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

2024-07-26

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共5篇)

篇1: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

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

————“反木桶理论”在中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

“木桶理论”,是说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将其运用于管理,便是把精力着重放在加长“短板”上,以确保各项工作的均衡发展。但一味强调补齐“短板”,也有可能削弱自身的工作特色。

与“木桶理论”不同的是,“反木桶理论”认为,木桶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了木桶的潜力、特色与优势。长板,可以理解为长处和亮点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特色就是旗帜。就企业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有望独树一帜,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在部队基层建设中,提倡全面、协调发展,不搞“单打一”,无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提倡全面发展不等于抹煞自己的特色,而是要在补短的同时,使其长处更“长”,以特色优势带动单位整体提高。对战士成长进步来说,同样需要借鉴“反木桶理论”,及时发掘战士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激励其扬其所长。

“反木桶理论”要求打破思维定式,找准自己的特殊优势,进而以重点突破促进单位全面发展。上世纪末,诺基亚因战线过长曾陷入困境。刚上任的董事长奥利拉当机立断压缩产品生产,甚至忍痛砍掉了位居欧洲第二的电视机生产业务,集中90%的人力和资金,用于移动通信器材和多媒体技术的研发,确保了优势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终于使该公司成为享誉全球的跨国集团。“反木桶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之所以行之有效,是因为它能帮助企业着力发展自己的长处,形成自己的特色。部队基层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整体水平不如人的情况下,以强项带动弱项,推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不失为贯彻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的有益思路。时下流行一个理论,很多老师和培训人经常讲到。就是反木桶理论,大致意思就是说企业决胜的往往依靠其中的长板,利用长板的快速增长来补足短板的缺陷。而不是花精力让在短板

上面,讲究是重点突破,以绝对优势冲击市场,获得快速领先。

甚至我还听有的人讲,以前的木桶理论是有害的,因为企业都怕自己的短板会对自己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必须提高短板的长度,这样企业可能就花很大的精力放在非核心竞争力

上面。这样造成企业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可是反木桶也是木桶啊!

其实,个人理解,有害的不是理论,而是对理论进行思考、诠释以及运用的人。在短板造成绝对障碍的时候,你努力发展长板,增长的越快死得就越早。三株当年长板是什么,销售网络,它的销售队伍庞大到惊人的地步,还在不断扩展。当

时的短板是什么,品牌诚信度、忠诚度,危机管理和对终端的管理、掌控。

一个常德老农就能撼动销售额70多亿的企业,这短板也够短的了。千里之堤能够溃于

蚁穴,到那时长板再长也补救不了。

既然是木桶就是拼出来的,无论多紧密中间都有缝,这象征着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要求也不是太高,只要不漏水能用就行。如果团队中间协作不当,配合不密切,势必会漏水。

如果管理团队存在内耗,那就相当于根部有缝,那么肯定保证滴水不剩。

反木桶更应该这么诠释:当你的短板不会对你企业造成致命性障碍的时候,或者在某一时刻重点要强调优势而短板不会被对手当作致命一击时,应发扬优势,用优势获得快步领先,谋取规模或是其他更大的优势,最终让优势集聚起来,然后再逐步解决障碍性的短板。也就是说,要强调在特定的时刻有所为有所不为,核心要点就是要紧密围绕战略,实现

利益最大化。

当然,有时的短板是你企业的特色,是优点带来的缺点,这时就要想办法不会被你竞争

对手利用就可,不用改正,况且,优势之中的弱点,你想改也可能改不了。

这时候,就要继续强化优势,使之不可被替代,成为长中之长,优中之优,强中之强!毕竟,想在各方面都杰出,无非是想长一个刘德华的鼻子,张学友的嘴,郭富城的身材,张柏芝的耳朵,林青霞的脸蛋,那肯定还不如恐龙呢!

没有人能十全十美,也没有哪个企业能够样样杰出,想十全十美或是样样杰出,最终可

能是什么都得不到。

培养人才:要应用反木桶理论

“ 高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真的公平吗?这只是表面和形式上的公平,而实质上并不公平,因为这是以一种人才标准来衡量所有类型的人才,就像歌唱 方面的人才嗓子再好在高考文化考试能有突破吗?只有同一种类型人才,去比“分数”那才叫真公平。

乐感好的人,学英语轻松;有数学天赋的人很多 怕英语,为什么?因为人的大脑潜质有差异,思维方式不一样,人的天赋不同,成才的类型就不同。“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90%以上的答案: 科学家、大教授;北大、清华的毕业生!这对吗?”田文江说,家长和教育界在教育实践中有严重的偏向,子女教育是在用体育上“训练专业运动员”的方式搞“全 民健身运动”——即用“训练科学家”的方式培养“普通劳动者”,这样实践的后果是全体受教育者均受到 “运动伤害”。

所以,家长要树立多元的人才观。人人都可以培养成才,但不是同一类人才;“蕃茄树上长不出苹果”,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世界是由偏 才创造的,所以在人才培养上要应用反木桶理论,太多家长只知道在短板上强行钻,却不知道在长板上多下功夫,将孩子的特长挖出、因才施教。少部 分家长不承担责任,把

孩子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学校,自己当甩手掌柜,这也是误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在子女成长的不同时间所起作用的大小是不一样 的。

一个孩子的教育“只能是零售,不能批发”!

“木桶理论”是说,一个由许多长短不同的木块箍成的木桶,决定其容水量大小的并非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或全部木板长度的平均值,而是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理论是着名的管理学说,说的是一个企业的成就大小、高低,取决于木桶最短的那块板。要想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是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下工夫补齐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木桶理论对于有些学校的老师和家长,长期在有意或无意中普遍使用。他们的眼睛每时每刻都在紧紧盯着学生中“最短的那块板”,没完没了地指责学生这也不是,那也差,这不如张某,那不如李某等等。这样令人厌烦的唠叨在日复一日地打击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殊不知这犯了人才培养的大忌。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着名教育家王金战老师对木桶理论反其道而用之,强调特长论、强项论、鼓励或激励论。在他看来,学生身上最长的那块板,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于是就有了“优秀从强项开始”“优秀从特长开始”的格言。优秀教师的基本功是擅长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强项、长项。给学生以恰到好处的鼓励,是一个优秀老师必须拥有的能力。王老师对所谓“差生”有自己经典的看法,“差生”是怎样形成的?当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就成了“差生”。作为一名教师,王金战老师从来不承认有“差生”,只有暂时落后、有待提高的学生。他说,学习差的学生,在别人眼里常常是一差百差,很难看到他们的优点。他对“差生”的转变工作常常从尊重开始,因为“差生”心理负担最重,内心最自卑,他们是同龄人中最痛苦的学生。他对“差生”的转变往往从发现优点开始,因为老师的适时、适度表扬,会让这个学生热血沸腾,学习的心态会大为改观。一个学生看似平庸甚至落后,你一旦挖掘出他的特长,他就会更加自信,更富于进取心。我们许多老师和家长,违背教育规律,不管学生的兴趣和感受,自以为是地“逼着牛和马儿赛跑,逼着哑巴唱歌,要求瘸子跳舞”。其结果适得其反,两败俱伤。实践证明,王金战老师对木桶理论反其道而用之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笔者拜读过王金战老师的着作《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和其他读者感受相同,“像王金战一样当老师吧”的共鸣,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成为学生人生最优秀的教练,摒弃那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人性,不符合时代特性、社会特征的教育方法,为每一个学生铺就一条成才之路吧!

现今,老师仅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已经不够了。在王金战老师看来,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现代教育观念要求老师虽然只有一桶水,但要换来十桶水。老师首先是教练,教出比自己水平更高的学生才是好老师。老师就是要点燃学生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冲击力,让学生朝着成才的方向一直走下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出令自己敬仰的学生。其次老师的角色是导游,要引导学生,告诉学生前面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灵光闪烁,必然会享受到无限风光。再次是学生成果的欣赏者,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肯定、表扬、鼓励适当且恰当地送到学生身边,让学生感觉到被自己景仰的老师表扬是多么快乐,能够经常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进步。

王金战老师的教学理念深深地触动了笔者,使笔者倍感老师的责任重大,真正体会到栽

树要养根,育人要育心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将专业课讲得令人如痴如醉,同时还应是人生命运的导师、幼小心灵的守护神。在教学中如何体现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笔者学习、认识、理解、应用和体会的系列过程。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王老师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经验、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等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

心理学上的“心理定式”,就是用过去形成的经验来衡量新的事物。人们在认知人或事时,总是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知识、认识来判断,而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使人以一种已有的固定看法为根据去认知一个新的事物。

当然定势思维并不总是让人“上当”,它首先具有积极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按类型来记忆事物,判断事物。头脑里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同一类新的事物时,更加省力,更加容易,不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打破思维定势的事例

日本的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了不少办法,依然进展不大。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当时的董事长石坂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在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为浅色。这一建议引起了石坂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之内就卖出了几十万台。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在全世界,电扇就不再都是一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

此例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几个月之内就销售了几十万台。这一改变颜色的设想,效益竟如此巨大。而提出它,既不需要有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有丰富的商业经验,为什么东芝公司其他的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为什么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成千上万的电气公司,以前都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因为,自有电扇以来都是黑色的。虽然谁也没有规定过电扇必须是黑色的,而彼此仿效,代代相袭,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惯例、一种传统,似乎电扇都只能是黑色的,不是黑色的就不成其为电扇。这样的惯例、常规、传统,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思维定势。时间越长,这种定势对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束缚力就越强,要摆脱它的束缚也就越困难,越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东芝公司这位小职员提出的建议,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其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突破了“电扇只能漆成黑色”这一思维定势的束缚.

进行创新思考,必须警惕和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作用。无论是在创新思考的开始,还是在它的其他某个环节上,当我们的思考陷入了困境时,往往都有必要检查一下是否被某种思维定势捆住了手脚。

一个人的创新思考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势大都是不自觉的;而跳出一种思维定势,则常常都需要自觉地作出努力。

在亚利桑那新开的一家印第安珠宝店里,女老板为一批脱不了手的绿松石珠宝发愁。当时正是旅游旺季,她的绿松石虽然价廉物美,却总也卖不掉。最后,在去外地进货的前一天晚上,她气急败坏地写了一张纸条给售货员,“此盒内物件,价钱乘以二分之一”。她打算亏本也要卖了。几天之后,她从外地回来,发现那批珠宝果然卖光了。但令她惊讶的是,不是以一半的价钱,而是以两倍的价钱卖掉的,因为售货员没有看清她写的字,以为“二分之一”是“二”。许多顾客都有这样的心理,认为价钱高的东西是好的,价钱低的东西是差的。顾客也许对这些宝石并不了解,而盲目地相信价钱高的东西质量就高,而顾客也许正想买的就是高档货呢,所以宝石成功地卖了出去。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

1、张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大部分人终其一生只运用了大脑想象区大约15%的空间,开发这个空间应该从想象开始。

2、培养发散性思维

一个问题假如存在着不止一种答案,通过思维的向外发散,找出更多妥帖的创造性答案。当我们思考砖头有多少用途的时候,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可以给出我们如此多的答案:建筑房屋、铺路、刹住停靠在斜坡的车辆、砸东西、压纸、垫高、防卫的武器……

3、发展直觉思维

篇3: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

曾经有过这样的趣闻。有位作家, 每天早上要在同一条道上散步。一天又一天, 老是不变地走着同一条路。有一回碰到道路施工, 走不通了, 只好由原路折回, 转弯的地方有一道矮树篱, 盛开着美丽的蔷薇。“嘿!多美的花!这是谁的家呢?”一面想一面走, 不一会又在路角发现一家纸烟店, 无意中看见, 店里有位美丽的姑娘。

“附近竟有家这样的纸烟店, 有位这么美的姑娘!今后我要到这儿来买香烟。”边走边想, 忽然回头一望, 怎么?还是一向见惯了的那家店子, 坐在里面的也是那位常见的半老徐娘。真奇怪!从这条路上往回走, 刚才觉得那么美丽的蔷薇树篱, 竟是毫不足奇的东西。

打破定式须突破。事实正是这样, 人们有时偶然打破惯常的行动方式和思维方式, 采取一种反常态的方式去行动去思考, 常常能得到意外新颖的主意和办法。

二、怎样打破思维定式

1. 再细想一想

南极生活需用的能源是石油, 为了预防发生火灾, 石油分装在许多鼓形圆桶里, 分散保存。负责供电的队员, 每天要滚来一桶石油供柴油发电机使用。可是气候越来越冷, 石油桶全都冻住了没法滚动, 只好每天早上全体动员来拉, 事情十分难办。

正当大家吃力地拉着油桶时, 有人无意地说:“每天早上要来拉油桶。仔细一想, 我们要的并不是桶而是石油, 单把石油运去不就行了吗?”

于是大家动脑筋, 拿冰制成管道, 用虹吸法运送石油。

广播台播送的节目, 是用电脑预先安排好, 自动进行的。如果出现了当地或别地的重大复杂情况需要转换节目时, 就靠预先准备的中继器临时发出各种信号, 把它送入电脑回路中进行处理。可是以前中继器常出故障, 放出不对头的节目, 成了技术部门一个最头痛的问题。

于是, 大家都来动脑筋想办法排除中继器的故障。磨光接点啦, 反复试验啦, 力求使它作用准确。可是, 故障仍然时时发生。

这时, 有人试着用耳机收听中继器放出的信号究竟是什么。一听, 这不正是耳朵可以听出的声音吗?这一下子省悟地说:“对电脑回路起作用的不是中继器, 而是中继器发出的声音, 我们主要是把这声音送出去就行了。”大家按这主意把信号录下来, 送入电脑, 果然电脑工作得很正常。从此, 就利用录音磁带进行控制, 把故障完全排除了。

2. 反过来试试, 变换顺序试试

“逆行思维”或“逆转的创造性思维”这类术语已变成了流行语。其实, 把事物反过来看, 把原顺序变换一下来看, 由此解决了问题, 产生了新的创造发明。这样的事情,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

俗话中也有“推着不行就拉着”“大家常走的地方, 背后也有路可走”。如果在思考问题时, 思路卡了壳, 就应改变想法, “有什么反着可走没有?”“把原来的顺序变换一下如何?”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 可以成为创造的有力武器。

即使思路并没有卡壳, 也要经常把事物反过来想想。这样做, 常常能搞出别人意想不到的好发明。例如, 吸烟常用的打火机, 当大家都在争着制造高档货, 尽量往打火机上添加新花样新价值的时候, 有人却朝相反的方向考虑, 尽量把打火机上可以去掉的东西都去掉, 拼命往廉价方面打主意。结果, 制出了一种用完就丢的塑料壳廉价打火机。

3. 冲突中受益

两种相反的想法激烈冲突, 从中产生出新的思想方案和新的解决办法, 这样的事情很多。

一个文字编辑, 一个美术工作者, 两人对事物看法、思考方式等各方面都是颇不相同的。如果再碰上两个人的性格也不合, 那谈话就会相当别扭, 有时会出现一方尽说、一方全不开口的场面。

这么过了一个小时, 当天就算完了。到第二天再来会谈一小时。就这样, 让这一对伙伴每天一个小时继续讨论下去。

这一来, 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比方说;第一天讨论时有一方全没开口, 另一方想了一晚就会说:“好的, 明天得让那家伙开开口啦。”于是, 想好了许多刺激材料准备挑动对方开口。可是第二天一碰面, 对方仍然表示没兴趣。于是, 这一方又想:“好吧, 明天再来。”就这样一天天拖下去。

终于健谈者从对方的沉默, 沉默者从对方的健谈中相互受到刺激和启发, 双方的内蕴潜力次第增高, 最后总有一方会突然迸出思想火花, 产生出好的新方案来。

篇4:打破思维定式 演绎有效课堂

[关键词]组文训练 定式思维 习作 创意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2-006

看到一个真实的作文案例:一个男生在一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题目是《记一次难忘的旅游》,并且评委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有创意、想象力丰富等。从此以后,这个孩子便把这篇文章当做万金油,不论什么题材的文章一律以这篇获奖文章直接套入。如,写“我的妈妈”,他便写《妈妈带我去旅游》;写一件难忘的事,他的题目是《一次难忘的旅游》;写童年趣事,他还是这篇《记一次旅游》。应该说,这个案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对不是一个个例,多数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都有一文多用的现象。

除了一文多用,学生套用的作文模式还有很多:写一棵树、一朵花、一条小河,他们一律采用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写一个人,一律先是外貌描写,接着来两个事例;写助人为乐,必有扶老人过马路。这样, 一是文章有条理,不会跑题;二是达到教师要求的字数,这是“王道”。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庸常居多,少见创意。

鉴于此,笔者的尝试进行了“组文”训练,初见成效。

所谓“组文”训练,指的是相对于平时零散的习作练习,转换为一个时期内以一个话题来进行一组文章的训练。这样的习作练习针对一个话题或铺展开去,或深入开来,形式丰富,面广量大,极大地拓展了学生认识的广度与深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近几年,在“美丽中国”的号召下,各地的美化工作的日见成效,人们都生活在花香鸟语、绿树成荫的美好环境下。为此,笔者便设计了“身边的植物”组文训练,通过几个阶段,进行了系列习作之旅。

第一个阶段:以“外形”为主题,描写常见的、自己认识的植物。要求:描写的植物的不能重复。

第一阶段应该是学生的拿手戏,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描写植物的方法,描写了一系列常见的植物:学校里高大的法国梧桐、公园里的月季、护城河边的柳树、家里养的吊兰……有按照四季描写外形的,有分花开的形态描写花开姿势的。刚开始的几天,学生乐此不疲,今天杨树,明天柳树,后天洋槐树;写法大致相同,倒也没有什么难处。再过几天,有一个学生发声了:“老师,自己认识的植物都写完了,每天都写这些东西有什么意思啊?大同小异的。”别的学生也都纷纷附和。

嘿,等的就是这句话!一看时机成熟,笔者趁热打铁:“请同学们小组内交流这一阶段写的文章,然后说说感受。”学生的表达果然不出意外:“老师,我们阅读了小组每一位同学的文章,发现大家写的都差不多呀!”“我们小组有五位同学写法国梧桐树,都是按照四季的变化来写的。”“是啊,常见的植物,一成不变的写作方法,不大同小异才怪呢!”笔者总结道:“看来同学们也发现自己习作的弊端了,不简单!那我们就从‘变化开始吧。”

第二阶段:以“变化”为主题,描写自己常见的植物。宗旨:尽量让自己的发现与众不同。

“再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一切最细微的事物。”诚如加里宁所说,孩子的眼光是精细的、敏锐的。有了第一阶段的铺垫,学生第二阶段的视角有了明显的不同。

一个学生这样描写了石榴树:

别看它远远看上去是一堆干枯的树枝,当你走近它,细细观察才会发现,它的小叶苞已经长满一树了。那叶苞的颜色是深红色的,形状像熊熊燃烧的火炬。这情景可是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

一个学生把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相结合: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这句话我背得可熟了,现在,才真正理解它的意思。我发现柳枝变青了,柳芽一个个冒了出来,有的芽苞已经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叶片。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气还这么冷,柳树怎么就会发芽呢!回家我一问妈妈,才知道现在已经是六九了,该“河边看柳”了。

……

叶黎明教授指出:把内容的缺乏仅仅归因为“物”的缺乏,其实质是忽视了从“物”到“意”的“化”的过程。无“物”必然无“意”,但是,有“物”却未必有“意”,没有关键的“化”的环节,生活再丰富,认识也未必丰富。而组文训练中学生对第一阶段文章千篇一律的感知以及第二阶段写出“变化”的观察和引导,恰恰是从“物”到“意”的“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内在变化的过程。

在小组交流第二阶段成果的时候,看到的是学生专注的脸庞,听见的只有学生沙沙地翻书声。不同的发现、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之中。这样,他们不仅有了灵感和思维的碰撞,更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植物世界。

新课标告诉我们: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资料。在第二阶段学生观察发现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向植物系列的纵深处推进。

第三阶段:以“认识过程”为主题,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己不认识的植物。认识途径:自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应该由封闭走向开放,不应把师生禁锢在教室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些是新课程强调的理念。但是在制度化生存背景和应试教育机制之下,学生终日在校园和家庭的两点一线之间穿梭,知识面和视野相对狭窄,城市学生到农村去,把小麦认作韭菜的比比皆是。而大多数学生甚至对眼前熟悉的事物视而不见。笔者曾经带学生到公园去,一些常见的树种,如女贞、银杏、楝子树等,班上超过百人之九十的学生竟然叫不出名字。因此,第三阶段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途径进行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阅读他们第三阶段的“植物系列”文章 ,感受到他们认识的途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小魏同学认识栾树的过程一波三折:

在我们小区门口,有一排高大的树木。每到秋天,都会绽开满树像杨桃的果实一样的花朵,有的是桃红,有深红。艳丽的色彩把整条街装扮得非常美丽。

这么美丽的树,它叫什么名字呢?

我问妈妈,妈妈说:“大街上有这么多树呢,我又不是植物学家,怎么会认识呢?”唉,女人家果然头发长见识短。

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位戴眼镜的叔叔,心想:戴眼镜的人都有学问,问问这位叔叔吧!可是这位叔叔抬头看了看树,摇摇头,一言不发地走了。

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我忽然一拍脑瓜,有问题,找百度呀!

可是,打开电脑,问题又来了,我不知道树的名字,应该输入什么关键字呢?思考了一会,“病急乱投医”,我随便打上了几个字:一种树,开的花像杨桃。然后,猛地一敲回车键,我的眼睛紧紧地盯住电脑,条目出来了!竟然有答案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网页,一幅和我们小区旁的树木一样的图片一下子出现在我眼前!

它的名字叫栾树,哈哈,我终于认识你了!

百度真是太给力了。

小葛同学以“海棠”为主题,通过观察、比较、走访、问询、网络等多种形式,向我们介绍了垂丝海棠、贴梗海棠、西府海棠等本地常见的海棠花。在文中,他用照片加文字的方式介绍了海棠花,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每一个学生,每一篇文章,每一次介绍,都是那样的真实,都是那样的鲜活,都是那样的独特!

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探索,笔者相信,即使没有第四或者第五阶段的再深入练习,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文章,思维的深度、广度在不经意之间便会有新的拓展。

初战告捷,我们的“组文”训练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以“大沙河”为主题,引导学生从大沙河沧桑的历史到现在的繁荣,从大沙河的清清河水到逮鱼摸虾,从两岸的如画美景到人们的幸福生活,进行观察、感受、体验,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黄河故道的全景图。

以“丰县名人”为主题,从一代帝王刘邦到太子少保李卫,从道教鼻祖张道陵到到清朝状元李蟠,从博学鸿儒蒋天枢到工程院士袁士义……学生在写名人、学名人,名人也在熏陶和感染着他们。

……

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视野宽了,谈吐自如了,下笔也如有神助了。

著名教育家齐佛说过: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造。“组文”训练只是习作教学中一个小小的新的设计,学生便会把他们作文的新意淋漓尽致地展示给我们。

篇5:打破思维定式的例子与方法

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来,向父亲报告幼儿园中的新闻,并告诉父亲,他有一个重大发现。“什么发现?”父亲漫不经心地问。“苹果里藏着一颗小星星。”父亲瞪大眼睛:怎么会呢?儿子拿出一个苹果,拿起水果刀,郑重其事地向父亲展示他的发现。他费力地切开了苹果,但孩子不是从茎部竖着切下来,而是横向拦腰切了下去。儿子把切开的苹果放在父亲面前:“爸爸,你看,漂亮的星星。”

上一篇:乡镇总体规划任务书下一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思想品德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