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记叙文阅读题

2024-07-12

初中生记叙文阅读题(通用9篇)

篇1:初中生记叙文阅读题

一、文题解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题的理解及文题对阅读文本所提供的必要帮助,目的在于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文题的途径来选择课外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

综上,透过文题,可知文章的体裁;或是叙事的线索、或揭示文章的主旨。

二、整体感知,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搜集和归纳文本信息的能力,包括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三、文意把握,主要考查对搜集的文本信息进行处理、感悟、评价等,从而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情感及文本的价值取向。

四、语言品味,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五、作品感受,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表达的领悟能力。具体说就是,感受人物性格特点,感受事件,感受主旨;对文和段的表达技巧,表现方面的理解以及对艺术特色的理解;理解词句的感情色彩,感受作品的情感价值;对各种描写的作用理解等。

六、赏评拓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文字作品。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思考感情倾向,能联系相关的背景和自身的生活体验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对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能领略其中的含义。

<<<返回目录

语文学习建议

一、基础知识,注重积累

语文学习主要靠平时积累,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打步步推进的阵地战,见到一个自己不知道的知识点,应该多看几遍争取以后碰到了不用再花时间去记忆。在平时阅读和学习中,碰到就一定要查字典或词典,查出个究竟来,然后记到一个小本上或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利用点滴时间加以巩固,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复习时,汉字的音、形、义复习任务轻了很多,而那些平时的积累也成了绝好的复习资料。

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办法,除了平时的学习中对这些知识多加了解,加深记忆,拓展知识面,我们也可以找个本子或卡片,把每课注释部分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摘录下来,平时一点一滴,不费力气,一学期下来,即能硕果累累,收益颇丰。

平时学习文言文时,要习惯于边听老师讲解某些字词,边努力思索这个字在哪篇文章中出现过,当时用法是什么,然后注在旁边,以示区别。等积累到若干种一次多用法后,记在专门的本子上。每篇文言文后都有课后练习,通常都归纳出各种语言特点及其范例,做练习时要用心体会,补在题边,这样,归纳好的本子和润色过的练习题便是你复习巩固和备忘的绝好资料。

二、阅读理解,强化训练

首先,我们平时在课堂上多注意老师的讲解,特别是留心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因为那是老师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可以说是精华中的精华。

其次,我们要有意识的多看些名家作品。当然,由于学习任务重,闲暇时间少,我们只能在夹缝中求发展,把平时看的消遣性质的小说杂志换成文学名著___哪怕是快餐性质的缩写本也好___。同时,教科书里也收集了不少好文章,平时要细细品味,慢慢的,你的阅读鉴赏能力便有所提高,自己也占了点文人气息。

第三,要培养自己的语感。语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感。或许会有一些这样的经历,答语文选择题时,你一看题第一感觉是选A,但再仔细琢磨,却发现B、C、D不同程度也可以,联系语境来说,可能A才是最恰当的一个。当然这并不包括看错题目疏忽大意之过,现代文阅读需细细品位。甚至如牛反刍,字词放在句中看,句子依靠段落看,段落则离不开整篇文章,而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多写,增强你对汉语这门语言的感觉。

三、文章写作,真实有效

作文,首先要有素材。一方面:我们要对日常生活多加观察和思考,不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了解一下学校、家庭以外还有些什么?这个社会在悄悄的发生着哪些变化,这既可以作为自己平时消遣,也为写作积累了宝贵素材,“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样的文章往往更加感人,更能带动人的思绪,另一方面,作文水平较低的同学,可以多找一些范文看一看,好的词语和句子记录下来,并尽量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同时,我们还要多记一些名人名言。警句格言,恰当地穿插到文章中去,会使自己的文章更有吸引力。

在写作方法上,写记叙文要注意感情冷处理,既不要唱高调,不要让自己的感情过于外露,而是尽量用一种朴实无华的基调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避免在起大落,我们学过这样的文章,如《背景》,它好像只是平铺直叙,但在自然中感人至深,这种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若不成就不要勉强,否则会弄巧成拙,对议论文,首先要审清题目,给自己概括一个符合命题人意图的中心论文,然后以它为辐射四散寻找分论点,多问些为什么?怎么样?这样形成的文章大多是总分式和并列式。

最后,通过对中考中获得高分作文的大量分析,我们认识到:考试作文与作文竞赛大相径庭,考试作文最重要的是立场明确,切忌过分标新立异,而导致立场错误,同时作文结构要完善有条理,语言通顺流畅。总之,要使阅卷老师迅速发现你的论点、论证结构,做到通俗易懂,因为阅卷老师要批阅大量的作文,假如你写得过于含蓄或条理混乱,那么也可能认为你的文章很差,这将对你造成很大的危害。

<<<返回目录

语文的学习技巧归纳

1语文的学习技巧

打牢语文基础。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其它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 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要讲究学习效果。主要是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学习计划。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学习经验,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要重视总结相关的学习要点,浓缩知识的精华。

2语文的学习方法

做好上课准备。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几个方面: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专心上课。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抓住老师的思路。

抓住关键内容,积极思维,学思结合。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

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3初中生怎样学语文

注意课外积累。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

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加强写作训练。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 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要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4中学生语文学习小窍门

多读书。如果你问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学习语文有什么窍门吗,他一定会告诉你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语感很重要,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积累词汇,也可以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等。

汉字的积累。汉字是词汇的基础,词汇是句子的基础,句子是文章的基础,因此要学好语文,要注意汉字的积累。积累汉字不仅要会读会写,会组词,明白每个汉字的含义,还要注意书写时的笔画顺序,这样才能够打好基础。

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在读书和学习的过程中遇见一些感觉比较好的词语和生疏的词要记录下来,经常翻阅,这样可以增加印象,而且要会运用词汇,比如造句或者简单的组成一段话,这样灵活运用了,才能印象深刻。

父母的教育。父母对孩子学习语文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父母都喜欢看书的话,那么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喜欢看书,这样对于语言的学习无疑是很有帮助的,而且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自己说话的时候都词不达意,那么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小的。

<<<返回目录

篇2:初中生记叙文阅读题

巴金

我知道船要在泸县过夜,等它靠好码头,便拿起大衣,戴上呢帽到岸上去,这时不过下午三点钟的光景。

我慢慢地走上土坡,在一个墩上站住,便掉转身子去看江景。白带似的江水横在我的脚下,映着午后的秋阳,发出悦目的闪光,和天空成了一样的颜色。岸边一片沙滩,几间茅屋,两只囤船,还有一列帆樯高耸的小舟。这些似乎全陷入静止的状态,但是来往的人却使它们活动了。一切于我都是十分亲切。我怀着轻快的心把它们全收入我的眼里。我望着四周景物渐渐地回复到静止的状态中,我才拔脚往坡上的城市走去。

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泸县的土地,第一次还是在十七年前。那时我不过是十-岁的少年,怀着一颗年轻的纯白的心。现在我重睹这个可爱的土地,我的心上已经盖满了人世的创伤,我想我应该有了大的改变。但是站在一个掷“糖罗汉”的摊子跟前,听着从两个人手里先后掷下的骰子声,望着摊子上三四排长短不齐的糖人,我忽然觉得自己回到小孩的时代了。那个把全部注意力放在碗里的孩子仿佛就是我。我留恋地在这个摊子前站了一刻钟光景,我感到一种幼稚的喜悦。那个孩子空着手走开了,他讲话用的是我极其熟习的声音。这声音引着我走了大半条街。我跟着小孩走,好像在追自己的影子,我似乎一跳就越过了二十年的长岁月。

然而就只走了大半条街,就只有这么短短的快乐的时间!我突然被拉回来了,从远去了的年代回来了。一大片炸毁房屋的废墟横在我面前,全是碎砖破瓦,只有倾斜欲坠的断墙颓壁留下来,告诉我们人家的界限。焦炙的黑印涂污了粉白墙,孤寂的梁柱带着伤痕向人诉说昔日的紫荣和今日的不幸。有一处,在一堵较大的白壁上,触目地现出“我们要替死者复仇”的标语。我隔着废墟望这些字,这时下落的太阳的余晖正停留在这面断墙上,像一片血光,它罩住了标语的一半字迹。

我站在废墟前,让一阵愤怒的火烧着我的心。我的孩子的梦醒了。我加快脚步往前走,一座高塔似的钟楼拦住了我的视线,“怎么还剩下这个东西?”我刚这样想,我的脚就停住了,好像突然受到惊恐似的。我明明看见一具骷髅!那座钟楼已经成了风化的干尸,但是它依然僵立在坡上,洞穴似的眼睛望着我,仿佛在诉说它身受的酷刑。

我默默地看着,默默地听着,看那枯焦的骨架,听那无声的语言。这里有一段悲惨的故事。但是我惭愧我只有这无力的手,不能给它任何的安慰和援助。我低下头走到它旁边。我的眼光被几个浓黑的大字吸引住了,依旧是抗战的标语,它们就写在墙柱上,这是我看惯了的字句。但这时我的头昂起来了,仿佛有一道强烈光芒射进我的肺腑,照亮我的胸膛。我感到勇气的增加。我的信念在这里又受到一次锻炼。我没有说错话:只有抗战才能够维持我们的生存,和平却会带来毁灭的命运。

我终于走过了斜坡。眼前现出一片绿色,我还听见有力的年轻的声音。原来我走到公园里来了。这里还是完好的。在树荫下围着一张竹制的小茶桌,六七个穿制服的青年坐在竹椅上,慷慨激昂地辩论。我走过他们身边,我在砖砌的栏杆前面立了片刻,我听见了几句话。他们在谈论中国的将来,这的确是一个大题目。一个二十来岁的人捏紧拳头大声说:“我知道时代是永远前进的。但是我们要推动时代,不要让时代把我们拖起走。”

我站住,倾听下面的话:“物质的损失,生命的牺牲,会带来伟大的结果!你看着,我们就要在这一片废墟上建造起九层的宝塔。”

我感到极大的喜悦。我的确瞥见光明了。这是年轻的中国的呼声。这是在轰炸的威胁下长成的中国的呼声。它是何等的响亮,何等有力!我相信它,我等着看那废墟上建造起来的九层宝塔。

回到船上以前我还在各处走了一转。我走过一条很长的马路,我没有注意街名,但我知道这是本城惟一热闹的街市。这里两旁都是完好的商店,还有许多白木新屋。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一个中国的城市在废墟上活起来了,它不断地生长,发达。任何野蛮的力量都不能毁灭它。我怀着这个信念回到了船上。

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

九四年计二月二十四日在重庆追记

(选自《巴金散文》,有删节)

“在泸县”,作者且行且看且思。请根据要求,完成6—9题。

6.梳理作者在泸县的行踪和见闻,仿照示例,完成下面的图表。(3分)

7.品读下面两句话,结合加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述。(3分)

8.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4分)

(1)另外在较冷静的街上我看见新的巨厦的骨架和“上梁大吉”的红纸条。

(2)第二天晨光微曦中船载着我们离开了泸县,缓缓地往上游驶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黄永玉先生从巴金的作品中读出了“累”与“美”,你读出了什么?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感受。(5分)

巴先生有一张积压众生苦难的面孔,沉思,从容,满是鞭痕。

巴先生一生辛劳,不光是累,也美。

参考答案:

6.①站在摊前,听闻乡音(站在摊前,回想过去)②站在街上,凝望废墟(站在废墟,凝望钟楼/标语)③走过街道,看到新屋(走过街道,回到船上)

7.作者回到阔别十七年的泸县,“望着”可爱的“糖人”,熟习的声音和情景让他充满小孩时代的喜悦;作者将残 留的钟楼比作“干尸”,它用“洞穴似的眼睹”“望着”作者,“干尸”与“糖人”的强烈对比令作者触目惊心,他感到了深切的痛苫与极度的愤怒。

8.(1)“新的巨厦的骨架”与上文“枯焦的骨架”对应,“红纸条”与上文“标语”对应,意味着一个城市已从废墟中复活,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凸显了中国人重建家园的坚强决心与意志。⑵“晨光微曦”,虽然此时的阳光是微弱的,但已经给人以信心和希望;船缓缓地离开一个满是战争创伤的城市,带养人们驶“上游”, 驶向光明的未来。

篇3:初中生记叙文阅读题

一、重视审题, 洞悉命题要求

各类记叙文阅读题的问题往往会在选题材、编题干、设选项、定标准等方面, 巧设各种暗示, 引导学生正确作答。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审清题干要求, 巧用题中暗示, 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 有助于准确答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动笔答题前先要审清题意, 弄清命题要求。题干中的每一个字 (包括数字) 都是有用的信息, 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审题时, 要审清题目中有没有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字数、格式等规定性限制和要求。答题时不能超越这些限制或违背有关要求, 否则这些就可能成为阅卷时扣分的依据。而我以为, 弄清命题角度、洞悉命题点尤为重要。就是要看清楚命题设置的角度, 是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象的方法, 是从小的角度问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 还是从大的角度问的写法 (写作技巧) ;是要求摘抄 (找出) 、概括还是简要分析;是一个角度还是几个角度, 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 一定要逐一作答, 切不可漏答问题或混答。

二、探究文本, 深入文章主旨

文本是作者生命运动的结果, 是作者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体现。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对于优秀作品, 其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文字中, 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 才能真正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 理解其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 才能真正吸收其艺术营养。

在记叙文阅读题的解答中, 我们一方面要以文章为依据, 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 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 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 然而, 用心、仔细地阅读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文章, 能够读进去、读明白, 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有些阅读题的答案往往直接在某一自然段的某一位置上下文就可找到。有的则要你从全文考虑。总之, 答题离不了文本意识, 脱离了文本就只是一个空壳了。

三、整体阅读, 全面把握内容

在各类考试的现代文阅读中, 命题者往往从认读与理解、综合与分析、鉴赏与评论三个层面出题, 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读与理解重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词句含义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综合与分析重在评价学生整体把握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鉴赏与评论重在评价学生的个体体验与辨析是非、善恶的能力”。

记叙文阅读试题, 不单考查学生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 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罗万象、驾驭全局, 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 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 也是中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 我们要观其大略, 通读全文。只有这样, 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 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赅全的错误。

四、规范答题, 探寻答题规律

在审清题干、读透文本、整体把握文章之后, 就需要把答案正确地表述出来了。表述要有规范意识, 在具体的实践中探寻答题的规律。

我觉得要做到规范表达, 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表达。做到语言准确、简明、流畅, 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 力避文理不通, 确保没有错别字、病句;2.切中要点。答案要点化, 要答到“要点”上。3.运用术语。要了解并熟练地运用一些鉴赏术语, 力求表达准确清楚。4.变含蓄为直接, 化形象为抽象。5.书写认真, 标点规范, 卷面整洁。切忌书写潦草, 令人难以卒读;或一逗到底、一点到底;或信笔涂抹、乱圈乱改。

篇4:初中生记叙文阅读题

一、重视审题,洞悉命题要求

各类记叙文阅读题的问题往往会在选题材、编题干、设选项、定标准等方面,巧设各种暗示,引导学生正确作答。这就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审清题干要求,巧用题中暗示,可以帮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有助于准确答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动笔答题前先要审清题意,弄清命题要求。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用的信息,审题时要一字不漏。

审题时,要审清题目中有没有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字数、格式等规定性限制和要求。答题时不能超越这些限制或违背有关要求,否则这些就可能成为阅卷时扣分的依据。而我以为,弄清命题角度、洞悉命题点尤为重要。就是要看清楚命题设置的角度,是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象的方法,是从小的角度问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还是从大的角度问的写法(写作技巧);是要求摘抄(找出)、概括还是简要分析;是一个角度还是几个角度,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混答。

二、探究文本,深入文章主旨

文本是作者生命运动的结果,是作者价值观、生命观、审美观的体现。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与心灵的沟通。对于优秀作品,其魅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文字中,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文本,才能真正领悟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理解其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才能真正吸收其艺术营养。

在记叙文阅读题的解答中,我们一方面要以文章为依据,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是语文学习获益的根本所在。一篇文章,能够读进去、读明白,才谈得上独特的感受和体会。

有些阅读题的答案往往直接在某一自然段的某一位置上下文就可找到。有的则要你从全文考虑。总之,答题离不了文本意识,脱离了文本就只是一个空壳了。

三、整体阅读,全面把握内容

在各类考试的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往往从认读与理解、综合与分析、鉴赏与评论三个层面出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读与理解重在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词句含义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综合与分析重在评价学生整体把握和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鉴赏与评论重在评价学生的个体体验与辨析是非、善恶的能力”。

记叙文阅读试题,不单考查学生对段落和某些主旨句、关键句、关键词的理解阐释,还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的总体把握。包罗万象、驾驭全局,这是一种更高的思维要求,是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中考命题的必然选择之一。因此,我们要观其大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才不会在做题时犯断章取义、以偏赅全的错误。

四、规范答题,探寻答题规律

在审清题干、读透文本、整体把握文章之后,就需要把答案正确地表述出来了。表述要有规范意识,在具体的实践中探寻答题的规律。

我觉得要做到规范表达,起码要注意以下几点:1.准确表达。做到语言准确、简明、流畅,符合语法、逻辑和修辞,力避文理不通,确保没有错别字、病句;2.切中要点。答案要点化,要答到“要点”上。3.运用术语。要了解并熟练地运用一些鉴赏术语,力求表达准确清楚。4.变含蓄为直接,化形象为抽象。5.书写认真,标点规范,卷面整洁。切忌书写潦草,令人难以卒读;或一逗到底、一点到底;或信笔涂抹、乱圈乱改。

篇5:初中生记叙文阅读题

在这里,主要讲两个方法:

第一,我们要从原文中找到与该人物有关的事例,筛选最具代表性事件。分析人物形象题,我们首先要从该人物做了什么事出发,从他或她做的事情中体现该人物品格。找到具体事例,要学会选择,你就选择一个最佳代表性质事件即可。最后,根据事例去分析其优秀品质是什么。

第二,我们要学会抓住人物的具体外貌和动作描写,语言和心理描写。抓住这四个方面内容,可以进一步体现这个人在想什么,想要做什么。可以更加将人物形象生动化,并且从人物的具体描写中,你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根据获得的有用信息归纳人物是善良、乐观、执着等特点。

分析人物形象题,我们就要抓住这个人物主旨中心,就是作者写这个人主要是要表达什么,为什么要选取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这也是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你最后获得的以上问题的答案就是这道题的答案来源。

篇6:怎样做记叙文阅读题

初中的语文学习,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都离不开记叙文。记叙文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在语文考试中,都少不了记叙文阅读题。这类题的分值一般都在16分左右。所以做好记叙文阅读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就能提高得分率。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总结出了一些记叙文阅读题的题型及做题方法,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是总结出的常见的记叙文阅读题类型及做题方法。

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题目类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有概括语段、概括事件、概括情节这三方面。

1、概括语段的主要方法有:(1)摘中心句。(2)摘要归纳。形式:记叙(交代)了“人”+“事”(心情、背景、经过、感受)

2、概括事件: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情+什么结果。2014年中招《看自行车的女人》阅读题中第1题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第2题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就是对事件的概括。如果掌握了这个方法,这两道题就很容易做出来。

3、概括情节: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要在正确划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时间的起因、经过、结果的基础上,用简练的语言来表述,一般都要有主要人物和事件。

二、结合文段内容,分析人物形象。需要从四个方面来把握。

1、注意人物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2、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认真分析归纳。2014年的中招语文考试记叙文出的就是这类题型。在《看自行车的女人》一篇中,要求品读第3段和第6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3、注意侧面描写,其中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主人公性格定位起重要作用。

4、注意引用作者在文中对相关人物评价的词语。

三、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段落在文章的作用有三种情况: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方法: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

2、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方法: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3、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方法: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四、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我们首先要判断出划线句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议论:画龙点睛,深化……中心。2014年中招考试《看自行车的女人》中第三小题: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7段为例进行分析。就是让说出议论句的作用。

五、概括文章的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 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六、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常见的修辞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等。比喻的作用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使概括的事物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增强语言的气势,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引用,引用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什么品质,一个是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七、文中某句话有什么含义?告诉我们了什么深刻的道理?请说说你的理解。这种问题的回答不是简单地从文中寻找现成的句子就可以解决的,这需要我们的同学平时多读多看多积累,并记住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丰富回答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对文章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篇7:中考记叙文阅读题考点总结

考点一:内容及中心的概括

考查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

(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做××事。

考查2:直接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

考查3:直接概括主旨

对策:

注重格式:文章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提示:强调三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考点二:表达方式的考查

考查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考查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描写的几种形式:

(1)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

(2)环境描写;

(3)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4)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

(5)从不同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自然环境:写出了环境(或某事物)的××特点;渲染了××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的××作铺垫。

考点三:表现手法

考查:直接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

①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人物或事物衬托主要人或事物,突出其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②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③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④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考点四:结构把握

考查: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为下文作铺垫。

结尾: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

考点五:语言赏析

考查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

(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

考查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

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

②句式之美------对偶句、排比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反问句加强语气,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xx 句,因为它xx。

考查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篇8:记叙文阅读指导之思路把握题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理清思路”。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 一句一句, 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 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 理清文章的层次, 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 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梳理, 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 也是中考语文阅读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的要求, 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才能真正理解文章。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 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考查主要有如下内容:分析结构 (划分层次) 、编写提纲、填充图表以显示文章思路、指出线索、分析特殊段落 (主要指起总起、收束、过渡作用的段落) 的作用、伏笔与照应等。

文体不同, 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 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 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再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 弄清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

归纳整理结构、理清文章思路除从文体特点考虑外, 还可以从形式、内容等角度入手。

从形式方面分析, 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考虑: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关键词语主要有下面几类:表指代性的词语, 如“此”、“这”、“即”等; 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 如“相反”、“与此不同”表语意转换, “更加”、“而且”表示递进, “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 “首先”、“其次”等表示承接, “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示因果等。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规律。如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 次。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对这种语段, 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4.要抓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 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组合的, 各语段间、层次间, 不管怎样排列, 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 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 我们在阅读时, 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从内容方面分析, 一种方法是根据句意归类。一个语段由许多句子组成, 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 将各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 根据句子连接的紧密程度, 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另一种方法是把握体现思路的重要语句, 如抓中心句或提挈句, 这些句子在语段中起着领起下文或收束上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 依靠它们, 我们便可弄清楚某层次开头、结尾的界限。

【典例解析】

卖豆浆的孩子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 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 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 每天早晨六点多钟开始, 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 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 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 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 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声音却一直是这个孩子, 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 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 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 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 五角钱一份, 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 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 放在一辆三轮车上, 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 再舀, 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 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 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 下了小雨, 但是, 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 我从家里走出来, 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 到我买的时候, 我趁着没有人, 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 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 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 从10岁开始就卖。

⑤看着面前这个孩子,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 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 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 或者说, 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⑥我问他, 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 起这么早?他说没事, 卖完了再去, 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 极壮健, 很精神, 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 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 而是平添了一份成熟, 几分老练, 一些骨气, 而且, 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⑦当时小雨一直在下, 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 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 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⑧站在两个孩子之间, 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 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 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或者起床买早点, 去上班, 喊孩子起床, 或者去做生意。而我, 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 合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 走出家门, 吸纳新鲜空气, 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 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 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选自《少年大世界》, 有删改)

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 理清文章思路, 完成填空。

A→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B→我希望这是他将来的一笔财富

(选自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阜新市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

在“我” 居住的小 区门口, 来了一位卖豆浆的小男孩。“我”见他卖起豆浆来动作十分娴熟, 而且不论刮风下雨, 还是严寒酷暑, 从不间断, 不禁对他有些好奇。于是, “我”便去与他交流, 从中得知, 原来他并不是短短地代替父母, 而是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看看其他同龄人的生活, 真是有天壤之别。顿时, “我”对小男孩不禁有些怜悯之心。现在大多数孩子过的都是饭来张口的日子, 这篇文章对那些生活过于安逸的孩子或许会有所启示吧!

文章后的这道试题是一道思路把握题, 试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情况。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 理清文章思路, 完成填空。答题时, 要仔细阅读全文, 找出“我”对孩子卖豆浆行为的情感态度变化, 进而理清文章思路, 在方框内填上相应的语句。

参考答案:A . 我以为父母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B. 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模拟演练】

中国地图

⊙高鹏程

去乡下拜年。几乎每家堂屋里都挂着一张中国地图。大舅家有。二奶奶家有。还有小姑、小姨家……

这些地图, 有些是新贴上去不久, 有些看起来有好几年了。但是和烟熏火燎几十年的土坯墙相比, 依旧有些突兀。几乎是昏暗的土坯墙上唯一鲜亮的事物。

“究竟是怎么回事?”终于, 在外婆家, 我忍不住问起呆立在地图边的三舅。三舅没说什么, 用手指了指, 让我自己看。

地图上, 沿着平峰镇的山村土路, 一些用铅笔画的歪歪扭扭的曲线, 慢慢延伸到了四面八方:山西、浙江、上海、新疆、广东……最后, 又圈住了一些更小的地名。

看着看着, 我忽然明白了, 这些地图上连着的地名, 都是我的表兄妹们外出谋生和打工的地方——

在山西沁水挖煤的是大表兄, 远嫁新疆的是二表妹, 云南昭通圈着的是三表弟媳妇的老家, 如今, 他们两人又双双在浙江西塘打工……

看着看着, 我的心里猛地一酸。有一个圈圈, 居然圈着我谋生的浙江象山。我的这些穷亲戚们, 大字不识几个, 老家粗糙的方言, 也不适合他们表达什么细腻的感情。他们只是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 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 牢牢地系在地图上。

看着看着, 我的眼睛慢慢模糊起来。我不识字的三舅, 年迈的三舅, 我的胸怀祖国的三舅, 像一个将军指挥着自己的士兵南征北战、东奔西走——不, 他其实更像一只衰老的蜘蛛, 抚摸着自己用蛛网围成的疆域。

看着看着, 我的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在广东某地, 有几个涂得最黑最重的黑圈——这是他最小的女儿, 辗转打工的地方——因为讨不到工钱, 她已有三年多没有回家了……

我没有去更多的人家。但我知道, 我的判断不会有什么差错。因为早就听说了, 宁夏西吉, 这个拥有47万人口的贫困大县, 每年外出打工的约有12万人。

当地的新民谣这样说:家家屋里老两口, 门前拴个大黑狗。十户人家九户空, 墙上一张大地图。

那张中国地图, 就算没挂在墙上, 也挂在几乎每一个老人的心里。

(选自《散文》2011年第9期)

[阅读与思考]

1.阅读全文, 说说文章的线索。

2.第二段中加点的“唯一”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3.结合文章内容, 说说你从画线句中所读到的情感信息。

4.为什么“看着看着, 我的心里猛地一酸”呢?

5.请写出结尾一段的言外之意。

《中国地图》参考答案:

1.中国地图。

2.不能删去。“唯一”指仅有一个, 也就是说土坯墙上的鲜亮事物除地图外无他物, 表现出当地人家生活的寒酸与贫穷。

3.在外地打工的亲人很多, 他们都让三舅牵挂着, 三舅把对每一个亲人的牵挂, 用一根瓜蔓一样的铅笔线, 牢牢地系在地图上。

4.有一个圈圈, 居然圈着我谋生的浙江象山, 这说明三舅也牵挂着我, 这让我很感动。

篇9:如何巧答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题

以描写和记叙为主要方式的文章称为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包括叙事性的文学作品和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语文中考对记叙文阅读的考察具有角度灵活、题型多样的特点,通常题型设计的重点是让学生分析文中描写的情境和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中优美语句等。由于记叙文阅读的难点在于分析、概括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中重点语句,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这就需要学生掌握记叙文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以及答题的基本格式。下面举例述之。

例1:(天津卷《脚步声》)文中引用了诗句和使用了典故,请根据以下提示填空。

“闻鸡起舞”的典故出自《晋书》,讲的是祖狄每天坚持起早舞剑的故事。后来演变为成语,其含义是(

)。

我们可以对“闻鸡起舞”这一典故进行分析,祖狄每天都在鸡叫时分起床舞剑,无论春夏秋冬,雨雪风霜都不曾懈怠,可见其好学勤奋的态度,以及远大的抱负。由此可见,闻鸡起舞的字面意思是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实际含义是表达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表现出的一种勤奋好学的态度,亦可表示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的行为。

由于各省市试卷在第一大题都会涉及基础知识考察,因此这一类考题在记叙文阅读中出现较少。这类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多积累知识。同时,针对这一类题型,教师需要在平时多给学生讲述一些经典故事,并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文学阅读,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对课外阅读进行自我总结,并上交读后感,以提高其文字理解能力以及文学鉴赏水平。有了这样的积累,学生在遇到这类典故理解等基础知识及运用题型,可凭借自身的知识积累轻松解决,而且即便是没有接触过的典故,也能通过自身的文学功底触类旁通,得到正确的答案。

例2:(2014年十堰市《最小的星星也闪光》)结合文章内容,请你说说对标题的理解。

《最小的星星也闪光》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为教师的主人公在上课时发现有个性格沉闷且在班级中不怎么起眼的学生(潘小峰)画她的画像,非常生气,就叫了学生的家长,但是后又觉得学生的画像还是有几分意趣,进而引发了主人公“最小的星星也闪光”的思想。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最小的星星也闪光》这一标题一方面是将潘小峰这个学生比作最小的星星,将其在绘画上的天赋比作星星的闪光点,说明潘小峰也有其不为人知的优点;另一方面是告诉读者,即便是日常生活中再不起眼的人或物都有其独特的优点。

记叙文无论使用哪种记叙方式,在对材料进行组织时,都必须将所有材料联系在一起,构成整体,因此线索在记叙文中必不可少,通常记叙文会使用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思想感情的变化作为记叙线索,或者以具体事物贯穿全文。学生要想做好分析文章含义这一类题型,就必须准确把握记叙文的线索,这就需要读懂原文,理清人物的关系和事件的发展经过。如果题目中问到线索的作用,学生在答题时可以如下回答:线索是连接材料的纽带,使材料具有统一性,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这类题型在近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中频繁出现,属于常规题型之一。给记叙文拟题或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主要考察了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对文章主题的概括、提炼能力。文章的标题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所以学生在做这一类题型时要在仔细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概括提炼出材料的中心。

例3:(2014年鄂州市《养一畦露水》)阅读句子,按照括号中要求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芦苇一碰,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从脖子到后脊,到前胸,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还似乎带着微甜的味道。(从写景的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这一句子从听觉(露水珠子簌簌洒一身)、触觉(露水的凉意在皮肤上蔓延)、味觉(带着微甜的味道)多角度写出露珠落在主人公身上,给主人公带来的感受。同时还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露水落在皮肤上感受到的清新、凉爽的感觉,以及鼻子所嗅到的芦苇荡味道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以味觉形式讲述出来,让读者能够更加明确的理解主人公在芦苇荡中身上洒满露珠的感觉。

学生在对这一类试题进行解答时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是要结合阅读材料把握住关键语句;其次是要联系阅读材料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具有深层含义的词语;最后是要仔细揣摩作者思想感情,进而分析重点语句。

上一篇:新冠肺炎疫情培训总结下一篇:代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