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幸福儿童

2024-07-24

如何培养幸福儿童(精选8篇)

篇1:如何培养幸福儿童

如何培养幸福儿童?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向孩子表明爱心

要经常向孩子表示你很爱他,这是儿童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并且可以使儿童自信的成长并使他们感到安全。

要避免指责性的语言。永远不要对他们说“你真累人”、“我真拿你没办法”、“你真累死我了”这样的话。

2、按照儿童心理描述世界

没有比同孩子一起散步更好的方式了,这是与他一起分享幸福和帮助他了解世界的最好时机。同他一起玩耍的时候,向他讲述在路上遇到的一切。

给他解释这是什么,以及这是怎么形成的。如果孩子想要讲述一段故事,大人要耐心听取,而且要让他感觉到你在认真地听他所说的一切。

3、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

如果可能地话,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举动,这样可以表明你对他的行为很感兴趣。如果他想要你和他一起玩小汽车,不要拒绝他的邀请。

4夸奖孩子地每一点进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的是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得到培养。因此在他们取得一点成绩之后,家中就应该进行表扬。家长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夸奖他:“你做的很好”、“你做的很对”,而且还要对他说明为什么做的对。

5、丰富同孩子交流的方式

交流时可以用语言,也可以不用语言。孩子一般都很愿意同大人交谈。不要只是在你下班后,简单地说:“你今天怎么样?早点睡觉吧!”

6、努力使孩子集中注意力

使孩子集中注意力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集中注意力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将来的一切活动中取得最好的成果。

7、帮助孩子理解世界

要善于教育孩子如何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上所发生的一切,而观看戏剧、听歌曲和参观画展是使他们理解世界的理想方式。

要设法给孩子讲述一些故事,而这些故事又与他们平常提出的问题有联系。

8、教育他们时尽量少说“不”字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总爱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孩子在头几年中,总是听到家长说:“别动”、“别干这个”等,这会使他们产生好像什么都不能做的感觉。

篇2:如何培养幸福儿童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对自己有意义并且让自己快乐的事情,不只是为了轻松拿一个优秀而丢掉自己的热情,只有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才会感到幸福。

简化生活

我们不幸福,往往是因为我们要的太多,当达不到我们的目标时,我们就会感觉不到幸福,所以适当的简化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活得简单点。

去爱身边的人

自己要经常与身边的人在一起,他们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心情,从人际关系角度讲,情绪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你积极的去爱你身边的人,肯定会得到同等的回报。而且对他们无私的爱,也是幸福感来源之一。

不妒忌

在生活中,我们感到不幸福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嫉妒,因渴望得到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有利情况而感到不悦或痛苦。妒忌就像恶性肿瘤一样,能大大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夺去他的快乐。所以不嫉妒才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坚强的意志

圣经说,人人都会有“哀哭”和“哀号”的时候。可是,我们有坚强的意志,就能够应付逆境,重新振作。我们就不会对生活感到迷茫,感到挫败。

有自己的追求

如果生活的毫无目标,浑浑噩噩,就不可能改变自己不满的现状,怨天尤人只能加重自己的悲剧感,人生要争的就是精气神。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或者自己的爱好,并且坚持下去,可以让你获得持续的幸福感。

健康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健康。我们要多运动锻炼,保持一个精力充沛的身体,这的确会有助于我们减少其他负性情绪和疾病的困扰。只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为我们的目标而奋斗,才能让生活过的多姿多彩。

篇3:如何培养幸福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交由长辈或他人抚养、教育的未成年儿童。目前大多研究方向偏于消极心理学的内容,而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发展潜力,其理念下的主观幸福感(SWB)是最备受关注的一个领域,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本研究拟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如何培养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试图对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提出一些有效可行的干预对策。

二、积极心理学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与意义

1.积极心理学的概述。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幸福的科学。它采用目前心理学领域中比较成熟的测验方法来研究个体身上的潜能和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固有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优秀品质,心理学研究者要做的就是帮助人类认识这些积极特质,以此获得幸福的生活。

2.主观幸福感的概述。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的综合评价。SWB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情感体验和认知评价。前者指对生活状态所做出的关于情绪方面的评价,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后者指个体对其生活状态和情境所做出的认知性评价,即生活满意度。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生活的综合评判,它体现的是个体的主观价值,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

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1)人格因素。人格是个体内在因素中最具稳定性的特质。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决定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内在力量,是对其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留守儿童由于亲子之间的关爱和教育的缺失,往往存在人格问题。长久以来,会严重影响自身的人际交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身的主观幸福感。(2)自尊。自尊作为自我系统中的核心要素之一,较高自尊者生活热忱度、积极性较高,自信心也会提高。留守儿童从小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心理需求和发展被忽视。导致留守儿童自尊水平相对较低,主观幸福感也会相对较低。

2.客观因素。(1)家庭因素。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成长单位,留守儿童正是处于家庭结构不完整这一大环境下,与其他同龄的非留守儿童相比,内心的落差会愈积愈深,这种不满的情绪长久压抑在身心还不够成熟的留守儿童身上,会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2)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指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物质和精神上帮助的行为。有研究者认为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与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即人际关系越好、社会支持越多主观幸福感越高,反之则越低。留守儿童有时会因为自卑的性格特点,导致长期缺乏亲密的人际交往,自身的主观幸福感大大降低。

四、提升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1.运用积极心理学改变个体内在力量,习得乐观心态,获得积极的主观体验。首先,认知方式要正确,得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学校应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讲座或课程,引导留守儿童正确看待自身的人际交往,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其次,增强心理弹性,习得乐观心态。留守儿童虽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陪伴,但也正是这种环境下更有利于培养自身坚毅独立的性格,老师和家长应让孩子们意识到自身这种优势,充分发挥自身潜能。

2.运用积极心理学增强个体的适应性,培养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首先,形成防御机制,增强社会适应性。学校应多组织师生、同学交流活动,拉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性。其次,形成全面思考习惯,培养创造能力。学校应多开展创意性课程,为留守儿童提供较多的机会去思考,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

3.运用积极心理学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父母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家庭关系。家庭关系对儿童身心的成长发展、良好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也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而不良的家庭关系容易造成儿童孤僻,叛逆的性格。其次,学校要尽量优化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重视。学校有很大责任和义务提高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提高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重要是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和心灵上的灌溉。在塞里格曼所提倡的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内在积极品质,完善其人格。留守儿童跟非留守儿童一样都是国家的未来的新星,我们要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对待他们,同时还应给予更多力所能及的关爱。总之,增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家庭、看护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朱红,陶云.积极心理学理念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学理论,2009,26:140-141.

[2]刘鹏飞,吴晓俊.对马斯洛积极心理理论与人类身体关系的探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1,04:49-51.

[3]姚君喜.大众传媒与社会公众的幸福感[J].当代传播,2006,04:10-13

[4]卞西春,马娟.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育[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53-56.

[5]罗丽萍.彝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篇4:幼儿教育如何使儿童感到幸福

关键词:幼儿教育;儿童;幸福

幼儿的幸福感与成人并无不同之处,但是幼儿自身心理特征决定了幼儿幸福感的特性。教育是能够实现人类幸福感欲望的重要工具。所以,幼儿教育趋向幸福感获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幼儿教育缺失幸福的现状

1.沉重的学习挤压了幸福感空间

许多家长为了使自己的孩子显得更为优秀,不输在起跑线上,就擅自为孩子做主,任何事情都不过问孩子自己的意愿,所以,大部分幼儿教育都仅仅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而不是为孩子着想。幼儿教育中大部分内容过于呆板、沉重,并不能取得孩子的注意力,而作业千篇一律,让孩子感受不到任何幸福感的存在。这种间接性扼杀孩子幸福感的做法,正是当前幼儿教育最为盛行的做法。

2.溺爱与忽视扼杀了儿童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

现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一个孩子,家里人对孩子的溺爱程度可非一般,许多孩子缺乏基本的教养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尤为严重,在学习与生活上缺乏独立性、思考性与耐性。这种情况的产生,大部分可以看做幼儿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问题儿童。而其最根本也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方式出现了偏差,溺爱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也没有任何收获。这使得孩子处于一种变态形式的幸福感之中,这种幸福感并不是良性循环,而是恶性循环,需要及时杜绝。

与溺爱孩子成相反极端的则是忽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家长对幼儿教育不是非常看重,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得过且过,觉得小孩还小并没有什么学习能力。所以,孩子在幼儿教育活动之中得不到应有的资源,在许多幼儿教育方法上偏差过大,使得孩子从小失去了享受幸福与创造幸福的可能性。

二、如何回归幼儿教育的幸福所在

1.幼儿教育中应关怀儿童的生命

任何一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世界里代表一个可能,而这种可能正是驱使人们努力实现自己幸福感的终极动力。每一个人都各不相同,这也许就是最大最宝贵的财富。幼儿教育中要学会重视幼儿的个人世界,不可随意以自己的世界观来衡量幼儿世界观的对与错,任何人的世界观并不存在对与错,只有大与小,在幼儿自己的小世界之中,我们应尽力满足幼儿自身的世界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得尊重幼儿的选择与意愿,这样幼儿会在自己的世界中得到满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满足与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它是开启幼儿生命之花的一滴水,让这一滴水来满足幼儿自身的幸福感需求。

除了在个性上关注幼儿生命的幸福感需求,还应该合理把握幼儿各自幸福感需求的过度与缺少。在正常范围之中,尽可能地满足幼儿自身的需求,在超出范围的情况下,及时遏止学生不良需求的产生。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命需求主要分为几大类,分别是安全、生理、心理、尊重、爱、自我等几大需求类型,而在这几大需求类型中,也有高低之分,所以,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遵循规律之法,在合理的范围之中,关注及重视幼儿的生命需求,从不同层次合理把控幼儿生命需求,从而引导幼儿努力走向享受幸福感的道路。

2.应珍视儿童的好奇心

在儿童的世界中,好奇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对所有未知事物都感到好奇,所有幼儿在成长教育阶段可以实现感受最大化幸福的可能。比如,许多孩子会对一个东西研究半天,拆开又装上,从而了解其真实的面目,或者经常不听大人的老师的话,硬要做老师不允许的事情,这往往都是好奇心在作祟,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孩子做错事情,就扼杀了其好奇心。

在许多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影响最为根本的则是自身内因,而好奇心正是让儿童感受到幸福感的最佳途径,也是儿童成长的必经之路。但是,在当前幼儿教育中我们却忽视了这一点,常常压制儿童的好奇心,硬要输入已经没有任何趣味的知识。在幼儿教育中,为了使得幼儿获得幸福感,我们应该帮助与引导幼儿探索知识,而不是主动告知幼儿未经过探索的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幼儿会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在好奇心的趋势下,渐渐地发现一个又一个的规律与一条又一条的知识,这正是幼儿幸福感的重要体现,也是幼儿好奇心的重要体现。幼儿好奇心所爆发出来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也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为了实现幼儿教育的幸福感回归,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帮助幼儿找回好奇心、保留好奇心。

总之,我们应该使不正确的幼儿教育回归正途,让其与幸福重新构建起健康的桥梁,为幼儿幸福成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篇5:如何告别不幸福 培养好心态

负面环境的影响。如果交往的人、听到看到的消息都是悲观的,消极的环境会让你的生活也充满痛苦、限制。不如多花点时间与“阳光”的人聊聊天,看看振奋人心的书籍,让自己心情舒畅。

不停地攀比。不断的与别人比房子、车子、工作、名气……只会伤到自尊。用友善、宽容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和自己,满意和自信将不求自来,生活也会充满惊喜。

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总觉得别人针对自己,会让你变得畏首畏尾。其实别人真的不太在乎你做了什么,将注意力转移到身边的人和事上,才能提高自尊心、轻松生活。

生活太复杂。快节奏的生活,让你像陀螺一样不敢停歇。试着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只把最重要的2―3件事列入任务清单,少些猜疑。简单的习惯,会让生活简约自由。

让我们来看看如何才能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1、不要埋怨任何人,不管任何事情,其实一切选择权都在自己的手上,选择了,不管是对与错都要面对。

2、生活中,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换一个角度去想,尽量为自己找一个快乐的理由,我们应该要尽量去笑,而不是哭。

3、并不仅是和心爱的人共度一生才叫幸福,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能去体会人生中的酸甜苦辣,这已经是一种幸福了。所以,请珍惜。

4、不管人生多么可笑,不管世事变化如何无常,不要因此而灰心。因为,这世界也会有不可笑的东西值得你去追求。

篇6:如何培养儿童的良好个性

培养儿童的个性,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意志品质的培养。一个人能够有所成就,无不得益于坚强的意志。所谓意志品质是指恒心。为此,父母除了注意自己的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办事情持之以恒、有始有终外,也要教育孩子这样做。要帮助孩子认真对待每件细小的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帮助、鼓励孩子去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要注意对孩子的`自制能力的培养。儿童期孩子的自制能力很差,父母除了自己为孩子做出榜样外,要通过具体活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如坚持进行早锻炼;让孩子自己安排作息时间;鼓励孩子放弃看自己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去做作业等

此外,还要培养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父母在孩子面前要注意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同时在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去克服困难,养成对失败不气馁,多从积极方面认识问题的习惯。

篇7:如何培养儿童养成好习惯

为了能使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必须从多方面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于孩子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很大,许多事情只要反复训练孩子,就能刺激孩子的大脑皮质形成条件反射,良好的习惯也就形成了,否则等孩子长大了再来纠正那些不良习惯就显得困难了。首先,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是极其重要的,是关系到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和健康的大事。孩子如果能养成按合理的作息制度生活的习惯,就能够保证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有规律地轮换,有利于脑功能的正常发育。对于1岁的婴幼儿,在他们的生活安排中,吃和睡是主要的,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睡眠,白天应当在上午、下午各睡约两小时,夜间睡10小时;一天应当进餐4次,每餐间隔3小时左右;活动时间3~4小时。对于2岁的孩子,白天可以只安排下午睡2个半小时左右,晚上睡10个半小时;一天安排进食三餐,每餐相隔3~4小时,再加一瓶奶;游戏和运动的内容更丰富了,活动的时间增加到4~5小时。对于3岁的孩子,白天的睡眠时间可以照旧,晚上可以少睡半小时;进食按三餐安排;游戏和活动的时间可以增加到5~6小时。

睡眠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不仅要使孩子有足够的睡觉时间,还要保证孩子的睡眠质量。因此在培养孩子按时入睡、按时起床、睡前排尿的习惯之外,还要注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入睡,不能让孩子养成边哄边睡、边拍边睡、边摇边睡、边咬住奶头边睡或者一定要大人陪着睡等坏习惯。如果孩子养成了这些坏习惯,不仅大人做不了其他事,而且一旦不哄、不拍、不摇、将奶头抽出、大人走开,孩子就会醒来,孩子的睡眠质量就不会高。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保证孩子消化好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方面家长在安排孩子的食谱时要让孩子能吃到各种各样的食物使孩子养成不挑食的习惯,有利于孩子获得较全面的营养;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孩子定时、定位、定量进餐的好习惯。这样每到吃饭时间,让孩子坐到固定的位置上,孩子自然就有了良好的食欲。千万不能让孩子养成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饭到处跑的坏习惯。有的家长每到接近吃饭时间,发现孩子肚子饿了想吃东西,生怕饿了孩子,马上就给孩子先吃一些零食,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实,饭前孩子有了食欲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这只会使孩子的这一餐饭吃得更好。此外,如前所述,及时培养孩子独立吃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促进体内助消化物质的分泌,而且对培养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大有好处。

篇8:如何培养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家长、教师对儿童学钢琴目的认识不清;教师对儿童钢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当;社会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引导不妥。儿童学琴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对儿童的钢琴教学,应该有别于其他的年龄段和其他特殊目的的钢琴教学。《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为这方面已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它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孩子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儿童钢琴教学成功的标准应该是:通过儿童钢琴教学,儿童对钢琴对音乐的兴趣如何?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学琴的兴趣呢?针对现状,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改进。

一、结合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注意寓教于乐。

按照我国一般习惯,3—10岁为儿童期,儿童期孩子的特点是:纯真直率、理解力差、模仿力强。我们必须结合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进行教学,否则不但会使孩子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讲解音乐术语、概念时要注意语气亲切,语言形象。例如:讲解五线谱的音符时,把符干向上的音符比喻成勺子,而把符干向下的音符比喻成棒棒糖;把四分音符比喻成黑脸宝宝,把二分音符比喻成白脸宝宝;把一拍比喻为一个苹果,在四拍的音乐中,每个黑脸宝宝分一个苹果,每个白脸宝宝分两个苹果。这样就很容易让孩子区分并记住。再比如:初学钢琴的孩子识别七个基本音符时,可以用硬纸片做七个不同颜色小人,每个小人的头上标一个大大的音符,每个音符的发音就是小人的名字,然后抽取任意几张,叫孩子快速叫出他们的名字。将小人按不同次序排列在五线谱中,让孩子们连续唱出他们的名字,进而试着用琴弹出它们。这样孩子既能学会知识,又能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二、培养儿童学会欣赏音乐,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是使儿童从对学习钢琴没兴趣到产生兴趣,从最初好奇心引起的短暂兴趣转变为长期稳定兴趣的关键。

音乐是人类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要学好这种“语言”,就要像学习说话一样,先会听懂话,再练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用音乐教育的专业术语概括就是培养“乐感”。如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培养“乐感”呢?我认为在儿童钢琴教学最初启蒙时,采取播放并讲解优秀影片(动画片效果更好)配乐的方法,对提高儿童音乐理解力、欣赏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孩子通过观看画面,很容易看懂画面要表达的意思,产生共鸣。在看懂画面产生共鸣基础上,教师要反复讲解,让孩子体会与画面同步的配乐的效果、作用,理解不同音乐所表达的内涵。同时,及时进行钢琴弹奏示范,并让孩子动手学着弹奏,体会如何用轻、重、缓、急、清脆、沉闷来试着表达不同的情感。从单个音符到简单的乐句,从小练习曲到较大的协奏曲,循序渐进。允许、鼓励儿童选择弹奏不同风格的乐曲来练习表达自己的感情,因势利导地对弹奏进行点评、讲解、示范、鼓励。

三、儿童学琴不同阶段,应从兴趣出发,选用适度、适量、适用的教学内容。

对初次接触钢琴学习的孩子及年龄偏小的孩子(3—6岁),最好选用孩子们熟悉的小歌谣、小乐曲进行教学,也可使用正在热播的动画片插曲来自编教学内容,例如《两只老虎》、《别看我只是一只羊》等。对有了一定钢琴弹奏基础和乐感的孩子,要逐步将教学内容扩大到练习曲和稍有难度的乐曲,教学中将必弹曲目和自选曲目穿插进行。对已有很好乐感和演奏技巧的孩子,要在教学中逐步增加世界名曲,同时注意各种风格、各个时期作品相结合,使孩子拓宽知识面,在艺术修养上有进一步提高。这方面我主张多给孩子选一些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一方面,教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音乐内涵可以表述得比较详细,易于孩子理解,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平时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关注和兴趣。

四、加强其他文化知识和艺术形式的学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是提高儿童钢琴兴趣不可忽视的内容。

在儿童钢琴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弊端:一旦加入到“钢琴热潮”,便拿出全部精力学钢琴,刻苦练习钢琴弹奏,而忽视了其他文化知识、其他艺术形式的学习。近年来,央视举办的诸多音乐艺术大赛中,对文化素质的考评,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暴露出了这方面的问题。儿童期正是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时期,钢琴教学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教师、家长切莫使孩子“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人,怎能对表演的艺术曲目内涵有深刻的理解,又怎能将曲目演绎的惟妙惟肖,更谈不上感兴趣。因此,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我们要同时教授有关的其他文化知识,比如钢琴的构造、发声原理、发展历史,世界著名的钢琴赛事,著名作曲家、演奏家的生平故事,世界名曲创作背景,等等。另外,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对同一取材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加以比较,借助其他文化、艺术知识来增强对钢琴艺术的理解,提高孩子的综合艺术修养。例如:在学习钢琴曲《梁祝》前,先有意将有关的文化艺术内容: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歌曲《化蝶》、电影《梁祝》、动画片《剑蝶》、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芭蕾舞剧《梁祝》、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梁祝文化大观》等展示给孩子,引导让孩子从多方面理解艺术的更高境界。

上一篇:上海寒假放假通知202下一篇:水质分析仪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