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2024-07-13

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精选8篇)

篇1: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2011——2012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教案

3.3 设计的表达与交流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技术语言是设计人员与生产人员进行交流的语言,掌握图样、图表、模型、符号等常见的技术语言;

2、知道设计的交流主要依靠图纸;

3、了解制图标准的基本内容;

4、了解常用绘图工具的用法及常用的绘图用品;

5、知道进行设计交流的图通常用有透视图和三视图;

6、知道透视图的原理,种类及应用;

7、掌握简单立体透视图的画法。【教学重难点】

1、知道透视图的原理,种类及应用;

2、掌握简单立体透视图的画法。【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上节内容,引出具体设计的步骤和做法。

提问:设计的一般过程有哪些内容?

学生:发现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和原型、优化设计方案、编写使用说明书。上节我们分析了方案的构思和制定,有了方案后还要采取制图或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达和交流,这节我们来学习设计的表达和交流的主要内容。

展示课件:各种用来交流的工具形式(形象的和抽象的)

学生总结技术语言的种类:图样、图表、模型、符号标志、手语旗语、网络语言等。教师总结技术语言定义:技术语言是在技术活动中进行信息交流的特有的语言形式。

一、制图标准

(一)图纸幅面及格式(规定的图纸幅面有5种)

(二)字体

国家标准规定:汉字应写成长仿宋体,字母和数字写成斜体。

(三)比例(展示图样)

标准规定了优先采用的比例。无论采用何种比例,所标注尺寸数字都应是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的比例无关。

(四)图线国标规定粗线的宽度b应按图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在0.5——2mm之间。

2011——2012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教案

(五)尺寸标注

1.尺寸三要素

尺寸界线、尺寸线(包括箭头)、尺寸数字(包括必要的符号及字母)

注:当单位是毫米时,在图中不标单位,水平尺寸的尺寸数字字头朝上,垂直尺寸字头朝左。倾斜尺寸字头有朝上的趋势。

2.常用的尺寸标注法

①标注角度尺寸时,尺寸界线沿径向引出,尺寸线是以角度顶点为圆心的圆弧。②标注直径或半径尺寸时,应在尺寸数字前分别加注符号“φ”或“R”。③标注球面的直径或半径尺寸时,应在符号“φ”或“R”前再加注符号“S”。

二、绘图工具及用品

(一)常用绘图工具及用法(学生看课本P71)

丁字尺、三角板、圆规、分规、比例尺、曲线板、墨线笔等

(二)绘图用品(学生看课本P72)

绘图纸、绘图铅笔、胶带纸、擦图片、小刀、砂纸、绘图橡皮等

三、透视图

展示课件:家具装修透视图、工件制作绘制图等各种透视样图。透视图:沿视平线做出过消失点的图。种类:一点透视、二点透视、三点透视。

画透视图的步骤:设视平线、在视平线上取消失点、由基准棱边的端点向消失点连线图形的其余可见轮廓线都画在连线内。

练习:课本P74练习画透视图。

【课堂总结】

1.技术语言定义及种类; 2.制图标准; 3.制图工具及用品; 4.认识透视图及种类。

【课堂作业】

【课堂反思】

篇2: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泉州培元中学 陈维恭

一、教材处理

高中语文第二册,表达交流部分共分五部分: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演讲。新课程对写作部分的编写比旧教材更细致,更丰富,更有条理性,所举的范文也大多是过去所学的课文或大家比较熟悉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方向性、实在性,也容易掌握提高。况且,本册的描写、抒情、记叙的角度、想象等都是写好记叙文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对于本册的写作教学,我们备课组不打算删除任何一个专题,而且要讲好、练好,让学生牢固掌握。

二、课时安排:1、2、4单元各两课时,3和5单元合3课时,共9课时

三、教学思考

(一)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描写是记叙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五种表达方式之一。学习描写,关于描写,可说的很多,比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描写的方法,描写应注意的问题。我认为,在这单元里,对于这么多的信息,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过的课文内容做取舍。重点让学生明确几点: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描写要抓住特点;描写要生动形象,往往要带有感情。

教学设计:

1.收集学过的课文片段,由学生论评。

2.并就各个归类,选定部分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描写。3.范文示例。

“直面挫折”是这次作文的话题,教学用书中提到,这个题目不限于用描写,甚至可以不用描写。我个人认为,既然是放在一个单元里,就应该有所联系,至于不用描写的写作方式,比如,用议论文,则作为拓展的部分。

“直面挫折”,首先,是“直面”,可以就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或者运用人物描写,来刻画“直面”的坚韧。其次,“挫折”,遇到的困难,完全是生活中的一个插曲或片段,运用描写再恰当不过了,可以是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来记叙面对的挫折的艰辛。

评价方式:片段写作以及当堂作文。

(二)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第一册“写人要凸显个性”中,涉及发现人性美的内容,本册扩大范围,发现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直至自身的美。“美的发现”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进而认识社会,丰富自身。

抒情是能力方面的学习目标,抒情也是五种表达方式之一,在初中记叙文单纯记事记人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在这单元中主要指导学生注意下边几点:情要真实;情要健康;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两种抒情方式;抒情要自然,不能牵强或虚浮,甚至无病呻吟。

教学设计: 1.和描写一样,在阅读中学习。我们学过的不少优秀文学作品中,抒情部分很值得借鉴:有母子之情,有父子之情,有游子思乡,有革命之情,有爱情等。收集材料分析。

2.在指导学生品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抒情方式,并做片段练习。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部分图片,让学生就图片,写抒情片段。

3.大家交流,品评。

“美的发现”,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发现美。尤其是身边的环境,社会,自然等。

可以让学生写一副风景画或出示一张风景照片让学生去把他们的美表现出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美的格言等。

(三)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提到写老师,很多学生会觉得不够新鲜,但实际上尊师重道的传统还是不能忽视的,只是他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具体的含义。许多人成名后依然在回忆记叙自己的老师。

为此,我们可以就尊师的古今中外故事为作文指导的引子。并选择一些著名的学者文人,或有成就的人士,他们在回顾自己的老师时的文章作为范文。结合现今教育改革的情况,引导学生写出教师的时代特点。可以对以往老师进行比较,或写自己心目中老师的形象等等。

本单元写法上要求注意记叙的角度,可以就同一个事例,让学生用不同的人称记叙,感悟不同人称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效果。并且就此比较不同角度的利弊。

结合第5单元举行一次“园丁赞歌”的演讲比赛。

(四)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现在写作讲究创造性思维,讲究创新。那么,什么叫创新?简单地说,咱们不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你根据自己的努力你往前进了一步了,这就是创新了。

那么创新需要什么?从思维的角度来讲,需要联想、需要想像。这个想像,我想咱们把它说得很简单的话,对于写作来讲,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你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然后把平常、日常生活当中储存在自己大脑里面的形象,你加以选择、加工、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就是想像。平常生活里面,你脑子里面储存了不少,看到的、听到的,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嘴尝的时候又有什么感觉;鼻子又闻到什么?把这些感受,你根据需要筛选一下,加工一下,组合一下,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就是想像,是吧?郭沫若那个《天上的街市》哪来的?不就是因为人间有街市吗?他根据他的需要,筛选、加工、组合、创造出来了,大家觉得很感人的那个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紧紧搂定宝塔山”那么怎么来的?不也是因为生活当中有过这样的经历,见过听过?

因此,写想象作文要注意:想象的基础是生活的积累,想象离不开生活;想象的灵魂要真实,必须合乎生活;想象的目标是创新,要求新求异,创造新形象,表达新思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学会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什么是想象?如何想象?

三、教学过程

1.收集学过的课文片段,体会想象作文的写法 2.课堂练笔

(1)可提供图片让学生想象或播放有强烈情节性的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想象,并把想象的写下来。

(2)根据《包身工》提供的材料,写一段芦柴棒和小福子的对话。用“夜晚,二人并排躺下„„”开头,400字左右。

3.学生自由想象,班级交流各自的想法。

4.布置作业:根据写作训练提供的题目,任选一题,完成作文。另一节为讲评。

(五)演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演讲能力已成为考核和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尺度,学习演讲的人越来越多。

本单元的指导重点在于说明演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必要的准备。包括演讲时的表达技巧、演讲词的特点。

教学设计:

1.介绍与演讲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2.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成功的演讲片段,让学生对照教材“指导与探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

3.评价方式,结合第三单元“园丁赞歌”,让每个同学准备一篇演讲稿,组织一次班级演讲活动。

①“园丁赞歌”篇作文完成后,先是在小组里评改交流。主要是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机会,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

②以小组推荐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选六七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演讲。这是对优秀学生的激励,也是从优秀学生身上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很好的途径。同时,通过这次演讲又起到了宣传“尊师”的作用。

四、评价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部分,实际上它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的全过程,从某种角度来看,它的影响还要超出作文教学本身。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如此三维目标为作文评改提供了宏观框架。过去以考试时通行的评分标准作为平时评改作文的依据是有一定的误区的,这实际上是只看到了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对文本以外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作文只是作文活动的结果,平时的作文评价与考场作文评价的最大不同在于,平时的评价“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而考场作文的评价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因此,我们评改作文时,不要混淆过程与结果的区别,而要关注到写作过程和写作态度。

1.从单纯关乎“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扩充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多方面兼顾的评价,尤其要透过学生作文,看到其情感上、方法上的问题和经验,从而加以引导。

2.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对每次作文,可以把相对突出的能力训练点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训练描写,评价重点就是“描写”;训练抒情,评价重点就是“抒情”。这种评价方式具有针对性、阶梯性,有利于不同的学生按自身条件不断取得进步。

3.多元评价。新课标指出: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评价。况且我们一线的教师,由于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备课时间就多,时间显得很紧张,一手包办的作文评改常常不能及时完成,这既影响了反馈的效果,又制约了作文写作的篇数。因此,采用作文评改主体多元化势在必行。即以学生自改、互改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教师选改为辅,家长适当参与。但是,这样做的关键是指导评改(定“法”可依据新课标有关“表达与交流”的第1至6条),落实到位。

篇3: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一、多元表达:展现探究过程

表达的方式有很多, 如: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学生要学会选择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 表述研究的过程与结果;会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 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努力在科学探究中发挥自己的表达与交流的技能。

1. 提供交流舞台

教学片段:教学《各种各样的叶》

教师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 汇报研究树叶的情况。

师:谁先来说说, 你们组研究了树叶的什么?

生1:老师, 我们组研究的是树叶的颜色, 我们准备把树叶按春天的颜色、夏天的颜色、秋天的颜色排出来, 做成标本。

师:就是把一根枝条上树叶的颜色按从嫩到老排出来吗?好是好, 可老师觉得有点不雅, 你说呢!听听其他小组是怎么做的?

生2:我来说, 我们组把树叶的颜色分了类, 还画了下来。

师:哦, 这个主意不错, 说说你们的做法。

生2:我们观察了几棵树的树叶, 发现一棵树上的树叶有不同的颜色, 有全绿的、半青半绿的、半绿半黄的、半黄半棕的、全黄的等, 我们就分人分类把树叶按颜色画下来。

师:观察仔细, 分工合理, 有个好组长。带来了吗?给大家欣赏一下。大家看, 他们小组还真有点美术水平, 表扬。其他小组呢?

生3:我们组研究的是叶子的大小, 拿一片大叶子, 看上面能放几片小叶子, 或一片长叶子上能放几片短叶子。

生4:我们组用尺子量树叶的长和宽。

师:你们两组研究得都很好!还有更好的研究吗?

生5:我们组拿树叶与树叶比较大小。

师:是这样吗? (教师出示两张形状不一、大小差不多的树叶) 这和第三组、第四组研究的方法差不多,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片叶子。这两片叶子哪片大呢?学生纷纷猜测。

师:说说谁的方法更精确呢?

生6:像课本上一样用方格纸来量, 数一数有几格最精确。

师:你真行, 书上小朋友的方法你也借来了。

上面的片段中, 学生对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的描述用到了做标本、画下来、文字表达、记录数据等多种形式。学生们面对的是共同的观察对象、共同的话题———各种植物的叶子, 他们采用了多元的表达方法, 丰富了对树叶的认识, 增进了学生对事物多方面的观察和理解。这样的多元表达给予了他们自主选择的机会, 让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研究的结果。学生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 他们的信心得到了培养, 表达欲得到了满足。

2. 拓宽表达思路

对同一事物的描述还应该从多角度来进行, 这样的表达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加强学生的科学观念。比如在教学《冷水与热水》一课时, 怎样选择判断水的冷热的方法?

师: (教师出示了4杯温度不同的水) 怎样判断这几杯水的冷热?

生1:用手心在杯口上感受水蒸气的温度。

生2:用手直接接触。

生3:用口尝不就知道了。

师:可以吗?

生4:不可以, 应该先看看杯沿上水蒸气的多少, 再去试水的冷热。

生5:我来说 (该生直接上讲台用手指) 。这杯水水蒸气最多, 肯定是最热的, 这杯少一点是第二热的。另外两杯水看不清水蒸气了, 可以用手指去试试。

师:这样行吗?为什么?

生5:行, 因为水面上没有水蒸气了, 肯定不烫了, 可以试试。 (该生伸进手指说不太冷。)

师:同学们, 你们说他们的方法好吗?用手和口直接接触会怎么样?

生7:他们的方法不好, 这样直接接触会有危险。

师:是啊!有危险, 这个词用得好。那你有好办法吗?

生7:用温度计量, 又安全又标准。

面对教师提供的4杯水, 学生对它们的冷热现象进行了观察、思考、分析, 从眼看、手摸到口尝和用温度计测量等。这样踊跃的表达, 促进了学生思路的开阔与明朗, 拓进了学生的表达与交流, 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多维倾听:促进探究体验

学会倾听, 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认知表达给老师听, 给同学听。有了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才有了锻炼的机会;有了和同学交流的才能, 才有了表达能力提升的可能。再如《冷水和热水》的另一个教学片段。

师:还有什么原因可以使热水在冷水中上浮呢?

(学生们静默思考。教师正要提示, 忽然看见一位学生举手了, 教师忙示意他发表意见。)

生:我听姐姐说过, 水好像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可能水的体积会变大吧?

学生把猜测的问题提了出来, 这是他已有的知识经验, 是从他姐姐那里学习来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的知识, 只是还没有和时间很好结合吧!只见教师犹豫了一下, 接着问:“为什么这么猜?”

生: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 知道同样的物体, 体积变大会浮起来, 我想到如果热水体积变大了, 也会浮起来。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如果没让他接着说, 就听不到学生这样真实的想法。我们平时总习惯于“教师讲课, 学生听课”, 试想, 这样的课堂还有让学生表达、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吗?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提倡多维度的倾听。倾听, 不仅仅是学生要倾听教师, 教师也要倾听学生, 这是十分重要的理念, 叫“倾听着的教育”吧!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想法, 倾听他们的想法, 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 以此为根据, 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除了师生之间的倾听, 还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相倾听。学生在相互倾听中, 明白了别人也可以有其他不同的描述, 有利于他们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倾向。倾听是交流的前提, 学会倾听, 是交流的需要, 是对他人的尊重, 没有倾听, 学生不明白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想法, 就无法实现交流。我们在倾听中发现他人的想法, 思路被明晰化、外显化, 交流得以激发。

三、多重对话:提升探究能力

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 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自我反思, 深化学生各自的认识, 有助于激发学生间彼此的灵感, 促进彼此建构出新的假设和更深层的理解, 使每个学生表达出各自的经验和发挥各自的优势, 从而使学生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我们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敢于说、善于说。

在教学《冷水和热水》中验证水在变热的过程中体积和重量有什么变化时, 在学生对热水上浮的原因提出假设后, 一位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做这样的实验,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器材呢?

生1:需要热水和冷水。

生2:需要天平。

师: (师出示天平) 这样行了吗?水拿在手上吗?

生1:用杯子装。

生2:用量筒, 天平上有个碗, 用它。

生3;不行, 天平会生锈的。

生4;对, 天平不能加热的。

师: (师出示试管) 用它行吗? (学生说行) 好, 我们一起合作。

(教师边装水边问“要不要装满?为什么?”学生说要, 如果里面有空气的话, 可能看到的是空气的变化。装满后教师又问“应该用什么塞住管口呢?”学生说用塞子。“用塞子塞住的话, 如果实验中水的体积变大的话会发生什么?”会弹出来。“那怎么办呢?”有的说用纸包住, 有的说不行, 纸会湿的, 还有的说用布包, 也不行, 布湿了会流出来的, 终于有人说用保险膜, 再用橡皮筋扎住。

师:不错的想法, 但如果体积变大的话, 这头会怎样? (师顺手拿起一块气球皮。学生几乎同时喊出来“气球皮”) 对极了, 它有弹性, 我们能看到水变热后的体积会不会变大。现在有了水和装水的容器, 还要怎么做? (学生说让水变热) 怎么给水加热呢?

生:放在太阳下晒太慢了, 用热水加热也太慢, 更快更好的办法是用火烧。 (师出示酒精灯问那接下来怎么做?……)

在学生的提示下, 教师的演示实验终于完成了, 解决了水变热后体积变大重量不变的问题。在本片段中, 教师和学生, 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 对实验器料的选择、实验的设计过程, 一一得到完善。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小组交流、组间交流和集体交流, 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 多种形式的交流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 使学生在交流中能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接受不同的意见, 而且最后能把学生的思路集中到较为科学的一面, 形成比较一致的共识, 为自己的理解建构新的意义, 从而取得认识上的、思维上的飞跃, 交流得以升华。

篇4: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一、立足课堂,结合文本,讲究方法,灵活操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教会学习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在课堂上尽量多创造说话机会。我的具体做法是:(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根据教学需要,多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进行教学。(3)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如中外名著、人物传记、《演讲与口才》等书籍,增加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4)背诵课内课外名篇名句,名言警句,积累成语俗语。(5)利用多媒体,观看课本中节选的演讲、戏剧等,如《我有一个梦想》《雷雨》《哈姆雷特》等。有时也会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如《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等。有时还会看“超级演说家”这样的综艺节目。(6)督促学生看报纸、新闻,了解实事,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必须要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全人类。(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征文大赛等等。所有这些,扩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面,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为高效课堂顺利进行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全面的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写结合,规范要求。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不主动学习,一切都是空谈。我把学生分成小组,以优带差,让表现好的学生影响怠工偷懒的学生,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大部分同学都会有集体荣誉感,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就算表达不好也会主动站起来“说”的。如,我在讲述必修四文言文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的教学时,在培养学生表达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了整体设计,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文本资料了解作者司马迁、班固、范晔,进而了解《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时代背景,了解传主,这是自主学习阶段。

然后,由学习小组组长下达学习任务,分自然段进行文字翻译,生生互检、师生互检。合作学习,基本解决文意,整体感知内容。接下来的课时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合作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到了第四课时,以抓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提问翻译课文。第五课时以探究形式完成课文分析。三篇课文讲完之后,学生以三个作者、三个传主的事迹为材料,任选一个人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结合现实,有说服力,语言优美。学生在“展示交流”时非常自信、从容,表现极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升。

三、示范引领,开发资源,眼中有文,心中有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示范中指导,在指导中示范,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仿,兴趣浓厚,效果更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高,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越强。教师指导的高度、适度、得法是最好的示范作用。要知道,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遵循激励性原则,在每次训练中,都要设法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成绩,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纠正、评价和总结。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以此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敢说、会说、乐说、说好。在“说”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察,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去模仿学习。学生思维的视角决定了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其实,表达与交流的速度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我们知道,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如果表达与思维脱节,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篇5: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1.回顾初中所学过的课文中富于曲折、变化的情节。

2.想一想自己生活中发生过哪些曲折的故事。3.探究一些曲折为文的技法。相关课程标准: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2、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

3、“曲折”构思比赛,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

教学重点:通过课文例子,感受“曲折”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教学难点: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评价任务:

1.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2.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3.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4.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5.掌握几种使文章张弛有致、波澜起伏的手法,学会运用“曲折”写作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共一课时)课前交流:讲课前,老师有三句话和同学们共勉。(生齐读)多媒体显示: 勇敢自信的展示自我

虚怀若谷的欣赏别人 团结友爱的合作学习

一、诗句接龙,激趣导入: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 这个婆娘不是人 举座皆惊 • 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 彩 • 儿孙个个都是贼 惊 怒 • 偷得寿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二、重温经典,再现“曲折”

在我们所学的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课文中,哪些文章波澜起伏充满了曲折变化?(学生根据自己想到的课文,谈一谈曲折之处?畅所欲言)

小结:南宋朱熹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说:“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清代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说的都是行文要奇巧多变,曲折起伏跌宕,才能多姿多彩。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曲折,情感富于变化,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动人心弦、摄人心魄。

我们如何能把事情写的更动人、更曲折呢?有那些可借鉴的方法吗?

三、方法引航,领会“曲折”

(指定每一小组负责一个方法,在小组内合作寻找与这一方法相关的课文内容,举例谈一谈这一方法的作用。)

1.情节突转法(《最后一片叶子》《麦琪的礼物》《项链》……)

突转法,或称之为“翻转法”。所谓“翻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朝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将菲利普朝思暮想、渴盼兄弟荣归故乡的心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情节突然翻转——在游船上他遇到潦倒落魄的于勒时像逃避瘟神似地摆脱了他。这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际关系。2.巧留空白法(《艺术品》《项链》《最后一片叶子》《猫的故事》……)

说满说尽,一览无余,不给读者留下任何思考、想象的余地,这是一种常见的文章病。真正的好文章则是,不仅能准确传递作者欲提供的各种信息,而且善于作虚化,省略处理,留下一定的“空白”,给读者的审美心理以驰骋想象的无边空间。如《红楼梦》中写黛玉临终时高叫:“宝玉,宝玉,你好……”,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什么也没说,然而这留下的空白中,有多少难以言传的东西啊!由引可见,预留空白,是作者有意为之,是为了增强文章表达效果使用的一种手段,其目的在于使“无画处皆成妙境”,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使得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3.巧设悬念法(《梁思成的故事》《猫的故事》……)

悬念,在古典小说里称为“扣子”或“关子”,即设置疑团,不作解答,借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先虚写,后实写,远铺垫,近衬托,疑阵层设,氛围渲染,最后才让所要突出的具体事物露出庐山真面目。通俗地说,它是在情节发展中设置谜面,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盼心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揭开谜底。比如《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的出场,刘备三顾茅庐,几经曲折才见着,就是先虚后实的出场亮相法,这样先虚后实,层层烘托渲染,既让读者受悬念所勾引,急切地往下看,又使读者在最后得到极大的满足。4.设置巧合法(《麦琪的礼物》《艺术品》……)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没有巧合,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人胜,设置巧 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巧合”首先要合乎生活的真实;其次要巧得合理,合乎情节的逻辑性;第三要巧得新奇。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便是个典范:妻子德拉正巧卖掉自己的美发买回丈夫心爱的金表上需要的表链,丈夫杰姆正巧卖掉金表而买回妻子喜欢的一套梳子。这种巧合巧得新,巧得奇,巧得令人绝倒,又巧得使人心酸落泪。

5.欲扬先抑法(《阿长与〈山海经〉》《猫的故事》……)

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又一重要技法。抑扬法有先抑后扬,也有先扬后抑。6.对比鲜明法(《范进中举》《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

对比法可使人辨真伪,明是非,识好坏,促人冷静地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着意刻画了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读者就是通过从这些忍俊不禁的丑态的淋漓尽致的描绘中,看到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的。

小结: 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帐,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因此要达到曲折起伏的效果,首先要注意选材,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只要把握好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必然,如实地、有层次地展现事件的矛盾冲突,反映出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就能显示出一定的波澜。同时,还可以相应地运用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巧和方法。

一篇文章往往综合运用几种方法。这样容易使文章一波三折、平中见奇。但写作时也应注意以下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将事件描写得繁复曲折,但与突出的中心关系不大,徒使文字冗长拖沓。二是情节构思老套,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事件的走向,达不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三是为了叙事曲折而穿凿附会,破绽百出。文章跌宕昭彰,波澜起伏,可以激发阅读兴味,但一定要适度、自然,不可脱离生活、故弄玄虚,或者节外生枝,故作惊人之笔。

我在前一段时间遇到了一件曲折的小事,同学们想不想听?想听我是有条件的,听时认真,适当记录,便于点评。

[教师下水文展示] 教师口述自己的作文片段。

冬天的阳光像一床薄毯子,懒洋洋地盖在人的身上,非常温馨。

上课铃响了,我向教室走去。在走廊里,看到别的班级都安静下来了,唯有我上课的班级异常喧闹,大喊大叫声,此起彼伏,真是人声鼎沸呀!我的好心情一扫而光,心想:“我一定得抓两个典型,杀鸡骇猴。”

我飞奔到教室门口,猛地推开门,大吼道:“上课铃都响了,赶快快静下来,你,还有你,乱成什么样子了,下课后去办公室写说明书……”对着全班又训了几句,正要准备上课,这时,我发现还有几个同学在那里偷笑,我心想:“哎呦,这几个同学心理素质挺好的,我先上课,课下再好好教训你们几个。”我说道:“上课。”班长喊道:“起立!”全班齐刷刷地站起来了,异口同声地喊道:“老师,新年快乐!”我先是一愣,然后恍然大悟:明天是元旦,要放假,学生是提前祝我新年快乐。原来刚才他们如此喧闹是为了……难道是我……此时,班长给我送来了一张新年贺卡,上面写满了63个学生的姓名,让我激动不已。紧接着,团支书也出场了,手里拿着一个信封,走到我面前,用双手郑重其事的交给了我,并严肃认真地说:“老师,这是我们全体同学的决定,现在不要看,请下课再看。”我对全体学生表示了歉意和谢意,然后开始讲课了。我带着兴奋激动和疑惑期盼上完了一节课,下课时我在教室里打开信封一看,高兴地笑了,紧接着是无比的感动,因为这是一份“好朋友”证书,上面写着:永哥同志,经过我们全班同学的慎重考虑,决定授予你“好朋友”荣誉证书,望你戒骄戒躁,努力奋斗,变得更好。

学生们早已忘记了我以前的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只记得我仍然是他们的好朋友。看看他们灿烂的笑脸,再看看“好朋友”三个字,我倍感自责,同时又感到那么地温馨……

[学生多角度评价老师的下水文] “课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老师的作文算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出同学们更好的作品来。

四、思想碰撞,运用“曲折”

以“友情”“成长”“观球(棋、影视、车祸)”为题(选一或自选其它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曲折”之文。

要求:1.能写出事情或心情的曲折变化。2.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温馨提示:1.独立构思 2.组内循环 3.选“文曲星” 学生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佳作,选2-3个小组代表读文章后,学生多角度评价,教师适时点拨。

五、学海拾贝,感悟“曲折” 聊着“曲折的故事”,不知不觉已临近下课时间了。请同学们谈谈这节作文课,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提示:可谈知识方面、情感方面、认识方面……)结束语:

古时称高才文人为“文曲星”,这是否跟“文章之妙,无过曲折”有关不得而知,可袁枚曾这样解读:“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足见“曲”与“星”二者不无关系。——如此看来,若懂得“曲折”为文,大约便离“文曲星”不太远了。

衷心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多积累,多训练,多探究,真正懂得“曲折”为文,我相信我们大家中间一定会出现一批妙笔生花、才高八斗的“文曲星”。附:板书设计

曲折与变化

合情合理

突转

悬念

抑扬

适度自然 空白

巧合 对比

波澜起伏

曲折生姿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激发兴趣、由浅入深、学以致用”,因此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循序渐进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诗句接龙,激趣导入; 3 重温经典,再现“曲折”;方法引航,领会“曲折”;思想碰撞,运用“曲折”和学过留痕,感悟“曲折”。整堂课基本上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懂得了曲折为文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应用。在“方法引航,领会曲折”这一环节,我总结了六种最常用的“曲折”为文的方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其中一种方法。探究过程中做到两点:一是在初中所学过的课文找到运用这一方法的例子,谈一谈是如何运用的;二是总结归纳这一方法的写作中有何效果。学生探究的较为深入,而且学生以课文当范例,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方法的运用,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有些环节的过渡还需再细化和自然些;有些教学顺序要稍加调整会更流畅,效果会更好;课堂的预设多、生成少;时间的分配应再合理些。“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感悟。”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曲折”为文方法的引领,但在审题、立意、选材和构思等方面没能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也没有过多的让学生感悟如何把“曲折”为文的方法真正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在时间的安排上,学生训练和展示成果的时间相对来说太少了,应该更少一些方法的指导,多一些学生的体验、探究、感悟和展示。

篇6:高中语文 表达交流《访谈》教案

访谈者要事先与被访谈者商定时间和地点,而且尽可能以被访谈者的方便为宜。每次访谈尽量不要超时两个小时,否则会使对方感到疲劳和厌倦,影响访谈质量,但也不要蜻蜓点水,半个小时不到就结束。如果被访谈者表示出仍有兴趣,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访谈地点的选择要考虑到被访谈者的感受和心情。被访谈者多愿意在单独场合、僻静环境下接受访谈。

访谈提纲应是一个粗线条的,只列出问题要点和内容范围的提示性材料,在操作中可以灵活修改和调整。一般来讲,拟定初步的访谈问题时要考虑下面四个方面的情况:(1)这个问题有必要问吗?答案将会如何分析和使用?(2)这个问题是否涵盖了主题?其他附带的问题有无必要?(3)这个问题将如何诠释?在获得有意义的回答之前,访谈者是否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其他事情?访谈者是否要从问题中获得对方在态度、喜好、价值、信念等方面的信息?(4)对方是否有回答问题的信息储备?是否允许信息出现偏差?

在访谈中,要以诚恳的态度、轻松的话题为开场白,先介绍自己的背景与兴趣,减少对方对自己的陌生感与不安全感,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然后要说明访谈目的,强调一下访谈的重要意义,并保证对涉及个人隐私的内容保密。

访谈者要注意礼貌,遵循口语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地方化的原则进行。访谈中要尽量用被访谈者熟悉的语言和表述方式发问,做到问题清楚明了,通俗易懂,用对方的语言表述来讨论问题。访谈结束后,访谈者要对被访谈者表示谢意。【访谈实例】

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袁隆平访谈录

记者:最近从电视上看到您做的一个公益广告,我想问从理论上计算水稻最高的产量有多少?

袁隆平: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理论,太阳晒到地球上的能量,有百分之五能够转化成有机物,这么一计算,我们根据长沙的气象记录来算。长沙早稻的产量理论上可以达到2000公斤,晚稻23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3000公斤,潜力相当大。一般理论值是达不到的,我们打个对折,早稻可以搞到1000公斤,晚稻可以搞到1100公斤,中稻可以达到1500公斤,实际上水稻的最高产量在我们国家是1100多公斤,中稻,搞到1300至1400公斤我看小面积还是可能的。潜力还很大。

记者:您的研究所是专门研究杂交稻的吗?

袁隆平:我们研究所两个主要任务,一个是优质米,这原来也是科技部下达的重点项目,改良早籼稻的品质。第二个是超级杂交稻。农业部有两个指标分两期实现,第一期是在2000年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第二期是2005年800公斤,争取提前两年。这次给我一个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也是一个极大的动力。

记者:您说要提前两年完成这个目标,现在是不是进展很顺利呢?

袁隆平:我们在试点田里发现了比亩产700公斤增长8%到10%的苗头,所以我有信心。另外我们有一种新的栽培技术,它又可以增产10%左右。

记者:假如爬珠穆朗玛峰的话,越接近顶峰时越困难,那么,这700公斤到800公斤之间,越接近的时候越难,这个您有思想准备吗?

袁隆平:我跟我的同事们曾打了个比喻,一个高产的优良品种就像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高大的体形,架子要好,第二个是要有充沛的体力。一个优良品种的培养,我们对它形态的改良,这就是架子,另外,我们比外国人技高一筹的是杂种优势,国外现在搞超级稻,主要是形态改良,但是没有杂种优势。因此它的活力不强,我们具备了优良形态和亚种间的杂种优势,再加上精细的栽培技术,就可以培养出超高产的品种来。

记者:搞育种时间很长,有的人一辈子也可能出不来,袁先生您有哪些经验?

袁隆平:我没有什么经验,只是一点肤浅的体会。我在科研道路上有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没有好的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另外,我们要实践,要实干,要真的流汗,我认为灵感在科学研究中与艺术研究中有同等重要性,一首好诗、好画可以流传千古,科学研究也一样,你要去捕捉它,灵感是你的知识、经验、追求、思索综合在一起升华的产物,是在某一个外在因素的作用下突然碰出的火花,那火花一闪就没有了,所以我重视灵感,抓住思想火花,它来无影去无踪的。再有就是机遇,有很多人辛辛苦苦,汗水流得很多,但没有出来成果。机会有的是,要做有心的人。记者:听说您小提琴拉得不错,您什么时候喜欢上小提琴的?

袁隆平:我读大学的时候有几个同学会拉小提琴,我也跟着拉,我拉提琴用湖南话讲是“豆把提琴”,是乱弹琴。

记者: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您每天是怎么生活的?

袁隆平:我这个人啊,我毕业的时候人家给我作鉴定有两句评语,我认为特别恰当,是“最爱自由,特长散漫”。其实就是自由散漫。我生活没有规律,杂得很,我那办公室乱七八糟的,我不要人给我清,你要给我清我反而搞不清楚了。我总是丑媳妇怕见公婆,你们记者来了要拍个照,我总是觉得糟糕了,后来我不怕了。有一次我看到爱因斯坦的办公桌比我的还乱,哈,那个衣服也是不修边幅啊,我说不怕了不怕了,凌乱里面有凌乱美!我这个人过了70岁以后个性像小孩子一样的,跟那些年轻人都合得来,讲故事啊、打麻将啊,钻桌子他们钻我也钻,而且他们硬要我钻才高兴,我就不服气,硬要把他们打得钻。记者:早年您的母亲并不愿意让您学农,是吧?

袁隆平:我是自愿学农的,这个说起来很巧。我生长在大城市,可为什么学农呢?我在一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大概六岁,在汉口,有一次郊游,我们老师就把我们带到一个私人办的园艺场,哎呀那个桃子红红的,长得特别好,那个葡萄一串一串的,那个花也特别好。那时候正好演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那个奶牛一挤呀„„葡萄一伸手就摘下来了。那是从小的印象,后来,我说老实话,后来土改呀什么的,看到农村那么落后那么贫穷,我说早知道农村是那个样子我就不学农了。(晓佟《北京晨报》 2001年2月23日)【访谈策划】

篇7: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

知道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分析、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唐朝文化和各国交流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通过对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险,出国远行,学习交流的事迹介绍,启发学生不怕困难险 阻、勇于开拓以及 对事业执著追求精神。

玄奘、鉴真等人热心于文化交流,成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节,其业绩值得后人景仰。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开放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难点

内 容多,头绪杂,古今地名比较陌生,学生掌握可能有一定困难。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过的唐朝历史用一些词语来形容这一朝代?(一般都会涉及到繁荣、开放等词)老师归纳,导出开放、交流。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导学案自读课文,勾画重点知识,完成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并将自学中发现的 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一)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 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二)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课的重点难点问题。

1、词语解释: 遣唐使

2、在诗歌中学习历史、文学与历史

3、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

4、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路线

5、国际性大 都会长安(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唐朝时候为什么世界各地的人们要飘洋过海、不远万里地到中国来?(先概括再举例)中国又是怎样对待外来文化的?(先 概括再举例)产生了什么影响?对今天的中国 有何启示?

【引导】本题主要考察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和唐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飘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例如日本派遣 遣唐使来中国等。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例如接受佛教(玄奘西行)、伊斯兰教等文化。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课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六、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教师寄语: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拓展训练习题详见导学案。

篇8:设计的表达与交流教案

一“表达与交流”的目标文化

语言表达是个性化、创造性的思维实践活动, “表达与交流”教材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写作的方法和能力、把握口语表达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良好的写作和口语交际素养。

“表达与交流”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高中生的言语行为素养, 引导学生学习掌握作文写作与口语交际的基本知识, 写作中能灵活运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口语交际中能恰当得体地进行表达, 做到树立自信, 尊重他人, 说话文明, 仪态大方, 善于倾听, 敏捷应对。在写作与口语交际联系和实践中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培养个人独特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世界, 形成个性化的思维和文化精神。正如朱自清在谈及语文作文教学目标时所说:“写作是基本的训练, 是生活技术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

文化素养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中有重要地位, 作文和口语交际教学应是真实而有效的, 能在个人文化素养方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表达与交流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立人”的基础上“立文”“立言”, 引导学生在文化的氛围中感受文化、表现自我、传承文化, 并结合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培养具有实际写作与交际能力的健全人才。

二“表达与交流”的功能文化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教育中引导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培养个性化的言语能力。

语言是实用的交际工具, 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 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 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奠定基础。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 培养表达与交流的综合素养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从语文教学角度看, 表达与交流能力的提升将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文化的交流开拓更广的空间。正如倪文锦教授所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个正常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人类的思维成果也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而得以巩固和发展的。”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表达与交流”教材的编写突出了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 对实际教学和文化传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表达与交流”的内容文化

高中必修教材中“表达与交流”内容以主题为单位, 内容设置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潜能,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贴近生活, 形式丰富多样, 体现人文关怀。

写作教材的编写突出实践性, 每个主题包括话题探讨、写法借鉴和写作练习三个部分。话题材料贴近生活, 启发性强, 写法分析浅显易懂, 操作性强, 练习题主题鲜明, 兴趣性强。教材的选编体现了教材辅助学习的多种功能, 在学生的写作学习和训练中以更真实、更有效的形式和结构促进学生的学习。口语交际教材内容分为指导与探究、实践与交流两个部分, 教材内容以丰富的知识和实例为主, 以网络知识作为补充, 拓展学生的认识。该部分教材体现出活动性, 在交流训练题目中, 突出交际活动的要点和要求, 隐含着交际对象的关系构建。

写作与口语交际作为两个部分编排在教材中, 两者有密切的联系, 相互融通, 共同构成表达与交流教学内容的整体, 其内容可分成选文系统、训练系统和指导系统。选文来源于阅读教材中的部分文章、古今中外经典的文章, 有中学生的作文实例及网络中的作文素材。训练系统的内容丰富多彩, 要求适度, 多为材料作文。指导系统由作文实例和分析材料组成, 供学习者分析参考。教材的内容系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 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 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地位。

“表达与交流”类教材在内容上体现着人文性、时代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教材的选编符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 有利于教师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 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言语生命成长, 有益于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的积淀和形成。

四“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

根据教学目标要求, “表达与交流”教材的使用应从学生学情出发, 培养、呵护学生的表达兴趣和习惯, 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和口语交际中的文化素养, 建立健全其人格精神。

写作和口语交际是实践的学习活动, 教学中应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写作和交际实践活动, 在其中培养表达兴趣、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同时, 写作和交际教学应注意联系生活、回归生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真实体验生活和人生, 关心社会和自然, 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真实表达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写作和交流习惯, 以积极的态度促进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生命, 鼓励学生真实、自然地表达。

表达与交流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言语活动。作文和口语交际教学可提供多样的训练供学生选择, 选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肯定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个性和创造性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 可指导学生从丰富的图书、报刊、网络、音像资源中发现信息, 促进自己写作与交流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时代合理使用信息资源。

从文化视角关注语文新教材, 可以发现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教材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教学中应注重课程文化的建设, 利用新教材的文化特征促进高中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和语文课程改革的前进。

摘要:语文教材是优秀文化的载体, 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从课程文化角度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 中“表达与交流”板块教材具有丰富的文化特征, 本文就该类教材的教学目标、教材功能、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探析, 结合教学提出建议, 以促进“表达与交流”的教学。

关键词:表达与交流,文化,目标,内容,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任桂平.文化视野中的语文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4]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论教本与写作[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21

[5]倪文锦.认识语文学好语文[J].语文教学通讯, 2002 (6)

上一篇:妈妈600字精彩作文下一篇:猴子抢食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