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

2024-07-27

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通用6篇)

篇1: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

政府主导 协会助推 促进转型 ———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 2013、9、1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泸州餐饮源远流长,是川菜大河帮小河味的发源地,目前正在努力打造“中国长江(上游)河鲜美食之乡”。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在省、市商务部门的领导下,紧密结合泸州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加强行业自律,提高餐饮技能水平,弘扬泸州餐饮,促进餐饮转型等方面积极探索。

一、整合资源,转变职能

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自2011年6月换届以来,通过对餐饮行业资源整合,实现了四个转变。

一是从名人会长向实体会长转变。将原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市老科协烹饪专委员会合并更名为“泸州市餐饮行业协会”;2012年协会进行会长改选,由泸州餐饮行业领军企业贵丰园餐饮有限公司董事长出任会长,增强了协会在餐饮行业中的凝聚力。

二是从行业自律向行业规范转变。协会编录了《餐饮行业政策与法规》,规范行业发展,不断完善协会网站建设,组织泸州餐饮界的高级技术人才设立专家组,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持。

三是协会功能完善的转变。协会以会员为主体,成立协会加工会模式的“泸州市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进行二次覆盖,使其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得益彰。在今年开展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中,签定了《泸州市餐饮行业专项工资集体合同》,8月27日在全省工资集体协商培训会上作了发言,9月11日省政协就《四

川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办法》出台实施,调研了《泸州市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其做法得到充分肯定。

四是从单纯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向引导企业办实体,拓展经营思路上转变。以贵丰园牵头,组织部分成员单位,建立了投融资公司,为餐饮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走向行业抱团发展。

二、直面转型 上下求索

中央八项规定的政策出台以后,这给高速增长的餐饮行业确实带来了一定影响。在餐饮行业转型之际,如何引导企业转型,我们组织了部分企业先后考察了成渝两市和省内重点城市,考察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广东顺德、深圳和市场经济较早的香港、台湾,也考察了旅游与餐饮开发结合较好的云南,考察了云南滇菜研发中心,赞叹云南人把本地食材发挥到了极致。通过考察研讨,我们体会到大众餐饮就是普通百姓家日常生活中或逢年过节时常见、常做和常吃的一类菜肴。它随家而生,随食而存,随吃而在;它受地域、物产、时令和人们饮食生活习俗的影响,在各地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和特色;它有其特有的亲和力和物美价廉的优势;它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是一种日常而又持续的消费范畴,具有广泛的市场适应性,是餐饮消费的主流和未来趋势。同时,大众餐饮绝非等同于粗制滥造,随着餐饮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大众”口味的大众菜在用料上越来越讲究,做法上也越来越复杂,味型上则越来越丰富,大众菜的创新和提升已经势在必行。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企业瞄准大众消费调结构、针对婚生寿宴降餐标、推行“六常管理”降成本。今年上半年我市餐饮营业额实现27.8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这是因为:

第一、我市的餐饮市场尚未形成非常高端的氛围,餐饮消费一直低于周边

城市,高档餐饮从11年下半年才开始起步,号称人均消费300元起价的会所、酒家,经营两三个月就赶快把餐标调到人均150元,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

第二、去年进入餐饮市场的投资者,定位于高端消费的有一定影响,但都不致于关门,这大多是这些投资者来源于煤老板、房地产老板、酒老板,资金雄厚。

第三、餐饮消费总量在增加。公务宴请据有关资料显示大约占餐饮总量的10%左右,而家庭消费人群在增加,特别是80后90后的年青一簇,上得厅堂下不得厨房,未来餐饮市场仍有上升空间。据市食药监局的数据反映,全市2011年各类餐饮企业7252家,2012年8741家,今年上半年是9361家,餐饮经营者还在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也还是在增长,而反映到单个餐饮企业的总体感觉上是不到10%的企业能与去年同期持平或略有增长,这是经营中的佼佼者;大众餐饮增长较快,特别是快餐、茶餐吧、休闲会所等,其中很大成份是增量部份;多数中餐比去年同期下降,特别是定位于高端,依赖于公务消费的餐饮企业、未适时转型,管理模式陈旧,经营确实非常困难。

与此同时我市餐饮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餐饮行业开始进入微利时代。

餐饮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改革开放后餐饮业一直保持高增长,从2010年开始整个行业就开始逐年回落,“四高一低”逐年升温,人工工资年年上涨,食材价格只涨不迭,房租越来越高,水电气价格与工业同价无法兑现;餐饮平均利润年年下滑。据中烹协在全国100家大型餐饮企业调查,餐饮平均利润率2010年是9.42%;2011年是8.04%;2012年是7.6%;今年上半年是5.6%;这个数据反映餐饮行业从2010年就开始步入微利时代,泸州也不例外。

第二、我市餐饮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我市餐饮行业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百年老店基本没有,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国营餐饮企业的从业人员和商技校的学生而今成了骨干力量,厨师队伍多数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起来的,科班出生的餐饮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多数是在实战中打拼积累出来的,缺乏系统的管理理论作指导,在微利时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要依赖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第三、我市餐饮缺乏地方品牌。

泸州地处长、沱两江在这里交汇而过,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水文化、码头文化、名酒文化与中原文化和西南的民族文化在这儿碰撞出代表川南地域的饮食文化。上世纪初,泸州的餐饮业就开始兴起,泸州厨师在保持泸州地方风味特色的前提下,博采各大菜系之长,兼收并蓄,集燕蒸菜精粹而独创泸州正宗川菜风格——大河帮、小河味,声誉蜀南。当时重庆有“小上海”之美誉,泸州有“小重庆”之称。改革开放以后,我市餐饮业得到快速发展,各大菜系在味型上呈现出大融合时代,而各地都以地方食材为特征,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而最能代表餐饮技能水平的中餐在我市也有一些地方品牌,但缺乏规划引导与包装,以致没有叫得响的餐饮品牌,对产业链的延伸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大。

三、下步工作打算

宏观上看,餐饮在最近两年投资过热,过剩,短期内市场的份额在缩小,长期看餐饮还有上升空间。行业需要通过引导、规范,提升一批,转型一批,市场淘汰一批。通过行业洗牌达到一种基本良性的态势。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重点开展三项工作:

一是举办和参与赛事,引导菜品转型,赛出名厨和名师,赛出本土食材在烹饪技能上的精品。

二是推广“六常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职工的劳动合同,帮助企业规避风险规范经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首创性,树立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理念,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三是继续配合食药监部门开展“餐饮服务业示范工程”,此项工程对提升餐饮行业的整体水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的作用不亚于当年我们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此基础上,适时开展“酒店酒家分等定级”,促进餐饮行业再提升。

各位领导:我们在餐饮转型中尽管做了一些工作,但与其转型的本身要求差距尚大,还存在诸多不足,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加强与兄弟市州协会的交流,在省、市商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探索,为我市的餐饮行业转型而不懈努力。

篇2: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

仓储业是商品流通体系的主要基础,是物流业重要基础和主要节点,可谓是重中之重,仓储业发展的好、坏、快、慢,将决定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仓储业在市府有关部门的关心重视下,在仓储物流企业的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仓储星级设施得到明显推进,物流信息化技术得到普遍推广,物流主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仓储物流国家标准得到逐步推行,5A、4A物流企业,五星、四星仓库和金牌仓储企业不断涌现,仓储物流企业政策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所取得的“快速发展和显著成效”,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和实现“四个”率先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五个“不平衡”:

一是仓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发展不平衡;

二是仓储物流布局与功能开发发展不平衡;

三是仓储物流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不平衡;

四是仓储资源整合中大企业与小企业发展不平衡;

五是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与制造业物流外包发展的不平衡。

篇3:政府债券市场助推经济转型

当前美国次债危机正在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开放经济体几乎无一幸免,面临经济衰退的压力。作为反萧条法宝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经凯恩斯倡导后已经被各国政府所采纳。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并非所有国家都能成功运用。本文主要探讨发展政府债券市场(既包括国债也包括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对中国应对危机冲击和实现经济转型的重大战略地位和作用。

宜行财政扩张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最大危害在于摧毁市场信用,导致市场机制瘫痪,从而使国民经济陷入衰退和混乱。反危机的核心,在于运用政府信用重启市场的信心和信用。

在大萧条等非常时期,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因为在悲观情绪蔓延、市场信心崩溃的时刻,央行放松银根无法让商业银行放贷,降低利率也不足以刺激民间的消费和投资。而且,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还会留下后遗症,一旦市场信心恢复,通货膨胀及金融泡沫又将卷土重来。因此,只有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才能直接增加总需求,并通过乘数效应促进经济的复苏。

当前美国深陷危机,美国政府大规模发行债券注资金融机构,美联储也向市场注入巨额流动性,以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引起更深层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这对美国政府实在是巨大的挑战!目前美国政府债务为10万亿美元,反危机过程中还将新增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将从71%增加到85%以上。由于美国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国家,美国政府基本没有生产性资产,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国际上对私有制国家的政府债务有一个60%的安全警戒线。因此,美国政府大量运用赤字财政政策埋下的美元危机隐患,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

相比较而言,中国政府拥有大量国有资产。据海外华人学者陈志武测算,中国民间资产加国有资产共有115.6万亿元,相当于GDP的4.7倍,其中大于76%的资产掌握在政府手里。而且,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潜力和目前政府征税能力和效率尚低,中国政府的信用远比美国政府具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因此,政府兼顾反危机的短期目标和促进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的正确选择,是借助政府债券市场的融资平台,实行大规模财政转移支付和增加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启动国内消费需求来代替已经缩减的出口需求。

反之,强化出口的倾斜政策无助于短期目标的实现,因为出口减少并非中国产品太贵而没有竞争力,而是因为美国对过度消费这种失衡的修正,或因为中国产品质量上的信任危机导致需求向其他国家的转移所致。

另外,刺激出口还会导致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风险的大规模积累,并还将阻碍经济转型、可持续发展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最后在外贸政策方面保护中性,启动内需也是中国在全球反危机联合行动中体现大国国际责任的正确选择。

至于政府财政支出应投入哪些领域才兼具短期和中长期效益,需要重点达成以下共识。

第一,中国制造业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因此政府财政支出必须有助于收缩而非扩张制造业产能。

第二,在制造业内部,以劳动密集型、民间经营、消费品生产为主要特点的轻工业,其产能是相对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而言的过剩,如果国内消费需求有效增加、特别是农村消费的启动将使这些产能得到有效的消化。因此轻工业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企业并购,通过产业整合提高全行业的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和整体经营效率。反之,重化工业的产能是严重过剩的。与发达国家重化工业顶峰期占工业比重65%而言,中国目前的重化工业占比已超过70%。重化工业具有“自娱自乐”的内部自循环特征,而且重化工业又是国有垄断企业的势力范围,反周期政策如果向重化工业倾斜则不仅意味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后退,而且也不利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促转政府职能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周期性下滑与结构矛盾恶化叠加的困难,处在改革开放以来最为艰难、建国以来最为关键的经济转型时期。在需求结构方面体现为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增长从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在产业结构方面体现为抑制制造业过度扩张,促进农业和服务业快速成长,实现三大产业的平衡发展;在经济体制转换上体现为实现政府职能转换,使中国经济从政府主导型过渡到市场主导型;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则体现为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效率改进的可持续增长方式的转换。其中最为核心和困难的是启动消费需求与转变政府职能。而启动消费需求很大程度上又与政府职能的转换密切相关。

因此,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深化,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转换。政府职能需要转换是因为现阶段政府职能存在扭曲,即未能充分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却过多地介入和直接干预国民经济活动。

就地方政府而言,职能的扭曲在经济转型初期有其不可避免的性质。因为这一阶段民营经济弱小,人均收入尚低,而大量社会基础设施则有待政府建设,在财政分灶吃饭,但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平衡的背景下,地方财政入不敷出,政府通过直接干预(支配银行信贷活动,向企业摊派基建费用)和直接介入经济活动获取资金或收益。久而久之,政府的驱利动机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淡化,并日益陷入职能扭曲的恶性循环:驱利性——合法性和公信力下降——征税能力下降——驱利性上升。

因此,在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发展政府债券市场可以打破政府职能扭曲的恶性循环。

首先,有助于规范政府的融资行为,确立政府的市场信誉。政府信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它帮助政府在国家需要用钱的关键时期筹集到巨额款项,完成国家的重大使命,同时也是建立民间的长期市场信用的基础。英国19世纪初和20世纪40年代公债高达GDP的200%以上,但这无损于政府信用,英国的长期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也在为政府债务融资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起来。相较而言,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都有重要的筹资活动,但没有着力于发展规范有序的政府债券市场,确立政府的市场信誉,这不仅是政府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损失。

第二,有助于增加政府筹资及其使用的市场透明度,引入市场的评估和监督机制。政府通过市场化筹资方式发行债券需要将筹金规模、用途和还本付息的来源等信息广而告知,信用评估机构、投资银行等中介服务机构还将对政府偿债能力及信用状况进行审计和评估,因此对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合理性和社会经济效益有重要促进作用,项目效益及还本付息能力作为政府再融资的决定因素,也就对政府公共投资活动引入了市场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三,有助于引入地方政府间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机制。在中央政治集权、地方经济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对政绩的追求和晋升竞争,导致了严重的重复建设、资源环境的透支、民生事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引入地方政府间良性竞争机制,对于中国经济转型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和宽松的户籍制度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组合制度设计。能够有效运用政府债券市场改善民生和长期投资环境的政府将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发展,而投资效率低下、信用不良的地方政府将不能持续使用债务融资工具,其对居民和企业的吸引力会下降。这种制度组合安排使不同行政区划间形成良性竞争,最后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和撤并可大幅度提高城市化的等级和效率。

第四,有助于推进“国退民进”的产权制度改革。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难点在于国有垄断企业的改革问题。我们反对全面的私有化,改革方案是将民生取向的政府债务融资与市场化倾向的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进行组合, 它可实现经济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双重目标;可实现效率与平等的优化组合;可实现过程的渐进、可控和有序。

政府通过债务融资,建立起足够的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应体系,建立起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稳定体系,然后根据民间资本的承接能力,将资源类自然垄断产业、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之外的国有垄断企业进行分拆和股权转让,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有助人民币国际化

发展政府债券市场,还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基础性市场条件。

作为当前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正受困于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经济空心化背景下的金融过度膨胀),并且有可能因为金融危机时期美国政府过度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而陷入长期贬值或慢性危机之中。

欧元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非主权的、以多边协议为基础的国际货币,有着缺乏经济增长支持、缺乏统一市场,成员国内部经济分裂风险缺陷等。克服这些缺陷有待于欧元的政治一体化,而这是一个30年至50年的漫长过程,其间不乏欧元崩溃的可能性。

因此,从国际金融的风险分散化规律来看,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很可能是全球后危机时代的重要发展趋势。人民币国际化有着十分难得的机遇。

一国的主要货币充当国际货币,通常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首先,一个币值稳定的政策环境。币值不稳定的货币无法充当计价单位,也无法作为价值贮藏手段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

其次,国际货币流通和支付职能的有效发挥,要求有一个现代化国际银行业,提供高效率的国际结算体系。

再次,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求本土存在规模足够庞大、流动性足够充分、成长性足够良好、对外足够开放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各国央行和全球资产组合投资者对所持资产保值、增值和变现的内在要求。对本币的国际化具有核心支撑作用的,是这个资本市场中的国债市场。

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现在可以从国际结算货币做起,但是只有中国的政府债券市场同时也是国际债券市场、中国的有形资本市场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时,人民币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储备货币。这是中国政府债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意图。■

篇4: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

关键词:经济模式,经济转型,政府主导,市场主导

一、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是当前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

中国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其问题也正日益突出。中国以强势政府“驾驭”市场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曾经促成了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典型特征是依靠投资和规模扩张来拉动经济增长, 而维持这种增长需要越来越大的资金和资源投入, 不可避免地带来投资的持续膨胀和由此而生成的结构失调、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等众多弊端。在当前美元贬值、国际流动性过剩造成资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 推动中长期通胀的压力不断增大, 使治理通胀难度有增无减, 也使经济转型面临严峻挑战。

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扭曲投资和消费关系、抑制居民收入增长、导致消费内需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投资收益率不高的情况下, 为保证投资收益或回报, 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不可避免地要抑制劳动或其他方面的收益或回报, 而抑制工资、低息信贷的大规模扩张和被压低的利率、汇率又将导致收入 (财富) 从家庭流向企业, 从消费领域转向投资领域, 进一步抑制了消费需求。根据世界上许多研究机构的研究, 近30年来中国人消费绝对水平的提高速度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 但因为投资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消费在GDP中的相对的份额却不断下降。目前, 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已经大大偏离正常状态, 投资远远超过消费增长又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中国“资本产出增长比率”即新增一个单位的GDP所需的资本从20世纪90年代的3.7∶1升高至如今的4.25∶1的事实, 正是中国回报率不断降低的最好说明。投资与消费结构的失衡使宏观经济大幅度波动的压力增大, 而且使宏观调控中经济手段难以发挥作用。

政府主导经济模式还使政府与银行和股市关系密切, 造成严重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是政府安排的贷款呆坏账率高, 尤其是新一轮投资过热, 可能积累较多潜在的金融风险;政府主导的投资和建设, 往往带有预算软约束和资源软约束的性质。伴随着土地的低价转让和资源低价格, 从而使资源浪费严重, 最后导致经济增长不可持续。

按常理说, 政府主导经济模式有利于宏观调控, 保证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 也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科学规划、布局和经济转型, 但这只是对中央政府而言的。在当前各省地方政府主导且存在GDP政绩激烈竞争情况下, 各地方经济布局却是各自为政, 追求局部利益而不太关注全局利益。出于政绩竞争的考虑, 各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往往重短期、轻长期可持续性, 重总量、轻效益、轻民生, 为了GDP可以忽略甚至牺牲掉劳动者的权益。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热衷于追求短平快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式的增长, 过于注重资本密集型重化工、制造业等工业大项目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项目, 而这些项目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但对政绩见效慢的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及就业容量最大的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却没有重视而任其长期落后, 结果是就业上不去, 消费需求上不去, 产能过剩无法解决。效益上不去, 发展必然就不可持续。

为配合经济转型, 中央明确提出今后五年GDP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 但全国31个省市区提出的“十二五”增长预期目标却高出国家规划目标的50%。在地方政府为GDP政绩竞争激发的投资冲动下, 投资长期膨胀, 经济规模盲目扩张, 经济结构总体失调问题有增无减。投资造成的经济过热推动原材料、能源、大宗商品价格的不断攀升, 中长期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大, 也使治理通胀难度不断加大。从抗通胀的角度来看, 需要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 而这需要将宏观经济政策, 如改变当前主要对投资者有利的负利率、税收等从以保护和促进投资为主调整为以保护和促进消费为主。这又因为会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影响GDP政绩而遭到激烈的抵制。例如, 近年来, 中央为抗通胀推出的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一系列举措, 都因为地方政府的抵制而收效甚微 (因为地价房价快速上涨是地方政府实现GDP政绩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 当前以诸侯经济为特征的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 由于政绩竞争的驱使, 事实上处于相互自由竞争的状态。尽管各个局部都在追求GDP增长最大化, 却并不热心全国经济结构的整体协调化及发展质量和效益最优化。于是发展进程中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效益低下就不可避免, 使这种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客观上成为了当前经济转型的重要障碍。

二、经济转型的突破口—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指导+市场主导

中国经济模式的正确取向是什么?国内学者对此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其一认为, “以国有经济主导经济、强势政府‘驾驭’市场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模式’, 能够正确制定和成功执行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和政策。这不但创造了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 而且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狂潮中屹立不倒, 为发达国家所争羡, 可以充当世界的楷模。”[1]其二, 相反的观点认为:“中国过去30年高速增长的奇迹来源于市场化改革对创业精神的解放, 而靠政府强化行政管制和大量投入要素资源实现的增长, 迟早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后果。原因在于:与强势政府控制整个社会的体制相适应的粗放增长方式不可持续。近年来, 这种增长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等问题愈演愈烈……如果不能尽快打破体制性的障碍, 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 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和社会灾难。”[2]笔者更加认同第二种观点:只有全面正确认识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各自的利弊所在, 才能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首先, 国有制经济作为国家经济主导力量的地位不容置疑, 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 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必然要求;其次, 集体和私有制经济作为中国的重要力量也不容忽视。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的长处, 在于政府资金资源人才动员力强, 容易上规模, 在短缺经济情况下, 易产生规模优势, 这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产业布局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是中国经济30年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然而, 在温饱及经济总量问题已经初步解决, 且国内外经济环境已发生剧烈变化, 国际流动性过剩和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通胀压力大增, 国内房地产泡沫和工资物价轮番上涨情况下。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没有意义且不可持续。继续坚持这种模式只会给经济带来更多的问题, 给经济转型造成更大的障碍。

中国经济模式选择应当充分考虑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并与自身具体国情相适应。中国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其中的关键是政府正确行使其在经济工作中的角色或职能, 并正确协调好国有制与集体制、私有制经济的关系, 做到充分调动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 以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的健康高效的发展。

中国当前经济转型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发展效率问题, 而市场主导的经济模式正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从这个意义出发, 经济模式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就是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当然, 笔者并不主张实施纯粹自由竞争的市场主导经济模式, 因为纯粹的市场主导尽管能够带来发展效率, 也会带来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等一系列新问题, 这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相冲突。笔者主张由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主导或政府指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模式, 即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长处。政府不再充当经济发展的主角, 而是作为监管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主要履行政策制定、科学规划、宏观调控和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职能, 而让企业和个人作为市场的主体, 在允许其合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活动中促进社会整体效率的最大化。这样, 政府主要维护公平, 市场重点创造效率, 既能体现发展效率又能兼顾社会公平, 既有利于国有制经济发挥作用又能够促进民营制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就有了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当政府从经济建设的主攻手角色转换为监管指导者角色的时候, 也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投资规模扩张的数量式低效率增长方式, 也将消除由此带来的结构失调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及通胀居高不下的种种弊端, 于是经济转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由于中国经济转型目标当前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和障碍都是政府主导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 因此, 改革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就成为推动经济转型的关键所在。中国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应当改革为政府指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模式。放弃政府主导的意义, 首先在于它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经济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和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 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转型的主要障碍。于是, 从政府主导到政府指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转变, 就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篇5: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

0.1文献综述

我国会展业的起源是由政府主导型展会开始的, 改革开放之前举办的展会几乎都是政府主导型展会。 进入21 世纪后,我国会展业和会展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政府主导型展会仍然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也是由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因此,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相关研究一直成为业界的热点和难点。 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研究先行者沈丹阳博士在200年的“政府主导型展会改革与发展高级研讨会”上率先对政府主导型展会改造提出“三效四化”1转型建议,并在2006 年的“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创新发展论坛” 上进一步提出政府主导型展会改革、创新必须实现思维定式、运作机制、组织模式、评估作法及增长方式的五个转变。 应丽君提出了发展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第四种观点2即“历史使命观”3,中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发展愿景应当是:成就中国的会展强国梦。 陈靖分析了会展业的政府介入行为,指出政府干预应方式合理、尺度适当,重点在宏观调控、产业政策、促进体系和行业协会建设、推动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等方面。 裴向军、肖玲凤提出政府最终要把展会的经营让位于市场主体企业。 袁亚忠、章晓檀从明晰政府定位、加强宏观管理、推进制度化、市场化与国际化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广州政府主导型展会具体的发展对策。 王兴指出政府主导型展会要优化政府定位,走专业化、市场化道路,与政府战略相结合打造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

0.2 研究对象的提出

沈丹阳提出了关于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最新概念定义,即 “政府主导型展会是现有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利用会展活动,以展会项目为载体实施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中国会展业一个独特的现象和重要组成”。 本文认为,根据此概念提出的“公共服务”的不同,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为国家政治外交战略服务的展会,如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等;二是为国家经济发展或当地重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展会,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东盟(柳州)汽车、配件、用品及机电产品博览会,中国(玉林)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等;三是为当地社会效益服务的展会,如政策宣传类展会、教育类展会、科普类展会等。 以往学术界对政府主导型展会很少进行分类研究, 主要都是以不特指的政府主导型展会为研究对象, 所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是笼统地面向所有的政府主导型展会,针对性不强。 然而根据上述的分类,不同类型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的要求和路线应是有区别的。 因此,为了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的对象,特指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

0.3 转型的必要性

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 在推动国家实现宏观发展战略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被广泛认可, 但同时也面临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应对外部激烈竞争的问题。 政治色彩浓重、组织效率低下、资源消耗巨大展会经贸实效差等缺陷一直被学术界诟病, 政府主导型展会淡出会展市场的观点曾一度成为主流。 本文认为,政府主导型展会尤其是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非营利性和政治目的性非常强, 在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和当前发展阶段上是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但由于上述缺陷的存在,必须并且只能通过转型,推动改革、创新来实现发展。

1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的关键点

第一,把握政府介入的程度和方式。 一方面,本文研究类型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规格高,具有政治外交功能,能够兼顾社会、环境效益各方利益, 搭建国家和地方政府形象宣传的载体和提升举办地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这是对一般展会的比较优势。 政府主导型展会取得这个优势的根源就是政府力量的支撑, 特别是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要发挥政治外交功能,体现国家战略的意志,政府的参与必不可少。 另一方面,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也正因为有政府力量的支持,有财政资金做后盾,导致轻视展会经济效益,缺乏市场活力和生命力,形成一种展会不健康、不可持续的存在状态。 这是此类展会与一般展会相比较的劣势所在。 因此这种政府主导型展会如果没有政府力量的支撑而仅作为单纯的一种展会来看,在会展市场竞争的环境下,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甚至无法在展会市场中生存,会逐渐在市场竞争中被其他类型展会取代。

综上, 政府介入和支持本文研究的这类政府主导型展会是必要的,但不适宜完全参与展会执行各个层面的工作。 这类政府主导型展会要实现转型, 正确把握政府力量的介入程度和方式是关键。

第二,提升展会的经济效益。本文所论的经济效益是指展会自身的经贸实效,而非为举办地带来的经济利益。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出于战略目标的需要,侧重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表现为规模大、排场大,导致行政资源、接待资源消耗大,虽然资金投入高,经贸实效却不高,展会为参展参会客商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足以与展会规模相匹配。展会的经济效益是展会的生命力所在。展会发展的共同目标,即实现“五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品牌化和信息化,最终结果就是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在“五化”发展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形势。专业化方面,以展览内容专业化为例,由于一定的政治使命而要兼顾战略目标各方利益和需求,这类政府主导型展会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展会,内容多而杂,如中国—东盟博览会涵盖发达国家新加坡和贫困国家老挝、柬埔寨、缅甸的不同档次商品。虽然不少这类展会都采取“博中有专”的形式提升展览内容的专业化,但是展会经济效益仍受到极大制约。此外,目标观众的专业化、展览服务的专业化、展馆设施的专业化、运营模式的专业化、人才队伍的专业化等等,政府主导型展会在这些方面的专业化都存在不足或缺失,导致展会效率低下。市场化方面,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15号)中明确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推进展览业市场化进程”。正如十八大报告所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尊重市场规律。政府主导型展会作为会展经济中主体的一种,也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市场化改革。虽然政府主导型展会市场化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国内各大展会也在不断尝试,但效果一直不突出,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何把握市场化的度,特别是现在中央要求节俭办会的形势下,如何用活市场的力量。品牌化方面,国内几家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都已名声在外,在业界也具有一定的分量和地位。但是品牌化不仅仅指展会当前名声大,更重要的是展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展会品质优。目前国内这类综合性大型政府主导型展会尚未能够获得UFI认证,真正建立权威有效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特有的第三方评估体系的寥寥无几,展览项目的各种数据通常由主办方自己统计然后官方公布,因而对于涉及展会利益方面的敏感数据通常都有水分。政府主导型展会要真正建立起像欧美那些国际品牌大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际化方面,要解决如何在现有国际区域合作的基础上,打开视野,拓展国际市场区域,形成错位竞争,避免恶性竞争的问题。信息化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会展的最新发展趋势,全国会展界都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政府主导型展会要发展就要紧跟趋势,走在时代的前沿。

综上, 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就要在兼顾政治和社会效益的同时,重视展会自身经济效益,转型所要达到的现实目标就是通过“五化”,获取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

第三,打破对政府财政依赖的旧观念。 虽然政府主导型展会中也有市场化运作, 但是一般由政府财政预算拨款或者在举办费用中政府财政预算拨款占相当比例。 为扩大影响力,政府主导型展会在接待、安保、形象宣传上一般耗费大量财政资金,不论盈亏,亏了财政可以兜底;组展较多采用行政命令手段,以行政摊派的方式分配展位或不计成本地免费赠送展位; 经费使用的重点之一是领导及嘉宾的接待。 在当前中央“八项规定”和节俭办会要求下,地方政府不惜投入巨额财政资金的时代已结束。 政府主导型展会发展必须转变思维、创新思路,要打破“等、靠、要”的财政资金依赖性,提高政府投入资金利用率和效益,盘活市场资金,走活市场这条路。

2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的原则

2.1 明确以 “五化”为转型基本路径

传统观点认为展会发展要实现“四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本文认为展会发展要实现“五化”,即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和品牌化。“五化”缺一不可,是衡量现代展会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政府主导型展会实现转型的基本路径。

2.2 明确区别对待原则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办展办会资源等各不相同,国内各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发展程度不一,展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也不尽相同。 所以转型要实事求是,区别对待。

3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的对策建议

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主要从四个方面实施。

3.1 展会执行者的转型 — ——转变运营管理的思维

一是转变“吃财政饭,饿不死”的思维,树立危机意识、创新意识、求变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接受和灵活运用先进的会展运营管理理念,用“活”思维做“活”展会,才能在“五化”上取得突破。二是转变服务思维,形成以人为本的服务氛围和环境。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做实做细对客户的服务,包括参展参会服务、现场管理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场内与场外的服务、展时与平时的服务,让企业提高参展参会效率,获得更多商机。三是转变用人思维,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一个“五化”展会,离不开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管理、高级翻译和资本运作等高层次专业人才。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用好人、用对人,形成一支由管理类、市场类、支撑服务类人才组成的专业化、国际化队伍。

3.2 展会执行机构的转型 — ——转变运营机制

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办展主体往往是政府成立的具有一定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这样的机构由于没有生死存亡的市场压力,因而展会实际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激发政府主导型展会的活力,推动政府主导型展会“五化”的发展进程,办展主体要转变运营机制。首先,要在全面评估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各项职能(包括政治外交任务、政要接待、招展招商、论坛活动、广告宣传、现场管理等)的基础上,对组织过程中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政府在展会中的定位,明确哪些必须由政府主导而市场无法替代的事,由政府来完成,如领导人邀请,政府部门的协调、社会效益的兼顾等;哪些可由政府指导、市场化运作,各个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进行市场化运作;哪些可以完全市场化运作,用市场调节办展资源的配置。其次,将现有涉及可市场化运作的展览业务的部门从行政、事业单位中剥离出来,构建培育一个与政府主导型展会的经济效益、服务水平、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实体承办单位,赋予实体承办单位经营主体地位,实现会展项目运营主体的法人化,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讲求组织服务效率,推行以盈利为目标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规范化的市场运作,优化资源配置;在财政管理方面实现相对的财务自由,有资产经营权并实现资产增值。

政府主导型展会办展主体企业化、 法人化在国外已经有成熟的模式, 只是在国内服务国家政治外交的这类政府主导型展会还没有具体的尝试。 因此, 我国这类展会转型的具体企业形式,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如德国绝大多数展览公司都是展馆经营型的国有展览公司, 即展览公司既是展馆的拥有者和经营者,同时也是众多品牌展会的主办者,而其展览公司所在城市或州的地方政府是该公司最大的股东,因此,德国绝大多数品牌展会的最终拥有者都是德国地方政府, 但展览项目的具体运作事务由国有展览公司负责, 政府并不完全直接参与展览项目的具体运作。 除了政要邀请和安排的部分外,政府更多的是为展会的顺利举办提供公共服务,统筹协调如治安、交通、通信、旅游、商业、酒店、娱乐等部门为展会提供便利服务,并对各部门进行监督,为展会营造城市氛围等。

3.3 展会功能的转型 — ——打造展会价值链

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都是国际性展会,侧重于与某一区域市场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因此参展参会企业的最大需求和目标就是通过展会打通国际市场,开展合作、获得效益。企业参加展会在获得订单、签订投资合同前,需要了解行业发展信息、客户信息、投资国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在合同签订阶段,希望得到展会提供贸易配对和项目配对等投资贸易促进服务;在合同签订后,这些纸面上的效益要转变为真正效益的实现,还要涉及跨境产品的运输、跨境资金的结算、跨境投资项目的落地、跨境技术的转移等方面的问题。政府主导型展会功能上的转型,就是要除了保持政治外交功能不变外,通过打造展会价值链,使企业上述参展参会需求在“一个屋檐下”得到满足和实现,使展会自身发展成为有效益、有价值、有竞争力的展会。打造展会价值链,就是拓展展会综合服务企业需求的功能,将展会的商品交易和投资合作这一基本功能,延伸到与之相关联的合作领域,如信息服务、跨境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互联互通、通关便利化、投资领域的园区合作、科技研发合作等,以展览、会议(论坛)、活动为载体,利用展会平台发布信息、促进交流、打通合作障碍、建立合作机制,在推动这些相关领域发展的同时带动贸易、投资、服务等深度融合,一方面满足企业贸易投资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达到服务国家战略的目的。

3.4 展会发展环境的转型 — ——发挥优势,改变展会生存环境

国内各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多数都是当地的龙头展会,应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和政府主导的优势,主动打造质优适用的硬件环境,除不断健全和完善展览设施功能以外,对与之相配套的会议、宾馆、酒店乃至交通、城建等城市功能设施也应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既为展会自身打造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也造福地方会展业;主动培育展会发展所需的产业支撑或市场支撑,带动地方经济;主动改善展会贸易条件,创造更高效的金融环境、更便利的物流网络和更便捷的签证、通关(人和货物)制度,提升地方开放水平,最终实现展会生存环境的升级换代。

综上所述,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需要从展会执行者、执行机构、展会本身内在环境、外在环境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转型升级,而且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比一般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转型在具体操作上会更加困难,需协调的利益相关方较多,之间需区分的权、责、利较复杂。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服务国家政治外交战略的政府主导型展会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国内各大此类展会在转型过程中应以本文提出的转型关键点为核心、以转型原则为指引、以转型的四个方面为路线,因地制宜,不断调整方式方法,最终打造出具有特色的新型政府主导型展会业态。

参考文献

[1]应丽君.2004—2010年期间关于发展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部分重要理论思想与观点综述[C]//201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243-249.

[2]陈泽炎.不断深化对我国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认识[J/OL].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信息电子版,2010(196).

[3]应丽君.政府主导型展会研究报告(2009年)[C]//第二届政府主导型展会创新发展论坛,2009.

[4]陈靖.我国会展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69-74.

[5]裴向军,肖玲凤.政府主导型展会的市场化发展对策分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11(1):41-45.

[6]袁亚忠,章晓檀.广州政府主导型展会发展现状与提升对策[J].旅游论坛,2013,6(3):66-69.

[7]王兴.政府主导型展会市场化改革路径初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2):48-49.

篇6:政府主导协会助推促进转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重庆市渝中区、沙坪坝区、江北区、南岸区、巴南区、九龙坡区、万州区、江津区八个行政区分别抽取5个社区, 共40个社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等方式查阅了重庆市政府下发的文件、有关社区研究、大众体育研究、社区体育等文献资料30余篇为论文的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在访问、观察的基础上向重庆市体育局群体处、各社区有关负责人、各社区健身点的市民就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育活动情况、场馆设施、活动经费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范围涉及重庆市八个行政区, 共40个社区。向每个社区居民发放问卷50份, 共发放问卷2000份, 有效问卷1820份, 有效回收率91%。走访40个社区, 并发放问卷40份, 收回40份, 有效回收效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政府主导对促进重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作用

2.1.1 政府高度重视, 以全民健身计划目标为统领, 为促进城市社区体育指出了发展的方向

近几年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指出:2008———2012年全民健身目标计划是: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数占全市人口比例达40%;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达到88%;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4536名;举办规模以上群众体育活动及赛事727次;建设社区路径工程668个;资助命名全民健身登山步道33条[1] (见表1) 。有了全民健身计划为目标, 社区体育的发展就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 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数据来源:建设健康重庆体育行动分项行动计划 (2008———2012)

2.1.2 政府主导下加大对体育场地设施、经费的投入, 为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建设“健康重庆”全民健身普及行动计划》的政策引导下, 政府高度重视, 市级体育行政部门具体落实, 大力加强资金投入促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到2011年间, 体育场由14个增加到38个;体育馆由19个增加到42个;游泳池由16个增加到38个;分别增长171%、121%、137%。全民健身登山步道由10条增加到142条;新建社区健身路径工程368个, 累计888个;重庆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由0.51平方米增加到1.0平方米, 增幅近1倍, 直逼1.1平方米全国平均水平[2] (表2) 。

体育经费投入到达79.66亿元, 是直辖以来体育经费投入总量的5倍。其中中央投入2.84亿元、市级投入21.51亿元、区县投入35.06亿元、单位自筹0.83亿元、社会投入19亿元 (表3) [2]。

从以上数据显示, 在政府主导下, 场地, 经费指标已经到达计划目标, 有些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全国水平, 可以看出, 在政府主导下加大体育场地, 经费的投入效果显著, 为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资料来源:健康重庆, 让重庆人活力四射, 重庆晚报, 2011年12月16日。

资料来源:健康重庆, 让重庆人活力四射, 重庆晚报, 2011年12月16日。

2.1.3 依靠重庆地理优势, 形成特色项目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体育主要指标上新台阶, 为促进社区体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1年, 在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及市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以创新思维、更新观念, 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效促进了我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由38.1%增加到40%, 增幅近2个百分点;国民体质抽样合格率由86.7%增加到92.6%, 增幅3.7个百分点, 在全国的排名由22为提升到第七位;举办规模以上群众体育活动及赛事达到了2500次是2008年的3倍, 参与人数700万人次, 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如举办了全国新年登高健身活动、重庆马拉松、“健康重庆”职工跳绳比赛和公开水域游泳比赛、重庆长寿湖业余铁人三项积分赛、第九届重庆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等大型赛事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 影响更加广泛, 已逐步成为国家级和地区级的赛事, 促进了区县、行业、协会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由8848名增加到23679人, 增幅168个百分点, 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在西部名列前茅 (表4) 。这些指标为社区体育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资料来源:健康重庆, 让重庆人活力四射, 重庆晚报, 2011年12月16日。

2.2 政府主导对促进重庆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从表5、表6可以看出, 政府主导对重庆社区体育的发展促进认可的范围较大, 有38%和42%的居民认为政府主导对重庆社区体育的发展“有较大促进”或“有促进”, 只有20%的居民表示“没有促进”或者“不清楚”;在政府主导对社区体育发展有哪些具体促进的回答中有54%的居民认为“基础设施”, 有15%和17%的居民认为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和“社区体育的规范管理”有促进作用, 10%的居民认为对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健全和壮大有促进作用。说明“基础设施”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是居民最能直接感受得到的, 并能得到实惠的, 可以看出, 政府主导下对促进社区体育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政府主导下促进重庆市社区体育现状分析

2.3.1 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居民对政策的了解、欢迎度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 (表7) :对政策清楚了解有546人, 占30%;一般了解有1092人, 占60%;对政策受欢度有637人, 占35%;一般有910人, 占50%。说明在政府主导下, 社区居民对政策大多数是清楚和欢迎的, 对体育认识普遍提高, 逐渐关注体育。但仍有10%和15%的居民对政策不了解和不受欢迎, 这存在着多种原因, 其中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 未达到人人知晓, 普遍受欢迎的程度, 另外是居民对体育关注度缺乏。

2.3.2 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锻炼目的、作用的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 (表8) , 有819人选择增强身心健康, 减少和预防疾病, 占45%;有455人选择了消遣娱乐, 占25%;有364人选择了增加社会交往, 占20%。增强身心健康, 减少和预防疾病和消遣娱乐选择率较高, 说明居民对体育锻炼的意思目的不断增加, 对体育本质功能认识较高。在体育锻炼的作用上, 有794人认为很重要, 占43.6%;有644人认为重要, 占35.4%;有364人认为一般, 占20%;这明显的反映出社区居民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体育意思普遍较强。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体育环境得到了改善, 促进了社区体育居民体育锻炼的氛围, 影响了社区居民体育锻炼的目的、作用认识的提高。但有2.5%的居民认为不重要, 需要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以及街道社区的体育组织还需要加强宣传和积极工作, 增强市民参与体育活动意识, 增加体育活动的人数。

2.3.3 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项目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 (表9) , 重庆市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以登山、跑步、健身类最为普遍分别占25.2%, 23.1%, 18.2%。不难看出, 社区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与重庆地理环境和不受场地器材的约束, 季节的影响有关, 具有简便易行、便于开展的特点, 也与大力宣传有直接的关系。武术类、小球类、大球类的项目分别占10.3%、占13.8%、占9.4%。与社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不足以及项目本身竞技性高有一定的关系。从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项目来看, 项目的选择体现了简易性、季节性、适用性的特点。说明在政府主导下, 促进重庆城市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呈现出形式多样化, 内容丰富, 项目集中在跑步、登山、健身类、武术类、各种球类等。

注:健身类是健身操, 交谊舞、秧歌;小球类是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大球类是篮球、排球、足球。

2.3.4 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居民对参与体育活动点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显示 (表10) , 社区专门的场所或空地, 占38.4%;就近的公园, 占24.3%;街道辖区内, 占16.4%;收费的体育场所或健身场所, 占11.6%;其他, 占9.3%。这就说明, 社区居民活动点主要以就近以及周边地区的原则, 这与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加大了全市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 能满足居民参加体育运动的需要。但只有11.6%的社区居民收费的体育场所或健身场所, 其原因是具有专门的指导性体育活动场所收费较高造成。

2.3.5 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对基层管理人员调查分析

通过对40个社区负责人的调查显示 (表11) , 重庆市社区体育基层管理设有专人管理占45%, 兼职人员管理占30.2%, 其他人员管理占6.7%。但还有18.1%的社区无人员管理。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其中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差异较大, 具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管理人员显得很少, 即是有也是转行的人员, 这些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社区体育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2.3.6 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对活动组织管理调查分析

通过对40个社区负责人的调查显示 (表12) , 群众自发组织占47.5%, 街道居委会占22.5%, 社区辅导站占30%。说明在政府的促进下, 社区体育组织活动管理还是一个缺陷, 政府管理模式还未完全统一、发展极不平衡。还是以群众自发组织为主, 仍然未打破小型分散、组织单一的社区体育活动管理模式。

2.3.7 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居民对体育活动经费调查分析

通过对40个社区负责人的调查显示 (表13) , 有47.5%的活动经费来自锻炼者的会费, 居首位;有20%来自由社会赞助, 居第二位;有17.5%来自街道自筹, 居第三位;有15%来自行政事业拨款, 居第四位。由此可见, 在政府促进下, 政府行政事业拨款还不够, 不能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需要。重庆市社区体育活动经费渠道呈多元化, 但经费仍然短缺, 不能激发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另外, 需要交会费的活动, 参加人数较少。

2.2.8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对场地设施满意度调查分析

通过对40个社区负责人的调查显示 (表14) , 完全能够满足占6.1%;一般能满足占34.2%;基本能满足占31.3%;但有24.1%和4.3%基本不能和完全不能满足需要, 在政府的促进下, 加大了重庆市体育基本设施建设, 由于重庆的地理情况和参与活动的人数增加, 体育场地设施还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3 政策主导下影响促进重庆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 社区居民对体育锻炼的目的、作用的认识未达到人人知晓, 普遍受欢迎的程度。

2.重庆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是一个缺陷, 管理还停留在群众自发为主, 没有一个行政主管的模式, 造成了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比例相对较低。形成了较为分散和单一, 不具有形式多样性和活动内容丰富的情况, 这和全国先进省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 社区居民体育活动地点还是集中在街道辖区内, 就近的公园和社区专门的场所或空地为主, 而到收费的体育场所或健身场所活动较低。从活动项目上还是以健身类、跑步、登山为主。项目较为单一, 开发力度不够。

4. 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缺乏, 政府行政事业拨款较少, 只靠收取会费、街道自筹和社会赞助的方式, 经费仍然不能满足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需要, 影响了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另外, 居民体育活动消费情况极不平衡, 表现在消费意识不强, 消费水平不高, 和全国发达省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从而开发新的项目和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较困难。

5.重庆市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比较匮乏, 特别是较偏远的地区经济发展较差, 场地设施还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4政府主导下促进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

1.利用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 完善设施建设, 合理利用和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提高使用率。同时, 政府尽快立法拟定《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标准》, 构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优质良好的体育活动场地和环境。

2.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体系, 形成以政府领导、体育行政部门主管, 街道居委会、社区业主委员会共同推进体育活动组织协调机制, 为社区体育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广泛动员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各团体积极参与组织社区体育活动, 做到齐抓共管的组织管理模式。

3.利用在渝的高等院校和体育科研机构, 加大对社区体育的科学研究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

4. 进一步加大政府经费投资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拓展对社区体育投资渠道, 整合资源, 保障各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推动全市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特别加强各级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率, 实现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

5. 根据重庆地形地貌、气候特征,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便于开展和居民喜欢的健身项目, 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6.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社区体育组织, 社区体育设施, 社区体育活动等网络体系, 这些网络体系的建立更有效地为社区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健康重庆体育行动计划 (2008―2012年) 的通知[S].渝府发[2008]130号.

[2]让重庆人活力四射[N].重庆晚报, 2011-12-16.

上一篇:市人民医院专科护士培训心得下一篇:小学英语教研下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