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读后感

2024-07-02

发现孩子读后感(通用8篇)

篇1: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篇2:发现孩子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篇3:让孩子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

在教育“目的”中, 仍存在着人类共同追求的东西, 这个“东西”是指创造精神。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当我们将目标定位为“人的自我发展”, 那么在学习伊始, 孩子就应该感受到发现世界的喜悦。当学生成为“既能很好地掌握某些知识, 又能出色地做某些事情”这样的人时, 智慧就会产生;当学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这样的人时, 创造就有了丰厚的土壤。

把教育的对象定位为有血有肉的人, 也意味着您把教育的逻辑起点定位为血肉丰满的个人层面。很显然, 如果忽略或是没有抓住这个逻辑起点, 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都是无效的。

让学生借助树木认识森林

我反对统一的、刻板的、把各门科学割裂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 而不能“见木不见林”。各门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贯通的、相互联系甚至相互融合的, 在学习中不存在一种课程仅仅传授普通的文化知识, 而另一种课程传授特殊的专业知识。各门科学的方法具有通用性, 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思维方法、思维艺术, 并能把这种方法的通用性创造性地运用于特定学科。

我还要重申:不管学生对你的课程有什么样的兴趣, 这种兴趣必须在此时此刻被激发;不管你要加强学生的何种能力, 这种能力必须在此时此刻得到练习;不管你想怎样影响学生未来的精神世界, 必须现在就去展示它———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 也是很难去遵循的一条规律。教育的成效就在于让学生借助树木来认识森林。

一定要重视教育的两条戒律

我们一定要重视教育的两条戒律:不可同时教授太多的科目;所教的科目务须透彻。

学校同时开设大量的科目, 在众多的科目中教师们只能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 每个科目都只能够蜻蜓点水。其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许多不相干的知识, 不能激起任何思想的火花。

你们当下的教育, 其实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设置了大量的学科, 让学生同时来学习, 但因为时间的限制, 每门学科一周所用课时又不充裕。你们目的是好的, 但却很少去思考:你设置的这些科目, 也仅仅是浩瀚的文化宝库中的一丁点内容, 本身就是不全面的。教育改革不应只增加科目啊!

但愿那些还在迷梦中的教育者惊醒: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如果教育能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生活中, 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 发展思维, 习得智慧, 那么, 教育所传达的就是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妙和思想的逻辑。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认识。

思想精髓片语

1.思辨哲学的目的就是要努力构建一个首尾一致的、合乎逻辑且又必要的一般观念的体系, 依据这一体系, 我们经验中的每一成分都可得到解释。

2.哲学是对抽象的说明, 不是对具体的说明。

3.通过提供一般概念, 哲学应当使人们对潜藏在自然母腹中的那些尚未变为现实的无数具体实例的认知变得更容易。

4.恰当的检验不是最终的检验, 而是过程的检验。

5.判断是主体在过程之中的某种感受。就这种主体而言, 它有可能是正确的, 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而命题则是对判断的分析。判断是一种综合感受, 是感受的某种决定, 而命题则是所感受的内容, 而且只是被感受到的那部分材料的一部分。

6.意识是经验的顶峰, 它只是偶然地被获得, 而不是经验的必然基础。

7.数学的主要方法是演绎法;哲学的主要方法是描述性的概括法。

篇4:发现孩子的天赋

如果我们向100名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发放调查表,问及“关于成功,最重要的‘催化剂’和‘推动剂’是什么?”十有八九,回答集中在如下几条:

“很小的时候,我就显示出这方面的特殊天赋,受到全家人的赞许和鼓励,父母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培育我。”

“我只擅长做这件事,又正好干了这件事。这份工作流畅地运用了我的天赋,使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从不自卑,无需经受其他方面‘低能’的打击。天赋使我有了立身之本。”

“在发展我的爱好的过程中,我父母强调的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持之以恒。比如,他们不急于让我经受考级的压力和打击;在授课老师怀疑我的能力的时候,他们会帮我另择名师。我父母认为兴趣是最珍贵的芽苗,保护它,就是替孩子找一条最顺畅的发展道路。”

——还用说吗?从小发现孩子的特殊天赋,无条件地支持它和鼓励它,提升孩子的兴趣,鼓励孩子继续往前走,经常对他说“你在某某方面表现真是非凡”,孩子便越能经受与此相关的艰苦训练,并在训练中找出类似“游戏”的快乐来,孩子对此越来越沉迷、沉醉,越来越“乐此不疲”。由于父母的勉励,天赋派生了毅力,毅力反过来又不断地挖掘出天赋方面的潜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后,成功的到来,不过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生活细节来发现一名年幼的孩子,有某一方面的特殊天赋呢?

昭示逻辑数学天赋的细节

路过花园洋房围墙栅栏时,会注意到栅栏上有哪些图案是重复出现的。

经常问“这件事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很早就认识时钟,有时间概念。

能按规格、颜色分门别类地收藏玩具。

擅长下国际象棋、围棋或跳棋,棋艺很快超过同龄孩子。

玩跷跷板时懂得让体重更重的儿童向前坐,让体重轻的儿童尽量坐在跷跷板的板端,以使游戏顺利进行。

回答诸如“三轮车、小汽车、公交车、大卡车”有什么不同的问题时毫不吃力,有归类的直觉和天赋,懂得只能按同一种特征来归类。

幼儿园里开始数学教学后,经常因为进度太慢而不耐烦。

经常拆卸诸如八音盒、闹钟之类的器物,当了解齿轮是怎样咬合工作时,兴奋了一整天。

父母如何鼓励和发展孩子的逻辑数学天赋

在孩子认识时钟后玩“镜子里的时钟”游戏,让孩子通过镜中时钟的显示来判定准确的时间。

将家中的器具混放在一起,让孩子玩“分类整理”的游戏。

一面上台阶一面让孩子数数,然后问他,“7层楼爬下来一共有多少级台阶?”“从第2层到第5层有多少台阶?”

考察他对数字的快速记忆力和心算能力。

让孩子参加“珠心算”培训班。

做剪纸拉花游戏,问孩子组成连续性重复图案的基本图案是什么。

用扑克牌算24点,全家参与,得胜者有奖。

做“猜帽子”游戏,比如告诉孩子,三个小伙伴,一个戴红帽,两个戴白帽,每个人都看不见自己的帽子,如果看到其他两人戴的都是白帽子,自己戴什么帽子?猜帽子游戏主要用来发展孩子的逻辑推理能力。

昭示身体运动天赋的细节

穿袜穿鞋从来就不会左右弄反,很小就学会系鞋带,还会帮助其他小朋友系鞋带。

学会骑有辅助轮的小自行车只要一下午。

4岁就会用儿童球拍跟父母打球,发球、接球时眼到手到,没有“漏球”问题。

走马路牙子对他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乐趣。

从小会踢毽子、丢沙包、跳皮筋,而且是两伙小朋友对垒时,经常扮演“救人”角色的不败英雄。

喜欢玩球,天天在家中儿童篮筐上玩投篮。

四五岁就是滑板车高手。

喜欢滑梯,早以为肯德基、麦当劳的小滑梯太不过瘾,喜欢又高又飘的曲线式滑梯,玩耍时发出快乐的尖叫。

第一次玩秋千就不感到害怕,相反,还懂得如何在缺乏“推动力”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蹲一起”,获得加速度。

在幼儿园里学儿童韵律操学得飞快,并且很快就成为“领操”。

父母如何鼓励和发展孩子的身体运动天赋

首先我们要搞清孩子的运动才情主要集中在哪一方面?是速度特别快,还是耐力特别好?是平衡力优秀,还是身体协调性特别好,动作特别优美和谐?只有有的放矢地培养,才会让孩子在自信愉悦的情况下获得自信。

平衡力特别优秀的孩子,可以练习花样旱冰、骑不带辅助轮的自行车、走平衡木,也可以练习骑马。

平衡力与速度特别优秀的孩子,可以练习速滑(滑冰)、滑雪。

耐力特别好的孩子可以练习长跑、长距离(15公里内)骑车等。

耐力与身体协调性都好的孩子,练习国标舞、游泳、儿童体操等项目,都是合适的。

动作特别灵巧但体质体力不佳的孩子,可选择一些强调动作灵活性的体育游戏,如花样踢毽、玩绷绷绳、转多个呼拉圈这样的游戏。

大部分孩子在运动时会“喜新厌旧”,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时,父母有意识地组织起一批小孩子一起玩,如组织“滑板车约会俱乐部”、“儿童篮球俱乐部”等,让孩子们定期聚会,安排练习与比赛,孩子就会保留较为持久的兴趣,也会在比赛和竞争中挖掘出自己的潜力。

昭示绘画天赋的细节

刚学会画人头像时就能抓住爸妈、老师的特征,并合理地突出这一特征。对人物形象的观察记忆特别清晰到位。

运用色彩感人、大胆。不会如寻常小孩一样为画面的所有场景勾上黑框,再在黑框中涂色。会注意到边框色与主体色的过渡。很早就留意到大自然中天然风景的明暗关系,会注意到一朵白云从草原上经过,云下面的草突然变暗了。

与父母发生冲突或在幼儿园里受委屈后,会用涂鸦来宣泄其不良情绪。高兴时也会给涂鸦的太阳、葵花、小朋友乃至小房子加上“笑脸”。

拒绝穿亲友送来的新衣,认为大部分童装的颜色搭配都很难看。

收到儿童袜礼盒后,通常只接受其中的一两双袜子的颜色与图案。

迷恋漫画或连环画,经常用绵纸蒙着临摹。

父母如何鼓励和发展孩子的绘画天赋

经常与孩子一起做“颜色创造”游戏,用两种现成的水彩颜料调出新色彩,让孩子对色彩的奇妙融合与配比着迷。

鼓励孩子记“绘画日记”。刚开始孩子也许不会写字,那么让他把今天所发生的最有意思的事、最难忘的场景画下来,由父母记录孩子口述的日记,如“今天舅舅从国外回来,一见到我就把我扛上了肩膀,上一次骑舅舅的肩膀时我才1岁,现在我4岁半了,舅舅扛着我,又吃力又开心。”又如,“这是我和妈妈在游乐园排队,排了很久很久才坐上海盗船,我们都晒蔫了。”除了巨大的海盗船、排队的人流之外,还突出画了两朵晒焉的花……这样的日记不仅提供了用绘画形象来表述孩子独有情感的平台,也鼓励孩子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生活、写绘生活的习惯,使孩子存有一

颗“发现之心”,而后者,就是成长为小画家的基础。

在房间里布置“涂鸦角”。很简单,儿童房里应给孩子准备一面较大的“涂鸦墙”,用木工细条框起来,里面一层一层地糊上白报纸或月历纸,孩子可以在这里自由涂鸦,得意的作品也可以张贴在此展出。

将孩子比较出色的作品裱装起来,成为客厅的特殊装饰。

在天气急骤变化时带孩子到户外去,观察景物迅速的明暗变化,以及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变化。

与孩子玩“布帛扎染”游戏,通过熬煮板蓝根、藏红花等天然颜料,仔细染晒家中褪色的衣裤、布艺,使之成为崭新的“扎染艺术品”。通过这一游戏可以让孩子对色彩的浓淡、明暗有更深刻的认识。

指导孩子练习书法。经过正规的一到两年的书法练习,孩子对线条的把握能力会超出同龄人很多。

昭示音乐天赋的细节

喜欢更随动画片及广告的音乐翩翩起舞,电视上的广告歌一学就会,唱得像模像样。

喜欢敲碗敲碟,能用筷子敲打出一定的节奏,而且能告诉你薄的碗敲出来的音高而脆,厚的碗敲出来的音低而钝。

喜欢评论各种各样的声音,如车船鸣笛的声音,并模仿其中他认为好听的。

特别喜欢逛乐器行,尤其是里面有人试奏时。

路过音乐广场时,会寻找隐蔽得很好的音箱。

发现广场上有人随着音乐跳韵律操时,很自然地加入进去。

去星级宾馆时,听大堂里的钢琴演奏,站上1小时不觉得累。

在电视上看到小朋友唱他爱唱的儿歌时,会指出走调和音高不准的问题。

父母如何鼓励和发展孩子的音乐天赋

励孩子用正确的节拍来敲小鼓和敲碗。

录下儿童音乐剧(特别是动物音乐剧)中的音乐,跟孩子一起聆听,让孩子将音乐场景转化为故事场景,讲述其中的气氛与情绪变化。这一练习帮助孩子体验到,音乐是有感情的。

尽量不要错过音乐大师们与琴童见面的机会。尤其是音乐会前的见面,会大大提升孩子对音乐会本身的兴趣和理解力。

多多讲述音乐家的传记故事,如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的故事都很多代表性,这些故事不仅帮助孩子了解音乐与音乐家本身,还了解走上音乐道路必须具备的毅力与素质。

给孩子树立一个偶像或榜样。最好这偶像是天才青年艺术家,如钢琴天才郎朗。可以在孩子房间中张贴偶像演奏会的音乐海报,讲述他的成才故事,经常播放其演奏唱片,等等。让孩子自然而然树立“我也要成为‘某某’那样的人”的意识,这对克服枯燥的练习压力甚有好处。

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急于让孩子考级。要意识到哪里有压制,哪里就有反感,对6岁以内的孩子而言,保护他对音乐的兴趣与好至关重要。

昭示语言天赋的细节

开始说话很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从小就喜欢周密繁复的叙述,懂得用丰富的词汇来吸引人。比如别人只是说:“我吃了一个苹果。”他会说:“我吃了一个又扁又歪的红富士苹果,它的一半是红的一半是淡黄的,红的那面更甜。”

父母讲述同一故事时,改用了一个词他就会指出来。

喜欢将父母和老师讲过的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有时会“篡改”结尾。

擅长记忆诗歌,与电视中压韵的广告词。

对于他这个年龄来说,他掌握的词汇量是不一般的。是家中第一个发现大自然中美景的人。比如他会告诉你,雨后冬青树上的蜘蛛网沾满水珠,“就像一张水晶网”;天上跑的火烧云,“就像一匹匹粉橙色的小马”。

能即兴自编儿歌,讲得很像一首意味深长的短诗。

独自待着并不能令孩子感觉不安,相反,他好像能建设性地利用他的孤独,如用手边的玩具编造一个想象中的童话故事。

自然而然地从白日梦中得到乐趣。

受到批评时,感觉父母或老师某个词用重了,会伤心老半天。

能准确地描绘自身情绪的细微变化。

父母如何鼓励和发展孩子的语言天赋

在讲故事的时候加入更多的词汇与细节,如场景描绘、小动物的心理描摹等。

给故事设置开放式的结尾,全家来玩“故事接龙”。

安排孩子到特殊的场景中观察,然后细致地描绘它。如可以安排“雨后的小水塘”、“星期天的游乐园”等场景,前者安排孩子观察雨后大自然的变化,以及骑车的人、走路的人路过水塘时的不同反应;后者安排孩子观察孩子们与等待的大人们的不同反应;安排孩子去观察一些热门项目的排队行列中,人们怎样露出焦灼而又期待的表情。

在孩子向你陈述他的白日梦时,要仔细聆听并反复提问,鼓励他把“美梦”描述得更合情合理,而不是取笑及心不在焉的态度。

鼓励孩子用语言来描绘他的情绪变化,如所受的委屈。

把孩子即兴创作的“短诗式”儿歌记下来,投稿给幼儿类报刊,然后展示给孩子看。

除了要有“亲子互动”的时间,还应该让孩子有独处的时间。有语言天赋的孩子不一定显得很外向,内向的性格与敏感的性格也可能铸就丰富的内心感受,因此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你对他的内向与孤独的担忧。

昭示空间想象天赋的细节

很少迷路——尤其是小女孩在这方面有很强的识别力。有了东西南北的概念后,经常说“奶奶家的阳台朝南,我家阳台朝东”这样的话。

乘车来到一个陌生的公园或超市,会说,“去年舅舅带我来过这地方。”

迷恋纸塑游戏,做出的纸塑足球或纸塑苹果栩栩如生,有立体感画画时,最早一个将桌椅板凳的立体透视效果表现出来。

经常问一些有关雷鸣、闪电、下雨等宇宙间的“宏大问题”。会对你解释所画图为何“树大屋小”,“因为树在近处屋在远处啊。

父母如何鼓励和发展孩子的究竟想象天赋

让孩子玩七巧板,用这七块板拼出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戴斗笠的小孩、大蘑菇屋等,进一步强化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

利用一切机会带孩子识别地图,如车站上的公交路线图。

让孩子来评判其他孩子的图画有没有远近、大小、比例谐调的透视关系。

到仓储超市后鼓励孩子自己走到另一端的收银处与自己汇合。开始可选择矩形超市降低此类游戏的难度,慢慢地可选择L形或u形超市增加“找妈妈游戏”的难度。做此游戏前要告知孩子,万一“找人失败”,如何向店方求助,如何描绘妈妈的姓名、特征,让妈妈去广播站领人。

玩纸上的“迷宫游戏”,不断缩短要求走出迷宫的时间。

去公园时改变行程线路,考一考孩子“我们是不是来到一个新的公园里。”

昭示了解他人天赋的细节

能很快意识到要不要与客人深入交往,意识到客人喜欢不喜欢小孩子,而且,他的判断多半是对的。

能注意到他人的情绪变化,而且是能准确猜出其中变化的理由,如“奶奶见到我们特别高兴,是因为我们好久没去看她了,她太孤独了。”“老师今天有些不高兴,因为有人来听课,有些小朋友总是在下面讲话。”

一旦发现父母情绪不对,他会变得很乖。

能准确模仿初次见面的客人的口头禅。

在成人面前从不害羞,反而颇为爽直,这使人猜测这孩子更喜

欢成年人,而不是孩子。

出门时两位街坊都叫他买冷饮,买过一家后他会对另一家的主人说,“下次买你的!”

父母如何鼓励和发展孩子的了解他人天赋

经常问一问孩子:“我们怎样让奶奶(老师、同学)高兴起来?”

把孩子着重地介绍给客人,也依据客人的特点,安排一些“有趣的大朋友”,与孩子谈话半小时。这种谈话与游戏,对发展与巩固孩子的“识人”天赋,以及教会他如何得体地与年长者交往,十分重要。

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尤其是在幼儿园与小朋友起冲突时,学会如何不伤自尊地表现大度,这样逐步地让孩子在群体中确立自己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父母感觉到孩子在照顾自己的情绪时,要及时向孩子表示感谢。孩子受到鼓励后才会成为一个懂得“体谅他人,换位思考”的人。

做“电影猜猜猜”游戏,父母可选择热门卡通或真人电影,给孩子放15分钟后揿下“暂停”键,让孩子猜测故事的发展及主人公的命运走向,猜过后再把影片放完。通过这种练习,可锻炼孩子通过直觉与细节来“识人”的本领。

全面发现及鼓励孩子天赋

不要苛求有天赋的孩子性格是四平八稳的。

在人类历史上,很多天才都被周围的人视作“怪人”。也就是说,很多天才按世俗眼光来看,其性格是有缺陷的。同样,有天分的孩子不总是“讨人喜欢”的,比方有艺术天赋的孩子,在与别人赶冲突时往往表现得敏感、脆弱,动不动就掉眼泪;而那些为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而捶胸顿足、态度咄咄逼人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具有领导和管理天赋。性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天赋的“显示屏”,而一旦父母苛求孩子有“完美的性格”,不仅容易导致亲子冲突,也可能逐渐埋没孩子的天赋。

天赋是一种综合素质,而不能视做“单一技能”。

很多孩子身上综合有好几种天赋,如语言天赋与绘画天赋、音乐天赋与身体运动天赋,或者逻辑数学天赋与空间想象天赋,为了功利性地让孩子速成为“天才”,在孩子四五岁时就为其确定“专业”方向,是很不明智的。混和有两三种天赋更突出,而在此之前,表现强劲的天赋也可能逐渐消失。因此,在孩子小时,父母不要急于为他选择“专业方向”,而是应该提供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游戏式练习”,来让孩子才能突出的一面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出来。如同时有语言天赋与绘画,天赋的孩子,可以创作“绘画日记”、“宝宝绘本”;同时有音乐天赋与运动天赋的孩子,多参与配乐操与舞蹈的练习,可能更能让孩子身心愉悦而逻辑数学及空间想象天赋突出的孩子,父母提供更多的“实验器材”,帮助他收集实验主题,与他一起做实验,就是最好的“玩耍”。

在启蒙阶段,一个持赏识爱惜态度的老师胜过一个“天才老师”。

发现了孩子的天赋,要不要一开始就遍访名师,让这一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来教他?其实没必要,老师对孩子的赏识与爱惜态度,比教孩子多少技巧更重要。4~6岁的孩子心灵还很脆弱,这一阶段。老师的重要任务是保护好孩子的自尊、自信与好奇,而“天才老师”多数并没有教小孩子的耐心,他们会出语尖刻、会用“敲重锤”的方式来逼迫孩子再上一个。

发现天赋的过程中会有失败的尝试,不要因为失败就不鼓励下一次尝试。

孩子的天赋是一种“假象”?有这种可能!一方面儿童的好奇心和3分钟热度,很可能给父母制造了“我孩子很可能是绘画天才或钢琴神童”的印象;另一方面,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也可能造成对孩子的天分的判断失误,这些部是正常的,切不要因为“上次看走眼”了,就对孩子下一次在其他领域的兴致勃勃持否定态度。

急于展示“培养”的阶段性成果,往往会使孩子的天赋消失殆尽。

篇5:《发现孩子》读后感

教师,就是设法把科学家的自我牺牲精神与那不可言喻的虔诚之心都移植到教育者的灵魂中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如何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师。

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学校,应该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给幼儿自由发展的地方。老师不是权威,而是以爱和启示来引导孩子,支持与帮助他,解开束缚的枷锁。解放孩子的心灵。

向来只有诗人和小孩子能感受到鹅卵石上流淌着的河水的魅力。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因为孩子比任何人都更善于观察大自然,比如照顾植物或者小动物可以轻易地引发孩子的兴趣。儿童都有一种关心他人的渴望,正是这种本能的满足感赋予其快乐。

这本书中最可贵的就是蒙台梭利打破已有的教育常规,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的教育方式,并对如何做一名老师有了新的定义。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教师不是授课的机器,在教育中,教师失去了主动性,而把主动权留给了孩子。对于教师来说,他已经被一种包含教师及多种不同教具的复杂结合体多替代,教具也不再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转变为孩子的“助手”。所以教师要对每件教具都非常熟悉,长时间地亲自用它,在使用过程中预见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或者蕴含其中的乐趣,然后尽自己所能的向孩子进行解释可能会对教具形成的种种感觉印象。

在教导孩子运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清楚的做两件事,第一,让孩子接触教具,并向其传授使用要领;第二,对那些能够自己正确的辨识差异的孩子,教师应该干预并启发他们。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活动,并试图了解他们的活动目的。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儿童都应得到应有的尊重。正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干涉或者阻碍了儿童的行为,比如,儿童在自己穿衣服时,成人觉得他穿的过慢,于是抓起衣服,替那个笨拙的小家伙穿上,高高兴兴地想和他出去玩,可是殊不知这个小家伙本来是在认真探索怎么样穿衣服的,现在被搞的玩的兴致全无,心里郁闷,其实这也是对儿童的不尊重。不能因为他小,表达能力不够完善,而剥夺了他行动的能力。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孩子的活动意愿,试着去了解孩子,了解他行为的原因,并且支持与鼓励他。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不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

在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了保护孩子不受到伤害,家长们总是神经紧张的看护这他们,当他们要拿一个花瓶时,常常喝止他“别动”担心花瓶会破碎,碎渣会伤到孩子,久而久之,那个说“别碰”,这个说“不行”,孩子势必会变的胆小,慢慢失去承担责任的勇气,做什么事都要寻求别人的同意再做,养成对他人的依赖感,这样的教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都有探索的精神,他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不要埋没了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由的探索,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必须时时警觉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因为孩子的感情比我们想像的还要细腻敏感。我们应该学会观察儿童、倾听儿童。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很少去倾听儿童的想法,总是以为自己的想法的对的,于是不顾儿童的感受,去帮他决定什么该做,什么不做。长此以往下去,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沟通会越来越困难,所以何不试试做一个小听众,倾听我们的孩子他有什么想法、什么困挠,在倾听时,我们蹲下身子,甚至比孩子蹲得还低,用心地听,注意看他的眼睛,听他的语气,观察他的表情。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你对他的爱和信任。

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看了让我心生爱慕,儿童之家一个班里50到60个人,混龄的,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年龄小的孩子会模仿年龄大的孩子,向他们学习,这样反而会变的更好,虽然一个班人很多,但是他们真的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不会干涉幼儿的活动,只是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蒙台梭利很注重幼儿感觉的训练,触觉、听觉、嗅觉,甚至对温度和重量的感受,她都有准备一套教具与教学模式让幼儿得到反复训练,她的细心与耐心溢于言表。

篇6: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篇7: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1

玛利娅蒙特梭利博士是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她所创立的蒙台梭利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难管。其实,这一切源于我们不太了解孩子,孩子就像新大陆,早就存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发现孩子》一书就介绍了了解孩子的方法,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展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观。在该书中,蒙台梭利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认为,在成人的严格控制下,孩子的大部分需求是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的。孩子的要求不仅包括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只有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了,孩子以后的智力水平和道德精神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然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孩子当做自己的延伸,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自己做不到的优秀,通通期望孩子替他们完成。孩子在他们眼里是没有想法,没有自己理想,没有自己性格,只是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他们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早教班和兴趣班,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究竟适不适合上早教班,也从未考虑过孩子对特长班有没有兴趣。当然在意识上,他们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就能够成为人生赢家。然而结果往往是,越是听话的孩子的人生越是惨不忍睹。由于受到成年人的忽视和压抑,很多孩子都不能自由健康的发育成长。正因为如此,父母和教师必须努力去了解未被自己认识的儿童,并解除自己对孩子的压抑,把他从所有的障碍物中解放出来。成人只有对儿童进行了足够的了解,才不会误解儿童,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一章。幼儿园活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新教育主张以个人为本位,使每位幼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致力于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注意早期幼儿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化教育,为每一个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为每一个幼儿的多元智能的发展创造机会,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首先,要求我们对待孩子的时候要去除不适宜的干预和指导。此外,我们还要做到尊重孩子的自主权。一个没有被尊重的孩子学不会尊重别人,一个没有被爱的孩子学不会爱别人。这是如今父母们都了解的道理,然而却仍有那么多人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只看到所谓的“道理”和“规则”。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说过: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便学会尊重他人。在家里,父母要从小就把孩子当做独立的社会人来养育。这样培育出的孩子,走上社会就能够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并具有“后生可畏”的劲头。

在第14章新时代的老师中,蒙台梭利提出教师要给孩子以正确示范,在这里老师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给孩子提供并教他们使用教具,之后,孩子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和意愿主动学习了。她还认为尊重孩子不是放任自流。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所提倡的尊重,可不是无条件地包容孩子的胡闹和许多错误的行为。她认为,幼儿必须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蒙氏教育精髓在于培养幼儿自觉主动的学习和探索精神,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重视儿童成长发展的各种敏感期教育,借助蒙台梭利创立的适宜儿童成长的教具,激发幼儿天赋本能。而中国国内目前的教育环境不鼓励大胆创新质疑,大多数老师过于迷信权威。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而应用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

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好好学习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时刻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只有在全面观察儿童,真正了解儿童之后,才能给予儿童适时必要的帮助。此外,我们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素质。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发现孩子读后感2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平等的方式,像引导成人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3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篇8:发现孩子读后感

“还没搞清加减乘除, 就要被‘奥数’题折磨得完全自卑, 你说现在的孩子不苦吗?” (网友) “从幼儿园就得上各种培训班, 考这考那, 现在的孩子压力真大。” (网友)

但是, 新浪网在儿童节的一项有1 857名网民参与的调查显示, 网友们觉得孩子们不快乐的原因中, 最靠前的却不是学业压力大。该调查显示的原因排序是:小伙伴太少 (45.8%) , 课余时间太少 (18.5%) , 作业太多 (16.9%) , 没有可以面对成长烦恼的良好心态 (14.3%) , 电视、游戏不能带来快乐 (4.5%) 。

想象中, 孩子应该最惧怕沉重的课业负担, 害怕放学的时候布置一大堆作业, 但调查中“小伙伴太少”以绝对优势排在了孩子不快乐的理由之首。当然, 排名是其次,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真正让孩子快乐?

调查后面有网友留言:“现在的孩子上学有家长送, 放学有家长接, 吃喝拉撒全家齐抓共管, 每天待在小卧室面对电脑、电视, 但他们唯独缺少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有的都市家庭, 连对门儿的小朋友都互不来往, 孩子不得不从小学会独处。我们可以给孩子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多, 但不代表孩子们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快乐。家长应多让孩子走出家门。”

和小伙伴的相处是学习与人交流的生动课堂, 和小伙伴的游戏是培养合作和集体意识的最好练习……但对于孩子来说, 也许没这么多意义, 他们只会觉得缺少小伙伴的童年显得空白无趣。而对一些大城市的孩子来说, 恐怕不仅没有小伙伴陪着玩儿, 爸爸、妈妈也不一定有空。

“六一”节前夕, 一个家庭富裕的孩子给媒体写信说, 他真正想要的是在放假的时候有爸爸、妈妈陪着, 一起去公园玩儿。哪怕就在楼下的草地上踢两脚球, 都会开心得不得了。“我可以不穿名牌衣服, 可以不吃豪华大餐, 我只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样, 拉着爸爸妈妈的手, 一起玩, 一起闹, 一起笑。”

人民网网友“玉米棒子”感慨说:“家长们都忙, 为了孩子将来有钱上大学, 有钱出国留学, 做生意、加班、兼职拼命赚钱。孩子们则天天对着的是电视机。一心为孩子着想的家长们, 怎么忍心让孩子的童年记忆里都是荧屏上的欢笑?这样长大的孩子能健康茁壮吗?现在得自闭症的孩子是一茬一茬的。”

上一篇:码头建设过程下一篇:日常工作纪律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