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2024-08-21

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精选6篇)

篇1: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理论依据:A素质教育三个要素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发挥学生主动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B课堂出效率。以课堂为主阵地,抓紧每一分时间,才能减轻负担,抓住关键、触发灵感,在集体情境中达到目标

C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生自主建构的,不是老师交给的,通过自己的探究与实践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D创新性人才要求教育创新、学习创新,只有学生用科学的方式探究新问题,才能更好培养其创新精神与能力教育,课程,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的特征:

1.具有主动性。

2.具有问题性。

3.具有开放性。

4.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探究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1、刺激强烈、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

2、学习是主动的,且有很多亲身实践的训练

3、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

4、所学习的内容可以超越课本的限制

5、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是投入性的学习

6、一学年内探索数个专题

7、说明或解释探究/发现的过程具有挑战性

8、教师的作用是提供指导,而不是直接的灌输

9、科学调查是探究型教学方法的核心或中枢

10、同等重视知识技能、过程技能和探究活动

探究学习的优势:

1、学习者通过探究活动生成知识

2、学习者通过亲身活动发现答案

3、鼓励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

4、强调高阶思维技巧,如分析、综合和评价

5、学习者运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图形、图表等等组织和分析他们获得的数据,使研究技能与知识掌握统合起来

6、学习者不仅能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亲身发展科学知识,同时能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篇2: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2,普遍征收 。

3.税收负担由商品的最终消费者承担。

4.实行税款抵扣制度。

5.实行比例税率。

篇3: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增加, 必然需要更多的能源和物质, 从而需要更多的电力供给和电力服务。然而全球范围内的不可再生能源却在不断的递减, 石油资源正在逐渐走向枯竭, 其他能源也在不断缺失, 为了面对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减少的能源挑战, 人类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提供可靠的洁净能源。因此, 我们必须处理好可靠能源供给、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的不断高效发展之间的矛盾。

智能电网能够很好解决能源的问题, 智能电网可以通过智能的方案和创新的技术, 集成可再生能源, 降低能耗, 提高效率等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下面就智能电网的相关概念以及智能电网的特点作进一步探讨。

2 智能电网的概念

智能电网 (Smart Grid) 是近年来国际上关于未来电网发展态势的一个异常热门的话题。智能电网的概念是由美国首先提出的, 2000年前后美国电科院 (EPRI) 提出了Intelli-Grid的概念, 中文相应译成智能电网。2004年前后美国能源部 (DOE) 针对配电系统启动了Grid-Wise (网络智能化) 项目, 并认为这是解决21世纪电网面临的各种问题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虽然两次提出所用的名词不同, 但其概念和实质大同小异。欧洲使用Smart Grid这种称谓, 并在2006年推出了研究报告, 全面阐述了智能电网的发展理念和思路。“Smart”一词的原意为“明智的”、“聪明的”, 似乎没有“Intelligent”那么“智慧”和“智能”, 但在我国Smart Grid也同样译成“智能”电网。

虽然世界各国都在发展研究智能电网, 但是由于“智能电网”还处于初级开发阶段, 其应该具备哪些特性和功用、包括哪些技术、发挥哪些作用等, 各国、各研究机构、各电力公司、专家等都还没有达成统一认识。因此“智能电网”的最终概念还没有确定, 正处于完善之中。我们可以跟据文献资料, 找到以下三种相关定义:

(1) 智能电网是指一个完全自动化的供电网络, 它可以实时连续监控其中的每一个用户和节点, 并能保证从发电厂到用户端电器之间的每一点上电流和信息的双向流动。通过应用的分布式智能通讯和集成控制系统, 它可以确保和市场交易的无缝衔接。

(2) 智能电网是以智能电网的各种技术为基础, 通过电子终端将用户之间、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 实现数据读取的实时、高速、双向的总体效果, 实现电力、电信、电视、远程家电控制和电池集成充电等的多用途开发。不仅可以整合系统中的数据, 将电网提升为互动运转的全新模式, 还能形成电网全新的服务功能, 提高整个电网的可靠性、可用性和综合效率。

(3) 我国国家电网公司结合我国的实情给出的相关定义:“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 利用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手段, 构建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等特征的智能化电网。”

总之, 智能电网就是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等, 实现对信息的整合分析, 实现智能化处理,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 安全可靠, 提高效率, 减少污染等目的, 是未来世界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智能电网的特点

3.1 与传统电网比较

智能电网和传统电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为方便比较, 以表1的形式给出, 可见智能电网在通讯、运行管理、可靠性、网络拓扑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3.2 智能化

既然是智能电网, 其重点就在智能化上。智能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自愈、兼容、安全、高效、集成、经济、互动、优质等。

(1) 自愈:自愈是实现电网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保障。通过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连续的在线自我评估, 智能电网可以检测、分析、响应甚至恢复电力元件或局部网络的异常运行, 从而在发生故障时, 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 就能够快速隔离故障、自我恢复, 而避免大面积停电的发生。

(2) 兼容:传统电力网络主要是面向远端集中式发电的, 而智能电网通过在电源互联领域引入类似于计算机中的“即插即用”技术能够同时适应集中发电与分散发电模式甚至是储能装置。并且能使需求侧管理的功能更加完善和提高, 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和高效互动, 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电力需求。

(3) 安全:安全要求智能电网做到在发生大扰动或故障时, 仍然能保持对用户的供电能力;在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外力的破坏下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运行, 即无论是物理系统还是计算机遭到外部攻击, 智能电网均能有效抵御由此造成的对电力系统本身的攻击伤害, 保证电网的正常运行。

(4) 高效:智能电网的高效是指优化资产的利用并实现降低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电网损耗。主要途经是合理安排设备的运行和维修, 优化资产规化等周期环节。

(5) 集成:所谓集成, 即是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高度集成和共享, 包括:企业管理、配电管理、生产管理、能量管理、电力市场管理等以及其它各类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通过采用统一的平台和模型, 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从而不断提升电力企业的管理效率并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业务集成。

(6) 经济: (1)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设备传输容量和利用率, 有效控制成本, 实现电网经济运行。 (2) 通过与批发电力市场甚至是零售电力市场实现无缝衔接, 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制度, 平衡电力供应缺口, 从而为为用户提供可承受电价水平的电力, 并且能提升促进电力市场竞争效率的提高。

(7) 互动:智能电网的互动是指和电力用户的智能互动, 以最佳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满足客户需求, 将其视为电力系统的完整组成部分之一, 可以促使电力用户发挥积极作用, 实现电力运行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收益。

(8) 优质:在数字化、高科技占主导的经济模式下, 实现与客户的智能互动, 以友好的方式、最佳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满足客户的需求, 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电力用户的电能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4 我国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重要意义和发展建议

虽然我国开展智能电网的体系性研究晚于一些发达国家, 但是近几年来, 我国在智能电网的开发应用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目前, 我国多项技术和应用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特别是在输电领域和配电领域等。

4.1 我国智能电网的研究现状

虽然我国还没有从国家层面制定智能电网的发展战略, 但在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为发展智能电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比如, 我国已经成功研发的固定串补装置、静止无功补偿装置、静止同步补偿装置等, 为今后我国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2 建设智能电网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电力的需求日益加大, 电网安全性日益严峻, 而发展智能电网是提高电网安全性的有效手段。智能电网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 可以节省电费、实现智能管理、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使用效率并且能全面节能减碳, 非常适合我国国情。根据中国国家电网公司的说法, 国家智能电网将在2015年之前实现推广, 预计到2020年, 全国将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

4.3 对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发展的建议

智能电网是目前全世界的一个热点, 专家对此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 智能电网为全人类和谐生活带来的全面预期收益也会是相当可观。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电力的需求压力日益增大, 再考虑我国电力能源的分布不匀, 导致我国电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特高压电网, 智能电网相应技术的研究重点在输电网侧, 但不能忽视对配电技术的研究和计算机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开发。因为只有各个环节共同发展, 才能真正地建成高度一体融合的中国智能电网。

5 结束语

智能电网是世界电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智能电网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 可以在项目建设全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的项目管理工具, 对项目整体进行宏观把握和风险防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电网之间的不同, 欧美等发达国家更注重于智能电网的配电领域;而我国电网的当务之急则是满足不断增长的电能需求, 即先解决智能电网的输电问题, 再考虑智能电网的配电问题。我们应该统筹输电网发展和配电网信息化建设等工作, 提出我国智能电网的定义和规划, 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

摘要:智能电网已成为21世纪全球能源的新战略, 目前我国许多科研单位和企业也已经踊跃地展开了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和试点。本文重点阐述了智能电网运行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简要介绍了智能电网在国内的发展状态并对智能电网未来的良好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智能电网,概念,特点,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志明, 等.对智能电网系统及其信息自动化技术的探讨[J].电源技术与应用, 2012.

篇4:论语文教育批评的概念及特点

尽管“语文教育批评”一词已经有人在使用,但还缺乏对其明确、系统的界定。有人认为:“语文教育批评,就是指对语文教育问题的不满、议论、闲话、指责和批判等为存在形态的一种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有人认为:“广义的语文教育批评就是指人们对语文教育的一切‘不满、议论、闲话、指责、批判’等。狭义的语文教育批评是指人们在充分认识、肯定语文教育发展成绩的前提下,以语文教育发展为目标和准绳,对现实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走向所提出的批评性观点和看法、旨在促进语文教育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从这些界定来看,它们基本都承认语文教育批评是教育批评的一种,属于学科教育批评;批评对象都立足于语文教育问题。这些界定倾向于从静态的角度来看语文教育批评,普遍认为是一种“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缺乏从动态的视角来看待它。其实,语文教育批评不仅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行为和活动”。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见解,笔者尝试对“语文教育批评”作如下界定:语文教育批评是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对语文教育论争和异化问题的感知、解读、质疑和批判,表达对语文教育现实的认识和评价,以提升或增强语文教育实践合理性、推进语文教育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

二、语文教育批评的特点

(一)语文教育批评是人们对母语教育关注的一种反映,是分析语文教育批评现象的概念工具

通常,我们把一个人出生后所掌握的语言称为母语,而把掌握母语的过程称为母语习得。一个人习得母语的过程其实就是他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过程,就是他智慧生成、心灵发育和精神成长的过程。母语教育以其无法比拟的突出地位和重要性,历来得到各个国家、民族和广大民众的推崇和重视。作为汉民族的母语——语文始终备受人们的关注。掌握语文,起初也许只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或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交往,但正是这种本能的需要,使得每一个人在习得母语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人格的社会化和民族化。同时,作为汉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有其特殊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一种技能,也不仅仅是通常人们所认为的单纯用于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而是一种直接诉诸情感并永远影响到人们文化归属意识、文化认同感乃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构的媒介。语文表现着一个民族的文明,造就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心理。它既是民族的象征、民族的符号,也是民族的旗帜和民族的“命根子”。因此它具有不可低估难以忽视的文化价值,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所以,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它承载着重塑民族精神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大使命。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育。语文教育批评作为社会各界对其所发表的看法,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活动,它和人们对语文教育的关注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着人们与语文教育的互动过程的状态。一方面,人们对语文教育关注程度的高低决定着语文教育批评的广泛性、内容的多样性和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语文教育批评又影响着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因此,语文教育批评是人们对语文教育关注的一种反映。

综观语文教育的历史,它始终伴随着批评,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社会各界的责难,比如“鸡肋”、“疑惑”、“尴尬”、“失落”、“偏颇”、“误读”、“流弊”、“缺失”之类的忧虑和愤激之辞,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教育、社会现象和行为,以致我们有必要以“语文教育批评”这一概念来对这种客观的现象加以学理的概括和提升。可见,语文教育批评首先来源于语文教育中活生生的客观现实,而不是理论上的虚构和假设。总而言之,语文教育批评是分析语文教育批评现象和行为的概念工具。

(二)语文教育批评具有突出的广泛性特点

和其它领域的批评不同,语文教育批评与人们的关系更紧密。其他领域的批评需要具有更强的专业领域知识和素质,而语文人们却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和感知。换言之,相对于其它批评,语文教育批评更容易成为大众化的现象和活动。不论批评者是何种身份,也不论批评者文化水平高低,只要从小就熟悉汉语的人,都多少懂一点语文,都能发表自己的一己之见、一家之言。这就使语文教育批评的主体具有更大的广泛性。正如有学者说的:“语文学科‘适合’批判。要想从学科教育打开缺口,以此掀起一场教育改革,找哪个学科好呢?批政治课,不敢;批外语,不懂;批数理化,不容易;还是语文好批,因为大家都‘懂’。”

语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是语文教育批评具有广泛性的原因。美国教育家华特的那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历来都是语文界的至理名言。这句话既说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一样宽广,也深刻地表明语文教育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此外,从语文教育的历史看,在以前社会和语文教育不发达时期,贵族化的教育只能让少数人有机会接受正规语文教育,所以,也只有少数人才有对语文教育进行评说的发言机会和权利。而现在,我国教育取得了规模化的发展,人们基本上都能够接受到不同层次的语文教育。由于语文教育与人们生活的“亲密”贴近,语文教育便有了成为大众议题的可能。换句话说,能够参与和接受语文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就越多。因此,语文教育批评的兴起和繁荣与否,也反映着公众参与语文教育和关注语文教育程度的高低。当然,这本身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民主化和大众化的表现。

(三)语文教育批评具有较强的个人色彩

语文教育批评是批评者对语文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言说”,是一种话语实践,往往具有较强的个性化色彩,其显著的外在表现就是批评的具体内容和表达形式具有多样性。语文教育批评既可以是理性和积极的,反映批评者对语文教育或其某一方面甚至某一点的深切关注、深入思考和理解把握,又可以为非理性和消极的,表达批评者对语文教育活动或现象的愿望、直觉、情绪、态度、牢骚;既可以是系统的,也可以是零散的。但前者表现为批评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文或发表言辞对语文做系统性、理论化批评,以致形成某种语文教育批评理论;后者一般表现为点点滴滴的批评,如某人对某一语文教育现象或问题所表示的不满或所发的牢骚。总而言之,由于批评者的素养、经历及其对语文的理解程度和表达的角度、方式、侧重点等诸多因素的差异,从而使语文教育批评这种现象呈现出较强的个人化色彩。

(四)语文教育批评是相对独立的对语文教育文化进行评介的语文教育文化

语文教育过程是一个文化过程。“无论从语文教育本身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大的文化背景着眼,语文教育都必须着眼于文化、立足于文化,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和建构自身。”语文教育总是受到各种情操、观念以及社会实践的影响,总是与其他的社会机构和社会过程相联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育的特征是社会特征的反映。换言之,文化的变化,也会影响学校语文教育的实施。语文教育与文化是长期互动发展的,其中介是语文教育文化的生成。批评者对语文教育加以评析,其实质也是对语文教育文化的评析。随着对语文教育批评的不断展开,语文教育文化中会开始形成一块独特的领域,它题材广泛、内容现实、文笔朴实、感情热烈,这就是语文教育批评。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批评属于语文教育文化,但它在丰富和发展自身的同时,又对语文其他领域进行评估、判断和扬弃。一方面,它积极地肯定和传播着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改革;另一方面,它又毫不留情地揭露和批判不良的语文教育文化,推动语文教育文化的继续革新和发展。

(五)语文教育批评的内核是质疑、反思与批判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就是问题的所在,揭示出矛盾的所在也就是提出问题,而这又是解决问题、推进发展的前提。语文教育批评也如此。批评的前提必须有批评对象即问题的存在,因此,对现存问题进行质疑与反思是批评的先决条件。语文教育批评作为对语文教育事件或现象的批评,建立在对语文教育事件或现象进行质疑、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它的目标是为了追求语文教育乃至社会的合理状态和所有个人的幸福。当然,语文教育批评不光是对一些有争议的教育现象或事件发表看法,更重要的是对流行的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通过质疑、反思、批判,净化和改善语文教育中的混乱,引导人们正确地思维和行动。比如针对新课改以来,教学中忽视文本的问题,不少人进行了质疑和批判。目的在于警示人们对偏颇行为的认识,找到正确的“道路”。通过质疑、反思与批判从而净化那些混乱的理念和行为,是语文教育批评的应有之义。

篇5: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题目: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学 院: 农 学 院 专 业: 作物栽培学 班 级: 2010 级

学 号: 2010021599 学生姓名: 施 永 斌 授课老师: 罗玉达(教授)

2010年11月 16日

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特点

一. 技术创新的提出

技术创新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正适应了当时垄断资产阶级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关于技术变革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和卡尔·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核心作用的观点都是技术创新概念产生的理论渊源。

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体系,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利润。”技术创新的要领既不同于科技革命,也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发明,而是泛指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某种创新活动。如创造新产品、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拓新的市场或材料来源,以及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等。技术创新的含义非常丰富,它是技术与经济的某种联系,并贯穿于科技、经济、社会诸多领域的社会现象。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活动,与社会体制、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金融、教育以及国际合作等都有密切联系。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从而成为当今国家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 技术创新的概念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一种使科学与经济一体化,加速技术应用速度,提高技术应用效率与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完整过程,是以技术为基础与导向的创新活动。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企业抓住市场潜在的盈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首次实现商业价值,而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发现未知世界的规律并利用科学规律创立新的技术。技术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综合效益为中心;而科技成果转化则以成果为导向,以学术为中心。

技术创新概念的研究对于建立和发展技术创新哲学和技术创新理论体系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对技术创新概念发展史的历史分析,可以把技术创新概念划分为经济学的技术创新概念、社会学的技术创新概念和哲学的技术创新概念三种历史类型。技术创新概念纷呈的客观原因是客观存在的技术创新本身的变化以及技术创新与其它因素的紧密的联系;主观原因是人们对技术、技术变动的强度和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准的不同认识和把握差异。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基础,技术创新是知识创新的延伸点和落脚点。

三.全面认识技术创新

全面认识技术创新就是要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

时下,“技术创新”一词大量充斥于各种媒体,在媒体的鼓动下,举国下几乎无人不谈技术创新,宣传的威力之大令人咋舌。然而,这一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的运动式推进,不仅有使技术创新沦为一种意识形态话语的可能,从而使人对技术创新本身发生怀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消除这种心理的途径是营造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使每一个企业真正具备高度的动力感、不同寻常的竞争意识和不顾一切的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不在于全国总动员)。更重要的是这种推进的结果能有多少“干货”,令人心存疑虑。疑虑不仅源自于“运动式”的推进本身,更源自媒体上诸多文章对于技术创新认识上的混乱。绝大多数文章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些混乱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如下两种极端观点。

一种是把技术创新看作纯粹的技术行为,把技术进步作为技术创新的目标。这种观点突出地表现为将技术创新等同于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而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并不需要考虑或较少考虑。实质上,技术创新在这里被等同于技术的开发,技术的进步。

这一对技术本身重要性的强调的观点,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把握并强调了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技术的开发。在实践中,这一观点的意义表现在几个方面。从企业的角度看,现实中的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集体企业,对技术开发已有太久的隔离。因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企业无需技术的开发就能生存甚至“发展”,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这一现象至今犹存。计划经济体制下大锅饭的“香甜”仍让这些国有、集体企业回味,这些企业的运作、管理等方面仍然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对过去的依恋与固执。对技术开发的强调,有可能使这些企业重视技术的开发,重视技术开发机构,主动或被动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从政府的行为看,政府也会在一定的范围内,给予企业某种程度的发展空间,为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开发方面的服务。同时,这一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对企业本身发展规律的认识,对技术开发的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更多的关注。当然,对知识积累和技术开发人才的重视也是该观点中的应有之意。毕竟,技术的开发需要知识的积累和技术人才为条件。

这一观点的不足之处也是显然的。对这一方面的思考,同样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展开。这一观点理论上的危害是将技术创新的一个环节——技术开发——当作技术创新。这一观点指导下的实践会出现诸多的严重后果。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产品创新或工艺创新并不能保证产品的市场成功,使企业对技术的开发失去兴趣和信任,对技术开发发生怀疑。这对企业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开发本身能否成功,只取决于对技术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至于技术开发的成果在市场中会有什么作用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将阻碍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使技术转移的难度加大或成为不可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如今同样存在于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成果难以转化的现象,正说明了这一观点的危害性。这一种认识的泛滥,无疑会强化只考虑技术开发本身的可行性的技术开发模式的继续存在,阻碍技术开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步伐。

另一种观点,将技术创新看作是纯粹的经济行为,关注技术的应用,即面向价值转化与实现的应用创新。如有的文章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只是一种经济行为,技术创新能只能相对于一定的经济利益而存在,如果不能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不会发生或很难进行下去。相对于上一种观点而言,这一观点弥补了上一观点之不足,强调了技术开发中市场的导向作用,强调了技术开发成果在市场中的成功,这无疑从理论上抓住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部分——技术的应用。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一种理论范式的突破——从过去只重视技术开发本身到重视技术开发成果的市场成功。这一突破,对实践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促进技术开发行为的市场取向,将使技术开发的成果具有更多的转化可能性,技术开发成果限于文章、样品的尴尬局面也将被打破,经济的增长具有了更可靠的技术保证。

然而,正是这一观点的成功之处,带来了它的明显的不足。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经济行为,不仅存在理论上的缺失,而且会导致实践中的错误取向。从理论角度而言,只强调应用创新与经济行为,将使技术本身发展的规律、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被忽略。这将导致企业有可能作出从技术上无法实现的技术选择,企业因此承担了本不必承担的更多更大的风险。从全社会来讲,只强调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将使技术的开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技术的利用也就失去源泉,成为无本之木。在纯粹的市场导向下,对技术进行利用的结果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可忽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背离。这一种观点尽管相对于上种观点而言,有了更多的可取之处,但仍然不能成为理想的选择。只有充分融合上述两种观点,才可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对技术创新的全新理解是: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活动,本质上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它包括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这两大环节。这样理解的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技术的商业应用和创新产品的市场成功,在这一点上,与第二种观点一致。然而,这一观点并不仅仅关注技术创新中的市场导向,它也关注技术开发本身。由此可以看到,从科技与经济一体化过程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来理解技术创新,在理论上吸取了上述两种观点之精华,这一理解应成为实践指导。

技术创新既可以由企业单独完成,也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完成,但是,技术创新过程的完成,是以产品的市场成功为全部标志,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企业参与的。具体从某个企业看,企业取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要视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实力等有关因素而定。从大企业来看,技术创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提高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层次,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利用的机制;从中小企业看,主要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承接技术开发成果并有效利用的机制。对政府而言,就是要努力营造技术开发成果有效转移和企业充分运用的社会氛围,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至于提供技术开发成果的科研院所和高校,需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加大技术开发成果面向市场的力度,使企业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有用的技术开发成果。

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无论是只强调技术,还是只强调经济,都是不全面的认识。只有二者结合,才有可能是理性、现实的。这里说“可能”二字,是因为技术创新并不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简单的相加,不是1+1=2,而是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相加后的整体,是1+1>2的加法。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换句话说,技术开发和技术利用是要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不仅需要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发展的规律,考虑技术开发的可能性,还要以市场为导向,考虑技术开发的有效性。市场引导着技术开发的方向,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这种引导实现的状况和程度。循着这一认识路径,我们看到,技术开发、开发成果的转移、技术开发成果的利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技术创新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知识社会的形成,科技界日益认识到技术创新不仅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是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从复杂性科学的视角,技术创新活动绝非简单的线性递进关系,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创新链条,而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工程。在多主体参与、多要素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推动力的技术进步与作为拉动力的应用创新之间的互动推动了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两个方向可以被看作既分立又统一、共同演进的一对“双螺旋结构”,或者说是并行齐驱的双轮——技术进步为应用创新创造了新的技术,而应用创新往往很快就会触到技术的极限,进而鞭策技术的进一步演进。只有当技术和应用的激烈碰撞达到一定的融合程度时,才会诞生出引人入胜的模式创新和行业发展的新热点。技术创新正是这个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演进催生的产物。

从广义上讲,技术进步是指技术所涵盖的各种形式知识的积累与改进。在开放经济中,技术进步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技术创新、技术扩散、技术转移与引进。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工业化的赶超就是技术的赶超。根据当前的情况,后发国家技术赶超应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由贸易和技术引进为主,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加速自己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阶段,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并重,实施适度的贸易保护,国家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通过有选择的产业之策,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第三阶段,必须以技术的自主开发为主,面对的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国家主要通过产业政策,加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合作与交流,占领产业制高点,获得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将动态的比较优势与静态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兼顾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宏观平衡与微观效率,有效的配置资源,实现跨越式赶超。目前国内城市主要通过各类高新技术园区和开发区来完成国家的技术赶超工作,政府通过政策等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产业等的集聚来孵化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

应用创新,就是以用户为中心,置身用户应用环境的变化,通过研发人员与用户的互动挖掘需求,通过用户参与创意提出到技术研发与验证的全过程,发现用户的现实与潜在需求,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应用创新要求建立畅通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技术与产品研发提供最贴近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信息,推动应用创新,并进一步提供技术进步的动力。同时,技术研发方通过以应用为核心,进行技术集成创新,培养产品设计能力、研发能力,逐步向产业上游发展,推动产业的更新换代,提升整个行业科技水平。目前在科技创新体系还更多的注重技术进步,对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较少给予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实用性和推广性差等很多科技管理体系的弊病都与此相关,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对接出现了问题,造成技术进步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制度设计对于技术发展、产品转化十分重要。当我们通过高新技术园区这种制度设计实现了产业的集聚、技术的集聚、人才的集聚的时候,我们却没有很好的在制度层面上解决技术的应用、转化以及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应用创新的机制,在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公共服务业的一线管理与服务方面缺乏动力。

为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我们有必要在应用创新方面通过开放创新、共同创新平台,即应用创新园区的制度设计,来实现用户、需求的集聚,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各类创新主体的互动。以高新技术园区和应用创新园区两种制度设计的高度互补与互动,形成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的两轮驱动、并驾齐驱,通过“双螺旋结构”的互动全面推动技术创新,探索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将是健全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探索。

资本对品牌、项目的投入和运作,永远跳不出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钱会越来越难赚;但惟有技术创新为一个企业、为社会带来的边际效益,可以不断增加,因为技术进步是层层递进的、无边际的,事实上,人类文明就是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的,而不是钱。

四.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和趋势

技术创新是当今科技界、经济学界和科技哲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关于对这一问题的探讨,许多学者和学术群体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如关于技术创新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技术创新的程序、模式和机制的研究;关于怎样建构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关于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研究等等。这对于促进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出现,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追踪当代技术发展的轨迹,站在技术创新的最前沿,了解当代技术创新的特点,并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和脉搏,必将对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及其成果的不断出现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纵观当代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总结、概括和分析当代技术创新的成果和现状,不难看出当代技术创新主要有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把技术研发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是当代技术创新最显著的特点和趋势。这种技术创新主要是将已有的理论性的科学研究成果(科学发现、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等),转化为一定的技术原理,然后再经过构思、设计、研制、生产出新产品、新]:艺、新材料、新方法等。其特点是具有明显的新颖性和创造性,常能开拓出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依靠这一途径而实现,所以,有时候我们也可把通过这一途径所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称之为原始性创新。如果没有自然科学提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原理作为支撑,技术创新恐怕也不会有广阔的前景。因此,让技术创新建立在牢固的科学理论基础上,从科学发现和科学原理中推论或提炼出技术原理,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不仅是当代技术创新的显著特点和趋势,而且是21世纪技术创新的主旋律,具有一定的根本性、永恒性和可持续性。

二、引进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这是一种跨国家、跨地区的技术性转移,已成为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导致这种技术引进或转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全球化所引起的技术流的缘故,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发展不平衡所致。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靠技术引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电子工业、钢铁工业、家电工业、纺织工业、服装工业、玩具工业等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这与我们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是分不开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的技术项目就多达6000多项,初步建成了国家工业技术体系,为进一步的技术研究与开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而且,我们相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远离平衡态的技术流,将会成为后起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和动力。

三、把其它领域的技术研究成果借鉴、移植到我们所从事的技术领域,也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和趋势。这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称之为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的技术性转移。二战以来,相继出现了以电子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为主导的现代高技术群。这些高技术群不断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渗透、借鉴和移植,使得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从而把人类社会引入到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同时,这些现代高技术也不断向传统产业进行转移,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使变得暗淡的夕阳工业重现光彩,增添了新的市场竞争力。因此,研究开发人员除了要掌握本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外,还应该及时了解其它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以便借鉴、吸收和移植,创造出适合本领域使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四、综合就是创造,是当代技术创新的重要特点和趋势。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情况下,要想发明一个替代性技术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只有综合已有的各家或各种技术之所长为我所用,才能开发出新产品,保持技术领先的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家电产品之所以能够畅销国内外,电脑产品之所以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是靠综合各家技术的结果。因此,综合已有各项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已成为当代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和趋势,而且,这一特点和趋势在今后的技术发展中仍将凸显出来。

五、把技术创新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基础上,是现代技术创新最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第二,从产品的正式投产到市场营销过程来看,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①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是数控机床、程控生产线等自动化生产中的主导技术。它不仅口1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使产品更加精细化,减少系统误差;②计算机虚拟制造技术已成为当代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③产品在市场上的各种信息反馈,根据用户需求而不断对产品形状、特性和功能进行改进,也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帮助。网上销售已成为当代市场创新的一种新的方式。

六、以市场为向导,围绕“卖得出去”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一个始于市场,又返回市场的双向反馈过程。它从市场出发,根据社会需求或市场竞争的需要,运用已有的科学技术原理,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然后将其商品化,并最终推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检验。在市场上,产品能否受到用户的青睐,迅速实现销售,是决定创新成果是否成功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增强产品的竞争力,用新产品来开拓市场、扩大市场。因此,必须注意顺应市场,引导市场,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产品“卖得出去”上,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事实上,很多成功的企业都是围绕“卖得出去”来进行技术创新的。海尔人说:“企业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要有市场效果”。微软的诀窍是“把软件人员的创造才华聚焦到客户最愿掏钱的功能上”。中关村流行的一个信条就是:“卖出去才是硬道理”。从本质上讲,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和商业行为,因而,我们不能为技术而技术,如果你所开发的新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再先进的术.那怕是有突破性的成果,也是徒劳的。技术创新这种市场性的特点不仅过去和现在是,而且将来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七、技术创新的模式趋于向系统网络模式的方向发展。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是一种从基础研究开始,经过应用研究,再到对产品的构思、设计、开发、研制和生产,直至市场销售为止的一种单向的线性模式。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自19世纪中叶电磁理论产生以来一直沿用至今,仍不失其应有的价值。随着20世纪40年代末维纳创立的控制论,技术创新的环形回路模式也就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是在线性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把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的信息,通过反馈回路及时反馈到生产者、设计者或决策层,以便根据市场的需求、建议或意见等信息,而随时调整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这种创新模式是一种比较成熟和实用的模式,在企业内部大都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仅把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局限在企业与市场之间,而忽略了其它环境因素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技术创新系统,从载体上看,不仅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还应包括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信息中介机构及基础设施等;从内容上不仅有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必须包括制度创新、组织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等。这就基本上为国家技术创颖系统从内容到载体上确定了系统的边界范围。技术创新的这种系统网络模式,已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最新模式,它主要强调国家政府部门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它认为,国家(或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由许多相关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只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能在整体水平上产生出新质,即产生出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从而推动国家(或企业)的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应该知道:当代技术创新模式的这种系统网络化的趋势,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线性的或环形回路的模式。事实上,传统的线性模式和环形回路模式在现代的系统网络模式中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技术创新的周期明显缩短。现代技术发展史表明,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再到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进入20世纪以后,技术创新的速度则大大加快,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用了15年,飞机用了14年,从发现核裂变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用了4年,晶体管为3年,集成电路从无到有仅为2年,而激光从1960年发现到1961年开始使用只用了1年时间。另一方面,新技术、新产品对旧技术、旧产品的取代速度也明显加快。例如,移动电话,90年代以来,差不多每一年更换一代,其外形、特性和功能更加美观和先进。还例如,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大中型企业的产品平均的生命周期为3年,开发周期仅为3个月。总之,不论是原始性技术创新,还是经过改进、革新、转移或综合的途径进行的技术创新,其创新周期明显缩短,这已成为当代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和必然趋势。

九、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且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随着现代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开发主体和受益主体。人们普遍认识到,技术创新活动从研究开发实践,直至实现商业化的全过程,必须紧紧依靠企业,如果离开企业这个主体,技术创新活动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与开发人员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扩大。第二,在研究与开发经费来源上,企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研发经费50%来自政府,只有30%左右来自于企业l4 %。因此,这种状态需要很快扭转,但就国际范围来看,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越来越大。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我国1995年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39.8%,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的企业只有l5 %,但近些年来我国的大中型企业已基本都有了自己的研发机构。企业除了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科研机构和高校既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又是理论创新、知识创新的主要源泉,它们不仅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成果,而且可通过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向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原理,以便为企业进行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十、现代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撑。我们知道,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就研发项目的决策而言,尽管在研究开发前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可预测的变量,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这种高风险主要表现在研究开发和创新活动的不确定性,成败机率的随机性以及投资回报、见效的波动性和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动性。然而,尽管这种高风险性成为企业或个人进行高投入的障碍,但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极高的回报率和收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高技术领域的风险投资业仍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风险投资家、金融资本家、大企业集团、政府部门和个人投资家等,筹集了大量的风险投资基金。投入到那些具有很大潜能和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技术研发机构和企业,以期得到高额的收益和回报。这在客观上对高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世界上许多高科技企业,如Apple、IBM、Intel等公司,都是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推动下成长为世界巨型企业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球用于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风险基金已有数千亿美元,这些风险投资基金正支撑和推动着高新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发展。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即政府资助、个人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投资、利用外资等各种渠道,建立起多元投资主体的风险资金融资体系,是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把金融资本与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结合起来,则成为当代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九龙.论发明创造的途径和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13—15. [2]柳御林.21世纪的中国技术创新系统[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6—7. [3]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 科技竞争力主题研究[R].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4.

[4][5]李仁.创新时速与竞争之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1.16—

17、55.

篇6:探究学习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传统物流企业,是指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业、物资和 粮食等部门传统的仓储、运输及批发贸易企业,经过转轨变 型、改制后设立的物流企业。其主要特点:

传统物流企业运作大多基于职能部门的专业化模式,专

业化分工可以提高单个物流活动效率,但系统总效率不高;传统物流企业的组织机构是等级的层次结构,这种组织机构的

特点是多职能部门、多层次、严格的等级制度,已经大大落后 于经济发展;传统物流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应用不够,由于 员工素质偏低,许多业务部门仍采用手工操作,极其不适应客 户要求。

概括地讲,传统物流企业只提供简单的位移和被动服务,无统一服务标准,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实行人工控制和 单一环节的管理。

1.2现代物流企业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物流企业实际上是一种集成的一体化的专门的物流

企业,它崩系统工程的理论、网络通讯手段、系统控制方法、现 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物流工程技术,整合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运输、储存、保管、信息、单证、结算等功能,在商家和用 户之|.日J架起一座门对门无缝连接服务的桥梁。北京工商大学 何明珂教授在区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时,从物流系统论的高度提出了现代物流的九个本质特征:物流目标的系统化,物

流要素的集成化,物流组织的网络化,物流接口的无缝化,物

流信息的电子化,物流运作的规范化,物流经营的市场化,物流管理的现代化,物流服务的系列化。

一、现代蜘流与仓储业

现代物流与传统仓储不同,传统仓储主要集中于物流职能的仓储业务,其物流活动常常呈

现简单的存储、包装、装卸、保养等活动状态;而现代物流是对遍及供应链的整体物流过程的管

理,其物流活动除了有储存和运输外,还常常提供存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多种暂漉增值服

务。传统物流是受货主的委托,提供保管服务的被动式经营管理;而现代物流是使物流管理向

供应商和消费者两头延伸,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漉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

漉,再进入消费物流,物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消费着手中。由此可见,现代物漉是系统化、社会化的物流、同时为保证采购、生产和销售物流过程的紧密衔接,它还必须是信息化的物流。

仓储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地,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l丛供应链的角度看待现

代物漉,仓储可以在时间上协调、缓冲和平街上游和下游闻的供需矛盾;可以在数量、规模、质

量上对物资进行整合,以更好地在降低物流成本豹同对,满足上游和下游的需要;更可l;l通过

对所产生信息的分析,服务于上游和下游。因此,仓储已成为现代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关键性

二、我国传统仓储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1.仓储技术现代化程度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的基本需求 根据中国仓储学会2000年3__4月份进行的“第二次全国物流供应状况调查”显示,被调

查的36个物流类型企业拥有的仓库中,简易仓库占20%、普通平房库房占2996,而高层货架

仓库、立体仓库、保温仓库、冷藏冷冻仓库、危险品仓库总共占2496;其仓库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的主要愿因依次为:数量不足、技术装置落后、库房老化。由此可以看出,藐国仓储业仓储技术

现代化程度比较低,用户肘其的意见也比较明显,老式的库房和笨重的吊装设备等已远远不能

满足现代物流所要求的柔性化、标准化、系统化的要求,急需予以改进。

现代化要求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由于我国长期重生产轻流通,重商流轻物流,造成仓储业落后的局面。但是,重视对原有仓库的技术改造,加快实现仓储业技术的现代化,绝不意味着要国家现在就拨出太笔资金去大量建新仓库,更不是都去建现代化的立体仓库,而

主要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一个地区、一千城市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耐原

有仓库进行技术改造,分不同情况改造成适合需要的普通的或专用的商品加工配送中心,在此

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与可能引进国外先进的仓储管理经验与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有效地提高

仓储的储存、加工、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2.现有仓库功能单一,很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现有仓库大都是平房库,其功能就是单纯为存芰=商品服务,重在货物的保管和保养,只能

满足用户物流需求的一部分,并且所提供的存贮商品服务也只是局限于一地、一库,不能镧足

现代物流为用户提供全范围覆盖、全过程服务的要求,更谈不上从用户角度出发主动确定仓储网点、制定存货战略、进行存货管理、节约存储费用从而实现仓储业自身的经济目的。

加快实现仓库功能多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仓库增加服务功髓、提高服务

水平、增强竞争力、实现仓库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仓库不应该再仅仅是储

存商品的场所.更要成为承担商品分类、挑选、整理、加工、包装、代理销售等职能,还应成为集 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身的商品配送中心、流通中心。现在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基本上

都是把原来的仓库改成商品的流通加工配送中心,我国也可以走这条道路。3.仓储业社会化程度低

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仓储业部门分割、地区分割、自备仓库问相互封闭以及重复建设 的局面并未被打破,国内每个重要的经济地区都有许多隶属于不同部门的仓储企业,不同地区的

仓储企业也分别隶属于不厨的法人,同时还有大量的隶属并仅服务于某一生产企业的自备仓库 的存在,因此仓储业的社会化程度较低,难以为国民经济提供全方位、社会化的物流服务。

应尽快成立由国家经济领域、物流领域的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权威性物漉协调机构。由该

机构规范、管理和协调仓储企业的各方面工作,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分割、各仓储单位相互封闭 的格局,使各类型的仓库从附属型仓储设施向经营型仓储企业转化,真正面向社会开展平等竞

争,为加快实现仓储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刨造条件。4.仓库业信息化与嘲培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仓储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仍以人工作业为主,有些处于计算机单机应用状态,少部分处于单位内部计算机网络化应用阶段,能够实现D唧N阻接人的信息化与网

络化应用仓储企业更是风毛蘑角。这极不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因此重视信息化工作,加强

计算机系统及网络建设,建立仓储信息系统是当务之急。以使仓储企业和用户更清楚地了解 仓库、储存的静态和动态状况,及时掌握了解仓储市场信息,提高仓储的利用辜,加快实现我国

仓储业的社会化、现代化进程,以促进实现各生产企业的“零库存”,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的 经济效益。

现代物流的特点

!(!系统化。传统物流往往是从某一企业进行组织和管理,而现代物流则是从社会的角度实行系统化综合管理。可以

说,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过程。即通过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控制整个商品的流

动,以达到效益最大和成本最小;同时,满足用户需求不断变化的客观要求。物流的系统化可以形成一个高效、通畅、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可以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实现科学的物流管理,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

!(“ 一体化。现代物流呈现出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一体化趋势。一方面,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原来完整的生产过程逐步分化为许多个紧密相关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甚至在发达国家某些大型企业内部,不同车

间之间也形成了带有商品交换性质的物资流转,从而使物流逐步渗透到生产过程中去,形成物流的一体化。另一方面,流通加工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则是生产过程渗透到流通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的经济形式。”# $ 社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

部分由专门的物流中心提供,以实现少库存或零库存。这种物流中心可以进行集约化物流,大量节约物流费用和社会流

动资金,实现资金流动的合理化。因而,物流中心正是物流社会化的一种体现。"# % 信息网络化。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的应用,使物流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更多地取决于信息管理技

术。物流的信息化可实现信息共享,使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捷、准确,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现代物流在

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借助于储存和运输等系统、各种物流设施,共同完成一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物流网络,物流覆

盖面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益日益显现,社会物流成本不断下降。1我国仓储业的现状及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

1.1我国仓储业的现状随着我们国经济的发展,传统的物流业

也跟着进入了现代化。目前我国的仓储业也有了较大的规模,而且形 成了各种专业的门类齐全的仓储分工,在数量上已完全能满足我国 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在服务质量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

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 相关信息由商品的产地到商品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 全过程。现代物流不仅要考虑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 且还要考虑到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 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 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因此,现代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 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物流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在当今电 子商务时代,全球物流产业有了新的发展趋势。现代物流服务的核心

目标是在物流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综合成本来满足顾客的需求。2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型

传统的仓储业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仓储成本远远超出了

现代物流控制的指标,从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转型的企业越来越多。在珠三角物流业中,天霖国际物流集团在向现代物流转型是一个典范。2.1天霖国际物流集团转型的起源天霖国际物流集团是第三

方物流公司,是从事进出口快递,空海运为主的一家国际货代公司。1997年是在深圳皇岗口岸广深高速公路桥下的一个小房间,公司当

时只有个人,只有过境中转业务。当时在装卸搬运、公司制度、人员管 理方面也存在很大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仓储设施设备落后。仓库只能靠一两个门面支撑,全部实 行人工操作,导致货物破损、丢失现象严重。

2.1.2公司体制不完善。天霖仓储在计划体制下,条块分割严重,难以实现市场整合,在人员考评、激励、待遇等方面还做不到与市 场接轨,难以形成高效的反应机制。

2.1.3人力资源不足。在计划经济下运行多年,员工观念落后,普遍年龄较大,受教育能力偏低(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占7.5%)这一 水平远低于其他行业,系统的物流知识缺乏、市场意识及服务观念淡 薄,导致作业效率低下,运作成本过高,资源浪费严重。

2.1.4信息化管理欠缺。传统仓储用着传统的运作模式,信息技 术的重要性尚未足够重视。普遍存在对信息获取、处理、运行能力不 强不问题。

2.1.5市场难以开拓。天霖开拓能力不够,在其业务部门人员配 置上,在市场开发、广告宣传等方面力量薄弱,许多客户都是通过熟 人介绍,并不是通过市场获取,过分依赖于少数大客户。2.2天霖国际物流集团转型的战略天霖国际物流为了适应社

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现代化的需求,对自身存在的以上不足提供了向 现代物流转型的策略,并对以上方面做了调整。

2.2.1改善了仓储运输设施。投入了大量叉车托盘等设备机械

化、自动化代替之前的纯人工操作,加快了公司的运作效率,减少了工作误差。在仓储管理中购买了X光机和辑私犬,还用有了全天候

监控系统,防止违禁品进入,管理仓库货物避免偷窃行为的产生,降 低了以外的风险。在天霖一般都是快递货物,所以仓库只是起到一个 暂时储存的作用,货物运转速度极快。

2.2.2网络信息化。有完善的IT体系,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FW8 快递操作系统,为公司各分公司各部门协同运作提供全面支持。Fi一nance8快递财务系统,可以支持公司财务运作、分析和决算。巴枪扫

描和FW2系统可以清楚知道仓库货物的状况。有没装车等记录,在汽 车或航班运转,货物出现任何异常情况可以在网站立刻显示。2.2.3增加了人力资源力度。公司在大力拓展业务,因此增添了

加工配送、货代、报关等服务。在广东省已开发了很多卫星站点。员工 也随之增加,学历至少是高中以上。这样一来公司员工文化素养,物 流专业知识,市场竞争意识都有所上升。

2.2.4公司体制日益健全。制定了合理的行政方针。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利润反馈争取最大利润,以便反馈员工:汰弱留强,公司分 明等。增加了竞争体制,促使员工提高警惕,积极上进。公司还制定绩 效考核,奖罚分明。3转型后企业的发展

3.1天霖转型后的业务发展天霖从事国际货代,也是另一种形式 的物流企业。大部分是实行门到门的快递配送的服务。是现主要拥有 九大业务:国际快件、FWG专线、国内至香港快件、香港至国内快件、国际空海运、普货及多元报关服务等。公司转型后业务增加了,然而员 工也随着增多。根据业务需求天霖的制度也在不停的修改和落实。天霖物流因为业务的拓展已在全国建立了十二个物流联盟区

域,每个区域都有相应的卫星站点,方便各区域客户上门交货。公司是从卫星站点开始实施门到门服务。且主打产品是出口,能成为四大

家的独家代理,这是天霖很好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天霖物流集团还研 制了只属于自己的国际通道(FWG),无论是价格还是时效都会吸引 客户。进口是辅助性的业务,由于天霖物流集团在香港也有公司,所 以暂时只做香港进口。公司的清关能力较强,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都 比其他公司要有优势。尽管进口高货值的价格会比较高一点。3.2天霖收货出货的作业流程天霖物流拥有庞大的物流体系,在作业流程中体现出了精确性和准时性。

3.2.1业务员至客户处揽收货物,客户可以是直接的工厂,也可 以是公司的同行物流或快递公司。

3.2.2货物通过天霖自己的车队转运到区域分拨中心(深圳总 部),进行快速卸车电子过磅称重,确定其重量。

3.2.3查验部通过×光机,辑私犬等多元化查验,对物品进行全面 考核。如有违禁品,公司会拒收,包装不合理的公司会进行二次包装。3.2.4货物通过查验输送到中心操作部进行货物分类国际件,香港件等都会通过理货员精确的分类放置相应的理货区。财会部会 凭货物交货资料进行开单,确定快递等费用。

3.2.5财会部开完单后,单证部录入报关资料,然后进行贴单,安排操作人员分类装车。录入的资料需存档记录。

3.2.6天霖外务部根据货物所走的渠道截止时间及报关资料齐全 的情况下发车至机场快件中心、皇岗口岸,报关员进行报关及保检3.2_7通过海关清关后,天霖直通车(ABCD类)发至香港分拨

中心。香港件则及时配送,国际件送至四大家代理。国际空运及时安 排机场空运仓。

312.8货物抵达及完成派送后,POD签收单反馈发货人。

在天霖作业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注意事项都已拟订成本,实际

操作中员工都会按规定来进行操作,如易碎、易腐烂等物品公司会贴 上特殊标记免于装卸搬运时货物受损。

一、传统仓储的地位 1.传统仓储的内涵。我国传统的仓储业,也称储运业,主要包括商业仓储业、物资仓储 业、外贸仓储业、军队仓储业和近年新兴的乡 镇仓储业五大系统.这五大系统都是以仓储管 理为主要业务,同时包括少量的汽车运输业

务,其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提货、送货、运输、托 运代理等服务。

2.我国仓储业的重要性。我国物流业从起 步至今。经历了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和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三个发展阶段。1993年.我国经济 界开始把物流发展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不断 加大力度提高对仓储企业的改革和重组,使其 不断提供新的物流服务。随着我国经济向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物流的活动开始按 照市场规律的要求开展,物流也更多地和信息 技术结合使用,其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同时,物流活动也开始体现出其真正的本质内

容——服务。而仓储业作为物流业重要的一 部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住更是不言而喻。

上一篇:教体局新教育实施方案下一篇:中共梯门镇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