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概念

2024-07-11

世界文化遗产概念(通用11篇)

篇1:世界文化遗产概念

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2016宁夏三支一扶公共基础知识: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概念

2016年01月13日

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分别规定了定义。

文化遗产——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宁夏分校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nx.offcn.com

文化景观——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庐山风景名胜区是我国“世界遗产”中的唯一文化景观。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99年10月29日,中国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中国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自1987年至2014年6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7处。中国继续稳居世界遗产榜第二的位置,仅少于意大利。其中,自然遗产有10项,文化遗产有33项,双重遗产有4项。

篇2:世界文化遗产概念

一座城,一座神秘莫测的城,红墙高耸、角楼巍峨,百姓不能踏入半步的城。它的记忆,只属于皇帝。这就是故宫。

故宫,旧称紫禁城。地处北京市中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9),历时建成。为明、清两代帝王处理朝政,以及皇室成员居住、游玩、奉神的地方,被视为“天地会合,阴阳交泰”之处。先后有24位皇帝(其中明朝14帝,清朝10帝)在此统治了中国近5。它的总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共有殿宇楼阁8700多间。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走近故宫,满目都是金黄的屋顶,朱红的宫墙,在阳光的照耀下,黄色的琉璃瓦熠熠发光,闪烁着夺目的.金光;原本暗红色的高墙也明亮了起来。徜徉在故宫里,仿佛置身于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活生生的历史从这里走了出来,古老的建筑焕发了新的生机。到了傍晚,夕阳西下,朱门金钉,红墙黄瓦,让这座宫殿变得庄严,又充满了神秘色彩。

故宫最美的时候,是在大雪过后。一场大雪,让故宫沉寂了下来,一改往日的金碧辉煌,红墙黄瓦在白雪的映衬下格外艳丽夺目,让人看了忍不住要走进它,却又不舍得破坏那份安宁。

大人们行走其中,会谈论历史的盛衰。而孩子们走进其中,大多都会被大殿屋檐上一些小兽所吸引,指指点点,叽叽喳喳地探究着小兽的来历。其实这些小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琉璃屋檐兽。在古代,宫殿檐角上的神兽数量是由建筑的规模和等级来决定的。一般以1、3、5、7、9这五个奇数为准。而太和殿在三个大殿中地位至尊,檐角安放了10个神兽,在古建筑中是独一无二,象征着十全十美和至高无上。位于最前端的是骑凤仙人,据说是齐⊥醯幕身。之后的这十个神兽依次为象征帝王的龙,百鸟之王的凤,勇猛威严的狮子,象征忠勇吉祥的海马,象征尊贵的天马,能够防灾灭火的押鱼,护佑平安的狻猊,象征公正的獬豸,寓意除祸灭灾的斗牛和能够降魔庇灾的行什,它们都无比威严。在统治者的心目中,它们会和他一起镇守江山,反映了统治者祈求天助的心愿和皇权的至高无上。

篇3:世界文化遗产概念

关键词: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财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国际法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在国际法律文件中首次确立了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以后有关的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又扩展了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本文旨在通过对于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文件的分析, 辨明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这将有助于我们对于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理解和认识。

一、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与发展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国际法律文件中首次确立了文化遗产这一概念, 它将文化遗产定义为:“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可见,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确立的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文化遗产认识的加深, 文化遗产的概念不断发展。其中《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大大地发展了文化遗产概念, 扩大了文化遗产的内涵。

(一)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与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补充性文件, 它规定了世界文化遗产入选标准。1975年, 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颁布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规定了收录《世界遗产名目》中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1994年, 世界遗产委员会又颁布了新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 对于原来的世界文化遗产入选标准进行修改, 制定了六条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入选标准。在1975年操作指南的六条标准中, 第1条强调艺术成就, 第2条强调重大影响, 第3条强调的是文明或传统的见证, 第4条注重的是建筑上的范例, 第5条的中心是关于人类的居住文明, 第六条是强调与具有普遍重要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信仰、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或明显的联系。1994年操作指南的新的六条标准对于1975年的六条标准做了较大的修改, 扩大了文化遗产概念的内涵。1994年操作指南的新的六条标准的主要变化如下:

1.1994年操作指南的标准中新增“技术类”遗产。1975年标准没有规定“技术类”遗产, 1994年第4条标准中新增加了“技术类”遗产, 规定文化遗产“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技术或景观的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技术类”遗产的增加, 目的在于反映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20世纪科技革命的人类历史, 同时表明了文化遗产逐步脱离了“艺术性文化遗产”观念, 反映了人们对人类非艺术性创作活动的重视。可见, 1975年标准没有规定“技术类”遗产, 忽视了对于对非艺术性人类活动成果的关注。1994年标准关于“技术类”遗产的规定, 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扩大了文化遗产的范围[1]。

2.1994年操作指南的标准中新增“现存文化”的保护要求。1975年的各条标准都指向某个过去的历史阶段和文明, 体现出一种纪念性的文化遗产观念。1994标准第3条中加入了“现存文化”二字, 入选的文化遗产应“能对现存的或是已经消逝的某个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1994年标准中“现存文化”的加入明确地表明:文化遗产不仅包括纪念性文化残留物, 而且也包括活生生的文化物证。

综上所述, 文化遗产入选标准的变化, 反映了文化遗产概念的不断扩展。

(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与文化遗产概念的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之前的文化遗产指的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不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因此被称之为狭义的文化遗产。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根据公约第2条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无形文化载体, “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一般而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1) 口头传说和表述。 (2) 表演艺术。 (3)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4)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和文化创造形式。 (5)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立, 使得文化遗产的内涵大大扩展, 标志着文化遗产概念的重大发展。

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关系

与文化遗产相似的概念是自然遗产。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2条将自然遗产定义为:“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从定义上看,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差异比较大。首先, 自然遗产由自然界的长期演变形成, 而文化遗产则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其次, 自然遗产包括自然面貌、自然区域、动物和植物生境区等自然地域, 而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群、遗址等, 只有遗址与地域相关。

其实,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的联系也是比较紧密的[2]。其一, 从理论上讲, 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界线往往是模糊的。如果不考虑文化因素, 圣神的自然遗址、文化景观就不能被理解, 因为文化在过去形成了它们并在今天继续形成它们。这促使国际知名的环境法学者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将“环境”重新定义为某些事物, 这些事物包括:人类生活、健康、社会幸福;动物群、植物群以及生态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景观和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其二, 从实践上讲, 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往往是结合的。在欧洲, 人们已经在许多风景区密集居住好几百年了, 这导致了很多风景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造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已导致了整个欧洲自然风光与丰富的人文资源重叠区域的出现。在欧洲, 保护自然其实经常与保护文化遗产交织在一起。实际上, 许多国家已开始建立一种新的保护区, 被称为生物圈保护区。教科文组织创造了生物圈保护区这一概念作为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圈的一种方式。“生物圈保护区”这一术语是指尽可能使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一个甚至更多的被保护区域及其周围区域。根据教科文组织的标准, “生物圈保护区”必须具有文化和生态意义。因此, 在理论和实践上, 将人文与自然环境截然分开的传统观念已经为反映二者协调的、相互依赖的观念所代替。

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地区大量存在。在现有的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文献中, 它们通常被称为“风景”区或“文化景观”区。美国哈佛学院将“文化景观”定义为人们已创造、使用、改良或保护的区域, 它包括历史园林、城市公园、保护区、或邻近农场和森林。文化景观这一概念体现了人们努力保护它们创造或影响的地理区域。文化景观这一概念对于理解人类怎样形成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类改良的环境进而怎样影响人类文化、感情、智力、精神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意义。

三、文化遗产与文化财产的关系

与文化遗产相似的另一重要概念是文化财产。从有关文化财产保护的国际法律文件看, 文化财产通常是指艺术品。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正式确立了文化财产这一概念, 1970年《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进一步明确了文化财产这一概念, 加强了对于文化财产的保护。

文化财产与文化遗产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两个概念的联系表现为:其一, 二者的含义相似。基本含义都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学、艺术或科学价值的财产。其二, 文化遗产由文化财产发展而来。其三, 文化财产属于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1954年《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将文化财产定义为“对于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的可移动或不可移动的财产”。可见, 文化财产是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文化财产与文化遗产这两概念的区别表现为:其一, 二者是否体现社会共享性不同。文化财产这一概念没有体现社会共享性。而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体现了文化遗产的社会共享性。其二, 二者的属性不同。文化财产具有财产权属性, 而文化遗产这则具有文化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等多种属性。其三, 二者的范围不同。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文化财产仅仅是指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3]。

总之, 把握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性, 对于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发展和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文化遗产的鲜明特性, 表现了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的必要性;文化遗产概念内涵的扩展, 表明了文化遗产国际法保护范围不断扩大, 力度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廖菲.“文化遗产”概念发展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26.

[2]Cinnamon Carlarne, Putting the“And”Back in the Culture-Nature Debate:Integrate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US Law Reviews and Journals, 2006, p.37.

篇4:世界文化遗产概念

中国现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0处,稳居世界前列。从1987年中国第一次有了世界遗产到今天,20余年过去了,社会对世界遗产的认知在不断的深化,世界遗产地的保护和管理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北京明清故宫持续扩大开放区域

2012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编制工作正式启动。规劃以2004年《故宫保护总体规劃大纲(2002~2020)》为基础,将解决故宫112公顷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国家相关部门抓紧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实现对故宫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有序开展古建筑全面修缮工程,持续扩大开放区域,使开放参观面积由目前的45%扩大到76%。经过精心整修的皇极殿已向观众开放。未来,还将开放慈宁宫、寿康宫、慈宁花园等组成的西部区域;端门城楼、大高玄殿将作为数字博物馆对外开放;南部将形成以午门城楼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和文华殿为主体的大型博物馆展览设施群。为解决院内一些部门占用古建筑办公而对古建筑造成损害、古建筑亟需腾退整修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正在建设西河沿文物保护综合业务用房,力争在2016年实现红墙内无办公科研场所。

故宫博物院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确定馆藏文物总量为180万7558件。为解决古建保护与展厅现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宫博物院建设了完全达到博物馆温度、湿度、安全控制标准的现代化展厅一午门展厅。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着手对所有展厅中的展柜、台座等进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实现对展厅内文物的全面抗震防护。对地下文物库房进行升级改造,争取根据不同质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条件要求,实现温度、湿度的调控功能分区。同时,建设第三期地下文物库房,配套复建内务府建筑,增加文物储藏保管功能,逐步减少并最终弃用地面文物库房,整体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条件。针对大量院藏文物濒临腐蚀、锈蚀等严重自然损坏状况,将建立大型综合文物修复中心,根据文物藏品性质设置各类保护修复室。

201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立“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化平台”,对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进行监测。针对游客动态,故宫博物院提前制定节假日观众接待预案,以加强值守力量、设置缓冲区域、畅通出入口和通道、调整开放通道作为应对措施,未来将根据监控,对超大客流进行分解疏导和科学控制。

故宫博物院正在规劃包括地库风冷系统改造、报警联动处置系统建设、消防设施改造、高压管网建设、午门安检前移、建立故宫应急指挥中心、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防范、彩钢房拆除、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等内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统。通过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

2003年甘肃省政府颁布实施《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专项文物保护法规之一。2011年出台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据此制订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劃定了2万余公顷的遗产区,10万余公顷的缓冲区。

为保护莫高窟的突出普遍价值及其真实性、完整性不受破坏,敦煌研究院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条件,通过承担国家重要科研课题,系统分析威胁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种风险因素和产生机理,解决保护中的关键问题;与多家国内外保护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保护技术和理念。采取科学的工艺对本体的壁画和崖体等实施保护,并形成了保护技术规范。共修复壁画约3100平方米,加固崖体长1700米。对影响环境保护的风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综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区积沙量减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还在壁画和塑像、洞窟内环境、窟区气象和地质环境、风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进技术开展实时监测工作,对有可能造成破坏的潜在因素进行预控并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终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放,在开放中加强保护。开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进行游客承载量研究,召开“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总结研究成果,根据洞窟壁画的内容和年代、保存现状、洞窟容积、位置,以及游客量变化等,制定游客预约制并及时调整洞窟开放策略,确保石窟处于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开放管理状态。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面对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战时,为有效减缓洞窟开放压力,保护洞窟,充分展示遗产价值,尝试采用数字化虚拟洞窟的展陈方式。

长城:21196.18千米总长度的调查与认定

长期以来,长城保护是中国文物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国务院先后将山海关、嘉峪关、八达岭等多处长城重点段落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将长城相关遗迹分别公布为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长城保护条例》,为加强长城保护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规保障。

为应对长城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消除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长城的威胁,国家文物局制定《“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总体工作方案》,开展资源调查和建立记录档案、编制保护规劃、建立法规制度、理顺管理体系、开展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实施抢救维修、依法加强监管、加大经费投入等九项工作。“十一五”期间在大遗址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5亿多元用于长城保护工程,确保了长城资源调查、重要段落保护维修等工作的顺利完成。国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导各地实施了山海关等一批长城重点段落的抢救性保护维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隐患,为长城等大型文化遗址的抢救维修创造了新鲜经验。

nlc202309031135

2007年至2010年,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组织开展全国性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长城资源调查分为明长城资源调查和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资源调查两个阶段开展。长城资源调查由文物部门通过田野调查确定并记录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等的保存状况、保存环境及保护管理状况;在此基础上由测绘部门测定长城资源的长度、位置等测量数据,并建立长城信息系统。通过长城资源调查,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发现。

在长城资源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启动长城认定工作。通过长城认定,将进一步明确各类长城相关遗迹作为长城遗产的重要属性,解决“什么是长城”这一关键问题,并将各类长城遗产纳入《长城保护条例》的保护范围。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认定意见,将能够准确掌握辖区内的长城资源情况,依法落实《文物保护法》和《长城保护条例》确定的长城“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明确每一处长城遗产的保护管理责任,解决“谁来管理”的问题。

2012年5月,国家文物局完成长城认定的批复工作,共认定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分布的春秋战国、秦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辽、金、明等历代长城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调查认定的长城总长度21196.18千米。

苏州古典园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

在中国现有的30处世界文化遗产中,苏州古典园林的监测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经过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个体系较完善、功能科学的监测体系。建立了一套三级管理的分级管理体系。从苏州市世界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到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再到园林局下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各古典园林管理处,形成了苏州市域范围内上下联动及时、协作处置有效管理体系。

为保障监测工作的有效实施,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台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管理工作则(试行)》,并于2011年修订成为苏州市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遗产监测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报送、预警处理等相应职责,确保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通过数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物、植物、陈设、游客量监测工作规程》和《预警指标值与预警(草案)》,以及相应的考核办法、监测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切合实际需要的配套内容。制定了苏州古典园林监测工作总体方案,确定了监测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个全方位”,即:全方位数据采集、全方位实时记录、全方位监测预警,围绕这个目标,制定了遗产监测远中期规劃和近期分步实施计劃。

在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监测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与有关大专院校合作,研究多种手段对遗产实施监测的方法,研究三维扫描仪在古典园林保护中的运用。二是与信息科技公司紧密合作,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的设计理念,自主开发世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软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苏州古典园林特点的监测软件和监测指标、监测预警标准,力求监测手段科技化,监测数据科学化,监测结果时效化,为逐步实现从传统到数字化和现代化的转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从确保世界遗产原真性的目的出发,以“原法式、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为标准,结合遗产维修工程的实践,摸索苏州古典园林维修工程的监测方法,2007年编制《世界遗产维修课题大纲》,2008年实施耦园案例的“维修工程监测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园曲溪楼维修工程监测工作。四是加强对国际文件和动态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国家文物局下达《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定期报告(2003~2008)》试点研究课题的任务,得到国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认为具有在全国遗产地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2011年被确定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试点单位。

遗产监测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监测信息,苏州古典园林保护监管中心承担着信息维护及发布的信息中枢职能,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实时采集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工监测巡视、发布巡视报告、编辑监测预警信息专刊等工作弥补网络平台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还结合信息科技的发展,积极研究平台功能的提升,架构科学高效的信息化网络,并对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类研究,走出一条从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遗产价值影响因素重点梳理、从摸家底到抓关键,从图文并茂到三维测量的信息化建设之路,在实现遗产价值的全方位监测的同时也为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详实的信息;还为传统技艺流失、保护修复专业人才流失的可预见影响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储备。

大足石刻:石质文物保护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典范。长期以来,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类文物保护项目20余项,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护修复中,坚持技术创新、工艺创新、材质创新。如在大足宝顶山石刻观经变龛危岩抢险加固、地狱变相龛及合利塔防风化保护、九龙浴太子龛渗水治理等多项保护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术措施均处于国内石质文物保护的领先水平。尤其是正在开展的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国石质文物保护的科研水平。

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间,造像集雕刻、贴金、彩绘等多种工艺手段于一身,病害极其复杂,多达34种,是一项集保护修复与研究于一体的大型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国内外文物保护工程中罕见。

2008年7月~2011年1月,针对千手观音保护修复复杂问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共同完成千手观音保存现状调查,岩石、彩绘和金箔的病害机理研究,雕刻岩体稳定性测试与评估研究,工艺调查研究,三维信息留取与虚拟修复效果研究,微环境监测,岩土体工程地质详细勘察,凝结水监测分析研究,修复材料研究,贴金层保护修复试验研究,修复试验,修复试验效果跟踪监测等12个子项的前期研究工作。

该工程涉及千手观音造像占崖面积88m2(展开面积约220m2)的830只手、272件法器、5尊雕像的石质、彩绘、金箔的34种复合病害,包括除尘、加固、补形、彩绘修复、贴金层修复等多项内容。2011年4月18日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等业内技术人员组建20余人的主体修复团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总体修复方案》,科学、审慎、系统地推动修复工作。按“自上而下”的修复思路,将本体修复分“上、中、下”3层进行,2011年7月至今已完成上层约20m2(242只手、9只手臂及66件法器)单只手和法器修复方案编制、表层不稳定金箔层揭取及处理、揭金后现状评估、裸露基岩脱盐、彩绘加固回贴、风化石质加固和残缺石质补形,以及修复档案资料留存等工作,并及时对修复效果进行全面总结评估,为下层修复提供技术支撑。现已全面展开本体中层的修复工作。

篇5:世界文化遗产

(导游)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解说词叫做什么——导游词习作要求:

•(1)写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2)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3)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4)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5)模拟导游进行讲解,要注意热情大方 范文 黄山导游词

•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我叫王诗诗,大家叫我王导好了。•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中外。今天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黄山的奇松吧。

大家请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黑虎松、龙爪松、连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树都因为它们的形状而得名呢!迎客松是黄山著名的景点之一,外形更是特别: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等会儿我们还可以在那儿尽情拍照,作为纪念。

黄山的奇观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黄山的美景吧!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祝大家玩得愉快!

•(1)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加上“导游词”三个字,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

•(2)在具体内容方面,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 前言,也就是开头、开场白,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要注意简洁明了。• 分述部分是导游对所选景观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这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一定要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如果你要介绍多处景点,就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介绍。

• 结尾就是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后,或安排布置后面的活动及行程, 或对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等。

(3)在语言方面,一般要适时提醒大家注意事项,比如:在旅途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做文明游客,不乱吐乱扔乱攀摘等;在游览位置和景点发生变化时,还要提醒大家注意观看,并给游客留一定的时间自由观赏。请大家默读这段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做介绍?你打算怎样说好自己的开场白?在介绍资料时在哪些地方提醒大家观赏和注意?怎样提醒?介绍完后,怎样结尾? •

范文

长城导游词

大家看,这长城像巨龙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长城,它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很荣幸当今天的导游,今天,我带大家去观赏我国鼎鼎有名的长城,这长城在世界上可是独一无二的,你们期待吗?好,大家安静下来,上车,然后系好安全带。现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达高速公路上,马上就要进入今天我们即将要参观的八达岭景区。前面那座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现在,我们的汽车已经到了,大家边参观边听我给你们介绍我国的长城。

大家看吧,这万里蜿蜒于中华大地的长城,以其无比宏伟的雄姿久闻于世。今天在“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下,许多地方已修缮一新,更加气势磅礴,成为我国名胜之首,不然,它怎么会吸引你们这些游人呢。

大家看,这长城像巨龙腾越在崇山峻岭、沙漠戈壁。长城,它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告诉你们吧,它是这两三千年,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大家喜欢吗?让我给你们讲吧。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告诉你们吧,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如今,长城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最上的防御性城墙!遍布了我国16个地区,全长达到了10.8万里。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这次长城之旅就到止结束了,大家今天参观得高兴吗?如果高兴,有时间还可以再来喔,THANKS!• 长廊片段:多媒体 佳作欣赏

•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请大家默读这段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做介绍?你打算怎样说好自己的开场白?在介绍资料时在哪些地方提醒大家观赏和注意?怎样提醒?介绍完后,怎样结尾?

小结导游词结构

• 第一段:问候大家+介绍自己+告诉游客旅游目的地

• 第二段:介绍你要介绍的世界遗产概况:建筑时间、建筑用途、历史地位

篇6: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今天是西方的情人节,所以大人们好像很大方似的居然请了一个导游。导游说;‘’这宏村已经有八百多年历史了。‘我一听,吓了一跳,这可是我年龄的80多倍啊!我一个人自言自语地说道。

导游把我们带到了一片湖边,接着说;这片湖像一把弓,这座桥像一支箭,表示这村子坚不可摧。我走上桥,看这湖面,居然还发现了一只小野鸭。

接着导游带着我们走进了这个古老的村庄,来到一个小户人家观看,我发现那家全是木头搭的房子,一点都不大,只有三个房间。

我们又来到一户大户人家,啊!我发现这户人家好宽广,大厅里还有天井,房间也有好多个,还有阁楼,鱼池,里面还有几条肥肥的鱼在游来游去。房子的木头上雕着各种图案,导游说还用金水瞄过的,怪不得看起来像金子一样。

最后,我们来到一户当官的人家,他家中有许多名画,名诗,房子也都是木头的。

篇7: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太和殿为故宫三大殿之首,中和殿和保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太和殿俗称金鉴殿他的等级最高是最宏伟的,建立在5米高的汉白五台基

上,四周矗立着雕龙石柱。它是

宫殿群中最大的建筑。殿高36米,宽68米,

面积为2385平方米。明清两代皇帝即位、冬至等庆典均在此举行。中和殿在太和殿后边,这殿是方形殿,每边21米,各三间,走廊的列柱有20根。皇帝有事去中和殿先在此,接受内阁,每逢各种大礼的前一天,皇帝也在此阅览奏章和祝辞。保和殿位于中和殿之后。清朝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请王公贵族和文武大臣,到乾隆年间把三年一次的殿试由太和殿移至这里举行。保和殿东西两侧的庞房现改为历代艺术陈列第馆,陈列有从原始褪会到清代约六千年的中华艺术瑰瑰宝。

篇8:世界文化遗产概念

在国际上, 第一次提及“文化遗产 ( cultural heritage) ”概念的是联合国科学教育文化组织在1972 年通过的一项国际公约, 即《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在该公约中, 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一种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形式。《公约》还同时规定出台一份《世界遗产目录》, 其交由“政府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来制定、更新及出版。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 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种特定公约框架下的“文化遗产”概念与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抽象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不同的。然而, 现在多数读者对上述两种文化遗产的内涵却分不清, 甚至认为特定公约框架下的“文化遗产”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一般意义下抽象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历史范畴, 其内涵和外延都会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发展。而于1972 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文化遗产”却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二、文化遗产概念的新发展

当然, 在1970 年《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公约》首次确立“文化遗产”概念后, 此后的国际公约、建议书、宣言中相继出现了“自然与文化混合遗产”、“文化景观”、“水下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这些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推出的新概念不断扩充着文化遗产的内涵和外延。

诚如, 在1972 年联合国科学教育文化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文化遗产”的概念是仅限于诸如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等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于20 世纪末的时期, 将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二者相互融合的这一观念也开始逐渐为国际社会所接受, 这两种新的文化遗产类型便开始出现: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1987 年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将“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 泰山: 佛、道、帝王封禅) 也纳入世界遗产范围。而根据《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 2006) 第2 条之规定: “本办法所称世界文化遗产, 是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中的文化遗产部分”可知,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 文化部分) 为文化遗产。在1992 年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又增列了“景观遗产” ( 庐山: 佛、道、理、白鹿洞书院) 为世界遗产。根据文化遗产于1972 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可知, 可知, “景观遗产”仍在“文化遗产”的范围内。

至此, 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外延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即便如此, 此时的“文化遗产”概念也还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形的世界遗产。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 诸如表演艺术、节庆活动、仪式和口头传统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和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便开始首次出现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 年的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该公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 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手工艺。至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出现又扩充了文化遗产的内涵。

2014 年, 国家档案局以世界记忆工程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秘书处递交了《南京大屠杀档案》和《“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提名表, 申报世界记忆名录。2015 年, 在总共47 个入选项目中, 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延伸, 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 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 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迄今, 全球已有数百份文献入选名录, 成为永久的人类记忆。至此, 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化遗产范围并不仅仅指物质文化遗产, 也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了“记忆遗产”。

因此, 我们可知, 作为历史范畴的文化遗产范围比特定公约框架下的“文化遗产”更广泛。因为, 文化遗产范围已然不单单特指有形的物质化的文化遗产, 也包括了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在有形的物质化的文化遗产中还增列了景观遗产、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的文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了“记忆遗产”。因此, 在未来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中, 由于国际国内社会将不断加深对文化遗产认识和了解, 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也将得到源源不断的扩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霞.文化遗产的概念与分类探析[J].理论月刊, 2010 (11) .

篇9:世界文化遗产之殇

这接二连三的地震不仅让尼泊尔人民措手不及,也让对尼泊尔憧憬已久的背包客和摄影师们感觉恐惧失落、扼腕不已。这场灾难截止到5月13日13时,已经夺去了8216人的生命,也给了加德满都这样一个世界闻名的古城一次毁灭性的劫难。

达拉哈拉塔,是尼泊尔主要地标之一,始建于1832年,塔楼高达52米,1934年曾遭到大地震破坏,此次地震过后,它已完全坍塌,同时还掩埋了数百名游客。

世界最大的圆佛塔——博达哈大佛塔,又称四眼天神庙,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圆形佛塔。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生前曾到此讲经,并收下1500名弟子。叫它“四眼天神庙”是因为佛塔拥有高耸的金色塔身和四双巨大的佛眼,那是释迦牟尼的眼睛,正无所不在地注视着世人。这里往日是五彩经幡随风飘扬,白色巨大的穹形气势不凡,而今,它的风采已然不在。

受损最严重的可能是位于巴德岗古城的杜巴广场,该广场有50多座寺庙和宫殿,这里浓缩了尼泊尔16世纪至19世纪建筑精华,地震过后,目之所及都是残垣断壁、瓦砾碎石,已有2/3的寺庙和宫殿已完全毁坏,那样悠久的美丽文明就这样消失不见了。

巴德岗,尼泊尔语中的“稻米之城”或“虔诚者之城”。巴德岗,据说从14世纪开始就已成为当时马拉王朝的都城,前后经历了12个马拉王朝国王的统治。宗教、种姓和皇权是马拉王朝最强烈的印记。如果能行走在巴德岗,最好能无目的地闲逛,虽然可能不懂得那么多神像代表了什么,但你不得不惊叹那些几百年前能工巧匠的杰作。那些雕刻,可能现代人也无法再现,最主要的是无法再有那种超人的想象力。

加德满都,是尼泊尔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同样位于加德满都谷地,尼泊尔人把加德满都视为:“我的遗赠,我的自傲,我的加德满都。”所谓“世界文化遗产”,这里比比皆是。然而,所有这些,转瞬变为一片废墟……

对于所有见证过或向往尼泊尔文化的人来说,大地震犹如噩梦,除了为尼泊尔人民祈祷,为我目睹过的美丽和文明祈祷,我想,我能做的,就是把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尼泊尔的美记录下来,纪念尼泊尔曾经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受。

篇10: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长城又被称为万里长城,主要的作用是用来阻隔敌骑的行动。曾有诗誉之曰:“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它不单单只有城墙,还有许多的屏障、亭。标相结合的军事防御体系。

从它刚刚开始修筑时就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自镐京,然后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了,它的修筑就进入了第一个高潮时期,也是第一个高潮,虽然修筑的进度较短。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才开始修缮以及连接,所以才故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我们大家所看到的长城多半是秦和明这两个朝代的。它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天津、北京等等五个省、区、市。其中河北境内长度大约为20xx千米,陕西省的长度为1838千米,加起来总共约8851多千米。但是,秦汉及其它更早的长城长度约为一万多千米,总长度至少为2至3万千米内。

直到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单位之一。

篇11: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征文

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共分为三个坑,总面积达到惊人的两万平方米以上。兵马俑保存的特别完好,它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看上去你根本没办法想象这是我们先祖用粗泥捏出来的,由此可以想象当时工艺的高超。

每一个兵马俑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只是每个兵马俑的发型都有千差万别,就别谈五官面貌和表情了。如果你想在成千上万的兵马俑中找出两个一样的,根本不可能,除非世界上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兵马俑也不只是一个俑这么简单,分工各有不同,有跪射俑、立射俑、将军俑、骑兵俑、战马俑......它们一列列一排排的矗立在哪里,像是一支英勇无比的军队。据说这才是当初秦始皇动用了七十二万工匠,修建了三十七年的秦始皇陵的一角,修建的工匠全部被活埋。

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钱币,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但历史上很多的评价都说他是暴君,有时想想也觉得他很残忍。

不过秦始皇始终是一个创造伟大历史的人,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隗宝,让无数的国人见证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上一篇:江苏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学位证书领发注意事项下一篇:2011年计生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