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酒文化的比较研究

2024-07-24

中西方酒文化的比较研究(精选6篇)

篇1:中西方酒文化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企业文化的比较研究

摘 要: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先进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当前,企业文化在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中的作用逐渐被强化,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企业文化发展相辅相成趋势日益明显。因此,要保持企业持久的竞争力,需实施企业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竞争力;以人为本

一、美国、日本、印度企业文化的特点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其中,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独具魅力的印度企业文化独树一帜。

1.美国

美国的跨国企业在全球最多且最具竞争力,而每个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管理团队,他们创造出适合企业发展、能持续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如,苹果电脑公司认为,应开发每个员工智慧的潜力,寻找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在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也推动了企业整体的发展。美国的企业文化提倡奉献和竞争。企业员工只有具有奉献精神才能真正将个人发展和企业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企业员工只有展开竞争才能有效益、出成果、出人才。同时,美国企业又非常重视为员工搭建良性竞争的平台,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力。提倡创新和利益共享是美国企业文化的另一特点。美国的IT公司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秉承创新、激励创新的传统,使公司的产品始终走在世界前列。在利益共享方面,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给员工配股,提高他们在企业的地位,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2.日本

日本企业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其企业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一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和魂洋才”。“和魂”指日本的民族精神,“洋才”指欧美的技术。“和魂”和“洋才”结合,成为日本近代企业家经营活动的指导思想。二是家族主义是企业文化的显著特色。家族主义把家庭的伦理道德转移到企业中,企业的管理活动都是为保持集团这个大家庭的协调,维护大家庭的利益,充分发挥大家庭的力量。家族主义观念在企业中表现为团队精神,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和为贵”的思想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三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中心,多方面协调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将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实现劳资和谐,提高员工的主体意识。

3.印度

印度的企业文化主要表现为家族文化、精英文化、信用文化。印度前任财政部长亚什万特?辛哈曾说:“印度有三种经济,一种是信息技术推动的新经济,一种是砖瓦泥匠代表的旧经济,还有一种就是老牛车代表的更加陈旧的经济。”无论哪种经济都是私营企业占多数,家族企业多,但他们又不迷信家族接班制度,如果家族培养不出精英,可将产业交给家族外的精英来处理。家族文化和精英文化的优势互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印度企业认为信用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信用不仅体现在同其他企业的交往中,同时在员工待遇上也讲求信用,严格遵守员工合同,为员工谋求利益,听取并采纳员工意见,这是印度企业中的人本文化。印度企业广泛加入行业协会,团结一致,注重在行业中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外,行业规范严谨,重视企业的社会效应,提倡回报社会并以此提高企业的荣誉。

4.美国、日本和印度企业文化的共同点

首先,他们的文化都根植于本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美国一向崇尚个人主义。因此,企业文化将实现个人价值放在首位,重视发掘员工价值,人尽其才,扩大员工的发展空间。而日本和印度的企业文化家族观念较重,他们将家族主义融入企业管理中,成为一种文化,这降低了管理难度,保证企业策略的一致性。其次,这些国家的优秀企业无不将回报社会视为己任。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份子,企业只有在社会的支持下才能长期盈利、获得发展。同时,企业在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自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将得到社会更大的支持。企业与社会间的良性互动,既有利于企业,又造福于社会。最后,这三国的企业文化都重视提高员工的归属感,提倡员工对企业的荣誉感。只有这样,员工才能甘心为企业奉献并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二、我国企业文化存在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随着企业的生存环境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从工厂制转向公司制,我国企业竞争也从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深层次的文化竞争,企业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与许多国际知名企业相比,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

1.企业文化建设注重形式、忽视内涵

当下,我国许多公司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这些“企业文化”往往只是名义上的口号,并没有真正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和决策中,没有真正形成企业特色。如,有的企业虽然打着“务实、责任”的口号,但员工工作不严谨、消极怠工,有的员工不爱惜公司财物,没有责任心。究其原因在于企业文化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深入员工的心里。

2.企业文化创建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理论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加入WTO后,许多西方国家的管理理论被我国企业采用,而我国部分企业纷纷模仿西方国家管理模式,不顾企业自身生存环境,全盘照搬西方模式,结果忽视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事实上,这样的管理理念并不利于我国企业发展,因为企业文化是基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之上,我们所吸收的文化必须与我国企业文化相融合,否则就会“水土不服”。文化差异是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的条件,失去这个差异就等于削弱企业的竞争优势,这对企业发展不利。因此,我国企业一定不能照搬西方企业文化理念,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确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

3.企业文化建设存在政治化倾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者是党组织,企业文化建设也基本上等同于思想政治建设。虽然改革开放已三十年,国家也在大力推行政企分开,但从思想政治着手建设企业文化的意识仍存在,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三、构建有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对策

我国是一个拥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需要认真发掘,融入到我国企业文化中。企业应看清自身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企业文化,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打造良好的“软件”设施。

1.传承传统,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美国、日本、印度的企业文化都是在本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何企业都不能脱离国家的传统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结合本国社会文化传统。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信义应成为企业活动的准则。而儒家思想中的“家国天下”也可解读为:企业承载国家经济建设的重任,应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回报社会,为国家做贡献,国家强大企业才有坚实的后盾。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中的传统文化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提出带有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企业文化:“管理无小事”、“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日事日毕,日清日新”。他倡导的企业精神是:“追求卓越,永不满足”,并追求“敬业报国”的信念。这些与我国优秀文化结合的海尔文化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海尔业绩。目前,海尔模式已被写入哈佛大学MBA课程,成为中国型企业文化的典范。

2.企业文化建设的标准化与以人为本相结合

人性化是强调企业管理者通过道德修养感化职工,领导以身作则,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员工的评判标准中。标准化指企业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善的制度可以保证员工明确职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但一些企业常常将二者割裂开或将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只有标准化和人性化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过于强调人性化,忽略制度建设,会导致工作懈怠、管理无方,往往会忽视员工的工作能力;反之,只强调标准化建设,不注重员工思想道德建设,不体谅员工,就会使管理过于形式化,企业也就失去持续上升的动力。以海信集团为例,该企业是从十几人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海信集团的企业文化是“敬人为先、创新为魂、质量是根、情感管理”。海信集团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明确的奖惩制度,并要求人人遵守。同时海信的企业文化倡导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有浓厚的人情味,让很多员工对海信都不忍割舍、放弃高报酬的其他工作机会。海信将标准化与人性化完美结合在一起,员工人人争先,在把握创新和质量两个关口后,企业得以快速发展。

3.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也就是人的管理。美国的企业文化强调实现员工的个人价值,为员工构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发掘他们的潜力。日本企业文化中“和为贵”的思想促进团队协作,发挥整体优势。印度企业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人本文化无不将人推到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因此,我国企业应以人为本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的企业文化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之一万科公司始终认为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董事长王石认为,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哪里有谷地,就会向哪里汇聚。万科始终将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不惜成本建设人才培训机制,良好的人才储备成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企业文化要为员工创造舒适的工作氛围,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家。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企业文化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知名企业都具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有独特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和缺乏创新等问题。需发掘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创造适合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中义.企业发展文化为基[J].四川建筑.2006

[2]魏中龙,张慧.企业文化建设、教化与功能实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3]周忠英.企业文化――未来企业的第一竞争力[J].商业研究.2004

[4何载福.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与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5]张敬文.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探讨[D].暨南大学.2003

[6]张藕香.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

[7]赵铁成.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

[8]张奇.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J].建设科技.2005

[9]李睿.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民用航空.2007

[10]欧阳新年.企业文化认知与塑造[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

篇2:中西方酒文化的比较研究

虽然全世界的人类都会有饮食这一生活习惯,但是由于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地域、天气、宗教等方面的不同影响,于是便形成了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习惯等,最终形成了今天的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1.饮食观念的差异

1.1中国的饮食观念

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就重视农业而抑制工业,而且还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支撑着整个国家过了。艰苦耕作的农民们或者因为国家政策要交税,或者因为受到地主的剥削,或者因为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收获的粮食很实在很难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所以自古以来,解决温饱问题是很多中国人的主要矛盾。发展到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大家注重的不仅仅是温饱问题的解决了,而是更加注重饮食的质量了。于是,随着这浪潮,出现了很多专业的厨师,开始研究饮食文化,开始研究烹饪,开始研究食材的搭配等,所以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中很注重色香味俱全的搭配的,视高质量饮食为一种享受,而非仅仅只有充饥的功能。

1.2西方的饮食观念

至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都不比东方落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机械化大生产,人们的生活节奏又大大的提高,这造成了西方国家的人们对饮食熟视无睹,认为饮食仅仅是充饥果腹的手段而已。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他们采用了更科学、更规范和更合理的方式为自己的三餐搭配,很注重营养充足,适量搭配的`健康饮食。特别是现代出现了营养学时候,更助长了他们在饮食方面的理性分析倾向,甚至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状况来配给饮食。

1.3小结

总的来说,如果在西方国家注重营养搭配的基础上,再发展味觉上的享受,这才会使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完善,而且将有利于将西方人所说的Chinese food推向国际。

2.饮食内容的差异

2.1中国的饮食内容

在中国,从封建社会到现在,国家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但仅限种植业,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米饭,北方的面食,都是中国的主食,可见,我们中国都是以素食为主。其实从东方人的体型就可以知道我们的饮食比较素,东方人都是以身材矮小、骨细肩窄为主。而且在中国经济落后的时代,很多平民百姓都买不起肉食,特别是在凭粮票购买粮食的时代,更加少有肉食,大概是在春节等重要的节日中,人们才舍得买肉食。但是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在人民的餐桌上找到越来越多的肉食,特别是过年过节,或者是招待客人的时候,鱼虾蟹、鸡鸭鹅、猪牛羊都常常出现。

2.2西方的饮食内容

在西方国家则比较重视牧业,特别是某些国家更加以动物发展出另类的文化,例如美国的牛仔文化,西班牙的斗牛文化等。而且西方很重视航海文化的发展, 因而渔业也发展得很好,这两点决定了西方人以进食动物为主。再次,西方人因为注重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体能的充足,他们都很注重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取,所以西方人的体型都是高大肥胖、骨大肩宽为主。但是由于现在西方人摄入太多脂肪,营养师建议他们的餐桌上应多增加蔬果类的食物,以增强消化。

2.3小结

总的来说,中西方的饮食内容都有发生变化,素与荤的搭配也日催合适,健康饮食的观念也以深入民心。

3.饮食方式和餐桌礼仪的差异

3.1中国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因为中国以素食为主,大多书人都以筷子、勺子为主要的餐具,方便使用。很多外国人都不会用筷子,因为这与手的灵活度有关,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心灵手巧的类型的,而外国人则比较豪放,所以比较难学会用筷子。

而平常饮食的方式,我们则大多以围餐为主,即放几盘菜在中间,大家喜欢吃多少便夹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的原则。因为我们中国以前经济较落后的时候,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养成了中国人节俭的优良习惯,所以围餐就是尽量避免个人饮食的浪费。再次,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一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前,互相夹菜,有利于维护家里和睦的气氛,无论是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丧事,一家大小都会坐在一起吃饭。长久以来,围餐已经成为家庭聚会的主要形式了。但是围餐也有不讲究卫生,容易传播疾病的缺点,所以现在如果是在公共食堂,大家都以一人一份饭菜为主,卫生观念以逐渐提高中。

3.2西方的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

西方国家的人们因为以肉食为主,所以他们以刀、叉、勺子为主要的餐具,而且刀子也分为切包和切肉的不同,勺子也分了汤和食物的不同使用,他们的排放位置也有严格的要求,但这也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

而进食的时候虽然都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但是都以一人一份食物为主要的形式,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西方国家的文化讲求的是自主独立,讲求个性,若不断给客人夹菜,客人会觉得主人在强迫,没有礼貌。虽然缺少了互相夹菜的温馨,但是也多了一份卫生健康的保证。西方人的餐馆都是很安静的,因为他们觉得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而且很可能会打扰其他人进食的心情,侵害了其他人享受安静环境的权利,所以西方人在餐馆进食时要不不说话,或者很小声地交谈,尽量做到不打扰其他人。

3.3小结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各有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生活习惯、文化氛围都造成的。现在随着世界全球化得趋势,中西方的饮食方式也开始走向日趋融合的方式,中国人经常吃西餐,西方人也开始青睐中国的食物,方式也随之得以变化。

4.烹饪方式的差异

4.1中国的烹饪方式

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民间艺术,因为中国烹饪追求的是随意性,而非像西方国家那样追求规范化。之所以称中国的烹饪时民间艺术是因为烹饪这艺术存在于家家户户中,食材的搭配、调味料的搭配都是随个人喜欢的,所以可能会出现明明是同一道菜,但是在不同地方食用会出现不同的风味。这些都造就了我们中国的八大菜系的形成,这八大菜系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都各有特色,各具自己独特的风味。

4.2西方的烹饪方式

在西方,烹饪是机械化的,严格按照营养学来进行科学搭配,因而厨师的工作就成为了一种机械化的技术性工作。由于食客也只注重营养的摄取是否足够,这更放宽了厨师的烹饪技术限制。

4.3小结

在烹饪方式方面,中国注重的是随意性、和合性,而且烹饪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而西方注重的是营养的搭配,因而具有机械性,搭配单一乏味,缺少趣味性。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注重味觉享受,多以素食为主,聚餐以围餐为主,烹饪方式具有随意性,多样性和和合性。

篇3: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

1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渊源

1.1 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背景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圈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主流文化的影响。中国位于亚洲东部的大陆,东面海洋,西北高山、沙漠的地形构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这使得民族传统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缺乏戡天役物的精神,它以仁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兼顾道家、法家、佛家的思想,它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倡导的是中庸、轻竞争,重自然发展、轻开发,重文轻武的文化倾向。同时,长达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给中国人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强烈的宗教意识和家庭意识,在这样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下,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多顺从少抗争;多保守少创造;重人性,讲人治;强调贵贱等级制度的民族性特征。

1.2 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生背景

西方文化产生于欧洲,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部,西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东南是黑海、里海,北临波罗的海、北冰洋,东部以乌拉圭山脉与亚洲相接。欧洲海岸线曲折,多天然优良港湾,适于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欧洲土地面积狭小,平原少,山地、丘陵多。因此,古代欧洲人自始就注重利用海洋优势,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等商品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开放性和外向性,在这种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欧洲文化就具有了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同时受西方地理文化背景的影响,西方民族的个性特征呈现出与东方民族截然不同的特点,它重视个体的力量,强调对个体发展的尊重和宣扬,对外来世界存在天生的征服与探索欲望,对不断突破人类自我未知的极限有着不可思议的向往与追求。

2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异同点

2.1 表现形式的差异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不同风格使得这种文化的外在形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中国古代竞技体育多以个体的、娱乐性的、技艺性的、表演性的项目为主,如投壶、戏球、礼射等,而对抗性强的、竞争性强的、身体接触较多的运动项目,在中国开展很少,也难以流行。这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关。这种形态的竞技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相比,缺乏竞争性和开放性,反映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符合中国古代哲学意识的内倾性,与东方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相同步。

竞争是西方体育运动的灵魂,他们强调超越自然、超越极限,其体育中表现出了“更高、更快、更强”的色彩。我们从古代西方比较盛行的单程赛跑、角力、拳击、赛车、赛马等竞技活动中就会感觉到西方体育的外向型性格的水手气息。西方体育动作多讲究自然性、尽量要求动作的舒展、自然,并强调要用大肌肉群参与动作的完成。西方大多体育项目都对规则、场地、器材做出严格规定,注重对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独立的、科学的、规范的体育理论体系。

2.2 精神内涵的差异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儒家文化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是一个从内向外的发生过程。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是基本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对传统体育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支柱。我国古代的哲学家认为人是由“气”组成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而这一条件又取决于人体自身组织中的“阴”、“阳”结构的运动状态,能否保持一个阴阳和谐的内部生态环境,就成为衡定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这种关注于现实的道德修为的、和谐的现实精神就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主体精神。

西方体育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发展是一个超越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从希腊多神教,以及律法主义的犹太教,向基督教的转换。希腊民族是一个崇尚运动和自由的民族,在他们的神话中间充满了欢快明朗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但是犹太族由于长期受异族的统治,在犹太教里面充满了罪孽意识,形成了严守各种外在的律法。但是到了基督教,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它开始走向了一种形而向上的、一种超越的神的崇拜。这个转换是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完成的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转换使得人们不再关心现实,不关心肉体,不关心物质生活,人们都把眼光投向天国,这样就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这种精神映射到西方体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体现为一种浪漫的、自由的、不断征服的超越精神。

2.3 审美价值的差异性

审美观是受不同文化影响所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外在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审美观,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对于观看武术、太极拳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对于足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能够带来感官享受的体育则情有独钟,我国传统审美情趣是含蓄、宁静、抽象,是对于“神”的领会,而西方的审美则是一种热情、奔放、直观、具体,是对于“形”的一种欣赏。

3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相同点

首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儒、道、佛家文化的浸润,处处表现出“礼”与“和”的文化特征,这种“礼让”和“仁爱”的准则,与西方体育文化“公正”、“和平”的原则不谋而合。就像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深刻影响着西方体育一样,东方的伦理也使中国传统体育处处表现出和平、公正的特征。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中都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西方体育的重练形,多刚劲,还是东方体育的重神、形、气结合的性命双修的养生体育,都是为了达到愉悦身心,健康长寿的生命追求,形成了东西方人体审美的共识。西方体育的目的使人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提倡文武双全、德艺双修的文化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一样,中国传统体育同样把促进人的完美和发展作为目标。

4 结束语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是世界体育文化中两只同步发展起来的主力军,西方体育文化主要是在希腊、罗马、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起来。而中国文化基本上是沿着一条所谓的“夏威夷”的路线发展下来的。二者的不同背景决定了从其哲学基础和价值观念的核心层次到活动内容、运动形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但二者都包含着某些人类文明的进步的思想。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中西方体育文化中的精华,从而在体育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和当代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本文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渊源入手,对中西方体育文化在表现形式、精神内涵、审美价值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同时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共同点,旨在为更好的理解与认识中西方体育文化,促进二者之间的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国,体育文化,表现形式,精神内涵,审美价值,西方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4.

[2]童昭岗,等.人文体育——体育演绎的文化.[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5.

[3]谷枫,等.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4).

[4]黄大庆,等.论中西体育文化精神内涵的差异[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3).

[5]曹莉.论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2).

篇4:中西方宽衣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古代的服饰文化为宽衣文化,而在产生影响着世界主流服饰文化——窄衣文化的西方,也曾有过漫长而精彩的宽衣文化历史。本文将从东西方宽衣文化的穿着内容、穿着形式、穿着观念,以及穿着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比较,以说明东西方宽衣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宽衣文化;服装;中西方;比较

当代世界以西方的窄衣文化为主流,即以塑造人体美为核心的西方服饰文化体系。但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是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宽衣文化,无论是古埃及的丘尼克,还是希腊的基同,抑或是古罗马的托伽都是西方宽衣文化的代表。但同样是宽衣文化,与中国相比,无论在内容上、形式上,还是观念上、效果上都充满各种异同点。

1 穿着内容

中国古代服饰主要分为上衣下裳的衣裳制度以及上衣下裤的袴褶制度。从商朝起,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即上着衣下穿裳。发展到周朝服装的袖子日益发展变大,形成大袖,衣袂飘飘就源于此。到了春秋战国,这时深衣和胡服开始推广,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联系在一起,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秦汉时期深衣也一直大为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长年战乱以及胡汉融合等因素的影响衣裳制度逐渐发展为袴褶制度,即着装为上衣下裤,但这个时候的裤子为宽松肥大的缚裤。服装发展使唐宋服装品类逐渐增多,袍、襦、袄、短褐、襕衫等服装相继出现。但总体而言,无论外形怎样变化,中国服装始终有一个总体的特点,即:以直线裁剪为中心,造就了一种自然的、平面化的服装形态。

西方的宽衣服饰文化主要是指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古代文明的服装文化,其经典即古希腊、古罗马的服饰文化。这可以说是西方的“古典”文化,且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础。这种服装文化可以被认为是“一块布的艺术”。例如,希腊服饰从着装形态上大体可分为基同和西玛纯两类。基同是希腊人的基本服饰,分为多利亚式与爱奥尼亚式两种,男女都可以穿。其中,多利亚式基同较豪放,富有动感。爱奥尼亚式较为宁静、内敛。希玛纯则是一种男女皆穿的包缠形长外衣,为一块极大的长方形毛织物,先搭左肩和左臂,从背后绕经右肩再搭到左肩背后,衣角缀有金属等小重物,使衣料赋予下垂感。这种服饰穿脱方便,伸缩自由,既可拉起盖在头上防风,脱下来又可以当铺盖。后来这种服饰演变成了罗马人的基本服饰——托伽。它是一段呈半圆形,长约6米,最宽处约有1.8米的羊毛制品,兼具披肩、饰带、围裙作用的服装。托伽是罗马公民的身份象征,且只有男子可以穿着,女子只可以穿斯托拉。

2 穿着形式

中国的宽衣文明与西方的宽衣文明有一显著特点是一致的,即两者服装都是半成型类的,都需要以人体为依托才能体现出服装的造型,成型程度较低。且都能充分保持布料原貌,结构十分单纯,是“非构筑式的”。但两者的区别也是很显著的,最大的区别在于穿脱形式上:中国古代的服装都是前穿前脱的前开式服装,而西方的服装多是套头式与披挂式两大类。

中国的衣服自古以来就以上衣下裳为特征,前开前合,多用带子固定衣服,穿脱方便;无论是早期的襦裙,还是后来出现的袍衫、褙子、比甲等都是前开式服装,无一例外。春秋时虽出现了上下连属的“深衣”,是包缠式穿法,但它依然是门襟在前。套头式服装在中国服装史上基本不太常见,披挂式衣服在中国出现较晚,大约是随着佛教一起从印度传来的,到现在没有出现。但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出现较晚,披挂式的服装随宗教传播进入中国,但也局限于僧人的袈裟。

而西方的宽服则主要是贯头式与披挂式两种,形式多样。多用饰针或扣子固定衣服,形成一套较为复杂的穿着技巧。在西方,贯头式服装十分发达,并一直延续传承。从古埃及的“丘尼克”(Tunic),到古罗马的“丘尼卡”(Tunica)和拜占庭的“达尔玛提卡”(Dalmatica),再到中世纪的“布里奥”(Bliaut),以及后来的各种“罗布”(Robe),几乎都是贯头式的。现代女装中非常发达的一个品种——连衣裙,也以贯头式为多,或者说最正统的连衣裙还是贯头式的。现在人们穿的前开的西式衬衣,早期也是以贯头式先出现的,到了19世纪才变为前开式。

再者就是披挂式服装,希腊的希玛纯、罗马的托伽皆是如此。

3 穿着观念

中西方服装的穿着观念是与中西方两大哲学体系息息相关的,一虚一实,一静一动。中国人追求秩序意境,西方人则崇尚自然现实。二者体现在服装上,尽管都是宽衣文化,所表现的重点却也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的古代哲学非常注重秩序感,所以服装的首要功能就是区分人的阶级,以适应统治者的需求,王公贵族、士农工商一目了然。再者中国人追求意境美,这种意境说的是人对于美好事物的遐想。中国的服装喜欢把人体包得严严实实,无限地将人的性别特征弱化,以期达到一种隐隐绰绰、意味无穷的感受。所以,无论是宽袍大袖的袍衫,还是婉约纤细的褙子,穿着之后给人留下的感受皆不是人体本身所带来的,而是服装所赋予人的。

而西方的着装观念就与中国相左,古希腊人的着装观念是:人是着装的主体,衣服必须附着人体而存在,人的形体和活动决定着服装的造型和穿着方式。因此,服装仅是勾勒出人体的基本体型绝不紧裹躯体。因此,服装以裸露人体为美,是半开放式的服饰,包裹或裸露都是为了体现强调人体美。以优雅悬垂的线条来体现自然形体,以人体的有型塑造布料的无形。这种理念也反应在绘画雕塑等别的艺术领域,创作对象皆是有着健美体魄的人体。希腊有句格言:“认识你自己。”而认识自身恰恰是从能够正视自己的肉体开始的。

4 穿着效果

由于中西方宽衣文化的着装理念完全不同,导致中西方对服装美感的追求方向也不同,也就造成了服装穿着效果的巨大差异。中国服装追求平面化的装饰,而西方服装则追求结构上的变化,前者以面料华美,服装层叠为美,后者以结构多变,堆积褶皱为美。

中国的服装较为平面化、秩序化,所以服装装饰的重点也就主要集中在服装的面料上,刺绣、织锦都是在对面料进行平面化的装饰,具体表现如:续任钩边,秦汉时期将深衣的衣襟加长,对其衣襟边缘进行包边刺绣等华丽装饰,然后进行缠绕以显露出层层叠叠的装饰效果。衣袂翩翩,则是指古人将衣袖的下弧做成大片的圆弧状,行动起来衣袖当风,风度翩翩。而华带飞髾,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种对女装的装饰新形式,就是在衣裙的下摆处加上若干个三角状布料,走起路来飘飘然然。

而在西方,追求服装美感的具体手段在于对面料的结构形式、穿着方式进行改变,让面料形成褶皱,富于垂感,并会在衣角加上重物以增强服装的垂坠感,加强面料的这种特性。从古埃及的丘尼克、达尔马提卡,到古希腊的希顿、希玛纯,再到古罗马的“托加”(Toga),这一直是在对穿着面料不断加长加大,越来越追求这种褶皱垂坠效果的过程。这些用一块布披挂在身上的衣服,在这条道路上发展到极致,也就形成了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形态和着装方式的一种独特类型。

综上所述,西方的“宽衣”与中国的“宽衣”,无论在形式上、内容上,还是在观念上、效果上都不可相提并论。尽管在个别方面有所相似,但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哲学理念的影响,中西方宽衣文化在追求美感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终于发展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前者一直在追求意境的道路上前行,发展出了诸多不同的服装款式。而后者则在追求人体美感的道路上最终发展成了后来影响全世界的窄衣服装文化体系。

作者简介:杨韶斐(1992—),女,山西原平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服装设计,艺术设计。

篇5: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学习心得

本学期我们上了《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这门课,跟着刘勃老师学习了中外各种文化,第一节课我就被刘老师生动幽默的讲课深深吸引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

老师一开始便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是谁?何谓文化?何谓中国?何谓西方?通过这些问题的讲解,让我明确了接下来的学习方向,让我以更为客观更为全面的看待问题。

学习这门课程的开始,我便碰到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词——轴心时代。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个“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制度,变法,各种局势的变化在高中上历史课时已有涉及,高中时的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这次的学习则充分调动了我的兴趣,课上老师各种生动的例子更是加深了我们的理解。接着讲的便是古希腊与希腊化世界,讲了希腊的城邦与希腊的民主制度。而最让我感兴趣的却是希腊的神话,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讲完制度变开始讲思想,中国的百家争鸣,希腊的哲学。虽说百家争鸣,但是在学说和流派上真正能称上“家”的,正如《汉书·艺文志》中所谓“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即除了后来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并影响到寻常百姓的儒家而外,还有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名家、阴阳家、杂家、农家(所谓“三教九流”之“九流”)。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八家在当时都是与儒家学说旗鼓相当影响相近的学派,并且和儒家一道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说到古希腊哲学,则不得不推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其中我最感兴趣的便是苏格拉底反诘法,他以不断提问的方式来不断的完善一个概念,达到定义的目的,由此可见西方哲学及其注重逻辑。

篇6: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题目中西方酒文化比较

学生姓名学号院系 专业

二O一零十一月二十日

中西方酒文化的比较

摘要: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较明显的差异:在酒的用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用粮食酿造的粮食酒;西方则是用麦类和葡萄酿的啤酒和葡萄酒。在酿造工艺上,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复式发酵法;西方以料为核心,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法。在酒文化的核心上,中国视酒为工具,意不在酒;西方视酒为艺术品,意就在酒。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物产、原料和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的不同。

关键词:酒文化;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

在人类生活史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酒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酒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在饮食中存在,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出现。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东西方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对东西方酒文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颇有意义。

一、酒的起源

说到酒的起源,最先想起来的必然是传说神话了。神话传说本就是一个时代文化的折射,在传说中,中国酒的起源是人们无意间变废为宝的一个过程,而西方则倾向于就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丰收的象征。

中国古酒可分为两类,一为果酒,二位米酒。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历史文献记载的说法有几种。

①猿猴造酒说:唐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②仪狄造酒说: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一种说法

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梁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创始人。

③杜康造酒说 :相传杜康是位牧羊人,于放牧中不慎丢失装有小米粥的竹筒,半月后竹筒复得,竟意外发现小米粥发酵而成为醇香扑鼻的琼浆。杜康于是弃鞭停牧,创酒坊,酿美酒,开酒肆,售佳酿,一举成为天下闻名的酒圣。而“杜康”也成为酒的代名词。古书中说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结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杜康因此成为酿酒的鼻祖。

西方关于酒的起源也有许多,大都把酒解释为神造的产物,是属于人类的神赐的礼物。古埃及认为酒是由死者的庇护神奥里西斯发明的,而希腊人认为酒是由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带到人间来的,是酒神赐给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相传狄奥尼索斯是从神之父宙斯与底比斯公主西姆莱所生,长大后流浪于小亚细亚色雷斯和希腊,到处传授种植葡萄和酿酒的技术,酒便在欧洲在陆上渐渐盛行起来。酒神带着他的随从四处流浪,所到之处便飘起了酒香。

二、酿酒的原料与品类

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黄酒、白酒,习惯上称作粮食酒;西方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葡萄酒、白兰地以及以麦类酿造的啤酒。中西方酿酒原料及品种差异主要原因是地域及气候差异以及社会经济体系不同造成的,这些差异在文化全球化的现代才互相交流而传播开来。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温和,有良田沃土万顷,极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农业发展迅速,很早就成为农业大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便大量用粮食酿造出很有中国特色的白酒、黄酒。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酿酒原料主要取用北方所产的小麦、高粱和粟等;从宋代开始,南方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酿酒原料则主要取用江南等地大量出产的稻谷。

与之不同的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中,主要的农作物是麦类,众多考古发现表明,早在远

古时代,巴比伦人就已用小麦制成啤酒,远古埃及人也有如何酿造啤酒的记载,且西方国家大多以畜牧业或者商业为主、农业为辅,许多地方的气和土壤等不适宜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却对葡萄的生长非常有利,因而,在西方国家葡萄的产量和品质都首屈一指。在这样的条件下,西方的人们可以大量地用葡萄酿制并享用葡萄酒,所以古代西方盛行“啤酒和葡萄酒文 化”。

三、酿造工艺

在酒酿造工艺上中国主要以粮食为原料,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复式发酵方法;西方主要以葡萄为原料,则重在讲究料为核心、桶和窖为保障,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

五谷 杂 粮 是固体物质,不能直接发酵,必须通过对粮食的浸渍、蒸煮、加入水和酒曲等,使淀粉糊化后再进行糖化、发酵而制成酒。在中国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料为酒之肉,水为酒之血,曲为酒之骨。它形象地说明了酿造粮食酒的三个关键:

其一 是 原 料。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发现,五谷杂粮与酒的品类、质量密切相关,如用糯米酿造的黄酒味醇厚、品质最好,用高粱酿造的白酒味很香,且酒精度和出酒率都比较高;而在白酒中,用玉米酿的甜,大米酿的净,大麦酿的冲。此外,人们还注意到,选用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原料,对酿造风味独特的名酒至关重要。如四川古蔺的郎酒,最理想的原料是当地出产的古蔺高粱,因为它皮薄壳少、颗粒饱满、淀粉含量大,能酿出高品质的郎酒。关键 之 二 是水。“美酒必有佳泉”,水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酒的品质、风格等,为此人们特别注意识水性、知水味、选好水。如绍兴黄酒,常常用运水船到鉴湖中心取湖心水来酿造,因为这种水的水质清澈、硬度适宜、含适量盐类,是优质酿造用水。茅台、郎酒、沪州老窖则离不开赤水河及河边甘甜、清冽的泉水。

关键 之 三 是酒曲。它含有大量的活性微生物与酶类,不仅是糖化发酵剂,而且能赋予酒特殊的风味和品质,是中国酿酒的重要而精妙之处。《齐民要术》记载道:制曲要选择七月甲寅日,让儿童穿着青衣来和曲、团曲,摊放酒曲的地方要画上吁陌街巷、摆上用面粉捏的曲人和曲王,摊完酒曲后要给曲王供酒脯等食品,并读三遍《祝曲文》。

有了 这 三 个关键因素作为基础,还需要酿酒师的妙手点化才能酿成酒。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就已经系统地总结出酿酒的6条原则:“林稻必齐,曲聚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忒。”即原料要充足、酒曲供应、制作要适时,浸泡、蒸煮要清洁,水质要清冽、无杂质,酿造器具要精良,蒸煮时的火力要适当。中国的酿酒技艺高超而精湛,巧夺天工,各种名酒各得其妙。

西方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与中国酒三个关键一样,葡萄酒的酿造也有三个很关键的地方,即葡萄品种的选择,橡木桶的培养及酒窖的存放和酿酒师的技术。

葡萄的品种和质量,决定着葡萄酒的品质、特色和主要香型。在西方国家,可以酿酒的葡萄数以千计,但真正能酿造出顶级、名贵葡萄酒的葡萄,只有十余种而已,著名的有赤霞珠、黑品诺、梅辘辄等。和中国选原料一样,原料的产地对葡萄酒的品质影响也很大。也就是说酿酒时对葡萄的选择,除了品种,还要看产地和年份,这意味着土壤、气候、产量等方面同样存在差异。

在完成了对葡萄的精心选择后,葡萄酒的酿造大多进人葡萄去梗破皮、压榨、发酵、培养、装瓶等阶段,而起重要作用的是橡木桶、酒窖和酿酒师的技术。橡木桶是发酵和培养葡萄酒的最经典容器。其木材多孔,外界的氧气缓缓渗人,包括酒精在内的挥发物质部分蒸发,使酒变得更加细腻、芳香;橡木释放出的辛香和单宁酸,给葡萄酒增添华美复合的润饰,使酒质不断成熟、稳定。

酒成熟以后就必须离桶、装瓶,但无论装瓶前的培养阶段还是装瓶后的贮藏期间,只要没有饮用,酒窖都是葡萄酒最好的栖身之所,决定着葡萄酒的最终品质。任何好酒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藏酿,葡萄酒在橡木桶中的陈化不是全部过程,要达到最佳饮用状态,更需要继续贮存、陈化。酒窖的理想温度是IO`C-151C,湿度是70%左右,要求背光、阴凉、通风良好等,因此常常显得阴暗、潮湿。置身于酒窖中的葡萄酒,常用软橡木做瓶塞,瓶口稍微向下、横放在酒架上,以防止瓶塞干燥开裂,影响葡萄酒的品质。在整个酿酒过程中,酿酒师的技术贯穿始终,其高超技艺主要体现在对原料演变过程中的最佳时机把握上。当葡萄成熟时,必须看准时间尽快采摘、精心挑选,然后压榨和取汁、使其直接发酵;而当发酵过的酒装人橡木桶培养以后,要定时、准确查看桶中酒质的变化,不能出现丝毫闪失;一旦发现葡萄酒在桶中培养成熟,就要立即装瓶、小心贮藏,同时密切注意酒窖的状况,为葡萄酒创造最好的贮藏环境。

四、酒文化核心差异

中国:醉翁之意不在酒。许多中国人认为, 酒是一种供人使用的工具,中国人虽然十分热爱它、经常使用它,但很少注重酒本身,缺少对美酒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性分析和品评、鉴别,更在意的是使用它以后产生的美妙作用,在于“味外之味”,就像欧阳修说的那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即使是现在,网络上常有人

说“哥喝的不是酒是寂寞”,因此中国酒,喝的不是它本身风貌,而是这个清醒到微醺过程里的韵味趣事。人们借酒只是为了或抒发自己清醒时不能或不敢抒发的情感,或忘却现世的烦恼,或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或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再者中国的礼教也不允许人们饮酒采取豪饮、“牛饮”的方式,而是主张浅斟低酌,适可而止。

西方:醉翁之意就在酒,在他们的文化里有“葡萄酒——充满魅力和生命的神圣艺术品。”在不少西方人眼里,酒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拥有魅力和生命,而葡萄酒更是其中的代表。对于西方人而言,醉翁之意就在酒,在酒的“味内之味”。仅以葡萄酒为例,他们把酿造葡萄酒看成是在制造艺术品,把饮用葡萄酒看成是欣赏艺术品,认为每一种葡萄酒都有自己的温度、味道和与其搭配饮用的杯子、菜肴,只有相互间完美的搭配,只有仔细地观色、闻香、品味,才无愧于美妙的葡萄酒。受酒神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喝酒方式往往是牛饮,追求的是速醉、醉昏,一种生命的狂欢与纵欲。

与中国的借酒忘欲不同,西方人更多的是借酒纵欲。这种酒文化差异折射东方人委婉含蓄的性格,而西方人则爽朗直接的性格。这就让人想起了有国外留学生说听不懂中国人说得话,就一句你累不累呀就整出几个意思。

上一篇:一种嵌套查询,变成连接查询的办法数据库教程下一篇:我的奥运我为你加油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