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香自磨砺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2024-07-07

芬芳香自磨砺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通用4篇)

篇1:芬芳香自磨砺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近日,我参加了市现场优质课西片竞赛活动,“幸运”的抽到了古诗。尽管之前研读了几遍该教材以备“中奖”,但顶真起来一时慌了神,手忙脚乱的忙活了一个小时,就匆匆地进了课堂。

四十分钟的时间一滑而过,课一结束整个人顿时轻松了许多,坐下来不由地就反思起刚才的那一堂课来。我自己感觉自己整堂课如“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对诗的意境体会得很肤浅,这是主要的问题,具体说来有这几方面不足:

首先在知诗人一环节向学生介绍诗人时还不够到位。讲大诗人李白写的诗想象力丰富,可以通过具体的诗句来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作品的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学生学过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及《赠汪伦》中的第二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然我在课堂中只是很直白的提了一下,对李白的“故人”孟浩然介绍的也不够详细,简简单单一两句话了事。其实学生对文本的相关信息了解的越多,就越容易走进文本。

其次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会应建立在熟知古诗内容的基础上。在了解诗意时,我请学生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诗写了什么,并划出不解的字词,这样安排应属合理。但随后我却未交流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而直接差不多是由我说出全诗的大意。或许是因为当时心急,满脑子只想着自己的教学设想“接下来该干什么,完成什么教学内容”,至于学生“学情”根本就没意识到,说来还是专业水平不足导致的。总习惯让学生跟着老师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何不先交流交流孩子们不理解的字词,再结合诗文的注释让孩子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意,教师再适时的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由于学生对古诗的诗意了解是教师硬灌的,所以在入诗境中当我发问“为什么诗人说孤帆远影碧空尽,难道是因为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吗?”课堂一下子冷了场,过了好一会儿一两个学生才站起来回答,可答案都不靠边。孩子们说什么当时江上有雾,只看得见一条船,又说当时江上只有一条船。孩子们这么一答,可把我吓懵了。支支吾吾,慌里慌张,最后没法,我给出了答案。梯子没摆正,怎可往上攀!不妨语境还原,让孩子们来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分别的场景。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好朋友离别之际彼此会说些什么,神情、挥手告别的动作等方面让学生去大胆想象,即兴表演。这样一来,势必会极大的激发起学生的思考热情,通过表演、感悟,再现当时诗人可能的离别场景。教师再结合文中插图作拱手抱拳状顺势点拨:一直十分欣赏的好友孟兄即将远行,心中真是万分不舍。此时诗人眼中只有好友,只有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哪还会顾及其它的船只。你看,纵然好友乘坐的船只消失在天边,诗人还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愿离去。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诗境,领悟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

上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尽管文笔拙嫩得很,可能有些思想意识还比较狭窄,但我只是把它当成是对自己教学的一次反省,不为别的。实实在在的行事,认认真真的工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篇2:芬芳香自磨砺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

上这首诗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教学设置上,我先让学生读,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读,同时在我手势的引导下反复读,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被激发。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进而理解诗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依依不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的高。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在感悟诗中的情感后,我让学生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筝音乐诵读一番,有几个孩子还情不自禁的跟着摇头晃脑起来。课堂最后,我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带着这份依依不舍和着音乐唱起《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孩子们的心境达到了沸点。

教学中,我注重拓展课堂的容量,通过对古诗相关资料的渗透让简单的古诗变得更加的充实。如:介绍黄鹤楼、黄鹤楼和广陵的位置、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以及李白写给孟浩然的那首《赠孟浩然》。

短短的四十分钟,相信孩子们有所收获了,知道用平长仄短的规律吟诵古诗,知道学习古诗的方法。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如课堂设计还是遵循以前的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只是加了后面的吟唱。另外教学中还是缺乏一定的教育机智,自己的情绪容易受学生的影响。今后自己还得多加钻研业务,博取众人之长,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篇3:芬芳香自磨砺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3、利用电教媒体,感悟诗歌内容,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开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投影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想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歌咏的题材。

4、投影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引导学生朗读。(注意“鹤”、“孟”、“陵”的写法)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⑴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⑵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名楼的认识。

⑶师生交流了解“广陵”和“扬州”的关系。

⑷多媒体出示黄鹤楼、广陵的方住图。

⑸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

⑹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⑺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录音播放朗读录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音正确。

3、自读自悟,了解诗句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意。

⑵质疑。

⑶结合投影弄懂“西辞”等词的意思。

⑷师生交流。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情。

1、放录音讲述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此处讲述两人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

2、赏析“烟花三月”。

⑴用多媒体唤起学生生活体验,观看画面想像,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美景。

⑵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投影显示其美丽的景色。

⑶师生共同在音乐声中想象“烟花三月”那令人神往的美景。

⑷拓展“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一派美好春景,更重要是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⑸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想象画面的美景。

⑹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⑴投影显示,学生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⑵“远影”一词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⑶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⑷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读,跟着录音读。

⑸师生一起和录音读。

⑹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投影展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⑺指导朗读后两句。投影出示: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听录音学生默读。

3、展示个性指名读。

4、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经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2、布置作业

搜集李白、孟浩然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01-31]

篇4:芬芳香自磨砺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谈(西师版二年级下册)

1、题目入手,品读感悟

题目是一首诗的灵魂,王老师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本诗的题目。

“从诗题中你明白了什么?”“谁送谁?”“在哪送?”“去哪儿”。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巧妙地让学生反复朗读题目,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的一次比一次到位,学生的情感最终也通过朗读展现在大家面前。

2、反复吟咏,真情溢出

王老师动情地向学生讲述了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伟大的友谊及这首诗的创作环境。并借助课件将当时的离别场景再现在学生眼前:随着课件中孟浩然乘舟渐行渐远,学生不禁都伸长了脖子,仿佛自己此刻就是李白,正站在江边,要送好友孟浩然远行扬州。

“他站在江边,望啊、望啊”,学生说出了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后,王老师连用4个“望啊、望啊”,带领学生反复吟咏这两句诗词,感受李白在江边伫立,见孤帆渐行渐远时内心的不舍之情。

“谁来送送孟浩然?”在这种离别的氛围中,学生觉着自己就是李白,纷纷起立吟出了这句诗。在这种身临其境的“以目相送”中,二人的“情深意重”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

王老师并没有停止对这两句的品读。“千百年来,中华诗坛上流传下来的送别名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刻,师生用心共同吟出了这句经典的诗句,这是他们的真情流露。

3、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王老师十分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李白的其他送别诗打出来让学生读,在送别诗中体味离别情。

王老师对诗的教学基于情、立于情、发于情、收于情。通过自己的朗读示范创设氛围感受“离别情”,通过直观形象感染进入“离别情”,通过启发想象揣摩涵咏“离别情”,通过反复诵读感悟催生“离别情”。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住诗人情感的脉络,与诗人一起送别故人。

上一篇:日积月累。交流平台下一篇:简历中个人情况常用语(英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