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

2024-07-18

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群众,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队伍。以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为主题,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科学实用技术,就业引导,市场营销,政策法规为主要内容,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农村农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基本的市场经济,经营管理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1至2项实用技术,并能因地制宜地宣传推广,使农民成为有觉悟、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劳动者。

具体任务如下:计划开扫盲班1个,扫盲学员2人(河东村2人),计划参加测试人数2人、计划合格人数2人:计划科技培训545人次(东门155、下河160、河东230),其中种植业250人次(东门70、下河80、河东100)、养殖业215人次(东门60、下河55、河东100)、人口教育80人次(东门25、下河25、河东30)。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

四、培训时间及地点

20xx年6月起至10月止。

青溪小学东门下河河东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五、培训教师:田军(组长)、钟德金、田锦全、钟桂兰及镇农牧、计生干部。

六、教学方式

1、扫盲:采取带教上门的形式。

2、科技知识、适用技术的培训主要采取集中播放录像与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

七、教学组织形式

1、培训教师利用农闲或晚上时间上门进行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

2、组织讲授技术及注意事项和看光碟,然后组织讨论。应采取典型引路学、个别引导学、项目带动学等形式进行,不断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八、资料档案整理

在培训过程中,作好记录,注意做好资料档案的归类整理及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培训结束后,写好培训总结,要求学员要学以致用,不断总结经验。

篇2: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

20xx年,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工作以党的十九大,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以促进农业安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绿色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参训人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群众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技能需求,重点以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培训目标任务及资金补助

全年计划安排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任务4000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000人;组织评选优秀农民田间学校15家。项目补助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

三、培训对象、专业设置及时间要求

按照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布局,结合各区县产业、社会服务等领域的不同特点开展培训:一是对从事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包括粮食种植、蔬菜种植、果桑茶花药种植、食用菌养殖、畜禽蜂养殖、种子营销、农药营销、农村土地仲裁等人员的培训;二是对从事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业人员的培训。同等条件下农村妇女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成员优先参与培训。培训以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为主,引导性培训(国家有关惠农政策、涉农法规、素质提升、农民手机APP应用)为辅。技能培训以“农民田间学校”方式组织实施,主要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社会服务型人员培训由市级基地集中进行培训。每个培训班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18学时。

四、学员遴选

为确保项目有效实施,各培训机构要在总结以往学员遴选经验基础上,认真做好学员遴选工作。学员遴选应本着自愿参训、产业相同、就地就近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开展遴选工作。围绕种、养业,一是以镇、村为单位开展学员遴选;二是以农业园区、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学员遴选;三是以培训产业来遴选学员等等。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遴选标准,把好学员准入关。社会服务类专业,由市局相关单位组织安排,各区县积极搞好配合。学员遴选的基本要求是:年龄65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水平,身体健康,从事农业产业,参训意愿浓厚,服从培训安排。种养业:按报名学员从事产业规模大小,从大到小进行学员遴选。社会服务型:须从事该项产业,或拟于近期从事该产业的人员中遴选。

五、组织实施

(一)任务下达(1-3月)

根据区县培训需求和年度工作考核,分配任务指标。区县农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市下达的培训任务数,分专业落实到具体培训机构。

项目区县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认真编制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组织管理机构、所用田间学校、进度安排和工作措施等内容;要根据市制定的工作进度(详见附件2),科学、合理的安排好年度培训工作,并制定好本地培训进展计划。各单位《实施方案》以正式文件于2月25日前报市农业局备案,一并上报本地培训进展工作计划(参照附件9)。

(二)培训实施(4月—11月底)

1、制订培训计划。培训基地要根据本地产业结构特点、农民培训需求和市下达的培训任务数量,制定好培训计划,任务要落实到每一个田间学校、每一个月份,措施要具体,并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批后按计划组织实施。每班次开班前须逐级向农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落实开班报告制度。

2、遴选培训师资。要以市“农民培训师资库”成员为主,严格培训师资遴选,积极完善农民田间学校“辅导员+双专家”制培训方式,新挖掘发现的农民专家要加强培养,并大胆聘用水平高的农民专家进行授课。

3、制定培训流程。培训基地要负责制定好各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流程,培训流程要让参训学员感到简捷、易掌握,符合学员要求和培训专业实际。

4、组织培训考核。每个培训班结束后,培训机构要组织参训学员对所学过的.知识、技能等进行统一考试,考试方式可灵活多样,但必须做好记录以便存档。要组织学员填写《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参训学员满意度测评表》(附件3),对师资进行满意度测评。

5、建立培训档案。做好培训档案的整理和装订工作。档案资料必有的内容包括:方案、培训计划、培训台账、签到簿、培训教材、影像或照片、资金支出明细等。

(三)项目监管

项目区县要建立健全各项监管制度,明确落实监管责任,采取切实工作措施,确保项目规范实施。

1、完善信息报送。各项目区县农业主管部门及培训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培训信息的登记、统计、上报及培训结束班次的电话抽查等工作。在每期培训结束后,及时进行电话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7日内将抽检合格班次的电子台账上报至市。从4月份开始,每月的20日前报送培训进度情况(报送内容包括:台账、签到簿、培训现场照片等电子版)。还要及时编报培训工作简讯、先进典型等宣传信息,每月在省、市农业信息网等刊发信息不少于2篇。

2、实行台账登记。各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训类别建立规范统一、填写完整、内容真实的《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台账》(附件4),培训台账严格按要求认真填写、签字和盖章,避免代签、事后补签等现象发生,并报县级主管部门审核备案(复印件)。

3、严格监督检查。区县农业局科教科要落实好项目监管责任,完善监管制度措施,提升监管成效。培训开班后,要派专人抽查核实学员身份,听取学员建议,公布联系电话,发动学员对培训情况进行监督;培训班次结束后,农业和财政部门要按照培训项目实施要求逐班次进行验收,并填写《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验收报告单》(附件5)。验收不合格的,要出具整改通知并督促整改到位。各项目区县培训工作要在11月底前全部结束,并上报培训工作总结。

4、开展绩效评价。项目培训结束后,市聘用第三方机构于12月份开始,对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各区县、各单位要密切配合好。绩效评价费用由市财政承担。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项目区县要将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作为提升农民素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明确目标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确保工作落实。各区县农业主管部门注意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统筹规划、计划工作,将培训规划与年度培训计划、市级专项培训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培训计划、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培训内容有机结合,合理配置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和经费,力争使培训资金效益和培训效果最大化。

(二)加强过程监管。要按照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目标和要求,不断规范学员招生组织管理、培训实施过程管理等工作环节。区县主管部门要采取实地走访、电话抽查(每班次抽查不少于20%)、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培训真实情况,并做好工作记录。培训机构要与农民田间学校签订培训协议,实行合同制管理,并大胆启用参加市级辅导员培训的农技人员或农民技术员来承担辅导员工作,发展壮大辅导员队伍。市农业局将随时抽查培训情况,抽查结果记入年度项目考核。

(三)强化培训进度情况报送。20xx年度,新型职业农民专项培训工作被列为市政府、市委组织部重点考核内容,并要求每月报送工作进展情况。项目区县要根据市安排的培训工作进度,认真抓好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每月培训进度指标必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县月培训工作进度只能提前,不拖后,否则将影响到对区县考核。同时每月也要按时报送培训进度情况,当月未开展培训活动的,实行零报告制度,未按时报送的将根据考核指标予以扣分。

(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各区县、各单位在抓好今年培训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按照《淄博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淄政办字[]149号)文件要求,以及市分配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目标任务,认真组织开展好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要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分期分批组织好认定工作。要做到认定工作与培训工作同安排、同组织、同实施,杜绝年底搞突击认定,确保年内认定目标任务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五)规范经费使用。承担培训的机构要严格执行《淄博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对培训补助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套用等违规使用资金行为。培训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培训教材、培训师资聘用(包括讲课费、往返交通费、误餐费等)、学员交通、误餐补助、住宿、培训耗材(学员使用的笔记本、笔、包等,教学使用的笔、纸及其它必要教学工具等)、场地租赁、档案建立、招生宣传、跟踪服务、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经费(不超过项目总资金的5%)等。要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规范各类票据、凭证使用,杜绝不合理票据、凭证入账等问题。

篇3: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

一、改革传统培训模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不足, 但在组织学员方面提供很大方便, 适合大规模、大批量、通识性的培训教学。在每年进行的专项农业技术培训中, 采用此种方法, 而且在原有基础上力争有新突破。采用当下先进的多媒体培训教学模式, 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 将农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些病害、虫害、药害等各项技术措施进行传授, 让农民不离课堂、不到田头、不出家门, 就能学到实用农业技术。据统计, 启东市汇龙镇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实际, 重点培育了甜糯玉米、特种养殖、特色水果等家庭农场主、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骨干、农村经济能人。目前, 有1, 000多人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实践在各行各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强化实操培训方法, 便于农民短期内掌握

农民最乐于接受通俗、形象、直观的田间课堂培训方法, 他们关心的不只是为了什么, 而更关注的是如何做。因此, 把培训现场教学由教室搬到基地、园区、产地, 在培训教学过程中, 让农民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在每年的作物栽培繁忙季节, 及时组织农民提前到田头进行讲解示范、实地操作, 亲自指导农民施肥、治虫、防病等有关技术措施, 解答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存在问题, 增强学员的感性认识、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 通俗易懂、简便实用、针对性强, 做到了生产、教学相结合, 实现学中做、做中学, 做学融合, 推动了实用技术的应用, 深受职业农民学员欢迎。

三、深入开展送教下乡, 培养现代农业技术骨干

送教下乡就是把农业服务中心优质的涉农类专业的教学资源输送到广大农村, 运用到农业生产, 服务于广大农民, 在农民家门口办学, 把课堂放在田间地头, 饲养场所, 种植基地, 方便农民学习农业科学知识, 通过全面、系统、连续的培训学习, 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种养技术水平、经营管理能力, 为现代农业发展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是一种新型的培训教学模式。启东市汇龙镇农业服务中心5年来共举办培训班20期, 受训人员达2, 000多人次, 为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种什么样地”培养了一大批本土化实用新型农业人才。

四、采取能人带动模式, 提高培训质量与效益

针对启东的优势主导农业产业, 围绕蔬菜园艺、林果园艺等产业的高效设施农业;生猪、蛋鸡养殖;推广机插秧, 开展水稻高产增效技术;农产品牌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民实用政策与法律法规等为重点培训内容, 确定现代农业示范30多户, 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5名农业技术指导员。在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中, 通过示范农户带动带动周边农户致富, 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优化了农村投入产出效益, 实现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通过这种形式, 扩大了培训规模, 提高了培训质量, 取得了培训效益。

五、不断完善“菜单式”培训, 培养农民学员学习兴趣

镇农业服务中心根据农民具体需求确定培训项目, 自主选择培训内容, 实施培训教学方式, 推广实用培训模式。开展深入调研, 进行到户咨询, 举办座谈讨论等形式, 全面客观了解农民对培训的有效、合理、可能需求, 结合现代农业生产特点, 根据乡镇区位、产业特色, 提供菜单式个性化培训方案。不断深化完善“菜单式”培训模式, 将培训内容与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紧密结合, 有助于形成“一镇 (乡) 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由于教学内容都是农民每天生产生活中接触的东西, 跟当地的生产经营实际紧密结合,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示范性, 广大农民的参学热情高涨。

六、推广产训结合模式,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突出实践技能操作, 通过基地带动, 将产训结合模式广泛应用在培训中, 同时将花卉苗木、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8个基地作为职业农民培训教学基地, 根据农业生产规律和农业规范化要求, 让每个学员能按照农业生产技术特点、全程参与实践操作, 要求学员在学习理解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 掌握农业技术本领, 熟练农业技术操作流程, 满足农民对知识、技能、信息的要求。

七、开展典型引路培训, 引导农民自觉学习科技

为提高农民学员的兴趣, 强化学习农技效果,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更加重视实训技能的操作, 经常开展典型引路式的培训, 进行现场观摩教学, 实地考察现代农业新技术应用基地, 引导农民自主学习农业最新科技, 自觉自愿运用农业前沿科技术。通过培训学习, 开阔农民科技视野, 提高农民科技意识, 树立科技致富, 带动农户科学种田的信心, 拓宽农民的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思路, 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拓展远程培训方式, 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聘请有关农业科技专家, 编写农业科普讲义、实用教材和文献指南;利用村务、乡务公开栏, 及时发布科技通讯;组织专家开展讲座, 定时向培训农民播放农业技术光碟, 发挥远程教育网络体系作用;开辟《农业科技之窗》等栏目, 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联合举办《农村致富》栏目, 报道农业新闻, 农民富故事, 传播农科教信息;开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站, 开辟农技培训、科技推广、专家答疑等栏目。通过传送农技信息, 发放农技资料, 提供农技服务, 加深农民学员印象, 促进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致富信息的传送。根据培训目的的不同、培训要求的提高和培训方法的改变, 采用科教大棚车送学上门、送教下乡、送知识到农村的流动式培训方法, 拓展经营能力、服务农民致富、提高农民素质, 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综合上述, 培训教学模式是否合适、是否得当、是否科学, 关系到培训教学工作的好坏。各种培训教学模式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尽可能做到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渗透, 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现场观摩与实际操作相联动。以农民真实需求为根本, 紧扣农民培训学习特点, 为农民学员提供教中学、学中教、学以致用的培训内容。

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出路在科技, 关键在人才, 核心是培养具有科技素质、现代农业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采取多种方式, 创新培训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农民素质, 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培育更多、更实用、更切合实际的新型职业农民。

篇4: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 教学、 培训、 指导、农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要深度参与市场竞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下好农业人才培养的先手棋,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分校始终根据形势发展和办学需要,及时提出了“根据市场选产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探索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在完成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计划中形成自己的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模式。该模式的要点:一是贴近农村,扎根基层,方便农民,把新型职业培训班——进村;二是根据市场需要、农民需要与各乡镇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建班时以培养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有发展农业和依靠农业致富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注册为正式学员,其余作为旁听生。三是做到“五固定”(固定正式学员、班主任、培训教师、培训场所、固定的时间(上午8:00---11:30指导,下午1:30---4:40教学培训)),注重进村办班的连续性和办班后的跟踪服务。对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连年办班,加强跟踪服务。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培训、指导内容的实际、实用、实效性

农村学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全是为了应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要针对农业产业生产实际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研究,了解他们产业生产环节的迫切需要,掌握他们需要那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有针对性的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容。同时把新型职业农民内容与农村产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型职业农民内容更具实用性和时效性。

二、教学、培训、指导直观演示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是农民,他们最现实,不但要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而且还渴望了解成果取得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要为农民提供具体的知识和充分的感知,把经验、知识与具体产业实践结合起来,主要运用的手段有:

1.实物直观(如:观察实物标本、田间现场参观、田间实习操作等)。

2.电教直观(如:图片、动画演示、幻灯片、vcd、dvd、声像教材等)。

3.语言直观(如:表演、比喻、模仿、拟人等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地描述)。

即把“看”、“讲”、“做”与学员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这样,对农民才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产业生产中更好的利用。

三、教学、培训、指导启发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过程中,“双师型”专业教师要善于启发农村学员,调动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多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到经验丰富的学员)。培养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并通过对话、交流、互动看法等方式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气氛,要与他们(经验丰富的学员)互教互学,使他们能够在产业生产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培训、指导因人施教模式

根据农村学员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和文化程度等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1.对热情不高,较保守求稳的学员——要耐心示范,用事实说话。

2.对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学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困难,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

3.经验丰富的学员,有一定文化程度,能力较强的学员——则要引导他们与学员分享自己成功经验,在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促进其他学员知识更新。

最终让全体学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他们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在产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五、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生产环节教学、培训、指导模式

1.在教学、培训、指导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我们在保证知识完整和强调共性的原则下,要有又改进强调实现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

2.组织“双师型”教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每天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上进行理论讲授,使用优质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手把手地把所讲授的技术指导学员应用到产业生产上,同时也让学员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

3.教师还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需要中学习、学习中实践”,使他们学有教师,看有样板(示范田),干有技术。使“双师型”教师有效地与学员及群众结合、与产村生产结合。

4.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乡村、田间地头现场解答学员及群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免费向学员及群众发放技术资料。更好的解决他们产业生产中的难题,达到立竿见影“近水解渴”的效果。

六、教学、培训、指导“田间地头”教学模式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分校在教学方面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及其相关服务相结合,把种植专业实践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果树专业实践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实践课堂搬进日光温室和大棚,把养殖专业实践课堂搬进牛棚、养猪场、养鸡场,把水产养殖课堂搬进渔塘和河道。

七、教学、培训、指导双师教学示范实践模式

是对生产过程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如:介绍一种果树嫁接或黄瓜落蔓等技术时,就召集有关学员,专业老师一边讲解技术,指导老师(或经验丰富的学员)一边进行操作示范,并进可能的使学员亲自动手,边学习、边动脑、边体会、边动手,使整个过程既是一种教育培训活动(具体、生动、实用),又是学员主动参与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员的动手、动脑能力。易于学员接受,使他们更好的在实际产业生产中应用。其注意事项:

1.一般要有实践教师(或经验丰富的学员),作好相应的必需品的准备,保证操作示范顺利进行。

2.要确定好示范的场地、时间并发出通知,保证培训对象到场。

3.参加的人不能太多,力求每个人都能看到、听到和有机会亲自做。

4.成套的技术,要选择在应用某项技术之前的适宜时候,分若干环节进行。

5.对技术方法的每一步骤,还要把其重要性和操作要点讲清楚。

八、教学、培训、指导鼓励模式

鼓励教学法是通过竞赛、评比奖励、参观农业展览等方式。然后,教师要小组讨论,设立讨论题目,组织学员参与、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员学习和应用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特点:可以形成宣传教育的声势,利于农民开阔眼界,了解信息和交流经验,激励农民的竞争心里。

九、教学、培训、指导现场参观摩模式

组织农民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参观的单位可以是农业试验站、农场、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或其他农业单位。讲解答疑,观后讨论,然后再统一认识,形成决策,要求学员写观后感。通过实例进行示范教学是教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方法。

优点:通过参观,学员亲自看到和听到一些新的技术信息或新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还会产生更大兴趣。

十、教学、培训、指导个别指导模式

1.针对性强 学员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个别指导法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适应其个别要求,使个别问题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个别指导法正好弥补了和集体指导法的不足。也能真正了解学员的需求。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双师型”教师与个别学员或家庭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平等地展开讨论,充分地交流看法,坦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问题直接得到解决。

3.沟通的双向性“双师型”教师与职业农民沟通是直接的和双向的。一方面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直接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员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能促使学员主动地接触“双师型”教师,愿意接受“双师型”教师的建议,容易使两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感情。

总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能够有效解决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更好地解决地谁种、猪谁养、菜谁栽问题。

篇5: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

关于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2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新型职业农民事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

以何种方式培训农民,使之成为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是基层农民培训机构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集蔬菜物流营销、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农业技术集成和农副产品加工关联产业为一体科技示范园区,有着得天笃厚的优越条件,农民培训真正能实现“田间、工厂”就是课堂,为此示范区计划成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校。

二、基本原则

1、以农民为中心原则。坚持“农民需要为第一”的指导思想。首先了解农民的需要,培训前进行有关农情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使培训内容、方法更有针对性。同时改变传统的师生教学关系,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员只起“顾问”和“辅导员”的作用,其工作目的在于引导、启发农民自己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正确决策去解决问题。

2、以工厂、田间为课堂原则。每期农民学员根据情况分为农技、设施农业、农机技术、标准化种植等班,有针对性的选择对应的工厂或田间作为培训课堂,亲眼目睹或亲自操作,并引发深思进行交流,这样不但印象深刻,而且人人能学到真实的操作技能。

3、以实践为手段原则。坚持启发式教学,重在实践。例如对种植农户,每次培训要求农民下田调查、观察,采集害虫、天敌、病害症状标本,以增强识别能力;设立相关模拟实验,使农民从自己实验的结果中受到教育,懂得植物补偿功能,在害虫低密度的情况下不必使用农药防治的道理;建立“益害昆虫园”,使农民亲眼看到天敌吃害虫的现象,进一步理解保护天敌、控制害虫的意义;安排农药毒性试验,加深农民对农药污染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的认识,等等。受训农民动脑、动口、动手,不但学会操作,而且弄懂道理。

4、以培养决策能力为目标原则。农民田间学校对农民进行培训,不是停留在讲授一些知识、介绍一些技术和方法上,而主要的培训目标是提高农民进行田间调查、分析和防治决策能力。这种农民田间学校培训农民的方法,是对传统的室内培训农民方法的突破。

三、具体目标

工厂、田间办学校,农民受欢迎。农民工厂、田间学校

是在当前农村生产体制、生产条件下,普及知识与技能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更是值得推广,不仅有利于当前生产,而且受训农民素质终生受益,逐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途径。

选择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理人员,科技示范户以及设施农业工作人员等为重点培训对象,每年培育1200名新型职业农民(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人员100人,专业服务性人才100人,一线生产能手1000人)。

四、组织领导

成立以突出培育重点、探索培育模式、创新培育机制、总结培育经验为主线,着力培育和建设一支热爱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强,经营效果好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实施步骤

1、宣传动员阶段。分类型、分产业制定符合我县实际、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广泛的宣传动员,同时发挥网络的作用,为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学习、咨询、交流的平台,形成政府主导、农牧、科技等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良好舆论氛围。

2、组织实施阶段。使全县每个村有10名以上的致富带头人,有科技示范户 10 户以上,每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

20户,每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参加过农民科技培训,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2至3 项农业实用技术,使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和规模化进一步扩大,农业农村发展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3、总结提升阶段。通过现场检查、电话抽查、走访学员、查看培训台帐等方式逐次对培训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总结,表彰典型,加大宣传。对存在的薄弱环节整改提高,不断完善,建立农民职业培训长效机制。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部门配合。实行“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按需培训”的原则,将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之一。各乡镇要成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为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奠定基础。

2、强化认识、营造氛围。充分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强化宣传引导,同时将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各乡镇的目标考核,表彰奖励培训工作中的先进集体和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通过对职业农民培训的典型学员的宣传,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职业农民培训环境。

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教育培训计划,及时解决当前农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同时,着眼长远,制定中长期的教育培训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实

施,全面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能力。根据农牧民实际需求和特点,确定教育培训内容,选择主导产业,按专业化生产经营的要求,细化培育专业,选择适合农民学习的时间和地点,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培训,切实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是按“规模种养户=职业农民”的模式:以农牧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园区经营者为重点,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其成为职业农民的主力军。二是按照“生产园区+职业农民”模式:对已流转土地的农民按其所从事的产业,开展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和技能培训,成为离土不离乡的农村产业工人。三是根据主导产业水平和生产要求,探索建立可操作性强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考核、管理办法及制度,探索与制度、办法相配套的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动态管理。

5、落实政策、规范行为。重点以培训农牧业生产、管理、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以及农牧业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等知识,真正做到“农民点菜,专家下厨”,努力营造和谐的培训环境,通过培训取得资格证书的,在申请国家项目,安排项目承包,获得相应的生产资料,贷款、技术指导、参加技术培训、基层干部选拔录用享有优先权。培训后自主创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项目的,有关部门也要积极扶持,提供小额担保贷款,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吸引有志青年投身现代农业,形成职业农民培训的良性循

篇6: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2010-03-09 14:38 来源: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联系点名单的通知》(教职成厅〔2009〕3号)和《关于做好近期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函》(教职成司函〔2009〕 14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使我县76万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现将我县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工作计划报告如下.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政府推动、部门实施、学校培训、农民受益”的思路,认真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培训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县新型农民培训目标任务:培训新型农民7360人.其中农业科技类培训1710人、建筑工程类培训1250人、加工制造类培训1000人、交通运输类培训2000人、信息技术类培训500人、商业服务类培训400人、医药卫生类培训400人、商贸与旅游类培训100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2天)10万人次.三、培训内容及对象

(一)培训内容

一是农业科技类.水稻科学育秧、玉米合理密植、小麦科

学播种、“渝黄一号”油菜栽培、农业生产机械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动物疫病防治、大棚蔬菜高效栽培以及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以及良种良法配套和农机农艺结合等.二是建筑工程类: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估价、建筑财务会计、建筑质量监测、建筑材料检测、建筑水电气安装、给水排水工程施工.三是加工制造类:机电设备维修、空调设备维修维护、焊接技术、日用电器设备维修、肉制品工艺、服装制作与营销.四是交通运输类:汽车维修、汽车电子电器维修、汽车装潢、汽车驾驶、船舶驾驶.五是信息技术类: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手机修理、六是医药卫生类:保健护理、卫生保健、妇幼保健.七是商贸与旅游类:商品经营、烹饪技术、饭店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八是社会公共事务类:治安管理、物业管理、家政与社区服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二)培训对象

16-60周岁的农民;年满16周岁以上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农民,包括就近就地转移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农民,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员、农机手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人员;有创业愿望的外出务工返乡青年、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农业企业经营创办人和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三峡移民.(三)培训时间

以行政村为单位开展集中分期培训1--15天,现场指导1-15次.实施时间为2010年3月20日至12月20日.四、工作措施:

(一)成立领导小组

县政府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教委、人力管理与社会保障局、农委、财政局、科委、民政局、文化局、移民局、妇联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教委),由教委主任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县农业局负责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进村指导培训、督促乡镇成人学校按时完成培训任务;县教委负责授课教师的组织培训、负责项目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作物培训教材、负责培训卡的制作、编印、发放;负责技术光碟、技术手册的组织及证书的发放;档案资料的搜集和保管;县财政局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妥善安排好培训资金,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乡镇成人技术学校负责培训对象的组织工作、培训科目教案编写及学员卡的发放和填写工作、培训资料图片搜集信息、学员基本信息统计上报及培训工作的其它事项;其他部门负责本单位工作职责范围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二)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垫江报等媒体,广泛宣传开展新型农民工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扩大新型农民培训的影响,造营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新型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三)建立健全新型农民培训网络

一是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各职能部门共同努力,全县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建立健全以县职教中心为主体,一职中、二职中为支柱,25所建制乡镇成人技术学校、274个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教学点)和县劳动保障部门审批的12个实用技术培训机构为培训基地的“一主体、两支柱、多基地”新型农民培训网络.二是发挥行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围绕各培训内容,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

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实行授课、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培训网络.三是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农民技术培训资源.(四)加强新型农民培训过程管理

1.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培训制度,确保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一是班主任制度.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设立班主任,由村级干部担任.二是培训卡制度.县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所有登记注册的学员发放《培训卡》,每次参加集中培训和技术指导,在培训卡上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教师.三是培训台帐制度.乡镇成人技术学校须建立培训台帐.培训结束后,由培训教师、村负责人和学员代表三方签字,培训台帐一式三份,分别由县新型农民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乡镇成人技术学校和各行政村保管.四是培训季报制度.乡镇成人技术学校每季度须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办班次数、培训人数、培训内容、教师进村次数等情况,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后上报教育部.五是培训公示制度.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培训公示平台,公示培训内容及培训任务,跟踪培训工程实施情况,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各乡镇成人技术学校要公示新型农民培训名单.2.业务指导

培训由乡镇成人技术学校或行业培训中心专业课教师按培训内容分组上课,现场指导由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训实作基地现场对培训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操作技术辅导.培训期间技术指导教师应及时为农民提供有关技术服务,公布指导教师电话,随时随地接受学员技术咨询,确保培训过程取得实效.(五)就业服务

1.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依托我县两所国家级职业学校,对参加培训的新型农民,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要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积极提供技能鉴定和发证服务.2.配套提供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县、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包括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加快在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局大厅开设农民工专门服务窗口,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鼓励社会就业服务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减免费服务.对提供免费服务的就业服务机构,县政府要给予职业介绍补贴.对经培训获得相应证书并达到用人单位上岗要求的农民工,所在用人单位或协议接收单位要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作为申领培训补贴的依据.3.加强区域劳务合作,提高农民工组织就业程度.进一步完善县内对口劳务帮扶机制,加强输入单位与乡镇成人学校在联动组织农民工培训输送就业的合作.探索推行“1+1”培训就业模式,即对培训技能要求高和中级以上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由培训乡镇成人学校基地组织1-3个月的基本技能培训,再到就业安置单位基地上岗强化培训,经考核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两类基地可分别申请劳务输出培训补贴和农民工培训补贴,着力培养用人单位适用的中级以上技能人才.加快推进输出、输入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联接,积极组织开展劳务派遣工作,逐步提高新型农民组织培训就业比例.(六)考核评估

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新型农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检查.培训结束后,由县镇成人学校提出验收申请,新型农民工作领导小组要对每个培训项目进行验收.检查验收工作按照培训计划或培训合同进行,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农民等方式核实培训工作的落实情况,重点检查《培训台帐》、《培训卡》和培训农民就业情况.(七)经费保障

1.县政府按照(教职成厅〔2009〕3号)文件要求落实县财政培训经费投入按全县人口计算,每年每人不少于1元钱的农民培训工作经费的政策.2.县政府整合各部门农民培训资源,对中央、市级财政划拨的各部门的农民培训经费统筹安排,打捆使用.3、建立职新型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实行“专户存、专款用、专项审”的经费管理办法,在培训周期内用好、管好专项经费,保证培训正常进行的开支.附件:《垫江县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计划表》

二○一○年一月十八日

主题词:教育农民培训报告

垫江县教育委员会办公室2010年1月18日印

(共印12份)

篇7:新型农民培训总结

为了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才工作的意见精神,一拉溪镇党委政府在新型农民培养方面,采取了加强培养、严格管理、分类考核等措施,不断提高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使其在全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针对全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了新型农民人才队伍的管理和培养力度,努力培养适合我镇转型期建设所需的管理人才、种植、养殖专业技术人才。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镇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

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因素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农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和资金,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科技直通车下镇、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要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手段、稳定队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来作为

篇8:新型农民培训教学计划

研究“循环互动式”培训方法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三对接”培训方式和手段。“循环互动式”培训方式是最优化、最捷径的培训方式,既达到优秀培训目的,又使学校教育培训持续发展的先进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培训上被动式服务,指令式教学计划,培训效果差,信誉危机的状况,从而提高系统的生源、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在社会职场竞争力。

1“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内容

“学校与职业农民”、“教师与职业农民”及“学校与教师”三者的互动循环构成“循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实现了创新职业教学模式的目的。

(1)学校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产业需求来设置专业。专业设置要符合区域经济,要遵循自身规律,要有前瞻性。培训后,跟踪调查培训效果,获取培训后的反馈信息,为循环培训做准备[1]。

(2)职业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设置自己所需专业。与(1)构成学校与职业农民的循环互动。

图1“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Fig.1“Cycle interactive”teaching mode

(3)学校设置专业后,并将农民需求下达给授课教师,安排教学时间及方式,准备教学用具及场所。将培训后跟踪调查资料反馈给教师,为下次培训积累经验,也是给循环培训做准备。这里的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行业阅历,较好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历和较强的能力[2]。

(4)教师在第一次培训中,按照职业农民培养的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定,二次重复培训是按照与职业农民互动中所提出的在培训中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或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这里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教育内容有效地传授给职业农民,还要与学员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关系,以求达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3]。

(5)职业农民在培训前后与教师互动,对所学的内容知识提出自己的意见,反映知识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生产实践中的新问题,将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结合成一个整体,达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与(4)构成教师与职业农民的互动循环[4]。

(6)教师将每次培训情况反映给学校,总结培训效果,提出下一次培训意见,改进下一步培训方法,与(3)形成学校与教师的互动循环。

整体教育培训循环互动式:职业农民→学校→教师→职业农民(n次教师→职业农民→教师小循环),职业农民→教师(学校)→职业农民的多次循环,互动式构成循环的原因,没有互动就构不成循环[5]。

2“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应用

2.1 教学模式实现了“三大转变”

2.1.1 专业设置围绕区域农业产业特色转

蔬菜种植是双鸭山市的特色产业,农广校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将专业细化,开设了特菜种植、区域经济作物种植,使课程设置更加切合实际,并将实用技术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6]。

2.1.2教学组织围着农民生产转

阿城区农广校实验点把职业农民培训和创业培训相结合。据职业农民需求设置了蔬菜技术培训班,利用市场蔬菜的淡旺季节,开设了乡村旅游班,讲述农业生产技术和城市乡村游的焦点问题[6]。

2.1.3 评价方式围着生产经营成果转

过去农民要走进课堂才能接受学历教育,现在实现了“把学校设到农户门口,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调动了学员的积极性,边学习、边实践、边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如阿城区双峰街把教学点设在了双兰村文化站;胜祥村把教学点设在了温室大棚等[6]。

2.2 有效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阿城区张万禄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对蔬菜大棚进行了合理改建,更新了品种,进行科学施肥,加强了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步步跟进,蔬菜上市后不仅得到了市场的肯定,每棚增收3 000多元。

阿城区金龙山镇于店村村民陈云峰,是全镇有名的玉米规模种植大户,参加了种植技术培训。通过培训,陈云峰调优种植经营模式,积极寻求订单产业,降低由于价格不稳造成的风险。去年与粮食收购户签订种植订单,效益达18 000元·hm-2,6.7hm2地纯收入12万余元,玉米规模种植和订单产业给他带来了极大地经济效益。

2.3 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阿城区新利街道新农村党支部书记张万禄创办“万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次参加培训,他利用所学在推动当地露天及棚室蔬菜产业发展,同时辐射、带动非合作社成员农户200余户,并由哈尔滨市农广校教师定期进行技术指导,现在年创收近430万元。

伊春市农广校在农民中积极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组织,种植类合作社由原来的56个发展为129个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的成立使农民积极参与到产业化经营中,提高了经营意识和品牌意识。

3 结论

“循环互动式”教学方法是对以往教学方法的归纳、总结、创新而成的一种适合现代职业农民培训的方法,实现了职业农民教育中的“三对接”,给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带来新的活力。“循环互动式”教学能够结合实际,符合农民务实心理,激发农民学习新技术的兴趣,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农广校的培训教学质量,提升了农广校在培训市场的竞争力,推动农广校在职业农民教育事业上的发展。

摘要:为探索新型农民培训的教学模式,提出了“循环互动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作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个突破口,在以往的教学方法基础上,结合产业需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而形成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即“学校与职业农民”“教师与职业农民”及“学校与教师”三者的互动循环构成“循环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业农民,循环互动培训模式,产业需求,职业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62-164.

[2]席东梅,李术蕊,张志增,等.创新模式壮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河北省开展送教下乡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18-25.

[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42-46.

[4]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21-24.

[5]彭贵军,吴耀松.浅谈互动式教学与构建高校新型师生关系[J].当代教育论坛,2009(2):19-20.

上一篇:全国幼儿园教育教学高峰研讨会 通知下一篇:三毛的经典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