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论文

2024-06-23

优化语文课堂论文(共8篇)

篇1:优化语文课堂论文

长期以来影响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把握不准.要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关键在于要注重优化语文的教学.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首先,要主渠道的作用;其次,要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此外,要追求课堂美好境界;另外,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给予动态评价.

作 者:王元 作者单位: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江苏,连云港,22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HUAZHANG 年,卷(期):20xx ”"(12) 分类号:G427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课堂氛围 美好境界 创新意识 动态评价

 

篇2:优化语文课堂论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多媒体

从我自身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观察来看,很多学生语文功底薄弱,词句积累不够,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抱着混时间的心态随便应付语文课程。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并让学生明白,良好的语文能力对于他们以后的求职也是至关重要的。现在,很多中职学校都已普及了多媒体设备,通过多媒体设备连接网络,可以获取海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可以接触各种形式的学习内容,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来合理布置语文课堂,提高课堂的互动性和学习氛围。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效率,真正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在将来的求职道路上更具优势。

1直观呈现化繁为简,实现学生能力突破

在传统的中职语文课堂中,一般是采取板书结合课文的形式来展开教学,授课形式比较单一,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上课容易走神和分心。而且,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在学习上自我约束力不足,学习能力较弱,再加上课程内容比较枯燥,导致学生都在玩自己的,教学没有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升,甚至会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这无疑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因此,为了解决中职语文教学的这种困境,教师需要及时变换教学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为前提,每堂课前教师要备好教案,列出重要的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以视频、音乐、图片为载体,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语文的魅力。有了多媒体设备,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对文章的理解更加透彻,接受文化的熏陶,不但提升自己的内涵。例如,在讲解《滕王阁序》这篇文言文时,该文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感到比较生疏,自然不容易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学起来也会感到枯燥无味。此时,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滕王阁序相关的资料片,让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风景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再去理解作者抒发的个人情怀。这时学生对文章内容已不陌生,再去讲点其中涉及到的典故历史,学生必然更容易理解,最终完成本篇文言文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扩大语文课堂的容量

中职学校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所以语文课时不是很多,再加上课本上内容有限,拓展不够,很多文章都是节选,单纯依靠课本,学生的知识面就太狭窄了。教师在讲解一篇课文时,除了课文内容本身,还要交代作者的写作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纠正读音等。如果单靠教师一个人讲,要把所有的知识内容讲清楚,让学生弄明白,不仅在时间上不够,对于教师本人来说压力也很大。而现在有了多媒体设备,能有效拓展课本中的知识,给学生呈现更加全面的内容,在相同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

中职语文教材有一章节是专门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的小说、戏剧,但都是截取其中特定的章节和部分场面,只能管中窥豹,学生不能了解其全貌。但由于中职学生除了要学习语文课程,还要学习专业课,锻炼自身的专业技能,因此,让他们花费大精力去读原著也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影音设备,在课堂上播放由原著改编的电影,通过电影学生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来了解原著的全貌,让学生对所学的节选篇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显著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老舍的《茶馆》(节选)一课时,教师在课前把由《茶馆》剧本改编成的电影录像让学生观看,通过观看电影中的每个人物角色,品味那个年代和背景下,每个人物命运的沉浮和内心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便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原著的思想内涵。以电影资料片的形式展示课本中节选的小说和戏剧,既节约了学生阅读原著的时间,还能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起来也更加容易理解。

3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正确、适度运用多媒体

我们鼓励和倡导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要善于利用多媒体,但是,还是要注意分寸,合理利用。所谓合理应用,就是要在合适的教学场景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堂课都需用到多媒体,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来决定的,不然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正常的教学进行。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老师认为,多媒体作为一种实用的教学辅助设备,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很有帮助,随之产生了滥用多媒体设备的行为。于是在授课中使用许多不必要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反而放在多媒体上,对于教学内容没有去认真理解和学习,导致本末倒置,没有发挥多媒体本来的作用。因此,在中职语文课堂中使用多媒体,一定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而且多媒体是辅助,教师要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由教师引领课程的节奏,并和学生时常互动,以期实现理想的效果。

多媒体能把现代网络技术引入中职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有了更多呈现的形式,为课堂注入了活力。但是,我们仍要清醒的认识到,教师仍是教学的主体,课本内容才是教学的核心,只有合理利用多媒体,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效用。

参考文献:

[1]孟伟英.构建中职语文多媒体教学新模式[J].现代职业教育,20xx(2):144-144.

[2]格桑玉吉.浅论多媒体技术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xx(3).

[3]王瑾.多媒体技术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林区教学,20xx(2):34-35.

篇3: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提问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促进作用,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我觉得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 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紧扣教学目标, 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 钻研教材, 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 把握教材特点, 明确教学要求, 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 能对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设计的问题要大小得当, 要本着适量的原则, 其难易程度必须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对于在课堂中要提到的问题, 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 严格控制数量, 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 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 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 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 讲授太多, 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 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三) 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 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设问的形式主义倾向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大弊病。问题或过简, 或过琐细, 或过于雷同、千篇一律, 或过于空洞不知从何答起, 这些都是形式主义的设问造成的, 最终结果往往是启而不发, 课堂气氛沉闷, 或者相反, 课堂气氛轰轰烈烈, 学生实际上却一无所获。还有的教师自己闭门造车, 设计好了问题和答案, 却与学生的实际不符合。当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 教师不善于变通引导, 而是仍旧反复问, 让学生再答, 直至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 也是主观主义与形式主义在作怪。

(四) 设计的问题要尽量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并思考, 使更多的学生有被问到的机会, 并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对答案置疑辨析。教师的提问在实际操作时应面向全体学生, 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应该利用问题的系统性, 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 设计阶梯式的问题, 不仅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 而且要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 激励他们攀登的勇气。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祝福》一课的时候, 为了引领学生赏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 我设计了以下台阶式的问题:

1. 祥林嫂第一次来到鲁镇是“一年的冬初”, 她的外貌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来。

2. 这之前她经历了哪些不幸?请概括出来。

3. 对她的到来, 四叔、四婶表现如何?她被留下来后表现怎么样?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4. 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是“有一年的秋季”, 她的外貌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她外貌的变化反映了什么?请简述一下。

5. 这之前她又经历了哪些不幸?请概括出来。

6. 对她的到来, 四叔、四婶、镇上的人们表现如何?请在课文中找出来, 并简述人们为什么这样对待她。

7. 祥林嫂多次说“我真傻, 真的”, 反复向人们诉说儿子阿毛的故事, 这表现了她心中的什么感情?

8. 对于祥林嫂的不幸, 人们真心同情她吗?请结合课文中具体的描写简述一下。

9. 祥林嫂临死前的外貌是怎样的?请从文中找出来写在下面。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0. 祥林嫂最后见到“我”时问了哪几个问题?这表现了她的什么感情?

11. 请归纳、概括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深刻意义。

12. 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并归纳出来。

这些问题由易到难, 有针对性,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积极踊跃地回答。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 理解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和《祝福》的主题思想, 课堂气氛热烈、有序, 教学效果很好。

篇4: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

1.明确目的,精心设计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就是每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性包括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两部分。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首先,教师必须考虑提问的目的即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其次,教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还必须对答问时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和回提问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同时,要面向全体,所提的问题要能使大多数学生都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中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几句,教师若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老天鹅什么精神?学生不难给出答案,但一部分学生理解却未必深刻。若教师改作以下提问,可谓振聋发聩:这段话中有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比?第二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又为什么要这么比呢?这样,在教者的引导下,通过精心设计一组从易到难的设问,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就容易掌握了。当然,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明确目的,精心设计提问,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2.巧设疑难,激发情趣

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或专题上,能够引导学生追忆、联想,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课文到最后,教师可以这样向学生发问:“如果小壁虎以后尾巴再断了,它还会去借尾巴吗?”这种问题既紧扣文章的重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加以总结,又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容,给了学生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

3.化难为易,激活思维

要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鲜活起来,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最好是全体学生。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呢?从课堂提问这个角度来说,关键是问题设计须从学生基础出发,难易要适度。太深,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无从下手,会丧失寻求答案的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太浅,达不到启发的目的,诸如“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学生凭借条件反射就能作答的问题,只会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养成其不动脑筋的坏习惯。提问也应该是这样,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只有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最近发展区内,才能使学生进行类推、联想进而获得答案。例如《燕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还有几只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为什么说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能突出燕子动作的轻快呢?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作暗示:当你平常在水塘里打水漂时,水里的涟漪是怎样的?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老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4.适时评价,鼓励为主

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随时进行判断,对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等进行公开评价,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鼓励求异。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错误”等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对学生有所交代;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学生站起来说“不会”时,情况是复杂多样的。教师不应马上叫学生坐下,可以再复述一遍问题并鼓励学生回答,也可改变提问的角度或添加辅助性的问题引导回答;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不要把评价变为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篇5: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CAI课件,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小学李玲

现代化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之中,把CAI课件作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必将对传统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产生巨大的影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在集“声音、图象、文字”为一体的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冲击下产生动摇,电子备课系统和因特网的建立将改变教师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学信息网络化、教学方式远程化、网络教学将成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设计CAI课件,一是要突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理论和观念;二是要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三是要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课堂CAI教学还要方便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理论和观念,就是要体现新型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四个因素的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媒体作用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要从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要从原来单纯听讲,接受灌输的.被动地位转化为有机会主动参与、发现、探索的教学主体,媒体要由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要由传统的讲解、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学生通过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

把握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就是要由重视传统的逻辑分析、逻辑综合、讲解说明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重视学生自己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个体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是所有CAI课件的共性

篇6: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语文课堂

山西省浮山县西关小学 张燕燕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社会。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技术手段、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清新的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美感;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最适合采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多媒体计算机的引进提供文体、图像、静止图像、动画、声音等教学信息,改变了教师是唯一信息来源的现状,激活了阅读教学课堂,能够帮助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课文,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电教媒体 恰到好处 【正文】

一、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能乐于接受。大教育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现代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多媒体教具。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善于把课上得生动活泼、乐观有趣、实现最优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例如我在教学《检阅》一课时,为了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检阅”一词的意思,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播放我国国庆节大阅兵的录像,在整齐而又刚劲有力的前进步伐中,响亮的进行曲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这种庄严而隆重的场面太激动人心了,同学们很快对课文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抽象的检阅一词地理解自然也是简便易行。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直观展示了检阅时的庄严而隆重的场面,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同时也给课文的学习渲染了气氛。

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现代教学媒体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景象,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现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教学《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时,屏幕上那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所展示的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耳畔回绕着潮起潮落的呼啸声,立即激起了这些从未见过大海的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例如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配有音乐的课文朗读录音,逼真、生动、优美的声音,使学生仿佛来到了西沙群岛,紧接着教师让学生一边看活动投影片上西沙群岛的美景,一边讲解启发。这样,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嬉戏的鱼群、蠕动着的海参、披甲的龙虾、美丽的珊瑚;海滩上各种好看的贝壳和巨大的海龟;生长着奇特树木的海岛和鸥鸟翩飞、嬉戏、孵卵、多种鸟蛋堆放于鸟巢等新奇有趣的事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儿童的面前。加上教师适时适度地点拨,教学始终抓住了学生的心灵,使它们处于情绪愉悦的状态之中,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视频、音频、文字的环境中,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节省了教师大量板书的时间,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特别快,只需简单的操作,就能使教学内容内容、文字资料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宝贵的教学时间,增加了知识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运用电教媒体,突破重难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今天学生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段落、篇章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段篇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读懂段落篇章的主要意思,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读段落篇章的过程中领悟读段章的方法及作者的写法。因此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培养独立阅读段落篇章的能力,达到正确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例如教《两只小狮子》,教学目标中要求:让学生初步学习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培养理解词语的能力,重点理解“练功、苦头、滚、扑、撕、咬”等词语。如果仅重视传统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媒体,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程度是不够的,教学时通过精心剪辑适时放映一段狮子捕捉猎物,撕咬,吞食的录像短片,既开发了学生的右脑,又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 “滚、扑、撕、咬”动态形象,词语意思在学生头脑里印象更加深刻。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意会。教学时,师问:“生”字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引导学生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葱,苍翠欲滴,微风突兀,山峦叠嶂,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给学生以美德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考,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通过此环节教学,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色彩。

阅读重点,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因素组成复杂的智力活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例如教学《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例如在学习《荷花》一文时,可借助录像让学生欣赏作者对荷花静态描写。录像最大特点在于画面连续,层次清楚,形象直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根据教学需要暂时定格,让学生尽情欣赏。为了突出课文重点,在荷花的姿态上,让学生欣赏未开、刚开、全开的荷花的不同姿态,弄懂为什么“可以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的道理,理解“一池荷花”静态美;在“一阵风吹来”时“满池荷花翩翩起舞”,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体会“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情感变化,得出结论“满池荷花实在太美了”!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荷花动态柔美及静态庄重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发展了思维能力。

在课堂中,教学目标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取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能达到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三、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思维。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问是灵感的火花,思维的动力。灵感和思维是辨证的统一,它们总是在教学活动中从发现问题出发,直至解决问题结束。语文教学时,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去创设活跃宽松的课堂气氛,注意激发学生灵感性,培养学生求知欲,养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如教学《科利亚的木匣》一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各种质疑:科利亚挖木匣第一次为什么找不到?第二次为什么找得到?找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从中给我们什么启迪?在现实生活中会碰到此类型现象,应该怎样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并用绘图表示法投影课件进行比较,循循善诱,逐一解说。不仅锻炼学生在学思疑问感受悟理的结合中创新思维,还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培养了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咏柳》一课时,运用投影把春天的柳树形象展现出来,画面上的柳树绿嫩多枝,在深远处,有一些具有春天气息的山、水、人,采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什么季节?学生边观察边进行思维,将大脑中储存的有关春天特色画面分析。春天有没有风?有什么特点?与冬天相比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善于联想,思考有关四季风的词语(和风送暖、凉风送爽、秋风瑟瑟、寒风凛冽),通过观察山、水、人和柳树的姿态,逐一回答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诗,既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又能主动彻底地理解诗意。

教育家弟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了学生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根据课文内容和教材安排,制作陶罐和铁罐的动画片系列课件,通过投影观察分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体会陶罐谦虚礼让和铁罐傲慢无理而带来不同命运。为了将教学引向深入,把课内导向课外,还根据设制课件的提供画面和设置人物的动作表情,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逼真地再现童话情景,激跃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感受生动、真实、快乐的教学意境。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发挥学生的编演能力,最大调动学生的主体因素,收到学习的最佳效果。

如学《观潮》一课,将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壮观天下的雄伟景象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课文中描写潮的样子及潮的响声尤为精彩: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面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震得颤动起来。在教学中,借助录音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汹涌澎湃的声音;借助投影录像,让学生感受潮来时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通过创设视听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心理学家契克岑特米哈依在研究人们幸福感时发现,乐观体现经常发生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事件的时刻,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之后。多媒体引领学生在得到某中程度进程后,会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并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和乐趣!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还能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写作欲望。

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从听到说,从阅读、理解课文到运用和写作。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画面的解说,由课文的理解过渡到学生自己的口、笔头作文训练。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愫,产生了写作的欲望。

例如三年级有一篇习作,教师出示一幅画,让学生在图中添上几种动物,天上、地上、水中都可以添,然后给整幅涂上颜色。学生看到有自己参加绘制的图画,心里自然很高兴,纷纷动手绘制图画。把学生绘制好的有代表性的图画投放到达屏幕上,让学生对自己的图画进行描述,师生共同评议。再让学生把说的写下来,然后把有代表性的作文再投放到大屏幕上进行评议修改。又一次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使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

例如《假如我会克隆》的作文课,就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克隆羊多利”、“环境污染”、“理想家园”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资料和画面,引导学生写作,使原本枯燥无味的作文课更富想象,最终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在当今信息社会,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大胆进行作文教学改革,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啊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我们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由此可见,闻见识教学的基础,借助计算机教学更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或者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激活学习的内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指导以《登山》为题作文时,我先组织学生观看全班同学昨天登山的录像,与同学们再次分享登山的快乐。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讨论:应该怎样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充分的讨论后,学生代表的发言让我耳目一新。有的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景物,把中心定为“热爱祖国的大自然,或对家乡美丽河山的赞美。”有的通过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不管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付出努力。”有的通过登山远眺,把中心定为“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还有的记叙登山途中的好人好事等。这种问题异作的训练,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习作思路,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如教《惊弓之鸟》一课时,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 :“大王在摸胡须,好像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体验步步加深。

现代教育信息化点燃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对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要想让数字化时代的语文课堂真正异彩纷呈,我们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数字化时代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动手、动脑,还要动心,要让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随着鼠标和画面的滚动而灵动,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根植到学生心灵深处。

五、运用电教媒体,迸发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各种功能和优点,将不仅扩大了知识的容量,而且激活了语文课堂,优化了课堂结构,极大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教师应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挖掘,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课文的感情产生共鸣,最后转化为自己的感情。

如在教《麻雀》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欣赏这样的一段画面:在阴暗的林阴路上,一只猎狗在跑着,在被风猛烈摇撼的路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的拍打着小翅膀。在猎狗快要吃小麻雀时,突然,一只老麻雀从树上奋不顾身的落在猎狗的面前,并发出绝望的尖叫,因为紧张它全身发抖了,它扑打的翅膀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愣住了,它慢慢地向后退。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感悟老麻雀那种热爱幼小的高尚品质。再以教师动情的教学,使孩子们领悟人间最伟大的爱---母爱的力量。

《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课文,它真实地再现了周总理逝世后的悲痛场面。在教学前,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周总理的事迹,萌发学生的情感。教学时,烘托课堂气氛,唤起小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借助多媒体创设或再现情景,同时播放哀乐。悲壮的乐曲,深情的语言,使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哀的气氛中。通过创设这种揪心撕肺的悲痛场面,把学生带进了一个特定和庄严哀伤的情景。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浑然一体,使学生从心底产生了对周总理无限崇敬和爱戴之情,自然地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和回味之中。

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学生只有融入情境,与作品的形象息息相通,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使教学成为学生的需要,达到读懂课文、养成能力、升华情感的目的。如教《尊师爱生》时,事先制作好投影片,教学时先放映一个小女孩背着书包冒雨向学校跑去的画面,问:“什么时间,谁在干什么?”“天气怎么样?”“没带雨具的小同学会怎么做?”接着放映教师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小同学身上画面,问:“谁看见了,怎么做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小同学会怎么想?”再放映一个男同学把自己的雨伞举到教师头上的画面.最后放映综合图。这样,把简单画面分解后综合,由静态变为动态,用连贯的活动投影指导学生观察,化难为易,寓说话、写话练习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融观察、思维、想象、表达于一体。说话、写话既有顺序又有重点,不但进行了一次生动有趣的说写训练,而且使学生受到了深刻的尊师爱生、助人为乐的教育,进一步融洽了师生感情。

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课文揭露了英法联军的罪行。而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既遥远又陌生。在教学时成功地运用录像这一视听觉媒体,便能完成情感转折,并使之达到高潮。如老师讲到:“当年圆明园如此辉煌,多么令人自豪,但是……”陡然一转,通过大屏幕放映“火烧圆明园”录像。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而精炼的语言,具体再现了当年那残酷的一幕。学生亲眼目睹了侵略军的强盗行径,亲耳听到了那一声声愤怒地谴责,愤然之情油然而生。

教师对多媒体的正确运用,贯彻在从设计到应用的整个过程。当教师在课堂上准确、恰当地展示画面时,其高尚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爱无疑会对学生产生感染,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爱的真谛是爱周围的事物。被爱只是一个起点,它需要扩展。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拨动了学生“爱”的心弦,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爱”而且也学会了“爱”,即施爱于人。一个人能施爱才能显出人格的内涵意义,才能显出生活的充实,也只有在被爱和施爱中,完美的人格才能真正显现。

【结语】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运用现代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形象思维及对学习语文的兴趣颇有启发。基于现代电教媒体能创设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之优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等辅助课堂教学,渲染气氛,使学生多角度接收信息,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利用网络调用各种媒体信息,满足学生“喜新厌旧,基于探求”心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开动思维的“车轮”,激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特点,用不同的交互方式对课堂进行美化设计,使课堂呈现艺术的美感。

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对我们这些新时代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获得书本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听觉。然而今天,我们正处于21世纪,时代不同了,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再做凄苦的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要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角色。教师的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部可以升级的“电脑”,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充电”,不断扩大“内存”,不断地“更新换代”。教师的工作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移动”、“复制”,而是“点燃”,是用智慧去点燃孩子们的兴趣,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其熊熊燃烧,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运用多媒体进行愉快的教学》 陈凌峰

篇7: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第一,教学方式的落后,且难以跟上社会发展节奏。初中生在学习和社会竞争的双层压力下,学习压力过大,情绪易于浮躁,对课堂知识吸收效果慢,学习状态不佳。而教师在教学中仅仅以简单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语文成绩下降;第二,教学理论和实际生活脱节,让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降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初中语文在新课程的改革下逐步与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实际操作运用性也越来越强,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重在围绕课本理论知识进行讲解,致使学生难以对语文课程做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从而不能实际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等等问题。

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并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断进行推行与发展。教师的授课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成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注意,教师要通过案例引出课题,在此过程中可以运用故事教学、幽默问答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讨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转变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沈复的童趣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从自己的童年出发,如那个年代与现代社会相比经济较落后,当时人们只局限于实现温饱。还记得当时玩具很少,并没有现在的电脑和游戏机,但是孩子们仍然有许多淳朴的童年时光。现在同龄人存在着许多沟通问题、以及目前独生子女常常有自私、孤僻、不善于沟通等问题,而那是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过多玩具,但是当时孩子的心灵淳朴、善于沟通,充满着生活乐趣。通过介绍教师的自身经历,引出童趣这篇文章。也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时光,写关于童年的作文。第二,长时间的教学,教师和学生都会感到疲惫,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师生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学会在讲解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与相关课程有关的课外话题,转换学生思维,让学生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比如: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贯穿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习惯背景。当时马致远正处于年轻气盛,渴望功名。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政策压制,对于汉族士一阶级进行打压,不许汉人考取功名,因此,诗人终身不能得志。让学生了解学习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把“学习是有用的”这一观念传输到学生思维层面。第三,恰当的学习方法,可以减轻教师教学任务,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群体教学中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是学生团体学习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学生之间以优带劣,减小学生间的差距。具体来说就是学生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互相探讨,交换意见,形成双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讨论、研究,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沟通交流能力,弥补学生综合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互相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主见,培养自信心。

三、创新语文课堂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

初中生在学习语文课程时,往往还会延续小学语文学习方法,即简单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不利于学生语文课程的长期学习。因此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且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会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教学课程,更要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总的来说,自主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自觉性,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语文考试知识复习资料,自己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要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最终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操作如下: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考试的方式来考察学生学习状况,学生利用此方式通过考试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并进行弥补,养成总结和整理的好习惯;学生自主建立语文试题改错本,把错题总结归纳在改粗本上,经常性翻阅、回顾,以防犯第二次错误;老师引导学生建立语文整体知识体系,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归纳的良好习惯。比如:学生可以通过长期积累成语、优美的作文语段。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建立专门的摘抄本,其中成语有完璧归赵、负荆请罪、怒发冲冠、刎颈之交等。并附上名词解释,在长期的积累过程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会有明显的改善,学生也能从积累中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要想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要求教师要把课堂归位于学生,改变传统的老师灌输式教育方式,把学生主动学习作为学校教育模式的培养重点。教师要学会转化教学思维,仔细聆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者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及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体验学习的乐趣。并在自主解决问题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信心,增强自豪感,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改革理念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做奋斗。

四、把语文知识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自觉学习语文成为惯性

把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以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实施教学课程研究,亦有助于让学生增加对语文课堂理论性教学的兴趣,这也能为学生在以后的语文深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的具体应用中,学生主动融入语文生活,潜移默化中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惯性。知识起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而语文知识更是无处不在,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生活处处都是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则是最好的教学。学生应该在社会大的环境背景下,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探索中文这门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运用课堂学过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实际运用。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把学生生活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初步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把语文知识与实际想联系,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篇8:优化语文课堂论文

不拘一格, 引导学生与课文产生共鸣, 让生成的东西在课堂上闪现。也就是说, 教师的教学既不能受课前设计的束缚, 也不能受学生个体思维的影响。一年级教材中《月亮的心愿》这篇课文, 是通过学习, 朗读, 让学生们感悟到月亮的心愿也正是孩子们的心愿: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 有体贴、照顾父母的心愿和行动。在教学中, 学生可能会说他们的心愿是到某地去游山玩水, 是吃肯德基, 是得到一条漂亮的裙子等, 这时, 教师就引导他们去读课文, 了解文中珍珍的心愿是什么?珍珍在实现心愿时, 她的妈妈生病了。这时, 她是怎么做的?然后把他们的心愿和父母联系起来, 教育他们在父母生病或有困难时学会关心、体贴父母, 从而达到本课的教育目的, 同时, 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对某一场合, 某一话题的讨论的驾驭方法, 培养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安排适当的练习, 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教师的教学是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此, 教学成果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作业是巩固的有效途径, 上完每一堂课, 都应布置一些相应的作业, 给学生练习。并及时检查与反馈, 巩固刚学的新知识。如一年级的语文教学, 是以识字为重点, 教师就可以布置一些看拼音写字, 汉字加减法, 同音字、形近字辨析组词, 仿例句说话等, 并对所学汉字的读音、组成、意义和运用进行练习巩固, 达到熟练掌握所学新字的目的。

三、结合学文练说写

随着课文内容的加深, 对学生说写要求也应该逐步提高, 如教“又”这个词时, 可以让学生找出文中带“又”的句子读一读, 理解“又”是不止一次的意思, 用“又”的句子是由两部分组成的, 然后由教师说前半部分, 学生接后半部分, 再放手让学生说完整句。当学生说不好时, 可提示帮助其说好, 最后进行书面的造句练习。这种从扶到放、由易及难, 逐步加深的说写训练, 对学生提高说写能力很有帮助。常有这样的情况, 当你揭示这一课所要学的课题, 把配合这课文的图挂上黑板后, 学生会发出“哇!真美啊!”的赞叹声, 如果你不“阻止”, 声音便会越来越大, 这其实就是学生说话的欲望已被美丽的画面激起了,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 练说练写, 如教《秋天的果园》一课可引导学生看图说说果园里景色怎样, 人们是怎样劳动的, 教《教印》时可练习看图说说美丽的雪景。这样的训练不仅强化了课文的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力。基础训练所安排的看图说话、写话课本可以分步骤进行, 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 初步了解:“图上画的是谁?你们在干什么?主要是说谁的事?”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人并不都是主要人物, 接下来引导学生仔细地、有序地看图, 了解各部分的具体内容, 然后理清说话顺序, 让学生有条理地说图, 再把话写下来, 写的要求应适当放低。从口语到书面语是个质的飞跃, 不要一下子要求太高, 一段话写得长短都不要紧, 关键是要写通顺、写明白。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到大自然中观察、游戏, 春天, 带学生到野外采集标本, 观察自然景观, 回来后说说春天的景色, 谈谈花草的生长。用生活中的实物练说写。

四、老师的知识储备、方法的新颖灵活以及课堂的驾驭能力

老师教什么, 怎么教, 学生能否有收获, 都是教师首先要考虑到的。因此, 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应用教材。认真备课, 弄清楚课文里的知识和主题思想, 在教学中选用恰当的方式、方法, 把学生思维引入文中,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去感受、领悟课文内容。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 可以事先准备一些介绍桂林山水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让学生从视觉上和老师的介绍中走进桂林, 了解桂林的山山水水。形象、美丽的图片让学生产生美感, 诱人的介绍会让学生内心产生进一步了解和感受桂林山水美的欲望。而后, 指导学生带着欣赏、赞美的感情去朗读, 学生在加强对课文理解的同时, 对桂林山水美的感受也会和教师产生共鸣。

五、在教学时, 教师要有清晰的思路, 精妙的构思

学习一篇课文, 要因材施教, 不能千篇一律。找准文眼, 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在于泛滥陈词, 包罗万象, 而只要手握指挥棒, 蜻蜓点水般引导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行进。《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中, 作者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了索溪峪山的天然美, 水的曲折美, 动物的活泼美, 人的纯真美。可以用总分式教学法, 抓住关键字“野”进行分组合作, 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野”, 按照山怎么“野”, 水怎么“野”, 动物怎么“野”, 人怎么“野”的思路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然后在交流反馈中, 共同总结出索溪峪的野性美。也可以选择分总式学法, 引导学生按照:山的“野”, 水的“野”, 动物的“野”, 人的“野”的顺序集中学习, 然后在交流汇报中得出索溪峪的山的天然美、水的曲折美、动物的活泼美、人的纯真美这一索溪峪的“野”。这样,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也能使他们分析、理解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此外, 小学生都很喜欢看电视, 教师可抓住这一点, 布置他们看“成语动画廊”、“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 看后在班上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讲出来。再如, 每天早上让学生把自己做的梦有顺序、有条理地讲出来。你讲一个他讲一个, 同学们的热情也就高了, 说话也逐渐有条理、有顺序了, 然后在说的基础上把这些话写下来, 说写水平都可以逐步得到发展。

摘要:“语文”是工具学科, 知识较深, 范围较广, 面对理解能力相对较低的小学生来说, 要想教好, 的确不容易。但并不是毫无办法的, 只要结合教学实践, 循序渐进, 坚持不懈, 还是会卓有成效的, 下面谈谈笔者是如何抓好小学语文教学的粗浅认识。

上一篇:中考作文预测及:在这里起步下一篇:入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