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古诗

2024-06-20

登泰山古诗(精选6篇)

篇1:登泰山古诗

登泰山记教案一等奖最新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

――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篇2:登泰山古诗

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爬上了通往南大门的最后一道关卡——十八盘。十八盘以坡陡路险而闻名,本以为仔细走,前路便是一帆风顺,没想到,在这样的一个紧要关头,竟然下起了小雨。

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不久山间便是云雾缭绕,行走在云雾之间,更是有如羽化升仙之感。雾越下越大,低下头,向上赶,十八盘的石阶参差不齐,石缝间长满了青苔,看上去滑腻腻的,不远处就是悬崖峭壁,抬头只是一瞥,白茫茫的,望不见顶。白雾像纱一般散在同行的人脸上,分不清。

再向上爬,步履艰难,腿脚酸痛,却片刻也不敢松懈,愈往上行,天气愈糟,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不仅半点儿没有放晴的意思,反而更加寒冷起来。越往上,路越陡,艰险,已全然使我忘记了双脚的酸楚,忘记了观赏仙境,忘记了寒冷,只顾埋下头,咬紧牙关硬着头皮向上爬,大气儿也不敢乱喘。

古老的石阶伸进云端,望不见头。云雾连路旁青葱的树木都隐没了去。汉武帝曾道:“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感矣!”现在想来,正是这样罢了。

白雾在山涧中移动,青翠的山峰若隐若现,抬头仰视,仍是那样,看不到顶。于是,大家都心昭不宣地相互照顾着,打足精神向上爬……

篇3:夜登泰山

车行闹市, 泰山却早以拔地通天之势雄峙面前, 隔窗望去, 但见雄峰突兀, 山势险峻, 我不禁叹曰:“危乎哉! 泰山! ”

登泰山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山脚下的红门到半山腰的中天门, 第二阶段是从中天门到山顶的南天门, 名曰“地府”、“人间”、“天堂”三重空间。

深夜, 我们从红门出发, 出“地府”到“人间”, 乘专用大巴车不到半个小时, 轻松直抵中天门。 真正的攀登将从“天堂”之行开始。

中天门下, 行者云集, 喧如闹市。幽暗的灯光下, 小贩争相叫卖着香火、拐杖和出租军用大衣。 夜色中, 游人成群结队如潮水般向通往山顶的石阶涌去……真的没想到, 徒步登山者竟会有如此之众。 打问方知, 第二天是农历三月十五, 泰山奶奶的生日。 难怪有许多人身上背着长长的香炷, 原来其中不乏顶礼膜拜的虔诚信徒呵。 哈哈, 不知道泰山奶奶对泰山意味着什么, 但我想, 一定是赶上了个好日子了!

从中天门登泰山, 起初石阶并不算陡峭, 几乎是上一段石阶走一段平台, 走起来还算轻松。 这里楼阁庙堂林立, 苍松翠柏遮天, 只是能偶尔透过树荫的缝隙看到天空映衬下山的轮廓, 一轮圆月在峰回路转中时隐时现, 让人颇有几分闹中取静的安谧。

山路愈见陡峭, 一座石拱门横在路阶中央, 上刻三个大字“升仙坊”。有人说:“十八盘到了! ”我不禁打了个激灵, 精神为之一振。

十八盘, 上踞南天门, 下连升仙坊, 据说共有石阶1540 级。在不足1 公里的距离内落差达400 米, 是泰山最险要的一段。 但见石崖陡立, 峭壁如削, 仰观之, 有云移山倾之感, 让人不禁感叹“泰山压顶”形容之精妙。 盘路两侧, 东为飞龙岩, 西为翔凤岭, 中有一线天, 名曰石壁谷。 南天门恰坐落于谷口上端, 与山势浑然一体, 其巧夺天工堪称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典范。 星空下, 仰望十八盘, 似天梯垂地, 如巨龙吐泉。 “无限风光在险峰”, 泰山之雄伟, 可谓尽在十八盘!

升仙坊位于十八盘的最下端, 过了升仙坊, 也就开始了登泰山最艰难的一段, 当然也是最考验体力和意志的时候。

拾级而上, 腿变得越来越沉重, 路上休息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有的扶岩而立, 有的坐地牛喘, 还有的索性把自己裹在大衣里席地大睡。

已经是凌晨三点了, 晨寒料峭, 汗水落去, 寒意顿生。我感到体力有些不支, 左腿关节也疼痛起来, 每跨上一个台阶腿就会不由自主地颤抖, 绕过一个人就仿佛是翻过一座山一样困难。

南天门近在咫尺, 但又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回望山下, 泰安城万家灯火, 犹如银河落地。 仰望天空, 北斗星灿若明珠, 似乎唾手可得。 我突然悟出为什么将南天门称作“天堂”了。啊, 泰山, 不身临其境又岂能领略你这仙境一般景观!

过天街, 经碧霞寺, 随着滚滚的人流来到观日峰。 啊, 观日峰上人头攒动, 看日出的人们已经把山峰变成了人峰, 后来者被严严实实地挡在了后面。

天边, 出现了一抺淡淡的灰色, 映衬出雾霭笼罩的群山, 观日的游人屏息静气, 静静地等待着那壮丽的一刻。 少顷, 灰色变成紫色, 接着赤紫交辉, 云蒸霞蔚, 一轮红日在云间慢慢浮起, 啊, 太美了, 泰山日出! 人群中突然爆发出由衷的赞叹, 兴奋的人们竞相拍照, 笑声、欢呼声、照相机的咔咔声此起彼伏。 我完全被眼前的美景所倾倒, 赶紧抓起相机连拍几张, 然后招呼妻子抓紧时间拍照, 留下这难得的美好瞬间。 太阳冉冉上升, 渐渐地由赤到橙, 由橙到黄, 它撩开霞帐, 升腾而起, 须臾间, 金光四射, 尽染群峰。 阳光映红了妻略带倦意的脸庞, 我突然发现此刻的她是如此的美丽, 急忙把相机调到录像档, 记录下这难忘的美好时刻……

和煦的阳光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观日出的游客们渐渐散去了, 同行的人们相互招呼着也相聚在了一起, 大家余兴未尽, 侃侃而谈, 一边相互拍照一边说着观日出的感想和遗憾, 谈笑间又浏览了玉皇顶、唐玄宗大观峰石刻、秦皇汉武无字碑、宋朝皇家碧霞祠等夜间无暇顾及和看不到的景观景色, 虽然体力已消耗殆尽, 心中却充满了惬意和满足。

篇4: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古称“岱山”“岱宗”。《风俗通》云:“泰山之尊,一日岱宗。岱,始也:宗,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长。”易曰:“天地交泰。”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是与天日最接近的,故以“泰”命名此山,将其视为天地相交之处、沟通人天之处。泰山因此享有“五岳独尊”的美誉。

《泰山志·序》如此赞誉泰山的悠久历史文明:“善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山的文化史几乎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同龄。从《孟子·尽心上》对孔子的赞誉“登泰山而小天下”,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杜甫登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句,再到我们熟知的成语及典故如“人心齐,泰山移”“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北斗”“稳如泰山”等等,泰山逐渐演化成为中国的“国山”。

泰山文化的魅力离不开其独特的包容性,而这在中外名山中绝无仅有。

早在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齐鲁就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以后历经奴隶制社会、春秋战国、秦汉魏晋,绵延至唐宋元明清,到中国的近现代,一直是文化的发祥地和集散地,几乎所有的文化成果都可以在泰山找到存在的踪迹。

泰山不仅有自己的地方宗教信仰——泰山神文化,而且还是以佛道儒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存之地。泰山的宗教布局基本以道教为主,从山下的岱庙、王母池,红门附近的红门宫、一天门、斗母宫,一直到山顶的碧霞元君祠,无不充斥着道教文化的踪迹。泰山距离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曲阜只有几十公里。如今泰山上还有许多孔子在泰山活动的遗迹和传说。从“泰山岩岩,鲁帮所瞻”到“登泰山而小天下”,再到《临终歌》:“泰山其颓乎,梁柱其摧乎,哲人其萎乎!”孔子与泰山结下了不解之缘,由此还产生“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将孔子比作泰山之说。佛教也在泰山生根,佛教诸寺供奉释迦牟尼、弥勒、观音、罗汉等,虽然寺庙位置偏僻,香火不是很盛,却也自成一格。可见,泰山真实再现了儒释道三教共生的奇观。

在这个浓缩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圣山,帝王封禅是其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章。

封禅是古代帝王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祗的最高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即在高山之顶筑土为坛以祭天帝,增高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山下的小丘上积土筑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天高不可及于泰山”,泰山是一座可以与天地对话的大山,历代君王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告天地,祈求保佑。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历史上对帝王封禅具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必须要达到三个条件:一为“受命”,表明自己受命于天;二是“功德”,须国家太平、德及天地;三则要有“符瑞”。封禅,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帝王功高德显,国家兴盛,天降祥瑞,这时帝王要用一种方式回告上天,就是封禅大典。

“崇拜”的“崇”字由“山”“宗”组成,泰山崇拜便是封禅的原型。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于泰山祭祀天地的记载,便是封禅的雏形。《史记·封禅书》齐桓公称霸后想行封禅之祀,管仲反对,认为古代封泰山、禅梁父的有七十二代的帝王,著名的有无怀氏、伏羲、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等十二位,皆受命然后得封禅,其间有嘉禾生出,凤凰来仪,祥瑞不召而至。而春秋之时,蓬蒿黎莠茂,鸱枭数至,齐桓公欲封禅而不得天时,只得作罢。

封禅泰山有史可考,是由秦始皇始。保存在岱庙的两块残石由丞相李斯书写,俗称秦刻石,原本立于岱顶,碑文记述了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登上泰山,周览东极的赫赫功业。汉武帝刘彻七次到泰山,循封禅之礼,求长生之术,发出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行,成为其终生大憾,临终之时“执迁手而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此言使司马迁刻骨铭心,以刑余之身,殚精竭虑撰写史书,终成一代大家。唐玄宗举行泰山封禅时,正值开元盛世。玄宗的封禅队伍备有千乘万载,浩浩荡荡由长安行往泰山。所过之处,“原野为之震动,草木为之风生”,行礼时群臣高呼万岁,声音撼动山岳。封禅盛行于秦汉至唐宋时代。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

篇5:《登泰山记》教案

1.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掌握游记顺序,赏析景物描写片断。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进行艺术审美,借鉴本文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榖,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清代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年(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

二、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因这三人都是桐城人,又都以古文辞著名,世称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如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武季子哀辞》、姚鼐的《登泰山记》等。桐城派散文特点:提出“义法”主张。“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而鲜明生动不足”。

三、写作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纂修。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后,观赏日出,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题目解说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

五、文体解说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三种形式: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认读字音

(1)汶水(wèn)

(2)济水(jǐ)

(3)磴(dènɡ)

(4)徂徕(cú)(lái)

(5)皓(hào)

(6)绛(jiànɡ)

(7)鼐(nài)

(8)罅(xià)

(9)樗蒱(chū)(pú)

(10)岱祠(dài)

2、理清结构

二、精读课文

诵读第1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其阴,济水东流(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阳谷皆入汶(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3)阴谷皆入济(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4)当其南北分者(当:介词,在)

2、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段交代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这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这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出泰山的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这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线路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诵读第2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以:介词,在)

(2)自京师乘风雪。(乘:这里是“冒”的意思)

(3)历齐河、长清。(历:经过)

(4)越长城之限。(限:界限)

(5)至于泰安。(至于:到、到达)

(6)是月丁末。(是:这、此)

(7)郦道路元所谓环水也。(所谓:所说的)

(8)余始循以入。(以:表修饰)

(9)道少半。(少:不到)

(10)复循西谷。(循:沿着)

(11)崖限当道.(当:动词,挡住)

(12)世皆谓之天门云。(云:助词,无意义)

(1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负:背负;烛:名词作动词,照。)

2、作者详写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线路以及文章的写景特点。

登山路线:由南麓—入中谷—道少半—越中岭—循西谷—至山巅。

写景特点: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好处费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丽。

3、作者是怎样描写山顶所见之景的?

作者用“苍山负雪,明烛夕照”写出从曲折的山径并在冰雪与迷雾之中初至山头时刹那的感受。然后远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水如画”,俯视“半山居雾若带然”。作者视野由远及近,由上而下,既层次分明,又照应前文。写山、水、雪、雾、日光、城郭,这么多的内容,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来了。正是这些山、水、雪、雾、日光、城郭交织着,才构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表现出冬季泰山静穆、森严的美。

作者用词及其生动形象。“负”“烛”两个动词,把山与雾拟人化,写出了山静中的动态、雾动中的静态。“烛”名词作动词,使雪白耀眼的景象更形象。把半山凝聚的云雾比作飘带,形象有趣。这部分通过对雪、日、雾三种富有代表性的事物的描写,鲜明地勾勒出冬季泰山的雄浑景象。

三、诵读第3段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戊申晦,五鼓。(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五鼓:五更)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弥漫)

(4)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见:逐渐看见。)

(5)须臾所五采。(采:同“彩”)

(6)正赤如丹。(正:纯正)

(7)回视日观以西峰。(以:助词,表示方位)

(8)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绛:大红;皓:白;驳:杂;偻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9)极天云一线异色。(极:尽。)

2、文章通过写景物变化描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四、诵读第4、5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模糊或缺失)

(2)僻不当道者。(僻:偏僻;当:在)

(3)多平方,少圜。(平方:古义:平整,方形的。今义:①指数是2的乘方。②平方米;圜:同“圆”)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至:距离)

2、本段写了观日出后的游览,主要写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什么好处?

人文景观: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古迹:道中石刻。

好处:先以日观亭为参照物写周围的建筑,再写返回途中所见的道中石刻。这样写,不仅展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凸显了泰山的人文内涵,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的自然景观的?

自然景观——写土质: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写树: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至日观数里无树;写雪:冰雪,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水;写鸟兽:无鸟兽音迹。

作者这样写给人留下了泰山总体印象:一是泰山苍劲峻峭;二是泰山之冬的静美;

【问题探究】

1、本文有怎样的艺术特色?

(1)抓住景物特征巧妙烘托。本文描写景物很少直接描写,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然后借于山顶俯视的“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侧面烘托。又如写雪,除“冰雪”“雪与人膝齐”等正面描写之外,又以“明烛南天”“绛皓驳色”等进行侧面烘托,既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又生动有趣。

(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比如从京师到泰安,只用“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1段中的古长城。又如写登山的情形,用“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不仅简洁,而且生动形象。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也能体现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寥寥几句,就把泰山的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了出来。

(3)比喻、拟人的运用。本文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作者初登山巅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照亮了天南,形象生动的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作者山巅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水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且停留在山腰间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特别是“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雾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美的享受。

③“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可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形态却是相同的:“皆若偻”。这一比拟不仅写出了西南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俊,并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文中泰山那雄伟多姿的景色,美不胜言,使人心旷神怡。作者不顾条件恶劣,克服种种困难,登山一览的高昂情绪也很感动人。在作者笔下隆冬时节风雪弥漫的泰山优美绚丽,毫无冷落萧条之感,作者顶风冒雪,豪情满怀,胸襟开阔,既无孤芳自赏的清高,也没有“独钓寒江雪”的凄楚、孤寂的情怀。文章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豪迈的,使人读了不仅能欣赏到自然的美,也能领悟一些人生的真谛。古代记漩散文能收到这样的效果,是很可贵的。

篇6:登泰山日记

爬呀爬,不知不觉就爬了好长一段路,一直没什么新的变化。我有点后悔了,一路都是这样的风景,有什么意思呢?可是来都来了,我只好继续往上爬。经过四槐树,我们来到了峰回路转,到了这儿,就意味着中天门快要到了。不久后,我们到了中天门。我感觉很累,就坐下来休息了一会儿。疲劳散去之后,我们又继续向上爬。

到了云步桥,一条银色的瀑布挂在我们面前,像一条微微飘动的丝带。周围还有许多摩崖石刻,风景似乎一下子好看了许多。我越爬越带劲儿,又过了一个小时左右后,我们来到了十八盘。

十八盘上的台阶非常陡峭,我扶着扶手小心翼翼地爬上去。又过了好久,南天门就在我们眼前了。我和妈妈一股作气,终于到南天门了!这时太阳即将落山了,红彤彤的太阳在云层中若隐若现,日落很美,但我更期待明天看到更美的日出。

上一篇:地产运营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求真务实,追求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