评估的反思,在追求其科学性与合理性的过程中,可以对高校数学教学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加强教学理论研究。

(2)促进教师向“学者型”转换。随着对教师要求的提高,传授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对教师的要求,向“学者型”转变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对教学结果、过程、目标进行逆向或正向的推敲,促进研究成果不断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教学水平,使其逐渐向“学者型”转换。

(3)有效增强教师职业的师德感。教师作为比较特殊的职业群体,其道德感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师德感可以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验研究表明,教师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逐渐摒弃传统的呆板、机械的教学姿态,使课堂变得更有内涵、更加活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数学教学有效的反思 方式

1.提高对教学反思重要性的认识, 变强制性反思为鼓励性反思

教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制度性和硬性地要求教师完成,学校可营造教师自觉反思的文化氛围。学校可考虑在考评的过程中,如何为教师减轻负担,建立一定的激励体制,让教师更好地开展教研组的反思活动,使教师的反思形成一种学习文化,让氛围带动教师认识反思的重要性,将强制变为主动。在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教学成为一个与学生互动的动态过程,此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及体会作为第一手的实践资料,教师应及时记录和整理下来。在“线性规划”这节课中, 其重点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探索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

2. 给予教师反思方法的指导,从具体教学问题着手反思

通过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反思来提升教师自身教育理论的能力,根据课堂上学生反映的热烈程度进行教学反思。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准备阶段精心分析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例题选编;课后进行反思,发现在讲解两圆相交,则公共弦所在的方程为: (D1-D2)x+(E1-E2)y+(F1-F2)=0的证明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的表情和课后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有部分学生似乎懂了但感觉还是有点模糊。因此,在讲解的这节课的这个知识点时,调整速度以及思维转换的频率,让更多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此知识点。

3. 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反思方式

教研组、学校、教育部门可定期组织教师讨论会,共同探讨教学反思过程中的经验、疑惑,让优秀的教育理论得到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学中疑惑的解决之道,使得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并且将教学理论更好地应用到高中数学的实践教学中,逐步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高度。

篇14:自然环境教学反思

1 教材分析

本节是高中学生学习了必修3的第一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4个方面。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知识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章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学情分析

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课程中涉及较少。初中新课程仅仅就人体中八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简单的介绍,但因初中学生初二下学期会考结束后就没有再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生物知识,间隔时间较长,印象也不是很深刻。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引导他们回忆相关知识。由于笔者执教的班级是选修生物的班级,相对而言,他们对学习生物的兴趣要浓烈些。通过初中阶段已学习到的人体几大系统功能,总结出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是特别难。

3 设计思想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是比较好理解的。内环境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相对于前者要难理解些。教师借助一些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技能训练,学生既能领悟出模型方法,又能进一步理解有关知识内容,在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学习了知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启发教学理念,并配以一些图片、动画、探究实验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抽象的情景更为直观和真实,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4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5 教学重难点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 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学案。学生预习本节课本内容,完成学案基础知识内容。教师依据学生的先学情况,考虑实施后教的策略。

6.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视频:边防战士、炼钢工人、抗洪抢险战士的工作环境。提出问题:视频中的恶劣环境对人体健康有没有影响?他们是如何维持体温的?大量出汗后为何要及时补充淡盐水?这样使学生知道人体必须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引出本章课题。

教师借用《红楼梦》里的一句话:“女人是水做的。”通过问题:那男人是不是水做的呢?引起学生的关注。出示资料:成年男性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60%,成年女性体内的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50%,出生一天的婴儿,体内含水量大约是体重的79%。教师顺势提出体液的概念。

设计理念:让学生体会这些人工作的艰苦,认识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

6.2挖掘已有知识,切入主题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页正文前三段内容,观察视频:草履虫、血液中的血细胞的生活环境,思考并讨论二者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细胞可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在体内的液体环境中,一般不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教师引出本节课题:细胞生活的环境。

设计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现象人手,放眼于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的广阔视角。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很好地衔接必修1《分子与细胞》,充分调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经验,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3联系生活,构建核心概念——内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手脚磨出的水泡情景,思考水泡中的液体来源于哪里。并展示血浆的实物,出示内环境的示意图,要求学生尝试归纳体液的组成和内环境的组成。

设计理念:生活化的事例,更加有益于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有感性认识。

6.4学习内环境的组成

教师用动画演示组织液、淋巴和血浆之间物质交换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讨论、观察、归纳三者之间的关系,尝试构建概念图。

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分析,归纳出生命起源于海洋,尝试从组织液、淋巴液和血浆之间联系的角度分析三者成分的差异。

设计理念: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让归纳贯穿于教学中,将单调的知识串成知识链,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还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6.5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内环境理化性质之一是渗透压,拓展组织水肿的相关知识。教师设置疑问:为什么蚊子咬了会起疱,过段时间疱为何又消失?为何婴幼儿食用劣质奶粉后会变成大头娃娃?

设计理念:教学融入生活中,才具有生命的活力。教师要让学生感受知识源于生活,再用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6.6讨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用模式化的方法模拟和展示人体细胞、内环‘境以及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大致过程。质疑:我们每天摄取一定量的食物为机体提供营养物质,这样的营养物质是如何到达组织细胞的呢?并引导学生回顾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相关知识,展开讨论,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设计理念:学生在建构模型的过程中必然要去探究、交流和学习,并且印象一定非常深刻。这样对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生物的科学素养有很大帮助的。

7 教学反思

上一篇:服装店团队建设下一篇:健康教育教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