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

2024-07-17

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共6篇)

篇1: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

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

2010年全省财政总决算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布置会议于2010年11月24日在合肥召开,会议对2009年决算予以总结并对2010年决算工作做了详细布置。

为确保全市2010年财政决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2010年财政决算报表编审质量,根据省财政厅的部署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现就我市2010财政决算报表编报工作提出如下工作方案建议:

一、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建议:

(一)总体安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依照“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八字方针,做到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1、编制报表种类。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统一部署编制2010年财政总决算报表。

2、编制依据。2010年财政总决算编制说明。

3、编报方式。2010年财政总决算报表采取统一口径、统一布置、分级编制、统一汇总和上报的工作方式。

4、工作分工。2010年财政总决算报表的编报工作由国库科主办,各业务科室配合,具体分工:**科负责2010年财政总决算报表的统一布置;编制市直总决算报表;审核、汇编全市总决算、分析说明及报送省厅等工作。**科负责上下级结算和与决算 ─ 1─

有关的数据及相关文件汇总工作,包括省财政厅预算指标单复印件及全省尚未下达的省追加预算指标分类、款、项结余等。

(二)工作步骤

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分3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决算工作布置及决算准备阶段。2010年财政总决算布置工作由国库科对各业务科室及县、区财政部门进行布置,拟在12月20日一天召开县、区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布置及决算软件培训工作会议。整个12月为各级决算清理准备阶段。

第二阶段:市、县、区完成各自财政总决算并由国库科汇总上报省厅215表。决算报表编制阶段:2011年元月1日至2月11日为市直、县、区各级根据财政部要求和省厅部署,国库科依据《2010年财政总决算编制说明》编制市直2010年财政总决算报表;县、区财政局根据第一阶段的决算工作布置编制财政总决算报表。2月15日县、区各级必须上报215表,市局在2011年2月18日前汇编报送省厅215表。

第三阶段:决算报表审核汇编上报阶段。拟在2011年2月22日至2月25日召开县区财政总决算和部门决算汇编会议,汇总决算报表和部门决算报表并就2套报表的相关数据进行核对、调整,形成最终决算,并完成报表分析文字材料。2011年3月5日将汇总的财政总决算报表通过网络报送省厅,并根据省厅通知参加财政决算汇编。此阶段工作拟在2011年3月15日结束。

(三)几项具体要求1、2011年1月5日—10期间各业务科室与国库科进行对账工作。并对照《**市市级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年末有需结转项目提出经局领导批示意见提交国库科进行账务处理,各业务科室对2010年各分管单位预拨指标进行清理,能够形成预算指标的尽快形成预算指标,不能形成预算指标的提出经局领导批示挂账处理依据。

2、请局领导批示,对预算内暂存暂付款进行清理。

3、2011年1月10日前请各业务科室将涉及需与县区结算方面事项的文件提供给预算科,预算科元月25日前办理上下级结算工作完毕。

4、请预算科务必在2011年12月31日将2010年预算指标下达完毕,2011年元月1日后不得再下达2010年预算指标。1月10日前提供全年省财政追加预算指标单及省指标单尚未下达需结转次年余额(细化到预算科目类、款、项);提供经人大批准的2010年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动支预备费批准动用文件;2011年1月25日前提供结算文件及相关结算数据。

篇2: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

分析报告

2017年1-12月,我市共组织财政收入25246万元,完成我市年初预算数24955万元的101.17%,比上年增收1479万元,增长6.22%。

其中:按收入构成来看,税收收入完成9615万元,同比减收1625万元,下降14.46%;非税收入完成7689万元,同比增收4567万元,增长146.28%。按分部门来看,国税部门完成8684万元,同比下降12.55%;地税部门完成8873万元,同比下降17.19%;财政部门完成7689万元,同比增长146.2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17304万元,同比增收2942万元,增长20.48%,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4.43%。

一、税收收入分析

(一)增值税收入8684万元,同比减收1246万元,下降12.55%。

(二)营业税收入5万元,比上年同期1358万元

减收1353万元。同比下降99.63%,原因是营改增后没有营业税收入。

(三)企业所得税收入897万元,同比减收76万元,下降7.8%;主要原因是国内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等不利因素影响,我市经济增长后劲乏力,产品售价低、市场需求不足,工业企业产品库存过大,我市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欠佳,企业效益下滑,企业所得税收入减少。

(四)个人所得税收入2269万元,同比增收1240万元,增长120.50%;主要原因是2017年我市制糖业进行股权转让,个人所得税收入将大幅增长,我市职工工资水平稳定增长,部分经营效益较好企业大幅提高职工工资和发放效益奖金,企业扣缴工薪所得个人所得税增加。

(五)资源税收入259万元同比增收5万元,增长1.96%。

(六)城市建设维护税收入539万元,比上年同期759万元减收220万元,同比下降28.98%,原因一是大唐桂冠合山发电有限公司企业大唐桂冠合山发电有限公司今年以来上网电量17.56亿度,比上年同期的24.42亿度减少6.86亿度;二是其他纳税人同期申报下降也是该税收入减少的因素。

(七)印花税收入87万元,同比减收21万元,下降19.44%。

(八)土地增值税收入278万元,比上年同期131万元增收147万元,同比增长112.21%,主要原因是主要是我局清缴房地产企业往年清算欠税所得。

(九)房产税收入717万元,比上年同期589万元增收128万元,同比增长21.73%,原因是由于大塘桂冠合山发电公司的房产核增。

(十)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260万元,同比减收103万元,下降28.37%;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唐桂冠合山发电有限公司部分土地使用税得以减免抵扣。

(十一)耕地占用税收入35513,946万元,比上年同期3946万元减收395万元,同比下降10.01%,主要原因是各项目建设征收用地已基本接近尾声,土地需求

逐年减少。

(十二)契税入库258万元,同比增减收999万元,下降79.47%。

二、非税收入情况分析

2017年我市非税收入完成7689万元,较2016年增收4567万元,增长146.28%。2017年非税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44.43%,非税收入占比较高的原因主要是近几年来,随着合山市资源的枯竭,合山市财政举步维艰,特别是这今年我市电力主要企业大唐桂冠合山发电有限公司今年以来上网电量17.56亿度,比上年同期的24.42亿度减少6.86亿度,并受煤价上涨因素影响,该公司的进项税额增多,应交的增值税与随征的城建税等各项税费收入减少明显,该企业本年税收收入入库929万元,比上年同期减收499万元。同时,合山市供电公司由于进行体制改革,企业所得税今后不在地税进行缴纳,并进行了汇算清缴,3月份办理了该项税款汇算清缴退税共计39万元,该企业本年企业所得税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137万元。2017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税收收入入库996万元,同比减收287万元,下降22.37%。使合山市税收收入剧激下滑,非税收入成为我市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而我市税收收入增幅较上年同期较小,而纳入一般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应收尽收拉动地方财政收入增长。

三、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情况分析

今年1-12月我市财政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138524 万元,完成年初预算数的170.60 %,比去年同期增支17752万元,增长14.70 %。

(一)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按功能分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18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1610万元,增长13.90%。

公共安全支出6735 万元,比去年同期减支802 万元,下降10.64%。

教育支出13691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82万元,增长0.60%。

科学技术支出31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131万元,增长72.38%。

文化体育和传媒支出1934 万元,比去年同期减支469万元,下降19.52%。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112万元,比去年同期减支1557万元,下降7.19%。

医疗卫生支出1458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765万元,增长5.54%。

节能环保支出517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4341万元,增长520.50%。

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201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7188万元,增长149.04%。主要原因是2017年工业园区碳酸钙基地道路工程等项目支出。

农林水事务支出18657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4357 万元,增长30.47%。主要原因是2017年加大了扶贫项目的支出,加强了资源枯竭农业局现代养殖示范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溯北和溯里片区节水工程建设、山鑫钙业生产项目建设;

交通运输支出387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1084万元,增长38.89%。

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582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327万元,增长5.94%。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10156万元,比去年同期减支2679万元,下降20.87%。

住房保障支出776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1493万元,增长23.81%,主要原因是我市对棚户区改造和廉租住房公租房的支出。

其他支出49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支190万元,增长61.49%。

(二)2017年全市公共财政平衡情况

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46441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305万元;返还性收入3792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73092万元;专项转移支付收入32784万元,债券转贷收入10500万元;上年结余收入8777万元;调入资金191万元。财政总支出146441万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38524万元;上解上级支出643万元;债务还本支出1017万元。结余6257万元。

(三)2017年社保基金收支安排情况

2017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7386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248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6138万元。

2017年社会保险基金支出5682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203万元,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4479万元。

收支相抵后,全市2017年社会保险基金年终结余1704万元,年滚存结余3733万元。

(四)政府一般债务情况

我市2017年底政府债务余额为27769万元,其中:一般债券27737万元,其他一般债券32万元。2017年我市本年地方债务(转贷)收入10500万元,本年地方政府债务还本支出1017万元。

四、基金预算收入及支出情况分析

2017年政府性基金收入2680万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361万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52万元;污水处理费收入267万元。上级补助收入469万元,上年结余收入2948万元。政府性基金支出2640万元,其中: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支出66万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相关支出2459万元;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相关支出19万元;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相关支出5万元;彩票公益金相关支出89万元;其他相关支出2万元。年终结余3266万元。

五、2017年“三公”经费情况

1.2017年度我市因公出国0次0人,公款出国(境)费用为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7%;

2.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为73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2%;

3.公务接待费用为261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4.44%;

4.会议费用为149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98%; 5.培训费用为59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6%。

六、2017年预算执行主要工作情况

2017年,面对严峻的财政收入形势和突出的支出压力,全市财政工作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的原则,严格控制支出,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不断

加强收入征管,努力保障重点支出,持续推进财税改革,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强化税收征管,确保财政收入

在经济下行的环境影响下,我市落实各项措施狠抓组织财政收入力度:一是大力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扶持发展实体经济,带动财税收入增长。二是强化措施抓征管。完善财税联席会议制度,积极研究增收补欠措施,加强对重点税源、重点纳税户监管力度,对全市各大中小微企业进行全面的税源调查,掌控了全市税源动态和税源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形成了征管合力。三是源头控制抓非税。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强监督检查及重点收入来源监测,严格落实以票管收、源头控收,保障了非税收入依法及时、足额征收,全年完成非税收入7,689万元。

2.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撑

一是大力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投入广西合山虎鹰建材有限公司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第二批178.86亩用地设施建设扶持资金904万元,广西合山虎鹰建材有限公司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第三批314.48亩用地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1,593万元,力促产业转型经济发展;二是支持城镇化建设,城中市场升级100万元,岭南市场升级110万元,城北广场建设支出310万元;三是投入工矿棚户区改造资金939万元;四是加大对示范工业园区的资金扶持力度,及时拨付工业园区机厂片项目建设用地征地补偿费用1,700万元,工业园区机厂片项目征地工作经费224万元,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工程启动1,500万元;五是煤矿安全改造中央基建投资1,100万元,预借解决合煤公司欠缴改制费600万元,加速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

3.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

在支出结构上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优先保障民生需求。民生支出的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改善农业发展条件,加大了扶贫力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城乡低保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农合和城居医疗保险提标政策有效落实,教育教学条件

均得到了有效改善。

(1)“三农”支出显著增强

一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2017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出191万元,粮食直补30万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115万元。二是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422万元,用于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精准扶贫攻坚、脱贫摘帽等多方面工作,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扩大农业保险范围。三是拨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590万元,合山市里兰水轮泵站灌区工程800万元,中央财政林业改革发展资金200万元,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350万元,改善全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993万元,中小河流治理412万元,全力推进我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和中小河流整治目标任务的完成。五是投入582万元农村综合改革资金,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交通和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村民饮水安全,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2)加大财政投入,全力助推脱贫攻坚

一是及时安排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59万元,用于开展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作为扶持的重点,以产业化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二是开展易地扶贫安置工作,拨付异地搬迁安置点征地补贴88万元;三是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建立支持贫困户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情况及扶贫贷款财政贴息政策,扶贫贷款财政贴息资金307万元;四是投入1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到贫困村发展扶贫产业。从财力上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我市在全区顺利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任务。

(3)切实加大教育发展资金投入力度

2017年,我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投入教育资金13,691万元。一是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投入义务教育薄弱改造资金283万,中小学校舍安全维修经费444万元,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的教学设施条件。二是安排营养餐补助资金144万,寄宿生生活补助221万元,使学生食宿得到了有

效的保障和改善。三是在保障义务教育发展的同时,促进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拨付291万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拨付10万元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发展。

(4)加强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一是加大医疗的投入,推进服务均等化。及时拨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金830万元。二是大力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大职业岗位培训,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共安排投入就业补助资金357万元。三是安排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250万元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资金1,613万元,农村五保供养资金72万元,五保村建设资金133万元,80周岁以上老年高龄生活津贴165万元。通过加强对社会保障的支出,保障了困难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四是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675万元。

(5)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一是河里镇河里村五彩田园步道322万元,二是合山市灵岩湖生态民俗文化景区(二期工程)项目建设364万元,三是工业旅游暨合山市国家东矿园区二期工程项目131万元,四是老矿屯第一口矿井历史文化景点改造工程50万元,五是八桂之心示范区191万元。

4.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营改增”税制改革全面推开。2016年5月1日后,“营改增”顺利实施,停征营业税,扩大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全面落实,减轻了企业负担。二是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力度,我市财政性资金支付均已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范围。三是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积极推进地方现代财政制度,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将所有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编制,通过规范收入行为,健全审批流程,构建规范透明的全口径预算管理新机制。四是加大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力度,建立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公务卡制度不断规范。五是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稳步推进。清理公布了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全面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取消、免征收费项目政策,开展了涉企、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工作,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更加规范。六是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完善防范政府债务风险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项目单位政府债务偿还责任,2017年通过政府转贷债券资金置换偿还政府债务本金1,000万元,维护了政府信誉,促进了我市融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七是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我市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在保障性住房后续服务、老年人养老服务、社区环境卫生等领域推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八是实施中期财政规划管理。2017年根据自治区的要求,完成我市2018-2020年中期财政规划编制工作。中期财政规划的编制,对未来三年重大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从根本上加强对财政支出的控制,强化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九是积极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2017年已建立合山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并按时按规定公开我市56个一级预算单位预决算;十是开展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我市一级预算单位已全部纳入预算绩效评价范围,全市各单位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量达到2.4亿资金,占全年财政预算安排资金12亿的20%。在全市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预算绩效管理效果。

各位代表,总的来说, 2017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效果良好,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受经济下行环境的影响,财政收入进入中低速增长的新常态,税源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收入增长困难加大。二是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交通、产业转型、城镇化建设、精准扶贫、民生事业等资金需求规模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刚性增长,收支矛盾突出,平衡预算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有的部门和单位预算执行力亟待增强,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开工不及时,建设推进慢。四是财政资金的统筹使用力度需进一步加大,资金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仍需提高。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和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篇3: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

(一)应当做好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新旧衔接。从2010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编制《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做好首次执行日的新旧衔接转换工作,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2010年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编制年报。

◎浅析: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新旧衔接中,2010年年报首先应做好《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主要包括以下事项: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拟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因预计资产弃置费用应补提的以前年度折旧等、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辞退补偿、股份支付、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重组义务、企业合并、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金融工具分拆增加的权益、衍生金融工具、所得税、少数股东权益、B股、H股等上市公司特别追溯调整、其他等项目。编制《新旧会计准则股东权益差异调节表》要求:

1.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第五条至第十九条的规定,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第2号、第3号、第4号和《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新旧变化的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编制差异调节表,对相应的栏目进行调整,包括增加或减少栏目。

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原则上应以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依据重要性原则编制和披露差异调节表。

2.企业在编制差异调节表时,应对重要项目以附注形式进行说明。

(二)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应当如实反映企业的交易或事项,应当保持统一性和前后一致性。企业2010年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应当在附注中充分说明变更的性质、内容和原因,不得滥用会计政策或随意变更会计估计。企业应当对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进行处理。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企业集团的会计政策应当统一,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母公司保持一致。

◎浅析:

一致性原则,属财务会计原则之一,指各个会计期间所用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应当相同,不得随意变更。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当与母公司保持一致。至今仍有一些财会人员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一原则的重要性而在实际工作中不能自觉遵守这一原则,特别是对于会计政策变更与会计估计变更的划分,许多人仍模棱两可:

第一,以会计确认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会计确认的一般会引起列报项目的变更。

第二,以计量基础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5项会计计量属性,是会计处理的计量基础。

第三,从列报项目是否发生变更作为判断基础,一般地,对列报项目的指定或选择是会计政策,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政策变更。

第四,根据会计确认、计量基础和列报项目所选择的、为取得与资产负债表项目有关的金额或数值(如预计使用寿命、净残值等)所采用的处理方法,不是会计政策,而是会计估计,其相应的变更是会计估计变更。

(三)同一交易或事项在A股和H股的财务报告中,应当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已经实现等效(长期资产减值转回除外),同时发行A股和H股公司的财务报告不应存在差异。2010年年报中,内地与香港会计处理差异仍未消除的,应当在附注中充分说明原因及消除的措施。

◎浅析:

对于A股和H股差异,《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以及《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等相关文件都做了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本次下发的通知只是对A股和H股差异在2010年年报的重申,与2008年2009年报表要求一致,没有新旧差别。而改善A股和H股差异,逐步消除这种差异造成的编报成本等不利影响,提高准则的权威性、适用性和代表性,则是以后这些报表主体编报者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四)企业应当采用适当且可获得足够数据的方法来计量公允价值,而且要尽可能使用相关的可观察输入值,尽量避免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公允价值在计量时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第二层次是企业在计量日能获得类似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相同或类似资产或负债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报价的,以该报价为依据做必要调整确定公允价值;第三层次是企业无法获得相同或类似资产可比市场交易价格的,以其他反映市场参与者对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参数为依据确定公允价值。

企业在披露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相关信息时,应当分别披露确定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是否发生改变以及改变的原因、各个层次公允价值的金额、公允价值所属层次间的重大变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期初金额和本期变动金额等相关信息。在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中,如果估值技术中使用的一个或多个输入值发生合理、可能的变动将导致公允价值金额发生显著变化的,应披露这一事实及其影响。

◎浅析:

企业会计准则坚持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谨慎引入公允价值,但是考虑到我国新兴市场和转方式调结构等实体经济的影响,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企业应当采用适当且可获得足够数据的方法来计量公允价值,严格按照以上三个层次有理有节进行操作,并做好相应的报表披露。

(五)正确识别企业集团内涉及不同企业的股份支付交易中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规定,确认企业所获得的职工服务的成本或费用及相关的所有者权益或负债。

◎浅析: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第七条中对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集团内发生的结算方和接受服务方不是同一企业的股份支付交易,结算企业以其自身权益工具结算的,应当将该股份支付交易作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以同一企业集团内其他企业的权益工具结算的,应当将该股份支付交易作为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

接受服务企业应当区分有无结算义务进行处理,具有结算义务且授予本企业职工的是同一企业集团内其他企业权益工具的,应当将该股份支付交易作为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没有结算义务或授予本企业职工的是本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应当将该股份支付交易作为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要求股份支付为现金结算的,合计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应当等于最终支付现金的金额。但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规定,接受货物或劳务的一方在其自身财务报表中确认的成本并不等于负有结算义务的一方最终支付的现金。即接受服务方和结算义务方双方均不把实际支付的现金金额确认为自身的成本、费用。但是,在接受服务方和结算义务方同属的企业集团的合并报表层面,股份支付计入成本、费用的金额仍然等于最终支付现金的金额。

对于以现金为对价方式的股份支付,《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不同解释会产生报表信息不对称,所以,管理层在考虑交易安排时,应当慎重考虑不同方式承担结算义务对所涉及的各方自身财务报表的影响。

而对于个别财务报表,管理层对集团内的股份支付安排,确定哪一方负有结算义务,不同的会计处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则必要的信息披露会对报表使用者提供主要的决策参考。

(六)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中有关“控制”的规定,对企业合并和合并财务报表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关注企业合并是否构成业务。企业合并如产生巨额商誉,应当予以重点关注。仅通过合同而不是所有权份额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或特殊目的主体)合并形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企业合并,也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第五条至第十九条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的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存在对该子公司的商誉的,在计算确定处置子公司损益时,应当扣除该项商誉的金额。

◎浅析:

1.合并的两要素

构成企业合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取得对另一个或多个企业(或业务)的控制权;二是所合并的企业必须构成业务。

2.关于“控制”

按照会计准则的本意,在财务报告领域使用的“控制”一词,主要是指统驭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从中获益。判断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形成控制时,应当综合考虑被投资单位的股权结构、董事会构成、日常经营管理特点等情况。当期因购买子公司或其他原因导致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的,应当在附注中披露合并范围的变化情况、判断对被投资单位形成控制的依据等。企业将持股比例低于50%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或持股比例高于50%的被投资单位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应在附注中披露判断依据。

3.关于构成“业务”的理解

《关于非上市公司购买上市公司股权实现间接上市会计处理的复函》(财会便[2009]17号)规定:“业务”是指企业内部某些生产经营活动或资产负债的组合,该组合具有投入、加工处理过程和产出能力,能够独立计算其成本费用或所产生的收入等,可以为投资者等提供股利、更低的成本或其他经济利益等形式的回报。有关资产或资产、负债的组合具备了投入和加工处理过程两个要素即可认为构成一项业务。对于取得的资产、负债组合是否构成业务,应当由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4.企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了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个别报表的会计处理由成本法转化为权益法,《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没有发生其他变化,而对于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处理发生了较大变化,对于剩余股权,应当按照其在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处置股权取得的对价与剩余股权公允价值之和,减去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有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的份额之间的差额,计入丧失控制权当期的投资收益。

◎案例:

2010年1月1日A公司支付B公司30万持有其100%的股权,当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25万元,其中商誉为5万元。2010年1月旧至2010年12月31日,B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3.75万元,除所实现净损益外,B公司未发生其他计入资本公积的交易或事项。2011年1月14日,A公司转让B公司60%的股权,取得对价24万元,在出售60%的股权后,A公司对B公司的持股比例为40%,不能对B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实施控制。A公司对B公司丧失控制权日(2011年1月14日),B公司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16万元。本例中,A、B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要求:计算处置B公司60%的股权的损益。

◎案例解析:

①处置60%股权取得的对价为24万元

②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16万元

③原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28.75万元(25+3.75)

④终止确认商誉金额5万元

⑤按原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原子公司自购买日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为33.75万元(30+3.75)或者(28.75+5)

⑥处置B公司60%的股权的损益=24+16-33.75=6.25(万元)

个别报表处置部分股权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①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损益时,账务处理为:

②剩余40%股权转化为权益法核算

合并财务报表对处置部分股权的会计处理:

①剩余40%股权按照丧失控制权日公允价值的调整

注:丧失控制权日剩余40%股权的公允价值为16万元,在个别财务报表中按购买日公允价值持续计量计算为13.5万元[(30+3.75)×40%)],差额2.5为剩余40%股权在2个时点的公允价值变动。

②对个别财务报表中部分处置收益进行调整

注:对于个别财务报表,被处置的股权投资收益原按成本法核算,2010年的持有收益2.25万元(3.75×60%)包含在2011年处置收益6万元中,而对于合并财务报表而言,该2.25万元按照权益法核算应作为丧失控制权之年度的留存收益,不应作为处置收益,应该进行调整。

经过以上调整,合并财务报表上的处置收益=6(个别报表处置收益)+2.5(剩余股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2.25(处置股权留存收益调整)=6.25(万元)

(七)正确对因发行权益性证券而发生的有关费用进行会计处理。企业为发行权益性证券(包括作为企业合并对价发行的权益性证券)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交易费用,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的规定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生的广告费、路演费、上市酒会费等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浅析:

1.交易费用的变化

《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规定:购买方作为合并对价发行的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的交易费用,应当计入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的初始确认金额。而先前发布的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则规定:无论同一控制下还是非同一控制下,为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相关费用不构成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应自溢价发行收入即“资本公积——股本溢价”中扣除,溢价收入不足冲减的,应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简化了证券交易费用的会计处理,将发行交易费用计入权益性证券或债务性证券的初始成本,体现了历史成本原则。对以上相应会计准则所作的修订条款自2010年1月1日开始执行,不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2.路演推介费透明化

路演推介费是公司在上市过程中花掉的费用。这笔费用包括广告费、路演、财经公关费和上市酒会费等费用。之前的路演推介费一般列在发行费用列表中。证监会会计部2010年6月在对《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问题》进行解答时,明确指出“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发行的广告费、路演及财经公关费、上市酒会费等其他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这意味着,那些不能公开的上市费用将会在当年年报中的利润表中体现出来。以上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范拟上市公司在上市期间的不必要开支,就此收敛隐秘的费用支出,以此保护投资者利益。

(八)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确定和披露构成其他综合收益的项目和金额。目前,其他综合收益主要包括相关会计准则规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利得(损失)金额、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金额、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等内容。企业不得随意改变其他综合收益的构成内容。

◎浅析:

综合收益,包括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其中,其他综合收益反映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综合收益总额是企业净利润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合计金额。财政部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中对利润表作了调整,这次调整要求在利润表“六、每股收益”下增列“七、其他综合收益”和“八、综合收益”项目。这次调整,使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直接反映在利润表中,体现了全面收益观。“其他综合收益”通过“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进行核算。根据具体准则归纳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产生的利得(损失)金额、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权益法核算的在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中所享有的份额、非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以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公允价值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现金流量套期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境外经营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等。

(九)企业对于上述交易或事项的处理与本通知要求不一致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处理;但是,涉及第四个问题、第六个问题和第七个问题的,应当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浅析:

篇4: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

2009年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已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2009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已经编成。现在,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09年全省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各项决策部署,坚决执行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有关决议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省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和谐稳定。在此基础上,全省和省级财政预算完成情况较好。

一、2000年全省财政总决算

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142.5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983.81亿元,完成预算的105.3%。决算收入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增加0.14亿元,完成预算的104.9%,增长10.8%,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7.2%。不可比因素约69.50亿元,主要有:增值税25%部分免抵调不可比增收23.90亿元;受公共投资拉动和房地产市场行情回暖等诸多政策激励,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等相关行业税收不可比增收76.20亿元;车辆规费、耕地开垦费和交通违章罚没收入等不可比增收15.6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兑现和内外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暂免征收等政策性因素影响,不可比减收39.40亿元;燃油税费改革取消三项专项收入等因素不可比减收6.80亿元。

2009年全省财政决算支出2653.35亿元,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减少0.41亿元,完成预算的110.3%,增长20.1%,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8%。不可比因素约294.43亿元,主要有: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支出82.00亿元;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增加支出62.75亿元;燃油税费改革、铁路投资等增加支出149.68亿元。

2009年全省重点支出完成情况:1,农林水事务236.08亿元,完成预算的126.4%,增长33.1%,增长幅度较大,主要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口径调整,石油价格改革对渔业的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由“采掘电力信息及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科目调整到“农林水事务”科目。2,教育519.33亿元,完成预算的108.7%,增长14.4%。3,科学技术99.30亿元,完成预算的108.5%,增长14.4%。4,文化体育与传媒64.09亿元,完成预算的95.3%,增长0.5%,主要是部分市县大型文体基础设施建设进度较慢。5,医疗卫生177.05亿元,完成预算的117.5%,增长23.9%。6,社会保障和就业153.08亿元,完成预算的103.0%,增长8.2%。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142.51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422.23亿元和各项转移支付补助206.01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82.00亿元,调入资金57.43亿元;减去全省财政决算支出2653.35亿元,上交中央107.80亿元,增设预算周转金、调出资金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149.03亿元,收支平衡。

二、2009年省级财政决算

2009年省级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21.78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78.90亿元,完成预算的101.1%,增长5.8%。决算收入比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增加0.11亿元,完成预算的105.0%,增长7.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6.3%。不可比因素约2.66亿元,主要有:国家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业放贷规模扩大,不可比增收6.20亿元;车辆规费、耕地开垦费和交通违章罚没收入不可比增收8.00亿元;燃油税费改革取消三项专项收入,不可比减收6.64亿元;电力企业发电量下降影响增值税、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暂免征收等,不可比减收4.90亿元。

2009年省级财政决算支出325.78亿元,与向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报告的执行数一致,完成预算的105.3%,增长29.7%,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5.7%。不可比因素约60.20亿元,主要是燃油税费改革增支等因素。

2009年省级重点支出完成情况:1,农林水事务36.98亿元,完成预算的152.5%,增长60.9%,增长较多,主要是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口径调整因素,农资综合直补由“采掘电力信息及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科目调整到“农林水事务”科目。2,教育56.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5%,增长7.9%。3,科学技术20.42亿元,完成预算的102.7%,增长8.3%。4,文化体育与传媒12.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3.0%,增长8.7%。5,医疗卫生24.22亿元,完成预算的101.5%,增长7.1%。6,社会保障和就业5.83亿元,完成预算的127.0%,增长32.1%,超预算较多,主要是充实社会保障资金因素。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2009年省级地方财政决算收入221.78亿元,加上中央税收返还358.68亿元和各项转移支付补助183.44亿元,市县上交430.77亿元,调入资金31.70亿元;减去省级财政决算支出325.78亿元,上交中央84.25亿元,对市县税收返还211.60亿元和转移支付551.69亿元,调出资金5.38亿元以及结转下年支出款项等47.67亿元,收支平衡。

三、2000年预算执行成效

2009年,全省各地各部门全面贯彻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有关决议要求,严格预算执行,加强财政财务管理,较好地服务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及时下拨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资金37.44亿元,转贷地方政府债券82亿元,落实省本级财政性资金141.80亿元,支持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计划和“三个千亿”工程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对企业的解困帮扶力度,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取消、减免和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完善和落实促进消费的政策,拨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财政补贴资金9.98亿元,有效拉动居民消费。安排省级外贸发展资金3.50亿元,促进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

二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整合和落实省级财政资金,促进农业主导产业转型升级。设立5亿元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设立5亿元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实施分类分档激励奖补机制,落实支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引导服务业加快发

展。支持推广应用新能源,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和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完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财政补助政策,加大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力度,开展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各级财政投入“三农”资金762亿元,增长21.7%。全面落实和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各项政策措施,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分别提高到550元和350元,免除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家庭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加大经费保障力度,支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做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和稳定企业用工工作。全面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所有市县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均达140元以上。扩大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覆盖面,加大对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支持廉租住房建设,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加大对景宁县和重点民族乡镇的挟持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省财政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283.38亿元,增长28.7%。筹措落实援川建设资金,确保青川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实施。

四是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加大“三个子”预算管理改革力度。构建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组织管理框架。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预算定额体系、预算费用支出标准体系和设备配置标准,进一步加强项目预算管理。完善省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稳步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扎实推进财税库银横向联网改革和公务卡制度改革。组织落实部门单位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工作,省级共对41个部门128个项目组织实施绩效自评,并对全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和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等20个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对我省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产品的政府采购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全省政府采购实际采购合同金额483.40亿元,增长10.4%,节约资金69.71亿元,节约率为12.6%。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省级重点整合工业、服务业、农业、科技、生态环保等五大类专项资金,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开展地方财政资金安全检查和“小金库”治理工作。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对超过债务预警指标的市县进行通报。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全省党政机关公用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用、出国经费分别减少5%、24%和20.5%。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预算编制的完整性仍然不够,预算编制仍需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不够均衡,特别是项目预算支出进度偏慢;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需进一步提高;部分市县政府性债务超出警戒指标,财政风险不容忽视等。我们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研究措施,尽力加以解决。

针对2009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按照省人大有关决议要求和审计意见进行整改。

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细化公共预算编制,严格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建立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与预算编制相衔接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推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计划管理,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单位支出进度考核、通报和奖惩机制,建立健全支出责任制度。改革现行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分配方式,推进省级专项资金分配方式改革。严格预算追加,加快预算资金拨付,建立健全限时下达预算制度,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三是加强基础管理和基层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强化支出标准和项目库建设,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建立资产、绩效、执行与预算相结合的机制,夯实预算管理基础。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充分发挥县乡基层财政实时监管的优势,切实保障各项涉农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四是稳步推进预算公开。扩大部门预算上会单位,在2010年30个上会部门的基础上,2011年除涉密单位外将所有政府序列部门纳入上会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预算公开内容,积极推动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情况公开。加强对地方财政和省级部门预算公开工作指导,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确保预算公开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加强财政监督。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肃财经纪律。加强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的结合,建立健全财政资金运用全过程的监督机制。深入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和政府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财政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建立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关于2009年省科技厅、省农业厅部门决算和2010年省林业厅、省环保厅部门预算执行情况,2009年全省和省级政府性基金收支决算以及我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情况,详见专题材料。

下面,我汇报今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进展情况。

一、今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8月,全省地方财政收入1880.77亿元,完成预算的82.9%,比上年同期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4.3%。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260.93亿元,完成预算的65.9%,增长2.3%。2,营业税589.70亿元,完成预算的83.0%,增长27.0%。3,企业所得税300.16亿元,完成预算的96.5%,增长33.6%。4,个人所得税108.77亿元,完成预算的85.5%,增长21.8%。5,其他各税508.97亿元,增长40.9%,其中,城市维护建设税97.69亿元,增长28.0%;房产税52.75亿元,增长5.1%;契税152.97亿元,增长57.0%;土地增值税84.77亿元,增长151.2%。

1至8月,全省财政支出1713.97亿元,完成预算的63.5%,增长17.9%。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260.76亿元,完成预算的64.3%,增长12.4%。2,公共安全147.27亿元,完成预算的65.9%,增长16,6%。3,教育362.00亿元,完成预算的66.0%,增长23.3%。4,科学技术57.53亿元,完成预算的53.5%,增长21.5%。5,文化体育与传媒39.19亿元,完成预算的58.2%,增长17.5%。6,农林水事务153.61亿元,完成预算的61.3%,增长16.4%。7,社会保障和就业119.76亿元,完成预算的74.4%,增长38.9%。8,城乡社区事务126.07亿元,完成预算的56.9%,比上年同期下降(以下简

称“下降”)5.8%。主要是城乡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支出下降。9,医疗卫生118.39亿元,完成预算的64.4%,增长27.5%。10,环境保护38.00亿元,完成预算的67.7%,增长19.1%。11,交通运输90.22亿元,完成预算的49.6%,下降6.5%,主要是上年同期铁路路网建设支出增长较多。12,资源商业粮油金融等事务129.85亿元,完成预算的79.2%,增长32.8%。

(二)省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至8月,省级地方财政收入181.29亿元,完成预算的77.1%,增长9.8%。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国内增值税16.69亿元,完成预算的77.0%,增长25.4%。2,营业税78.39亿元,完成预算的80.7%,增长14.4%。3.企业所得税42.82亿元,完成预算的75.5%,增长16.7%。4.个人所得税5.36亿元,完成预算的66.6%,下降12.3%,主要是利息所得税免征因素。5.其他各税6.01亿元,增长12.2%。

1至8月,省级财政支出174.86亿元,完成预算的51.1%,增长11.6%。主要项目完成情况:1.一般公共服务12.57亿元,完成预算的40.9%,增长9.0%。2.公共安全23.36亿元,完成预算的62.2%,增长13.7%。3.教育40.86亿元,完成预算的68.0%,增长8.7%。4.科学技术9.04亿元,完成预算的41.7%,增长12.7%。5.文化体育与传媒6.63亿元,完成预算的52.0%,增长10.9%。6.农林水事务26,69亿元,完成预算的68.0%,增长12.5%。7.社会保障和就业3.30亿元,完成预算的53.9%,增长11.8%。8.医疗卫生17.78亿元,完成预算的69.8%,增长16.6%。9.环境保护0.99亿元,完成预算的43.5%,增长14.5%。10.交通运输18.46亿元,完成预算的23.9%,增长6.5%,主要是省级铁路建设资金根据项目进度尚未完全支出。11.资源商业粮油金融等事务11.24亿元,完成预算的73.7%,增长11.0%。

(三)全省财政预算执行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全省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支出重点保障有力,财政运行总体较好。一是收入恢复性较快增长,结构不断优化。得益于全省经济总体良好的运行态势及去年的低基数,今年以来全省财政收入实现较快的恢复性增长,1至8月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增幅达24.3%。1至8月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94.0%,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二是市县级收入快速增长。省、市、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9.8%、27.3%、24.3%,全省11个市本级和58个县(市)中仅20个县(市)收入增幅低于20%,区域间发展较为协调。三是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1至8月全省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农林水事务、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为68.5%,比上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

全省财政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存在不确定性,支出凸显刚性,一些市县财政收支平衡仍然较紧。收入方面,1至8月收入累计增幅比1至7月回落2.4个百分点,8月当月增幅仅为2.8%。随着通胀预期加大、融资环境趋紧,原材料、劳动力及环境成本进一步上涨,企业利润空间趋窄;外需恢复持续性尚待观察;宏观调控政策对内需动力带来新影响;加上去年下半年高基数及新的税收增长点尚待培育,今年后期收入增幄回落态势将更为明显,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支出方面,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校安工程”建设、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入实施“低收入群众增收计划”、加大“两房”建设力度等民生支出刚性很强;支持全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扶持中心镇和欠发达地区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援疆援藏工作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财力。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将对后期地方基础设施融资带来较大压力。

二、今年以来财政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坚持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积极发挥财政支撑、保障、引导作用,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下达中央扩大内需新增投资资金5.20亿元,争取中央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0亿元,重点保障我省中央投资公益类项目地方配套和支持杭黄铁路项目建设。落实省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调整娱乐业营业税税率,促进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推进工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和政策实施力度,统筹相关部门70%左右的产业类资金,扶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大科技和人才等投入,积极缓解经济发展要素制约。

(二)加强社会民生保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免住宿费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校安工程”建设。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省各市县新农合(含农民健康体检)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185元以上。支持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基本公共卫生补助政策,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补偿机制。及时分配下达中央油价补贴资金,确保国家油价补贴政策和资金落到实处。认真做好取消政府还贷二级收费公路工作,确保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取消工作平稳进行。完善财政生态补偿政策,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支持实施“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扶持中心镇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好对口援建青川工作,拨付省级财政援建资金4.10亿元。

(三)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深化公共预算改革,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健全政府公共预算体系。加快推进市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省已有54个市、县(市、区)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强化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对部分列入国家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的产品实行强制采购或优先采购。加强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重点做好省级支农、文化、卫生等专项资金的整合工作。建立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机制,组织开展49个部门的129个项目的绩效自评工作。加强财政支出项目审核,上半年完成各类财政支出项目审核561.76亿元,净核减不合理资金34.07亿元,审减率6.1%。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按中央要求做好农林、卫生等领域外债项目的债务减免。采取措施落实中央和省厉行节约各项规定,严格

控制行政成本。

三、关于后几个月重点工作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财政收支矛盾仍十分严峻。我们将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有关决议精神,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扎实工作,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加强收入分析和预测,做好组织收入各项工作,实现收入的均衡入库、持续增长和平稳运行。密切关注财政支出情况,改革转移支付管理方式,切实加快财政支出进度,确保年初预算目标顺利完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落实扶持经济发展各项政策,确保民生等重点支出。同时,严格控制行政成本,2010年全省各级党政机关公用经费预算压缩5%,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按中央政策要求实现“零”增长。

(二)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口,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扶持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立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引导机制,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落实海洋经济扶持政策,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信息、技术、融资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促进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其他高成长性企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船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绿色能源、低碳经济发展和节能产品推广,推进节能减排。

(三)着力改善社会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支农专项资金监管,确保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严格落实法定增长要求,促进全省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医改卫生投入政策,重点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支持全省县乡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中心镇特别是具备发展成小城市功能中心镇的改革与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成我省对口支援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筹措落实援疆、援藏和欠发达地区扶持资金,做好对口支援各项工作。

(四)推进综合预算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进一步深化和推进“三个子”综合预算改革。严格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规范政府非税收入预算管理。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调配力度,通过预算编制形成资金合力。统一政府性债务管理,编制政府性债务计划,逐步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加强政府预算管理,建立由政府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以及政府性债务计划组成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

(五)加强财政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完善预算定额体系、费用标准体系和资产配置标准体系,推进项目预算基础资料库建设,健全预算编制管理。建立完善预算公开责任制度,积极、稳妥、有序推进预算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做好省级部门绩效自评和重点项目评价工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规范省级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扎实推进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完成今年新增43个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地方公务卡改革试点,扩大省级公务卡结算范围。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和历年结余清理力度,加强专项资金规范管理。认真开展对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工作。推进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加强乡镇财政管理。全面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清理化解其它公益性乡村债务试点。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和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篇5: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

财政局:

2016年XX乡部门财政决算汇总按照上级有关决算口径及新的财政体制的具体要求,全年以“抓发展,强管理,控支出、保稳定”为工作重点,坚持“五不准”、“五倡导”和“三保、两压、一分”的工作思路准则,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中央的“八项规定”,扎实推进反“四风”的廉政教育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年来,努力培植税源、增收节支,圆满完成了收支预算目标,现就二O一七年部门财政决算汇总的编报作如下汇报:

一、基本情况

XX辖7个行政村,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248人,其中:城镇人口585人,乡村人口13663人镇级有5个部门机构,财政编制人数125个,其中行政编制18个,事业编制的财政补助107个;年末财政供给人员在职人员113人,其中: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开支人数14人,在职14人,公共预算财政补助开支人数99人,在职99人。

二、收入支出预算安排情况

2016年年初预算总收入为2556.92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2.62万元;国防支出1.00万元;教育支出857.0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282.22万元;医疗卫生支出增加172.95万元;城乡社区支出4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854.75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0.51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5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56.78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321.9万元,项目支出1235万元。

三、收入支出执行情况

2016年年初预算总收入为2556.92万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2.62万元;国防支出1.00万元;教育支出857.09万元;社会保障和就业282.22万元;医疗卫生支出增加172.95万元;城乡社区支出4万元;农林水事务支出854.75万元;交通运输支出10.51万元;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5万元;住房保障支出156.78万元。其中:基本支出1321.9万元,项目支出1235万元。增加支出原因:主要开支于乡村、两级换届工作以及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加大,经费增多。的收支缺口的补助。

2.上级确定转移支付的数额必须根据乡镇的实际收支缺口,按照政策标准足额确定补助。

3.今年专项资金的安排可直接通过转移支付补助给乡镇,以确保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

4.更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压缩一切非生产性支出。

5.建立健全用人机制,精简机构及并村合社,清退超编人员,减轻财政供养人口。

6.农村普九及义务负债的偿还实行县乡共管,以乡级管理为主。

7.分配乡级债务偿还数额应根据2005年至2007年县政府清财化债锁定的为基数,而不应该按这样因素和那样因素及其他指标来综合测算下达偿还资金,这样有利于偿还工作的有序进行和开展。

篇6:2010年财政总决算工作方案

——2011年6月22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陈先森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关于安徽省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现在,2010年安徽省财政决算已经汇编完成。根据《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报告2010年全省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议。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依法监督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宏观环境复杂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

2010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2063.8亿元,为预算的119.2%,比上年增长33%(下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49.4亿元,为预算的126.9%,增长33%。加中央补助收入1403.1亿元,债券转贷收入89亿元,上年滚存结余87.3亿元,调入资金10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6亿元,预算总收入2743.4亿元。

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完成2587.6亿元,为预算的116.7%,增长20.8%。加上解中央支出15.8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7.8亿元,支出合计2661.2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82.2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70亿元,净结余12.2亿元。

2010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0.7亿元,为预算的158.9%,增长31.9%。加中央补助收入1403.1亿元,上年滚存结余26.8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4.5亿元,债券转贷收入89亿元,市县上解省收入66.5亿元,省级预算总收入1770.6亿元。

2010年,省级财政支出完成552.9亿元,为预算的134.8%,增长19.1%。加上解中央支出15.8亿元,补助市县支出1100.8亿元,债券转贷支出49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亿元,支出合计1735.5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35.1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31.9亿元,净结余3.2亿元。

(二)2010年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情况

2010年,中央对我省税收返还163.1亿元,增加6.4亿元;省级对下税收返还78.5亿元,增加2亿元。

2010年,中央对我省转移支付1240亿元,增加206.9亿元,增长20%。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645.2亿元,增加97.8亿元,增长17.9%;专项转移支付594.8亿元,增加109.2亿元,增长22.5%。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278.1亿元,增加51亿元,增长22.4%。

2010年,省级对市县转移支付1022.3亿元,增加130.5亿元,增长14.6%(加应补助市县但按有关规定需在省级列支的转移支付65.9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447.2亿元,专项转移支付575.1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新增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20亿元,皖北三市七县受益14.5亿元,占72.5%。

上述财政决算收支数,与今年1月向省人代会报告的2010年预算执行数比较,决算收支主要项目变动不大,因与中央办理结算,财政平衡情况略有变化,全省滚存结余增加3.6亿元,主要是2010年年终结算财政部增加了对我省补助。

(三)2010年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

2010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1198.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等1125.5亿元。加上年结余137.6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0.1亿元,调入资金0.2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总收入1366.2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1166.4亿元,调出资金0.2亿元,结余199.6亿元。

2010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45.9亿元,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27.4亿元,地方水利基金收入6.6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6.5亿元。加上年结余15.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0.1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总收入91.8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0亿元,补助下级支出59.5亿元,结余22.3亿元。

(四)2010年预算执行效果

201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有关决议要求,加强财政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有力地保障了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较好地服务了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是实现了财政实力再上台阶。坚持依法理财治税,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壮大,为“十一五”财政发展画上圆满句号。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2063.8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实现1149.4亿元;财政支出2587.6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4%,财政收支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同时,财政收支质量继续改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5.6%,税收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南、蚌埠6市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皖北三市七县财政收入增长36.6%,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6个百分点,区域财政发展更趋协调。全省预算支出进度继续加快,上半年和1-11月份预算支出同比分别加快6.8和9.3个百分点,全年结余结转资金占支出比重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是巩固了经济发展向好势头。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持续推进安徽加快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第一,扩大有效需求。协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6.1亿美元,支持省级融资平台协议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17.4亿元,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9亿元,增加政府性投入带动了全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用足用活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兑付“四下乡两换新”产品补贴资金38.3亿元,财政补贴资金兑付率位居全国第一,拉动市场销售311.3亿元,进一步巩固了我省家电行业区域龙头地位;统筹安排促进外经外贸发展资金4.6亿元,刺激进出口恢复增长,推动内外需协调发展。第二,促进转型升级。安排7亿元支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安排25亿元支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创新发展先机,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623.3亿元,增长27.4%,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统筹安排16.2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安排12.1亿元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生态功能区保护,积极促进我省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安排1.1亿元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安排1亿元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投入6.4亿元支持创建13家投资基金公司,撬动社会资本40.2亿元;统筹安排1.3亿元用于对金融机构奖补,优化“三农”、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金融环境,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力地支持了我省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推动区域发展。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快速提升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示范区抢滩效应进一步显现。安排5.4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皖北三市七县加快发展,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快皖北振兴步伐,皖北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安排20.5亿元财政强县和税收增长等奖励资金,继续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兑现了政府改善民生承诺。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突出作用。2010年,全省“五有”方面民生支出1096亿元,增长27.4%,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地方财力新增部分80%用于民生投入。第一,落实民生工程牵头职责。33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345亿元,增长35.8%,群众多年关心的一些民生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开展2007-2009年度民生工程项目“回头看”,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建立健全民生工程滚动发展机制,着力提高实施民生工程质量和水平,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第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统筹安排123.4亿元优先支持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由325元提高到425元,初中公用经费标准由525元提高到625元,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完成1056.6万平方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建设持续推进。第三,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全力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药物制度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其中,投入20.3亿元全面推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次均门诊和住院药品费用均下降20%以上,就医人次同比增长22%,群众就医看病花费明显减少,探索出“弱财政”破解基层医改“大难题”的安徽模式。第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统筹安排64.5亿元,建设廉租住房7.3万套、公共租赁房1万套,改造棚户区20万户和农村危房4.3万户,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惠及25.7万人,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五,增加低收入群体补助。投入25.2亿元提高优抚对象保障水平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进一步扩面提标,发放2.6亿元价格临时补贴和伙食补贴,统筹安排就业资金20.6亿元,完成就业技能培训47.7万人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低收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群体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四是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坚持夯实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民政策,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提供有效支撑。2010年,全省“三农”支出842.7亿元,增长24.7%,高于全省财政支出增幅3.9个百分点,财政资金继续向“三农”倾斜。第一,促进农业生产。安排1.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下达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14.7亿元,安排2.7亿元改造92万亩中低产田和建设25万亩高标准农田;引导22个县整合支农资金28亿元,吸引社会投资35.8亿元,集中支持了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安排14.5亿元支持农村交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2亿元支持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突破16亿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亿斤,促进全省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为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和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落实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及时兑现各项涉农补贴146.3亿元,增长21.2%,农民人均直接受益372元;安排9.6亿元支持农业政策性保险,为2163万(次)农户提供270亿元农业风险保障;安排扶贫资金9.7亿元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安排3.8亿元全力支持春耕生产、夏粮抢收和防汛抗旱,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85元,增幅近年来首次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安排2.6亿元支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投入4.6亿元支持村级卫生服务设施和村级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19.7亿元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投入9.7亿元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安排14.1亿元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统筹安排16.9亿元支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0年,省财政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进程中,不断加强财政自身建设,预算管理有新提升,财政监督有新加强,基础基层管理有新改善,增创了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新优势。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继续不懈努力。省审计厅对省本级2010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表明,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主要是: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和细化,预算执行管理有待加强,财政专户管理仍需规范,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部门财务管理还有一些薄弱环节等等。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省财政厅及时落实整改要求,研究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努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继续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研究制定推进市县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规定,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推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不断健全政府预算体系。继续完善提前告知对下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各级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细化预算编制,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有机结合,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执行性。

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继续压缩“三公”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制定出台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意见,努力提高上半年和1-11月预算支出占全年预算支出比重,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统计工作,加快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

三是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完善财政大监督机制,开展重大支出项目专项检查和跟踪问效,努力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研究制定切实加强财政专户管理意见,认真清理整顿财政专户,确保财政专户管理有章可循,操作规范。继续加强“小金库”专项治理。启动省级资产清理工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监管。加强部门财务监管,规范部门收支行为。进一步完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在继续做好财政总预算、总决算公开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和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

四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定出台全面推进财政绩效考评意见和办法,省市县全面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努力实现评价项目覆盖到所有预算部门和全部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2011年省级选择56个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将社会影响面大、群众关心度高、反映部门核心职能的项目优先纳入评价范围,并将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强化管理、公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管理体系,着力强化谁支出谁负责的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上一篇:中央财经大学2007金融学院复试面试题下一篇:2022年考研《政治》材料预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