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微课实施方案

2024-06-22

公司微课实施方案(精选10篇)

篇1:公司微课实施方案

上饶中学关于开展微课题活动的实施方案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感悟即成果”,是教科研工作的基本特点。立足于“观察一个问题、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推进我校课程改革,本学期我校将展开微课题活动研究。

“微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备课、上课、课后反馈、作业批改、辅导等)中所发现问题而设计成课题而开展的一种教研活动,是对课堂教学不足的补充。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从学生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把问题当做一个个小课题来立项研究。秉承问题即课堂、行动,即研究的策略,把一个个小问题做深做透 。

“微课题”的内容可以是“点状”,也可以是“碎片状”。课题内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解解法归类,考点归纳等,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模式探究,知识点的讲授和展示,优生培养,差生治拐等。

“微课题”的类型:

1、教材处理型:“说课”、“微课”比赛,“同课异构”,“必修”与“选修”等

2、教学模式探究型:反思性教学模式,交流——自否模式,“四学”自主学习模式(自学、合学、展学、测学)等

3、教法探究型:“新课导入法”、“审题法”作文教学,学案讨论反馈法等

4、课堂教学型:“优质课”比赛,汇报课,示范课,边讲边实验,听评课等

5、试题解法归类型:淘汰法解选择题,有机推断题解法探究,试卷讲评课等

6、班级建制型:小班制、零班、实验班、特长班,文科女生班等

7、实验设计型:实验改进,微型实验设计,创新实验,自制教具等

8、社会实践型:军训、研究性学习,志愿者服务等

“微课题”研究的流程:选题→填写“上饶中学微课题申报表” →校学术委员会审查立项→教学处批准立项→课题实施阶段→填写结题报告→校学术委员会审核结题→教学处批准颁发结题证书和教研经费。每个学期有两次课题申报的时间,每学期最后一个月为结题时间。

具体方案如下:

一、学习阶段:8月28日——8月30日

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开展微课题活动研究》,让全体教师了解微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制定微课题研究方案。

二、申报课题 :

本学期课题申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9月1日——9月15日

9月12日前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上交教研组长处。

9月13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9月14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9月15日:教研处邀请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审核

第二阶段为11月2日——11月5日。

11月2日前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上交教研组长处。

11月3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11月4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11月5日:教研处邀请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审核

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合理选择课题,填写《上饶中学微课题申报表》。积极倡导教师从自身工作实践中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确立课题,课题尽量做到:小、新、型、实。

1、选题要基于教师的实践,切入口要小,针对某个疑点、难点、热点问题,适合教师开展实践性研究。

2、选题要有自己的特色,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关注的、有思考的问题进行研究。

3、选题要有针对性,针对当前遇到的、需要解决的又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无法驾驭的、不能解决的、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没有帮助的问题尽量回避。

4、选题要能够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味强调理论,就会脱离现实,也难以获得源头活水;片面强调实践,就走不出经验的束缚,不利于课题品质的提高。

三、研究方式:

1、个人微课题研究。(1人)有教师个体自己实施,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发展。

2、小组微课题研究。(2-3人)强调小组间的合作和交流。

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参与到微课题中,并将此研究活动纳入教师教学教研业绩考核与优秀教研组评比。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以计划、教学教研案例、反思为形式,不断提高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2、经验总结法:将微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课题小结报告。

五、研究过程:11月15日——12月13日

微课题的研究周期为1-3个月,课题组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校级研究活动,并填写好微课题研究报告表。

六、结题阶段

12月13日:各位教师撰写好《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以及教研论文,上交教研组长处。

12月14日:各教研组长将本组微课题研究报告上交年级主管教研的副主任处。

12月16日:各年级主管教研副主任将微课题报告上交教研处。

12月17日——12月20日:教研处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进行评比,选出优秀微课题若干参加学校的评比展示。

研究者通过课题研究报告、论文、案例等形式提交课题研究成果。校教学科研处于12月底组织举行微型课题成果鉴定评比活动,优秀微课题在学术报告厅进行展示。

七、填表说明

《上饶中学结题申报表》“问题描述”即遇到什么问题,“课题界定”即将研究什么问题,“研究思路”即将要具体研究哪些问题,“研究过程”即将用什么研究方法、策略,采取什么研究行动,“预期成果”即将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学生变化、教师变化、研究过程中呈现的文字影音效果等。

《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研究成果”需附研究论文。

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请表

课题名称:

主持人:

年级组别:

课题类型:

课题编号:

上饶中学微课题研究申报表

篇2:公司微课实施方案

教师素质是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进一步实施我校润泽教育,打造一支专业素养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全面、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实施研训赛活动》精神、我校《教师量化考核方案》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以课堂教学求质量,课堂教学求成长为宗旨,坚持立足课堂,全员参与,务实高效,突显特色的原则,扎实有序开展微课活动,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

本学期,分学科开展微课活动,以评促改,引导教师关注课堂,关注教学行为的调整,激励教师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继而形成独具我校特色的课堂模式。

三、活动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

微课活动涵盖全校所有学科任课教师,要求人人参与微课与评课活动,让全体教师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注重过程原则

关注教师在活动中的收益与困惑,以特色课堂、高效课堂教学为核心,做好教师课堂行为教学评价和反思,发现问题,提炼经验,反对走形式和做假课。

四、活动实施

(一)微课要求

1.主要内容及形式

以课堂展示,评课为主要形式,力求展示常态课堂教学,通过讲评,调整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风格。

2.做课时间

周四上午进行语文学科,周五上午进行数学学科,周六上午为综合学科赛课时间。

3.人员确定

赛课当天上午8点之前随机抽签确定作课人员。

语文学科:陈鸿玲、刘兰英、王 蕊、陈田田、王坤英 杨翠香、崔燕、徐利民、张晓蕊、杨美荣、刘慧敏、刘彦红 王艳茹、祁红彩、高椰林、陈学玲、李彦英、郝爱竹、张艳 苏合英、杨爱素(李九竹、魏素玲50岁)

数学学科:贺玲敏、豆红利、马慧慧、高慧琳、韩筱玲刘玉霞、陈洁、李小红、刘艳涛、冯军花、王秀丽、陈 鑫宋艳菊、张亚茹、王素珍、王敏、周志华、赵利星、张 荣晁淑红(樊瑞婷、谢丽英、祁莹、杨瑞花50岁)

综合科:齐玉荣、张婷、兰珂、陈淑芬、曹凤艳、李璐李玉芬、王少飞、石奇峰、孙卫华、刘玉甫、左稳潇、鲁月玲、谷妍苹

4.微课对象

年龄在50周岁以下所有学科的任课教师参与评课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注重宣传,统一思想

实践证明课堂行为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把学校的听、评课活动作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势在必行,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体现自身价值,追求教育征途上幸福的一次机会。

(二)认真组织,加强领导

组 长:杨美杰

副组长:苏云霞 刘新月

组 员:魏素玲 晁淑红 刘慧敏 韩筱玲

濮阳县城关镇东完小

篇3:历史“微课”的制作与实施

一、什么是“微课程”

在国际上 , 最早的微 课程当属 美国学者Mcg 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 现今热议的微课程 (Micro-lecture) 概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在我国, 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 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笔者在教学中所制作的微课程就是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具体短小却能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核心问题的教学音频或视频。

二、微课程的制作过程

制作微课程需要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对于一般性基础知识, 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即可, 而微课程主要关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1.确定教学主题———增强针对性

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由学生自主了解和掌握即可, 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事实是, 旧三民主义在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以失败而告终,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 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 使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结果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但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那就是结束了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与旧三民主义相比, 新三民主义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它何以能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何以能凝聚民主革命的伟大力量?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新三民主义到底“新”在哪里, 它实现了什么样的“质”的飞跃。为此, 教师精心设计微课, 有的放矢地进行实例讲解和剖析, 让学生在了解三民主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化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这样就达到了释疑解惑、巩固提高的目的。

2.设计“学习任务单”———突出目的性

学习任务单的使用者是学生, 它是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桥梁和纽带, 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突出目的性和任务导向性, 借助任务驱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 做个明白人。学习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力求“删繁就简”, 靠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使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能够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理解新三民主义“质”的飞跃》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及意图)

任务单简明扼要、任务明确、形式多样, 既可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又可以适时渗透多元能力的培养, 直面学生的差异性,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从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3.微视频课件制作———追求精致化

制作微视频课件要侧重对知识要点的阐释和典型题目的讲解, 从内容到形式, 从声音到语言文字都力求精致。具体而言, 要力争做到视听同步, 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视频画面要精美,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音讲解要清晰, 语速要舒缓。具体制作程序是:先根据素材制作PPT课件, 再用录屏软件 (Camtasia Studio) 把教师演示讲解PPT课件的过程录制下来, 方法简洁, 可操作性强, 也能保证画面清晰自然, 并易于修改。本课题制作的PPT课件内容如下:

然后用录屏软件制作成8分钟的微课程视频资料加以讲解。该视频类似于课堂讲授, 但是把授课内容进行提纯、浓缩, 变成了微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观看时,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进度, 或暂停、或快进、或倒退、或重复看, 方便自由, 与课堂授课相比, 便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实现学习目标。

三、微课程教学的实施

1.课前学生自学, 掌握基础

前一天, 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下发“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把微课视频资源上传到班级QQ群共享文件夹, 学生回家后自行下载学习资源, 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微课程学习任务单”中规定的学习任务。第二天晨读时间, 由课代表收齐任务单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利用上课前的时间抓紧批阅, 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 针对学生的困惑和误区制定帮扶策略, 增强上课的针对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中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课堂上, 教师不再重复讲授基础知识, 而是侧重于创设情境释疑解惑。把全班学生合理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 组内学生水平异质, 小组之间水平同质。学习小组就自学中的困惑进行研讨, 以“兵教兵”的方式进行, 教师要在不同小组之间巡回走动, 适时点拨指导, 并给学生出示新的历史材料, 适当拓展和补充知识点, 激发讨论的兴奋点, 起到思维碰撞的效果。

由于课前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自学, 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所以, 课中探究就能靠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探究才能出实效, 不至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这种从教学实际出发, 并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体现了人文关怀, 具有鲜活的生命价值, 值得提倡。

3.课后复习巩固, 扫除盲点

经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释疑两个环节, 学生基本能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于极个别尚存疑惑的同学, 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观看视频, 或者教师一对一辅导扫除盲区。虽然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特点、生理特征、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 但是微课程教学模式翻转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空领域的局限, 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达到了学生虽然“起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的效果。

四、微课程教学的注意事项

1.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统摄教学活动的灵魂, 目标模糊的微课程设计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2.对象适切

微课程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 即使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 教学设计要关注差异性, 要灵活多样, 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设计策略, 要注重趣味性, 激发主动性, 同时还要做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兼顾。

3.遵循规律

微课程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不能任意拔高或随意降低思维的难度。这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4.媒体适合

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形式, 微课程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媒体形式, 要合理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元素, 力避喧宾夺主, 降低实效。

5.课堂完整

篇4:历史“微课”的制作与实施

一、什么是“微课程”

在国际上,最早的微课程当属美国学者Mcg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现今热议的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1]。笔者在教学中所制作的微课程就是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具体短小却能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核心问题的教学音频或视频。

二、微课程的制作过程

制作微课程需要教师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对于一般性基础知识,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即可,而微课程主要关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1.确定教学主题——增强针对性

关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课程标准是这样规定的:“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由学生自主了解和掌握即可,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事实是,旧三民主义在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以失败而告终,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使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拥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结果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但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那就是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它何以能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何以能凝聚民主革命的伟大力量?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理解新三民主义到底“新”在哪里,它实现了什么样的“质”的飞跃。为此,教师精心设计微课,有的放矢地进行实例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在了解三民主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化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这样就达到了释疑解惑、巩固提高的目的。

2.设计“学习任务单”——突出目的性

学习任务单的使用者是学生,它是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桥梁和纽带,学习任务单的设计要突出目的性和任务导向性,借助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做个明白人。学习任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力求“删繁就简”,靠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能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理解新三民主义“质”的飞跃》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及意图)

任务单简明扼要、任务明确、形式多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又可以适时渗透多元能力的培养,直面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为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

3.微视频课件制作——追求精致化

制作微视频课件要侧重对知识要点的阐释和典型题目的讲解,从内容到形式,从声音到语言文字都力求精致。具体而言,要力争做到视听同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视频画面要精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音讲解要清晰,语速要舒缓。具体制作程序是:先根据素材制作PPT课件,再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把教师演示讲解PPT课件的过程录制下来,方法简洁,可操作性强,也能保证画面清晰自然,并易于修改。本课题制作的PPT课件内容如下:

然后用录屏软件制作成8分钟的微课程视频资料加以讲解。该视频类似于课堂讲授,但是把授课内容进行提纯、浓缩,变成了微课程资源。学生在课前观看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进度,或暂停、或快进、或倒退、或重复看,方便自由,与课堂授课相比,便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实现学习目标。

三、微课程教学的实施

1.课前学生自学,掌握基础

前一天,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下发“微课程学习任务单”,把微课视频资源上传到班级QQ群共享文件夹,学生回家后自行下载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微课程学习任务单”中规定的学习任务。第二天晨读时间,由课代表收齐任务单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利用上课前的时间抓紧批阅,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和误区制定帮扶策略,增强上课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中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堂上,教师不再重复讲授基础知识,而是侧重于创设情境释疑解惑。把全班学生合理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组内学生水平异质,小组之间水平同质。学习小组就自学中的困惑进行研讨,以“兵教兵”的方式进行,教师要在不同小组之间巡回走动,适时点拨指导,并给学生出示新的历史材料,适当拓展和补充知识点,激发讨论的兴奋点,起到思维碰撞的效果。

由于课前学生进行了有效的自学,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课中探究就能靠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就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探究才能出实效,不至于“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这种从教学实际出发,并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体现了人文关怀,具有鲜活的生命价值,值得提倡。

3.课后复习巩固,扫除盲点

经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释疑两个环节,学生基本能把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对于极个别尚存疑惑的同学,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观看视频,或者教师一对一辅导扫除盲区。虽然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特点、生理特征、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但是微课程教学模式翻转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空领域的局限,注重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达到了学生虽然“起点不同”但是“殊途同归”的效果。

四、微课程教学的注意事项

1.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统摄教学活动的灵魂,目标模糊的微课程设计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2.对象适切

微课程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即使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教学设计要关注差异性,要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设计策略,要注重趣味性,激发主动性,同时还要做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兼顾。

3.遵循规律

微课程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任意拔高或随意降低思维的难度。这对教师的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4.媒体适合

作为一种多媒体教学形式,微课程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媒体形式,要合理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元素,力避喧宾夺主,降低实效。

5.课堂完整

微课程只是呈献给学生的一份学习资源,微课程学习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组成环节或部分,它不能替代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微课程教学要聚焦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篇5:微课比赛方案

一、活动目的:

本届微课大赛旨在通过微课程的一系列培训、制作和比赛等活动,探索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建构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迅速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学改革,深化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规格。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微课大赛,进一步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2.提高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的兴趣和能力。

3.创新教师培训形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进一步丰富学校生成性数字资源库。

三、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管海娣

副组长:黄涛

赖泽英 组员:丁婷

陆泽佩

评委:各班计算机老师

四、竞赛内容及要求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其他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参赛教师应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内容依据,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向,自选内容,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

(一)微课视频制作要求

1.录制成时长在5-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

2.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格式为AVI。

3.视频片头应显示学科、课题、作者,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视频内容根据具体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视频中可插入动画等媒体形式。

五、大赛过程安排

(一)参赛人员:

岗背小学全体教师,四十五周岁以下教师必须人人参加,四十五周岁以上教师鼓励参加本次比赛。要求不得使用他人微课或进行二次配音合成。如若使用,成绩为零。

(二)比赛时间:

教师自行进行制作。作品送评截止时间:2018年5月20日

(三)参赛作品数量:

每一位参赛教师择优选送一份微课进行参评。

(四)作品报送方式:

教师将制作完成的微课,分别通过QQ或U盘传给(拷贝)电教中丁婷老师。

(五)评奖方式:

学校组建评委小组,分学科进行评奖,设立一二三等奖。

岗背小学

篇6:微课教室方案

微课的概念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单个或多个知识点而开展的教学全过程。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的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一个半结构化、简易化、主题式的知识单元授课应用的“小环境”。

微课的本质

微课制作的本质,用 4 个字形容:短小精悍;

短:录制精品微课教学视频一般制作时间长短 5-8 分钟内; 小:时间短、资源容量小,又能保证音视频质量,适合移动时代共享与传播;

精:教学内容精炼,主要突出知识点的精华; 悍:实时性强、针对性知识点应用专一;

根据上述的应用设计出微讲台 · 微课制作室录播系统,它能够让老师学生体验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等应用感觉。

产品特点

嵌入式单板卡设计 录播主机采用全新嵌入式单板卡架构,系统基于 Linux 系统,免受 Windows 系统更新及病毒的 侵袭。嵌 入式架构可降低设备故障率,录播主机的供电只需 12V,低能耗、低发热。

微易切换拍摄

系统对微课的视频画面切换采用微易跟踪方式,只跟踪讲坛、触控平板以及讲坛全景三种切换模式,有效减少垃圾画面,完美呈现整堂微课程。

高清晰音频处理效果

通过吊顶拾音话筒或领夹麦克风拾取授课教师音频信号,由数字音频矩阵处理器对环境音进行降噪处理、音频均衡等处理,以达到音频录制效果的最优化。

一键式简易操作、自动上传

通过微课面板上的控制按钮,教师快速实现 “开始” “暂停” “停止” “直播” 等微课录制操作。录制完成后即可一键自动上传视频至服务器,减少教师冗余操作。

在线视频编辑

视频录制后无需安装任意客户端,登陆资源管理平台对视频进行合并,编辑,转换等操作。编辑后的视频可以上传至资源管理平台进行共享,方便学生学习。

微课室搭建 微讲台·微课程制作室(微课室)是利用微课录播系统配合专用高清摄像机进行微课程视频的拍摄记录;微课室的搭建一般采用 30 ㎡左右的小课室进行改造,一般配备 1-2台高清摄像机、1台微课录播系统主机、视频资源管理软件、一体式触控平板电视、1-2 台预监显示屏、音频拾音处理系统、灯光设备及装修、控制设备等;

高清摄像机

配置 1-2 台高清摄像机,分别拍摄讲台教师特写、一体式触屏特写;

微课录播系统主机

主要将微课室内的高清摄像机拍摄视频、拾音话筒音频以及 PPT 课件等音视频信号进行采集编码录制,完成拍摄录制后,系统会将视频文件直接上传至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个人空间中。

一体式触控平板电视

运行并显示教师讲课课件,屏幕尺寸在 65 寸左右,同时可以作白板使用。

预监显示屏

主要作用是为了让录课老师能够实时的观看到自己的讲课状态,如讲课仪态、录制内容等录课状态。

音频拾音处理

一般采用指向性较强的拾音话筒或领夹话筒,通过音频处理设备进行优化后,录制出来声音清 晰洪亮。

灯光效果及装修 微课室录课的灯光需要足够照明亮度,同时要满足灯光色温要求,灯光的投射方向及角度,都要避免正视眩光和落差大的阴影区。装修背景墙也不能选深色墙体,一般会采用浅色单一的背景,如纯白、浅灰。

篇7:教师微课竞赛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局《课堂教学改革深化年实施方案》精神,提高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本学期,学校决定开展教师微课竞赛活动,根据学校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竞赛目的

通过开展教师微课竞赛活动,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和教学风采展示平台,丰富学校教学资源,推动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推进示范校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参赛对象

我校全体教师

三、竞赛内容及要求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学生完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用于帮助其他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参赛教师应以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内容依据,自选内容,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录制成时长在5-10 分钟左右的微视频。

参加本次微课竞赛的作品,必须包含微课视频、教学设计、教学课件。

1.微课视频

每个视频时长为 5~10 分钟(最长不超过 10 分钟),视频格式为 MP4 或 flv格式。视频质量要求图像稳定、构图合理、镜头运用恰当、录制声音清晰。视频片头应显示标题、作者和单位,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

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年级、学科及适用对象等信息。文件格式:doc/docx。

3.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相辅相成。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多媒体素材等也可单独提交。教学课件格式不限。

四、竞赛程序

竞赛分宣传、教研组初赛选拔和学校复赛三个阶段

(一)宣传阶段(3月16日~3月20日):各教研组长利用教研组会议向广大教师宣传学习、明确主题、明确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微课制作。

(二)教研组初赛选拔阶段(3月23日~5月2日):各教研组长结合本组教师微课制作的情况,先在组内进行评比,评比结束后,报送学校教科室,参加复赛。(注:每个教研组至少报送2个作品,每个作品包括微课视频、教学设计和与视频对应的教学课件)

篇8:公司微课实施方案

一、什么是“微课程”

在国际上,最早的微课程当属美国学者Mcg Grew所提出的60秒课程,现今热议的微课程 (Micro-lecture) 概念是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于2008年提出的。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笔者在教学中所制作的微课程是指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具体短小却能有针对性地说明一个核心问题的教学音频或视频。

二、微课程的制作过程

制作微课程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而一般性基础知识,由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即可。

1. 确定教学主题——增强针对性。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课程标准规定:“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此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学生了解和掌握即可,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旧三民主义在指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中以失败而告终,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调动了广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使国民革命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果虽未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但结束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里?它何以能成为国共合作的理论基础?何以能凝聚民主革命的伟大力量?为此,必须理解新三民主义到底“新”在哪里,它实现了怎样的“质”的飞跃。为此,教师精心设计微课,有的放矢地进行实例讲解和剖析,让学生深刻认识“三民主义在推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就能达到释疑解惑、巩固提高的目的。

2. 设计学习任务单——突出目的性。

学习任务单是帮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桥梁和纽带,突出目的性和任务导向性,借助任务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做个明白人。学习任务要力求简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靠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个人努力能够完成学习目标。例如《理解新三民主义“质”的飞跃》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及意图如下:

该任务单简明扼要、任务明确、形式多样,既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又可以适时渗透多元能力的培养,直面学生的差异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从而增强了自主学习的有效性,为开展课堂探究做好铺垫。

3. 微视频课件制作——追求精致化。

制作微视频课件要侧重对知识要点的阐释和典型题目的讲解,从内容到形式、从声音到语言文字都力求精致。要力求视听同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画面精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积极性;声音清晰,语速舒缓,充满热情与关爱,给人以温暖。具体制作程序是:先根据素材制作PPT课件,再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把教师演示讲解PPT课件的过程录制下来,方法简洁可操作性强,也能保证画面清晰自然,并易于修改。本课题制作的PPT课件内容如下:

用录屏软件 (Camtasia Studio) 制作成8分钟的微课程视频讲解资料。该视频类似于课堂讲授,但是把授课内容进行提纯、浓缩,变成了微课程资源。课前学生观看时,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进度,或暂停、或快进、或倒退、或重复看,方便自由,与课堂授课相比,便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达成学习目标。

三、微课程教学的实施

1. 课前学生自学,掌握基础。

前一天,教师布置预习任务,下发“微课程学习任务单”,把微课视频资源上传到班级QQ群共享文件夹,学生在家下载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微课程学习任务单”中规定的学习任务。第二天晨读时间,由课代表收齐任务单交给任课教师。教师利用上课前的时间抓紧批阅,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和误区制定帮扶策略,增强上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2. 课中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课堂上,教师侧重于创设情境释疑解惑。把全班学生合理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学习小组以“兵教兵”的方式就自学中的困惑进行研讨。教师在小组间巡回走动,适时点拨指导,并给学生出示新的历史材料,适当拓展和补充知识点,激发讨论的兴奋点,形成思维碰撞。

3. 课后复习巩固,扫除盲点。

经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释疑两个环节,学生基本能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于极个别尚存疑惑的同学,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反复观看视频,或者教师一对一辅导扫除盲区。虽然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力特点、生理特征、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差异,但是微课程教学模式翻转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局限,优化了学生的差异性,达到了基于“起点不同”的“殊途同归”的效果。

四、微课程教学的注意事项

1. 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统摄教学活动的灵魂,目标模糊的微课程设计是没有生命的“行尸走肉”。

2. 对象适切。微课程设计要关注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设计策略,要注重趣味性,激发主动性,同时还要做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兼顾。

3. 遵循规律。微课程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际出发,不能任意拔高或随意降低思维的难度。

4. 媒体适合。微课程设计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媒体形式,合理使用图片、图表、音频、视频等元素,力避喧宾夺主,降低实效。

4. 课堂完整。微课程只是一份学习资源,微课程学习只是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环节或部分,它不能替代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微课程设计要聚焦于重点和难点,切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摘要:“微课”是指应用多媒体技术就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的一段音频或视频。“微课”所讲授的内容针对疑惑点,呈点状、分割状或碎片状。它区别于传统的大课堂教学。有效实施“微课”教学的关键是“微课程”的制作,制作“微课程”要确定教学主题,增强针对性;设计“学习任务单”要突出目的性;制作微视频要追求精致化。实施“微课程”教学分三步:课前学生自学,掌握基础;课中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后复习巩固,扫除盲点。

篇9:基于应用视角的微课实施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51-02

[作者简介]冯满堂,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江苏南京,210017)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

一、微课在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10分钟左右的微课兴起于2011年,由广东佛山市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首提,特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他认为微课以微型教学视频为核心,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形成一个半结构化、网页化、开放性、情景化的资源动态生成与交互教学应用环境。微课以短小精悍著称,所谓“短”是指时长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面对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生会有所差异,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讲,时长最好不要超过15分钟;所谓“小”是指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主题简短,教学资源的容量小,以便在网络上存储和传输;所谓“精”是指主题突出,教学内容精选,教学设计精细化,教学过程精彩生动、简短完整;所谓“悍”是指短小聚焦且交互性强,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随需学习的需要,且学习效果好。

“C语言程序设计”是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所学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该课程理论深、实践性强、灵活多变,学生普遍认为比较难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课时少,每周只有四节课,学生明显感觉上课进度快,学起来比较困难。对于90后的高职生来讲,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满足于灌输式、教条化的学习,很难按照逻辑推演上完一节课或看完一本书。而微课却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所学,是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微课的认知习惯、认识策略都特别贴近当下学习者,已成为微时代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基于应用视角的微课设计制作与应用

(一)课程观

基于知识的孤零零的几个微课片断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作用,因此,在考虑微课在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应用时应具有课程观。这里的课程观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应从整门课程来考量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即围绕着整门课程开发系列微课组成微课程。在整门课程的微课开发时,内容要覆盖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知识体系关联清晰,模块划分合理,重难点突出,启发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原来的课程按照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分成一系列包括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在内的微课程体系。二是每一个微课也应具有课程观,具有课程的形态。微课应是一个自足的学习系统,应能够满足学习者的知识需求并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微课不能仅仅提供微视频,还应提供微目标、微教案、微讲义、微练习等课程要素,微课的内容越丰富,服务越周到,对教与学分离情况下的学习内化和应用知识就越起作用。

(二)系列化

微课由于“资源粒度小”,长则十几分钟,短则几分钟,围绕着某个知识点来进行讲授,知识过于碎片化,造成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浅表化。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掌握程序设计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对一般问题进行分析和程序设计,并编写出高效的C语言应用程序。通过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学生掌握C语言的系统知识还是必需的。从微课的应用视角来看,通过制作系列化、专题化的微课来解决微课的碎片化问题不失为一种良策,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课程的知识体系。

C语言程序主要由三种结构组成:顺序、分支和循环,其中循环结构又是重中之重,现以循环结构为例来看一下系列化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针对五年制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的循环结构部分,选取“购物管理系统”中的两个子功能模块“商品信息查询结算”和“用户登录信息验证”为中心任务,系列化为以下几个微课:什么是循环、什么是while循环、while循环的应用、什么是do-while循环、do-while循环的应用、什么是for循环、for循环的应用、break和continue语句的应用、商品信息查询结算功能的实现和用户登录信息验证功能的实现。在制作系列化微课时,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相关的任务或问题为主题,将选择的主题根据知识内在的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序列化为若干个微课。微课间要互为联系,后一个微课应包含前一个微课的相似知识点,并增加新知识点,最后一个微课应包含教学目标所需的所有知识点。讲解时通过一个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讲授引出技术内容,既提高了微课的趣味性,也很好地承载了知识,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向现实中进行迁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型

篇10:微课设计方案---胶体的性质

一、课例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使用山东教育出版社《化学1(必修)》第二章第一节《元素与物质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本微课从分散系及其分类导入,引出了胶体的概念,并通过分析胶体粒子大小,利用2个实验视频认识了胶体的分离方法——渗析、重要性质——丁达尔现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

(2)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现象)、渗析。2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2)以实验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三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2教学难点: 胶体的概念及性质 四 教学过程(简介)

【引入】以氯化钠溶液为例介绍分散系的概念,以及分散系的分类(分类标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进一步明确分类依据,为渗析操作和丁达尔现象的原因奠定知识基础。

【播放视频】渗析

【过渡】阳光穿过茂密的林木枝叶所产生的景象与胶体的性质有关。【播放视频】丁达尔现象演示 【解释现象】

上一篇:广东省医院输血技术规范下一篇:矛盾排查处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