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论文

2024-07-06

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论文(精选8篇)

篇1: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论文

刍议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二者在整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作 者:李中言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岳溪初级中学,重庆,405404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6)分类号:G642关键词:初中化学 农村 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

篇2: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研究

湖南省桂阳县 充。这样,既创造了一个很好的主体性课堂的氛围与开端,又让学生尝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因为书中所讲的一些规律已经被他们在搜索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能给他们一种收获感。学生积极的情感是一节好的主体性课堂的开始。此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臵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臵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臵背景音乐、设臵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老师板书、板画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信息技术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整合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从而,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通过 Oicq 技术、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 邮箱、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实现了学习的自我反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也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三、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而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启迪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实质和核心。也就是勇于突破传统、习惯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结论的思维过程。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具有生动性、求异性、发散性和独创性等特征,所以在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以达到启迪创新思维的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课本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地、直观地演示出来,便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思维得到适时地启迪。例如:在学习《乙酸》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由分子结构来掌握乙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制作一个flash 课件,模拟球棍模型,并通过动画来显示键的极性,并模拟断键的过程和其他基团如何连接到相应的位臵,从而让学生很轻松的就理解与掌握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的 机理,以及它的羟基与醇类的区别、羧基与醛类的区别等。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

四、信息技术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整合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调查表明,课堂教学中教师四十五分钟理论说教的效率远不及一个五分钟实验展示。但是课堂的实验教学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模拟化学实验中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的化学实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模拟,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或将实验过程放慢。如离子反应、原电池的电极反应等实验。再如如在“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中,改变压强对二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之间的转化影响并不显著,运用课本实验,学生通常能注意到加压混合气体的颜色加深,而往往不能发现其后的颜色略变浅。因为根据人的视觉特点由浅变深的现象易于识别,而由深到浅的现象则不易感知。为此,我们采用3Dmax制作了课本实验的原形模拟和简化模拟动画课件,有意识地突出气体颜色的变化,增强实验中的现象层次差别,加深了学生对压强变化过程中气体颜色变化与组分浓度变化的认识,从而为勒沙特列原理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2、一些对环境有较大的污染、损害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模拟演示来消除污染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双重目的。

3、一些难度较大可重复性差、耗时长的实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实验不易成功,或者现象不明显,影响教学效果,通过真实感极强的模拟演示,可以极大的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教学效果。如银镜反应、木炭还原氧化铜等。

4、有些实验由于药品和仪器的限制,或者有毒、有危险的实验,在现行中学教材中没有安排,或在中学化学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让学生有些感性的认识。如接触法制硫酸、氨氧化法制硝酸、石油的炼制、钢铁冶炼等,大多数学生未见过,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屏幕上进行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形象逼真地表现出一步生产过程,对各个环节也可重复演示或局部放缩。通过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能让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物征和变化过程,明确观察对象产生变化的现象和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5、计算机还可以用于模拟化学实验的错误操作造成的影响。一些错误的操作往往带来严重的危害,学生因为不能亲自尝试这些错误的操作带来的危害,因此对错误操作不够重视,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演示错误操做带来的后果,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如可以制作一个浓硫酸稀释的错误操作的模拟动画,将水到入浓硫酸中,使水和浓硫酸一起飞溅出来造成的 后果。模拟工业上利用隔膜电解槽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和思考练习。为了增强学生对隔膜作用的认识,对此设计一个“反证”模拟实验:抽掉隔膜,由溶液颜色的变化表示氯气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电解槽轰然爆炸表示氯气与氢气的爆炸反应,学生印象极深。

五、信息技术促进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渗透的整合

中学化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各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如喷泉实验、布朗运动、气体摩尔体积等与物理知识有关;酸雨、光化学烟雾的形成等与地理知识有联系;糖类、蛋白质、赤潮等与生物知识有联系。此外,现阶段的考试,尽管理科综合是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为主,但在平时学习中有学科之间的联系,无疑对掌握本学科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①各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与综合;②理论和实际结合,学以致用;③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④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高速、大容量的信息汇聚,也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如在高三化学专题复习中,可以将与其他学科联系较为紧密的专题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在服务器上开设一个公共的讨论区,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并与教师交流见解,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这样,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五、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应避免几种不良的倾向

(一)应避免在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手段和信息技术而忽视师生互动作用的倾向。

多媒体化学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声音悦耳动听,对学生的感官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视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同时也忽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教师的自身作用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为机器所主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变得少了,直观的刺激变多了,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变得麻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要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真正的的魔术师是教师”,老师仍是不可缺少的主体,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老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它无法替代代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人格魅力影响作用。

(二)应避免在化学课件制作和网络教学中存在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特点的倾向

化学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化学课件和建设化学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化学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

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教学中,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色彩艳丽,动感十足,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化学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能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化学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化学情感的熏陶。同时,也切不可为求简洁而不顾科学性,如制作的“电解”课件中,由于电解氯化铜溶液及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其真实的微观情况很复杂,不可能也不需要将它们百分之百地利用动画展示出来,但有些方面还应准确表示:氯离子半径大于铜离子半径,阴、阳两极单位时间内得失电子数相等,在电解氯化钠溶液中,阴极区的氢氧根离子主要是由于氢离子参加了电极反应,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而不断积聚的,并非是由定向移动产生的。

(三)应避免在运用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向学生收集罗列知识过多而忽视信息质量反馈的倾向

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捷性,促使个别化学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加大知识容量,教学过程中既不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也不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情况,结果学生接受信息过多,造成“死机”,另外许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粘贴给学生,将大量素材资源罗列在一起,而缺乏对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和必要的剪切,对于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编辑,大部分在因特网上学习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补充、针对性差的素材资源。对大量的垃圾信息和知识缺乏筛选。只能让学生坠入十里云雾之中。这样的教学,既无法达到学科教学目的,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因此,这种盲目追求大容量的知识和形式,让学生的“自学”的教学是弊大于利的,应该尽量避免。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化学教学活动中,合理、灵活地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视觉和听觉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化学教师必须努力更新教育观念,在不断提高本学科专业水平的同时,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探索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有成效地开展现代化的化学教学,迎接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王永新

邹开煌

信息枝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及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1-2):73 [2]费金忠

多媒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武进教育网

[3]崔 静

篇3: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论文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必须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明确的目的性, 即教师所选教学媒体应能满足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需要。合理的主体性, 即引导学生选择认知工具, 学习内容、方法、伙伴, 动手实验。有益的活动性, 即指导上机操作, 实现小组探究。必要的开放性, 即观念上, 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内容上,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学习方式上, 不局限于课堂, 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基于这些原则的客观存在,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体现以下教学思想:教师不仅要把眼光放在教科书上, 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如图书馆、科技馆、视听光盘、计算机软件、实验室等;教师要适应角色的转换。教师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教学资源的选择者、开发者, 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学习群体的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者个人的咨询者, 学习群体智力交流活动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方法;教师不但要掌握媒体的应用技术, 还要掌握信息技术的硬件、软件知识以及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意义呈现

1.有利于创设化学教学情境

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 具有很强的真实感, 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和感受化学知识, 可以引起学生高度注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这种创设和优化教学情境的手段是化学教学中其他方式所无可替代的。当然, 进入课堂的现代信息技术已是大部分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手段, 但是如果仅仅把计算机或大屏幕投影作为板书的替代品, 或只是简单地将其作为一个播放器, 就失去了多媒体进入课堂的真正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同时, 我们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不断推进, 加强与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开发, 尤其要通过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的不断更新及开发, 不断地给予学生以新的环境, 不断地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刺激和反应, 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发现式的情境, 在这个情境中, 学生积极参与化学教学过程, 由他们自己参与发现新的事物和新的知识, 使其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人。

2.有利于培养化学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的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 能使学生观其境、闻其声、耳目一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在化学教学之初, 让学生观看课件录像:高山流水、汽车奔驰、基因解谜、克隆技术、纳米材料等, 视频导入无疑会抓住学生的眼球。又如, 在教学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 演示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 以激发学生深化探究的愿望。同时,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因此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历来强调教学的直观性。要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地进入学生的直观视觉, 如果单纯靠现有的一些文字、挂图, 甚至投影、幻灯是很难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产生非常好的直观性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用生动的动画图像、大而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如我们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练习正确与否。用大屏幕展示事例、文字、问题、练习或动画, 教师边讲解边展示解答思路, 使得化学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发生一定变化, 从而有效增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 提升教学效益。

3.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许多重点、难点, 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出、突破;一些演示实验的现象不能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化工生产、工艺流程等内容的教学往往变得枯燥乏味;教学反馈不够及时和全面。而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因为它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 进行模拟实验, 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 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如将浓硫酸稀释时错误地把水倒入浓硫酸, 可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如讲原子的构成时让学生观看flash动画, 居于中心的一个运动着的球体几个粒子围绕球体高速运动。上述实验可以形象说明化学反应实质, 理解化学原理, 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实践证明, 在化学教学中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动画展示物质的微观世界, 可以帮助理解物质的微观变化, 将以往只用语言叙述, 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用动画形象地展示出来, 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样给出的感性材料生动形象, 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趣味盎然,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重要的是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4.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节奏

我们知道,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当堂的教学反馈。在传统教学中只能叫少数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大多数人只是看在黑板上板演的学生做练习自己不愿真正动脑动手。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情况, 优化教学节奏。教师将本堂课的反馈练习布置给全体学生, 待做完后随机抽查若干, 并用投影仪将他们的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 教师点评。一方面调动了全体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较多学生的练习得到展示和讲评, 做对的有成就感, 有错的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上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有些实验教师在讲台上演示时, 可以达到预期效果, 即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观察到。有时可以找学生代表来观察, 如闻气味及感受反应后热量的变化。但大多数现象坐在后面的学生就看不到了。要想让每个人都观察清楚, 教师往往要绕教室一周, 耽误课堂有限的时间, 还未必有理想的效果。这时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大显神通了, 将这些实验在实物投影仪下做, 演示在大屏幕上, 可以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潘建宏.过程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安峰.多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利弊.教育前沿.

[3]王肃元.论情景教育与创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篇4: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论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整合;教学情境;学习方式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进行简单的描述。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于一身的教学优势,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真实感,利用它我们可以将化学教学内容以图像动画、文字注释和动听声音等结合的方式呈现出来,创设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比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时,一上课,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了《冬天里的一把火》這首歌曲,并播放了几张失火和灭火的动画视频,将学生带入了火的意境,而后,让学生对火展开分析和讨论。这样,我就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有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全心全意地进入到对燃烧和灭火的学习活动中。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它自行搜索和知识内容相关的信息,并对搜索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以此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比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这一课题时,我就要求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行查阅与水资源相关的内容,如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资料、水污染的资料等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总结、整理,课堂上,大家共同对用网络技术查阅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样,就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综上所述,我们要将现代多媒体技术与初中化学以巧妙的形式进行结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使学生也能够以全新的态度对待化学课程的学习,进而在化学课堂上积极思维、乐于探究。

篇5: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已将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内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把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信息技术核心的模式下,就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作浅显的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

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1: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2:燃放烟花爆竹;演示3:2013年1月在京津冀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导致空气能见度下降,人们出门都戴上了口罩。提出问题1: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2: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3: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撰写小论文,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工厂拍照,制作有关空气污染的手抄报,有的自己制作近期保定市PM2.5浓度变化示意图,提示大家在雾霾天气减少外出。通过这样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热点。

二、运用多媒体解剖化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模拟可以把静态图示转变为动态图示,把微观问题宏观化,把抽象问题形象化,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使“教”与“学”变得易于开展。

如在学习苯酚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计算机动态演示的 苯酚分子结构模式,再根据苯酚的结构,讨论苯酚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苯酚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 类比,认为苯酚分子中含有苯基,应具有苯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卤化、磺化、硫化、还可能具有可燃性;又因为苯酚分子中含有羟基,应具有与醇相似的性质,可能发生氧化反应,取代反应以及与活泼金属(如钠)反应。再提出同学们能否自己设 计实验方案呢?讨论又达高潮,有的学生提出:将金属钠与苯酚直接混合加热,有的学生考虑到固体物质间接触面小,于是想先配成苯酚的水溶液或苯酚的乙醇溶液,有的学生讨论出苯酚溶解在苯或四氯化碳中配成浓溶液,学生讨论热烈,讨论出的内容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最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演示实验全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一次升华。

三、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加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在基础化学教学中,教师是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上的弊端,使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优化。

1、放大实验现象。

目前做化学演示实验所用的仪器多为试管。一个明显的实验现象,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观察清楚。而多媒体能够将实验现象经过投影可以放大几倍,使教室中远离演示台的学生也能清楚地看到。有些实验只有细微的变化或变化现象可见度不高,如果通过投影放大,可以清晰地反映在银幕上。如钠与水的反应,使用实物投影仪“现场直播”,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金属钠在水面上四处游动,熔化成一个光亮的小球,在钠球的后面,画出一道道美丽的红色尾迹的实验现象,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2、可以做反面实验。

在实验课上,有些实验是不能做的,比如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的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制取氧气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管,会出现水倒流回试管使之炸裂的情况;还有错误操做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浓硫酸中,液体沸腾飞溅;点燃没有检验纯度的氢气导致氢气发生装置的爆炸;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停止加热,后将导管移出水面造成水倒吸试管炸裂等

四、扩大教学容量

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原因之一就是做习题负担太重。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的负担,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究发现。在复习课中,展示一个单元乃至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网络,更整齐的表格,有利于学生思维清晰的接受知识之间的互相关联。当然,信息量一定要把握好度,课堂容量要适当,不能一味地增加容量而不顾学生实际,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确定适当的容量。

五、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应引起重视的问题

1、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按信息技术和其他手段相结合的设计原则,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做到对每节课都能认真备课。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使用多媒体,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是信息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信息手段必须服从于学生,服从于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脱离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的长处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长处相结合,充分实现教学的完美。

2、同一知识内容,经过讨论、板书、实验、录像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更替出现,可以促进记忆。但要注意,不同手段展示同一内容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层次,否则易产生厌烦情绪,影响思维的积极性。另外,要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思维要求实施分层 教学。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设计成一个斜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顺竿爬”。随着教学手段的丰富,还要考虑各手段应用空间的分配问题。怎样把学生从兴趣引入思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不要让学生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让他们怎样深入研究下去是教师应时刻注意的。

3、模拟实验不能取代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在于能够模拟,可以这样说,中学化学几乎所有的演示实验计算机都能较好模拟出来。正因为如此,许多课件在开发时,就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的模拟化,表面上其效果是即节省大量教学时间,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中轻松记住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但忽略了学生实 3 验无异抹杀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因此,在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仍要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疑惑与问题。只要教师敢于利用信息技术,同时紧紧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的发展,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中心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就必能大幅度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

【2】龚从荣、何浪

多媒体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思考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3】郭绍青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电化教育研究 》

【4】钱扬义等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 《课程 教材 教法》 【5】余敬忠

篇6: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初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共享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寻求知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多媒体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与化学的整合,可以解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建构障碍,尤其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微观反应、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将反应原理、错误操作后果展现,并可定位在某瞬间,化抽象为具体,也可变枯燥为生动,让学习难点顺利突破。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信息,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可打破课本的局限,使知识向横向、纵向延伸,为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整合,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方式发生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他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查寻知识、主动参与,处理信息,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导活动,教师辅助指导的过程。教师是一位服务者,为协助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二、整合方式

(一)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整合方式之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可制作一些反映微观粒子间反应的课件;反映微观粒子的特点的课件;模拟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的课件等。利用这些课件,来解除学生的认知障碍。课件的制作可以积件的形式,交互性要好,重突破难点,减少没必要的声音和文字,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深感FLASH不失为化学课件制作中很好的软件之一,它简捷方便、功能强大、兼容性好。利用它,我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设计了以下课件:

设计内容 设计目的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 展现氢分子夺取氧原子的过程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NaOH+HCl、 Na2CO3+HCl、 AgNO3+NaCl反应)展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溶液离子间形成难电解物质(水、气体、沉淀)的过程

量筒使用中,俯视、仰视造成的后果 展现俯视、仰视读数造成所量液体体积与实际体积偏差的原因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展示溶液导电的原因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

从物质微观组成上展示宏观计算的依据和意义

篇7: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探索

江阴市山观第二中学 许丽君 *** 摘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化学课程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与学生在非常轻松的环境中掌握知识,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最终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有利于教师进行辅助教学、优化教学。本文以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课程整合为基本点,主要研究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定义,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目标和意义、基本要求、基本原则、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产生的作用及整合出现的一些偏差和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教学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就是要把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有机的集合起来,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互相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和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基本要求

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和各校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化学教育造成巨大冲击,对化学教育观念、化学课程、化学教学技术、化学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将产生全方位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化学教育教学活动。教育信息化环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物资资源基础,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教学网络、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软硬件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制约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发展和达到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实施都离不开由这些设施组成的平台。所以建设这个平台,不断完善这个平台和掌握这个平台是实施和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

2.化学课程、化学教与学内容要资源化

化学课程、教与学内容资源化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处理,使之成为 教师教的资源,学生的学习资源。它包括三个方面:(1)化学教材的资源化。就是通过课程开发者、教材编写者和广大教师开发和学生创作,把化学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这方面先得化学教学资源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各种积件、教学资源素材库、网络课程等作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学习资源。现在出现的以任务(问题)驱动法为主线编写的教材为课程教材的资源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充分利用网上国内外可共享的信息资源,作为化学教学的素材资源。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足不出户就可以查阅世界各地的你要学习探究的问题的相关资料(包括视频、图像、文本、声音等多媒体资料)。让学习者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作为掌握知识,探索所学课程的问题,进行意义建构的素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

(3)充分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自制教学资源。信息加工工具是指文字处理、图象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平台等。利用这些工具,对化学课程知识内容、网上获取的素材和实践中取得的数据等进行处理、重组、创造和创作。从而使学生能对所学课程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3.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要任务化、探究化、发现化、研究化。

对教学模式提出这些要求的中心思想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数学模式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无法实现的。教学理念的改变,需要教学模式的改变来实现。事实上,现在许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成果都是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通过改变教学模式取得的。

三.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原则

现代化学是以实验和理论计算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化学中则强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基础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因此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或手段,利用信息技术到位但不能越位。学习环境应该建立友好的人机对话窗口、体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操作简单,运行可靠。

2.发挥化学实验的长处与克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讲边实验的弱点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放大或缩小实验现象、加快或减慢反应时间、模拟危险实验等化学实验现象。在新课学习中不宜用动画代替多数化学实验,当然在复习学习中可以用动画代替很多演示实验。

3.传统传输信息媒体与数据库结合,取长补短原则。随着各校掌握的素材资源的增多,素材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素材,才能发挥资源的效益。

4.不断更新观念。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化学课程也在不断更新,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课程整合要不断将新技术、新的教学理论等应用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处于动态整合过程中。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整合的投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技术不只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得心应手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可以深化化学教学。

四.信息技术对化学教学的作用

1、信息技术与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优于任何其他教学媒体的最显著的特点是交互性。有了交互性,就能及时地反馈信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个别化的实时指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能将抽象问题直观化,静止问题动态化,动态问题过程化,归纳总结对比化,知识查询快速化,解答问题现场化,实验过程模拟化,学习过程游戏化,这样就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扎实。

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因而既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风格的学习者,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3 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2、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实时地综合各种声音、文字、图形、图像等多种信息,不仅有静态信息的形式;而且还有动态信息的属性,它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完成传统教育所不易或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实验,为化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创造了新的模式。

(1)利用虚拟实验进行实验的预习和复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如何做好实验的预习和复习,则是一个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计算机多媒体创造了虚拟实验的空间,用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利用虚拟实验演示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展示传统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很快或很慢的化学进程: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布郎运动等;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金属的电化腐蚀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又能使学生加深认识,深化理解,提高学习能力。

3.信息技术与教材重、难点的突破

“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如何解决呢?根据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人体的五个器官中,就记忆百分率而言,视觉要占25% ;听觉占15%。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视、听并用时,记忆效率极高,可达66%。实验证明,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效果越好。按照巴浦洛夫的说法,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手脑并用”,利用多媒体教学正符合这个理论。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现代教 4 学手段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使用电脑技术,掌握一项“会学”的手段,将使学生终身受用不尽。这样,学生学习时,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习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4.信息技术与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根据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领域,能帮助学生具备各方面的基本素质,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1)运用信息技术,培养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一些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和理论,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形象思维在理性思维形象化表达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的发挥,才使认识更加深入,全面。

(2)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教学中,教师熟练规范的操作,镇定自若的表情,沉着自信的目光再配以用fiash制作的实验操作练习题,不仅使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形象化,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操作,并调节,稳定自己实验时的心理状态。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重视并发挥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氧气的制取实验,尽管学生在实验室做了该实验,但对其操作要领及步骤仍掌握得不太好,常顾此失彼,于是我们组织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进行模拟实验,从中不但学会了操作,还通过图文并茂的电脑演示分析,彻底掌握了实验过程中失误的原因及克服方法。

(3)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化学审美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巧妙地塑造出充满激情与活力,具体可感的化学审美形象,把化学美表现出来,可使学生对化学美产生新奇,愉快,向往的审美感受,并在探索化学美的过程中获得进一步的审美体验,创造化学美的冲动,与教师的审美创造发生共振,产生共鸣,从而实现在美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塑造人格,并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高尚的审美情趣。5 如《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这是一个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教学目标的课题,而且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尤其要注意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殷实的史实,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一张张精美的图片,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的并渴望了解化学的美好情感

(4)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电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化学教学的个别化和业余自学化将会得到发展。使用电脑的程序化学课程是一种适合于自学的形式。这种课程是将化学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并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识过程把它们编成一系列学习程序。学生通过电子计算机呈现学习内容,完成后做自测题,答案正确,即进入下一个单元的学习。如此逐步前进,直到完全达成教学目标。

序化学课程的优点是,教材呈现的步子小,难度低;学生学习可以得到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因而学习的错误率也低。再则学生各自利用电子计算机学习,自定步调,尖子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习任务,差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延长学习期限,这样可以克服班级授课“齐步走”、教师“不管两头顾中间”的缺点,提高了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5)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在注重发挥化学知识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注重发挥化学知识的教育价值,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智能方面的力量,也能体会到生命的情感方面的意义。因此,在传输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始终关注着学生的价值、精神、情感和个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获得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5.信息技术与教学法的优化

篇8: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化学审美化教学模式论文

一、媒体教学研究

化学是一门集“微观”、“抽象”、“动态”于一体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 传统化学教学的局限性开始突出, 比如信息功能弱、个别化教学能力差等。尽管教师使用了生动、准确、恰当的语言, 学生仍然只得到一些单向的间接信息, 要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需要一个漫长的消化和整理过程[2]。这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应需求而出现, 使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

本文文献来源为维普 (1989-2010) 及CNKI (1999-2010) , 收集到相关研究的文献共59篇, 有关文献主题统计如表1:

通过对文献的主题分析反映出: (1) 价值研究及运用研究居多, 证明多媒体与化学教学的整合已经广泛普及, 已经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2) 多媒体教学研究作为封闭整合的方式, 研究主题不够多元化, 分布不均衡。 (3) 表层问题研究如价值研究等较多, 深层次研究偏少;对这一阶段的系统研究还有待展开。 (4) 这一阶段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价值研究、运用研究及技术研究。

1. 多媒体教学的价值研究

价值研究是从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角度出发, 对多媒体教学的教学价值进行探讨。研究者一致认为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化学教学: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3];运用其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克服实验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提高实验的效率, 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4];可以化不可见为可见, 化抽象为具体, 化静态为动态, 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 极大地增加了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5];利用其信息量大、速度快、图文并茂的优势, 进行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节奏慢、课堂容量小等缺点[6]。虽然研究者陈述角度不完全一致, 但可以看出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方便及信息量大等特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起到活跃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表现力、优化教学内容等各方面的作用。

2. 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研究

信息技术的运用研究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中出现的关于教与学的研究。多媒体教学的运用研究包括多媒体教学行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研究。

多媒体教学的行为研究涉及多媒体的恰当选择及使用原则:黄金兰认为有的教师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忽略多媒体教学只能是辅助作用, 而非替代作用[7];梁兴华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必须“适时、适度、适当”[8];多数中学化学教师创作的课件技术水平较低, 往往达不到有效辅助教学的要求”[9]。由此来看, 如果课堂是一种艺术, 则如何使用多媒体已然成为这种艺术的一部分。

在多媒体广泛使用的背景下, 原来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研究者开始对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在马占福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多媒体课堂教学模式”中, 教师从台前走向了幕后,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流、兴趣交流和对象交流等各种交互要素的调控上[10];也有研究者强调传统教学模式, 如冼洁丽认为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不能排斥或完全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11]。在多媒体教学研究中, 教学模式研究尚未引起重视, 研究较少, 但能反映出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改进的探索。

3. 多媒体教学的技术研究

在信息技术发展中, 较优秀的办公软件、动画软件等相继问世, 研究者从这些软件中寻找化学教学的辅助资源:如葛国治介绍的Word 2000在编写化学方程式时候的妙用[12], 许培享介绍的3DS MAX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13], 胡家耀介绍的中文版Flash MX 2006所制作的动画, 不仅可以作为课件素材, 而且Flash MX 2006本身还可以制作出界面优美、动静结合、声形并茂, 且交互方便的多媒体CAI课件[14]。

二、网络资源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和网络的普及, 化学教学不再满足于只是对一些软件的使用。在原来封闭式的整合基础上, 探求与网络的整合;以网络资源为中心的开放式整合方式出现。本文收集到与这一阶段研究相关文献36篇, 对其主题进行统计分析 (如表2) 。

将表2与表1对照可发现: (1) 研究主题较多媒体教学研究丰富, 出现新的研究主题, 说明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研究广度的拓宽以及网络资源教学研究的特殊性。 (2) 与多媒体教学研究相比, 网络资源的教学价值研究比例占22.2%, 下降13.4%, 技术研究与新主题资源研究增加, 说明研究主题的多元化发展和研究深度和层次的突破。

1. 网络资源的教学价值研究

虽然主题分析显示价值研究有所降低, 但其在网络资源教学研究中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研究旨在说明网络资源或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聆听专家对教材内容解析, 参照名师教学教案设计, 搞好教学设计[15];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师备课的质量[16];极大地丰富和更新了教材内容, 生动地展现教学主题[17];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源加深教学内容, 找出较深层次习题来供学生选择学习, 达到分层次教学[18]。与多媒体教学功能相比网络资源的化学教学功能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资源可方便教师学习、提高备课质量、促进课程资源整合、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框架。

2. 网络资源的教学运用研究

网络资源的教学运用研究同样主要有教学行为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和案例研究。从主题分析表显示内容看, 与多媒体教学行为研究相比, 教学行为研究有大幅下降;教学模式研究则上升较大。说明运用研究主体已经由表面层次的教学行为研究向更深更全面的教学模式研究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学习和教学中的成功应用, 给传统的教研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19];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 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20];杨光辉提出了网络技术环境下化学教学包括交流互动网络教学模式、虚拟情境教学模式、实验演示网络教学模式等七种模式[21];王世雷则介绍了基于网络课件的集中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协作学习模式和WWW远程网络学习模式[22]。关于网络资源化学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丰富, 研究深度值得肯定。不管是从课堂上对网络利用程度的不同, 还是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差异, 在教学模式上都有案例可循。

网络资源教学的案例研究从个案角度出发介绍网络资源具体的使用, 给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了直接的参考依据:如邹少兰和周国芳介绍的网络版化学元素周期表在教学中的应用[23];李峰屹介绍的《苯·芳香烃》专题学习网站[24]。

3. 网络资源教学的技术研究

网络资源教学的技术研究丰富了网络资源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 为网络资源教学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顾静和冉鸣介绍了MSN Messenger与WebQues模式结合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化学学习[25];李景威陈述了Mnin Quest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26];蒋玲及王庆溶介绍的基于Web的化学模拟实验系统[27]等等。

4. 网络教学的资源开发研究

作为开放式的整合, 网络资源教学中研究出现以网络资源为主题的研究即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王后雄和尹文静对中外实验网络资源作了详细全面的分析, 为网络实验资源的应用提供策略[28];陈凯和龙琪等人则是从筛选依据的角度出发, 介绍了化学双语教学网络资源[29];陈新峰倡议建立教师备课系统, 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和建设信息资源库[30]。把网络资源作为一种研究对象, 出现不过几年时间, 但是其研究水平已经从表面的介绍到筛选, 直至信息资源库的提出, 发展迅速。

三、数字化远程控制教学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出现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全方位整合形式, 也是目前为止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最高形式, 可称为数字化远程控制教学研究。这个阶段的整合发展为两个方向:信息化方向的远程教学研究和数字化方向的手持技术教学研究。

1. 远程教学研究

远程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所能实现的教师与学生相对位置分离的教学形式, 也是最大限度发展网络资源及教学媒体的一种教学形式。本文收集相关文献6篇, 其中关于价值研究2篇、关于运用研究2篇、关于技术研究2篇。

关于远程教学的价值研究是进行运用研究及技术研究的前提, 仍然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陈志强认为只要化学教育工作者合理地利用, 现代远程教育将成为化学教育教学的良好助手, 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认知工具[31]。

远程教学的运用研究依旧是重要的研究主题:李安徽从实际应用出发, 对网络视频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实际应用操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32];黄翦以Na的性质为例, 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化学教学设计[33]。

远程教学的技术研究在主题上更有新进展:潘华东和桑新民提出了虚拟的教研模式[34];刘菊玲和张军儒等人则对远程教育学生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和功能结构做了全面介绍[35]。关于教研模式和学生管理方向的技术研究说明技术研究不仅在课堂教学方面取得丰富成果, 在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已经展开。

2. 手持技术教学研究

手持技术在国内作为一种新生的技术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 是指由数据采集器、传感器和配套的软件组成的定量采集各种常用数据并能与计算机连接的实验技术系统[36]。其研究起步较晚, 相关文献仅4篇, 而其中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等人在这一研究中走在了前列。

张贤金和黄静等人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关对策[36];邓峰和钱扬义在2006年对8名高中学生手持技术实验前后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 探讨信息技术在对中学生解决问题类研究性学习中所起的作用[37], 在2009年又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基于手持技术环境的“弱电解质的电离“课堂教学实例, 提出手持技术可作为课堂探究工具与学习认知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及原理[38]。

手持技术在几年内就获得了学者和教师们的认可, 在将来手持技术必能在化学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也不难看出, 这个阶段的研究, 中学教师的参与性急剧降低, 距离此阶段的研究成果的广泛使用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四、研究的不足与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远程化学教育、手持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日益明显, 远程教学使化学教学的时间制约性和空间制约性降低, 手持技术则优化了普通的化学实验。

上一篇:毛概社会实践调查参考选题下一篇:祝酒词的写作办法