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导学案

2024-09-05

自然灾害与防治导学案(精选10篇)

篇1:自然灾害与防治导学案

导学案 选修六 第二章 环境的污染与防治 水污染及其成因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前测】

环境问题的表现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学习,分析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明确水污染的成因。2.以天然水净化为例,理解环境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对环境污染的影响。3.分析城市垃圾的特点。

4.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造成污染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自主学习】

一、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1.环境的自净能力:

2.三种水体自净能力的比较:(河流,湖泊,地下水)

3.自净规律:

二、水污染 1.定义:

2.污染物的来源:

3.水污染的表现:(1).(2).4.水污染的防治:

三、固体废弃物 1.垃圾的概念:

2.垃圾的特点:

四、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 1.垃圾的危害

2.环境问题:

3.垃圾转嫁污染:

【当堂检测】

五水共治即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完成下列各题。

1.在 “五水共治”工作推进过程中,下列产业受冲击最大的是

①养猪场 ②葡萄种植基地 ③电镀厂 ④水泥厂 ⑤皮革厂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⑤ 2.下列符合生活污水的防治措施是 A.建设化粪池,节约用水

B.使用含磷洗涤剂,倡导绿色生活 C.推行清洁生产,控制工业污染源 D.合理使用化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三鹿奶粉”“地沟油”“增白馒头”“苏丹红”“毒豇豆”等食品污染事件正对人类构成巨大威胁。据此完成各题。3.所谓的“食品污染”是指()

A.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混入人们的食品中 B.食品没有洗干净就食用

C.所食食品没有“绿色食品”标志 D.腐烂不能食用的食品

4.导致食品污染的原因有()

①在作物栽种时过多使用农药 ②用带有毒素的水浇灌作物 ③进行加工时,有毒或带菌物质进入食品 ④过度包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能力题】5.水葫芦是外来物种,生命力旺盛,遇水便长,生长速度很快,喜生于温暖和富含有机质的静水中。20世纪60年代,我国曾将水葫芦当作度荒青饲料引入.后泛滥成灾.以闽台粤为甚.仅福建的水葫芦夜盖面积就达300平方千米,盘踞了全省四分之一的湖塘库沟水域。图10示意福建闺江被水葫芦包围的养殖区。

分析水葫芦在闽台粤地区泛滥成灾的原因

篇2:自然灾害与防治导学案

课题 :第11课《敬畏自然》

学习目标:、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1、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的作用

A.人类竟然不打自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2、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3、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学习过程 无比的美。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一、预习新知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

斥鴳()

蓬蒿()

咫尺()狼藉()

相形见绌()

美味佳肴()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佳肴:

二、课堂展示

(一)读课文小组讨论

1、本文谈论的内容是什么?

2、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作者是怎样认为的?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5、“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6、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合作探究】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义,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这此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 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②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④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不自量力 陷阱 呐喊 沾沾自喜 B.喜形于色 窃笑 佳肴 狼藉班班 C.相形见拙 呐喊 演化 美味佳肴 D.精巧绝伦 幼稚 误解 高深漠测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

生命力的体现吗?

()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 声音。

()

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水是自然界的产物,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清丽的湖泊,创造出富贵的湿地资源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④①②③ B.④③①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5、仿例造句,表达对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

感谢自然赐予我眼睛,让我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河;感谢自然赐予

我。

6、举例说明“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

7、读着作者精辟的论述,理性的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

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五、小结

收获:

篇3:课堂提问与“学案导学”

一、弥补原则

一般来说, 历史教材每一节课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当丰富, 可与教材前后横向、纵向联系, 不是一张学案就能全部涵盖的。无论是基础史实, 还是对史实的归纳、理解、运用, 都有可能有所疏漏, 而且大多数学案无法涉及教材内容宏观结构的归纳, 一节课下来, 知识点如一盘散沙。这就要求教师不能被学案束缚, 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弥补学案的不足, 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多角度理解和运用知识, 并完善知识结构, 形成知识体系。如在《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一课中的第二子目“探索与失误”, 学案上设计了两个环节:

自主学习:中共八大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为什么说它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考查知识点:中共八大)

合作探究:

(1) 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场运动?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这场运动所犯的错误。我们怎样看待这场运动?

(2) 材料二反映的又是哪一场运动?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3) 这两次运动是在什么路线指导下出现的?带来了什么后果?中共中央是如何应对局面的? (考查知识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

在教学过程中我补充了两个课堂提问:

(1) 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

(2) 这一时期出现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又有哪些失误?

通过这两个课堂提问, 弥补了学案的不足, 既使学生全面掌握了知识, 也可将零散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整体。

二、梯度原则

即使是学案式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也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突破重难点时的课堂提问, 要由浅入深, 层层设问诱导, 再辅之以教师三言两语的精讲精析进行点拨, “深刻、独到、广博、启发、机智”的优点也会在学案教学中呈现。比如在《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一课中,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个难点, 学案上设计的问题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哪些弊端?我通过课堂提问层层引导学生思维:

(1) 根据材料, 人民公社化运动涉及哪些方面内容?

(2) 这些属于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

(3) 人民公社时期的这种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相比是超前了还是滞后了?

(4)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实质是什么?

(5) 它会导致什么后果?

(6)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这样, 通过 (1) 题引导学生找出人民公社错误的表现, 通过 (2) (3) (4) 题引导学生理解人民公社错误的实质, 通过 (5) (6) 题引导学生分析危害, 形成科学的发展观, 并为下节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作铺垫。

有了这样的课堂提问与教师的引导点拨, 传统历史教学的优点一定会回归。

三、启发原则

启发性是问答法教学的灵魂, 即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 具有思维量, 能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广阔空间中遨游。例如, 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时, 学案可以这么设计:工业革命的后果是什么?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在解决这一知识点之后, 教师进一步进行课堂提问:面对这种影响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应如何?然后引导学生, 理性点拨这道题, 把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和抗争史紧密结合, 使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和内在联系的。一部分学生能通过此题触类旁通, 由此及彼, 针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提出类似的问题:19世纪晚期的民族危机有哪些表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如何?可见, 在学案教学中, 只要教师善于授之以渔, 善于启发学生的借鉴能力, 学生由书籍延伸到未知领域的发射思维能力会日益提高, 传统历史课堂的深度与广博的优点仍可以在学案教学中得以继承。

四、兴趣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行的历史教材容量大, 可读性不强, 而学案更多的是以题目的形式体现对教材知识结构的归纳及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更加枯燥, 没有经验的教师稍不留意就会把学案课教成习题课, 学生毫无兴趣。如何使学生对学案学习产生兴趣呢?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穿插适当的课堂提问是好方法之一。实际操作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联系语文知识提问;二是结合电视、电影、历史小说的有关内容提问;三是结合乡土教材提问;四是联系古诗词、对联提问;五是联系热点、焦点提问。如学习“美国霸权政策”时可提问:1999年以来美国干涉中国内政, 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有哪些?这道题把学生关注的台湾问题、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问题、中美撞机事件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篇4:导学案的实践与感悟

与传统的教案相比,原来教案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只有教师本人能够看见,最多在上课前给学生说说,印象肯定不够深刻。而在导学案上学生首先看到的就是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一目了然,在学习时随时可以回顾目标,学习的指向性更加明晰,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采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到展示解析、拓展延伸等每个步骤都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编排设计,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即使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在导学稿的“引领”下也可以完成学习的任务,使抽象的学习目标变得具体可感。语文教学不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每一个学生都变成了学习的主角,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导学案”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但俗语说得好:世间万物皆有利也有弊,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亦然。

因为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在突出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限制了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师极具个性的激情讲解在传统教学中是最吸引学生的地方,而使用导学案后,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种讲解是难得一见了,课堂虽不缺乏热闹却总让人感觉缺少一种激情,一种学生毕生都难以忘记的激情。再则由于导学案强调从预习到练习、作业合一,当堂完成。而学习的任务、方法在导学案上都一目了然,一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往往不听老师的任务安排,以做完导学案上所有的习题为目标,不帮扶差生,不参与课堂讨论,为做题而做题。

另外导学案的容量有限,问题都是预设好的,缺少了灵活性。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而导学案大都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已经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好的,所以在授课中只是按教师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导学稿的形式固化起来,其实质背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另外导学案对于后进生的学习效果是不太理想的,还必须考虑分层次教学,因人而异灵活设计、灵活地运用,任务非常艰巨!

“路漫漫其修远兮”,针对以上种种的困惑与问题,都有待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改进和提高,使导学案更有实效,同时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辛的劳动!

篇5:敬畏自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一、【课前自学】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观点较鲜明,通过讨论、质疑,挖掘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又通过品读、揣摩,理解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并学习运用,以期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二、【合作探究】

1、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2、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三、【组间展示,精讲点拨】

1、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3、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篇6:9《自然之道》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重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

三、自学指导

1、按要求自读自学:把课文读两三遍,读通读顺

2、认读生字,找出生词,查字词典理解生词。

3、标自然段序号,想一想课文大意。

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准确、流利朗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检查生字词认读与理解情况:指名读,想读哪些就读哪些,想说哪个词义就说哪个,有的词语可用形象表演的方式,如:“欲出又止、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小黑板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3、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五、教师点拨

1、理解部分词语含义: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六、板书设计

旅游筑巢幼龟沙滩侦察企图 情愿蠢事返回海鸥补救

争先恐后欲出又止若无其事见死不救 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气喘吁吁响彻云霄

二次备课

9、《自然之道》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二、重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自学指导

1、读懂了三、四、五自然段,想想“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这是一件什么“蠢事”呢?

2、观察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3、默读六、七自然段,展开想象:

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大家展开想象写几句话,描述一下,并写一点儿自己的感受。

四、自主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1、请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读完后分角色表演这三个自然段叙述的情景。

2、想象课文描写的场景,分小组说一说。

3、回答:我们干了一件什么样的“蠢事”?

4、自由读一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你想到的情景。

5、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段,表达出自己的心情。

五、教师点拨

比较句子:下面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向导一边走一边说:“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六、板书设计自然之道

误导众幼龟

“我们”救一只幼龟众幼龟被海鸟啄食

(违反“自然之道”

二次备课

篇7:真正的敬畏自然 导学案

敬畏自然 导学案

课型:新授主备人:韩保志审核人:刘华组长签字:

班级:姓名:组别:时间:2013-3-26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并运用文中词语

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反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课文中富有哲理、形象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

德育目标

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作者的观点。掌握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把握关键性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

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

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

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

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

自然的责任。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材料内容谈感受:(学生展示)

二、预习检测

(一)、初读课文

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鲲()鹏陷阱()蓬蒿()咫尺()狼藉

()()())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自不量力:相形见绌:佳肴:

三、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本文谈论的内容是什么? 说一说读后感受

2、在人与自然这个问题上,作者是怎样认为的?

3、阅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提出问题:

二、()分析问题:

三、()解决问题:

四、【展示交流,教师点拨】

人与自然相比

论历史 :

论关系:

论智慧 :

五、教师小结: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

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智慧是一层,从智慧到生命,又进了一层,最后得出结论“敬畏自然”全文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

题”的思路展开,有引论到本论到结论,层层推进,水到渠成。

六、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不自量力陷阱呐喊沾沾自喜B.喜形于色窃笑佳肴狼

藉班班

C.相形见拙呐喊演化美味佳肴D.精巧绝伦幼稚误解高

深漠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人类竟然不打自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B.高深莫测的星空是大自然的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C.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D.最不可思议的恐怕要数我们的大脑了,它使人有喜怒哀乐,能够思维。

3、判断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

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②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

③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七、写话训练:

运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任意四个词语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

八、谈一谈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敬畏自然 导学案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主备人:韩保志审核人:刘华组长签字:

班级:姓名:组别:时间:2013-2-26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3、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探究作者写作意图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学习难点:

深入理解文章,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上节课学过的问题

2、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

二、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

然的态度是什么?

3、从全文看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做到“敬畏自然”?

4、质疑思辨:

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

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

如: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举出你提出的问题:

三、拓展研究:

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

成最实际的行动?

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例:地球不是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的,是从子孙那里借来的。

爱护今天的自然,自然将呵护我们的明天。

四、当堂训练

1、仿照例句,表达对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

感谢自然赐予我眼睛,让我看到如此壮美的山河;感谢自然赐予

我。

6、举例说明“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

五、师生小结:

有句话说:“人类一思想,上帝就发笑”,人类在自然面前该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力量?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的放下了屠刀;当我们

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的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

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六、谈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课堂你收获了:

敬畏自然

第三课时

课型:新授主备人:韩保志审核人:刘华组长签字:

班级:姓名:组别:时间:2013-3-26

学习目标: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2、感悟作者观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观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品读课文,揣摩文中富含哲理和运用修辞的句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围绕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论证方法进行探讨、交流:(小组黑板展示)

⑴、本文从表达方式看有哪些特点?(圈点具体的句子,在课本上标注出来。)

⑵、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推出的?

三、语言品味,互动探究:(各小组讨论、交流,口头展示)

1.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品味:(可以从句子的表达方法、修辞方法、内容、句式等方面品味。黑板展示)

例:

(1)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理解: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它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弟兄”体现

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2)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理解:

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

无资格的。)

(3)

(4)

(5)

2、学生自读这些句子,也可以写在摘抄本子上,再次品味语言之美。

3、你们也想写出优美的句子吗?通过以下练习能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1)、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很有特色,将它们抄写下来并写成一段话。

(2)、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很有特色,试仿写一个句子;

4、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②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③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④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改为一般陈述句:

分析其作用:

四、当堂训练:

1、散文的特点:

2、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延伸拓展作业:

长期以来,人类就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本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部分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平等的看待其他生命,去敬畏自然,爱护自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更深刻的认识呢?

以“人•自然•生命”为话题,写一段你的感想。

五、学习感悟:

篇8:“导学案”实践操作与研究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突出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突出学生为主体, 注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面对新教材, 我们应该怎样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呢?下面笔者就以自己的教学实际, 结合人教版九年级部分课节中的历史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以质疑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 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 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 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 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 笔者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 引入四次中东战争, 从而达到理解历史的因素。

在教学设计中导入是比较重要的一项, 应该多注意导入的设计。比如: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设计中, 笔者采取的方式是人物小传的形式, 模拟的人物是英国人杰克, 开头是杰克的心声———19世纪以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和欧洲工人运动的发生, 资本主义发展了, 但是工人们的生活却更加贫困了, 这是因为什么呢? (杰克的心声) 结合相应文字材料———杰克的困惑。

学生通过材料阅读, 知道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是怎么样的。

在讲述“巴黎公社”的时候, 人物“杰克”在1871年的时候来到巴黎, 他看到什么?

在本节课的设计上, 笔者是沿着一个小人物“杰克”的命运而展开的, 把本课里的几个知识点穿起来, 本来生硬的东西就变得有生命力了。

再例如: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一课, 笔者的设计是, 利用“六个一”贯穿本课: (节选一下本课的导学案设计部分)

第一个“一”———一篇演讲让我们知道一个人!

【素材一】葛底斯堡小镇的图片。

【素材二】葛底斯堡的演讲 (中英文) 。

第二个“一”———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战争。

【素材一】斯托夫人和她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问题探究】思考一下真的是这个小妇人引发的战争吗? (战争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图文阅读】美国独立之后领土扩张的情形。

【点拨】结合课件上的相应图片知道美国领土的扩张。

【图文阅读】通过材料阅读法, 知道美国南北方不同的经济制度。

【点拨】引导学生看书找出并用彩笔画出美国南北方矛盾的焦点。

第三个“一”———一个人的当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第四个“一”———一个文件成为战争的转折点。

【图片阅读】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什么?引导学生看书知道南北战争中颁布的文献和作用。

第五个“一”———一场暗杀使美国失去了一位伟人。

【史实再现】林肯被刺 (图片) 。

第六个“一”———一场南北战争让美国迅速前行。

【历史探究】美国南北战争的历史意义。

引用一些文字材料使学生认识到美国南北战争给美国带来的影响。

除了精心设计利用情境教学法设计教学之外, 笔者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一般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其所应当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而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笔者大胆地鼓励学生提问题, 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比如,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是因为“一把枪”引起的吗?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因为林则徐禁烟引起的, 没有林则徐就没有这场战争, 对吗?关于科技革命的成果和对世界对中国的影响都是什么?等等。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知。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从最初的教学设计以教师为主, 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 利用导学案这样的载体在历史课堂上循循善诱, 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增加丰富的问题和色彩。近几年的导学案研究和实践也给了笔者很多的启迪, 让笔者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身教学研究中, 让笔者的历史课堂变得生动多彩。

二、以论导之,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 当阐明一个问题需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由讨论, 各抒己见, 共同交流,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例如在教学中, 对于地理大发现的———新航路的开辟的历史影响, 让学生能从几个方面认识到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对于历史上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讲解, 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寻求答案, 能够明白为什么会发生革命和革命都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影响。学生通过激烈讨论, 畅所欲言, 深入探讨, 彼此交流, 课堂气氛活跃, 学习兴趣浓厚, 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在学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让学生从各方面了解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利用导学案中的比较表格总结归纳出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像这样比较内容的导学案还有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表。利用这些表格简明扼要又能把主要内容加以总结。

在导学案的应用中, 笔者边摸索边总结, 从最初的生涩的、枯燥的、简单的设计到现在把历史教学课标和知识点的落实有机结合。在每一节课的准备中笔者都是从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学生的活动两个方面来考虑, 力争把每节历史课都准备充分地展示出来, 把每个细节都要想法设计出来。

三、以导学案设计练习,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 学生要学会学知识, 还要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 学会合作。使用导学案设计的课堂练习, 注意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 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 通过课堂内互动, 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 让他们发现问题, 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能用到表格归纳的就不要直接讲解, 能让学生自己说的教师就不说。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都会觉得教学就是单纯地“教”, 至于学生学不学会是学生的事情。但是在新的教学形势下, 笔者越来越真切地意识到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和使用导学案给笔者很多的启发和新的探索。

在课堂上, 学生能看懂、读懂的教师就不要再讲, 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 教师不要点明, 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 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索、自己创新。利用导学案, 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 效果还是不错的。

对于导学案的研究, 笔者的体会是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在导学案的设计上应该十分注意这一点, 不能想当然地把教学目标设计深了或浅了。对于这一点, 笔者认为是很正确的, 会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按照课标写出三维知识目标, 在教学中认真落实。在过去的实践中取得的成绩也好教训也好, 笔者都会十分珍惜, 并且会注意总结得失, 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应该继续坚持研读课标, 把握好知识目标。还有的新的认识是, 导学案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在曾经探索的导学案形式的时候, 更多的时候都是按照一定的框架进行设计的。框架有一两个还是可以的, 但是整整一个学期的教学中都是千篇一律的这种形式, 是不是会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呢?对此, 笔者有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在教师用的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中, 应该怎样准备好每一堂课, 怎么用好这些设计出来的导学案也真是一个问题, 在教学上的设计和练习的选择, 都是费心思的, 没有必要把导学案全部交给学生, 只需要把导学案上的训练印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习展示的平台。我们必须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参与, 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品尝成功的喜悦。例如:历史课上的活动课, 在设计上就应该有更多的好的想法, 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挥想象的空间, 有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在导学案设计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在导学案的实践中也促进我们教学工作的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导学案的探索也是一直在路上!

摘要:在中学历史教学当中引入“导学案”教学方式, 符合中学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主体性教育理念。信任学生, 解放学生, 调动学生, 促进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提倡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和探究式的学习, 自己探索, 自己创新。利用导学案,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关键词:导学案,自主学习,主体性教育

参考文献

[1]丁美玲.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3) .

[2]王艳.自主学习中的行为与成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 .

[3]孔祥东.导学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教育, 2015, (27) .

[4]张旸.“导学案教学”与“翻转课堂”的价值、限度与共生[J].全球教育展望, 2013, (7) .

篇9: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关键词:导学案 编写 应用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深化,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学习等)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导学案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新的载体,也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虽然导学案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形式,但筆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应用导学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正确认识导学案编写的目的和用途

导学案是指教师通过对课标、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制的用于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南针。教师通过学案的形式引导、教会学生自我学习,从而使学生与教师在学习、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的区别,重视学习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它是衡量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与否的标准。因此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杜绝照搬课标中的三维目标,而应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既能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是具体的、切合实际的、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三、导学案内容要形神兼备,充分体现在学习中“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神髓

导学案不是单纯课本知识的罗列,也不仅仅是练习题,更不是概念填空。目前,很多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仅仅是将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概念以填空的形式罗列出来,缺少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这便很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可以说徒有其形。因此教师在编写时,应依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多尝试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新闻材料等创设情景,用趣味性、探索性的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如在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学案编写时,我们可以对“神七”发射的事例进行介绍,然后设计问题:“神七”升空的动力是什么?这类化学反应有什么特点?举例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很自然地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标中有关概念教学的理念。

四、导学案编写要注意细节问题,避免粗枝大叶

我们的很多学生在上课前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即使有预习的学生也很少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记忆型”的预习方式很难真正锻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学案的用途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去思考、质疑、解决问题,因此更要注重知识细节的体现。

五、导学案问题要具有层次性、梯度性

导学案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因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能力等也不一样,因此导学案中的问题不能要求所有学生都能回答,习题也不能要求全会做,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导学案在内容上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获。例如在习题设置上我们可以通过分层次设置一定量的习题来实现。习题可分为3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础型”,难度很小,紧扣基础知识,即使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二个层次是“大众性”“思考型”,一般的学生经过思考也能够完成,从而受到激励;第三个层次是“挑战型”,可用来满足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的挑战欲望。

六、导学案使用要注重课前反馈

教师在上课前要收取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导学案,分析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知识;“三不讲”即:做到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没问题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优化课堂,提高效率。

导学案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实践证明其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教无定法,其在具体实施上需要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篇10:《大自然的秘密》导学案

第一课时

资料链接

1、加拉帕戈斯群岛:科隆群岛即加拉帕戈斯群岛,太平洋东部岛群;位于太平洋东部的赤道上,它是厄瓜多尔共和国的一个省,离厄瓜多尔本土1000公里。于北纬1°40′~南纬1°25′和西经89°14′~92°01′之间。由19个岛及附属小岛及岩礁组成,面积7976平方公里,离厄瓜多尔本土1100公里,跨赤道两侧。陆地总面积约7,994平方公里(3,086平方哩),散布在约59,500平方公里(23,000平方里)的海面上。被人称作“独特的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陈列室”。现存着一些不寻常的动物物种。例如陆生鬣蜥,巨龟和多种类型的雀类。1835年查尔斯·达尔文参观了这片岛屿后,从中得到感悟,为《进化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科隆群岛是由四五百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在一百多万年前浮出海面。岛上的火山喷 发还时有发生,群岛最西边的伊莎贝拉岛和费尔南迪纳岛上的火山一直没消停,最近的两次喷发是在1995年和1998年。

2、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自己搜集)

自主学习

一、比一比,在组词。

旅()恐()鬼()嘲()导()

族()巩()龟()潮()异()

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理解词语。

伫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寂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争先恐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踯躅不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无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贯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不可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

不论„„总是„„宁可„„也不„„尽管„„还„„

(1)()遇到什么困难,他()积极地想办法克服。

(2)()这件事情过去很多年了,()我的印象依然非常深刻。

(3)()我们全班同学共同努力,这次语文测试()一定能过关。

(4)我()被同学们嘲笑,()能说谎话骗人。

(5)()实验一次次地失败了,可他()是在不停地努力。

(6)()他学习努力,()成绩上升得很快。

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自读课文,我能读准的字音: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理清文章的脉络。

4、轻声读课文,提出质疑,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你最喜欢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为什么?

《大自然的秘密》学案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课文介绍的是谁和谁的冲突

你怎么样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这是一件什么样的蠢事?结果如何?我们为什么会干这样的蠢事?面对结果,心情如何?

三、除了写海龟,还写了我们,纵观事情的发展经过,人们的情绪是怎么变化的?

1、观察___紧张____震惊_____悲叹

2、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

四、设想一下“幼龟离巢”的几种可能性:

幼龟侦察兵发现外面情况安全,接下来会如何行动?

课文中幼龟侦察兵为何“踌躇不前”?

面对这突然而至的危险,假如没有我们人类的干涉,幼龟侦察兵又会怎样做? 你还设想到哪些不同的场面?

五、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1、在你身边,有发现类似的情况吗?请你举例说说。

2、课文中“大自然的秘密”指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秘密?

3、你怎么看待幼龟遭难这件事?写一篇读后感。

4、当我们紧张地看着看着嘲鹰啄食这第一只幼龟时,向导(),因为(),后来他极不情愿(),因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向导的看法。达标训练

1、把词语补充完整.()先()后()()不前()无()事()()而出()()可及()()静止()()之灵极不()()无()无()()()吁吁()()云霄自作()()稍不()()

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假如我被人捉去,关在笼里,永远不得回来,我的父亲母亲岂不心碎?(不改变原意将句子换一种说法)

(2)我总愿打开窗户听着柳林里柳枝的响声和随风吹来的花香。(修改病句)3选词填空:

一刹那间须臾突然很快

1)我们()就发现一只大龟巢,()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

2)()几十只食肉鸟俯冲下来,我们惊呆了。

3)船头下去了,()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

6、写两句关于环境保护的标语:

第五单元:冲突

《大自然的秘密》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认识生字新词,积累踯躅、伫立、颓丧、寂然、突兀、等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精神和团队精神,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最高质量地完成,感受成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秘密是有所隐藏、不为人知的。大自然的秘密指大自然中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事情或事物。大自然有很多秘密,死海不死、猪笼草捉虫、光的反射、影子的形成„„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关于大自然的一篇文章《大自然的秘密》。让我们走进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群岛去观察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五、拓展训练:

1“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是说大自然中的动物都有其躲避灾难的本能,人类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与动物们共同生存,不可人为地破坏改变环境,不要人为地干涉动物的行动。不要替动物安排什么。

3、同学们,我曾听说有段时间,许多媒体报道了杭州淳安县松林虫害的新闻。松树的叶子几天就被吃光了,并且发现大片片的松树死亡,罪魁祸首是松毛虫。这种情况,请同学们利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想想用什么办法解决。

本课收获:

《大自然的秘密》这篇课文以作者一行人在海岛上所闻、所见、所做、所想为线索,描写了小海龟群离巢入海被食肉鸟啄食的惊心动魄的冲突场景。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

上一篇:口头坝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下一篇:药监局副局长个人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