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中英文双语故事

2024-07-12

有趣的中英文双语故事(精选8篇)

篇1:有趣的中英文双语故事

中英双语寓言小故事

Long ago,there was a big cat in the house. He caught many mice while they were stealingfood.

One day the mice had a meetingto talk about the way to deal with their common enemy. Some said this,, andsome said that.

At last a young mouse gotup, and said that he had a good idea.

“We could tie a bellaround the neck of the cat. Then when he comes near, we can hear the sound ofthe bell, and run away.”

Everyone approved of thisproposal, but an old wise mouse got up and said, “That is all very well,but who will tie the bell to the cat?” The mice looked at each other, butnobody spoke.

从前,一所房子里面有一只大猫,他抓住了很多偷东西的老鼠。

一天,老鼠在一起开会商量如何对付他们奇特的`敌人。会上大家各有各的主张,最后,一只小老鼠站出来说他有一个好主意。

“咱们可能在猫的脖子上绑一个铃铛,那么如果他来到附近,咱们听到铃声就能够立即逃跑。”

大家都同意这个倡导,这时一只聪明的老耗子站出来说:“这确切是个绝妙的主意,然而谁来给猫的脖子上绑铃铛呢?”老鼠们面面相觑,谁也不谈话。

寓意:有些事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篇2:有趣的中英文双语故事

Bill said, “Yes, I have,” and he gave them to him.

Then George said, “Now I haven‘t got a pen.” Bill gave him his, and George wrote his letter. Then he put it in the envelope and said, “have you got a stamp, Bill?” Bill gave him one.

Then Bill got up and went to the door, so George said to him, “Are you going out?”

Bill Said, “Yes, I am,” and he opened the door.

George said, “Please put my letter in the box in the office, and...” He stopped.

“What do you want now?” Bill said to him.

George looked at the envelope of his letter and answered, “What‘s your girl-friend‘s address?”

军营里有二名士兵,一个叫乔治,一个叫比尔。乔治问:“比尔,你有信纸、信封吗?”

比尔说:“有。”然后把信纸和信封给了乔治。

乔治又说:“我还没有笔呢。”比尔又把自己的笔给了他。乔治开始写信。写完后把信放进信封里,又问:“比尔,你有邮票吗?”比尔给了他一张。

这时比尔站起来,向门口走去。乔治问:“你要出去吗?”

比尔说:“是的。”随即打开了门。

乔治说:“请帮我把这封信投进办公室的信箱里,还有...”他停住了。

“你还要什么?”比尔问。

篇3:美国景美小学的中英文双语教学

景美小学隶属华盛顿州倍儿优市学区,其外观与标准的美国公立学校并无区别。它于2013年12月获得政府颁发的行业证书,还是个新生学校。“景美”从2011年开始,陆续筹备中英文双语班,目前已经发展到四个班,并计划在近期开出不同层次的十个班级。

幼稚园班多种学习方式

学语言,无非是“听说读写”四要素。中国小学生学字一般都是从“方字”着手的。既然叫“方字”, 当然是四四方方的纸卡片。但景美小学改进了方式, 将“方字”变成了“长字”。小小的改革,却把“图像”“组词”“句子”这些学习元素有机地揉合在里面。

比如,老师教授“遵令而动”的游戏:老师说 “河流”,同学们就得向前一步作游水动作;说到“河岸”,就得退回来。如学生因理解错误而做出相反动作,就得出局。这些游戏看似简单,却是寓教于乐。

三年级生情景对话

景美的教材设置,完全按照“倍儿优市学区”下发的指引,所以和普通公立学校保持同步和衔接,只不过加以汉化。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故意让学生们争论:“景美小学应不应该规定校服?”此言刚落,底下就有许多小手高举。于是,老师就用电脑在演示板上打出一张表,左边是“支持”,右边是“反对”,把学生的意见逐条写上去。老师会启发,会引导,会追问。例如, 一位同学说:“天天穿同样的衣服,好无趣啊!”老师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于是临时发挥出其他相关问题,正反都有。同学的回答中有语法错误,老师就因势利导叫大家用“因为、而且、除此以外、但是……”来造句。

正当学生们为“校服”争得不可开交之时,老师说:“同样的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这,就是风格。”于是,老师把“"风格”作为关键词,又把学生引向下一个既定目标。所有学生们的发言,无论方向是正是反,都是清一色的汉语,而且没有口音。 这样的“情景对话”,真让人觉得是教学方式的上品。 记得有一套四册专门为第一语言为非英语学生学英语的教材,风行世界,叫做 《基础英语》。该书就是用老师、师母和几位性格、背景、国藉各异的男女学生在各种生活场景中的互动,尤其是名叫Hob的顽皮学生仿佛喜剧演员似的插科打诨做背景,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精彩有趣的故事。该书把读者“拖”入进来,使读者欲罢不能。

然而,此书并不仅仅是以上述人物为红线“串” 起来的故事书,而且在读音、口语、语法、惯用法等等方面都有精心设计编排和严格逻辑的指导书。景美小学那位老师的教育方式,几乎和 《基础英语》 的设计思路如出一辙。不同的是,编制教材可以有充份的时间思考,但是现场实施则需要机敏和反应,需要老师心中有“一大桶水”。真是“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

双语小学众多特色

虽然在美国也有许多双语学校,但是“景美”在开始时的中文比率就达到90%。有的双语学校是从音标开始,而“景美”直接从语言环境下手。三年级介绍“用音标法打中文字”时,再乘机推出国际音标———不但一石二鸟,而且避免枯燥。所以“景美” 的教学汉字是简体字。不过,若正好遇到“部首教学”或是繁体字的读物,“景美”便带出繁体。主题单元法也是“景美”的一个特色。例如,一年级有堂课叫“种植单元”——通过下种、浇水、除虫,教学生听说读写、计数、动手和逻辑思维。

篇4:关于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的思考

[关键词] Chinglish中英双语标识错误

当英语老师们日复一日地站在讲台上语重心长地警示学生作文中的 “Chinglish”时,当人们在大街上、旅游景点除处、宾馆饭店里笑话 “Chinglish”时,当“Chinglish”(中式英语)在全球语言监听会公布的全球最流行的十大词汇中时排行第四时,当2008年奥运会一天天走近时,我们对中英双语标识中的错误现象越来越关注,对于错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于错误的纠正也感觉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从从翻译理论、语言学和社会学对中英文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及不良影响、错误分类及订正、纠错方法及原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讨论及分析。

一、中英文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及影响

1.现象严重

走在自己生活的城市,游在各省的风景旅游区,吃在风味各异的饭店餐馆,当笔者惬意地享受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时,作为英语语言工作者,同时还不时的感受到了不小的尴尬与失落。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人们的思潮与国际接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国际化,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客人到中国旅游、投资,英语越来越进入到许多中国人的生活,大到学者专家,小到普通市民,都开始学习英语,使用英语,英语标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中英双语标识中的英文错误引起的不再仅只是老外的疑惑与笑声,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的不满与抱怨。

在各大中小城市,只要我们有意留心,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英语标识错误就会不时映入眼帘。几年前,武汉洪山广场接待一批珍贵的客人,其中一位女士看到垃圾箱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很高兴中国的环保意识已与国际接轨,可惜走上前仔细一看,“可回收的”是“recycled”,而“不可回收”的英文标识竟然是“not able recycled”。日前笔者到武汉东湖游玩,归来途中发现一处栏杆外的标识牌赫然是“Please Don’t Climbing the Handrails”。而见诸报端和网络的各类英语标识错误更是不胜列举,所引起的反响不仅来在民间,更来自各大企业,直至各级政府。

2.影响不良

有些长期居留中国精通中文的外国友人表示,对于已经熟悉中文并在中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外国人,特别是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来说,理解那些蹩脚的Chinglish,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反而倒是一种新鲜有趣的感受。但不标准的Chinglish出现在公共场所的指示牌上,尤其是交通指示牌,真的会给刚来到中国的外国人带来不小的麻烦。

一份最近对数十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70%的学生曾注意过双语标志牌上的中英文互译,其中大部分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曾使用过那些不规范的Chinglish。“像‘小心滑倒’、‘禁止入内’这些标志牌上出现的英文短语一般都是很常用的,可我们的英语课本上却很少出现,所以我们学着用的时候,也不知道是否正确。”一位高中学生如是说。英语初学者会对公共标识牌产生信任感,错误的英文标识也会让初学者自然而然地模仿,久而久之会形成恶性循环。

影响城市国际形象是错误英文标识产生的最大弊端。外国人看到蹩脚的英文,一种感觉是不懂,英语提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另一种感觉是看懂了,同时也会感到竖立标牌的国家缺乏教育,对中国人使用外语的水平产生质疑。第二外国语学院一直致力于公共英文标识的纠错工作的戴宗显教授认为:“这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不好,一个城市的硬件做得很漂亮,大厦林立,但公共标识牌出现那么多错误,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的软件没有跟上。”

存在于大中小城市及旅游景点区的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的现象非常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给国际友人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和中文标识错误一样,也给我们的后代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中英双语标识错误原因及分类

事实上,并非所有Chinglish都是错的,例如(意为“好久不见”)这个典型的从中文到英文一个字一个字对应着翻译过来的Chinglish的表达,就已经成为标准英文词组。类似的例子在华人融入英语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何止一个。“Chinglish”其实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像“long time no see”那样产生于汉语思维又能在英语中充分达意的表述,依据Odlin(1989)在《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中所定義阐述的,这可以看作是英语语言变迁的一种形式,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另一种则是不达意和错误的,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误导并导致偏差,它们应当被订正并加以规范。

错误的Chinglish广泛地出现在各种中英双语标识牌上,有着其历史及社会原因。根据其特点及订正思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基本错误,如拼写、语法错误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英译的基本错误,如拼写、语法错误,是最容易辨识、也是最低级的错误,不过因而也是最容易避免和订正的。

某饭店的菜单封面上印了一个大大的“weicome”,字母错误;某娱乐休闲中心,硕大的招牌上印了一个不伦不类的“EnterTainment”,大小写错误;某公园栏杆上挂了一个大大的警示牌,上书“Please Don’t Climbing the Handrails”,动词形式错误;等等。

2.英汉混杂,英语与汉语拼音交错

英译文标识中时而英语时而汉语,英语与汉语拼音混用,主要出现在道路指示牌上,主要是缺乏统一规范造成的。

北京多处道路指示牌汉语同义,字母标注有时用英语,有时用拼音。如新东路译为“Xindong Road”,“road”为英文表“路”;而朝阳北路则译为“Chao Yang Bei Lu”,全部为汉语拼音。更有甚者,朝阳北路仅隔几百米的路段上先后出现“辅路”的两个不同指示牌:一为“fulu”,另一为“service road”。

3.死译硬译,逐字翻译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的英译文的死译硬译,逐字翻译的错误是不了解、不熟悉、不顾及英语语言体系及文化所衍生的、不负责任行为的产物。

某移动营业厅“业务受理台”被译为“Business Reception Desk”, 实际上译为“Business Reception”即可。某车站警务工作站的标牌写着“Police Affairs Station”, 辞不达意,恰当的表达应为“Police Station”,简洁明了。某商店营业时间“Opening hours”被硬译为“Business Time”,某机场取行李“Luggage Reclaim”也被死译为“Claim Luggage”。

4.不合习惯,不合规律,不合情境

中英文双语标识中英译文表达不符合表达习惯,不符合表达规律,不符合情境的错误是最难避免,最难意识,也是最难纠正的。

有旅游景点“游客止步”译为“No Visitors”,太生硬,且不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常用表达为“Stuff Only”。有医院“无烟”标识译为“Smoking Is Not Allowed In This Hospital”,太严厉,且不符合标识简洁的特点特征,提示性的公示语为“Smoke Free”。中国吃饭的地方多,无论规模大小,档次高低,大多译为“Hotel”,在许多外国人看来,“Hotel”应该是上一定档次的,可以住宿、提供饮食的地方,而那些常见的普通餐馆应该叫做“Restaurant”。

三、中英双语标识错误纠错方法及原则

拼写和语法之类的基本错误,有的是因为翻译工作人员水平有限,能力不够,有的是因为排版印刷人员失误,有的是因为相关工作人员态度不端正,不够认真。语言是交际的媒介,标识语言有特殊的结构和表达用语,国外有专门的机构和人来做这项工作,比如交通部门就有专门的使用语言,同时下达使用手册,在商品分类中也有特殊的标识语言。如果我们国家统一规范,坚持聘请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活,并全权全程负责,相信这样的问题可以轻而易举地杜绝。

道路标识上的英汉混杂不清的错误,从语言本身来说,统一标准,规范操作,并把统一的标准推广到全国的大中小城市,问题便可得到基本解决。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为来自不同语言国度的世界各国人民搭建一个无语言障碍的体系,也可以用图形和图画来代替文字。虽然这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但不失为跨语言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

死译硬译及逐字翻译方面的错误,很明显是翻译人员没有受过专门训练,缺乏专业知识所致。还有很多人受我国英语教学的应试教育影响,所学课本脱离生活所致。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翻译人员的水平素质,也是减少中英双语标识牌中表达错误的长远大计之一。

不符合英语习惯、规律和情境所造成的错误,要求翻译者不仅掌握语言,也要了解文化。同时我们需要的除了业内人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支持,使这一庞大的工作体系得以运转。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在中英双语标识的纠错及规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并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果能将成功的范例推广到全国,并进一步加强其专业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其社会意义及历史意义将是积极深远的。

参考文献:

[1]金圣华: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4]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

篇5:有趣的中英文双语故事

为了顺利地开展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工作, 必须要明确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 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 也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会计专业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 应结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定义, 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两个发展趋势, 培养具有国际社会文化知识、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通过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培养他们适应对外交流的能力, 直接了解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会计实务和惯例。

具体来讲, 专业课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有差别的、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 在实践中要有一定的渐进性。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能大致听懂双语专业课程, 能用常用英文词汇和句型进行简短的课堂发言, 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专业英文教材, 能正确使用英文完成作业;第二层次, 能基本听懂专业双语课程, 能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能快速浏览教材并按要求查询重点, 能用英语撰写简短专题文章;第三层次, 能听懂双语课程, 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观点、进行讨论, 能熟练查阅国外专业期刊, 能用英文撰写专题报告或论文。

根据上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要求, 结合会计学的学科特点及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实践反馈, 笔者对下列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应否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探讨。

1《基础会计学》课程

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课程在选择上应先易后难, 逐步扩展范围, 按教学目标层次逐步递进。会计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是比较适合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的, 其原因主要在于:从内容上看, 这门课程比较容易, 用英语授课学生容易理解, 符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先易后难这一规律。基础会计学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在对这门课进行双语授课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 比较容易找到适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这是会计学的专业入门课, 而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 所以在实施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 而不要过分在意授课中英语的使用比例, 要保证学生基本能掌握所讲授的知识, 以免学生在一开始就丧失对会计学的学习兴趣, 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核心并不是英语, 而是专业核心知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 对于重点、难点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讲授为主, 等到学生逐步适应后, 再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 以保证专业第一、语言第二。

同时, 这门双语课的专业名词当中中英文出入比较大的, 应重点讲解, 提示学生注意, 如我国的“权责发生制”与英文的“accrued basis”字面含义相差甚远;再如资产负债表 (英文为“balance sheet”, 其实应翻译为“余额表”更为科学) 等专业名词, 若不进行中英文对照, 很可能会在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形成误解。即通过双语的学习, 学生应同时对中英文的会计专业术语都有很好的理解。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笔者认为该课程不宜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 《中级财务会计》是非常实用, 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课。它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介绍,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 学生能掌握所有基本账户的使用方法, 对基本会计业务做出正确处理, 并能编制出三大会计报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 在具体操作中必然与实务、与一个国家具体的会计规范、相关法规 (税法、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等) 紧密相连, 即这门课必然会体现出国家特色。所以如果对这门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国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与我国的实际会计工作脱节。

所以, 笔者认为这门课必须采用我国的教材, 进行中文讲授, 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我国的会计体系及相关法规。

3《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所没有接触过或没有详细展开的一些业务的处理, 如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等。由于内容难度较大, 所以笔者建议以中文开设。

4 中美会计比较课程

这门双语课的开设是建立在《中级财务会计》 (中文) 这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开设这门双语课主要是通过选用美国的原版教材, 让学生详细地学习、了解西方主流国家的会计体系, 重点是与我国进行比较, 包括具体会计处理及思维方式等等。随着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 会计处理的差别之处会越来越小, 同时因为学生已完成《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 所以这门课的课时不宜过多, 主要考虑到: (1) 加强学生对专业名词的掌握及对专业文献阅读理解的能力; (2) 通过完整地对一本英美权威教材进行学习和研读, 可以使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新的思维方式。它们的财务会计教材与我们有不同的体例, 通常先讲解三大会计报表, 再开始详细介绍各项会计要素。其教材中图示、案例、习题等的设计也更接近实际, 同时将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很好地融入到了财务会计的内容, 参与性强。

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 立足于高等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 构建渐进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体系, 并在其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合理了,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取得良好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效果。同时, 在教学中还应意识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引入英语, 而是要引入其科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意义, 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与国际的接轨。

摘要: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 客观上要求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 构建渐进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体系, 并在其基础上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只有课程设置合理了,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才能取得良好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效果。本文对《基础会计学》等课程应否进行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篇6:有趣的中英文双语故事

关键词: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 基础会计学 中级财务会计

0 引言

为了顺利地开展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工作,必须要明确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科特点科学地进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和标准。会计专业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的制定,应结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定义,反映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两个发展趋势,培养具有国际社会文化知识、懂外语、熟悉国际会计和商业惯例的高级会计管理人才。通过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培养他们适应对外交流的能力,直接了解国外先进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掌握国际会计实务和惯例。

具体来讲,专业课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一个有差别的、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在实践中要有一定的渐进性。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能大致听懂双语专业课程,能用常用英文词汇和句型进行简短的课堂发言,能借助字典看懂指定的专业英文教材,能正确使用英文完成作业;第二层次,能基本听懂专业双语课程,能用英文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快速浏览教材并按要求查询重点,能用英语撰写简短专题文章;第三层次,能听懂双语课程,能用英文流利地表述观点、进行讨论,能熟练查阅国外专业期刊,能用英文撰写专题报告或论文。

根据上述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目标要求,结合会计学的学科特点及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实践反馈,笔者对下列会计专业主干课程应否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进行探讨。

1 《基础会计学》课程

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课程在选择上应先易后难,逐步扩展范围,按教学目标层次逐步递进。会计专业基础课《基础会计学》是比较适合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从内容上看,这门课程比较容易,用英语授课学生容易理解,符合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先易后难这一规律。基础会计学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对这门课进行双语授课的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比较容易找到适用的英文原版教材。但由于这是会计学的专业入门课,而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差,所以在实施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而不要过分在意授课中英语的使用比例,要保证学生基本能掌握所讲授的知识,以免学生在一开始就丧失对会计学的学习兴趣,这将是得不偿失的。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的核心并不是英语,而是专业核心知识。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对于重点、难点部分可以先以中文讲授为主,等到学生逐步适应后,再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以保证专业第一、语言第二。

同时,这门双语课的专业名词当中中英文出入比较大的,应重点讲解,提示学生注意,如我国的“权责发生制”与英文的“accrued basis”字面含义相差甚远;再如资产负债表(英文为“balance sheet”,其实应翻译为“余额表”更为科学)等专业名词,若不进行中英文对照,很可能会在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形成误解。即通过双语的学习,学生应同时对中英文的会计专业术语都有很好的理解。

2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

笔者认为该课程不宜作为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课程,《中级财务会计》是非常实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一门专业课。它主要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了介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所有基本账户的使用方法,对基本会计业务做出正确处理,并能编制出三大会计报表。正是由于这门课的实用性非常强,在具体操作中必然与实务、与一个国家具體的会计规范、相关法规(税法、经济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等)紧密相连,即这门课必然会体现出国家特色。所以如果对这门课程采用中英文双语融合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了解我国的会计规范和相关法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会与我国的实际会计工作脱节。

所以,笔者认为这门课必须采用我国的教材,进行中文讲授,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我国的会计体系及相关法

规。

3 《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所没有接触过或没有详细展开的一些业务的处理,如所得税会计、外币折算、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等。由于内容难度较大,所以笔者建议以中文开设。

4 中美会计比较课程

这门双语课的开设是建立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文)这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开设这门双语课主要是通过选用美国的原版教材,让学生详细地学习、了解西方主流国家的会计体系,重点是与我国进行比较,包括具体会计处理及思维方式等等。随着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会计处理的差别之处会越来越小,同时因为学生已完成《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学习,所以这门课的课时不宜过多,主要考虑到:①加强学生对专业名词的掌握及对专业文献阅读理解的能力;②通过完整地对一本英美权威教材进行学习和研读,可以使学生了解其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新的思维方式。它们的财务会计教材与我们有不同的体例,通常先讲解三大会计报表,再开始详细介绍各项会计要素。其教材中图示、案例、习题等的设计也更接近实际,同时将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提供决策很好地融入到了财务会计的内容,参与性强。

篇7:有趣的中英文双语故事

一、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过程中, 学生多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于英语的学习常常是被动接受, 有些学生甚至带有抵触情绪, 由于自身英语学习动力的缺乏, 所以学习的效果不理想, 而学习效果不好又弱化了学习动力, 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于专业课程学习中大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对主要因素进行总结。

1.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缺乏。部分学生本身英语基础较差, 对学习英语没有自信心, 认为即使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学习英语上也会收效甚微, 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决定把主要经历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 对英语学习有放弃的想法。

2.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缺乏。虽然在双语教学改革中, 教学方法和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但是现实中还是以教师教为主, 学生多是被动式接受的教育方式, 这样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英语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 自主性的缺乏会影响学习效果。

3.专业课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不明确。随着全球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国际化交流越来越多, 在高等教育中, 从管理层面到教师, 对双语教学越来越重视。但是, 学生对于在专业课程中进行英语学习的目标不明确, 甚至有抵触心理。双语教学是用汉语结合外语来给学生讲解的一门新的专业课程, 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是陌生的, 还需要用两种语言来学习, 导致很多学生不理解, 认为只要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就可以, 没有必要学习相关英语知识。

4.双语教学体系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消极影响。双语教学体系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以及师资配备几个方面。在多数高校中, 并没有因为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形式而多增加课时, 相同的课时内, 双语教学要比单语种教学达到更多的教学目标, 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 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认识。多数专业课程中没有理想的双语教材, 原因在于专业双语课程的设置在各高校不统一, 没有统编教材, 很多专业课程选取的是全英文教材或全中文教材。例如, 目前认为值得推荐的地理信息系统双语教程为陈健飞教授等译编的中英文导读《地理信息系统导论 (第三版) 》, 相比同类教材, 这本教材有很多优势, 但是本书中的讲解部分依旧是全英文, 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很大, 还要配备中文全译文《地理信息系统导论》来理解。在师资配备方面, 如果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本身英语水平不高, 也会影响教学质量, 打击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学习动力培养研究

1.增强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积极的学习态度会让学生克服对陌生语言学习的恐惧心理, 会表现出记忆力增强, 善于接受新知识。因此,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首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双语课堂中的英语学习不同于大学英语学习, 学生大学英语基础薄弱不会直接影响其对专业课程中英语学习内容的掌握。与大学英语学习相比, 专业课程中的英语词汇量较少, 而且重复率较高, 常用语法较少, 在专业中的应用较普遍, 而且同期学习的学生对专业课程英语知识的基础相差并不是很大。其次, 要鼓励学生, 增强其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这一点, 可以借鉴大学英语教学中外教的做法, 外教常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老师如果能够坚持鼓励式教学, 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在专业课程中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在教学中, 可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转变教师角色, 构建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积极引导的形式。这并非否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教师可在教学目标的引导, 材料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某个专业词汇或语句的表达和理解上, 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查阅专业文献的方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然后教师作为一个评估者进行讲解, 这样既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使学生加深印象, 今后学生如果遇到相似问题的时候, 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增强了学习自主性。

3.引导学生明确专业课程中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在专业课程英语学习中, 更注重的是专业词汇的理解、表达和应用, 学好这些, 会有助于学生学习全新的、前沿的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应用能力, 拓宽视野。例如, 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应该重视英语学习, 因为这门课具有较强的国际共通性, 其理论、方法、软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教学内容时效性强、更新快。开展双语教学, 可引导学生使用国内外成熟先进的原版教材、外文专业期刊以及国外的各种资源, 来补充替换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能更好的使用直接基于英语开发出来的国外主流软件, 使学生及时了解相关学科动态和前沿。还可以以就业为导向,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力, 能够培养出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有很强英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已满足现在国内的各种应用需要。

4.进行教学体系改革,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动力。从课程设置上, 高校可以适当加大专业双语课程的课时, 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安排教学内容, 不能因为使用英语这一第二外语来授课就降低了专业能力要求, 力求实现学生专业水准和英语语言能力全面提高。高校应加强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取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果至关重要, 国外原版教材从理论上是有效提升自身英语能力的最佳载体,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着很多问题, 如其教学内容不完全符合我国相应学科的设置及教学大纲要求, 教材版权问题等。因此, 应编写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的高质量双语教学教材。高校也应加强教师的培训。在双语教师中, 多数教师是实践型经验型教师, 他们不乏教学经验, 也能胜任教学, 但是还不能成为最优秀的双语教师。目前我国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师还不具备较高的运用英语的能力, 尤其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学校应鼓励青年教师获取双学位, 提供更多进行英语学习的机会, 有效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 推动双语师资建设, 创建一流的双语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应成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中, 可以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必要性, 进行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培养学生学习动力, 以提高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大学生英语学习动力的培养有助于双语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学生的英语学习动力已经成为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和研究者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分析专业课程双语教学中英语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针对如何进行英语学习动力培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廖雪红.试论双语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 8 (2) :83-85.

[2]王敏, 佟月华.双语教学情境中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C].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2, 102-106.

篇8:有趣的中英文双语故事

关键词:本科;经济学;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10-0016-03

实施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

经济学双语教学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与合作日益广泛、国际贸易争端日益增多的形势下,显得尤其重要。

经济学是指结合不同专业要求、课时长短所设置的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国内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通常包括以下名称,如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等等。

进行双语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学术语与基本原理的同时,将多年来的英语学习成果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了解经济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语言环境与经济背景,拓展英语词汇,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与英语应用能力。它既是英語学习的延伸,又是专业学习的起点。

主流经济学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中国高校课堂,教材大多是从英文原版教材翻译而来。由于翻译的生涩,西方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基本理念、分析思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数学模型的大量使用,使这门课程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抽象、难入门、难把握的特点。

对这样一门用母语教学尚有难度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无论对学生和老师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从这些年的实践中也可以看出,经济学双语教学进展并不顺利,问题很多,以致怀疑主义盛行。人们常常会问: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必要这么做吗?如果有必要,在什么层面上开展合适?怎么才能做好?

笔者结合教学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思考。

一、困难与根源

(一)学生方面

三个素养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果。

第一是英语水平。多数经济学课程设置在大二学年,早的则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开始。尽管这时学生已经有将近10年的英语学习经历,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即使那些在高考或四六级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在英语具体应用方面存在欠缺,尤其是听说写能力。面对动辄几6—7百页的英文原版教材,或由于生词过多、或由于风格的陌生,学生首先在心理上产生了恐惧,他们既没有自学的能力,在课堂上又无法连贯听讲,不得要领。另外,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用英文做作业。从学生的作业反映出的情况看,多数学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用词与语法错误非常多,老师只能猜测甚至完全无法弄懂他要表达的意思。久而久之,造成学生自信心下降,学习热情消退,学习目标逐渐退化为关心考试会不会及格。

第二是数学功底。对大部分通过理科考试升入大学的学生,对经济学的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最大化问题、几何意义以及常用图形分析的经济含义,可以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而对数学基础不大好的学生,尤其是商务英语专业类学生,如果在大学里又没有高等数学基础,则面对那些充满全书的模型和图形,即使语言能力再好,也激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三是分析与思考能力。大多数经济学原理所表达的都是一种经济思想或理念,这些思想或理念是对经济现象观察、分析与思考的结果。而数学模型是对这些思想的一种逻辑表述,与自然科学不同的是,这些模型都是有灵魂、有价值取向或政策含义的。而对这些模型的解释和意义在经济学领域里又充满了相互矛盾的态度,这更加使人困惑。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模型产生的背景,构建者的倾向与思路,模型所传递的实际意义,经济学就变成了既抽象又枯燥的数学课,但又缺乏数学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学生的阅历水平使他们无法更好理解经济模型构建者的思路及这些模型的内在含义,更无法将经济现象和模型联系起来。加之我国大学生从小到大都是在教师满堂灌的氛围与标准答案的陪伴下成长的,并不习惯思考,使一些本来很生动的模型失去了应有的趣味。

(二)教师方面

同样是三个素养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第一是教师的语言功底。双语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非常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包括能恰当运用不同的替代词汇,生动地道的语言,准确的表达方式,清晰准确的发音。但经济学教师毕竟不是学英语语言学出身,很难达到这一要求。很多经济学教师虽具有名校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甚至是海外著名大学毕业,具有相当好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但其口语水平却差强人意。他们除了能够翻译课本内容外,并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将那些生僻的经济学术语或原理口语化。不仅如此,有的教师的发音还夹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这对那些从小就有机会听到地道英语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会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

第二是教师的经济学素养。由于国外教材在体系与行文上同国内教材存在差异,它要求教师能够按照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对课本内容及要点进行必要的梳理和筛选。又由于经济学的特殊性,它不仅要求老师能够正确阐述课本上的经济学原理,还要能够结合现实,用恰当的例子进行解释;不仅能够使用课本上的例子,而且能够找到身边的例子;不仅能够正确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还要能够结合经济学前沿动态,模型产生的背景,模型的核心思想以及模型的局限等帮助学生理解。而要做到这一点,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理论功底,但这种功底的具备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不断学习。

第三是课堂与课件设计能力。课堂设计包括讲授、提问、讨论、练习等环节,合理的课堂设计能避免课堂气氛单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做到这一点,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双语的互动环节比单纯的汉语要费时,学生首先要明白提问内容,老师需要确定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解释、翻译并进行讲评,英文程度比较好或对英语兴趣大的学生,往往希望利用这种机会练习英语,选择用英语回答;英文程度差的学生往往因为自己词不达意,会羞于回答问题。但不管是英文还是用中文回答,都牵涉一个答案的正确性问题,因为害怕出错,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并不踊跃,所以课堂互动往往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经济学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制作英文课件。一方面由于参考资料的欠缺和英文教材体系的零乱,在要点与内容的梳理上需要花费很大工夫,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学是与现实经济形势结合紧密的学科,需要教师及时添加大量的补充案例和数据资料,同时要求课件层次清晰、美观、生动,因此教師的备课量极大。

(三)教学管理方面

第一是开课时间与课时安排。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课时间不能过晚,但过早也不合适,如在入学后第二学期开设经济学双语课,对用纯汉语教学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已经比较困难,而对刚刚离开高中,英语听说写能力较差而且练习机会很少的学生来说则更是难上加难。

在课时安排上,有些学校的双语教学与纯汉语教学没有区别。由于在涉及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与原理时,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明白,教师都会选择用汉语再进行详细解释,这使得教师总感到时间不够用。

第二是班级人数。在多数情况下由于是大班上课,有时多达三个班,限制了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与频率,使教师的很多互动环节无法有效实施,同时教师也很难从始至终保持旺盛的精力。

(四)教材选择方面

双语教学多数选择目前比较流行的原版教材。在国内通过合法渠道得到的一些教材都很厚,动辄600—700页,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第5版,16开本,700页;布兰查德的《宏观经济学》第3版连同附录等有600多页;萨缪尔森、曼昆、斯蒂格力茨等的教材,也都以大部头著称。相对汉语教材,这些书籍不仅部头大,携带不便,重点不突出,也不方便学生自学。

对本科生来说,原版教材中其实也有很多很好的选择,这些教材也能够很好地把握经济学精要,且简洁、生动,如Bradley Schiller 的《Essentials of economics》,全书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部分,只有420页;Barry John和 Ernest Jukes的《Economics for business studies》,只有336页,均是不错的选择。

(五)考核方面

在考核方面,任课教师多数不能做主。学校大多规定了平时考察与期末考试所占比例,如三七开与四六开等。这些规定的共同特点是期末成绩所占权重过大,无形中鼓励学生把希望寄托在期末突击复习上。然而期末由于考试集中,学生在每门课上分配的精力有限,加上经济学课程本身与英文教材的特性,导致教学效果很差。

二、对策与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

经济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思考现实经济问题,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故掌握经济学原理是第一目标,提高英语能力是第二目标。

(二)充分的前期准备

在双语教学中,师生双方的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在英语水平要求中,可把四六级考试成绩和大学入学成绩作为参考,设定英语门槛,如应具备英语四级的听说写与阅读水平或高考成绩在120分以上或更高。但这样的门槛并不能保证学生真正具备双语学习的能力,所以同时还要开设一些口语、听力、写作等训练课,创造语言环境。此外,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经济学双语课应在学生学完微积分等高等数学课程之后开设。

对教师而言,寻找具有良好经济学素养的教师并不难,但同时具备经济学与英语语言素质的教师却非常困难。对那些具有各种英语等级证书甚至海外留学归来者,要事先考察其真实的语言能力,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不必强求。为了提高教师素质,可以选送具有语言基础和前途的教师在国内外相应机构进修。

语言是一种应用工具,由于缺少良好的语言环境,多数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并不使用英语,学生也是如此,上课时的偶尔使用会使双方都感到生涩和不自然。为此,一方面学校要为师生提供语言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自身也应注意多听英语广播或多看英语视频。

(三)认真选择教材

教材的选择应视不同对象而有所不同,不应一味强调权威性、流行性与前沿性。经济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核心部分,第二部分为延伸部分,第三部分为前沿或争议部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核心部分的处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延伸部分及前沿部分。多数情况下,对本科生的要求是掌握基本原理,即核心部分的内容。所以教材的选择标准应着重对核心部分的处理是不是适当,是不是贴近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对照这种标准,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普遍认可的一些权威教材对研究生或博士生来说还不错,但对本科生来说并不理想。所以在保证体系完备和基本原理得到覆盖的情况下,尽量避免那些散漫而不得要领的铺陈,避免大量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在前沿与争论部分避免过细过深,考虑到学生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携带的方便,应尽量避免大部头。

(四)合适的开课时间与班级人数

开课时间最早应该在第三学期开始,这时候学生在语言与数学方面都有了较好的准备。而对有些经济学并不作为主干课程的专业,可以选择在大三进行。

开课人数越少,效果相对越好。如果由于资源限制,不得不进行大班授课时,建议最好不要超过60人。

学时上应在原有汉语学时长度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以增加五分之一为宜。

(五)严肃活泼的教学方法

笔者主张严肃与活泼并行的教学方法,因为这门课浓缩了几百年来这一学科发展的精要,牵涉到大量的哲学思想、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与演绎以及意识形态问题,加上数学方法的使用及学派争议,本质上是一门抽象的、严肃的学科,必须要通过艰苦的思考才能掌握。

为了做到不让学生感到沉闷,教师可以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但由于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大量的案例教学并不现实;课堂讨论也多是教师探索的方法;教师也可以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预习、思考或查阅资料寻找答案;课堂放映影视短片也是一种有趣的尝试,让学生试讲,教师点评也很流行。但无论从汉语教学还是双语教学的实践看,这些尝试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只能偶尔为之。

恰当的例子说明应当是最有效的方式。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对应例子俯拾皆是,平时应注意收集,及时补充在课件上。另外,还可以结合每章内容,加入一些經济史方面的知识,如模型的产生背景,对现实的解释力,反对者的观点以及一些轶事和笑话。

(六)精心制作课件

首先,在课件制作方面,有人主张制作中英文对照的课件,这无疑会增加大量的备课时间。对一些简单的内容或解释,一则没有必要,二则英文程度好的学生不见得欢迎。有效的方法是,课件以英文为主,在重要术语与知识点上,辅助对应中文,并推荐相应的中文教材。

其次,授课时使用中英文的比例。不同的授课对象,可以采取不同比例,不必要硬性规定。但一定要观查学生的反应,倾听学生的反馈并及时调整。由少到多的试验可能是最有效的办法。

课件要层次清晰,为此必须对原版教材加以梳理,进行适当的合并和取舍,确定标题层级,用数字标明序号。PPT要美观,色彩不能过于单调,也不要过于花哨,在搭配上也要符合审美原则。另外,可根据需要插入一些图片,一定要照顾到坐在侧面和后排的学生。在动画设置上要能体现应有的层次和顺序。

(七)督促预习和复习

经济学内容繁多,而教学课时有限,难以充分展开。如果没有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就会感到吃力,因此应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而经济学因为概念繁多,内容抽象,思维角度与方式不大符合中国人习惯,所以课堂知识非常难以消化和巩固,因此课后复习也非常必要。教师可以通过课前提问,并将回答问题情况作为平时考核依据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同时通过作业、阶段测试等手段督促课后复习。

双语教学作业原则上使用英语,但个别时候为了省事学生会使用少量汉语,在答案正确的前提下,可以接受。作业批改后一定要针对问题及时进行讲解,记入平时成绩。

(八)科学考核

考核包括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考虑到学生的写作能力普遍差于阅读能力,考核方式应以选择、判断、计算等为主,避免对写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论述题。题意一定要容易理解,用词无歧义,必要时给予汉语提示,尽可能避免学生因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而影响答题质量。对有些文科学生,在计算题上最好不要过于复杂,如有些作图题,可以画出坐标和辅助曲线。

最后,需要强调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权重分配。为了督促学生重视平时学习,期末权重以40%—50%较为合适。而平时成绩的分配,可以具体到每次作业、测试、考勤和课堂表现。

参考文献:

[1][美]Robert S.Pindyck,Daniel L.Rubinfeld.微观经

济学(英文原版第5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影

印版),2001.

[2][美]Olivier Blanchard.宏观经济学(英文原版第3

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版),2005.

[3]Paul A.Samuelson,William D.Nordhaus,Economics,

17th edition,McGraw-Hill,2001.

[4]Bradley Schiller,Essentials of economics,6th

edition,McGraw-Hill,2007.

[5]Judith Tim,Dwyer Dein,Economics for business,

上一篇:第七章 施工总进度计划和工期保证措施下一篇:大学个人学期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