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志愿者群规

2024-07-12

青年志愿者群规(精选11篇)

篇1:青年志愿者群规

青年志愿者群规

首先,欢迎各位爱心人士加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在此欢迎大家的到来,但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希望各位先阅读本群的群规。

群名片的修改:

群管理职务+姓名+班级

为管理的名片格式,从事的职业+姓名+班级

为群众的名片格式,谢谢配合。

群成员管理章程如下:

①、本群禁止散布谣言,禁止讨论政治与反政府言论或诽谤诋毁国家。

②、严禁发布未经考证的信息或者链接,本群平台只可以发布本协会经过严密核实的救助链接或活动内容,其他一切外界的都不允许发布。违者一次警告,二次直接贴飞机票

③、本群禁止发广告、推广产品、二维码等一切商业行为,有要赞助的单位和个人可与产业部联系

④、本群禁止投票、外挂、刷屏等广告。违者一次警告,二次坐火车回家。

⑤、本群禁止发一切关于色情的视频和图片,严禁有淫秽、挑逗等语言,违者直接踢。

⑥、本群严禁一切金钱往来,后果自负。情节轻者由协会管理协调,严重者交由公安机关处理。

⑦、本群成员介绍新人加入平台需要保证新人人品,需说明本群为公益救助群,本人认可后方可加入。

⑧、本群成员只可发表正能量言论,不可以说脏话、骂人更不可以吵架或发泄情绪。情节轻者由协会管理协调,严重者交由团委老师处理并踢出分会。

⑨、本群成员以打字为主,尽可能的不要发图片、语音和小视频,由于成员队伍庞大会给大部分人带来不便。

⑩、本群定期会举行聚会,报名参加者所产生的一切费用都AA制,严禁杜绝一人承担,当场现金或红包结算,不可拖欠。

11、学生上课期间禁止聊天,违反且多次警告不服从管理者,提出本群!

12、不服从管理,恶语伤人,挑衅,辱骂管理人员,聊天过程中有不文明用语现象,管理员有权进行警告以及踢群处理!

13、如群内发生争吵,是个人问题的 请私下处理,或找管理、群主协调。

14、此群规是建群以来第一次修改,此后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问题做添加和完善群规。望大家在满满正能量的团队里生活

篇2:青年志愿者群规

我想正真支撑我们建立这个群的,应该是我们都在寻找热爱生活的同类。我们希望这能成为一个网络与现实互动的平台,在这里大家都能卸下面具,做一回真实的自己。当我们不得不面对浮躁的社会,不得不面对这个有点乱的圈子,不得不面对自己的时候,总会有此茫然,但是生活总还是要继续,吃饱喝足,打完飞机、约完炮,大家不妨找个地方一起谈谈心事、开开玩笑,一起运动、郊游,游戏什么的。大家总说圈子里都是玩玩而已,我想说即使是玩玩也要玩的健康,玩的精彩。

群里的常规活动为骑行、打羽毛球、唱歌等,陆续还会组织桌游,密室、户外登山,郊游,爱心公益等各种好玩并健康的活动。

活动的组织经验会在日后的活动中积累,也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活动的费用原则上是AA,以后可能会逐步建立活动基金,当然非常欢迎各位土豪群友鼎力相助,哈哈!群规:

一、如果你被踢了那估计是做了下面这些事

1、总是做潜水运动(就先按15天算吧)或者总不参加活动(先按1个月以上吧);

2、恶意骂人、人身攻击、捣乱不爱国;

3、公开约炮,发腾讯不允许发的图片;

4、向外散布其他成员信息;

5、未经同意发布广告,发布病毒;

6、活动中严重违规

二、如果你在群里我们希望你能够

1、与各位群友相互尊重,共同维护群内秩序;

2、积极聊天、想点子,爆照片,积极参加群活动;

3、互相监督,互相帮助;

4、你可以娘,但是在群里不能故意娘哦

三、如果你是群主或者管理员

1、了解新人并让新人了解本群,保证每一个群友的质量;

2、积极化解成员间的矛盾;

3、发布公告、组织聚会、论坛总结、整理照片、公开账目,管理好群友财物。

篇3:青年志愿者群规

一、青年志愿者培训模式设计构想

(1) 志愿者特点分析:

青年志愿者理解能力较强、学习目标明确、主动性和自控能力强, 大都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

(2) 志愿者国际礼仪培训设计:

根据青年志愿者的特点、需求和知识结构, 构建新培训模式——学导式培训法。让青年志愿者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自学活动, 指导青年志愿者浏览查询信息、下载文件、在线交流、进行实时交互培训。专家进行在线网络培训, 提供培训大纲、参考书目、影视作品、电子教案等资源, 为志愿者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网络环境。

二、志愿者培训创新架构及实施策略

学导式培训理念是“以志愿者为主体、以指导专家为主导、以资源为核心”, 通过指导专家的专业辅导,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 充分利用当代教学的多媒体资源, 通过自我学习或者是共同创建学习小组来共同学习。其基本特点是:学习之前有专家的引导, 且引导贯穿于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的始终。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关键步骤是学导式培训的基本方法。

(1) 让志愿者充分自学。

志愿者自主学习的关键是转变传统观念, 从知识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主动构建者, 在指导专家的指导下通过查阅了解培训知识结构、资源、重点及自学思路方法。小组协作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实现某一学习目标而组建小组共同学习, 在指导专家专业的引导和组织下开展各个小组进行的讨论与学习。其主要是围绕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采取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与交流, 让学习者处于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主题情境中, 围绕目标 (由指导专家设计) 进行集体讨论, 形成对目标的共识, 然后由各小组之间的配合协作来解决情境中的各种现实问题。这不但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强化, 还提高了个体和集体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培养了当代青年志愿者分析和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了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指导专家解疑。

指导专家解疑即指导专家与青年志愿者进行即时面对面交流或非即时的面对面交流, 解决志愿者在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的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当代青年志愿者的学习活动进行深入的引导, 给予正确的方向。在这一重要的环节中, 指导专家的角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转变, 已经从纯粹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转变为当代青年志愿者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帮助者和引导者, 小组之间共同学习的重要指挥官和各方面的协调者。

(3) 指导专家进行精讲。

所谓精讲, 就是指导专家通过网络在线讨论、电子邮件、现代化聊天工具等手段去讲解志愿者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通性问题。指导专家要从传统培训模式中解放出来, 由传统的“教授”转变为“导向”, 学习方法的介绍和指导是重心, 逐渐引导青年志愿者及时准确地找到难点问题的解决方式和重点问题的掌握方法

(4) 鼓励青年志愿者独立、个性化演练。

集中演练时, 首先让青年志愿者及时独立复习, 每堂课鼓励志愿者写一些心得体会或对培训的评价与建议, 使指导专家下一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 要每一个志愿者进行自由小结和自我管理, 使知识体系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小组模拟真实演练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思考、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处理危机情况和突发情况的能力得到强化。通过这种终结性评价可以检验青年志愿者对知识掌握和了解情况, 衡量青年志愿者的理论应用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摘要:学导式创新模式是黑龙江省学者首创的开发学习者心理潜能与五元智能的人才心理学理论。我们尝试将学导式应用于中国志愿者素质培训工作中, 并对培训模式进行简介。

篇4:海外青年志愿者的步伐

第一阶段:初期探索

(2002年~2005年)

2003年,团中央出台《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简介》,对其主管部门、招募方式、招募条件、服务领域等进行了初步界定。这是中国志愿者走出国门的初次尝试,得到了商务部等有关部委的积极支持与协助。

志愿者派遣计划主要由地方团委及各级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承办,采取“一对一”的模式,即集中在一省(市、自治区)范围内招募对象国所需要领域的志愿者。志愿者要求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符合服务对象国提出的具体服务领域要求。选拔程序包括笔试、面试、健康检查等,获选志愿者前往对象国前参加由团中央组织的为期一周的相关培训,包括语言培训、风俗培训、技能培训、自护教育培训、外交培训及团队培训。

志愿者在海外服务期间,主要由服务对象国的政府部门、青年组织等负责日常管理与联络。志愿者不拿服务对象国任何报酬,团中央为志愿者提供每人每月200美元的津贴,初期资金主要由团中央自筹(如企业捐助)。

第二阶段:规模派遣

(2005年~2009年)

2005年至2009年是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规模发展的时期。2004年底,商务部颁布了《援外青年志愿者选派和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2005年团中央会同商务部将海外志愿者服务计划纳入国家援外工作范围;在2006年11月中非论坛北京峰会上,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中国政府决定三年内派遣300名志愿者赴非洲国家开展医疗、农业、体育和汉语教学等领域的服务,以支持非洲经济文化建设,加强中非友好关系。截至2009年底,中国政府成功兑现三年派遣300名志愿者的承诺。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达到阶段性高峰。

首先,服务区域迅速扩展,志愿者人数显著增加。从初期尝试阶段派往东南亚三国(老挝、泰国、缅甸)扩展到派往非洲15国及拉美国家圭亚那。在初期探索阶段,出于体制和经验等原因,团中央发起海外服务计划的选点是离中国较近、体制与中国相仿的几个东南亚国家。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影响力的提升,在得到商务部大力支持、又正好赶上中非合作论坛召开的机遇,海外服务计划在非洲迅速扩展。志愿者人数由前一阶段四年四批次63名增加到该阶段四年27批次405名。

其次,志愿者服务领域有了新的拓展。项目发起之初,团中央等部门把海外志愿者计划的服务领域主要划分为文化教育服务、科技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三个方面。在商务部颁布《暂行办法》后,服务领域的定位有了新的内容:援外青年志愿者除了从事教育、医疗卫生等服务外,还要提供其他有益于对象国公益事业发展的服务。这个定位很宽泛,但恰恰说明项目的成熟发展:中国派遣海外志愿者不仅仅只是提供我们传统的、拥有丰富经验、能上得了台面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服务,任何有助于对象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志愿者工作,只要对象国有需求,只要中国能够提供,就可以派遣志愿者。

同时,海外服务计划的组织管理更为规范化。而在经费方面,明确提出开始利用国家援外资金;志愿者补贴从200美元调增到300美元。团中央在项目发起之初,项目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援助。海外服务计划纳入援助工作范围后,得到商务部援外资金的支持。海外志愿者项目获得了稳定的经费拨款,促进了项目的健康发展。

第三阶段:反思沉淀

(2010年~2013年)

完成“向非洲派遣300名青年志愿者”的承诺后,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进入了一个转折点。2009年《第四届中非合作论坛-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至2012年)》没有再提到关于派遣志愿者的计划。2012年中非合作论坛第五次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政府承诺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服务领域主要侧重于社区建设与公益领域。事实上,2010年、2011年和2012年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的派出人数有所减少,分别为41人、28人、60人。这一阶段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派出人数上,国家政策和报道宣传等也反映出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正处于反思沉淀阶段。

与这种沉淀相呼应的是政府对援外工作的全面总结和学术界对该计划的关注增加。政府在反思,学界也在反思。在反思的氛围下,2011年2月,商务部会同外交部、财政部等将对外援助部际联系机制升级为部际协调机制。2012年又将部际协调机制的单位扩充到了33家。这是政府反思与不断推进的结果。

目前,我国对外援助管理涉及商务部、外交部、财政部等20多个中央部委和机构,以及地方省市商务部门、驻外使领馆等,体系庞大繁杂,尚未形成对外援助的网络化管理,对外援助协调机制效率不高,确实有待完善。

中国派遣海外青年志愿者的三个特点

首先,志愿者派遣根据国家政策倾向有明显的起落升跌。在纳入援外体系、上升为国家战略意志(如中非合作论坛“300援非志愿者”)时,志愿者体系开始规范,资金得到稳定支持,派遣人数及服务领域得到扩展。这说明志愿者体系与国家援外政治性举措保持一致,受到传统援外思维的影响,仍是领导人推动型的被动发展,国内成熟稳定的公民社会型志愿体系还没有真正展开。

其次,志愿者派遣以与服务对象国的官方合作为主要路径,派遣持续性主要基于对象国的需求与国内现有资源,实现接力派遣的国家较为集中。在现在的人才库中,中文、英文及体育的教学人才最为充沛,有关计算机及农业科技的人才较为缺乏,医疗方向的志愿者也较少,为了满足对方的要求,常常需要花大力气找寻合适的志愿者。

最后,志愿者派遣实行“多部管理制”,由多部门共同协商决定,团中央、外交部、商务部、财政部都参与其中,商务部最后统筹管理。其中,援外体系60年的经验为援外志愿者提供了大的政策背景,团中央依靠青年培养体系为志愿者选拔输送人才,外交部负责与对象国进行接触并对志愿者进行在地管理,财政部为志愿者提供援外资金支持。这种派遣机制需要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才能更好地保证项目的有效有序运行。由部际联络机制到部际协调机制的转变反映了志愿者派遣在“多部管理”下的实际需要,但部门协调机制效率低下,需要更高层次的协调。

篇5:微信群规

1.不在群里发与幼儿无关的信息,比如广告、链接等; 2.做微商的家长或者是其他有关微商的信息不在家园群中发送 3.微信家园群仅用于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与孩子相关的事情,当老师发送通知时,希望家长们要回复;

4.家园群的开设是为了让家长们更快的收到孩子们在园时活动的照片或者视频,是传播幼儿正能量的;

5.请每位成员维护好家园群的规则,若有关于孩子的任何问题请直接私聊或者打电话给班级老师,不要打扰其他成员。

6.请家长选择在中午13点至14点之间和下午16点半至18点和老师联系,因为老师在工作期间要照顾幼儿没有时间给家长回复信息,其余时间则是老师的私人休息时间;

篇6:群规及注意事项

建群容易守群难,群友聊天畅所言。说笑嬉闹别生气,见面招呼礼在前。心平气和聊闲事,切莫骄横出狂言。若打招呼友不语,宽容理解在心间。人人都有烦心事,莫撒恶气群里边。群内之事群里知,不得随意向外传。上线空闲欢迎你,走私私聊也坦然。

聊天内容要健康,涉及政治莫乱谈。

黄色图片杜绝发,传销广告请外边。

多来分享多交流,切莫长做潜水员。

进群需尊重群里每一位女性,如发现有群内女性投诉,情节轻微、初犯者一次口头警告。情节严重者将被提出本群,请各位注意自己的语言,谢谢合作。

群内马甲格式 “♂”此为男,“♀”此为女 列如:♂-地区-网名

篇7: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建构

一、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构成及功能

机制,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规律。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主要由青年志愿者的期望和激励措施两个部分组成。该机制的功能体现在这两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上。首先, 我们要了解青年对志愿活动的期望有哪些;其次, 根据这些期望值, 提出相关的激励措施;最后,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来满足青年期望, 最终实现青年志愿活动的参与。

二、我国青年志愿者的期望需求

青年志愿者的需求主要包括: (1) 安全需求。青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 希望确定自己服务的对象是一个可信的机构; (2) 求知需求。在志愿服务中, 青年志愿者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能获得社会履历, 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3) 认可需求。青年在志愿服务活动中, 常常希望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4) 归属需求。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时, 自己会融入一个团队, 在团队中, 就像在家一样, 有人互相牵挂照应着。所以此需求对团队的打造提出了要求; (5) 奉献需求。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 深深地体会到国家、社会、家庭对自己的帮助, 他们心中有着极强的感恩心理。通过志愿活动, 他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社会。

三、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1. 志愿者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志愿服务的法制建设非常不健全, 严重影响和限制着志愿服务的顺利进行。国家没有统一的制度, 各地方就形成了各自的民间机构条例。这样的规定有效地促进了地方志愿服务的发展, 但从大方向看, 志愿服务在国际合作中就很难协调各地方的条例设定。此外, 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省市出台了相关条例, 在其他省市的志愿服务中, 当意外事故发生时很难保障志愿者的各方面权益。导致问题发生后很难处理, 造成青年没有意愿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2. 志愿者培训专业性不足

很多青年志愿者都是非常热心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 所以这对组织的培训提出了要求。但很多组织对专业培训并不重视, 只重视其态度等基本素质。导致整个志愿服务流于形式, 而没有实质的效益。这样的结果对志愿者来说是消极的, 因为自己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这样的结果对于机构来说同样是消极的, 因为没有实现效益。

3. 志愿者活动资金匮乏

我国的志愿服务资金大多源于政府。因为社会上的志愿组织还未能建立公共的信任度, 很难通过募捐筹集资金。资金的缺乏导致志愿服务得不到基本的物资保障, 志愿服务活动很难吸引和留住有志青年, 组织难以得到发展。

4. 志愿者服务领域狭窄

我国青年的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基本上局限于校内或社区, 很少向社会层次伸展。此外, 向社会层次发展的志愿活动的内容又比较固定, 没有创新。

四、我国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激励措施提出

1. 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内部激励措施

(1) 价值实现激励。价值的体现方式是适应了主体的需求, 主体需求越大越突显其价值。青年志愿者的价值实现体现在其对社会的贡献, 即得到社会对其志愿活动的认可。青年志愿者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最重要的是, 我们要让青年志愿者领会到他们的价值然后才能实现这些价值。青年志愿者志愿活动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中国青年不太清楚明白的, 但他们知道其中的文化价值。所以, 价值实现激励在深化其文化价值的同时, 要强调其中的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方面, 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动能够缓解社会上存在的部分问题, 使得国家社会稳定发展。虽说志愿服务看似力量单薄, 但中国的众青年都投入社会公益活动之中时, 将会是一个力量无穷的巨型组织群体。经济价值方面, 由于志愿服务属于非盈利性行为, 青年志愿者的志愿活动能给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利润。据统计, 自1993年以来, 全国累计已有超过1亿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 累计创造120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另外, 青年志愿者的行动传播着我国优秀传统美德文化。他们不只是作为个人而存在, 他们的行为在给整个社会注入正能量, 呼唤着人心底最初的真、善、美。他们走过的地方, 人们会因此而拾起偶尔遗忘的美德;他们留下的, 有时候是汗水, 有时候是温暖, 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此时, 青年志愿者就是中华美德文化的载体, 无形中在社会里弥散, 让好的品质得到传承。

(2) 个体发展激励。青年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并非完全利他, 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己的成分在里面。他们也同样希望在帮助他人的同时, 使自己的技能得到提高, 以帮助自己在以后进入社会工作时能更自如地应对面临的问题。首先, 要鼓励青年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该活动的性质、类型可以尽量贴合青年所学习的专业或技能。如此, 青年会将此看成一个学习完善自我技能的过程, 他们就会非常珍惜并好好把握这类机会, 甚至会努力争取类似机会, 尽力将其做到最好。另外, 就业是每个成熟的社会个体需要面临的大事件。当志愿服务与就业方向挂钩时, 青年志愿者出于利益化的动机, 也将非常愿意参与。

(3) 情感交流激励。人是社会性的动物, 情感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志愿活动中情感的传递是通过沟通交流来实现的。这里的沟通就涉及组织内部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组织与社会人员之间的沟通。要通过情感交流激励的方法来促进青年参与志愿活动, 则志愿活动组织内部首先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相处环境:成员之间带着共同的目标, 互相理解、支持和帮助。除了内部关系融洽外, 还要与外界处理好关系。总之, 在志愿服务中, 让每一个成员感受到快乐温暖的主观体验, 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团体中有一种被认可感和归属感, 最终从情感上征服青年志愿者。

2. 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外部激励措施

(1) 物质保障激励。首先, 以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基本物质基础和基本服务补贴, 是志愿服务顺利开展的前提。志愿服务组织内部没有经济的直接来源, 所以应向外筹资。志愿组织虽然属于非盈利性组织, 但为了其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寻求政府拨款、企业单位赞助和捐赠等形式筹款, 同时也可为社会提供部分有偿服务, 这些盈利最终归组织所有。除了筹款, 管理资金也是非常关键的, 组织可以实行资产透明化管理, 大家共同监管, 给志愿组织提供健全的资金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度联系紧密, 国家也支持则其发展迅速。所以, 政府应该在此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 具体的表现为物资和精神上的共同支持。国家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志愿者工作开展起来也会顺利得多。其次是完善的法制保障。目前, 我国还未对志愿者活动建立一个完整的法规。志愿者非常希望能在志愿参与中享有法律给予的权利, 如人身保障的权利、物质保障权利等。在法律的监控下, 志愿活动的开展就有了最权威的保障, 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此举将促进青年志愿者活动数量的急速增长。

(2) 科学管理激励。有些青年并不是不愿意去参与志愿服务, 而是不知道如何做, 怕在大家面前出丑。开展志愿者培训就可以帮助这些青年抛开这些顾虑, 同时也能提高志愿者团队志愿服务的整体效率。课程包括基础理论和技巧学习两方面。基础理论即关于志愿服务的工作性质、内容、对象和流程等知识。技巧学习则是重点, 包括人际沟通技巧、专业技能训练、管理能力训练等。人际沟通是任何社会性活动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 专业技能训练是在志愿活动中要做的中心内容训练, 管理能力则是整个活动中处理事情的一种统筹能力培养。志愿者培训的核心是务实——即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年志愿者的相关技能。志愿者培训课程旨在给志愿者指导方向, 为志愿活动高效顺利的完成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志愿者培训课程的实效性是吸引青年志愿者非常关键的因素。另外, 可建立志愿者中介系统, 这个系统可通过网络来进行, 如建立相关的网站, 网站与社会各层次间建立紧密的联系, 形成一个巨型的网络, 为青年志愿服务提供丰富的选择。当选择多样化后, 青年志愿者们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活动。

(3) 宣扬文化激励。在社会中树立典型模范的人物, 就像一面镜子, 有利于大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坐标。因为得到社会公认的人物才会被宣传, 所以青年通常会以其为自己的榜样, 向他看齐, 一步一步走进青年志愿者团队。此外, 当整个社会处处都有对模范志愿者的宣传时, 社会大众也会开始关注青年志愿者行动。由此一来, 青年志愿者行动就能建立良好的民众基础。另外, 创办刊物也是宣传的一种方式, 刊物将志愿行为文字化、图片化, 更富有渲染力, 以杂志的途径宣传, 也会让事实更有说服力。青年是阅读刊物的一个大群体, 志愿者刊物能有效鼓动青年参与志愿活动。当然, 要让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公众认可的活动, 则志愿团队应设法建立一个专属的品牌。首先, 要坚持不懈地做宣传工作, 如在各类公众广告栏贴广告、建立网站、在大型公众场所做宣讲等。宣传的目的是让大家接触并逐渐了解关于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相关事情。其次, 在各节日来临的时候, 定期为社会做一些志愿活动, 让社会群众开始关注到青年志愿者行动。此时, 青年就会非常乐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五、结语

志愿活动在青年的心中是一项神圣而且伟大的事业, 他们内心是非常愿意参与的。但由于一系列内在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导致志愿活动不能和理想中相照应, 形成落差。笔者认为在激励机制的提倡下, 落实相关要求, 我国青年志愿者定能将志愿组织壮大, 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伟大的贡献。

摘要:我国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是根据青年志愿者的期望采取相关激励措施, 最终满足青年志愿者期望以实现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运行过程。本文简要地说明了现行志愿者激励机制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了我国青年志愿者期望满足的激励措施。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期望满足

参考文献

[1]戴卫义, 闪茜菁.论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激励机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青年工作论坛) , 2003 (05) .

[2]刘家祥, 杨娟.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价值内涵[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2) .

[3]蔡宜旦, 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与动机的引导和激励[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1 (04) .

[4]孔伟红, 艾楚君.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调查与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4) .

篇8:青年志愿者郝廷东

4年前的一个决定,让郝廷东的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2011年7月,西藏正值雨季,昼夜温差较大。拿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怀着好奇与热情,郝廷东踏进了西藏山南地区的大地。作为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他参加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的西部计划,服务共青团西藏山南地区委员会青工青农部。

“志愿者们怀着不同的梦想来到西藏。当我们聚在一起,再谈起这些岁月,都感到这是青春年少时一段最珍贵的记忆。”郝廷东说。

从理科生到志愿者

深色秋衣配上牛仔裤,这是郝廷东在西藏秋冬白天时常见的配搭。经过近几年在西藏山南地区的紫外线“洗礼”后,他已经变得有点黝黑。

郝廷东今年29岁,作为正宗的“80后”,他笑称自己已不算年轻。

是什么原因,让郝廷东愿意来到西藏山南地区,过着与别人大不相同的生活?2011年,大四的郝延东面临选择业。郝延东说:“当时在一个公司实习,主要是编程的工作,跟人接触的机会很少,生活比较单调。”

郝延东工作了5个月左右,发现太枯燥了。后来,他得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有西部计划的志愿者项目,就报了名。2011年7月,郝廷东作为志愿者来到了西藏山南地区,期间担任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山南地区志愿者服务队团支部书记、队长。

郝廷东觉得,来到山南地区后,环境和他想象中很不一样。他说,在北京接受培训的时候,培训人员都跟他们介绍说要有心理准备。因为西藏的环境不像大城市那么优越,图片中看到的房子都是石头建造的。因此,志愿者们都做好了适应艰苦生活的准备。但是来了以后发现,其实没有那么糟。当地也有楼房等现代化设施,生活环境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助人实现梦想,升华自己人生

在郝廷东的眼里,山南较之拉萨少了一份喧闹,多了一些安静。新的工作岗位,新的社会环境,新的同事,一切都是陌生的,也是新鲜的。他被安排在团委业务最忙的科室,主要从事基层团建和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团建的工作与党建有些相似,首先要扩大组织覆盖,完善基层团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实现全地区团的工作重心逐步向乡镇,团的工作触手延伸到每个青年周围这一目标。青年就业创业方面,则主要是帮助全地区大学生寻找就业创业机会。

他认为,一开始大家对于创业的愿望并不是特别深。年轻人的思想都是外出务工、靠政府补贴或者考公务员等,而很多村民更是仅仅依靠虫草增收。但是随着创业人员的增加,他们的意识开始发生变化。现在,他们会尝试新的路径,例如积极引进良种黄牛,发展核桃、油桃种植业等,逐步拓宽了致富门路。

郝廷东觉得,帮助别人实现梦想,也是在升华自己的人生。这是他在当志愿者的过程中,感受最深的道理。

为爱留在西藏

结束了两年的志愿者生涯,大多数人都选择回到内地,但郝廷东却选择继续留在西藏山南。2013年8月,他考取国家公务员,分配在海拨4500米的西藏山南地区曲松县邱多江乡人民政府。当问到留下原因时,郝廷东说:“因为在山南的工作已经习惯了,并且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志愿者的经历使郝廷东在行政工作上入手很快。由于业务熟练,他被抽调到县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办公室从事文秘和协调工作,负责统筹活动开展情况,并及时向新闻媒体报送曲松县活动亮点。活动结束后,郝廷东被安排留在曲松县学习基层党建和组织工作。分配后半年的时间他先后3次深入全县5个乡镇21个行政村走访调研基层党建开展情况。

除了工作之外,现在郝延东的家庭也已落根在西藏。他说:“情感在这里了,也是不舍得离开的原因之一。”郝延东的妻子是西藏本地人,他们相识于志愿者服务的工作中。郝廷东说:“我们都觉得在年轻的时候,要留在这个有共同梦想的地方。”现在,他已是两个月大孩子的父亲了。

年轻人不要放弃梦想

郝延东在参加“西部计划”志愿活动和安家在西藏的过程中,并不都是一帆风顺。“家人觉得我付出同样的辛劳,在内地得到的报酬和人生经历都比西藏好,因此不理解我为什么要一直留在西藏。而且,当父母越来越老、身体不好的时候,我不能留在他们身边,所以还是有些内疚。曾经的朋友圈子也离我越来越远,一开始总有特别孤独的感觉。”

但慢慢适应西藏后,郝延东爱上了西藏的风土人情、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他认为,西藏生活节奏没那么快,不缺歌声,不缺舞蹈,而且人民都比较淳朴、热情。“譬如说,我想从县里到某个地区,但又没有交通工具,那在路上就可以搭个顺风车,很多人都愿意载的。”

西藏人民热情与友好深深地感动着郝廷东。“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们差不多要离开了。有几个小孩把几朵小野花送给了我和另外一个志愿者。当他们把花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觉得是特别淳朴的感情。我走出校门的时候就哭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的志愿者生涯值了!”郝廷东回忆道。

郝延东鼓励参加“西部计划”的大学生:“年轻人应该有梦想,并要用行动来证明。不管到西藏是怎样的心态,都可以把这里当成是施展才能的舞台。”

篇9:青年志愿者群规

1“爱心基金”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

“爱心基金”, 是由学院团委创办, 成员由愿意为贫困生提供帮助的学生和教师志愿者组成, 基金设有基金筹集部、发放部, 档案管理部和考核监督部, 并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基金的主要来源为全体志愿者的定期捐助, 同时也接受其他老师、学生的不定期捐助。同时利用志愿者捐助的教材以及各类学习资料, 设立了“爱心书屋”, 为贫困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资助对象为学院的全体贫困生, 发放形式主要为日常生活与特殊情况补助两种。自创建至今, 参加志愿者近千人, 共资助贫困生800余人次。

2“爱心基金”志愿活动的助贫效应

2.1 从物质上帮助贫困生减轻生活负担

很多贫困生,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 都有很大的生活负担, 为了帮助他们解决最基本的生活问题, 国家和学校都设有各种资助的措施, 但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 还有部分贫困生不能从这些资助中获得帮助, 而一些不定期的勤工助学也无法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而由青年志愿者成立的“爱心基金”, 对于所资助的贫困生, 除考虑其实际生活情况外, 没有更多的条件限制, 即可以帮助那些不符合国家、学校的资助条件的贫困生, 从而也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负担。在哈市停水期间, 基金就一次性发放饮用水补助6420元, 使214名贫困生顺利的度过了停水难关。

2.2 从精神上扶助贫困生摆脱精神负担

除了给予贫困生生活上的资助外, “爱心基金”的志愿者, 把帮助的重点放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困难、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精神上脱贫。

(1) 捐助行动, 让贫困生摆脱无助心理

部分贫困生, 尤其是新生, 由于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变化, 常常会产生孤立无助的心理, 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 自尊心又使他们不愿意主动求助, 如果这种无助的心理状态不能得到缓解, 往往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志愿者通过自身的捐助行动, 让贫困生感到, 他们并不是孤立无助的, 除了社会、学校的关心, 他们身边的每一名同学也在关注着他们, 使他们建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2) 互帮对子, 让贫困生消除孤僻行为

由于家庭贫困或居住偏僻, 和其他学生相比, 这些贫困生经常独来独往, 不愿与同学主动沟通, 一方面觉得和其他学生没有可以交流的话题, 另一方面是怕同学知道自己的情况后嘲笑自己。针对这样的现象, 志愿者都以团支部为单位, 在支部内成立互帮对子,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主动的走进贫困生中间, 同他们成为朋友, 使他们逐渐消除孤僻、不愿与他人接触的心理状态, 并逐步溶入到集体中间。同时, 通过结对子的活动, 也使志愿者们能够切实了解并体会到贫困生的心理世界, 为使贫困生摆脱精神负担并解决心理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树立典型, 让贫困生克服自卑情绪

不少来自农村、边远地区的贫困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入学后会出现学习起点低、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情况。感觉到知识面窄难以驾驭周围的环境, 从而导致很多贫困生都会产生自卑的情绪。面对这样的情况, 志愿者们通过树立贫困生自强不息的典型, 让贫困生认识到, 生活上的贫困有时反而会是人生前进的一种动力。学院有一名孤儿, 是“爱心基金”第一个资助的贫困生, 她凭借自身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 勤奋学习, 获得国家奖学金、省贫困助学奖学金以及学校的各类奖学金, 基本解决了生活和学习困难。同时, 她还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担任学年团总支的组织委员和新生的学生班主任, 获得过“校园十佳”、“最佳团干部”等荣誉称号。同时, 她也是“爱心基金”志愿者, 是学院全体学生学习的典型和榜样。

3“爱心基金”志愿活动的积极影响

作为以帮助贫困生为宗旨的这一志愿活动, 自成立以来, 在活动开展期间, 除了为贫困生生活解困、精神脱贫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成效外, 还在其他学生中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1 了解贫困生, 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在当今大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困难, 进入大学后, 失去了父母的管束, 在经济上的自主支配, 使一些学生养成了攀比消费的不良习惯。手机、电脑、电子词典等等已经成为了一些大学生的必备品, 穿比名牌、讲究饮食、过度浪费等现象屡见不鲜, 而在饮食日用方面的过度关注, 导致很多学生不思进取, 最终荒废了学业。而在与贫困生结对子志愿活动中, 在了解贫困生的实际生活中, 使他们感受到家庭贫困学生那种战胜困难、自强不惜的精神,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很多学生开始反思, 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的学生在递交的思想汇报中写到:与贫困生相比, 在物质上我比他们富有, 可这并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的, 而在精神上, 我们是贫困者。正是这样的思想触动, 使更多的学生加入了到志愿者活动。

3.2 走近贫困生, 引导学生具有爱心和感恩的心

目前的大学生, 近70%是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 认为父母和他人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的, 对他人漠不关心, 不愿意或者不能容忍他人, 遇事斤斤计较等等。而这些问题以成为社会和高校所关注的焦点。当志愿者走进身边贫困生的生活后, 看到他们在困境中还能去关心、帮助其他的同学, 用行动去回报给予他们支持的人, 有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事物。以实例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应该拥有爱心和感恩之心, 以正确的态度和心态对待父母、他人以及社会, 成为贡献国家和社会的合格人才。

3.3 帮助贫困生, 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对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作为学校重要的成员之一, 只有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 才能凝聚人心, 可以团结力量, 促进和谐的环境氛围, 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模式下, 把广大学生主体化, 志愿者 (包括教师) 主动自愿帮扶家境较困难同学, 特别是部分贫困生本身就是“爱心基金”志愿者, 他们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去感染身边的同学。我们以“爱心基金”为契机, 在校园内形成了“奉献爱心, 团结友善”的和谐氛围, 成为构建和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篇10:青年志愿者许晓艳

在《我们的中国梦》节目中,有个姑娘曾这般自我介绍,她说,“大家好,我是许晓艳,许是许多人欢迎大家到新疆的许,晓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正让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名字家喻户晓的晓,那艳呢,是相信我们新疆我们木垒的每一处风景都让你感觉惊艳的艳。”

这是一个对新疆木垒无限热爱,在志愿服务旅行中哪怕遍体鳞伤,也要笑得漂亮的女子,她就是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许晓艳。在志愿服务满一年后,本可以回到山东老家安稳工作,但她还是选择重新回到心心念念的另一故乡——新疆木垒。

爱上木垒,不问原因,不问值不值

“从小就对神秘的西域充满向往。喜欢写一些风花雪月的小故事,常常喜欢把新疆写进去,仿佛那是我离别已久的故乡。”许晓艳说有朋友参加了200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从那时开始她就关注西部志愿者招募工作。

2005年,青岛农业大学校园内到处张贴着招募海报,校园广播每天也都在宣传,她遂报名并成为青岛农业大学五名志愿者中唯一的女生。

木垒,是许晓艳从事志愿服务的县城。“2005年7月25日晚,我在颠簸了数小时后抵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21点,内地早已华灯初上,而木垒,天色将暮,通红的太阳,彩色的云朵,缠绵在夏日白雪覆盖的山顶。这个场景,被我后来无数次提及。还没来得及问候一声,你好,木垒,我已经热切的爱上了这座美丽的小城。可是,你真要问我为什么爱新疆,为什么爱木垒。我只能告诉你,你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原因,不问值不值得。”

作为外地到木垒的志愿者中唯一的女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不会少的。每到周末,苍茫美丽的夜色中,大大的乡政府院子可能就只剩许晓艳一个人。因为过年没有回家,走在路上闻到谁家炸馓子的香气就会泪如雨下。而被同事朋友争着抢着一起过年,她又感觉特别幸福。

在新疆木垒,许晓艳的志愿服务时间是一年。她先后任木垒县照壁山乡远程专干,西吉尔镇远程专干、宣传文化站副站长、团委书记,同时兼任西吉尔中学计算机老师。许晓艳几乎每周都要到各个村里指导开展各项活动,除了日常工作,她还在2006年成立了一个名为“网罗阳光”的爱心组织。在许晓艳等人的努力下,西吉尔镇的6名贫困学生得到了长期的一对一救助。

重返新疆,机缘巧合,心念所往

2006年7月,许晓艳回到家乡,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淄博市广电局618电台,这份工作就在许晓艳的家乡沂源。待遇良好,生活安稳。

只是,许晓艳还是不可抑止的想念新疆惦念木垒。

回到朝思暮想的新疆,许晓艳说是机缘巧合。2009年年底,许晓艳偶遇到淄博出差的木垒县委书记要建军,她的一篇《新疆,我比想象中爱你》深深感动了要建军。在详细了解她的基本情况和志愿服务期间的表现后,要建军向她发出了重回木垒的邀请。新疆木垒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长于峰山说当时在机场就开了现场办公会,当即做出让许晓艳重回木垒的决定,“招人才一样把她引进来。”

对于她的选择,许晓艳的爸妈非常不舍,但更多的是信任和理解。2010年初,父母眼含热泪,把女儿送上去往新疆的列车。

回到木垒怀抱,许晓艳曾就职于多个单位,每个岗位几乎都是从零开始。2013年9月,她担任新户乡党委副书记,走村入户,从点滴小事走进百姓心里。2014年的新户乡人代会上,许晓艳全票当选为该乡乡长。2013年5月,许晓艳参加全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并作了发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志愿经历:若感恩若汲取,定能得到营养

关于自己两次去新疆的志愿服务体验,许晓艳说,她收获非常多: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太多的爱和包容以及无悔的人生。她说自己“第一次是过客,虽然自己把自己当做归人。第二次,真的是归人。”

如果有重新来一次的机会,你是否还会去西部当志愿者?面对《小康》记者提问,许晓艳非常肯定地说,会。不管给多少次重新来过的机会,她说都会作出同样的选择。“因为对那一年,从来都无悔,无怨。且,若真让我重来一次,我会做得更好。”

关于西部计划或者志愿服务事业的建议,许晓艳说,在日常服务中,志愿者们努力传递正能量,而自己的坏情绪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出口,以及到服务期满在就业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挫折,可能会有心理波动。她建议为志愿者增加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此外,许晓艳建议进一步针对志愿者提供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篇11: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

一、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必要性

(一) 促进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需要

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是每一个社会人的责任, 在有条件行使社会责任的前提下, 积极参与社会文明构建活动极具必要性。青年志愿者活动是社会爱心公益事业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不计劳动报酬的同时进行社会价值的创造, 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做青年群体的贡献力量。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 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帮助, 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环境。社会和谐氛围需要爱心的传递方式去营造, 志愿者的活动成员都是自愿参与性质, 在资源的前提下对活动效果的质量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青年是社会活动的主要群体之一, 在弘扬社会精神文明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 促进高校青年德育素质的全面发展

各个高校普遍都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积极参与可以有效促进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首先青年志愿者活动是以学校为主办单位, 以在校学生为主要参与人员, 活动体的成员都是自愿参加到活动中来, 这有助于学生对社会自我认知的积极心态, 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公益事业的伟大意义。在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受到自己存在于社会的价值, 从而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格。志愿者活动的开展对象针对性不固定, 有时针对弱势群体, 有时针对公共物质建设。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 开展“社会劳动, 愉悦大家”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去当地的各个公交站点打扫卫生, 擦公交站牌、座椅等公共设施, 这样有助于锻炼青年学生吃苦耐劳的良好品格。有些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服务他人, 增添生活色彩。比如去敬老院或孤儿院探望弱势群体,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 更加深刻的去感悟尊老爱幼的道德素质对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二、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学生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意义缺乏认知

在校学生是青年志愿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倚靠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换的教学活动质量的稳步提高。因此, 学生对志愿者活动意义的认识是否全面, 直接影响活动质量的实现效果。现代教学环境下, 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性较强, 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很多学生认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不涉及到任何评奖制度, 而且浪费业余休息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加上现代青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现象极为普遍, 在意识上对帮助他人, 为社会做贡献的积极责任感淡薄。志愿活动的开展是没有任何劳动报酬的去义务劳动, 这种情况下学生学生更愿意去做兼职, 进而直接的满足实际的自我需求。总体上来说, 高校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极为普遍, 在思想认知上忽视志愿活动的实践意义。

(二) 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是举办志愿者活动的主体, 对活动的整体开展构建一个良性的管理体制极具必要性。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保障青年志愿者活动的有效机制建设, 直接影响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开展质量。在很多高校, 学校盲目的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形式化主义盛行, 在个根本上对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意义不够重视。学校对活动的投入力度不够, 就会导致在支出经费上的不足现象出现。志愿活动都是不计劳动报酬的组织性活动, 活动的开展经费都由学校来支付。学校没有一个完备的经费管理制度, 在活动环节上就会受到辅助工具配备的限制。志愿者活动成员参与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没能给学生进行志愿活动课程培训工作。现在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现象极为普遍, 导致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滥竽充数。除此之外, 就是缺乏专业性的管理者对活动进行环节指导。

三、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创新与实践探索

(一) 创新完善志愿者活动的人际组织形式

参与成员是实践活动的主体, 进行实践活动的创新首先要从人员入手。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进行人际组织形式上的创新管理, 推进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的和谐氛围。首先,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体制, 设置青年志愿者协会。选举出协会的会长, 制定相关管理部门并进行部长的人员排定。对志愿活动的管理者进行权责明确的分工, 保障活动环节上实现最佳效果。积极大家互联网互动平台, 与其他高校建立志愿活动合作关系。增进双方学校间的志愿活动体制的相互完善。利用互联网的公开性, 搜索社会急需的志愿活动对象。针对实际情况的详尽了解进行实践活动主题的设定, 有助于志愿活动的实践意义。如:盐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实践措施的开展, 全民行动的参与方式充分的调动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的积极性。开始市容市貌美化工程建设, 整体上提高了全民环保意识的有效提升。对志愿者活动的轰动效应产生一定影响, 促进更多的志愿者积极组织大型实践活动, 美化城市建设学校就新闻事件展开实践活动, 学校就次事件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志愿者协会成员进行社会实践环卫工作。帮助环卫工人减轻劳动负担, 分享社会劳动的价值意义。

(二) 创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特色化和针对性

高校青年的志愿者活动形式主要停留在简单的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环保劳动等简单实践模式。想要有效提高活动质量, 必须创新活动的实践形式, 促进活动模式更具特色化和针对性。是学生可以快速的对活动开展的意义进行认知定位, 有效提高志愿活动的影响力, 吸引更多的在校学生参加到实践中来。首先学校要提高志愿者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争取修得学分, 使志愿者活动成为学院的教学特色之一。当志愿者活动的地位在学生心目中有所上升之后, 及时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内容设定。使志愿者活动在一个良性的管理机制下, 成为拥有特色活动形式的教学活动。

总结

综上所述, 创新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实践模式极具必要性。促进活动更具社会实践的社会化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们在参与社会环境中更好地认识社会。当下高校的青年学生是为来社会建设的主要群体, 对青年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社会服务品格, 有助于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融进社会、适应社会。学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活动的不断创新和实践, 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为了有效实现新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在发展要求,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各个教育领域都在进行着专业教学创新研究的同时,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等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开发。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健康发展, 是当今各大高校即将向社会输送大批技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的相关问题, 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希望可以给读者提供相关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活动,现状分析,创新策略,实践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研究办稿[J].中国青年研究, 2001, (2) .

[2]胡兴祥, 刘兴民.关于高校志愿者活动的几点思考[J].合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2) .

[3]熊剑, 魏承帅.我国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今日南国, 2010, (7) .

[4]张春旺, 严娅.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质量的探索[J].法制与社会, 2010, (10) .

上一篇:童话作文保护环境下一篇:职称论文结论部分写作的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