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

2024-07-22

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精选8篇)

篇1: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

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摘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我国农业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很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国家必须在资金上大加投入,在制度上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在政策上增加人才支持与科技支持,同时努力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才可能完成农业科持续发展这个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制约,1、农业投入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调查表明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额不断上升,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下降。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七五”时期为1167.77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9.1%;“八五”时期财政对农业的总投入为2390.46亿元,比“七五”时期增加了1222.69亿元,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8.8%,比“七五”时期下降了0.3个百分点。农业投入不足将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闻报道:2008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5%,远低于1.5%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特别对农业生产有直接贡献的常规技术研究及公益性、基础性研究投入偏低。而一般认为,只有当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左右时,才能使为一个国家的农业持续稳定增长获得可靠的科学技术支撑,并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2、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指出,农业科技在整个农业发展中贡献率比较低的现象确实是存在。据有关专家评估,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只有48%左右,而发达国家超过78%。陈章良表示: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在多数领域仍有10-15年的差距。我国在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如农业生物技术,我国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与发达国家都有较大差距;抗真菌、抗细菌、除草剂延熟研究等,我国才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水平至少相差10-15年;在微生物农药、兽用疫苗、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家禽胚胎移植、人工种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至少也相差10-15年;而在电子计算机农业应用方面,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历史,与发达国家农业数据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信息实时处理等的广泛使用相比,至少相差20年时间。

3、农民素质不高。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农村劳动力有4.8亿,我们农民是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农民科技文化的素质高低不仅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水平,而且还关系到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目前来看,我国农民的科技水平还不是很高,我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4.8亿的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占40%,初中文化的占48%,高中文化的占12%,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仅仅1%,我国整体农民素质不高已经影响农业的发展,农民增收和整个国家的小康建设进程。

4、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低,农户家庭的土地经营规模很小,户均只有0.5公顷,而且农田结构零散,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运作,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5、农业市场不完善,销售渠道不顺畅。2010年“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苹什么“等恶意炒作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6、另外,农业产业结构上的缺陷和行业交流吧够也是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篇2: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农业都是弱质产业,农民都是弱势群体。农民缺少组织化,农民权益得不到保障,无法改变自身的贫穷和弱势的地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合作社作为一种重要且宝贵的制度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企业和社会团体,是家庭经营的必要补充,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可以使农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可以促进农业决策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并保障农业政策的顺利实施,还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载体。可见,合作社是保障和提高农民利益、平衡贫富两极、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因此,构建和发展农业合作社,满足农民的合作需求,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经历了建国之初的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供销合作社作为中国农民合作社的代表加入国际合作社联盟,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但是,中国的合作社运动曾经偏离了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基本原则,成为了影响效率的一种制度安排。如今,合作社重新归来,在一些地区的农业经济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不论其数量、规模、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等较发达国家相比还有重大的差距,人们对合作社的认识也存在着模糊和偏颇,其本身具有的制度资源优势还远远未被开发出来。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借助相关理论分析和探讨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认识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揭示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为当前合作社的发展和完善澄清认识,使合作社这种宝贵的制度资源在中国农村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作用。本文的主体部分大概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合作经济思想的渊源、合作社及其制度特点、合作社存在的理论依据以及国内的既有研究进行了阐释与分析,为下文的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主要结合合作社的特点和功能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和“三农”问题现状,来分析我国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三部分在阐述和分析了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当前农业合作社在中国发展严重滞后的主要原因,揭示到底是哪些因素限制和制约了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通过分析,笔者认为主要是历史原因导致的思想认识方面的误解,外部环境中的经济体制、政府政策和法律以及其他诸如历史文化、舆论、人才匮乏等的制约,农业合作社自身及内部存在的产权关系、内部机制等方面的限制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严重滞后。第四部分则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通过加强对合作社事业和合作社知识的宣传,加快对现有经济体制的改革,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的力度,先示范后推广,完善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等措施,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合作社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制度优势。尽管已有不少学者在农业合作社领域进行了诸多研究,但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在于:一方面,将合作制度的特点和功能与我国经济、社会和“三农”问题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对我国需要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必要性进行了

较为全面的分析。另一方面,对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多角度详细的分析,揭示了诸如经济体制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且在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建议,说明应该如何清除障碍,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合作社弱势群体“三农”问题产业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321.42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3导论13-171相关理论阐释与分析17-261.1合作经济思想的渊源17-191.2合作社及其制度特点19-221.3合作社存在的理论依据——经济学角度的分析22-241.4国内学者的主要研究成果24-262我国需要发展农业合作社26-342.1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弱势群体联合起来满足自身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企业和社会团体26-282.2农业的特点决定了合作社在农业中的地位不可替代28-292.3农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和组织形式29-302.4农业合作社可以使我国农业更好地应对国际竞争30-312.5发展农业合作社可以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建立起桥梁31-322.6发展农业合作社是对农民进行教育的最佳载体32-332.7发展农业合作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33-343我国农业合作社的历史、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34-583.1我国农业合作制度的历史演变34-393.1.1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组织34-353.1.2革命战争年代根据地的农村合作社事业35-373.1.3

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农村合作社37-383.1.4改革开放后的农业合作社38-393.2我国农业合作社的现状及特点39-463.2.1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39-413.2.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不同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413.2.3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而农民专业协会数量较多41-423.2.4活动区域基本集中在乡镇以内42-433.2.5从牵头方式看基本体现出农民为主的特征43-453.2.6从行业分布看种植业所占比例最高45-463.3限制和制约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46-583.3.1历史及思想认识方面的因素46-493.3.2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49-553.3.3农业合作社自身及内部因素55-584促进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建议58-644.1注重合作社事业和合作社知识的宣传58-594.2加快对现有经济体制的改革594.3政府应发挥积极的支持作用59-604.4立法先行,加快合作社法的出台60-614.5先示范后推广,循序渐进61-624.6做好合作社内部制度的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内部运行机制62-64结论64-66参考文献66-68致谢68-6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9-70

篇3: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

1.夯实家底, 供应链、冷链、产品链、物流链建设可四

众所周知, 它实现“天天平价”的秘诀在于供应链和物流链领先全球, 沃尔玛早已实现全球采购和拥有卫星定位的物流配送调拨平台。

冷链建设先行的有“7-11”。

产品线 (专营品牌) 占据优势的有“阿尔迪” (德国创始, 美国和欧洲成名的穷人超市, 也叫廉价超市) 。

凭借物流平台建设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当属“京东商城”, 它凭借六大城市的物流配送中心创造了低价进入市场, 引发业内价格战火拼而一举确立行业地位的奇迹。

以上四家均是业内佼佼者和特色鲜明者, 海泰超市可以择其一而仿效, 也可以兼而有之, 四翼并举, 环环相扣。开店圈地是表象, 扎实的功底在于供应链、冷链、产品链或物流链。

2.求发展一定以速度为先, 21世纪速度制胜。

21世纪, 大公司不一定能够打败小公司, 但快的一定能够打败慢的。营销节奏会转换为市场份额、利润率和经验。

企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不是来自雄厚的资金支持, 悠久的企业历史, 甚至也不是良好的品牌知名度, 而是一种基于时间优势, 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 正如微软有一句名言:“永远比人快一步, 迅速摆脱对手!”大家均知道富可敌国的沃尔玛, 它2011年度销售额约计5000亿美元, 相当于整个天津市2011年GDP (11, 191亿人民币元) 的2.68倍。沃尔玛拥有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和最大的私人运输车队。全球4500多家店铺的销售、订货、库存情况可以随查随调, 进货从仓库到任何一家门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 别家要两周补货一次, 沃尔玛分店平均是一周补货两次, 所以速度就是运营效率, 就是利润空间。

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海尔集团10年增长6000倍, 赶上了美国的通用电气GE;哇哈哈15年比肩可口可乐!一个企业要想在10倍速的时代立足, 速度太慢肯定不行, 面对市场风云变幻, 只有快速灵敏的反应和调整能力, 才能让企业制胜, 21世纪商业竞争就是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 并紧急行动, 谁就是胜利者。

3.耐得住寂寞, 还要扛得住亏损。

可口可乐公司1979年入驻中国, 7年亏损第八年实现盈利;美国宝洁1988年进入中国市场亏损8年, 第九年实现盈利;2007年, 进入中国12年后, 麦德龙 (1995年末1996年初) 终于盈利;家乐福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于2001年实现盈利, 而且于2005年以前一直是唯一赢利的外资零售企业;沃尔玛1996年进入中国市场2009年实现盈利, 亏损了13年。

由此可见, 零售业拼“服务”的同时, 比的是“内功”, 从上海、北京等地的连锁店发展态势可见一斑。

■张帆黑龙江大学

一、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现状

衡量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一般采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体系, 以此来综合评价一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经过多年发展积累, 我国农业的内在基础逐渐强化。2011年末,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率已达到52%, 农业在许多领域, 特别是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方面在不断完善, 农业领域中的物质装备方面, 其支撑能力也明显增强。农业经济现代化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中国现有人口13亿多, 其中有9亿多是农村人口, 可见农

村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 但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等方面普遍偏低。2011年农业有效灌溉面积61681.6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5704.2万吨。以上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待进一步提高。

2.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大体平衡, 丰年有余”, 但品质与效益较差;

农村在经济改革的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但农业经济自身发展的封闭性仍具有巨大惯性。2006年农业占GDP比重为11.1%, 07年为10.8, 08年为10.7, 09年为10.3, 2010年为10.1%, 2011年10%, 可以看出, 农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3. 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 但支持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不足, 资金相比之下严重短缺。

农业GDP从2006年的24040.0亿元逐渐增加到2011年的47486.2亿元。由可以看出农业对GDP增长拉动比重近些年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农业贡献率是有一定的波动的。通过二者对比可以看出贡献率远超过对GDP的增长拉动。

二、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进入21世纪, 商品短缺时代已经结束, 人民对于农产品的基本需要已经满足, 资源和需求的转变成为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种植业结构进行市场调整已迫在眉睫。其目的是推进市场化改革要求和农业开放经营, 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但目前总体上而言, 市场需求不平稳是主要的问题, 大多数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特别是部分结构性、季节性过剩的农副产品, 已到了亏本的境地, 农业产业结构急需调整。

2. 农产品深加工程度较低。

我国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业总的来说:能力较差、技术水平一般、设施落后、产品档次低、加工企业规模小, 基本上都属于粗加工, 附加值很小。此外, 政府缺乏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农产品自身的消化能力也很有限, 加强农产品的加工能力已刻不容缓。

3. 农业人口太多且总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4%, 农村人口中约5亿为劳动力, 劳动力中有1亿多进入乡镇企业, 0.8亿左右进城打工, 农业劳动力约3.2亿。农业富余劳动力大约在1.5—2亿。可以看出, 一方面, 我国农业人口过多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少, 而另一方面, 我国农业人口总体素质不高则是导致农业经济现代化制约的重要因素。

4. 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缺乏支持。

技术创新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根本要素之一。我国农业高新技术发展缺乏各方面的支持,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研发投入上不足, 特别是政府和民间科研机构近几年投入有限。从研发投入来看, 农业GDP中只有0.44%是农业科研投入, 国家财政对农业科研投入只占农业GDP的0.20%多, 离需要达到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二是技术体系发展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农业资源开发技术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发展不平衡上, 其直接后果就是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问题。三是缺乏有效的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中介机制。就近年来说, 农业体系的推广工作还不是很全面, 中介机制的推广目的主要是盈利, 基本还是停留在买卖物资性技术上, 极大地影响了农户学习和吸收新技术。四是缺乏采用新技术的动力。农户一般在资金上缺少支持, 又由于农业技术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其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非农化趋势进一步突显。

三、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 依靠技术创新, 加速农业结构优化调整。

加快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不断推动农业技术创新的前提, 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动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特别是从技术研究和开发来看, 农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技术创新中要重点发展的行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 使其均衡发展;要向技术创新前沿领域进一步拓展, 加大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 尤其是产前、产后要格外重视;要向资源开发与市场开拓相结合的技术方向调整;同时要密切联系农业自身发展需要, 加大对农业相关基础性研究, 形成我国农业自有的特色。

2. 发展产业化经营, 实现多层次增值。

为进一步加长产业链, 努力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 适时的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应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前文提单, 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是规模小并且分散, 从整体来看, 农产品加工尚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是其初级产品产值的2倍以上, 我国只有33.33%。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70%以上, 甚至到90%。我国仅在45%左右, 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初级粗加工是我国多数农产品加工的主要特征, 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很低, 只有20%。一是要培植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我国在农业经济领域的资源优势, 特别是要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业, 逐步形成农企合作, 农院合作。二是要注重产业链各环节的增值。尤其对加工完的农产品, 其储藏、保鲜应有相配备的基础设备, 其运销要有相应的渠道等等, 各个环节要予以重视。加工完的成品要注意其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和档次, 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才能更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增值。其价值可提高到几十倍以上。

3. 加强农民素质教育。

农民是发展农业经济现代化的主力军, 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一批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从目前来看, 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是制约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 国家应尽可能的利用政策对农民进行扶持, 加强对农民的关注, 特别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提高对农民素质教育的投入, 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和科学文化知识, 对其进行农业经济相关知识的普及。农民素质的提高, 是调动农民更好地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 这对于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是很关键的。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现处在起步期, 农民素质整体偏低, 政府应通过多种渠道来提高农民的素质, 以使农业经济现代化更好地向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过渡。如让所有农民都能享受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所带来的好处, 要让农民懂得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素质都是很重要的;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让更多的农民学习职业教育和农业教育, 促进农—科—教一条龙有机结合, 提升农民的技术创新素养。

4. 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科技发展的公共投资。

农业科技化归根到底是为实现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而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和现代科技成果的不断研发和运用息息相关。只有不断进行科技进步的提高与创新, 企业才能生产出更多高产、优质、高效的产品, 才能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增加其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和竞争力。因此, 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投入。政府近年来虽在农业科技的投入有所增加, 但总体上对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加大国家财政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投入, 增加公共投资, 才能更好地实现农业经济现代化。

四、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处于发展阶段, 尚不成熟。在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我们在农业经济领域逐步达到生产条件现代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经营管理科学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化的目标, 我国能真正实现了农业经济现代化。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客观刻画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现状, 归纳了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代化,对策

参考文献

[1]曹潇滢.农业现代化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12, (10) :25-27.

[2]王晓丹.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 (1) :42-44.

[3]于转利.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0, (30) :28-29.

[4]辛岭, 蒋和平.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6) :646-650.

篇4: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

摘要:鉴于我国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扶持力度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宣传引导绿色消费意识、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全程化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绿色农业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打造边远山区及丘陵地区原生态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绿色农业;原生态环境;绿色农产品;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6-0026-05

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高形式,是以农产品安全为目标的标准化农业,它是汲取了传统农业的精华,融无公害农业、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农业模式的继续和新发展。[1]我国近5年来,绿色食品出口以年均40%以上的速度增长,绿色农业示范区已辐射到东北、华中、江南、浙闽、四川、云贵高原以及台湾、海南岛、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等地[2],绿色农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发展绿色农业,不仅符合“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的发展目标,同时对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出口,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绿色农业发展优势

(一)拥有原生态的环境资源和天然绿色产品

我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且以山地高原为主,其中以西藏为代表的部分地区为世界著称的原生态环境区,为我国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了天然的资源优势。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誉,是世界上独特的生态环境地域单元,被人称为亚洲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西藏地广人稀,是当今世界上尚未遭到破坏、仍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少几块“绿洲”之一。有环境评估指数表明,西藏生态基本还处于原生状态。[2]西藏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近41万平方公里,居中国之首,西藏的高等植物达6800多种,药用植物就有1000多种,约占全国的70%,拥有野生贝母、雪莲花、天麻、红景天、冬虫夏草、藏红花等珍稀药用植物300多种。西藏的食用菌有400多种,药菌有200多种。[3]松茸、猴头、香菇、黑木耳、金耳等大量菌类植物也是市场上抢手的绿色食品。

新疆地域辽阔,山地面积约占42.67%,盆地占57.32%,未利用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59.2%。[4]水源的补给主要靠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融水和无污染的山地降水,天然草地资源占土地总面积的30%以上。[4]世界公认的优良牧草新疆几乎都有,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农作物病虫害发病少,有条件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可谓发展绿色食品难得的净土。新疆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新疆发展绿色食品,真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新疆主要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种类为:畜禽蛋奶类、蜂产品、粮油类、糖类、饮料类、果类(干果类、鲜果类)、蔬菜类、蔬菜加工品、果类加工品、酒类、水产品、食用菌类等,其中香梨、葡萄、哈密瓜、蟠桃、大枣、巴旦杏、乌干梅等均符合绿色食品高标准要求。

秦巴山区山丘连绵,尤为著称的核桃、板栗、油橄榄、杏、柿、森林蔬菜(薇菜、蕨菜、笋用竹、羊肚菌、香菇、木耳)、蚕丝、苎麻、茶叶、生漆、桐油、棕片等数十种土特产品以及杜仲、天麻、麝香、五倍子等珍贵中药材,都经过认证为天然的绿色食品或药品。[5]

(二)具有传统的有机农业种植技术习惯和方式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使用农家肥的习惯。虽然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高产区普遍使用化肥和农药,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受污染的程度还不算严重。民间有不少防治作物病虫害的方法,若应用中草药制剂的原理,辅以现代的制备工艺,生产植物性杀虫剂、灭菌剂,将成为我国生物防治的一大特色。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以传统的农业栽培方法为主,我国农民对其熟悉,易于接受和理解。我国仍有不少地方,特别是山区、边远贫困地区的农民很少或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甚至还有许多野生的没有污染的天然产品,这些农产品,只要对其生产过程和管理方法进行认证,事实上就是绿色食品。

(三)绿色食品成为21世纪消费潮流

21世纪,人类将以“纯天然”、“无污染”作为食品的衡量标准。德国的生物农业,英国的有机农业,日本的自然农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2005年发达国家市场调查表明,欧洲6个国家85%的消费者宁肯花高价购买绿色农产品。他们认为这些产品无污染,而且味道要比一般农产品好。美国有5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无污染的果蔬哪怕付出较高的代价;英国有66%的消费者表示愿付高价购买无污染的果蔬[3];日本在6年时间里,生产绿色农产品的农户就达到全国农户的30%;瑞典的绿色食品要比普通食品的价格平均高40%,但绿色食品仍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向小康迈进,居民的食物消费向着吃好、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方向转变。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工薪层人士,90%以上倾向于购买绿色产品,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调查,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到绿色食品。2009年5月广州市召开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数字显示,全国绿色食品生产总量接近9000万吨,产品超过17000个,生产企业超过6000家。[3]绿色食品消费量正逐步扩大,悄然成为中国大、中城市乃至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的热点。

二、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亿亩,仅占我国总可耕地面积的8%,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达到15%以上。[3]我国处于绿色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绿色产品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绿色农业生产多分布于比较边远地区,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还很低,且品种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另外,我国绿色农业主要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资金投入能力低,出现了加工能力弱、贮运条件差和销售手段落后的问题,使绿色食品生产与绿色农业生产相脱节,产品深加工程度低,致使绿色农产品尤其是天然绿色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很难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的附加值也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推广应用工作薄弱,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造成了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低于发达国家有机食品的质量标准,严重削弱了绿色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配套技术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健立,但未能被发达国家承认和接受。主要表现在:我国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检查、认证和管理由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其委托机构独家执行,与国外相比,约束机制相对较弱,即使按国际要求推出的AA级绿色食品,由于整体生态农业的不确定性和不彻底性,也很难真正与国际接轨。另外,分类粗糙,针对性差。如美国、日本不同作物均有各自的农药限量指标。而我国农作物除稻米有少数专用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少数蔬菜农药残留限量分叶菜、果菜外,其它同类作物大多使用同一标准。第三,发达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农业标准化法规与政策,在实际执行中采取了严格的具体执法措施。一是对不达标农产品采取严厉的惩罚手段。例如,欧盟国家多年以前就制定法规禁止抗生素超标牛奶上市(其标准为青霉素类药物残留的限量为千万分之十),对于不合格的,销毁并处以罚金。美国、日本等国家在绿色、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前也要实施识别标志制度。总之,绿色农业生产涵盖了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系统的安全跟踪,绿色食品发展要开发安全、无毒、优质的无污染农产品,就要建立一整套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从生产、运输、加工、贮藏到销售过程中无任何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不构成任何污染,加上绿色农业所带有的理想化目标,所以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配套技术研究和标准的制定还与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尚不能直接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与应用,加上全程质量监控过程中管理体制、检测体系、执法体系等尚未健全,造成监督检测技术的实用性、可推广性不强。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缺乏资金投入

绿色农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种植、田间管理、产品收获、加工、储藏、营销等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再加上绿色农业处于发展初期,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加工企业、营销公司等处于建设的初期,财政未能独立,需要依赖政府扶植。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我国财政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绿色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据介绍,2007年中国对农业的投入达到3300多亿元人民币,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不到10%,而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的补贴占其农业产值的比重都超过40%。[5]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初期甚至兴盛时期一直有政府和地方部门的财力支持。在70多年的农业补贴政策实施过程中,美国政府采取了多样化的补贴工具与手段,建立了一个完整系统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主要有贷款差额补贴、直接收入补贴、反周期补贴、资源保育补贴、农产品贸易补贴、出口信贷担保等。中国农业补贴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与发达农业国家相比,从补贴总量的角度来看,政府综合支持与转移支付的力度明显不足,补贴的范围呈现出过度的扩散性和普遍性,补贴方式基本是以间接价格补贴为主,直到2004年才开始试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补贴的运行体制不完善,特别是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导致本来数量不足的农业补贴难以释放其应有的经济与社会效应。另外,我国在绿色农业科研以及品种改良方面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农产品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0.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5%以上。[6]此外,绿色农产品加工的工艺和设备、交通、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生存环境等方面条件很差,亟需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三、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宣传带动,提高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各种舆论工具,全面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起绿色消费与健康意识。同时,鼓励企业树立绿色龙头产品,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各种绿色食品协会和研究中心等应为大型商场经营绿色农产品提供咨询,指导人们识别绿色食品,这样才能有效地完善并扩大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培养未来消费主体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识。在此基础上推动市场环境变化,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一个稳定的消费群体。

强化对农业生产者的宣传教育,农民作为最直接的农业生产者,应具备相应的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绿色生产观念。因此政府加强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绿色环保教育,使其真正认识开发绿色农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需要,同时通过发达国家发展石油农业造成的惨痛历史教训,使农民意识到不符合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行为将会使自身收入降低,给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危害。通过培训教育,使农民从事绿色农业成为自觉和自愿,企业参与成为一种典范,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各级政府通过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从而增加人们参与绿色农业开发的信心和自觉性。

(二)加强绿色农产品全程化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绿色农业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纽带密切,各个环节的标准要求规范严格,不仅涉及了产品生长发育的生态环境、同时受制于种植、加工、储运、包装的科学技术,另外也离不开整个系统的组织与管理。因此必须加强和规范绿色产品全程化生产技术和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制定和完善绿色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生态农业经济标准、生态无害化生产模式与技术评价标准、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标准、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技术方法、生态监测指标及方法等。其次,积极运用和推广绿色农业集成技术。即充分利用空间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的立体生产技术、农林牧副渔一体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IPM)技术、生物工程与生态工程结合的生态技术、维持土壤肥力的生物养地技术、农田生物固氮技术、生态资源开发技术等等。在生产加工技术上,应主要考虑产品包装、综合配料、方便快捷的大众消费趋向,引进与开发加工保鲜技术等等。第三,在组织管理过程中,建立健全并有效运行县乡村目标责任制为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实施质量可追溯制度为基础的生产管理体系,以市场准入和连锁配送为手段的投入品管理体系,以农技推广和农户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服务体系,以综合治理为方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以“品牌+公司+基地+农户”为模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7],以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标识为重点的监测监管体系等。促进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基地建设与产品认证有效互动,实现优质优价,体现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价值和效益,整体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建立政府对绿色农业支持保障制度

由于绿色农业成本高、代价大,加上绿色产品还未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以及绿色产品在种植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所以各级政府应该加强绿色农业的支持保障制度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价格补贴。即在农产品上市季节,根据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加适当利润确定主要绿色农产品的保证价格。如果生产价格低于保证价格,政府或者是按保证价格直接收购产品。其次,建立绿色农业保险。绿色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灾害发生的高频率性和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这对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政府应对绿色农业保险,降低绿色农业对天灾人祸的侵扰,减轻农民的损失。第三,以立法手段加强对绿色农业投入机制运营的有效管理。为了保障农业长期发展的资金投入,规范投资主体的投资行为,防止农业投资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制定颁布农业投资法,以保证农业结构变革所需的资金来源;同时,在财政、金融等方面制定并采取一系列的政府法令予以支持。[8]第四,降低绿色产业的税收,鼓励绿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对绿色产业领域发展较好的工商企业,尤其是出口免检企业,在政府采购及其他方面给予优先权。

(四)制定和实施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农业标准体系

在充分考虑适应我国绿色农业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注意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农业技术标准,特别是加入WTO后符合国际贸易需要的农业技术及农副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标准。实施技术管理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要适时修改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同时与国家的建设项目如“西部大开发”、“三北防护林建设”、“生态保护”、“基地建设”、“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等结合起来,使我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五)提高绿色农业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水平

绿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引入了环境科学理论、农业产业化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农业经济学理论、产品营销学理论,以及现代育种学、新型生物科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及信息技术等。因此,要加强绿色农业理论研究,明确绿色农业的内涵和概念,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可靠的理论基础。同时,加强绿色农业的科研组织与管理水平,围绕国际重大横向协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农业重大产业化项目,整合小课题(项目)研究方向,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内容,集合高精尖技术人才和科技资源,进行绿色农业产业开发研究,同时鼓励和创造条件让企业参与绿色农业科研投入,开展校企联合,利用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为绿色产品的开发和成果转化服务。另外,结合生产实际,通过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训计划,总结形成绿色农业集成技术,并在相同和相似区域进行示范推广,促进绿色农业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不断改善和提高绿色农业研究工作水平,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多元化绿色农业科研投入体系,保持绿色农业科学协调稳步发展。

(六)打造原生态地区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根据我国山地面积多、原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特点,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我国山区、高原、丘陵地的区位条件较差,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农业技术水平和商品率较低,经济相对落后,但环境生态条件较好,污染低,是天然的绿色农业区。要充分利用山地、高原、丘陵的原生态自然资源优势,选择商品率高的名、优、珍稀土特产品作为主打产品,进行绿色产品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布局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利用新疆天然草场建立绿色奶产品生产基地、蜂产品基地,利用秦巴山区丰富的菌类资源建立松茸基地、木耳基地,利用西藏虫草、藏红花、天麻等建立中药材基地等。同时,进行天然绿色产品品种选育研究、种植技术研究、加工技术研究,使原生态的野生产品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加强原生态区域的科技人才引入、培养和培训,做到对原生态区的产品质量进行自检、自评,不仅从产品品质上迎合现代人的消费需求,而且要利用现代加工技术、现代包装技术等对天然绿色产品进行打造,使原生态地区的绿色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少走弯路,增强原生态绿色基地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其次,加强原生态地区环境保护,防止现代化技术的载入造成原生态环境破坏、保持这些地区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另外,必须加强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时沟通山地丘陵区与国内中心城市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使我国原生态区绿色产品销路通畅,绿色农业基地建设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财经中国,2007(9):100-103.

[2]刘志刚.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区划布局及工作建议[EB/OL].[20080829].http://www.garcc.com/view/art.

[3]西藏的自然资源.[EB/OL].[20090211].中国西藏新闻网.

[4]绿色食品健康消费新选择[EB/OL].[20060626].http://www.changsha.cn.

[5]吴敬学,陈俊红.国外政府农业投入政策演变与经验启示[EB/OL].[20090218].http://www.shagri.org/readnews.

[6]蓝海涛.加入WTO后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2(5):66-75.

[7]张迎春.农业投入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EB/OL].[20040614].http://www.sdny.gov.cn.

篇5:制约我国网球运动发展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0-000-01

摘 要 网球运动起源于英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史。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球运动的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各种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世界各地各种级别的网球赛事更是接连不断。但是在高级别的四大公开赛以及各站网球大师赛中,即使能看到我国运动员的身影,也很少能打进第三轮,这说明我国的网球水平的整体水平较低。本文简要分析了制约着我国网球运动水平的发展的几个关键因素。

关键词 制约 网球发展 因素

首先,缺乏良好的竞争态势和育人环境。

每一个优势项目的发展都与各省市专业队的形成息息相关,优秀选手的培养需要有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和良好的竞争环境。从教练员队伍状况看,高级以上教练员大多数为大专学历。可以看出,教练员群体学历较低,具有理论水平高、组织能力强及训练经验丰富的教练员很少,缺少威信高的领军人物,教练队伍的核心及骨干教练员队伍尚未形成。从目前情况来看,女子单打与世界高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男子项目还相当落后。后备选手在能力和水平方面尚未对一线优秀选手形成冲击。与世界同层次的青少年网球选手相比,技术、战术、能力、心理等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就全国运动队整体水平来看,无论是教练员、运动员数量还是教练员、运动员水平都仍显得基础十分薄弱,造就优秀运动员的整体环境亟待加强和提高。

其次,网球项目的制胜规律认识不够深入。

制胜规律是竞技实践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也是博弈理论中的核心部分。竞技实践活动的选材、训练、竞赛、管理、决策等活动,都必需服从于制胜规律的要求。而由于我国竞技网球运动起步较晚,对项目的发展趋势、职业选手培养过程中不同阶段训练规律特点以及制胜要素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全面、深入、准确。如何处理好连续不断的比赛与训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赛与练的有机结合等问题尚需更加艰苦的探索。尤其是省市队伍受经费条件所限,外出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少,对这方面的认识就更加薄弱。

第三,科学训练水平不高。

现代科技与竞技体育经过近百年的磨合之后,已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从运动员选材、现实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确定、训练计划制订、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每一个环节都应用了现代科技的成果。目前,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越来越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与帮助,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强。教练员在科技与竞技体育相结合的关系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科技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而我国网球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较低,制约了训练理论与方法的迅速提高,教练员主动研究业务的风气尚未形成,科学训练水平还不高,对技术和训练手段的研究与创新,先进训练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训练的实战性,赛前、赛间小周期训练的针对性,训练、比赛节奏的科学性、系统性,各阶段训练、比赛的目的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强化。

第四,全国网球竞赛体系不够完善。

体育运动的魅力与活力来自于竞赛,它能激发人的潜力,增加荣誉感和成就感。目前,全国性的网球竞赛已形成,但省市级的竞赛体制尚未形成或刚刚起步,许多竞赛环节还不完善,国内竞赛在比赛数量、级别及时间安排上还不够科学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从参加全国性网球竞赛的代表队来看,主要集中在竞技较发达省市,许多省市由于种种原因,无缘参加或机会较少,这不利于调动一般省市的参赛积极性。因此,国家网球协会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宏观指导,培植公开、平等、有序的竞赛市场,完善竞赛办法,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比赛,并实行升降级制度,严格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审查,利用一切手段完善竞赛市场,调动众多省市的参赛积极性,以此推动网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提高。

第五,市场冲击大,教练员思想不稳定。

由于我国体制和网球竞技水平不高的原因,网球教练员的收入相对较低。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球运动已逐步在我国普及,许多网球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以此导致国内业余网球陪打市场的迅猛发展,造成业余网球教练员供不应求,陪打教练员的收入畸形高涨,对专业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人生观、价值观趋向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影响了教练员与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献身精神。因此,如何加强教练员与运动员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网球师资队伍是目前网协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最后,竞技网球职业化不高。

篇6: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围绕区域性支柱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因素,按照产供销、贸工农、内外贸、农科教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系列化开发、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做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形成“特色+规模”,“公司+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农业产业化是国际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业产业化是继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又一大改革。农业产业化是广大农业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实践中探索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是农业走出困境,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创业、完成第二次腾飞的重要战略措施。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确实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各项具有特色的生产基地已基本形成,但从总体看,由于产品市场尚未完全打开,层次仍然较低,现行体制仍不适应,农产品加工发展步子不大,因此,农业产业化尚处于初始阶段。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运行体制的制约

从整个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农民自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生产经营的比例偏大,其他各种生产经营比例明显偏小。正因为如此,就产生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难与大市场对接的制约因素,而且又容易造成农产品加工与销售环节脱节的现象。从现在的农村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由于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和市场意识的缺乏,加之市场交易的体系和规则不规范甚至很不规范,因而在收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规模、技术变化、相对价格等信息进 行决策时,还面临许多困难。目前,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还不高,生产的专业化还较低,这些农产品是很难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与此同时,加入WTO所带来的关税降低和非关税措施的取消,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商业竞争优势对农业会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村社会经济矛盾的难度。

(二)流通机制的制约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由产区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销区零售市场组成,发育都不充分,市场设施落后,契约关系不稳定,组织化程度低,严重地制约着农产品的营销。同时,更为严重的是,市场信息不充分对走向市场的众多农民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增加了他们的风险。在市场经济建设初期,由于信息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大多数个体生产者都遇到了缺乏信息、信息不对称和面临不确定性选择的难题。在农业领域,不仅自然风险总是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而且农产品供给季节性与需求的常年性之间存在着矛盾,价格和收益难以准确预期和进行事先调节。同时,由于农户从事小规模的生产流通对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弱,进入和退出市场均比较困难,从而使生产和经营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由于信息滞后和不准确,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和市场进入的盲目性,造成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农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特别是农产品生产与市场流通的接轨还存在不足,一些与农业有密切关连的服务,流通部门组织还处于一种自我运行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副产品的销售。

(三)农业科技水平的制约

国际竞争机制引入科技建设领域,符合我们原定的科 学研究的全面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目标。然而,我们固有的科技计划进程有可能被中断、受冲击,产生种种不适,并发生改变。再者,由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与世界科技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科技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按照国际化农业流程调整产业结构与现有的以自给自足为主体的小农经济所固有的生产技术落后、规模有限、农产品的质量差、商品率低存在矛盾。科研院所总体规模小、科研开发能力弱,尤其是成果转化率低,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同时用于农产品进口支出过大,这将对农业生产造成压力,影响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如永春县农业在引进新技术,推广新品种方面确实做了不少工作,也取得较大成绩,特别是芦柑生产技术综合改进的闽台合作项目,已初步进入到推广阶段。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含量不算很高,农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小果、劣果等劣质品的比例还很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开而不发,增产不增收的倾向。几年前,澳大利亚一位农业专家参观了永春县湖洋镇桃源村一株结果累累的芦柑高产树,本想听到他的赞扬声,但是,他看后并不满意,认为我们的做法是高产不优质,小果、劣果率非常高,无法在国际市场销售,只能低价、压价销售。今年初柑桔价格在滑坡,小果、劣果基本处于成本价格或成本价格以下销售,而优质果的投入产出呈现明显优势,这就是一个提高科技含量必要性的例证。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的服务体系

1、农口各部门围绕总体目标,提供各项优质服务。创造条件成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中心,在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同时,试办为 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综合服务的合作社,让农民通过合作社,充分参与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稳定土地承包政策,改善生产条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结构,向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发展。

2、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1)第一种服务模式为“专业公司+农户”(如永春县蓬源饮料有限公司等)。由专业公司提供“三个三”的服务职能,即:产前“三提供”——提供计划、提供种苗、提供物资。产中“三指导”——指导技术、指导管理、指导生产。产后“三组织”——组织收购、组织加工、组织营销。

(2)第二种服务模式为“民间协会+农户”(如永春县柑桔同业公会等)。其主要职能是掌握市场信息、联系洽谈业务,议定销售价格、代办外运手续、组织协调生产和销售关系。

(3)第三种服务模式为“加工企业+农户”(如永春县罐头厂、永春芦柑酒厂等)。其主要职能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消化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它的特点是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通过加工增值,又为财政增加了收入,应积极鼓励及扶持此类服务组织。

(4)第四种服务模式为“相关部门+农户”(如外贸出口柑桔、茶叶等)。其主要特点是由相关部门提供各种农产品出口服务,出省服务,在对外贸易中,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5)第五种服务模式为“集团公司+农户”(如永春县美岭集团等)。其主要职责是协调众多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内部关系,不断开辟与占领新的市场,调动农产品经 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以上五种服务模式必须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进一步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民间协会+农户”、“加工企业+农户”这两种服务模式可作为重点,因为这两种服务模式容易解决农产品加工、销售问题,发展速度快,效益也高。为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找到了一条现实的途径。

3、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以国有、集体为主体,个体、外资、合作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与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个体、外资、合作性质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已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予以扶持,应坚持“谁有实力、谁做龙头”;“谁有本事,谁当老大”。只有充分发挥各种类型、不同性质的服务组织的加工、运销作用,才能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1、明确指导思想,增强五个意识。指导思想应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质量为保证,服务为后盾,按照“调粮扩经、调劣扩优、调低扩高、调凡扩特”的思路,发展高优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五个意识:一是增强首位意识。各级领导要始终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领导,保障投入,搞好服务,确保各项任务落实。二是增强市场意识。要树立流通与生产并重,流通促生产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安排农业生产,品种结构和布局。三是增强服务意识。要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加强资金、信息、技术、种子种苗、农机、市场流通、产品加工等服务。四是增强开放意识。要扩大利 用农业外资,引进境外新良种、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五是树立食物总量意识。要积极调整种植业,粮食内部结构,发展非粮作物,增加食物总量。

2、制定与完善优惠政策。政府领导工作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来推动产业开发,不断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产业开发的积极性,这是实现产业目标的关键。因此,政府在开发用地、资金扶持、证照发放、税收减免、保护合法权益等方面,必须进一步完善操作性与实用性强的优惠政策,以激励生产者、经营者及各项服务组织的积极性。

3、改革资金投入机制。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农产品增值的“后续车间”,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龙头企业也是集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实体,要扶持它们就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因此,在农业基地已初具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应把资金逐步转向投入龙头企业及其他经济服务组织上来,龙头企业及服务组织增强经济实力后,又可以法人的身份向金融部门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同时,又不断扩大其资金总量,增强开发实力,推进产业开发。

4、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农业产业实现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立足点应依靠现代化农业科技的进步,坚持“引进、攻关、转化”同步发展,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总量等。为此,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创优。大力推广科学种植、良种良法,生产更多的优质粮、茶、果,争创名牌,走低耗高质的发展路子,做到既增产又增收。二是继续大力推广新技术。水利工程推广U型槽及暗管等节水灌溉模式,在粮食生产中继续推广水稻早育稀植及抛秧技术,配方施肥,再生稻技术,黄尿素新肥药 和云大——120生产调节剂,在芦柑生产中推广闽台综合技术改造合作项目等等。三是提高农业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中新技术应用,多开发一些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加强科普教育。继续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继续加强科技培训,培养更多实用人才和科技推广者,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围绕“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等,有计划地筛选并推广一批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

(三)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建立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应做到每一个产业都要确定一个班子抓落实,组织一个队伍抓服务,通过建设优质高产示范区,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和产业化综合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要在“深”“精”“优”字上下功夫。要加快乡镇企业改革与发展,如加快芦柑、食用菌、麻竹、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和设备的引进和开发,充分发挥乡镇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中的主力军作用。

2、按照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是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是开发性农业的深化,其核心是把资源开发延伸到加工、销售领域,因此,要按农业产业市场化的要求调整农业结构。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农业内部结构已逐步优化,在继续优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各生产基地的优势已初露锋芒,正在形成有特色的区域规模优势。

3、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突出强调发展专业村、专业户,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甚至多 乡一业,多村一品。认真抓好地区生态经济开发建设,名牌农产品的管理。推行“基地+公司+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形式,培育、壮大现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我县城区必须建成特种时菜、良种繁育、示范推广、观摩观赏的实验园区;中部经济区要大力发展食用菌、优质茶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东部经济区以发展名优水果、蔬菜、麻竹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西部经济区以建设毛竹、柿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基地为重点,建立速生丰产林,带动高效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4、狠抓农产品转化加工。通过农产品的加工增值,促进市场活跃,激励产品结构调整活力,社会增效,农民增收。如我县农产品新颖转化加工的发展势头良好,永春的醋豆、恒升芦柑酒等产品的上市,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还要进一步加以引导,形成以龙头带动群体的格局,促进农产品转化加工,做到健康、有序、合理、优化。

5、继续培育新型、较成熟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如鱼禽立体养殖是一种生产促进另一种生产,充分利用地力、空间和各种自然资源,长中套短,高中套矮,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局部、立体全方位发展,通过建立生物链,实现植物、动物互生互养,良性循环,高效转化,取得较高的综合效益。

篇7: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论文

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湘西自治州的农机化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发展水平尚不高。2009年全国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8.8%、湖南省为40.5%,而我州仅为17.9%。分析原因,主要有五大因素制约了我州山区农机化发展。

一是自然生产条件制约。湘西山区山多坡陡,大部分耕地丘块小,高差大、不连片。如古丈县没有上两百亩的连片水田。现实的自然生产条件,使我州的农机化推广先天“腿短”。二是落后的经济水平制约。我州农民增收困难,2009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2857.6元,比全国、全省分别少2291元、2052元。农民有限的收入重点用于日常生活、医疗、教育等开支,对农机具的购买能力非常有限。近年来虽然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但购机享受的补贴比例仅在25%左右。如购买一台用于烟叶生产的小型旋耕机最低市场价在4000元左右,扣除补贴还要3000元左右,需花去一个人的全年收入,导致大多数农户只能望机兴叹。三是滞后的机耕道制约。近年来,除花垣县农机局利用退耕还林后续项目修建了30多公里机耕道外,其它县市没有专门投入资金项目用于机耕道建设。全州大部分水稻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开发基地未建农业机械下田上山的作业通道,导致大中型机械作业困难。如泸溪县兴隆场镇五里坪村有500多亩连片的水稻生产基地,但是由于没有修建机耕道,全村仅有几台小型水田耕整机。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制约。各级财政对农机化投入不足,州县两级农机部门只能保基本工作运转;农机防汛抗旱救灾资金没有专门预算,只能在灾情发生后临时争取;燃油补贴得不到落实,加重了农机手和农户的负担;农民购买大中型机械贷款难。

五是农机技术人才短缺制约。全州100多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经被乡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取代,农机推广培训服务职能丧失,县乡村三级农机技术服务人才短缺,农机培训手段落后,特别是农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外出后,留下的老弱劳动力掌握先进农机技术难度较大。

篇8: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1.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 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 农村劳动力大多出现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 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妇孺, 文化水平层次较低, 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 加之, 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强烈, 思想保守, 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 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 商品意识淡薄, 缺乏经营观念[1,2]。由此可见, 当前农村的农业生产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来经营。

1.2 土地经营分散, 农业现代化无法得到推广

近年来, 虽然收割机已是农村农忙时节必不可少的农业机械, 然而在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零星分布的生产模式下, 大型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得不到普遍应用。即使政府给予适当购机补贴, 农民购机积极性仍旧不高, 甚至投机取巧, 将政府补贴购置的这些机械转手卖掉。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使农村机械化无法普及, 这就要求各家各户农具齐全、粮食储藏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 直接导致农民的居住条件不能彻底改善, 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3 农业附加值少, 污染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家用电器、煤气等在农村中的使用日益广泛, 粮食收获后留下的秸秆不再是农村生活燃料必不可少的部分, 为方便处理, 目前大多数农民采用大量焚烧秸秆, 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还破坏了土壤质量。

1.4 盲目上项目, 增产不一定能增收

以泰兴市河失镇赵杜村为例, 其常年种植地膜花生, 地膜花生比普通花生种植平均产量要高出1 125~1 500 kg/hm2。往年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 2013年5月该村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连片流转33.33 hm2土地用于种植地膜花生, 虽然通过土地流转, 适当规模种植能增加农业产量, 但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 农民对市场行情不了解, 出现增产不能增收的局面。

由此可见, 在当今农业发展的形势下, 农村现有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与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逐步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 积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 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设置, 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3,4]。

2.2 培育龙头企业,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集中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 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 联合农户, 做强产业。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建立现代农业营销组织, 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 鼓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5]。

2.3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增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6,7]。

2.4 及时准确发布市场行情

政府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 安排专业人员, 及时发布传递科技、市场信息, 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 及早调整经营方向[8,9,10]。

摘要:农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该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状和农业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 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以期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 (3) :68-70.

[2]王胜平.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J].江苏农村经济, 2012 (2) :26-28.

[3]王莉莉, 吴文生, 吴声怡.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 2009 (3) :52-55.

[4]徐慧慧.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0.

[5]吕迅, 何慧丽.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12) :93-95.

[6]吴强, 陈丹梅, 缪仕国, 等.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研究[J].科技与经济, 2005 (1) :32-36.

[7]张明, 孙艳, 刘长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4) :42-43.

[8]张晓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J].生态经济, 2007 (5) :91-93, 101.

[9]杨玖庆.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2009.

上一篇:《创办你的企业》培训课程——提纲下一篇:关于期末考试的一些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