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开发工作总结

2024-06-08

系统开发工作总结(共8篇)

篇1:系统开发工作总结

课程综合论文系统开发总结

经过了两个月紧张而有序的系统开发,收获颇丰,感触颇深。现下分经验收获、教训反思、下步设想三大部分总结如下:

一、经验收获

1.编写程序前,对已完成设计构思的系统进行主次分析,排好功能实现顺序,列出程序编写步骤,对于理清编程思路很有帮助。人的逻辑思维可能很发达,在设计当中可以不用笔记,在脑中就能想好三到五个功能的逻辑关系和编写步骤。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大系统下分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下分多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下分多个功能页面,功能页面下分多个子功能,而且子系统、功能模块、功能页面、子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张复杂庞大的逻辑关系网。这就需要我们在原先做好设计流程图上,系统规划,全面分析,逐步细化、反复斟酌、推敲,然后列出编程计划。

2.善于借鉴他人的成果,实现自己的功能,可以有效地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快速提高编程能力的最佳途径。借鉴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不是简单地拷贝别人的源代码,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你会因为系统经常的报错,却束手无策,最后将其认为是鸡肋而抱怨连天。应该是先要分析读透他人的程序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然后将这些功能块与自己的功能块融合。比如在短消息功能模块中,如果只是单凭自己凝思构想的话,可能也会设计得很好,但是在一两个星期内完成是不可能的。后来发现了《自动化办公系统》有相同的功能模块,开始只是简单代码拷贝、粘贴,结果可想而知,出现了一大堆的错误。后来只好深入解读其编程思路,先是了解其数据库相关表的关系和作用,根据数据预测各个字段的用途以及之间的数据关系,然后理解每个代码块的功能和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自己又认真敲打了一遍。经过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对于程序编写时在规范性,安全性,高效性上的要求和运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对于我一个编程新手来说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3.及时、清楚、完整的工作日志,有利于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有利于提高编程效率。工作日志是指将工作中出现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下来。写工作日志就像是记录流水帐似的填写事件的相关要素,看似简单的工作记录却蕴含着很深的学问,工作日志需要包含哪些要素才能记录完整、一目了然的事件?日志要如何记录、分门别类才能更有利于以后我们的在学习?我是这样做的,以一天为工作节点,睡觉之前回忆今天所完成的任务,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自己有什么心得体会,以表格形式,字段要素依次为:时间、事件、重点难点、解决死路、心得体会,把事件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还可以按照时间、困难等级和心得体会来分类,以方便以后查阅学习。

4.每编完一个功能,应及时与其它完成功能一起测试,运行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开发。这样做是为了在测试时如果出错能很方便地找到出错的环节和病因所在,我们称之为“step by step”(一步一脚印),对于一个初级的程序开发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对于编程人员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来不得有半点差错的,每一个功能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如果一环出错,将会对系统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最可怕的危害是它有可能会成为系统的一个隐形的漏洞或是黑客工具的后门。

二、教训反思

1.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当。当我进行程序开发的时候,发现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到用时却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只好重新学习基本知识了。如果以前把知识学得透彻点,理解深刻点,也许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反思自我,归其原因:不是当时的学习不够认真,而是缺乏对知识点的运用实践;对于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编程人员来说,只是理解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当时没有经过编译、运行、调试的过程,很快就会忘记的。

2.学习目标不专一。我们都知道在学习的时候是最忌讳这个还没学明白就去学那个的,结果当然是哪个也没学明白。VS.NET中微软本身就提供了有很多的控件,再加上它支持第三方提供的控件,这么多的控件各有各的特性,要想运用这些控件就必须了解它提供的接口和性质。由于多数是免费的控件,在控件介绍上就比较模糊或者根本就没有,在学习上造成很大的阻碍。这个没学好,就想用另一个,造成学习不深入,学习效果不好。

三、下步设想

1.文章的类型应该有动态添加功能。论文分为“学员论文”、“示范论文”、“论文题目”三大类,只是从整体上粗糙地进行分类,不利于学员的人性化学习。我们还可以从论文的研究方向、深度、等级等进行细化分类的。研究方向可以分为:军事理论、情报分析、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计算机等;性质可以分为: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等;等级可以分为:一、二、三或优、良、中、一般、差等。细化分类后的文章更有利于学员的阅读学习,学员可以根据论文的研究方向进行搜索相同方向的学习,也可以根据论文的性质进行学习,还可以把自己的论文与不同等级的论文进行对比,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XML,减少数据库的负担,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根据XML是一种数据流不同验证就可以直接通过防火墙,高效的数据传输可以有效地在胖客户端快速显示几千字甚至上万字的文章。一篇文章所占的空间并不大,最多也是几百KB,但是资源一多,文章的数量很有可能超过几百万篇,至少占几个G的资源,而一般来说数据库要运行这么大的数据是很困难的。

3.增加RSS阅读器,将最新的文章提供给其它的网站。这样可以增强本网站与其它网站的联系性,也可以在网络的无限空间里有效地推广我们的网站。

篇2:系统开发工作总结

系统管理

指导老师(李政忙老师)

开发团队成员:

姓名: 杨正明

姓名: 胡友文

姓名: 赵 坤

姓名: 卓仁慧

姓名: 肖远林

姓名: 李茂良

姓名: 宋 洁

总结书写人:宋学号:学号:20094042073 学号:20094086066 学号:20094042044 学号: 20094082052 学号: 20094084012 学号:20094084032 学号:20094171085

20094171085

系统开发总结

我们小组经过了这几个月的紧张而有序的系统开发,收获颇丰,感触颇深。现下分经验收获、教训反思、下步设想三大部分总结如下:

二、教训反思

1.学习与实践的结合不当。当我们进行程序开发的时候,发现以前学习的知识点到用时却忘得一干二净了,也只好重新学习基本知识了。如果以前把知识学得透彻点,理解深刻点,也许在开发过程中可以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反思自我,归其原因:不是当时的学习不够认真,而是缺乏对知识点的运用实践;对于像我们这样“半路出家”的编程人员来说,只是理解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当时没有经过编译、运行、调试的过程,很快就会忘记的。

2.学习不精,对VFP的学习只是一些简单的肤浅的了解,导致我们在设计的时候,程序指令混乱,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麻烦,最后还有很多都是借鉴的老师上课时候讲的,才得以完成。所以VFP没学好,也是我们的教训之一。

3.在做系统的时候,没有经常讨论,而是各自做各自的。没有沟通,导致我们再系统设计的时候的环节出现短时间的断裂,这是很不好的一点,以后一定要改正的。不然要是真正做系统的时候,会耽误很多东西。

二、经验收获 1.编写程序前,对已完成设计构思的系统进行主次分析,排好功能实现顺序,列出程序编写步骤,从系统规划对于理清编程思路很有帮助。人的逻辑思维可能很发达,在设计当中可以不用笔记,在脑中就能想好三到五个功能的逻辑关系和编写步骤。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大系统下分多个子系统,子系统下分多个功能模块,功能模块下分多个功能页面,功能页面下分多个子功能,而且子系统、功能模块、功能页面、子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张复杂庞大的逻辑关系网。这就需要我们在原先做好设计流程图上,系统规划,全面分析,逐步细化、反复斟酌、推敲,然后列出编程计划。

2.善于借鉴他人的成果,实现自己的功能,可以有效地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是快速提高编程能力的最佳途径。借鉴他人的劳动成果并不是简单地拷贝别人的源代码,如果只是这样的话,你会因为系统经常的报错,却束手无策,最后将其认为是鸡肋而抱怨连天。应该是先要分析读透他人的程序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自己的思想,然后将这些功能块与自己的功能块融合。如果其中有些内容只是单凭自己凝思构想的话,可能也会设计得很好,但是在 短时间内完成是不可能的。这次系统考试,开始只是简单代码拷贝、粘贴,结果可想而知,出现了一大堆的错误。后来只好深入解读其编程思路,先是了解其数据库相关表的关系和作用,根据数据预测各个字段的用途以及之间的数据关系,然后理解每个代码块的功能和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自己又认真敲打了一遍。经过这么一个完整的过程,对于程序编写时在规范性,安全性,高效性上的要求和运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对于我们一个编程新手来说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3.及时、清楚、完整的工作笔记,有利于快速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有利于提高编程效率。工作笔记是指将工作中出现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下来。写工作笔记就像是记录流水帐似的填写事件的相关要素,看似简单的工作记录却蕴含着很深的学问,工作笔记需要包含哪些要素才能记录完整、一目了然的事件?笔记要如何记录、分门别类才能更有利于以后我们的在学习?我是这样做的,以一天为工作节点,睡觉之前回忆今天所完成的任务,遇到什么困难,怎样解决,自己有什么心得体会,以表格形式,字段要素依次为:时间、事件、重点难点、解决死路、心得体会,把事件相对完整地记录下来,还可以按照时间、困难等级和心得体会来分类,以方便以后查阅学习。

4.每编完一个功能,应及时与其它完成功能一起测试,运行无误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开发。这样做是为了在测试时如果出错能很方便地找到出错的环节和病因所在,我们称之为“step by step”(一步一脚印),对于一个初级的程序开发者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对于编程人员来说每一个环节都是来不得有半点差错的,每一个功能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如果一环出错,将会对系统造成不可估计的影响。

篇3:系统开发工作总结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就是指图书馆馆员处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中,承担培养专业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下完成本职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具体而言,其具备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信息素质、技能素质和创新素质。

一、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合作关系是图书馆馆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也是图书馆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推动图书馆事业向前发展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程焕文先生曾将图书馆的精神总结为爱国、爱馆、爱书、爱人。具体落实到为读者的信息服务工作的过程中,就是对图书馆事业富有忠心,对读者富有爱心,对工作富有责任心,视读者为上帝,默默耕耘和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图书馆员应从思想观念上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发扬奉献精神,忠诚图书馆事业,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二、精炼的业务素质

业务素质包括图书情报知识、计算机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外语知识等。

1、图书情报专业知识。

图书情报专业是建立在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分类学、目录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和精通这些学科的理论知识,才能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需要,独立地完成文献信息的采集、加工、整序、保管、流通等业务工作。

2、计算机知识。

现代化的图书馆,计算机已应用于文献采访、编目、储存、检索、阅览等主要环节,计算机已代替传统手工操作,成为图书馆为读者进行信息服务的最基本工具,计算机操作成为了图书馆馆员必备的基本条件,所以学习新技术已刻不容缓。现代的图书馆员应努力培养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努力钻研新技术,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素质,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需求。

3、相关学科知识。

现代化图书馆要为众多的、不同层次的、不同专业的读者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员除了具备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还要熟悉不同领域的相关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博学多才,进而增强和提高有关信息的搜集、处理、综合评价和准确提供信息服务的业务能力。

4、外语知识。

随着网络化的进一步扩大并与国际接轨,世界各国的文献信息都将成为读者利用的内容,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掌握也都需要较高的外语水平。因此,图书馆员应当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并运用它在获取更多知识、信息的同时为读者、为国际的信息交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高深的科研理论素质

图书馆本身应该是一个学术机构,而不是简单的教辅部门。图书馆员本身应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利用各种手段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定题服务、跟踪服务,做深层次的参考咨询和知识的组织、分析、综合工作,为教育、科研、训练提供深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的图书馆员,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更应具有提升自我管理水平的科研理论素质。

四、筛选信息的素质

图书馆员是信息服务的主体。美国图书馆学会认为所谓信息素质,“是未来资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信息素质就是人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一种基本技巧。当今时代称为信息爆炸的社会,要在如此巨大的信息中选择和利用有用的信息,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员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具备迅速获取信息的能力、高效率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快速将信息传递到用户手中的能力,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图书馆员对网络信息应有识别能力,有选择地筛选,加工适用于读者的信息,成为读者使用信息资源的导航员。

五、勇于创新的素质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关键在创新,而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当代的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开拓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工作中要勤奋思考、善动脑筋、勇于开拓,勇于探索有利于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机制、新领域,创造新的成果。

摘要:随着现代远程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网络课程开发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改进网络课程开发的管理模式,提高网络课程开发的工作效率,是我国现代远程教育面临的挑战。本文浅析了网络课程开发工作流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篇4:系统开发工作总结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数控技术专业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可以理解为工作过程的解构和学习领域的建构。以数控技术专业所面向的数控设备操作岗位群为例,其工作环境可以形象地用“人”、“机”、“料”、“法”四个要素来概括,同样,数控设备操作所对应的学习环境也由“人”、“机”、“料”、“法”四个要素构成,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见图1:

对于工作环境中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联系的分解,可以构成数控设备操作岗位群的主要工作任务(见图2),将解构工作过程得到的工作任务所整合的行动领域,以职业成长和认知规律进行重新建构,就得到了这一岗位群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见图2)。

二、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开发

1.课程内容的选取

基于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对应关系(图1)我们可以看出,在工作环境中贯穿着两条主线:即产品的制造过程和员工的工作过程,因此在学习环境中对应的也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作品的制造过程。应该说产品和作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但源于机器或设备使用要求的产品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虽然我们经常听到“产品与作品合一”,但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两者之间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工作环境以产品为中心,而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到这一因素,工作环境中的产品不能简单地移植到学习环境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规律加以变化、提炼才能以课程内容(“作品”)的形式出现。

课程内容获取的另一有效渠道是职业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以数控技术专业为例,所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如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等)本身就是对其职业共性工作任务的一种描述,因此,将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加以具体化、进行物化,可以有效地转化为相应的课程内容。

2.课程资源设计的关联性

在将工作过程进行解构以重构学习领域(课程)的过程中,容易割裂各学习领域(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课程的项目或任务仅仅从课程角度出发,不能服务于整个工作过程,难以满足专业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直接表现就是不知道學习这门课程后有什么用。

课程资源的关联设计是参照贯穿工作过程的产品考虑的,在工作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相同的产品会以图纸、毛坯、半成品、成品等多种形式出现。因此,针对学习过程,以“传动轴的数控车削加工”学习过程为例,在识图与制图课程中以“传动轴零件图绘制”形式出现,在机械测量课程中以“传动轴加工精度检测”形式出现,以此类推,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过程中,以相同、相近、相关联的素材贯穿各个学习领域(课程),将课程与工作过程紧密联系,使各个课程之间互相关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课程资源的拓展性

课程资源的拓展是解决学以致用、活用的关键,通过课程资源的拓展,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迁移。以“机械测量”课程为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资源可能是“一级圆柱齿轮减速箱主动轴零件精度检测”,但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及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可以将这一项目演变为:“简单阶梯轴精度检测(只包含长度和直径测量)”,“多特征复杂阶梯轴精度检测(包含孔、螺纹、沟槽等多种特征)”,“减速箱主动轴精度检测(包含多个特征的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检测)”等等,实现测量要素、测量方法、测量用具的递进拓展。除此以外,在测量环境上,也可以由实验室内的离线检测递进拓展到在真实加工环境下的在机床上的在线检测。

课程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数控技术专业教与学质量的必要保证。而工作过程系统化不仅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和手段,更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前提下课程开发建设的原则。

篇5:数据库系统开发总结

1.掌握SQL的基本语法,重视SQL语言的基本编程

2.针对数据库应用项目编程,从总体功能出发进行系统功能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在设计的基础上,灵活编程和调试程序,做好调试记录。

本学期所学内容要点:

第一章

数据库有关的基本概念、、DBMS的功能、E-R模型、SQL SERVER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

SQL SERVER 的系统数据库、重要的系统表、主要的工具

第三章

T-SQL 语言---语法、常用函数

第四章

创建、修改数据库

第五章

1.创建与管理表

2.数据的查询---与第七章结合3.增、删、改

第六章

1.创建与管理视图

2.创建索引

3.存储过程的设计、触发器的设计

4.游标

第七章 查询

第八章

数据保护

1.安全性

2.完整性

3.数据库的回复

第九章

篇6:仓库管理系统开发个人总结

在仓库管理系统开发中我负责的是模块设计,尽管开始遇到很多问题,但是还是解决了,接下来分享一下我的收获与感想。

总的来说,这次的实践我明白了软件的开发流程大致分为以下5个流程:

1、问题的定义及规划:此阶段是软件开发与需求放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做的好,将为整个软件项目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同样软件需求也是在软件爱你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深入的,因此,我们必须定制需求变更计划来应付这种变化,以保护整个项目的正常进行。

3、软件设计:此阶段中偶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还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4、程序编码: 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化为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在程序编码中必定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5|、软件测试:在软件设计完成之后要进行严密的测试,一发现软件在整个软件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阶段分为单元测试、组装测试、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

原来我以为软件开发就只需要写代码,前期的不那么重要,原来我错了,前期很重要,前期的文档设计没设计好,后期没法写,没法维护,我觉得前期这个需求文档应当首先提交给技术研发部门的负责人以及核心开发人员。由开发团队对其进行技术和风险分析。如果对此需求统一有异议的地方,需要返回给产品团队,重新修正需求。反复如此,直至需求完善准确,细致,清晰。

前期规划就像高楼的地基,如果马马虎虎,就算是一块砖块没摆好都可能导致整个高楼建设的失败。在规划中我认为,交流永远是需要双方积极主动,能认真听取每个人的建议。前期工作思维不慎重,不细致,不认真,不够完善,将产生连锁效应直接导致整个工程和项目的失败。这种失败可能表现为:第一种,软件按需求实现但是功能根本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第二种,功能都有了,软件没有

达到可用性、易用性。对于第一种,当然是因为前期规划疏漏了某些细小功能,没能把需求文档做完善。应该是规划工作做的还不够认真和细致。对于第二种情况,我认为更多是在产品设计规划方面经验还不够成熟。这种问题应该是很难避免的。因为每种新产品对产品团队来说都很陌生。即使以前做过类似的东西,也难免面面俱到。这只能通过不断努力和认真的态度来弥补。

在本次的实训中,除了让我明白工作中需要能力,素质,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去完成一个任务,懂得了享受工作。当遇到问题,冷静,想办法一点一点的排除障碍,到最后获取成功,一种自信心由然而生,这就是工作的乐趣。有时候也需要虚心请教,从别人的身上真得能学习到不自己没有的东西,每一次的挫折只能使我更接近成功。除此以外,我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如何更好地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这次所学知识与实际的应用,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让我大开眼界。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一个初审吧!这次实习对于我以后学习、找工作也真是受益菲浅,在短短的一个星期中让我初步从理性回到感性的重新认识,也让我初步的认识这个社会,对于以后做人所应把握的方向也有所启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会成为我今后成功的重要的基石。

篇7:系统开发工作总结

(新产品、产业化)

开发工作总结

一、项目背景

1、立项背景

根据市场调查:我国普遍使用的热水供应系统有几种:燃煤炉、燃油炉、燃气炉、电热炉;但是由于近年传统能源和燃料供需矛盾紧张,市场价格上扬造成烧热水的成本增加,而且由于传统热水供应系统的污染大、原料供应不稳定、能源利用率低等原因,造成许多对热水需求量大的行业和单位纷纷转向使用新型能源的节能型产品。市场上不断涌现出了以太阳能、太阳能热泵、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等利用清洁能源的供热系统。有了稳定的能源系统,但是如何能按用户的用水情况及时调整机组的运行,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实现智能化管理供水系统,成了摆在许多用水大户面前的难题。

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1)、需要配有专职人员每日值守。

(2)、凭经验操作,很难满足用水高峰时、低谷时间段差异所造成的补水不及时或水量过剩的需求。

(3)、不能按设定时间提前加热,合理安排计划供水。如学校的用水高峰期在周一至周五的16:00至20:00,而烧够8吨水箱的水所需的时间为几个小时,工作人员没有及时操作,错过时间,则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热水给学生使用。(4)、烧热水过程中,必须要时时查看水量、温度、燃料情况。存水量小时,必须及时开关阀控制进出水;温度达不到要求时,要及时加大火力烧水。(5)、人工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安全隐患,影响到操作人员安全。(6)、人工管理过程中不容易即时发现烧水设备的故障。

(7)、如何同时调整和控制多台机组工作状态,能稳定提供热水满足需要,消除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人为操作、气候差异、水箱容量等因素的影响,节约能源消耗。

为了解决以上热泵供水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的难点,本项目——太阳能热泵高效智能控制系统应运而生,配合太阳能热泵机组,可轻松定时启动

太阳能热泵机组;预设温度、时间、水位等参数;通过采集参数对比,自动切换三种循环加热状态;实时显示能效比、机组运行状态的各种参数。不需要专职管理人员开关阀、通断电、加燃料等操作,不需要时时查看水量、温度等参数,避免烧干水、烧水过剩、系统能耗不合理等情况出现。

对于学校、宾馆、医院、桑拿浴室、企事业单位等用水点多、用水量大、用水时段差异情况复杂的用户,使用本项目管理太阳能热泵供水系统后,不但能减少运输和存贮燃料的压力,减轻管理人员工作量。特别是自动调整用水高峰低谷时段机组忙闲工作状态和补水方式,能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消耗,降低烧水成本和管理成本,为用户节省一笔不小的开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国内目前只有少数几家大公司从事相关供水控水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我公司的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区内空白,成为广西第一家率先拥有生产热泵类智能控制系统的公司。

本项目是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生产与技术能力的基础上对原有的供水系统进行升级与功能的强化,实现太阳能热泵高效智能控制系统产业化,对迅速占领广西市场、全国市场,为市场提供高效节能的智能控制系统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产品在全区乃至全国的影响面及销量,满足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势在必行。

经调查研究,公司于2006年正式成立项目小组进行研制开发,2006年8月南宁市经委立项(南经高新[2006]5号),获得南宁市技术创新资金补助款壹拾万元,用于文件规定的技术创新项目,不足部分由本公司自筹解决。

二、主要内容

包括:技术、市场、效益,重点突出项目的创新点,在国内外的技术水平;项目的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总体技术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

本项目采用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模糊控制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数字控制技术,进行智能控制产品开发,实行点对点控制,并实现产业化。太阳能热泵高效智能控制系统主动调整热泵系统的忙闲状态,有效提高能效比。本系

统的创新点在于可编程设定按小循环/大循环/直接三种模式运行加热。将三种加热方式集于一身,充分利用三种加热方式的优势互补。而且实现即时电子水位显示及控制;全中文显示系统运行的重要参数,让用户实时了解热泵系统的工作情况。目前市场上未见适用在太阳能热泵供水系统,而且功能齐全、模块化组合、产业化的项目。

高效:利用流量计、温度传感器、电导式水位传感器、球阀及球阀驱动器等数据采集元器件,实时将热泵系统的参数采集并传送到主控制器,主控制器判断并发送相应的控制指令给系统,能大大缩短热泵系统机组、循环泵、智能加热柜的响应和执行操作的时间、工作状态切换速度快,高效完成主控制器发送的各项指令。

节能:本项目能够综合用水情况、环境温度等因素,自动调整机组运行时间,合理有序调整多台机组忙闲状态,减少机组的低效运行时间,大大节约人力、财力和能源的消耗。

智能控制:利用本公司的技术优势,编写嵌入式软件,结合单片机对热泵系统进行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用户只需预先设定好相应的时间、水位、温度等常用参数,便可通过本项目自动控制太阳能热泵系统运行,完全不需要专职看守人员。

设计工艺:回流焊接工艺、波峰焊接工艺、浸焊工艺、热熔工艺、焊接工艺、扭力测试工艺、计算机通讯测试工艺、计算机串行接口测试工艺。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大公司从事相关热泵供水系统的研制开发工作,而且大都只是针对某一客户需求开发其专用的控制系统,并未实现产业化。而有些控制系统的开发则是直接依附在机组控制电路上进行简单功能控制,用户在购买多台机组的同时重复投资在控制装置上。

国外也有相关的技术,但是国外由于研发核心的嵌入式软件和硬件设备费用高,所以产品价格和维护成本也偏高。我国目前只从国外引进热泵机组重要零件,进行热泵机组的组装和生产。我公司的自行研制的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区内空白,成为广西第一家率先拥有生产热泵类智

能控制系统的公司,完全拥有产品的知识产权。

经查新,我公司开发的太阳能热泵高效智能控制系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区内空白,引领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潮流。

项目的总体目标(包括:项目总体技术目标,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目标)。

三、项目组织

介绍单位围绕完成项目,在项目研发制度、研发机构组织、人员配置方面做的组织工作,以及项目进度规划,负责人员落实情况。

2006年1月至2006年2月,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确定技术及工艺参数,验证设计方案。

2006年2月至2006年9月,嵌入式软件设计开发,硬件开发,测试,完善技术文件。

2006年10月至2007年1月,购设备、样机生产及小试。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中试生产,试点工程运行。

我公司以陈永林总经理为领导核心,产品研发队伍强大,杨宗光副总、刘成文、黄庭华等多名资深工程师各自带领的项目开发小组,负责公司新产品的设计、开发,核心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生产部拥有多名优秀的技术骨干人员,曾萍副总带领的一流销售团队,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多个省市地区有着优秀的销售业绩。

四、项目实施

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控制结构,由一个主控器通过RS485通信网络操纵一至多个智能加热柜进行相应的工作。而每个智能加热柜能控制一至两台热泵机组。

采用分布式控制结构的好处是,可以根据实际的工程对机组数量的需求,灵活的组建系统(配置相应数量的智能加热柜)。而参数设置、运行状态显示、定时控制、供水、回水、保温控制等都是每个系统必备的功能,则由主控制器来完成。

分布式控制的难点是通信的可靠性问题。热泵控制系统是工作在强干扰的环境下,在实际工程中,通信线路的走线与强电的走线相互平行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通信的可靠性是整个系统成败的关键因素。我们除了在硬件方面采用了抗干扰措施外,在软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控器与智能加热柜之间的通信数据采用严格的检验机制,确保了通信数据的可靠性。另外在强干扰下,MCU的通信功能可能会暂时失效,在软件上也采用了必要的措施,使MCU能自动恢复通信功能。

主控制器采用了双MCU的结构,一片MCU实现参数输入及显示和时控功能,并和上位机进行通信。另一片MCU实现具体控制功能和水位、温度检测;并与下位机(智能加热柜)进行通信。两片MCU之间使用I2C总线进行通信。MCU之间的I2C通信与MCU通过RS485与下位机(智能加热柜)进行通信时,容易产生冲突,从而造成上位机与下位机之间的通信错误。我们在软件上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有效的避免了这种冲突。在将控制系统与热泵联机调试时,发现I2C总线容易在强干扰下出错,经适当降低I2C总线的通信速度,问题得到解决。

在热泵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热泵系统并不是每天都需要按贮水箱容积产水。很多时候的产水量要远小于贮水箱的容积。为了更好的控制热泵系统的产水量,主控制器的水位检测除了常规的电导式水位传感器外,还使用了压力传感器进行水箱水位检测。使用压力传感器的好处是,控制器检测到的水位信息是连续的模拟量,而不是像电导式水位传感器那样只能得到开关量。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控制面板上直接设置水位参数,从而达到控制目标产水量的目的。而不需要像电导式水位传感器那样去调整传感器的安装高度。用户甚至可以在远程监控计算机的监控软件上,直接调整目标水位参数。

主控制器可以选择通过RS485网络或者GPRS网络与计算机通信。用户可以在远程计算机上看到热泵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可以通过修改各种运行参数来影响热泵系统的运行。从而实现远程甚至是异地监控。可能是由于移动通信商的原因,GPRS模块往往会产生假连接或者是掉线,我们在软件上使用了一些必要

的措施来对假连接或掉线进行检测,发现假连接或者是掉线立刻重新建立连接,并定时地发送心跳包来维系这个连接,从而保证了GPRS通信的可靠性。

智能加热柜是我们具有独创性的设计,智能加热柜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管路的切换来实现直接将热水补入贮水箱中。对于一些用水时间较长的用户,可以充分的利用供水的这段时间补入热水。同时能避免冷水兑入热水再加热造成的能效比下滑。它的关键在球阀的控制和水位的检测和温度的检测。管路切换选用球阀而不是电磁阀,除了考虑到球阀的流量系数较大外,球阀开启和关闭是缓启缓闭,可以有效的避免水锤对机组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减小切换噪声。智能加热柜的水位检测使用电导式水位传感器。温度的检测点是整个控制的关键,如果检测点选择不合理,那么加热柜在向主贮水箱补水的末阶段时,机组出水温度会上升过高,从而造成机组停机。这样就可能对机组的寿命产生不利的影响。我们经过分析,选择在管路上进行温度检测,经实践检验,在智能加热柜在向主贮水箱开始补水到补水结束,机组出水管的温度只上升了2℃左右,完全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

具有流量检测和电量检测是本热泵控制系统的一个特点,流量检测采用的是韦根流量计,电量检测则通过捕捉电子式电能表的脉冲来实现。因为有了水量电量的检测,在加水位、温度的检测。那么实现水箱水位显示、产水量显示、电量累计、流量累计、能效比计算等功能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MCU的抗干扰是工控产品不可避免的问题。热泵控制系统的PCB和电源部分经过精心设计,软件中也采用了很多的抗干扰措施,比如温度、水位检测经多次数字滤波,电导式水位检测经一定的延时,IO设置定时刷新,定时初始化LCD,长时间通信不上自动初始化甚至重启,条件判断等。控制器的抗干扰能力还不错。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原先选择的负责显示、键盘、定时控制及与上位机通信的那片MCU在实验环境中一切正常,可一带上接触器就容易受干扰自动复位,严重时影响到时钟芯片的数据。经仔细检查PCB的设计,发现PCB设计并无问题,经与MCU的代理商核实,该MCU的抗干扰能力确实不行。之后换上了一款抗干扰能力超强的MCU,问题迎刃而解。值得一提的是,智能控制柜的

环境温度实际达到65℃,由于我们选用的都是工业级的MCU,通信和软件的运行都很正常。通过这个项目的完成,我们觉得,内部RC振荡、内部复位及内部看门狗是提高嵌入系统抗干扰能力很好的手段。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我们发现GPRS模块的抗干扰能力还不错,完全可以在强电磁干扰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

软件的实现,软件使用C51来实现,使用C51的优点是维护、排错工作量小,扩展功能简单,代码的强壮性好。在实际的软件过程中,还未发现C51不能完成的工作。

五、项目总体评价

本项目的研发成功,不但引领新型清洁能源供热的产品广泛应用的潮流,带动节能产品、清洁能源产业向智能化、自动化控制方向发展,有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供水系统的管理成本和燃料成本,而且对我区普遍开展智能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有很大意义,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将积极推动本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本项目,还填补太阳能热泵产品智能化、自动化控制系统市场空白,补充和优化现有的产业结构,完善清洁能源热泵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的产业链。

篇8:探索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模式

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内涵理解

1. 对“工作过程”的理解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而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要强调的是, 课程开发不是以某一个岗位工作流程为导向, 而是从专业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典型的工作过程, 能够为学生将来宽口径择业留下接口。

2.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基本特点

课程开发中, 要把握其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发展潜能”为主导思想, 课程的内容要反映某一职业的显著特性, 即所有与此项职业相关的因素都要作为可选内容考虑其中。二是以“任务”组合为特点的课程结构体系, “任务”可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 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课堂教学“内容”, 根据工作过程的步骤和程序, 来排列、组织、提供和完成相关的任务。

3.“双元”合作的开发机制

所谓“双元”, 一是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 在企业是学徒工;二是课程开发要在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展。将企业与学校、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了起来, 并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中。

二、课程开发模式的设计

1. 课程模式与专业的关系

高职的课程是具体某个专业的课程, 高职专业设置的目标是职业岗位, 但是社会职业岗位数量巨大, 不可能有一种课程模式能够完全适用所有的专业类别。例如, 机电类专业重在技术操作能力的培养, 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岗位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岗位变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因此, 在这类专业中宜借鉴“双元制”课程模式, 有利于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使学生能适应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又如管理、经贸、营销等专业, 此类职业在社会活动中具有与各方面接触频繁的特点, 这类课程应体现灵活、变通的特点, 强调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所以, 此类专业宜借鉴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

而且, 同类型不同口径的专业各有其特点, 即使在同一范式下, 它们的实践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单一的。下面就机电类窄口径专业和宽口径专业的课程开发进行探讨。

2. 窄口径专业的课程开发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最适用于单一岗位或岗位跨度小的职业人才培养, 此类职业的工作过程明确, 易于归纳, 典型性工作任务易于提出, 行动领域清楚, 工作内容易细化。因此, 窄口径专业可采用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为:职业岗位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设计—教学实施优化。开发过程中关键抓好三个转换和三个环节。

(1) 三个转换。第一个转换是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减法”, 按照从高端复杂典型工作任务到低端简单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进行任务分析, 将互相关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职业成长 (初学者———专家) 的规律和难易程度进行逆向归纳, 形成由复杂到简单的分层次的典型工作任务集合, 并整合为行动领域。第二个转换是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运用“能力递增法”, 如按照基础能力、单一能力、实用能力、综合能力排序, 使其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技能系统建构过程的要求。对行动领域进行教学归纳时, 要考虑合格社会人应具备的素质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第三个转换是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学习领域内容编排完之后就要由教师创造加工过程的环境, 让学生在这个学习情境中学习。

(2) 三个环节。指的是每个学习领域的开发过程中的三项前后紧密衔接的教学环节: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编制是要开发出符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校本教材和系统化教学文件。课程实施一般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形式, 分大班为若干“班组”, 让学生身为“准员工”体会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采用六步法 (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 的课堂宏观组织形式, 综合运用项目教学、四阶段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 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课程评价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考查, 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 过程考核为开放性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和企业评价相结合。

3. 宽口径专业的课程开发

宽口径专业如机电一体化专业, 面对的社会职业岗位 (群) 多, 涉及行业面广, 教学涉及到大量的多学科知识、复合技术, 且技术发展快, 因此, 单纯采用“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得不到良好效果。为此, 我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结合平台式课程能拓宽专业口径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建立“平台———模块”进阶式课程结构 (见图1) 。强调完成综合性工作任务所需的各种关键能力的发展与培养, 非常有利于培养“宽基础、复合型”的职业技术人才, 便于其迅速就业和转岗。

职业基础平台主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为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打基础, 主要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职业素质与技能平台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所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 课程按照职业行动领域设置, 可归单一职业学习阶段, 主要培养该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技能。岗位对接平台属综合性职业学习阶段。在已具备单一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针对完整的工作过程中的技术综合应用和管理进行综合性培养。拓展学习平台主要采用选修课形式, 起补充作用, 可及时添加专业技术的发展前沿知识, 拓展发展空间, 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在我国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存在的问题

以工作过程作为结构的课程开发代表当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的趋势, 但在我国, 这种模式下进行的课程开发一直以来都未取得长足的发展, 主要源于以下三个问题。

1. 校企合作问题

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 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目前在我国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是来自教育界的专家、学者, 来自企业界的专家很少。这种封闭式的课程开发方法, 导致我国的高职课程重理论、重基础、重系统, 课程内容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而作调整, 其变化小而慢。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原有的产学合作课程开发中, 校企双方的合作有互相了解、信任以及协议的保障, 但仍然有着因企业人事变动、经营状况、市场竞争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合作不稳定性。因此, 须建立政策、法律保证机制, 地方政府应出台配套改革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吸引企业积极参与高职教育。

2. 师资能力问题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 “双师”型教师的短缺是课改的“瓶颈”因素之一。学科体系下, 教师一般只要教好一至三门课程足矣, 且局限课本上的学习与教授。教师对企业生产技术的陌生, 缺乏实验的操作经验, 对课程的开发意识很淡薄, 这都直接影响产学合作下的高职课程开发。提高职业教育教师能力, 可以通过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办法轮训在职教师, 以更新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 也可以先培训一批骨干教师, 再由骨干教师指导本专业团队成员。

3. 实训设施问题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是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的, 按照工作的方式学习。限于种种原因, 目前职业学校对实训设施的投入是有限的。解决途径有: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推动, 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资金投入;行业企业的支持, 提供来自生产现场的旧设备, 共建实训基地;教师可以在拥有必要设备的基础上有创意地利用资源, 设立学习情境;加强职业学校间的资源共享, 共同利用相近职业院校间的设备, 提高资源利用率, 使行动导向的教学能顺利进行。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突出了职业能力的培养, 顺应了现代企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 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探索。

摘要:文章探讨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内涵和课程模式与专业的关系, 从专业口径角度出发, 提出了窄口径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和宽口径专业“平台——模块”课程方案, 以解决不同专业的课程模式, 并对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实施时存在的三个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 (二) [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4) .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售后文员实习总结下一篇:新学期开学教学检查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