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2024-08-22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精选8篇)

篇1: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再加之学生基础差,学习有点困难。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给大家分享一首诗,那就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请看黑板,这其中有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的意思是四月山下的百花已经凋谢而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这蕴含着我们地理学中的一个规律,就是近地面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节课的内容一起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新授课: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气的组成及作用。说到大气的受热过程,那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呢?(分析图片),说到太阳辐射,前面在第一章第二节我们也学到太阳辐射波长范围,而且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我们也把太阳辐射称短波辐射。

过渡:既然太阳辐射要到达地球,那么它的路径是怎么样的?我们都知道,地球外面被一层类似于薄膜的东西包围着,我们称它为大气层。也就是说,太阳辐射要穿过大气层才能到达我们的地球。在这个过程中,太阳辐射的 能量会发生变化吗?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回答。

我们把这种作用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特点是什么?

很好,现在我们就一个个对它们进行分析。首先是吸收作用。大气主要成分为N,几乎不吸收太阳辐射,主要是水汽和CO2吸收为红外线。而在平流层O3主要吸收紫外线。所以,大气主要凭借臭氧、水汽、CO2选择性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的紫外光和红光部分,而对太阳辐射强度最大的可见光部分则让它大部分透过,所以,太阳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很少的。

接着是反射作用。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和较大尘埃把投射到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返回宇宙空间。而且,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愈强。

那么,当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尘时,波长较短的光(如蓝光、紫光)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从而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如天空呈蔚蓝色。问: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它的原因是?

学生回答:夏季多云的白天,其反射作用较强,因此会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气温不会太高 我们把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统称为大气的削弱作用

过渡:太阳辐射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面。而且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大气吸收、大气和地面反射、散射一部分,而只剩下被地面吸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请看黑板的这幅图,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规律呢?低纬向两极递减。

补充:太阳辐射影响因素还有哪些?海拔和天气

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使地球表面温度发生什么变化?没错,当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会使地面升温,当地面温度达到一定时,他就会成为一个辐射源,把热量向外辐射。我们就把它称为地面辐射。而根据辐射原理,物体温度愈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愈短,物体温度愈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波长愈长。而我们地球表面比太阳的温度少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的波长长,所以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我们再看看,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吸收,从而增高了大气温度。分析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得出地面是大气最重要、最直接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大气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仅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而大部分射向地面。方向刚好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散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种作用,我们把它叫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而人们也习惯称它为大气的“温室效应“。

问: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想一想:大气逆辐射只是晚上存在吗?不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的削弱作用。现在,老师就用三句话来总结黑板上的这幅图的主要内容,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现在我们来找几位同学做游戏

请看图片这是什么?对,这是温室和薄膜,那么为什么温室和薄膜内温度较高呢? 温室和薄膜能穿过太阳短波辐射,不能穿过地面面长波辐射 同学们今天你低碳了吗?用保温作用解释温室效应

请看教材29页活动,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剧烈?因为月球表面没有大气圈。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课后练习

总结:这几课我们主要讲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过程实际就是能量在太阳、大地、大气之间的传递。具体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之后我们要学会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特别是解释温室效应,而且要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地球。

篇2: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教案

学 校: 年级及班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十一周星期三第9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1 必修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7年5月第2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三节

大气环境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P4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每个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知道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能用图示说明大气受热过程;(4)知道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培养学生对

地理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

(2)探究法分析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大气对整个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环境观;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的关系

2、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讲练法、讨论法。【教具】小黑板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2分钟)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讲述新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刚刚过去的军训中,大家都非常辛苦。那在军训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是比较喜欢阴天呢?还是晴天呢?

[学生回答] 阴天!

[教师讲述] 为什么是阴天?

[学生回答] 因为阴天比较凉快!

[教师讲述] 是的,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呢?我们这节课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新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3页,浏览课本43页的内容,同时观察图2-23,找出大气分为哪三个层,每个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

[板书]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三、讲授新课(36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了没有?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板书]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三个分层,大家看图,最底下的是哪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知道,对流层是和人类活动关系最密切的,那么对流层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大家都有过登山的经历吗?

[学生回答]有!

[教师提问]那大家回想一下,夏天的时候,我们在山脚下的时候比较凉快还是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呢?

[学生回答]登上山顶的时候比较凉快。

[教师提问]那大家可以从这里推出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吗?

[学生回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板书]对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讲述]没错。这就是对流层的一个特点,从这个特点我们可以得出对流层的温度是上冷下热的,这就有利于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是比较显著的。

[教师提问]那么平流层温度的垂直变化是不是也和对流层一样呢? [学生回答]不一样。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平流层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板书]平流层:高度↑,温度↑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说到对流层以对流运动为主,那么平流层以什么运动为主呢?

[学生回答]以平流运动为主。

[教师讲述]是的,这是因为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并且平流层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所以以平流运动为主,利于飞行。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来看一下高层大气。我们知道,高层大气是最接近太空的大气层。2000~3000千米的高空就是地球大气的上界。大家有没有看过电视里宇航员进入太空都要穿宇航服呢?

[学生回答]有。

[教师讲述]除了穿上太空服,宇航员还要带上氧气瓶,这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太空的空气很稀薄。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出,高层大气中的空气也是比较稀薄的了。空气稀薄,说明空气密度比较?

[学生回答]小。

[教师提问]没错,那么空气密度小,气压就比较? [学生回答]低。

[板书]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教师讲述]是的。除此之外,高层大气也是电离层所在的地方,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教师提问]那同学们观察了课本当中的图,有没有发现高层大气中还有一种非常美丽的现象?

[学生回答]极光。

[教师讲述]没错,那关于极光呢,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一下极光具体是怎么形成的。

[教师提问]好,大气层的三个分层我们都了解到了。那我们刚才说到,与人类活动最密切的是哪个层呢?

[学生回答]对流层。

[承转]没错,下面我们要学习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是位于对流层当中。好,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5页,观察图2-24,同时思考课本44页思考一个问题: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好,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浏览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

[板书]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承转]大家思考好了吗?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

[教师提问]假设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为什么最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只有47%呢?我们首先看一下右边这个箭头,它是直接指向大气层对吧?

[学生回答]对。

[教师讲述]它表示的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左边的两个箭头: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最终到达地面,在这整一个过程中,大气将太阳辐射怎么样了?

[学生回答]反射和散射了。

[教师提问]对,没错。从这幅图中,同学们能不能总结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是吸收、反射和散射。

[承转]好,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这三种作用形式。请同学们翻开课本44页,观察课本44页的这个表格,找出太阳辐射分为哪三类光。

[板书]吸收

反射 散射

[教师提问]同学们观察得怎么样了?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学生回答]太阳辐射可分为紫外光、可见光、红外光。

[承转]请坐,回答得非常好。那么这三种光经过大气层时都发生了哪些情况呢?我们一一来看。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看紫外光,紫外光根据波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波长较短的主要被上层大气吸收,而波长较长的部分主要被臭氧层吸收。

[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可见光,可见光经过大气时发生了哪些情况?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等为大气分子所散射,水汽、云和浮尘等可阻挡、反射和吸收一部分可见光,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教师讲述]请坐,回答得非常好。最后我们来看红外光,红外光主要是被对流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云和浮尘所吸收。

[承转]简单了解这个表格之后,我们重点来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三种作用形式。

[教师讲述]首先我们来学习吸收作用。

[教师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球首先经过哪一个层? [学生回答]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对。刚才我们说高层大气吸收波长较短的? [学生回答]紫外光。

[教师提问]好,太阳辐射经过高层大气后就来到了平流层,我们知道平流层当中有臭氧层,那么臭氧层吸收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紫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最后太阳辐射到达了对流层,我们知道对流层当中含有大量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吸收什么光?

[学生回答]波长较长的红外光。

[教师提问]没错。我们从高层大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中,能够得出大气吸收作用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选择特性。

[教师提问] 没错。我们再来看反射作用。假设地球上没有大气,那么太阳辐射将全部到达地球。但当有了大气层之后,大气层就会反射部分太阳辐射。那有哪些光不能被反射吗?

[学生回答]没有。

[教师提问]这说明反射的特性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那么影响反射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参与反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云层和尘埃,而云层越厚,尘埃越多的话,反射作用就越强。同学们现在能不能够解释,为什么阴天的时候比较凉快了啊?

[学生回答]因为阴天的时候云层比较厚,反射作用就越强,温度就不会太高。[教师讲述]我们再来看散射作用。太阳光是平行射向地球表面的,而参与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这时候太阳辐射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这也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削弱。

[教师提问]我们举一个散射作用的例子。晴天的时候,天空呈现的是什么颜色?

[学生回答]蓝色。[教师提问]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有散射作用。

[教师讲述]没错,因为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蓝紫光容易被散射,而肉眼对紫光并不敏感,因此最终大量的蓝色光就经过散射而被我们的肉眼所接收。

[教师提问]好,三种作用形式我们都讲完了,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首先,吸收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有?

[学生回答]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

[教师提问]对。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而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吸收作用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教师提问]没错。那反射作用中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是什么? [学生回答]云层和尘埃。[教师提问]波长范围呢?

[学生回答]各种波长都能被反射。[教师提问]因此它的特点是? [学生回答]无选择性。

[教师提问]散射作用的大气成分是? [学生回答]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教师提问]它们散射的是?

[学生回答]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教师提问]作用特点是? [学生回答]有选择性。

[承转]看来同学都学得不错。那么大气除了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大气还有一个保温作用。现在就请同学阅读课本44页到45页的内容,同时思考什么是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板书]

(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我们一起来学习吧。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时候首先经过哪里?

[学生回答]大气层。

[教师提问]我们刚才学习了,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通过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地接收太阳辐射之后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所以我们把这个概括为“太阳暖大地”。

[板书]太阳暖大地

[教师提问]我们继续来看。大地增温后,会产生什么辐射? [学生回答]地面辐射。

[教师提问]没错,地面辐射遇到大气层大部分会被大气怎么样? [学生回答]吸收。

[教师提问]少部分的地面辐射会射向? [学生回答]宇宙空间。

[教师提问]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后,大气也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增温。

[教师讲述]对了。我们就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地暖大气”。[板书]大地暖大气

[教师提问]最后,大气增温也会产生?

[学生回答]大气辐射。

[教师讲述]没错,我们把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并且大气向上的部分同样是射向了宇宙空间。我们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大气还大地”。

[板书]大气还大地 [教师提问]好,这就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活动探究。大家知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也就是说,月球与地球到达太阳的距离是比较相近的,但是同学们月球的昼夜温差有多大吗?老师给大家两个数据。白天,月球表面的温度最高能达到127℃,而到了夜间,月球的温度能降到-183℃。这温差是不是特别大?

[学生回答]是。

[教师讲述]月球的昼夜温差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昼夜温差都大,这是为什么呢?好,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等一下老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请XXX同学来回答一下。

[学生回答] 主要原因是大气。地球表面有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这使得白天温度不至于升得太高;夜晚因为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使得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这样昼夜温差就不会太大。而月球因为没有大气层的削弱作用,白天温度很高;夜晚也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温度就降得很低,所以月球的昼夜温差就很大了。

[教师讲述]好,请坐。回答得非常好,大家掌声鼓励一下。看来大家对这部分的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那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今天的最后一个知识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45页到46页的内容,找出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哪几个。

[板书]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和下垫面因素。[板书]纬度

下垫面

[教师讲述]好,首先我们先来了解纬度因素。我们知道,纬度不同,意味着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就不同,那么我们讨论纬度因素的时候,主要就是讨论太阳高度不同对地面辐射有什么影响。

[教师提问]我们来看图,假设这是地球表面,这是大气层,当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太阳光就垂直到达地面,这时候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我们假设它为a,这种照射的情况我们假设为A。当太阳高度角不是最大的时候,照射的情况是这样的。这时候接收到太阳辐射的区域我们假设它为b,这种照射情况我们假设为B。那么同学们请观察,在A和B哪种情况下,a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比较集中?

[学生回答]A情况下。

[教师提问]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A和B两种情况,哪种情况下太阳辐射经过的路径比较短?

[学生回答]A情况下比较短。

[教师提问]对。那么光热越集中,路径越短,说明a地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就越?

[学生回答]多。

[教师提问]因此,产生的地面辐射就越? [学生回答]强。

[承转]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因素,下垫面因素。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真观察课本46页图2-27,从这幅图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陆地的反射率与海洋的反射率有什么不同?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学生回答]陆地的反射率普遍比海洋的反射率高。

[教师讲述]好,请坐。没错,我们可以发现陆地的反射率和海洋的反射率差别很大,并且陆地上不同性质的地面反射率也不一样,反射率不一样,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也就不一样,最终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不一样。这就是下垫面因素了。最后,课本还补充了一个因素是什么因素?

[学生回答]气象因素。[板书]气象

[教师提问]好,那究竟气象因素如何影响地面辐射呢?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我们知道,拉萨和重庆大致位于同一纬度线,但是拉萨的年日照时数远远比重庆多得多,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拉萨地区位于我国的什么高原?

[学生回答]青藏高原。

[教师提问]我们说,高原地区的空气比较? [学生回答]稀薄。

[教师提问]空气稀薄意味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 [学生回答]弱。

[教师提问]对了。那重庆地区呢?我们知道,重庆地区多雨雾,这就意味这大气当中的水汽比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大气的削弱作用是比较?

[学生回答]强。

[教师提问]那大家现在能理解气象因素对地面辐射的影响了吗? [学生回答]能。

四、总结新课(3分钟)

[教师提问]我们来总结一下这节课学习的内容。首先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共分为哪三个层?

[学生回答]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教师提问]接着我们学习了大气受热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分别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那同学们说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三种作用形式?

[学生回答]吸收、反射、散射。

[教师提问]大气的保温作用是哪三个过程?

[学生回答]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教师提问]最后我们学习了影响地面辐射的三个因素,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纬度因素、下垫面因素和气象因素。[教师讲述]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掌握得不错了。

五、复习巩固(3分钟)

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 大气环境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海拔↑,温度↓平流层:海拔↑,温度↑ 高层大气:气压低,密度小

一、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还大地

(三)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

下垫面

篇3: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一、巧妙导入, 一石激浪

好的导入能够成为一节课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也成为探究活动的起点。

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课中, 笔者以地月对话的动画情景导入。地球:“月球老弟, 你光着身子感觉怎么样?”月球:“地球大哥, 我难受啊, 白天热到127℃, 夜晚冷到-183℃。”通过这个有趣的对话, 引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用图像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与情感, 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波动效果, 为整堂课的进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图片引路, 深入浅出

地理图像具有以多种方式表达现实世界的独特功能。而对于新课程而言, “图”可成为探究活动的“指南针”, 指引航向。如笔者利用一些实际生活情景图片提问:“为什么白天多云, 光线比晴天暗, 气温比晴天低?为什么天空常呈蔚蓝色?为什么‘日初出沧沧凉凉, 及其日中如探汤’?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 以及阴天, 为什么天空仍然是明亮的?在晚秋和寒冬, 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为什么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在那里, 人们却感觉‘头上热滚滚, 脚下冷飕飕’?”

与实际生活结合得多了, 学生就会对地理现象有所关注, 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 这不但使学习兴趣得到提升, 更能够引领学生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又如笔者利用三张图片贯穿大气受热整个过程, 成为探究线索的载体。

由图引出探究活动一:减少的53 个单位的能量哪去了?

探究活动二:地面受热升温以后, 地面的能量是如何传递和转化的?

探究活动三:大气受热升温以后, 又会怎么向外传递热量?

以图片寻根究底, 不但可以将课本重要内容串在一起, 而且重要的是可以教会学生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宏观的问题细化, 再将细化的地理问题串连成更大的综合体。其最大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全面地看问题, 并锲而不舍地挖掘隐含条件, 培养学生“求甚解”的习惯。而且以图贯穿始终, 思路清晰, 降低难度, 使课程更有情趣。

三、亲身参与, 活力四射

不同的图像可以引导学生实施不同的探究活动, 让地理课焕发生命的活力。如笔者利用蔬菜大棚图导入实验活动:塑料袋能锁住热量吗?即利用简单的工具 (一个塑料袋、一个灯泡和两支温度计等) 设计一个实验过程, 模拟“大气的温室效应”。

实验活动既能激发学生兴趣, 实验设计又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即学生的思维离问题的结论之间是“跳一跳, 摸得着”的关系。通过实验活动发现和提出问題, 掌握科学的地理研究方法, 培养实验推理能力、分析问題的能力, 培养学生研究地理现象的基本技能。

在课堂总结时, 通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画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不仅可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地球、月球表面的热状况, 而且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既培养了学生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 又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上述活动是对课堂知识的运用、检验和发展, 是真正体现新课程新意的东西。

篇4: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关键词】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源;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进一步贯彻”人地关系“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德,冯文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的几点思考.地理教育.高中地理,2010(17)

[2]王玉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教育.高中地理,2010(4)

[3]刘阳平.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中学.学生如何学好自然地理———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例.学苑教育,2012(13)

【作者简介】

篇5:大气的受热过程听课感受

观看完潘老师的视频,对于还算新老师的我来说,觉得收获很大。“大气的受热过程”这节课的内容具有乘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承接上一节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是本章“地球上的大气”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直接热源是地面,可为下节课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和前提。

首先,用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导入,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大气的受热过程”,很不错,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这节课的兴趣。

其次,潘老师第一步讲解太阳辐射的含义,紫外区、可见光区及红外光区等各波段的特征和大气中各种成分对这些波段所起的作用。还将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汽、臭氧等成分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对辐射的作用,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等随后重点内容需要的基础知识铺垫好,让学生对其后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初步的认识。这教学非常符合我本人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潘老师强调铺垫的声音。

然后,潘老师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跟着老师再现板书简图的过程,是很好的一种方法。并在板书简图的过程中将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增强知识的逻辑性,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最后,潘老师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等顺口溜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增强记忆,并强调地面才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而太阳辐射只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这帮助学生区分好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作用和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对于随后学习有关于大气的内容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篇6: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 和对地面保温作 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

三. 内容分析 :

“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 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 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 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 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四.学情分析:

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 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 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 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 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P28 图 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 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四、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人: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引出本课学习“地球大气” 【第一步】呈现原理示意图:展示视频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课件名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为便于学生观察,连续播放一次后,第二次分步骤播放:太阳辐射几乎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地 面获得太阳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热量;但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大量截留,几乎没 能穿透大气层。然后定格(圈定处为重点观察部位),提出讨论问题。【第二步】问题引导:根据课件提出第一个讨论问题:同样是辐射,为什么太阳辐射可以几乎穿 透大气层而地面辐射就不能呢? 【第三步】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知识铺垫,着重引导学生从大气不同成分吸收辐 射能量的特性来思考解决问题。讨论的思路为:(1)区别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的波长;(2)臭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辐射能力的特性。【第四步】问题结论:大气层(对流层)中水汽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对太阳辐 射只是吸收波长较长红外线;臭氧也只是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所以太阳辐射能量能几乎穿透 大气到达地面。而地面辐射能量因波长较长被大气强烈吸收而截留在大气中。(教学小循环,继续讨论大气受热过程的后续环节,主要对大气逆辐射的观察和思考)【第一步】继续观察课件,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同样以大气辐射向外传播热量,其中 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被成为大气逆辐射。射向宇宙空间而散失的大气 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关系为负相关(圈定处为重点观察部位)。【第二步】问题引导:是什么决定了散射宇宙的大气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之间大小变化?【第三步】分析讨论:同样引导学生从大气组成成分所起的作用入手,着重讨论(教师解释)云 量多少、云层厚度的作用。【第四步】问题结论: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而形成的云越多、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就越强,散失到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的就越少。【第五步】核心知识结论:以板图(教师)和笔记(学生)的形式,将本课核心知识“大气受热 过程”以简图再现。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巩固认知,将大气受热过程简化文字表述,以及特别区分大气 直接热源与根本热源的问题。

篇7: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

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

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篇8:学点易经诠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少阳篇

白天“阳长阴消”。大气受热过程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太阳辐射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白天,大气层存在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球温度不至于升得过高。

早晨,太阳初升,上层大气受热,但低层大气还是冷的。因为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让地面受热,地面再把热量传给低层大气,这需要一个过程。此时称之为“少阳”。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之前,被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等方式削弱。大气削弱太阳辐射的能力取决于大气的密度、成分等。大气越稀薄,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越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

上午,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即太阳高度角的变大,太阳穿过大气层的路程变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减轻,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地面不断增温(阳长阴消)。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故地面在增温,大气也在增温。

老阳篇

中午,经过上午半天的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层上下均受热,此即“老阳”。 老阳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地方时12时)的时候,也是一天中气温最高(下午2时)的时候。但《易经》认为:阳极必阴。“老阳”是“阳”达到了顶点,也是“阴”开始生起来的时候。太阳到达最高点意味着太阳高度要慢慢地变低,气温达到最高也意味着气温将会慢慢下降。

但《易经》中又蕴含了最基本的真谛: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譬如12时是午时,是一天中太阳高度最高,太阳辐射最强的时候。过了12时,太阳高度减小,太阳辐射减弱(阴),但地温依然在增加(阳),一般地温在13时达到高值。过了13时,地温下降(阴),但气温依然在升高(阳),14时达到高值。阳和阴是相伴相随的。再如,地面一方面增温(太阳辐射增加地面能量,阳),一方面降温(地面辐射损失地面能量,阴),同时保温(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地面,阳),增温和降温是同时发生的,即阳和阴不能截然分开。最终地温的高低取决于得到的热量和失去的热量之差。气温的高低和地温同理,也是热量获得(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增温)和热量失去(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降温)两者之间的较量。

少阴篇

夜晚则和白天相反,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没有了太阳辐射(阳)这个热量来源,地温和气温都在下降(阴)。此时,大气层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这就好比夜晚大地万物都进入睡眠状态,需要一床厚厚的被子(大气层)来保温,以免被冻。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越多,保温作用越强。正是由于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

傍晚,太阳西落,上层大气没有太阳辐射,很快冷下来。但低层大气还是热的,因为地面和大气失去热量、温度降低也是有个过程的,此时为“少阴”。“少阴”时,地面温度已经没有白天高,且地面还在不断降温。故地面向大气释放的能量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少,大气逆辐射就弱,还给地面的能量减少,故地温和气温都在持续地下降。

老阴篇

经过前半夜的持续降温,到了子时(即半夜23时~次日1时),达到“三极”。一为“阴极”,阴到了极点当然就是“老阴”,和午时的“老阳”相对。二 为“寒极”,即相对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三为“气降极”,意思是人的气血是一天中下降的最低点。《易经》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阴阳变化,阳则动,阴则静,静易入睡。所以“老阴”时分人的任务是睡觉,且应处于熟睡状态,人需要通过睡觉来保护自己的阳气。切记不可熬夜学习、工作、娱乐、游戏等。

上一篇:澳洲艺术专业留学优势及申请相关问题下一篇:揭开考研英语的面纱:考研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